薪酬管理咨询调研提纲(精选8篇)
一、我县物业管理现状
小区数量,物业公司、从业人员数量,实行物业管理小区、成立业主委员会等数量、占总小区比例,弃管小区物业管理情况,比重,收费率等。
二、物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府等职能部门管理存在的问题
2、制度存在的问题
3、物业企业存在的问题
4、业主委员会及业主问题
5、实行物业管理小区存在的问题
6、弃管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
7、其他问题。如开发商遗留
三、建议
1、充分发挥政府职能,切实加强物业管理
2、完善相关制度,形成物业管理长效机制
3、加强物业企业入驻和服务管理,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4、依法成立和完善业主委员会,赋予业主合法权力
5、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成立物业服务中心
6、加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把握房屋质量验收关,为物业管理创造有利条件。
7、加强物业管理制度宣传,提高群众对物业管理的认识。
(调研提纲)
以下是课题组根据课题研究内容初步拟定的调研提纲。
首先,关于实施强制性措施的问题。许多研究者认为目前的“救助管理制度”与过去的“收容遣送制度”相比,着重强调救助、服务等“软”的手段,体现了国家政府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和对公民平等和自由权利的肯定,同时却导致了城市社区控制职能一定程度的弱化。因此,目前应该在城市流浪乞讨人员管理上增加强制性措施,认为“收容遣送制度”的强硬性有其合理的一面,过分强调救助、服务并否定强制性管理将会导致“矫枉过正”。然而,是否采取强制性措施的问题不仅是管理上把握政策措施实施的松紧程度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政府治理理念的问题。为什么要采取强制性措施?对哪些类型的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强制性措施?如何采用强制性措施?这些问题都涉及到政府的治理理念,要树立正确的治理理念,就需要理论上的支持和法律上的依据。一方面,需要分析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建设的相关理论和现行的法律制度;另一方面,需要汲取世界文明的养分,注意借鉴和吸收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关问题上的治理理念。在对具体操作措施分析上,本课题组将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重点调查地点,通过实地调查,总结国内主要城市的经验和教训,同时分析英、美等主要发达国家的治理经验和教训,从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本部分调研提纲:
1、查阅“孙志刚事件”的经过以及全国人大2003年废除“收容遣送制度”的法律依据,尤其关注有关强制性收容的评论。(收集这些文字性资料时,特别要注意注明资料的具体出处,以备今后核对。以下各项调研同此做法,以免调研报告成文时资料出处不明)。
2、查阅西方相关文献(含官方政策、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救助与管理流浪乞讨人员时是否采用强制性措施,对哪一类型的流浪乞讨者实施强制,以及他们对采用强制性措施的态度(若采用,其法律与政策依据是什么)、实施强制性措施的方式。关注西方国家对待“职业乞讨”行为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及其具体的应对方法。同时了解西方发达国家新公共管理理念及其理论基础(如强调“服务型政府”的构建,或较少采用强制性措施的理论与法律依据等)。
3、查阅国内文献(包括政府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的调研报告),了解自2003年6月正式实施“救助管理制度”后,政府部门(尤其是民政部门、救助站等)对新制度强调救助工作的“自愿性原则”有何态度,有何建议,其理由是什么。关注我国对待“职业乞讨”行为的相关法律和政策及其具体的应对方法。
4、到广州、深圳以及北京等地的民政部门(包括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广州和深圳的流浪人员救助中心等)对相关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在处理相关问题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所遇到的困难。
5、个别深入访谈,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流浪人员(包括乞讨人员、流 1
浪儿童、临时求助人员等)对救助的“自愿性”与“强制性”的看法。
6、选择广州市某区域,对街头流浪乞讨个案进行全天候跟踪、非参与式观察。重点了解这些乞讨人员乞讨的方式、每天的行动路径、住宿场所、群体特点、每日大致收入、施善者的特征等方面的细节。这部分的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职业型乞讨的特点(有一些研究者发现,职业乞讨者最不愿接受救助,可能是因为乞讨收入高于一般劳动阶层的正常收入)。
其次,关于跨地域联合治理的问题。目前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和管理工作依然被“流入地问题由流入地单方面解决”的旧思路所束缚,对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流出地的支持作用重视不够,缺乏跨地域联合治理的有效机制。流出地政府及流浪乞讨人员所属基层组织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跨地域救助管理的资金来源和经费支出如何落实?如何制定相应的法规加以明确?等等,都是有待深入探究的问题。本课题组将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重点分析个案,探讨其在救助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处理跨地域联合治理方面的经验,并总结国内外城市的相关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部分调研提纲:
1、查阅国内文献(包括政府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的调研报告),了解自2003年6月正式实施“救助管理制度”后,救助站将流浪乞讨人员送回家乡的经验(包括与异地相关部门的联络方式、护送人员派遣、经费支出问题等)。
2、对广州、深圳等地救助中心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跨地域协作遣送流浪乞讨人员(重点了解流浪儿童跨地域遣送工作)的经验和建议。
3、对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有关人员访谈,了解跨地域协作方面的具体工作进展(如“全国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信息系统”的实施情况与效果),是否有拟实施的新计划或方案,以及他们对此问题的看法。
4、查阅西方文献了解国外是否采用跨地域联合治理的做法,若有,了解其具体实施过程和方式。
5、了解国内其他城市跨地域联合治理的经验(网络搜索、文献中查找、调研过程中留意)。
6、个别深入访谈,同时进行问卷调查,了解流浪人员(尤其是流浪儿童)的跨地域流浪经历。特别关注多次跨地域流浪人员进入救助站的具体经过(管理人员是否作详细问话和记录、与家人联系的方式、出站方式)以及流出地政府(民政部门、救助机构等)和基层组织参与救助与管理的程度。(这部分的访谈可能有较大难度,需进一步寻求更好调研方案)。通过这样的访谈,了解流入地和流出地政府之间的沟通状况,以及今后跨地域联合治理过程中可能存在的主要障碍。
第三,关于建立由政府主导、NGO和盈利性组织共同参与的救助管理体系的问题。迄今为止,我国城市对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依然主要由政府部门(主要包括民政、公安部门)一手包揽,这种救助管理模式与我国“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管理目标模式是不相适应的,也与西方发达国家的救助管理模式有很大的差距。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在救助无家可归者的过程中虽然政府扮演了主导的角
色,但NGO所发挥的作用非常巨大,盈利性组织也加入其中,形成了由政府主导、NGO和盈利性组织以及成千上万志愿者共同参与的救助管理体系。一些国家的政府甚至将救助和管理无家可归者的职能转移给NGO和盈利性组织,政府部门主要负责提供资金和政策的制定并承担指导和监督的工作,NGO和盈利性组织则承担具体的救助和管理,许多慈善机构还组织募捐以弥补财政资金的不足。我国是否需要建立这种多方共同参与的救助管理体系?是否具备了建立这种多元化救助管理体系的基本条件?如何根据我国的国情充分发挥NGO和盈利性组织的作用?本课题组将以广州、深圳等城市为重点分析个案,探讨其在救助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过程中发挥NGO和盈利性组织作用方面的经验,并总结国内外城市的相关成功经验,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
本部分调研提纲:
1、查阅国内文献(包括政府部门、民政部门、公安部门的调研报告),了解自2003年6月正式实施“救助管理制度”前后,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包括哪些社会组织或机构、哪些个人捐赠款物或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2、到广州、深圳以及北京等地的民政部门(包括民政部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司、广东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处、广州和深圳的流浪人员救助中心等)对相关领导和具体管理人员进行访谈,了解社会力量参与救助和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包括哪些社会组织或机构、哪些个人捐赠款物或以志愿者身份参与?捐赠经费、物品数量;志愿者人数等),收集相关文字资料。
3、尽可能与上述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联系上,并对他们开展访谈,了解他们参与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动机、过程。
4、了解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英国儿童救助会等国外非政府组织参与我国流浪儿童救助的情况(查阅相关文献;到其北京办事处、部分省办公室访谈其工作人员)。同时了解其他国外NGO参与救助我国成年流浪乞讨人员(成年)的情况。
5、对慈善机构、教会组织、企业进行抽样(数量待定,最好每种类型10家左右),通过访谈以了解这些组织对参与社会救助(包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包括是否愿意给流浪乞讨人员或救助站提供资助,以及他们对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看法)。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不同的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救助(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可能性或积极性,以及不同组织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
6、对在校大学生、教会成员、农民工这三个群体进行抽样(数量待定,最好每个群体150人左右),并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这些群体对参与社会救助(包括救助流浪乞讨人员的态度,例如是否愿意给流浪乞讨人员或救助站提供资助、是否愿意做参与救助流浪人员的志愿者)。此调查主要是为了了解不同的社会群体参与社会救助(包括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的可能性或积极性,以及不同社会群体在这方面存在的差异。
7、查阅西方相关文献(含官方政策、研究报告和学术论文),了解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力量参与救助与管理流浪乞讨人员的情况、具体做法(如美国的多元救助体系、救助体系民营化、志愿者及其组织运作等)。
中国邮政作为国家重要的社会公用事业,在改革开放进程中,各项事业稳步推进、成就斐然、硕果连连。为了进一步深化邮政体制改革,让广大干部员工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集团公司决定建立起与企业发展战略和体制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机制。为此,集团公司根据党中央、国务院深化企业分配制度改革的有关要求,广泛征求各方意见,充分结合企业实际,多次咨询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制订了《邮政企业薪酬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并从今年10月开始,在全国各级邮政企业全面推行。
一、为什么要进行薪酬制度改革?
中国邮政实现政企分开、步入公司化运营之后,现行薪酬分配体系已不能满足邮政体制改革和市场竞争的需要。建立起与邮政发展战略和公司体制相适应的薪酬分配机制,成为邮政改革的必然选择,对于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促进邮政又好又快发展、构建和谐企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薪酬制度改革是邮政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
目前,邮政企业的岗位工资制度是在政企合一的体制下,结合当时企业实际制订的,自2001年开始实施。它替代了之前的岗位技能工资制度,向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薪酬分配制度迈出第一步,在当时的背景下,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然而,随着邮政体制的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现行薪酬分配体系已跟不上企业发展的脚步,主要表现在:工资制度不适应公司体制改革的需要,薪酬分配没有与企业规模、效益挂钩,没有真正体现出岗位的责任与价值,基本上还是以行政职级确定薪酬,激励作用不够;员工薪酬结构不尽合理,一线员工的固定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所占比重偏低,保障效果不明显;员工岗位工资相对固定,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效益相匹配的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核心岗位薪酬水平缺乏市场竞争性。
(二)薪酬制度改革是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需要
邮政公司化运营后,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实践证明,只有不断创新用人和分配机制的企业,才能吸引和凝聚优秀的人才,从而在市场竞争中占有主动。在市场规律的支配下,邮政必须打破分配的平均主义,建立起体现岗位价值的宽带薪酬体系,通过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向关键岗位和核心人才倾斜,以此激发人力资源的活力,增强企业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核心竞争力。
(三)薪酬制度改革是构建和谐企业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宏伟目标。集团公司党组在关注邮政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更加关注提高一线员工的收入水平,保障员工的切身利益,让广大员工享受到邮政改革发展的成果,这也是薪酬制度改革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全国大部分邮政员工常年战斗在基层一线,基本薪酬是他们收入的主要来源。此次改革,注重提高邮政一线员工的岗位工资标准,并增加他们固定工资在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保证一线员工工资收入每月增长不低于80元。这对于稳定企业员工队伍,构建和谐的企业人文环境,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薪酬制度改革的时机已经成熟
当前,邮政改革发展处于关键时期,邮政储蓄体制改革、速递物流等主业改革进程的加快,迫切要求企业创新用人和薪酬分配机制,为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动力。近年来,各级邮政企业按照集团公司党组的部署,不断深化人事、用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尤其对分配制度改革进行了积极的探索。许多省公司对企业实行分类分级管理,采用了计件工资、绩效工资、营销提成等多种分配形式,搞活了机制,增强了实力,调动了员工的生产积极性,为薪酬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从外部环境分析,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全国200多家已经转制的大型国企,已先后完成了薪酬制度改革,建立了与市场接轨的分配机制。美国、德国等发达国
家的邮政实行公司化运营后,首先进行的就是薪酬制度改革。他们的成功经验,为中国邮政薪酬制度改革提供了思路,坚定了改革的决心和信心。
二、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一)改革方案的出台
薪酬制度改革方案,经历了自下而上、再自上而下、集思广益、不断完善的过程,是反复征求各方意见、深入实际调研论证而形成的科学合理的方案。
集团公司高度重视薪酬制度改革,成立了由集团公司党组,人力资源部、财务部、工会的负责人,部分省公司领导组成的薪酬委员会,专门负责有关改革事宜。委员会先后召开了邮政人力资源国际研讨会等5次会议,深入讨论、分析现行薪酬分配制度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多次就薪酬体系设计的方向、思路、原则、方法等重大问题进行讨论,并邀请内部专家和知名专业咨询公司人员,共同研究改革方案。为了使改革方案充分符合邮政企业实际,集团公司组织了项目组,深入浙江、河南、重庆三个试点省,开展访谈调研、人力资源现状诊断与分析、岗位梳理、岗位评估和薪酬标准测算等工作,提出了改革的初步方案。此后,委员会在集团年中工作会议、全国电视电话会议等场合,多次公开征集各单位对薪酬制度改革的意见和建议,据此不断修改完善方案。
今年8月,集团公司召开电视电话会议,部署邮政企业的岗位职级体系建设工作。并分别召开了由各省公司的一把手、集团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和工会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在更大范围内对薪酬制度改革方案进行研究和修改。薪酬制度改革开始进入具体操作阶段。
(二)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
薪酬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贯彻党中央和国务院对邮政改革的总体要求,借鉴国内外相近企业改革的成功经验,紧密结合邮政实际,建立与公司体制和市场相适应,激励与保障相协调、激励与约束相统一,水平适度、结构合理、有利于吸引人才、充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薪酬制度。加快建立符合邮政发展战略和企业特点的、相互衔接的岗位管理、薪酬分配管理和绩效管理体系。
薪酬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以岗位管理为基础的一岗多薪的宽带薪酬体系;建立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打通员工晋升和发展的通道;理顺内部收入分配关系,合理调控员工收入结构和分配差距;完善薪酬集中统一发放管理,健全员工工资支付保障机制;建立有效的薪酬分配激励与约束机制,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三)薪酬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是对企业、部门实行分类管理。按照规模、效益和普遍服务等因素对企业进行了分类,按照责任、贡献等因素对部门进行了分类。省公司和市、县局都划分为3类,各级职能部门和直属单位也按要求进行类别划分。企业、部门分类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到本单位内除操作序列岗位以外所有岗位的职级范围。
二是对岗位实行分序列管理。根据邮政企业实际,邮政企业的全部岗位按工作性质分为“5+1”序列,即领导序列、管理序列、营销序列、技术序列、操作序列加非领导序列。在现有的管理序列的基础上,划分为领导序列、管理序列和非领导序列;营业投递、内部处理和生产辅助合并为操作序列;技术和营销序列保持不变。考虑到邮政的历史因素,设立了非领导序列,作为改革的过渡性措施。在确定操作类各岗位职级时,淡化了地区差异,不受企业分类的影响,各级邮政企业相同生产岗位实行统一职级。
三是对各序列岗位实行分级管理。对各序列岗位,通过先进的岗位评价工具,从影响、沟通、创新、知识等4个方面和组织规模、贡献度、知识层次等10个因素进行了评价,按照岗位价值的不同,确定了各个序列不同岗位的职级,实行分级管理。分类分级管理体现了企业战略导向,对承担邮政改革发展任务较重的部门,岗位职级相对较高。暂时不能按方案要求分类的部门和岗位,则按照“平均取低”的原则确定相应的岗位职级。
四是实行了“一岗多薪”的宽带薪酬。变“一岗一薪”为“一岗多薪”,每个员工的岗位职级都对应9个档次的工资标准,相邻职级的岗位工资标准有较大程度的重叠,兼顾了员工的积累贡献。
五是调整了工资分配的结构。这次改革提高了岗位工资标准,增加了员工固定薪酬收入。对一线员工,加大了固定薪酬比重,增强了工资的保障作用;对管理人员,加大了绩效考核的力度,职级越高,绩效责任和风险越大,突出了薪酬的激励作用。
六是简化归并了津贴补贴项目。对现行的各种津贴、补贴进行了统一规范和简化归并,取消部分与岗位工资直接关联的经营管理者津贴、年功津贴,这些因素已在新的岗位工资标准中予以体现。统一设置了班组长津贴,提高了专业技术津贴和一线员工的职业资格等级津贴、外勤津贴、夜班津贴的标准,按有关规定保留了艰苦地区津贴和少数民族补贴。对其他的津贴补贴项目进行了归并。随着岗位工资的正常调整,津贴、补贴在薪酬体系中的作用将逐步弱化。
此外,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中,制订了劳务派遣人员劳动报酬指导标准。执行过程中,各单位可以根据当地劳动力市场和企业实际情况,自行确定起薪标准。
三、薪酬制度改革将为员工发展和企业发展带来哪些机遇?
建立邮政企业新型薪酬分配制度,是涉及企业长远发展的一项重要改革,与广大员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此次改革体现了“以人为本”、企业与员工共同发展的理念,是邮政企业向市场化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一)新建立的岗位职级体系,拓宽了广大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新的岗位职级体系中,技术、营销系列和生产骨干的岗位职级和以前相比有了较大的提高。随着竞争上岗制度的健全完善,员工可以通过提高自身能力素质,竞聘较高职级的岗位,避免了“千军万马挤独木桥”,都去竞争有限的领导和管理岗位,拓宽了员工的职业发展通道。
(二)岗位工资标准的提高,增强了工资的保障效力。
此次薪酬制度改革,提高了员工岗位工资标准,增加了固定收入的比重,保证一线员工工资收入每月至少增加80元,加大了工资保障力度。此外,实行员工收入由省公司或地市局统一发放,保证员工工资能按时足额发放,维护了员工的基本权益。在做工资套入时,重点考虑了员工工龄、任职年限等因素,综合体现了员工对企业的积累贡献。增加了班组长津贴,保留并适度提高了职业资格等级津贴、外勤、夜班津贴的标准,保留了艰苦地区津贴和少数民族补贴,体现了企业对基层一线员工的关心。
(三)一岗多薪的宽带薪酬体系,实现了企业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
通过改革,将原来的“一岗一薪”变为“一岗多薪”,拓宽了员工职业发展通道,建立了员工工资的正常增长机制。改革后,集团公司将根据邮政企业效益和社会平均工资增长情况,适时提高邮政企业的岗位工资标准。员工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2年),只要考核合格,便可晋升岗位工资薪档。此外,营销、技术和一线生产经营骨干等岗位的职级范围也将得到提高。
(四)新型的薪酬分配制度,将有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此次薪酬制度改革,按照规模和效益对企业分类,按岗位价值对岗位进行了分级。根据企业类别和岗位级别确定员工薪酬,拉开收入分配差距,打破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调动广大员工生产经营的积极性、创造性。薪酬分配制度,将适度加大对低于市场价位关键岗位的分配倾斜,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急需的核心人才,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四、如何正确理解和认识改革,保证改革的顺利实施?
薪酬制度改革是企业机制转换的重大变革,对广大员工来讲,有一个转变观念,适应公
司化改革,树立竞争意识,不断提高个人能力素质的过程。
(一)要充分认识到改革的长期性、复杂性和艰巨性
近年来,邮政经历了邮电分营、政企分开和建立公司化体制等重大改革,在改革发展进程中,也产生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不可能通过这次改革彻底解决到位。而要实现此次改革的目标,还有很多配套的基础性工作要做,如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逐步完善竞聘上岗、绩效考核制度,做好机制编制、定额定员等工作。广大干部员工要充分认识到,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完善的过程。当前最主要的是要坚定信心,明确目标,坚定地迈出改革的第一步,在前进中不断发现和解决问题。只要坚持正确的改革方向,不断努力付诸实践,一定能使薪酬制度发挥出它最大的效用。
(二)要树立起“按岗位付薪、按能力付薪、按绩效付薪”的理念
随着邮政企业经济效益和综合实力的不断增强,集团公司于2005年和2007年,先后两次在全国范围内提高员工岗位工资标准。今年,尽管邮政企业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邮储银行和主业改革任务也很艰巨,集团公司党组依然决心推动薪酬制度改革,为员工拓宽晋升通道和发展空间,通过改革使一线员工工资收入能每月至少增加80元。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效益的提高,员工的总收入将会相应增长。
广大员工要认识到,只有企业发展了,员工收入才能相应提高,个人价值才能得到实现;要树立起“按岗位付薪、按能力付薪、按绩效付薪”的理念,通过勤奋工作、提高业绩、公平竞争来谋求工资的上升和职级的晋升。
(三)各级领导要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推动者
此次改革拉开了同级领导和管理岗位的职级差距,对各级领导和管理人员是一次考验。各级领导要带头改革,在职级高低、收入多少、个人得失的面前,要以全局为重,真正做到个人利益服从企业全体员工的根本利益,企业和部门的局部利益服从全局利益,率先转变观念,以自己的表率带领员工,以自身的言行影响员工,成为改革的先行者和积极的推动者。这次改革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难度大,可以说是难在当今,利在长远。改革是企业全体员工的共同责任,改革的顺利进行需要员工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邮政企业的广大员工,要提高对改革重要性的认识,坚定信心,上下一心,积极推进改革。只要我们坚决贯彻执行集团公司确定的改革方案,共同维护好邮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薪酬制度改革一定能够顺利完成,邮政事业一定会迈上又一个新台阶。
中国邮政集团公司
一、乡村干部
(一)基本情况
1、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计划什么时候脱贫摘帽? 答:我办自2014年建档立卡以来,贫困户共有1114户3092人,2014年减少贫困人口140户581人,2015年减少贫困人口153户597人。2016年减少贫困人口119户432人,2017年新识别110户352人,现在档贫困户712户2292人(其中新识别110户352人),2017年计划脱贫631人。
2、全乡(村)共有多少易地扶贫搬迁户、多少人?2017年易地扶贫搬迁计划和实际完成了多少户、多少人?
答:2016年我办没有搬迁任务,2017年预计搬迁74户324人。3、2016年贫困家庭劳动力外出务工情况怎么样?与前两年比有什么变化?
答:近两年贫困家庭外出务工较好,主要体现在县城务工和省外务工。与前两年前相比,部分劳动力回乡创业,参加农村养殖专业合作社。
4、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医疗有哪些保障措施?费用报销情况怎么样?
答:主要体现在基本医疗保险,大病保险,计生医疗扶助,民政医疗救助,由于大部分群众都是患长期慢性病,未到医院进行住院治疗,费用报销比例在75%左右。
5、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是否有保障?(应开展双语教育的地区双语教育开展得怎样?)
答:义务教育阶段孩子上学有保障。
6、乡(镇)里2016年贫困家庭危房改造多少户?还有多少?下一步危改计划如何?危改补助多少?
3、答:2016年我办321户(其中:贫困户51户),精准扶贫户按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3.5万,1.5万,1万等三个级别补助。困难户危房一、二、三级补助资金0.5万,0.3万,0.2万等三个级别。2017年我办已落实四类人员贫困户危房改造112户,现各村已经启动,工程进度50%。
7、贫困村集体经济情况如何?
答:民族村集体约20万元,主要要农业局、民宗局各拔5万元壮大村集体经济。另民族村有30亩树林,价值约10万元。岭岗村有一片林场,价值约42万元。许土村75亩树林、价值约25万元。
8、实现“两不愁、三保障”哪一项难度最大,为什么? 答:医疗保障,由于合医报帐有额度限制及部分药品不能报销,因此医疗保障难度相对较大。
(二)主要措施 1、2016年以来,乡(村)里享受了哪些帮扶政策?有哪些资金支持?比2015年有哪些变化?
答:我办2016年实施基础设施项目22个,完成通组路15.86公里,64236平方米,串户路5.67公里,11684平方米,庭院硬化594户20088平方米,太阳能路灯安装185盏。通过大户带动,贫困户主动参与的方式,许土村顺风养殖合作社向29户贫困户发放鸡苗1450羽,落叶新村永华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23户贫困户参与养殖,凉水井养殖专业合作社10000羽的青灰鹅养殖基础正在申报中,将带动贫困户50余户;北口片区种植脱毒马铃薯涉及5个村,共计567户643亩(其中:精准扶贫户152户)。危房改造321户(其中:精准扶贫户51户),教育帮扶学生人数55人(其中:精准扶贫户55人),北口片区(北口、板王、许土、民族、岭岗)2016年初完成核桃种植6000亩,水果800亩,生姜3640亩,落叶新村完成种植葡萄300亩,现落叶、北口共有蔬菜基地5500亩。2017年,结合我办独特的地理优势及气候资源、根据群众的发展意愿,产业实行以短养长相结合的方式,现在已实施的种植项目有软籽石榴种植2330亩、马玲署种植460亩、天南星种植120亩、黄精种植80亩、头花蓼300亩,生姜种植6000亩,瓜果类蔬菜种植600亩,饲料玉米种植800亩,草莓种植200亩,商品鹅养殖100户,每户100只,建圈舍20平方米;龙潭惠农养殖场,规模300头。大户带动农户养鸡29户,每户免费提供鸡苗30只。根据产业发展需要,修建机耕道长30公里。主要有以工代赈资金,财政专项资金,财政扶贫资金,教育扶贫资金,民族发展资金。与2015年相比,村容村貌得到改善,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提高,农民人均收入得到明显提高。
2、贫困识别、动态调整操作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
答:在精准识别工作上,我办立足实际,把握贫困线,深入开展了大量的走访核实工作,并严格按照“农户自愿申请、驻村工作组核实、村民民主评议会、两公示一公告”等相关工作程序和要求,抓实我办贫困户的精准识别工作,我办在精准识别方面不存在贫困户产生程序不合法、可支配收入高于贫困线、私自撤户分户、人口不符、信息错漏等问题,贫困户识别工作上切实做到了精准。3、2016年,有些贫困户已经脱贫销号了,他们脱贫主要靠哪些政策举措?
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降低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提高农户收入。危房改造,改善村居环境。教育培训,外出务工,项目扶持、产业带动、医疗救助、教育帮扶、易地扶贫搬迁等举措。
4、驻村干部在村里主要做了哪些事?
答:
1、深入开展大走访活动,了解村情民意。
2、加大扶贫政策宣传力度,提高群众扶贫政策知晓率。
3、积极协调资金,为民解决实际问题。
4、切实履行职责,协助村支两委推动民族村各项事业的发展。
5、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着力提升支部亲和力和战斗力。
6、积极动员群众参与项目建设,提高农户的收入。
5、产业扶贫中,如何动员贫困群众参与?
答:成立合作社,采取农户入股分红,引进大型企业,用土地入股,按股分红。依托“关岭牛”三年振兴计划政策,指导村集体组建养殖合作社,并建立起贫困户(农户)、合作社、村集体三方利益联结机制,带动群众实现产业化发展。
6、乡(村)有没有小微企业?带动多少贫困户就业?它们的发展主要面临哪些问题? 答:
7、推进劳务输出有哪些举措?
答:教育培训、家政服务培训,引到外出就业,通过人力资源部门与正规企业联系,引导就业。
8、贫困大病慢性病患者是否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治疗?
答:能
9、在现有扶贫措施中,见效最明显的是哪些?
答:基础设施建设,教育扶贫,危房改造补助,合医报销。
(三)意见建议
1、脱贫攻坚政策举措落实过程中,如何防止形式主义和倾向性苗头性问题?
答:
1、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2、按计划落实,3、加大督察力度。
2、如何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监管?在整治和预防扶贫领域职务犯罪方面有什么考虑?
答:
1、建立扶贫资金专户,2,严格报账程序和要求,3、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全程跟踪。对于大额扶贫资金,通过会议研究,集体通过,才能实施,严格报账程序和手术,在项目落实过程中,请审计部门全程跟踪审计。
3、对中央、省、地(市)的政策有什么看法?有哪些改进的建议?
答:建议在脱贫攻坚过程中,贫困户的进入和退出可以不下指标,高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退出,低于当年贫困线按程序进入。
4、如期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还需要解决哪些问题?主要困难是什么?有什么解决问题的举措?
本提纲供深入中学开展中职学生生源调研工作参考,目的是指导我校教师有目的到我校生源校开展生源调查,为学校招生办学工作提供详实的决策依据。
一、生源校学生的自然情况。(各年级学生数、男女生比例、年龄段、家庭状况等)
二、生源校学生对职业技术教育的需求度。(想接受职业教育的比例、想学的专业、想对口升学等)
三、生源校学生的学习情况分析。(学习成绩、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等分析)
四、生源校学生行为习惯分析。(日常行为规范、家庭生活习
惯等分析)
五、生源校分布情况统计调查。
一、国家及省规定的课程方案落实,学校三级课程开设情况。(1)学校开全足 三级课程,国家课程(尤其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开设语文、数学、外语、物理、化学、政治、历史、地理、生物、信息技术、综合实践活动课、劳技、生命教育、共560学时、达到效果扩展到学校、社会,经验不断丰富以及社会性逐步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还包括:信息技术教育、劳动等使学生通过亲身实践,发展收集与处理信息能力、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并逐步形成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教学常规执行情况
1、把紧课程设置关和教学计划实施关
我校严格执行省时颁的课程计划,合理编排课程表,开足上齐各门课程,不随意增删课程,增减课班级贴有三表,功课表与学校的总课程表相符。并不定期的由教务处对课程执行情况进行随机抽检。在期初每位老师根据自己所任的学科,制定完整的教学计划,合理地分析所带学生的实际情况,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把准学期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的把握比较到位,就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培优补差等措施有着自己的思考和认识,并合理地安排教学进度。
2、抓紧备课关
我校的教师备课紧靠《课标》,重点突出,体现特点,落实目标,渗透理念,教学环节清晰合理,富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3、把好质量反馈关
作业是教师了解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的主渠道,也是师沟通的一个大平台,一方面是接收学生学习情况信息,另一方面是教师指导学生的一个平台。同时,作业的反馈功能除了解学生的学习结果之外,也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习过程评价的主要渠道和主要阵地。
4、教师上课的教案都有课后反思,每学期每个教师听
课每周一节,集体备课之后都有评课制度,定期进行检查,并有记录
二、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有效教学
2、课堂教学的改革与有效教学。
(1)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
教师是否关注学生学习状态,调动学习积极性,激发学习热情,组织学习活动,指导学习方法,评价学习成果等。教师是否将讲授与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综合运用。教师能否合理应用现代教学手段。
教师对学生学习状态的关注程度有很大提高,教学中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导学习方法,在对学生学习评价上,在关注结果的同时,对过程评价也有所关注。教师多以讲授为主结合自主、探究、合作等方式进行课堂教学。教师完全能够适时、灵活地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
(2)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有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
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是通过分工协作、互相交流、综合概括,从而获得知识的教学形式。在这个学习过程中,不仅有学生独立思考和操作,而且有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竞争,更有学生之间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合作学习虽然是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合作最终获得知识为主要形式,但整个学习过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
学生状态,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接受知识”为现在的“主动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方式由原来的“机械统一要求(千篇一律)”变为现在的“自主选择”。学生的学习活动由原来的“紧张”变为现在的“生动活泼”。学生由原来的“拘谨”变为现在的“全身心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3)课堂教学效率如何,三维目标的达成度。
课堂教学效率,从学生学习的参与度、思维的激活度和三维目标的达成度来看,效果比较好。在三维目标的达成度上,教师通过学习新课程理论,课堂教学正在从重认知轻情感、重结论轻过程、重教书轻育人中向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一体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化。课堂教学在知识技能的训练的同时,更加注重创设氛围情景,注重学习的方法传授,思维的过程展示,给学生体验和领悟的机会,促进、发展学生继续学习的愿望,让学生在迁移默化中受到高尚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价值取向和人生观奠定基础
三、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及整合学校网络资源及远程教育的配备既利用情况,每个班级都配备电脑网络,教师利用的情况较好。每节课都能很好的利用这些资源,使课堂效果较好,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学校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有利于学校的发展和特色形成。校本课程研究最大限度地满足了学生的发展需求,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有利于学生特长的形成。个性是人的个性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每个人的个性各不相同,也决定了他们的需要和发展方向的不同。广水市实验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学生拥有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他们可以根据学校提供的校本课程清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并坚持学习下去,进而形成特长;他们还参与课程评议活动;直接告诉教师自己想学什么、想怎么学,帮助校本开发教师改进、完善校本课程教材内容和教学方式;他们还可以通过不选择某些课程的方式让一些不合理的校本课程自动消失。学校这样做充分尊重了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学生的个性发展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要求,因此,校本课程既满足了学生的需要,张扬了学生的个性,真正实现了全面发展学生的目标。校本课程的开发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校本课程是学校自行规划、设计、实施的课程,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目标定向的,所以参与开发的主体不是专家而是教师。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过程中,要以开发者、实施者、评价者、决策者等众多不同的角色,参与开发工作,重新认识和理解所教学科的知识性质、知识结构、呈现方式等,进而运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尝试新的教学方式。
学校的图书室定期向学生开放,并有借阅制度,实验室的利用率达到100%使学生在实验室中自主的学习和自主探究,其他专用教室利用情况良好。
4、教学研究及培训
(1)教师参加新教材培训情况及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参加新教材培训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参加上级教研部们的集中培训学习,二是参加学校课程标准学习。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与水平逐渐在提高。
(2)校本教研制度建立和实施情况;
校本教研有制度,有计划,有总结。
(3)教师网上培训和网络教研的开展情况;
网上培训以自学为主,网络教研没开展。
(4)科研课题的立项及开展情况等。
“十五”期间有3项科研课题(2项国家级,1项省级),验收合格顺利结题。
“十一五”期间有有3项科研课题(1项国家级,2项省级),正在进行中。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及学科学业评价制度的建立及落实情况。
(1)是否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价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有哪些?解决的建议?
进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
遇到的主要问题、解决的建议:
1、在学校、教师乃至社会上做好宣传工作,取得整个社会的理解和认同。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是帮助学生不断的修正错误、克服惰性不断发展的极好事情。不会得不到社会个层面的理解和认可。
2、建立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的诚信档案。到如果不能坚持实事求是、诚信的原则,一切将成为空谈。在目前的中国,如果一提到推荐上大学的事情,可能没有一个成年的中国人不再摇头。这说明我们目前面临的诚信危机的程度。这更加说明建立学校、教师保证实事求是、诚信机制的迫切形势。
3、尽快形成评价方式和评价过程的一般模式。
尽管教育部、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提出了甚至是正在落实这项工作,但作为这项工作的主体———基础教育阶段的学校和教师都没有明确的更不用说基本一致的思路。就像已经启动的列车前面的轨道还没有修好一样危险,这项工作就显得尤其紧迫。
(2)是否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有何建议?
建立和使用学生成长记录袋
建议:
1、记录袋可以展示在教室里,这样学生存放会更方便,也更容易交流与相互参考。交流与分享是发挥学生成长记录袋功能的一个较关键环节,在不断的交流与分享过程中,学生可以体验到成长发展的成就感、自豪感,容易产生奋发向上的冲动。缺少这一环节,记录袋评价的作用就要大打折扣。如果记录袋设计得更漂亮些、别致些也可成为教室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记录袋隔一段时间(一学期、一学年)要不断替换更新,有选择保留,保存自己认为最有价值的作品,有一些自己觉得不再有意义的部分就可以删去,这一过程就需要学生不断重新审视自己,评价自己。
3、学生成长记录袋是一个“新生儿”,是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用心呵护的一项有意义的工作。它可以清晰显示出一个学生在成长进程中对发展自我的“力求”,可以帮助学生在反思中求发展,在评价中求完美。
一个理想的学生成长记录袋能为我们描绘出一个动态的、完整的、立体的、富有个性的学生发展新画图。
(3)学科发展目标的评价方式及操作情况。
知识与技能的评价(练习、作业、考试的评价等)。
知识与技能:学生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评价以中学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知识技能应用能力评价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练习、作业、考试的评价,形式包括:口答题、实践操作方案、笔试测验小卷、情境测验题、作业题等,在教学实践中边使用边修改,使之不断完善。
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教师的日常观察、即时性评价、成长记录袋等):加强对新课标的研读,通过学习,我校学科教师的情感与态度总体目标基本达到: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
2、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自信心;
3、初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对人类历史发展的作用,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感受数学学习的严谨性以及数学结论的确定性.4、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以及进行质疑和独立思考的习惯.六、学校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方面的尝试与探索
为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建和谐教育,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新格局,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向纵深发展,优化学科课程,强化活动课程,创办特色学校,创建群众满意的学校,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个性的良好发展,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教师教育能力的不断提升,形成人人关注教育,人人关爱学生的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我校根据上级的要求,将在素质教育开放周的时间里,对社会、家长实行开放。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校本课程关注每个学生的不同需求,给学生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把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追求。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承认学生的差异,而且满足每个学生不同的发展需要,以促进学生的最大限度的发展,也就是说,学生的充分发展,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着眼点和目标,因而课程开发应注重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在开发过程中,我们不仅关注了学生的共同发展,还注重学生的个性张扬。
七、学生在校学习情况。
(1)学校每周学习天数、在校学习的时间、平均每天课时数。
学校每周学习5天、在校学习的时间7小时,平均每天课时数7节。
(2)学生每天的作业量,多长时间完成。
学生每天的作业需要1小时完成。
(3)学生课业负担情况及原因分析。
学生课业负担仍然比较重,主要原因教育评价机制还不够完善,结果性评价仍然占主要地位。
(4)是否组织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每学期按计划组织开展学科知识竞赛活动。
(5)学生学业成绩评定呈现方式。
逐渐由单一性向多元性转变,有评语式、等级式、分数式等。
(6)学校每学期安排的考试科目及次数,学校是否有月考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是否区县统考,是否排名。
学校每学期安排的考试科目有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历史、地理、政治、生物、健康等,次数4次。学校有月考及期中考试,期末考试是中心统考。有排名,仅作教师教学参考,不公布名次。
(7)在规范学生学习资源管理,有效利用高质量学习资源上的具体做法和建议。
做法:指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学习资源。
政府调研:
1、“十二五”时期,中国港口业将面临着转变发展方式的重任,要从整合港口资源、拓展物流服务功能等方面引导港口业转型。海铁联运则是新型物流的代表,也是连云港市的一张名片。现在海铁联运在连云港市的发展现状如何?相比其他港口城市优势体现在哪些方面?
2、发展过程中存在哪些问题,面临哪些挑战?
3、发达国家海铁联运占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比重可达到20%以上,而中国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该比重仅为2%左右。这些数字反映出,中国港口海铁联运与世界水准的差距,同时也说明,中国港口集装箱海铁联运的发展空间非常之大。请问现在政府提出了哪些措施和方案促进海铁联运的发展?
4、作为新亚欧大陆桥的东桥头堡,拥有陇海兰新线沿线广泛的中西部经济腹地,使连云港港口具有得天独厚的海铁联运优势。随着中西部经济的崛起和陇海兰新经济带的发展,依托天然禀赋,连云港将在新亚欧大陆桥扮演怎样的角色?
5、去年,连云港港加强集装箱货源组织,大力拓展集装箱运输市场,坚持以集装箱班列为载体,努力打造“精品班列”,以“精品班列”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集装箱货源。同时由“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连云港口岸公共信息平台也开始运作。为了促进海铁联运的发展,我们看到了政府的努力,同时,我们也需要企业的积极参与。请问政府对企业发展海铁联运有什么合理化的建议? 企业调研:
1、发展集装箱海铁联运,既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运输市场的布局,又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措施。请问您觉得使用海铁联运这种新型物流体系,对企业发展有什么帮助?给企业带来了怎样的效益?
2、根据您亲身接触的海铁联运,您觉得现在海铁联运在连云港市的发展如何?有哪些优势又有哪些方面比较欠缺?
3、您觉得政府重视海铁联运的发展吗?重视的话,为海铁联运的发展提供了哪些便利?
4、连云港作为东方桥头堡和中国沿桥沿海“T”型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支点,朝着提供全方位的增值服务方向发展,但是发展中总有一些不足,您觉得现在影响连云港市海铁联运发展的瓶颈是什么?应该怎么解决?
5、您觉得政府还应该提供怎样的帮助促进海铁联运更好的发展? 市民调研:
1、您了解海铁联运吗?
2、你觉得海铁联运给您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3、海铁联运作为连云港的一张名片,您觉得宣传的力度大吗?
4、您认为海铁联运有没有促进连云港城市的发展?
5、您觉得政府支持海铁联运的力度大吗?
被调查人姓名:年龄性别所在单位(或社区)职务:
1、目前您所在社区网格是如何划分的?是何种网格管理模式?
2、您认为社区网格怎样划分、实行何种管理模式才更有利于实现管理服务的便捷高效?
3、您心目中,民政部门工作进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履行职能职责,与街道社区的互动是怎样的?
4、社区居民群众及家庭目前普遍急需的社区服务有哪些?
5、您所在社区目前有哪些社区社会组织?他们目前组织开展了哪些社区服务活动?
6、现在的社区社会组织发展现状怎样?在发展运行过程中遇到的主要困难是什么?
7、社区还需要培育发展哪些社会组织?社区需要社会组织开展哪些社区服务活动?
8、您心目中,社区居民、社会组织、驻社区单位、街道社区与政府(职能部门)该怎样良性互动、共同参与社区治理?
9、你是否知道什么是社会工作?本单位是否有人参加了全国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
10、您认为本单位、本行业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存在哪些问题,具体改进措施有什么意见和建议。
【薪酬管理咨询调研提纲】推荐阅读:
薪酬管理简单07-02
薪酬管理重点知识06-06
建筑公司薪酬管理06-29
高级管理人员薪酬10-24
06091薪酬管理小抄06-16
薪酬与福利管理实务06-20
薪酬管理透明化06-24
国有企业薪酬管理07-18
06091薪酬管理复习资料06-01
管理人员薪酬结构设计0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