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2024-12-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共9篇)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篇1

2013年8月26日—8月31日,我们湖南大学1名实验教师参加了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举办的《湖南大学教室赴港研修》学习。在香港学习的五天里,我们在老师的安排下两次参观其工业中心,第一次走马观花的参观实在8月27 日,由香港理工大学朱锦标副总监带领,我了解到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创建于1976年6月,工业中心高六层,面积一万一千平方米拥有月二十个培训工厂,每年接收培训的学生超过三千人。工业中心提供多元化的专业培训,包括电子、电机、工业自动化、计算机数控制造、表面处理、焊接、钣金、特种加工、快速成型、产品设计、建筑、工业安全等等。除为香港理工大学学生提供培训外,工业中心亦为其他地区的学院机构等提供培训服务,8月28日、29日我们分别利用中午休息的时间自由参观了工业中心、电子工程、智能自动化、电脑数控等实验基地。通过这次深入参观学习,是我对工业中心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让我们开拓了事业,学习了新的理念,学到了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其值得我们学习的有一下几点:

一、目标明确,具有很强的使命感

工业中心原先的服务宗旨是为大专学生提供基本工艺技术培训。到九十年代,由于香港社会的经济模式不断转型,社会对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需求大大改变,若仍然依赖早期的培训理念、模式和内容,则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工业中心于九十年代初开始研究革新工程教育,了解社会的真实需要,改革培训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培养受企业欢迎的学生,最终使受训的每个人成为未来世界级工程师和技术人员。为此,工业中心把精心打造高素质的工业培训基地及具成本效益的工业培训基地作为自己的使命,极力满足客户的需求,提供适当的服务;逐步推广和拓展工业伙伴合作计划;配合香港工业的需要,引进先进精湛的技术;为产品和流程设计注入培养创意及创新的元素;建立一个奖励成就、热忱工作、具团队精神的环境,并为个别员工 提供合适的、优良的个人发展机会;适当地计划资源及工作量;建立一个不断学习的企业文化和环境,使在中央管理层架构下的个别工作组能建立使维持本身的主动性及决策能力;及制定不断改善以满足客户需要的承诺,开展崭新服务、市场、产品及相关活动。

二、规模宏大

香港理工大学工业中心它是一个大型现代化工程实践训练机构,“中心”总面积11000,拥有22间重点工场、3个特许训练中心、7个专家训练中心、5间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作业室,设备仪器总值逾1.4亿港币,拥有110余名员工,可同时容纳近1000名学生进行工业训练。同时,工业中心培训课程覆盖面广、规格多样,由机械到电子、电机;由材料成形、热处理到建筑;由制造工程到计算机辅助设计以至管理运筹等。以20多个车间配合多个专业/特许中心,提供多方面的选择,满足各种不同的需要。各学系可视其特色从中进行选择,此打破专业界限的训练课程设置使理工大学的毕业生不仅有很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而且更能适应当今科技的急速发展。

三、训练课程选择有序、强调真实

工业中心除了一系列基础单元外;更有一部分是较高层次的训练,以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除接触基础的工艺外又能掌握本身专业的技能。例如机械系的学生在基础单元中加上数控技术及精密加工,电子专业的学生,在基础单元中包括了机械及电子,而后再选电子维修。另外,工业中心强调“真实工作”(REALWORK)。学生在训练期间的习作大部分是有实际价值的工业项目,而不是纯粹由训练人员专为学生而设计的工件。这样的工作使学生在培训时能够接受更高的挑战,工作得更为认真,且有趣味性,并能了解企业的实际要求。

四、项目训练、发展专长

学生在“中心”完成首阶段的基础工艺及专业技能训练后,以小组形式参与为期5周至6周的制造项目训练,将在工业中心结合课堂及书本上所学的内容,再加上市场调查、产品设计及推广、原型制作、批量生产计划等等,完成一项通常已有订单的产品,还要附上产品说明书、维修手册、生产图纸、工艺流程图等。“中心”给学生所设计的工作量是不容易在限期内完成的,大多数同学需要加班超时工作才能完成。此环节为培育有实干精神的工程师所必须,也很实在。

五、素质培养、德智并重

工业中心除工艺技术外,中心注重学生的个人素质培养,其中,包括纪律、群体相处、汇报能力、人际关系、管理意识、工业安全及环保意识、领导才能等等。金庸先生赞美工业中心“巧夺天工、造福人群”,前中国工程院院长朱光亚教授题词“卓越榜样,鼓舞人心”,物理学家杨振宁题写“制天命而用之”。这些均说明了工业中心有目共睹的美好业绩。

六、几点启示

1、高等工科院校教育为工程教育,从教育观念上要正确定位办学思路和方向,脚踏实际的为学生和社会服务。切勿好高骛远,夜郎自大,不切实际,只做表面文章。

2、高等工科院校的教学要开设与企业、社会需求相一致的专业和课程,从教学组织上改变传统的传授知识的模式而采用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知识、技能、素质)为最终目标的教学模式及方法。

3、为了适应新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高等工科院校要切实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重新组合分配现有的实训设备,同时,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根据教学需要购置、开发一定规模数量,且工艺技术先进,与企业和社会需求紧密相关的教学仪器设备,以满足教学教学的需要。

4、为了保证培养目标能够顺利实现,高等工科院校还要加强本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要从企业和社会招聘一些本专业行业中具有较高职业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师资队伍,并围绕专业项目和设备组建专业教学团队。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篇2

一、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创业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后一条不可忽视的出路。然而,创业之路并非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个人能力的高低深刻影响到创业的成败。因此,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成了问题的关键,也成为创业教育的成效的关键所在。

该课题的研究目标包括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创业研究的梳理和国外创业教育经验的总结,探寻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机理。第二,立足创业过程,经过创业过程各要素的分析,推导创业能力的层次结构,建立与创业教育的联结。第三,构建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模块,并提出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策略。

依据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第一,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该部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创业与创业过程、创业能力、创业教育等概念的界定;创业过程的关键要素分析;创业研究的方法体系与构架。

第二,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识别。成功的创业体现在创业过程的每一个关键环节或要素中,且与创业者的能力直接相关。该部分在研究创业者对创业过程作用机理的基础上,重点研究创业者对于创业过程各要素驾驭能力。该部分着重解决以下问题:成功创业要经历的创业过程是怎样的;成功创业对创业者的能力要求;创业过程的要素构成及其与创业能力的维度划分;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维度以及创业能力的结构。

第三,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的机理研究。有效的创业教育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能够培养与提升创业者的创业能力。该部分重点研究以下问题:创业教育与创业能力的联系;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模块关系;创业教育各模块的要素构成与解释。

第四,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识别模型、大学生创业能力与创业教育模块关系是在创业理论与方法论基础上的理论推演。这种建立在已有研究基础上的理论推演,还需要事实的支撑。通过实证研究论证大学生创业能力对创业过程的影响作用以及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受益状况,可以为进一步揭示中国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路径奠定基础。为此,该部分通过实证研究,重点回答以下问题: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与提升有哪些帮助;我国大学生创业试点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状况是怎样的。

第五,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综合以上研究,在挖掘创业教育效果的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此部分重点提出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以推动大学生的创业活动。

(二)研究方法

该研究综合运用创业理论、创新理论、教育理论等相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一方面注重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密切关注大学生创业的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的方法包括:

第一,文献法。对创业、创业学、创业教育为主体的文献进行较为广泛的查询、阅读,以总结国内外最新理论研究成果,提出理论研究框架。

第二,比较法。通过国际比较,了解国外创业教育模式,从而为开展后续的研究提供事实支撑与借鉴。

第三,问卷调查法。一是通过专家问卷法,借助专家意见对调查创业能力评价和创业教育评价指标进行筛选。二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依照“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高职高专等3类,对上海高校进行分层抽样,每个样本2—3所,共计9所左右,研究对象为在校大学生。依据研究选题,将大学生范围确定为大三、大四学生,这些学生更有机会接触到创业教育,也更适合于测量创业能力。三是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实际培养效果。

第四,案例法。选取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试点高校(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武汉大学等)进行案例研究。以典型案例为素材,通过具体分析、解剖,更加清晰地展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内在理路,总结创业教育的经验。

二、结论与对策

(一)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的逻辑推理

大学生创业能力既有一般创业者的共性,即体现在创业过程之中并在创业过程中得到提高;也有区别于一般创业者的特殊性,即大学生是“准创业者”,是以专业为单位的大学学习者。大学生创业能力受到高等教育过程的影响和制约,高校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才可能培养和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因此,创业教育必须与大学生创业能力对接。

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条件包括两个方面:外在诱因,即外在机会、资源等这些创业过程要素的显露诱发大学生主动创业;内在刺激,即大学生通过自身的实践和体验而逐步形成创业的能力。

综上,大学生创业能力具有复杂性,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从学校层面而言,要有效提高大学生创业能力,需要以相关理论为指导,借鉴先进的创业教育经验,针对大学生创业能力的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培养路径,即实现创业教育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对接,具体需要遵循两大规律:一是创业教育不能脱离于创业过程,同时创业教育有利于创业者更好地驾驭创业过程;二是创业教育以创业者为本,瞄准创业者的能力构成有针对性地进行创业教育。

(二)基于创业过程的大学生创业能力识别

按照把创业管理学的研究成果与大学生特点结合起来的思路,将大学生创业能力构成的共识性要素归入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三个维度,由概念推演而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三维结构图。

依据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构成与维度划分,抽取了共18个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共识性要素,并通过专家法进行筛选,形成大学生创业能力的评价量表(表2-1)。

(三)基于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块

通过学习可获得的创业能力主要包括前文指出的专业能力、方法能力以及社会能力等。而学习可以分作正式与非正式的学习。正式的学习主要和创业教育有关,即要想提升创业能力,首先要加强创业教育。创业教育是桥梁与通道,通过创业教育,学生能提高创业能力,并投入创业活动过程之中。

创业教育的实施依托三大模块:创业宣传;创业课程;创业实践。课题组采用专家调查法对模块进行了细化和筛选,最终确定了创业教育的内容构成(表2-2)。

(四)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按照分层抽样的方法,在经济发达、创业活动活跃的上海,选取重点大学(“985工程”与“211工程”大学)、普通高校、高职高专等3类高校进行调查。每类高校各选取3所,共计9所。每所高校按照文科和理工科分科类发放。每科发放60份,每所高校共计120份,总样本数为1,080份。发放的对象为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更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也更易测得创业能力状况)。

调查结果显示,创业教育实施状况均值都处在2.31—3.13之间,即略弱于“一般”,既没有普遍较高的创业教育项目,也没有普遍较低的创业教育项目。大学生的各项创业能力均值都处在2.44—2.86之间,即略弱于“一般”,既没有普遍较高的能力,也没有普遍较低的能力。调查发现,所有问题除实践能力“强”高于“一般”外,被调查者回答几乎都是“一般”,即在高校的创业教育实施之后,大多数学生的创业能力普遍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整体上不是很理想,亟待提高。

(五)试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状况的调查

2002年4月教育部选取了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武汉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工业大学、黑龙江大学全国9所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试点高校依据学校实际情况探索出了各具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但依据我国教育实践经验,我国在教育政策实施中通常采取试点形式“以点带面”地逐步推进,且对试点给予大量教育资源的倾斜,在高校推行创业教育也莫能例外。那么,试点高校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究竟如何?依据该研究选题,创业教育实施效果的评价应该包括创业教育本身的质量以及学生创业能力的状况。为此,该研究专门针对试点高校,设计了问卷,并选择结构方程模型进行了创业教育绩效评估。

调查结果显示,从整体而论,创业特质、创业课程与教师素质三因素都呈负相关性;其中创业特质与教师素质对创业教育现状的负相关性相对较大。除此之外,创业实践对创业教育现状呈正相关性。从中可以看出,从投入和产出关系来看,我国创业教育试点高校的实际效果也不高,存在着亟须解决的问题。但另一方面,创业特质方面,个人意愿、知识共享这两个因素与创业特质都成正相关,尤其是个人意愿更是呈强烈正相关。且可喜的是,统计结果表明创业教育试点高校在舆论宣传等方面确实起到了一定的示范作用。此外,创业实践与创业赛事呈极强的正相关,说明创业大赛是目前大学生进行创业模拟练习的一种最有效方式。

(六)高校创业教育影响因素分析

高校创业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既有学校与社会、政府之间的横向联系,又有学校内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纵向联系。因此,对创业教育效果的衡量需要考虑学校、学生、政府、社会之间形成协同效应。

该研究以系统方法为指导,基于对相关文献中的梳理,提出了影响高校创业教育的4个层面主要因素,共20个指标。结合层次分析法的理论知识,对问题充分研究后分析问题间内在因素间的联系,并把它们划分为若干层次,然后通过两两比较确定同一层次元素相对上一层次元素的数量关系,最后进行数学运算从而实现对方案权重的排序。

采用专家问卷法分析高校创业教育的主要影响因素权重,调查对象涉及面广,涵盖了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他们都曾是创业的成功人士,还有在高校创业教育一线、从事创业教育或创业教育管理工作的人员。共发放146份问卷,收到反馈问卷64份,其中有效问卷49份,有效问卷率为33.6%。

通过对所搜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四个层面的结果排序为:学校层面(0.4622)>社会层面(0.3902)>政府层面(0.1116)>学生层面(0.0360)。也就是说,影响高校创业教育实效性的主导因素是学校层面的因素,随后依次是社会层面、政府层面和学生层面(表2-3)。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开展,尽管需要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学生接受或欢迎,但追根究底还是需要高校自身的重视。

(七)以提升大学生创业能力为目标的创业教育实施方案

第一,完善创业教育的过程。首先,高校创业教育要树立“大教育”创业教育理念,应紧紧围绕教育的内在规定性,站在人的发展的起点上,注重教育本身终身可持续的意义,把创业教育定位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应有之义。其次,细化创业教育目标。一是层次目标。不同类型的高校,培养目标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创业教育具体目标要求的不同。二是内容目标,即创业教育内容进行目标分类,使抽象的创业教育理念转化为实体的教学基本要求,同时也方便开展创业教育质量评价工作。最后,探索切合大学生创业能力的教学方式。一是革新教学方式,广泛开展行动教学。通过行动教学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社会协调能力以及创业应变能力。二是革新学习方式,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具体包括内隐学习、参与性学习与替代性学习。

第二,突出创业教育的实践环节。大学生探索精神、创新意识、识别机会、整合资源、团队合作等核心能力都必须在实践中才能得以真正确立。为此,高校要主动架起与社会、企业之间沟通的桥梁,真正实现“产学研”有机结合,加强创业教学基地的建设,持续推进创业大赛活动,不断探索新的实践环节。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篇3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教学

2007年教育部启动了“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大连理工大学是首批入选的60所学校之一。2012年,教育部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基础上,正式启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随之全面推进该计划。

在“时间上留有余地,空间上保证场所,机制上彰显自由”,培养具有创新实践能力的精英人才的指导思想下,我校以强化实践和营造氛围为基调,以兴趣驱动和参与做事为导向,以问题探索和课题研究为核心,以全校普及和水平提升为目标,以自主选题和自主实验为内容,以个性培养和导师指导为手段,以创新激情和团结协作为蕴含,全面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我校围绕“培养创新思维,迸发创造激情,转变教育思想,提供创业平台”,注重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能力、创业实践,鼓励学生提出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服务,进行创业训练。

一、提出“创新性、研究性、个性化实验教育”新理念,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大面积推进该计划的实施

围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校提出了“创新性、研究性、个性化实验教育”新理念。通过大面积实施该计划,带动广大学生在本科阶段得到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训练,推广研究性学习和个性化培养的教学方式,形成创新教育的氛围,提高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

为了保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顺利实施,学校新修订了本科生培养计划,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了个性化课程学分。学校规定,学生承担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计3学分。学校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具体要求和举措包括:积极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实验室和学校,接受科学研究的锻炼和学术氛围的熏陶;鼓励学生做教师的科研助手,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题、自主设计实施方案,项目立项应有一定的创新性;引导学生开展基于问题的学习,开展研究性实验,增强学生探究意识;避免多人做同一个实验,提倡个性化。

自计划实施以来,学校每年发布《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南》,供全校学生选择,教师和学生实施双向选择。立项题目来源于以下四个方面:与课程学习有机结合,从课程学习中引伸出的研究课题;开放式、探索型和综合性实验教学中延伸出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课题;结合教师承担的学科前沿课题、有关重大研究项目,可由学生独立开展研究的子课题;由学生自主寻找与实际生活相关的课题。

二、建立了组织机构、管理模式、实施办法、激励机制,为实施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1.建立了主管副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组织机构

2007年,学校成立了以主管副校长挂帅,教务处牵头,各部门密切合作的“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根据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内容的变化,学校对人员进行调整,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同时,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

我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行学校和学部(学院)两级管理模式,校级管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组织协调委员会”负责,学部(学院)级管理由“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工作委员会”负责。

2. 遵循注重“研究过程”而非“研究成果”的原则,制定了一套注重过程管理的实施办法

一是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办法》。《实施办法》中明确了组织与管理、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运行、项目验收、经费管理等制度。

二是制定了《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过程记录册》,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月报、开题检查、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制度。

三是制定了项目结题、学生评价标准。项目结题注重学生是否自主进行研究性学习、设计实验方法、组织设备和材料、实施实验、分析处理数据、撰写总结报告等工作,不以是否发表论文等量化指标作为结题验收标准。项目验收以书面总结报告、研讨会报告、学术会议报告、答辩和成果展示等形式进行,阶段报告、论文、专利、产品设计图纸、调查报告、软件、仪器装置、获奖证书等可作为附件,一并提交存档。项目通过验收后,学生可获得3个个性课程学分。

3. 建立了“四个一”制度,确保拥有一支优秀的指导教师队伍

为了强调人才培养是教师的第一学术责任,学校建立了“四个一”制度:每“一”名在岗教授、副教授和具有博士学位的讲师每“一”年至少提出“一”项适合大学生科研训练的研究项目供学生选择,至少指导“一”名以上大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四个一”制度的出台,一方面为大规模实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了优质的指导教师队伍;另一方面,促进了将高水平教师承担的学科前沿和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课题资源,转化为优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源。自“四个一”制度实施以来,学校一大批著名教授参与到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中来,他们亲自帮助学生选题,并指导大学生进行创新性研究活动,充分发挥了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学术大师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作用。

目前,我校已有国家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85项,省级项目180项,校级项目5938项,学生受益率近50%。

4. 制定针对指导教师和学生的激励政策,体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理念endprint

学校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理念,在“四个一”制度基础上进行了广泛调研,以多种形式了解指导教师的指导情况和想法,逐步完善了指导教师激励政策。这些政策包括:依据指导项目数量计算工作量;在每年举行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中评选出10名优秀指导教师,优秀指导教师在晋升职称时给予倾斜;指导学生工作及指导质量纳入教师提职、考评体系中;各学部(学院)设定管理组织实施岗位。

学生是创新创业的主体,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创新积极性,才能使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不流于形式。学校研究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激励政策,包括: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纳入培养方案,项目通过结题验收后学生可获得3个个性课程学分;建立灵活的选课、免听制度,学生可根据项目需要的知识结构申请优先选学与项目相关的课程,也可根据项目内容、水平及完成情况申请免听相关课程;建立推免研究生优先制度,对在项目中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表彰,达到免试推荐研究生基本条件的,在免试推荐时给予倾斜。

5. 设立各类创新创业计划专项基金,为大规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可持续发展提供经费保障

为了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实施,学校每年划拨不少于300万元建立专项基金,实行专款专用。

一是创新创业计划基金。每一个立项的项目根据项目级别、研究内容给予不同的经费支持。

二是学术交流基金。鼓励学生在国内外正式期刊上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并给予经费支持。

三是创新引导基金。对取得较好成果的项目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并引导学生深入研究,保证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和延续性,取得更好的研究成果。

四是创业引导基金。对优秀项目给予创业引导,形成“创新成果—创业训练—创业实践”一体化的创新创业训练计划体系。

学校对市场前景好、能取得经济效益的创新项目加大资助力度,使项目从产品原型向产品转化。为了规避大学生直接创业的风险,保证创新项目的创新性和延续性,学校设立了若干个创业实训实验室,学生创新成果在创业实训实验室进行孵化,待成果孵化成功后,与学校科技园合作,以学生名义成立公司,进行创业实践。

三、构筑以高水平学科实验室、实验教学中心、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支撑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为实施大规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提供优质条件保障

1. 建立学科实验室向本科生开放制度,将优质学科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

学校在《关于实施精英教育 培养精英人才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根据国家、教育部、省重点实验室以及学校重点建设的学科实验室的实际情况和特点,规定开放时间、形式和范围,最大限度地向本科生开放,接受学生进入实验室完成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通过实施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制度、研究生导师指导本科生科研制度等,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的教学资源。目前,全校已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及其他相关实验室向大学生开放。

2. 建立实验教学中心向学生开放的制度,接受大学生在实验室自主地开展创新创业训练

学校要求本科生实验教学中心全部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所有实验室免收实验场地费和仪器使用费,为学生创新创业研究提供条件保障。目前,全校已有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15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向学生开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进度、时间自由进入实验室,包括晚上和周末。

3. 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为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自由开展创新创业训练提供条件保障

为了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实施,学校依托创新教育优质资源建设高水平、综合性、全开放的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并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全面开放,为学生创造主动性实验的环境和氛围。目前,学校已经建成了校级创新实践基地1个、学院级创新实践基地15个,学生自主管

理,可以自由进入实验室。在这些创新实践基地,学生自拟实验方案、自选实验仪器,参加小组讨论,在老师指导下完成创新创业训练任务。据初步统计,学校每年约有300余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在创新实践基地完成。

四、搭建“网络+沙龙+论坛+年会”多样化的交流展示平台,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引导性、示范性,扩大学生受益面

为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交流,学校创建了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网站,并且建立了创新学术论坛、项目沙龙、创新年会等多样化学术交流机制。学校每年召开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启动会,开展宣传周活动;各学部(学院)建立了每个月至少举办1次的“项目沙龙”制度;各学部(学院)设立了创新创业成果展示室,展示创新创业项目成果。另外,学校每年定期举办全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

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以来,学生的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显著提高,学生自我查阅科技文献、撰写科技论文、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逐渐增强,取得了一批创新创业成果。多个项目入选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我最喜欢的项目”之十大大学生创新成果、优秀学术报告、优秀论文、最佳创意项目等。70多个项目已转化为创业项目,有6家公司通过孵化成功注册。学生们全学程置身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中,感受到创新创业就在身边,在不断做出创新创业成果的过程中获得了成就感,树立了自信心。

我校教师也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实施中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指导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教师先后发表有关培养创新人才的论文40余篇,承担相关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30余项,出版了《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究》等10余本专著和教材。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篇4

2009-05-13 11:04:04

2009年5月6日,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管委会副主任李广兴带领管委会全体工作人员赴沈阳化学工业园参观学习,并与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就产业定位、园区管理等相关问题交换了意见,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讨。现将参观学习情况报告如下:

一、沈阳化工园简介

沈阳化学工业园是一个综合性产业园区,位于沈西工业走廊的东北端,是环渤海经济圈和东北亚的经济战略重点。沈阳化学工业园总体规划面积30平方公里,近期规划占地12.8平方公里,远期规划占地17.2平方公里,力争到2015年总产出值超过2,000亿元。沈阳化学工业园以高新技术为先导,以基础化工为支撑,以深度加工和高附加值为特征,重点发展煤化工、乙烯、丙烯等化工原料、精细化工和橡胶制品。未来将形成以石油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及橡胶制品为主导的产业集群以及下游产业一体化的大型化工和医药生产基地。到目前为止,园区共有项目61个,总投资323亿元。尖端产品有三橡生产的用于国产歼十飞机使用的航空轮胎以及在国内具有领先水平的加氢异构催化剂等。

二、沈阳化工园发展经验

1、定位清晰 目标明确

沈阳化工园的建设和发展坚持统一规划、分步实施、滚动发展的基本原则,按照“大项目-产品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制定了产业发展目标:形成石油化工、煤化工、氯碱化工、精细化工、橡胶制品五大产业;石油化工产品链、优势氯产品链、甲醇及深加工产品链三条产品链;炼化一体化产品群、橡胶加工产品群、沈阳及周边资源利用产品三大产品集群。最终将园区全力打造成上下游产业一体化、资源配置生态化、科技及管理现代化的东北新型化工产业基地。

2、高标准建设

在建设上,沈阳化学工业园依靠当地政府申请开行软贷款累计30余亿元,采取直接投资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一期12.8平方公里的土地整理、供水、供电、供气、道路、绿化、通讯、污水处理、固废处理等基础设施配套“九通一平”,大大提升了园区整体形象,创造了一流的投资环境。“栽好梧桐树,引得凤凰来”。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了IGCC、橡胶工业园、催化

剂制造等61家企业落户园区,并有德国巴斯夫、荷兰孚宝、中化集团等多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来园区寻求合作。

3、专业评估 严格准入

从园区长远利益出发,建立了项目评估准入制度。由管委会、相关部门、业内专家组成决策小组,按照“充分论证,充分决策”的原则,推动项目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凡是拟入该园区的投资项目,均需要通过专家会审。在项目选择上提高入区门槛,实行“四不进”,即工艺技术水平低的不进,投资强度低的不进,环境污染大的不进,安全隐患高的不进。

4、循环发展 理念先进

沈阳化工园依据循环经济理念、工业生态学原理和清洁生产要求设计建设园区。园区内产业设计注重物流间的关联、能流的梯级利用、资源的共享和企业间的共生耦合;注重与张士开发区、沈阳冶金工业园的协调发展,来建立“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的物质循环方式。园区通过推行一体化建设,实现了能源利用效率最大化,污水排放最小化,固体废物利用合理化,公辅设施集约化,信息系统网络化。

5、管理规范 服务高效

化工行业是高危行业,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不安全因素。园区成立沈阳化学工业园应急指挥小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制定《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及分项应急预案》、《危险化学品事故应急预案》、《建筑工程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等多项应急预案,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园区以“一切为了投资者,一切让投资者满意”为服务宗旨,建立了 “一站式”服务平台。具体实行项目代表制、领导定期走访制、联席会议制三项服务体制,搭建了科技创新平台、信息交流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三大服务平台,为项目落地和企业生存发展提供全程、全方位的金牌服务,切实做到了想企业所想、急企业所急,打造了良好的园区软环境,赢得了企业的信赖和归属感。

6、良性机制 科学用人

园区管委会由行政编制人员、事业编制人员、招聘人员三位一体共同组成。推行全员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人员公开向社会招聘考录,严格实行绩能考核及末位淘汰制,基本形成科学管理、良性竞争的双向用人机制,真正实现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形成了素质高、业务精、作风硬、战斗力强的开发建设队伍。

7、注重产学研结合沈阳化学工业园结合实际,充分注重产学研结合,赢得了企业和高校的充分认可。主要措施在于:一是组织入园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定期交流,向企业推广先进的科研成果,实现校企共建。二是园区定期组织专家、学者到企业进行调研,答疑解惑,协助企业提升研发、生产和销售能力。三是从企业用人和解决毕业生就业出发,促进企业与高校结成人才交流对子,采取高校为企业定向培养职工、企业为高校提供实习基地等措施切实为毕业生提供就业平台,为企业提供智力支撑。四是构建网上信息平台,实现政府、企业、高校的信息资源共享,让企业第一时间了解政府相关政策法规和科研院所最新研究动态,帮助企业又好又快发展.8、全方位招商

沈阳化学工业园集中优秀人才,组建了两个专业招商局,从园区战略、地域、资源等自身优势出发,广泛采用组团招商、驻点招商、媒体招商、代理招商等形式多样的招商方式,对于符合园区产业布局的企业进行全方位招商。招商人员训练有素、不畏困难,为园区尽早出形象、见效益做出了应有贡献。

三、参观学习体会

1、明确园区定位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紧抓国家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以及我县举全县之力发展近海经济,建设近海经济区的有利契机,充分利用周边地区石化资源和产业优势,承接沈阳化工产业转移,优化整合辽宁中部城市群石化产业优势,着力形成区域石化产业优势互补、良性互动。重点发展石油化工产业、重化工业产业和精细化工产业三大产业,为沈阳乃至辽宁中部城市群和东北地区的石化行业、医药卫生行业、农药、染料、装备制造业等诸多产业提供配套服务。

2、建立集约用地机制

土地是当前园区最突出的问题之一,要加快建立集约用地机制,积极破

解用地瓶颈。一是提高准入门槛,严格执行投资强度标准,根据用地指标、项目数量和质量,适时进行调整,做到以规划定位置,以项目定用地,已投入定用地规模;二是盘活存量促增量。开展违约项目清理,对企业征而不用或长期闲置的土地进行清理,对达不到规定投资强度的项目用地实施“召回制”;三是向空间要效益。充分挖掘存留用地等存量土地资源,鼓励兴建多层标准化厂房,向高空要效益;四是向项目要效益。通过引进类似法坎博重油深加工项目等对地区经济产生巨大拉动力的项目,积极争取上级土地指标。

3、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建议采取政府投资与市场融资相结合的方式。一是为加速园区起步速度,县政府协助园区争取开行软贷款,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完成园区初期道路、上水、排水、供电、供热等基础设施。二是运作投资公司,创新融资渠道。从原料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等园区独有的优势出发,积极探索BOT、风险投资等新型融资渠道,进行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变政府投入为民间资本投入。在规划建设上,充分考虑落地企业近远期实际需要,首先满足化工企业对于道路、水、电的最基本需要,随后逐步完善,分期投入,坚持基础设施建设适度超前,合理利用有限资金。

4、推进一体化建设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遵循“循环经济”的发展需要,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规划建设中集中体现“五个一体化”这一当前世界上最先进的设计理念:一是产品项目的一体化。即从项目产品的上游、中游直到下游统一规划,实现上中下游产品的一体化。二是公用工程一体化。即在水、电、路、通信、蒸汽、消防等方面统一规划,为入园项目建设配套,减少单个项目的投资,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三是物流传输一体化。即从公路、铁路等方面统一考虑,统一规划,为入园企业提供便捷的交通服务。四是环境保护一体化。即综合考虑工业“三废”的统一治理,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排放,主要包括兴建污水处理厂、发展建材加工项目等。五是管理服务一体化。即打造高效运作的园区管委会,为入驻企业的审批等方面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

5、加强人才引进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结合园区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综合性人才和专业性人才。强化管委会在人才培育中的主体作用,形成用人育人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一是建立人才选拔竞争机制。贯彻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采取公开选拔、招考、招聘、竞争上岗等措施,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开辟“快车道”。二是建立人才激励机制。以工作业绩、对园区贡献大小为重要依据、按照人才价

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工资报酬,使一流的人才得到一流的待遇,一流的贡献得到一流的报酬,增强优秀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自豪感、贡献园区的成就感、得到尊重的荣誉感,为园区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智力保证。

6、注重产学研结合沈阳是传统的化工基地,建有国家、省、市独立科研机构140所;高等院校30所。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从政府、企业、研究机构的合力优势出发,逐步建立完善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企业的主体作用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作用。通过产学研结合,充分调动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创新发展、共同发展、联合发展的积极性,使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成为产学研结合的实施载体,以政府为主体的政策服务体系成为产学研结合的桥梁纽带,以科研院所为主体的知识创新体系成为服务于产学研结合的高端平台,最终形成产学研一体化的良好局面。

7、建立项目准入制度

沈阳近海石化工业园将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的原则,综合考虑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近期收益和远期影响。通过建立健全项目评估制度,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发挥政府在产业布局、资源供给方面的主导作用,将园区建成特色突出、技术先进、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精品园区”。按照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三统一”的原则,由园区管委会牵头,联合县发改局、科技局、环保局、土地局、规划办等部门,聘请专家,成立评估小组,对引进项目进行评估。真正做到先咨询、后决策,先论证、评估、后立项,先评估、后验收,全面推进项目评估和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和规范化。

8、提升服务质量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致力于建设“ 仿真 ”的国际环境,营造“亲商、富商、安商 ”的人性化投资氛围,并把优质、高效、透明的服务作为吸引投资、增强综合竞争力的基石,努力使服务行为符合国际通行规则。一是提高项目审批速度。沈阳近海经济区已经建立了以“ 一站式服务 ”为核心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园区管委会将全力协助落地企业办理各项审批手续,切实提升工作效率,并建议政府进一步压缩审批事项,简化审批程序,不断提升入驻企业满意程度,通过行政审批这一对外窗口,创造近海审批高效能,塑造近海服务新形象。二是尝试减少行政性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园区管委会将积极推动行政事业性收费改革,探索除资源性、服务性和符合国际惯例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外,免收其他行政事业性收费的新机制。

9、加大招商力度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将从总体规划出发,围绕着石油化工、重化工和精细化工的炼化一体化产业链进行区域招商和产业招商,招商区域要涵盖沈阳、辽宁中部城市群以及国内石化、化工发达地区,重点要向国内化工500强企业乃至世界化工500强企业招商,坚持注册与经营并重、资金与技术并重、内资与外资并重、大项目与小项目并重的“四个并重原则”,大力引进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低的石化、化工企业,尽快引进龙头企业,形成集群优势。

此报告

沈阳近海国际石化工业园管

委会

毕业生创业培训报告(范文) 篇5

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创业工作的意见》(川府发„2013‟25号)精神,为进一步做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切实增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意识和能力,成都市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拟对我院在校大学生开展就业创业培训。

一、指导思想

大力推进职业培训进校园是根据国家、省有关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活动,也是对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满足初次上岗工作需求,缩短就业适应期,从而进一步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重大举措。

二、报名条件

2014届毕业生、所有研究生及在校非毕业班成都户籍(包括七区十二县)学生。

三、培训内容

SYB创业培训,并结合相关就业培训知识进行培训。

四、课程介绍及培训目标

SYB培训面向那些有创办企业的想法,并确实打算创办一个新企业的人。它向参加培训的人介绍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以及怎样完成自己开办企业的各项可行性调查研究。“创办你的企业”培训项目的目的就是让有创业意愿的人自己来演练实施开办企业的各个步骤,完成自己的创业计划书,并提供后续支持服务,帮助他们创建自己的企业和实现有效经营。

通过本专业课程的教学与训练,使学员熟悉并掌握企业的创办与经营的有关基础知识、专业理论及法律法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根据有关政策、结合市场经济形势,组织进行企业创办与发展的创业专门人才。

五、培训方式

1、凡研究生、历届与应届毕业生、非毕业班成都户籍学生一律免费培训;

2、我就业指导中心具体组织学生参加创业培训,成都市就业创业培训指导中心安排老师上课指导;

3、非毕业班学生:限大成都范围户籍(含户口在学校的学生)。

4、培训时间(详见课程安排):

A、创业计划(SYB)12天

5、开班日期:暂定12月初;

6、培训合格后,获得国际劳工组织和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颁发的SYB培训结业证。

六、毕业生创业优惠政策

1、学员获得《创业培训合格证书》后,五年内在成都地区创业(包括个体经营)有资格享受免交工商营业、税务登记办证工本费;免征地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教育附加费及城市建设附加税;制造业国税(增值税)起征点更低。

2、SIYB还开办免费企业诊室,开展个人咨询,学员可加入改善企业小组、学员联谊会、创业协会等,与其他学员进行交流,解决创办企业过程中的许多困难。学员还可向创业所在地公共就业服务管理机构申请一次性创业补贴10000元,创业补贴,贷款贴息,创业吸纳就业奖励。

3、针对高校毕业生自主创办企业,可提供10万元小额担保贷款。对合伙经营和组织起来创业并经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登记的园内企业条件可扩大贷款至40万元。(要求:企业法人要求2000年后毕业的大专及以上学历)

七、报名办法

1、毕业班学生凭有效身份证、学生证复印件报名。非毕业班学生凭有效身份证复印件,外地身份证需同时提供身份证复印件以及户籍证明(户籍科开取户籍证明并盖章)报名,经筛选后参加培训。

大学生实习参观企业报告 篇6

我在顺德勒流职业技术学校实习期间,利用周末的时间,多次参观了富华模具厂。我在实习学校主要是上车工工艺、线切割和模具,到富华模具厂能让我更直观的了解机械制造工业的生产方式和工艺过程。熟悉工程材料主要成形方法和主要机械加工方法及其所用主要设备的工作原理和典型结构、工夹量具的使用以及安全操作技术。了解机械制造工艺知识和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在机械制造中的应用。

这些实际知识,对我们学习乃至以后的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基础。这次生产实习可以更多了解机电产品、设备,提高对机电工程制造技术的认识,加深机电在工业各领域应用的感性认识,开阔视野,了解相关设备及技术资料。

我去过富华模具厂的冲压车间,后来又去到模具车间,接触到的岗位有操作工,车工,线切割等。

1、冲压车间

参观前前先要进行安全教育。企业规定必须对新员工进行安全生产的入厂教育,车间教育,班组教育;对调新工种,采取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的工人,必须进行新岗位,新操作方法的安全教育,实习者经考察合格后方可上岗操作。车间有二十台先进中型冲压机床,正式职工50余人。该线主要冲压本厂的冲压件,生产任务重,工作条件艰苦,噪音大,工人三班倒,周六周日经常加班。

参观中中,我采用了学,看,问,想等方式,对车间的日常工作的和技术知识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协助了车间师傅完成锁体的模具设计任务书,和相关工序的CAD画图再线设备检测,还帮助库房搬运零件,帮工人去毛刺修零件等工作。同时还向车间办公室其他师傅请教学习。车间开展座谈会,会上车间主任的讲话极具教育意义。每一名冲压车间员工都自觉站对进食堂,厂内走路走人行道,从小事无形中提高每名员工的素养。

2、车工

我最熟悉的是车工,我在车工车间呆了好长的时间。车工是在车床上利用工件的旋转和刀具的移动来加工各种回转体的表面,包括:内外圆锥面、内外螺纹、端面、沟槽等,车工所用的刀具有:车刀、镗刀、钻头等,车销加工时,工件的旋转运动为主的运动,刀具相对工件的横向或纵向移动为进给运动。

师傅先细心的讲解车床的各个部件的名称和操作细则,我也进行了实操,我逐渐熟悉车头,进给箱,走刀箱,托盘等主要部件的控制,师傅要求先不开动车床,重点进行纵横向手动进给练习。要求达到进退动作准确、自如,且要做到进给动作缓慢、均匀、连续。到一定程度后可开车练习,每项操作都进行到我们熟悉为止,接下来,师傅要求我们做自动走刀车外圆,每次车的直径为20 mm,那么刀具只能前进10mm,并要熟练掌握操作顺序:先将托盘对准工件调零,退刀调节刀具要前进10mm,开车,待走刀前进到3/4时,改为手动走刀到精确位置,退刀停车。经过几次的训练,我已经熟悉了本项操作。由于时间的原因,我只能给这个任务,但还是很高兴能得到师傅的指点。

3、线切割

车间里是最先进的工种之一——电火花数控线切割加工。这对于我来说比较陌生,由于其神奇而准确的操作,让我产生极大的兴趣。由于这是一种特种加工方法,设备比较贵重,操作方法也较为复杂,万一操作不当,在进行切割加工用的电极丝会断掉,甚至发生人身和设备事故,所以师傅在开始前先给我详细介绍机床的四大组成部分及其主要作用:数控装置、机床部分、运丝机构、丝架、拖板(X、Y方向)在计算机控制下,作协调的成型运动、床身(固定各机械、传动系统)组成;高频冲电源,作用有二个(提供时间极短的脉冲放电)、工作液系统(.绝缘作用:排屑和冷却作用)。

它主要用于加工各种形状复杂和精密细小的工件,例如冲裁模的凸模、凹模、凸凹模、固定板、卸料板等,成形刀具、样板、电火花成型加工用的金属电极,各种微细孔槽、窄缝、任意曲线等,具有加工余量小、加工精度高、生产周期短、制造成本低等突出优点,已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目前国内外的电火花线切割机床已占电加工机床总数的60%以上。数控线切割加工技术是要利用编写好的程序、靠电极丝放电来切割各种小工件,要做的工作就是设计工件,并把工件放置好,对好刀,其他事情就交给电脑完成了。准确度高,不过速度比较慢,由于速度较慢,师傅先直接示范在电脑上画出要加工的图形,将其输入到切割机床,让其自动切割。看着数控装置上那么多的操作按扭,一时真不知从哪里下手,师

傅反复的讲解,才渐渐熟悉一些基本的操作。最后我从图形库中调用出一个“心型”图形,将其送入切割系统,并在切割期间加冷却液,看者钢丝晌出的火花,工件的轮廓越来越清晰,不禁惊叹工程技术的先进,可惜由于自己在设计图形时没有调整好缩放大小。

勒流职中也有电火花切割车间,我回去后经常去那里找老师,和学生一起学。

4、数控机床

先听师傅讲解,然后通过示范,自己操作数控机床。师傅讲解很仔细,每一个操作步骤都讲,让普通工人跟着他一步一步操作,很快,那些工人就都上手了。我去看他们装刀换刀,速度好快,加工过程中操作非常熟练,测量也很准确。

和老工人一比,觉得自己的水平太低,如果要教这一门的话,我想我要先到工厂历练几年。

大学生创业园参观报告范文 篇7

创业教育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主要由学校教育系统、地方政府系统(含企事业单位系统)、培养对象系统等三个子系统组成。高职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三者的合力,高职创业教育既需要以学生创造力培养为基础,也需要社会氛围与社会体系支持,更需要政府政策引导与保障,同时也离不开培养对象的努力。本文试图在实证的基础上,从优化外部环境、内部环境两个维度对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可行性措施进行探讨。

1 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

1.1 概念界定

本文在充分文献调研基础上,提出一系列概念界定,认为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包括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构成了创业能力在本研究范围中的特定组分。在本文中,笔者把社会大背景称为外部环境要素,包括就业形势、创业政策、创业氛围三个方面。把学校称为内部环境,影响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部环境有创业课程、创业文化、创业基金。

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本文采用随机与非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范围内选定了云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等十余所高职院校,涵盖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层次、不同地域,确保本数据满足正态分布的要求。通过现场发放、网络收集的方式共发放问卷717份,回收535份,其中有效问卷占发放问卷的比例占93%。对于有效问卷,采用Excel2007作为数据处理和分析的工具。

1.3 数据分析

1.3.1 外部环境

从外部环境方面看,统计结果显示云南省创业能力培养的外部环境形势不容乐观。当前高职生普遍感到就业压力大,有72%的同学认为加强创业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就业的较好方式。高职生对政府出台的鼓励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了解程度不够,在政府创业政策举措中,学生对银行贷款的优惠、大学生创业园区创建、创业平台搭建的期望值最高。此外,调查结果显示,本研究地域内创业活跃程度不高,从事创业活动的人在社会上所获得的受尊重程度不够。

1.3.2 内部环境

从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学校内部环境来看,我省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情况不容乐观,参加过创业培训的人不足三分之一。绝大多数同学认为学校应加强创业平台、实践基地、创业基金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并积极探索培养创业能力的模拟活动及深入企业进行社会实践,在实践的演练中能进一步提升创业能力的创业教育模式。此外,高职学生普遍认为,创业基金对创业活动的开展十分重要,学校在丰富创业活动、促进创业教育工作方面仍然有很大的努力空间。

2 优化外部环境的可行性措施

2.1 社会软环境的建设

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影响高职生创业能力培养,物质条件以外诸如文化、政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2.1.1 加快完善政策、法律体系

在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党和政府大力倡导全民创业、建设和谐社会,并制定了鼓励创业的多项优惠政策。我省也出台20项措施鼓励创业,促进就业,从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财政扶持、税收优惠、金融支持、培训和创业补贴、社会保障优惠等6个方面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在今后的工作中,政府应继续强化对学校创业教育支持的力度,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出台更有利于高职院校学生自主创业的优惠政策,吸引高职生关注创业、从事创业活动。此外政府还应加大政策宣传力度,以帮助大学生理解创业政策、运用创业政策。

2.1.2 加强政府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的政府服务体系,是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基础。我国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政府服务体系较薄弱。因此,地方政府要注重基础环节的建设,利用自身优势,充分整合国内外资源,积极为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搭建一个高效的政府服务平台,主要措施为:一、加强就业信息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报纸、网络等媒体,发布创业项目、提供创业信息咨询服务。二、创新创业项目管理体制,建立配套的激励和淘汰机制,以促进和保障学生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三、充分利用政府的整合优势,挖掘社会资源,加快创业导师制度的推进,为创业学生提供专业指导、法律咨询、市场分析等服务。

2.1.3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创业氛围是人们在追求财富、创造价值、促进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为规范、价值体系和心理意识,它主导人们对待创业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我省地处边疆,属于创业活跃程度较低的地区,创业氛围自然不如江浙一带好。然而,我省拥有GMS等区位发展优势,依托桥头堡的战略发展战略,在云南省未来跨越式发展中应创造一个良好的舆论和政策环境,形成社会各界对创业者关心和扶持,善待企业家和创业者,对他们的失败给予理解和宽容的良好氛围,让更多人都有创业的想法和激情。

2.2 社会硬环境的建设

所谓创业教育硬环境,是指由创业教育活动所需要的那些物质条件、有形条件之和构筑而成的环境。要推进高职创业教育,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优化硬环境必不可少。

2.2.1 推进创业能力培养的平台建设

创业能力的提高与创业经验密切相关,高职学生创业经验的培养重在实践,创业实习和实践需要一定的社会平台。我国当前尤其需要充分利用企业、政府、高校、社会组织等社会资源,加大对学生创业协会、创业服务中心、创业基地、大学生科技园、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实践基地、等高校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另一方面,高职创业基地与社会建立广泛的外部联系网络,包括各种孵化器和科技园、风险投资机构、创业者协会等,形成一个高职、社区、企业良性互动发展的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有效地开发和整合社会各类创业资源,努力实现全社会资源共享,调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为学生健康成长和创业能力的培养服务。

2.2.2 加大高职创业教育投入力度

调研结果显示,资金是影响高职生创业一个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创业资金的大力支持。目前云南省政府出台了减免税收、提供单笔最多5万元的无息贷款、为创业园大学生提供免费办公设备、产地等优惠措施,对学生创业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今后仍需进一步加大各种帮扶政策的出台及加大创业教育投入的力度。

为鼓励创业,帮助高职学生缓解筹资压力,政府对创业基金的投入十分重要,在这方面应该大有作为。目前发达国家主要采用政府、社会、银行三条渠道争取专项基金和贷款的做法,设立一定资金规模的“大学生创业基金”。在这方面我们可参考借鉴,结合云南的实际情况,充分发挥政府的整合功能,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在实践中进一步优化创业环境,搭建良好的融资平台。

3 优化内部环境的可行性措施

3.1 校园软环境的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的软环境是指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物质条件以外的诸如文化、政策、制度、法律、思想观念等外部因素和条件的总和。

3.1.1 构建创业教育组织保障体系

高职院校应站在学校发展战略的高度,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的培养,紧紧围绕学生全面素质教育拓展工程,结合本校的办学特点,积极重视创新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为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作好铺垫。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创业教育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它需要学校上下各组织系统的明确分工、相互协调、共同推进创业教育。因此,高职院校应设立由党政领导、教学、科研、学生管理职能部门、以及各教学院系、团委、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等部门负责人组成的负责领导、协调全校创业教育工作的创业教育领导小组,形成长期而专门的由副校长具体负责实施的组织保障体系。

3.1.2 营造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

高职院校要开展创业教育,培养具有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要在校园内构建和营造一个浓厚的创业氛围。经验证明,一个有利于创业的文化氛围对创业人才的成长影响较大,在一种文化氛围中,如果自主创业的精神和行为能经常受到社会的鼓励和支持,那么创业人才就会大量涌现,创业的成功比率也就会大大提高。因此高职院校应努力创设良好的校园创业文化,大力提倡创业教育,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如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邀请创业家作报告等活动,形成尊敬、羡慕创业者及动手创业的浓厚氛围,激发学生的创业热情。其次,还应鼓励和支持学生创业社团的活动,在学校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允许学生社团市场化,给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让社团的系列活动成为带动更多学生形成创业意识的优势“课堂”。

3.1.3 探索高职特色的创业教育模式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在生产或社会服务的第一线技术型人才,在创业实践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在实践中,把创业教育融入到职业教育之中,形成创业教育和职业教育同轨实施的整套教育体系。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教育内容,完成教育过程,使职业技术素质和创业素质同步养成,以培养出既能就业又能创业,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经营管理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是高职院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笔者认为高职院校应在大创业与小创业背景下构建符合高职特点的全新的分层创业教育模式。一是面向全院学生的大创业教育。大创业教育面向的是全体学生,从一年级引导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始,着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与人文素质,以及未来创业所需的创新精神与创业意识、知识、能力和健康身心等。二是大力推行课程改革,在专业教育中渗透创业教育。高职教育强调的是实践性、操作性,依托专业,走职业与创业相结合的道路,在高职教育中有很大的优势。三是面向有创业意愿者的小创业教育。对于有创业意愿者,可通过开设创业课程、模拟创业、校内外的创业实践进行创业方法和实战的训练来提升创业能力。

3.2 校园硬环境的建设

创业能力培养的校园硬环境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中,影响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地理条件、资源状况、基础设施等物质条件的总和。

3.2.1 拓展融资渠道,设立“高职生创业基金”

创业实践需要钱,无钱的创业实践只能是纸上谈兵。建立良好的融资渠道,积极筹措创业教育资金,是高职院校搞好创业教育的物质保障。实践中,我们可尝试通过以下途径进行:首先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立创业教育联盟,推动创业教育的开展。其次,与企业建立创业教育联盟,通过外借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界的支持,给学生相关的感性认识、甚至亲自体验创业的机会,以解决当前比较棘手的师资、经费等问题。第三,积极应用各种渠道,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争取政府的资金支持。第四,充分利用高职院校的自身科技优势,与各种企业建立合作计划,甚至高职院校本身成立高技术含量公司,进入市场运作,使创业教育中心获得更多的活动资金,以更好的推动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3.2.2 整合内外资源,创建多元化创业实践平台

高职院校应充分发挥实训基地的优势,整合校内外资源,为学生创建多元化的创业实践平台,以实现增强专业操作能力、提升综合素质与创业能力的多重目标。在实践中创建一个功能齐全的,由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企业经营区、和学生自主创业区3部分组成的创业实践平台。通过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做中学”,实现“学练做一体化”,从而夯实专业基础,强化专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和职业素质。此外,在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建设中,推进实训课程教学体系的改革,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促进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实训基地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应充分整合校内外资源、依托专业技术优势,发展校办产业,形成前店后厂企业经营区,使学生在实训、生产、经营的实践环境下,熟悉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工作规范与要求,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新与创业热情。

摘要:创业能力是创业素养的有机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创业能力培养,在就业形势不容乐观的现状中显得日益重要。从优化创业内外环境两个维度出发,对影响云南省高职学生创业能力培养的内外环境变量,进行了基于问卷调查的系统考察与分析,并提出了内外环境优化的建设性措施。

关键词:创业环境,高职学生,创业能力

参考文献

[1]肖红伟.地方高校大学生创业能力现状调查及其培养——以宜春学院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43-44.

[2]潘嵩.我国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对策研究[D].南京:河海大学,2007:45-47.

[3]李娟.贵阳市大学生创业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08(40).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思考范文 篇8

大学生村官创业的思考

自从大学生村官这个群体的出现,大学生村官创业的话题就没有停止过。当今社会需要各种各样的创业人才,大学生村官是其中重要的一份子。有的大学生村官经过自己的奋斗,在创业中找到了成功。也有的由于各方面的因素饱尝创业中的辛酸却没有达到自己满意的结果。我认为创业成功的人固然值得我们敬佩,但是没有成功的人也值得我们尊敬。任村官一年来我深深的体会到农村的贫穷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思想观念的落后,我所在的陈墩村典型的人少地多,其实土地就是一种很大的资源,但是老百姓思想观念的落后使得他们没有干事创业的意愿,每年苦苦守着那两季的粮食还不够日常的家庭开销,少数青年外出打工换来的确是家庭、孩子教育等等问题的出现。为什么不能在家中创业呢?越是贫困的地方农民的思想越很现实的,他们只有真正看到有人通过创业富起来了,他们才会去尝试。大学生村官到农村最终目标是带领农民致富,只有通过自己干才能取得老百姓的信任,才能带动老百姓投身创业。固然有着这样那样的困难,固然有着这样那样怀疑的眼神,但是只要去尝试了我认为都是成功者。我在村里办养鸡场许多老百姓闻讯后都有办养鸡场的想法,我想这就是成功。思想通了什么也就通了。

只要我们大学生村官都能牢固树立“我能、我行、我成功!”的创业理念,带领农民致富、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的理想不会再遥远!

参观北京大学暑期实践报告 篇9

“纸上得来终觉浅,投身实践觅真知”是我们小组此次暑期实践得到的一笔宝贵财富。此次活动,改变了我们对于生活的原有认知,加深了我们对社会的了解。通过对于全国最优秀大学——北京大学的参观,让我们欣赏了一副美景,体验了一段异校的学习生活,粗浅的了解了一所大学的前世今生,深刻体会到了北京大学之所能够成为全国最优秀学府的原因。

参观基本情况

8月8日至9日两天,我们小组一行四人参观了北京大学,由于时间关系,加之适逢暑假不能全面了解学校内部设施、环境。通过多方努力,我们还是粗略的了解了一些,我们从北京大学的西门进入参观欣赏了北大里的未名湖、蔡元培铜像、图书馆、食堂、体育馆等等。

初到北京大学西大门,首先映入我们眼前的是那座古典三开朱漆宫门,高不过七八米,风格古朴、庄严典雅,与颐和园东宫门相似,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从西大门进入不远处便能看到一对秀丽的华表矗立在办公楼和庑殿围合的那半敞开的空间中。继续漫步向东,我们进入了以未名湖为主体的园林空间。顿时让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未名湖如烟波浩淼的海洋,在光的作用下,湖面似停泊着千万星辰,发出瞬息万丈的光芒。未名湖上有一个八角状的方亭,此景就是一幅“千呼万唤始出来”的佳作。未名湖好似一轮皓月,其附近更是群星映衬。未名湖畔的“石舫”,为园林中最富情趣的建筑物,湖舫之间相互衬托,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好一副情景交融的图画。

在未名湖畔,我们东可观湖光塔影;西可看钟亭落霞;南可望湖山林木;北可览层楼幢影,处处都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一塔湖图”下真是学习、散心乃至谈恋爱的圣地啊!真是羡慕这北京大学的兄弟姐妹们。

流连于未名湖畔的美景,怀着新的憧憬我们继续向前行进。我们来到一座圆顶六角亭子的附近,亭中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大钟。其下端铸成八瓣荷花状,像姑娘们穿的裙纸。钟体下部雕刻的是波涛汹涌的大海和从海面喷薄而出的旭日。钟体上部是十二对腾舞滚动的蛟龙戏珠。两条粗壮的青龙铰连成的钟耳悬挂在亭顶的一条横木上。忽然看见一群人围在一起,我们也饶有兴趣的围了过去。走进才知道是导游在介绍钟亭,在导游那满怀激情的介绍,我们也仿佛走进那段历史。从他为北洋水师报时直到他从八国联军的洗劫中逃生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路过这里的学子会不会有种奋发向上的感觉。这钟亭为北京大学校园文化填上了浓重的一笔。

继续参观,我们来到了“蔡元培铜像”,听着别人的介绍仿佛看见了这位“学界泰斗,人世楷模”在做着那激人上进的演讲。路过这里的莘莘学子,是否会想起当年蔡校长在就任北京大学校长时的教诲:“一曰抱定宗旨诸君来此求学;二曰砥砺德行方今风俗日偷;三曰敬爱师友教员之教授”。纵观当代大学里的学风、作风。这三条仍是十分重要的。“蔡元培铜像”又为北京大学的校园文化填上隆重的一笔。

听过蔡校长的演讲,我们来到了斯诺墓的身旁。斯诺墓的墓碑上镌刻着叶剑英的题词“中国人民的美国朋友埃德加·斯诺之墓”,下注英文。墓旁松柏环绕,绿草如茵。迎面一湖碧水,更觉得幽静肃穆。斯诺是一位正直的美国人,热爱和平,主持正义。他十分关切中国的命运,热情支持和保护学生的爱国热情。他在其住处掩护过很多当时北京大学的进步学生。后参加抗日游击队。对增进中美两国人民的相互了解和友谊做出了显著贡献。刚开始觉得学校里有块墓地还是挺不舒服的。但听说了斯诺的事迹以后,就没有这种感觉了。斯诺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他象征的友好、互助。同时也时刻教育着北京大学的学生们记住这段历史,真爱和平。

来到北京大学又怎能不了解北京大学的“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爱国毋庸置疑是每个人都要做得,进步才能使人得到发展,每个人的进步才能推进整个社会的进程。然而民主和科学恰恰又是五四运动的口号,曾经北京大学的学生是五四运动先锋,这是他们的骄傲。其中更体现了北京大学学生的精神和担当。而如今北京大学的学生更应继承学长学姐们优良传统。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可以说之前的都是北京大学的校园风光,接着我们又参观了北京大学的教室、食堂、图书馆、体育馆等等。由于条件限制了解不是甚详。北京大学的食堂有:学

一、学

三、学

四、学

五、康博斯、农园、艺园、勺园、家园等唯独没有学二。体现了北京大学的独一无二。据悉北京大学的食堂有点拥挤,有些同学戏称“北大的食堂最能体现‘北大是全国人民的北大’这句话”。食堂里的饭菜挺好,价格也不贵;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庄重而不失典雅,各种藏书无数,种类繁多;其体育馆设备齐全,更是2008年的奥运会乒乓球项目的比赛场馆;教室也是硬件齐全。

二、参观后的几点感受

此次参观,北京大学给我们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

(一)、充满朝气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

初到北京大学校门口,就感受到一种庄重之感。体现了做学问更应庄重待,从未名湖畔到湖心岛亭、石舫、钟亭到处都洋溢着和谐之美,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名胜古迹,亭台楼阁都把文化品味演绎的淋漓尽致。处处匠心独运,每一寸土地都仿佛是一幅画,每一朵花都含情,每一个石头都是一首诗。那一塔湖图下的美景使人陶醉其中不能自拔。在这样的环境学习又怎能不舒适。再到蔡元培铜像、斯诺墓和那包含五四运动精神的校训。处处都是人文精神,处处都能催人奋发。正如他们品味高雅校园文化所反映出来的,好的学校的“文化场”。通过“场”的引力凝聚智慧;通过“场”的势能约束行为;通过“场”的辐射激励师生;通过“场”的影响促进学校发展。加之北京大学的各种社团高达267个,每个学生完全可以找到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同的社团。这样每个人都可以有丰富的课余生活。育学于乐,这样更能体验到学习生活的乐趣。加之北京大学本身就是群英荟萃,里面充满了竞争,竞争的学习氛围是孕育顶尖人才的摇篮。你追我赶,大家都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进步。真正的让校园生活成为师生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时光。引人入画的校园美景、催人上进文化精神,养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就构成了北京大学充满朝气和人文底蕴的校园文化。

(二)、完善的教学设备和优良的学习资源

俗话说得好“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大学作为中国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不乏经济支持。在充沛的经济支持下学校各项教学设备、实验仪器等都比较齐全和先进。北京大学作为国内藏书量最多的大学。到2011年底,纸质文献馆藏总量近800万册(件),电子图书达到276万种,外文数据库500个,另有音像资料5.6万余件。可谓是“书山”、“智海”。北京大学的师资力量更是不用说,在如此优良的学习资源环境下,怎能不畅游“书海”,与师畅谈学术问题,与友讨论时事政策、人生理想,在学习生活的道路上奋发激进。好一派“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景象。

(三)、与时俱进的办学理念

理念是学校工作的灵魂,目标是学校的工作方向。此行我们所总结的北京大学理念应该为:追求真理、追求卓越、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服务人民、造福社会。也许有的不尽完善的地方,但这些也足以体现北京大学的胸怀之广。北京大学对外交流中心近几年接待了近千个团体的约数万名来访客,并与国外和港澳台许多大学和机构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每年接待多批学生/学者团队。每年的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试题中都有时代的影子,在校园内更是时代气息浓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正是北京大学与时俱进办学理念的源泉。北京大学校训的校训一直存在争论,比较盛传的有两个:一个是“爱国进步 民主 科学”,另一个就是“思想包容,兼容并包”。没有校训仿佛有点遗憾,但是,作为北京大学,仿佛没有校训便是最好的校训——充分的个人发展空间,或许你可以选择“格物致知”,也可以选择“修身齐家”,更可以选择“治国平天下”,这正体现了北京大学的包容和与时俱进。在如此的办学理念下才使得北京大学充满生机与希望。

上一篇:环保反馈意见整改方案下一篇:中心校优秀教师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