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妻子散文

2024-06-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母亲与妻子散文(精选5篇)

母亲与妻子散文 篇1

他喜欢懒床。

她照样早起,“嗤啦”一声,小小的火苗便升起柴米油盐的炊烟,让家的灵魂在清晨的薄雾里缠起了麻花辫。

那一双麻利的手,在锅巴饭喷出焦香后,又马不停蹄地清出浴室里他风尘满面的一身衣裳,把早晨搓洗得更加白亮了。

鸡们都喂了谷子,欢蹦乱跳地去草丛觅虫了。猫和狗围着她一劲儿摇尾巴。

早该吃饭了。太阳已经把他永恒的光芒,又一次明明亮亮地散布在清澈而辽阔的大地上了。

可是他,还在沉实的梦中。叫不叫呢?

以前叫过多次。有一脸不高兴地起床,皱着眉头胡乱扒拉几口饭的镜头;有起床了,又忙着刮胡子,根本没有食欲端过她盛好的饭碗的画面;有叫醒了,却扭着生气的面孔,扔出伤人的炸弹的深渊……更多的早晨,却是被轻呼悄唤装满,任凭下过蛋的老母鸡怎样“咯嗒咯嗒”叫唤,完全无动于衷,丝毫不愿从梦里翻身。

菜已经摆在桌上一会了,饭已盛在钵里大锅里温着。猫狗正在安静地享受今天的第一顿美餐,有鱼有肉。

那么今天到底叫不叫醒他呢?

她的心里一再打鼓。胃里也在敲锣。他昨天又是半夜才睡,家里的事也用不着他张罗。还是我先吃了,去地里拔花生吧?

于是,她草草填了饥肠。灶里添了一把柴,锅里的虚皮热气腾腾,正好承载小山似的大钵小碗。等他醒了,这饭菜毕竟是热的。她满意地掩好厨门,去堂屋拿上早准备好的锹、铲子、绳子,提了篮子装了瓶水,戴上草帽,一阵风似的,去高坡地里拔花生了。

十月的太阳越升越高了。一颗颗的汗,在一次又一次弯腰时,滴滴滚入雨后不久仍带着潮气的黄土里。薄薄的外套,刚下地不久,就脱在田埂上了。

等他大声喊着寻到这里时,地里的花生秧已经成片地倒下,连接成绿中泛黄的海了。影子缩小成点了。天很蓝,风极小,到处是滚滚的热浪,如同夏日重临。

“饭在锅里,吃了吗?”这无疑是第一句话。

“回去吧,天热,这些事你也做不惯。”

“等我扯完了,回家煮花生你尝鲜啊!”

那个站在田边观望,终于下地,终于脱掉外衣,终于热汗淋漓地一把把扯起已经被太阳晒晕的花生藤的人,是谁呢?

在这个苍茫的人世,有谁值得另一个人如此费尽心力,百般呵护?又是谁赐予了他如此受宠的资格,是谁多年如一日地千疼万爱着他?他又怎么能如此心安理得地享受这童话般的幸福呢?

聪明的朋友,你一定猜到了,他就是我的先生!她就是我善良勤劳的婆母!

她照顾了他四十余年,毫无怨言,并且在我所照顾不周的地方,自告奋勇再度代劳。作为妻子,迟来他生命中的另一个女人,永远比早就如山屹立在前的慈母矮了一大截呀!我们哪里有资历,动不动就给先生出难题:“如果我和妈妈落水了,你先救哪一个?”这真是天下愚蠢透顶而又滑稽可笑的问题!

我永远不会吃醋,并且老是自责,深深地惭愧!

有时自己也熬夜了,懒起不做早餐的是我!

明明他是酒肉之徒,餐餐白菜豆腐的是我!

特殊的日子,不但不洗他的衣服,还把自己的内衣交给他,把窗帘、被面、床单统统交给他的人,是我!

出门要坐车,病了要照顾,购物要提篮,买了一堆花衣服拍了屁股就走的人,是我!

跟他吵架,无理取闹,无事生非,经常把他打入冷宫的`人,还是我!

责他懒,怪他粗心,在他怀里哭,在他背后闹,想他体贴的人,还是我!

……

亲爱的姐妹们,当我们说深爱一个人,要爱到海枯烂地老天荒的时候,要爱到宁为他生愿为他死的时候,这个爱,是真的有这么隆重么?真的有妈妈爱他那么多吗?或者只是一小半那么多呢?

在伟大的包容一切的母爱面前,我们的小我之爱是多么渺小,不堪一击啊!自古劳燕纷飞、伉俪反目之怨多,而母子离分、不顾生死之悲少。

母亲的舐犊之爱,缘自天性,无私无求;我辈的燕尔之爱,却因有“情投意合”一求而终难圆满啊!

母亲与妻子散文 篇2

爱母, 颂母, 讴母, 是文学创作的一大主题。

母爱是伟大的, 母亲对于一个人成就事业起着非常重要甚而决定性的作用。古今圣贤、伟人孝敬母亲的风范, 极具教育意义。

一、现代文化名人与母亲

母亲爱子女、子女爱母亲, 母子情深、母女情深, 在社会大变革的近现代中国, 似乎是个“突出”的存在。

鲁迅的母亲鲁瑞是“乡下人”, 但她刻苦好学, 达到了能自看书报的能力。鲁瑞坚强刚毅, 丈夫病逝后, 39岁的她扛着经济破落与受人欺凌的压力, 把三个儿子培养成才;她处事通达, 有远见, 在别人迷恋科举时, 她送鲁迅去南京求新学, 还把鲁迅、周作人送到日本去留学;她心地善良、待人宽厚。所有这些都给鲁迅以极大影响。

毛泽东的母亲文七妹, 平凡到连名字都没有, 而以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七而名之。但她节俭持家, 深爱并把希望几乎全部倾注在毛泽东等几位兄弟身上。她忠厚贤惠、善良慷慨、勤劳俭朴。母亲的这些高尚品德深深地影响了毛泽东的思想和性格, 给了他“一副眷爱天下穷苦人的心肠”。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吃穿普通, 生活俭朴, 多次寄钱给生活困难的父老乡亲和师友, 尤其是其一贯强调为人民服务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思想, 颇受益于他的母亲。母亲成了毛泽东人生道路上的第一位引路人。

周恩来具有文静慎思、机警敏捷、处事缜密的个性特点与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光明磊落、善于团结并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等高贵品德, 无疑跟他从小接受相对多元的启蒙教育有关:生母万氏聪敏精慧、见多识广、处事果断、善于求同存异, 继母陈氏出身书香门第、善作诗文, 乳母蒋氏朴实善良、勤劳能干。朱德的母亲勤劳俭朴、聪明能干、任劳任怨及宽厚仁慈的精神品质一直激励着朱德, 使其在“三十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感到过困难, 没被困难吓倒”。

老舍的母亲勤俭诚实、做事认真、乐于助人、个性软硬兼备, 影响老舍以终生。“我的性格, 习惯, 是母亲传给的”, 母亲是“我的真正的教师”。老舍说:“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 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 (老舍《我的母亲》) 巴金则视母亲为“第一个先生”, 他从母亲那里学到了爱:“她很完满地体现了一个爱字。”她教巴金爱一切人, 帮助那些在困苦中需要扶助的人。正是母亲爱心的润泽使巴金受到感染从而形成人格中“爱”的底色, “把我和这社会联系起来的也正是这个爱字, 这是我的全性格的根底” (《我的家·我的几个先生》) 。

鲁迅十分孝敬、深爱母亲。为不使守寡的母亲伤心, 鲁迅牺牲了自己的爱情。鲁迅没有专门写过歌颂母爱的文章, 但在《鲁迅书信集》里保存着他给母亲的五十多封信, 足见他对母亲的关心和敬爱。毛泽东从小就对母亲敬爱、孝顺;长大外出读书, 对母亲非常想念, 或回家看望, 或常写信问候。当母亲去世时, 毛泽东跪在灵柩前, 将对母亲的思念化为一篇催人泪下的《祭母文》:“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周恩来写下了《念娘日记》等文字, 表达了对母亲尤其是嗣母陈氏的深切之情。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 朱德很悲痛。他爱母亲, 感谢母亲, 并发出“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 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 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过快乐的生活”的铮铮誓言, 以“报答母亲的深恩” (《母亲的回忆》) 。作者的拳拳深情一泻如瀑, 曾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革命者和青少年学生。老舍获悉母亲西去, 回忆起母亲“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 临死还吃的是粗粮”, 跌足连呼“心痛” (《我的母亲》) 。

语言文学研究

二、现代孟母与岳母

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 认识茅盾、胡适的母亲对儿子的养育、舐犊之情, 进而认识并理解这两位文化巨子对母亲的深爱与讴歌及由此而凝结成的至情美文, 就容易多了。不过, 在此仍有必要花些笔墨介绍一下他们的母亲。

丈夫早逝, 慈母兼严父, 这是胡适、茅盾母亲共同遭受的沉重打击和相同的家庭悲惨命运。鲁迅、老舍的母亲及其家庭几乎有着相似的经历与遭际。

胡适母亲冯顺弟, 16岁那年嫁给比她大32岁的“三先生”胡传做填房。年龄并没妨碍他们的幸福。婚后第三年的冬天, 就生下了叫“穈儿”的小胡适。不久, 胡传被调往台湾供职, 而后, 顺弟母子去台湾投亲, 在那里度过了近两年快乐的团聚生活。公务之暇, 胡传剪红纸方笺, 用毛笔在上面端端正正写上楷字, 教顺弟识字;他们还一起教刚过两岁的小胡适识字。老夫少妻稚子三口, 享受人间的天伦之乐。然而好景不长,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第二年, 顺弟母子刚离开台湾, 即传来胡传病死在厦门的噩耗。

冯顺弟青年丧夫, 做了寡妇, 经历了人生中的最大不幸。小胡适成了顺弟赖以生活下去的支撑。她含辛茹苦, 把全部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 将其培养成人。冯顺弟爱丈夫, 尊敬并崇拜丈夫, 丈夫成了她心里一尊“崇高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偶像”。她还虔诚唠叨、叮咛, 要儿子学他老子, 走老子的道路:“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 你要学他, 不要跌他的股。”母亲对胡适管教甚严。她千方百计履行胡传的遗嘱, 送儿子读书, 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 使胡适得到莫大的好处:先生对胡适另眼相看, 认真为他讲书。这表现了她的远见。然而, 在胡适的婚姻上顺弟并不开明, 早早就包办订下了儿子的终身大事。[1]

茅盾的母亲陈爱珠, 出生在岐黄传世之家, 其父陈我如是名满杭、嘉、湖、苏四府的妇科中医。爱珠16岁时与本镇秀才沈永锡订婚, 19岁 (1894年) 结婚。婚后, 夫妻恩爱, 生活过得幸福美满。1896年7月4日, 他们有了第一个儿子, 取名沈德鸿 (即茅盾) ;1900年6月, 又有了第二个儿子沈德济 (沈泽民) 。然而好景不长, 爱珠与永锡的幸福何其短暂。1906年秋, 卧病三年的沈永锡因患“骨痨”与世长辞。这样, 抚养、教育两个儿子的重任便落到了31岁的爱珠一个人身上。慈母兼父职, 爱珠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遵照丈夫的遗嘱, 将茅盾、沈泽民昆仲双双抚养成人, 并支持他们走上了革命道路。

茅盾母亲知书识礼、性格坚强、思想开明、富有远见, 是茅盾的“第一个启蒙老师”[2], 也是茅盾兄弟成才的坚决支持者。爱珠四岁时就被委托给大姨母、大姨夫代为教养。她跟大姨父系统阅读了四书五经、《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列女传》、《幼学琼林》、《楚辞集注》等著作, 有着较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丈夫逝世时, 她在遗容两侧用恭楷写的一副挽联即可见此一斑:“幼诵孔孟之言, 长学声光化电, 忧国忧家, 斯人斯疾, 奈何长才未展, 死不瞑目;良人亦即良师, 十年互勉互励, 雹碎春红, 百身莫赎, 从今誓守遗言, 管教双雏。”[3]在丈夫的授意下, 母亲曾以《字课图识》、《天文歌略》、《地理歌略》等自然科学知识, 以及根据《史鉴节要》编成的历史读本, 教育茅盾。

父亲去世后, 母亲顶住了世俗偏见和来自家庭各方面的压力, 挑起了家庭和教育儿子的重担。她不但让茅盾、泽民兄弟读完小学、中学, 还用结婚时娘家的陪嫁钱毅然将两个儿子送入大学深造。沈泽民是中共早期的一位优秀的马列主义理论家和革命领导者;他在前苏联留学回国后, 曾任中共中央委员、中央宣传部长、鄂豫皖省委书记等领导职务。然英年早逝, 于1933年11月20日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湖北红安, 年仅34岁。老年丧子, 母亲的哀痛是无法形容的, 但她说:“像泽民那样的死, 我倒也没有觉得怎样难过, 他总算做了一点对大家有好处的事情了, 不过死得太早一点。”这位革命母亲的胸襟多么宽广, 其精神品质又是何等崇高。

与胡适一样, 茅盾也是包办婚姻的受害者。这是茅盾5岁时由祖父定下来、得到父亲支持的, 而母亲自始就反对这桩婚姻。茅盾成年后, 眼见儿子工作顺利, 在商务印书馆甚受重视, 母亲就婚姻问题征询于他:“你如果一定不要, 我只好托媒人去退亲。不过女方未必允许, 说不定要打官司, 那我就为难了。”当时, 茅盾将全副精力用在事业上, 又不让母亲为难, 就同意了这桩婚事。婚后, 母亲还当起了儿媳的老师, 教她读书识字。[4]此外, 母亲遵照丈夫的遗嘱, 而又不拘泥于遗嘱。由于茅盾自小最怕算术, 不适宜学“实科”, 母亲最终默认他考取进文法商的北京大学预科第一类[5]。茅盾母亲关心并常常与儿子议论国家大事, 谈论民族前途;她还自己订阅报纸, 阅读进步书刊, 一直保持到晚年。

这就是胡适、茅盾的母亲。她们可谓现代的孟母、岳母。她们有着相通之处, 但后者的学养更深富, 思想更开明、更进步。

三、感人至深的现代“游子吟”

胡适对母亲的深爱与怀念, 主要凝结在《我的母亲》[6]一文 (以下简称“胡文”) 中。茅盾则在不同时期的多篇诗文中缅怀、感念自己的母亲。1970年初夏, 是母亲30周年忌辰, 茅盾写了一首《七律》咏赞母亲:“乡党群称女丈夫, 含辛茹苦抚双雏。力排众议遵遗嘱, 敢犯家规走险途。午夜短檠忧国是, 秋风落叶哭黄垆。平生意气多自许, 不教儿曹作陋儒。”[7]后来还把这首诗镌刻在母亲的墓碑上。在自己八十寿辰时, 他又写了一首《八十自述》, 而“昔我少也孤, 慈母兼父职。管教虽从严, 母心常戚戚。儿幼偶游戏, 何忍便扑责。旁人冷言语, 谓此乃姑息。众口可铄金, 母心亦稍惑。沉思忽展颜, 我自有准则。大节贵不亏, 小德许出入。课儿攻诗史, 岁终勤考绩”[8]等语, 回忆了母亲对自己的抚养与管教。在其晚年撰写的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 则不但以《我的母亲》[9] (以下简称“茅文”) 为题专门追忆和讴歌母亲, 还在《童年》、《学生时代》、《我的婚姻》等章节中写到母亲, 甚至在“序”中也满怀深情地写上一笔:自己“幼年秉承慈训, 谨言慎行”。有学者以为, 在研究茅盾的生活道路和生平史迹时, “不能不涉及他的母亲陈爱珠”, 实为至论。

茅盾、胡适这些颂母、讴母的诗文, 实为感人至深的讴母新篇。本文拟对选入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茅盾的同题散文作比较与赏析。

两篇文章的主题既有相同之处, 又有各自的侧重点。两文都通过回忆, 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与爱戴。但“胡文”侧重表现母亲无比深挚的爱子之情和优秀的性格品质;“茅文”则重在表现母亲知书识礼, 有着多方面的才能, 尤其是管理大家庭的能力。

在选材上, “胡文”选取了母亲对“我”的管教, 包括学习上的督促和做人上的训导;作为当家的后母, 母亲在除夕之夜对付败家子大哥的债主, 她与“我”大嫂、二嫂的相处及如何对待她们妯娌间的矛盾;就五叔对她人格上的侮辱所采取的做法, 等等, 既表现了母亲对我的“教之严”与“爱之慈”, 又表现了她宽容隐忍、仁慈温和而不乏“刚气”的性格品质。“茅文”只写了两个题材:一是母亲自幼就被委托代养, 跟大姨父学会了读、写、算及念古书, 又跟大姨母学会了实用的做菜与缝纫;二是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包括学医的门生、厨子、女仆、船工、轿夫及自家人在内的二十来人的大家庭, 且管理得井然有序。两文取材、选材的不同, 是由主题的相异决定的。也许有人会对后者的取材提出异议:“茅文”中写到的“母亲”其实还不是真正的母亲, 而且文中没有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 当否?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看法。谁说文中写到的不是作家母亲陈爱珠呢?文题是“我的母亲”而非“我与母亲”, 那么, 谁以为非写到母亲与“我”的关系不可?“茅文”的立意与选材可谓自出机杼, 匠心独运。

好的谋篇布局, 确切地运用多种表现手法, 不但有利于主题的表达, 而且使文章新颖别致。“茅文”开篇写母亲, 而又起笔不凡:原来, 母亲的降临并非外祖母所期盼的, 也出乎外祖父脉象诊断之外;外祖父虽然喜欢这个孩子, 为其取名“爱珠”, 但于外祖母的刺激可不小, 又犯起了脑病。正因为这样, 才有下文外祖父将女儿委托给连襟代为教养。文章以时间为序, 重点记述母亲14岁时管理一个大家庭的事, 文末还写到沈家托媒人来陈家说亲, 择婿甚严的外祖父却一口答应了下来。“茅文”在构篇上非常突出的特点是多种手法的运用。文章以正面叙述为主, 也用了不少侧面烘托。如写母亲的学识丰富, 文章引用老秀才的话:“朝廷如开女科, 我这姨甥女准能考取秀才。”又如写母亲的能干, 首先就她能不能管好大家庭, 大姨母信心十足:“能!我担保!”然后说, 爱珠的能干, “首先是几个学医的门生感觉到了”, “其次是外祖父自己感觉到”, 这个那么多人的家, 却“秩序井然, 内外肃静”。此外, “茅文”还用了对比手法, 如爱珠年龄之小, 而她要管理的家庭之大, 人数之多, 关系之复杂。正因为运用了将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结合、运用对比等手法, 一个聪明、知书达理、能干的“母亲”形象便鲜活起来, 丰满而生动。在茅盾著名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里, 塑造了一个王熙凤与薛宝钗似的张婉卿形象, 但其精明能干似王熙凤而又无其之毒, 温柔敦厚似薛宝钗却又无其之伪;婉小姐的精明能干, 治家有方, 学界以为茅盾母亲是其原型之一 (1) 。这是颇有见地的。

相比之下, “胡文”的结构要简单得多。文章主体部分依次写了母亲对“我”“教之严”、“爱之慈”, 在痛苦的生活处境中“当家”的艰难及她“气量大, 性子好”却不缺乏“刚气”等几个材料。前三段写作者的性格特点和童年生活, 以表现自己童年生活的贫乏、单调, 为下文写母亲做铺垫:在这一背景上, “我的恩师”一般的慈母“给了我一点儿做人的训练”。最后一段, 写母亲对自己影响之深远, 呼应开头 (第4自然段) , 总结点题。“胡文”的表现手法上也更显单一。只有正面叙述, 而无侧面烘托;虽有对比, 如母亲对“我”要求严格, 而待人又极其宽容等, 但没有“茅文”鲜明、强烈。

在语言表达上, 两文有更多的相似之处:自然, 质朴, 饱含深情。“胡文”语句质朴, 平实中见风趣、幽默, 如写自己性格特点与童年生活的开篇三个段落;有些句子则饱蘸感情, 如:“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 有一夜她把我叫醒, 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等等。而茅盾, 则有着郁达夫所说的一贯的风格特点:“观察的周到, 分析的清楚”;“妙语谈玄”、抒写性灵则非其所长[10]。因此, “茅文”在语言上同样以质朴、自然为主, 但更多地运用文学性语言, 活泼多样。

总之, 本文赏读的两篇《我的母亲》, 一为学者所写的散文, 一乃出自文学大师之手。它们犹如并峙双峰, 各显其妍, 各尽其妙;而倘从写作教学的角度来说, “茅文”给我们的启发无疑要多些。茅盾的《我的母亲》是其长篇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中的一节, 这是他晚年精心结撰的最重要的著述。窥斑见豹, 整部回忆录在艺术上臻于上乘极非虚夸。已故著名诗人、学者、南京师范大学吴奔星教授即肯定其为“杰作”, 是“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兼而有之的读物”[11]。他还说, 它“是新文学史上最好的记事文学, 也是世界文学史上最佳的传记文学, 即使授予诺贝尔文学奖也是当之无愧”[12]。至于有人以为学界对这部回忆录的认识“仅停留在功利性学术史料价值上”, 还没有“将它作为一部完整的艺术作品来看待”[13], 那只能说是无的放矢, 妄言邪说。然而, 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掀起“重写文学史”及重排文学大师“座次”等思潮以来, 大师和经典遭到了轻率颠覆。个别语文教材的编选者亦步亦趋、人云亦云, 动辄说茅盾的作品太近政治、“主题先行”, 或理性太强、形象为思想所淹没, 或太“老”太“土”, 纷纷将茅盾的一些经典名篇如《白杨礼赞》、《风景谈》淘汰出语文新教材, 好像茅盾的作品没有一篇是好的, 也没有一篇作品可选作教材“范文”似的。真不知本文所论之茅盾的《我的母亲》, 政治“因素”何在?“老”“土”没有?“主题先行”与理性太强, 是耶?非耶?茅盾的这篇讴母散文与胡适的文章谁更合适用如教材的范文, 明眼人应该不难看出。然而, 那些戴着先锋派有色眼镜的人怎肯作如此比较呢?他们不愿或不屑于这样赏读。因此, 从某种意义上说, 本文将茅盾与胡适的同题散文放在一起比照、赏读, 其意义恐怕要比对文本的比较本身更大些。

摘要:近现代文化名人几乎都有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虽然她们在当时少有社会地位, 遭遇不幸, 命运多蹇, 但她们宽厚仁慈、勤劳俭朴、任劳任怨、坚毅刚强、开明远见。她们是现代孟母、岳母, 对子女的成才与建功立业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这些文化名人也深爱、孝敬母亲, 并凝结成一篇篇感人至深的新的“游子吟”, 讴母颂母。本文对鲁迅、毛泽东等文化名人的母子相爱、母子深情有所爬梳、述说, 以胡适、茅盾为主。文章的重点是对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胡适的《我的母亲》与文学大师茅盾的同题散文的主题、取材选材、结构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作较为具体的比照分析, 并得出后者给学生的写作启发更多, 也更适宜选入语文教材的结论。

妻子的生日散文 篇3

时间真快,夏季的风已经吹热,多姿多彩的迷人五月到了。大自然里到处都是郁郁葱葱,桃花谢了,但五颜六色的野花开得正浓。我特别喜爱野花,因为小时候我是看着野花长大的,而且野花烂漫季节,妻子的生日就要到了。

在生活中,我是一个比较粗心的人,即使人到中年,我也仍然记不住自己的生日,其实我几乎也不过生日。但我成家以后,我却强迫自己记住家人的生日,父母的生日我牢牢记在心里,不敢忘却;妻子和儿子的生日,我也一直铭记于心。我是一个平凡的人,无法带给家人更多物质上的财富,但在精神上,我想给家人们一份慰藉。

我是农家子弟,家境贫寒,父母都是普普通通的农民。在上师专的时候,我曾经特别喜欢一个女孩,她也很喜欢我,我们相恋了一年光景,那是一段非常幸福的甜蜜时光。可惜临近毕业时,我跟女孩一起去拜见了她的父母。她的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校长,当得知我的家境时,对我异常冷淡。那位女孩非常听从父母的意见,同时她对我的.感情也不是很深厚。后来我们劳燕分飞,各奔东西了。我是一个清高孤傲之人,在爱情上我也不想勉强,虽然我很喜欢那位女孩。爱情虽然甜蜜美好,但现实却苦涩骨感。

在红尘世界里,还是讲门当户对的,即使在今天,有多少人能抛开一切追求真爱呢!尤其是农家子弟出身的男人来说,想要获得一份美满姻缘并非易事。除了自身条件以外,也许还要看上苍的安排,缘分或许真是命中注定的。“百年修来同船渡,千年修来共枕眠”,妻子是我师专时的学妹,她恰好和我妹妹是同班,而且也正是妹妹给我们牵的红线。

我毕业后回到家乡中学任教,成了一名初中语文教师。在师专读书期间,除了那位曾经和我相恋的女孩以外,也曾有不少女孩追求过我,但都被我拒绝了,因为她们都不曾让我心动过。

当妹妹一次回家拿出一张陌生女孩的照片让我看时,我惊诧极了,不知不觉怦然心动。那是一位面容非常清秀的女孩,梳着五号头,头上插着黄色发卡,一双水灵灵的杏眼,双眼爆皮;穿着一件红色上衣,黑色裤子。她绝对是一位堪称娇美的女孩,看到她,就像看到一朵盛开的樱花,灵秀而俊美。

女孩虽然也是农村的,但家境要比我家好些,因为她的父亲是乡办企业的会计。在一个漫天飞雪的冬日里,我们第一次相逢了。我真感谢上天,把一位美丽天使送到了我的身边,在我真诚、热烈而执着地追求下,她终于成为了我人生道路上相濡以沫的妻子。

在婚后,我发现妻子除了长得美丽以外,性格也温柔娴淑,孝顺父母,深明事理,善于操持家务,而且任劳任怨,待人和善,从不与人斤斤计较。上世纪九十年代,教师的工资非常低,有时候甚至开半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和妻子毅然决定,离开家乡学校,到另外一所中学发展。妻子完全支持我,从来没有抱怨过,埋怨过,也不曾后悔嫁给我这个平庸的人。在东奔西走的艰苦岁月里,妻子一直坚定地支撑着家里,全心全意照顾家里,照顾我们的儿子,照顾我生病的父母,她真是一位地地道道的贤妻良母。

我是一个性格特别急躁的人,是典型的坏脾气。刚参加工作以后,不是很顺利,心情一直不怎么好。生活中的一点儿琐事就会触我之怒,我也把一切不如意常常发泄在妻子身上,我冲她发火,她总是忍受我的无名之火,在暗地里偷偷自己流泪。事后我曾为自己的蛮横向她道歉,她都宽厚地原谅了我。

在工作上,她全力成全我,我早出晚归,家务几乎都甩给了妻子。在家庭中,她还要照顾我的父母和儿子,她非常的辛劳,但她任劳任怨。妻子的贤德让我的父母格外欣慰,也更让我深深感动。

在我们结婚的前,我虽然记得妻子的生日,但从来没有送过她像样的生日礼物,我真亏欠妻子。我是一个不称职的丈夫,也不懂得浪漫,居然婚后连一束花都没有送给妻子。但妻子却从未因此嗔怪我,后悔嫁给我,而是一直深爱着我,支持着我,鼓励着我。后来我在工作中取得了一些成绩,其实这一半要归功于我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妻子。

时光荏苒,一转眼20多年过去了,如今我们生活条件好了,也搬到城里居住了。城里的确繁华,五光十色,灯红酒绿,生活便捷,与农村的田园生活截然不同。但在我心里常常提醒自己,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在夫妻感情异常脆弱的时期,我一定做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我一定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始终对妻子忠贞不渝,绝不能丝毫背叛她。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夫妻能共患难,但却不能共富贵。虽然我不能让妻子以我为荣,也不能让她过上锦衣玉食的生活,但我对她的感情要始终如一,今生今世都不能改变。即使偶尔心猿意马时,但一想到妻子的为人,想到妻子的贤德,顿时一切烟消云散,一切如初。

我觉得对于自己来说,不必在于自己挣钱多少,今生也许注定不能成为富豪,但也能让妻子得到幸福。只要自己一心一意对她,关心她,呵护她,尊重她,就一定会让她得到快乐,收获幸福。在闲暇时间里,我要陪她一起去旅行,去亲近大自然,去饱览祖国的大好河山,去看夕阳,去看草原,去看大海,去享受一份迟到的浪漫。

男人应该学会珍惜,我虽然驽钝,但我深爱妻子,我会记得妻子的一切美德,特别是她对我父母的那份无微不至的关爱。我曾问过妻子想要什么生日礼物,但每次都被她拒绝了。她总是笑吟吟地说:“只要你每天闲暇时间里陪着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人们都说四十不惑,我到了这个年龄后才逐渐开始领悟到些许爱情真谛。工作之余,我开始文学写作,妻子往往是我的第一读者,我常常请求夫人给我文章“雅正”。在一些文学比赛中,我获得了奖项,她第一时间和我分享喜悦。我真要感谢妻子的支持,让我收获了文字的墨香!

人们常说爱的世界不会有天黑,在生活里有一个真正读懂自己的女人,也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不曾对妻子山盟海誓,但我会把对妻子的真爱落实到生活里的每个瞬间,我愿做妻子身边的参天大树,能为她遮风挡雨;我愿做妻子一生的护花使者,不让她身处险境,一生平安;我也愿做一枚开心果,时时刻刻送给她快乐与温馨。

其实妻子也是我生活里的一面镜子,时刻提醒我做事做人,警示我做好人,不忘本,不失本性,不偏离人生前进方向,不误入歧途。一个男人能娶得一位贤惠妻子,那是他人生最值得珍惜的幸福,家有贤妻,如有一宝,趋利避害,善莫大矣。

妻子的慈母情散文 篇4

,儿子大学毕业后,狂妄地抛开国家分配给他的单位,去广东加入了白领打工族,在那里按揭楼房,娶妻生子。已经八年过去了,今年年底,他总算想起来要回家看看。

刚得到准信,妻子喜出望外,立即去街里买来了羽绒服、棉裤、外罩、棉鞋,鞋里还塞了双厚厚的袜子和鞋垫。东西一邮走,家里的电话就忙碌起来,几乎每天一个长途,妻子不厌其烦地发问:“东西收到了吗?票买到了吗?那一天能到啊?”儿子上了火车,老伴的心也跟到了车上。明明知道三天之内是进不了家门的,可她还是一天几个电话:“你现在到哪儿了?火车里冷不冷?”

今年的冬天,天气格外寒冷。儿子没到家,“烟炮”倒先来了。西北风卷着漫天的大雪,遮天蔽日,呼啸而至,把老伴的心一下吹到了儿子身上:“这么冷,儿子到了哈尔滨可怎么下车呀!”

“你不寄去棉衣了吗,还担心什么?”

“可我没想到天气一下子变得这么冷,棉衣买薄了。”

“那怎么办,再买一套,给邮去吧?”看见她对儿子的过分担忧,我有点心烦,就顺嘴讽刺了几句。可妻子竟然没听出来,天真地问:“那能赶趟吗“我哈哈的.笑了起来:”你是慈母还是痴母啊?”

总算等到了儿子跨进门坎的那一刻。老伴一下扑了过去,搂着儿子就呜呜地大哭起来:“儿子,你怎么就不回来呢,把妈都想死了!”哭了一阵儿,抬起头,凝视着儿子的脸,才破涕为笑:“胖了,儿子比以前胖多了。”

“个子好象也长了。”我又补上一句。

晚饭后,我阻止妻子没完没了的询问,让儿子早早休息了。

不知什么时候,天晴了,上午的阳光照在白雪的世界上,一切都变得十分耀眼,令人心旷神怡。我的任务就是准备儿子喜欢吃的东西。然而。满桌子的饭菜并没能笼住他的脚步。匆匆地吃过早饭,儿子就急着去会同学,很晚了,才醉意朦胧地回来。第二天是三十,儿子又忙着探望多年未见的师长,直到日落西山,才得以脱身,赶回家里吃除夕的团圆饭。从初一到初三,儿子天天出去拜年:拜叔叔,拜姑姑,拜舅舅,拜姨姨。十三家长辈还没能全部拜到,就得去张罗返程的车票了。和他到车站一打听,现在根本买不着近期去广州的火车票。我出主意说,那就去牡丹江吧,正好给你老姑拜年,然后,从那里买票返回广东。带着难以割舍的恋子之情,我们陪着儿子一起去牡丹江。

出了车站,我直接奔售票大厅,然而,这里也同样买不到去近期广州的车票。儿子急得嘴上起了火泡,赶紧给远在沈阳的岳母打电话。岳母说,沈阳近十天的票都卖完了,如果着急上班,就来沈阳坐飞机走吧。

在焦急的情绪中过了一夜。第二天早上,他和老姑父一起去车站排队,总算买到了一张牡丹江到沈阳的站票。晚上,儿子顺利的踏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八年的远离,五天的团聚,四宿的家居,七顿的共餐,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啊。

火车徐徐地开动了。妻子频频挥手。火车加快,她硬撑着发胖的身躯,紧随火车,边跑边向车里挥手。我往车窗里一看,儿子站在拥挤的过道上,在东张西望地观察周围的环境,也许在找能够坐下来的地方,根本没有面向窗外。我紧走脚步,一把拽住妻子:“别自作多情了,儿子根本看不见你,你不是白浪费感情吗?”妻子望着渐渐远去的列车,又流下了惜别的眼泪,并且,无端的打了我一拳:就怨你,把儿子弄出那么老远!

给妻子的信散文 篇5

想必,有很多话要说该你听。

然而,交织成一种心境。

不知为何,那条小路变宽了。

好久没听到了你的消息。

有好多事情想要告诉给你。

一个春天要来临了,真的忙碌了你。

一个秋天有过去了,疲惫了你的心身。

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的真实和丰厚。心思不断。

所有的感谢,全都变成了那一片土地上的收获。

从此,我把已经准备好的话语,排列在那片心地上,在阳光和月色里润色,在风和雨中洗涤,不断地选择和提炼,用最通俗的词语来表述,用最朴素的形容和比喻来说明。

而你,却在一次次的电话和托语中对我说:那次你的`来信我都收到了,信上的那些话语太……

我心里一阵的高兴,但,仍勉不了有一丝丝的苦涩……

【给女儿--聪】

不管你长有多高。

不管你走到哪里。

你,永远是我的女儿。

童心未眠的话语中,包罗着一种亲情。

不满幽怨的慎语,浓浓着一种血缘。

从呱呱落地到哑哑学语,从蹒跚的步态到奔跑的身影,都贯穿着一根谁也割不断却

理还乱的情感,共同间的依恋和不舍,用辛勤的付出和劳作来维系与报答,用同甘共苦的心愿来教养最扑素的的德行和分享酸甜苦辣涩的果子。

一声声的呼唤,千古不变。

一句句的心里话,冷暖有知。

一次次的叮咛,永远着生活中的爱。

天下父母亲,纳尽了人生的全部内容。

上一篇:停车场系统升级通知下一篇:我国网络银行监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