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2024-09-1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精选8篇)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1

“软实力”是近年来风靡国际关系领域的最流行关键词,其概念是美国著名政治学家约瑟夫·奈于上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主要主要包括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对外政策、意识形态和政治价值观的吸引力等。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由于文化软实力的重大作用,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纷纷调整文化政策,制订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在“知识经济高地”进行战略竞争的同时,又在“文化经济高地”展开了新一轮竞争与博弈。美国、欧盟、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都是这一轮文化软实力竞争的积极推动者。

2、结合文化改革发展现状,分析“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性及其意义?实现“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有哪些?

1)“文化强国”目标的重要性及其意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这不仅是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战略重点,也是我国建设和谐世界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前提。

如果我们把由军事力量和经济实力组成的国家力量称作“硬实力”的话,那么通过政治价值观、外交政策和文化创造等体现出来的国家力量就可以称作国家的“软实力”,而文化方面的国家软实力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

当前,在一个仍然存在着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世界上捍卫国家主权、维护国内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加强经济和国防等硬实力建设。同时,我们也要发挥文化在民族凝聚力方面的作用,致力于文化软实力建设。为此,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增强亿万人民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在当前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大背景下,提高国家软实力,归根到底有利于增强国家的硬实力。

与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相比,文化作为国家的软实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文化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所创造的文化成果,不仅丰富了本民族的文化宝库,也为人类文化增添了色彩;不仅为本民族所享用,也为其他民族所分享。一个文化创造力较强的民族,更容易赢得其他民族在观念上的尊重、情感上的亲近、行动上的支持。这种使其他民族尊重、亲近和支持的能力,就是“文化软实力”,而文化创造力则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实现“文化强国”的具体举措

一是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而这一切主要来自于人们对社会核心价值的认同。历史经验表明,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都必须有一套

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我国是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大国,靠什么统一人们的思想、凝聚人们的力量?靠的就是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如果没有这个最核心的东西,就会失去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就会导致人心涣散、社会混乱。我们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首要任务,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要切实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要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发展意识,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充分发挥国有文化企业的骨干作用,保护好、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使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要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培育文化产业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传播深度决定影响广度。一个国家文化的影响力,不仅取决于其内容是否具有独特魅力,而且取决于是否具有先进的传播手段和强大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在当今信息社会,凡是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的国家,其文化理念和价值观念就能广为流传,就能掌握影响世界、影响人心的话语权。文化的传播能力已经成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决定性因素。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另一方面必须花大力气提高文化传播能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互联网作为20世纪最具社会影响的科技进步的手段和载体,带来了文化传播方式的深刻变革。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和可能产生的不可估量的影响,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四是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文化建设,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人民群众不仅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潜能,使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拥有广泛而坚实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发扬

艺术民主和学术民主,提倡不同学术观点、不同风格流派相互切磋、平等讨论,营造宽松和谐的文化发展环境,表彰有杰出贡献的文化工作者,使各类文化人才的才华有展示舞台、创造有实现空间、贡献得到社会尊重。要采取有效措施、创造有利条件,动员党政各部门、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文化建设,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文化创造的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有志于文化创造的建设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

3、当代大学生的应当有怎样的文化担当?

1)大学生要做担当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素养和知识面广的优势,贴近社区的实际情况,用通俗易懂、群众易接受易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方法来阐述科学文化知识,做好国家重大方政方针、重要会议精神的宣传工作,给社区人民传授新理念、新技术和新信息。大学生要以文化建设作为工作突破口,让社区群众形成文化自觉,在新社区建设中当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进而促进社区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

2)大学生要做担当文化活动的组织者

人民群众需要文化,文化更需要人民群众。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促进精神文明建设。作为大学生要加强组织、协调能力,经常走家串户,跟他们交谈有关文化建设的情况,了解们的真实想法,根据的需要,充分发挥在基层文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丰富多彩、健康文明积极向上的文化活动,保障好人民的文化权益、提高文化生活质量,建立社区群众文化自信,让文化的阳光普照人民大众,让人民群众在文化沐浴中生活得更幸福。

3)大学生要做担当特色文化的培育者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2

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基本内涵

1、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含义

“软实力”这一概念是由美国哈弗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次提出来的。他认为,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不仅包括经济力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表现出来的“硬实力”, 也包括文化、意识形态吸引力、政治价值观、民族凝聚力等所体现出来的“软实力”。

所谓文化软实力, 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来的精神财富的总和, 并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以及深厚的吸引力和国际影响力。它既包括政治体制、外交政策、意识形态、价值体系, 又包括哲学、道德、法律、宗教、语言、文化遗产、名胜古迹等的感知力和号召力, 这些领域所产生的综合影响力就构成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2、发挥好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这些论述, 对于我们充分认识文化的战略地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软实力是文化的社会意义的集中体现, 它已经成为衡量各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并且在提升国际地位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胡锦涛同志指出:“当今时代,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 谁就能更好地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提高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提升文化本身的竞争力, 充分发展文化产业, 确保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二、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各项事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 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更加稳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也在逐步推进,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文化软实力有了较大的提高。但是, 在提高的过程中仍然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1、意识形态地位动摇, 出现了信仰危机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迅猛发展下, 经济全球化成为发展的必然, 但是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也带了一些不利于社会发展的东西如贪污腐败、金钱主义等。在西方思潮的影响下, 国内有人对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产生了动摇, 部分意志不坚定的甚至还产生了信仰危机。

2、价值观发生冲突, 出现文化地缘政治

中国传统的主流价值观与西方不同, 一方面倡导构建和谐社会, 另一方面倡导构建和谐世界, 推动不同文明之间友好相处, 平等往来。但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文化差异, 使得一些西方国家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崛起, 处处遏制中国, 出现了文化霸权主义, 主要表现在文化政治地缘的扩张, 文化政治观点的拍卖和文化军事主义的炫耀。

3、文化产业受到冲击, 消费主流被误导

这可以概括为文化商品阴谋, 咋听上这个词很陌生, 我也是在一次讲座中听到的, 主要讲得文化作为一种产业, 一种消费, 一种商品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变化。比如说文化产业出现了潜在的政治, 在竞争中作为一种占据意识形态的工具。

另外还出现了文化生态战争, 这是一个新名词, 是相对于战争而言, 这是关于文化方面的生态战争, 其主要表现为本土文化的“草根退化”, 比如说端午节被韩国抢先申请就是一个例子, 大多数的年轻人过圣诞节远远超过紧接着的元旦。

三、提高文化软实力的路径

当前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 社会正处于和谐稳定、繁荣发展的新时期, 但也面临着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尤其是文化方面,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必须意识到文化软实力的提高的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历史任务, 一定要保持头脑清晰, 有条不絮的制定发展战略来提高文化软实力。

首先, 从理论基础上,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 把它作为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的思想保证。同时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其次, 在具体战略上, 既要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又要大力提升国民的文化素质。从这两个层面来提升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一方面, 我国在国际上要塑造文明古国和文化强国的形象, 积极的让富有本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走出国门;另一方面, 也要把重点放在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方面。

再次, 在实现路径上,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我国的文化产业起步较晚, 因此更应在这方面下功夫。文化产品既具有商品属性, 又有社会意识形态属性, 刚才也提到了出现了“文化商品阴谋”, 因此要大力发展“朝阳产业”, 这是提升和展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任务。

最后, 坚持以人为本, 统筹兼顾, 保障人民的基本文化权利, 确保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正确方向。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增强人民群众对文化活动参与的热情, 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文化决策、参与文化创造, 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各项基本文化权益。

参考文献

[1]甘阳:《关于中国的软实力》, 《21世纪经济报》, 2005.12。

[2]胡鞍钢:《和谐也是硬道理, 已成为中国最大的软实力》, 《管理与财富》, 2006.12。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四大以来的重要文献选编 (中) , 人民出版社, 1996年。

[4]唐代兴:《文化软实力战略研究》, 人民出版社, 2008年。

[5]郭振峰:《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十大举措》, 《中国改革报》, 2008.4。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3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C91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16—0096—02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根据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确立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明确提出了文化建设新要求。如何围绕党中央的战略部署,按照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要求,着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建设领

域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对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分析

1.文化软实力的内涵。软实力(soft power)是美国著名学者约瑟夫·奈(Joseph Nye)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提出来的。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指经济、科技、军事等有形力量,软实力指文化、意识形态等无形力量。文化软实力主要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基于文化而具有的凝聚力、生命力、创新力和传播力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感召力和影响力。

2.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古往今来,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每一个现代国家都把文化作为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文化是凝聚民族精神的一条特殊纽带,深深熔铸在民族的血脉之中,始终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文化的调控导向功能是永葆国家生命力的重要因素;文化的教育塑造功能是国家创新力的重要保证;文化是引导社会进步的罗盘,是张扬真善美的旗帜。第二, 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有更加持久的渗透力。进入新世纪,文化已经成为国与国之间竞争的利器。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够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占得先机。第三,文化是构建国家形象的战略重心。文化是一个民族在全球化进程中的身份证和识别码,文化代表着国家身份和民族形象. 文化实质上就是意义与价值的分享,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是共同的价值有利于形成共识,有利于团结。如果一个国家的文化在相互交往中,能够对其他国家产生吸引力,得到普遍认同,甚至被吸纳或融合到其他国家的文化中去,这个国家与他国之间就会增强相互沟通与理解,达成共识,赢得国际社会更多的信任和尊重。

二、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文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文化软实力得以迅速提高。但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形势下,中华文化在对外文化交流与竞争中却处于弱势,文化软实力展示和运用不足,民族文化面临着被侵蚀和渗透的危险。一是文化产品竞争力不强,文化贸易逆差仍然很大。二是文化企业整体实力不强,出口规模小,水平低。三是文化对外贸易范围不够广,结构不太合理。目前国内文化贸易依然主要集中在文化产品的加工贸易,原创的文化产品较少,文化服务依然主要依靠文化交流的形式,没有很好的实现市场化运作,尤其是市场的国际化运作。

同时我们也应看到,文化软实力的发展正面临着良好的机遇。一是近年来中央非常重视文化的发展,并特别强调要大力推动文化产业“走出去”。二是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提升,有利于我国文化产业更好的“走出去”。三是我们拥有五千年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一个传统文化资源大国。四是境内外公众对中国文化有着强烈的认知需求。近几年,全球持续升温的“汉学热”,充分体现了世界急需了解中国文化的自觉需求。

三、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对策思考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离不开文化的凝聚力,而文化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社会成员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

1.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价值坐标。面对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文化现实,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准确界定和科学把握当前我国多样化的社会思潮,确定辨别社会思潮的判断标准,正确区分先进文化和落后文化、健康文化和腐朽文化,在推进我国文化大繁荣的同时,巩固和发展积极健康向上的主流意识形态,增强人们的文化辨别力,形成先进文化的强大引导力量。

2.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有效途径。广泛开展全社会的宣传教育活动,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通俗化、形象化、大众化,融入到人们的头脑中,形成广泛的心理认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理念。

3.着力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实践养成。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必须充分体现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才有生命力,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化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培育健康合理的生活方式,使人们在体验中受教育,在参与实践中养成行为自觉。同时,要密切结合改革开放的创新实践,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体制改革和机制建设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到到社会生产方式中、文化产业发展中,使文化生产过程同时也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产和再生产过程。

二是加快发展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进行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方略。

1.占领文化产业发展的制高点,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紧迫任务。一是打造文化产业战略投资者,建构多元文化投资模式。要加大改革力度,进一步壮大国有文化企业,保护引导好民营企业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培育和激活更多的文化市场投资主体, 增强全社会的文化创造力。二是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品牌。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主动,最根本的办法是迅速把自己做大做强。重点扶持一批具有核心技术自主品牌的创新型民族文化企业,企业本身通过开发延伸原创产品、品牌产品等方式打造产业链,把五千年文明与现代信息传播技术相结合,多出文化精品。三是要转变政府文化职能。文化作为产业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共同努力,构建文化发展的良好生态。在文化行为选择上政府要退位让权,在文化职能上政府要从直接办理转到宏观管理,在角色定位上政府要成为一个服务型管理者。

2.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是非赢利性的公益性领域,其自身的生存发展主要靠政府的投资,这是现代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政府要把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对基础教育领域的投入,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益性文化建设,拓宽服务渠道,健全服务网络,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和文化发展的人文环境。要对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进行大量的投资,保证这些文化资源和机构能够健康发展,以满足人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政府的文化投资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不论采用什么样的文化投资方式,其目的就是要保证政府文化投资的有效使用,合理利用资源,推动公共文化的发展。

三是提高文化传播能力,不断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必须提升文化的传播能力。

1.建立国际文化交流的新载体——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要积极开拓文化服务贸易市场,在中华文化与世界文化之间,文化交流与文化贸易之间,文化的上游产品与下游产品之间,搭建一个互通互动的交流平台。如深圳国际文化博览会和上海国际文化服务贸易平台,正是在国家提出‘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促进中华文化‘走出去’要求的背景下,抓住发展机遇而建立的。目前已成为国内外文化贸易、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2.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手段。运用高新技术创新对外文化传播方式,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辐射力。新闻媒体是信息传播、文化扩散的重要载体,在文化传播中处于特殊地位。要把提升主流媒体影响力作为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的战略重点,进一步加大投入,完善扶持政策,壮大总体实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做大做强主流新闻媒体,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的舆论力量。同时,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文化传播方面的巨大潜能,高度重视互联网的运用和管理,把发展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作为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新引擎,努力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阵地、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

3.通过非政府组织向海外传播。一是鼓励一切有勇气的青年走出去,到海外从事教育、文化、卫生、医疗、经贸、劳务等各项服务事业,普及中国语言,传播中国文化,从而加深中外之间的了解、信任和友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二是努力发挥海外华人华侨的媒介作用。借助遍布全球的华人社团,建设一个文化传播的网络,然后以这一网络为基础建立一个文化中国。对外传播要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前提下,发挥传播方式的真实性、生动性、具体性,增强责任感。

4.抓住各类重大会议和国际间活动等机会大力提升中国的传媒素质。大力开展文化外交活动,充分发挥首脑、政府官员的公共外交作用,展现中华民族精神,促进外国政府及其国民对我国的浓厚兴趣。同时积极开展民间外交,争取更多的国际会展、经济论坛、学术交流和体育赛事等活动在我国举办,把反映中国良好形象的音像资料放到国际主流传播平台上去积极宣传,以便让更多的外国人将在我国的实地见闻和亲身感受传给其公众、影响其公众。通过全方位的外交活动,展现我国的整体文化面貌,提升我国的良好形象,增强我国文化的吸引力。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篇4

软实力的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确立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作出了战略部署.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文化工作者要结合本职工作,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创新文化管理体制,激发文化创造活力,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掌握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权和主动权,高举伟大旗帜,唱响奋进凯歌,振奋民族精神,服务人民大众,以更深刻的认识、更开阔的思路、更有效的政策、更得力的措施,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着力推进改革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营造良好氛围,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提供强大思想文化保证。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在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宣传思想战线认真贯彻中央精神,各项工作在整体推进中实现重点突破、在改革创新中焕发新的活力,宣传思想工作保持了积极健康、蓬勃向上的良好态势。

党的十七大站在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战略高度,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和各族人民对文化工作的新期待出发,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这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当今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国文化建设地位的准确把握,也对宣传思想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我们要科学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准确把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全面审视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充分认识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重大意义。宣传思想工作是党和国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局中具有重要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实现党的十七大描绘的宏伟蓝图,宣传思想工作担负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的重大任务,担负着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重大使命。,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宣传思想工作,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宣传思想工作新局面,要坚持高举旗帜、围绕大局、服务人民、改革创新。高举旗帜,就是要把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作为

首要政治任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围绕大局,就是要认真贯彻中央的决策部署,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正确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大力倡导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服务人民,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把人民是否满意作为根本标准,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努力满足人民多层次、多方面、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要,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改革创新,就是要用时代要求审视宣传思想工作,以改革精神推动宣传思想工作,积极创新内容形式、方法手段、体制机制,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努力做到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只有把握时代脉搏、反映时代精神、贴近现实生活、引领人民思想的文化,才能始终赢得人民,才能始终成为社会进步的先导。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从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准确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新变化,深入把握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领导方式、组织方式、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形成鼓励创新创造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充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丰富文化的生产方式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文化品种、样式、载体、风格,让一切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新才华充分施展,让一切创新成果得到尊重,努力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就需要我们做到:

一、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

六中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了部署,强调要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

六中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希望专业剧作家多写一些反映农村生活,老百姓喜欢看的小戏、小品、曲艺等。

二、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努力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六中全会明确提出: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六中全会的这一论述对传承弘扬昆曲艺术具有重要意义。动漫产品是体现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窗口,六中全会的召开对我们动漫产业工作者提出更高要求。结合自身实际,我们将做好‘两大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 篇5

提纲:第一部分:开门见山,提出两者之间的关系。

第二部分:对传统文化中的“国家软实力”要素进行分析,这是重点部分

第三部分:文化产品和文产业的简单叙述,这是直接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途径

第四部分:陈述目前国家软实力现状,并提出具体建议【必须与中国传统文化现结合的建议】

与经济、军事等所体现的国家硬实力相比,国家软实力更多地体现在文化实力方面。中国传统文化与国家软实力的关系可以从两方面来论述。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着国家软实力要素;二是中国传统文化在借助文化产品这一载体并在促进现代文化形成文化产业的情况下转化成文化生产力,直接带来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看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体现出来的软实力要素,我们就看不到当代国家软实力提升的方向和途径。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明,多个方面蕴含着文化软实力要素。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学思想、道家思想、法家思想等凝结先人贤人智慧与结晶的思想无不对人处理与自身,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及国家政策的制定,管理方式的转变,外交策略的选择等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由董仲舒等学者的阐述的 “天人合一”思想成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基调,“天人合一”就是强调人与他人,与自然、与社会要和谐相处。与人有利益冲突时,我们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并找到平衡点;在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中,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我们的需求要与自然的承受能力相持平。孔子的“仁爱”思想强调父慈子孝,友兄弟恭,朋友之间也要宽厚仁爱。这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同事关系,朋友关系。中国深受“仁爱”思想的影响,因此强调和平崛起,与其他国家平等交流,友好合作,实现共赢。作为中庸之道的“执其两端,庸其中于民”要求在找掌握好与不好的两个方面的情况下,采用合适的作用于老百姓。这就为告诫掌权者在做政策决定时要充分考虑来百姓的利益,“过”或“不及”都是不可取的。当今社会,由于市场经济制度不完善的而导致人与人之间的诚信缺失,尤其是商业欺诈事件层出不穷,这时我们要把古时作为人的最高的道德准则的“诚实”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及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家提出的“无为无不为”思想,这有利于政府改善“缺位,越位”现象,有利于转换政府职能,打造高效的服务型政府。

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已经得到越来越多的国家的认同。孔子学院的兴办,中国传统医学的运用,中国武术文化的传播,中国茶叶的推销及茶文化的传播,除此之外,作为当代文化产品的主要代表者电视和电影业等获得突破,中国电影屡次获得国际大奖,这些都说明国家软实力不断得到提升。

如何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篇6

如何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摘要:近年来,如何提升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问题,日趋成为当代中国学界的“公共议题”。放眼全球,各国在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可谓招数纷出各显神通。当变形金刚、功夫熊猫等袭来之时,我们不得不正视这样一个现实:有着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面临巨大“文化逆差”的尴尬。在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时,胡锦涛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提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明确了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走出去”战略。

关键词:文化软实力途径凝聚力

影响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胡锦涛同志也强调:“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关于“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时代命题,揭示了文化的深刻内涵及其对国家民族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确定了文化在整个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对于一个国家民族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维持,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凝聚与团结,对于一个国家民族的存在与发展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加紧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研究是一项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

我们可以这样来定义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在社会文化领域中具有精神感召力、社会凝聚力、价值吸引力、思想影响力等的文化资源。国家文化软实力,带有鲜明的国家意识形态属性,它是我们国家政体的文化显现,是我们国家利益的独特呈现方式,体现了我国国家利益与国家意识形态。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着力发展的作为软实力的文化,源于我国古代优秀的传统文化,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源于我党的革命传统。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作为软实力的文化和精神力量的重要作用。中国革命和建设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能够创造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中国共产党人重视源于中国优秀传统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和中国革命传统的伟大的精神力量。随着近些年来中国的快速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不断提高,日益受到世界和国人的关注。近期国外学界对“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研究热,也反映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途径: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要着重做好五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我们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国家软实力建设。第一,要切实增强国家文化安全的忧患意识,自觉捍卫文化安全。要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针对当前我国文化领域面临的挑战和压力,我们要审时度势,居安思危,正确应对,真正筑起抵御各种腐朽思想文化侵蚀、确保国家文化安全的思想防线。我们应该记住:一个国家被消灭了,只要这个国家的文化依然存在,这个国家迟早要复兴;但一个国家和这个国家的文化被同时消灭了,这个国家也就永远消灭了。

第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和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提供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一经产生,便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并对经济基础具有一定的反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它由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所决定,不仅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同时又极大地反作用于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我国经济基础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必须大力提倡社会主义文化,并通过社会主义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维护我国的经济基础不受侵害和保障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我们绝不能搞“一大二公”单一公有制,也绝不能搞全盘私有。只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我国文化软实力的不断提高,才能在与世界文化的交流与对话中,牢牢掌握主动权。

第三,高度重视党的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为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供理论支撑。理论正确,党就坚强,政策就正确,思想就统一,经济就发展,社会就稳定。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根本原因是在党内,而且发端于思想理论,是其逐渐脱离、背离马克思主义所导致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先进文化的核心、灵魂和旗帜。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繁荣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关键,也是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根本。只有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才能真正在国内外各种思想、理论、思潮的相互激荡中不迷失方向,在与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与碰撞中学习、借鉴、扬弃、升华,丰富和发展我国文化软实力。

第四,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全国各族人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功的保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抵御西方腐朽文化,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必须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我们要始终不渝地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价值观,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群众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动力的主体观,并把这一思想统一和落实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人民执好政的全过程,统一于我国文化软实力丰富发展的实践中。

第五,正确处理继承我国优秀文化传统与积极借鉴世界各类文明包括西方文明的关系。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文明的存在,使世界文化丰富多彩。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有其长处,这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世界文明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应以宽广的眼界和博大的胸怀,在尊重差异中扩大认同,在包容多样性中达成共识,积极借鉴世界各国的文明成果,博采众长,使其熔铸于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中。但所有国家和民族,尤其是处于经济弱势状态的国家和人民,必须首先对本国的文明做到自尊、自爱、自信、自立,维护和弘扬本民族的优秀文化和文明。因为文化和文明有着十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绝不能仅仅把科技和物质发展水平作为衡量文化先进与落后、文明高下与优劣的尺度。我们应该珍惜我国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文化,并使之发扬光大、生生不息。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十分注意学习借鉴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但是,对于那些对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与文明存有敌意甚至妄图摧毁的行为,我们的一贯态度则是“威武不能屈”。

提升文化凝聚力。

凝聚力何来?中国是人口大国,我们只有依靠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这种凝聚的力量,是一种社会意识,一种价值理想,是强大的精神力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只有被人民群众掌握就会凝聚成社会共识,表现出文化发展最主要的民族凝聚

[参考文献]

努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篇7

第一, 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文化软实力在很大程度上表现为国民的精神状态、意志品格和内在凝聚力。历史经验表明, 任何一个国家要把全社会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 都必须有一套与经济基础、政治制度相适应的核心价值体系。中国共产党经过艰辛的探索和认真的总结, 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上完整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集中体现。对于拥有13亿人口、56个民族的发展中大国, 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统一人们的思想, 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 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内聚力量, 用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 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 不断增强人们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对社会主义制度、对改革开放事业、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心和信念。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就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 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个领域, 使之成为全体社会成员普遍理解、接受、自觉遵守奉行的价值观念, 成为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化指导, 用马克思主义占领思想文化主阵地, 保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在主导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领导干部要起好表率和带头作用。因为领导干部处在党和国家各级重要岗位上, 代表着党和国家的形象, 他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国家的意志。民以吏为师, 老百姓会把领导干部的言行举止作为榜样, 领导干部的道德品质、价值标准, 在整个社会都会起到示范和导向作用。

第二, 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不断提高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文化事业是指不以赢利为目的, 而以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目的的文化。文化产业则是指以获取利润为目的的文化消费和文化服务。二者在促进中国文化繁荣发展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文化事业要以公益性文化建设为重点, 以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为目的, 要坚持政府的主导地位和作用,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不断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 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积极参与, 不断拓宽服务渠道, 健全服务网络, 不断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供给能力。

发展文化产业, 要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文化消费需求为目的, 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通过积极的产业政策和有序的市场化运作, 迅速壮大我国文化产业的规模。具体来说, 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要切实加强对文化产业的领导, 搞好宣传和服务工作, 领导认识到位, 思想上重视, 政策上支持, 文化产业才能发展的好;二是要逐渐地组建培养一批大型的文化骨干企业。只有大的文化企业才能够以雄厚的资本、技术和人才, 从而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 才能够有实力参与国际和国内市场竞争;三是要不断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 只有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才能具有永久的市场竞争力, 不被淘汰;四是要繁荣发展文化市场, 逐步扩大文化企业的影响力和辐射面, 增强其发展后劲;五是要加强文化产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第三, 加快推动文化创新, 不断增强我国文化的发展活力。创新是文化保持旺盛生机和活力的动力源泉, 也是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动力源泉。文化的延续和传承离不开创新, 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也离不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 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时代背景下, 各种思想文化并存, 相互碰撞且又相互交流与融合,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 迫切需要广大文化工作者充分激发创新热情, 能够创造出体现时代精神、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和要求的文化作品, 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这里具体包括文化内容创新、文化形式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方法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创新等等。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篇8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新形势赋予新使命,新任务意味着新挑战。办好《中国经贸导刊》,是杂志社的工作和义务,但仅仅靠杂志社本身的力量,显然难以胜任。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对于长期以来给于导刊支持的广大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随着不同时期委中心工作的调整,报道的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开设的栏目也会适时调整。我们相信,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和广大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经贸导刊》一定能够保持青春活力,为提升国家发的软实力继续贡献绵薄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新形势赋予新使命,新任务意味着新挑战。办好《中国经贸导刊》,是杂志社的工作和义务,但仅仅靠杂志社本身的力量,显然难以胜任。我们之所以有信心,是因为我们的身后是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对于长期以来给于导刊支持的广大作者,表示深深的谢意。随着不同时期委中心工作的调整,报道的重点也会有所调整,开设的栏目也会适时调整。我们相信,在全国发展改革系统和广大企业的支持下,《中国经贸导刊》一定能够保持青春活力,为提升国家发的软实力继续贡献绵薄的力量,发挥积极的作用。

做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合格传媒

社长兼总编辑 王元生

软实力是一个国家(地区)的文化、价值观念、社会科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感召力的各种因素的综合,是国家崛起、民族昌盛、经济科技繁荣、社会稳定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

2006年11月,胡锦涛同志在第八次文代会上说:“提升国家软实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现实课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进一步对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作出新的重大战略部署。旗帜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战略为我国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每一个国家部委机关、每一个国家社会科研机构,都要为提升国家软实力而努力。作为一个而立之年的杂志,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既往30年,《中国经贸导刊》在国家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伴随着国家政府机构改革,见证了中国经济波澜壮阔的发展进程,承载着人们的思想解放,记录了经济理论的探索总结,报道了工业企业“三改一加强”的创新道路,成为国家发展改革系统以及经济界、企业界中有一定影响的杂志,我们很自豪。

当前,我们面临的是一个知识爆炸、信息爆炸、新媒体爆炸的时代。我们已然看到新媒体已对传统媒体形成合围之势。但我们始终坚信,原创严肃的杂志不会死,它只会创新阵地。三十岁本是成熟、内敛的年龄,我们已准备好新的开疆拓土。作为一个传统的期刊杂志,特别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机关刊物”,我们有信心。

我们看到,社会越进步、文明越发展、软实力建设越受重视,新闻宣传和信息传播的作用就越显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杂志期刊仍然是最为重要的宣传舆论阵地,是一种国家调控的稀缺资源,而不是唾手可得、可有可无的点缀形式。

我们认识到,要努力探索新形势下办好杂志的规律,要把《中国经贸导刊》办成为全国发展改革系统提供高质量综合宣传信息服务的杂志。每一家期刊杂志都有自己的办刊宗旨、编辑方针、读者对象、主要内容、风格特色。《中国经贸导刊》的办刊宗旨旗帜鲜明,即“紧紧围绕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中心工作组织报道,为经济工作服务,为发展改革系统服务,为广大企业服务,为读者服务”。 我们的服务对象(读者)主要是从事经济工作的各级政府工作人员和企事业单位的经营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因此,要努力把杂志办成“了解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宏观经济形势的窗口;展示改革开放成果、交流发展经验的平台;报道理论研究、改革探索、工作心得的载体;宣传发展改革系统机关文化的园地”。

深化改革,减政放权,“谋大事、议大事、抓大事”,是新时期对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作提出的要求。重大问题、重大战略、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重大改革……等等,决定了导刊报道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精心设计好栏目,将杂志的编辑方针具体化,通过栏目向读者展示杂志的基本内容,通过栏目吸引作者引来稿源。2014年,我们对现有的栏目有所调整,保留和新设的栏目有:高层论坛(领导、专家)、宏观调控、经济运行、改革热线、产业发展、科技创新、社会事业、农村经济、地区经济、资源环境、物价管理、财政金融、外资经贸、经营管理、中小企业、探索研究、文化副刊。通过及时地调整栏目,培育和稳定高层次、高水平的作者队伍,组织高质量的文章,力图做到权威性、针对性、超前性。

上一篇:交楼经验总结下一篇:2024年生产调度述职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