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2024-07-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1

在延安中国革命博物馆,珍藏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四个大字气势恢宏,刚劲有力。为什么中国革命博物馆生命要保存这块看似普通的石碑呢?因为它非同寻常,它是我们党确立思想路线的历史见证。在延安中国革命纪念馆,保存着一块刻有“实事求是”四个大字的石碑。这块石碑,有一段不寻常的来历。

早在1931年6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向忠发被捕叛变后,党中央的工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由王明主持,但白色恐怖下的党中央机关处于十分危险的境地,王明等人经常是四处躲避。恰好此时,共产国际需要中共派一个负责人到莫斯科担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并参加共产国际的领导工作。于是,“九一八”事变后,王明到了莫斯科。担任中国共产党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主要负责人,并当选为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和书记处候补书记。28岁时就成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人。然而王明不真正了解中国的实际,以他为代表的左倾错误路线给我们党带来了惨痛的损失和教训。

要真正懂得中国的实际,并非易事。中国共产党从建党的那天起,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卓越的领导人,就尝试着把马列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向形形色色的教条主义作斗争。遵义会议后,确立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新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王明的时代虽然结束了,可是所造成的影响并不是一下子就能肃清,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还在作祟。

教训如此之多,情况这样复杂,毛泽东认为有必要组织党的高级领导干部,,对党的历史经验、路线,进行认真地学习和清理。这就是著名的延安整风运动。整风运动开始不久,1942年6月12日,中共中央党校大礼堂在“红色首都”延安的宝塔山下落成,毛泽东应邀兴致勃勃地题写了“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那字体兼具山海之势,颇见一代伟人的气度与风采。1943年12月12日,这四个大字被刻在石板上,镶嵌在大礼堂正面墙上,作为全党同志学习的座右铭。1947年3月,胡宗南进犯延安,人们郑重地取下石刻,埋入地下。解放后,党校旧址上办起了师范学校,师生们在一次建校劳动中挖出了石刻,交延安革命纪念馆保存至今。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

第四节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发展(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

我们认识事物总要遵循一定的方向、途径、方法和原则,例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还是从主观思想或是以往狭隘的经验和本本上的理论出发。方向、方法的不同说明思想路线是不同的,思想路线的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认识的正确与否,也直接决定着人们行为的正确与否。所以,树立什么样的思想路线是极其重要的。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的认识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一个政党也有其思想路线,政党的思想路线是指这个政党确立自己的指导思想并支配自己行动的认识路线。只有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才能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反对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思想路线,对于正确地制定和贯彻无产阶级政党的政治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正确的思想路线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形成和确立,有一个过程。

1、第二次国内革命时期

①第一次提出“思想路线”概念。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 1929 年 6 月14日写给时任红四军纵队队长的林彪一封信中分析红四军党内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第一次使用了“思想路线”这一概念。这封信长达8000多字,分析了红四军党内存在的种种错误思想的原因,认为那些错误的思想“只是历史的结穴,历史上一种错误的思想路线上的最后挣扎。”同年 12 月,毛泽东在主持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关于主观主义”的问题。此时关于党的思想路线的内容已初具雏形。②初步界定思想路线内容

1930 年 5 月,他在《反对本本主义》在这篇文章中提出著名的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原文中指出:本本主义“是完全错误的,完全不是共产党人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思想路线”,从而初步界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路线的基本含义。也就是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在这里,“从斗争中来”,是说要从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不能搞本本主义;“创造新局面”,是说不能照抄照搬,而应该有创造性。这是唯物论与辩证法的运用和体现。

资料:《反对本本主义》原文为调查工作,《调查工作》仅是毛泽东一生浩瀚著述中的一篇短文。此文在反围剿的战争中不慎丢失了,毛泽东很惋惜‚丢了这篇文章就象丢掉自己的孩子一样,时常想念‛解放后仍时常挂念。此文稿被闽西老区的一位农民党员赖茂基将冒着生命危险保留下来。1957年2月他将自己保存的《调查工作》一文献出。1961年1月,当毛泽东再次看到这篇失而复得的文章时,喜出望外,高兴异常。他曾激动地指着这篇文章对身边工作人员说:‚找到它就像找到我失散的孩子一样重要。‛1964年中央决定重新印发这篇文章时,毛泽东将文章的题目改为《反对本本主义》,并作了如下批示:‚这是一篇老文章,是为了反对当时教条主义思想而写的。那时没有用‘教条主义’这个名称,我们叫它做本本主义。

2、抗日战争时期

①对思想路线作了哲学论证。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具有严重教条主义倾向的党的领导人,拒绝中国革命的经验,指责“调查研究”为“狭隘经验论”,生吞活剥马克思主义的只言片语,或唯共产国际的指示是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的指示神圣化。使中国革命遭受了严重挫折。为了揭露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错误的思想根源,1937 年,毛泽东在《实践论》和随后写《矛盾论》等著作中,深刻阐述了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以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对党的思想路线作了系统的哲学论证。

②第一次借用“实事求是”来概括党的思想路线

1938 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所作的政治报告中,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任务的同时,借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实事求是”来提倡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科学态度,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实事求是”一词出自东汉班固所著《汉书 河间献王》,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在歌颂河间献王刘德求实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借用了“实事求是 ”这句成语的形式,吸收了其中朴素的合理因素,并从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高度作了最新的科学的解释,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的内容,时实事求是这一成语获得了新的强大生命力。这也是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表现之一。不断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又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③思想路线的确立。

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并为制定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奠定思想基础,在延安整风期间,毛泽东从思想路线的角度,系统地阐述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性。1941 年 5 月,他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作了马克思主义的界定,而且将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提到了有没有党性或党性纯不纯的高度。实事求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2

1上海成为经济中心的必然

上海能从海边的一个小县城一跃而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的经济中心是有其自身条件和原因的,可以说是一种必然,是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世界环境中应运而生的。

( 1) 上海位于国内外市场两个扇面结合部中点,具有成为经济中心所必需的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一优越的地理位置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上海工业、 贸易的持续增长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以及充足、廉价的原材料。 这些便利的条件奠定了上海的经济中心地位的基础,为其提供了后备资源和市场的保障。

( 2) 近代以来上海各国租界的存在也为上海经济中心地位的形成提供了一种其他地区难以比拟的经济政治制度条件。 近代西方政治经济制度的引入无意之中为上海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政策的开放和支持更使得上海这个开放的城市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优势的条件,有利于加强和巩固其经济中心的地位。

( 3) 上海开埠之初,就与全国和世界的政治面貌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当时的社会条件下,生产要素、货币资金等可以在上海和国际间自由流动而不受任何地域限制,国际资本都通过上海流入中国,国内资本从全国各地汇聚上海,皆因上海有着相对于国内其它地方更好的投资环境以及高额回报。上海不仅集聚了近代中国大部分的资本和工商业,同时还有一批近代中国最精明能干的企业家、经济学家以及近代中国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企业管理制度。除此之外,上海还拥有国内最优秀的工程人员、管理人员和熟练工人队伍。

( 4) 近代上海素有 “冒险家的乐园”的美称,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的发展动力还源于从一开始就具有开放的观念和开拓进取的冒险精神。近代上海固然充满了冒险和投资机会,但不能否认的是同时也有经济发展不必可少的生机和活力。这种开放的观念、开拓的精神对近代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和确立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

( 5) 近代上海发展的历程中,各国租界的存在、西方资本的注入这些外来力量无疑起着主导作用,但这座城市在短时期内发展起来并一跃成为中国乃至远东经济中心是与江南地区的经济资源、人文环境密不可分的。江南丰富物产给上海提供了出口货物,推动了港口和贸易的发展,此外,江南还为上海提供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巨额货物的交易、庞大的劳动力市场、充足的资金来源,江南的这些资源直接促成了上海的快速发展———从贸易港口到航运中心,再从工业基地、金融中心而发展为经济中心。

但是,因为近代上海有着很深的殖民烙印,虽然这是旧中国上海的一段屈辱历史,却为上海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由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封锁,上海的发展进入一段沉闷期。自从改革开放之后, 上海似乎一下子进入了城市发展的快车道,城市发展又迎来新的机遇。大环境上来说,世界经济增长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而在世界经济增长过程中,中国经济的崛起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就上海本身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上海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特别是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形成的带头作用、推动作用和辐射作用更是对整个城市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总的来说,上海从1843年开埠至今,其作为经济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从20世纪30年代,上海从一个渔村一跃成为集贸易、金融、科技与一体的经济中心; 第二个时期是改革开放至今,有着厚实基础的上海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进入飞速发展的时期。

2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经济中心的形成与确立

19世纪末至20世纪30年代是近代上海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也是上海经济中心地位形成和确立的重要时期。 这一时期的发展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说明:

2.1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1895年后,上海的外资企业首先是棉纺织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另外,上海近代工业的发展,使得上海在20世纪初期已经成为近代中国的工业中心。具体表现为: 首先,近代上海工业发展速度非常快,其在中国近代工业中已占有绝对优势; 其次,上海机制工业品市场覆盖全国,上海成了中国最大的工业产品生产、供应基地; 除此之外,上海还拥有当时中国数量最多、整体素质最高的企业家阶层以及优秀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工人队伍; 更重要的是,上海不仅集中了最多的本国资本工业,同时也是外商在华企业最集中的城市。这些方面无不帮助了上海的工业中心地位的形成。

2.2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

贸易的发展以及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表现在三大贸易市场的扩大、近代贸易机制的确立以及贸易条件的完善等三个方面。近代上海的对外贸易总量到1931年已经增加到11. 11亿,1895 ~ 1906年间直接对外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50% 。而国内贸易中最重要的是埠际贸易,20世纪后上海与国内各口岸的埠际贸易发展很快。另外,20世纪上海人口的迅速增加提供了巨大购买力,这造就了近代中国最大的本地商业消费市场。强大的内需是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在这一点上,上海的发展就得益于人民内部的消费能力,证明了消费能力的重要性。商业贸易的发展进而促进了上海近代贸易机制的确立和完善,完善的贸易体制反过来又将促进贸易的发展和进步。如此,良性循环的贸易发展使上海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有了基础和保障,

2.3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

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可以从三大金融势力的并存、金融市场的发育以及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三个方面加以说明。

20世纪前期,上海金融业有外资银行、华资银行以及钱庄三大金融势力并存。1925年,外商银行和中外合办银行占48% ,华资银行占比37% ,钱庄占了15% 。三大金融势力空间分布比较集中,业务范围各有侧重,互不影响。外商银行主要分布于外滩一带; 华商银行主要分布于江西路周围; 钱庄则主要集中于宁波路、天津路附近。外商银行主要业务是国际汇兑,华资银行在吸收存款以及投资、贷放款方面居领先地位,而钱庄则在商业贸易的结算等传统金融业务方面占主。凭借众多的金融机构以及遍及全国的分支机构和同业行庄和日渐发展的各类金融市场,20世纪20 - 30年代,上海已成为中国金融中心。

综上可以看出,到20世纪30年代,上海已形成了多元化、门类齐全的产业结构。上海不仅是商业贸易中心,又是工业中心、金融中心合二为一的多元化经济中心。

3改革开放至今上海四个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的30年,上海经历了新一轮的崛起,城市形态、功能、规模发生了巨大变化,地位显著提升,由工业基地逐步向多功能经济中心回归。

上海在1986年制订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上海城市总体规划方案,国务院在同意规划的批复意见中指出要把上海建设成为太平洋西岸最大的经济贸易中心之一。这是首次把上海放在国际大格局中进行定位,上海的转型与振兴全面步入正轨。

1992年李鹏总理在国务院 《政府工作报告 》 中又指出 “通过上海浦东的开发开放带动长江三角洲地区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发展,逐步使上海发展成为远东地区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这是首次在国家重要文件中专门提及上海浦东的开放事宜。上海的发展、浦东的开发开放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其中,还把上海的国际定位从1986年时的 “西岸二中心”提升到了 “远东三中心”,而这一调整还只是一个开始。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报告以党的纲领性文件记录了对于上海、浦东发展的战略部署:“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 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这次又把上海的城市定位从 “远东三中心” 提升到了 “国际三中心”。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世界经济增长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规律和发展趋势提出上海在国际意义上再度崛起的口号: “上海到2010年基本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基本建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实现崛起成为又一国际经济中心城市”。

2006年,胡锦涛在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要求上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率先推进改革开放, 率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大力推进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四个中心建设。

2008年金融危机后,为了更加有效应对危机,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了 “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对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的目标和措施等内容进行了全面部署。

2010年国务院批准实施了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 明确提出: 以上海为发展核心,优化提升上海核心城市的功能,充分发挥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作用,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加快形成以服务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发挥区域整体优势并提升国际竞争力。

2012年,俞正声同志提出上海要在今后五年着力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这也成为上海必须要抓住的战略机遇期,更是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四个中心建设取得的成绩:

( 1) 从上海市国民经济指标体系的比较来看,大部分指标已接近目标值。

( 2) 相对领先: 一方面,作为全国首个城市推进转型, 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起到了示范作用。在城市竞争力指数排名中,上海的综合经济竞争力、宜居性竞争力、宜商竞争力、 文化气息竞争力等指数多年来一直位列全国前三位。另一方面,领先参与国际城市的竞争,在全球城市中的地位和全球影响力进一步提升。

( 3) 协调推进: 以四个中心建设为核心,引领上海在社会、文化、生态、空间和行政体制等各方面转型协调成效显著。现代国际化大都市建制初步形成,城市文化软实力也显著提升,国际文化交流丰富多彩,文化创意产比重增大,城市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

4小结

上海由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环境资源、政策支持等优势以及历史原因,历经两个重要发展时期,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乃至国际经济中心。但在强调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的发展新阶段,在未来新型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环境下,上海的发展仍 然需要谨 慎对待,科学发展,坚持开拓创 新、稳步前进,坚持绿色 可持续发 展之路。要在新的世界经济政策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仍然需要不断努力。

( 1) 转变战略思维,应对经济发展速度进入缓行区间的新形势,适应新的形势是发展必须应对的。对于新形势要有新对策新战略,保障发展稳定、健康、持续。

( 2) 转变治理模式,关注城市软实力建设,真正全面、 和谐、健康发展。

( 3) 转变规划理念,响应创新驱动要求。吸引有活力、 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引进科学和技术的支持。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3

(1)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的进行。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拨乱反正工作遇到的最大障碍是“两个凡是”,即“凡是毛主席作出的决策,我们都坚持拥护;凡是毛主席的指示,我们都始终不渝地遵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保证了拨乱反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全面改革的进行。全面改革首先要求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大胆地闯,大胆地试;全面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新问题,同样要求转变思想,更新观念,不断探索,努力进取。没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就无法推动和保证全面改革的进行。

(3)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反对“左”或右的错误倾向提供了锐利的思想武器,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在同各种“左”的和“右”的错误思想的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也还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想,只有运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个思想武器,才能批判它们,抵制它们,排除它们的干扰,保证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

(4)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为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使邓小平能够在拨乱反正和全面改革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课题,作出两大历史性贡献。第一是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维护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第二是成功地找到了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试述邓小平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1)“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邓小平始终抓住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需要回答的基本理论问题。

(2)“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是要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本质。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正确把握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核心是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才能清醒地、科学地指导实践,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

(3)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最根本的经验教训。我国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前所经历的曲折和失误,改革开放以来在前进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归根到底都在于对这个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

(4)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也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迫切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这个问题,前苏联没解决好,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解决好。

(5)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和实践的探索都是团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展开的。新时期的思想解放,关键就是在这个问题上的思想解放。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基本路线的制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都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今后,我们还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解决这个问题。

(6)在不断探索和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党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个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形成了新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3.试述社会主义本质的特点和意义。

(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论断具有鲜明的特点:

①把发展生产力放在社会主义本质的首要地位。邓小平认为,生产力能否得到较快发展,经济能否搞上去,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能否巩固,社会主义能否显示出对资本主义的优越性,也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

②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统一起来。邓小平认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辩证统一的,发展生产力有赖于解放生产力,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③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邓小平既强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又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并使其成为有机联系、不可分割的整体。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起来,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完整概括。

④把根本任务和根本目标统一起来。只有把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同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共同富裕的目的。

⑤把发展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起来。共同富裕不是在静态中实现的,而是在一个动态发展过程中实现的,从而把过程和最终结果统一了起来。

(2)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这一科学论断的重要意义主要是:

①它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发展。

②这一概括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③这一概括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应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试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我国目前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现阶段,无论从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实的生产力发展状况,还是从当代世界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态势以及国际形势变化的特点看,大力发展生产力更具有重要性和迫切性。

(1)我国社会主义历史前提和时代特点,决定了必须把发展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生产力的发展。

(3)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也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总之,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发展。维护世界和平,反对霸权主义,离不开发展;振兴中华民族,使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离不开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说明那些不相信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人们,离不开发展;解决国内各种问题,保持稳定局面,做到长治久安,离不开发展;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离不开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离不开发展;坚持“一国两制”方针,和平统一祖国,离不开发展。归根到底,发展才是硬道理。

5.如何正确理解邓小平关于“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1)邓小平1992年提出了判断改革开放中衡量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主要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即“三个有利于”标准。

(2)“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的提出,是为了扫清改革开放中的种种“左”的思想束缚和观念障碍,它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谈的界限,恢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3)“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重点突出了“有利于”这个以往被人们忽略的价值标准问题。从实际出发,用实践检验认识的真理性,这是真理的标准问题;从人民利益出发,一切以有利于人民的利益为标准,这是价值标准问题。“三个有利于”标准体现了从实际出发和从人民利益出发的统一,真理标准和价值标准的统一。

(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生产力标准,没有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就是一句空话。坚持“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首先必须坚持生产力标准。(5)“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反对抽象地谈论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迈不开步伐。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就不能把那些既可以为资本主义服务又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东西加以排斥。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是社会主义必须接受和坚持的;一切违背“三个有利于”标准的就决不是社会主义目前所需要和允许的。

6.试述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原因,并说明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重要意义。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我国现实国情出发,在总结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具有客观必然性。

①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我国社会主义不是脱胎于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由此决定: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成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的任务;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社会制度。

②这是由我国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现状决定的。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的经济、教育、科技都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但还属于发展中国家,需要数十年的奋斗,才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就决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必须经历一个特定的较长时期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③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我国是在20世纪50年代进入社会主义阶段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起点低、起步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很大;战后,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在这历史条件下,我国实现现代化必然要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与此相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

(2)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和重要意义是:

①正确认识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十分重要。首先,明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有助于我们克服急躁情绪,反对冒进,实事求是地建设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其次,明确长期性,要求我们埋头苦干、勤俭建国、艰苦奋斗。再次,明确初级阶段长期性,有助于我们树立信心,用上百年时间把我国建设成中等水平发达国家。

②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从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得出的科学结论,而不是从一般原则,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一般进程得出的逻辑结论。

7.试述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包括经济、政治、文化诸多方面。

(1)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就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这就要:坚持和完善以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文化。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以上目标和政策有机统一,不可分割,构成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8.试述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中心任务的关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的关系是: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它之所以成为主要矛盾,其原因:

①是现阶段,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但是,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

②是只有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才能把满足人民的需要作为生产目的。并根据这种需要调节生产。

③是初级阶段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的需要。我们在表述现阶段主要矛盾时所说的“落后”,显然不是就一般意义上说的,而是相对于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所需要的生产力水平来说的。

(2)主要矛盾决定中心任务。

①认清主要矛盾十分重要。只有认清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才能找到中心,确定现阶段的中心任务,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抓错了主要矛盾一切皆错。

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贯穿初级阶段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就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和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4

摘要: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当明确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明白实事求是对我们当代大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是我们应当重点学习的内容,只要学好了这些理论知识,它便可以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所有我们应当根据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好人生的目标,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做出不懈努力。

关键词:实事求是 大学生 成长道路

一、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1一切从实际出发

毛泽东指出:“我们看问题不要从抽象的定义出发,而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强调,我们在每一时期,处理各种方针政策问题时,一定要从当前的、现实的、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实际出发。如果不根据现在的条件思考问题、下决心,很多问题就提不出来、解决不了。江泽民把这个思想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着眼于”,即坚持以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问题、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

2,理论联系实际

毛泽东一贯倡导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思想,他指出:只有善于应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地从中国的历史实际和革命实际的认真研究中,在各方面作出合乎中国需要的理论性创造,才叫做理论和实际相联系”。②

3,实事求是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界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桂纶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③

4,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毛泽东坚持并发挥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思想,强调

二、大学生为什么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首先,大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作为刚刚成年不久的“社会人”,其实我们并没有真正融入社会,对于我们这些刚刚脱离父母怀抱的温室里的花朵,所有的事情都必须依靠我们自己决定,我们需要自己制定目标,而做怎么样的决定?制定怎么样的目标?我们不能盲目地随便制定目标,这个时候,就必须结合自身和周围环境的实际情况,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符合自己的具有可行性的目标。

其次,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被寄予了很大的希望,祖国的建设需要我们去打拼,祖国的发展需要我们去奋斗,祖国的未来需要我们去设计,我们肩负着承上启下的责任,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更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最后,面对充满诱惑的现实社会,我们要保持头脑清醒,不要被各种利益、欲望冲昏了

头脑,要努力改正自身的缺点,为自己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注意工作方法,而不要浮在上空、脱离人群,要接受别人的批评,勇于自我批评,而不能夸夸其谈、哗众取宠。

三、大学生怎样做到实事求是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作为未来社会的接班人,我们要紧跟时代的脚步,及时更新我们的知识储备,即使转换思维方式。要有创新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国家永葆生机的源泉(江泽民语),所有我们学习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以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多关心时事,不要只局限在自己身边的小环境当中,目光要放长远,放眼世界,与时代同步。与时俱进要求当代大学生要有一种时我不待、不进则退的紧迫感,一种深刻的历史忧患意识,一种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一种不甘落后、奋起直追、实现民族复兴的雄心壮志和能力。

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这要求我们着眼于实际,把握现实世界。认识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然后在这种规律性认识的指导下,去做,去实践。

四、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大学生有重大意义

在学习当中,实事求是可以帮助我们制定长远的目标,正确的认识自我,最大的发挥主观能动性。我们应当明确大学生的本职任务是学习,除了学习,还要经常参加社会活动,以助于我们更好更快的适应社会。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走歪路,现在的大学校园里存在着很多不良现象,如:沉迷网游、赌博、校园恋情等,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是没有正确的认识自我,人生没有目标,随波逐流。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可以帮助我们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的计划,积极探索,用于创新,在成长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在工作方面,我们更需要坚持实事求是。有些毕业生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往往把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不满于现状,在各个岗位跳槽,最终也没能得到满意的职位,也使工作单位对自己失去了信任。这样的做法完全是因为不注重实际,没有看清现实。我们应当正确的联系自身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状况,在毕业之前就应当提前做好准备,制定好适合自己的,切实可行的职业规划,以免在毕业的时候措手不及。只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才能在激烈的竞争当中处于不败之地。

人类意识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人类思维的真理性应当由是实践来证明。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实事求是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些理论更好的指导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做任何决定时都应该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①《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853页。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5

摘要:通过论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内容和意义,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实际情况,阐述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当代大学生成长起到的作用,当代大学生在求职就业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意义,以及当代大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倡导当代大学生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走正确的思想路线

关键字: 实事求是 大学生 人生 职业准备

一、实事求是的内涵

“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求”就是追求,“是”就是真理。“实事求是”即指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发展变换的规律,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包括以下几项基本内容:

第一,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从实际出发即从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或“原则”出发。这是做到实事求是的基本前提,为此,坚持彻底的唯物主义立场,也要坚持彻底的辩证法,即:要用全面性的观点看问题,了解事实的全面情况,不能孤立地看问题,不能以个别代替整体,以片面代替全面,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深入研究客观事物的内在矛盾,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把握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我们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也要从我们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即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现今的身处的社会环境出发。现在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只有认清这个社会对就业人才需求形势,大学生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技能

我们大学生要想成功就业也要从我们客观实际情况出发;即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都必须从现今的身处的社会环境出发。现在大学生就

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只有认清这个社会对就业人才需求形势,大学生才能找准正确的方向不断提高适应社会需要的工作技能。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就业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一方面,大学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呼声越来越高;另一方面是大学生缺乏职业化素质、缺少职业规划意识而导致自身缺少市场竞争力。大学生就业难是一个现实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总体来说,大学毕业生具有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与知识经济的冲击,青年初次与持续就业所需的能力门坎逐年提高,大学生必须具备能够满足新经济要求的核心就业能力才能成功发展,但现有教育培训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缺乏对创业行为的深入研究,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脱节大学生就业的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我认为,大学生就应该坚持事实求是的思想,发挥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运用有利的外部条件,把个人爱好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不断完善自身,才能在就业道路上走出一片天。

坚持实事求是,正确的认知自己的社会地位。

当前有许多 大学生不愿意到条件艰苦的地方或者行业就业,而都追求高待遇、好条件的单位工作。对于尚在求学的,应先有吃苦的思想准备,实事求是,不要把自己估计得太高,应该抓紧各种可以实践所学专业知识的机会,积极参加一些社会活动,专业固然重要,综合的社会能力才是至胜的关键;对于已经走在求职路上的,求职的过程同样是学习的过程,让你学习怎样和用人单位沟通,自信不自负,并保持平常的心态。其次,正确的认识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毕业大学生可以选择服务农村。当前,发展地区的农村对大学生的需求越来越大,吸引力也在增加,但是大学生到农村服务的意识还远远不够,“宁愿城市一张床,不要农村一栋房”的观念还深入人心,转变观念,投入到广阔空间的农村去。支援西部,中国的西部,经济比较落后,是人才的洼地,对人才的渴求更大,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主要接班人,更应该看到这点,自愿的支援西部建设,更好的建设社会主义。目前,大学生职业目标相对模糊,对自我缺乏认知,而提前进行“职业规划”后再去找工作已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共识。向阳生涯职业咨询机构强调,风暴袭来有危也有机,把危险化为机遇才是当前重点。不管就业形势如何,大学生们都应避免产生恐慌心理,不知所措和焦虑不安都无益于成功求职。走出象牙塔的职场新人们要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提升就业核心竞争力,争取各种机会,用慎重、真诚和勇敢的态度面对职业中的第一次选择,有效规避“就业寒冬”的来袭,成功走好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实事求是是当代大学生的做人根本” 们要怎么才可以做到呢? 首先:要有一个长远的目标和自己的追求,有自己的计划。将来 们要面对的是社会,去找一个很好的工作,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职业生涯规划要从现在做起。其次: 们要为了自己的目标理想,在学校德望这段时间里努力是自己知识、能力都有所提高。做一个优秀的大学生。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6

郭店楚简的出土与老子一元论思想的确立

老子其人是道家的鼻祖,<老子>一书是道家的`元典.儒道互补是中国文化发展的主线,对老子的一元论思想加以确立无疑是很有意义的.

作 者:韩国良 作者单位:南阳师范学院,中文系,河南,南阳,473061刊 名: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YANG TEACHERS COLLEGE年,卷(期):24(2)分类号:B223.1关键词:郭店楚简 老子 一元论思想

对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理解 篇7

会议首先由吴国华同志做了《实事求是闯新路 创新路上争佳绩》专题发言。他就什么是创新、为什么要创新、如何做到创新这三个方面谈了体会,对创新内涵、创新的意义和应具备的能力要求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创新能实现个人的自我价值,能让个人生活更加美好。开展工作创新,要有较强的工作执行力,有细致的观察力,有持续的驱动力。最后,他还就在创新方面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努力方向进行了汇报。

随后,与会全体党员围绕“实事求是闯新路”这个专题,认真开展了讨论交流。大家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等方面内容,结合教育装备工作实际,积极踊跃发言。同时,大家还按照“学要带着问题学,做要针对问题改”的要求,认真梳理整改自身存在的问题。

通过讨论,大家纷纷表示,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要认真学习党章党规,坚定正确方向不动摇;认真学习系列讲话,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树立改革创新意识,做改革创新的实践者;爱岗敬业争创佳绩,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着眼党和国家事业的新发展对党员的新要求,做“四讲四有”的合格党员。

会议气氛热烈,讨论交流充分,达到了预期的学习效果。

汇报人:xuexila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8

第一个成为我党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的是毛泽东思想。在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上,中国共产党人把当时已经成为中国革命斗争行动指南的毛泽东的理论思想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在党的十五大上,我党又把邓小平理论作为了党的指导思想。党的十六大,在党的指导思想中又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在党的十七大,上,我党又将科学发展观定为党的指导思想。这样,在我党指导思想的发展过程中,就经历了四个特别的发展阶段。这些发展阶段代表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不断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在每一个具体发展阶段上,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创立自己的指导思想的。

一、我们首先来谈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作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同中国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相结合的产物。自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之后,中国就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家。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阶级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成了中国社会的最基本的事实。由此产生的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伟大斗争。多少仁人志士和时代先驱,为了反抗帝国主义和封建阶级的残酷压迫和统治,曾经进行过无数次的英勇反抗斗争,但由于没有正确思想的指导和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都失败了。这个历史责任最终落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身上。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的指导下,坚持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实际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出发,认真分析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状和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艰苦探寻中国革命的正确理论,开辟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整个过程中,毛泽东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他凭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本质和中国社会历史和现状的深刻理解,创造性地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应用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独立地开创了一条既符合马克思列宁主义革命原理,又适合中国革命实际并带有鲜明中国特点的能够夺取革命胜利的理论和实践道路,并胜利地领导党和人民进行了伟大的革命斗争。

毛泽东创立中国革命正确发展道路,是从正确认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具体情况开始的。他认为,在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联合封建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共同压迫和剥削中国人民的情况下,由此造成的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反革命势力的强大和革命力量的弱小、中国人民所受灾难的深重性以及中国土地的辽阔广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基本特点。这些特点从本质上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斗争形式,从而也决定了中国革命斗争的全部策略。根据帝国主义勾结封建阶级凭借其强大的武装力量对中国人民进行残酷压迫和统治,而中国人民则毫无自由权利的基本事实,毛泽东指出,中国革命决不能通过合法斗争的形式来达到目的,只有用武装斗争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才能取得胜利。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中心任务和主要斗争形式。

同样,依据敌强我弱的客观事实以及敌人几乎占领着所有的大城市和政治经济集中的地方的现实,毛泽东认为,中国革命不能首先在城市或政治经济集中的地方进行,革命的目标和任务也不是首先占领城市,而是先占领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在那里积蓄和发展革命力量,走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这样,毛泽东就为中国革命创造了一条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正确发展道路。这条道路的核心就是武装斗争。但是,仅仅有了武装斗争这个革命的中心任务和革命斗争的主要形式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有正确的策略和正确的领导,革命才能成功。为此,毛泽东提出了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两个问题,并把这两个问题与武装斗争一起并称为中国革命的三个基本问题,或曰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他在统一战线中阐明的关于怎样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击革命的主要敌人的策略,是对马克思主义策略原理的最好运用;而他把党的建设归结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日益完整的正确结合,规定为党对革命事业的正确领导的思想,则永远是我们进行党的建设的指导思想。就这样,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依靠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和党的建设这三件武器,经过长期不屈不挠的英勇奋斗,终于取得了中国革命的伟大胜利。这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极其复杂和中国革命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开辟出一条革命胜利的道路,关键就在于他始终不逾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必须和革命实际相联系这个根本原则。早在中国革命初期,毛泽东就坚决主张我们的一切工作都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本本出发,提出没有调查研究就没有发言权。毛泽东的这些思想理论对中国革命正确发展道路的创立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往后革命实践斗争的发展中,毛泽东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了这些理论思想,最后,终于发展成为——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样一条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这条思想路线是我党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它不仅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也同样引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取得了重大胜利。不仅如此,它还是我党纠正自己错误的指导思想原则。实践证明,我党在任何时候纠正自己所犯的错误时,都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基础上进行的,从来没有依靠过任何外来的力量。

毛泽东之所以能够为我党创立实事求是这样的思想路线,这不仅源于中国革命斗争的伟大实践,而且更深植于他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这就是他的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和以对立统一为核心内容的唯物辩证法。在以实践为基础的认识论中,毛泽东从实践这个人类最原始,也是最根本的活动出发,精辟地阐明了在人类社会的整个认识过程中,人们怎样经由从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往返无穷的辩证过程,来达到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从而开辟了一条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的真理发展道路。这为我们认识整个客观世界指明了方向。

而他在他的以矛盾对立统一为核心内容的唯物辩证法中,在充分肯定了矛盾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生存发展的根本规律之后,则主要详细地阐述了矛盾在每一事物,在每一事物的各个发展过程和每个发展过程的不同发展阶段,以及每个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中矛盾着的各个方面,它们所具有的矛盾都是不同的,都各有其特点。我们在分析和解决这些矛盾时,必须从它们所包含的不同矛盾及其本质去分析它、研究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同的矛盾。归纳起来就是毛泽东经常所说的那句话: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著名的毛泽东关于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它是我们认识客观世界中的任何具体事物的根本指导原则。此外,在其它的许多领域和各个方面,毛泽东都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继续领导党和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伟大事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在几乎没有引起任何社会震荡和生产力没有下降反而有所上升的情况下,顺利地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这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毛泽东又毕其精力地致力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国内外敌对势力的严重干扰破坏和严密封锁之下,他领导全党全国人民依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伟大精神,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他在这个时期提出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学说和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思想,成为了我国整个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政治、经济的根本指导思想。

总之,毛泽东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坚持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创立了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思想。在这些理论和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彻底胜利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重大胜利。毛泽东的这些思想和理论,既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实践经验的集中概括,也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伟大事业。他教会了中国共产党人怎样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他把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给以了中国人民;他一生的光辉实践,已经溶入到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解放,民主自由、国家兴旺的壮丽事业之中,他的思想已经成为我国各项事业前进发展的行动指南和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毛泽东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永远无愧。

我们简略地叙述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三个党的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的创立及其发展过程。我们看到,这三个指导思想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都是中国共产党人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际出发,深刻分析和研究中国社会的现实和社会前进发展的规律,创立了适合中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际的思想,理论和策略,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加以证实,丰富和发展,从而成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毫无疑义,在这整个创立党的指导思想的过程中,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是两条最根本的原则。在我党历史发展的长时期中,我党始终不逾地坚持着这两条根本原则,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历尽千辛、战胜万难,不断地开创出适合我国革命、建设和发展实际的思想理论,开辟胜利前进的道路。因此,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是我党任何事业取得胜利的保证,也是创立党的指导思想的坚强基础。

但是,坚持一切从中国社会的实际出发,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因为在每个历史地存在的社会实际中,都有着各种不同的社会力量和它们之间的斗争,因此,也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发展倾向。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要遵照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正确理论,引导和支持那些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力量,使他们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完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历史使命。如果我们在考察和研究那些众多存在的社会实际时,把那些并不代表先进阶级和先进生产力的社会力量错误地当成了主要的现实,看成是社会发展的主流,那我们就犯了极大的错误。那样,我们的发展就会背离社会历史发展的正确道路,就会步入歧途,走上斜路。

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也是一样。马克思主义永远是我们的指导思想,这是任何人任何时候都无容置疑的。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我们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在各个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由于所面临的社会实际的不同,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的形式和内容也有所不同。比如在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党所坚持的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关于革命、武装斗争和人民民主专政的思想,而在社会主义时期,主要坚持的则是怎样发展生产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虽然在这两个时期中坚持的原理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马克思主义整个思想理论体系中的一部份,这充分说明了马克思主义是和社会实际随时相联系的。因此,在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发展时期中,如何根据这个时期的具体实际正确地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是每个共产党人的应尽之责。

在我党发展的历史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个发展时期。当时,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绩。但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复杂变化,也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压力和增添了不少困难。所有这一切现实最后都集中到了一个非常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上,那就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怎样团结领导全国人民继续不断地把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任务。

不言而喻,这个任务只有通过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才能完成。而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归根到底就是要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共产党始终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根本宗旨,坚持共产党始终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和先进生产关系的创立者和维护者的本质,坚持共产党永远是先进历史文化的继承者和发展者的历史本性。大家知道,正是我党在这个时期中真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这些基本原理,并把它贯彻到党的一切实际行动中,才使得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虽然处在十分困难复杂的形势下,仍能沉着应对,克服艰辛,最终取得了重大胜利,顺利地把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推进到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胜利,也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怎样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光辉范例。无可否认,在这个发展时期中,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与时俱进,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地运用于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造出了许多符合我国建设、改革和发展实际的正确理论经验。

这些理论经验不仅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发展取得了重大胜利,而且同时也让马克思主义获得了新的时代内容,这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作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但是,绝不能因此就说,这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更不能把本来就属于马克思主义本质的东西拿来与马克思主义并列在一起称作党的指导思想。当然,我们需要发展马克思主义,也必须发展马克思主义。但我们所需要的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是那些在社会历史发展的每个具体阶段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坚决地从现实实践运动中产生且又为实践所检验的,符合社会历史前进发展的正确思想理论体系。比如毛泽东思想,就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情况下,根据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社会实际相结合,成功地创造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理论和实践的道路,开创了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革命的光辉典范,从而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

同样,关于党的指导思想,并不是说我们在某个具体的发展时期提出和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某些基本原理(尽管这些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最本质的东西),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给予了新的阐释,就说成是马克思主义的伟大理论成果,就把它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我们所说的党的指导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人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前进的道路上,应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从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总结创造出来的那些正确思想理论体系;这些理论不仅从实践中产生,还必须得到实践的充分检验,并对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有着长期的指导意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科学发展观就是这样的思想理论体系,因而都是党的指导思想。

由此可见,确立一个党的指导思想,绝不是一件轻而易举、随随便便的事情,它必须要在社会发展的实践中经过长期检验证明之后才能最终确立。党的指导思想是全党实践行动和精神灵魂所依托的基础,是全国人民的心向所属和希望所在。党的指导思想的这种重要性,决定了它的严肃性。它是确立党的指导思想的基本前提,也是我们对待党的指导思想的立场态度问题。除了严肃性之外,党的指导思想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科学性。从本质上讲,党的指导思想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国人民长期英勇斗争和努力奋斗的结果。在它的每个思想理论体系中,都包含着对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以及对整个社会历史发展作出的正确判断和阐述。它们是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是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事业的科学。党的指导思想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的科学性。它是党的指导思想的整个生命力的根本所在。党的指导思想的严肃性和科学性,是创立和发展党的指导思想的两个根本指导原则。任何违背这两个原则的思想,都不是党的指导思想。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9

1、实事求是的涵义 【视頻:实事求是】

实事求是一词最早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东汉著名史学家班固赞誉汉景帝的儿子刘德严谨治学态度的话.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唐代颜师古对其中的“实事求是”所作的注释是:“务得事实,每求真是也.”

毛泽东赋予了它新的内涵:“‘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 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实事求是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三个方面.一是“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毛泽东的这个提法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存在”的观点和列宁关于“物质”的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指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际.二是“求”,包括调查研究、实验、总结经验等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客观实践这样两个阶段.这种不断的“求”,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的总规律,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循环往复,从相对真理达到绝对真理的过程.把实事求是提高到党性原则的高度

三是“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它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每一认识是否正确只能经过实践来检验.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高度浓缩和概括,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是辩证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及其认识路线的通俗化表述,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反对教条主义和革命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它也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2、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 【视頻:一切从实际出发】

⑴?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一,“实际”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坚持从实际出发,就要真正承认客观事实,尊重客观事实.实际通常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即“客观的真实情况”;二是人们的实践活动,相对于每一个个人或某一政党、社会群体而言,社会的实践也是客观的,不以其意志为转移.从 实际出发,就是从被认识和被改造的客观事物、客观情况出发,用科学方法从中发现固有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指南.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深入研究中国国情,即中国近现代社会各方面的基本情况.第二,必须全面把握“实际”.实际是全面的,必须坚持全面看问题,从事物的全部情况来认识事物,不能以偏概全,只看到部分而忽视整体,应尽量从多方面去了解和认识客观实际.第三,在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把实际.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中进行的,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之间,事物内部的各种因素之间,都是处在相互促进或者相互制约的状态之中.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必须深入认识事物内部各因素之间、事物相互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和认识事物及其规律.第四,发展变化中把握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切“实际”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都会因为时间、环境变化而变化,必须从动态性的过程中去把握和认识客观事物,必须从具体时间、地点、环境中去认识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深度了解:违背客观规率必然遭受惩罚

⑵?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联系实际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做到理论和实际统一,它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它不包医百病的灵丹妙药,只有将它同各国具体实践相结合,它才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第一,必须认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结合中国革命实际进行分析和研究,确立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第二,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毛泽东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对它一知半解,就谈不上指导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反之,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而束之高阁,不去运用或者“主观地公式地应用它”,那就失支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意义.第三,要善于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道路,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避免两种倾向:一种是从书本出发,轻视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神圣化;另一种是从狭隘的经验出发,轻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满足于一孔之见的经验主义.两者都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理论和实际相脱离为基本特征.这种反科学反马克思主义的主观主义,是党内产生“左”在倾错误的思想根源,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大敌.⑶?坚持实践标准

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形成与确立 篇10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作为政府主管市场、实施监督管理和行政执法的部门,在管理实践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路线,主要是要处理好严格依法行政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的关系。在这次“三讲”教育中,通过学习原著,深刻反思,进一步加深了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下面,谈谈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要加深对依法治国、依法行政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是行政机关的一项最根本的活动原则。当前,进一步加深对严格依法行政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理由有三条:

1.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与市场秩序规范同步进行。近几年来,在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经济建设、努力提高综合国力的方针指引下,我国的经济一直保持快速发展的态势。但是,由于法制建设与改革措施不配套,以及政府的经济管理工作跟不上改革的需要等诸多方面的原因,经济领域的混乱现象越来越突出,有的反映出改革的一些深层次问题,有的已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是,目前的状况离上述要求还相差甚远。

2.当前,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向法治转变的关键时期,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观念在一些领导和部门中没有真正确立,在如何处理尽快发展经济与规范经济秩序的关系上存在一些错误的认识。比如,有的片面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认为管严了,环境就差了,发展就慢了,应该“无为而治”,待发展后再逐步来规范。我们一度推行的企业登记“先上车后买票”的做法就是这种“重发展轻监管”思想的体现。有的对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经济管理方式非常熟悉,对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如何管理和调控经济运行缺乏认识,又不注意自身的学习提高,往往自觉不自觉地用计划经济的管理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特别是在基层出现了“重人治轻法治”的倾向,为保护地方、部门的利益,“土政策”满天飞,忽视严格依法行政,导致了管理失控,执法偏软,查处不力。

3.虽然市场经济法制框架和体系已基本形成,但是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内容不尽完备,配套性不够,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无法可依、有法难依的状况。加之行政执法队伍整体素质不高,执法手段不强,外部干扰较多,与管理对象的矛盾突出,因此执法难、到位难的问题还在相当多的地区和领域存在。

他说:“搞四个现代化一定要有两手,所谓两手,即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更应坚决贯彻“两手抓”的思想。作为政府的行政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是我们的职责所在,是我们工作的基本原则。回顾我们这几年的工作,在研究如何放宽搞活、支持企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方面考虑较多,而对如何严格依法行政、加强经济秩序监督方面则重视不够,特别是对新的扰乱经济秩序的行为见事较迟,把关不严,查处不力。再加之“人情风”、“关系网”的影响,执法不到位、不及时、“从轻发落”的现象时有发生。

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方面的片面性,也是党性党风不到位的表现。因此,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树立和推进依法行政的观念,针对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社会主义大市场的管理,促进监管职能到位。

二、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目的,辩证地认识现行法律法规执行中的问题,实事求是,对具体问题作具体分析和处理

严格依法行政是我们执法工作的原则。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处理,必须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在法律法规容许的范围内进行,是总原则下的方法问题。我们所强调的严格依法行政,不是死搬硬套条款,僵化地执行法律法规,目的是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服务,两者并不矛盾。从过去的经验教训来看,我们比较容易犯两个方面的错误。一是管死,一旦强调监管,就在各个方面从严,不敢越雷池半步。二是乱放,一旦强调发展,企业要求什么就放什么,一些法律法规确定的基本条件也可以放。究其原因,是我们没有真正掌握和运用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没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开展工作。

(一)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着相对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制度是一场深刻的法制革命,是在对行之多年的计划经济法律制度的否定或修改、废除的基础上建立一套新的法律制度,其法制基础、法律原则、法律特点、法律内容都有较大的变革。出台的每一个法律,都是始于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并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服务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既相对适应,又存在矛盾。因而,伴随着改革而不断调整完善的法律法规也只能具有相对合理性。充分认识、正确对待现行法律法规的相对合理性和局限性,有助于我们在执法工作中贯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现行法律法规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我国正处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时期,由于经济运行状态的不定型、不稳定,使法律难以面面俱到,对一些行为管理缺少法律依据,法制建设存在相对滞后性。如,开办市场早已由政府行为转变为社会行为、企业行为,然而,对市场开办行为和经营行为至今没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约束。又如,股份合作制企业的界定规范,在《公司法》出台时未被纳入。

2.现行法律虽已按市场经济的要求有了较大的突破,但仍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比如,对市场主体的管理,比较注重资质条件的前期审批管理,对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行为的管理较弱,因此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关于前置条件的规定较多,各类许可证越来越多,使企业注册登记手续越来越复杂。

3.现行法律还带有部门色彩,有的甚至有部门利益的驱动,法律法规打架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特点来看,乡镇企业并不是企业的组织形式,改革初期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已经进行了两次大的调整,其地位作用和经济形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乡镇企业法》仍然按地域把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界定为乡镇企业,没有体现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同时也加深

了工商部门与乡镇企业各类部门在管理中的协调难度。

4.工商行政管理涉及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调整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矛盾,仍须进一步完善。如,企业字号登记与商标注册登记中,知名企业的字号与其它企业的商标相近似的问题,由于涉及两个方面的法律制度,至今没有解决;跨行业、跨区域企业登记产生的知名字号侵权问题,由于登记体制的原因也没有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另外,还有传销行为与营销行为的区别标准问题,注册资金不实引起的法律责任问题,企业审批责任和登记责任的区分和承担问题,监管要求与监管手段不适应引起的执法责任问题等,急需制订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和约束。在法律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我们只有根据上级部门的要求采取一些行政措施来进行适当的管理。

(二)树立创造性、探索性精神,在遵守法律法规的原则性、严格性的前提下,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恰当处置,提高执法水平。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体现在执法工作中,就是要尊重实际情况。现行法律法规不完善是实情,地区差异、个体差异也是实情。不尊重这些实际情况,我们的执法管理就容易走极端,犯错误。

1.要克服死扣条文、照抄照搬照转法律法规的传统执法习惯,坚持实事求是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和灵魂。改革本身就是对旧的体制进行变革,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人们的认识也有一个从实践到认识再到实践的循坏往复不断提高的过程。在改革中,就可能出现“过去是允许的,现在不允许,过去是禁止的,现在不禁止”的情况。因此,对一些与传统做法和要求不符合的新情况、新问题,不能简单地说“不”,要进行认真的研究,看不准的,还可以先放一放,看一看再定。这样,有利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提高执法的效果。

2.要区别执法的灵活性与随意性。我们讲执法的灵活性,是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从维护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并不是提倡随意突破法律法规的规定。要建立和规范执法的审批程序,防止个人随意表态;要进一步开展执法检查,加强执法监督,制止和纠正执法中的不正之风。

3.加强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管理对象的素质,改善与管理对象的关系。我们是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管理机关和管理对象不是对立的,管理对象也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教育、引导管理对象遵纪守法,减少管理的矛盾,是管理机关的重要任务。过去,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做得少一些,使得管理与反管理的矛盾比较突出,今后,必须下功夫加强这项工作。

4.加强调查研究,提倡“首创”精神,为立法工作提供有益的素材和建议。各级立法机关经常要对现行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现行法律法规中不完备、不适宜、滞后的地方,都应允许在部分地区进行探索性的改革试验,提供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为法制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如企业登记中承担民事责任的表现形式,企业字号与注册商标的保护,公平交易执法中手段的强化,欺诈合同的监管查处力度以及企业注销吊销后其债权债务如何追偿等。

5.要加强执法纪律,确保政令畅通。形成政令“中梗阻”的因素主要有三:一是思想僵化,观念陈旧,不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需要;二是部门利益与地方保护主义,缺乏大局观念,狭隘地看重部门的执法权限;三是行业不正之风,执法人员的不良习气甚至腐败行为。因此,在今后的法制工作中要突出抓好建章建制、督查评案、举报受理、违纪查处、责任追究等重要环节,真正杜绝“中梗阻”现象,创造良好的执法办事环境,为树立政府的威信、促进经济发展、推动法制建设作出努力。

上一篇:2008-2009下政教计划下一篇:航天智能工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