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待青春议论文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善待青春议论文(通用6篇)

善待青春议论文 篇1

诗人席慕容说过: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其实,青春如同那夜空中的星星般明亮,又如那高空中翱翔的飞鹰般自由,我们放肆地成长,怎奈时光太长,青春太短,青春的美梦总有醒来的一天,因此,我们只有善待青春,方能不负年华

青春年少的我们,会时常感到孤独,这并不是因为没有知己,而是心中遗失了自己。倘若心中开满了花,就能嗅到最沉的芬芳

闲暇的时光里,我们面朝大海,品一杯清茶,聆听海浪的低语,涉水而过的声音是多么的悦耳动听。

那段岁月,无论从何种角度读你,你都完美无缺,你所缺少的部分,也早已被我用想象的画笔填满,谁与我醉明月,愁在夕阳中。

回首往事,记忆全是斑斓的光影,曾经一起骑单车的日子已渐渐远去。

年轻就是要疯狂,要美丽,要精彩,要跟着自己的感觉走,做了才会有对错,经历了才会有回忆。

相信优美的生命,就是一曲无字的挽歌,漫过心际的孤独,早已蔚然成冰,而你,是这个季节最美丽的音符。

一个人走在城市的黄昏,张开双臂,感受夕阳的温暖。在这世间,有些路需要我们独自面对,单独去走

在时光的沉淀下,我拥有了一份沉静和忧郁,喜欢用文字来祭奠青春里那一段段过往的岁月。

善待青春议论文 篇2

1《致青春》故事梗概及影片特点分析

《致青春》改编自著名作家辛夷坞的同名小说。影片以女大学生郑微与林静、陈孝正的两段爱情为主要线索, 讲述了上世纪末90年代一群青年男女学生由青涩至成熟的成长经历[2]。整部影片仿佛是一首悠扬却带着些许感伤的老歌, 青春的悸动与张扬、爱情的美丽与失落、生活的虚伪与残酷交织叠加, 令每一个观众在视觉的冲撞下重构着、拼贴着耳熟能详的那些生命体验, 勾起了无数人那早已沉浸在荏苒而美丽岁月中的暖伤记忆。

这是一部典型的青春片, 更是赵薇导演的一场精彩的、成功的“青春秀”。她首先以后现代主义的审美意识, 以一群“小人物”架构了整部影片的叙事结构和空间, 使影片彰显出一种朴素却极具个性化的视听意境;其次, 赵薇通过对叙事主题的整合, 为《致青春》赋予了视听感受之外的启蒙功能, 引领着观众延续青春, 弥补某种现在的缺憾。此外, 赵薇更是以清晰的女性意识, 赋予《致青春》鲜明, 崭新的文化和思想内质, 打破了国内“青春片”主题模糊不详的尴尬。可以说, 赵薇的《致青春》具有着浓厚的时代跨越性、大众欣赏性和思想的内涵性。

2《致青春》的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 (Marketing) , 是指根据周密的计划, 对商品、服务或创意实施开发、定价、促销和分销, 最终达成消费者需要满足的过程。其核心价值就在于通过既定的策略, 消除地域、时间等方面在信息传递过程中的界限, 让更多的受众迅速、全面接触、了解到商品的特征和功用, 最大化满足消费者或用户的不同需要和欲望的同时使生产方获得最佳经济收益[3]。电影这种商品, 生命周期短, 重复性消费率极低, 这就使电影的市场营销具有了特殊性和较大的难度。而这些问题却在《致青春》的整体营销模式中得到了极佳的解决。

2.1 品牌营销

品牌营销是指生产方通过有效的营销手段使消费者对某一商品的品牌核心价值形成认知, 进而认可的过程。它可以使消费者清晰识别品牌的独特个性, 是实现商品被消费目标的关键驱动力[4]。《致青春》可谓是当前电影品牌营销极为成功的一个典范, 其最精彩之处就是充分发挥了名人品牌的魅力。首先, 《致青春》原著是近年来最为火爆的一部青春小说, 拥趸者众多, 这就使影片从最初的剧本即具有了文化品牌效应。其次, 作为影片导演的赵薇早已是风靡两岸三地的著名影星, 其饰演的小燕子、依萍、木兰等角色清纯美丽、率性活泼, 获得无数观众的喜爱, 从而使《致青春》具有了演技品牌效应。另外, 香港著名导演关锦鹏, 内地天才编剧李樯, 超高人气明星赵又廷、韩庚, 华语歌后王菲的倾情参与, 建构了一个多层面的品牌组合, 使《致青春》在观众的心目中被勾画成熟悉、亲切、质优、华美等符号, 具有了满足不同层次观众需求的价值品牌效应。

2.2 情感营销

情感营销是指借助受众对人际传播的信赖感, 通过目标对象情感分析、情感定位、情感互动、情感维护等策略来发现、刺激和满足目标对象的情感需求, 从而实现营销目标[5]。从某种程度来说, 电影起到的作用就是以影像手段重构现实与感觉之间的关系, 使人们从中寻找到自己的情感归属。正如雅克·拉康镜像理论所说, 婴儿通过镜子认识他人, 也会认识自己, 即他人是自我及意识形成的一面重要镜子[6]。应该说, 《致青春》以重温青春引起观众情感共鸣的意图十分明显, 当前, 价值观念的更迭变化导致人们逐渐丧失了对真实自我的体验, 而面对这种变异的生活痛苦, 怀旧无疑是抚慰心灵最贴切的方式。《致青春》正是以追溯往昔构建起一种似曾相识的社会情感, 让观众作为旁观者, 通过影片映射出的青春镜像开启自己尘封的记忆, 以此舒缓现实生活带来的苦痛。另外, 虽然赵薇一再强调《致青春》并不是其自传, 但“郑微”与“小燕子”在性格上的一脉相承, 令我们体味到了赵薇有关青春、成长的价值观念特征, 而这也使影片具有了“讲给自己听, 讲给他人听”的双重效用, 从而以极高可信度的青春介入感打动了观众。因此, 《致青春》的情感营销一方面隐匿于影片的叙事之中, 另一方面则建构于导演与观众的影像交流之内。

2.3 新媒体营销

不可置否, 新媒体营销是《致青春》整体营销策略的核心, 也是其营销成功重要的保证。首先, 《致青春》在影片刚刚进入拍摄阶段, 就构建了以《致青春》官微为中心, 大V、明星推波助澜, 草根、粉丝积极参与的自媒体信息传播辐射圈, 利用自媒体快速分享、互动的特征, 在极短时间内, 以数以千万计的转发、跟帖实现了有关《致青春》所有信息的病毒级别的传播效应, 例如, 赵薇在采访中的一句“有一种感情叫赵薇黄晓明”就曾引爆网络, 被疯狂转发数百万次[7]。其次, 《致青春》还在微博传播基础上整合了微信、贴吧、手游等多个平台以及传统传媒机构, 如电视台、报纸。形成线上、线下的层级式媒体营销, 进一步扩大了信息渗透的广度和深度, 由此形成一个庞大的, 不断发展的, 能够发出“一个声音, 一个形象”的传播整体, 为影片预制了良好的口碑效应[8]。

3 启示

《致青春》这部关于青春的话题, 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感情共鸣, 而其票房的巨大成功, 也给鱼龙混杂的中国电影业注入了新的拍摄思路和营销“血液”, 下面从品牌营销、情感营销、新媒体营销等三个角度来探讨新时期电影营销该怎么创新来适应现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和个人口味。

3.1 品牌营销启示

(1) 确定正确的品牌定位。品牌定位需要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之上, 对产品的价格、人群、渠道、市场等进行分析, 及时做好对消费者需求、同业的竞争、市场的空隙、目标群体的消费特征等的资料整合, 确定特定品牌下的服务对象, 做最有特色和差异化的产品。每个人都有青春, 青春这个我们永恒谈论的话题, 作为《致青春》的选材无疑是非常正确的。所以电影在选取题材的时候一定要做好品牌定位和剧本的选择。

(2) 努力构建品牌效应。品牌的传播需要质量和体验, 在满足顾客基本使用需求的同时, 附带更多的精神层面上的享受, 无疑可以把握住顾客的心。而电影作为一个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需要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的构建, 给消费者带来一种身心上的愉悦、感情上的宣泄、认知上的觉醒。《致青春》在品牌的构建上也是下了很大的心思。而我们的电影人虽然不一定能整合到如此级别的名人和编剧, 但是在构建优秀的文化资源的时候, 一定要步步为营, 竭力塑造优秀的团队和明星效应, 给消费者一个崭新的认知。

3.2 情感营销启示

(1) 了解消费者的情感需求。如何从消费者真实的情感需求出发, 唤起和激发他们的情感消费冲动, 诱导消费者心中的情感共鸣, 把营销融入到真真切切的感情之中, 在有情有意的电影宣传中赢得营销的效果是电影情感营销的重点。关于“怀旧”和“青春”的话题, 很容易唤起不同群体的情感需求。比如2013年的6月份, 离别的季节, “致青春, 毕业季”、“致青春、致高考”等年轻的话题, 都会让离开校园的学子梦回校园、重拾青春。所以电影要走进观众的内心, 了解现实复杂环境下的特殊人群的心理诉求是什么, 让电影真正的反映生活而高于生活。

(2) 让消费者释放情感诉求。消费者情感的释放需要环境的引导和倾听者的侧耳, 电影人应该在充分尊重消费者情感释放的同时, 努力做好与消费者的互动和沟通。《致青春》在微博上制造了很多关于青春的话题, 其中的讨论竟然达到了572593个, 并且充分带动了粉丝的情感倾诉需求。电影需要发展, 不能仅仅停留在电影院里的那段时间里, 而要真正地走进观众的生活, 让观众把从电影里的体会, 跟现实生活相联系, 释放工作、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和感悟, 使得他们的情感世界更加丰富。

3.3 新媒体营销的启示

新媒体营销被称为“病毒式营销”, 主要是因为社交媒体的信息传播速度快、推送的内容精确、用户的参与度高等优势, 具有像病毒一样的扩散特征。所以可以从两个方面来优化新媒体营销:

(1) 突出“精准营销”。电影消费者的口味越来越呈现多样化和小众化, 传统的营销方式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需求变化。所以如同《致青春》的营销一样, 电影的营销要针对不同的消费群体, 利用新媒体的“社群”特点, 实现对不同目标群体的可控、可度量的营销, 及时做好营销方案的反馈和转换。

(2) 多渠道整合营销。新媒体的发展日新月异, 可以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致青春》的营销渠道基本上涵盖了大部分人的网络使用路径, 并且综合使用的效果非常好, 所以电影营销无论是微信营销、微博营销、网站营销、SNS营销等, 都需要不同营销渠道的密切配合和协同工作, 以各渠道的活动优势, 例如借助于微信公众推广、微博名人观后感、视屏网站的微电影、各大论坛的话题探讨等, 在专业化营销团队的策划和管理下, 实现电影营销的高效化、最优化。

4 结语

如果以艺术的严谨来看待《致青春》, 它依然有着尚待成熟的青涩感, 它的叙事依然存在着粗糙的痕迹, 但我们无法由此否认, 《致青春》电影市场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可以说, 《致青春》是赵薇与观众的一次亲密的心灵交融, 这种交融不仅得益于赵薇对观众需求的敏锐认识, 更得益于其运用现代营销手段主动消弭二者之间距离的主动性。从这一意义上说, 赵薇的《致青春》揭示了中国电影发展的一个重要内涵, 即电影是属于观众的, 而走近观众, 借助新媒体等营销渠道, 使电影的内容更加贴合他们的情感则是电影成功的关键。

参考文献

[1] (美) 珍妮特.瓦斯科.浮华的盛宴[M].毕香玲, 迟志娟, 译.北京:中信出版社, 2006.

[2]徐建国.当代青春电影的叙事策略——以电影《致青春》为例[J].四川戏剧, 2013.

[3]陈静.从三部影片看中国电影营销的现状与未来[D].河北大学学位论文, 2009.

[4]沈浩.国产电影营销策略研究[D].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硕士学位论文, 2007.

[5]杭东.《致青春》电影中的微博营销之道[J].中国电影市场, 2013 (8) .

[6] (美) 罗洛·梅.人寻找自己[M].冯川, 陈刚, 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7]袁洁平.《致青春》全媒体营销揭秘[J].中国广告, 2013 (6) .

善待教育传统 篇3

善待教育传统, 就要对传统了如指掌。毋庸置疑, 任何教育改革都不能丢掉教育的优良传统, 而任何全盘否定教育传统的教育改革都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新课程挑战教育传统, 仍然是对传统的“扬弃”。要做出正确的选择, 首先得清楚我们的传统究竟有哪些, 然后才能甄别哪些应该摒弃, 哪些应该继承。“泼洗澡水不能连孩子一起泼掉”, 说的就是留什么、弃什么, 对此, 心里头得明明白白才行。然而一些教师, 特别是青年教师, 对教育传统的认识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只是根据文件、文章的说法, 含糊地知道一些要求摒弃的思想和做法, 而对于继承什么、发扬什么, 则不甚知晓。于是, 新课程转变教育观念成了“灯下黑”——嫁接新观念, 却不知道自己的砧木在哪里。要求这样的教师继承和发扬教育的优良传统, 岂不是有些可悲?

善待教育传统就要研究传统。判定教育传统扬什么、弃什么, 毕竟不像区分孩子和洗澡水那样简单, 对几十年、几百年甚至几千年形成的传统, 用“时代”这把尺子逐一衡量, 是非下一番工夫不可的。例如, 新课程要求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 大体上说这是符合时代要求的, 是正确的。可是, 具体到每一类、每一项学习内容、学习活动, 恐怕就需要认真研究了。再如“苦读”, 崇尚刻苦无疑是我们悠久的教育传统, 无论是“三更灯火五更鸡”, 还是“学海无涯苦作舟”, 无不是强调一个“苦”字。实施现代教育, 还要不要提倡苦学呢?要的话, 苦的“度”怎样把握?这就需要认真研究。还有, 传统教育非常重视知识基础, 现在提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重视知识基础建立在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的基础上, 怎样处理好培养创新精神和夯实基础这二者的关系, 是不是也需要研究呢?答案是肯定的。要研究的东西很多, 具体到每一项传统, 需摒弃的, 是完全摒弃, 还是部分摒弃, 还是因情摈弃;该继承的, 是完全继承还是部分继承, 不经过认真研究是不能轻易下结论的。

善待教育传统, 就要弃其所当弃。就像爱孩子不能连孩子身上的疮疖也舍不得割掉一样, 善待教育传统, 必须有为爱而舍的勇气。例如, 注入式教学、体罚式教育、压制性管理, 这些阻碍教育发展、影响教育前途的东西, 不弃之就不会有教育的现代化。新课程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我们就应该清楚地认识到这个要求对于培养符合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所具有的重大意义, 从而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 以适应这一要求。把教育传统中腐朽、落后的东西连同优秀的部分一块儿“光大”, 是对传统的大不敬。该丢弃的不丢弃, 抱残守缺, 再好的传统也不会有前途。

善待传统, 就要不断为传统注入新鲜血液。传统是具有时代性的, 任何传统都不可能一成不变, 优良传统也需要因时而化。所以, 善待我们的教育传统, 就应该顺应时代潮流。例如“爱生”, 我们教育传统中的爱生, 是包办一切的爱, 是不管被爱者的感受和个性需要的爱。对于现代教育来说, 爱生应该附以“尊重”的内涵——尊重学生的人格, 尊重学生的个性, 尊重学生的发展需求。有了以尊重为基础的爱, “爱生”的优良传统才能发扬光大。“敬业”也如此。今天要求教师敬业, 已经不仅是“忠于职守, 以教为荣, 以教为乐”了, 还多了“专业发展”的内容, 即除了忠业、爱业、乐业之外, 还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 这样的教师才配称“敬业”传统的继承者。

总之, 善待教育传统, 就是心怀敬畏, 就是情似赤子, 就是勇立时代的潮头。善待教育传统, 就是善待我们民族的文化和历史。有一句话说的精辟:一个善待自己文化和历史的民族, 才是有光明前途的民族。善待教育传统, 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是对教育负责, 对祖国的前途和未来负责。

善待说谎学生 篇4

说到说谎,我总不由想到语文书里的许多情节来:

“这是我的妻子。”他指着母亲说。接着他又指了一下我和妹妹,“这是我的两个女孩子。”

“她是你最大的孩子吗?”法官指着我问父亲。

“是的,我是最大的。”我怕父亲说出哥哥来,就这样抢着说了,我不知道当时哪里来的机智和勇敢。

“不要多嘴!”法官怒气冲冲的,又拿起他面前那块木板狠狠地拍了几下。

父亲立刻就会意了,接着说∶“她是我最大的孩子。我的妻子是个乡下人。我的孩子年纪都还小,她们什么也不懂。一切都跟她们没有关系。”父亲说完了这段话,又望了望我们。

有一次,我禁不住问他:“老班长,你怎么不吃鱼啊?”他摸了摸嘴,好像回味似的说:“吃过了。我一起锅就吃,比你们还先吃呢。”我不信,等他收拾完碗筷走了,就悄悄地跟着他。走近前一看,啊!我不由得呆住了。他坐在那里捧着搪瓷碗,嚼着几根草根和我们吃剩下的鱼骨头,嚼了一会儿,就皱紧眉头硬咽下去。

(《金色的鱼钩》节选)

“不。你先走,我还要等我的同伴呢。”

陈赓同志无可奈何,从身上取出一小包青稞面,递给小红军,说:“你把它吃了。”

小红军把身上的干粮袋一拉,轻轻地拍了拍,说:“你看,鼓鼓的嘛。我比你还多呢。”

陈赓同志终于被这个小红军说服了,只好爬上马背,朝前走去。

(《倔强的小红军》节选)

说谎并不都是坏事,有一些特定的条件是需要人们去说谎的。最常见的,医院里的医生往往对重症病人隐瞒病情,只把病情告诉给病人的家属,而不是直接告诉病人本人,其目的就是让病人能在心理上放松并能配合医生进行治疗——这是一种善意的谎言。

而有一部分学生,尤其是一些思想品质较好的学生,也会说出善意的谎言,比如,有些学生做好事不留名或用假名的形式,所有这些都是善良的表现。

所以,谎言也未必完全是坏事,说谎的孩子也未必都是坏孩子。孩子会说谎,说明孩子有一定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从谎言的应用角度看,绝大多数谎言是为了保护自己,特别是自己处于弱势群体的时候。所以,孩子撒谎是其在“犯错”后想办法逃避责任,这不是孩子好的表现,该纠正还是必须纠正的。但我们可以借此进行一些特殊的规避风险教育,比如遇到坏人如何说谎保护自己。

虽然孩子大部分的谎话是不可取的,但我们也别一厢情愿地要求孩子只说实话。让孩子明白在这个社会上,不说谎是不现实的这一事实,早一点教会孩子识别善意和恶意的谎言,对孩子的未来发展是有极大帮助的,毕竟他们早晚要融入社会。我们教孩子任何东西,应该界线清晰、标准明确,而不是多重标准的,尤其是在自己也做不到的那些地方。

几乎所有人都有撒谎的经历,我们也要看到,说谎是幼儿的一个成长过程,只是孩子的撒谎和成人的撒谎有较大的区别,说谎的孩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优点的。所以,孩子说谎是其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种锻炼和学习,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重。这就看我们是如何看待孩子的谎言以及是否能正确地处理了。

我曾听说过这样一个案例:一个品学兼优的男孩答应陪朋友周六去新建成的广场玩,但周六他又要到青少年宫去学琴,而教琴的老师要求比较严格,他觉得如果直说,很可能被老师拒绝,这样他会在朋友面前很没面子,失去信誉。于是,他告诉老师周六要随妈妈去乡下看望生病的外婆,但老师偶然得知他外婆已去世多年了。老师很生气,一状告到了他爸爸那里。晚上,在父母的再三追问下,他才告知实情。于是父亲勃然大怒,重打他一顿。后来,这个男孩变本加厉,不仅时常撒谎,而且每次都是面不改色心不跳。

如果当初老师和家长在他撒谎事件发生后,首先不是责怪孩子而是反省自己:“玩是孩子的权利和天性,孩子有这样合理的要求却不敢直说,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的责任在哪里?是不是平时对孩子的一些合理要求没有给予满足?是不是常常粗暴简单地拒绝他那些不合理的要求而没有耐心解释为什么?”那么,老师和家长都不会生气、愤怒了,而是放下架子,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一谈。先是肯定他谎言背后的诚信,告诉他:“你想要在朋友面前说话算话的态度很好。但是以后要先和老师、家长商量。和朋友去广场玩没有什么不可以,你以后想做什么可以直说,不用选择一个错误的方法去达到合理的要求。”或许这样一来,才不会适得其反。

学生撒谎几乎是每个老师都会遇到的问题。大部分老师都会把它当作一件比较严重的事情,惩罚也相应地重一些。但简单的惩罚会让学生认为,自己被惩罚的原因是谎言被大人戳穿了,而不是撒谎本身。结果将事与愿违,这些孩子撒谎得更频繁、更老练。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是一个社会人,学生会正确地说谎,是对社会的一种认知和适应,是一种非常重要的生存能力。就像一些善意的谎言可以促进人际交往和增进情感,而一些恶意的谎言,在面对坏人的时候,也是保护自己的利器。所以,教师面对学生的谎言,要仔细分析学生为什么说谎,是为了自我心理满足,还是为了自我保护;是从众心理,还是哥们义气;是侥幸心理,还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是搞恶作剧,还是善意的谎言……然后用学生可以接受的方式来进行教育。不管用哪种方式,都要做到“四忌”“四要”:忌粗暴,要耐心引导;忌摆架子,要巧留面子;忌盲目,要会冷处理;忌应付,要经常监督。

善待孩子的"高度" 篇5

从那之后,她明白了这样一个道理:不要埋怨别人的无知,不要指望别人的见识和你一样,一个人所处的高度决定了他的见识。与其抱怨别人,不如用一种亲近的态度和平和的心态与人沟通、交流,这样就能真正理解和尊重他人。

日常与孩子交往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当你不答应孩子买玩具、买新衣服或者买好吃的时,孩子就不愿意陪你逛街;当你仅仅让孩子跟在你后面跑,而不是抱着孩子时,孩子总是神情沮丧,迈不开腿。问题的关键在于角色不同,所站的高度不同。孩子有孩子的高度,家长有家长的高度……不同身份的人,要学会将心比心,换位思考。

曾经看过一篇关于《标准答案》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段关于小学一年级师生提问对话:你是怎样思考问题的?孩子的回答是:边挖鼻子边思考(孩子思考问题时总喜欢挖鼻子)。考试没有考好,你会怎样?孩子的回答是:挨板子(原来孩子每次考试没考好父母就会打他)……当孩子回答完这些答非所问的问题时,那位教师笑眯眯地评价道:答案很有真情实感,希望你今后努力……这些答案也许并不是我们想要的标准答案,但却是孩子真实的认知和感受,是他真实的认知“高度”。我们在赞叹这位教师教育艺术的同时,更应该看到他身上一种可贵的教育品质:那就是善待孩子的高度。

作为教师,我们当下的教育对象大多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的智力和思维水平,决定了他们看问题的直观、浮浅和零散,决定了他们行为的冲动、随意和不成熟。这就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要善待孩子的“高度”,学会换位思考,切忌以己度人,而是要蹲下身子,用心倾听、用心感悟、用心体味孩子的内心感受,就会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才会准确把握孩子的心理变化和这些变化的来龙去脉,进而采取恰当的教育方式。

善待孩子的高度,还要求我们教师要放下架子,放下权威,不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是最优秀的。孔子曾说:“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不必不如师。”的确,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网络化时代,学生接受知识面越来越宽,越来越广,在某些具体问题的细节了解上,也许比我们教师知道的更多、更全。虽然当下孩子们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与不足,但我们要深信:青出于蓝,并且一定会胜于蓝。

请善待我们的母语 篇6

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英语是造成这一尴尬局面的“罪魁祸首”, 我们应当看到这种“疯狂”的背后潜藏着的国人强烈的功利心。某大学一位现代文学讲师曾经在课堂上遭遇到一位女生的质问:“老师, 我们学这些有什么用?”在这个功利极度膨胀的时代, 她的提问让讲师无言以对。功利就像一根无形的指挥棒, 在操纵着整个社会运转。中国古代讲究“学而优则仕”, 读书人只要把书读好, 把文章写好, 就可能平步青云, 彻底改变自己的人生命运, 所以有很多人都是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圣贤书。而现在, 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 社会结构发生了转型,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之后, 市场对英语型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 学好英语就不愁就业, 就有高收入, 人们何乐而不为呢?应当承认, 在当今国际形势下, 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 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 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难道我们的社会只剩下功利了吗?难道我们真的甘心为了眼前利益而抛弃绵延了几千年的文明, 让英语成为汉语的掘墓人?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杞人忧天,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危言耸听, 中国自古就是一个善于包容的国家, 君不见大唐时期人们对佛教的顶礼膜拜绝不亚于今之国人对英语的疯狂, 唐代并没有因此而迷失自己;君不见新文化运动时期, 西方文化如决堤之水滔滔涌来, 甚至有人主张全盘西化, 然而中国并没有因此遭受灭顶之灾, 反而在浴火中得以重生。是的, 中国的确善于包容, 然则何谓包容?包容是指在一定程度上的接纳, 绝不是从根本上加以背叛。所以唐代在接纳佛教时, 便有了自己的观世音;现代在接纳马列主义时, 便有了毛泽东思想, 它们都深深扎根于中华大地之上。中国并没有全盘西化, 也不可能全盘西化, 真正意义上的全盘西化就是欺师灭祖, 就是卖国。

我们包容英语已有几十年的历史, 只是当下英语过热与语文过冷的现状反差实在太大, 英语已反客为主, 成为中国的强势语言。如今, 摆在国人面前的不再是汉语能否包容英语的问题, 而是英语能否包容汉语的问题。保卫汉语, 刻不容缓;汉语兴亡, 匹夫有责。身为一个中国人, 能让我们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 除了身体发肤之外, 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她是我们的文化标记, 唐诗宋词曾经向世界骄傲地展示过她的无穷魅力。她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今天, 她将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何去何从?

面对强势文化的入侵, 我们知道其他民族是怎样对待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的吗?长期在美国教书的法国人德里达来北京大学作演讲的时候, 开始打算应学生要求讲英语, 但法国领事馆坚持要他用法语, 因为他是法国人。在德国的讲台上授课, 政府规定一律都得用德语。而在许多最需要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国际讲坛上, 我们却听到了中国代表的满口洋话。

大家一定还记得《最后一课》里的韩麦尔先生和那个不争气的小弗朗士, 我不希望将来的某一天自己一不小心就成了韩麦尔先生, 我也不希望国人在不知不觉中就成了小弗朗士, 我真的不愿看见21世纪的中国再去演绎法国19世纪的悲剧。

上一篇:电子技术基础实训心得下一篇:混凝土衬砌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