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激励理论的感想(精选8篇)
-----------精神激励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所谓激励,就是对受激者的一种外界导向,他要求能使受激者所感触,进而有所行动。我们将激励这一概念用于管理,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管理者如何调动人的系统性的问题。
采用激励措施能够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是因为激励可以成为引发人们去努力奋斗的诱力。这种诱力可以使人们产生实现目标的动力,并在实现目标过程中体验到各种满足感。
学生学习也是一个学习的积极性问题,也就是说,也是一个动力问题,如何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班主任如何正确而机智的运用激励理论。
激励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两种。所谓物质激励,就是通过物质因素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所谓精神激励则是通过精神奖励来诱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激发他们学习积极性。这包括各种形式的表扬、嘉奖和给与一定的荣誉等等。物质激励在一定情况下是不可少的,但他不如精神激励的教育作用大和持久。精神激励可使学生加强对学习的内心体验,对学习的社会价值的感觉深化,从而能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持续的增力作用。因此,班主任在班机管理中应机智的运用激励理论,特别是运用精神激励 因素来诱发和调动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从而使他们自觉的努力学习。下面谈谈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如何运用精神激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
一、引导学生驱云拨雾,树立积极向上的集体观念。
今年我接的六年四班,是一个特殊的集体,学生是分别从另外三个班中组合起来的。起初,当同学们一个个迈着沉重的步伐,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走进教室时,我也已经从他们每个人脸上读出了他们的不同心境,摆在我面前的是这样几种情况:有的同学对新班没有信心,有的同学留恋原有的班级和相处了五年的同学、朋友;有的同学怀疑自己是被当作差生抽出来的,情绪低落。面对这些问题,对于一个刚上六年级新班主任的我来说,无疑是增了一定的难度,唯恐出现一盘散沙或三国鼎立的局面。群雁高飞头雁力领啊!事已如此,只有背水一战。于是我鼓足了勇气,大步走上讲台,此时此刻,只有心与心的交流,才能迸出火花。我说:“同学们,从此咱们就是六年四班的同学了,今天我能站在这个讲台上是抓阄争来了。我是一个暑假都在祈祷,别让我抓上六年四班。抓阄时,为了怕抓上六年四班,我毫不谦让的第一个下手,结果还是抓到了,同学们,这是缘分啊!事已如此,我们就要大胆面对,勇敢的走出来,换个新环境,结识些新朋友,有什么不好呢?新世纪、新班级、新同学,希望我们师生共同携手,以全新的面貌,在新的学期里创造新的业绩。开场白过后,教室里疑惑的目光消失了一半,会心的笑容开始绽放。
当然,同学们的思想情绪,不会被老师的一番话就一下子稳定了的,一段时间内要求回原班的同学依然存在,为了稳定情绪,使同学们安心本班,我在每周五设一节“**风采”课,在这节课上,同学们可以畅所欲言,唱喜欢的歌曲,讲新奇的故事,颂抒情的诗歌,说有趣的谜语,谈自己的感想,论重大的新闻,树奋斗的目标,表学习的决心等等。风采课一次一个主持人,一次一个新风格,这一活动深深 吸引了同学们,大大稳定了军心,于是,我就要求他们写一篇周记,谈谈《我的新班》,此时同学们异口同声的称赞“风采课”,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节课的喜爱,对新班的喜爱。一段时间内,“风采课”的开展,稳定了同学们得
情绪,增强了同学们的集体观念。
二、根据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因势利导开展各种竞赛。
青少年有一个很大的心理特点,就是好胜心强,不甘落后。这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班主任应因势利导开展各种竞赛活动来满足他们好胜心的心理需要。这也是一种精神激励。他能激发学生好学向上,不断进取和为集体争光的精神。为此,我们开展了多次多采的竞赛活动,我把全班同学分成10个小组,以组为单位,在每次竞赛活动之后,都评出前5名作为优胜者,得奖率高,增强了同学们的信心。这些活动愉悦了同学们的身心,促使了同学们发挥了各自的特长,并以此带动其他方面。例如:我们在学习《春》、《海滨仲夏夜》两节课之后,举行了一次朗读比赛。还有一次,我班一位男生 用手摸了学校 的英语角,给班集体抹了黑。借此机会,我们在班上开展了一次“我要为集体争光添彩”的演讲比赛。通过这次比赛,不仅增长了同学们的知识,锻炼了他们的口才,而且使他们认识到:班级形象表现在各个方面,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同学都可以扬长避短,为集体贡献 自己的光和热。一个同学用朴素的语言说道:“我在学习和问题等方面拔不了尖,但我有信心在纪律方面做一个状元。”它的话博得了学们的热烈掌声。通过这次演讲比赛,激发了每个同学的自信心,找到了自己在班级体中的定位点,为建设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三、充分发挥宣传鼓动作用,激励同学们不断向上。
宣传鼓动本身就是具有精神激励的作用,它对提高士气,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特别是对面临毕业的学生更不可忽视。由于种种原因,班内学生的基础较差,成绩不是太突出,因此通过宣传鼓动来激励和鼓舞他们的士气,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就很重要了,为此,我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宣传鼓动:首先,我采用歌曲的魅力,宣了《真心英雄》和《童年》两手有意义的歌曲来教他们唱。通过《真心英雄》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道理:把握生命中的每一分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通过《童年》让他们体会到学习要有计划,有目标,“不要等到睡觉前才知道功课只做了一点点,不要等到考试以后才知道该念的书还没有念。在班会上,我把班内每次月靠的前5名、其他竞赛的优胜者佩带大红花,以次来鼓励大家的学习劲头。第三,借助本校其它班的先进事迹,不断鼓舞 同学们学先进、找差距,教育他们正确 对待自己,别人能做到的我们也能做到,从而树立信心,奋发向上。第四,不失时机的表扬先进,是同学们感到眼前有先进、身边有榜样,这些都是看得见、摸得着、学得到的身边人物。特别是对一些有缺点得很受受到表扬的同学,我还为他们创作条件使他们受到表扬,从而激发大家共同进步。
以上是我在班级管理工作中利用精神激励来管理班级的点滴体会。激励是一种领导艺术,精神激励尤其如此。要把工作做好,主要取决于班主任的机智,因为它本身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和一成不变的激励方法。但是,根据 我的体会有几点可值得考虑:一是激励要及时,不论表扬、嘉奖或给与一定的荣誉等应尽可能及时。这是因为人们对眼前和较近的刺激印象较深刻,反应也较快,时间久了,容易淡忘。再是,激励要适当、适度、引人而异,不能千篇一律。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历知识经验、个性性格都不尽相同,他们对激励的需求和反响也不一样,只有“因材施教”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行为主义激励论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班级管理的不同阶段,论述如何适时采用行为主义激励论的三种不同理论,来加强班级的日常管理。对于师范院校的班主任——管理未来人民教师的教育者来
说,加强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是极为重要的。当前,如何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来,实为重中之重。按班主任工作的实质之一,就有必要采用各种形式的激励手段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使其无论是参加学习、劳动或是处于交往之中,都能以饱满的精神十足的信心进行参与或竞争,从而锻炼其能力,发挥其才智,以达到教育的最终目的。在我的班主任工作经验中,适时适地的采用了行为主义激励论的方式方法,使我的班级管理工作日渐顺手,稳步发展。行为主义激励论是管理心理学中激励理论的一个派系,她又分为老行为主义激励论、新行为主义激励论及行为修正激励论三种。如何把这三种理论的激励手段有效的与班级实际工作相结合呢?
一、采用老行为主义激励论的物质刺激激励手段 老行为主义激励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行为主义的任务就是从刺激一一自然或社会来推测反应;或者以反应来推测刺激。根据这个理论,在管理措施上,激励手段应用的实质就是刺激,即通过物质刺激手段诱发人的行为。那么在班级管理中,学习的积极认真、活动的参与、比赛的参加等事务,就可以采用这种手段。学生的物质刺激无非就是奖学金、浮动助学金或奖励学习用品等。虽然奖学金的制定与发放权在学校,不是那么容易获得,但班主任老师可以把奖学金作为最高物质刺激手段,配以每月评定学生学习情况、活动参加情况、完成班级交给的任务情况等,奖励浮动助学金为中级物质刺激手段来激励学习,同时,对于各学科的尖子生、参加活动获奖生、任务完成好的学生再以奖励学习用品为初级的物质刺激手段鼓励其继续努力,如此学生便不会因学习没劲、活动没意思、班组任务无聊等而显得终日无精打采,浑浑噩噩;班风班貌定会团结一致,积极向上。在我所管理的班级中,这种小小的物质刺激经常出现在几乎是每一位同学身上他们的每一点进步,每一次成功,我都会适时的给予表扬、鼓励和奖励。学生感慨到:“这个班像一个大家庭,我们所有的人在家长式的、朋友式的老师的带领下,就像亲兄亲妹一样和睦、快乐,因为有人在时时关注着你。”
二、在使用物质刺激激励手段的同时,不能忽略精神刺激激励手段新行为主义激励论认为,激励人的主要手段不能仅仅依靠刺激变量,还要考虑到中间变量的存在。因此,根据这一理论,激励手段也要注重精神刺激的使用。这一点显而易见,在班级管理的一切事物中学生是管理的主体,其主观因素的需求及与集体的关系都将影响到支配其行为的动机,适当的精神鼓励必不可少。如表扬、操行分、荣誉称号等,对比较差的学生的小小进步,对平时懒散的学生能够勉强参与班级活动给予及时的表扬鼓励或增加操行分,因为这类学生往往与物质刺激激励无缘。如此,使他们感到自己并未受冷落,老师没有对他丧失信心,从而萌发积极上进的心理动机,努力保持现有的成绩并且继续奋发。同时,以于那些中上等的优秀学生,虽然他们可能与奖学金有缘,但有时迫于集体的压力,就不会片面的去追求物质刺激,相反,他们更看重自己的班组中的舆论地位与人缘。所以,各种不同的荣誉称号给予他们最合适不过。比如十佳师范生、三好学生、全勤标兵、内务标兵、班组百灵、运动健将、基本功全能手等等,通过班组评比确定这些荣誉称号,使他们的思想在受到内外环境因素的影响时,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持续自我饱满的积极性。
三、无论是物质刺激激励手段,还是精神刺激激励手段,都要对学生行为给予强化手段的激励
行为主义修正激励论表明,当行为的结果有利于个人时,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就起到了强化、激励的作用。如果行为的结果对个人不利时,这一行为就会削弱或消失。在班组管理中,对学生的行为给予肯定或奖赏,使此行为巩固、保持,可以称为正强化激励手段;对于学生的某种行为给予否定或惩罚,使之减弱、消退,则称为负强化激励手段。但在采用强化手段来激励学生的积极性时,一定要遵循以下一些原则:
(一)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既然强化是对行为的定向控制,就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目标,有了目标,才能定向。单纯的奖励、表扬、称赞、刺激是片面的,在实施这些手段的同时就要
考虑到,如此这般的目的何在?应不应该再提出更高的期望让学生去实现呢?对每一位学生量身订做合适的目标,并根据其表现及时变更,才能达到你的最终目的。
(二)采取小步子。所谓小步子就是达到目标的整个行为过程分成许许多多的小的步骤来完成。如此可以使人建立起信心,一步一步地前进。期望不能过高,目标要分阶段实现,甚至要让学生多尝些甜头——本来一步就能达到目标的,也可偶尔分为两步、三步来实现,以免学生信心不足,中途放弃。
(三)及时的“反馈”。所谓反馈,就是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行为活动的结果。反馈就是知道结果,这本身就具有强化作用。它能够给人们以一定的鼓励和信心,鞭策自己继续努力。我不但同学生进行单人反馈,而且还利用小组会议、班级会议来“广而告之”,使学生在得到反馈的同时,暗中与同学竞赛,取得超出预料的效果。
(四)奖惩结合。在运用强化手段时,必须奖惩结合,与批评并用,即正强化激励手段与负强化激励手段的联合使用。物极必反的道理应该人人熟知,对学生及时的进行挫折教育往往也是比不可少的,这也顺应现实发展的需要和潮流。学生必然要走向社会,只奖不罚,永远让别人来承认自己,而不懂如何去主动参与,主动挑战,主动展示,迎难而上,是无法适应社会生活的。以上这三种激励手段是相辅相成的,也可以说是一个激励学生积极性的圆满完成的过程。应用时要根据具体的事物适时适地的采取不同的激励手段,方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俞文钊,《管理心理学》,1985年,甘肃人民出版社;
2、刘守旗,《当代青少年心理与行为透视》,1997年,安徽人民出版社;
企业经营者的行为效用函数一般表示为Y=U(货币收入,非货币收入,企业经营者声誉,社会地位和权威,情感变量……),要想获得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企业经营者不仅要提高企业的经营业绩,而且要提高自身的成就感和满足感。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由低到高可以分为五个层次,其中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较高级的需要;赫茨伯格指出要想人们积极的工作,就必须重视与工作有关的因素或者是能直接或间接起作用的要素,包括晋升机会、声誉、组织影响力、成就感等内在的奖赏性机制,声誉激励是达到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激励形式,良好的声誉是企业经营者成就发展的需要(杨水利,2011);麦克莱兰需要理论认为成就需求在人们的需求中是至高层次的。企业经营者的货币收入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其社会贡献和自己价值表现,但是这所带来的心里成就感和满意感完全没有更高层次的精神激励所带来的对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心里满意感要高。卡森(Cas son,1995)认为,除了受自利动机以外还受到已经内在化的道德与伦理规范(组织的承诺,终身的责任感等)直接或间接的制约。经营者的目标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经济追求,社会承认和自我价值实现,自我价值实现是最高层次的目标,国有企业经营者受自身的社会阅历影响,他们把有挑战性的工作转化为对成功的渴望,其而满足自己内在化的成就标准,从而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对精神激励的追求远超过对物质的渴望。
2 国有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机制存在的不足
2.1 缺乏客观的声誉评价体系
在国有企业中,企业的经营者大多通过内部晋升,而且在现阶段背景下,缺乏一个相对完整的职业经理人市场,导致他们的个人绩效考核变难。国家尝试通过授予荣誉称号和榜样塑造来激励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但是由于国有企业与市场竞争形势下的私营企业不同,很难对经营者的能力和长远的预期作出准备的评估和检测,导致他们置身企业之外,而且国有企业的委托人不是企业利益的忠实维护者,没有充足的积极性和必要的责任对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作出一个准确的评估。在对长远的预期下,更是缺乏有效的认识和评估体系。
2.2 国有企业经营者职位与职权不相匹配
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方式的两面性:一方面要维持企业的经营符合国家的性质,满足大众对其的预期;另一方面也要追求企业的利益最大化,这两者势必会产生矛盾。所以导致一些国有企业的经营者不仅受政策的限制,而且还要追求经济主体的多元化,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在权力不能下放的条件下,他们得不到对控制权的激励,从而影响经营者本身的绩效水平和企业整体的经营环境。
2.3 国有企业经营者总体工作满意度下降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关于企业经营者对个人事业方面满意度调查显示: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满意度比非国有企业低,国有企业经营者感到满意的比非国有企业少13.1个百分点;而国有企业经营者感到不满意的比非国有企业多5.7个百分点。从以上可以看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于自身的工作(工作本身、领导行为、组织氛围、人际关系、工作回报、工作环境等)存在不满意,这些不满意,会导致其工作绩效下降,工作积极性和对工作负责任的态度降低。
3 基于需求理论的我国国有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机制的建立
需求理论指出个人所采取的行动首先是基于需求开始的,国有企业经营者作为个人,有一般个人的基本需求,然而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有比一般人更高的层次需求,从整体上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需求主要有三点特征:(1)国有企业经营者的需求相对而言层次比较高;(2)经济需求在国有经营者工作需求中仍然占主导地位;(3)对职业发展而言,声誉需求亦显突出。国有企业经营者在自身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之后,他们对事业成就的满足感、对公司支配权的需求、对自己的声誉需求等就会越来越渴望。这时他们的需求往往表现为:马斯洛需求理论中的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赫茨伯格双因素理论中晋升机会、声誉、组织影响力、成就感等内在的激励因素;麦克莱兰需要理论的成就需求;ERG理论的成长需求。基于需求理论对精神激励分析的要求,提了三种精神激励方式:事业激励、控制权激励和声誉激励。
4 精神激励的实施
提高经营者的工作满意度,增强事业激励。对经营者的事业激励,我们可以从国有企业经营者对工作的满意度指标来考虑,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满意度指标一般包括:工作本身的情况(知趣度的匹配、工作胜任度、工作本身的挑战性、工作的多样性、工作成就感、个人成长、晋升机会、工作的稳定程度、工作的认可度、工作的强度、工作的压力、工作的自主性等),领导的行为,企业管理措施和组织氛围,工作回报,人际关系和社会的支持程度,工作的环境和条件等。选拔能力强、素质高的经理人,增强国有企业经营者对自己工作本身的兴趣和工作激情。例如,可以扩大工作内容,丰富工作形式,实行岗位轮换制度,规范公司的管理章程,对经营业绩按月、年通报,对他们的业绩进行绩效考核,对绩效优秀者进行物质和精神的激励,妥善处理经营者与上层领导以及下层员工之间的关系,领导者要以合理公平的方式处理与工作相关的决策和任务布置,人员选拔等。在制定制度和员工守则时要换位思考、以真诚的态度对待员工,充分的表现出对员工的关心和友爱,做到与员工坦诚交流,平等对待员工,让员工产生受尊重感和归属感,从而建立员工与领导之间的双互沟通机制,由此可以建立领导的威信,赢得了对工作的自我成就感,优化了工作环境,提高经营者的工作满意度。
有效发挥国有企业经营者控制权的激励机制,使其自身的正当需求得到满足,优秀的管理者是致力于通过影响他人建立权力和善于运用权力的人,权力是重要的激励因素(David C.Mc Clleland和David H.Burnhan)。控制权的拥有除给经营者带来心理满足之外,同时还使经营者享有职位上的特权,享受职位消费等的薪酬激励以外的物质利益。从需求理论可得知,需要是激励的前提和基础,而控制权就是国有企业经营者所需要的,因为控制权可以带来控制权收益,控制权的激励正是通过收益来获取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现代企业制度明确了国有企业改革要体现放权的思想,企业剩余控制权下放给企业经营者就体现了这一点,国有企业经营者正是通过剩余控制权的带来的收益来激励工作。在适当的时机,在特殊的情况下,可以实行放权,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权力范围,让经营者敢于开拓创新。
构建有效的国有企业经营者声誉评价体系对经营者进行纯粹的思想动员、命令式的说服教育、强化的会议精神等精神激励可能不能满足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精神需求,运用物质的、体制的和精神的多重交叉激励结合机制才能有针对性的解决现行状态下的经营者的多重问题。企业家的声誉就是由企业家获得的荣誉称号、企业家的社会地位、职业道德、和所达到的业绩组成的(余鑫,2002)。企业家的声誉机制的评价一般包括个人能力、社会影响、个人素质和伦理道德。由于我国的客观条件和人们的意识形态,导致了我国企业经营者的声誉机制缺乏客观的评价机制和长远的预期等症结。所以在现实条件下建立客观的声誉评价机制刻不容缓。例如:培育健全的经理人市场,鼓励和规范人才中介组织等第三方组织机构参与对职业经理人创造的价值进行评估。让国有企业的管理者经理人制度实行公开选聘,通过优化市场要素,从整体上建立经营者声誉的客观评价体制。同时把企业的长期收益和企业经营者声誉评价结合起来,企业法人财产权的落实情况,经营规模经济程度,工作职业生涯的优秀成果,上级规定的政策落实程度,社会声誉的评价高低等都要归纳到对企业经营者声誉的评价之中。
从满足个人的需求出发,追求个人的最高层次的需求,从心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事业心的满足对国有企业经营者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起到了精神动力的作用;对控制权的拥有,是企业对经营者的肯定和鼓励,是一种内心欲望的表现,对企业经营者的能力肯定;声誉因素对企业经营者在考虑长期利益的时候,可以起到隐形的激励作用,所以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经营者腐化现象严重的情况下,考虑经营者的精神激励不失是一个好的激励机制。
摘要:在现阶段国有企业经营者过分追求薪酬激励,常常忽视精神激励的作用,频频导致国有企业经营者腐化现象严重。基于此现状,在需求理论的指导下,寻求国有企业经营者更高层次的需求———精神激励,依照博弈论的观点,从企业经营者事业、控制权和声誉三方面讨论经营者的精神激励机制。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者,精神激励,需求理论
参考文献
[1]罗宾斯.组织行为学[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杨水利.国有企业经营者激励与监督机制[M].科学出版社,2011.4.
[3]张维迎.企业的企业家———契约理论[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4.
[4]薛利.健全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与约束机制[J].管理世界,2003.12.
习近平主席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重要讲话中深刻指出,伟大的抗战精神,永远是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强大精神动力;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万众一心,风雨无阻,向着我们既定目标继续奋勇前进。
维克多·雨果说过:“永远不要忘记周年纪念日,开展纪念日活动,如同点燃一支火炬。”我们开展纪念抗日战争胜利活动,就是要点燃伟大抗战精神之火。
战争既是国家实力的较量,更是民族精神的拼搏。抗日战争,中日两国国力、军力极不对称。敌人训练有素,武器先进;而我则手持长矛大刀,以命相搏,最终靠伟大的民族精神,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形成了伟大的抗战精神,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当前,党正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着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对于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建设全社会共同的理想家园,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铸就共同理想信念的“根”和“魂”。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浩然之气,到了抗战时期发挥到极致。“所有中国人,不分老幼,无论尊卑,都是守土人。”抗战14年,伤亡了3500万同胞。抗战英烈的精神,永远是当今人们构筑共同理想信念的根和源。
团结奋斗的强大思想武器。抗战时期,人不分党派,地不分南北,整个中华民族达到了空前的大团结。正是这种团结奋战的精神,才得以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在新的伟大斗争中,要战胜前进中遇到的一个个艰难险阻,仍然靠这种伟大精神。
成就事业的不竭动力。艰难奋战,玉汝于成。伟大的抗战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百折不挠、永不服输的不屈意志,义无反顾、永不退缩的必胜信念,奋起拼搏、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这种精神,永远是我们完成改革大业,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实现国家统一的有益借鉴。我们党倡导并建立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日寇的重要法宝。就是在八路军、新四军被围追堵截的最困难的时候,我们党始终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能团结的抗日力量,铸就了全民族抗战的坚固长城。实现国家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必须借鉴近百年来国共以及多党合作的历史经验,顺势而行,积极有为。
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生动教材。我们党是全民抗战的急先锋,树立了英勇抗战的楷模,杨靖宇、赵尚志、左权、彭雪枫等为代表的革命英烈,为抗战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为抗战精神的铸就作出了最杰出的贡献。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在新的伟大斗争中,我们要带头继承发扬伟大的抗战精神,按照“四个全面”的伟大布局,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和拒腐防变能力,带领全国人民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饶才富,男,汉族,1937年8月出生,中共党员,原农行富建龙岩市新罗支行红坊营业所主任,现已退休。作为一位农行系统最基层的干部,任红坊营业所主任期间,经手发放了3300多笔贷款,累计金额2.8亿元,却没有损失过一分钱;收回贷款5000多笔,盘活历史遗留不良贷款129万元;带领营业所连续16年实现了无呆滞、无呆账和全额收息,被金融界誉为“信贷管理传奇人物”。他始终工作在农村金融一线,全力支持当地经济建设、农村发展、农民致富,还带出了一支作风清廉、业务精良的员工队伍,被老区人民誉为“红土地上的好财神”。
饶才富同志,是我行建行60多年以来涌现出的杰出代表。饶才富身上所散发的“饶才富精神”是我们整个农行的骄傲,需要一代一代农行人薪火相传、发扬光大。作为新进入农行的青年员工,我认为学习饶才富精神,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爱岗敬业的精神;不贪不占,廉洁奉公的精神;以情感人,尽心服务的精神;忘我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认真负责,勇于担责的精神。
学习饶才富,就是要学习他恪尽职守,敬业奉献的精神。要扎根基层,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奉献精神不是喊出来的,而是要通过日常工作中扎实的行动来体现。奉献就要实干,就要把语言和行动、认识和实践统一起来。从饶才富身上我们看出,敬业奉献的本质,是从付出中寻找价值和乐趣。只有从心底热爱农行,热爱农行的工作,在点滴中积累,才能逐渐领悟敬业的内涵和奉献的真谛。在农行向“打造一流商业银行”目标奋进的今天,广大员工应该将农行的愿景作为自己的事业、自己人生目标的一部分来追求与经营,为农行的事业奉献自己的时间、精力、热情与能力。
学习饶才富,就是要学习他不贪不占,清正廉洁的精神。“不贪不占,什么事情都好办”是饶才富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我们很有教育意义。当前社会中有一种说法,说市场经济中诱惑太多,面对众多诱惑,做清官太难。饶才富作为农行基层网点的领导,长期在银行工作,却能做到一辈子清正廉洁、不占公家一分钱,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我们每位农行人也应该时刻谨记饶才富的“不贪不占”的精神,不管身居何位都应做到廉洁无私。
学习饶才富,就是要学习他以情感人,尽心服务的精神。饶才富主持农行红坊营业所的工作几十年,遇到困难无数,但他始终坚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有句名言,叫做“只要心到礼到、情到,工作没有解不开的结。”不管是什么问题,首先心到了才能激发我们全力去解决问题的潜力;其次礼到了,才能使对方消除敌意,化解阻力;第三情到了,使很多关于“人的问题”在无形中得到解决。作为典型的服务行业,银行的工作要求我们要始终秉承“客户至上,始终如一”的服务理念,用优质、快捷、到位的服务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要服务好每一位客户,就要用实际行动拉近与客户的距离,以心换心,才能留住人心。
学习饶才富,就是要学习他忘我工作,吃苦耐劳的精神。“立足三农,服务城乡”是农行的重要使命。饶才富生于农村,长于农村,对“三农”工作始终有着深厚的感情。饶才富在农行红坊营业所工作三十多年,始终心系农村发展,竭力推动当地企业的建立、成长和壮大。为了振兴一方经济,建立一批龙头企业,饶才富不分昼夜地为当地企业的资金问题和发展规划出谋划策,甚至被大家称为企业的“编外厂长”。我们农行员工特别是青年员工大多是80后90后,大多都是家里的独生子,从小没有切身感受过饶才富受过的辛苦,现在的优越工作条件也不需要我们去吃前人吃过的苦。但是我们也应该继承饶才富敢于吃苦、乐于吃苦的精神,在需要我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能够真正吃得了苦,坚持得住。
学习饶才富,就是要学习他认真负责,勇于担责的精神。毛主席说过,这世上的事,就怕“认真”二字。饶才富同志在农行工作几十年,凡事讲求认真负责,在工作中始终恪尽职守,精细管理。饶才富担任富建龙岩市新罗区红坊营业所主任18年间,创下连续18年“无呆滞、无呆账、全收息”的奇迹,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这个奇迹的创立,与他立足自身岗位、积极履行岗位职责、强烈的岗位责任意识密不可分。我们农行各个岗位的员工,都应该学习他工作中认真、坚持原则的品质,始终保持强烈的责任意识,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办事,不松懈,不随意,不碰“高压线”,干好各自岗位工作。在现阶段我国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阶段,银行业风险管理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当前形势下,我们深入学习和弘扬饶才富精神,尤其是学习他“放好、管好每一笔贷款”的可贵精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学习“两路精神”就要爱学习。古人说“学者非必为仕,而仕者必为学”,只有加强学习,才能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才能克服本领不足、本领恐慌、本领落后的问题。让自己在学习中升华自我、沉淀自我,青年人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用知识创造激情燃烧的岁月。
学习“两路精神”就要爱读书。“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教育所有人要珍惜光阴,绝不可虚度年华。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干部,要不断将碎片时间作为提升自我、修炼自我的关键节点,好读书、读好书,通过读史看成败、鉴得失、知兴替;通过读诗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通过读伦理知廉耻、懂荣辱、辨是非,回想自己的青春年华,才会“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学习“两路精神”就要做奉献。青年干部要发扬斗争精神,必须以“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魄力,与恶劣环境斗,与生活习俗斗,争取做“愿意留、干得好”的“永久牌”青年干部,绝不做“落地易扎根难”的“流动牌”干部。纵然有千苦万难,也不能和“初心”相悖。
惯性思维中,能被称之为“精神”的一定是成人的思维和意识行为表现,从没想过小小的孩童世界里也会有可以被冠以“精神”的举动?儿童有何“精神”?儿童的精神又是什么呢?书的最后几个章节用了太多生动的事例来帮助读者认识儿童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对当下成人精神世界的影响,那就是:儿童是成人之师,是成人社会的救赎者。儿童不仅仅是人从童年过渡到成年的一个时间段。儿童作为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所具有的品质,仍旧保存在众多成年人的内心。该书作者让我们知道,只要我们还愿意留一方空间,停下脚步倾听一下孩子们的问题,我们就会发现,“儿童”的思考仍旧滋养着我们的内心,他们会时时提醒我们,这世界竟然还有那么多我们不曾知晓、不曾思考的问题。我们会对天空、大地、生命、人的精神世界生发出各种各样儿童式问题,直至人类发展到今天。推动我们进行研究探索的动力,是人类最基本的好奇心和新鲜感,而这一基本特点,最体现最明显的阶段在儿童时期。中国伟大的哲学家老子就曾指出,成熟的有智慧圣人的精神状态是与儿童一致的,一个人到达人生智慧和真趣的极致,便是“复归于婴孩”,有一颗真诚、朴素的心。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往往认为儿童混沌初开,蒙昧无知,而成人有了人生的阅历,有强壮的体力,要比儿童复杂、成熟,在他的眼中,儿童只能是乞求成人的爱怜的宠物或附庸,从这一方面来看,当时老子的话真是有些惊世骇俗。在现今社会里,我们呼吁成人要真正的进入儿童的生活,求认识儿童多彩生动的精神世界以建立一种科学的儿童观;我们呼吁成人能严肃的体会儿童精神世界的本体价值,认真考虑一下儿童是否能帮助你进一步领悟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我们呼吁成人能进一步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并通过这种研究找到反躬自省的新途径,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呼吁成人走进儿童的精神世界,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教育压迫儿童状况。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每一个幼儿都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儿童精神哲学》没有众多哲学著作中晦涩僵硬的表达。它以感受性的亲和的文字以及切合生命的实际,讲述了一种能让我们体验和经历的生命精神状态。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纯真的心,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认为幼儿具有神圣的本性,这种信念使福禄贝尔对童年所具有的无限价值充满敬意。他说:“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
《儿童精神哲学》旨在呼吁成人能真正进入儿童的生活,去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以建立一种科学的儿童观,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使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过去那种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
本书以人类文化史为足点,以现代自然科学、人文科学为背景,以那些通常被视为幼稚无知的儿童的研究对象,将儿童空前地显在历史、文化、人群之中。作者认为儿童是思想家,是历史之子,是“成人之父”,是成从这师。我们再无理由小觑儿童。
对这本专著,可以说我是靠70%的功利阅读和30%的兴趣阅读完成的。作者从儿童的道德、审美、梦想、精神现象的产生、发展与价值等几方面来论述。那么,读以致用,要密切为课题服务,因此在享受作者酣畅淋漓的激情的同时,我试图找寻对课题关联的部分。发现主要有两点:
一,生涯阅读的阶段论的启示
专著中专门谈到了儿童精神成长各种各样分类标准的阶段论,因此我在想生涯阅读的阶段论也可以由此找到理论依据和参照条件。二,生涯阅读的载体研究的帮助
对童话、神话、童谣对于帮助儿童心灵成长的论述在这专著中可谓精彩,而这也是我们生涯阅读中需要解决的,虽然我们知其然,但往往不知其所以然,这可能也是科研能增加人生阅历的厚度的一种体现吧。而且,我还发现,周作人原来也是位生涯阅读的研究者。当我们拥有一种创新的视角去解读世界的时候,世界会在我们眼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走进生动多彩的儿童精神世界 ——读《儿童精神哲学》有感
“一个真正完善了的人是怀有一颗真纯童心的,失却童心的人不可能使生命臻于完善”。在本书的序言,便看到了这样一句话,让人眼前一亮。的确,儿童有很多好的品质,他们毫无掩饰,不虚伪,不浮夸,这或许正是成人所缺乏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应该向他们学习,正如幼儿园的创始人、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所说的:孩子就是我的老师,他们纯洁天真、无所做作„„我就像一个诚惶诚恐的学生一样向他们学习。儿童时代是每个成人都必须经历的,研究儿童的世界不仅是对儿童的认识,也是对成人的认识,更是对过去文明历史的复演。认识儿童生动多彩的精神世界,才能按照儿童的本性实施儿童喜爱的并能有效促进儿童健康成长的教育,改变教育压迫儿童的状况。另外,研究儿童的精神世界,也能帮助我们领悟人生的意义和真谛,找到深入研究人类精神文化发展的新思路。
初读此书,我想大多数人会和我一样,往往会结合自己童年经历或者自己周围的一些儿童的表现去思考和探索。本书从儿童的认识、道德、审美、梦想等方面去论述儿童的精神世界。这本书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并不是认为儿童幼稚无知,而是作为具有圣人般的精神状态去分析,将儿童放置在历史、文化、社会之中观察和分析儿童的精神世界。在作者看来,儿童是个了不起的哲学家,他们不断地追求智慧,探求未知世界的一切,他们对什么都好奇,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作者的这些观点,改变了我之前的儿童观,也让我对儿童的世界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儿童的精神成长
生物学的原因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也决定了人类个体具有漫长的童年期,在漫长的童年期中,游戏和教育成为对儿童影响最重要的两个因素,游戏使个体内在的精神潜能逐渐现实化,而教育则使外部文化逐渐内化为个体精神层面上的内容,游戏和教育分别从内外两方面促成个体精神的发育和成长。说到这个方面,我想,我们现在的儿童教育是不合理的,似乎游戏是现阶段儿童所缺乏的。由于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导致人们的交流似乎不像以前那样多,这主要是居住空间的变迁所导致的。在城市化水平较低的时候,人们的居住空间相对开放,见面机会较多,交流的机会也较多,那么儿童游戏的玩伴也就更多,也就意味着儿童能按照其发展规律愉快的游戏。另外,城市化水平的提高也使游戏的对象和环境缺乏,回想小时候在农村,可以去抓鱼、去抓螃蟹、去掏鸟窝、去山上采蘑菇,亲近自然的机会较多。那时候游戏的环境也使十分充足的,而现在的游戏环境相对较少。而且,现在普遍的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小学教育中学化,儿童的课业负担加重,游戏时间减少,这对儿童的发展也使极为不利的。
人类个体近乎全开放的基因程序,使得人类个体的精神成长不只是像植物那样其基因信息在适当的环境下会自动展开,人类的精神成长既有一个由内向外表达的过程,又有一个由内向外的内化的过程。这似乎暗示着,社会文化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是很大的,儿童读物、影视作品、家庭环境、社会风气等等都影响着儿童精神的健康成长。因此,营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环境有着重要意义,他影响着一代人的未来。人类开放的基因编码系统也决定了儿童对双亲和其他成人以及文化环境的依赖性,儿童早期经验的获得,亲密感、安全感的获得都与双亲及其他成人和社会文化环境都有莫大的关系,而这些感觉、知觉、经验对儿童未来的发展、对其人格的完善都有重要作用。
儿童的发展与人类的遗传因素息息相关,也与社会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其发展阶段有快有慢,也有着发展的关键期,成人必须尊重其发展规律,不人为的加速其发展,在其发展稍微缓慢的时候也不应去加以干预(正常情况下),因为一些研究似乎表明,儿童发展的较慢速度也许有利于最后更大的进展,所以,我们在面对儿童的时候,应更多的了解儿童精神成长的每个阶段特征,更加尊重其发展规律。
二、儿童的认识
认识的本质就是适应,这被很多科学家所认同的,一切生命要生存和发展,他就必然通过自我调节和环境达成平衡,但这种平衡并没有脱离人类生物学上的属性,人的文化、人的认识等都有生物学上的前提与规定,他们离开生物学是不可理解的。在本书中,作者将认识的进化史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是生物感应的认识阶段,即微生物的认识;二是生物感应—行为适应的认识阶段,即植物与一般动物的认识;三是生物感应—行为适应—运算系统的认识阶段,即人的认识。那么,从认识的进化史看来,儿童的认识只限于人所特有的认识形式。由于认识阶段的不同,儿童使用的逻辑和成人是不一样的,第一是泛灵论,儿童会把很多成人看来没有生命和灵魂的东西看成有生命和意识的,比如,儿童看到成人破坏某种东西时,他会说:某某东西也会疼的,会把太阳和月亮等等东西当做有生命的,这些让我对儿童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二是目的论,在儿童的世界里,总是会有很多“为什么”,但在成人看来,儿童的好多“为什么”是毫无意义的。殊不知,这也是儿童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方式,是儿童发展需经历的阶段。三是实在论,儿童只承认现实的东西;四是人为论,儿童认为一切事物都是人类创造出来的。透过以上这些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探索,我不禁想到一些事,一些父母在面对孩子积极的求知欲望时,不是耐心的解答(虽然有些很难解答),而是敷衍孩子或者骗孩子,更有甚者,回去责备孩子,我想,这些或许都源于对儿童的不了解,这些不了解,或许会对儿童的早期的认知产生消极影响,打击孩子积极探索世界的积极性,这或许会影响他的一生,因此,在面对孩子看似幼稚的问题,我们更应该做的是保护孩子的好奇心,这样才能更加有利于儿童的精神成长。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儿童有其自己的哲学,每个人都有其自己的哲学,这是被很多哲学家如雅斯贝尔斯、葛兰西等所认可的。那么什么是儿童的哲学呢?柏拉图说过,哲学产生于惊异。从这些角度,我们不难理解,因为儿童总是充满问题,也可以说是惊异,对于这些,我们并不陌生,比如儿童会经常问:“我是从哪里来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月亮为什么要跟着我们走?”。我们会经常听到类似大量的问题,这些问题、领悟和感叹都是对儿童对周围世界或自我的积极探索、思考、认识和解释,他们就是儿童的哲学。在作者看来,儿童的哲学有其特点和规律,我比较关注的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教育的本性和天职是通过向主体传递文化以培养主体并使主体继承和创新文化(即文化与主体双向创生)。因此,教育对儿童哲学的发展有重要影响。二是儿童主体的发育受外部教育、文化的影响,但这种影响要通过儿童主体的内部建构才能发挥作用,所以,儿童的哲学是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以上这些看来,儿童所处的环境对其发展是有重要影响的,不仅是教育、文化对其的熏陶,更对儿童自身心智的成熟、对儿童建构能力的培养有着重要作用,因此,为儿童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显得十分重要。
三、儿童的道德
儿童有其自己的道德、审美以及梦想,在各个发展阶段有其不同的特点。道德是交往行为的逻辑,就儿童的道德来说,其道德的发生实际上就是儿童对这种行为逻辑的逐步建构,儿童对交往行为逻辑的建构,实际上就是去认识这一系列的行为规则。这一系列行为规则的建构实际上是道德认识的发生。儿童的道德发展水平有一定的规律,并受到智力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佩克和哈维豪维斯特将儿童道德发展氛围以下几个阶段:一是前道德的,二是自利的,三是顺从的,四是良心的,五是利他主义的。科尔伯格也把个体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一是前习俗水平,包括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服从准则,避免惩罚。阶段(2)朴素的快乐主义:获得奖赏和别人的好感。二是习俗水平,包括阶段(3)以人际关系和谐或“好孩子”为定向:避免遭人谴责和惹人不悦。阶段(4)以法律和秩序为定向:避免执法当局的指责以及由此产生的内疚。三是后习俗水平,包括阶段(5)维护契约的道德定向;遵从公正无私的执法者,不违反大多数人的意愿和幸福。阶段(6)坚持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避免受到良心的谴责。我比较赞同科尔伯格的道德阶段理论,如果足够细心,我们都能感受到身边儿童的成长,他们的行为准则、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似乎就是伴随着自身的成长而逐渐改变的,这其中,不仅包括智力的成长,也包括其道德水平的发展。
四、儿童的审美
“美是秩序,是具体的秩序,或者说,美是理念的感性表达。”这是本书中作者对美的解释。在我看来,这也许说的就是主体所感知到的外部世界现象与主体本身所建构的外部客体的印象的相似度,也就是作者所说的秩序、理念的感性表达。审美是把握、确认、反映世界的一种形式。审美所追求的是世界感,那么对于审美水平的发展,作者认为是审美主体对外部客体所表型的本体之美不断进行建构,从而其审美水平不断得以提升。作者认为,从整个生命进化的历程来看,审美水平先后经历了生理的、本能行为的和意识的等三个层面。从以上的论述来看,审美似乎是儿童与生俱来并不断发展的,是儿童的天性,其审美的发展是伴随着认识深入的深入而不断发展的,通过游戏、艺术等形式来开发其审美能力。从这些方面来看,我们不难理解,儿童所接触到的血腥、暴力、色情等不好的内容对其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另外,如家庭矛盾甚至家庭暴力都对儿童的认识、道德、审美等有着重要影响。另外,儿童的游戏和艺术是是儿童个体自发地对自身潜能的开发活动,成人应该加以配合,丰富其游戏内容,创造必要的条件满足儿童的游戏和艺术的需要,奠定儿童良好的早期经验,促进儿童更好的发展。
五、儿童的梦想
梦想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感受的膨胀、扩张和加强,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是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他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梦想并不是成人所独有的,儿童亦有其自己的梦想,梦想使儿童进入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梦想有助于儿童人格的茁壮成长。儿童生活在梦想的世界里,游戏、艺术、神话、童话、儿歌等要素都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游戏使儿童生活在现实以外的一种现实中,这点我们 是有亲身体会的,儿童在游戏中会有警察抓小偷的游戏,而大家都不愿意做小偷,不愿意扮演“坏人”。他们都羡慕正直勇敢的正面形象,并希望自己将来能成为那类的人。还有其他儿童特别是女童,看到有布娃娃等玩偶时,儿童就会佯装成妈妈,并有照顾孩子的愿望,这或许就是现实之外的另一种现实。儿童的游戏也充满创造性,他们的内心世界会建立起多种物质的联系,将内在主观世界与外部客观现实联系起来,为梦想和现实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为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等的发展有重要作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儿童的游戏,而不是去指责其幼稚甚至阻止其游戏。同样,儿童也有其自己的艺术,儿童的艺术与儿童的梦想息息相关,艺术创作是梦想的过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总看到儿童喜欢“乱涂乱画”,或者不自觉的哼歌等等,在成人看来,其没有艺术可言,但儿童的这些涂画、自发性唱歌与跳跃等,虽并未达到充分的自觉,也许正是因为这些表达是不自觉的,因而更合乎自然的本性、合乎艺术的尺度。也正是因为如此,儿童的艺术才被成人艺术家称道推崇。另外,神话、儿歌、童话等即是儿童梦想的一种体现,也推动着儿童梦想的发展,所以,适当的童话、儿歌等作品,对儿童的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六、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和永恒魅力
在众多哲学家、生物学家们看来,儿童的身上似乎沉淀着人类千年以来的精神特质,他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儿童的身上蕴含着成年以后复杂的意识生活的始基。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存在着梦幻、野蛮、神秘、荒唐,但这些对儿童似乎是有意义的,同时也并不是完全有害的。说到这些,作者谈到对儿童教育的看法,作者认为现在的儿童教育中存在着庸俗的“实用主义”,机械的道德主义,存在着打着“道德教育”、“社会责任”的旗号,侵占儿童与其年龄相适应的自然地、本能的、对成人来说“无意思”但对儿童却极为有意思的生活需要。我们的“社会化”、“教育性”、“社会责任”、“道德教育”的许多内容或许与初衷相反,是违反教育性的、违反社会责任的,因为满足儿童的生活需要和成长需要才是我们对儿童的责任。反观现阶段的一些教育现象,我们似乎的确背离了儿童教育的初衷。
儿童是成人之师,他们天真烂漫、自由自在,他们率性而动,他们不追求功利,事事收获、天天长进,他们可以治疗异化了的成人生活,他们是成人生活的引路人,是爱的源泉。童年是如此的充满诗情画意、如此充满创造力,让我们充分挖掘它、发现它,让每一个梦想者都变成卓越而稳定的孩子。
愿每一个儿童都有一个幸福欢乐的童年!
自己的主人。所以家庭和学校在教育中应该充分尊重儿童是自己这一事实,不能过分强加干预,将儿童精神的成长过分纳入自己的预期轨道,很多时候,家长认为的蜜糖、对于儿童来说无异于砒霜。
此外,儿童精神成长具有阶段性,并且这种阶段性是前后相续的,不是跳跃性的,是内因和外因相互作用中渐进并在一些节点时形成关键期。实际上在教育过程中,教育的内容、呈现的方式,表达的手段多多少少依据于儿童精神成长的特点,其中之一便是其特殊性。
二:儿童的认识
很多学者都认为认识的本质是适应,那么这种适应首先是生理学上的适应,首先人是生物,这种适应的开端便是我们通过知觉、视觉、听觉、味觉等感官来接触外在世界,只有进过生理学上的感应才能够引起内在的变动。同样,认识又不仅仅止于适应,至少对于人类而言这种适应其主动性越来越大。比如说燕子南归是对气候的适应,它止于地域的变动,而人类,则扩大于衣物、取火等多方面选择。
当然,人的认识或者并不是一开始就能扩大的。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也就是从进化史维度来看的。和一般生物不同,人类除了适应,还会依据于先念与本能去理解适应,运算认识。人最初和大雁一样,其活动区域选择在气候适合的地方,慢慢的人发现了火,感知火可以保暖,慢慢学会保存火,后来学会人工生火,这便是对气候适应的运算。气候很大程度上就是寒暖,当人类能够用火来克制寒暖对人类生存地域的限制,便是人认识或者说适应与一般生物认识的不同之处或者说进化的表现。
对火的认识、保存与利用,都是人作为主体的运用,这就是人认识的进化。认识的进化和儿童精神成长一样具有阶段性。
关于儿童认识发生的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皮亚杰从认识的结构与功能和生物的结构与功能具有同构性,由此具有相互作用性提出认识就是同化。儿童具有的先念也就是先行结构为发端与后天环境通过同化或者顺应构建新的结构以达到适应。问题是,儿童有先天认识吗?如果具有先天认识,那么儿童在认识的过程中主客体关系会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先天认识是否存在,有着如何意义?
儿童主客体的认识是在认识发生时模糊状态的。儿童所具有的先天认识是内在的推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相互作用构成反复、持续、渐进的认识的发生及不断构建,后来产生运算的形式保存和传递。
也就是说儿童是有先念认识,这种认识是元认识,神秘一点的话将其理解成本能。这种元认识在主客体相互渗透中逐步向世界的客观化迈进。首先这种认识本身就具有存在形式,越是物理的越轻易感知,同样越是物理的展现也就更容易向形式逻辑的认识迈进。
儿童是否有哲学,我觉得首先得对哲学是什么这一概念进行梳理才能回答。显然作者认为儿童的哲学是存在的。
作者认为哲学存在于个体的生命运动里,它是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这就是说哲学并不是我们理解的哲学活动只是哲学家的事情。在儿童时代,儿童已经有了对智慧的热爱和追求,哲学不仅仅是这种追求的结果,其追去的过程也是其本身。儿童的哲学多半无法以结果的形式呈现出来,但是它确确实实存在着,并可能量变成后来哲学作为结果的质变。
何况,儿童在认识的过程中产生自己的观念,这本身就是哲学的结果。当儿童对于外界有着好奇、不解的时候就是对哲学的探寻。这就是柏拉图所说的:“哲学产于惊异”。儿童时期的小孩子特别喜欢询问。我的表弟<九岁>平常就会问我人为什么会死啊?月亮
为什么会跟着我?天上有什么神仙吗?之类的问题。儿童或许现在无法解释,但是已经有了思考与探求。其最终答案的获得是建立在儿童兴趣和主动地基础上,而不是外部知识的灌输。这就是儿童的哲学。
除这些外,作者还分析了儿童的哲学特点,与成人的哲学的不同。在我看来儿童的哲学或者说这种探求智慧是一种天性,儿童的好奇心是天性的,并且由于儿童不同于成人有着过多的外在干预和有了体系构建。儿童的好奇心要比成人的好奇心更加纯粹、以自然而然的方式存在,其好奇心的产生是为了内在的好奇心的结果。这种好奇心来自于对外界也对自己的困惑,好奇的目的和结果是为了明晰困惑。
古往今来,有许多人在研究儿童与哲学。其中可以总结的一句是:儿童有自己的哲学。儿童的哲学有其自身的特点。当儿童产生哲学,也就是说对外在与自身有了困惑的时候,就表明儿童的认识不再停留于看到、听到、等感性认识中,儿童开始有了理想构建的认识。我认为这是研究儿童的哲学的意义所在。从这一点着手,我们才能够更加了解儿童的精神世界。只有从精神世界了解儿童,我们才能触摸到影响儿童未来成长的那些还处于萌芽的东西。
儿童除了有自己的哲学,同样有着儿童自己的科学。科学有着好奇、发问、观察和解释这一过程。这也是儿童好奇心的反应和结果。我认为儿童的哲学和儿童的科学不同在于好奇的事物不同,但同样都是儿童认识在不同领域的展现。
三:儿童的道德 关于道德,书上认为道德律是一种特殊的自然律。作者从“是”与“应当”的辩证统一来论证这一论断的合理性。道德涉及情感,而人类的认识也涉及情感,我认为人会产生于道德本身就是以自然为起源,这种起源和血缘、繁衍等自然结果有着紧密关联。可以说道德的对象最初也是以这种自然结果产生的。道德的产生在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行为,在于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在于人是一个有情感、价值、兴趣的人。人不是类似于零部件,纯粹的镶在社会机器上。
人的道德和人的情感有着紧密的联系,同时道德隐含着逻辑。这样道德才具有判断功效,这样的依据可以通过文字或者术语展现出来。显然,道德作为一种逻辑体现人与人之间更为有序发展的结果。这种个体与个体的结合具有生理层面、行为层面和意识层面。
前两者的道德律可以说是自然律,意识层面的道德将这种自然律在思维层面上的展现。这种发展一方面体现在道德自身的发展。另一方面也体现在人类对道德认识的发展。人类对道德的认识或者说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观念是由浅入深的。它因循着道德内在的逻辑与规律,也就是个体道德的泽被范围和个体的自我生长相对应。儿童道德的发生同样产生于交往行为,它是以一系列行为规则呈现出来。比如说见到妈妈的朋友,你要叫叔叔或者阿姨这类的。当这些各式各样的行为规则在儿童生活中呈现时,就是道德的产生。当然儿童道德产生还和儿童的智慧有很大关系,智慧影响到儿童对交往行为的选择和对行为规则的理解与判断,也就是儿童对于道德认识的层次。在这一过程中儿童会有自己角色的定位,道德知识的学习,儿童作为主体与外部道德主体其关系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科尔伯格将个体的道德发展分为三水平六阶段非常清晰的儿童道德境界的逻辑提升。当儿童具有道德认识的时候,它的认识会从单纯的好与坏,逐步形成一个复杂的具有逻辑的规则体系。儿童的伦理学就是一套道德认识。
儿童在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可以根据表面行为来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既是道德认识,也是伦理学上的认识。
无疑,在儿童时代,儿童对道德认识会存在困惑,这本身就是儿童认识的好奇无法理解的反应。当这种困惑逐渐理解就是道德深化的过程。儿童的道德发展有着内在的规律,越往后越走向成熟、关于儿童道德认识的研究大体有两派:一派注重道德形式的研究,一派侧重道德内容的研究。可以肯定的是儿童道德认识的成熟在形式和内容上都会留下不同阶段的痕迹,着两排的研究可谓殊途同归。
四:儿童的审美
关于美作者从本体和审美的两个方面来分析美。那么美到底是一种存在还是一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呢?从本体和审美这两个层面来分析,各有其价值。我觉得这种区分更有利于我们对美的理解与把握。
作者首先强调审美是儿童的天性。此话不假,同时我觉得审美是一种选择。儿童本能的喜欢舒缓的声音,讨厌嘈杂。作者还引述了“心画”说明儿童具有本能行为层面的审美。主体的发育程度,也可以说主体的认识的层次影响着儿童的审美水平。就绘画发展而言,罗恩菲德将其分为涂鸦阶段、前样式化阶段、样式化阶段、写实主义萌芽阶段、推理的拟似写实阶段。
这就是根据儿童的发育程度来划分的,这种发育程度更多指主客体演进中儿童成熟程度,同样静述划分的不同阶段的演进,儿童绘画的主观因素逐渐减少,越趋客观。作者在论述艺术与游戏时,将艺术和游戏等同起来。因为这都是儿童以感性的态度理解世界的。儿童喜欢自己投入感情的事情,在这期间儿童往往进入忘我状态。用我们家乡老话来说:玩的连饭都忘了吃,要是读书能这样就厉害了。这里面就包含着一种逻辑,儿童玩其目的就是玩,读书的目的是读书吗?换句话说儿童在游戏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自发生长的,当前我们的学习是带有强迫性的。并非是建立在儿童的感情上,也就是说当前我们的教育不是一种艺术,而是机械的灌输。儿童都是艺术家,也就是说儿童具有审美的能力。不管这种能力是行为层面还是意识层面。由此,我们在教育儿童过程中应该重视儿童的审美。这是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的认识,儿童的道德,儿童的审美。这三个章章节从真、善、美三个方面来叙述了儿童精神哲学。分别叙述了儿童的真—认识,儿童的的善----道德,儿童的美----审美从文化和哲学层次叙说其内涵、发展特点、和成人的不同之处以及了解其的意义。
第五章:儿童的梦想
作者从不同角度论述了梦想。认为梦想是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梦想是主体对客体超越性的感受的表达。梦想是形式思维的启蒙者和培育者。梦想是对现实世界的同化,把无人性的世界变成人的世界。这些论述说明了梦想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作用。再接着作者提到梦想将主体和客体紧密结合,是意识和无意识的对话。梦想在此处是桥梁的作用,它能帮助于儿童进入一个比现实世界更有诗意也更为宏大的世界。
梦想是儿童生活的乐园,帮助儿童人格的成长。一个人有梦想,那么他便具有了孩子般的心态,富于生命张力与想象。
那么儿童的梦想与怎样的方式呈现呢?作者从游戏、艺术、神话与童话、儿歌等方面介绍其与儿童的梦想之间的关系。
游戏:作者认为游戏是儿童梦想世界的一种呈现。儿童在游戏中以梦想的方式在自己心中构建着外部世界。
我记得我们小时候喜欢玩“过家家”。就是几个小孩子一起,谁当父亲、谁当母亲,谁当孩子。在确定身份后,每个孩子会依据自己的身份来承担自己的责任。过家家显然不是一个真正的家庭,但是儿童在里面充当不同角色后会形成自己责任意识。这是真与假,严肃与不严肃的结合。
很显然这种结合有利于儿童创造性的发展。在“过家家” 游戏中,充当母亲角色的孩子会去找青草作为蔬菜,父亲会摘果来养家,孩子会吵着问妈妈做好饭没有。甚至父亲和母亲会以作为家长的身份会去调解扮演孩子之间的吵闹。游戏的重要性在于此,它是儿童在现实世界中的解放,儿童在游戏中可以无拘无束的展开想象,儿童能以自己的方式去构建自己的世界接近于梦想,儿童在游戏中可以得到满足。
艺术:作者提到康德和荣格。康德认为在自由这一点上,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艺术是想象的过程,它的内容是意识之外的无意识,这种想象是属于梦想的范畴。
儿童喜欢做自己喜欢的事,你给他一支笔,他会特别投入出于本能的涂写,出于自己的想象不带有任何功利性质的目的,他的这种表达是不完全自觉的表达。在这种不自觉的过程中充满着趣味,一个充满趣味的梦想世界。
神话与故事:神话是人们理解和解释世界的方式,尤其是人们自身无力解释世界的时候。但是神话又非完全脱离于人类生活。你看中国神话中女娲造人、精卫填海;西方神话中的天神、太阳神都紧密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关联。如同书中所言:神话是联系历史的纽带。儿童对神话有着天然的渴望,这大概和人类个体的精神胚胎是在神话中孕育成长有关。你会发现儿童天然对怪物有着兴趣。动画里面呈现的世界比现实世界更为有趣,似乎神话或者动画里的世界更为真实。
小时候我问母亲人死了会去哪里,母亲说人死了他的灵魂会变成天上的星星,守护着他的情人。那时候我相信每当我仰望星空的时候,我死去的亲人在很远的地方守护着我。我觉得对于儿童来说,更加易于感受亲情。虽然神话或者动画是不真实的,但是它比现实世界更容易触及儿童的梦想。小孩子在看到那些光怪陆离的世界时会形成自己的理解,这比在现实社会中更为真实,而这种真实的获得是神话提供的。
童话:童话也是这样如此,小时候大多数孩子都是在奶奶的故事中睡去的。童话通常讲的都是善与恶、强与弱、穷与富等每个人都要面对的人生问题。他帮助儿童宣泄不安、恐惧、怯弱等情绪,同时又获得善良、勇敢、勤劳的感知。
比如白雪公主的故事中,儿童对皇后、小矮人等故事人物都会形成自己的判断。童话通常给儿童呈现了好与不好的两种局面,结局往往是好的一面战胜了不好的一面,它与儿童的精神世界是十分切合的。童话不仅可以宣泄负面的情感,还可以让儿童无意识获得各种美德。另外一方面,儿童会自发的从童话里 根据人物的行为来判断他们的好坏。
歌谣:现在很多孕妇就有意识会听一些轻缓曲子,小时候我们也经常是在母亲的哼曲中睡去。有很多成人会在睡觉前听几首轻音乐。
作者认为儿歌是心灵的游戏,具有梦想的成分。儿歌里面没有善恶观念,它给儿童呈现的是一种无拘无束的状态。潜意识内容在这种状态中自由的游戏着,这个游戏的哦你关键就是梦想的空间,儿歌离不开梦想。
第六章:儿童精神现象的历史生成。
作者依据相关研究认为个体的精神发生与类的精神发生具有一致性,儿童的成长是对种系发生浓缩的扬弃的重演。那种一致性在悠远历史中以更为精炼的形式浓缩在基因中,从而薪火相继。
个人的精神与种族的“原始遗产”联系在一起,这种联系是儿童精神发生的起点。儿童精神的发生需要需要一定的文化活动,也就是精神生活。只有精神生活存在,儿童的成长才能将类的精神发生进行获得。同样这种精神活动的的参与也促使了与精神生活相对应的神经系统的发育。
一句话而言,儿童的发育需要在全面的文化过程中实现。
通过教育,这是文化的过程。它复演人类文化以培养近现代水平的精神个体的活动,这一过程并不是完全的复演,而是有着扬弃。
此外,精神是具有多层次性和多面性特点。作者通过卢梭的《忏悔录》说明人的精神世界的复杂,通过梭罗的《瓦尔登湖》呈现动物层面的生命、本能层面的生命。
人的精神有魔鬼的一面,也有天使的一面。那么如何去选择,如何去追寻? 作者引用了两首诗与一次拜佛给出了自己的解答:在看到人有野性的一面,也要看到人圣性的一面。人是从地境界提升为高境界的过程,到了最高境界,却又返璞归真,达到真正的自由。儿童精神便是这样一种自由的状态。这是成人所需要追寻的。
第七章:儿童精神现象的永恒魅力
儿童精神的魅力我觉得便是那种自由状态。儿童所看到的世界和成人所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儿童看到世界样子,是圣人们看到的样子。儿童精神世界中的真、善、美是实实在在,内外一致的。而成人的精神世界的真、善、美却不是这样。儿童内心的道德法则和天空的星辰一样明亮、永恒,这让很多成人汗颜。
一、评优目的适合学生发展
众所周知,传统的“三好学生”评优,实际上是以“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为目的,而多元评优则强调以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为评优的目的。通过评优了解学生各方面情况,发现潜能,激发积极性,预测发展可能性及将来发展方向,最大程度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正如美国学生评价专家帕雷斯和艾娅斯所指出的“针对学生的任何学生评价的根本目的,都在于促进学生有意义地学习;评价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获得他们对评价情景和活动的认可,引发他们表现出真实的水平;评价应该给学生提供正确可信的结果,让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成就有清楚的认识……所有的评价活动都应该保证时间上的连续性,要给评价活动的参与者和评价结果的使用者提供有关个体发展的纵向信息。”
二、评优功能强调激励作用
青少年学生处于不断发展过程中,教育的意义就在于引导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三好学生”评选,主要用于对学生进行区分和认定,其功能主要体现为鉴定学生的优劣。现代学生评优,倡导“评优的目的不在于判断,而在于改进”的理念,认为学生评优的作用不仅在于区分优劣,更重要的是发现问题,寻找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对教育活动加以引领。现代学生评优,强调应关注学生学习过程,诊断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不仅关注学生的现在,更着眼学生未来,力求通过评优促进学生的提高;发现学生潜能和特长,了解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发挥评优的促进与激励功能。
三、评优主体强调多元互动
长期以来,“三好学生”评选的主体是学校、教师等管理者,学生往往处于被动、消极的地位,表现出害怕、逃避或冷漠的态度。现代学生评优,重视评优对象的主体地位,提高评优对象的参与意识和主动作用。强调评优主体多元化和评优信息的多元化,构建教师、学生、同伴、家长、教育管理人员共同参与的平等、开放、动态、互动的交互评优模式。尤其强调学生对评优过程的主动参与,鼓励学生在评优活动中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这种多元互动、他评与自评相结合的评优模式,有助于帮助学生更好地接纳和认同评价结果,有助于教师在评优过程中对学生发展进行有效的监控和指导。
四、评优内容关注个体差异
传统的“三好学生”评选,要求学生品德好、学习好、身体好,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干扰,“三好”往往变成“一好”,即成绩好,这使“三好学生”评选内容更狭隘。现代学生评优则要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差异和个性化表现。不仅重视智能上的全面性和可持续性,而且引领学生身心素质的和谐发展。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不仅包括学科学习,更要突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创新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合作交往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以及情感体验、价值观等,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考察。同时,在保证评价标准全面性、综合性前提下,尊重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独特性价值,从多元角度确立评价标准,激发学生自主、内在发展。
五、评优方法体现开放评价
徐小平:我是新东方的留学咨询员徐小平,新东方留学咖啡请你喝一杯。今天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老师给大家讲一讲,新东方如何教学生在留学前以及人生道路上树立一种信念。
俞敏洪:这是一种精神培训。除了考试培训和英语培训,除了教授学习技巧和方法,新东方更注重让学生的精神达到一个更高境界或者更高水平。我个人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高考我考了三年:第一年我报考的是江苏省常熟师范学院,结果英语我只考了33分,其实那一年英语的录取分数线只有38分;第二年我报考的还是这个学校,这次英语只考了55分,但是录取分数线长到了60分,依然没考上;通过前两年的积累,我的英语提高到了90多分,每次模拟考试都能在95分左右,于是我的目标从常熟师范学院提到了北京大学,最后终于考取了。
徐小平:你的意思是考试对人生的奋斗很重要?
俞敏洪:可能有些考试很不合理,但是既然设了这样一个门槛,意味着跨过这个门槛以后,你就进入了一个新的殿堂。不只是中国,大多数国家都设有各种各样严格的考试。所以,帮助学生迅速通过一门考试,实际上是帮助学生进入一个新的殿堂,登上一个新的人生台阶,树立一个新的人生目标。简单来说,如果你托福只考580分,可能你只敢申请夏威夷大学,但是如果考了650分,你就敢想哈佛和耶鲁了,因此分数的高低和学生未来的理想的高低以及自信心实际上是直接相关的。所以,我认为帮助学生迅速地提高考试分数,是一种神圣使命。
徐小平:请问新东方为什么能在考试培训领域做出成绩呢?
俞敏洪:这其实是一个很简单的流程。首先,向学生传授某种考试知识的老师必须对所有考试非常熟悉,并且能够从中摸索出一些相对有效的规律。学生通过应用老师教授的考试规律,提高学习的效率。比如,一般听力需要6个月才能有明显提高,如果应用有效规律学习,可能4个月就能达到6个月的水平,这样学生就节约了时间。一个学生要摸索出一套比较良好的学习方法,需要花不少时间,而且每一门功课的方法又各不相同,对学生来说临时摸索各种学习方法是浪费时间。培训教师的责任就是预先对学习方法有一个正确的引导,帮助学生缩短摸索方法的时间,直接用正确的方法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
徐小平:给予学生正确的学习和考试方法是新东方成功的秘密之一。
俞敏洪:其次,新东方给予学生一种精神力量。学生光在课堂上听老师讲是没有用的,因为任何一种能力的提高,包括考试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一定是反复练习的结果。如果一个学生只在课上听讲,哪怕他对老师的课非常感兴趣,哪怕老师教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但是如果学生不能够自觉地不断训练,最后还是不能达到良好状态。曾经有两个英文水平相同的学生进入新东方学习,但是两个月以后,一个同学托福考到640分,另一个只考了580分。这60分的差距,实际上来自学生课后对于老师所教授的方法的训练。
徐小平:新东方有没有这种鼓动学生课后继续练习的能力?
俞敏洪:这种能力是激励性学习方法。家长常常反映,自己的孩子本来从来不碰英文书,但在新东方上完课回家以后,3、4个小时关在房间里研究自己所学的英文。
徐小平:这是因为新东方给了学生在学习上的精神激励。
俞敏洪:其实任何一个培训机构在考试技能培训方面很难有非常独特的方法,任何一位教师都很难在短期内把学生的托福成绩提高很多,这里面没有什么秘诀。任何一种技巧方法的训练,只是在现有英文水平基础上的提高而已。如果学生本身没有达到托福考试要求的水平和境界的话,任何方法的训练和锻炼,对托福考试成绩的提高都是非常有限的。当英文训练到与考试水平相持平的时候,老师所讲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才是最有效的。
徐小平:高超的考试技巧的培训,加上对学生的精神激励,这是新东方在考试领域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之一。
俞敏洪:新东方的三个技术层面是咨询、英语和文化。如果咨询只是从一种抽象的意义上来告诉学生怎么做,其实是没有太多用处的,因为很多咨询是一种个案的咨询。比如,当学生面对美国签证官,需要知道几个原则。然后,对每一个案例进行分析,这样的咨询给学生带来巨大的好处和自信。我接触的咨询是通过两部分完成的,包括直接为学生办讲座和对学生进行个体咨询。留学咨询最初的关键问题并不是能不能出国,也不是能不能拿到签证,而是该不该出国。
徐小平:也就是说留学咨询就是人生设计。
俞敏洪:是这样的。我始终坚持理性留学的理念,我不会是一个盲目出国的鼓动者。应以学生的命运和利益为重。通过总结个案,我们找到了一些共性,并把这些总结传播给大量想要出国的人们以及他们的父母。
徐小平:考试激励学生,咨询设计人生,这两个技术层面是互动的。请讲讲第三层面,英语口语和实用英语吧。
俞敏洪:这个层面更注重学习方法。实际上,新东方没有提出过所谓的托福学习法,GRE学习法,高考学习法或者其他什么考试秘诀。有的是,姜波的激情英语教学法,杜伟的4+1教学法,邱政政的“M7”教学法,王强的美语思维,杜子华的电影听说等等。
徐小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教学法呢?
俞敏洪:在实用英语方面,如口语、听力以及写作,训练比技巧要重要的多。技巧可以看作是掌握了一点可以应用于一片,而方法是掌握一门技能完整的思路和手段。我认为英语的学习方法不管有多少种,语言首先是一种技能,既然是一种技能就有共同的技能特点,需要达到口、耳、心,大脑同时做出熟练反应的状态。也就是能把听到的和想到的不加思考地转换成英语的表达形式。我给学生“八字方针”,即范围、准确、方法、精神。
徐小平:具体指什么?
【精神激励理论的感想】推荐阅读:
团队精神激励07-11
奥运精神激励我成长10-31
精神分析的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10-11
经典精神分析理论06-21
精神科护理学见习感想10-18
党员学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心得感想10-05
关于学习援鄂医疗队回信精神心得体会感想06-02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感想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