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

2024-07-2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通用13篇)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 篇1

戴璐

从去年4月开始接触高中新课程改革,到系统的学习改革理念,再到后来在自己的教学过程中慢慢实践,在实践中进一步体会着改革的实质和优越性,至此已经半年。在这半年中,学校的领导和老师都可谓处在一种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在不断的学习理解新的课程标准和改革理念的同时,还不断的向改革成功的学校学习模仿,设计出一套又一套的实施方案,学校改革的决心和做出的努力,让老师们也都充满了力量,积极的参与到这场革命当中。但是作为正在实践新课改的老师,我在摸爬滚打的教学过程中也确遇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

我们现在学习昌乐二中等一些课改名校的成功经验,与其说学习,不如说是模仿。多了份盲目,少了份变通。一直都只是在形式上和他们靠近,导学案的设计,课堂教学的安排都完全模仿,其实实施起来大都不甚尽人意的,且不说安要求设计的导学案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即使勉勉强强走完了导学案,学生真正学到多少又不得而知。并不是说我们课改的决心不坚定,到现在还在怀疑课改的效果,作为我们老师来说,最最关心的莫过于学生的所得和成绩,可是在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却越来越没有信心,因为越来越把握不了这个课堂了。课堂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时间不够,比如说没有同学有信心去展示等等。对于时间问题,也是相当一部分老师所面临的问题,上次学校请来的两位昌乐二中的老师也没能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一节课的教学任务,并且超时还不短,况且那个班的学生在课前为那节课所准备的时间更是远远不止我们所用的25分钟。因此,时间的合理安排我觉得是急待解决的首要问题。

学校现在对时间的安排是头天晚上花25分钟对次日课程进行预习。25分钟,等同学们安静下来,开始进入状态的时候,下课了就响了,赶紧换下一科的内容,脑子还得和手换得一样快,如此五节课的自习下来,成果寥寥,效果甚微。鉴于这种情况,产生个想法:都上连堂。第一节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预习任务和导学案,第二节课展示导学案的内容。两节课连堂可把时间设置在一个小时左右。这样虽然一天上的科目少了,但是晚上也可以像白天一样的安排课程,因为当科的教学任务完全可在当堂解决,晚自习也可当正课上。这样应该是可以避免头天晚上的走马观花和快速换片的低效率。

另外,每个科目都有每个科目自己的特点,甚至同一科目的不同章节都不尽相同。我觉得学校领导应该权力下放,放手让每个科目的备课组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甚至章节的特点来设计安排导学案,并不一定非要按照先是“自主预习”“合作探究”“自我检测”这样的项目和流程。有了一定的灵活性,老师们在操作过程中也可以尽最大可能的让学生收获更多。

以上只是我的一点拙见,语言上的不合适或者是想法上的不成熟,都望各位领导批评,训诲。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 篇2

一、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1. 部分音乐教师对新教材的精神实质难以准确把握, 不太适应新教材状况。

音乐教学由老教材变到新教材, 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新教材自身不够完善, 编写质量参差不齐, 内容跨度大, 深浅安排不够合理。有很多教师反映面对新教材无所适从, 不知道如何把握好教材的知识点。有更多的教师反映, 第一次接触新教材, 没有经验, 心里没有底, 不知道怎么教。有教师说:“新课改后不知该怎么上课。”有的教师反映新教材内容简略, 学生基础差, 学生难以把握知识。有的教师认为新教材虽然体现了创新性更加人性化, 但是却缺乏严密性。

2. 部分音乐教师教育观念没有转变。

很多音乐教师认为所谓课程改革就是教材改变而已, 对于整个课改的理念还是知之甚少。由于教育理念没有从根本上发生变化, 所以在实际中, 教师还是沿用旧模式进行教学, 用旧的思维、旧的方式去适应新的大纲、新的教材, 致使教改出现“形式化”“公式化”“穿旧鞋, 走新路”的现象。

3. 音乐新课程教学培训效果不明显。

调查中虽然显示绝大部分的教师都参加了新课改的培训, 但是据教师的反映, 培训的效果对教学作用不大。有的教师认为:“专家们讲起理论来头头是道, 而对我们最想了解的操作中的问题却不置可否, 既说不上来, 又不愿深入讲, 这样的专家讲学对我们实在意义不大。”也有教师反映:“这种纯理论培训只是摆摆花架子而已, 根本谈不上对新课改实践的科学模式指导。”因此, 在教学实践中, 面对新课改经验几乎为零的现状, 教学只能用老模式教新课程。

4. 对音乐新课程课堂的理解存在误区。

新课程课堂教学轰轰烈烈, 大家都在探索, 但随之也出现一些问题, 重形式、轻内容现象比较严重。在教学方式上只求热闹, 过于放任, 忽视教师主导作用;在教学手段上形式主义盛行, 滥用多媒体技术;在教学内容上忽视基础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在教学评价上充斥口头禅式的廉价的表扬、鼓励……片面认为只有用上信息技术, 让学生多讨论、多参与、多活动、多回答问题就是新课程了。

5. 对音乐课程的评价还需进一步探究。

新教材已经开始使用, 新课程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重视激励和改造的功能, 强调学生全面发展、教师不断提高和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但是, 现在许多地方音乐教学评价跟不上。文化科目可以用教学成绩为主来进行评价, 但音乐课程如何进行评价?音乐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大多也只停留在成绩考核上, 缺乏过程和发展性的评价。

二、做好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的一些教学启示

1. 高中音乐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 贯彻新课改理念, 积极走进新课程。

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接受。新课程和新教材是不可更改的现实, 每个教师都要接受并适应它, 努力提高自己, 消除抵触情绪, 变被动为主动, 积极主动地走进新课程。无论是新教师还是老教师, 有机会就要学习、有意识就要贯彻、有能力就要落实, 一节课中哪怕只有一点突破。音乐教师要认真研读教材, 做到在课标指导下的对教材的全面把握。教师从原来的不适应到努力去配合新课程改革, 不断地尝试着去认识每一个课程模块的功能定位和教材的风格特点, 努力把握新教材的难度、深度和广度。了解该教材的编写原则, 遵循科学教育规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2. 学校要加强音乐教师培训, 提高音乐教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关键, 培训的主要目的在于把新课程、新教法与课改前的教法优势进行整合、互补。首先通过加强对教师的培训, 让他们充分了解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从而促使他们转变教学观念——从音乐教学转为音乐教育。其次音乐教师要加强学习, 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状况决定教学的效果。音乐新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它要求音乐老师要具有丰富的音乐专业知识和相关的学科知识。最后, 音乐教师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模式, 如可以采用“探究——讨论”式教学法、“启发——讨论”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自主学习法、交流辩论法等, 使教学形式多样内容新颖, 达到学生喜闻乐见的效果。

3. 加强集体备课, 实现资源共享。

集体的力量远大于个人的力量。高中音乐教师要加强集体备课, 资源共享, 集中大家的智慧做好高中音乐教学。在集体备课时, 可以先由主备人陈述教学设计, 然后备课组集体研讨, 生成新的教学设计, 实现资源共享。主备人在陈述时, 侧重讲重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说出自己的教学环节设计及其做法。辅备人对主备人的设计观点进行客观中肯的评价, 一般选择两三位教师, 分别指出其教学设计中的“亮点”和值得借鉴的地方以及值得商榷的环节内容;与其他教师展开讨论, 讨论的过程要体现互动、生成的特点。

这个过程主要围绕教学重难点及教学方法进行研讨, 也可结合学生情况, 提出教学设计的改进措施。发言时要求言简意赅, 重点突出、客观评价, 要避免每个人都将自己的教学设计从头到尾说一遍。要提出自己的问题, 表明自己的观点。实现高一、高二、高三三个备课组资源共享, 对于高一的内容, 高一教师主备, 高二、高三辅备, 以此类推, 使教师对教材的驾驭既立足当前, 又着眼未来;既有微观, 又有宏观。

摘要:高中音乐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了一段时间,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但在教学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这些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和体会。

对新课改下校本课程的认识和体会 篇3

在我国,对于校本课程开发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有的把它定义为一种新的课程开发策略,有的把它理解为学校特色构建的一部分,有的把它理解成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重要补充。

就我的工作体验来讲,我认为校本课程应该是学校围绕自己

的教育理念,结合地域特色,充分利用当地课程资源,自行研讨、设计或与专业人员合作编制出的多样性和个性化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共同组成的“三级课程”体系,它是以课程编制为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课程的行为,是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完善。

二、结合我校实际谈谈开发使用校本课程的意义

当今这个时代是张扬个性的时代,国家的统一课程安排设置

已经远远无法满足学生自身发展以及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校本

课程就此应运而生了,正好迎合了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

实际上,我们学校也正在利用自身周围的资源,开发和使用具有我校特色的校本教材,在我校的周围有着丰厚的校本教材教学

资源,例如:史书记载,大禹治水从冀州始,衡水湖便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痕迹。冀州号称“天下第一州”,尚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划天下分九州,冀州为首,河北简称冀即源于此。通过我们的探索实践,我们认识到校本教材的开发与使用,对我校的发展与进步、对教师专业化水平的提高,以及对学生的成长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1.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经深入了中学课堂教学,并不断向纵深

发展。新课程要求学校教育不能仅仅培养知识型的学生,更要培养有个性的创新型人才,校本课程的出现可以弥补国家课程在培养

学生个性上的缺憾,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学校的特点开设

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个性发展等方面的课程。

我校东面紧邻衡水湖,学生也主要来自周边地区,对周边环境很熟悉,另外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和学校优越的地理位置,开发校本教材,不仅能让我们的学生学到知识,锻炼能力,使他们的个性有了充分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能做到学以致用。我校陆续开展了一系列的校本课程,如:生物校本课程:生物教师带领学生亲自来到衡水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观察记录栖息于此的鸟类以及周边的植物,搜集相关材料写研究报告;历史校本课程:历史教师带领学生来到学校后面袁绍和曹操曾经交战的地方参观老城墙回顾历史,到孙敬园了解历史伟人对学生进行教育等等。

2.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材、学生、教学过程都充满着变数,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与选择性,这必然要求教师应有与时俱进的思想,及时地更新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努力汲取各个方面的文化知识,以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蕴和知识涵养,不断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结构,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不仅有权决定“怎么教”,还有部分的权力决定“教什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同时还应是开发者和研究者,这对教师来说无疑是最大的挑战,但也是机遇,抓住时代的契机,促进自己的专业化成长,是我们教师面临的重点问题。

我校的实践证明,在校本课程开发和使用过程中教师们正在

不断地进行合作与交流,不断地加强学习,所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也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新课改的反思 篇4

兴趣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学习的潜在力量。在教学中,当一个学生对他所学的知识发生兴趣时,就会调动自己的一切潜能积极、主动、愉快地去学习,而不会感到是一种沉重的负担。

(2)用生动有趣的图案和实物来代替抽象的理论知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学反思《新课改的反思》。

(3)用精彩的问题设置吸引学生。

(4)用实验和游戏吸引学生。

(5)用生动有趣的语言、事例吸引学生。

新课改下的教学反思 篇5

课堂教学改革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语文课堂教学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语文课堂充满了生机,焕发出活力。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表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值得引起我们的关注与思考。

1、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要体现以学定教,因需施教,增加灵活度。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课堂教学,把主要的时间让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把语文课堂交给学生”,许多教师经过短暂的困惑后马上接受下来并付诸实践:于是出现了一种我们不愿意看到的现象:老师讲授少了,课堂上乱烘烘的讨论看似热烈却没有主题,学生海阔天空胡言乱语还受表扬说有创新。而教师又不能及时发挥主导作用,终结是:甲也正确,乙也不错,丙很好,丁真棒。一节课上完了还弄不明白老师想在这节课上完成什么任务,达到什么目标。因此,要使课堂高效,学生的“自主”一定要与教师的“主导”有机结合。

2、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

时下不少教师片面地理解合作学习,追求所谓小组学习的形式,在学生没有充分阅读、思考的情况下进行合作学习,整理的结果与所得也是肤浅的、片面的,这样的合作只是为个别优生提供展示的机会。有的把合作讨论当作学生活动的唯一形式,一堂课下来,表面上热热闹闹,实质上是流于形式,收效甚微。究其原因,是教师没能真正理解合作学习的含义,未处理好合作学习与独立思考的关系。

新课改微格课的教学反思 篇6

最后在小结的时候,校长诚恳地提出了三点建议:

1、详略不得当,学生可自主回答的可以不讲;

2、课堂无激情,语调单一;

3、习题部分学校在小慧家的南面讲成了北面。

自己另外也总结了几点:

1、教学环节没有设置好,课堂目标没有突出强调,巩固达标及测查不明确;

新课改的体会和反思 篇7

作为教师,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验:有时, 教师在课堂上讲得头头是道、条理清晰、言辞精准、旁征博引、意气风发, 似乎给学生上了一堂精彩的课, 教师自我感觉也不错, 但结果收效甚微, 学生对所学内容并没有真正理解;有的教师对课堂设计得相当精彩, 而且准备工作也比较扎实, 如知识点的搜集与整理, 问题的归纳与探究, 课件的制作等等, 但最终学生掌握得并不好;还有的时候, 教师为了加强课堂练习, 在注重精讲的同时, 留下大量时间让学生做题, 并从中查找疏漏, 再进行纠错分析, 但从做题的效果来看, 学生一片茫然, 因为学生并没有真正理解所学知识, 使教与学二者之间完全脱节, 真所谓事倍而功半。

有效的课堂应是教与学二者的统一,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学, 单纯的教或单纯的学都是不全面的, 因此我们作为教师务必要对当天的讲课进行必要的归纳、整理、去粗取精, 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并从中摸索经验, 力求教与学的最佳结合, 只有这样, 才能真正实现教与学的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 做到教学相长。

二、教学反思应立足学情

传统的教学模式过分强调知识结构, 忽视对学生智力及学习状态的开发与探究, 教师尽管在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 但着眼点往往只在于自身。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教师是主导, 学生是主体, 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促使学生不断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并通过教师对教学过程的反思及对学生教学中的表现来反思教学的成与败, 才能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为此, 我拟定了以下几个方法:把握学生的学习动态、生活情趣, 激励学生学习;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 帮助他们排除杂念, 疏导他们的心理阻碍;促使学生选取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学会学习;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重新认识自我, 并鞭策他们消除自卑心理, 投入到课堂教学之中。

三、教学反思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传统的教学主要关注学生的知识与技能, 却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其他方面的发展或多或少的存在忽略现象, 新课改下不仅要求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 而且更要关注学生的情感。“人非草木, 孰能无情。”我们教育的对象都是鲜活、独立的生命个体, 他们的情感关乎课堂氛围、教学成败。

学生的情感体验绝大多数是在教学过程中迸发出来的, 高效课堂必然要求教师要有激昂的斗志、饱满的热情, 还要面带微笑地走上讲台, 并且以教师的情绪带动起学生的情感, 从而让学生在愉悦中掌握知识、增长才干。

四、教学反思应以学困生为落脚点

教师应关注每一位学生, 关切每一位学生的健康成长, 当然, 学习好的同学能够跟得上教学节奏, 只要教师稍加留心, 他们学习的热情自然不会减退。后进生有的由于基础薄弱, 有的由于心理脆弱, 也有的由于家庭教育跟不上等诸多因素的困扰而导致学习成绩较差, 教师要对他们更加关注, 要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 少一些责备, 少一份放弃, 多一些宽容, 多一份耐心, 才能让他们看到希望, 从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也才能让他们真正融入到班级这个大家庭之中, 只有这样, 后进生才不会感到有失落和被遗弃的感受, 班级自然也会变得更加谐起来。

许多优秀教师之所以取得成功, 最根本的就是他们对学生付出了爱。师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品行乃至生命。身为一名教师要始终以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 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又充满热情地参与到学习之中, 并能愉快、主动地学习, 进而促成他们的快乐成长。

五、教学反思离不开教师的行为表现

古语云:“名师出高徒”, 理固依然。一个伟大的教师不仅仅是因为他懂得如何教会学生知识, 更重要的是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人难!很多人都有类似的体验, 要做一个对国家、社会有贡献的人更难!教师生活在集体当中, 要兼顾集体和个人的利益, 为此需要权衡, 有所取舍;教师又是家庭中的一员, 既有每天的上班之职, 又要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还要面对儿女的拉扯之苦, 我们在时间分配上也要有所取舍;教师也是社会活动的主体, 既要应酬人情世故, 又要面对亲朋好友;所有这些也都是人之常情, 谁都不可避免, 教师应如何应对?古语说得好“行高为师, 身正为范”, 身为一名教师, 我们必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 应先公后私, 甚至是公而忘私, 还要始终以自身的实际行动来引导和示范学生, 惟其如此, 教师才能成为学生的楷模, 学生才能视教师为榜样, 让学生做到“不令而从”, 也才能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锻造自己的品质意志, 端正自己的思想风范。从而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的境界!

学习新课改的反思 篇8

关键词:学习;新课改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4-133-01

我们一行在陈校长的带领下,前往成都石室联中和成都树德实验中学(西区)两所学校集中学习如何打造高效课堂(即新课改)。收获很多。我的体会如下:

一、石室联中全校工作井然有序,是一个团结,凝聚力非常强的集体

俗话说得好:火车跑的快,要靠头来带。在我们学习的第三天,张校长给我们讲到学校的课程改革,起初学校从一两个班的实验到全校课改的全面铺开,是下了很大决心的。不仅开展了各部门、各学科老师的各种培训,而且各部门的工作相互联系,都为课改服务。如:教务处定时集中培训各小组成员(1、2、3、4号)明确各小组成员的分工、职责及奋斗的目标。德育处每周把各班各小组的得分进行总结,评出优秀小组,并对表现不好的学生及时进行教育。这样学生就感觉到,不仅班主任,科任老师在关心他们,而且学校也在时刻关注他们的成长。

我们学校进行高效课堂改革有一年多了,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我为学校领航者高瞻远瞩的决策感到欣慰和自豪。尤其这次我们出行,田校长亲自送我们到火车站,返程时,亲自派车接大家,我们发自内心的感动。

回顾一年来,在高效课堂理念的指导下,很多教师在教学方面,还是比较认真的积极参与高效课堂的改革,从先前的迷茫到现在流畅的操作流程和清晰的教学思路,其间为高效课堂的认真贯彻执行,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如小组建设与优化小组,导学案的设计与优化,各学科的集智备课,导学案的批改,课改示范教学与公开课教学以及校级的教研活动等,无不渗透着全体教师的心血,是大家的辛勤付出,推动了我校打造高效课堂杨帆远航,推动了学校的发展。

二、两所学校都非常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我们走进石室联中的第一天,观摩了负责学校卫生的两个工作人员在操场上正在给值周班级安排并讲解如何打扫教学楼、办公楼、厕所、操场等全校卫生。而且该值周班级在本周的每天上午第四节课,在厨师的帮助之下学会炒菜。学校给每个学生的目标是,初中三年后,会做四菜一汤。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举措。既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自立的能力,更培养了学生不怕脏、不怕苦、珍惜劳动成果和感恩的优秀品质。

石室联中每年还举行了各种节日和活动,为学生展示才能和培养能力提供了平台。如:为期一个月的体育节,文化节,采茶节等。

三、高效课堂的打造

学习一周,我总共听了14节课。包括语文、数学、英语、政治、历史、地理和生物,其中政治课听的最多。课堂上语数外课堂用导学案的要少些,政史地生用导学案的要多些。并不是每节课学生都要讨论或者合作,或者老师都讲得少,而是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来。但是从总的来说,教师的课堂基本上做到了陶行知曾提出过教育的“六大解放”:

1、是解放学生的头脑

2、是解放学生的双手

3、是解放学生的眼睛

4、是解放学生的嘴巴

5、是解放学生的空间

6、是解放学生的时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解放学生,改变教师观念,变原来老师“教得精彩”为学生“学得精彩”。

在我们政治学科上,老师基本上按照这五个步骤进行教学:

预习自学,自主探究

完成学案,训练应用

分组合作,讨论解疑

展示点评,总结升华

清理过关,当堂检测

其中政治课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每节课,上新课前有5—10分钟的新闻播报时间,轮流由每小组成员组织,并点评。可以制成ppt的形式来播报。这种形式,每个学生既得到了上讲台锻炼的机会,又符合本学科的特点,很好。在政治课上,老师通过加分的形式激励学生,所以课堂非常活跃。

这种高效课堂给我的最大感受是老师和学生的双赢。

一方面,老师给学生松绑,享受到的是学生自由成长的感动,学生创新的火花不断点燃老师的灵感,让老师的专业水平快速提高,老师由研究“如何教”变为研究“如何学”,教学相长,其乐融融。

另一方面,学生挣脱了老师的怀抱,自己跑得欢,自由、民主、安全的课堂让学生的心灵和能力主动地成长,学习成为享受,学习效益大幅提高。

这样教师和学生双管齐下,保证了课堂的高效:

(1)教师要始终围绕既定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导入诠释目标,讨论围绕目标,展示体现目标,把好方向盘,保证课堂教学高效。

(2)学习小组长要根据小组成员学习实际,采用“A帮B,B帮C,C帮D,A拓展”的分层互助模式,兵教兵,兵练兵,既团结互助,发挥集体智慧,又让每一个学生都实现“跳一跳,够得着”的学习目标。

四、事事、实时点评

课堂上,有老师点评和学生的点评;课间操后,有老师点评和学生的点评;做完卫生后,有老师点评和学生的点评;一周后,有老师点评和学生的点评等等。通过点评,学生知道哪些做得好,哪些做得不好,做得不好的,以后应该怎么做。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善于总结的良好习惯。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9

作为一名一线教师,课堂是我们的主阵地。一节课能否上的成功,不仅要看教师的业务素质、课前准备、工作态度等等,更重要的是需要有很强的课堂组织管理能力。如果课堂组织管理不好,准备再多的知识也是白搭,一节课下来,学生一无所获,教师劳而无功。所以,我们在提高业务素质的同时,更应该多学习、探讨如何搞好课堂管理。

课堂管理,不是简单地将学生镇压下去,使课堂在表面上起来风平浪静,而学生的心早已飞到九霄云外。而应该是对课堂教学活动过程,对教与学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组织、协调和控制。科学、机智的课堂管理,能够营造严肃、活泼、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和潜能,真正实现有效、高效,从而引领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搞好课堂管理?我想和大家交流一下我的几点建议:

1、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要给学生一杯水,我们要有一桶水。如果在课堂上学生问你问题,你却似是而非,学生便会一下对你失去信心,教师的威严也就不复存在。

2、不断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不仅在知识上是学生的引领者,在为人处事上更是学生的楷模,如果教师在道德上不被学生认同,那么他的话也就难以服众。

3、端正教学态度。一个教师只要走上讲台,没有不想把学生教好的,这点毋庸置疑。这里所说的“教学态度”更主要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偏不向,不抛弃“差生”,实现教学公平。

4、放低姿态,收获精彩。走到学生中间,走进学生心灵,和学生做真正的朋友。这样会使课堂变的更加和谐,师生关系更加融洽,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大提高。

5、育人为主,重视集体。我们的教学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人格健全的人,做一个有集体责任感的人,然后才是知识的学习。正如《弟子规》里所说的:“有余力,则学文。”

6、尊重学生,因势利导。处理学生要讲策略,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加强正面引导。

新课改教学反思 篇10

1、新教材在知识结构方面,较旧教而言更加不系统,这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好教材的深度、广度,如何处理好教材的知识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问题研究太多。在正常的课时安排下,一个学期一名学生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完成一个问题研究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而每个章节都有一个问题研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一个学生所能完成的极限。一名中学生在高一阶段需要学习九门功课,其课业负担已经很重,每一学科都有问题研究,再加上研究性学习等其他活动,试问刚刚进入青春期的少年哪有那么多的精力去调查研究?解决措施:将问题研究与前面的教学内容相结合,在平时的教学中完成。

3、练习与课改的不同步。任何一次教学改革都必须有相应的辅助措施,这次进行的新课改对于教材的改变只能说差强人意,但是练习和配套的地理图册则没有任何的改变。其中所采用到的图片、例题可以说和往年没有不同,没有体现出新课改的精神,问法还是老一套。因此,没有一套与新课改相匹配的习题,使得我们在课后的知识巩固手段上更加捉襟见肘。

4、新课改理念下的课堂,应该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通过教师的逐步启发,结合课本案例,学生自主学习,从而获得知识。其出发点,无疑是很好的,对于学生的要求也是很高:1、学生必须要有充分的知识积累;2、要有很强的自我学习能力;3、学生获得知识的来源广、渠道多。而从实际情况看,能符合上述条件的学生是凤毛麟角,一些重点中学的学生也许能够达到要求,但是对于绝大多数中学来说是不切合实际的。

二、我们的尝试

1、组织全组教师首先统一了认识:把握好课标,使用好教材。

2、认真研读和领悟高中地理课程标准

3、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内在吸引力。我们充分挖掘教材中的地理图像来设计教学,注意发挥图像作用,注意教给学生读图技巧。

4、营造探究式课堂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和探究欲望。

5、在教学过程中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

6、进行集体背课,发挥集体的力量。

农村新课改的困惑与反思 篇11

关键词:新课改;农村初中;困惑;反思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在全国范围内的广泛实施,新课改取得的成效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在农村范围内,仍然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困惑与问题。正是这些困惑阻碍了农村教学的顺利健康发展。由于多方面原因,在农村教学中存在教师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滞后等根本性问题。只有通过剖析农村教学现状所存在的困惑,才能从根本上有效地提高农村教学水平,从而促进农村教育的良好发展。

一、新课改中农村教学困惑

1.农村学生认识不足

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学生基础差是无法快速推进改革进行的主要的因素。在农村,由于地理位置、交通、经济、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他们来说学习以及了解越来越丰富的教材是一种无法有效地克服的困惑。

2.教师实力有限

由于政府财政用于支持农村教育的实力有限,农村教师人员不足,导致教学实力薄弱,教学设施欠缺,不能有效地教学授课,最终导致“先天不足,后补不力”的局面。农村教师由于自身基本功欠缺,在教学中过分注重传统教学,不注重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和实效,使新课改难以得到推广。

3.教学设施不健全

由于农村的地理位置,交通不便等因素,学校的多媒体设施不健全,不能普遍地使用,导致教学中硬件跟不上,不能满足教学的实际需要。在教学中,一些必备的多媒体教室、语音室等教学硬件的缺少导致课堂上教师不能通过多媒体等设备,形象生动教学,而是仅凭老师一人之力教学,无法满足学生多方面的需要。

二、新课改下农村教学的反思

1.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改善农村教学现状的首要任务是不断优化教师队伍,提高教师水平是当务之急。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教师的自身水平直接影响着教学成果。教师不仅要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还要提高自己的各方面素养。比如说,语言基本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更要注重更先进的教学理论,来提高自身的教学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不断变更教学方法,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调动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教学内容上与大中小城市接轨,拓展课外教学,不要专注死抠书本,机械化教学。

2.倡导多样化学习

对于信息来源狭隘的农村学生来说,只是利用课上的时间学习的是远远不够的,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开办与多样化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给学生提供一个学习的机会,不仅可以避免学生“哑巴”学习现象的出现,还可以锻炼他们的勇气,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同学之间不再拘泥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大胆地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学习效果也就更佳。

3.改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会在轻松、快乐、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1)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些安静、适应现代发展的学习环境。比如,图书馆、阅读室、专刊等可以帮助学生进行多渠道的学习;(2)建立合理的评价标准。由于农村的孩子都需要鼓励,都需要别人的夸奖,都能得到老师的认可,所以说,老师要建立完善且合理的评价标准,科学地评价学生,给予他们鼓励,充分展现他们的能力;(3)脱离与实际生活没有联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更好地增强他们学习的动力。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对于农村教学困惑的改革和推进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深化的过程。农村的基础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中之重,农村教学的困惑是否能够顺利的改善,直接关系着我国教育课程改革的成果。所以,要加大力度建设农村教师队伍,督促农村教师提高自身教学素质,不断改善农村教学落后的现状,使我国教育得到充分有效的高速发展。

参考文献:

林凤琴.剖析农村教学的现状及策略[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09(18).

新课改下创设数学情境的反思 篇12

一、牵强附会, 弄巧成拙

案例1: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情境。

小雷的爸爸出差回来, 给小雷和姐姐各买了一份礼物, 都用精美的包装盒装好。小雷的是正方体礼物盒, 姐姐的是长方体礼物盒, 小雷觉得自己的礼物盒小, 满脸不高兴, 姐姐就提出来算一算两个礼物的体积, 究竟哪个大?

反思:教师为了引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刻意创设出比较礼盒大小的情境, 而在现实生活中, 不去看礼物而来单纯地计较礼物盒的大小, 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 这一教学情境让人一看就觉得过于牵强。新课程实施以来, 我们较注重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提倡创设学习情境要符合学生实际、生活实际以及地方实际情况。如果一味追求新奇而创设脱离现实的情境, 对教学、对学生是无利可言的。试问:这样的情境, 真实吗?

二、主题含糊, 枝节横生

案例2:认识乘法教学情境。 (二年级第一学期)

上课一开始, 教师出示了一个像动画片一样的精彩画面“动物园一角”。

师: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 你发现了什么?

生1:我发现这儿真好玩!有小动物、有房子、大树、白云、河流、小桥。

生2:我发现小河的水还在不停地流动呢!

生3:我发现小河里还有鱼儿在游呢!

生4:我发现小兔们在开心地跳动着!

生5:我发现小鸡的头还在一动一动, 它们在啄米吧!

生6:我发现小桥上有两只小白兔, 它们到桥这边呢还是要过桥去?

……

至此, 十多分钟过去了, 学生不断地有新发现, 教师在肯定中不断提问“你还发现了什么?”于是, 学生不断地又有新发现。

反思: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应为学生数学学习服务, 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关注情境, 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 为数学思维提供土壤。本教学情境, 教师忽略了数学课的本质, 仅提出了“你发现了什么”的问题, 缺乏明确的观察内容, 导致花费十多分钟也未能进入主题, 以致让听课者误以为是语文课或观察课。因此, 教师创设导入情境的预期效果不应仅限于起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的作用, 更应该使创设的情境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 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 应让学生在看过之后有思考、有回味, 为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空间。

新课改语文教学的反思与实践 篇13

田福军

新课改了,语文教学将面临更大的挑战。每个语文教师只有认真领会新课程标准,理解新课改的目标和意义。观念和方法都要进行变更,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新课程

(一)新课程下的教学观

1.教学就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二者统一的实质就是交往,交往互动是教学的本质,否则就不是真正的教学。

2.教科书是知识的载体,是用来教的媒介,不是教教科书,而是用教科书来教。3.赋予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4.强调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发现中学习,在合作交往中学习,即进行研究性学习。

5、学习是学生从内容自主生成知识结构和提高人生价值的过程。

6.活动是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过程,是个性的,也是合作交往,是认知和情感的,也是实践可操作的。

新课程中教师角色的十大转变(1)由“权威”向“非权威”转变(2)由“指导者”向“促进者”转变(3)由“导师„向”学友‟转变

(4)由“灵魂工程师”向“精神教练”转变(5)由“信息源”向“信息平台”转变

(6)由“一桶水”向“生生不息的奔河”转变(7)由“挑战者”向“应战者”转变

(8)由“蜡烛”向“果树”转变

(9)由“统治者”向“平等中的首席”转变(10)由“园丁”向“人生的引路人”转变

(二)新课程的教材观

1.新教材注重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2.新教材注意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3.新教材注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4.新教材注意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5.新教材注重为教师创造性和学生发展留下余地,利于师生互动。

6.新教材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反映在教学主题和内容编排中,并把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

课程改革的六大具体目标

1、是改变过去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并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是改革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重视课程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是改革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包括信息技术在内的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4、是改变过去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是淡化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作用,建立评价内容多元,评价方式多样,着眼于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并有效改进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

6、是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系,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与学生的适应性。

(三)新课程的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师应努力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它要求教师应努力学习,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理论。

2、学生是独特的人。教师要把学生作为完整的人来对待,学生并不是单纯的抽象的学习者,而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二、思考和实践

(一)语文新课改首先应是一次教学理念的革新与嬗变,语文新课改不只是单纯的教材改革,还涉及教学方法改革、教学模式、评价方式的改革等方方面面。

1、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教学观,克服语文课程单

一、孤立、封闭、僵化等诸多积弊,实行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的根本变革,构建开放的、教师喜欢教尤其是学生喜欢学的语文课程体系,为语文学习注入生机与活力。

2、必须树立师生平等观。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参与者与合作者,教学过程是师生相互交流、教学相长的双向过程,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之路是新课改精神的鲜明体现 ①要做到师生平等,首先是要具备一种民主意识。语文教师要创设学习氛围来体现学生作为对话人的主体地位。②其次,必须强化人本意识,我们的教育目的是造就“活生生的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第一,在语文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基本能力,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

其次,突出了“情感”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师的情感性,情动于中,才能形于外。

第三,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语文教师由知识的化身和权威,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转变教学行为,实现平等交流互动合作。

③作为新课改背景下的自主探究课堂,应是一种充满民主的学术氛围,如果教师本人习惯于“一言堂”,势必逼迫学生也习惯于“一言堂”。

④新课标强调指出“注重个性化的阅读,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二)新课改纲要明确指出“改变课程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变教学实践的功能”,新的课程体系催生新的评价标准,为保证新课程实验的健康进行,评价改革的步伐应进一步加快。

1、对学生,应改单一化的评价模式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不仅要关注其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要适当限制终端性评价,重视过程性评价,因为有些目标如情感、态度、价值观、世界观等很难进行量化的终结评价。

2、同时,要用新的课程标准来全面评价教师工作和教学质量。

(三)新课改是与时俱进的,其内容也相应地对教学手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让语文教学回到一本书、一张嘴、一块黑板、一根粉笔上来,可能有些不合潮流。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教师新的技能将应运而生,比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开发和整合的能力、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结合的能力、广泛利用课程资源、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都要求教师不断加强学习。

三、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

(一)精心设计阅读课。两点共识:

第一,学生语文能力的形成,单靠课堂与课本是难以完成的。

第二,语文学科有自身的个性特点,语文教学更要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大阅读氛围

举办为期一百天的大型“读书节”活动。每年一个读书主题,每年一个读书口号。活动期间,要求师生共同参与读书,每人写一篇推介文章;建立读书笔记本;通过图书推介、图书超市、读书沙龙等形式活跃读书氛围;通过举办读书报告会、读书知识竞赛、读书辩论会、评选读书之星等活动检验读书成果。精心构建小阅读环境

(一)读前细指导

1、要向学生明确语文阅读课宗旨 阅读课是阅读教学实践课。阅读课是语文素养提高课。阅读课是人生感悟升华课。阅读课是才情灵性激发课。

2、要事先提出阅读的总体要求

(1)不动笔墨不读书(自己的书要勾画圈点,学校的书要做好阅读笔记)。附:圈点勾画操作规范

①第一层面内容下画双横线,第二层面内容下画单横线。同一层面内容如有并列要点,可用一、二、三或1、2、3等数码标出。

②特别重要内容下画波浪线,特别精彩内容下画连圈线。③概念内容下画框连线,填空题内容用框标出。

④以上符号要跟文字提示结合使用,并要养成在字里行间随时记录心得、感悟的好习惯。

⑤当然,也完全可以建立富有自己个性色彩的符号体系,不过,一定要规范使用,不能随心所欲。

(2)“四动”:动眼、动口、动脑、动手。“四动”以动脑(揣摩、品味、联想、想象、鉴赏、评价)为核心。

4、要提前指导学生制定阅读计划:

根据以上指导意见,指导学生作出高中两年半(高三至多阅读半年)的整体阅读规划,并迅速制定个人学期阅读计划,一式两份,交老师一份,自己保留一份,以便切实保证阅读质量和进度。

5、教师结合课标要求,根据学校图书资源,向学生推荐书目。展示:高二学段阅读篇目指导

语文读本阅读篇目: 名著阅读篇目:

(1)大纲所列“古诗文背诵篇目”未完成部分。(2)大纲所列“推荐书目”未完成部分。(3)阅览室馆藏图书必读书目:

时文阅读篇目:(1)杂志类:(2)报纸类:

(二)读时巧调控

阅读时间:一般是两节课 具体操作:

1、根据阅读计划选择自己喜欢的作品,作品不一定一周读完,长的可以分几周解读。

2、主要收获可写自己对某一完整文章的感受,也可写对文中某一段或某一精彩句子的见解,要求感受独特,表达简短而有力。

3、下课前把阅读进度档案表格填好,由科代表负责收齐,清点后交上,下次阅读课时再发到每人手中。

(三)读后严检测

1、定期组织阅读笔记交流会,让学生交流阅读收获,以求最大面积、最大效度地实现资源共享。阅读笔记交流会具体步骤: 第一步:划分小组。

将全体同学分成八组,每一小组由一名组长负责。组长的职责是: ①发放、收交阅读笔记本。②维持交流秩序,保证筛选出优秀阅读笔记本,并作好点评。第二步:交流阅读。

①组与组之间或班与班之间对换交流。

②第一轮阅读要认真扎实,第二轮阅读要选择同学推荐的作品,在此基础上交流推荐出最优秀的阅读笔记。③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

第三步:点评摘抄。

①在该同学的阅读笔记本上随时写出你读了之后的感受。②书写要规范,不能乱写,要对同学负责。

③看到较好的语句可用圈线划出来,并摘抄到自己的笔记本上去。④阅读时用红圆珠笔,并一定注明姓名和时间。第四步:交流赏析。

①每组选出一篇优秀阅读笔记本在全班范围内交流,并负责作好点评。②全班同学再次交流感受。

2、要求组织学生定期(每个单元)对自己的阅读情况进行自我检省、矫正,写出书面单元阅读总结,以备教师抽查。

3、通过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学生对阅读课的要求、建议,根据学生反馈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4、学期末举办读书报告会、名著知识竞赛、诗歌朗诵等活动,检测学生阅读情况,调动学生下一轮阅读的兴趣。

总之,课前指导是搞好阅读的关键,也是很好实现课时调控和课后检测的保证;课时调控能保证学生更快、更好走上阅读的科学轨道;认真落实课后检测能更好的促进阅读活动的开展。

四、关于语文教学的其他几点思考

1、给语文教改泼点冷水

当前语文教改真热。热是个好事。但什么事情只要热到一定程度,就总有一些浮躁的成分。这些浮躁成分不剔除,就容易使事情气泡化,烈火烹油之后就是永远的沉寂。(1)突出人文性,但不能淡化工具性。

(2)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3)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4)倡导对话,但不能远离“根本”。

2、课堂教学中动与静的思考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其实就是最大限度的调动起学生学习主动性,就是尽可能发挥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

真正的生命活力更可能展现于课堂的静默之中。一堂课最可宝贵的时间,往往不是学生热烈讨论的环节,更不是教师激情讲解的环节,而是在学生静默思考的环节。只要选取了合适的角度,提出了合适的问题,抓住了合适的火候,学生的静默思考往往是充实的、细致的、深入的,这段表面上的课堂空白,恰巧是学生思维最集中、最投入、最兴奋的当口,足可以“黄金时段”誉之。

3、语文老师要有点诗意。

上一篇:竟职演讲稿行政办公下一篇:邮政系统优秀个人推荐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