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学答案
《学前儿童心理学》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1.镜像自我
从外界(可观、他人)得到的关于自己的印象为社会自我。镜像自我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是他人关 于自己外表、形象的印象;第二是他人对自己外表评判的印象;第三是某些自我感觉。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指对客体的空间位置,空间特性及空间关系的知觉。3.记忆的精确性
记忆的品质之一,是对事物的正确无偏差的记忆。4.抽象逻辑思维
抽象逻辑思维是指用所见蝗概念(词),根据事物本身的逻辑关系来进行的思维。5.最近发展区
儿童能够独立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和儿童在成人指导下所能够表现出来的心理发展水平之间 的差距,称为最近发展区。6.个性
个性是指一个人在其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 的总和,指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独特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特征。
二、简答题(每题8分,共40分)1.幼儿创造性思维如何培养?
答:(1)激发幼儿的求知欲。(2)保护幼儿的好奇心。(3)开展多种形似的活动。(4)锻炼幼儿的发散思维。
2.简述多动症儿童的主要特征?
答:(1)注意障碍难(2)活动过多(3)冲动任性(4)心理改变 3.幼儿注意范围的因素包括哪些方面?
答:影响孩子注意范围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生理方面 由于孩子大脑发育不完善,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过程发展不平衡,故而自制能力差。这是正常的,只要教养得法,随着年龄的增长,绝大多数孩子能做到注意力集中。⑵病理方面 ⑶饮食与环境方面 糖果、含咖啡因的饮料或掺有人工色素、添加剂、防腐剂的食物,会刺激孩子的情绪,影响专心 度。此外,环境污染造成血液中铅含量过高也有影响。⑷家庭方面 教养态度与家中生活习惯对孩子的行为影响极大,也常是影响孩子最主要的因素,但“当局者迷”,往往无法客观地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4.婴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指标是什么?
答:(1)对特征的识别(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3)控制性微笑(4)向成人发号施令(5)自我描述性言语
5.影响幼儿亲社会行为有哪些因素?
答:(1)移情(2)社会生活环境(3)父母抚养方式(4)同伴相互作用
三、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1.什么是“视崖”实验?“视崖”实验具有什么意义? 答:
实验时,让婴儿的母亲先后站在装置的“深”、“浅”两侧招唤婴儿,观察婴儿是否拒绝从有深度错觉的“悬崖”一边爬向母亲,借以研究婴儿的深度知觉的发生。实验证明,出生六个月左右(甚至更早些)的婴儿,尽管母亲向他(她)招手呼唤,诱导其爬向母亲,但均被拒绝。这说明他们已经具有了深度知觉的能力。动物实验表明,凡是一出生就会行走的动物,生后不久就能看出深度而躲避“悬崖”;而生后尚需经过一定时间才会行走的动物,则和人类的婴儿一样,要到会爬一段时间以后,才能看出深度而躲 避“悬崖”。研究结果能证明人类知觉深度的能力是天生的而不是后天飞得的吗?明显不能!这是因为这项研究中所有婴儿至少已经有了6个月的生活经历,在这段时间内,他们可能通过深度和错误而学会了知觉深度。然而6个月以下的婴儿由于不具备自主运动的能力,所以不能接受试验。这也是吉布森和沃克用各种动物作为实验参照的原因。众所周知,大部分非人类的动物获得自主运动的能力比人类婴儿要早得多。
2.感受性变化规律包括哪些内容,如何在幼儿园活动中对其进行应用? 答:
(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各种感觉不是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不同感觉之间的相互作用,可以使感受性发生变化,或者降低,或者提高。例如,视觉感受性可在听觉影响下发生变化。研究证明,弱的听觉刺激可以提高视觉的颜色感受性,而强烈的噪音可使视觉的差别感受性显著降低。因而,教师上课说话时应轻声细语,不要高声大叫,以免影响幼儿的感受力。一般来说,在感受的相互作用下,弱刺激提高分析器的感受性,强刺激降低分析器的感受性。
(二)适应 同一感受器,也可因刺激的连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改变,有时表现为感觉完全消失,如古话所说 “如入芝兰之室久已不闻其香,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感受力的完全消失。适应有时表现为感觉的钝化。例如,把手放入冷水中,由冷刺激引起的感觉会渐渐下降。又如,从半暗的房间进入亮处,最初看不见东西,以后视分析器的感受性下降,才能分辨周围情况。适应还表现为感受性的提高。例如,初进入暗室时看不到东西,在弱刺激的影响下,眼睛的感受性 提高了,因而渐渐能看到东西了,这称为暗适应。教师在带领儿童进入较暗的场所,如电影院、放幻灯的场所或暗室时,要注意视觉适应现象,稍稍停留一下再行动,使眼睛能先适应。又如,让儿童嗅闻某 种气味,不要闻得太久,以免因适应而分辨不出。
(三)对比 同类而相互对立的感觉相互作用时,可使对方的感受性有所加强,这就是对比现象。例如,白和黑、红和绿、冷和热、甜和酸同时发生或相继发生,可以使两种感觉更加强烈。红花绿叶相衬会更加鲜艳。吃了酸的再吃甜的,便感到更甜。幼儿园教师在为幼儿制作教具或布置活动室时,就要注意“对比”规律。例如,白底的贴绒教具上 面贴黑色的图形便很突出,如贴“淡黄”的图形便不鲜明。
关键词:学前儿童,游泳教学,深浅水教学
1. 引言
游泳教学和陆上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教学有明显的差别。人在水中运动, 水对人体浮力、压力所产生的身体悬浮、失重感觉、身体位置由直立变为俯卧运动时无固定支撑和呼吸的不随意性等, 导致幼儿心理、生理上恐惧和不适应, 给游泳教学增加难度。
学前儿童是一个特殊的人群, 对他们的游泳教学应有别于其他儿童或是成年人。我选择深浅水教学方法对幼儿进行游泳教学, 取得了理想的效果。游泳教学在不同的目的和教学环境下有不同的教法, 深水教学环境可以选择深水教学方法, 浅水教学环境可以选择浅水教学方法, 同时还可以选择深浅水结合的方法等, 但为了安全考虑, 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浅水教学方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各有特点, 能否把两者结合起来, 增强教学效果, 关键是能否选择合理的比例结构或合理的结合点。为了证明深浅水教学互换教学法对幼儿的作用, 运用深浅水教学互换训练使幼儿快速而简洁地掌握游泳基本动作。
2.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珠海市广科院幼儿游泳兴趣班的幼儿30名。其中, 男学员23名, 女学员7名, 年龄均在5—7岁之间, 均为游泳初学者。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和检索大量的有关幼儿游泳教学方法的文献资料, 明确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对本文研究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
2.2.2 实验观察法。
2.2.2. 1 实验设计
采取实验设计, 具体实验设计方案:结合游戏和目标设置, 运用深浅水交替的教学方法, 对幼儿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教学。
2.2.2. 2 实验时间
对实验研究对象进行为期30天实验 (2010年暑假) 。
2.2.2. 3 实验内容
本实验的实验内容为运用深浅教学方法, 结合一些幼儿喜欢的游戏, 并在教学中插入目标设置。
2.2.3 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
2.2.4 归纳法。
结合游泳教学, 对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结果
在经过为期一个月的实验后, 统计了实验效果, 具体的实验效果见表1, 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了实验效果评价。
在经过了为期30天的实验后发现, 全部幼儿都学会了游泳。浅其水中教, 学大时部间分 (202人) 5都1较0好1地5掌20握了25游3泳0简3单5技40术, 45只有小部浅分水在教经学过时游间泳4教5学4后0, 3表5现3一0般2, 5这2说0明15此游10泳教5学0方案设计比较成功。
3.2 幼儿游泳教学的特点
距3.2离.1深水50教0m学—6法00的m特点。200m—300m50m—100m
人深次水教学法是3一种针对有一定21游泳基础的幼儿6进行的训练方法, 它能使具备一定游泳基础的幼儿大大提升游泳的进步幅度。因此, 教师要有针对性地使用好深水教学法。
3.2.2 浅水教学法的特点。
浅水教学法是针对从未下过水、游过泳的幼儿进行教学训练的方法, 这种训练方法是一种单一的教学方法, 在一定时间内集中安排幼儿在浅水区中进行教学的方法。
3.2.3 深浅水结合教学法的特点。
深浅水结合的教学法是指, 针对幼儿进行教学时, 在深水区和浅水区同时进行教学的方法。深浅水教学方法能够较理想地提高幼儿的游泳水平。深浅水教学法是一种专门针对幼儿而设计的教学方法, 能根据幼儿初学游泳的这种特征, 一步步地提高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水平。深浅水教学方法循序渐进, 是一种较为理想优的秀教学方法较。好深掌浅握水教学法一般讲究循序渐较进差, 是能人够次在最大程度1上4使幼儿从不8会到会的一种7教学方法。1
3.3 深浅水教学的课程设计
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可将教学分为三个阶段:第一, 熟悉水性, 深、浅水的比例1:8;第二, 学习与改进技术, 深浅水比例为1:1;第三, 巩固与提高, 深、浅水比例为8:1。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见表2:第一阶段1-3课次;第二阶段4-7课次;第三阶段8-10课次。详细的设计如下:距离500m—600m 200m—300m 50m—100m人次3 21 6
3.3.1 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
在第1—3次课中幼儿的主要任务是熟悉水性, 提高对水的感知度。这一阶段先进行45min的浅水教学, 要求幼儿基本上能完成漂浮、蹬边滑行;抓边呼吸, 要求连续10次以上有节奏感;蹬边滑行后蹬蛙泳腿连续2—5个, 臂与腿配合憋气游3—5个;再进行15min的深水教学, 幼儿进行25m蹬蛙泳腿训练基本上能由带腰板、臂充气圈到递减脱漂。通过该项目的基本训练, 幼儿熟悉水性, 体会水的浮力, 控制身体平衡, 进一步克服对水的恐惧心理。实践表明, 这一安排符合幼儿的心理特点。首先, 恐水心理是幼儿学习游泳的一大障碍, 幼儿到陌生环境, 或因从小耳闻目睹溺水事件而不敢下水;其次, 人体进入水后, 当水的深度超过人体重心所在的脐部位置时, 由于水的浮力作用, 身体会感到一种向上升起的力, 使人站立不稳失去控制, 以致喝水、呛水。因此, 在幼儿开始学习游泳时, 教师除了要求他们做好心理准备外, 选择45min的浅水区到15min深水区的过渡练习, 可以帮助他们逐步消除紧张心理, 逐渐习惯和自在, 不但可以尽快熟悉水性, 还可以为掌握技术动作创造良好的心理条件。
3.3.2 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二阶段。
教学的第2阶段安排4—7次课, 主要的任务是学习和改进技术动作, 按照深、浅水并重的时间分配, 30min浅水区教学, 游泳基本能掌握短距离的浮板蹬腿和蛙泳配合游, 实现由两次动作一次换气到一次动作一次换气的转变, 30min的深水区练习, 幼儿浮板蹬腿, 配合游的距离不断加长, 踩水技术也由带漂转变到脱漂。实践证明, 这一阶段采用浅、深水并重的交替教学, 符合少年幼儿的生理特点, 因为少年幼儿的神经活动过程不太稳定, 兴奋和抑制易扩散, 神经活动的强度和集中能力较弱。有资料表明, 年龄越小, 兴奋性集中时间越短, 如6、7岁的幼儿, 其兴奋性集体时间只有20min左右, 10—l2岁则为25min左右。所以, 长时间在一个教学位置练习, 会使少儿神经兴奋性降低, 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而浅、深水交替教学, 水的浮力、阻力、环境不断变化, 不断地给幼儿以新异的刺激, 使其保持较高的神经兴奋性, 激发兴趣, 促进学习水平提高。进行深、浅水并重的教学, 还能够满足不同幼儿的学习需要, 发展学生的个性, 有利于学生形成互帮互助和竞争的意识。例如, 在学习的过程中, 经常有个别胆量大的学生, 在浅水区学会短距离的配合游, 转到深水区就能25m畅游无阻, 这对个别胆小的学生能起到带动作用。另外, 这种训练安排是突破呼吸关和技术动作产生质变的关键, 抓住时机进行合理交替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上课时通常会出现这种情况:学生在浅水区能换气游l0m以后, 在浅水区加长距离, 经常是游一段就站起来, 但是, 如果教师及时把他带到深水区陪游, 他很快就能游25m, 甚至50m, 不但突破呼吸关、距离关, 而且动作的协调性大幅度地提高。据统计, —般到第6次课, 80%的学生才能漂游25m。
3.3.3 深浅水互换教学课程设计的第三阶段。
教学的第3阶段安排8—10次课, 幼儿学习的任务主要是巩固和提高, 先是浅水区进行一组长距离的配合游, 重点训练幼儿动作协调性, 纠正错误动作, 然后主要的练习都在深水区, 主要进行长距离浮板蹬腿练习与配合游, 蹬腿练习贯穿教学训练整个过程, 这是因为在技术训练中, 腿的技术是训练的关键, 先练好腿的技术要比先练习配合技术好处多。首先, 腿部动作在游进中增加身体稳定性, 保持身体平衡, 减少身体的左右摇摆, 使身体形成良好的流线型;其次, 可增强腿部力量, 提高心血管耐力, 良好的蹬腿抬高身体位置, 便于配合技术更好地掌握。实践证明, 注重培养幼儿节奏强和有力的蹬腿风格, 对于基本技术训练有极大帮助, 可使运动员在幼儿阶段就形成快速技术的动力定型, 对于提高速度素质能够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学过程中, 教练要根据幼儿个人的具体情况因材施教, 视幼儿具体情况规定练习的距离与组数。在深水区练习前, 首先让幼儿在安静状态下进行水中训练想象, 因为在训练前, 幼儿大脑兴奋性还不高, 这样做有利于将幼儿的已有表象在大脑皮层重现出来, 解除幼儿心理上的某些消极因素, 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能力, 激发情绪;有利于正确技术概念的形成, 在教学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优秀较好掌握一般较差人次14 8 7 1浅水教学时间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浅水教学时间45 40 35 30 25 20 15 10 5 0
通过这一阶段的学习 (见表3) , 80%的幼儿都能游200—300m, 优秀的甚至游到500—600m, 20%的能游到50—100m, 几乎所有学生都基本掌握游泳技术动作。
3.4 幼儿教学法注意事项
3.4.1 了解熟悉幼儿心理及各阶段的游泳水平, 合理进行浅、深交替的时间分配。
在教学中应循序渐进, 切忌拔苗助长;每堂课结束后及时进行讲评, 对幼儿学员的进步和错误予以及时的表扬和纠正。
3.4.2 总体上注意多深水练习、少浅水练习。
幼儿学习游泳, 多年来都遵循由浅水到深水的规律。但是, 如果在浅水中待的时间过长, 就必定会影响幼儿学游泳的进程。人人都有危机意识, 幼儿的游泳学习只有不断处在危机中, 才会更大地激发潜能, 深水相对浅水练习更能激发幼儿的潜能, 也更能让幼儿适应更加恶劣的环境。
实践证明:对游泳馆学游泳的幼儿与天然水域学游泳的两者进行比较, 后者能够很快地学会浮水, 在浮水的基础上完成一些简单的动作, 适应性较游泳馆学游泳的幼儿强。同龄农村幼儿较城市幼儿能够游泳的比例要大, 这是因为他们学游泳的水域存在差异。在游泳馆学会游泳的, 一到天然的水域, 特别是深水水域, 明显地表现出胆怯性。这些都充分说明深水练习对幼儿学游泳的重要性。
3.4.3 在幼儿教学中运用游戏。
熟悉水性教学是游泳深浅水教学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是幼儿必经的阶段, 其目的是让幼儿体会水的特征, 逐步适应水的环境, 消除怕水心理, 培养对水的兴趣, 并掌握游泳中的一些最基本的动作, 如呼吸、浮体、滑行和站立等动作, 为以后学习和掌握各种游泳技术打下基础。在游泳深浅水教学中, 辅以游戏可以消除学生的恐惧感, 使幼儿更容易掌握游泳动作, 这就使得教学变得更加简单和容易。如在深浅水教学中, 可以运用“抓鱼”、“吹乒乓球比赛”等游戏。
3.4.4 幼儿游泳教学中插入目标设置, 增强教学效果。
目标设置是激励动机的方法之一, 它通过设置具体的活动目标, 使之成为激励个人努力的动机, 从而提高活动成绩。多年来, 目标设置与行为或心理的关系在工业或管理心理学、教育心理学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因此, 在幼儿游泳中, 可以适当插入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设置, 增强教学效果。
4. 结论和建议
4.1 结论
4.1.1 运用深水浅的游泳教学方法进行幼儿游泳教学, 能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4.1.2 幼儿游泳教学要循序渐进, 切不可拔苗助长。
4.2 建议
4.2.1 安全教育要贯穿整个幼儿游泳教学过程。
[关键词]学前教育;儿童;儿童的生命特征;儿童的幸福生活
[中图分类号]G6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8)07/08-0006-05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现象述略
农村教育包括广义和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农村教育是指所有县及以下的教育,即行政意义上的农村教育。而狭义的农村教育是指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和县以下的教育,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农村教育。因为在沿海一些发达地区,许多县、乡、村已经成了以工业为主体产业的小城市,这些“农村”在性质上更像城市,而不是农村。本文所指西部农村学前教育是指中国西部省(市、区)中以农业为主要产业的县及以下的学前教育。
从2007年10月至今,笔者在四川省某市教育局挂职锻炼,利用工作之便,调研了西部农村大约50多所县级、乡(镇)、村办幼儿园及民办幼儿园(包括小学附属幼儿班)。所到之处,除了走访外,还深入幼儿园班级听课观察,同时与幼教专干、教研员、教师进行座谈,从中了解到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一些真实情况。在此简要谈感受深刻的两点。
(一)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设施薄弱,办园条件简陋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不仅基础薄弱,而且办园条件也很简陋。大多数农村幼儿园往往只有一间活动室,所以往往被称为幼儿班。所有不到小学入学年龄的孩子共处一班。有的幼儿班室内高度不足3米,缺乏良好的通风条件和必要的活动空间:室内采光面积远远低于国家有关标准。大多数幼儿园(班)的桌子、椅凳做工粗糙,且长短高低不一。大多数幼儿园(班)缺乏基本的生活、卫生设施(如流水洗手设施,消毒、卫生、厨房设备等)。更有一些村办幼儿班的房舍、门窗陈旧破烂,严重危及幼儿和教师的人身安全。教具、玩具和大型户外游戏器械及幼儿读物奇缺。一些幼儿园缺乏最基本的活动条件,没有大型的体育设施,没有户内外活动器械、材料,没有图书,有的甚至连活动室的桌子、椅凳还是孩子自己从家里带来的。一本课本、一块黑板和几支粉笔几乎是大部分农村幼儿园教师工作的全部家当。大部分农村幼儿园“大班化”,班额在50人以上,活动室空间狭小。另外,幼儿园在人员配置方面,师生比例离部颁标准1:6~7相差甚远,国家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2名教师、1名保育员,但是现在西部很多村办幼儿园平均每班只有1名教师,基本没有保育员。在被调查的245个班级中,超过40人的班级有234个,占了95.5%。一些农村小学附设的幼儿班及民办幼儿园甚至达到60~70人/班,超出国家规定的班额一倍多。
(二)教育观念落后,“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
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严重。所谓学前教育“小学化”是指直接向幼儿传授小学才传授的知识、技能,即读、写、算的知识和技能。所谓“学科化”是指向幼儿传授系统的学科知识,如语文、数学、英语等。请看几个场景或现象片段:
场景一:走入这所幼儿园,看不到孩子开心、热闹地游戏玩耍,听到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孩子都在上课,而且被要求手背后面,端正地坐在位置上听老师讲课,或趴在桌子上写字……他们像小学生一样,背着大大的书包,晚上回家还有家庭作业。
场景二:某幼儿园中班家园联系栏有这样的温馨提醒:
今日家庭作业:
天、地、人、口、手,各写10遍。
《科学》(孩子们用的文本教材,笔者注)第59页计算题。
现象:某幼儿园大班的课程设有语文和数学,由于这个班的数学老师是位退休的小学教师,因此家长们踏破门槛都想挤进这个班级。
上述种种情景,在西部农村幼儿园(班)随处可见。笔者曾到一所村办小学附设的幼儿班观察过一天,发现这个班的孩子一日生活与小学生完全相同,到校后坐在教室里自习,和小学生一起做早操,按照小学的铃声上下课。在教学方法上,教师讲、幼儿听,教师念、幼儿读,教师做、幼儿看的“注入式”或死记硬背式方法统治着课堂。每周上课节数在20节以上,幼儿户外活动时间每天不足1小时。有的幼儿园甚至还要求教师给幼儿布置课外作业,进行期中、期末考试。就这样,本应该天真烂漫的儿童过早地背上了课业负担,孩子们不堪重负。
然而,西部农村幼儿园教师的精神又着实感动着我,因为我看到在那样艰苦的自然条件和工作环境下,一个教师从早到晚带着五六十个幼儿,每月的工资只有八九百元,有些民办幼儿园教师甚至只有三四百元,但他们没有抱怨,依然以积极、向上的姿态工作着、奉献着。
限于篇幅,本文只对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现象作一思考。
二、学前教育的立场:儿童、儿童的生命
笔者认为,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明显反映了学前教育的成人立场,而不是儿童立场。有学者说:“我们完全是用一种固定化的,更多的以不是方便儿童而是方便大人,不是有利于儿童而是有利于大人的价值观念、行为习惯、行为模式,包括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在这个时代更主要的是各种各样的功利考虑,来规定一整套的体制约束、限制儿童的日常生命状态。”“教育一不小心就有了‘反教育’的意味。”作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关注什么,应该站在什么立场上来关注?笔者认为,我们必须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基于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来审视学前教育的现实。
(一)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中付出了什么代价
长期以来,我国学前教育中的“小学化”“学科化”倾向是非常严重的,这一点在西部农村学前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可能与西部农村的文化、生活、教育现实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在西部农村,升学是大多数农村孩子离开农村的唯一出路。这使得中国传统教育四书五经式的说教形态,奇迹般地转换为“知识中心”形态。因而,教学中重知识灌输、技能训练,轻儿童主体意识及学习兴趣的培养,忽视儿童良好态度与积极情感培养。尽管儿童一时提前获得了一些外显的记忆性知识,但失却了很多内在的发展潜质。今天,我们必须关注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为之付出的代价是什么,他们是因此变得越来越喜欢学习了,还是越来越讨厌学习了?是变得越来越好奇了,还是变得越来越麻木了?是变得越来越热爱生活了,还是变得越来越悲观、冷漠了?是变得越来越善于独立思考、勤于思考,还是变得越来越依赖老师、懒于思考?我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儿童是静听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
技能重要,还是通过自己的探究获得汲取知识的能力重要?是记忆性的知识重要,还是有意义的经验和有发展内驱力的兴趣、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重要?一句话,教什么才能使儿童终身受益?西部农村学前教育“小学化”“学科化”的现实让我真切感受到:儿童尽管会认很多汉字,会做很多算术题,会背很多古诗……但他们消失了只有孩子才有的好奇目光、探究欲望。他们害怕学习,害怕一遍又一遍地写字,害怕一道又一道的算术题。他们不敢也不会向客人问好,不知道怎样与陌生人交往,怯于回答他们提出的问题。他们已习惯于做听话的“好孩子”,他们不敢探究,也不会探究……杜威曾说:“最重要的态度是能养成继续学习的欲望。如果这方面的动力减弱了,而不加强,那么就会发生比仅仅缺乏预备更加严重的事情。”“一个人所学习的仅是他当时正在学习的特定的东西,这也许是所有教育学中最大的错误了。”
钟启泉教授曾分析过学力的“冰山模型”和“树木模型”。任何一种学力都是由知识、技能、思考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构成的。学力的冰山模型把学力比喻为一座冰山,露出的冰山一角是显性的知识、技能,而隐藏在水下的是冰山的大部分——情感、态度、价值观。学力的树木模型则借构成树木的三个部分——树叶、树干、树根,隐喻学力是由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构成的统一体。看得见的学力是由看不见的学力支持的。传统的教育只关注学力的显性部分——知识、技能,而忽略了学力的隐性部分——思考力、思考方式、情感、态度、价值观等。
可以这样说,学前教育就是为学力的看不见的部分奠基的。学前教育不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重要的是习惯、态度、兴趣、价值观、性格的培养。学前教育要关注儿童为学习付出的代价是什么。我们不能让儿童为了显性的学力而丢失对学习的兴趣、热爱,丢失好奇、探究的心灵及良好的习惯、积极的情感和态度。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曾这样告诫我们:“最要紧的是特别当心不要让儿童在还不能热爱学习的时候就厌恶学习,以致在儿童时代过去以后,还对初次尝试过的苦艾心有余悸……要使最初的教育成为一种娱乐。”
(二)学前教育必须关注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
儿童是一个独立、主动的人,是一个不同于成人的人。他有自己独特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也有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生命应当是教育的原点。了解生命每一个发展时期的特点和每一个发展时期的需要,是教育的基础。3~6岁儿童的生命是特殊的生命,作为学前教育必须关注这个阶段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尊重儿童独特的生命特征是教育的起点。3~6岁儿童的生命特征尽管表述起来有较大的困难,但笔者试图从以下三个方面来作尝试性说明。
1、儿童不是小大人,是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儿童与成人不仅仅在身高、体重上存在差别,更重要的是在身心发展特征上存在本质区别,儿童不是小大人,他们是与成人不同的、具有独特身心发展特点的主体。
(1)儿童的身心发展存在阶段性变化。儿童的成长可分为0~3岁婴儿期、3~6岁幼儿期、6~12岁儿童期、12~18岁少年期四个阶段。各阶段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因而需要进行不同的教育。
(2)儿童具有与成人不同的观察、思维和表达方式。儿童总是以自己独特的眼光看世界的,因而他们观察世界的角度与方式与成人不同,对问题的理解与思考也自然与成人不同,所谓童言稚语说的就是他们不同的表达方式。苏霍姆林斯基就曾说过:“我劝告低年级老师说,给孩子们教比例、透视、相称规律这都很好,但同时也要为孩子的幻想提供广阔天地,切不可破坏孩子观察世界的那种童话语言。”
(3)儿童充满想象和幻想。爱因斯坦曾说:“想象力比知识更为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的确。与成人相比,儿童更富有想象和幻想,也正是想象和幻想才使童心不泯。难怪当老师问:“雪融化了会变成什么?”孩子回答说:“雪融化了,天气就暖和了,小草绿了,桃花红了,春天也就到了,春天是吃着雪长大的!”
2、儿童生活的存在方式——游戏
儿童与游戏从来就是不可分的。教育家罗素曾经说过:“热爱游戏是幼小动物——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动物最显著的易于识别的特征。对于儿童来说,这种爱好是与通过装扮而带来的无穷乐趣形影相随的,游戏与装扮在儿童时期乃是生命攸关的需要,若要孩子幸福、健康,就必须为他提供玩耍和装扮的机会。”游戏是儿童的天然需要,是儿童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必需。因为“任何形式的心理活动最初总是在游戏中进行的”。无论是从哲学层面还是人类学层面,抑或是儿童的主观体验层面,儿童游戏的核心价值就是愉悦。如果没有了游戏,儿童也将失去自己的生活,当然童年也就失去了幸福和快乐。
3、儿童是探索者、发现者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探索和发现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难怪儿童会不断地探寻,“鞋底上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凸凹的条纹?”“为什么水里放上一定量的盐会使鸡蛋浮起来?”“为什么把报纸贴在胸前快速地奔跑,报纸不会落地?”“为什么树叶的两面颜色不一样?”等等,这就是儿童,这就是童年,好奇、探索,不满足于固定的答案,时刻寻求意外的发现,这构成了童年的生命特征,也区分了儿童与成人。
尽管上述三点不一定能完全诠释儿童、诠释儿童的生命特征,但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与成人的不同,说明了儿童是不同于成人的一个独特的生命体。也正因为有这些不同,才构成了童年、童心、童真和童趣。
然而,现实的状况是“儿童身上好似到处插满了输送营养食品的管道,那些对未成年人富有‘责任心’的‘好心的’成人们,将他们认为‘有营养的’东西(外显的知识、作业等,笔者理解)不停地用外压形式灌输给儿童。在这样的高压下,儿童的生活还能悠闲自在、宽裕自如吗?还能有时间玩只有童年才能享受的游戏吗?最重要的是,儿童还有时间进行其内在生命的丰富发育和茁壮成长吗?一个不能自主地拥有童年、不能自主建构生命、不能享有童年欢乐的儿童会有一个健全的生命吗?”童年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的生命特点决定了学前教育价值与其他教育阶段的价值相比有听不同,学前教育应体现在对儿童个体生命的关注上。因为生命的延续,生命质量的体现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能力的发展、道德水准的提高,生命是通过活生生人的存在,通过人的生存方式和生命情态体现出来的。它包含知识与能力,却是以一种绵延的方式运行着的。在这种运行中,生命活力得以展现,生命个体获得快乐。知识、技能的获得至多只是儿童身心发展的中介,是“桥梁”,儿童获得知识技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升生
命质量,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美好。凡违背儿童生命特征的教育都会给儿童带来灾难和痛苦。因为“教育之首要目的,不是别的,是受教育者的个人幸福,是个人的发展,是提升个人生命价值。”借用叶澜教授的话说:“人的生命是教育的基石,生命是教育学思考的原点。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西部农村学前教育的现实使我们看到这样一种越位:成人“看起来是站在儿童的立场上,但结果是儿童在儿童立场上的缺位,成人在儿童立场上的越位,最终使儿童的立场异化为成人的立场,最后只剩下成人的立场”。没有了儿童的立场,儿童的学校生活只剩下外在的目的,而没有了提升自身生命质量的内在目的。
三、学前教育的终极目标:提升儿童生命质量,保证儿童幸福生活
作业一
一、填空题:(每空
l、空间
2、线条、形体、结构、色彩
3、明暗程度
4、创造
5、象征期、定型期、写实期
2分,共20分)
二、选择题:(每题4分,共20分)
1、C,D,F
2、C,D,F
3、A
4、C
5、A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涵义?
答:美术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是旨在延续和发展人类的美术文化而实施的教育的最初环节,这种价值取向将美术本身及其功能视为首要的东西。幼儿阶段是实现这种价值的最初阶段,它为这种价值的完全实现打卜I了基础。而教育取向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则着眼教育,以美术作为教育的媒介,通过美术教育,追求一般幼儿教育的价值。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顺应儿童的自然发展,保证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培养儿童的道德感、审美情趣、认知能力、意志品质以及创造性。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立足于真、善、美的和谐统一,要求艺术渗透整个教育,使幼儿能按其本来面目健康成长,最终成为艺术的、完美的人。
2、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中如何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答:(l)运用多媒体教学功能口常用的有图片’实物和师生具体操作的物质如美术用品,实物教具,步骤图和示意图,演示和辅导等,还有电脑控制的多媒体设备,实物投影仪,幻灯和摄像等。
(2)合理使用社会美术教育资源。各级举办的美术训练班,技能大赛等,以及美术馆,博物馆,电视,电影,期刊,环保等都可以作为资源积极使用。
3、中国占代儿童美术教育有哪两种倾向,其内涵为何?
答;一种倾向是重“艺”的美术教育,是以精神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主要浮泛于上层社会和文化人中,作为一种提升道德,陶冶性情的精神文化活动而存在,基本的学习内容是绘画和书法,主要的教学方式是师徒授受式。
另一种倾向是重“技”的美术教育,是以实用性为主旨的美术教育。主要沉落I二社会中属于“匠”的一类人身上,此类教育以实用性为特征,包括画,塑,剪,刻,雕,磨,贴等,技艺特色浓郁。
四、论述题:(共36分)
1、谈谈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意义。(16分)
答:(l)为学前儿童提高自我表达和交流的工具。顺应儿童,促进发展,注重过程,激发影响。在学习中让儿童自由流露,充分表达,得到熏陶。
(2)发展学前儿童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引导儿童以自己的眼光去感受,形成表象,加工改造,融入想象,大胆创造。
(3)培养学前儿童的艺术审美能力。引导儿童用手,眼,脑去想象,加工,理解审美意象,用语言去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用美术工具和材料去表达,树立审美观点,丰富审美感情,发展对美的感受和理解能力。
(4)促进学前儿童智力发展与全面和谐的成长。美术教育具有发展智能,培养创造意识和形象思维的能力。美术教育能促使人全面,和谐的发展。
(5)作为一种有效的文化活动。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包含整个社会文化环境间接的影响作用。要通过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和学前儿童术作品去影响社会文化氛围,改变活和生存环境,发展和延续美术文化。
所以,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可以作为学前教育“各领域内容相互渗透”的载体,也就是说,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在发展独特性的同时,也发展个体的社会意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应使幼儿能从美术的角度,为在情感和思想上有资格介入人类心灵交流的系统提供必要的准备。
2、试论当代美国及日本的儿童美术教育有何倾向?(20分)(第35页和38页)
答:美国的倾向:把艺术的重要性提到了空前的高度,认为艺术的益处,一在个人,二在社会,艺术教育能够培养完整的人,创造是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对于美国当代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和教育举措,1994年定稿并出版的美国《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可说是一个集大成的文件。《标准》指出:“年幼的儿童以极大的热情对视觉艺术教学所提供的艺术材料进行实验,对各种观念进行探究。他们在艺术作品的创作和共享过程中表露出欢乐和兴奋。创造是这种教学的核心。他们学会用各种工具、过程和媒体进行工作。他们学会在视觉天地的探究中协调他们的双手和头脑。他们学会选择,以强化观念”的交流。他们的自然好奇心得以促进,并习得意志力和持恒心的价值。
日本的倾向:在当代,日本教育界认为,幼儿美术教育不是专业美术教育活动,应把培养儿童的个性和创造性放在首位,因此在美术教育中要特别避免教师固守自己的审美趣味和一定的形式语言,而造成儿童单一表现的情况。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赋予幼儿自我表现以很高的价值,并注重选择适应学前儿童心智成长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在美术教育中,透过艺术的教育,结合造型基础教学。这两者的统合,可能是日本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正在探索的路线。
作业二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学生
2、《通过艺术的教育》
3、单一线、圆形线、命名线
4、涂抹、装饰、再现和表现
5、欣赏、手工
二、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
1、B
2、A
3、A
4、C
5、A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
1、根据阿恩海姆的理论,儿童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什么?
答:儿意知觉中占优势的倾向是简化,即那种把外物形态改造为完全简洁的(或好的)的方向儿童画大多是二维的是较规则的圆形和椭圆形,以简洁为准。
2、简述陈鹤琴先生的“刺激一反应”说。
答:陈鹤琴认为,“小孩子喜欢画图,并不是内心有一种天赋的冲动,而是受了外接事物的刺激,在他脑子留下一个深刻印象,于是他借画图表达出来。”陈鹤琴先生的观点从根本上说是正确的。因为,心理是人脑对外部事物的反映,没有外部事物的刺激,就不会有心理活动的内容。外部事物的刺激是儿童绘画的本源。
3、阿恩海姆是如何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
答:阿恩海姆从他的“知觉分化”理论出发,解释儿童画蝌蚪人的理由,认为有其合理之处。根据他的理论,早期儿童由于知觉尚未分化,其绘画央视十分简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其知觉能力不断分化,绘画样式也越趋复杂。在早期,儿童用圆表现的不只是人的头部,而往往是整个身体,在儿童知觉中,人体的各部分尚未分化。随着儿童的成长,儿童所画的圆形的象征意义才越来越窄,越来越明确,越来越具特定的含义。3-4岁的幼儿一般都会根据成人的要求指出人体的一些部位和器官,或在别人所画的人物中找出这些部位和器官。但是,儿童绘画的样式仍服从于其知觉分化的水平,用圆和最简单的图形表现人体的各个部位,类似“蝌蚪”的形状。
四、论述题:(共41分)
1、试述加登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对我国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影响?(12分)答:智能是一种处理讯息的生理和心理潜能。这种潜能在某种文化背景之下,会被激活以解决问题或是创造该文化所珍视的产品。提出以八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一数学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空间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和博物学家智能。艺术的三大特征是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加登纳认为情感在人的智能方而起着主要作用,这三种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此外在造型艺术中空间智能也是一种重要的智能。多元智能理论虽然认为每一种智能都是独立存在的,但同时也认为人类个体在解决问题和制造产品时,往往运用组合在一起的几种智能来完成,因此各自独立的智能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有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而语言智能,音乐智能和空间智能与艺术活动有直接的联系。智能的定义和评估必须情景化,也离不开文化背景,也有差异。借鉴多元智能理论,对学校教育改革进行整合,确立促进学生全面素质发展的质量观、注重个性和发展的评价观、智能培养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观和尊重学生智能结构的因材施教的教学观,从而在教育教学实际中实践多元智能理论,深入推进素质教育。
2、试述儿童对色彩的选择和描绘的特点。(13分)
答:儿童对色彩的选择是循序渐进的。3个月的婴儿能分辨红,黄,蓝,绿等4种基本色;3岁-4岁的幼儿分辨红,橙,黄,绿,天蓝,紫等6种颜色的百分率为97%.4岁后达到IOO%。在颜色的细微区别能力在4岁后逐渐发展。4岁前,幼儿可分辨基本色;4岁后,幼儿渐渐能区别颜的深浅和色调倾向。
儿童对色彩的描绘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涂抹阶段。4岁前,儿童摆弄画笔,用颜色涂涂抹抹,幼儿在探索和认识色彩。初期一般单色,什么颜色都行;渐渐的,幼儿对一两种色彩产生了喜爱或讨厌的情感,开始跟更多地选用他们喜欢的色彩,而拒绝选用不喜欢的色彩,画中出现的大都是是他们喜欢的色彩。
第二:装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后,幼儿对颜色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于是,他们对色彩产生极大热情,喜欢的色彩随之增加。在他们喜欢的色彩中又扩充进了橙,粉,天蓝,草绿色等不喜欢的色彩也多起来,扩大到深蓝,棕,灰,土黄等色。他们画中的色彩也多起来了,幼儿把白自己认识和掌握的色彩到处运用,画面五彩缤纷,有了明显的装饰性。幼儿对色彩的美感取决于各种色彩的知觉特征与个人性格特征之间的关联。他们喜欢比较温暖明快的红,橙,黄和绿,而不喜欢黑,灰,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3、举例说明儿童画的透视及空间表现是如何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16分)答:幼儿在变现物体的深度上有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统为一形。最初,幼儿画出的形象不但方向感差,而且没有深度感。幼儿观察事物后,再用与视觉感念等同的形状或线条将其再现。例如,用一个圆形代表人的头部,缺乏各个面的角度。
第二,正侧面同在。渐渐的,幼儿意识到了物体的各个面,希望画得更完整。于是,他们把物体的正面,侧面,甚至是背面都并列在画而上.这种方式虽然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丽,但形象的立体感含混不清。棕等色,这与幼儿活泼旺盛的生命力相一致。此时,也有的幼儿开始将色彩同他们对事物的情感联系起来。
第三:再现和表现阶段。大约在幼儿末期,一些幼儿有再现物体固有色的想法。例如:画熊猫有黑和白色,画小鸡用黄色,他们意识到,不这样用色,不这样赋色,就画不像了。同时,并不影响表现的真实性的情况下,幼儿还是尽其所愿地给形象赋色。
第四,多而变形。这是幼儿尝试将前几个阶段的表现方式结合起来产生的。
作业三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目的、要求
2、并列式
3、分部练习、整体练习
4、体验、反思、表达
5、儿童、学生
二、选择题:(每空4分,共20分)
1、A
2、C
3、A,C
4、B
5、C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总目标。
答:(1)引导儿童初步学习感知周围环境和美术作品中的形式美和内容美,培养他们对美的敏感性;(2)引导儿童积极投入美术活动中并学习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培养其对美术的兴趣以及审美情感的体验和表达能力,促进其人格的完善。(3)引导儿童初步学习多种工具和材料的操作以及运用造型,色彩,构图等艺术语言表现自我和事物的运动变化,培养其审美表现和创造能力。
2、简述学前儿童美术教学原则。
(1)审美性原则。在教学中,应以学前儿童审美心理结构的建构为主,应有潜在的审美价值,应注意审美环境的创设,审美特征的感知,理解和创造,审美情感的陶冶等o(2)创造性原则在教学中,应发挥学前儿童的创造性,以其创造意识,创造力和创造个性为主要目标。(3)实践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前儿童积极参与美术实践,在实践中发展和培养他们的美术能力的兴趣。
3、简述命题画的三个基本条件。
幼儿命题画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要有直接的或间接的生活经历;二是图画形象基本是画过的:三是幼儿有初步想象作画的习惯。
4、儿童需要掌握的绘画基本技能有哪几个方而?
一是手的动作,手眼协调能力,手的控制能力;二是对工具和材料的理解与运用;三是对外界信息的掌握及对色彩、形状和空间的认识与使用。
四、论述题:(共28分)
1、你怎样理解学前儿童绘画活动中的临摹画?(12分)
答:作用:帮助低年龄段的幼儿了解和掌握归纳形体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图形表达能力,在临摹中熟练掌握一些基本的技能,使幼儿更快地获得成就感。
内容:应是幼儿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幼儿所熟悉和感兴趣的,有一定的代表性,并能联想开去。
方法:利用教材,多次观察,反复描绘,循序渐进。
2、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哪几个层次?(16分)
答: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学需注意以下几个层次:
(1)描述阶段。对作品的第一印象是一瞬间的强力感受,一种单纯的视觉快乐,是儿童直觉地面对作品产生的闪光式的认识。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观看作品以前,教师要做好准备工作,特别是丰富儿童生活经验的准备。给儿童以足够的观看欣赏时间,用简洁的语言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针对作品的主题,形象,材料等方面作出较为详尽的描述。
(2)形式分析阶段。引导儿童分析视觉对象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分析作品所表现的美的方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形式语言,以及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变化,统一等构成原理的应用。
(3)解释阶段。解释是指探讨一件美术作品所蕴涵的内在意义,帮助儿童把握具象的艺术形式再现的东西,或抽象艺术彤式所表达的情感、情调、意义或意味。
(4)评价阶段。评价美术作品不是重点,引导幼儿能够对优秀的美术作品说出自己的喜欢之处,或是吸收作品的某些方面,进行自己的创作。
作业四
一、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
1、活动设计、效果
2、学习、标准
3、色相、纯度、明度
4、黄色
5、原理、步骤
二、选择题:(每空4分,共20分)
1、D
2、C,F,G,J,I
3、B
4、B
5、C
三、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1、幼儿园美术教育评价主要针对哪些方面?应关注怎样的评价
答:学前儿童美术的评价是一个整体的评价,不仅包括对儿童美术结果和儿童美术发展状况的测量和评价,还包括对美术教育活动中教师的活动设计、组织、指导和效果的评价。在评价方法上,我们应关注一种过程化的、多元化的评估观念,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其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幼儿教育评价应以参与评价与评价的幼儿和教师的发展为本,尽可能得地使他们的素质得到整体而充分的发展,并在真实的情境中关注他们变化与成长的历程。
2、对学前儿童参与美术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应注意哪些方面?
第一,幼儿画的表现要符合幼儿身心的发展水平。幼儿的绘画能力要配合他的身心发展,两者才能得以平衡发展。第二,幼儿画要能表达出内心心象,并能宣泄个人情感。第三,幼儿画要能发挥幼儿的个性,要有自我的表现。第四,幼儿画要能表现出绘画材料的特征。第五,幼儿画偏平,要和画纸的大小相称。
3、如何利用色彩的基本特点进行日常教学?
答:色彩有表现性、象征性和装饰性三个特点:色彩的表现性是指色彩表达人的真情实感原创作者可以从自己的表现意图出发,主观地对色彩进行搭配,通过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或思想。色彩的象征性是指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因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色彩赋予了特殊情感和象征意味,使色彩有了一种特殊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象征内涵。色彩的装饰性是指画面上各种色彩的而积、位置以及与形状之间的协调。学习辨认色彩的三要素,即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指色彩的种类和名称,也是色彩可呈现出来的质的面貌。纯度是指色彩的鲜浊程度。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
色彩的运用是指学前儿童运用认识的颜色来表现物体形,并通过颜色的对比、渐变、重复等变化来丰富画面,从而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学前儿童在色彩运用方面的学习主要经历了按物择色、通过颜色变化来处理画而上的色彩、色彩的情感表达三个过程。
在教学中,利用认识事物来认识色彩,加强幼儿对色彩的感知,如红色的苹果,黄色的香蕉,紫色的葡萄等。其次,运用临摹画的方法,来掌握色彩的运用,巩固幼儿对色彩运用的掌握。然后,引导幼儿自由利用色彩来表达他所要表现的事物。
四.论述题:(共36分)
1、谈谈幼儿涂鸦产生的原因。(16分)(P60)
一、单选题
第1题:10~18个月儿童的发音在经过音节发声阶段后,一般进入(前词语发声阶段)第2题:儿童对于词、句子和语段三个语言结构层次在理解上的发展和获得是指(语言内容的发展)第3题:儿童抚养者为儿童提供的、经过简化的语言形式被称为(儿童指向语言)
第4题:关于计算机辅助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特点,表述不正确的是(计算机媒体可以代其他教学媒体第5题:整合教育观的基本内涵包括语言教育目标的整合、语言教育内容的整合和(语言教育观点的整合 第6题:某一具体的语言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的是指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活动目标)第7题: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本身就是通过规范去学习(规范语言)
第8题:文学作品本身意味着不同层次的学习,第一层次的学习是(理解语言符号)
第9题:在听说游戏的幼儿自主游戏阶段,教师处于(旁观者地位)
第10题:言语流畅度的三要素包括流畅性、言语速度和(言语节奏)
第11题:基本语言教育活动设计的第三步骤是(活动结构的研究)
第12题:3岁左右的儿童有自说自话的现象,这说明他们语言能力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倾听)第13题:讲述活动为幼儿所提供的语境是(相对正式的)
第14题:理解图书画面、文字与口语有对应关系的经验,属于(前图书阅读经验)
第15题: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目标的分类结构包括倾听、表述、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第16题:语言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原则不包括(根据活动结构选择活动内容)
第17题:关于谈话活动的作用,说法不正确的是(它锻炼幼儿的独白语言)
第18题:谈话活动与日常谈话最根本的区别在于是否具有(目的性)
第19题:关于讲述活动如何提高儿童语言交流信息清晰度的调节技能,表述不正确的是
(讲述活动可增强儿童对讲述内容的敏感性)
第20题:讲述“我喜欢夏天(冬天),”要说出喜欢什么季节及其原因,这一讲述类型属于(议论性讲述 第21题:对学前儿童的语言运用技能考察,不包括(情感控制能力)
1).)
第22题: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的第一步骤是(设置游戏情境)
第23题:在计算机辅助语言教育活动中,多媒体情境教学法发挥了计算机的(集成功能)
第24题:在幼儿园文学活动中,向儿童展示成熟语言的意义不包括(创造性地运用语言)
第25题:早期阅读活动能够让幼儿有机会接触(书面语言)
第26题:活动教育观的主要理论依据是(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第27题:学前儿童先学会一种语言,然后再开始学习第二语言,这种现象属于(双语延时学习)
第28题:与自闭症情感交往障碍儿童相比,一般性情感交往障碍儿童在语言表达上不会出现(回声式语言)第29题:在读完一则故事后,教师问幼儿:“你认为他做得对不对?”这种教育行为是为了培养(评析性倾听能力)第30题: 2岁的孩子和5岁的孩子对于玩球话题的谈话有不同的内容,这说明语言话题会受到(儿童发展霍华德的制约)
第31题:科学技术的功能包括(认识功能、生产力功能)。
第32题:要求学前儿童按事物的外形特征或量的差异来进行分类发生在(3-4岁)。
第33题:渗透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包括
(日常生活中的科学教育、游戏活动中的科学教育、其它教育活动中的科学教育)。
第34题:从各种水果、蔬菜、花卉中挑选出水果来,这种分类是(挑选分类)。
第35题: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中教师的语言应具有(启发性、形象性、逻辑性、目的性)。
第36题:世界上首创用实验法进行科学教学的是(墨子)。
第37题:事先创设一种情景,以此引发调查者想要观察到的幼儿的行为,从而来测试幼儿发展水平的一种方式是
(情景观察)。
第38题:家庭儿童科学教育具有以下明显的特点(个别性、随机性、灵活性、潜移默化性)。
第39题: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可以用来判断科学教育过程中的每一个步骤是否有效,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确保科学教育的质量(反馈—校正系统)。
第40题: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二、判断题:
第41题:语言能力指的是个人使用语言的能力,具体表现为听说读写四项。不对
第42题:轶事记录法和实况详录法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而言是比较适宜的研究方法。不对
第43题:语言是一种自然现象,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属性。不对
第44题:独词句体现了词和事物的联系,特别是词指称整类事物的概括性。对
第45题:语言发展最重要的生理基础是人类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发展。对
第46题:0—3岁是儿童语言真正形成时期,也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阶段。对
第47题:重叠音出现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是婴儿说话所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对
第48题: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不对 第49题:培养婴儿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发展口语的先决条件。对
第50题:词汇教育的首要任务是丰富词汇,要不断为幼儿提供大量新词,让他们去理解和记忆。对
第51题:幼儿园的谈话活动旨在良好的语言环境中,帮助幼儿学习倾听,习得与别人交流的方式。一般没有明确的目的和计划。不对
第52题:识字也是幼儿的学习任务,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不对
第53题:为了让幼儿更好容易理解语言,与幼儿交流时教师要模仿幼儿常用的词语,如把“小狗”说成“小狗狗”、把“一根
线”说成“线线”等不对
第54题:文学作品作为艺术品,首要的是审美价值,其次才是其他的认识价值、娱乐价值等。对
第55题: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不 对
第56题:讲述的语言要求比谈话的语言要求高,并且建立在一般交谈的语言基础之上。对
第57题:听说游戏主要为了吸引幼儿愉快地参与活动,一般没有明确的语言教育目标。不对
第58题:早期阅读活动主要是为学前儿童提供阅读图书的经验,包括早期识字经验和早期书写经验。对
第59题: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两方面:对学前儿童语言发展的评价,对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活动的评价。
对
第60题:学前全语言教育是指通过加强字、词、句的传授,全面发展学前儿童听、说、读、前书写
以及外语等的语言能力。不对
第61题:发育性口吃就是口吃。不对
第62题:教师应时刻关注幼儿的口吃,及时纠正。不对
第63题:正确站立姿势是身子正,腿不弯,抬头挺胸。对
第64题:物理降温时体温降至不对
第65题: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之一。对
第66题:
第67题:
第68题:
第69题:
第70题:
第71题:
第72题:
第73题:
第74题:
第75题:
第76题:
第77题:
第78题:
第79题:
第80题:
第81题:
造成幼儿口吃的原因除了生理缺陷外,还常常是由于心理原因和幼儿模仿等引起的。对 快乐、兴趣、愤怒、知觉等属于幼儿的主要情绪。不对 性格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可以满足幼儿的心理需要;(2)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3)有助于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不对 影响幼儿能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对 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稳定不变的。不对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感,掌握一些常用的宣泄不良情绪的方式与方法是发展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策略之一对 按游戏中创造性的程度分可以把游戏分为创造性游戏和自由游戏两种。不对 智力游戏是学前儿童最喜欢的创造性游戏。不对 职业是人们在社会中所从事的,并以此为生的具有特定职责的专门性活动。对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履行职业职责的过程中,在思想和行为上所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不对 保育员的品德在很大程度上对学前儿童品德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 保育员要教育孩子学会宽容,学会保护自己的利益,学会与别人一起游戏。不对 快乐、兴趣、愤怒、恐惧等属于幼儿基本情绪。对 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 “他非常讨厌小浩,不愿意与他玩儿。”这条记录是做了客观描述的记录。不对 婴幼儿阶段,是骨骼、肌肉及身体各器官和系统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对
第82题: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之一。对
第83题: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对
第84题: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不对
第85题:具体形象思维是3岁前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不对
第86题:幼儿情绪的一般特点是易冲动、易变化、易受感染和易外露。对
第87题:幼儿的社会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与老师的关系和与父母的关系。不对
第88题:幼儿与成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对
第89题: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学习知识等。不对
第90题:影响幼儿气质发展的因素主要有先天和后天的影响、知识和技能的影响和性格的影响。不对
第91题:在人的整个发展过程中,遗传素质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是稳定不变的。不对
第92题:婴儿心理的发展是指大肌肉和双手动作的发展。不对
第93题:视力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视敏度,是指幼儿分辨细小物体或远距离物体细微部分的能力。对
第94题:见察的目的性较强,不容易受外界新异刺激的干扰并能持久。不对
第95题:直觉行动思维又叫作手和眼的思维。对
第96题:幼儿常见的社会行为主要有反抗、竞争、模仿、攻击等。对
第97题: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6周岁的公民。对
第98题: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对
第99题:认识活动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之一。对
第100题: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是幼儿想象的特点之一。对
第101题:思维的两个突出特点是直接性和概括性。不对
第102题:具体形象思维是3岁前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不对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试题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语言包括 口头 语言和 书面 语言,所以语言既是人类的 话语,也是一种书面的符号。
2.语言能力一方面是指个人 使用语言 的能力,具体表现在 听说读写 四项;另一方面是指 分析语言 的能力,带有较强 直觉性 的特点。
3.目前学界关于儿童语言获得的理论概括为三大类:后天环境论、先天决定论和 先天与后天相互作用论。
4. 独词句的出现 和 从独词句到双词句,这是儿童学话中的关键的两步,因为语言基本的奥秘已开始渗入这些简单的学习之中。
5.在儿童掌握语言之前,有一个较长的言语发生准备阶段,称为“_前言语阶段__”。
6.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内容应该根据--一来确定,还应该根据一--和-------来选择。
7.谈话活动的主要类型:日常生活中的谈话、有计划的谈话活动、开放性的讨论活动
8. 行动研究法 是指研究人员和一线教师针对实际的教育活动或教育实践在的问题,不断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案或计划,用以指导工作实践。
二、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语言教育活动是幼儿自发地观察、模仿学习语言的过程。
(√)2.语言学习是儿童语言综合化的过程
(√)3.思维活动,尤其是抽象思维活动,必须借助于语言,不能离开语言而单独进行。(×)4.“言语”就是“语言”,两者只是名称不同,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5.组合关系是符号与符号组合起来的关系,也就是构成线性序列的语言成分之间的结构关系。
(×)6.“儿童口吃成因的调查”旨在探讨儿童口吃形成的可能原因,它属于现状调查。(√)7.幼儿园语言教育方法一般的方法有:示范模仿法、视听讲做结合法、游戏法、表演法、练习法等。
(×)8.儿童在语言习得过程中是被动接收知识和能力的,听到什么才有可能说出什么。(×)9.语言学习的心理因素包括三个方面:知识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发展、心理素质的差异,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心理素质的差异。
(×)10.为更好地掌握谈话技能和规则,在谈话活动中,要让幼儿反复练习某一交往技能,还可以让幼儿将某些交往词语背诵下来。
(√)11.重叠音出现是儿童早期语言发展的重要现象,是婴儿说话所呈现特殊的“小儿语”式发音。
(×)12.研究表明,一般从一岁开始,婴儿才真正理解成人语言。
(×)13.儿童一般在3岁以后词汇量大大增加,出现“词语爆炸现象”,这是儿童语言发展最迅速的时期。
(√)14.词汇量是从数量方面说明儿童词汇的水平,而词类范围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儿童词汇的质量。
(×)15.识字也是幼儿的学习任务,幼儿园组织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就是帮助幼儿获得识字经验,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程度。
(×)16.在谈话活动中,教师要做示范,给幼儿一些提示,及时纠正幼儿说话时用词造句的错误。
(√)17.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内容是语言形式、语言内容、语言运用的总和。
(×)18.观察评估法方法是由孩子通过观察、模仿老师的示范,从而学习语言的一种方法。(×)19.一般把从儿童出生到能够说出第一个具有真正意义的词之前的这一时期划为言语发生阶段。
(√)20.成人问“吃了没有”,婴儿刚吃完饭,还是答“没有”。答话和情景不符的现象是接尾策略在起作用。
三、问答题(前4题每小题5分,后2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为什么说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答:首先,语言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人类社会之外是没有语言的,社会属性是语言最为基本的一种属性。
其次,在人类的交际工具中,语言是最重要的。人类的交际工具除语言外,还有文字、旗语、红绿灯、电报代码、数学符号、化学公式以及手势、表情等。文字记录语言,处于从属地位,是最重要的辅助交际工具。旗语、电报代码、数学符号等交际工具,大多是在语言和文字的基础上产生的,且在特定领域内为社会服务,使用的范围相当狭窄。体态语只能作为辅助交际工具,代替不了语言交际的功能。
2.影响学前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因素有哪些?
(一)社会生活环境的影响
答:(1)不同的地区不同的生活环境。语言中各要素的复杂程度造成了儿童语言习得过程中习得方式和习得顺序的不同;家庭和社会的文化素质以及幼儿园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对儿童语言习得的影响很大;不同的生活环境对儿童的语言习得也有影响。
(2)教育的差异。
(二)成人语言观的影响
成人的语言观念可以体现在对待口语和书面语的态度,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地位,对本民族语和外语的态度等等,这都对儿童的语言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
3.讲述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讲述活动需要有一定的讲述对象。
(2)讲述活动是培养独白语言的主要途径。(3)讲述活动具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4)讲述活动中需要调动幼儿的多种能力。
4.听说游戏活动有哪些基本特征?
答:(1)在游戏中蕴含着语言教育目标。
(2)将语言学习的重点内容转化为一定的游戏规则。(3)在活动过程中逐步扩大游戏的成分。
5.专门性语言教育有什么特点?
答:专门性语言教育是指遵循语言教育规律来组织的学习活动,侧重提供幼儿以语言为对象的学习机会,是实现语言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是组织和传递语言教育内容的实施环节,是落实语言教育任务的具体手段,是教幼儿学习语言知识,教幼儿学习语言形式,教幼儿学习语言运用技能的过程。
(1)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目的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育活动不同于一般的语言环境,它是有目的地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语言环境,有明确的指向性。这种有目的性体现在各层各类的目标中,通过各项目标的实现,使全体儿童的语言都能得到同等的发展。
(2)语言教育活动是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其它非正式的语言学习是没有计划的、随意的,幼儿从中所吸收到的语言信息材料一般也是支离破碎的,对于幼儿语言发展的影响必然是不全面的。专门的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有计划的语言学习过程,这种“有计划”集中体现在教育内容的选择上。
(3)语言教育活动是有组织的语言学习过程。语言教育活动是一种在教师的组织下进行的语言学习过程。在这种有组织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注意幼儿已有的语言经验,并在此基础上,为幼儿提供新的语言经验,使幼儿通过学习,再次将新的语言经验转化为已有的语言经验。由此循序渐进,使幼儿的语言不断得到发展。
6.实地观察评价法和间接信息评价法、自我评价法和他人评价法各有什么优缺点?答:(1)实地观察评价法的优点是,全面、客观,具有鲜活、原生态的特征,能比较真实地反映活动的本来面貌,可信度比较高。但实地观察评价由于组织评价要求的即时性,状态展现的短暂性,所以对评价者的时间、精力要求都比较高。
(2)间接信息评价法的语言教育信息材料具有可反复回放、重现的特征,能灵活地按照需要再现当时的活动情境,方便组织安排,可以用来不断的、多层次评价剖析,也便于深入研究、探索规律。但是由于信息资料均来自于间接,如被评价者由于某种原因,或者收集者的水平等问题,都可能会造成信息的失真,那就较难反映被评价真实的状态,使评价失去意义。因此,间接收集的信息尽量要求做到保持原貌,力求以最真实的状态呈现,使评价减少不必要的误差。(3)自我评价法的优点,是不受时间和场合的限制,简便易行,省
时省力,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连续操作,机动灵活,有利于发挥评价对象——教师的主体作用。缺点为,由于缺少外界参照系,不易进行横向比较,所以容易出现过高或过低的趋向,其结果的客观性较差。
(4)他人评价法的优点是,客观性强,有利于避免主观片面性;可信度较高,可避免对自己评价过高或过低;也有利于优秀经验的及时分享与推广。但对组织主持者要求较高,需要有专业理论素养、实践能力和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发挥好专业引领者作用。团体的研究氛围也十分重要,要求成员间能真诚合作,本着相互探讨、共同提高的目的,而不是一团和气净说好话,或者故意找茬,鸡蛋里面挑骨头。他人评价法相对于自我评价法而言,比较化费精力和人力,故不大适宜频繁进行。
四、根据所给材料设计活动方案(共20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
2.任意选择一种活动类型设计相应的活动方案,可提炼“材料(2)”主题设计谈话活动或听说游戏方案,可围绕“材料(2)”设计讲述活动、文学作品学习活动或早期阅读活动方案;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材料(1):中班儿童语言教育目标
第一,谈话活动。能集中注意力,耐心倾听别人谈话,不打断别人的话;乐意与同伴交流,能大方地在集体面前说话;能说普通话,较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学会围绕一定的话题谈话,不跑题;学会用轮流的方式谈话,不抢着讲,不乱插嘴;继续学习交往语言,提高语言交往能力。第二,讲述活动。养成先仔细观察,后表达讲述的习惯;逐步学会理解图片和情景中展示的事件顺序;能主动地在集体面前讲述,声音响亮,句式完整;学习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实物、图片和情景的内容;能积极地倾听别人的讲述内容,发现异同,并从中学习好的讲述方法。
第三,听说游戏。在游戏中巩固练习发音,正确运用代词、方位词、副词、动词、连词和介词等;能说简单而完整的合成句;能听懂并理解多重游戏规则;学习较迅速地领悟游戏中的语言规则,并能及时作出相应的反应。
第四,文学作品学习活动。喜欢不同形式的文学作品,主动积极地参加文学活动;知道文学作品语言与日常生活语言的不同,进一步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学习理解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感受作品的情感基调,能运用较恰当的语言、动作、绘画形式表现自己的理解;能根据文学作品提供的线索,扩展想象,仿编或续编一个情节或一个画面。
第五,早期阅读。能仔细观察图画书画面的人物情节、看懂单页多幅的儿童图画书的内容,增强预知故事情节发展和结局的能力;懂得爱护图书,知道图书的构成,有兴趣模仿制作图画书;在阅读过程中初步了解汉字的由来和汉字认读的规律,并有主动探索汉字的愿望;喜欢描画图形,尝试用有趣的方式练习汉字的笔画。
材料(2):小熊冒泡泡
小熊吉米嘴又馋了,他打开冰箱吃了起来,一会儿就吃了许多零食。吉米口渴了,他在冰箱里发现了很多瓶“超级汽水”。
一打开瓶子,汽水里就有很多很多泡泡冒了出来。吉米从来没喝过这样的汽水,一下子喝了好多瓶。
喝了“超级汽水”,吉米肚子里全是泡泡,他像大气球一样飘起来。
吉米从厨房飘到大厅,又飘上了楼梯。坏啦!窗户没关上,眼看就要飘出去了,吉米急得眼泪都快流出来了。
突然,吉米打了个嗝,肚子里的气泡从嘴里冒出来了,他不再往上升了。“嗝嗝„„”他又打了好几个嗝,肚子里的泡泡都冒出来了。吉米慢慢地往下降,又落到了地上。从那以后,吉米再也不敢一下子喝那么多“汽水”了。
(本题无统一答案,按所设计方案符合要求的程度酌情给分。)
要求:1.设计应符合语言教育目标和幼儿年龄发展特点(见试题材料(1));
2.活动类型应为文学作品学习、讲述活动、谈话活动、听说游戏活动、早期阅读活动中的一种;
3.方案结构完整,包含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4.按照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见所附材料)列出活动过程每一环节的要点。附:活动过程一般步骤
文学作品学习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初步感知文学作品;②理解体验作品经验;③迁移作品经验;④创造性想象和语言表述。
讲述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感知理解讲述对象;②运用已有经验自由讲述;③引进并学习新的讲述经验。
谈话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谈话情境,引出谈话话题;②鼓励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③引导幼儿围绕中心话题逐步拓展交谈内容;④教师隐性示范新的谈话经验。听说游戏活动设计与实施的步骤:①创设游戏情景,引发幼儿兴趣;②交待游戏规则,明确游戏玩法;③教师指导幼儿游戏;④幼儿自主游戏。
一、从幼儿的点点滴滴抓起
幼儿年龄较小, 对良好习惯的形成并没有多少认识。然而, 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儿歌等, 因此, 我们可以在平时各类活动中通过讲故事、唱儿歌等幼儿易于接受的方式, 使幼儿明白不好的习惯会给人们带来危害。在日常生活中, 良好的习惯会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 平时每到吃饭的时候, 总会有孩子扔菜, 通过对幼儿进行教育, 产生较好的效果, 进餐习惯较好, 桌面、地面较干净生活活动中, 通过图片、事例的讲解, 使幼儿明白饭前便后要洗手, 否则, 细菌沾在食物上, 小朋友吃了就可能得病咳嗽、打喷嚏时用手或手臂遮挡, 不然易散播细菌等。在日常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将自己脱下的外套折叠整齐, 并按一定的摆放方法放在箱子里, 这样既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又能在摆放的过程中考虑到他人, 使箱子放下更多他人的衣服。午睡起床, 引导幼儿折叠自己的小被子, 使幼儿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良好习惯等。通过对一系列身边发生的事例及时分析、引导和教育幼儿, 使幼儿明白为什么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使他们在平时自觉地培养自己良好的行为习惯。
二、通过重复训练对幼儿强化教育
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 它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 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 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 逐步强化, 特别是对记忆能力、控制能力相对较差的幼儿来说, 重复训练尤其重要。如幼儿在运动活动中容易出汗, 教师就必须做个有心人, 及时向幼儿进行卫生宣传, 同时反复提醒幼儿用干毛巾擦汗等, 使幼儿有良好的意识和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又如幼儿在玩玩具后, 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的习惯, 教师就必须有意识地组织幼儿多次练习, 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 玩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习惯。平时, 教师还要营造温馨、舒适、安全、优美的活动空间, 设置有利于幼儿独自活动、平行活动、小群体活动的区域, 提供充分的活动材料和玩具, 让幼儿在宽松的环境中不断地尝试、重复着他们的游戏活动。这样利于帮助幼儿在活动中与同伴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 培养幼儿的交往能力, 使幼儿尽快地从“要我做”向“我要做”转化, 有效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三、爱幼儿, 营造宽松的环境, 奠定良好的品德意识
教师对幼儿的爱, 会使他们产生安全、愉快、积极的情感和心理体验, 促使幼儿更乐于接受教师的要求, 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 促使幼儿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
我们班里有个孩子, 对什么都“无动于衷”。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 我发现他智力没有问题, 只是心理封闭、不合群, 而且他语言表达能力特别强。于是, 我首先发挥取长补短的教育策略, 以他的语言智力为突破口, 把语言智力运用到交往智力的领域中。在组织幼儿表演故事时, 根据故事的角色游戏, 我让他来扮演他喜欢的角色, 并对他的表演给予肯定评价, 以此让他感受到集体的乐趣。然后, 我提供机会, 激发愿望, 多为他提供与其他幼儿合作的机会。我还针对具体情况, 捕捉他身上的闪光点。在手工活动中, 我发现他的剪纸能力特别强, 就及时鼓励他、表扬他。渐渐地他活泼起来了, 增强了自信心, 能够和同伴友好相处了, 并能大胆地参加各种活动。
四、教师要正确引导, 为幼儿树立榜样
在幼儿活动中, 幼儿的模仿性非常强, 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幼儿产生巨大的影响, 幼儿在校期间, 会不由自主地模仿着教师的一言一行, 因此, 教师要注意时时、事事、处处规范自己, 严格要求自己, 努力为幼儿做表率, 正确引导幼儿的思想观念。
要求幼儿掌握正确的是非观, 是需要长时间和反复的训练的。首先让幼儿明确怎样做才是正确的, 并让其养成习惯。比如, 为了让幼儿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我们提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在日常生活中, 要求幼儿自己穿脱简单的衣服、鞋袜, 并叠好放在指定的地方, 自己玩的玩具要自己收拾好, 午睡和离园前摆好自己的小椅子。这些事情要求他们立刻做好是件不容易的事, 而是通过我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示范, 耐心诱导、督促、鼓励幼儿反复练习巩固。经过不断的日积月累和强化提醒, 幼儿良好的行为才能得到巩固和提高。
良好的行为习惯涉及到方方面面, 如心中有他人, 会宽容他人, 意志品质坚强, 做事认真, 要有克服困难的精神, 礼貌地倾听他人的讲话, 不随便打断他人的话语, 日常生活和外出活动中, 能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积极参与各类活动, 遇到困难, 想办法解决, 同伴间要相互关心、互相帮助, 要学会谦让, 好玩的玩具大家一起玩等, 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有必要对幼儿加强诸方面的教育和培养。
五、良好的习惯要持之以恒
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也不是一个故事或一项活动就能完成的, 要细水长流, 持之以恒, 反复练习不断强化, 切忌“三天打渔, 两天晒网”。
首先, 观点要明确, 态度要坚决。为使他们自觉遵守要求, 首先要告诉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 应该怎样做, 这是至关重要的一步。例如小班幼儿在学习正确穿鞋的时候, 通常比较困难, 这时教师要耐心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 两只鞋应该怎样放才是正确的。并告诉幼儿只有这样穿, 脚才会舒服。同时在户外活动时, 带领幼儿玩印脚印的游戏, 巩固对左右脚的认识, 这样一段时间以后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其次, 要“一致”和“一贯”。“一致”:幼儿习惯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 它有赖于幼儿园、家庭、社会的共同参与。幼儿园做好宣传工作, 让家长认识到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家园双方要形成共识,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一贯”要求和规则一经提出就必须天天坚持, 不要让幼儿存有侥幸心理, 这次我没做也许教师没看见。所以要想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就要一直坚持下去, 中途不要停。
【关键词】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12)07/08-0018-03
一、问题的提出
“生命教育”理念由美国学者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倡导人们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不断提升生命质量,创造生命价值。〔1〕这一教育理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幼儿在进入小学之前会通过多种途径对生命形成特定的观念。〔2〕这些观念在日后或多或少会影响到幼儿对生命的态度和其生命的质量。因此,学前儿童同样需要生命教育。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是帮助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珍惜生命、欣赏生命, 提高自我保护技能和生命质量的一种教育活动。〔3〕当前的学前儿童教育对生命价值本身缺乏应有的关注,許多幼教工作者对生命的理解也较片面,难以促使幼儿形成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的积极情感。〔4〕目前我国大陆有关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研究非常少,已有的研究也缺乏系统性,尚未建立起操作性较强的课程体系,从事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幼教工作者在实践中常出现无所适从的情况。因此,设计一套操作性强且适合幼儿年龄特点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十分必要。本文尝试从课程目标、内容、实施及评价等方面对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二、课程目标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所以,幼儿园生命教育就是要确保幼儿自然生命的安全与健康、要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为幼儿创造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以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包括认识生命、保护生命、体验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方面。〔5〕对应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目标可以表述为:引导幼儿认识生命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帮助幼儿掌握必要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技能,让幼儿体验到生命的珍贵、美好与平等,从而形成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和珍惜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的年龄阶段目标
1.小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身体的基本部位及功能;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卫生习惯,积极参加各项运动;保持积极情绪,体验和享受生活的快乐与美好。(2)对待他人方面:接纳并喜爱他人,乐于与人交流,享受集体生活的乐趣。(3)对待自然方面:喜爱大自然,喜爱动植物,了解它们的基本成长规律、生活习性和相关特征,并有保护动植物的意识。
2.中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了解身体的内部器官和功能,有自我保护和保健的意识和能力;积极参加运动,并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能识别基本的情绪,掌握调整不良情绪的基本方法。(2)对待他人方面:了解和关心身边的人,能很好地与他人相处,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3)对待自然方面:热爱大自然,喜欢观察了解身边的动植物,有保护自然的意识,有探索自然的兴趣。
3.大班
(1)对待自己方面:认识生命的特点和发展规律,了解其他生命与自己的关系;有自我保护意识,掌握基本的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勇敢面对困难和挫折,拥有健康积极的生命态度。(2)对待他人方面:掌握与人交往的基本策略,认识不同职业的人的价值及其与自己的关系;尊重他人,关爱他人,有初步的社会责任感。(3)对待自然方面:了解动植物成长和变化的规律,知道它们与人类的关系,有保护、关爱动植物的意识,并了解如何保护、照顾动植物;热爱大自然,有探索自然的兴趣和基本能力;欣赏所有生命的美,初步理解生命的意义与价值,有追求高质量生命的意识。
三、课程内容
生命大体可分为人的生命和自然界的生命两大类,前者包括自己的和他人的生命,后者主要指动植物的生命。人的生命又可细分为自然生命、精神生命、社会生命等不同层次,每个层次具有不同的内涵和价值。生命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遵循整体性和层次性原则,坚持合目的性、基础性、价值性、发展适宜性、兴趣性和直接经验性等原则。〔6〕应以幼儿的生命为中心,围绕引导幼儿认识生命、敬畏生命、关爱生命、珍惜生命和发展生命等来组织课程内容。
(一)生命与自我
初步认识自我生命和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知道自我生命的来源;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了解基本的营养、保健知识,养成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清洁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学会自我保护和保健方法,了解运动锻炼对身体成长的意义,掌握基本的走、跑、跳、投掷、攀登等技能,喜欢并积极参与各项运动;接纳并喜欢自己,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乐于体验生活,初步形成不怕困难、积极乐观的品质;有学习榜样,有初步的人生理想。
(二)生命与他人、社会
了解、掌握自我生命与他人、社会的联系,包括:他人生命的特点、规律和价值;与他人交往、相处的策略和方法;他人生命与自己的关系,对他人、社会应有的责任、态度和情感。
(三)生命与自然
欣赏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培养幼儿探索大自然的兴趣;认识动植物生命的特点、习性和生长规律,如动物的生长和繁殖;了解动植物与人类的关系,认识其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如植物可以被制作成各种生活用品,做成各种香料等,动物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食物等;了解什么是破坏自然的行为及其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如乱砍树木可能加剧水土流失,地球变暖;培养幼儿尊重和珍惜动植物生命的意识,引导幼儿形成保护大自然的初步责任感。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内容应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采取围绕同一主题螺旋上升的方式加以组织,〔7〕宜由近及远、由简单到复杂、由具体到抽象。
四、课程组织与实施
(一)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
幼儿的生活、生命及发展是一个整体,所以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组织也应充分考虑幼儿发展的整体性和连贯性特点。《纲要》将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生命教育与这五大领域都有关系,所以,宜以主题的形式,结合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融合五大领域的内容来组织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内容。
(二)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的实施
1.创设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
生命教育应在充满生命气息的环境中实施。如,可以在活动室墙壁上张贴有关生命主题的图片、剪贴画,在图书角投放有关生命教育的图画书,在活动室区角或户外种植各种植物,与幼儿一起饲养小动物,等等,以让整个幼儿园充满生命气息。
2.采用丰富多样的组织形式
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可以围绕幼儿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通过引导幼儿练习、游戏、扮演等多种方式来实施。例如,可引导幼儿阅读有关生命教育的图书(如《我很特别》《精彩过一生》《我爱大自然》《我永远爱你》等),帮助幼儿加深对生命美好的体验。也可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例如参观敬老院,看望生病的同伴等,以培养幼儿相应的社会责任意识。
3.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幼儿园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越近,就越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幼儿学习就越有效。〔8〕因此,要充分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调动幼儿园、家庭、社区和周边环境中一切可利用的资源,如,组织开展亲子活动,让家长加入到学前儿童生命教育中来;充分挖掘社区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
4.教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
要做好幼儿的生命教育工作,幼儿园教师既要掌握基本的生命科学知识,更要拥有健康的生命态度和优秀的性格品质。只有这样,教师所实施的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才可能积极地影响幼儿,达到课程的目标。
五、课程评价
首先,评价目标要明确。要以促进幼儿生命健康成长和身心健康发展为目标。〔9〕
其次,评价内容要全面。不仅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认知,还要关注幼儿对生命的情感和态度,关注其自我保护、关爱他人的行为和能力的变化。
最后,评价主体要多元化。除了幼儿园教师之外,家长也要积极与幼儿园沟通交流,参与课程评价工作。幼儿也可以表达自己对课程的理解与感受。
希望有更多的人来关注、研究和开发学前儿童生命教育课程,以推动幼儿生命教育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仁富.生命教育引论〔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0:1-2.
〔2〕张美云.生命教育课程设计之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6,(3):27-30.
〔3〕吴增强,张声远.生命教育解读〔J〕.思想?理论?教育,2005,(3):33-36.
〔4〕岳亚平.生命教育:幼儿教育的思考原点〔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6,334(6):8-10.
〔5〕〔6〕冯建军.中小学生命教育课程及其设计〔J〕.北京教育:普教,2007,(7/8):23-25.
〔7〕冯晓霞.幼儿园课程〔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50-62.
〔8〕虞永平.学前教育学〔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210-214.
〔9〕马明龙.生命教育视野下的幼儿园课程评价〔J〕.幼教研究,2010,(1):14-15.
A Tentative Study on Life Education Curriculum for Preschool Children
Han Yinghong1, Chen Yin1, Shen Tong2
(1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 Tianjin Normal University, Tianjin, 300387)
(2Kindergarten Affiliated to 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Abstract】The research on life education for preschool children is still at the primary stage and the chief difficulty for life education lies in the lack of a scientific and systematic curriculum. Therefore, based on analysis of relevant researches home and abroad, the researchers attempt to construct a curriculum system of life education with curriculum objectives, contents, implementation, and assessment for preschool children.
【学前儿童心理学答案】推荐阅读: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答案05-27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美术)作业答案(Y)09-22
学前儿童心理学习题12-17
学前儿童特殊教育10-04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12-16
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方法06-04
学前儿童心理学说课06-10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题目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