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的人生哲理
“我不知道自己喜欢做什么行业”
“我想跳槽,但是不了解有什么行业比较好”
“我喜欢XXX行业,但是不知道它发展如何”
总括来说,这类问题归结于对意向行业或者公司的了解不足导致的。
想要在找工作中提高命中率,你需要学会快速了解一个行业或者公司,然后筛选出适合自己的意向岗位再去应聘。
本篇文章Hardy教你如何在72小时内快速地去了解一个全新的行业或公司。
01
了解行业的两大重要性
假如你是应届生,正在应聘第一份工作,那么HR会把你默认为一张白纸。但是假如你已经工作了几年,当你想跳槽的时候,HR就会直接用“是否有相关经验”来筛选人,假如你没有相关经验,那么被刷掉的几率很大。
为什么?俗语说“隔行如隔山”,即代表不同行业所要求的能力都是很不一样的,假如你现在在寻找工作的时候是随便决定一个行业,工作了一段时间发觉不合适再想跳槽的话,难度就很大了。
深入了解一个行业会增加你在面试中的谈资。
很多时候面试官会问求职者:
“你热爱这个行业吗?”
”热爱”
“为什么?”
“嗯......”
真正热爱一个行业不是嘴上简单告诉面试官“我喜欢”就代表你真的喜欢,面试官是从你对这个行业的见解的深度中去判断你到底是否喜欢,是否真的具有热情。
这就好比谈恋爱,一个男生要表达他很喜欢自己的女友,难道是单纯地每天在对方面前说一句“我喜欢你”就可以么?当然不是,而是男友通过日常的相处当中表现出对女友的无微不至,自然而然就表达出自己很喜欢她。
所以深入了解一个行业的话,能帮助你增加对这个行业的谈资,在面试的时候体现出你对行业了解的深度,从而增加自己的印象分。
举个例子,A,B两位同学同时去面试阿里巴巴,面试官问:“你对阿里巴巴和京东未来的发展有什么看法?”
A说:“我想应该两个都发展得挺好吧,毕竟现在基本我买东西都只去这两家”
B说:“我认为在未来的5年内仍然是阿里巴巴的的天下。因为阿里巴巴是一家轻电商公司,它只做平台,所以运营资本很低。但是京东是一家重电商公司,有自己的物流,自己的仓储。所以随着电商业务的发展,它未来需要雇佣的快递员,需要租用的仓库会越来越多,这些费用的投入会造成京东自己的压力。”
B说得对不对?不一定对,但是假如他平时不了解这个行业的话,是不可能说出这番具有自己见解色评论,所以假如我应聘,我会选他而不选A,这就是了解一个行业对面试带来的好处。
当然,前提是你不能错得太离谱,例如说“我觉得阿里巴巴可以学习京东白条”,那你就准备好迎接面试官的白眼吧。
02
如何在72小时内了解一个行业/公司?
当我们知道了解行业的重要性以后(Why),接下来就和大家分享应该如何了解一个行业/公司(How)
一般在了解一个行业和公司的时候会分两个维度:行业层面和产品层面。
行业层面
关于行业层面有以下几个维度需要了解
-市场规模如何
现在盘子有多大,未来增长情况如何
-整条产业链的上下游分别都有谁
例如快消行业有原料供应商,厂商如宝洁,下游有零售商如沃尔玛,大润发,天猫,京东等
-产业链上下游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宝洁通过售卖自己生产的产品给零售商盈利,零售商通过售卖供货商的产品给消费者实现盈利
-这些角色是通过什么方式盈利的?
一个公司的存在的主要目的就是盈利,所以了解一家公司是的生意模式是非常重要的-了解行业内的前三名公司
一个行业一般前三名公司的动向就代表了整个行业的特点和动向,所以你不断盯着前三名公司就可以。
-不断关注行业内出现的新公司
除了行业的前三名,还不断有一些新公司的出现会颠覆整个行业的技术,商业模式等等。例如大家都热衷的互联网,可能首先想到的BAT,但是现在势头很猛的今日头条,它的信息推送正在改变消费者阅读的习惯,这个也是值得关注的。
产品层面
产品或服务是一家公司的核心,所以了解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至关重要。一般涉及以下5个维度
-产品起到了什么作用?
如微信,是主要用于即时通信的。
-产品为了谁而设计?
用户群是谁?他们有什么特点?例如微信用户年龄普遍偏大一点。而**主要是给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用的。
-用户会在什么场景下使用该产品?
用户在不同的场景下使用的习惯都会不同。不要误以为只有应聘产品,销售,市场相关的人才需要了解意向公司的产品特征。无论你申请什么岗位都需要对公司的核心业务做到了如指掌。
-产品为用户解决了什么问题?
即这个产品解决了什么痛点?
-产品近期在市场上有什么动向?
这个产品近期有什么动向?如:它拍了什么广告?推出了什么新功能?收购了哪些新公司?等等...03
快速了解行业/公司的具体途径
上面介绍了在了解一个行业/公司的时候需要知道什么内容,那么我们具体可以去哪里查阅这些信息?
-市场研究网站
如IT199.COM/艾瑞咨询网/易观智库/Talkingdata,或者直接百度搜索“XXX行业报告”
-看书
例如我在研究宝洁的时候就买了它的CEO写得《Playing
to
Win》去看,深入地了解了宝洁公司的文化。
-找大牛
推荐大家去**APP在行在上面花钱约意向行业和岗位的大牛了解。能用钱解决的事情千万别浪费时间。
04
如何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行业/公司?
了解完意向行业/公司以后,怎么知道自己适合什么行业/公司。
首先,建议大家可以百度去做一个性格测试(推荐MBTI),知道自己的性格特点。
然后按照以下五个维度去判断自己是否适合某个行业/公司:
-你可以做什么?
即你有什么能力,你有什么资源
-你喜欢做什么?
一般从你的兴趣出发
-你擅长做什么?
你做什么事情会比别人做得更快更好?
-意向公司需要什么能力?
你可以做的/喜欢做的/擅长做的有什么与之匹配?
-意向公司的工作状态如何?
例如你是一个不喜欢办公室政治的人,那么可能国企单位就不适合你。
总结
愿你能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
◇
前言
◇
成功第一定律
◇
中国古训的启示
◇
职业定位的本质
◇
什么是“从事适合的职业”
◇
什么是天赋
成功第一定律
■ 成功心理学的最新研究认为:在外部条件给定的前提下,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准确识别并全力发挥其天生优势——天赋和性格。
■ 人际关系、努力、教育等都很重要,但都不是职业成功的关键。
■ 只要你识别和接受自身的天赋和性格,配以必要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寻找需要你所具备天赋和性格的岗位,持续地使用它们,并坚持下去,就有望成功,有望建立幸福的人生。
这就是世界著名的“优势理论”。职业规划中国网称之为“成功第一定律”。
优势=天生优势+后天优势=(天赋+性格)+(知识+技能)
天生优势——是一个人油然产生并贯穿始终的思维、感觉或行为模式。包括天赋和性格。
知识是所学的事实和课程。技能是做一件事的步骤。
天生优势是遗传和早期形成的。一个人到15、16岁就基本定型了,也就是说其天赋和性格基本形成了。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赋,就如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一样。古人说:”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优势是先天的,而后天优势(知识和技能)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而获得。所以,天生优势是一个人优势的关键。
例如:作为一名销售员,你能够学会如何介绍你的产品特性(知识),甚至能学会问恰如其分的问题来了解每个潜在客户的需求(一种技能),但是你永远不可能学会如何在恰到好处的时刻以恰到好处的方式,推动这位潜在客户掏钱购买。后者是一个人的天生优势。
有天生优势的人能持续地表现优秀,没有这方面天生优势的人往往表现平平,甚至很差,或者只是有时表现优秀,而不是持续地表现优秀。
虽然有时没有所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也能建立一种优势——有的人是“天生”的销售员,虽然对产品所知廖廖,仅凭其如簧之舌就足以说服客户购买——但是,缺少必需的天生优势是决不可能建立持久的优势的。在许多工作中,你都能够获得必需的技能和知识,直到你能基本胜任;但无论什么工作,如果你缺乏必需的天生优势,你就决不可能持续地表现优秀。
优势理论着眼的是职业的战略问题,职业定位就是解决一个人职业发展的战略问题。首先,从战略上,你要选择适合你的性格(本我)、并能最多地用到你的天赋优势的职业——就是扬长避短,只选择能充分发挥性格天赋优势的职业,避开会用到自己性格天赋弱点的职业。选定了适合自己的目标职业后,再看要在这个职业上取得成功,需要弥补哪方面的短处,改善哪方面的弱点,这就是一个战术层面的问题。(“木桶理论”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
因此,“扬长避短”最重要的是——扬“性格天赋”之长,避“性格天赋”之短。
每个人在他的天生优势方面学习进步最快,成长空间、潜力最大,能够获得的成就也最大。所以,与其把时间精力放在克服弱点上,不如把重点放在发挥天生优势上成长更快、成效更大。
成功职业之道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优势,控制弱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克服弱点上。
所以,我们要尽快走出“只要下功夫,什么都能学会”的误区,不要盲目参加销售技巧、领导艺术以及其它用心良苦的培训,然后指望脱胎换骨。除非你具备必需的天生优势,否则你的进步将很有限。
我们应该首先识别自己的天生优势,然后有针对性地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继而将它们转化为优势。
中国古训的启示
人们常说:一个人放对了地方就是人才,放错了地方就变成蠢才。这是成功第一定律的生动阐述。
这是个非常简单明了的道理,但很多人就是不重视,脑子里没有这个概念!
这是我们几千年传统教育的结果。我们从小受的教育就是只要刻苦努力就能成功。
印象最深、影响最广泛的包括我们读的小学课本中写的爱迪生的名言:“天才就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现在连一些老一辈的学者都扼腕叹息的是——爱迪生的话当年被人为地去掉了后半句,以至误导了多少学子呀!这后半句是:“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爱迪生的这句话是1929年2月11日爱迪生82岁生日时,在记者招待会上说的。当时也有记者解释成“关键是努力”,为了消除这一误解,爱迪生后来进一步解释说:“如果拥有百分之一的灵感,可以引发更高一级的智慧,经过努力,就能够结出硕果。如果没有灵感,再努力也是白搭。”(请参看
《爱迪生天才名言原有下半句》、《爱迪生论天才(灵感)的真相》、《勤奋与成功没有必然的联系》)
这样教育的目的是好的,主要是为了勉励我们青年人勤奋努力。
同时,为什么铁棒一定要磨成针呢?社会需要针,难道就不需要铁棒吗?我们天生是不一样的,你是“铁棒”我是“针”,你和我一样有用武之地,你当一流“铁棒”,我当一流“针”,为什么一定要让“铁棒”
变成“针”去做“针”的事情呢?
这几年流行成功是靠70%的人际关系和30%的能力的成功学理论之后,许多人似乎茅塞顿开,好象找到了制胜的法宝,又拿出了中国人愚公移山的精神,刻苦磨练并试图改变自己的性格,以便建立广泛而又牢靠的人际关系。所以你看书店里厚黑学呀、如何讨好上司、笼络下属之类的书琳琅满目。
难道我们忘了“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的千年古训吗!最终结果将会证明这一切的努力都是杯水车薪、无济于事。
中国还有一个非常深刻的古训:“一个人是命中注定的”或者说是“天注定的”、“性格决定命运”。我们认为它是宿命论。其实它是几千年来祖祖辈辈用鲜血和汗水总结出来的,只是我们一直不明白其深奥之处。
我们认为你的性格决定你的职业定位,决定你从事什么职业成功的机会大、从事什么职业成功的机会小。
职业定位的本质
我们从呀呀学语时,就被灌输要学会讨人喜欢、学会怎样被别人认可,长大后,我们的言行举止、所作所为,自觉不自觉地似乎都是为了讨别人喜欢、为了被社会接纳和认可,以至到现在我们弄不清哪些是社会化的我、哪些是真实的我。当我们对现在的工作越来越厌烦、越来越感觉不适应时,我们又重新思考:“我是谁?”本来我们以为对自己、对前途很清晰,现在却感到越来越迷茫,越来越感觉到在社会的滚滚洪流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方向。
正如我们经常分析某某演员扮演一个角色很成功的原因,是因为演员的性格特质与角色很相似、是本色演员一样,职业成功的秘诀也是做本色演员。做本色演员得心应手,容易成功;做非本色演员很辛苦,不容易成功。
职业定位就是在社会分工的大舞台上确定能扮演我自己的角色:符合本我,不用经常戴着面具去迎合工作的需要,甚至可以张扬自己的个性,并最多地用到我习惯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简单地说就是——做本色演员,就是要“做回我自己”。
什么是“从事适合的职业”
假如职业规划师说你不适合做会计,尽管你是学会计的,并不是说你一点都不具备做会计的能力。其实你可能已具备了一定的做会计的能力,假如你去做,也不是说一定会做不来。
“从事适合的职业”就是“做回我自己”、从事适合我自己的职业,代表了五层意思:
1、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有工作满足感”的职业,就是每天享受工作,而不是每天厌烦上班、对从事的工作感到厌倦甚至痛苦。
2、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进步和发展最快”的职业,最能发挥自己的性格和天赋优势,是职业发展的最佳路径。
3、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一生长期发展”的职业,能取得一生职业生涯长期的成功,而不是依赖某个偶然机会的短时间内的成功。对有些人来说,适合的职业意味着对他是最好的职业,不是唯一可以做得来的职业;对于另一部分人来说,适合的职业可能意味着是唯一能够持续发展的职业,不适合的职业很难持续发展下去。
4、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成功”的职业,能最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潜力,在这个职业上能发展到很高的层次,能取得自己可以获得的最大的成功。
5、从事“做回我自己”的职业就是从事“最有竞争优势”的职业,与其他人竞争时有最重要的优势——性格和天赋优势。因为即使一个人有专业的优势或经验的优势,大家都从事同样的工作一段时间后,有性格和天赋优势的人进步更快,在知识和技能上会逐步赶上并超过仅仅有专业优势或经验优势的人,这样这个人的这些后天优势也会逐渐丧失。
什么是天赋
■ 天赋的表现特征
有天赋的人能持续地表现优秀,没有这方面天赋的人往往表现平平,甚至很差,或者只是有时表现优秀,而不是持续地表现优秀。
天赋既不能增加,也不能减少,不能在本来没有的情况下通过学习获得,只能在有的前提下通过传授、培训来加强。
天赋通常表现为一种学习的能力,拥有某种天赋,你在学这方面的东西就学得比一般人快,甚至是无师自通。中国人说是“悟性好”。
学习语言的能力就是一种天赋。比如学闽南语。有的女孩,来泉州1年,广东话就说得很地道,听不出是北方人。有的人来泉州10年,闽南语还说不好。
■ 天赋表现的范围
几乎所有的领域或行业。
■ 天赋的分类
按照天赋作用的对象,天赋可以分为三大类:
1.与人打交道的天赋
.与物打交道的天赋
3.与数据/信息打交道的天赋
有的人擅长与人打交道,与物打交道,不擅长与数据/信息打交道;有的人擅长与数据/信息打交道,不擅长与人或物打交道。
■ 天赋与职业的关系
天赋是一个人技能的最基本元素,一种天赋可以适用多种不同职业。假如你有很强的空间图形辨认力,既可以表明你有成为一名成功的画家的潜力,也可以表明你有成为一名成功的雕刻家、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的潜力。空间图形辨认力是以上这些工作所需要的技能的最基本元素。
■ 天赋与兴趣的关系
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往往蕴藏着自己的天赋,但兴趣爱好不等于天赋。所以我们可以从自己众多的兴趣爱好中寻找自己的天赋,但我们不能把兴趣爱好当作自己的天赋。
职业生涯规划的诀窍
一天,泰莱神父去医院主持一位病人的临终忏悔,他到医院后听到了这样的一段话:“仁慈的上帝!我喜欢唱歌,音乐是我的生命,我的愿望是唱遍美国。作为一名黑人,我实现了这个愿望,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我还用歌声养活了我的6个孩子,现在我的生命就要结束了,我死而无憾。”
歌手的话让神父想起5年前他曾主持过的一次临终忏悔。那次是位富商,而他的忏悔竟然和黑人歌手
差不多。他对神父说:“我喜欢赛车,从小研究它们,改进它们,经营它们,一辈子没离开过它们。这种工作与兴趣相结合的生活方式让我非常满意,而且我还从中赚了大笔的钱,现在我没有什么要忏悔的。”
泰莱神父给报社去了一封信,他写道:“人应该怎样活才不会后悔呢?
我想也许做到这两点就够了:
第一,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第二,想办法从中赚钱谋生。”
后来,这两条原则流传开来,成了美国人公认的“最不后悔的活法”。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是一个地道的农民,平日寡言少语。令我对他刮目相看的,是他教育孩子常会说一句朴素而又意蕴深刻的话。这句话就是:你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三伯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初中毕业后,三伯让他从师学瓦匠。学了一年,大儿子嫌那砌砖抹灰的活儿既脏又累,不想干了,提出要改学理发。三伯将他臭骂了一顿,教训他说:“干什么不苦,干什么干好了不能干出大名堂?行行出状元呢,你今天学这明天学那,到头来一样也拿不出手,‘艺多不养家’哩。你给我沉住气,认认真真学好一样本事,这辈子就够了。”三伯逼着他又学了一年瓦匠,打下一定基础后,再花钱送他去跟一位姓康的师傅专门学习砌土灶的技术,康师傅在这方面有一手绝活。现在,康师傅已故,大儿子代替他成了方圆百里砌土灶的行家,每天拿着瓦刀忙得不可开交,日子过得十分殷实。
小儿子呢,念完高中,没考上大学,三伯送他到小酒坊去学酿酒。学了一段时间,小儿子就觉得技术已学到家了,想自个儿也开间小酒坊。三伯对他说:“用三两天就能学会一门手艺?做梦吧。告诉你,你得老老实实给我学,直到手艺拿得出手为止。不久,三伯借了一万多元钱,把小儿子送到一家学院自费学习酿酒。后来,小儿子到一家酒厂当了技术员。现在,十年过去了,小儿子已成为那家蒸蒸日上的酒厂的技术权威和生产副厂长了。
想一想三伯的教子哲学,还真有几分道理。人生在世,安身立命,养家糊口,你必须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不学无术,得过且过,没有掌握半点拿得出的本事肯定不行;虽好学肯干,但目标分散,没有规划,用心不专,这样本事虽多,却大都水平一般,没有一样拿得出手可不行。成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秘诀,浓缩起来其实就是三伯的这句精辟之言:你要有一样拿得出手的技能!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选择一条路一直走下去
有这么一家人。男的是教师,在一所中专学校教经济学;女的下岗,在街面开一个纽扣店;孩子是女儿,在一普通中学读初三。
男的没有什么爱好,教学之余,除了到图书馆翻翻经济类杂志,就是到妻子的小店转悠转悠。女的也没有什么大志,除了卖纽扣,最多再卖些头饰、胸花之类的小玩意儿。女儿学习也很一般,没拖拉过作业,也没有得过一次奖。总之,一家都是普通人,过的日子也是普通人的日子,平平淡淡、紧紧巴巴。
一天,男的告诉女的,我有一个新发现。女的问,什么发现?男的说,昨天,我在图书馆看一份
杂志,介绍的全是世界上的大公司,叫做“五百强”。我发现,他们都是一根筋,一条路。女的问,什么意思?男的说,打个比方,你卖纽扣,就只卖纽扣,卖所有品种的纽扣,店再大,都不卖别的。女的说,这算什么新发现!不就是开专业店吗?男的说,好像是开专业店,但我搞不清楚的是,为什么成为五百强的都是这些专业店,而不是其他的店。这里面一定有名堂。
男的不是个执着的人。但自从有了这个新发现后,从没有放弃诼磨。他认真查阅了世界第一强,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他发现它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都不买地,都不去做房地产。他又查阅了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它是世界第二强,一百多年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八万亿了,都不去做航空和轮船。他还研究了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他发现此人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男的想,是不是心无旁骛地做一件事,更容易成为强者?
有了这一认识之后,他有些心动了。一天晚上,他对妻子说,以后再进货,头饰、胸花之类的东西,不要再进了。全进纽扣,有多少品种进多少品种,看看会怎么样。
也许是他发现了天机,也许“从一而终,坚持一条路走到底”这种做法本身就蕴涵着天机。总之,自此之后,一家航空母舰式的纽扣店,在这座城市出现了。所有做纽扣批发和销售的人,来到这座城市,都是这家纽扣店而来。他也因此成了“纽扣大王”。
前不久,这位男教师,请我们吃饭,说是女儿要到英国去了,想庆贺一下。我们原以为是他有钱了,送女儿去英国自费留学。吃了饭才知道,不是这样的。他说,女儿成绩差,没有考上大学,但是女儿喜欢英语,于是就聘了老师,专门教女儿英语。在一次外企招聘中,女儿因英语好被聘为翻译。这次去英国,是因为女儿在那儿找了份工作。
我曾听说,坚持登一座山峰的人,一定会达到顶峰。现在看来,一辈子坚持只做一件事的人,一定会成功,并且会成为一个强者,一个佼佼者。
你是正常的傻瓜吗?
先出一个题目:如果某日,你下班后照常等公车,但半个多小时过去了它还没来,很显然路上出了什么事情。这个时候,你的同事小白也过来等车。他看到你的状况就提议一起打车回家。你觉得这未尝不是个好主意,但是细说下来才发现自己的方向和小白恰好相反,一起是不可能了。小白犹豫一下,然后决定自己打车走了。你呢?如果从这里打车回家要花30元钱,乘公交车需要2元钱,你会如何选择?
通常大家会来计算,我既然已经等了很久,也不差这一会儿,所以继续等下去。也许真的10分钟后,车来了。你和一起等待了很久的人群拥挤地回到家里。虽然时间很晚,你也挤得比较疲惫,但是你仍然为自己节省了28元钱而感到高兴。
你的答案是这样的吗?如果是,那么你就是
“正常的傻瓜”。你遵循着自己非理性的感受,却忘记了理性地计算自己的生活。
别不服气,先介绍个概念给你——“沉没成本”。沉没成本是指那些已经发生但又不可收回的支出,包括金钱、时间、精力等。行为决策理论专家发现,人们在决定是否做一件事的时候,不仅看此事对自己有无好处,还要看过去自己在此事上是否有过投入,这被称为“沉没成本误区”。
常见的例子是,一个家庭希望孩子学钢琴,花了不少钱给孩子买了钢琴,结果没几天小家伙就厌
倦了。家长看到投资要成为废品,很焦虑,于是找来家庭教师,同时,又给孩子报更贵的班,并且使用逼迫手段。到了最后孩子对钢琴的态度变成了反感。我们看到,家长们因为冲动投入而陷入了沉没成本的深渊,甚至不惜牺牲掉孩子的兴趣和快乐,沉没成本误区让他们完全忘了自己当初买钢琴的初衷——促进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再想想上面的乘车事件,既然前面已经投入了那么多不可以收回的时间,你完全可以结束这样不确
定的等待,让自己舒服地尽快回家去。只不过,你和小白不同的,偏偏是前面的付出。所以,你更容易因为前面的等待而继续等待。
当然,我也是“正常的傻瓜”之一。前段时间去做名片,为了图方便,就在附近找了一家店。结果印出来一看,背面色彩花成一片,显然印刷的机器有问题。老板一再道歉,表示可以帮我重印。我对这家的服务已经很有怀疑,但是想到自己已经在这里印了,也就同意了。等了两天,去店里看,老板说印刷的机器坏了,很快就好。我心里不高兴,但想到已经到了这一步,就等下去吧,反正也没几天的工夫,所以警告了一下就走了。又过了两天,我再去问,老板说,机器修好了,但刚刚又坏了。我火冒三丈,却也没有办法,只好再等。终于,在我忍无可忍的时候,名片印好了。虽然看起来还是不那么让人满意,不过我已经不打算再耗下去了。就这样,我拿着一盒别别扭扭的名片,结束了我的“沉没成本”噩梦。
前一段时间,股票狂跌,一个朋友坚持不住,终于在低点清仓。他卖完之后不久,股市又出现了回暖的迹象,他懊悔不已,又买回原来的股票。我很奇怪,问他为何又投资原来的股票,他说自己其实很看好这支股票,只是当时下跌太快。
损失给人们带来的痛苦,往往比因等值收益而获得的快乐更大。“损失规避”使我的股民朋友就是在面对损失的时候,失去了理性,放弃了自己本来看好的股票。虽然他常常宣讲长线投资,但是在损失面前,他仍然没能保持理性。
人生里这样的故事太多,有时候,人生本身就是这样的一种投资决策。一个大学同学,上学的时候就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就业时迫于压力还是从事了相关工作。从上班的那一天起,他就在说跳槽,可是至今,8年过去了,他还在那个职位上痛苦着、抱怨着。每当我问起他为什么不走的时候,他的理由都会是“已经做了这么久了”、“年龄大了”!
人们总是会把注意力放在直接的损失上,却常常忽视自己的机会成本。在等待的岁月里,其实许多机会都已经过去了,人生的激情也慢慢耗尽。
那么,从现在开始,你是打算做“正常的傻瓜”,还是理性的决策者呢?
当然也要说明一下,我们那些“正常”的感性有时候也是可以利用起来,使自己生活得更好。比如:一次性地交一个月的健身钱,促进自己坚持锻炼。
职业规划就是像巴菲特一样做价值投资
2003年比尔•盖茨访华时,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曾向他询问美国资本市场的情况,盖茨的回答
是: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其中奥妙——沃伦•巴菲特。
在美国,巴氏被称为“先知”,但在中国,他更多被喻为“股神”:11岁第一次购买股票以来,白手起家缔造一个千亿规模的投资帝国。
巴菲特是有史以来最伟大的投资家,他依靠股票、外汇市场的投资成为世界上数一数二的富翁。他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风靡世界。
同威资产管理公司董事总经理李驰在接受《证券市场周刊》采访时这样介绍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
念(详见
复制巴菲特:价值投资私募基金三人谈):
一是集中持股,二是长期持有(实现复利的时间价值)。
概括起来就是一句非常简单的话:在便宜的时候买进一个好公司,然后长期持有。巴菲特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很早就发现了价值投资这个真理,然后坚持用一生来实践。巴菲特在很多场合说过,学证券投资根本不需要上大学,投资其实就是对一些最基本的人生道理的认识,很容易掌握。可是巴菲特又说,大众从来没有过向价值投资靠拢的趋势。价值投资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却很难。的确,投资跟人生道理、职业成功的规律是相通的。
巴菲特的价值投资理念刚好对应了职业成功的两个基本原则:
1、专注
2、坚持
一、专注
李驰在采访中说:我们发现世界上那些钱越来越多的富豪们,他们的投资不知不觉都走到一条道
上了。巴菲特也曾经投了近百个股票,但如果把他最成功的十几个主要投资去掉之后就没有什么了。他最赚钱的还是可口可乐、吉利、华盛顿邮报、运通、富国银行等,就这六七个公司为他赚了近300亿美元。这些股票足以成就他投资的成功。还有沙特王子阿勒瓦利德,他也投了很多股票,但最主要就是花旗银行这一笔投资让他成功的。还有日本的首富系山英太郎,他的成功也是投资了几只日本证券市场的龙头股。这些人的做法不谋而合,超越市场的方法就是集中投资。
实业界也一样,全球500强里搞多元化投资的,一百年来硕果仅存的几乎只有一个通用电气。世界零售业的老大沃尔玛自始至终只做零售,钱再多都不买地,都不去做房地产,美国通用汽车公司,一百多年来,也是只做汽车与配件,资产达到八万亿了,都不去做航空和轮船。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也是一条路走到底,钱再多,都只做软件,其他行业再赚钱都不去做。在中国,万科专注做房地产,陈天桥就搞一个游戏,李彦宏就搞一个搜索软件,都很成功。
李驰还说:有人研究说证券投资组合理论是20世纪的一大骗局,我很赞同。一个人去卖鸡蛋,手上
提20个篮子,每一个篮子放一个鸡蛋,那才是危险,万一拎不好都掉了;不如把一个篮子的提手做结实,可以装满一篮子鸡蛋。
任何一个人的职业成功,都必须要集中精力,把一个“提手做结实”。
集中持股体现了职业成功的基本原则之一:专注
巴菲特在27岁之前尝试过多种不同的工作,做销售、充当法律顾问、管理一家小厂,但最终他将自
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为一名投资家,而且他自始至终只投资股票和外汇,不投资房地产。迈克尔·乔丹成名前曾打过棒球,但最高峰也只是一个二流棒球队的普通队员,后来一心只打篮球,成为举世公认的“篮球飞人”。
最新成功心理学畅销书《现在发现你的优势》说:若想使某件事成为你的优势,你就必须能始终如
一地做好它。这意味着,它将成为你的一种可以预测的表现。你偶尔会挥竿打出一个令泰格·伍兹(世界著名高尔夫球星)称羡的妙球,但除非你能重复此举无数次,否则我们就不能称其为优势。而且你必须从做这件事中得到某种油然的满足。唯有在你反复地、愉快地和成功地做一件事时,你的能力才算得上是优势。
很多人都懂这个道理,但在职业发展过程中却常常背离这个道理,有时甚至不愿意遵循这个职业成功的基本原则。
许多人这山望着那山高,“觉着那一行更热门、更有意思、更有“钱景””,轻易转行。
许多人很认同:“对!职业成功是要专注”,但到面临具体的职业选择、专业选择时,却经常认为“这个专业太专,就业面太窄、职业发展的机会太窄、找工作难”而放弃专注,转而追求学热门专业、进热门行业。
我们见到许多学热门的管理、经济、英语等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多年来的职业发展都很不顺利。这些专业被称为是“万金油”,可以从事很多不同的行业和岗位,但没有一项很专的技术,所以许多类似这些专业的白领、大学生来咨询职业定位,因为好象什么都能做,又好象什么都做不好,感到很迷茫。
专注就是选择一个很专的领域发展,专到一个很窄的领域,窄到就象姚明那样,既不从政,也不经
商,只做运动员,而且既不做跳高运动员,也不做热门的足球运动员,只做篮球运动员。
二、坚持
李驰接着说:巴菲特在投资上最突出的一点就是他的定力。他要是有一天不严格按自己定下的铁律
做,现在的身价可能一百亿都不到。复利的增长就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好多人也知道应该怎么赚钱,但他们就是觉得那个太慢,总想投机一下赚一大把,之后再来做价值投资。结果是,有多少炒家能终成大赢家?
记者问:中国股市的有效性还很低,有许多可以利用的地方,难道只有价值投资一条路可以赚钱?
李驰说:的确有多种赚钱的方式,但最适合我们走的路、或者说我们愿意走的是这条比较轻松的路,因为这是
“睡得着觉的投资”,是一条快乐而富有的路。做这种风格的资金管理者,我们可以去周游世界,而不必管每天是涨还是跌。至于其他方法,也许短期赚得更多,因为股市永远有信息不对称的时候,提供了很多赚快钱的机会。但是我感觉,真正能够持续地、有效地保持增长,还是价值投资这条路。
从财富积累的角度来看,巴菲特是价值投资的代表,索罗斯是利用市场缺陷投机的对冲基金的代表,两者的财富差距是很大的。索罗斯被大家奉若神明,但每隔几年他就有伤元气的时候。大家印象最深的就是索罗斯成功阻击英镑,可是同样的方法在东南亚就以失败告终。所以投机真的不敢说仗仗都赢,以投机的方法是很难持续几十年复利成长的。不像价值投资,一方面可以轻松愉快地工作生活,一方面财富还在不断积累。用真正价值投资这种方法,假设能严格执行,克服各种机制上的限制和人性弱点,找到好企业长期持有,自然会获得满意的回报。
这就是价值投资的另一个原则:长期持有,以实现复利的时间价值;对应的职业成功的另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坚持,坚持自己对选择的职业的专注,就是“深挖一口井”。
职场上,我们也看到许多人耐不住性子、急功近利,哪里薪水高就跳到哪里,不为长远的发展着想。不少人的职业目标是:40岁退休,并实现财务自由。
其实,只要你看看富豪榜上那些富豪的年龄:有多少人是在40岁以下的?有多少人是在40岁以前成功的?——你就应该醒悟。
三、前提是方向正确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职业成功的基本原则是专注和坚持,但必须要有一个前提,就是首先要方向
正确。就象集中持股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要选对股票一样,职业成功的前提和关键是要选对职业。
如果职业方向错误,入错了行,再专注、再坚持,也只会离成功越来越远。
成功职业指导中心认为:选对职业最关键的不是选最有前景的职业、最热门的职业,而首先是选对
适合自己的职业,然后才是选最有前景的职业。
什么是适合自己的职业?适合自己的职业主要不是适合自己的专业的职业,也不是适合自己以前的经验的职业,关键是要适合自己的性格和天赋,要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性格和天赋优势,然后才考虑是否能利用已经积累的专业知识和工作经验。
适合自己的职业就是自己喜欢的、有工作满足感的职业。
人生就像搓麻
雷曼兄弟公司的职员用纸箱搬着他们的杂物走出高大的写字楼——这样的照片让人唏嘘不已。曾经,他们是最让人艳羡的一群人,如今他们丢了工作,更糟糕的是他们不太容易找到新的工作,因为整个行业面临危机,没有倒掉的其他投行都在酝酿裁员,哪里还有新的工作职位可提供。
在美国,刚毕业的本科大学生如果能有幸被投行选中,无异于中了彩票。投行提供给他们的是分析员的职位,通常一个职位会从上百个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中挑选,起薪是8~10万美元——这个数字是普通大学毕业生起薪的4~5倍。如果再有一个MBA的名头,很快就会成为经理,年薪15~20万美元。这样一直干下去,到40多岁,如果能混到董事总经理的职位,年薪将达到100万美元。在这个行业流行的观点是,拼命的工作等到40多岁的时候富足而退,去过第二个人生——
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的日子。
现任摩根大通中国区主席李小加曾经谈到他20年前第一次到华尔街工作时的经历:老板邀请他暑假来公司实习,临走时轻描淡写的说你的酬劳是1600美元。李小加理解的是两个月暑假的报酬,心中暗喜,老板补充说“这是一周的报酬”。
穿西装,挣高薪,坐飞机满天飞,住五星级酒店,吃喝全部报销,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还有比这更爽的工作吗?一位在国际著名咨询公司工作的朋友告诉我,他们公司几年前有五位同事同时考取了MBA,去年毕业,其中的四位去了投行,只有一位回到了咨询行业,一副灰头土脸的样子。不过,现在那四位中的一位已经丢了工作,剩下的三位每天都在担心自己的饭碗。
同样的故事在几年前曾经上演过一回。网络烧钱最狠的2000年,我的不少同事都被高薪挖到了网络公司,工资至少翻番。一个哥们儿上班第二个月就买了大房子,第三个月就失业了。他们能告诉你一个月可以给你多少钱,但不能保证你可以挣多长时间。
对于金融危机中失去工作的投行职员来说,如果是干过几年的中层到谋求上市或者有投资业务的企业谋个副总、总监什么的职位还比较容易。苦的是刚入职不久的新人和年龄偏大的高管。对于缺乏职业积累的新人,到其他行业等于从头干起,薪酬待遇和职业成就感上的落差心理上一时间很难适应。而对于高管,根本找不到可以容身的企业和职位,不少人只能是提前退休去过第二个人生了。
考大学选择专业,是最让家长和学生头疼的事。大多数情况下,人们选择有可能决定一生命运专业的时候,和农民选选择种什么庄稼一样的盲目,农民总是以今年什么卖的好决定明年种哪种庄稼或经济作物,但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因为大家都采用同样的预测方法,第二年大部分人的选择肯定是错误的——因为种的人多,价格一定跌下来。大部分人报考专业的时候,家长们也总是选择目前挣钱多、社会地位高的专业,大学的专业也以这样的逻辑来调整,等到毕业的时候才发现,这些热门专业的毕业生已经远远供大于求。
经济社会的发展完全是“黑天鹅”主宰的世界,一只黑天鹅的出现就完全可以摧毁我们多年建立起来的“天鹅都是白的”的基本判断。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每一只黑天鹅的出现都会严重的影响我们的职业选择。
这么一总结,连我自己也糊涂了,当初我们选择或者被选择学的这个专业到底是对还是错?就算是现在丢了工作的投行职员,虽然有的人会悔不当初,但你能确定过一两年这个行当又吃香起来了吗?
说来说去,按照专业的现实吃香程度来选择专业基本上是一件不靠谱的事情。在专业或是职业的选择上是否可以保持更轻松的心态,能够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选择自己最喜欢和最胜任的专业或者职业,享受做自己喜欢的工作的过程,并坦然地接受最后的结果。当然,现实的利益是永远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但也只是因素之一。
除了专业和职业本身的经济回报和社会地位,最终决定你职业成就的是另外一些因素,你是否喜欢、是否适合、是否努力——还有,就是机遇。人生的好玩之处就在这里,像搓麻,你的牌技只是你和牌的要素之一,很重要,但不是全部。
通过职业规划脱颖而出的诀窍
◇
做本色演员是职业定位的最高原则
◇
可以给自己定位吗?
◇
职业规划师凭什么能给人定位?
我们都想从公司众多同事中脱颖而出,获得提升,但很多人总是很苦恼:为什么我一直得不到老板的提拔和重用?是老板看不到我的能力?还是不认为我的这种能力对公司很重要?
阿道是一家拥有千名员工的大公司的职员,他也一直为得不到提拔和重用而苦恼。
一天晚上,他要到仓库去拿东西,刚进仓库,突然停电了,四周漆黑黑,什么也看不见。他摸索周围看有没有蜡烛——没有,也没有找到其它用来照明的东西。正当他无计可施的时候,他所触动的一张音乐贺卡响了起来,伴随着悦耳的声音,黑暗中有光亮从纸片间漫溢出来。他打开贺卡,顿时眼前一片光亮,在黑暗中居然能看到周围的东西。
事后,阿道想,这样一张几乎废弃的贺卡,我们平时在日光中或日光灯下只能看到它发出的微弱的光,更不用说照亮四周,没想到会在暗处派上大用场。那么自己是不是可以找到另一种途径实现自己的价值呢?阿道似乎从这件事上获得了灵感,很快,他就从他所在的公司跳槽出来,加盟到一个只有几十人的小企业,并从市场部的一个普通职员开始做起。因为他已经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加上良好的素质,不久阿道就被提升为项目部的主任,后来,他又从主任的位置升任项目部经理。然而,他没有在这个位置上久留,又从这家公司跳槽到了另一家更适合自己的公司,并逐渐做到了经理的位置。
后来,就是这位阿道,成了一家大公司的总经理。当别人请教他成功的经验时,他说:我仅是一粒微弱的星火,如果我还有高明的地方的话,就是我懂得如何把自己放在一个恰当的位置上,让微弱的光耀眼一些罢了。我的成功经验就是——在暗处发光。
职业规划中国网认为:“在暗处发光”就是发挥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所谓“鹤立鸡群”,就是鹤在鸡群中才显得高人一等。我们要把自己放在有竞争优势的地方,离开竞争激烈的地方,避开高手如云的环境。所谓“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要想出人头地,我们就要找那些没有老虎的山头,为什么一定要跟老虎去撕拼呢?
那么我们可以怎样“在暗处发光”呢?
1、到业绩差的部门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老板总是看不到自己的成绩,自己一直得不到重用,可以考虑到业绩差的部门发展。
有的部门业绩差,不是业绩提升不了,而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例如:新成立的部门,刚开始业绩当然不会太好。但只要我们认为有潜力,就可以抓住机会,主动请缨,这可能是我们光芒四射的机会,因为这时候老板容易看到我们的成绩。
又如公司在偏远地方的办事处、分公司,大家都不愿意去,特别是能力强,老板看到了自己的成绩、发展得好的同事,这就是我们去大大发光的机会。老板很欣赏到公司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员工,也会很注意他们的业绩。
2、到小公司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在大公司不显眼,很难脱颖而出,可以考虑去小公司发展。
大公司人才济济,分工很细,“一个萝卜一个炕”,我们想同时在别的工作上发挥锻炼你的能力是很难的;小公司人不多,分工不是那么细,反而给我们多方面发挥锻炼的机会。老板也容易看到我们的成绩,发现我们的能力。同时,中小企业就业机会多。在许多国家,包括中国,新增就业机会大多在中小企业。
3、到小城市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在大城市竞争激烈,生活成本高,压力又大,可以考虑去中小城市发展。
大家都往大城市挤,几百人、几千人竞争同一个职位。特别是应届毕业生,舆论都说现在应届毕业生找工作很难,也呼吁应届毕业生不要眼睛只盯着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大城市,但这些大学生找工作仍然很认地方,看工作地方是不是大城市,许多人甚至听说是在大城市的工作就认为是好工作,如果自己找到中小城市的工作就觉得不如人,低人一等。
其实,中小城市生活成本低,压力小,更适宜生活,机会也不少。中国仍然是以制造业为主,制造业就业机会多,大多数工厂都设在中小城市或大城市的郊区。
我有一个同学,八十年代末分配到广东的清远,清远偏居广东的最北边,当时很不发达。当时我们觉得很奇怪他怎么愿意到那么偏远的地方。但他是我们同学中最早做总经理的人。
中国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人才很缺乏,特别是欠发达地区,包括中国的西部地区。这些地方很需要人才,也很重视人才。
4、从小行当发光
如果我们觉得热门行业、热门职业竞争激烈,很难脱颖而出,可以考虑从事小行当,不那么热门的行业,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职业。
太多人追求热门行业、热门职业,所以经常是大家都往一条路上挤,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所以才有了“网络泡沫”、“MBA泡沫”。
我们常常忘了,市场是变化的,进大学时还是人才短缺的热门专业(如金融专业),毕业时可能找工作都困难。这世界变化快,现在的“热门”,可能很快就会变成“冷门”;现在的“冷门”,可能就是以后的“热门”。
选择职业跟做生意、炒股票的道理一样,避开竞争过于激烈的行当,选“冷门”,选暂时不那么起眼、不那么引人注意的职业,喝“头啖汤”。
就算是夕阳产业,社会也很需要,也大有钱赚。重工业不是夕阳产业吗?去年开始钢材价格暴涨,钢铁公司的股票不也节节飙升?就算是不起眼的针现在仍然有广阔的市场。所以,我们要善于做“最后一个售冰者”,假如全中国的针的市场都是你的,你还能不赚吗?
成功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
并不是因为事情难我们不敢做,而是因为我们不敢做事情才难的。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并不需要很复杂的职业生涯规划。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温馨提示: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前言
为了进一步探讨成功的规律,成功职业指导中心又与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经济学博士Hannah女士就成功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了交流,Hannah博士还特别把她在这方面的亲身经历写下来与大家分享,见下文。职业规划中国网也很欢迎各位朋友来信,就成功和职业规划方面的问题进行交流。
职业规划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
在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关于成功人士的画像,这张像可能很清晰,也可能很模糊。例如,我就认为成功的人首先应该很健谈,在各种场合都很自然的成为人们注意的焦点,风趣、幽默,此外,有渊博的知识,有教养,不俗气……也正是对成功人士这种认知,使我常常很苦恼,因为我觉得永远做不到,我常常是“超过三个人在一起,我就觉得很孤独”,因为我常觉得自己无法加入(当然,与好朋友或是熟悉的人不是这样)。我很爱读书,也被朋友们看为有才华的那种人,可我自己都有些自卑,觉得我永远不能成为一个成功的人。
一次无意的职业规划测试,彻底改变了我对自己的看法,我开始认清自己,也开始注意到人与人之间的不同:有些人善于执行、有些人善于表达、有些人喜欢与很多人在一起、有些人却是选择性的交友,有些人善于管理、有些人长于计划。
我根据测试,开始思考自己,也开始思考别的人,我发现我是个善于表达自己的人,思维逻辑性强,所以在家里是“公理”,永远不会错,而在与人交往方面,因为自己的接纳度较低,就表现为有选择性的交友,我的朋友或我认定为朋友圈的都是挚友,可以说知心话的人,而泛泛之交的朋友很少。同样,接纳度高的人,可能会有许多朋友,但因为常常忙于结交新的朋友,在每个朋友身上所花的时间精力少,挚友反而不多。通过测试,我还发现,自己不适合做销售人员。
寻找职业发展的途径
因此我开始认真思考,我是谁?我的长处在哪里?能让我发挥自己的潜能,同时又会使我有满足感的职业是什么?我将自己的眼睛从紧跟社会潮流转向注视自我价值,开始认真考虑:什么是适合我的职业?我的本科和硕士是学数学的,但我不喜欢,而且那时也觉得学数学不是很有前途,学到硕士也够了,我的很多同学转向计算机,可我本科时就发现自己非常不喜欢计算机,按照社会价值观,我决定学经济,并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在证券公司实习时,我发现自己不喜欢面对股票、K线图,分析各公司的状况。测试使我发现,适合我的职业在于面向人的工作,如培训、教育等方面。我开始明白,为什么在大学里当老师时,自己虽不喜欢这份工作,却那么乐于上课,并且与学生有很好的关系了。
于是我开始尝试做管理培训,果然效果非常好,学员们的反响很大,我自己也很满足。培训、教育果然符合我的性格,并能充分发挥我的天赋——终于找到了我的用武之地。
职业规划测试使我更了解自己
职业规划测试还使我了解到自己的工作方式,从而减少工作压力。如在领导与被领导关系上,我对权威度的需求与表现都很高,也就是说分配我工作的人,必须被明确授予这种权利,或是我认可的人,否则我会表示质疑,不服从或不舒服。同样,如果要我负责一件事,也必须有明确的授权。
第一天晚上小猴妈妈端来了两碗面条,一碗上面有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小猴选择,小猴不假思索地选择了有鸡蛋的那一碗。但它吃上以后,才发现妈妈那碗居然在面的下面藏着两个鸡蛋。
第二天晚上,小猴妈妈又端来了两碗面,仍然是一碗上面有个鸡蛋,一碗上面什么也没有,然后让它选择。
小猴吸取第一天晚上的教訓,选择了没有鸡蛋的那一碗,但是出乎它意料,这碗面里没有像第一天晚上那样埋着鸡蛋,只是一碗面。
小猴迷惑地看着妈妈,妈妈告诉它:“想占便宜的人,往往什么都得不到。”
第三天晚上,猴妈妈端来了两碗一样的表面没有鸡蛋的面条让小猴选择,小猴却说:“妈妈累了一天,妈妈先选。”
猴妈妈笑了,随手拿了一碗吃了起来。小猴端起了另一碗。这一次,妈妈和小猴的碗里都埋着两个鸡蛋。
猴妈妈告诉小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它吃亏的。”
讲完这个故事,我扭头问旁边的女儿,如果你是小猴,你该如何来选择呢?
出乎我的意料,女儿说:“如果是我,我就把两碗面条放到一个大盆子里,搅拌匀了,再和妈妈分,这样才公平,公平了,就不会打架了。”
呵,我没有想到女儿会这样说!那晚,我本来是想给女儿上一节道德教育课,没想到她却给我讲出了一个看似平常却意义深刻的道理。面条的确是该公平地吃,其它的什么都不用考虑,生活中至少我们应该努力地去这样做。
有个爱材的人得到了质地优良的木材,但是他不知道用这木材做什么好,是用它盖房做栋梁?是用它造船去远航?还是用它做家具服务生活?他终于急病了,病越来越重,最后竟然病死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人爱材,就用这木材做成棺材,杷主人装在里面一起埋掉了。
识才是好事,若不善于运用则无异于埋没。
剑舌伤情
有个人说话尖酸刻薄,得罪了许多人,他的朋友请他吃饭,满桌丰盛的菜肴使他感到朋友的盛情,只是菜肴的佐料放得不适当,不是太酸就是太辣,让他难以下咽,他对朋友说:“不适当的佐料毁坏了你盛情的宴席。”他的朋友说:“正如尖酸刻薄的言辞毁坏了你的好意。”
好的内容应有好的形式相适应。
驴子推磨
有个墨守成规不求变通的画家只满足惯用一种手法作画,于是他后面的工作成了前面工作的不断重复。有一天,他拿着得意之作请教老师,老师说:“你到磨坊去计算推磨的驴走了多少路程。”画家说:“对于推磨的驴来说有什么必要计算它的行程呢?”老师说:“如果你懂得在不断抛弃中寻求自我的话,又怎能像推磨的驴一样,总是踏着自己的脚印走路呢?”
任何一种原先良好的东西都会成为前进的障碍,只有革新才能进步。
书籍收藏家
有个立志当作家的人把阅读名著作为成功的途径,除了买书和读书一篇文章也没写过。这样过了许多年,他自以为知识积累得相当可观,终于动笔写文章了,可是他拿起笔想到的全是别人书里说过的东西,除此什么也想不出来,于是这个一心想当作家的人最终成了书籍收藏家。
生活是文学艺术的源泉。
山羊走钢丝
山羊在山巅走钢丝成功了,大家称它是英雄,因为它做到了没人能够做到的事情。
山羊第二次在山巅走钢丝没有成功,坠入山涧摔死了,大家说它是傻瓜,因为它做了没人愿意做的事情。
成败论英雄是种很圆滑的观念。
老人和龟
【路程的人生哲理】推荐阅读: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教案05-29
目标是人生的方向人生哲理10-11
跑出来的人生道理人生哲理故事06-21
人生处世的哲理06-02
人生的棋盘-哲理07-11
励志的人生哲理09-08
难得的人生哲理11-02
人生如花的哲理美文06-05
麦兜语录的人生哲理09-12
爱的扼杀人生哲理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