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2025-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精选8篇)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1

作者:山东陵县检察院 赵传亮 李爱萍发布日期:2009-8-16 来源:山东 查看次数:960

问可以了解到他们在单独作案时具有畏惧心理,多数是在年长的青少年的怂恿下才敢进行犯罪活动。

由以上青少年犯罪特点可以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有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内因,青少年普遍存在生理、心理上的,如机体需求增多、性趋于成熟但心理不成熟、容易感情冲动、善于模仿等特点。外因,家庭、学校、社会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甚至有的青少年没有一个完整的家庭,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校教育程度不够,犯罪中的青少年多数都是小学或者初中没有毕业而辍学在家,有的甚至都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像这些青少年因年纪小无法就业,在社会上游荡,遇到一些不良青年,他们就容易受诱惑或者教唆走上犯罪的道路。再犯罪的青少年在监狱有可能受到“交叉感染”,这些都是诱发青少年犯罪的原因。

遏制青少年犯罪这一毒瘤,首先要从家庭预防抓起,家庭教育是教育的最基本的形式之一,是整个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2

总之, 青少年犯罪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中凸显的问题。作为一名大学生调查研究青少年犯罪及其预防, 不仅对自身有教育借鉴意义, 更对当今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一举两得!接下来, 笔者将结合现实察访的青少年犯罪个案, 按照调查研究的一般步骤, 详述调查该课题的过程、结论及实践体会。

一、青少年犯罪案例的社会调查情况

考虑到该课题的特殊性, 为使本份调查报告更加严谨准确, 笔者采取个案调查、访问调查、文献调查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研究。以下是调研方法的具体运用过程。

就在2014年春节后不久, 山西省太原市某小区内发生了一起故意伤害案, 年仅25岁的被告王某与邻居赵某发生口角之后, 用随身携带的水果刀向受害人赵某头部、腹部连捅数刀, 致其轻伤。酿成大错的王某自然难逃法律的处罚, 等待他的是六个月有期徒刑。由于案发地点就在笔者楼下, 本人得以目睹案发的全过程。当时场面之血腥自不在话下, 但更令笔者震惊的是平日里看似文静的年轻小伙何以对邻居下此毒手?即使是因为些口角之争, 为何王某在面对已然被自己打倒在地、鲜血淋漓的赵某时并不及时收手, 反而得寸进尺, 拔出凶器呢?带着这些疑惑, 笔者试着询问每日在楼下散步的王大爷, 也就是王某的父亲。虽然大家平日里都是熟络的大院居民, 但他却对此事三缄其口, 只是最后自言自语道:“都是惯坏了”。

这次个案调查无疑是失败的, 深思过后, 笔者认为失败原因在于自己选错了调查对象。中华民族家丑不可外扬的传统文化在老年人心中根深蒂固, 有谁乐意将自家的伤疤暴露在阳光之下, 况且换位思考, 担忧狱中儿子的王大爷又怎会情愿通过回忆案发经过来加深自己的痛苦。当然, 从王大爷处得不到有用信息并不代表调研无法继续, 那些常年在楼下“站岗”的大妈们却很乐意成为调研对象。从她们口中可以得知, 王大爷与老伴儿育有一儿一女, 由于重男轻女的思想作祟, 全家人对王某十分宠溺。后来, 为了纠正他暴躁的性格, 王大爷让早就辍学的王某参军锻炼, 王某从部队复员至今也未曾有稳定工作。而王某与赵某的冲突也并非事发偶然, 因为看赵某是残疾人还时常在自己家门口犯羊癫疯, 王某经常和赵某发生言语和肢体上的冲突。最终, 王某平日的嚣张酿成悲剧, 他不仅自己深陷囵圄, 还要让家人承担十万元的赔偿责任, 可谓雪上加霜。

经过这样的探访, 一例鲜活的青少年犯罪个案就呈现在我的面前, 且不说毫分缕析该案的犯罪成因及相关对策, 仅仅是如何搜集个案以及面对个案时该从哪些角度调研就已经是在考验一个法律人的专业功底和法律素养。

在充分吸取经验之后, 笔者又开展了第二例个案调研。为了减少调研阻力, 此次的调研对象锁定在本人的亲属 (以下称其刘某) 。果然, 在家常似的对话中, 调研工作顺利展开, 刘某在笔者的引导下进行了以下的叙述。刘某的儿子孟某犯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缓期二年执行, 目前正在监狱服刑。2009年8月22日, 年仅22岁的孟某及其堂兄在河南省长葛市某歌厅内喝酒, 期间与另一年轻人程某发生口角继而厮打, 后经人劝说双方皆离开歌厅。但生性好斗耍狠的孟某及其堂兄并未就此罢休, 为发泄心中的不平与怨恨, 二人手持从路边抢来的菜刀杀死受害人程某并在某宾馆的花池焚尸灭迹。了解到孟某犯罪性质之恶劣, 手段之残忍, 笔者实在难以将其与印象中那个沉静的少年相联系!为何一个朴实的务农家庭竟会培养出这样的杀人恶魔?或许答案也正深藏在孟某所出生的家庭。虽然孟某的家境在农村并不算差, 但他勤劳的父母却过分重视金钱, 老两口不仅自己在打工路上分秒必争, 他们甚至欣然接受了儿子初中辍学的请求, 并催促孟某及早打工挣钱。就这样, 截止案发前的几年里, 孟某居无定所, 以在澡堂给人搓澡为生。不仅如此, 孟某沾染了一身不良社会习气, 喜好喝酒打架。而面对孟某的陋习, 愚昧无知的父母甚至以为只有这样的儿子才能在农村有一席之地, 便对其更加放纵, 使得孟某一步步走向犯罪的深渊。牢狱幽幽路漫漫, 孟某此生的大好年华注定要付与囵圄, 也不知刘某有生之年还能否与儿子团聚, 一个安静祥和的家庭就这样破碎, 青少年犯罪之危害令人深思!

为了避免个案调查导致调研结果的片面性, 笔者还参阅了大量权威文献, 如《2013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分析报告》、《2010年我国未成年犯抽样调查报告》、《转型期中国社会犯罪率态势剖析》等, 具体结论将在下文阐述。

二、试析青少年犯罪的成因

综合现有的青少年犯罪典型案例不难发现, 青少犯罪大致可分为贪财与伤害两种类型。不同的犯罪类型对应各自犯罪模式。因贪财而犯罪的青少年最开始表现为逃学, 之后在其行走社会时需要金钱玩乐却又难以独立谋生, 很容易自发或在他人诱导下犯罪, 偷、拿、盗、抢行为的发生很是常见。因伤害他人而犯罪的青少年则最开始表现为性格暴躁, 不服管教;或是在其心智尚未成熟时就接触社会, 沾染不良风气, 于是在因琐事心生愤恨后往往难以控制自己, 最终铸成大错。比较两种青少年犯罪模式可发现几点共性, 即家长未及时监管、青少年过早辍学踏入社会、社会不良风气影响等。对应的, 青少年犯罪成因可初步分为以下三类:

(一) 家庭因素

家庭因素是诱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首要原因。其一, 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渴望独立却又经验不足, 情感强烈却又容易冲动。笔者认为这样的性格特征对于青少年来说是正常的, 甚至是每一位青少年都必将经历的。但作为社会经验丰富的家长若不对此提高警惕, 则易使孩子迷失于纷繁复杂的社会中, 在不良信息诱导下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 本该花样的年华只得提早凋零。其二、家庭环境不温馨。大量青少年犯罪的案例显示, 虽然这些青少年作案时的年龄集中在14岁到20岁, 但他们12岁以前所生活的家庭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他们的父母或是进城务工, 将教育孩子的重担交由家中老人;或是离异重组, 对孩子的成长发展不管不顾。缺少父母关爱的青少年为摆脱心灵深处的孤独感更容易为不良环境所吸引, 从而迈出了走向犯罪的第一步。其三、家庭教育的方式欠妥当。青少年罪犯的家庭教育往往表现为过分宠溺或过于粗暴。前者常发生在独生子女家庭, 对孩子的百般溺爱导致其性格逐步任性骄纵, 我行我素, 甚至不能容忍丝毫的批评与不公, 正可谓“虽曰爱之, 其实害之”。后者则常见于离异家庭、农村家庭或父母有犯罪前科的家庭,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理念看似正确实则是将暴力基因移植在下一代身上, 给青少年埋下暴力犯罪的隐患。最后, 父母榜样未树立。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守护神, 父母理应是孩子最好的老师, 可如果父母品行不端, 给下一代造成的危害也不容小觑。昔有李刚之子李启铭, 今有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这些嚣张跋扈的青少年无不是受家庭环境熏陶, 相信权大于法, 依靠家庭势力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上文提到的个案中亦包含着导致犯罪的家庭因素。如果王大爷在育儿之初就能认识到“宠子未有不骄, 娇子未有不败”的道理;如果在王某性格变得愈发骄纵蛮横时, 王大爷能及时改变教育方式, 耐心劝说管束;如果当邻居赵某屡遭儿子挑衅时, 王大爷能够积极阻止, 教育儿子宽大为怀;如果……在这许多的假设中, 或许王大爷只要认真履行其中一条, 那么王某的青春也不会留下牢狱的烙印!至于孟某犯罪, 则更是家庭教育缺失的典型。即使生活压力再大, 为人父母也不应该鼓励孩子及早辍学, 浸入社会染缸;即使孟某注定要少年时外出谋生, 其父母也不该不加叮嘱, 放任逐流;即使孟某闯荡社会, 难免沾染不良风气, 作为家长也更不应该加以赞扬。

(二) 学校因素

对于青少年人而言, 学校是保障其茁壮成长的第二道屏障。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 失学、辍学的青少年年龄小, 无一技之长, 过早进入社会后无法就业, 则极易走上违法犯罪之路。我国为保障青少年人特别是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专门制定相关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受教育的权利, 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依法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 不得使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以及《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第二十一条:“保障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输入地政府要承担起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等。

尽管法律制定较为详尽, 但现实中却并未有效落实。根据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的调研结果,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集中在16、17岁, 占81.7%, 平均年龄为16.23岁, 从15岁开始已经呈现高发态势。并且, 犯罪的未成年人初中未毕业的占56.5%, 一半以上的未成年人都没有完成九年义务教育, 辍学 (离家出走) 是青少年的人生拐点。其中, “主动辍学”的学生普遍认为“读书无用”或是“读书无望” (4) 。在笔者看来, 这些调研数据至少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其一, 中小学校对于青少年辍学的监管力度不够, 将是否继续接受义务教育的自由交给未成年人自己。尤其在农村地区, 学校对于辍学儿童甚至司空见惯, 帮教挽留工作很不到位, 间接放纵了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发展。其二, 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家长有义务保证子女接受完成义务教育, 但并未规定家长监管不力的责任, 这就使得一部分家境贫寒的青少年被家长从学校推向了社会。其三, 青少年对学校教育的冷淡或失望也是导致其辍学的重要原因。教育方法的简单粗暴, 教育内容的枯燥乏味, 应试教育对升学率的片面追求等现象使青少年对学习产生强烈的抵触情绪。充沛精力无处释放, 更难以抵御大千世界的精彩诱惑, 最终一失足成千古恨!上文中孟某与王某又何尝不是因过早辍学而走向社会?在面临争端时, 二人选择偏激的解决方法又何尝不是缺乏知识, 素质低下的表现?

(三)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青少年犯罪的外因。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 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保障滞后、社会焦虑加剧等转型特点决定了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主要表现为, 一方面, 随着贫富差距加大, 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的不良风气在社会上蔓延, 青少年初入社会难免耳濡目染的出入于网吧、歌厅、游戏厅等场所。由于这些场所疏于接受行政监管及进行自我管理, 社会上的闲散人员常聚集于此, 不仅散播不良信息甚至引诱或胁迫青少年与之为伍。就这样, 青少年眼中的玩乐天堂演变为诱发犯罪的温床。另一方面, 为适应民众在生活压力中所产生的压抑、不满、非理性冲动的情绪, 图书报刊、电视电影、网络娱乐往往鱼龙混杂, 充斥着大量黄、赌、毒内容, 承受能力低下的青少年群体一旦接触往往感到好奇甚至效仿, 这绝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相关数据显示, 50%以上的青少年犯罪, 其违法犯罪行为均直接接触过各种不良信息的影响, 主要媒介是录像、书刊、电影、广播、游戏机和多媒体等 (5) 。就如当年, 风靡亚洲的香港电影《古XX》上映后, 不知有多少头脑简单的青少年因模仿片中的兄弟义气、打斗场面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上便是对青少年犯罪案例初步分析后得出的原因结论。青少年犯罪的病因根植于家庭, 病象显于学校, 病情恶化于社会。从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剖析个例成因是目前学者的普遍共识, 但笔者却认为, 调查研究止步于此味同嚼蜡、毫无新意。纵观上文论述的青少年犯罪原因, 深入分析不难发现, 其实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首先, 从家庭角度来看, 不论是家长管教问题、家庭环境问题、教育方式问题还是父母的不端行为问题, 皆是因为父母与孩子的接触时间太少, 没有耐心倾听孩子的心声, 关注子女的成长。但试问, 为人父母又有谁不愿意陪伴子女, 为其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造成今天这样无奈现状的原因, 无非是当今社会生存压力过大, 社会保障不足等社会环境问题。伴随着通货膨胀、物价上涨, 城市父母不得不起早贪黑, 将孩子全天托付于学校;为了摆脱乡下的落后生活, 农村父母则必须进城务工, 由留守老人看护未成年儿童。至于有些父母鼓励子女及早打工, 则是因为上学对于贫苦的家庭来讲不仅意味着损失一个劳动力, 更意味着义务教育过后高昂的学杂费。况且, 即使他们的子女大学毕业也未必就过上安逸稳定的生活, 这与当今严峻的社会就业形势紧密相关。可见, “读书无用论”并非空穴来风。如此看来, 面对青少年犯罪问题, 单纯的责怪家长对子女看护不力也有失公允, 在青少年罪犯家长的背后也有无数来自社会的手将青少年推向犯罪的深渊。其次, 从学校角度看, 结论亦是如此。学校是社会产物, 老师是社会人, 巨大社会压力下所产生的焦虑情绪同样蔓延到了学校, 主要表现为:一方面, 学校为了获得更多教育经费, 必须提高生源质量和知名度, 而达到此目的的一条捷径则是片面追求升学率。因而, 巨大的课程压力下, 校园生活丰富多彩只能成为学生的幻想, 取而代之的枯燥乏味的学习与考试, 这与校园外的“精彩生活”相比天上地下。另一方面, 中小学老师在社会洪流中自然也变得身不由己, 渴望得到更好的福利待遇。于是, 在日常的教学中, 老师往往偏向于应试教育而忽略了素质教育, 为了激发学生的上进心甚至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 根据学生的成绩区别对待。进而, 差等生总被忽视或嫌弃, 由此产生厌学的心理也就不足为奇。

最后, 至于某些歌厅网吧等游乐场所, 电影网络等大众媒体罔顾公共道德, 容忍甚至引诱青少年犯罪的行为则更容易理解。那些再正确不过的道理在巨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特别是对于许多勉强维持的个体户来讲, 这并非因为人性本恶, 而是因为任何一个生存的机会都不容放过, 他们没有选择!

三、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既然青少年犯罪的根源在于社会, 接下来笔者将以社会环境为背景, 从家庭、学校、司法等角度思考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对策。

(一) 家庭管教与社区帮教相结合

尽管繁重的工作压力使大部分家长无暇对子女教育监督, 但处于社会化大分工时期的我们为何不借鉴工业时期的智慧, 将家长的部分监管职责分工给社区的专门机构履行?在我国,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社区居民之间有共同的意识和利益, 社会交往比较密切。因此, 社区可以成为除学校外, 家长放心、孩子安全的第二大去处。社区兴办托管班不仅可以丰富青少年的课余生活, 还可以缓解当下的就业压力, 有利于社会的良性循环。但是, 这一方案同样有自身的弱点。例如在城市中, 社区托管班受资金限制无法聘请老师管教孩子, 而社区工作人员又往往年龄偏大、精力不足, 根本无法照顾被托管青少年的午餐。而在农村, 村委会的条件还很简陋, 无法负担类似于托管班的组织。更为重要的是, 在农村居民眼里, 田间地头都是青少年们消磨课余时间的好去处, 课后托管的做法实属多余。也正是因为这样的陈旧想法, 多年来, 面向青少年的托管组织很少在农村兴办。

当然, 分散家长的监管任务并不意味着解除家长的管教职责, 现有基础上的家庭教育仍有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首先, 家长要提高自身素质, 从言谈举止等方面为孩子树立榜样, 切莫因为对自身的放纵影响下一代的成长。其次, 家长要因材施教, 选择正确的教育方式, 既不可娇惯纵容也不能粗暴责骂, 更不能单纯从成年人的角度思考未成年人的举止, 而应设身处地相互理解。一旦家长发现孩子行为异常, 性格乖张时就应积极履行其家庭教育职责, 坚决将青少年犯罪的苗头扼杀在摇篮之中。

(二) 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齐头并进

学校作为青少年家庭与社会的衔接点, 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联合国预防犯罪和刑事司法处在《综合性预防犯罪措施汇编》第十条中所写:“学校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 儿童的发育成型有许多年是在为了满足他们的教育和社会化需要而设立的各种机构中度过的。学校能提供种种机会来倡导社会平等、文化多元性和个人的亲密关系, 并帮助青少年获得道德标准、社会技能和公民的责任感”。

虽然目前我国青少年过于繁重的学业压力早已饱受诟病, 但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却是当今世界潮流, 因而应试教育必不可少。可见, 在这样的社会教育背景下, 唯一切实可行的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就只有呼吁学校增加道德伦理课程或法制教育课程, 让广大青少年明析自己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同时, 为落实好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三条:“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应当耐心教育、帮助, 不得歧视”, 教育部门对中小学校的考察以及学校对老师的考核内容不应局限在升学率上, 而应当将学校和老师对“问题少年”的帮扶情况纳入到测评体系中, 从而使那些曾经的边缘少年获得更多关爱与帮助。

(三) 相关法律的完善与落实缺一不可

近二十年来, 为了降低持续攀高的青少年犯罪率, 我国先后颁布并实施了多部法律, 如《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这些法律虽然填补了我国少年司法的空白, 但效果却仅仅算是差强人意。一方面, 我国的相关法律都太过笼统, 虽然一再强调青少年权利不容侵犯, 但鲜有法律将保护青少年的具体措施纳入其中。例如, 众所周知, 青少年吸烟不仅不利于身体健康, 而且容易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英国、意大利等国家早就通过法律加以禁止, 有的国家甚至禁止18岁以下青少年为他人买烟, 违者将被处罚。但在我国, 青少年吸烟仍然畅通无阻, 这不得不说是立法的缺失。再如, 我国《刑法》第十七条规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 责令他的家人或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 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所谓必要的时候, 通常解释为家中无人管教, 或者虽有人管教但确实管教不了, 或者群众反映强烈, 坚决要求政府收容教养。但这种规定显然不利于实际操作, 容易出现既无家庭管教, 政府也未教养的真空地带, 使青少年再次走上犯罪之路。另一方面, 某些法律条文只规定了相关人员的义务, 却未规定违反此法律的责任, 使法律丧失了应有的执行力。例如,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都规定, 父母应当保障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并履行对未成年子女的教育义务, 但却并未规定父母迫使子女辍学或教育不力时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法律是防止青少年犯罪的最后一道屏障。笔者认为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青少年法律体系, 通过法律规范青少年及家长、学校的行为, 真正使预防青少年犯罪的工作有法可依。另外, 防止有犯罪前科的青少年犯罪也是预防工作的重点, 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尝试制定《少年刑法典》, 完善青少年司法制度。总之,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 法律的作用是为其营造良好的家庭、学校与社会环境, 而在青少年犯罪后, 法律也将本着“教育为主, 惩罚为辅”理念帮助挽救, 防止其再犯。

四、对本次社会调查研究的心得体会

这是笔者第一次做法律方面的社会调查研究, 重重困难一度让我举步维艰。首先, 在案例调研阶段, 笔者面临的难题就是如何搜集青少年犯罪的案例, 虽然网上资源丰富, 但若不亲身经历调查环节, 于笔者而言本文也仅仅是一篇观后感或读后感, 并不值得投入如此多的精力。在寻得身边现实案例之后, 该话题本身的敏感性要求本人在进行个案访问时及时揣度当事人的心理, 能否顺利的与人沟通也在考察一个法律人最基本的专业素养。

其次, 在搜集数据方面, 面对各色各样的信息来源, 如何去伪存真成为难题。就拿青少年犯罪率这一基础数据来说, 网络上至少提供了五个版本, 从60%-80%不等。后来笔者发现,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在于本人没有搞清楚自己需要的是哪一年的数据, 也没有尝试去有权威网站查询。最终, 在经历耐心的寻找后, 60%的青少年犯罪率浮出水面。

最后, 笔者体会到, 社会调查研究的魅力在于:面对既有的的社会问题和百家言论, 调研者能否通过自己的调查与思考推陈出新, 形成独到的见解。就拿青少年犯罪这一社会问题来说,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起就不断地有专家学者研究成因与对策, 时至今日似乎无话可说。但社会问题也在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化, 摆脱从家庭、学校、社会三角度思考的惯性就不难发现, 青少年犯罪的本质还是一种是“社会病”, 思考其对策时也应该结合我国当今仍处于社会转型期的现实。

五、结语

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是一项紧迫艰巨的任务, 只有意识到青少年犯罪问题植根于社会, 政府、学校和家庭才能有的放矢的寻求对策, 青少年犯罪率得到控制将指日可待!

摘要:在中国, 青少年犯罪已然成为扰乱社会秩序, 破坏家庭幸福的重要因素。通过个案调查和数据分析发现, 虽然导致青少年犯罪的表面原因为家庭环境恶劣、学校监管滞后和社会风气不良, 但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我国社会转型期所特有的矛盾与冲突。青少年犯罪的本质是一种“社会病”, 只有紧密结合社会现状, 从家庭、学校、法律三方面寻求对策, 才能有效地预防青少年犯罪。

关键词:青少年犯罪,案例,根本原因,对策,调研心得

注释

1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课题组.<“十五”期间青年发展状况和“十一五”期间青年发展趋势研究报告>.

22 <中国法治蓝皮书——法律篇 (2010) >.32008年3月7日<三峡晚报>.

34 <预防青少年犯罪研究> (京) 2013年3期.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3

关键词:职业学校;预防青少年犯罪;对策和建议

一、前言

近年来,世界各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而我国国内的青少年犯罪问题也开始凸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相关部门积极加大了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力度,本文从职业学校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应利用学校特有的优势和教育者的特殊作用,联合家庭、社会,加强思想道德、法制、青春期教育,成为预防青少年犯罪的主阵地。

二、 青少年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2001年至2015年,我国福建省相关机关共逮捕了2338名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其中不满18周岁的青少年为505人,是该省犯罪嫌疑人总数的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例如,黄某某仅仅因父亲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等案例都值得人们深思。

首先,我国青少年犯罪现状。据有效数据显示,近五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提升了68%,而在未来五年的发展中,还存在上升趋势,其中未成年人犯罪数量增长较快,五年中增长了接近70%。在暴力文化以及环境的影响下,现阶段未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呈现出较多的暴力行为。

其次,我国青少年犯罪特点。现阶段我国青少年犯罪数量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年龄呈现出低龄化趋势;青少年犯罪过程中,暴力程度不断加深;而主要的犯罪形式为团体犯罪等。

三、 青少年人犯罪与学校法制教育的缺失

(一)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缺乏法制观念教育。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以法律知识的传授为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并没有对法律知识以及违法犯罪行为产生深刻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并灭有树立较强的法制观念。职业学校法制教育缺乏法制观念教育将导致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以后,不仅没有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反而失去法制学习的兴趣,在日常生活中忽视法制的功能及作用,也不利用法律知识来规范自身的行为[1]。

(二)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整。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开展法制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针对学生特点有针对性的制定教学内容,更没有针对学生的理解能力以及接受程度,对课程的深度以及内容进行调整。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效率较低。产生这种现象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职业学校法制教育内容不系统、不完整。学生无法在学习过程中,对法律知识进行全面而深刻的理解,更无法应用这些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并保护自己。

(三) 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现阶段,我国职业学校在积极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以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教学为主,而担任法制课程的教师通常不是法律专业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需要首先进行知识的学习,才能够将书本内容传授给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较低,导致学生也无法有效应用法律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及理念,课堂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对法律知识的理解,造成学生法制课程学习效率低下,职业学校法制教学功能无法充分发挥出来,无法对青少年犯罪起到预防作用。

(四) 学校社会家庭未形成合力。现阶段,职业学校在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过程中,仅仅依靠法制课堂教学时间,向学生传授法律知识。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家庭法制教育的功能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学校以及家长没有进行有效的联合,对学生从思想上进行引导,也没有共同应用法律知识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2]。家庭对学生法制教育的忽视是导致青少年忽视法律知识重要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四、 职业学校预防网络时代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对策和建议

(一)帮助职业学校学生树立法制观念。现阶段,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行为不断增多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青少年的法制意识薄弱,而在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职业学校的功能不容忽视。近年来,我国多数职业学校都开设了法制课堂,然而在提升法制教学质量的过程中,不仅要广泛的进行法律知识的传播,还应当将培养学生树立法制观念作为教学的中心[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随时针对各种犯罪现象,应用法律知识促使学生产生深刻的理解,并逐渐意识到法律知识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二) 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在提升职业学校法制教育质量的过程中,必须不断丰富法制教育内容。学校以及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渐构建专业化的法制知识,将法律知识同学生的专业相结合。例如,会计类专业学生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可以增加对会计法、税法以及相关规章制度的讲解,应用多个经济犯罪的实例,促使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同时,形成法律意识[4]。同时还应当促使教材内容同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相结合,法律知识应由浅入深、系统性的向学生进行传播。更重要的是,应提升法治教学规范性,提升学生对法制知识的重视程度,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三) 加强法制教师师资队伍建设。在积极加强职业学校法制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的过程中,不仅应当聘用专用的法律专业教师,这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应当根据学生的特点积极构建并应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及模式,为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知识兴趣以及教学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提升教学实效性,可以充分应用案例教学法。将真实的案例介绍给学生,随着案情的发展,学生被故事所吸引,产生了极大的学习兴趣,并在案例当中对法律知识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 形成青少年犯罪防控的社会合力。现阶段,我国在积极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过程中,单纯依靠学校的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联合学校、家庭以及社会等多方面力量,为加大法律知识宣传力度、构建健全的法制教育体系做努力。学校方面在积极构建健全而系统的法制教学系统的同时,还应当加强同学生家长的沟通,共同监督并引导学生应用法律知识规范自身的行为,而社会方面,应利用传媒等工具,将法律知识的重要性以及犯罪行为的严重后果进行传播[5]。从而促使我国逐渐形成青少年犯罪防控的社会合力,有效预防青少年犯罪。

五、結论

综上所述,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的青少年犯罪现象逐渐增多,这值得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这是因为青少年是我国的未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命运,同时青少年犯罪还极大的影响了社会安定,不利于人民生活的长治久安,在这种情况下,积极加强青少年犯罪预防对策的研究至关重要。职业学校作为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升青少年的法制意识,为减少青少年犯罪行为做出贡献。

(作者单位:昆山开放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万红. 预防流动青少年犯罪的社会工作行动研究——以昆明F社区为例[J]. 浙江工商大学学报,2015,No.13304:117-128.

[2] 姚建龙. 转型社会的青少年犯罪控制——以“全国重点青少年群体教育帮助和预防犯罪试点”为例的研究[J]. 社会科学,2014,No.38004:63-73.

[3] 徐忠. 试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及学校教育的预防作用[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68-72.

[4] 吉朝珑. 青少年违法犯罪预防体系的构筑——从实证研究的角度[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No.13302:45-50.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4

[关键词] 诈骗 犯罪 敲诈勒索 道德观念

青少年正处在十几二十几岁这个令人羡慕的黄金年龄段,本应是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展现自身才华,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阶段。然而,有的青少年却由于种种原因,却陷入了犯罪的泥潭,在人生的履历表上写下了挥之不去的污点,有的身陷囹圄,有的甚至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笔者运用在电大所学法律知识,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实际的调查研究,写出了本调查报告。

2001年至2003年,陕西省西安市检察机关共批准逮捕青少年(14至25周岁)犯罪嫌疑人1838人(其中14周岁以上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有505人),占批准逮捕刑事犯罪嫌疑人总数4878人的43.5%。青少年犯罪在刑事案件中所占比重接近50%,且犯罪年龄呈低龄化发展趋势,应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犯罪特征鲜明

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类型以侵财型犯罪为主,此类占批捕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65%,以抢劫和盗窃最突出,其次是以扰乱社会公共秩序犯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犯罪较常见,三年共批捕杀人、伤害、Q###J、抢劫、绑架等五类暴力犯罪的青少年犯罪嫌疑人920人。赖某某等3人(年龄在14-17岁不等)为抢摩托车,以雇车为名将载客司机谢某某骗到偏僻路段,用西瓜刀将谢某某砍死后,骑着抢来的摩托车逃离现场,荒唐的是,作案前3人还模仿电影里的镜头,特地到城里买了一块手表,看杀一个人要花多长时间。黄某某仅仅因其父不肯给他200元“出门打工费”,便当场用水果刀将其父刺伤致死。

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类型向多样化发展,出现一些新的类型,如绑架、投毒、妨害公务、非法拘禁、破坏生产经营等犯罪,特别是与网络有关的犯罪明显增加,如利用网络进行Q###J、诈骗等。姜某某通过玩网络游戏认识浙江的网友楼某某后,多次以做生意急需资金为由向楼某某“借”(实为诈骗)了70多万元用于挥霍。

青少年犯罪的手段向成人化、智能化发展。一些青少年犯罪嫌疑人反侦查意识明显增强,利用从报刊、影视上学到的反侦查手段实施犯罪。黄某某、刘某某、罗某某(均为17岁)等人疯狂盗窃作案14起,案值达5万余元,他们分工明确,事先踩点,选好作案目标,戴手套作案,作案不留痕迹,加大了侦查机关的破案难度。

在作案时,有的青少年往往不计后果,采取残忍手段。陈某某、黄某(两人均为18岁,已于2005年10月被执行死刑)伙同郭某某、林某某、林某某经多次密谋,事先便踩点好埋尸地点,绑架了小学六年级学生连某,采取先“撕票”后勒索30万元现金的手法,用尼龙绳残忍地将连某活活勒死。周某某等九人受色情影片、书刊的影响,经预谋,在一周末晚上,由犯罪嫌疑人李某某将其初中女同学江某某等3人骗出喝酒,九犯罪嫌疑人对三少女轮番敬酒,后不顾江某某的苦苦哀求和反抗,对江某某实施了L###J。

青少年犯罪的方式以结伙或共同犯罪为主,出现了帮派苗头。主要表现在抢劫、抢夺、绑架、故意伤害、寻衅滋事等犯罪中,基本上都是2个人以上共同作案,在批捕的青少年犯罪案件中,共同犯罪占了62%。从结伙类型来看,社会青年易与有前科的人结伙,在校生易与辍学生结伙,他们之间相互影响、感染,互相提供信息、技术,作案的动因、能力、频度大大提高。17岁的胡某某和16岁的赖某某因不服其同伙被人欺负,邀集一伙人,携带马刀等凶器,对中学生谢某等十人恣意砍、打,致使谢某等7名学生不同程度被砍、打伤(其中一名重伤者达六级伤残)。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青少年模仿港澳台的黑社会组织,组成具有黑社会萌芽性质的犯罪团伙实施犯罪活动。2002年查处的“蝎子帮”,就是由6名16至20岁的青少年(其中一名为女性)组成,他们设立“帮主”、“堂主”,在当地发展成员43名,疯狂实施抢劫、盗窃、敲诈勒索、寻衅滋事等犯罪。

青少年犯罪的主体呈现男性化、低素质化,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犯罪突出。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90%以上为男性。因近年来开展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维权活动主要是以学校为依托,在校生犯罪率较低,仅占青少年犯罪嫌疑人总数的1.2%。青少年犯罪嫌疑人中一大部分为无业人员和外来务工人员。三年共批捕无业青少年犯罪嫌疑人323人、外来务工青少年犯罪嫌疑人256人。他们大多数文化水平不高,法制意识差,基本属于学校的流失生、辍学生或社会上的“问题青年”,为了满足私欲或追求剌激,走上了犯罪道路。

犯罪成因多样

青少年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有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各个方面的因素影响。

社会不良文化影响是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原因。一些地方“黑网吧”有抬头之势,超时营业、接纳未成年人的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网吧经营者以电脑学校、职业技术培训班等为名,“挂羊头卖狗肉”,极具隐蔽性。走私、盗版音像制品活动猖獗,其内容往往给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危害。以青少年学生为读者对象的有害卡通画册和淫秽“口袋本”图书屡禁不止,违规经营歌舞厅、录像厅和淫秽色情表演在一些地方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青少年好奇心强,有强烈的模仿欲望,难以抵制不良诱惑,容易走向犯罪。

不良家庭环境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师长,良好的家庭环境,会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反之,则会造成子女的心理障碍,以致诱发违法犯罪。放任型家庭使青少年缺乏家庭必要的管束,容易受到不良诱惑。溺爱型家庭对孩子百般溺爱,易使孩子任性娇纵、我行我素。粗暴型家庭易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或自暴自弃,有的家长恨铁不成钢,不顾子女的内心感受,经常对子女大打出手。父母自身素质偏低型家庭忙于做生意或沉溺在酗酒、赌博、搓麻将上,对子女产生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还有的家庭对子女的性教育采取回避的方法,缺乏用科学方法加以正确引导,使孩子不能顺利度过青春期。另外,家庭的变故,如父母离异、死亡及父母犯罪等,都有可能会使子女失去家庭的温暖和精神支柱,产生孤傲冷漠、报复等病态心理,有的甚至过早辍学流入社会,与社会不良青年结群而误入歧途。

学校对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疏忽,也是青少年违法犯罪的重要原因。许多学校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片面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德育教育,对有不良行为的学生疏于管理、教育。有的教育方法不当,使“后进生”无人过问或受老师及同学的冷眼看待,产生逆反心理,对学习、前途丧失信心,出现厌学、辍学现象,最终脱离学校,走入社会。流入社会后,校外教育工作又没有跟上,无人管理,从而使这些青少年滑坡堕落的危险性大大增大。

青少年自身生理、心理成长因素也不容忽视。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发育期,尚未形成完整的人格和正确的理想、道德观念,缺乏是非曲直的判断力,容易感情冲动而失去理智和控制,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以致产生犯罪动机。

犯罪预防任重

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是多方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也必须从多方面下手,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总体规划,进行立体的多方位治理,治标和治本相结合,以教育为本,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减少青少年犯罪。

第一,要从家庭入手,家长对子女必须真正承担起法定义务和社会道德义务。应恩威有节,循循善诱,使子女懂世事,有礼节,且坚强务实,会处理自己遇到的各种问题,会理智地对待生活中的各种人际关系。同时,家长要特别注意子女的不良倾向,及时加以诱导和释疑,使其明白发展下去的后果,教会子女正确思考和面对人生。

第二,要从社会入手,给青少年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社会应该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学习、生活环境。对于当前文化市场存在的“黄”、“赌”、“毒”泛滥之状况,应坚持不懈地进行整顿,加强监督检查。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加大打击力度,不断净化我们的社会环境。

第三,要加强对青少年思想品德教育和控制教育。学校和家长应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使他们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时刻把握住他们的思想脉搏,经常性地进行法制教育,以提高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还要有意识地磨炼他们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进行健康有益的活动来充实自己。

第四,要加强对失足青少年的帮教工作。青少年犯罪后,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都不能弃之不理,应结合他们具有的可塑性强、易改造的特点,坚持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把着眼点放在对他们的感化、挽救上,使他们早日回归家庭,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一员。

关于预防青少年犯罪的调研报告 篇5

一、关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的调研报告

1.低年龄段犯罪突出

东陵区法院近几年判处的刑事犯罪未成年被告人中14岁至16岁的占近三分之一。由于低年龄段的未成年人正处于身心发展阶段,无论是心理还是生理都还很不成熟,面临着适应成人社会的规范、文化、观念等新环境,他们的情绪极敏感且不稳定,认知能力有限,自我约束和自我控制能力偏弱,如有不良因素的诱惑,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2.侵财型犯罪中抢劫犯罪逐年上升,暴力倾向更为突出

近几年来,实施抢劫犯罪的未成年人超过盗窃犯罪,占财产型犯罪的首位。在这些抢劫犯罪中可以看到未成年人在渴望进入成人社会生活的同时,容易受到社会上各种享乐思潮的影响,为了满足其一定的生活享受,在无法通过家庭获得充分经济支持的情况下,往往就采取抢劫等侵犯财产的形式来获取自己所需的钱物。不少未成年人为了玩电脑游戏,零花钱用完了,就到处借钱或哄骗家长索取钱财,甚至铤而走险以抢劫等违法犯罪手段获取钱物来满足自己的欲望。如在沈阳追求时尚的青少年中,拥有手机是一种普遍现象,即使在中小学校园中,也有不少学生随身携带手机。一些未成年人渴望得到一部手机,但由于家庭及自身经济条件所限而无力购买,便产生抢劫的恶念。近几年,抢劫手机成为城市未成年被告人抢劫案件中一个突出的现象。

3.共同犯罪的比例较高

未成年人犯罪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拉帮结派组成团伙犯罪。东陵区法院审判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中共同犯罪占42%,而且多为2—5人结伙抢劫、盗窃作案或寻衅滋事、聚众斗殴。这些团伙犯罪的成员有些是居住在同一区域或是以往的同学,平时闲荡在社会上无所事事,三五成群聚在一起惹事生非。由于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他们遇事往往不辩是非,而是讲所谓的江湖义气或面子,一时冲动走上犯罪道路。

4.闲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更加突出

近几年来,闲散未成年人犯罪比例正逐年上升。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青少年犯罪调查显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且多次犯罪比例高,有3次以上犯罪经历的闲散未成年人达到45.3%。东陵区未成年被告人中闲散未成年人占70%,特别是农村闲散未成年人犯罪问题突出。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增加,大量的农民进入城市,其中就包括不少未成年人。而他们进城的目的就是赚钱,但一旦通过正当途径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时,他们往往不择手段进行抢劫、盗窃等犯罪。

5.在校学生犯罪情况不容忽视

东陵区法院判处的未成年罪犯中在校学生犯罪占9%左右。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智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忽视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正确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把一些问题学生视为包袱,不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而是一推了之,使学生对前途失去信心、自暴自弃、流入社会,以致沦为罪犯,这也是近几年来在校学生犯罪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另外一些学生学习负担过重,心理压力过大,由此产生厌学情绪,以致逃学,旷课,再加上社会上不良外因的诱惑,非常容易加入违法犯罪的行列。

二、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对策、制度

多年来,东陵区法院积极参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综合治理工作,以审判为中心,一是把教育挽救工作向社会延伸,以案论法,配合有关部门做好预防犯罪的法制宣传工作,以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使更多的未成年人知道什么是违法犯罪,怎样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二是在未成年人刑事审判工作中坚持寓教于审,加强法庭教育的力度,使审判程序成为教育、感化、挽救失足少年的过程。特别是近几年,法院根据东陵区未成年人犯罪的新情况,结合审判职能,在对失足少年的挽救和预防减少重新犯罪方面,加强探索力度,形成了一些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1.实施帮教措施

对在自由环境中的未成年被告人(包括免刑、缓刑的失足少年),发挥家庭、学校、社区对未成年人的帮助教育作用,做好对这些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工作,发现有不良思想和不轨的行为,及时报告,及时疏导。

2.延伸审判职能,帮扶挽救

少年法庭还将未成年被告人在审判前、审判中、审判后的表现情况全面记录在档案中,依靠各方力量跟踪回访、考察帮教,从而达到剖析犯罪根源,落实帮教措施,预防重新犯罪。

3.法庭开进校园,寓教于审,让学生零距离接受教育

少年法庭依照法律规定,在当事人自愿的前提下,采取选择适当案例将法庭判决“搬”进校园、请学生到院旁听审判这两种生动直观的法制教育形式,用直观、鲜活的庭审活动,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犯罪,犯罪后会承担什么后果,这种特殊的法制教育,改变了以往教科书单一枯燥的说教面孔,达到了法制教育的目的。

4.建立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网络

少年法庭以法院为轴心,联合学校、社区、机关各有关部门,建立社区矫正体系,法制教育宣传平台,构建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教育网络,有效地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要成功地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仅是一个部门或那个执法机关的职责,而是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形成各方参与,互相支持、互相配合、互相协助、各司其职、优势互补的机制,发挥强大的竞合力,并采取各种切实可行的措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现就预防、减少和控制未成年人犯罪的趋势,从综合治理的视角提出如下防范对策。

1.建立和健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机构和机制,加强执法力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我国目前两部最主要的关于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及保护的法律。这两部法律的实施对未成年人提供了较全面的法律保护,但是在司法实践中,由于“两法”没有明确规定本法的实施由哪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或协调,这使“两法”在实际运作中难以真正取得实效。世界上的不少国家对青少年的保护和罪犯矫正都有具体机构和健全的机制。结合我国的司法实践,建立执行青少年法律保护的专门机构,不仅能推进中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也是贯彻执行好“两法”,切实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更好的保障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一条切实可行的途径。当前,社会各方面都在呼吁建立少年法院,很大程度上是希望未来的少年法院能够全面承担起预防犯罪、挽救罪犯、全面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任,使其真正成为统一执行“两法”的专门机构。

2.加快立法,完善少年司法制度

我国少年司法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当然也是以治理青少年犯罪为价值期待的,建立少年司法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及预防、减少青少年犯罪。我国少年法庭20年的实践证明,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在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治理青少年违法犯罪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但从我国未成年人权益保护,预防、矫正、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来看,显然仅仅目前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未成年人预防犯罪法》两部法律而没有其他青少年的相关法律配套是不够的。我国至今还没有制定相关的少年实体法、程序法,目前的少年法庭仅限于审理未成年人的刑事案件,大量的涉及未成年人的人身和财产权益的民事案件未能纳入少年审判机构进行审理,明显的不能全面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少年法庭也不能介入涉及未成年人的行政案件,这些都还有待立法和完善现有的法律,使我国的少年司法制度更科学、更规范、更全面。

3.优化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社会环境

预防、矫正、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必须构筑社会、家庭、学校、司法四位一体保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及预防犯罪网络体系,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结合,提高青少年的法律意识和自律自护能力。一是加强和发挥社区保护青少年权益和控制青少年犯罪的功能,营造安全的生活环境。中央综治委就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确定五大工作重点,其中第一项工作就是推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在基层全面展开。应该说社区工作在我国已经开始发挥其积极和重要的作用;二是强化家庭功能,倡导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青少年成长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它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对青少年起着无可替代的表率作用,它是构筑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不少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与其家庭环境的恶劣、家庭教育的不良、家庭功能的欠缺,有着密不可分的因素。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应当从源头上抓起,让所有的家庭都认真负起监护、管教子女的责任,重视与青少年的思想沟通,并身体力行,以良好的道德形象和奉公守法的言行来影响和示范子女,使青少年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三是深化教育改革,形成完善的育人环境。学校在抓学生学习的同时,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校要正确对待那些“差生”,不能片面追求升学率。要结合未成年人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提高学生的法制教育的兴趣,加深理解和体会,提高法律意识;四是净化青少年成长的社会环境。严格执行相关的法律、法规,抓住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严禁色情文化、暴力文化、封建迷信文化对青少年的腐蚀。坚持不懈地开展清理、整顿和打击、取缔行动,加强新闻出版业、影视娱乐业、游戏机网络业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消除负面影响,努力净化社会风气,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五是拓展司法保护职能,完善法制环境。要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作用,为未成年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法律服务,严厉打击侵害青少年合法权益的犯罪活动,切实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和积极做好违法犯罪青少年的教育矫正工作。

4.建立失足少年安置工作机制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6

根据区人大常委会工作要点和主任会议安排,最近在区人大副主任郑锡亮同志的带领下,我们对大武口区人民法院寓教于审,努力做好青少年犯罪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重点了解了寓教于审,青少年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寓教于审,青少年审判工作的开展情况

针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日渐突出的社会问题,区人民法院按照全国法院第五次少年法庭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贯彻落实《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坚持“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以“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积极做好青少年犯罪审、教工作,为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一)、犯罪现状

自2004年元月至2007年8月,区人民法院共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138件222人,其中04年38件62人,05年33件44人,06年36件65人,07年截止8月份31件51人。1

以抢劫、盗窃、伤害,寻衅滋事,性犯罪等犯罪居多。犯罪特点主要表现为:①从犯罪主体来看,一是年龄呈集中性和阶段性分布。14-16周岁未成年人犯罪增长率持续增长,16-18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率居高不下;二是性别分布上以男性为主,但女性青少年犯罪从2006年起犯罪比例有所上升;三是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四是身份比较集中,主要集中于城市闲散青少年,进城务工青年,学生等群体。②从犯罪行为来看,一是团伙性明显;二是盲目性,冲动性、暴力性、模仿性和偶发性等五性突出;三是智能性趋向明显,犯罪行为开始由低级简单、随意向高级、高智能发展。犯罪动机、犯罪目的出现多样化,形成了犯罪类型的多样化。

(二)、犯罪的主要成因

调研中发现,青少年犯罪的原因是复杂的,既存在主观因素,又存在客观因素。在主观上主要表现为:心理上的不稳定性,心理上的不成熟性和犯罪机遇偶发性。在客观上主要表现为:一是家庭不良环境的影响,失和、失教、失信,失才等“四失”家庭逐渐增多,家庭教育空位;二是社会不良风气特别是网吧、色情、淫秽、赌博等内容的电视、录像的污染和影响,游戏机房、网吧、KTV房、歌舞厅,网络虚拟世界使他们觉得新鲜刺激,偿食仙果,一发而不可收;三是学校偏重应试教育,忽略综合素质、法律素养的培育,特别是对“双差生”冷落和歧视,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上进心,造成校内生和校外闲散人员混杂接触,破罐子破摔,从而走上犯罪的道路。

(三)、寓教于审,竭力做好青少年犯罪的审判工作 针对当前青少年犯罪的现状,特点和成因,区人民法院把青少年犯罪的审判,预防工作列为法院工作的重点,抓紧抓实。一是整合力量,建立健全了青少年维权案件审判机制,成立了青少年维权岗创建领导小组,定期研究部署青少年维权工作。加强与学校、社区、检察、公安等部门的联系,营建起青少年维权“网络”。二是采取“建立接触点,发现闪光点,寻找感化点,激发共鸣点,确定帮教点”的教育、感化方式,适时适寓教于审,切实维护了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三是惩教结合,罚当其罪,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性,又切实维护了青少年的心身健康。始终坚持把有利于被告人的改造,有利于社会的稳定,有利于青少年的教育成长作为审理青少年犯罪案件的立足点。对主观恶性浅,偶尔失足的在校学生,充分体现法定从轻或减轻处罚的刑罚原则,尽可能地不判处实刑,并做好学校工作,使他们重返学校,避免了交叉感染。自2004年至2008年8月份共对68名未成年被告人判年缓刑或管制,单处罚金。四是实行回访、帮教措施,延伸审判工作领域。对缓、管、免少年犯和服刑少年犯实行回访考察,跟踪帮教措施,巩固了审判效果。五是积极参与综合治理,加强了对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防范,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稳定,减少了社会不和谐因素,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总体上看,区人民法院寓教于审,青少年犯罪审判工作开展的是有声有色,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成效。但是,通过调研,我们也看到寓教于审工作中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是寓教于审工作方式还较为单一,尚未形成适应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的灵敏化、多样化的审、教、管工作格局。二是寓教于审的青少年主题教育的开展较为滞后,青少年维权示范岗的作用发挥有待加强。三是回访、帮教工作措施未能形成体系,与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的协调、沟通存在缺位。四是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前调查工作较为简单。五是法律文书制作缺乏寓教于审的理性载体教育内容,判决书中论证说理,教育的内容彰显的不够。

三、意见建议

1、针对未成年被告人的犯罪特点,逐步探索建立起适应青少年心理、生理成长特点地灵敏化、多样化的寓教于审的工作格局。把依法办案同教育、感化、挽救失足青少年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做到用心去召唤,用诚去感化,用情去敲打,用爱去温暖,使审判过程充满热心、真心和爱心。将惩罚犯罪与矫治罪犯、预防犯罪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实提高未成年人犯罪审判工作的水平。

2、结合实际开展形式多样的青少年寓教于审主题教育。根据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犯罪的新情况,配合学校等部门运用法律知识和生动的反面教材,深入开展法制教育工作。积极指导和组织青少年开展“少年模拟法庭”活动。强化青少年维权示范岗,发挥其阵地宣传作用。

3、延伸审判领域,建立回访、帮教工作新机制。建立失足未成年人挡案,健全少年犯档案制度。将审理的少年犯列表进行登记、管理,从中分析找出未成年人犯罪的个性和共性,累积经验材料。建立健全回访制度。对被判处缓刑的青少年犯,在判决生效后,要及时与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沟通、协调,制定《缓刑回访考察表》、《缓刑少年犯帮教协议书》等。建立起对青少年犯的帮教制度,与青少年犯及其监护人签订帮教协议,定期不定期走访青少年犯及其家庭,了解青少年犯的思想状况、悔罪表现,针对其转变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增强青少年犯改过自新的信心,预防其再次步入歧途。

4、充实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庭前调查,做好与未成年被告人的家长见面,与学校老师见面,与所在居委会或村委会见面“三个见面”工作。聚集各方情况,有针对性进行思想法制教育,增进寓教于审工作的实效性。

5、创新法律文书制作,增强说理教育,适时寓教于

关于青少年犯罪调查报告 篇7

近几年来, 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中的违法犯罪问题也日趋严重。据不完全调查统计, 2004年-2006年淮安高校保卫部门破获涉及大学生违法违纪盗窃的案件共有49起, 其中2004年为13起, 2005年为16起, 2006年为20起。2006年10月29日晚, 淮安市某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刘某, 在学生宿舍盗窃被当场抓获。据该生交待, 其先后在周边高校作案11次, 盗窃的物品有手机、学生学习用品等, 涉案金额累计4000余元。2006年6月30日下午4时许, 淮安某高校学生赵某, 在教学办公大楼内趁办公室无人, 将一名工作人员的一台手提电脑盗走, 因失主报案及时, 在保卫人员严密布控下。该生最终在校门口被保卫人员截获。另据我们查阅的资料显示, 外地高校如重庆市沙坪区检察2002年至2005年10月, 共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51件66人, 其中2002年9起15人, 2003年11件15人, 2004年12件15人, 2005年1-10月就有18件21人。犯罪大学生涉及10所高等院校, 其中4所重点大学就有43人。常州武进检察院统计:2006年该院共受理在校大学生刑事犯罪案件10件20人, 占在校生犯罪的100%, 成为武进青少年刑事犯罪新的增长点。从调查中, 我们还了解到, 盗窃犯罪约占大学生犯罪总数的50%左右。其次就是伤害案件。从总的趋势来看, 大学生违法犯罪呈上升势头, 违犯校纪校规, 甚至以身试法者屡屡出现, 有些案件在校内外引起极大震动。如:2005年1月8日上午, 北京外事研修院心理系一年级学生小民, 被刺身亡。刺死他的是其校友, 19岁的大一学生小徽。伤害原因只是为了一点口角纠纷 (《现代快报》2005.1.10) 。过去常有的盗窃、流氓、伤害犯罪案件明显增多, 以前较少发生的暴力型犯罪也开始抬头, 尤其还出现少数团伙犯罪。如西安某大学5名大学生强暴女青年。包括西安某大学5名学生在内的7名犯罪嫌疑人, 在一夜间猥亵轮奸了2名女青年。被抓后, 他们无知地问民警“关多少天?罚多少钱?”据审查, 他们相约在27日通宵上网, 28日到义兴旺酒楼住宿。有人提议找个女大学生来玩玩, 随即其中一人将他认识的网友郑洁骗至酒楼, 学生张矛、董乐提出与郑发生性关系。遭拒绝, 强奸郑未遂。几个人又对同学王小靓说道:“你不是认识一个叫‘小心眼’的女同学吗?”凌晨4点, “小心眼”陆艳被王小靓带至酒楼一个房间, 四人按住她的手脚, 将其轮奸 (《江南时报》2004.7.16) 。

二、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 犯罪类型单一

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 从目前统计情况看, 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种罪名;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约为10:1, 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 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 犯罪目标固定, 涉案金额较小

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 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手提电脑等, 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 多数都在一千元左右, 也有极个别因盗窃手提电脑, 涉案金额为八千元左右。

(三) 侵害客体多是学生

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一般都是同学, 越熟悉的人 (舍友) 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当然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也有, 仅占少数, 但被侵害权益者也都是校内同学。

(四) 处理结果轻微

大学生犯罪处罚一般都较轻。凡在校内查破的大学生犯罪案件, 学校一般都不移交公安机关、司法机关处理, 由学校内部按照大学生处分条例和校纪校规给予行政纪律处分。处分的种类有警告、记过、留校察看、勤令退学和开除学籍。情节严重的开除学籍。

(五) 学历层次一般偏低

在涉案大学生中, 一般以民办高校、成人教育学院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生为主。公立高等院校的本科生也有, 但占的比例较小。

(六) 年龄结构偏小

以本科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的学生很少出现。

(七) 户籍范围

多以外地来市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八) 犯罪意图主观故意

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 没有顽抗情绪, 在侦查阶段一般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 且口供比较稳定, 不会出现翻供现象。

三、大学生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苗头的形成与违法犯罪本身一样, 有其深刻的原因。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 诸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原因, 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 即行为人的原因。笔者认为, 其犯罪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政治思想素质差

由于受资产阶段处由思潮的影响, 少数学生入校后不注重政治学习, 不注重世界观的改造, 思想上缺乏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的可贵品质, 存在着混文凭的想法。以我院学生为例, 绝大多数来自农村, 刚入校时, 大多数人保留着勤奋、朴实的作风, 进入二年级, 少数人受社会风气和各种思潮的影响, 对学习开始厌倦, 对生活开始盼比贪图安逸、享受, 讲究吃、穿、玩、乐, 有的逐步走向堕落。

(二) 缺乏组织纪律性

现在的大学生, 基本上都是从学校到学校, 从单一的家庭到学校这个大集体, 没有经过严格的组织纪律训练, 缺乏应有的组织纪律观念和道德情操。因此, 行动上不严格要求自己, 随心所欲, 长期下去, 难免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 法制观念淡薄

由于哥们义气大于法纪观念, 往往一点小事可以引发互殴甚至打群架;由于经济条件有限, 满足不了自己的大肆挥霍, 一跃而变为盗窃犯;由于思想空虚而又不甘寂寞, 成天游荡在网吧、录相室、游戏机室, 最终由天之骄子变成了犯罪之人。

总之, 大学生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且这多方面都是息息相关脉脉相连的。大学生自身也是受其他方面, 如社会、家庭、学校的影响。大学生在思想上大多比较不成熟。由于年龄和社会阅历的原因, 是情感比较脆弱的群体。近年来大学生犯罪有增无减的事实表明, 当代社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 如何去引导处于未成年与成年的夹缝之间的大学生。

四、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思考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 是对社会的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的产物, 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与其他犯罪具有类似性, 最根本的措施还在于防患于未然, 针对其犯罪原因, 实行综合治理, 形成一种有利于大学生合理发展的环境, 才能收到治本的效果。

(一) 坚持“智力教育”与“人文教育”并重的教育模式, 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做法

首先应加强对大学生政治素质的教育培养, 增强其公德意识,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社会,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使学生正确对待学习、生活和金钱, 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 把追求美好的生活愿望同为社会多作贡献的行动结合起来。

育人要育人性的人。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期间对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学校要向学生广泛宣传新时代的英雄、模范, 引导其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抵制一切落后、愚昧、腐朽的东西。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教会他们为人之道, 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材, 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二) 建立有效的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 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感情丰富, 没有走上社会却渴望走上社会, 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但社会却纷繁复杂, 所以, 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犯罪的道路。针对其心理发展不够成熟的特点, 学校要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设心理咨询机构, 减少一些不必要的悲剧。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 当前尤为重要的是:

1、建立以宿舍、年级、学校为单位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络

管理中心, 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和调适, 消除其人格障碍, 提高大学生承受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必要时对学生遇到心理问题时给予有效帮助。

2、丰富学校文体活动, 引导大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与人和谐相处。引导同学之间在活动中发现多方面的价值, 尊重差异, 放弃偏激和自卑心理, 笑面人生, 热情生活, 多交朋友, 学会欣赏个体的独特性。

3、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 正确交友。学校要教育引导在校

的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友观, 应该以友情为重, 并利用指导和帮助大学生以严肃的态度对待友谊, 正视同学关系, 保持稳定的情绪及健康的心理。让学生学会乐观面对困境, 敢于承担责任, 待人宽容, 使心理经常处于轻松愉快之中。

(三) 多形式强化对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学校要采取多种形式, 进行教育。这就要求我们的学校首先要高度重视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要从刚入校门着手, 结合道德品质与行为规范教育, 结合校园内的安全案例讲危害, 向学生灌输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指导大学生正确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在履行义务的前提下, 合法行使自己的权利, 帮助大学生形成遵纪守法、依法办事、同违反宪法、法律以及破坏法制的行为斗争的思想意识。

在校园里开展普法教育, 绝不仅仅是单纯地让大学生读法律条文, 而应当培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制感, 让他们了解法律是他们生活及健康成长的保障, 遵纪守法自然会得到好的效果, 靠个人意志去寻求所谓的自由, 只会触犯法律。要用科学的方法, 从公平、公正、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去进行教育, 并努力改进外在环境。

在大学里设置的法律课应当作为大学生的必修课, 不能作为选修课不计学分, 应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 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学校的法制教育, 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素质, 提高学生的法律观念。

(四) 加强学校的内部管理

预防犯罪首先必须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 保证校园里一个学习知识的场所, 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因此要加强和改革高校的学生管理, 尤其是集体宿舍的管理, 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 建立预防大学生犯罪的网络;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 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 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的产生。

(五) 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法律效果为基础, 以政治效果为原则, 以社会效果为目的, 采取人性化的帮助手段, 挽救这些失足青年, 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的且有悔改之意的, 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 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生定期联系, 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六) 家长有针对性的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引导, 而对大学生有针对性、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联系, 在配合学校教育前提下, 有针对性的加以引导, 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七) 加强公益劳动教育, 让学生融入社会, 增强其爱心和责任感

我们的教育担任着为新世纪培养人才的重托, 而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是我们社会各界面临的挑战, 新世纪需要大批有文化、有道德、重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在校大学生应定期走上社会, 到工厂、农村、机关进行义务劳动, 在大学生中开展公益劳动教育, 可激励学生立志为祖国的富强积极进取, 建功立业, 保证学生德智体的全面发展, 又可培养孩子参与实践的能力。

此外, 政府职能部门则应力所能及地为大学生排忧解难。要切实采取可行措施, 优化社会大环境, 以及校园环境, 加强教育领导, 社会各界共同努力, 把大学生犯罪率降到最低限度。

摘要:研究大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 是研究大学生问题的重要内容。高校学子违法犯罪, 不仅断送了自己的美好前程, 给家庭造成重大损失, 还会影响社会稳定。为探究大学生犯罪特点, 分析其犯罪的主要原因, 找出预防大学生犯罪的对策, 我们于2007年12月15日至12月30日利用两周时间, 采取走访有关学校、查阅有关资料等方法, 对近几年来在校大学生违法犯罪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犯罪构成分析 篇8

[关键词]犯罪客体;生命;健康权;权利

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客体

犯罪客体是犯罪的必备要件之一,一个行为最终可以构成犯罪,首先在于其侵犯了某个社会关系,当其侵犯的社会关系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则当然构成犯罪,但当其侵犯的社会关系没有受到法律的保护,那么这个行为就不是犯罪行为,行为人的行为也就当然不构成犯罪。

(一)生命权

生命权作为每个公民最重要的、最基本的人身权。一个公民没有了生命,其他的一切权利都将失去没意义。人的生命权是从其出生开始,结束于生命结束。因此,青少年激情犯罪侵犯的这能是有生命的自然人。人的生命起始标志,刑法理论上的认识不一致,主要有“阵痛说”、“一部露出说”、“生命全露说”、“断带说”、“发声说”、“独立呼吸说”等。按照我国通说,人的生命,起始于胎儿脱离母体后,开始独立呼吸,即采用独立呼吸说。

(二)健康权

健康权在法律上指的是生理健康,即维持人体生命的心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和功能的完善发挥,健康权也仅保护公民的生理健康,以公民的生理健康利益为内容,是公民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和功能的完善发挥的利益唯内容的集体人格权。自然人以其身体组织的完整和生理机能的正常运作及完善发挥,从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

二、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客观方面与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犯罪客体具有密切的联系,他是犯罪主体实施的侵犯犯罪客体的犯罪活动客观的外在的表现,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外化,是犯罪主体实施的侵犯客体的联系中介,是犯罪构成的动摇方面之一。犯罪客观方面,是指法律规定的、说明行为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侵害的客观外的事实特征。青少年犯罪的客观方面是青少年激情犯罪所必须需要具备的要件之一。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罪过形态大多表现为过失,其客观方面的要件具体的表现为危害行为、危害结果。

(一) 危害行为

我国刑法中的危害行为,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其特征如下:(1)危害行为是行为人的身体动静。(2)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心理态度支配的身体动静。(3)危害行为是对社会有着一定的危害性的动静。

(二)危害结果

在我国学者看,危害结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侵犯刑法一般客体所引起的损害,它存在一切犯罪之中。狭义的危害结果,指的是危害行为侵害作为犯罪构成的直接客体所造成的或可能造成的损害,它只存在部分犯罪之中,在我国大部分学者所采用第二种观点,即狭义的危害结果。所谓危害结果,指危害行为对犯罪的直接客体造成的法定的实际损害或现实危害。

三、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犯罪主体

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犯罪主体从理论上说是一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现实生活也是这样。我们在对青少年激情犯罪的犯罪主体进行研究,可以更好地防止这些问题青年激情犯罪行为的发生。

(一)性格有缺陷的人

一些人由于从小的生活环境和家庭环境使得这些人的性格内向、孤僻。由于他们不善于表达和沟通,融入社会的能力不强,面对冲突和别人的侵害时,难于从容的对待,容易陷入自我意识状态,敌对性强的特点。

(二)心理不健康的人

现在由于不少学校主要采取的教育方式还是应试教育,所以部分学生面对着很强的学业压力,导致在心理上和精神上承受着很大的压力,最终使得自己的心理状态变的不健康。因为他们在现实中中得不到及时的心理关怀和情感疏通,在心理和精神上形成了疾患,心理在他们的生活和学业的压力下变的更加容易崩溃。

(三)道德修养差的人

道德修养差的人由于从小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使得他们缺少适当正确的家庭教育,导致他们混迹于市并且逞强好胜。由于脾气暴躁、行为不端,在面对冲突的时候,往往表现得蛮横无理具有极强的攻击性。

(四)青少年激情犯罪的主观方面

在学理上,对激情犯罪有两种不同的意见:第一种学者认为激情犯罪是故意犯罪,第二种认为激情犯罪的罪过一般是过失,也可能是故意。青少年激情犯罪,是指由于青少年瞬间情绪爆发而实施的毫无理智、不计后果、失去

自我控制的突发性的违法犯罪行为。从青少年激情犯罪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青少年激情犯罪是冲动因素和道德因素相结合的一种产物。所谓冲动因素是指青少年在某种特定情境的刺激下产生了不良的消极情绪,而这种不良情绪刺激了青少年激情犯罪行为人进行犯罪的冲动,而这种冲动的激情使得加害人也失去了理智,进而实施了加害行为。我们知道,青少年在处在激情状态的时候,他们的意识范围将会较之正常的时候有所缩小,往往只是指向激情体验的对象,对其他的事情考虑的较少;意识形态表现为清晰度降低,往往是意识不到自己当时做了些什么,理性分析事情的能力受到了抑制,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行为的性质和可能造成的后果。因此,青少年激情犯罪的主观方面大部分是由于当时的情绪的支配所造成的一般过失的行为。

[参考文献]

[1]刘邦惠.犯罪心理学[M].科学出版社,2007—1,(一).

[2]杨士隆著:《犯罪心理学》[M].五南图书出版公司印行.

[3]宋浩波.犯罪学原理[M].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

[4]罗大华,何为民.犯罪心理学[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6.

上一篇:廉政专题党课整理下一篇:慈善公益活动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