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校训

2024-11-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通用8篇)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 篇1

广东海洋大学新校训解读

黄传生 新校训产生的背景

广东海洋大学(原名湛江海洋大学),1997年1月,由原湛江水产学院和湛江农业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而成。2005年6月,经教育部批准,更为现名。组建之初确立的“勤奋、求实、敬业、创新”校训,随着学校的发展,出现了一些不相适应,要求修改的呼声越来越高。

2009年11月5日的校长办公会议对校训作出重新凝练的决定。2010年5月10日学校发出了《关于征集校训、校歌、校旗设计方案以及校徽修改方案意见的通知》,向全校师生员工、广大校友、社会文化策划专业机构、相关专家及爱好者进行征集。2012年3月11日,学校又发出了《广东海洋大学关于开展试用校徽、凝练校训及征集校歌校旗活动的通知》,面向全体师生校友和关心学校的各界人士对已征集到作品进行广泛征求意见。同时学校接连召开了专家、机关人员、老干部、学生代表和教代会常委等多场研讨会和座谈会,从征集到的校训作品中遴选出5条作品作为备选方案,并挂在校园网上接受网民的评议和投票。4月27日学校三届三次 “双代会”召开,通过无记名投票,作品“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以最高同意票数从5条备选校训中脱颖而出,进入表决程序。表决时又以177票赞成、1票反对、7票弃权,同意人数超过全体正式代表人数半数以上,获得大会通过,成为我校拟用新校训。

“双代会”后有关部门又结合学校的情况对拟用新训进行了反复推敲,提出了将“广仁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仁”字改为“学”字的修改方案。2012年5月21日“双代会”常委会对修改方案进行了审议,原则上通过。25日上午校长办公会对修改方案也进行了审议,也原则通过。25日当天党委常委会进行了审定,最终将”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确定为我校新校训。2012年6月4日,校发文正式启用。“广学明德、海纳厚为”的渊源与内涵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分别以广东海洋大学的中文简称“广海”两字作为句首字,“广海”特指立足广东的海洋大学,以区别于其它海洋类院校,同时“广海”也有“立足广东,面向海内外”的含意,反映出学校的定位。“广、海”嵌入其中,既有“广味”,又有“海味”,体现出广东海洋大学的地域特征,也彰显出学校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有关词语渊源流长,底蕴深厚,立意深远,但尚古不囿古,重在出新。2.1 广学

“广学”两字早在《三字经》、《八大人觉经》和《四十二章经》等典籍中就有出现,如“若广学,惧其繁。”、“菩萨常念,广学多闻,增长智慧,成就辩才,教化一切,悉以大乐。”等。

第 1 页

“广”除指广东外,还有广博、广大、广泛、推广、广求、广播等涵义。

“学”有学识、学问、学术、学科、学校、学者、学生、学习、教学、求学、治学等含义。“广学”则有广博的学识、宽广的学科、广大学者与学生、广泛地学习、广求学问、广授学术、广积学识、广播知识、广施学力等内涵。

2.2 明德

“明德”出自《礼记·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为:“大学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德”,据《辞海》注释:德包含着德行(道德、品行)、德操(德行、操守)、德政(措施、政绩)、德望(道德、声望)等广义解释。

“德”也指事物属性、规律和品性,如《国故论衡·语言缘起说》中的“实、德、业三,各不相离。”

“明德”主要含义为:光明正大的品行、清正廉明的操守;明志修德——明志立身、修德养性;明识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明达事理等。2.3 海纳

“海纳”出自袁宏《三国名臣序赞》:“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北周庾信 《三月三日华林园马射赋》序:“上则云布雨施,下则山藏海纳”等。“海纳”有多方面的内涵:

①广纳百家、广采博收、大招厚揽等。如:以大海般的胸怀广揽厚纳来自海内外的贤士才杰及新思想、新知识、新技能等;

②大气度地容纳。如:以大海般的气度兼容并包,尊重差异、宽和个性等。

③谓宾倒置:纳于海。从海洋(包括自然海洋和知识海洋)中广采博纳知识财富,从探索和开发海洋中获得新知和成果等。

④引申义:博学、好学、勤奋、包容、团结、和谐、宽和、开放、国际化、个性化、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等。2.4厚为

“厚为”是一个合成新词,但多种字典对“厚”和“为”都有详述的解释。

“厚”作形容词或副词,有深厚、厚重、厚实、踏实、扎实等含意;作动词有推崇、重视、优待等含义;作名词有财富、利润、价值等的涵义。另“厚”即“笃”也,有坚持不懈、忠贞不渝、坚韧不拔、持续不断、自强不息、踏踏实实等引申义。

“为”即作为、有为,指成绩、成就、成效、效用、建树等。

根据上述释义,“厚为”作如下理解:①厚实的作为、丰硕的成果、深厚的建树、雄厚的实力,扎实的功底和有效的作用等。② 重视作为、厚对利用、重重有为、持续作为、厚产成果、人才辈出等。

2.5广学明德、海纳厚为

“广学”、“明德”和 “海纳”虽源远流长,但合成“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后都成了全新的四言词语,体现出传承与创新的统一。经检索查新,两词句在先前的网络和文献中也未曾出现过,独具新颖性,避免了国内校训用词重复雷同的诟病,令人耳目一新。

第 2 页

综前所述,“广学明德,海纳厚为”连贯起来,作如下意译:

广学博识,明志修德,海涵包容,纳取致用,深厚作为。“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辩证关系

3.1广学与明德的关系——学德并重

“非学无以广才,非学无以明识,非学无以立德”、“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创业”等都体现了学的重要性,所以要广学。术业有专攻,广学以求通。广学并非泛泛地杂学,广学是为了深入,一门精通,然后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到其它领域,达到“一理通、百理彻”,最终明德,明识事物规律属性,明达事理。可见“广学”是“明德”的前提和过程,“明德”是“广学”的目的和结果,无“广学”难以“明德”,“广学”不“明德”,将前功尽弃。

不学无术,有心无力,有德也难以施展抱负,想干事也做不了事,甚至好心办坏事。学而无德,心术不正,助纣为虐,学得越多,贻害越大。可见学与德不能偏废,学德并重,内外兼修,才能品学兼优。

学与德的关系也是学校与德育的关系。学校教育,德育为先,该思想在校训中也得到了体现,反映出学校对德育的重视,不缺“德”。

3.2 海纳与厚为的关系——知行合一

海纳厚为,海纳即博学,是知的问题;厚为是指行而有果,是行的问题。以行求知,以知引行,学中行,行中学,循环无止境。纳于知,重于行,致于用,贵于为。人不能只做知识的容器,要发挥智慧的作用,把知转化为力量,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通过行来丰富知、提升知、匡正知。知不经利用,一文不值;科学利用,价值千金;错误利用,赔本折兵。知的利用过程就是行的过程,利用效果如何,“为”是标准,正面的是有为的作为,负面的是不作为或胡作非为。厚为不仅重视知转化的过程,更在乎知价值的最终实现效果。知而不行,行而无果,知也白费,行也虚行。海纳致用,笃行厚为,才能实现手段和目标的统一。

海纳百川,又通过海水的蒸发形成雨水来反哺百川,循环生息。纳与为也是一对辩证关系,彼此相存相依。只纳取无释放,不被撑死也会被胀破。光为而不纳,消耗殆尽,终会枯竭而亡。纳而不为,犹如一个工厂光有原料输入,无产品输出一样,无以为继,难能致远。有纳有为,生息循环。海纳厚为,才能共繁同荣。

3.3 广学明德与海纳厚为的关系——人文精神与科学态度的统一

广学明德体现的是人文精神,海纳厚为表现的是科学态度。

广学明德是海纳产生厚为的精神指引和思想保证。反过来海纳厚为又是匡正、完善和补充广学明德内涵的实践。广学明德侧重于求学做人,海纳厚为着眼于做事成事。海纳的目的不是助纣为虐和胡作非为,而是造福社会;在做事中不借机中饱私囊,做成事后,对得起天地良心而不出事等,这正是广学明德要解决的问题。做学问、搞研究需要借鉴海纳前人的成果,才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第 3 页

以更高的起点、更宽广的视野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才可以少走弯路和节省时间精力,避免重复劳动。不海纳连别人的肩膀在哪里都不会知道,谈不上高瞻远瞩,自然也谈不上建树和创新。海纳百家,博取众长,又自成一家。学习别人的东西固然重要,但创造出新的东西让别人来学习更加重要,尤其研究型大学更应如此,否则,在激烈的竞争中难有作为和地位。光纳而不为,不会有作为。小纳少为,多纳小为,都不是大作为。广纳多为重为,才是大作为,才能称得上厚为。因此,既要海纳,又要厚为。这是一种有作为的治学之道,是一种会干事能成事、能创业可成业的必然之路,更是一种可贵的科学态度。

3.4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与广东海洋大学的关系——门当户对

广东海洋大学以“海洋使命、海洋特色”为发展战略,发扬“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实施人才强校方略,致力培养“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高级专门人才等。“广学明德”是儒家思想精髓和德性文化精华的高度反映,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海纳、纳海都与海洋息息相关,广海的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都得到彰显。“厚”具有坚贞不渝、持续不息、孜孜以求和一心一意等的含义,“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大学精神和“能安心、能吃苦、能创业”的三能人才特征在“厚为”中也得到充分体现。原校训“勤奋、求实、敬业、创新”的内涵在“海纳厚为”中也得到了传承反映。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是广东海洋大学精神、办学理念、学校特色与本色、培养目标和文化传统等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体现,尤其“广、海”两字嵌入其中,更具针对性。尽管“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也可以在其它学校或其它领域使用,但没有在广东海洋大学使用那么准确和贴切。由于是根据自身特点度身定造,广东海洋大学使用起来自然恰如其分和实至名归。

4、新校训的特色

特色是指独特和出色。首先具有独特之处,其次是品质出色。特而不色,视为怪异。色而不特,则视为俗。特色校训主要表现在新颖性、针对性和适应性上。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中的两词先前并没在网络和文献中出现过,又是首次在校训中使用,避免与他校雷同。另其中的“德”又作事物属性、规律和事理的含义使用,这也不多见。尽管国内多所海洋院校都用“海纳百川”作校训,但是它们的主要使命是“纳海”而不是“纳川”,即从海洋中纳取知识和财富,而不是从“川”中纳取。“海纳”连接“百川”是一个完整的主谓宾结构,其中的“海纳”就是海纳,不具有“纳海”的含义。海纳不带宾语,谓宾倒置才体现出来,才具有纳海的含义。可见“海纳百川”的“海纳”是作“广泛吸纳”的含义使用,但 “海纳厚为”中“海纳”又作谓宾倒置的“纳于海”含义使用,一语双关地把海洋特色和纳海本色点睛出来,具有非常独特的一面。

“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不仅把校名简称嵌入其中,而且把学校的学科特色和办学本色同时熔于一炉,体现出鲜明的个性,让人易识别,易记忆,且不易被人模仿抄袭,具有良好的自我保护功能。

第 4 页

只要学校的所在地在广东,海洋使命不动摇,海洋特色不淡化,不管学校以后使用什么名称,用起来仍然不会牵强,仍然是名正言顺和恰到好处。同时,“广”字不作“广东”来理解,“海”字不作“海洋”来解读,用“广”、“海”其它涵义,“广学明德,海纳厚为”仍然是一条完整和完美的训言,不仅适合于学校,也适合于其它领域,应用范围更广。可见,“广学明德,海纳厚为”具有很强的适用性和适应性,使校训的有效性和稳定性得到了保障。

中国海洋大学校训 篇2

首先,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体现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周易·乾卦·象传》云:“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1]《周易·坤卦·象传》云:“地势坤, 君子以厚德载物。”[1]“思学志远”体现了乾卦的精神。“信义勤爱”体现了坤卦的精神。《论语·为政》篇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2]学是一个学习的过程, 思则是一个思考、创造的过程, 学思结合, 思学相长, 而这一切都是“志 (在) 远 (方) ”, 正体现了乾卦的乾乾行健、自强不息的精神。上海理工大学作为一个理工科为主的高校, “志远”一词也是十分贴切的。马克思曾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 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 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3]然而, 其实在科学的山峰上根本没有顶点, 当代诗人海子有诗云, “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在科学上的发现是永无止境的, “志远”的校训正是对莘莘学子永不止息自强进取的鼓励。“信义勤爱”则是从道德的培育角度来说的。中国自古以来重视道德的培育。《老子》亦云:“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 处其实不居其华。”[4]所谓“厚”为品德敦厚, 所谓“实”是基础坚实。“信义勤爱”可以奠定坚实的道德基础, 正符合坤顺德厚的品性, 唯德厚方能载万物。

《周易》以乾卦居首, 重视乾卦的创始精神, 以坤卦随后, 重视坤卦的终成精神。“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以体现坤卦精神的“信义勤爱”居首, 以体现乾卦精神的“思学志远”居后, 则是重视道德培植的体现。而先坤后乾, 犹坤在上, 乾在下。坤为地, 乾为天, 坤上乾下为《周易》泰卦。《泰卦·彖传》云:“泰, 小往大来, 吉亨。则是天地交, 而万物通也;上下交, 而其志同也。内阳而外阴, 内健而外顺, 内君子而外小人, 君子道长, 小人道消也。”[1]又《象传》云:“天地交, 泰, 后以财成天地之道, 辅相天地之宜, 以左右民。”[1]正是鼓励我校师生胸怀天下, 心系苍生, 顺天地之道, 行君子之德, 内健外顺, 小往大来, 无往而不吉利亨通也。

其次,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体现了以“情感—道德—超越”为核心结构的中国文化精神。关于中国文化的核心结构, 有学者认为有三种常见的观点:“一是强调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学;一是确定中国文化的主体是道家;一是认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道、佛三家。”[5]其实还有一种“儒道互补”[6]说。另有学者从文化的本体角度提出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中国文化的本体是诗, 其精神方式是诗学, 其精神顶峰是唐诗。总括起来就是:中国文化是诗性文化。或者说是诗这一精神方式渗透、积淀在传统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艺术各个门类中, 并影响甚至是暗暗地决定了它们的历史命运。”[7]综合以上观点, 笔者提出中国文化的三维核心结构观, 即中国文化的“情感—道德—超越”的三维结构。情感维度的载体是中国诗歌, 道德维度的载体是中国儒家文化, 超越维度的载体是中国的道家思想和佛教, 其中又以禅宗的思想为超越维度的代表。“志远”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情感维度。《尚书·舜典》云:“诗言志。”[8]陆机《文赋》云:“诗缘情。”[9]志与情原本是相通的。“信义勤爱”可以说是儒家思想的一个很好的概括, 体现了中国文化的道德维度。而“爱”这一个字则可以包含“情感—道德—超越”三个维度的全部。从情感维度而言, 爱”是“情”的最高表现。《晋书·王衍传》云:“圣人忘情, 最下不及于情, 然则情之所钟, 正在我辈。”[10]这一个不能忘的“情”就是中国人对于一切的美和崇高的爱”。从道德维度来看, 《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2]《孟子·离娄下》亦云:“仁者爱人。”[11]这一个“爱”字就是中国文化道德维度的最好阐释。从超越维度来看, 佛教中超越了俗世情爱的大爱”则体现了一种“无缘大慈”[12]“同体大悲”[12]的大乘菩萨道精神。《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将这种“慈悲”阐释为“恒顺众生”, 即对于一切有情众生, “我皆于彼, 随顺而转。种种承事, 种种供养。如敬父母, 如奉师长及阿罗汉, 乃至如来, 等无有异。于诸病苦, 为作良医。于失道者, 示其正路。于闇夜中, 为作光明。于贫穷者, 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13]从情感维度来说, “爱”是立情之本;从道德维度来说, “爱”是立德之本;从超越维度来说, 慈悲之“爱”是立心之本 (按:此心即《楞严经》卷三“铄迦罗心无动转”[14]及禅宗“明心见性”之心) 。总之, “爱”可谓人生立命之本。笔者非常推崇校训中的“爱”这个字, 曾在为上海理工大学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2011年6月更名为工程科技学院) 的同学们所写的一首共勉的藏头诗里提出“爱为立命之本”。诗不长, 兹录于此:“上天给了我们创造的勇气, /海阔天空莫要错失良机, /理想虽远也近在心灵, /工夫纯熟自然水到渠成。//高处的星光眷恋着我们, /职是做一个光明的存在。/学会了爱方有立命之本, /院落里的阳光也照在院外。”

再次,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才性同合论和德才兼备、以德统才的德才之辩。《世说新语·文学第四》云:“钟会撰四本论。”刘孝标注云:“《魏志》云:会论才性同异, 传于世。四本者, 言才性同, 才性异, 才性合, 才性离。尚书傅嘏论同, 中书令李丰论异, 侍郎钟会论合, 屯骑校尉王广论离。”[15]陈寅恪先生说:“夫仁孝道德所谓性也, 治国用兵之术所谓才也。”[16]他又指出:“东汉中晚之世, 其统治阶级可分为两类人群。一为内廷之阉宦, 一为外廷之士大夫。阉宦之出身大抵为非儒家之寒族, 所谓‘乞匄携养’之类。……主要之士大夫, 其出身则大抵为地方豪族, 或间以小族, 然绝大多数则为儒家之信徒也。职是之故, 其为学也, 则从师受经, 或游学京师, 受业于太学之博士。其为人也, 则以孝友礼法见称于宗族乡里。然后州郡牧守京师公卿加以征辟, 终致通显。故其学为儒家之学, 其行自必合儒家之道德标准, 即仁孝廉让等是。质言之, 小戴记大学一篇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贯之学说, 实东汉中晚世士大夫自命为其生活实际之表现。……然则当东汉之季, 其士大夫宗经义, 而阉宦则尚文辞。士大夫贵仁孝, 而阉宦则重智术。”[16]陈寅恪先生认为, 当魏晋兴亡递嬗之际, 士大夫阶层言才性同、才性合;而阉宦阶层则言才性离、才性异。士大夫阶层以司马氏为核心, 重视性, 以性为本, 以性统才;阉宦阶层以曹氏集团为核心, 重视才, 认为即使是道德败坏的人只要有才能, 也可以提拔任用。受儒家思想影响深远的中国古代士大夫, 重视才性合与才性同论, 在后世发展为德才之辩。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论曰:“才德全尽谓之‘圣人’, 才德兼亡谓之‘愚人’, 德胜才谓之‘君子’, 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 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 与其得小人, 不若得愚人。”[17]宁愿得无德无才之愚人, 不愿要有才无德之小人, 可见古人对于德的重视。以才性论和德才之辩的视角来看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 则“信义勤爱”, 德也, 性也;“思学志远”, 才也。二者并列, 即是既重视德性, 也重视才学;“信义勤爱”先于“思学志远”, 则是以德性统才学, 重视才学, 更重视德性。此德性和才学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性和才学相比, 在内涵上当然有更多的时代精神和新的发展, 不过校训中体现的德性和才学的辩证关系则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精髓。重视才, 更重视德, 否则有才无德, 便会出高学历犯罪。

胡适先生曾说:“一个肮脏的国家, 如果人人都开始讲规则而不是谈道德, 最终会变成一个有人情味的正常国家, 道德自然会逐渐回归。一个干净的国家, 如果人人都不讲规则却大谈道德, 人人都争高尚, 天天没事儿就谈道德规范, 人人都大公无私, 最终这个国家会堕落成为一个伪君子遍布的肮脏国家。”[18]这里似乎是在说道德的无用, 但其实不是。我想这个问题应该从两点来看。一是胡适是在一个大谈道德的国家想要强调法治的重要性, 二是胡适明明说是“谈道德”的害处, 它其实暗含的意思是, 只“谈道德”是没用的, 甚至是有害的, 应该要“行道德”。先哲王阳明有“知行合一”之论曰:“知而不行, 只是未知。……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 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 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 便可称知孝弟。”[19]可见只是嘴上谈道德, 而不去行道德, 并不是真正的知道德。只谈而不行的人, 就有可能导致满嘴仁义道德而实际上做出禽兽之行, 就像有些官员今天在大会上大谈廉政建设, 第二天就因贪腐而落马一样。

柯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模型理论认为, 对法律和秩序的重视, 属于道德发展的第二个水平即习俗水平, 而对普遍的伦理原则的重视属于道德发展的第三个阶段即后习俗水平。如果按照发展阶段来分的话, 前者属于第四阶段, 后者是最高阶段即第五阶段。这一阶段认为:“在超越法律之上有普遍的道德原则, 例如对人类尊严的公正和尊敬。生命的意义高于一切。”[20]可见, 道德之于人类的重要性, 校训中对于道德的重视正与此合。

最后,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大学之道。《礼记·大学篇》开篇云:“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知所先后, 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 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 知至而后意诚, 意诚而后心正, 心正而后身修, 身修而后家齐, 家齐而后国治, 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 而其所薄者厚, 未之有也。此谓知本, 此谓知之至也。”[21]大学之道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至善, 其表现和过程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其根本则在于修身。修身统一了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并从格物开始。关于“格物”的含义, 古代儒哲郑玄、孔颖达、朱熹和王阳明有不同的解释。朱熹引程子之言解释为“即物而穷其理也”[22], 而王阳明则“解‘格’作‘正’字义, ‘物’作‘事’字义”[19], 认为“其格物之功, 只在身心上做”[19], 有格去私心物欲的意思。依王阳明所论, 格物致知即格去其物欲之私, 而“致其本心之良知”[19]。今观校训, “思”可以说是“思省察克治, 即是思诚”[19], 就是省察克治自己的内心, 格去物欲之私。《礼记·中庸》云:“好学近乎知。”[21]“学”, 即致知也。思学, 即格物致知。而“信义勤爱”的实行即是诚意、正心的过程。这些做好了就是修身。而“志远”是修身的延伸, 即是志在家国天下。修身成, 则可以齐家、治国、平天下。可见, “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体现了“大学之道”中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个条目。《孟子·尽心上》云:“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善天下。”[11]“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是“善其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济天下”。由校训观之, “信义勤爱思学”是“善其身”;“志远”是“济天下”。当其在大学中学习之时, 正是独善其身之时, 但这个时候又有兼济天下的远大志向。《易经·乾卦》初九云:“潜龙勿用。”[1]九五云:“飞龙在天。”[1]唯有像蛟龙潜藏水中创造和等待时机般坚韧的“信义勤爱思学”的修身过程, 才会有朝一日如龙飞九天一样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远大志向 (“志远”) 。

又, 大学之道在止于至善, 以儒家的观点看来, 至善的达成以对“仁义礼智信”五常的奉行为基础。“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中固有“信义”二字。依前引“仁者爱人”, 则“爱”体现了“仁”。前引《论语·为政》云:“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2]则“思学”可以益智。又依前引“思”即“思省察克治, 即是思诚”, “省察克治”即是“克己”, 《论语·颜渊》云:“克己复礼为仁。”[2]“克己”与“复礼”不仅相辅相成, 甚至克己的过程就是复礼的过程。则“信义勤爱思学”体现了儒家“仁义礼智信”的精神要求, 是达到至善的基础。而校训以“信义”为首, 正是对当今社会虚假盛行而诚信丧失、物欲横流而逐利忘义的对治。而“志远”不就是对“至善”的追求吗?虽然“至善”似乎很遥远, 但是我们有追求的勇气, 有此远大的志向。而这个对“至善”的远大志向的追求并不是空想, 所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切都从“信义勤爱思学”的基础努力做起。禅宗亦云:“高高山顶立, 深深海底行。”[23]“志远”即“高高山顶立”, “信义勤爱思学”即“深深海底行”。必须有行的功夫, 才有立的可能;必有立的志向, 方能统行的功夫, 二者相辅相成。

由以上的分析, 上海理工大学“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八字校训体现和传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优秀特质, 富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内涵。以此校训为指导, 将远大的精神志向和扎实的行持功夫结合起来, 定会在大学生活中学有所成, 在以后步入社会中也必将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摘要:上海理工大学的校训“信义勤爱, 思学志远”蕴藏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首先, 它体现了《易经》乾坤两卦的“厚德载物”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其次, 它体现了以“情感—道德—超越”为核心结构的中国文化精神;再次, 它体现了中国古代关于人才的才性同合论和德才兼备、以德统才的德才之辩;最后, 它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中的大学之道。以此校训为指导, 将远大的精神志向和扎实的行持功夫结合起来, 定会在大学生活中学有所成, 在以后步入社会中也必将能实现自己的抱负。

盘点中国部分大学的校训 篇3

北京大学(创建于1898年):(“代校训”)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Pek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8): 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

清华大学(始建于1911年):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11):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

武汉大学(前身建于1893年):自强、弘毅、求是、拓新

Wuhan University (date back to 1893): 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

东南大学(创建于1902年):止于至善

Southeast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Strive for Perfection

复旦大学(始建于1905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Fudan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05): 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

暨南大学(创建于1906年):忠信笃敬

Jina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6): Loyalty, Credibility, Sincerity, and Piety

同济大学(创建于1907年):严谨、求实、团结、创新

Tongj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7): Discipline, Practicality, Unity and Creativity

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实事求是

Tianji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5): Seek Truth from Facts

浙江大学(创建于1897年):求是创新

Zhejia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7): 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

山东大学(创建于1901年):气有浩然,学无止境

Shando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1): 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诚朴雄伟,励学敦行

Nanj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Be Honest and Intelligent, Study Hard and Act Sincerely

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于1902年):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Learn, so as to instruct others; Act, to serve as example to all

南开大学(创建于1919年):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Nanka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19): 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Passing Day

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20年):规格严格,功夫到家

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20): 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

厦门大学(创建于1921年):自强不息,止于至善

Xiamen University (founded in1921): Pursue Excellence, Strive for Perfection

中山大学(创建于1924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Sun Yat-se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24): 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se Earnestly

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建于1937年):实事求是

中国20所著名大学中英文校训 篇4

中国20所著名大学中英文校训

中国20所著名大学中英文校训校训乃一校之魂,原本是学校校长讲话中的关键词语,因为既有底蕴又有实效,所以被一代一代的教师和学子们传递下去,时间一长,就成了约定俗成的话语,这就是校训。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中国各大名校的校训(中英文):Pek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8): Patriotism, Advancement, Democracy and Science北京大学(创建于18):爱国进步民主 科学Tsinghua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11): Self-discipline and Social Commitment清华大学(始建于19):自强不息厚德载物Beijing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41): Be United, Alert, Earnest and Lively北京外国语大学(创建于1941年):团结紧张严肃 活泼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date back to 1937): Seek Truth from Facts中国人民大学(前身建于1937年):实事求是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Learn to be an Excellent Teacher; Act as an Exemplary Person北京师范大学(创建于19):学为人师行为世范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39): Solidarity, Diligence, Practicality and Creativity北京理工大学(创建于1939年):团结勤奋求实 创新National University of Defense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53): Dedication and Practicality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3年):奉献求实Nanka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19): Dedication to Public Interests, Acquisition of All-round Capability, and Aspiration for Progress with Each Day南开大学(创建于19):允公允能日新月异Tianji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5): Seek Truth from Facts天津大学(创建于1895年):实事求是Zhejia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897): Seek Truth and Be Creative浙江大学(创建于18):求是创新Nanji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Be Honest and Intelligent, Study Hard and Act Sincerely 南京大学(创建于1902年):诚朴雄伟励学敦行Southeast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2): Strive for Perfection东南大学(创建于1902年):止于至善Fudan University (founded as early as 1905): Rich in Knowledge and Tenacious of Purpose; Inquiring with Earnestness and Reflecting with Self-practice复旦大学(始建于19):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Tongji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7): Discipline, Practicality, Unity and Creativity同济大学(创建于19):严谨求实团结 创新Wuhan University (date back to 1893): Improve Yourself, Carry Forward Stamina, Seek Truth and Develop Innovations武汉大学(前身建于1893年):自强弘毅求是 拓新Shandong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1): Noble in Spirit; Boundless in Knowledge山东大学(创建于19):气有浩然学无止境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ounded in 1920): Strict Standard and Sufficient Effort哈尔滨工业大学(创建于19):规格严格工夫到家Xiamen University (founded in1921): Pursue Excellence, Strive for Perfection厦门大学(创建于19):自强不息止于至善Jina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06): Loyalty, Credibility, Sincerity, and Piety暨南大学(创建于19):忠信笃敬Sun Yat-sen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24): Study Extensively, Enquire Accurately, Reflect Carefully, Discriminate Clearly, Practise Earnestly中山大学(创建于1924年):博学审问慎思 明辨 笃行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founded in 1958): Socialist-minded and Professionally Proficient, Associating Truth with Fact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创建于1958年):红专并进理实交融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founded in 1937): To Learn and to Apply for the Benefit of Mankind香港理工大学(创建于1937年):开物成务励学利民

中国海洋大学招生答疑 篇5

海大省内招生首次跌破千人

中国海洋大学招办副主任张殿镇、王冠亚老师招生答疑。张殿镇透露说,今年海大招生计划总数为3800人,面向省内招994人。这是近年来海大在省内招生人数首次跌破千人。

关于招生计划

问:海大今年招生计划是多少?在山东投了多少个计划?与去年相比有何变化?有何原因?

答: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招生规模一直比较稳定,2014年海大面向全国招收本科生计划为3800人,与往年持平,主要都是在本科一批录取。在山东投放994个计划,其中理科822,文科172,比去年略有减少,具体专业请查阅我校本科招生信息网。这是根据教育部继续减少属地招生等政策要求来确定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这994个招生计划里,不包括自主招生。

问:我记得海大属地计划已经降至30%了,怎么还要继续减少?

答:按照教育部要求,属地招生计划30%并不是一个终点,还要逐步降低,继续增加中西部地区招生计划。这是国家政策,家长也不用过于担心。

问:海大今年在省内文理科各招多少人?具体都有哪些专业?

答:在山东投放994个计划,其中理科822,文科172。专业的话建议到海大本科招生信息网进行查阅吧,一共68个专业。

http:///zsb

关于中外合作专业

问:有家长想问问海大有没有走读计划和中外合作专业。

答:海大一直没有走读计划。中外合作办学今年首次招生,招生专业为海洋科学(中外合作)专业。

这个专业是学校为引进境外优质教育资源,创新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优秀人才而设立,2014年起中国海洋大学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大学合作开办海洋科学专业的本科教育项目,该校为历史悠久的国际知名院校,其海洋学被《泰晤士高等教育》评选为全球前三十强,在研究南极科学领域有重大的贡献。该项目目标是培养能够熟练使用英语交流,精通生物、化学或物理海洋学、海洋及南极政策管理、海水和淡水研究、海洋生态系统、气候研究及影响评估、环境保护以及海岸带资源管理等众多领域有较强竞争力的国际海洋科技人才。

问:只有这一个专业?招多少人?

答:全国招生50人,在山东招生24人。

问:这个专业放在哪个批次招生?

答:在山东省,中外合作也是在本科一批招生。

问:放一本招?那就是说,想通过中外合作上海大,也必须要上一本线?

答:是的,最低要求也是要达到一本线。

问:海大中外合作专业收费标准是多少?

答:每学年5.2万人民币。这是经过学校充分核算成本并报省物价局备案的。

问:海大中外合作专业也可以选择不出国就读吗?

答“家长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也可以不出国。

问:海大中外合作专业毕业证和学位证,与统招没有区别吧?会不会有标注?

答:没有区别。因为是第一届招生,我估计可能会标注,但含金量是一样的关于优势特色专业

问:海大有哪些优势特色专业?报考这样的专业,在全省排名多少报考才有希望?

答:海大现有68个本科专业,有12个博士后流动站,81个博士学位授权学科,193个硕士学位授权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的具有博士、硕士、学士学位授予权的单位,是国家首批工程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有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实习实践基地。

海大现有海洋科学、水产2个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有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水产养殖、渔业资源、捕捞学、环境科学、水产品加工及贮藏工程、港口海岸及近海工程等10个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教育部学科评估中,海洋科学、水产科学两个学科排名全国第一,共有7个学科(海洋科学、水产、食品科学与工程、大气科学、药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水利工程)进入全国前10位,11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20位,14个一级学科进入全国前30位;

目前,海大在地球科学、植物与动物学、工程技术、化学、材料科学、农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环境学与生态学等8大学科(领域)跻身美国ESI(基本科学指标)全球科研机构排名前1%,位居“985工程”重点建设高校第16位。由海洋和水产等优势学科辐射带动的管理、经济、法学、文学等具有文理交叉特征的学科也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各专业往年录取分数情况大家可以到海大本科招生信息网进行查询。

问:海大今年有哪些特色人才实验班面向山东招生?大约招多少人?全省排名多少位报考才有希望?

答:招生时没有单独列出。入校后会有海洋科学、海洋化学、生命科学等国家人才培养基地班另外还会有食品类、工程类、法学类、会计类的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问:进基地班需要选拔吗?进基地班以后可以享受哪些政策?

答:是的,入校后进行选拔。

进基地班以后,排名50%的学生可以获得硕士推免资格。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优势,比如出国交流的机会很多。

问:孩子考进海大之后,有没有出国交流的机会?哪些专业才有?能有多少人有这个机会?

答:学校积极推进本科教育国际化,实施中-法、中-美、中-韩、中-日等多个学生交流项目,发展中-澳等中外合作办学模式,使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国外学习经历。

同时,海大也在逐步推进国内合作培养。与台湾中山大学、台湾义守大学、台湾海洋大学、台北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著名高校的优势学科和专业进行交换培养,使更多学生在校期间有第二校园学习经历。

问:每年能有多少学生有这样的机会?是不是也要选拔?

答:每年都有上百人吧,也要选拔。

问:选拔出来的出国交流或是国内大学交流的学生,交流时有无另外的学费支出,大体多少,是学校还是家庭支出?各占多大比例?

答:学校负担一部分,学生也要支出一部分。

问:海大中外合作办学的学制几年?如果选择出国的话,国内国外分别几年?大概是从大几出去?

答:学制4年,2+2,一般是大三。还是根据这个专业的培养计划来的,只要努力学习,都会按照正常培养计划进行国内和国外的培养。

关于专业

问:海大文科专业哪些就业就业最热门?这类专业报考,大约需要全省排名多少?

答:文科专业方面:经济管理类、外语类,法学类、新闻传播类等都是不错的。

具体排名的话还是建议大家查阅一下我们往年的分数统计。

我印象中去年或是前年我校录取的文科第一名就在会计学。除此之外,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新闻学、法学、文化产业管理等文科专业近几年也相当受捧。

成绩排名的话,文科录取到海大的最低分在省内排名大约在2000名左右,而以上提到的专业,可能会更靠前一些。

问:海大理科专业哪些就业最热门?这类专业报考大约需要全省排名多少?

答:全省排名呢,2013年海大在山东省录取考生的位次,文科最低分在全省前2000名左右,理科在全省前10000名左右,谨供考生和家长参考。

问:热门专业呢?

答: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专业的热门和冷门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学校综合考虑办学特色、师资水平、教学实验条件、近年来各专业一志愿报考率、就业前景等情况,初步确定了海洋科学、大气科学、海洋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生物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药学、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自动化、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会计学等18个专业为学校2014年招生热门专业。热门专业一般报考人数比较多,录取分数比较高,所以考生在填报时还要根据自己的分数,不能盲目全部选择热门专业来填报。建议考生还是要把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相结合,适合自己是最重要的。

热门专业的报考,全省理科5000名以内希望比较大,文科1000名以内。这些数据都是谨供大家参考的,不要全部以此为具体标准。

问:有家长向问海大文科最冷门的专业是什么,往年能录到多少分?因为孩子成绩不算很突出,能进海大就行。

答:文科相对冷门点的专业,比如朝鲜语,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相对分数低一些。

问:那理科呢?哪些专业报考相对冷门一点?

答:理科,比如地质类、朝鲜语、政治学、教育技术学等相对冷一些,但也是很不错的专业。地质类的几个专业报考相对冷门,但就业确实全校最高的,100%。而且也不是家长们想象的跟以前一样那么艰苦。地质类很多学生都去了中海油、中石油、地质研究所等单位,工作条件和待遇都很好。

关于转专业

问:如果志愿填服从调剂,被录取到贵校孩子不太中意的专业,那么孩子在校学习期间可以转专业吗?具体怎样操作?

答:可以通过自主选课的方式实现转专业。

海大对转专业是开放的,实行以“有限条件的自主选课制”和“学业与毕业专业的识别确认制”为核心的现代本科教学运行体系,这套体系至今已经成功运行了11年,它最大的特点就是给学生更大的自主选课和专业调整权,可以根据学生自己的兴趣、爱好、特点以及社会的需求等情况,通过跨科类、跨年级、跨专业自主选课,适时调整专业取向,实现转专业、选修第二专业的目的。

也就是说,学生从什么专业毕业不取决于高考录取时被录到哪个专业,而是取决于他学习了哪个专业的课程、达到了哪个专业的毕业要求。这套体系不管是从理念还是从技术层面上都是一种创新,这在国内高校还是比较先进的。

关于国防生

问:今年海大计划招过少名国防生?在省内招收多少热播?都有哪些专业?哪些专业招男生,哪些专业女生可以报考?

答:全国120人,山东38人,具体请查阅我们的国防生招生计划。今年海大国防生全国只有2个女生计划,其中山东1个,是通信工程专业。

问:去年海大国防生录取分数线大约超出一本线多少分?全省排名多少报考海大国防生才有希望?

答:一般高出一本线三十分以上希望较大。理科全省排名35000名前的考生报考有希望。

问:有家长问,海大国防生毕业后是分到山东军区吗?将来毕业后能否考研?

答:毕业后全国范围分配。可以考研,但要同部队签协议。海大是培养海军国防生的,所以一般都是沿海地区。

关于录取政策

问:海大今年的录取政策有没有变化?录取时专业间有无分数线差?

答:对于录取政策,我校今年和2013年保持一致,对进档的计划数内考生将按“专业志愿清”方式进行专业投档,各专业志愿间不设分数级差。对实行平行志愿的省市,在不超过105%的范围内确定调档比例,对服从专业调剂且其它条件符合我校要求的考生不退档。我校认可各省级招生主管部门在教育部规定的项目范围内出台的有关增加分数或降低分数要求投档的政策和规定,但分值最高不得超过20分,这个加分我校在投档和安排专业是都认可的。

问:往年海大会单独预留一部分二本计划,接受二志愿优秀学生,今年是否会继续这么做?

答:今年没有预留。以前预留是在传统志愿背景下实行的。现在实行平行志愿以后没有这个必要了,而且也不好操作。

问:今年已是山东省实行平行志愿的第二年,请张主任结合去年的本校录取情况谈谈填报志愿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给家长一个建议,谢谢!

答:首先还是尽量多地区了解学校和专业,其次,不管是学校志愿,还是专业志愿,都要拉开梯度。

问:还有个问题,家长不太明白,比如在报考的时候,前两个志愿“冲一冲”,中间两个“稳一稳”,稳一稳不难理解,但这个“冲”,怎么样才算冲?比如我本来分数差5分能够海大往年的录取线,今年我就可以冲一冲试试?还是什么情况?

答:是的,基本就这个意思。

中国海洋大学自习室分布 篇6

三层:2404 2406 2407 四层:2502 2504 3区:一层:31013209 三层:3301 3303 3305 3307 3309 四层:3401 3409 3411 3413 五层:3501 3503 3509 3511 六层:3601 3602 3603 3604 4606 3607 七层:3702 3703 4区:三层:4301 四层:4407 5区:5203 5303 5403 6区:负一层:6102-6108 6110

一层:6203 6207 6209 三层:6303 6309 四层:6407 6409 6416 6417 6418 五层:6507 6509 7区:地下一层:7003 一层:7103

浅论大学校训文化 篇7

俗语有云:“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校亦有校训。校训中的校,指学校,接受教育的场所;训,指教导、训诫;合起来即为学校制定的具有训导意义的话语。校训一词并非自古有之,而是一个舶来品,直到20世纪30年代才首次在词典中对其涵义进行了解释。随着现代学校的兴起与发展,校训逐渐成为激励劝勉师生,体现学校精神实质的代名词。校训一词虽然出现较晚,但体现校训内涵的言语源远流长,比较详尽正式的记录是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朱熹写的《白鹿洞书院揭示》,该揭示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制定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教育方针和学生守则,随后其成为封建社会后期各级各类官学办学准则。

校训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变化,其内涵在不断变革与丰富,以使之能与所处的现实、认识、文化等诸多因素相适应。如洋务运动时期,中国建立了一批有别于传统封建教育学堂的专门化学校,主要培养外语和军事技术人才,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11年推翻封建统治后,教育家们开始探索并推动教育改革,吸取和借鉴发达各国高等教育经验,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有关的法规法令。这一阶段由于中国所处的特定历史时期,各类学堂的校训多体现实用主义、爱国主义精神,同时兼具一些先进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如北京大学秉承爱国、进步、 民主、科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办学理念;清华大学的校训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当今社会,融合与独特,发展与竞争,和谐与共赢等新元素的注入使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在不断调整与优化。高等院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要源地,对学生的能力、身心健康、 价值观、人生观等形成起着关键性作用。高校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如何将教书与育人有机融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如何为学生提供优质资源等都是高校管理不可回避的永恒话题。以校训为核心,形成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对师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坚实的精神基石。与此同时,校训向社会传递了校园文化信息,对学校知名度、社会影响力的提升起着推动作用。

通过查阅各大学简介,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综合类、理工类、师范类、医学类、艺校、军校等各大院校均有自己的校训。 校训作为高校的文化精髓,各类学校根据其办学宗旨、特色、 管理需求、历史文化等制定校训,建立校训文化。无独有偶。 很多中小学校也制定了校训,意在引导师生的言行,促进其良好发展。如黄冈中学的校训为“弘德尚学,笃行致远”。不仅是国内,国外众多高等学校亦有自己的校训,如知名学府剑桥大学校训为“此地乃启蒙之所,智识之源”。

二、中外部分大学校训锦集

国内大学: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复旦大学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哈尔滨工业大学“规格严格,功夫到家”,华中科技大学“明德、厚学、求是、创新”,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中国协和医科大学“严谨博精创新奉献”。

国外大学:哈佛大学校训“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麻省理工学院“既学会动脑也学会动手”,斯坦福大学“愿学术自由之风劲吹”,牛津大学“上帝给我光明”,美国西点军校“荣誉、责任、国家”,康奈尔大学 “让任何人都能在这里学到想学的东西”。

三、中外大学校训的差异

从上述对部分中外大学校训的归纳,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中外高校校训风格迥异。从整体印象看,国内大学校训较规矩工整;而国外大学校训则较有自由感。探索其原因,这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在中国,儒家文化有着重要性地位,漫长的封建社会“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形成了儒家文化统领的地位。儒家“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德、中庸”等思想对社会生活各领域都产生巨大影响,在儒家文化熏陶下,校训亦体现出传统文化色彩,具有浓郁的中国特色。国内校训多引经据典,采用押韵对仗的手法,语言陈述规范工整。南开大学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引用自《大学》汤之《盘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中国文化的导向性、约束性、政治性功能在大学校训中形成了特有的实用理性精神。

西方国家大学的校训亦蕴含着西方文化精神。中世纪前期西方国家最早的教育中心主要是修道院,目的在于培养传道士。进入中世纪后期,教会的权威日渐消弱,新兴文化、城市与知识分子等的兴起,特定的政治格局为大学的诞生和发展创造了有益的外部环境。大学在摆脱教会的束缚后,逐渐形成了学术自由和大学自治的学术中心。西方文化中爱自由, 重个性的特质使得西方大学校训各有风格,不拘泥于一定的格式,表达形式丰富多样,较少出现千篇一律,并且侧重于对知识、真理的探析,具有浓郁的思辨色彩,比较重视个人价值与发展。校训的选择来源广泛,有出自诗文,有名人名言,有时也会出现具有宗教色彩的词汇。如牛津大学校训“主照亮我”。

四、中外大学校训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价值观造就了不同的校训文化。中外文化渊源的差异使得中外学校校训风姿万千。如若简单地去评论中外校训的好与坏,判定其是否有个性,是否雷同,是否有特色等意义并不大。校训作为一校之核心精神,意在引导学校及全校人员更好地发展,实现自我价值。“校训”这种软文化力量凝聚着学校的精神与希望。当今社会,联系日益密切。与文化而言,各国文化互相冲击与融合更加频繁。文化的魅力在于感染与认同,但绝不等同于消除不同文化间的差异。传统文化经过漫长岁月的累积与传承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和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在学习外国文化的时候,需要理性与智慧并存,正所谓批判性的继承,批判性的吸收。中外文化的差异无法避免,扬长避短是不同文化融合的本质。

校训不是人云亦云下的产物,不是别人有我必有的附和品, 校训对学校发展的重要指导性功能不言而喻。正确认识校训, 理解校训,把校训作为行动指南、精神风向标的关键在与对校训的认同度与转化成度。不同学校校训的由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集体思想力量的凝聚。校训用最简约的言语阐述着最不平凡的人生哲学,不管这种表达方式如何,它蕴含的精神是向上向前发展的。纵观中外校训,其价值远不在于它是什么,而在于人如何理解,如何去做,没有转化为行动的校训只是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头口号,理论结合实践才是促进事物前进的真理。

为了发挥校训的作用,首先学校应该要提高全体员工对校训的认同度。由于校训和其他学校制度不同,没有严格的惩处性措施,而是作为一种文化存在,要获得预期效果则需要得到全体员工的支持与认可,只有把外部力量内化,才能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力。为此,学校可以开展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内容的课程,尤其是对新入校的学生,以及在学校官网、校内报纸、 微博、微信等传递相关信息,让全体员工感受到校训文化的气息,增强认同度。其次,学校要最大限度地促成校训精神的转化。作为学校管理方面,应不断完善大学制度,理清大学、社会与政府间的关系,在教育过程中把握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服务社会等职能间的关系,加强大学自治、学术自由。 世界知名学府哈弗大学,几百年来不仅仅是对其校训传播,更重要的是对校训精神的践行。最后,学校应不定期开展宣传校园文化的演讲、展览及其他文体活动。以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学习,领悟并获得启发,提高自身成就感与认同感,强化校训的感染力、转化力,将校训文化的力量在实际生活中展现。

摘要:校训言简意赅地提炼出校园文化的精髓,体现了高等学校在实现其职能过程中所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是高等学校精神风貌的展示,更是引导全体师生行言的隐形戒尺,共勉的座右铭。校训在校园文化中的领导性作用敦促着各大高等院校要强化校训文化的认同度与转化度。

大学校训的味道 篇8

校训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7月中旬起,各大学陆续向2014级新生寄发录取通知书。在这发给新生的“第一封信”中,不少大学匠心独具:有的变身手绘版,有的用毛笔书写,还有的以环保意识迎新——电子版录取通知书取代纸质版。但百变的录取通知书有一个必备的核心——大学校训。

校训,传承着一所大学的“文化基因”,是大学的“育人之纲”与“精神之气”。而高校肩负“立德树人”的重大使命,也是培育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基地。培育高校青年学子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校训中蕴藏着丰富的思想养料——必须对大学校训的内在价值进行挖掘、开发和弘扬,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大学校训中浓缩着大学的发展轨迹,和大学的办学目标、治学传统和文化气质紧紧相连,是大学的灵魂所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任友群指出,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历久弥新。“对校训的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而在平常时节,这种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

从校训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大学的校训历来是引发学生价值共鸣,激励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的载体。校训中隐含的是大学之精神,大学的价值之追求。

林语堂曾说:“文章有味,大学亦有味。味各不同,皆由历史沿袭风气之所造成,浸润熏陶其中者,逐染其中气味。”能让学生铭记于心的校训,绝不是靠文字的争奇斗艳、平仄对仗,而在于让人能从校训这篇最短的文章中咀嚼出大学的味道。

校训其中之味,首先源于学统传承。名校校训的背后都有一些能让本校师生口口相传的故事,要么源于某位校长或某位先贤对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的思考,要么溯及大学与社会互动发展的某些事件或某段历史。就像每一位华东师大人提起师大精神,都无法绕过首任校长孟宪承,都能脱口而出孟老提出的大学理想——“智慧的创获、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会的发展”。

因此,校训是大学对其自身办学理念、人才培养目标和大学精神高度凝练的符号表征和个性表达,它就像一把钥匙,通过它,打开一所大学在风雨成长路中淬炼沉淀的“文化基因密码”;它就像一扇窗户,透过它,窥见师生共同执守、代代相传的精神家园。

校训其中之味,还赖于坚守践行。校训记载了大学的发展轨迹,但这并不意味着大学的校训要经常发生变化。世界上许多具有悠久历史的大学,其校训自产生之日起一直沿用至今。如哈佛大学校训“真理”于1834年写进哈佛大学宪章中,历经300余年,至今仍闪闪发光;纽约大学的校训最初是“Perstando et Praestando”(“不断坚持,最终获得超越”),1895年修改成“Perstare et Praestare”(坚持与超越),以后,纽约大学的校训一直保留至今、未曾改变。

校训历久弥新

历经一定历史积淀后,大学校训和大学自身紧紧联系在一起,成为大学不朽的灵魂。

“不变”的校训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大学对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办学理念的坚守。当然,这种“不变”也是相对的,在主旨不变、核心不变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变迁,校训不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使之能历久弥新。

以华东师大为例,随着学校办学规模扩大,特别是非师范生数量不断增加、办学定位调整,“求实创造、为人师表”的校训内涵亟需进行新的阐释。“为人师表”,语出《北齐书·王昕书》:“杨愔重其德业,以为人之师表”。我们可以得知,“为人师表”本意指在人品、学问方面作别人学习的榜样。从这个意义上说,“为人师表”就不仅仅是对师范生的师德要求,它同时也是对学校的办学提出更高的目标,对全体师生提出更高的规范要求。由此,传统的校训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辞海》对校训的解释是:“学校为训育上之便利,选若干德目制成匾额,悬之校中公见之地,是校训,其目的在使个人随时注意而实践之。”可见,校训的意义更在于践行,它不单是师生个体立身处世、从教求学的规范,更是学校坚守大学之道的“精神围墙”,引领着大学所有为和所有不为。这种坚守,在关键时刻体现为挺身而出、义无反顾的文人风骨和书生倔强。

华东师大前身大夏大学是厦门大学(校训为“自强不息”)300余名师生不满校方专制,离校北迁另组而成;另一前身光华大学(校训为“格致诚正”)也是上海的圣约翰大学(校训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英文校训是“Light & Truth”)及附中师生为声援五卅运动,集体宣誓离校后创办而成。在平常的时节,大学对校训的坚守则化为自信而低调、进取而从容的智慧和淡定。在日益浮躁和功利的社会中,面对各种利益诱惑,大学更要保持足够的清醒,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怀揣大学使命,坚守大学本质,坚持按教育规律办教育,按大学规律办大学,建设优雅学府,培育栋梁学子。

咀嚼校训,品味的是大学的文化,回味的是信仰的力量。在校训变与不变的思辨之间,获得的是有所必为与有所不为的大学之道的深刻感悟。

上一篇:青岛海边作文下一篇:十八大报告要点双语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