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打白骨精的观后感

2024-08-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三打白骨精的观后感(精选7篇)

三打白骨精的观后感 篇1

众所周知,《西游记》是作者吴承恩依据佛学思潮构思的神魔小说。作者用具象化的手法表述了从人到佛再到内心澄明的艰难历程,而修佛的最终去向就是佛学圣地——西天雷音寺。唐僧师徒在取经路上遭遇的种种困境,所遇见的各式各样的妖魔鬼怪,归根究底都是源自于内心的魔障,是佛教三毒的体现,也是众生心中的贪、嗔、痴等烦恼。[1]

(一)贪念——贪心的八戒

影片中由小沈阳饰演的八戒一出场就别具一格,在众美女间嬉戏玩闹,一身红袍撑着伞翩翩而来,俨然一副奶油小生的嘴脸,一开口就是一股地道的东北味普通话,调皮的性格显而易见。在简短的认师仪式结束后,师徒四人就正式踏上了取经之路,这时八戒如世俗凡人般的好色、贪吃、嗜睡、抢功等特性在影片中慢慢显现出来。在第一次打白骨精时,八戒的注意力就被老婆婆的两个漂亮女儿吸引,正因为如此,师傅才让老实的悟净看紧他,这也看出了师傅对他的无奈。在进入云海国之后,八戒在云海国国王给他们师徒四人举办的庆典中,身边被美女、美食围绕着,当白骨精闯进宫殿时,八戒躲在了桌子下面,等到大家发现白骨精不伤人,他又跑出来抢功保护师傅。从这些举动中就可以看出八戒的贪心,也就体现出了佛教三毒中的“贪”。

(二)嗔念——愤懑的白骨精

影片中的白骨精在原著的基础上多了一层前世的设计,这也就是她怨恨心起的缘由所在。白骨精在影片中表现更多的是对于人的愤恨和对人间地狱的怨气,对于唐僧肉的觊觎只为永世为妖。她在第一次出击俘获唐僧失败后,进入云海国的宫殿跟悟空开始了一次谈判,她想尽办法解决悟空这个麻烦,却不料悟空不受她的诱惑,在她面前叫她“妖孽”,她的愤恨之心再次升起。

(三)痴念——痴傻的悟净

影片中的悟净是一身蓝色的外衣加一副铃铛眼,是师徒四人中的力量担当者。悟净虽在形象上浓墨重彩,但在性格上确实是木讷寡言。在成功认师后,师徒四人进入了一片雾障重重的森林,悟净痴傻地告诉师傅:“这没有路了。”而后师傅几句说教,路就显现出来,可以看出他的木讷性格。之后进入白骨精幻化的房间时,他被师傅派去紧紧盯住八戒,在悟空看清真相打死老婆婆的女儿后,悟净跟着八戒说:“大师兄打死人啦。”从中可见他性格里随波逐流的特质,这种痴痴傻傻的性格也就体现出了佛教中的痴念。

二、三打——一波三折的修行路

《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讲述了师徒四人西去取经路上遭遇白骨精,诡谲多变的白骨精利用计谋离间了唐僧和悟空,悟空被赶走后成功掳走唐僧,而后悟空受菩萨点化归来救回师傅,唐僧坚守本心牺牲自我超度白骨精感化徒弟,师徒经此一难重新上路的故事。改编后的影片抓住了原著的精髓,故事情节的主线矛盾是“三打白骨精”的正邪冲突,《三打白骨精》中悟空打白骨精的过程也就成为影片走向高潮的节奏器,在情节的步步推进中体味到的是打斗中的内在转变,也就是破幻相到度自己的一种直面人生苦厄的修行路。

(一)一打——武力撕碎幻相

影片中唐僧师徒四人走进白骨精设定的幻境林间小屋中,白骨精故意支走所有徒弟,但无奈唐僧被保护在悟空设定的安全圈中。幻化成老婆婆的白骨精提起了自己的伤心往事,好心的唐僧跨出安全圈移步到老婆婆面前,对老婆婆所述遭遇表示真切同情。与此同时,归来的悟空大叫一声,老婆婆晕倒,白骨精魂魄逃逸,悟空追寻之际又两棒打死背后偷袭八戒和悟净的白骨精手下,八戒和悟净大喊杀人。悟空回过头来想起师傅,回到小屋时不由分说一棒将老婆婆置于死地。唐僧对悟空念起紧箍咒,悟空抱头打滚。这是悟空武力撕碎白骨精幻相的第一打,也是唐僧初识白骨精,唐僧已然用自己的真诚让白骨精讲述了自己的故事,貌似无心,实则步步铺垫。佛法里有一个核心教义,就是破幻相。[2]不管是骨瘦如柴的老人还是闭月羞花的美人,其实都是由一堆白骨撑起来的而已。

(二)二打——智斗度化魔性

影片中,完成了林间小屋的打斗,师徒四人进入了一个异域国度云海西国,他们被国王迎入皇宫并以礼相待。在皇宫里,国王将自己国家小孩的失踪归结到白骨精身上,这时白骨精出现约谈悟空,想方设法离间悟空和唐僧,并幻化成小孩亲近师傅,悟空毫无犹豫选择打杀,就算师傅念紧箍咒,他也没放过,将“小孩”一棒打死。悟空的这一举动触碰了唐僧的底线,他被赶出了师门。白骨精在智斗中成功掳走唐僧,这时的唐僧始终坚信自己能够化解白骨精内心的仇恨,问清楚白骨精的前世并让她不要折磨自己,白骨精心内激烈地挣扎着,就在她准备吃掉唐僧的千钧一发之际,悟空归来了。在这段智斗情节中,虽然白骨精和云海国国王的离间使得悟空和唐僧的矛盾激化,但唐僧在被白骨精俘获时也依然尽自己的绵薄之力去度化白骨精的魔性,唤醒她内心的善念。

(三)三打——本心了悟真知

第三打是整个电影的高潮部分,归来的悟空穿戴整齐八戒带回的装备,和白骨精变身的巨型骷髅进行着一场大战,影片中的特效和打斗动作进行了完美的结合。紧接着白骨精的千年大劫已到,唐僧愿意助其去轮回,不料白骨精却自绝于唐僧体内不愿轮回。为了让白骨精重获新生,唐僧毅然决定牺牲自己,他说:“一世不消,我度一世;十世不消,我度十世。”在这一刻,唐僧了悟了真知,悟空也信任了师傅,所有的隔膜化为释然。唐僧度化了白骨精,让她奔赴轮回的道路,也完成了内心的修行,相信善念能够洗涤各种魔心,也正是因为这一磨难让师徒四人患难与共,继续西行取经。

三、佛学——普渡众生的价值观

如果说《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的主线矛盾是“三打白骨精”的正邪冲突,那么副线就是师徒四人之间价值观的冲突,唐僧惩罚悟空的过程就是深化人物性格和主题的“发动机”。影片中唐僧始终秉持着一切向善的法度,用一颗佛心去体悟真知,用一种善念去对待事物,用一种善行去度化众生,从而完成了一场苦厄的内心修行。

(一)佛心——本源于心的心相

“我心即佛”是佛学禅宗的理念,也是贯穿影片前后的一个重要的主旨,即对真相和心相的辩证。《坛经》中记载:“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3]慧能的观点很好地论证了世间万物的终极智慧要用心去体悟的道理。影片中悟空和唐僧的分歧就在于看待事物的方式不同。悟空有火眼金睛和金箍棒,可以说他能够破除身边一切眼花缭乱的幻相,还原世界的真相。当他看见白骨精对师傅不利时,就会动手打杀,因此,悟空法力再高强也只是看到事物本来的面貌而已。而唐僧虽然只是一介凡胎肉体,眼中所见的妖也只是个寻常人,但在他眼里万物皆有灵性,孰恶孰善,皆是众生,并无差异。即使是恶人和妖也不能随意打杀,只有教化从善,度化魔心才能一心向佛,也只有用心去体悟的道理才能发人深省。

(二)佛法——善因善果的理念

可以说在这部影片中贯穿着种善因得善果的理念,这也是该片极尽表达的主旨之一。明明知道云海国国王的残暴无良,面对悟空的质问,唐僧还是选择了不能打杀。他平等地给了每一个生命迷途返航的机会,让他们弃恶从善。在他眼里,每一个生命都是有价值地存在着的,都是能够被拯救的,而他的任务就是以自己的慈爱之心去感知每一个生命体,告诉他们要一心向善。

(三)佛性——普渡慈航的境界

影片中有这样一句话:“小僧取经的路上绝不跨过一叶苍生,否则过了千山万水,也过不了我自己。”改编后的影片最具灵魂的地方就是唐僧自己的度化,即为度白骨精舍去自己生命的度化,也正因为如此,悟空才明白了师傅内心的慈悲。唐僧身上体现的这种慈悲度化就是一种普渡慈航的至高境界,是一种众生平等、大慈大悲、和谐共生的佛教思想,也是影片所要彰显的终极价值观。

影片的结尾处,唐僧本心了悟真知,他要求悟空“打死他”并超度白骨精让她重归轮回,至此白骨精与唐僧合二为一,两者和谐众生,唐僧化身金蝉子完成了自我的度化。唐僧的慈悲不仅仅度化了白骨精、悟空、八戒和悟净,也让观众领悟到了一种人生的意义,一种普渡众生的终极价值。

四、结语

总之,在郑保瑞导演、冉平父女以及文宁编剧的3D魔幻喜剧电影《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作为妖精的白骨夫人对于唐僧师徒四人的考验,归根结底是一场苦厄的修行,是直面这个躁动的社会、心灵抵御诱惑的旅程。凡事有因必有果,人、魔、佛性三者共生,都在一念之间,只有本源于心的佛心,用善念去看待万物的佛法,用慈悲的胸襟去面对社会对立面的佛性,才能让我们的人生路上充满意义。

摘要:2016年3D魔幻喜剧贺岁电影《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自公映以来,掀起了合家欢大电影的热潮,收获了观众的好口碑。作为反复被改编的超级IP《西游记》来说有着无限的诠释空间,而《西游记之三打白骨精》这部影片给观众带来的不仅仅是美轮美奂的恢弘场景,还有夹杂在故事内核中传达出来的佛学思想底蕴。影片导演吸取之前《西游记之大闹天宫》的经验,从别出心裁的众生相、一波三折的情节走向以及深层次的价值理念着手,诠释了深厚的佛学文化奥义。

关键词:西游记,三打白骨精,佛学,思想内蕴

参考文献

[1]宋珂君.《西游记》中的芸芸众生及其佛教文化渊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84-90.

[2]李建东.《西游记》的佛教思想[J].河南社会科学,1997,(2):71-74.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篇2

1.由大徒弟孙悟空带路,唐僧与护送他的其他几位徒弟猪八戒、沙和尚一起,踏上了去西天取经的艰辛征程。

2.正当他们在艰难跋涉时,天突然阴了起来。只见前方峰岩重叠,里面透着阵阵妖气。“大家当心!”孙悟空叫道,“恐怕前方有妖怪!”

3.唐僧一惊,顿时在马鞍上坐立不安起来。孙悟空扶他下马:“师父莫慌!只要有俺老孙在,前方道路的妖怪都会死在俺老孙手下!”唐僧告诫他:“切莫杀生,佛家杀生是罪恶的。”

4.就在这时,天空飘过一团黑烟,孙悟空立刻警觉起来。正当他想跳入黑烟一看究竟,黑烟却消失在山峰之上。

5.八戒嘲笑悟空:“大师兄,你太多疑了。”他拍拍自己的肚子道:“我们去找些东西吃吧。”

6.孙悟空不禁担心道:“这儿的山光秃秃的,方圆几里之内又没有人迹,我还是先到前面去看看,给你们找些新鲜的果子吧。”

7.孙悟空用金箍棒在地上画了一个圈,将唐僧等师徒三人和一些金银细软圈在圆圈之中,并告诉他们三个人,在他走之后,呆在圈内不要和任何人搭讪,也不要吃别人给的任何东西。

8.悟空走后不久,黑云再次在师徒三人上方不断盘旋。驾驭黑云的是一个正在山间巡逻的狼妖。

9.住在这个山上的是白骨精和她手下的狮子、老虎、熊和狼,他们都是一些食人的妖精。当狼妖返回山洞,汇报了情报,妖精们立刻叫嚷着要去抓唐僧师徒。

10.狮王刚准备拿着它的三角叉和其他小妖精们出发时,白骨精一声冷笑:“你难道不知道唐僧有个徒弟叫孙悟空吗?”

11.一提到孙悟空,小妖精们立刻吓得脸色惨白。白骨精又是一声冷笑:“无需惊慌,我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

12.白骨精走出山洞,远远看见打坐的三师徒,却不见孙悟空的踪影。

13.白骨精万分庆幸,刚准备扑向唐僧,只见地上的圈射出金色的光芒。她发现自己根本无法靠近唐僧师徒。

14.“孙悟空在保护他们。”她转念道,“不如我变个身,不信他们不会落入我的陷阱!”想到这里,她便在一块大石头后面消失了。

电影三打白骨精的600字观后感 篇3

前几天,爸爸,妈妈带我去看三打白骨精的电影,

然后妈妈就去买票,我和爸爸等了一个小时,电影才开始了,唐僧跟两个人走到一个叫五行山的.地下,突然一个老虎冲向唐僧,然后了两个人就不见了,然后躲在山下,看见了孙悟空,孙悟空说把那张纸撕下来,唐僧就撕了,然后孙悟空跳出来了,把那只老虎打趴下了,过了一会,天上飞来了一只白龙,孙悟空,一下就把他打败了,然后白龙就变成马了,然后孙悟空就和唐僧一起上路了,过了一会一个村庄一个白骨精把一个大人打死了,有女儿抓走了,然后又来了一个正的白骨精,把假的白骨精血给吸了,然后正的白骨精就走了,唐僧和孙悟空有沙子的地方了,过了一会孙悟空和猪刚鬣打起来了,猪刚鬣就叫老沙,孙悟空又和沙和尚打起来了,过了一会,猪刚鬣就和沙和尚当唐僧的徒弟了,白骨静变成被孙悟空识破,然后唐僧就念紧箍咒,然后孙悟空就在山上然后唐僧上来了,就原谅孙悟空了,然后孙悟空和猪八戒和沙和尚就跟唐僧上路,然后他们就到城堡,过了一会就来了一个白骨精,她用刀差点把国王杀死,国王用小孩的血给他治疗手然后孙悟空把王杀死,把小孩救了,然后他们又赶路,白骨精还唐僧的时候,孙悟空救了师父,唐僧说他杀了无辜,然后唐僧就不要孙悟空孙悟空就走了,唐僧被白骨精抓了,然后猪刚鬣去叫孙悟空,沙和尚去救师父,然后猪刚鬣穿着孙悟空的看铠甲来壮胆然后孙悟空来了穿上了自己的铠甲救了师父,打败了白骨精,白骨精要变成黑油的时候然后白骨精进入唐僧的体内唐僧说悟空打死我孙悟空们好就打死了唐僧他们等了七天孙悟空带他去了西天。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读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里面的情形一波三折,让我印象深刻。

《三打白骨精》主要讲了唐僧师徒四人在取经过程中遇到了白骨精,白骨精依次变成了女孩、老太太和老公公,但都被孙悟空识破了,打死了白骨精,留下了一堆白骨,唐僧才信了孙悟空,可是猪八戒嫉贤妒能,对唐僧说孙悟空是使了法术,骗他呢。唐僧果然信了猪八戒,将孙悟空无情地赶走了,沙僧也没保留出挽留之意。

我认为孙悟空被赶走的原因是:白骨精的手段厉害,唐僧误会了孙悟空,沙僧的沉默不语和猪八戒的懒惰与嫉贤妒能。孙悟空面对这种种困难,他都没有退缩,只是全心全意地保护唐僧,服侍唐僧,这可见孙悟空是一个坚定的、执着的人。孙悟空是在为着一个目标奋斗,就算是唐僧会误会他,对他念紧箍咒,孙悟空也还是在保护唐僧。一份耕耘,一份收获,孙悟空为帮助唐僧西天取经,付出了汗水,付出了血肉的疼痛,最终修成了正果,成了佛。我们也应该像孙悟空一样,为一个目标,不管任何困难,都不惧怕,坚强地面对困难,只要有了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作文

三打白骨精读后感 篇5

话说那白骨精可真的是足智多谋,一计不成再生一计,明知唐僧心软,却还变成那老翁,老,以及他们的女儿。被大圣火眼金睛识破,一棒打走,但在唐僧那个凡人眼里,孙悟空伤的是一条条人命。都说凡事事不过三,大圣连杀三人,以唐僧那慈悲为怀的性格,看不过去,将大圣逐出师门,以至于最后被白骨精抓走,没了大圣的保护,唐僧慌了,才知道大圣是为他好,悔不当初。事后八戒去找大圣,大圣也是不计前嫌,救了唐僧。

我十分的倾佩大圣,能够有那样的胸襟,并且有武力可以撑起整个团队。

另外我也十分佩服白骨精,是个有脑子的妖精,没有驽莽行事,自己的头脑和野心成正比,并且武力值也是不错的虽然比不上大圣,不过也是值得倾佩学习的。

读了这本书我知道凡事要动脑子,眼见不一定为实,万一就是障眼法呢,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直观感觉,要学会思考,不冲动,要理性。要学孙悟空的智慧,也要学唐僧悲天悯人,可要猜亮眼睛看清事实,还要学白骨精的足智多谋,但不能干坏事,要用在帮人上面。

三打白骨精的观后感 篇6

一、还原:适度回眸, 补白人物形象

为了对文章进行统整性规划, 在将原文选入课本前, 编者需要经历漫长而审慎的思考过程, 需要根据教材编排目标做出符合教材立意的修改, 因此, 原文的许多精彩部分可能被删减掉, 有时还会增加一些内容。这样就可能导致人物形象刻画单一, 无法呈现多维度的丰满形象。例如《三打白骨精》一文中, 孙悟空因两次打死白骨精幻化的人物而被唐僧驱赶出取经队伍, 孙悟空虽然气愤, 却难掩对师父的依恋忠诚之情, 即便是回到花果山, 也时刻惦念着唐僧, “止不住腮边泪坠, 停云住步”。编者为了凸显“三打”, 忍痛割爱, 将着力点放在孙悟空的“斗”上。教学中, 在学生感悟到人物鲜明的特点之后, 我们可以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 编者在选编课文的时候, 为了让孙悟空的机智勇敢、善于识破敌人诡计的特点更加鲜明, 删掉了原文中对孙悟空另一性格特点的大段描写。以你们的水平, 理解起来一定不成问题, 但是不去看看原文实在是件憾事。相信看完原文, 孙悟空在你心中又会加分。想看吗?

生:想!

(课件出示原文:“唐僧见他言言语语, 越添恼怒……你看他:噙泪叩头辞长老, 含悲留意嘱沙僧……一见了, 又想起唐僧, 止不住腮边泪坠, 停云住步, 良久方去。”)

师:读了这段原文, 你对孙悟空的形象又产生了怎样的看法呢?

生:我读了课文, 已经觉得孙悟空有一双火眼金睛很了不起, 没想到, 他对师父的忠心与爱戴是发自内心的, 绝对不是因为紧箍咒的惩罚而害怕唐僧。他怕师父念咒语, 但更怕与师父离别, 不能继续保护师父。

生:我觉得和课文比起来, 原文中孙悟空的形象更可爱。他不仅机智勇敢、坚定不移, 我们还看到了他性格中柔软的一面, 比如, 即便唐僧鄙夷他, 但他仍然那么珍视师徒的情意。

师:你们有一颗细腻的心, 读懂了他的机智, 更读懂了他的善, 品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性格丰富的孙悟空形象。

删减后的文字, 削弱了人物形象, 让人觉得人物的性格描绘过于单薄。教者能够读出编者的编写无奈, 颇合时宜地将原作进行有效还原, 选取拜别师父这一段落对悟空形象进行多元补白, 将其机智好斗之态融入拳拳护主之心, 水到渠成地丰满了人物的形象。

二、对比:深度审视, 品味语言之美

当文章被选入教材之后, 便被编者赋予了教材价值, 成为学生学习、迁移的范例,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三打白骨精》一文与原文的语言描述已经有了较大差别, 编者用词准确传神、简练明了, 但仍然保留了原文的味道, 可谓删减精巧、结构紧凑、张弛有度。如关于一打白骨精, 课文是这样写的:“正在这时, 悟空从南山摘桃回来……唐僧连忙扯住悟空。悟空说:‘它是妖精, 是来骗你的。’……”

留意原文, 我们亦可找到相对应的文字:“只见那行者自南山顶上, 摘了几个桃子, 托着钵盂, 一筋斗, 点将回来……当头就打。唬得个长老用手扯住道:‘悟空!你走将来打谁?’行者道:‘师父, 你那 (哪) 里认得。老孙在水帘洞里做妖魔时, 若想人肉吃, 便是这等……’”

对比课文与原文, 不难发现, 原文在对话的描写上颇费笔墨, 着意通过语言描写展现人物性格。但是对于学生来讲, 许多成人化的对话内容不容易被他们理解, 略显拖沓繁冗。而编者对其进行精简加工, 只留下关键性的表现故事进程的语句, 辅以一个精当的动作“扯住”, 使唐僧的形象跃然纸上。教者敏锐地捕捉到了编者的用意———通过简单的动作刻画传神地展现人物形象, 由此, 便产生了这样的教学设计———

师: (课件出示课文) 同学们读得特别传神。能说说哪些词让你感到用得特精妙吗?

(学生列举出一串动词。)

师:一个个动作真是点睛之笔呀!你能否联系自己生活中的事件, 选择恰当的动词, 仿照课文的写法来说一说?

生:我生病了, 妈妈搂着我, 轻柔地拍打着我的背, 哄我睡觉。

生:妈妈生病住院, 爸爸紧紧握着妈妈的手, 蜷缩着睡着了。清晨的阳光轻柔地探进来, 生怕打破这美好的画面。

……

增删之中, 凝结着编者的心血与智慧。领会编者的编写目标设置, 能够更好地帮助我们深度审视文本, 预设出具有教学价值的探究话题, 在阅读和拓展练习中加深学生的理解和体验, 拓展其思维空间, 提高阅读质量。

三、融合:迁移学习, 内化单元主旨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体例有着鲜明的“单元”特色, 一单元一主题, 围绕主题选材, 依托课文为学生提供学习范例, 以期达到对文本特色的共性领悟, 实现学习方法的习得与迁移运用。在教学中, 我们还需要恰当处理单元内每篇课文的个性解读, 融共性感知与个性化体悟于一体, 以达成预期的学习效果。《三打白骨精》位于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这一单元以“走进名著”为主题, 其他三篇课文分别为《词两首》《螳螂捕蝉》《读书要有选择》, 前三篇为名著推介, 第四篇为阅读指导。教者可依据编者编写的体例特点开展教学。

师:同学们, 结合本单元的其他几篇课文, 你有哪些阅读体会呢?

生:我在老师的提示下, 大概看了一些原著, 发现读起来还是比较吃力, 而书上的这个内容我就很容易看懂。我的体会是, 对于我们六年级的学生来讲, 并非原作就是最好的, 而应该根据自己的读书能力选择合适的读本, 在读懂的基础上, 再去试着读一读原著。

生:我以前不喜欢读四大名著, 觉得哪有读《阿衰正传》过瘾啊。可是, 听了老师的讲解后, 再去读这几篇课文时, 我从中体会到了很多, 比如, 人物的性格给了我启示, 我在习作中也懂得了选择恰当的词语来表达想法, 等等。

生:学了《螳螂捕蝉》《三打白骨精》之后, 我特别佩服作者, 知道了要想写活一个人物, 可以通过很多方法, 如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等, 用词的时候要多思考、多修改。

师:相信继续多读名著, 你们的收获会更多。

中观式的单元组织方法, 体现了编者的匠心独运。这一编写视角也在提醒教师:课文不能脱离单元。在上述教学中, 教者机智地领会了编者意图, 引导学生由关注“单篇课文”到着眼“单元”, 将单元内容融合起来, 用联系的眼光看文本, 有利于学生内化单元主题, 深度解读每篇课文, 并助推学生走上课外阅读之路。

从《三打白骨精》到《西游记》 篇7

【关键词】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关于整本书的阅读,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材进行了尝试:即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走进“课外书屋”来引导学生读书。对此,我们认为教师可以有计划地配合单元专题给学生推荐一些课外书籍,引导学生读整本书。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与名著之间的相互关系,采用课文带名著的方法引出名著,打开阅读的窗口。那么如何利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读整本的书?我们做了如下尝试:

一、引读原著—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对活动产生主动性、创造性的重要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只有对阅读具有浓厚的兴趣,才能积极地去投入,把自己的全部活动集中地指向读书,与读书有关的神经活动才会处于最佳状态,他们在读书活动中才能够体验到欢乐和情趣。激励他们抑制疲劳,克服困难,持之以恒地读下去。

我在执教《三打白骨精》时,就拿课文为样本,品《西游》、赏《西游》,以激起学生对《西游记》的向往。

首先,力求让学生从平常的用词中体会到作者吴承恩的不凡之功。以“‘一’打白骨精”为突破口,重点抓住一个“笑”字。“白骨精为了吃唐僧肉,变成一个村姑,穿着花衣服,提着一篮馒头,笑着向唐僧走来。”普普通通、平平淡淡的一“笑”,白骨精真像我们初读时感到的那样真诚亲切地微微笑吗?联系上文“为了吃唐僧肉”再一想,肯定不是。是一种纯粹谄媚的甚至勾引的笑?可当时白骨精化身为一个“村姑”,不会那么露骨,再说宅心仁厚的唐僧也会起疑心的。到底是一种怎样的笑?细细品味,这“笑”竟像是一杯清茶,愈品愈有味。接着,联系全文“三打”,对比阅读体会。如,唐僧的表现依其发展变化,前“二打”分别是“责怪”“怒喝”孙悟空,到最后竟然是“上前护住”“老头儿”“赶”走孙悟空,如此严厉地对待刚直、机智、勇敢的孙悟空,如此慈悲的对待诡计多端、心狠手辣的白骨精——唐僧,你何其迂也!照这样举一反三,学生还能从许多字、词、句中体会到吴承恩轻描淡写一笔却极尽人物特点的深厚功力,顿生一种“当刮目相看”的欣喜之感。

其次,着力向学生展示吴承恩构思精巧的一面。以“‘三’打”为例。有了前“二打”,“‘三’打”理应是最激烈的。吴承恩怎么描写的呢? 你看,那白骨精化成的老头儿“手持拐杖” 来找“打死了”的“老伴和女儿”,大呼“救命”,多么可怜!可他直接“来找唐僧”,还利用唐僧的慈悲心肠,“冲到悟空面前”扬言拼命,故意激怒孙悟空,挑拨师徒间的关系,又是多么可恨!你看,那见妖就打的孙悟空在其一心保护的师父“上前护住老头儿”并“沉着脸”命令其“人以慈悲为本,不准杀他”时,还是坚持维护正义,“撇开唐僧,一棒打去,把那老头儿打下深涧”,多么可敬!可最后还是被“赶回花果山去了”,多么可惜!再看,唐僧一再喝阻悟空、保护“老头儿”,慈心可鉴,多么可爱!可他是非不分、人妖颠倒,“拦住”悟空,让“白骨精趁机逃跑”,还严责正直的孙悟空,多么可气!如此波折迭起、矛盾迭出,可又相生相克、合情合理,由不得学生那种钦佩之情不油然而生!

在原已感受到的想象奇特、情节曲折、人物鲜活的基础上,再加上用词精到、构思巧妙的体悟,《西游记》对学生已然又充满了无穷的新鲜魅力,“心向往之,神向往之”。等他们真正去读文言文的《西游记》,一定会多一些发自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吧!也许又会被那瑰丽华美的文字所吸引,从而加深对古文的修养呢!

二、精读原著——教给阅读整本书的方法

如果说由课文走向原著是内容上的拓展、兴趣上的激发,那么原著鉴赏的切入点就是方法上的指导。俗话说“授人鱼只解一餐之饥,授人渔则终身有益”,说的就是教给读书方法的重要性。

窦老师在执教《三打白骨精》这一课,仅仅抓住《西游记》作为小说这种叙事文体的独特特点。以小说三要素:环境、情节、人物来构建教学板块。每一板块中都渗透了相应板块在小说美学中的作用。环境板块使学生初步感知了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情节板块借反复叙事使学生理解了情节的一波三折对于小说而言的重大的结构意义。人物板块,与学生聊出人物间的矛盾冲突对展现人物个性的独特作用。

层层铺垫、层层剥茧、层层深入、层层回扣,最后构成整体,我们怎能不惊叹于围绕“反复叙事”教学设计的匠心独运。我们的学生,经历了这样的学习,怎能不体会到反复叙事,这种震撼人的东西,这种叙述的魅力是如此简单,同时又是这般丰富。

同时,正因为反复叙事手法在其他名著中屡见不鲜,所以教会学生读一本书就相当于引导他们读了千万本书。对于即将毕业的小学六年级的学生而言,反复叙事的概念在他们心中留下了初步的印象,待到他们升入中学,读到《祝福》中祥林嫂反复对人叙说的:我真傻,真的;读到《皇帝的新装》中从皇帝到大臣、从贵族到骑士,每个人言不由衷地对新装的一次次的赞美;读到《变色龙》奥楚蔑洛夫对待同一事件——首饰匠赫留金被狗咬伤,因为狗的主人变化而反复变色……乃至成年之后读到那样多得不计其数的文学作品,这印象就会不由自主地被唤醒,激发他们触类旁通的惊喜和深入胜境的愉悦,积淀成学生独有的阅读体验和生命体验。

三、品读原著——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

整本书阅读中,学会整本书阅读的策略,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比阅读本身更重要。我感觉试图通过阅读一整本书解决深入阅读的问题是不现实的。也许对于一整本书的阅读,我们可以分两个层次,也许最初的阅读是浅层次的,学生的阅读可能仅仅是兴趣所致,阅读的速度可能很快,甚至来不及思考。我们不妨过一段时间再次阅读这本书,把学生的注意力转移到深入思考和感悟上来,把阅读的重点放在体会和领悟作者的表达和情感上来,实现深层次阅读和策略阅读的目的。我们成人何尝不是也有这样的阅读体会,不也是需要对同一本书作反复阅读,才能领悟到书中的精髓吗?

作家肖复兴说过:“能够热爱读书并能懂得怎样读书,对于一个孩子真是最大的财富。”我们通过利用教材资源,引领学生读整本书的活动,营造一汪沐浴孩子心灵的深潭,使孩子们沉醉于书的世界,咀嚼经典,品味生活,灵魂得以升华,精神健康成长。

作者简介:郑如桃,男,1980年生,皖天人,本科,一级教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教育。

上一篇:勇于改变自己字作文下一篇:瓶吞鸡蛋-叙事作文300字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