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汉书班超传

2024-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后汉书班超传(精选6篇)

后汉书班超传 篇1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建初三年,率疏勒等国兵一万人攻姑墨石城,破之,斩首七百级。欲因此叵平诸国,乃上疏请兵。书奏,帝知其功可成,议欲给兵。平陵人徐幹素与超同志,上疏愿奋身佐超。先是莎车以为汉兵不出,遂降于龟兹,而疏勒都尉番辰亦复反叛。会徐幹适至,超遂与幹击番辰,大破之,斩首千余级,多获生口。八年,拜超为将兵长史,假鼓吹幢麾。以徐幹为军司马,别遣卫侯李邑护送乌孙使者,赐大小昆弥以下锦帛。李邑始到于,而值龟兹攻疏勒,恐惧不敢前,因上书陈西域之功不可成,又盛毁超拥爱妻,抱爱子,安乐外国,无内顾心,超闻之。叹曰:“身非曾参而有三至之谗,恐见疑于当时矣。”遂去其妻。帝知超忠,乃切责邑曰:“纵超拥爱妻,抱爱子,思归之士千余人,何能尽与超同心乎?”令邑诣超受节度。诏超:“若邑任在外者,便留与从事。”超即遗邑将乌孙侍子还京师。徐幹谓超曰:“邑前亲毁君,欲败西域。今何不缘诏书留之,更遣它吏送侍子乎?”超曰:“是何言之陋也!以邑毁超,故今遣之。内省不疚,何恤人言!快意留之,非忠臣也。”超在西域三十一岁。十四年八月至洛阳,拜为射声校尉。初,超被征,以戊己校尉任尚为都护。与超交代。尚谓超曰:“君侯在外国三十余年,而小人猥承君后,任重虑浅,宜有以诲之。”超曰:“年老失智,任君数当大位,岂班超所能及哉!必不得已,愿进愚言。塞外吏士,本非孝子顺孙,皆以罪过徙补边屯。而蛮夷怀鸟兽之心,难养易败。今君性严急,水清无大鱼,察政不得下和。宜荡佚简易,宽小过。总大纲而已。”超去后尚私谓所亲曰我以班君当有奇策今所言平平耳尚至数年而西域反罪被征如超所戒。(节选自《后汉书·班超列传》)

后汉书班超传 篇2

班固作史,基本上都是沿着司马迁的著史路径。虽然为儒家大民族偏见所障蔽,但作为一个严谨求实的史家,在具体史实的叙述过程中仍能摆脱价值判断对史实记载的干扰,而是沿着司马迁的史实实证方向搜考核定史料。班固的《汉书》对司马迁的《史记》改动的地方颇多,既有增人增事,又有增传,还有删减错漏之处,等等。具体到《南越列传》,班固并没有过多地增加南粤朝于汉武帝时期再次归并汉朝疆土之后的历史史实,只是在《史记》原来的基础上,个别增减订改个别文字和措辞。除此之外,《汉书》增加了《史记》中所没有提到的内容,从而使史实记载更为丰富生动,也删减了一些内容。从司马迁的《南越列传》和班固《西南两粤朝鲜列传》中的“南粤传”部分的比较,可以看出班固治史是沿着司马迁的严谨求实的史学实证精神不断发展。班固的删减增订使史实记载更为准备,更符合文法、逻辑。但在个别地方应该有所商榷。下面将一一分析。

一、《汉书》增改《史记》中的个别字词,使史实记载更具逻辑性。

《史记》记载:“发兵攻长沙,败数县而去焉。” (1) 《汉书》增一“边”字,改为“长沙边”。《汉书》中载:“发兵攻长沙边,败数县焉。” (2)

根据史书记载,南越国境和长沙接壤。所以当南越国犯长沙时,按照两者之间的地理关系,应该是南越国兵犯长沙边。班固加一“边”字,使人更加清楚理解南粤国和长沙之间的地理位置关系。

《史记》中载南越吕嘉叛乱,武帝派兵南下协助剿灭吕嘉叛党时,“乃下赦曰:天子微,诸侯力政,讥臣不讨贼”。对于这段记载其中的“乃下赦曰”,在《史记笺证》里面是这样解释的。郭崇焘曰:“方发兵讨南越,不得言‘赦’,‘赦’乃‘诏’之讹也。”泷川曰:“枫、三本‘赦’作‘诏’。”按:“下赦”亦非不可通,中央王朝当讨伐某一地区的“叛乱”时,往往发布大赦令,以彻底孤立“作乱”的首罪分子。如景帝讨伐七国之乱,皆有出兵前颁布赦令事,此处因文中未言大赦,故疑“赦”应作“诏”。郭氏谓“方发兵讨南越,不得言赦”者,非也。《汉书》于此作“乃赦天下”。 (3) 由此可见,《汉书》将《史记》中的“乃下赦”改为“乃赦天下”是避免后人非议的明举。

当南越国新一代君主赵兴继承王位之时,其母王太后曾跟霸陵人安国少季私通。“国人多不附”。……“太后恐乱起,亦倚汉威,数劝王及群臣求内属”。 (4)

而在《汉书》中是这样记载的:“太后恐乱起,亦倚汉威,劝王及幸臣求内属。” (5) 我认为班固在这里的改动不如司马迁撰写的符合事情逻辑。《史记》篇是太后害怕自己跟安国少季私通的事情东窗事发,国人又“多不附”,因此只得借助汉朝天威。因此太后多次劝赵兴和南越国中的大臣归汉。班固在这里将其改动为王太后劝赵兴和自己的宠臣归附汉朝。假设王太后在南越国朝中有一定的势力,她的身边有一批所谓的“谋臣”,实即“宠幸之臣”,他们的某些观点有可能跟太后发生抵触,比如在归附汉朝的问题上,所以王太后努力说服他们,这是没有问题的。但除了赵兴、王太后的幸臣,还有朝中其他的大臣。为什么没有提到他们是怎么“处置”的?因此,这里更有可能的是班固改错了,将“群”字改为“幸”字。看来,还是不作改动之前更加解释得通。

以下是汉朝协助南越国减灭丞相吕嘉叛乱中的一部分记载。《史记》载:“伏波将军将罪人,道远会期后,与楼船会乃有千余人,遂俱进。” (6) 《汉书》则载:“……,道远后期……” (7) 说伏波将军一行是因为道路险阻并且路途遥远,所以才会延误了跟楼船将军会合的时机。我认为班固在这里的改动更符合事情逻辑。首先,若按照《史记》中载,“道远会期后”,那么“道远”和“会期后”中间应当有一停顿。因为道路遥远和两军会合似乎没有任何承接关系。反之,班固在此则认为道路遥远,所以两军会合才会延误了期限。班固作此改动,使得文意变得通畅。

在写到南越王赵佗退位,其孙继位时,《史记》载:“至建元四年卒,佗孙胡为南越王,此时闽越王郢兴兵击南越边邑。” (8) 而在《汉书》中则不言武帝何年卒,只提:“至武帝建元四年,佗孙胡为南越王,立三年,闽粤王郢兴兵南击边邑。” (9) 在《史记笺证》里是这样解释的:“建元:武帝的第一个年号,建元四年为前137年。”王鸣盛曰:“赵佗于文帝已自称‘老夫处粤四十九’,历文帝二十三年,景帝十六年,至武帝建元四年,凡四十三年。即以二十余岁为龙川令,亦一百十余岁矣。”梁玉绳曰:“《汉书》无‘卒’字,以建元四年为佗孙嗣位之岁,似佗非卒于建元四年。”按:“若依梁说,则‘至建元四年’五字应移至下段开头,如此比较合乎情理。” (10)

二、除了增订部分字词之外,《汉书》对《史记》还作了部分删减,删减部分恰到好处,进一步发展了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

(一)班固将《史记》中的赘述内容删减,使文意更加简洁。

《史记》载:“伏波乃为营,遣使者招降者。” (11) 繁芜词费,前“者”字应削。《汉书》无。同样,在司马迁描写伏波将军来到粤地,平定吕嘉叛乱之时,“伏波又因问所得降者贵人,以知吕嘉所之”。 (12) 《汉书》减去“贵人”二字。“伏波又问降者,知嘉所之。”从思维逻辑判断,伏波将军对待降者,不可能还用“贵人”一词,因此这里应当剪除二字。

(二)班固《汉书》减除《史记》错漏、重复之处。

《史记》载:“楼船将军(兵)以陷坚为将梁侯。” (13) 《汉书》中无“兵”字。《史记笺证》按:“兵”字亦削,盖受封为“将梁侯”者乃“楼船将军”,非“楼船将军兵”。《汉书》作:“楼船将军以推锋陷坚将梁侯。”无“兵”字。据此判断,《汉书》将《史记》的记载错漏处一一纠正。

(三)《汉书》剪除《史记》部分,对比之下,认为还是依从《史记》原文较为恰当。

《史记》载:“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介仅使者权,谋诸嘉等,使者皆东乡,太后南乡,王北乡,相嘉、大臣皆西向,侍坐饮。” (14)

《汉书》则改为:“王、王太后亦恐嘉等先事发,乃置酒,欲介使者权,谋诸嘉等,置酒诸侯者,大臣皆侍坐饮。” (15) 减少了太后设宴“款待”吕嘉时宴会上各方的表现。因此,《史记》的描写更加可以让读者真实地感受到宴会上各方的心理变化过程。

《史记》载:“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兴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畔秦相立。’” (16) 而《汉书》剪除了大部分任嚣对秦政权的个人价值评判部分:“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豪杰叛秦相立。’ (17) 虽然任嚣此时病重,体力并不支持他对赵佗解释过多的内容,但如果剪除上面对秦暴政的描述,较为容易影响读者对于赵佗建立的南越偏安政权的价值评判。他们有可能会认为,赵佗是搞国家分裂的乱臣贼子,是分裂国家的罪魁祸首。但如果加上对秦暴政的描述,赵佗建立南越政权,乃是根据情势变化而作出的明智之举。我认为,此段文字还是不删为好。

班固除了删减《史记》的部分文字之外,还做了一项工作:增加南越王传中的部分细节描写,补充史实缺失,主要是汉朝招服南越国时,汉朝皇帝的书信内容部分。

《汉书》载:“上召贾为太中大夫,谒者一人为副使,赐佗书曰:‘皇帝谨问南粤王,甚苦心劳意,朕,高皇帝侧室之子,并外奉北藩于代,道里撩远,壅蔽朴愚,未尝致书,高皇帝弃群臣,……今陛下幸哀怜,复故号。通使汉如故,老夫死骨不腐,改号不敢为帝矣!谨北面因使者献白璧一双,翠鸟千,犀角十,紫贝五百,生翠四十双。孔雀二双,昧死再拜,以闻皇帝陛下。’” (18) 班固在《汉书》中相较《史记》,多了将近五百字的孝武皇帝写给赵佗的书信内容,以及填充了赵佗回书给汉朝皇帝的书信部分内容。通过《汉书》的描述,活灵活现地展现了汉朝皇帝和南越王赵佗之间的交流、沟通的全貌,从而使得史学记载的生动灵活性前进了一步。

综上所述,司马迁和班固在撰写边疆少数民族史事的过程中,也将自己对少数民族的情感态度灌注其中。司马迁能够以开阔的心态,将少数民族接纳到“大汉一统”的儒家文化圈中,但班固却固守“夷夏之辨”的藩篱,不能看到少数民族对于中国文化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作用,而是将大汉朝收服边远民族看成是平定叛乱之举。同时班固对汉武帝时期武功事业评价不高。虽然两人在对待边远民族的情感价值观迥异,但两人的史学实证精神却一脉相承。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精神的“开山鼻祖”,班固在司马迁的基础上将史学实证精神推到新的高度。不管史家撰史的价值观多么迥异不同,但毫无疑问,两人都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两人的著作并没有优劣之分,都是时代精神在两人身上体现的产物。后人对司马迁和班固妄多评论,发展出所谓的“班马优劣论”,实属无谓。作为史学研究者,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某些方面将《史记》、《汉书》相互比对,总结经验及不足之处,从而为史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视角。

摘要:本文将《史记》“南越列传”和《汉书》的“南粤传”篇目进行比较, 从而考察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治史方法上的异同。虽然司马迁和班固两人在民族观上态度迥异, 但两人的治史都是沿着实证、考证、详实记载的路线发展。司马迁是史学实证的开山鼻祖, 而班固则在撰写《汉书》过程中对司马迁的史学实证精神有了一定的继承和发展。

关键词:《史记》“南越列传”,《汉书》“南粤传”,著史方法,异同

参考文献

[1]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 2003.

[2]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 1993.

[3]韩兆琦编.史记笺证.卷九·列传.[M].学林出版社, 2008.

[4]汉书补注.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5.

[5]周寿昌.汉书注校补[M].书目文献出版社, 1975.

[6]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六·史记于叙事中寓论断[M].中华书局, 1986.

[7]钱钟书.管锥编第一册, 中华书局, 1979.

《后汉书祢衡传》文言文阅读训练 篇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祢衡字正平,平原般人也。少有才辩,而尚气刚傲,好矫时慢物。唯善鲁国孔融及弘农杨修。融亦深爱其才,数称述于曹操。操欲见之,而衡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而数有恣言。操怀忿,而以其才名,不欲杀之。闻衡善击鼓,乃召为鼓史,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诸史过者,皆令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次至衡,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衡进至操前而止,吏诃之,于是先解衵衣③,次释余服,裸身而立,徐取岑牟、单绞而着之,毕,复参挝而去,颜色不怍。操笑曰:“本欲辱衡,衡反辱孤。”

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因宣操区区之意。衡许往。融复见操,说衡狂疾,今求得自谢。操喜,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衡乃着布单衣、疏巾,手持三尺梲杖,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操怒,遣人骑送之。临发,众人为之祖道,先供设于城南,乃更相戒曰:“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及衡至,众人莫肯兴,衡坐而大号。曰:“坐者为冢,卧者为尸,尸冢之间,能不悲乎!”

刘表及荆州士大夫先服其才名,甚宾礼之。表尝与诸文人共草章奏,并极其才思。时衡出,还见之,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从求笔札,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后复侮慢于表,表耻不能容,以江夏太守黄祖性急,故送衡与之。祖长子射尤善于衡。射时大会宾客,人有献鹦鹉者,射举卮于衡曰:“愿先生赋之。”衡揽笔而作,文无加点,辞采甚丽。

后黄祖在蒙冲船上,大会宾客,而衡言不逊顺,祖惭,乃诃之,衡更熟视曰:“死公!云等道!”祖大怒,令五百将出,欲加棰,衡方大骂,祖恚,遂令杀之。

[注]《渔阳》:鼓曲名;参挝(cān zhuā):击鼓之法。②衵(nì)衣:内衣。

(选自《后汉书?文苑列传?祢衡传》,有删节)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因大会宾客,阅试音节 阅:视察,考核

B.敕门者有客便通,待之极晏 晏:安宁,安逸

C.须臾立成,辞义可观 可:堪,值得

D.揽笔而作,文无加点 点:删改文字

6.下列的句子中,全都表现祢衡“尚气刚傲,矫时慢物”的一组是(3分)

①素相轻疾,自称狂病,不肯往 ②脱其故衣,更着岑牟、单绞之服

③衡狂疾,今求得自谢 ④坐大营门,以杖捶地大骂

⑤开省未周,因毁以抵地 ⑥死公!云等道

A.①②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祢衡是平原般地人,年少时就有才辩。但他恃才傲物,只与鲁国的孔融和弘农杨修投契。孔融曾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他。

B.曹操本想在大宴宾客时借击鼓之事一泄心中对祢衡不敬的愤恨,没想到祢衡竟当众把衣服脱得精光,使曹操反遭其辱。

C.刘表曾和众文人草拟了一份奏章来极力称赞祢衡的才思。祢衡回来看到后,觉得写得不够周全,就亲自动手重新写了一份辞义可观的`奏章。

D.心胸狭窄的刘表不能容忍祢衡的侮辱轻慢,而将祢衡送给江夏太守黄祖。刘表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借刀杀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衡方为《渔阳》参挝,容态有异,声节悲壮,听者莫不慷慨。(4分)

(2)孔融退而数之曰:“正平大雅,固当尔邪?”(3分)

(3)祢衡勃虐无礼,今因其后到,咸当以不起折之也。(3分)

参考答案:

8.(1)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或:与众不同),(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或:感情激动)。(每句1分)(2)孔融退朝后责备(或:数落)他说: “正平(或:您)是个大雅的人,难道应该这样吗?”(每句1分)(3)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折他(或:挫挫他的狂傲之气)。(每句1分)

附:【参考译文】

祢衡字正平,是平原般(bō,地名,在今山东陵县)地人。少年时候就很有才情,长于机辩,但崇尚气节,为人刚直傲慢,喜欢违背时俗,轻侮他人。只与鲁国孔融和弘农杨修交好。孔融深爱他的才华,多次在曹操跟前颂扬。曹操也想见他,但祢衡一向看不起并憎恨(曹操),就自称有疯病,不肯前往,而且多次发表对曹操不恭不敬的言论。曹操心怀愤怒,但因为祢衡的才气和名声,而不想杀他。(曹操)听说祢衡擅长击鼓,就征召他担任击鼓的小史(史:小官名),借就大宴宾客的机会,来考核鼓史们的演奏水准。各位鼓史经过时都让他们脱掉原来的衣服,改穿单绞(苍黄色的单衣),戴上岑牟(鼓史所戴帽)。轮到祢衡,祢衡正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渔阳》鼓曲,容貌姿态有异常人,(鼓曲)音韵节奏悲壮,听到的人无不情绪激昂。祢衡上场径直来到曹操面前停下,下吏呵责他,这时祢衡就先解开内衣,接着脱掉剩下的衣服,赤身裸体地站着,又慢慢取过岑牟、单绞穿戴好,(穿戴)完了,又用参挝这种鼓法演奏了一通才离开,脸色没有丝毫的羞惭之色。曹操笑着说:“我本想羞辱祢衡,祢衡反倒羞辱了我。”

孔融退朝后责备他说:“您是个大雅的人,岂当这样呢?”(并)趁机向祢衡表明了曹操对祢衡的爱慕思念之心。祢衡答应去(见曹操赔罪)。孔融再次拜见曹操,说祢衡得有疯病,现在(祢衡)希望能够当面请罪。曹操大喜,命令守门的有客人来就通报,且等待祢衡很晚。祢衡却穿着单衣、缠着疏巾,手里拿这三尺长的木杖,坐在大营门口,用木杖捶着地大骂(曹操)。曹操大怒,派人马把祢衡送走。祢衡将要出发时,众人为他送行,预先在城南白色酒食接着又互相告诫说:“祢衡违背事理,举止乖戾无礼,我们今天(就)借祢衡晚来的机会,全都用不起身(迎接他的方式)来挫挫他的狂傲之气。”等到祢衡来了,众人没有一个肯起立(迎接他的),祢衡坐在地上嚎啕大哭、众人惊问原因,祢衡说:“坐而不动的人,就像是坟墓;躺着不动的人,就像是死尸。我置身于坟墓和死尸之中,怎能不悲恸呢!”

刘表和荆州的士大夫,先前就佩服(祢衡的)才气、名声,(祢衡来后)更是用宾客之礼善待他。刘表曾和一帮文人共同草拟奏章,并极尽才思。当时祢衡正好外出,回来时看到了,一遍还没有看完,就扯碎了扔在地上,向刘表要来笔纸,片刻写成,言辞、义理都值得观赏。

后来祢衡又侮辱、轻慢刘表,刘表觉得羞耻,不能容忍,认为江夏太守黄祖性情急躁,所以把祢衡又送给黄祖。黄祖的长子黄射(yì)和祢衡尤其交好。黄射一次宴请宾客,有人送给他一只鹦鹉,黄射举着酒杯对祢衡说:“希望先生(就鹦鹉)作一篇赋。”祢衡提笔就写,中间没有任何改动,一气呵成,文辞色彩都很华美。

《汉书萧何传》阅读答案 篇4

陈豨反,上自将,至邯郸。而韩信谋反关中,吕后用何计诛信。上已闻诛信,使使拜为相国,益封五千户,令卒五百人及一都尉为相国卫。诸君皆贺,惟平独吊。平谓何曰:“祸自此始矣。上暴露于外,而君守于内,非被矢石之难,而益君封置卫者,以今者淮阴新反于中,有疑君心。夫置卫卫君,非以宠君也。愿君让封勿受,悉以家私财佐军。”何从其计,上说。

其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曰:“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又说何曰:“君灭族不久矣,上所为数问君,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貣①以自污?上心必安。”于是何从其计,上乃大说。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强贱买民田宅数千人。上至,何谒。上笑曰:“今相国乃利民!”民所上书皆以与何,曰:“君自谢民。”后何为民请曰:“长安地狭,上林中多空地,弃,愿令民得入田,毋收稿为兽食。”上大怒曰:“相国多受贾人财物,为请吾苑!”乃下廷尉,械系之。数日,王卫尉待前曰:“夫职事,苟有便于民而请之,真宰相事也。陛下奈何乃疑相国受贾人钱乎!”是日,使使持节赦出何。何年老,素恭谨,徒跣入谢。上曰:“相国为民请吾苑,不许,我不过为桀纣主,而相国为贤相。吾故系相国,欲令百姓闻吾过。”

(选自《汉书萧何传》,有改动)

【注】①貣(tè):向人求物。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毋收稿为兽食 稿:禾杆 B.非被矢石之难 被:蒙受

C.惟平独吊 吊:忧虑 D.君自谢民 谢:辞别

14.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萧何为人恭谨的一组是(2分)( )

①吕后用何计诛信 ②让封辞赏 ③悉以家私财佐军

④上至,何谒 ⑤后何为民请 ⑥徒跣入谢

A.②③⑥ B.①②④ C.①⑤⑥ D.③④⑤

15.根据文意,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萧何设计帮助除掉韩信后,汉高祖“益封置卫”,“拜为相国”,给予萧何很多的封赏。

B.萧何在汉高祖率军平乱之时,坐镇关中,为高祖解后顾之忧。

C.萧何之所以受到汉高祖的猜忌,是因为他身居高位,功高震主。

D.汉高祖虽然生性多疑,但知过能改,释放萧何,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

16.将晨读考察题和本段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岁竟,此两家常折券弃责。(4分)

(2)为上在军,抚勉百姓,悉所有佐军。(4分)

答案

13.D【谢:谢罪】

14.A【①是献计;⑤是讲为民请求,这些与“为人恭谨”无关】

15.D【“让出上林空地给百姓耕种”,与原文不符】

16.(1)到了年终,这两家就把记帐的简札折断,不再向高祖讨帐。【岁竟:年终;折券弃责:免除旧债】

(2)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己家里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为”,因为;“佐”,资助】

参考译文

陈豨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平乱,来到邯郸。韩信在关中谋反,吕后采用萧何的计谋诛灭了韩信。皇上听到已经诛灭韩信的`信息,派使者授予萧何相国之职,增加封邑五千户,命令五百士兵和一个都尉作为相国的卫士。很多人都来向萧何祝贺,惟独陈平替萧何忧虑。陈平对萧何说:“灾祸从此开始了。皇上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而你却待在朝内,没有蒙受箭和垒石的祸殃,增加你的封邑,为你增添卫兵的原因,是因为当前韩信在关中谋反,对你也产生了疑心。设置卫兵来护卫,不是用这来宠幸你啊。希望你能辞让封邑,不接受护卫之卒,拿出全部的私家财物资助军用。”萧何听从了陈平的计谋,皇上高兴。

那年秋天,黥布谋反,皇上亲自统率军队去击他,多次派使者去问萧何怎么办。萧何说:“因为皇上在军中,所以我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拿出自家所有的财物资助军用,如同诛灭陈豨时一样。”有人劝说萧何说:“你要被灭族的时候快到了,皇上之所以多次问你怎么办,是害怕你不久发动关中谋反。现在你何不多买田地,以低价格向人赊买物资来自己陷害自己?如果这样,皇上一定会心安。”于是萧何听从了这个人的计谋,皇上于是非常高兴。

《汉书李夫人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篇5

初,李夫人病笃,上自临候之,夫人蒙被谢曰:“妾久寝病,形貌毁坏,不可以见帝。愿以王及兄弟为托。”上曰:“夫人病甚,殆将不起,一见我属托王及兄弟,岂不快哉?”夫人曰:“妇人貌不修饰,不见君父。妾不敢以燕媠①见帝。”上曰:“夫人弟一见我,将加赐千金,而予兄弟尊官。”夫人曰:“尊官在帝,不在一见。”上复言欲必见之,夫人遂转乡歔欷而不复言。于是上不说而起。夫人姊妹让之曰:“贵人独不可一见上属托兄弟邪?何为恨上如此?”夫人曰:“所以不欲见帝者,乃欲以深托兄弟也。我以容貌之好,得从微贱爱幸于上。夫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爱弛则恩绝。上所以挛挛②顾念我者,乃以平生容貌也。今见我毁坏,颜色非故,必畏恶吐弃我,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及夫人卒,上以厚礼葬焉。其后,上以夫人兄李广利为贰师将军,封海西侯,延年为协律都尉。

【注释】

①燕媠:轻慢不严饰。“媠”,通“惰”,懈怠,不整肃。②挛挛:通“恋”,爱慕不舍。

【练习】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

(1)李夫人病笃

(2)于是上不说而起()

(3)夫人姊妹让之曰()

(4)意尚肯复追思闵录其兄弟哉!()

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李夫人不见汉武帝的原因是(用文中的`语句回答)。从上文中可看出李夫人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

答案

1、(1)严重(2)同“悦”,高兴(3)责备,责怪(4)录用,任用

2、李夫人于是把身体转过去,叹息抽泣不再回答。

后汉书班超传 篇6

臣闻贤圣之君,博观终始,穷极事情,而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居霸陵,顾谓群臣曰:“嗟乎!以北山石为椁,岂可动哉!”张释之进曰:“使其中有可欲,虽锢①南山犹有隙;使其中无可欲,虽无石椁,又何戚焉?”夫死者无终极,而国家有废兴,故释之之言,为无穷计也。孝文寤焉,遂薄葬,不起山坟。

《易》曰:“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棺椁之作,自黄帝始。黄帝葬于桥山,尧葬济阴,丘陇皆小,葬具甚微。文、武、周公葬于毕,秦穆公葬于雍橐泉宫祈年馆下,皆无丘陇之处。此圣帝明王、贤君智士远览独虑无穷之计也。逮至吴王阖闾,违礼厚葬。十有余年,越人发之。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余丈,周回五里有余,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天下苦其役而反之,骊山之作未成,而周章百万之师至其下矣。项籍燔其宫室营宇,往者咸见发掘。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自古至今,葬未有盛如始皇者也,数年之间,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岂不哀哉!是故德弥厚者葬弥薄,知愈深者葬愈微。无德寡知,其葬愈厚,丘陇弥高,宫庙甚丽,发掘必速。由是观之,明暗之效,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陛下即位,躬亲节俭,始营初陵,其制约小,天下莫不称贤明。及徙昌陵,增埠为高,积土为山,发民坟墓,积以万数,营起邑居,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死者恨于下,生者愁于上,怨气感动阴阳,因之以饥馑,物故流离以十万数,臣甚愍焉。陛下慈仁笃美甚厚,聪明疏达盖世,宜弘汉家之德,崇刘氏之美,光昭五帝三王,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比方丘陇,违贤知之心,亡万世之安,臣窃为陛下羞之。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秦始皇增山厚藏,以侈生害,足以为戒。初陵之模,宜从公卿大臣之议,以息众庶。

(选自《汉书·楚元王传》,有删改)

注: ①锢:用金属溶液填塞空隙。

(1)对下列语句中划横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离:遭受

B.期日迫卒,功费大万百余 迫卒:急促

C.物故流离以十万数 物故:死亡

D.而顾与暴秦乱君竞为奢侈 顾:回头

(2)下列各组语句中,分别写薄葬和厚葬的一组是( )

A.棺椁之作,自黄帝始

下锢三泉,上崇山坟

B.丘陇皆小,葬具甚微

水银为江海,黄金为凫雁

C.以北山石为椁

积土为山,发民坟墓

D.始营初陵,其制约小

葬之吉凶,昭然可见矣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释之向汉文帝进言: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即使陵寝修建得十分坚实,终会被人盗挖开。文帝明白了这个道理,最终薄葬。

B.吴王阖闾违背礼制,实行厚葬;秦始皇大建陵墓,山坟高耸,陪葬丰厚。但没过多长时间,他们的陵墓或被人挖掘,或遭人破坏,可悲可叹。

C.文、武、周公、秦穆公,为长久计,实行薄葬,他们都是道德高尚的智者:那些奢靡厚葬的人,实际上都是无德寡知者。

D.王侯丧葬之事,关乎人心向背、天下安危,俭则吉,奢则凶。因此,作者在文末劝说成帝弘扬古帝先人的美德,简俭薄葬,不要效法暴秦乱君。

(4)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藏之中野,不封不树,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

2)其后牧儿亡羊,羊入其凿,牧者持火照求羊,失火烧其藏椁。

3)孝文皇帝去坟薄葬,以俭安神,可以为则。

答案为:

(1)D

“顾”,连词,反而、却。

(2)B

A项,第一句不是讲薄葬,是讲“棺椁之作”发轫于黄帝; C项,第一句是孝文帝的想法,厚葬,不合要求;D项,第二句是在论述厚葬与薄葬的不同结果后的结论,不合要求。

(3)A

“假如有的王陵被人觊觎”错,文中的意思是坟墓中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也就是厚葬的危害,具体见第一段。

(4)1)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2)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 3)孝文皇帝不起坟堆,实行薄葬,因为节俭而使灵魂安息,可以作为榜样。

解析: 1)特殊句式,“藏之(于)中野”是省略句,“易之以棺椁”是状语后置句。重点词语:“衣”“树”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封”解释为“起坟堆”。2)重点词语:“亡”解释为“丢失”,“凿”解释为“洞穴”。3)重点词语:“坟”解释为“坟堆”,“可以”解释为“可以作为”,“则”解释为“准则,榜样”。“去坟薄葬,以俭安神”要运用扩充法翻译。

【参考译文】

我听说贤德圣明的君主,广泛地观察产生和死灭,穷尽事物的情理,并且是非分明。孝文皇帝在霸陵,回头对群臣说:“唉!用北山的石头做棺椁,别人怎么能够打开呢?”张释之进言说:“假如它里面有能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用金属溶液填塞,南山还是有空隙;假如它里面没有让人产生欲念的东西,即使没有石头做的棺椁,又担心什么呢?”死去的人没有终点,但国家有兴旺衰败的时候,所以张释之的`话,是长远的打算。孝文皇帝醒悟了,就薄葬,没有在墓上筑起高大土堆。

《易经》说:“古代安葬,用薪柴把死者厚厚地盖住,埋葬在原野之中,不起坟堆,不栽树木(作标记),后来的圣人改用棺椁。”使用棺椁,是从黄帝开始的。黄帝葬在桥山,尧葬在济水的南边,坟墓都很小,陪葬的物品很简单。周文王、周武王、周公葬在毕地,秦穆公葬在雍橐泉宫祈年馆下,都是没有大的土堆的地方。这是圣明的帝王、贤明的志士深谋远虑使之长久的计策。等到吴王阖闾,违反礼制实行厚葬。十多年后,越国人挖掘了他的坟墓。秦始皇葬在骊山的旁边,在下面用三泉的溶液填充,在上面筑起大的土堆,它高五十余丈,纵横五里多,用水银当做江海,用黄金当做凫雁。天下人苦于他的役使而反抗他,骊山墓的建造还没有完成,而周章的百万大军到了它的下面。项羽焚烧了骊山的宫室,去的人都看见坟墓被挖掘。后来,牧童丢失了羊,羊进入到了始皇陵的洞穴,牧人手持火把找羊,失火烧了里面的葬椁。自古到今,安葬没有比秦始皇更隆重的人,数年之间,在外遭遇项羽火烧的灾难,在内遭遇牧童的祸害,难道不是很悲哀吗!因此德行越深厚的人安葬得越简单,见识越深远的人安葬的规模越小。没有德行缺乏见识的人,他们安葬得越隆重,墓上筑起的土堆越高,宗庙很华丽,被发现挖掘得也越快。由此看来,墓地明暗的效果,安葬的好坏,十分清楚了。

上一篇:高中研究性学习总结报告-未来能源技术下一篇:工程管理中心制度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