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兰背后的故事

2024-07-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纳兰背后的故事

纳兰背后的故事 篇1

拨开历史厚重的帷幕,穿过层层历史的烟尘,我看到了,那个充满传奇的惆怅男子,那个才华横溢,生于显赫的世家,却无半点世俗的铜臭,身处官场,行走于仕途,心却游离于喧闹之外,清高如山间明月的文人——纳兰容若,纳兰,一个光听着就觉得很美的名字,便和容若一样,充满着古典韵味。

历代文学,都说唐诗宋词,殊不知,在清代还有惊若翩鸿一般的词人,纳兰容若,我相信他惊艳的岂止是一段岁月啊,那将是永无止尽的一段惆怅,将他的欲说还休的心事道尽……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好一个人生若只如初见啊,纳兰家族贵为皇亲国戚,可以说一生注定是富贵荣华,繁花著锦的。抑他的玩伴不多。只有表妹一人适合他那文静的性格和吟诗填词的癖好。“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表妹弹的一首好琴,容若能写一流词章,而那些美丽无伦的词句本来就是要跟着琴声而入乐歌唱的。但是上天往往不会按照这青梅竹马的剧情一帆风顺继续下去,如果说爱情本身就是要经历些坎坎坷坷才能幸福的话,那摆在容若面前的鸿沟足以使他绝望,因为皇帝选妃,凡适龄女子皆入宫选秀,从此表妹一入宫门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流光易逝,流水易残。爱过方知情重,只是伊人已成梦。在一次国丧中,容若混入皇宫,见到了表妹,曾经的刻骨铭心却无从说起,终于天人悬隔的结束。在失去她之后,那些春来秋往,显得格外的凄凉,以致凉透了一颗落寞的心,你不禁叹息:“沉思往事立斜阳,当时只道是寻常。”这样完美的意念,这样深浓的情意,轻轻点破人心。

消不完的伤,道不完的情,布满苍苔的历史上有着他的海誓山盟,那是一段风花雪月的曾经。余下的只是敬其人,爱其词,写零碎言语聊以寄情。

“须知名士倾城,一般易到伤心处。柯亭响绝,四弦才断,恶风吹去。万里他乡,非生非死,此身良苦。对黄沙白草,呜呜卷叶,平生恨、从头谱。”后来的我,常常在想,若他能与表妹顺利的走下去,那我们现在还会不会读到他凄清婉恻的诗句;若他够洒脱一点,那么该是怎样的结局。

“非关癖爱轻模样,冷处偏佳。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谢娘别后谁能惜,飘泊天涯。”他自己是否也像诗里所说的那样,别有根芽,不是人间富贵花,而是落入凡尘中的仙人呢?

纳兰背后的故事 篇2

守望的明灯

宁启水的家, 在海拔2 000多米高的南宽坪镇裙子沟村山上, 至今还不通公路。每月, 只有上山抄表、收费或为客户服务时, 他才能和父母、妻子有短暂团聚的机会。

那是一个夏日的傍晚, 夕阳刚刚散去最后一缕余晖, 一行人经过3个多小时的徒步跋涉, 在艰难地翻过一个豁垭后, 大约七八户人家出现在一处相对平缓的山坳里。

启水明显加快了脚步, 带着我们朝一处门头亮着灯光的农家走去。70 多岁的父母和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 早早放下手中的农活在场院等他。很快, 农家丰盛的饭菜和自酿的柿子酒端上了桌, 一家人围在桌边, 其乐融融。汪前桂瘦弱的身躯、爽朗的笑声, 处处展现着农家妇女勤劳、坚强和善良的个性。提起丈夫, 爱怜之情溢于言表:“他真的不容易, 这些年来, 他吃的苦我看在眼里, 痛在心里。老人都70 多岁了, 好在身体都无大碍。我把家里操持好, 把老人照看好, 尽量给他减轻负担, 不让他分心。”

随后笔者问她, 傍晚天还没黑, 为啥就把门头的灯亮着?她说:“这是多年的习惯了, 每次接到他回来的电话, 不等天黑我就提前把门头的灯拉着。主要是我们这里山大人稀, 我怕他一个人走夜路害怕, 亮着灯, 老远就知道这里是他的家。”说完这话, 她“咯咯”笑个不停, 但眼里分明已溢满幸福的泪花。

编外电工

每年树木发芽的时候, 每当崇山峻岭树木生长茂盛的季节, 在裙子沟村人烟稀少的大山深处, 经常能看见一名瘦弱的妇女, 挥舞着笨重的刀斧, 协助丈夫清理线路通道的忙碌身影。

多年来, 在用柔弱的肩膀为家庭撑起一片蓝天的同时, 以极大的热情长期协助丈夫清理辖区线路通道, 一坚持就是十七年, 被当地群众和家人誉为“编外电工”。她, 就是宁启水的妻子汪前桂。

既不是供电所员工, 又不是线路“协管员”, 为什么在家庭负担这么重的情况下, 还义务清理线路通道?

汪前桂告诉我们, 大概是1999年6月中旬的一天, 宁启水一大早背着干粮, 沿着家背后山梁上的10 k V线路往万佛山清理线路通道, 直到天黑还没回来。他才到供电所工作不久, 对片区的线路不是很熟悉, 那时也没电话, 山大人稀没法联系, 全家人都十分担心。夜里22时许, 他终于回来了, 满脸都是划痕, 身上的衣服也破了。老人不停地埋怨, 他却说:“看时间还早着, 等清理完天已经黑了, 回来路上走了好几个小时。”

从那时起, 每年在春秋季清理通道时, 不论地里活多忙她都陪着他。她说:“俩人一起有个照应, 我帮一把手, 干活也快些。我家后面山梁上的那座配电房, 是他带着左邻右舍从山下背来沙子、水泥修起来的。他对这座配电房的感情很深, 每次回来都要上去看看。每年在树木生长旺盛的季节, 我就上山把路边、高低压线路下的树枝清理一下。远处的, 等他回来后我就陪他一起去清理。时间长了, 一些常用的工器具我都能叫上名称, 也知道电力安全上的一些要求, 还能分清哪条线路是高压线, 哪条是低压线。”

第二天早上, 宁启水说秋季检查开始了, 想利用这次回家抄表的时机把附近山头上的线路通道清理一遍, 防止冬季出问题。汪前桂戴上安全帽, 换上“解放鞋”, 带着镰刀、斧头就和宁启水一起上山了。

母亲的草鞋

宁启水的母亲魏枝清, 年已古稀, 脚步轻盈, 说话低言低语, 花白的头发, 和善的面容, 始终一脸乐呵呵的慈态。

那是一个夏天的中午, 天气闷热。母亲趁着午休时间, 从杂物间搬出磨得发亮的草鞋拔子, 娴熟地编起了草鞋。父亲宁成贵闻声从屋里出来, 默默地坐在旁边当帮手, 一会给老伴递龙须草, 一会递去一撮废旧编织袋上拆下来的尼龙线, 配合默契。2 h后, 一双全新的草鞋编好了。父亲找来一个食品袋, 装上编好的草鞋放在儿子的工具包里。看到这一切, 笔者大惑不解:都什么年代了, 还用穿草鞋?

母亲笑着说:“其实你们不知道草鞋的好处, 尤其是在夏天, 穿在脚上不焐脚。山上露水多, 走山路时, 脚湿得快也干得快, 防滑也好, 经济实惠。”

“你咋知道启水的草鞋需要换新的了?”

《春天的故事》背后的故事 篇3

歌曲描述了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南巡的故事,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1979年春天,邓小平在深圳勾画出了一幅改革开放的蓝图;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开拓了改革开放的新局面;1994年,又一个春天,三位投身特区的艺术工作者,有感于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春天的故事》,用歌声记下了深圳乃至整个中国的巨大变化。

蒋开儒:邓小平的弟弟邓垦说“小平听过,也看过MV,他很喜欢听”

蒋开儒是中国最知名的红色歌曲词作者之一,他的两首成名作——《春天的故事》和《走进新时代》,至今仍是各类晚会压轴曲目。

1992年,在一篇长篇通讯《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感召下,57岁的蒋开儒只身南下深圳闯荡。在深圳兜了一圈后,他预感到整个国家的春天来了。

蒋开儒想起了小平的南巡讲话。“印象最深的是: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蒋回忆,“为了计划和市场,我们曾经斗得你死我活!小平就在深圳画了一个圈,圈里搞市场,叫‘关内,圈外搞计划,叫‘关外。”

感觉一来,蒋开儒很快写出了第一句:“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接着便一气呵成写了这首《春天的故事》。

最初它是以诗歌的形式在《深圳特区报》副刊发表的。那是1993年1月。之后它在广东省青春歌曲创作大赛深圳赛区落选,后来经时任广东省青联常委叶旭全推荐,直接交给组委会。

据叶旭全后来对媒体回忆,有评委认为这是政治歌曲,“画了一个圈”、“一位老人”太过通俗。也有评委认为,正是因为通俗、有生活气息,才更能显示人民对小平的崇敬。这首落选歌曲最终夺得大赛金奖第一名。

蒋开儒最关心的是:小平听过这首歌吗?他喜欢吗?

2002年1月的一个早晨,在深圳莲花山邓小平塑像前,邓小平的弟弟邓垦和妹妹邓先群约见蒋开儒。邓垦告诉他:“小平听过,也看过MV,他很喜欢听,很喜欢看,可他一句话也没有说。”

还有一次,邓小平的女儿邓林在深圳办摄影展。蒋开儒去找她签名,蒋开儒回忆,“邓林当时对我说:‘你对我父亲的历史定位很准确。我说:‘我不敢,你父亲是领袖,我是老百姓。”

王佑贵:这首歌改变了颂歌的创作模式

王佑贵是湘籍著名作曲家(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歌舞团创编中心主任。

尽管这样,他这个名字,也许人们并不熟悉,但他的一曲《春天的故事》,却传遍了五湖四海,响彻了中华大地。作为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邓小平》的主题歌,曾在亿万观众挥泪之际响起,让人心灵震颤,长久思忆。

王佑贵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迳口村,母亲是一位爱唱歌的客家妈妈。无论是在河边洗衣、在菜园浇水,还是在厨房做饭、在堂屋门口纳鞋底,母亲都不停地吟唱,一支接着一支。

15岁那年,初中毕业的王佑贵正赶上宜章县文工团招生。他凭着那支自制的竹笛,吹得招考老师眉开眼笑,从此成了县文工团的专业演奏员。后来,由于种种原因,王佑贵又回到了生养他的秀水河边那个小山村,竹笛便成了他的好伙伴。耕作之余,他总要到秀水河边坐在石块上吹几曲。

“一天,县城的朋友告诉我,湖南师范大学的周家澧老师来了,要在全省招民族吹管乐学生。等我赶到县城时,周老师却离开宜章到郴州市去了。于是,我一路追到郴州师专,找到了周老师。周老师听了我的竹笛演奏后,特准我参加文化考试。我就这样成了湖南师大艺术系的学生。”王佑贵感慨道。

上大学后,王佑贵如鱼得水,勤奋学习,以优异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

王佑贵1982年进武汉音乐学院进修,1986年调北京艺术研究院音研所,1988年进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深造,当年创作的《哥哥把你栓在心头》一炮打响,此后又在中国文联举办的“如意杯”歌曲大赛中以一曲《活着不容易》夺得金奖。

1989年,年近40的王佑贵,踏入了改革开放的前沿——深圳。

深圳这弹丸之地,当时云集了数十万名下海者。王佑贵初闯深圳,饱尝了人间酸苦。正当窘迫之时,一家公司找他编一台文艺晚会,他爽快答应并顺利完成,获得了第一笔报酬。接着,他担任了深圳艺术节音乐设计,顺利完成后,他被聘为深圳企业家艺术团总监。

“是什么灵感,竟让您把《春天的故事》这样一首颂歌写得那么优雅,那么抒情而又动人?”

面对无数人的提问,王佑贵娓娓道来:“这是有感而发的曲子。改革开放后,我们看到希望,这希望是邓小平出来主持工作带来的。邓小平数次来南方视察都是在春天,词作者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谱曲时我下了一番功夫,但总觉得哪里不对。那天当我睡到凌晨3点多钟的时候,突然想起戏曲中表现大人物的场面,都有个鸣锣开道的氛围,何况是小平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我赶快跑到楼下去把钢琴打开,加上了‘春天的故事合唱段,而且还将南方的秀美与北方的粗犷糅合起来。”

对此,蒋开儒也有生动的叙述——

歌词出来后,我前后给作曲家王佑贵送了3次歌词。前两次给他,他觉得挺好,但这些词句长的长、短的短,写法既非民歌,也非美声,不符合习惯上的创作方法,他便一直搁着。

第三次,我到复印店把歌词放大,与王佑贵相约上午9点会面。王佑贵拿着4开放大版的歌词,一开始依然不知如何作曲,便用他的湖南腔开始朗诵:“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

方言一念,词句顿时有了韵味,我一听,赶紧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迅速将一摞稿纸往他怀里塞,告诉他:“就这样!王老师,您赶快记!赶快记!”到上午11点半,整首歌的曲子便基本搞定了。

此后,王佑贵觉得歌词中的“春风”和“春雨”还不够劲,我便又加上了“春雷”和“春辉”两个词。我喜欢“春”这个心灵意象,大概是因为经历过人生的寒冬,我对“春”有一种特殊的敏感。

几经锤炼,《春天的故事》终于诞生了,感人肺腑的歌词,亲切舒缓的旋律,既表现出群众对领袖的衷心拥戴,也表现出领袖的个人魅力。

1994年10月,这部由孟欣策划,张国立导演的音乐电视片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一炮而红,12月又在中央电视台第二届音乐电视大赛中荣获金奖,一时间在大江南北到处传唱。后来,这首歌成为大型文献纪录片《邓小平》主题歌,获得了1995年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1996年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和“20世纪90年代最受群众欢迎的影视歌曲金奖”等奖项,成为获得国家奖项最多的“金曲”之一。

正像歌中所唱的那样:“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很多人问,这首改变了多少年来中国颂歌的创作模式,为什么王佑贵能做出这么大的改变?

王佑贵说,“我们这代人,从上世纪70、80、90年代一路走来,所听到的颂歌都是高调的。而我在创作时最想表现的是百姓对领袖的那种多元的情感,同时也想抒发一下自己内心的感激之情。我们这辈人大都和共和国同龄,可以说建国以来国家发生的所有事件我们都经历了,这就让我们更懂得珍惜和感恩。所以,我写这首歌完全是源于情感,选择大抒情、大写意的模式。”

除了《春天的故事》,王佑贵的代表作还有《多情东江水》、《想家的时候》、《我属于你》、《大三峡》、《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等百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

其中《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春天的故事》、《归去来兮》和《真情永存》连获中央电视台MTV金奖,令他成为“四连冠”唯一得主。2004年《唱起春天的故事》又获“金鹰金曲奖”。

2007年,王佑贵担任了中国红歌会南昌赛区评委。

叶旭全:神来之笔用“老人”

1994年,一个平常的中午,在办公室工作的叶旭全没有想到,他将参加一次让他毕生自豪的创作。

“《春天的故事》初稿创作出来之后,1994年上半年参加了由共青团广东省委和省音协联合举办的广东省青春歌曲大赛,但在深圳分赛区的初选中落选了。当时王佑贵和我是好朋友,也是创作时的搭档,所以王佑贵就和蒋开儒来找我了。”

叶旭全记得很清楚,那天中午大概11点钟,两位因在广东青歌赛受挫而愤愤不平的创作者跑到办公室找他,希望他能在作品原有基础上改一改,看能不能“救活”这首歌。

看了《春天的故事》初稿,叶旭全感觉眼前一亮:“以春天来引出、比喻改革开放这样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别具一格,是一个很好的题材!”而这首作品,也引发了叶旭全的共鸣——当时,叶旭全在深圳已工作了14年,可以说是与特区共同成长的一代人。

于是,当天中午叶旭全和王佑贵、蒋开儒仔细聊过后,立即进行了三个方面的修改:

一是精简结构,就是把原歌词的三段改成两段,将7分多钟长的原歌曲缩短为4分半钟左右,因为他认为,作为群众歌曲这样的长度比较合适。

二是扩大视野。“原歌词中只是说深圳,而我觉得应该放在全国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和大好形势中去,让歌曲跳出唱深圳而唱全国”。因此,叶旭全将原歌词“啊,深圳,深圳,你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改为“啊,中国,中国,你迈开了气壮山河的新步伐,走进万象更新的春天”;将原歌词“神话般崛起一座城”改为“神话般崛起座座城”。

三是将原歌词中一些词语进行修改,用拟人、比喻的手法使之更加贴切,也更富有诗意。比如,将原歌词中“有一位伟人在南中国的海边写下宣言”改为“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叶旭全认为,不应该分“南中国”、“北中国”,改为“中国的南海边”和“诗篇”则更加妥帖。还有原歌词中“你挣脱一穷二白的铁锁链,走进了乍暖还寒的春天”容易使人产生歧义,所以就改为“你展开了一幅百年的新画卷,捧出万紫千红的春天”。

其中,最让人称道的神来之笔是用“老人”来形容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叶旭全表示,用这种笔法写国家领导人,也让这首作品遭到非议。“当时的人们思想的解放程度不够,因此这首歌在广东青歌赛初赛和决赛阶段,都曾经遭到非议”。

新闻背后的故事 篇4

中文1101班李新

新闻无时不刻伴随在我们左右。通过半年的新闻传播课程的学习,我更加深入的了解了新闻这个行业的内在规则与其专业性质。然而,我更想通过自身经历与见闻谈谈有关新闻背后的故事。

第一个例子是去年暑期社会实践中,我带领一个团队在扬州当地进行实践活动,本想这是大学第一次做暑期社会实践,有座位团长,心想一定要把它做好。在动员大会上,学姐学长们除了介绍活动流程及各注意事项外,都不约而同地强调出出新闻的重要性,说新闻反映了活动的影响力,影响越大效果越好,于是我们的团队请了一位扬州时报的摄影记者,活动当天本想让他跟队抓拍镜头,可是他给的要求是让大家摆拍,说否则照片效果不好。结果大家整个上午都在为他安排的摆拍动作叫苦不迭。拍完之后,他发到了网上,照片看上去氛围喜气洋洋,可是我们都知道,照片只是照片,并没有反应我们活动的实际意义。另一个活动我们请了学院宣报中心的同学们跟队采访,这次没有像上次那样摆动作,大家都投入到活动中去,每个人都感到了社会实践的意义。宣报的同学回去后认真的写了稿子附上了图片交给了发稿人,可左等右等,也不见新闻发出来,时间长了也没指望再发表。可一个多月的暑假过去后,宣报的同学通知我们稿子已发,当我上网打开链接时很奇怪,文字说明通篇是在描述那天我们的活动,但是照片却是另一个团队的,后来发新闻的同学说是他搞混了。这是我近的一次接触新闻从产生到发表的过程,接触到新闻背后的人与事,说实话很失望。就一个小小的活动都是这样报道出来的,那么其他新闻呢,我们真的不知道哪些是真,哪些是假了。相想我们平时看的新闻,真不敢排除哪些是摆拍,哪些是作秀,哪些是真实,或者明日黄花的事情再拿出来炒作一番,只想说,眼睛看到的也不一定是真的。

再一个就是我看白岩松的《幸福了吗?》和柴静《看见》的感受。有人说柴静是“公知”,是悲情挖掘者,可是,看她的报道,我看到了新闻人的良知与人性关怀。央视陈虻曾经问刚刚进入央视的柴静:你看重新闻的什么?柴静回答是新闻背后的人。我们从不知道药家鑫死后其父母是怎么过活的,从不知道“非典”期间记者们的生活是怎样的,也从不知道黄洋死后的后续怎样,这些,柴静告诉我们了,这就是新闻的价值与其体现的人的精神。十几年的记者生涯让她,也让观众知道了新闻关注的应该是背后站立着的人。而柴静新闻观的养成,白岩松起到很大作用。他们正是体现了体制下的央视透视出的接地气的一面。

撇开新闻传播之途径、作用、效果之类的不谈,现代新闻业被商业化冲击,很多都是为了宣传而宣传,为了利益而炒作,有的甚至都有形无形的伤害了一些人的正当利益,而并没有体现新闻应该起到的社会反响。有人问什么是新闻,我想,大概就是当事者与传播者的良心吧。

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5

照片中的我开心地笑着,嘴里两颗大门牙刚刚脱落,其中右边的一颗冒出来了一点儿;手中托着一只可爱的小雪人,黑色的眼睛,红色的嘴巴。

这张照片是在8岁那年,我们全家一起去溧阳乡下玩的时候拍的。那年冬天,溧阳的雪下得很大,大树像穿了一件白色的纱衣,屋顶像铺上了一层厚厚的白棉被,院子里、田野里到处都是白茫茫的一片。于是爸爸提议说:“我们来做一个小雪人,好不好?”“好!”我毫不犹豫地答应了。“想把雪人做得漂亮,就必须要先准备好它的鼻子,嘴巴……”于是我乐呵呵地去收集材料了。

我在厨房跑来走去,问阿姨要了几颗红豆,两颗黑色的豆子,一把稻草秆……材料收集完毕,接下来就是滚雪球了。我和爸爸来到了院子里,在爸爸的指点下我抓起了一把雪,搓一搓,揉一揉让它变成了一个球形,再快速地把雪球放在地上滚了起来。踏着软绵绵的积雪,听见脚下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用力滚啊滚,虽然手已经冻得发红了,眼皮也有一点儿冻僵了,但是后背却热得冒出了汗。在我锲而不舍的努力下终于滚出了一个爸爸拳头大小的大雪球和一个我拳头大小的小雪球。我把小雪球叠放在大雪球的上面,做出了雪人的身体;插上稻草杆做手臂;黑色的豆子做眼睛;红豆做嘴巴;然后,一个像模像样的小雪人就出炉了。

照片背后的故事 篇6

在我珍藏的影集中,有许许多多令人欣赏的照片。我最喜爱其中的这三张照片,它们的背后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这张照片是冬天的时候,我在丽景水岸小区的广场上拍的。照片中的我站在白雪皑皑的.大地上,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欢快地转着圈。当时,我们来到丽景水岸广场,望着这白茫茫的大地,不禁赞叹道:“好美的血雪景!”这么美的雪,应该要照一张像,留作纪念。于是,我告诉妈妈。“你的注意好极了!”妈妈非常赞同。我又想出一个注意:“妈妈,我转圈,你拍照。”说完,我就张开双臂,双脚一踮一踮地转了起来,长裙也随我的旋转,飞了起来。啊,旋转的感觉真好,像是在飞一样!我张开嘴巴,甜甜的笑着,妈妈用手机记录下了这美丽的雪景。

第二张照片是今年五一放假的时候,我们在水磨沟公园拍的照片。照片中的我站在岩石上,带着一个帽子发卡,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嘴角边有两个浅浅的小酒窝,我的身后是一条河,鱼儿们一群一群的聚在一起,多好看啊!那时候,我们来到水磨沟公园,立刻就被眼前的景色吸引住了。公园的右边有许多山坡,中间是一条很长的河,右边是用石板砌成的一条小路,小路旁边种着花草树木。那条河里有数不清的鱼,一群一群地游来游去,衬着清澈的河水,好看极了!河面上还漂浮着水草,河底生长着水生植物,有了它们,河水显得更绿了。河水中的鱼儿,像小孩子一样,嬉戏着。不信,你瞧:那条白色的鱼对面有一条红色的鱼,白鱼要向前游,可是红鱼却挡在它的前面,不让白鱼游。白鱼就往左转了转,准备游时,红鱼立刻转过身体,挡在它前面。白鱼似乎不甘心,就向右游,可红鱼依旧挡在前面,白鱼大概恼了,立刻用嘴去咬红鱼。哇,太有趣了!辛亏妈妈给我拍下了这精彩的一幕。

第三张照片是夏天的时候,在小区的走廊前拍的。照片中的我,右手托着腮,蹲在一只小狗旁边。那天,我们很早就在小区里散步。走着走着,迎面跑来一只小狗,冲我们“汪旺旺”地直叫。它的模样很是可爱,让我忍不住像摸摸它。好可爱的小狗呀,我在心里赞叹着。这时,从小桥上走来了一位叔叔。他对小狗命令道:“狗狗,趴下。好,起来!转过来,对!”小狗居然全做对了,“好聪明的小狗呀!”我立刻就喜欢上了它。“那当然,这小狗,我都训练了两个多月呢!”叔叔自豪地回答。望着小狗,我产生了一个想法。“叔叔,我能和你的小狗照张像吗?”我问叔叔。“当然可以。”叔叔爽快地答应了。“太好了,谢谢叔叔!”我兴奋地蹲到小狗旁边,摆了个动作,妈妈拿着手机,拍下了这美好的一刻。

名句背后令人意外的故事 篇7

二.“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是杜甫的《赠花卿》中的千古名句。而《赠花卿》中的花卿是唐时猛将花敬定, 此人恃功骄惰, 曾让部下的士兵对百姓肆行抢劫。

三.“诚知此恨人人有, 贫贱夫妻百事哀”, 是元稹悼念亡妻的。元稹与亡妻感情深厚, 相濡以沫。其妻死后哀伤不已, 写下不少著名的悼亡诗。但其妻死后不到一年半, 元稹娶妾, 不再写悼亡诗。

四.“恸哭六军俱缟素, 冲冠一怒为红颜”, 这是《圆圆曲》中最著名的一句, 已经成为说明吴三桂为红颜背叛大明的铁证。而《圆圆曲》的作者吴梅村深受崇祯的恩惠, 却最后在清朝做官。吴三桂成了铁杆汉奸, 吴梅村倒没事。

遗嘱背后的故事 篇8

在西方,遗嘱是一部“家庭宪法”,更是一种责任的体现。许多美国人和加拿大人在孩子刚出生时就立好遗嘱,因为一份遗嘱不仅牵涉到孩子的抚养问题,还牵涉到复杂的税务问题。

在华人社会,由于传统习惯的影响,立遗嘱往往被认为是不吉利的事情。但正是这看似不吉利的举动,能够保证在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上给自己的亲人一个万全的交代。在日本,遗产分配问题已经成为公司之间,甚至是社会的一个热门话题。遗嘱指南类书籍在日本很流行。在东京最大的书店里,与遗嘱有关的书籍就有101种。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在人民法院处理的遗产继承案件和股份转让纠纷中,涉及到“股权继承纠纷”的案件日益增多。私营企业的股权继承何去何从,成为广大私营业主最不愿意面对,而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一份无效的遗嘱

按照人们的一般逻辑,只要立了遗嘱,身后事情就已经安排好了。其实,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有了遗嘱,并不意味着立遗嘱的人的意愿就能全部实现,特别是涉及到公司内部的股权继承时,纠纷更是数不胜数。

刘女士与周先生原是一对夫妻。1999年1月,周先生出资35万元、刘女士出资15万元成立了北京保利泰克贸易有限公司。双方约定周先生持有公司70%的股份,担任执行董事、经理职务,刘女士持有公司30%的股份,担任监事职务。保利泰克公司成立后,一直由周先生负责经营管理。而在保利泰克公司的工商登记中,刘女士和周先生都是公司的股东。

2000年,刘女士与周先生在法院调解离婚,并对财产进行了分割。

离婚后不久,周先生于2003年10月,因病去世。去世前,周先生立下遗嘱,其中一项内容为:从2003年10月31日起公司由王某接管经营,2003年10月31日之后的公司财产归王某所有,一切债权债务由王某处理。

2003年10月31日,王某遵照遗嘱开始接管保利泰克公司。

半路突然杀出个“王某”,这让作为前妻,同时又是股东的刘女士既气愤又觉得莫名其妙。

刘女士于是诉至法院,请求判令周先生所立的遗嘱中关于财产和经营权的部分无效,并将保利泰克公司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

刘女士的请求能得到法院的支持吗?

一中院审理后认定:刘女士在保利泰克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中均被记载为股东,其与周先生离婚时约定:共同财产在谁处归谁所有,但双方并未对所持有的保利泰克公司股份进行分割、转让,亦未对公司章程和工商登记进行修改。因此,刘女士有权行使股东权利。

根据《公司法》第四条规定,公司股东作为出资者,按投入公司的资本额,享有所有者的资产受益、重大决策和选择管理者等权利;公司享有由股东投资形成的全部法人财产权。

周先生作为保利泰克公司的执行董事,在其遗嘱中擅自处分保利泰克公司的财产、经营权,违反了法律及公司章程规定,侵害了刘女士作为公司股东所享有的资产受益权和对公司事务的重大决策权,故法院认为,周先生所立遗嘱中关于公司财产和经营权的内容是无效的。

同时,据《公司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股东有权查阅股东会会议记录和公司财务会计报告。根据公司法及保利泰克公司章程的规定,股东享有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权利。因此,保利泰克公司有义务将其从2003年10月20日至今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从而保障股东知情权的实现。

据此,一中院作出终审判决,判令保利泰克公司执行董事周先生所立遗嘱中关于2003年10月31日之后保利泰克公司由王某接管经营、公司财产归王某所有、一切债权债务由王某处理的部分无效,保利泰克公司将其从2003年10月20日至今的财务报表、账簿、合同给予刘女士查阅。

已离去的周先生知道结果后不知作何感想,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围绕股权继承的纠纷是他最不愿看到的。

缺失与迷惑

无独有偶,我们从一项调查中可以清楚的看到:有90.0%的公司在成立之初,发起人之间没有一起讨论过股权继承问题;有84.2%的公司负责人承认,在公司章程中没有涉及股权继承的条款。在接受调查的公司中,只有15.8%的公司在公司章程中涉及了一些股权继承的条款,内容主要涉及股权继承人的资格、股权继承的有效性以及股权继承的程序等。这些忽视往往成为不经意中的巨大隐患,而大家对于遗嘱的避而不谈,更让公司在权力移交的过程中混乱不堪。

同样,我国的现行法律也有这方面的缺失。我国《继承法》没有规定股权的继承问题。该法的第二条关于遗产的范围中,并未明确规定股权。虽该条第七项规定“公民的其他合法财产”可以作为遗产继承,但我们综观《继承法》的诞生经过,就会发现这一项规定在立法之初是不可能包括股权在内的。现行的《继承法》颁布于1985年,在此之前只有1979年颁布的《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规定了有限责任公司,但中方股东只能是“公司、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并不包括公民个人,因此在法律上还不存在个人拥有和继承股权的可能性。

而被寄予厚望的《公司法》虽然出台于90年代,然而其主要在于规定公司组织和公司行为,并没有涉及股权继承问题。虽然该法第三十五条对股东之间、股东与非股东之间出资转让问题作了规定,但这一规定无法适用于股权继承问题。而其他法律、法规、规章也罕见有股权继承的规定。

但法律中关于股权继承规定的空白,似乎并没有妨碍现实中的股权继承按照传统的逻辑行进。李海仓去世后,李兆会不仅继承了其父亲的股权,而且接替了其父亲在海鑫(集团)公司中的领导职位。像海鑫公司一样,中国目前的民营企业很大一部分是家族企业,很多问题可以按照传统方式去解决。李海仓去世后,就其股权继承和领导权接任问题,李海仓的父亲——李春元的一句话就统一了家族中的不同意见。

当然,李海仓股权继承一案发生在家族公司内,中国原有的传统规则对它还能起到调整作用。如果股权继承发生在非家族公司,譬如发生在我们之前提到的保利泰克公司的股权继承案中呢,问题的处理过程及结果就大不相同了。

自由与强制

在我们围绕股权的继承问题争论不休的时候,现实正沿着自己特有的逻辑和规律前行。现实中常常会发生这种情况:股东生前没有就股权继承作出任何契约(包括章程和协议)安排,股东死后其继承人与其他股东达不成协议,或者继承完成并经过一段时间后有些股东反悔,谈判陷入僵局。当事人往往就在这时才诉诸法律,寻求法律解决途径。

人们做事都讲究“天时、地利、人和”,而“人和”更是有限责任公司中的发起人,之所以相互信任,能够合作的基础。股东将股权转让给股东以外的第三人,似乎就会动摇股东之间的和谐稳定,对相互之间的信赖关系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各国的公司法中部比较强调股东的稳定和股权当中的人身权,强调股权在转让时必须充分尊重其他股东的意见。这似乎是大多数人认为的公司中股权继承的最大障碍。

那么,是不是股权就真的继承无门了呢?

我们不妨再看看《继承法》和《公司法》,又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股东身份或股东资格都不具有特权性质,因此,股东之间的信赖关系不构成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的障碍。继承人能否取得股东资格,取决于股权是否具有人身专属性。而股权是否具有人身专属性,主要与股东的出资形式相关。在现行《公司法》所规定的出资形式中,只有非专利技术才可能具有人身专属性。

其次,我们也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如果其他股东对继承人是否取得股东资格享有决定权,继承人与其他股东之间协商就缺乏平等的基础,其他股东通过这种限制牟取私利,必然会导致对继承人非常不利的结果,遭殃的除了这个继承人更有处于动荡中的企业。

因此,具有多年从业经验的董律师认为:在继承人能否取得股东资格的立法选择上,应赋予继承人取得股东资格的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受公司章程或已故股东生前与其他股东之间所订协议的限制。

私营企业,特别是当家族企业准备把权力移交给下一代或者其他继承者时,正是这些公司最脆弱的时候。在权力转移过程中的管理不当,是造成家族企业管理失控和衰落的主要原因。“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为了让中国广大私营企业能够几代传承,一路走好,广大私营企业主在公司章程中对股权的继承问题最好事先做出约定,或者公司的负责人在自己的遗嘱中参照《公司法》和《继承法》早做安排,以免日后节外生枝,让自己多年的心血在股权继承的争斗中飘摇。

背后的故事 篇9

看到作文题目,我就在妈妈的手机上翻照片,翻呀找呀,无数张照片呈现在手机上,几乎都是我的照片,有我刚出生时最丑的样子,有我刚会坐的样子,有我刚会走的样子......每一张的我都是胖嘟嘟的,每一张的我都是笑哈哈的,在这些照片中有一张让我停留了下来,一位清瘦的男人,不,看上去更像个男生,因为他帅气的脸上还有几份稚气未脱,一头乌黑的头发,好似十八九岁。他的双臂紧紧抱着一个小宝宝,这个宝宝在他怀里似乎很享受,一只手放进嘴里在吮吸,胖嘟嘟的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或许此时的他应该认为这个怀抱是世界上最温暖、最安全的港湾吧!是的,那个清瘦的男人正是我的父亲,那个胖嘟嘟的宝宝就是我,我妈妈常说我就是她的全世界,看着照片里的爸爸双手抱得那么紧,或许我也是他的全世界吧!

看着照片,过往的种种模糊了我的双眼,我也沉思了许久。大雨倾盆时,父亲全身湿透站在我教室门口,只为给我送件干爽的衣服;我半夜发高烧说胡话,父亲紧握我的双手一夜未眠;得知我得肺炎了,父亲放弃外地的工作,半夜来到我的床前......这些我可能从未用心去体会过,甚至从未觉得这是一份多么伟大的父爱,但看到照片中清瘦的男子,看到那胖嘟嘟的宝宝,我瞬间懂了什么是爱,什么是父爱。也就是照片中这个清瘦的男子,他把他的一切都给了这个宝宝,即使如今的他头上不再是一头乌发,已经增添了许多白发;脸上不再是稚气未脱,已经爬上了许多皱纹;即使这个宝宝如今已长成一个强壮的三年级少年,但这个男人还是在付出,哪怕倾其所有,只为这个少年能真正长大成人。

“昔日花团锦簇间,相戏鹤发与童颜。膝下承恩未及返,恨煞天公不假年。”时光啊,请您慢些走,慢些走,再慢些走,因为那个宝宝想让那个稚气未脱的男子头上不再新增白发,脸上不再新添皱纹。如果时间可以倒流,他想永远永远留住这张照片中的时光,他愿意永远做那个男子怀抱中的宝宝!永远!

锦旗背后的感人故事 篇10

延庆县:如今“看病难、看病贵”几乎成了人们对医疗服务的代名词,可是在小小的大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墙上,却挂满了送给社区大夫的锦旗,每一面锦旗后面都有着一段感人的故事。一根麻绳治腰病 “有病,赶快去找服务站的赵大夫看呀。我这腰间盘突出的毛病,赵大夫1根麻绳,70块钱就医好了。”大榆树镇杨户庄村的张桂清一碰上谁有个头痛脑热的,总是说这句话。他说的赵大夫,就是大榆树镇杨户庄服务站的赵忠医生。今年56岁的赵忠,行医30多年,对大榆树的百姓有了深厚的感情。当得知张桂清老人患上了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承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赵大夫决定收诊这个病人。没有专业的牵引带,采用土方法,用绳子和布条进行人工牵引,并结合一些自制的中草药膏药进行治疗。经过连续40天的上门服务,张桂清老人疗效显著,腰板直了、身体好了。小小银针能救命 “贾大夫,您就是我的救命恩人,没有您我也不会活到今天。”说着说着,黑建林就跪在地上,将一面锦旗送到贾大夫手里。黑建林是来自陕西的普通农民,患有溃疡性结肠炎,每天腹泻十余次,便血近一年。贾大夫第一次见到黑建林时,他面色萎黄、消瘦、食少、恶心、气短、乏力,通过四诊合参,诊断为脾肾两虚型腹泻。贾大夫用小小针灸配合中药用心地施治,两个月后,黑建林面色红润、神清气爽,饮食、大便均正常,无便血,体重还增加了6-7斤。普通按摩治伤痛 2008年除夕夜,姜素荣大妈腿疼的难以忍受,姜大妈一家连夜赶到大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骨科专家曹怀青家。曹大夫顾不上休息,为姜大妈诊治。做按摩和牵引,每天都不间断,大年初一也没休息,减轻了姜大妈的伤痛。在大榆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位大医护人员用真情谱写一段段感人至深的医患故事,当地百姓健康的保驾护航。丰台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的医患关系,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德、医术是赢得患者信任和尊敬的基础,医患沟通是爱心、耐心、细心、责任心的集中体现。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务人员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涵义,赢得了辖区百姓的认可。一堂法律知识培训讲座背后的故事 2010年10月28日,中心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某律师事务所的刘律师。为感谢社区医务人员的细心治疗,他利用专业知识,向中心的医务人员一起交流了《侵权责任法》中第七章关于医疗损害责任的新规定,重点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应注意几方面的问题结合生动实例进行了讲解,使中心医务人员能准确深入理解和正确运用,有利于维护医患双方的权益,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六面锦旗赠一人 “平易近人 仁心仁术”、“全心全意为民治病”、“精心 细心 耐心 放心 安心 顺心”、“人民的好医生”……中心下属深富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墙壁上六面红彤彤金灿灿的锦旗在诉说着病患对青年中医师黄佳毅严谨的工作作风及胜似亲人的态度的感激和认可。四十二名居民的联名表扬 中心下属万柳园社区的42名居民联名上报一封表扬信至丰台区卫生局,以表达他们对万柳园社区卫生服务站全体医务人员的谢意。医师医德高尚、技术高超、诊疗细致、服务周到是周围居民对服务站的评价。新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体医务人员将继续以“健康 责任 品质 使命”八字院训为宗旨,以无私奉献精神为动力,以昂扬的斗志和饱满的热情,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位患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创建和谐医患关系增光添彩!通州区:“医德高尚 医术精湛”,锦旗上几个字代表着居民对次渠卫生服务中心马洪悦大夫工作的肯定,同时也激励着医务工作者更加努力工作。马大夫接诊了一位老年妇女,当时“胸闷,憋气三天”,想吃中药调理。他考虑可能是心肺疾病,查心电图和胸部X光片。胸片基本正常,可是心电图Ⅱ,Ⅲ,aVF导联可见明显Q波,但是ST-T段大致正常,仅凭心电图暂时还不能确定就是心肌梗死,但也不能排除。与同事会诊后,进一步查心肌酶以确诊。结果显示“肌钙蛋白弱阳性,CK及CK-MB均轻度升高”,初步诊断是心肌梗死,做了初步处理。限于医疗条件需要转院。马大夫立即通知家属并向家属交代病情协助转院。六天后患者家属特地送来一面锦旗,以表达谢意。这

面锦旗激励着社区医生用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认真对待每一位患者,不断更新业务知识,思路缜密,防止漏诊和误诊的发生。

我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

大家好,我来自集安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2011年的三.八妇女节,集安市开发区敬老院上演了一幕感人的故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紧紧握着医务人员的手,连声说着,“谢谢你们,谢谢,谢谢……”,老人的眼中噙满了泪水,话语哽咽。一旁又是一片忙碌的景象:身着洁净白大褂的女医护人员正忙着给老人们检测血压、建立健康档案、耐心解答老人们的各种问题……。原来,集安经济开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女医生、护士牺牲节日休息时间自发组织到敬老院进行社区卫生服务,尽管很累,但是每一位医护人员的脸上始终保持着亲切的微笑。她们认真的态度和贴心的服务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老人的心。这就是我身边的社区卫生服务。

中心的每一位医护人员自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以来,经历了太多的困难和艰辛。社区卫生服务开展之初,居民根本不了解何为社区卫生服务,不配合工作的大有人在,甚至有人辱骂服务人员,这些大家都默默忍受了。入户困难是最令我们头疼的事情,有的家庭明明有人在家却不给开门,有的即使开了门,服务人员首先遇到的也是怀疑和鄙视的目光。为了解决这些难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广发宣传单、组织健康讲座、开展健康咨询、免费体检、慢性病跟踪服务等多种形式,使居民更多了解社区卫生服务的内容和意义。很多医护人员不顾遭受白眼,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登门服务,最终感动了居民。通过努力,许多居民从不配合到主动前来要求服务,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们社区卫生服务人员目前所从事的事业就是提倡的无病预防,有病则早诊断早治疗的原则,加强预防和保健是根本。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机构是非盈利性、公益性的医疗卫生机构,它以居民的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人的健康为目的、以社区为范围,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为居民提供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

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正因为生命的宝贵无价,人们才把拯救生命的医务工作人员称为白衣天使,才把那些呵护生命、关爱身心健康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当做健康的守护者。做为一名医务人员,做为一名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者,我为有这样的称号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放弃了节假日与午休的时间,顶着炎炎烈日或凛冽寒冬送医入户,奔走于大街小巷免费为社区居民建立健康档案,测血压,对慢病患者进行用药指导,在亲人的抱怨声中忙碌于为老人、妇幼人群体检,为重点人群筛查,为社区居民讲解健康常识,只为守侯一方百姓的身体健康。有时侯付出与回报并不成正比,但是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都是抱着同一个信念在辛勤工作着,看着每一次随访后慢病患者的病理指标在我们的一次次敦促指导下回复到正常水平,看着每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后,居民都能够口口相传健康常识的时侯,我们所有的社区卫生服务人员都感到无比欣慰。我们不奢求一面面锦旗、一封封表扬信,因为我们的使命就是要传播健康给每一位社区居民。

我们没有豪言壮语,有的是默默无闻、扎扎实实、无私奉献。

不要因为没有锦旗就认为我们的工作没有所谓的轰轰烈烈,轰轰烈烈的背后是社区居民的痛苦,我们就是要做到防病于未然,就是不要所谓的轰轰烈烈。不要因为没有表扬信就认为我们的工作得不到社区居民的认同,从社区居民的回应中我们可以看到,通过我们的努力,人们从以前的不认同,建档案不配合不开门,到现在主动来社区配合建立档案的理解,直到把我们当做健康的守护者。这就是对我们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人员的最好的表扬。

社区卫生服务需要一个团结的、强大的集体。2010年9月中旬,我们接到了全国性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接种的任务,本辖区处于城乡交界,流动人口众多,居民居住较为分散,面对重重困难,我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领导班子的统一领导下,组成接种宣传组、分流登记组、接种组,各小组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圆满完成了任务。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全体职工团结一致,展现出了强大的战斗力和凝聚力。

《左右》背后的故事 篇11

向左,还是向右?

其实,这个略带离奇的影片并非杜撰,它源自于一个发生在四川的真实故事。

自2月中旬在柏林影展上斩获银熊奖后,王小帅的新作《左右》在国内却迟迟没有露面,影片“因为裸戏太多而未通过审查”的传言随之甚嚣尘上。4月1日,《左右》终于在全国公映。

伴随着《左右》的宣传攻势,影片女主角枚竹的原型——四川女子闰英的命运再度为人们所关注。

变故

“我刚到杭州,两个孩子也带来了。浙江卫视请我过来参加一档节目,而且联系了两个民营企业家来资助孩子上学。”3月26日下午,当记者拨通闫英的电话时。她的声音显得有些疲惫,“《左右》?我听说了,但是不太清楚,我没觉得电影和我有什么关系,它离我的生活太远了。”

的确,电影经过了艺术的加工,真实的生活却更加残酷。

1990年,刚刚结婚的闰英和丈夫秦德强离开了小山村,带着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到贵阳打工。秦德强搞搬运,闰英在餐馆里打工,每月两人加起来能挣上千元,日子过得平凡而幸福。

1993年和1995年,大儿子新华和小儿子新富相继出生。然而,就在一家人过得其乐融融的时候。厄运降临了。

新华长到7岁多时,常常感觉膝盖疼痛,下肢无力,闫英背着儿子四处求医,结果被诊断为是普通的生长痛。

2000年6月的一天,新华突然病倒了,面部发黄,四肢软弱无力,到医院查血、抽骨髓化验后,医生把闫英悄悄拉到一旁,告诉她,“你儿子可能得了白血病,但不能确诊,你要有心理准备。”

听到这个消息,闫英一下子呆住了。

儿子刚上小学,不能让他的人生之路刚刚开始就中断。为救儿子,闫英夫妻开始了艰难的求医之旅。

2000年7月,闫英带新华去北京儿童医院治疗。北京的医院不准家属和孩子同住病房,闫英只能每个星期探望一个小时。为了节约钱给孩子治病,闫英没舍得去住旅馆,而是在大街上躺了整整13个夜晚,每天只吃两个馒头。但第14天晚上,她被当地派出所抓走了,那天正是探望孩子的时间,闰英急了,在派出所耍了横。当派出所民警了解清楚她的情况后,用车送她去医院看望孩子。送她去的民警被她感动,当场捐了500元钱。派出所所长后来还安排她免费住进了招待所。

离婚

儿子生病给夫妻俩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压力,两人之间的感情也出现了裂缝。

“那段时间家里确实很困难,两个人经常为钱的事争吵。”闫英回忆说,“他(秦德强)脾气不太好,一吵起来就动手打人,我又打不过他。其实他很喜欢儿子,只是经济压力太大,他又没能力负担,心里也着急。”

为了让儿子能有一个宁静的环境治病,2002年3月,闫英与丈夫秦德强离婚。两人协议:生病的新华跟闫英,新富跟丈夫,挣的钱给儿子治病。

“当时他死活不同意,但我铁了心,一方面考虑是不想让儿子看到我们争吵,这对治病不利:另一方面,我对他也很失望,我天天为了儿子的病东奔西走,他一点也不体谅我。”

离婚后的闫英一个人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家庭的重担。

为了赚更多的钱,闫英甚至还学会了开车,开始在贵阳三桥综合农贸市场里送货。白天,她到处跑运输,而到了晚上,也顾不上休息,出门捡破烂。

“为了救孩子,我什么都愿意做。”回忆起那段日子,闰英哽咽着说。

2003年6月,贵阳几家报纸分别报道了小新华的病,引来了更多的关爱。贵阳市多家单位数次对闫英一家给予救助并进行募捐。贵阳市贵惠路小学还为新华兄弟俩免除了所有学杂费。

闰英已经记不清有多少好心人伸出援助之手了,但新华的病情却始终没有好转。

2003年暑假,闰英怀揣捐款和积蓄,带着儿子北上,再次来到北京儿童医院。经过三次骨髓穿刺,确诊秦新华患的是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这个病在以前被称为白血病前期,虽然不是所有的骨髓异常增生综合症的病人都会发展成白血病,但却和白血病一样危险,即使进行骨髓移植手术也只有一线希望。

怀孕

闫英每天忙着赚钱存钱,但她也在关注着新闻,关注着身边的每一张报纸,她希望能找到最终可以救孩子的最新方法。

2005年的一天,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则兄弟之间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治白血病的消息,这让闫英兴奋不已。当年5月17日,她带着新华、新富哥俩,怀揣借来的两万多元钱,踏上了去成都的火车。

这一趟没有白跑,四川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的“移植配型报告单”显示,患者秦新华和供者秦新富配型完全相合,医生告诉她,新华的病有希望了,可医生又告诉她,骨髓移植需要20万元的费用。

20万元对于这个一贫如洗的家庭无疑是天文数字。“自从新华生病后。我们总共已花去近20万元,还欠下了好几万元的外债。”

随后,另一个消息更让闰英绝望。“医生告诉我20万做骨髓移植。当时我疏忽了,没有给医生说供者只有10岁。”

由于新富只有10岁,而在医学上年满18周岁才能捐献骨髓。与此同时,医生在检查时发现,新华患有乙肝大三阳,需先进行保肝治疗。

骨髓移植手术又被搁置了。

刚刚燃起的希望又再度破灭,但一心想救儿子的闫英并没有灰心,她又在报纸上看到关于可以生一个小孩,用脐带血救哥哥的报道,她向医院咨询,得到了肯定的答复,但医生同时告诉她,新生儿的脐带血和秦新华吻合的可能性只有25%。

“只要有万分之一的希望,我也要试。”于是闫英作出了一个更惊人的决定:与前夫再生一个小孩,来救小新华!

她打电话给秦德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当时我没有同意。我俩已经没有共同语言,更没有什么感情。”秦德强事后对记者说。

就这样拖了两个月,到了2005年冬天,闰英找到秦德强再度商量此事,“我当时想要是他不同意,我就给他下跪。”

就在前夫沉默不语时,儿子新华开口了,“爸爸你就和妈妈和好吧,再生一个弟弟或者妹妹来救我,我不想这么快就离开这个世界。”

儿子的哀求最终打动了秦德强。

2005年底,39岁的闫英如愿以偿再度怀孕。

丧子

在闰英怀孕期间,小新华一直在住院接受化疗。虽然挺着大肚子,行动不便,可为了照顾儿子,闫英还是一天24小时待在医院里。

医院租躺椅每晚要5元钱,闫英舍不

得,她花了10元钱买了一张草席,每天晚上就直接睡在地板上。硬梆梆的地板经常把她的背和腰硌得生疼,但她早已顾不上这些,对配型是否成功的担忧,和对腹中宝贝即将出世的憧憬,让她在希望和忐忑中,久久难以成眠。

2006年9月1日,闰英在成都剖腹产下一男婴,随后,装有脐带血的血袋被工作人员带出了分娩室,立刻送往脐带血干细胞库,等待已久的专家将对其进行配型。

然而,命运却跟闰英母子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承担着救活哥哥使命的男,婴脐带血配型不成功,不能对秦新华进行脐带血植入。这就意味着,试图用同胞弟弟脐带血拯救哥哥的希望完全破灭。

配型结果出来时,所有人都不忍心将这个残酷的事实告诉闫英,但闫英仍然从身边人们的眼神中读懂了一切,可她表示,自己不会放弃,“虽然这次失败了,但干细胞库要为我寻找适合儿子的配型,我仍然抱着希望,我一定要将我的儿子治好!”

让闰英没有想到的是,死神却在一个多月后突然降临到儿子身上。

2006年10月的一天,病床上的小新华突然告诉妈妈,他想吃稀饭。闫英摸了摸口袋中的钱,想想懂事的儿子很少提什么要求,于是二话不说走出医院给他打稀饭。“我一生中,哪样都不遗憾,就是新华最后想吃稀饭没有吃到。”虽然已经过去一年多,但闫英一回忆起自己和儿子最后的一刻,还是禁不住泪如泉涌。

就在闰英出门买稀饭不到20分钟的时间,小新华病情突然恶化,神志不清离开了人世。

现状

给儿子办完后事,闰英带着两个月大的小儿子秦家川(他依旧随了父姓)回到四川老家——泸州市古蔺县的一个偏僻山村,希望让时间来抚平自己的伤口。

接下来的一年时间里,闫英抚养幼子,伺候母亲,日子过得平淡而安静。

2007年年底,闰英前往成都,“以前新华生病的时候,有很多人帮助过我们,我本想在春节前一一拜访感谢,没想到刚到成都,就得到母亲病危的通知,当我赶回老家时,母亲因心脏病已经去世。”

伤心欲绝的闰英带着一岁的小儿子离开家乡,投奔在贵阳打工的妹妹。

通过职介公司,闫英找到了一份保姆的工作,“早上7点去,晚上8点下班,每周还可以休息一天,一个月800元钱。”闫英说本来每个月只有600元的,但是雇主知道她的情况后,主动加了200元。

对于现状,闫英觉得已经很满足了,“我上班的时候带着儿子,能天天和他在一起,我觉得很好。”

闰英告诉记者,离婚后跟着前夫的二儿子新富现在也回到她的身边。

“新富上六年级了,很懂事,知道家里穷,学校里要搞什么活动他都不参加,因为怕花钱。”提到儿子,闰英的眼眶湿湿的,“家川也很乖,我做事的时候,他从来不哭不闹。”

面对生活,闰英又恢复了坚强。“只能靠自己,孩子的父亲只能养活自己,他眼睛不好,找工作也成问题,爷爷奶奶都80多岁了,家里又穷,在农村老家守着百孔千疮的住房,盖的是发了霉的被子,感冒了也没钱买药,他们也只能顾自己。”

谈起前夫,闫英表现得极为宽容。

据记者了解,秦德强在大儿子患病期间,视力就急剧下降,被诊断为“因忧郁过度造成视神经堵塞”,需做手术,但没钱,一直拖到现在也没做。

“今年春节期间,他来看儿子,我们见过一面,从那以后就没见过了。”闫英说。不过,她也知道,秦德强经常趁她不在家的时候来看儿子,“他很喜欢两个孩子,只是不善于表达。”和闫英一样,秦德强离婚后也一直没有再婚。

有沒有考虑过和前夫复婚?或者重新寻找另一半?很多亲戚朋友都这样问过闫英,但她的立场似乎很坚定,“新华生病时,他没有尽到父亲的责任,这一点我是不会原谅他的。而且我的前半生已经很不幸了,下半生我只想和儿子在一起,不会再找其他人了。”

但血缘是无法隔断的,闫英无奈地说:“家川现在已经一岁半了,却只喊爸爸,不喊妈妈。”

上一篇:让压岁钱更有意义300字作文下一篇:《防雷减灾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