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作权归属证明(精选6篇)
提供著作权权属证明,证明效力最高的一般是各级版权局办法的著作权登记证书,除非有确切相反证据推翻的除外。
除此之外的证据如果能充分提交,也可以证明著作权的权属。但这不是一两句话能说清楚的,因为作品的形式不同,证明方法也不同。比如摄影作品用底片或者数码摄影的原文件。文字作品用手稿等等。
2新华网北京8月14日电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以下简称著作权法),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著作权法所称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
第三条著作权法所称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
为他人创作进行组织工作,提供咨询意见、物质条件,或者进行其他辅助工作,均不视为创作。
第四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作品的含义:
(一)文字作品,是指小说、诗词、散文、论文等以文字形式表现的作品;
(二)口述作品,是指即兴的演说、授课、法庭辩论等以口头语言形式表现的作品;
(三)音乐作品,是指歌曲、交响乐等能够演唱或者演奏的带词或者不带词的作品;
(四)戏剧作品,是指话剧、歌剧、地方戏等供舞台演出的作品;
(五)曲艺作品,是指相声、快书、大鼓、评书等以说唱为主要形式表演的作品;
(六)舞蹈作品,是指通过连续的动作、姿势、表情等表现思想情感的作品;
(七)杂技艺术作品,是指杂技、魔术、马戏等通过形体动作和技巧表现的作品;
(八)美术作品,是指绘画、书法、雕塑等以线条、色彩或者其他方式构成的有审美意义的平面或者立体的造型艺术作品;
(九)建筑作品,是指以建筑物或者构筑物形式表现的有审美意义的作品;
(十)摄影作品,是指借助器械在感光材料或者其他介质上记录客观物体形象的艺术作品;
(十一)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是指摄制在一定介质上,由一系列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画面组成,并且借助适当装置放映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的作品;
(十二)图形作品,是指为施工、生产绘制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以及反映地理现象、说明事物原理或者结构的地图、示意图等作品;
(十三)模型作品,是指为展示、试验或者观测等用途,根据物体的形状和结构,按照一定比例制成的立体作品。
第五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中下列用语的含义:
(一)时事新闻,是指通过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报道的单纯事实消息;
(二)录音制品,是指任何对表演的声音和其他声音的录制品;
(三)录像制品,是指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以外的任何有伴音或者无伴音的连续相关形象、图像的录制品;
(四)录音制作者,是指录音制品的首次制作人;
(五)录像制作者,是指录像制品的首次制作人;
(六)表演者,是指演员、演出单位或者其他表演文学、艺术作品的人。
第六条著作权自作品创作完成之日起产生。
第七条著作权法第二条第三款规定的首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其著作权自首次出版之日起受保护。
第八条外国人、无国籍人的作品在中国境外首先出版后,30日内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视为该作品同时在中国境内出版。
第九条合作作品不可以分割使用的,其著作权由各合作作者共同享有,通过协商一致行使;不能协商一致,又无正当理由的,任何一方不得阻止他方行使除转让以外的其他权利,但是所得收益应当合理分配给所有合作作者。
第十条著作权人许可他人将其作品摄制成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的,视为已同意对其作品进行必要的改动,但是这种改动不得歪曲篡改原作品。
第十一条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一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工作任务”,是指公民在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中应当履行的职责。
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关于职务作品的规定中的“物质技术条件”,是指该法人或者该组织为公民完成创作专门提供的资金、设备或者资料。
第十二条职务作品完成两年内,经单位同意,作者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作品所获报酬,由作者与单位按约定的比例分配。
作品完成两年的期限,自作者向单位交付作品之日起计算。
第十三条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除署名权以外的著作权。作者身份确定后,由作者或者其继承人行使著作权。
第十四条合作作者之一死亡后,其对合作作品享有的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由其他合作作者享有。
第十五条作者死亡后,其著作权中的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作者的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保护。
著作权无人继承又无人受遗赠的,其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由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保护。
第十六条国家享有著作权的作品的使用,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管理。
第十七条作者生前未发表的作品,如果作者未明确表示不发表,作者死亡后50年内,其发表权可由继承人或者受遗赠人行使;没有继承人又无人受遗赠的,由作品原件的所有人行使。
第十八条作者身份不明的作品,其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的保护期截止于作品首次发表后第50年的12月31日。作者身份确定后,适用著作权法第二十一条的规定。
第十九条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但是,当事人另有约定或者由于作品使用方式的特性无法指明的除外。
第二十条著作权法所称已经发表的作品,是指著作权人自行或者许可他人公之于众的作品。
第二十一条依照著作权法有关规定,使用可以不经著作权人许可的已经发表的作品的,不得影响该作品的正常使用,也不得不合理地损害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
第二十二条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作品的付酬标准,由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会同国务院价格主管部门制定、公布。
第二十三条使用他人作品应当同著作权人订立许可使用合同,许可使用的权利是专有使用权的,应当采取书面形式,但是报社、期刊社刊登作品除外。
第二十四条著作权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专有使用权的内容由合同约定,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的,视为被许可人有权排除包括著作权人在内的任何人以同样的方式使用作品;除合同另有约定外,被许可人许可第三人行使同一权利,必须取得著作权人的许可。
第二十五条与著作权人订立专有许可使用合同、转让合同的,可以向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第二十六条著作权法和本条例所称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版式设计享有的权利,表演者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的权利,广播电台、电视台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
第二十七条出版者、表演者、录音录像制作者、广播电台、电视台行使权利,不得损害被使用作品和原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利。
第二十八条图书出版合同中约定图书出版者享有专有出版权但没有明确其具体内容的,视为图书出版者享有在合同有效期限内和在合同约定的地域范围内以同种文字的原版、修订版出版图书的专有权利。
第二十九条著作权人寄给图书出版者的两份订单在6个月内未能得到履行,视为著作权法第三十一条所称图书脱销。
第三十条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二条第二款声明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的,应当在报纸、期刊刊登该作品时附带声明。
第三十一条著作权人依照著作权法第三十九条第三款声明不得对其作品制作录音制品的,应当在该作品合法录制为录音制品时声明。
第三十二条依照著作权法第二十三条、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十九条第三款的规定,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
第三十三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的表演,受著作权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表演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四条外国人、无国籍人在中国境内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受著作权法保护。
外国人、无国籍人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制作、发行的录音制品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五条外国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根据中国参加的国际条约对其播放的广播、电视节目享有的权利,受著作权法保护。
第三十六条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处非法经营额3倍以下的罚款;非法经营额难以计算的,可以处1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七条有著作权法第四十七条所列侵权行为,同时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由地方人民政府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查处。
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查处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侵权行为。
(一) 动画角色造型可独立于动画片而单独使用
法条虽然仅列举了剧本、音乐两类作品, 但是角色造型同样也能从动画当中抽离出来, 并独立的用在其他商品或服务标志之上,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有的角色造型是早于动画而存在的, 后来因符合剧情需要而被动画所征用, 其早已受著作权法保护, 能够独立于动画而单独使用是当然的;第二, 专为特定动画的制作而设计的角色造型, 因其区别于其他角色的显著性特征, 即使从动画中抽离, 观者仍然能够通过其独特的相貌、着装或其他显著性特征而将他与其他角色所区分。
(二) 动画角色造型的商品化
角色通常是在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前提下所创造出来的, 创作者通过动画片整体放映来获得收益的同时, 仍然可以将角色用到商品经营和服务的过程当中去。一旦角色被用于商品或服务, 可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经营者通过该角色的公众影响力 (信誉) 来扩大其产品或服务的信誉, 实现以角色的亲和力来吸引潜在的消费者的目的。[1]由此, 动画角色造型便具有了一定的商业价值, 为了保护创作者的经济利益和防范他人的侵权行为, 著作权法制定相应的规定给予保护是必要的。
二、动画角色造型著作权归属的认定
(一) 何为原始主体
原始主体, 亦称第一著作权人, 是指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 在作品创作完成时直接享有著作权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的规定, 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著作权原始主体的方法有三种: (1) 创作。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一般情况下, 自然人可以利用自己的智力、资金和劳动创造出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 从而成为著作权的原始主体;或法人及其他组织组织自然人代表自己的意志创造作品并承担全部的责任, 从而被视为作者成为著作权人。 (2) 法律规定。如我国《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职务作品, 作者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给予作者奖励。”这一规定使法人或其他组织成为除署名权之外的著作权原始主体。 (3) 合同约定。主要体现在受委托创造的作品中。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 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 著作权属于受托人。”此条款规定了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可以依意思自治约定著作权的归属。在此我们需注意, 该约定并非是著作权转让的方式, 而是取得原始主体资格的一种方式。
(二) 如何认定原始主体
认定著作权原始主体的标准有两个:一是实质标准, 二是形式标准。
实质标准是指取得原始主体身份的法律依据或合同依据;形式标准是指有关创作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上是否有关于自己作者身份的署名。若著作权原始主体的主张者能够同时证明自己权利来源的法律或合同依据及该作品原件或复印件上有其署名, 同时, 该创作作品不为特殊职务作品, 也没有在委托创作合同中约定著作权不属于自己的, 才可能成为原始著作权主体。[2]
确定著作权的形式标准主要体现在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四款的规定上:“如无相反证明, 在作品上署名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为作者。”该条规定即明确了确定著作权的形式标准:作者须在作品的原件或复印件上署名。而且, 该条条款为形式要件的推定条款。
事实中, 在作品原件或复印件上署名的并非就一定是作品的作者, 但法官可以依据该条款初步认定该署名是真实的, 从而推断该署名者享有对该作品的著作权。当然, 对此有异议者可以进行举证来证明自己的主张, 若异议者的主张成立, 法院在撤销原署名者的作者身份的同时, 也应承认后来确定的作者的身份。
动画造型的著作权确定也应依照上述的基本原则进行, 他可以是该角色造型的最初创作者, 也可以是除他以外的法人或其他组织, 也可以是合意约定的委托人, 在实际的法律判断中, 情况可能纷繁复杂, 我们要坚持知识产权法的要旨, 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利益及社会公众利益进一步作出判断。
而认定动画造型著作权原始主体的实体标准相较之下更为复杂, 主要从以下几种情形进行讨论:
1. 该造型的创作者即为作者的情形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的一般规定, 著作权归作者, 创作作品的公民为作者。但是第十一条第二款有特别规定, 著作权在特定情形之下也可能依约定或者法定而归属于作者以外的其他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例如, 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主持, 代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意志创作, 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作品, 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视为作者。
在此, 我们要明确的问题是, 该自然人的行为是否为“创作”。
著作权法所称的创作是指直接产生文学、艺术或科学作品的智力活动。自然人的活动应同时满足以下四个要素才能称其行为为“创作”。 (1) 作者所进行的活动是智力活动, 且为不可替代的智力活动; (2) 作者的智力活动是对作品构成要素的选择活动。尽管各种作品的构成都是颜色、形状、符号、数字等这些要素, 但构成要素的选择却会因作者的喜好、思维、目的等而有所差异; (3) 在选择了要素之后作者须按一定的规律、规则将其进行排列。即使两人所选定的要素相同, 但其所运用的规则顺序不同, 结果可能会大相径庭。 (4) 创作之所以称之为智力活动就是因为它是能够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立场、理念的活动, 思想是创作的灵魂。这四个要素是并列关系, 缺一不可。
在确定动画造型的著作权原始主体的问题上, 其创作者可能会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作者。这一认定源于动画造型相对于动画片的相对独立性, 由于动画片和动画片中的形象造型的创作过程是可分离的, 且角色形象的美术创作过程一般都是早于或者与动画片的创作过程同期进行, 因此角色形象完成的时间, 成为认定某个角色形象权利归属的重要事实。当一自然人创作完成了某动画造型的美术作品, 并能够提交该造型的原始底稿、贮存介质或公开发表的出版物等有效证据, 且上述创作完成或发表时间在动画片完成之前, 则该角色形象的权利人可认定为上述形象美术作品的创作人。此外, 部分动画片在作品署名时标明了动画角色的美术设计人等创作人员, 而且该作品并非法人作品或特殊职务作品, 若为委托创作, 该创作人也没有将其权利进行约定, 那么该自然人即为该动画造型的著作权人, 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2. 法人或其他组织被视为该造型作者的情形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一条第三款及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我们可知, 著作权的主体资格不限于自然人创作者, 还有可能是法人或其他组织, 这种情形主要出现在法人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中。
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 需要同时满足三个要件 (1) 该创作活动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进行组织的; (2) 创作者所创作的作品代表的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志; (3) 该作品所产生的法律责任完全法人或其他机构承担。此三条件为并列关系, 必须同时具备。法人作品中的法人或其他组织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与法人作品中作者所享有的完整著作权不同, 特殊职务作品中的法人或其他组织所享有的著作权是不完整的。在此, 我们要先明确职务作品的概念。
职务作品, 是指公民为完成法人或其他组织工作任务时所创作的作品, 分为普通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普通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创作者完整地享有;而特殊职务作品中的创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归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两者的认定主要依据《著作权法》第十六条的规定, 除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两种情形, 其余皆为普通职务作品。
关于法人作品与特殊职务作品的区分, 实际判断上存在很大的困难,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比较从而进行判断。 (1) 创作人与法人的隶属关系:特殊职务作品法人与创作人一般具有隶属关系;而法人作品中的创作人与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可能不具有隶属关系; (2) 作品主观意志的体现:特殊职务作品体现的是创作人的主观意志;法人作品体现的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意志, 只是借由自然人的创作活动表现出来; (3) 作品的种类:特殊职务作品的类型只能是著作权法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工程设计图、产品设计图、地图和计算机软件等;而法人作品的种类却可以不加限制; (4) 发起组织:特殊职务作品可以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发起并主持, 也可以由创作者发起;法人作品一般是由法人或其他组织发起并主持。
3. 由改编获得的著作权情形
动画造型作为一种特殊的美术作品, 在其后续期间很有可能有其他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它进行改编, 从而使该造型获得新的生命力, 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对黑猫警长造型的改编, 还有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的造型改编, 都在原有的传统印象上给角色增添了新的时代感, 赋予了造型不同的理念。
根据我国《著作权法》第十二条的规定, 改编、翻译、注释、整理已有作品而产生的作品, 其著作权由改编、翻译、注释、整理人享有, 但行使著作权时不得侵犯原作品的著作权。即改编该造型的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应提前获得原造型著作权人的修改授权。
4. 该造型著作权由合同约定
根据《著作权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受委托创作的作品, 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 著作权属于受托人。”合同双方当事人可以约定著作权的归属, 既可以由委托人享有, 也可以由受托人享有, 委托人在约定的范围内可以免费使用该作品。无约定的出于保护创作人的理念, 归受托人享有著作权。
委托人在这种情况下取得的是著作权的原始主体资格, 并非继受取得, 享有完整的著作权。
摘要:随着我国动画产业的发展, 动画片中角色造型的商业价值也愈发体现, 这便导致某些商家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下擅自对动画中的角色造型进行商业使用的情形层出不穷, 危及到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从我国著作权法上来看, 对于角色造型的保护是可以脱离于整个动画的著作权而单独进行的, 但是在具体实施的过程当中, 又在权属认定和保护范围上有着较大的分歧。文章从一些典型的国内外案例以及相关立法出发, 对于动画角色造型著作权的归属和保护范围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以便在实践当中解决不同情况下的问题, 对动画造型著作权人的合法利益进行有效的保护。
关键词:动画造型著作权,归属,保护范围,相关立法
参考文献
[1]何英, 焦洪涛.关于角色商品化权法律保护的思考[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 2000年5月, 第14卷第2期.
关键词:版式设计;著作权;合同
版式设计属于实用美术的平面设计,是书籍设计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设计师进行独创性的智力活动所产生的有形作品,其艺术属性具有可复制性。版式设计包括对内封、版权页、前言、目录、章首页、正文、版心、分栏、排式、字体字号、行距字距、各级标题、书眉、图形图案、插图图片、色彩元素的设计。
版式设计与封面设计属于两种不同性质、不同功能作用的艺术设计,与封面设计、插图创作共同构成书籍设计艺术。版式设计也有别于排版制作,排版制作人员根据设计师的版式设计图纸或版式设计电子模板套用完成全部的排版工作。
2010年《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出版者有权许可或者禁止他人使用其出版的图书、期刊的版式设计。”同时规定版式设计权利的保护期为十年。 2013年《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著作权法和本条例所称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是指出版者对其出版的图书和期刊的版式设计享有的权利。”条文明确规定版式设计享有《著作权法》的保护。
一、出版模式的变化引发版权难题
版式设计曾经是我国出版单位内部版式设计部门的工作内容,因此,版式设计作为职务作品,其著作权有专门规定。随着我国出版行业的发展,出版单位的组织结构和运行模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些出版单位撤销了原有的版式设计部门,把版式设计进行外包。由于出版单位已经不是设计主体,职务设计作品的性质也随之发生变化。无论是自费出版物还是本版出版物的版式设计,基本上是委托社外设计公司或个人来做。版式设计一般以合同的形式来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权利范围、使用期限和设计著作权的归属也要视合同具体条款而定。在有实力的设计师面前或在(文化公司)面前,为了促成合作,出版者在很多情况下无法获得版式设计的著作权、专有使用权和电子授权。所以,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版式设计权利属于出版者,保护期为十年”的相关规定已经不符合具体实际,给法院判决带来一定的难度。这是目前《著作权法》相关法条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二、版式设计权利认定分析
法院在审理版式设计著作权纠纷时,要分清原告主张版式设计拥有的是著作权还是专有使用权,这就需要界定版式设计的具体内容和设计主体以及合同关系。
出版者获取版式设计著作权或专有使用权有两种途径。一是出版者自己有专门从事版式设计的部门,属于职务作品,根据《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职务作品著作权归设计者,对出版者优先使用的权利加以保护。主要是利用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承担责任的职务作品,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享有。出版者获得除署名权之外的著作权的其他权利。二是出版者通过合同购买除署名权之外著作权的其他权利即专有使用权或者著作权。著作权与专有使用权有严格的区别,著作权是作者逝世50年的保护期,专有使用权是10年的保护期,专有使有权保护期届满后合同可以续签,其他出版者也可以向设计者购买该版式设计。
有学者认为“如果图书或期刊在版权页上并无特别标注,那么一般应当将出版者认定为版式设计的专有权利人,如果特别标注了不同于出版者的其他人,那么在无相反证据的情况下,应当将被标注的人认定为版式设计专有权利人。”①目前在审理版式设计著作权纠纷时,只要版权页没有署名设计人员,版式设计专有权利归出版者所有。这就与《著作权法》第十条第二款中“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的相关规定产生了矛盾。版式设计者不应该因作品的交易而丧失基本权利,对出版物版式设计不署名的出版者已经涉嫌违反《著作权法》第十条相关规定。实践中常常出现的这些涉嫌侵权的行为成为理论界和司法实践需要面对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的巨大冲击,传统出版物利润下滑。出版社把出版物以项目责任制分包到编辑,编辑的收入与项目利润直接挂钩。出版社改制后招聘的都是合同制编辑,合同制编辑的流动性较大,大多注重出版项目的短期行为,不愿意在版式设计上投入精力和经费,由于来不及形成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编辑的侵权现象比较严重。以下案例具有代表性:
案例1:某家出版社的编辑与社外设计师签署了一个系列教材的版式设计合同,每种教材版式设计费100元,该种教材出书后60天内支付设计费,合同条款规定出版社支付设计费后著作权归出版社,这套教材出版了很多年一直没有支付版式设计费。
分析:根据《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三十二条“使用他人作品的,应当自使用该作品之日起2个月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出版社没有按照合同的期限和金额支付,构成违约并要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这家出版社不但没有著作权,连使用权也没有。设计师如果向法院起诉,这家出版社将面临承担违约赔偿的责任。如果设计师把同样的版式设计让另外一家出版社使用,之前那家不支付设计费的出版社没有权利制止。但是这就与《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产生矛盾。
案例2:某家出版社的编辑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最大化,把社外设计师专门为某一系列设计的版式反复使用到其他多个系列上,设计师只获得了合同约定的那个系列的版式设计费。出版社认为版式设计的著作权已经卖给了出版社,出版社怎样做与设计师无关。
分析:其实每个版式设计合同都以系列名进行了约定,用到其他系列上的行为已经违反《合同法》第三十条:“承诺的内容应当与要约的内容一致。受要约人对要约的内容作出实质性变更的,为新要约。有关合同标的、数量、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期限、履行地点和方式、违约责任和解决争议方法等的变更,是对要约内容的实质性变更。”没有获得设计师的合同授权,出版社其他系列版式是不能擅自使用这一设计的。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无法执行《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出版者对版式设计享有的权利,都是以《合同法》来界定版式设计合同具体条款所约定的权利人,无约定或者无合同的按《著作权法》第十七条来界定权利人。没有获得授权的编辑在经济活动中不能为了少支付一点设计费,失去诚信。出版单位的正确引导很重要,应正确理解开源节流、降本增效,采取措施杜绝而不是默许这一现象。严厉惩处违反国家法律的行为,维护出版单位的社会形象。
nlc202309051337
案例3:某家出版社明知编辑们没有版式设计能力,把编辑加工费的5%规定为版式设计,要求编辑承担选题的版式设计。实际上所有的版式设计都是委托社外的公司或个人来完成,编辑们为了拿全编辑加工费,在版权页上把设计师的名字改成自己的名字。尽管设计师向出版社有关领导提了意见,但该出版社一直没有改变这一制度。出版社认为国家的《著作权法》和《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相关规定出版者拥有版式设计的权利,加之合同约定设计师已经把版式设计的著作权卖给了出版社,标注编辑的名字有利于出版社。
分析:出版社制定这样的制度,非常容易引发编辑侵犯设计师署名权的行为。编辑加工费是支付给编辑的劳动报酬,劳动者希望获得应得的报酬无可厚非,但出版社把两种不同性质的劳动报酬捆绑在一起,既伤害了编辑也伤害了设计师的利益。
案例4:中国青年出版社以2002年1月出版的《藏地牛皮书》告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的《中国徒步穿越》侵犯版式设计专有使用权案而败诉,中国青年出版社不服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于2003年12月5日作出的民事判决,向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被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2004年3月16日二审驳回维持原判,理由是中国青年出版社不是原告主体,设计合同未对相关设计的权利归属作出明确约定,中国青年出版社无权就此主张相关权利。
分析:《著作权法》第三十六条、《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十六条给出版者造成了享有版式设计的权利的错觉,因不能建立正确的权利归属观而增加了社会矛盾,并造成司法资源的浪费。
三、版式设计保护建议
当前,版式设计外包的性质与现行的相关法律条文不再适用。建议著作权法取消对出版者版式设计权利的特殊保护,著作权法不能指定版式设计的权利一定是出版者所有,版式设计的权利可以由著作权法其他条款和合同法相关条款加以保护。
明确版式设计同作者文稿一样的法律地位,著作权归设计者,出版者可以向著作权人购买使用权。作为委托作品的版式设计,其著作权出版者只有通过版式设计合同来获得。签署了版式设计著作权的转让合同,在版权页上标明版式设计著作权归出版者,但设计者的署名权、作品完整权、人身财产权没有丧失。按《著作权法》第十七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一些没有撤销版式设计部门的出版社,依据《著作权法》第十六条规定,其版式设计按职务作品的权利加以保护。
版式设计的著作权纠纷主要出现在出版者与设计者之间以及出版者与出版者之间,起因大多来自编辑和设计者之间没有明晰的权利划分。出版社应当加强新进员工的相关法律和职业道德的培训,使编辑成为著作权的捍卫者。版式设计费不能过低,过低会导致使用网上下载的版式模板和抄袭他人的版式设计作品等情形出现。
总之,只有修改完善相关条例并严格执行法律规定,才能确保出版行业的正常发展和智力成果的有效保护,才能避免版式设计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大量出现,出版者、编辑、设计者、文化公司在经济活动中才能自觉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院审理进程中才有准确的法律依据。
(莫克,重庆大学出版社多媒体编辑、文字编辑兼艺术设计,副编审。)
注释:
① 吴园妹.版式设计著作权法律问题探析[DB/OL].中国法院网,http://www.chinacourt.org/article/detail/2011/02/id/441203.shtml,2011-2-18
甲方:乙方:
法定代表人:居民身份证号码:
注册地址:住址:
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就保密、著作权及技术成果的权属等事项,达成如下协议;
一、商业秘密的范围:
商业秘密的范围包括商业公司资料和员工资料,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所列资料:
1、甲方的档案资料,包括:公司所有证照的原件及复印件(包括但不限于:营业执照、税务登记证、机构代码证、车辆产权证等、经销商证书)、所有公司公章、公司人力资源政策及附表、员工手册、员工保险福利手册、员工登记表、员工工资信息、销售人员工具包、公司规章制度;销售管理手册、业务人员入职培训资料、公司付款组织的各项培训课程的材料。
2、甲方的市场销售资料,包括:客户资料、信息,客户购买需求信息、客户服务需求信息;市场营
销手册及包含相关表格附件;公司销售指标和费用预算,以及计划等内容和表格、与日立公司产生的各种往来文件、经销商协议及附件、推广计划、推广实施方案、销售渠道信息、KPI考核报告、Hi-step和其它管理系统产生的报表和数据、会议记录、客户资料卡。
3、甲方的财务信息资料,包括公司各类报表、财务流程、税收政策、费用分析报表,债权管理的相
关报表、采报的相关措拖方案。
4、甲方客户服务资料,包括维修、检修服务接洽信息,维修、检修技术,故障解决方案,服务过程
中公司内部产生的各类文件、资料,服务过程中与日立产生的各类往来文件、资料。
5、公司仓储管理的资料,包括仓储、采购、物流管理的各类报表,仓储、采购、物流流程,作业指
导书,分析报表。
6、涉及甲方知识产权的资料,包括:质量手册、相关产品的检验、维修指引、规范。
二、保密义务:
1、乙方应在劳动合同期内,以及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对甲方所产生的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及相关客户、竞争对手、贸易信息、商业秘密、非公开资料和甲方指定的其他机密内容,无论是书面的,还是口头的;无论是在工作期间总结出的,还是乙方因在甲方工作期间所知悉的,在未经得甲方书面同意的情况下,不得泄露或披露给任何甲方以外及甲方内部无关的其他人员,也不得将这些信息用于自己个人或第三者的事务中。
2、在劳动合同解除前,乙方必须在最后一个工作日之前,将所有自己掌握的甲方上述信息的书面、电子等载体资料退还给甲方。否则甲方有权不支付乙方经济补偿金(如有),并可根据实际情况追究乙方的经济和法律责任。
3、乙方不得在任何场合、与任何无关的人谈论自己以及他人的工资、奖金及其福利待遇。
4、乙方应尽一切努力及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任何第三方窃取甲方的商业秘密
三、著作权的归属:
乙方在劳动合同期内,执行甲方的工作任务或主要利用甲方的物质条件、生产经营环境和技术信息所著出的论文、工程设计、产品设计图纸及说明、计算机软件、地图著作或书籍等属职务作品,除署名权外其他著作权归属甲方。
四、技术成果的归属:
乙方在劳动合同期内,以及劳动合同解除后的一年内,执行甲方的工作任务或主要利用甲方的生产、经营、技术信息和物质技术条件等所完成的技术成果和职务发明创造,其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处分权、转让权以及专利申请权归属甲方;如果该技术成果申请专利并被授予专利权的,其专利权也归属甲方。
五、违约责任:
乙方如有违反本协议书的行为,甲方均可给予乙方违纪处分或解除与乙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并有权要求乙方就违约所造成的直接、间接经济损失予以赔偿。
六、其他
1、此协议书系甲乙双方签订的《劳动合同》之附属文件,对双方均具有约束力。
2、本协议一式两份,甲乙双方各执一份。
员工:____________(签字)日期: _____________
甲方(盖章)
甲方: OKUDAYA GIKEN CO.,LTD(日本)
乙方:上海乾锦昊进出口有限公司
由甲方提供图纸(如添附2页)型号TR-6100修车凳皮面模具2套为甲方专用模具,其所有权归甲方所有,由乙方代为保管,如发生模具遗失或由保管不当发生损坏,由乙方负责赔偿或修复。并且乙方已收到甲方的上述2副模具全款250美元。
除甲方的订单外,乙方不可将该式样模具用于其他任何用途,如有所违,乙方将承担一切赔偿责任,特此证明!
图片式样见附件
一、我国不同层级的法律对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规定情况
我国职务作品、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主要规定在《著作权法》《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之中。
职务作品分为一般职务作品和特殊职务作品。“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作者, 但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作品完成两年内, 未经单位同意, 作者不得许可第三人以与单位使用的相同方式使用该作品”。 (2) 也就是说, 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都归属于作者, 但是单位享有优先使用权以及两年内的许可使用同意权。对于特殊职务作品, 作者只享有署名权, 著作权的其他人身权利如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以及著作财产权归属于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于法人单位, 包括著作人身权和著作财产权。我国《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第13条规定了法人作品存在的情形。 (3) 这条规定将本该是职务作品的作品法定为法人作品, 扩大了法人作品的范围。
综上可以看出, 我国立法对于职务作品和法人作品的著作权归属中, 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过大, 创作者的权利弱小, 同时在实践中大多数情况创作者为单位职工, 创作者与单位地位不平等, 创作者处于劣势的地位, 无法与单位抗衡, 造成创作者难于保护自己的利益, 造成利益失衡的局面。
二、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的贯彻
(一) 利益平衡原则在职务作品中贯彻的具体内涵
职务作品著作权涉及创作人、用人单位、消费者和社会公众的利益。这些利益主体之间不断地进行博弈, 以达到利益的平衡。通过法律的调整, 使得这些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在共存和相容的基础上达到合理的优化状态。而这种优化的状态, 要符合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吴汉东教授认为:“利益平衡是指当事人之间、权利主体与义务主体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应当符合公平的价值理念。” (4)
在创作人与单位的利益冲突中, 既要提高创作人的创作热情, 也要提高单位给予创作人提供一切创作条件的热情;既要保护创作人的利益, 又要保护单位的利益。但是, 保护单位的利益并不是法律要赋予单位著作权, 特别是著作人身权, 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 保护单位的利益就是让单位去享有著作权。单位追求的是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的实现不一定要通过享有著作权来实现。法人是人类创造的一个拟制主体, 笔者并不认同法人享有作者的权利。单位可以通过其他途径来实现自己的经济利益, 因为单位并不能像自然人一样在乎人格利益, 而是更注重经济利益。
职务作品创做出来以后, 在权利本位的基础上保护著作权人的相对垄断权利, 同时最大限度地实现作品的社会共享。法律确定权利归属的时候, 不仅要考虑到保护创作人的权利, 而且能够促进社会进步, 在个人权利与社会利益之间达到平衡。
(二) 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 应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实现利益平衡原则
1.利益平衡原则不同于“利益兼顾原则”。我国著作权法体系关于职务作品的立法既不同于英美法系又不同于大陆法系, 英美法系国家将雇员作创作的作品的著作权归于雇主, 大陆法系国家作品的著作权归于创作人, 我国吸收两大法系的精华, 将创作者权利和单位的权利放在同等重要位置, 此称为“利益兼顾原则”。但利益兼顾原则并不等同于利益平衡原则, 因为利益兼顾原则并不一定是公平正义的, 是违反利益平衡中的优先原则的, 并不一定是符合对价原则的。
2.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利益平衡原则。优先原则是指为达到利益平衡状态, 以法律法规赋予权利主体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权利, 并通过对价, 最终实现利益平衡的激励机制。对价原则原本是英美合同法上的效力原则, 合同无对价无效。而这里的对价原则遵循等价有偿, 主体获得利益要付出一定的对价是, 这种对价可能是金钱, 也可能是履行一定的义务。从这里可以看出, 对价原则是最能体现公平正义原则的, 也能够达到利益主体的利益平衡。
三、以利益平衡为视角审视职务作品著作权的归属
(一) 著作人身权的权利归属
1.著作人身权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笔者的观点是创作作品的人只能是自然人, 而不能是法人。因为创作作品需要付出智力劳动, 必须由活生生的自然人来完成。而且这种智力劳动必须是产生了文学作品、艺术作品、科学作品等作品, 而不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而作为虚拟的人——法人, 并不能去完成, 而是由法人的工作人员——自然人去完成, 如果由工作人员——自然人完成的创作通过法律规定赋予法人享有人身权, 显然是不公平的。所以作者只能由自然人担任, 我国法律规定的法人作为拟制的作者, 笔者并不能赞同。
关于法人能否成为作者的问题, 目前存在两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是否认, 即法人不能成为作者, 第二种观点是赞成, 即法人能够成为作者。法人是社会上承认的民事主体, 在促进科技进步、社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法人比自然人力量更强大, 能够集中投入人力物力和财力, 进行职务作品的创作, 完成自然人个人不能完成的作品。我国立法和国外某些国家立法中规定法人能够成为作者。
笔者同意第一种意见, 作者不能由法律拟制的法人来担任。作者所享有的四项人身权利, 署名权、发表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不能分离开来由不同的主体享有。
2.著作人身权归于作者符合利益平衡原则。首先, 在作品产生的过程中, 决定作品的质量和创造性的是自然人的智慧性劳动, 自然人的抽象的思维活动、能动的创造力、智慧性劳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相比而言, 法人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所下达的创作任务、所承担的法律责任对于作品的产生起到的是非决定性的作用, 所以, 遵循公平正义的原则及利益平衡原则, 作品著作权的人身权应归于创作作品的自然人。其次, 一般职务作品中, 单位只是下达工作任务指令, 特殊职务作品中, 单位为职工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并承担法律责任, 以这种“对价”换取职务作品的著作人身权, 显然是不符合对价原则的。最后, 著作人身权具有不可转让性, 如果授予法人组织, 由于法人作者是拟制的, 而一个法人可以继承另一个法人的文化与发展模式, 不同法人之间的内部文化与制度, 即法人的“主观思想感情”, 是完全可能融合的, 不像自然人之间一样有着巨大的排斥性, 所以法人作者的所有权利都可以转让, 法人组织的营利性特点也使这种转让更加频繁。这与著作人身权的专属性显然是矛盾的。
(二) 著作财产权的权利归属
1.一般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一般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归属于创作者是毋庸置疑的, 我国现行著作权法对此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 考虑到单位所提供的物质技术条件、所下达的工作任务指令等因素, 对创作者行使著作权予以了限制。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 单位的优先使用权是永久的, 并没有时间的限制。在作品完成两年内, 许可他人使用, 应征得单位的同意, 并与单位进行报酬比例的分配。但是对于转让权, 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从著作权人享有著作权方面来说, 转让使用方式的某种或某几种是无可厚非的, 关键是单位应享有部分的利益。对单位来讲, 获得利益是其追求的, 授予单位的同意转让权, 不如授予单位获得利益分配的权利, 这样既维护了作者与单位之间获得最大化的利益, 也使单位与创作人之间利益归于平衡。
2.特殊职务作品著作财产权的归属。在双方没有事先约定的情况下, 特殊职务作品的著作财产权应归属于单位, 即法人或其他组织。法人是拟制的主体, 法人的意志由一定的组织机构来行使, 这里的组织机构是由一部分人来组成。所以法人最终代表这部分人的利益。而非是某个人的意志和利益。法人在特殊职务作品中的付出及所起的作用, 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 以法人得到某种对价来实现。为此, 法人和其他组织虽不能有个人的意志, 不能获得著作人身权, 但是却可以获得著作财产权。这也是和法人参与特殊职务作品中的目的, 一部分群体的利益得到了满足, 同时也符合利益平衡的原则。
3.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在这里, 笔者要说明三个问题, 第一, 职务作品财产权归属应遵循约定优先的原则。民法以意思自治原则作为其首要原则, 在职务作品的归属中也不例外, 但是由于人身权是不可转让的权让, 所以不能以约定的形式来确定。第二, 特殊职务作品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特殊职务作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范围的一类作品形式, 它更看重单位在作品中所发挥的作用。它是在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过程中产生的, 范围也不断变化的。因此, 法律应采取列举的方式确定其范围。第三, 应在立法中取消法人作品的规定。前文所述, 笔者的观点是不能认同法人享有著作人身权, 拟制的主体并不能享有必须由自然人享有的权利, 因此, 单独归定法人作品就没有意义了。从实践看, 法人作品与特殊职务作品区分上的难操作性, 使得取消法人作品更是理所应当的选择。
摘要:探讨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的立法完善。以利益平衡原则为指导, 重新构建我国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体系, 以优先原则和对价原则来实现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平衡, 否定利益兼顾原则的指引, 在我国立法中删除法人作品, 使得实践中法人作品与职务作品的权利之争能够得以避免。
关键词:利益平衡,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对价
参考文献
[1]王伟亮.从“一般职务作品”到“特殊职务作品”——利益平衡视角下的新闻职务作品著作权归属分析[J].青年记者, 2014 (31) .
[2]刘睿.辨识职务作品, 合理避免著作权纠纷——兼析2013年“中级基础”科目简答题[J].科技与出版, 2014 (4) .
[3]薛月恒.浅析我国职务作品的著作权保护[J].法制与经济旬刊, 2014 (2) .
【著作权归属证明】推荐阅读:
职务作品的著作权归属09-13
著作权保护声明06-22
著作权使用许可合同09-10
软件著作权操作说明09-14
著作权转让协议书10-26
软件著作权价转让合同10-26
软件著作权代理委托书11-02
范文来著作10-12
法学经典著作09-09
马列著作观后感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