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2024-09-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推荐8篇)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篇1

让企业文化落地生根——评《企业灵魂》一书

中国企业需要建立符合具有自身生命力且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中国企业更需要基于自身文化环境的企业文化战略管理模式,中国管理咨询需要更适合中国企业植根发展的企业文化理论支持以及企业文化战略管理咨询实践技术。西方管理思潮不断涌向中国,冲击中国企业眼球的是眼花缭乱的各种管理概念走马观花地轮番上阵,我们不禁要问,那些忙不迭地为中国企业推介国外所谓先进管理套路的人们,你们真正考虑过中国企业薄弱的基础了吗?你们是为了借着西式概念炒作自己的名声、卖好自己的书、还是真正为了本土企业的利益?中国企业管理是时候必须要搭建自身特色的足以抵御风险的管理体系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生于斯而长于斯的本土企业有着脱离不了的传统历史的沉淀,在本土企业借着西方管理技术的壳迅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不能不看到在其企业运行的基本管理哲学中,无不充盈着中国传统哲学的思辩模式。中国企业管理有着天然的后发优势,也就是在强大的政策导向中快速成长,并且面临对西方所有管理思想的尽情应用。大部分企业都在极短的时间里经历了生产竞争、营销竞争以及品牌竞争的阶段,并且已经开始在战略和文化上感到迷茫,甚至在战略规划已经明朗,未来的路已经明确的情况下,仍然为如何凝聚人心而困惑不已。中国企业无须重走西方旧路就可以捕捉到文化竞争的硝烟。尽管大部分企业可能尚未交班或者正处于第二代领导人的阶段,尽管大部分企业在急剧发展之中尚未完全消化什么是管理,我们仍然坚持中国企业必须将企业文化放到战略管理的高度上进行重视,否则企业文化管理框架无法搭建,只靠战略的执行以及人力资源的激励,难以支撑未来的国内外竞争。致力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实证研究与哲学思辨相结合,企图发展出来适合中国本土企业的企业文化模式是应然的使命。中国本土的管理咨询公司作为本土管理模式的开路先锋,必然要承担着研究、发展适合本土企业文化的理论及实践任务。《企业灵魂》是经盛管理咨询文库的企业文化实操丛书的第一本,它强调理论与实践并重,书里将目前国内外最流行的企业文化理论以及相关知识都做了介绍,力求理论体系化,操作实践化,是当前介绍企业文化理论最完善的书籍之一,同时将经盛公司自主知识产权的一部分理论与实践案例都在书中做了介绍,务求读者能够自助掌握企业文化的实操流程。根据目前的企业文化业界,负责任的学者研究仍然侧重于挖掘以西方经济学、组织行为学等理论为基础的研究或者忙于不断深入构建企业文化理论的框架;而CI策划人早已随着CI热的沉寂而得不到中国企业的首肯;部分开拓市场者则在尚未具备企业文化理论理解的情况下,试图从人力资源测评的基础上发展企业文化测量,难以有全面及后继解决问题的能力。广州经盛管理咨询公司作为目前国内最早最权威的企业文化管理咨询专家之一,在丰富的管理咨询实践中不断提升核心能力,引领中国企业文化战略模式的研究前沿,更通过文化与战略、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出色协同使企业文化由虚入实,落地生根。经盛管理咨询强调战略与文化是高端,只有站在这样的高度才能有足够的底蕴为中国本土企业贡献心力,才能从根本上抓出问题的根源,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一直在努力丰富企业管理咨询全方位的综合知识、能力的基础上探求中国特色企业文化模式的创立,并制定中国企业文化管理咨询的规范,指导中国企业文化战略的实操,以使更多的企业重视企业文化,更多的管理者能够运用企业文化管理工具进行企业文化建设。就目前中国企业的企业文化实施流程而言,仅仅是就流程而流程,在导入企业文化管理咨询的公司中,企业文化实操者仍然感到迷茫。《企业灵魂》的根本立论就在于:企业文化战略实施要深入开展,其关键在于思维模式的转变与提升,因此,在该书的论述之中,叶生博士并不仅仅提出独创中国特色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型、工具、流程、文案,同时也注重于阐释支撑四大模块背后的管理思维,只有思维的提升才能决定企业文化的升华。《企业灵魂》是极为适合于那些正准备开展企业文化跃升的系统工作的企业管理者们,能够掌握初步的企业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

范文网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篇2

关键词:法治思维,法治素质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成就和经验的集中体现, 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唯一正确道路", 将法治的重要性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吹响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号角。纪检监察机关作为专门执纪监督机关, 更应当将执纪与执法无缝对接, 将监督与监察密切跟进, 让法治思维落地生根, 为国有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坚强有力的纪律保障。

(1) 持之以恒抓学习, 提升法治素质。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干部要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央纪委十八届四次全会精神, 认真研读《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原文, 深刻领悟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和拓展的"依法治国, 深化改革, 从严治党"等三大重要论断精髓, 切实增强法纪意识、规矩意识、改革意识和监督意识, 不断强化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把依法治国的要求贯彻落实到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的方方面面, 形成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思维习惯和工作方法, 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

(2) 攻坚克难抓改革, 夯实法治基础。纪委是党章规定的实施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 履行依规管党、从严治党的监督责任也是党章赋予纪委的首要职能, 要按照党章规定, 不断深化国有企业体制改革, 退出议事协调机构, 聚焦中心工作任务, 依法加强监督检查, 做到不错位、不越位、不缺位;要把事前、事中的监督职责移交给主责部门, 发挥好"监督的再监督、检查的再检查"作用;要改进监督检查方式, 完善巡视巡查制度, 落实曝光通报等监督机制, 扎实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 实现监督的最佳效果。

(3) 弛而不息抓治风, 提高法治效果。从严治党、依规治党不仅要从治理"四风"起步, 而且要从治理"四风"延伸, 还要坚持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久久为功。要突出重点。查处用公款赠送节礼、互相宴请、休闲娱乐和旅游等问题, 查处违规使用公车、大操大办婚丧嫁娶等行为, 查处机关工作人员迟到早退、"走读"脱岗, 上班时间玩游戏、看电视、聊QQ、逛淘宝, 工作态度蛮横、作风粗暴、吃拿卡要等现象。要加大督查。在充分发挥发挥新闻媒体和党风政风监督志愿者作用的同时, 建立纪检监察机关与财务、审计及地方公安等相关部门联动协查机制, 一个节点一个节点地抓, 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解决, 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推进, 一年一年地落实下去,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要严格追责。进一步加大惩戒问责力度, 对十八大后、中央"八项规定"出台后、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后仍然不收敛、不收手的行为严格追责, 该曝光的曝光, 该组织处理的处理, 该纪律处分的处分, 该移送的移送, 坚决杜绝"破窗效应"。

(4) 铁面无私抓办案, 构建法治社会。纪检监察机关查办案件, 是最有力的监督、最严肃的执纪和最严厉的问责。要坚持使用法治方式惩治腐败, 有贪必肃、有腐必惩, 做到党纪国法面前没有例外。要突出办案重点。严肃查办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重要岗位领导干部中插手工程建设、物资采购、侵吞国有资产、跑官要官、以权谋私、腐化堕落、失职渎职案件, 发生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群众身边的腐败案件。要坚持用法治方式查办案件, 坚守依纪依法安全文明办案, 健全办案制度、规范办案流程, 严禁随意性执纪、选择性查处和越权违规办案, 做到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量纪恰当、手续完备, 使查办的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5) 围绕典型抓制度, 堵塞法治漏洞。各项法律制度健全和完善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和基础。要在把握国有企业改革的大原则、大方向的前提下, 强化对典型案件的剖析, 加强地方性法规建设, 找出规律性、普遍性问题, 督促建章立制、堵塞漏洞, 坚持倒逼式问题导向机制, 用查办的典型案件倒逼完善制度, 用规章制度规范干部行为, 查处一起案件、治理一个领域、教育一批干部、完善一套制度, 筑牢一道防线, 通过不断完善反腐败制度, 建立责任清单, 细化工作措施, 探索创新方式方法, 形成制度健全、系统完备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形成对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刚性约束。

(6) 强化管理转作风, 锻造法治队伍。要按照打铁先要自身硬的要求加强纪检监察队伍建设, 切实防止"灯下黑", 提高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的能力, 推进反腐败治理能力现代化, 打造过硬队伍提高法治能力。要着力清理和纠正少数纪委 (纪检组) "明转暗不转, 面转里不转, 人转心不转, 文转事不转"等"三转"不深入、不彻底、不全面的问题, 确保纪检工作职能真转、方式真变、作风真改。要强化教育, 进一步增强纪检干部的法纪意识, 不断提高政治鉴别能力、综合业务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文字表达能力, 做纪检监察工作的行家里手。要强化管理, 严格执行和落实中国石化《职工违纪违规行为处分规定》、《中原油田纪检监察干部纪律规定》等制度, 进一步强化了对纪检监察干部的监督管理和纪律约束, 切实防止"灯下黑"。要强化监督问责, 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提醒、坚决制止, 对不适合纪检监察工作的人员坚决调离, 以零容忍态度坚决查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违法问题, 用铁的纪律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参考文献

[1]丰仕琪.加强法治宣传强化法治思维[J].求知.2014 (03) .

让企业文化在项目落地生根 篇3

强力宣贯 增强员工对企业文化的感性认识

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解决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而树立形成的基本信念和认知,并被全体员工共同遵循,它集中体现了一个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主张。中铁一局企业文化理念的形成,正是经过提炼并符合企业实际的文化产品,它是企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和精神食粮,为广大员工认为有效而接受。

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中铁一局四公司从上到下,从领导到员工,都把企业文化理念的宣贯工作放在首位,采取宣传提纲、宣传展板、橱窗、专家授课、专题讲座、政工干部培训班、宣传栏、系列报道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文化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宣传。要求公司领导班子成员在各种会议及检查工作时,都要对项目文化工作进行强调;宣传部人员在项目组织活动及采访时,都要对项目进行一次集中宣贯;项目部党支部书记必须拷贝企业文化宣传提纲和课件,并组织项目部员工进行学习教育;项目在形象策划时,要以宣传展板、橱窗、标语、广告牌等形式,全面展示企业文化理念的所有元素,做到项目宣传形象展示内容全面、标准统一、美观大方、特色鲜明、经济实惠、一次到位。让广大员工时刻能够耳濡目染到企业文化理念的内容,并将企业文化工作贯穿于施工生产管理的全过程之中。让广大员工从感性上认知,理性上明确企业的宗旨和目标,清楚企业和员工的共同理想和愿景,用企业核心价值观去激励人、凝聚人,形成一种良好的精神风貌、工作作风、敬业精神,用企业文化理念武装员工的头脑,更好地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注重达标 促进企业文化在项目落地生根

开展项目文化建设达标工作,就是对企业文化建设在项目落地生根的最直接检验,企业文化理念在员工中是否入脑入心,项目管理能否体现文化管理的精神内涵,这些都是开展项目文化建设达标活动的根本目的所在。

中铁一局四公司依据《工程项目文化建设考核评价表》,结合各自项目的实际,从诚信、责任、安全、创新、廉洁、和谐六个分支文化对达标考核细则进行细化明确,要求软件有资料、硬件有实物,每年将所有文化建设达标项目,依照细化的标准逐项逐条对照检查落实,从驻地形象建设、现场标志标牌、内业资料、人员工装和安全帽以及项目部党建、宣传工作等方面进行帮助指导,确保达标内容全面具体,标准规范,符合要求。

中铁一局四公司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企业的管理理念,所属各项目部同步建立党、团组织,充分发挥党员和青年团员的模范作用,在急难险重任务面前打头阵、当先锋。工会组织努力改善职工的生活环境,认真落实“三不让”承诺,积极开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组织召开座谈会,认真倾听职工心声,为职工群众排忧解难。四公司所属各项目部也广泛开展了“文化线”和“三工”建设,与农民工实行“五同”管理,凝聚了力量、鼓舞了士气,有力地促进了项目施工生产管理工作。

在项目文化达标的基础上,四公司以及项目部还推出了具有感染力和职工普遍认可的特色文化,并与中铁一局企业核心价值观以及企业文化理念相一致,便于广大员工接受和遵循,使企业文化理念、四公司及项目特色文化理念深入人心。

总结推广 推进企业文化管理人性化

从企业管理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文化管理才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大趋势的必然选择,它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强调项目团队精神和人性化管理,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一直以来,中铁一局四公司就十分注重经验的总结与推广,从1998年10月1日开始,对《内部责任成本承包管理办法》组织制定和进行了实施,使四公司的项目管理成为同行业的领头羊。其后的10余年间,从2003年丽水项目召开中铁一局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现场会,到2004年西攀项目召开中铁一局财务工作现场会,从2010年映汶项目召开中铁一局下半年工作会暨项目管理、项目文化建设现场会,到2011年云景项目召开中铁一局作业层建设推进研讨会,集团公司认真总结公司先进的项目管理经验并在全公司进行了推广,从某种程度上充分说明了四公司在文化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中铁一局四公司先后组织编写了《工程项目管理手册》《工程项目管理制度范本》等七本书,起到了项目管理的示范作用,先后成立了桥梁吊装分公司、桥梁预制分公司、移动造桥分公司、隧道分公司、地下工程事业部等,使四公司逐步走向有序、规范、可控的发展之路。参加了宝成铁路109隧道、四川213国道生命线等抗震抢险工作,在全国施工各地多次参加抗洪抢险工作,尽到了一个国有大企业的社会责任。

近两年,中铁一局四公司党委在全公司发文推广映汶项目文化的经验,党政工团又联合下发开展向中央电视台《红《在时代的浪潮中腾飞》宣传片,配合完成了西平铁路64米节拼梁项目的《节拼钢龙飞跃南石窟》长篇纪实文学一书的出版,这些优秀企业文化的推广和经验成果的总结,在全公司引起了强烈反响,使企业文化真正在项目一线落了地、生了根、开了花、结了果。

中铁一局四公司在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不断创新,从根本上促进了企业管理由制度管理向文化管理的迈进,项目管理的水平也有了一个质的飞跃。绝大多数项目部都呈现出了十分浓厚的文化氛围,呈现出项目不仅仅是依靠待遇留人,靠感情和事业留人已经成为一种项目文化。特别是在建筑企业面临十分严峻的形势下,四公司仍然在煤矿剥离、油气管道、市政工程等领域屡屡中标,这充分说明了文化管理已经渗透到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改革落地生根》观后感 篇4

这九集政论片围绕一个“中心”——跟着党中央令旗走;聚焦一个“主线”——改革之问中的河南答卷;突出一个“落点”——以人民为中心。每集约15分钟, 以“决胜全面小康、让中原更加出彩”为总纲,重点关注三区一群、国企改革、创新驱动、农村产权制度、民生、脱贫攻坚、生态文明、党的建设等领域的积极作为、生动实践、关键突破和重大成果。报道旨在引导社会各界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推动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让改革落地生根,营造出河南全省上下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喜迎党的十九大的舆论氛围。

砥砺奋进谋发展,浓墨重彩谱新篇。党的十九大日益临近,河南省委宣传部对迎接十九大的宣传高度重视,打通全省所有主流媒体,打破门户界限,特别是报业集团和广播电视两大传媒集团采用了互联互推的新手段,联手喜迎十九大。

勇于担当,踏实肯干,争当改革实践者

---观电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有感

总书记曾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新长征路上,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主角、都有一份责任。”近日,按照厅机关党委的要求,连续收看了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迎接党的十九大电视10集专题片《将改革进行到底》,再次坚定了我们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再次鼓舞了我们深化改革和扶贫攻坚的斗志,再次号召我们奋发有为敢于担当,努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

一、立意高远,内容丰富详实

中国各项事业持续稳定发展,最宝贵的经验之一就是不断改革。《将改革进行到底》充分反映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攻坚克难、砥砺奋进,扎实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实践,让大家深受鼓舞,更加坚定了改革的信心和决心。其中,部分篇章久久在内心激荡,难以平复,第一集《时代之问》直面我国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何破解发展难题,怎样凝聚社会共识、激发改革热情成为时代之问。第六集《守住绿水青山》展示了国家下大力气改善生态环境的决心和措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第七、八集《强军之路》系统阐释总书记改革强军战略思想,生动展示我军这一轮整体性、改革性改革重塑的全景画卷、巨大成就和崭新风貌。第九集《党的自我革新》全面展示了我们党如何破藩篱、去顽疾,立规矩,建制度,正风气,不断增强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第十集《人民的获得感》描述了改革铺陈出的民生画卷。

二、肩负使命,扛好改革大旗 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来,我国社会和经济各项事业取得长足进展,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中国社会面临城乡、地区发展不均衡、环境破坏严重、产能过剩等诸多影响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问题。如何在全国深化改革的前行中发挥好党员干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是一个非常重要值得思考的问题,也是改革推行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党员干部理应走在改革的最前列,牢固树立敢为人先、敢于啃硬骨头、坚定不移地改革的意识,凝聚一切可以凝聚的力量,激发一切可以激发的活力,始终勇立改革浪头,与改革同行,与发展同步,为改革事业添砖加瓦,献智出力,将改革进行到底。

一是要树立敢于担当的进取意识。当前,全国的多项改革已进入改革的阵痛期,制约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逐个显现,改革好似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作为党员干部应牢固树立勇于担当的进取意识,以思想的解放推动工作的创新。始终围绕创新与发展是第一要务不动摇的理念,在实际工作中结合各地实际,积极探索改革方法、勇于尝试改革新模式,不能因为怕承担失误就束住发展改革的手脚,不能因为怕承担责任就丧失发展改革的魄力。

二是要敢于在改革中啃下“硬骨头”。在改革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会遭遇巨大压力,会有人情友情在其中掺半,为了将改革进行到底,作为党员干部,必须要有坚硬的“牙齿”,啃下改革中的“硬骨头”;必须要有冷酷的面容,拒绝昔日朋友的“盛情”;必须要有滴水穿石的毅力,守住孤独与失败,只有着力打破利益藩篱,打破思维定式,才能推进关键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三是要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所谓时势造英雄,机遇只会垂青有准备的人。面对发展良机,党员干部要带头树立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努力把发展机遇牢牢抓在手上,力争改革先行一步,发展加快一拍。围绕改革的方向、目标、重点任务,有计划有重点的推进,同时要善于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创新性推动各项改革工作,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实效来检验改革成果。

三、踏实肯干,践行推动改革

国土资源是一个关系众多基层百姓利益的部门,多项改革工作正在纵深推进,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的构建,以及去年刚刚提出的自然资源统一确权登记的试点运行。在以往传统行政管理体制中沿革派生的问题已不能适应时代和发展形势的需要,改革就显得尤为可贵。越是新生事物,越具有蓬勃生命,越是新事物,越需要千万引领者推动者践行者,将改革的蓝图付诸于现实,使改革成果落地生根,使人民有一种获得感。就我们正在推行的改革而言,不动产统一登记制度已在基层落地,不动产登记逐步迈向规范化、标准化、法治化。自然资源统一登记(湿地产权确权)正在按照预定方案实施,以不动产登记为基础,将湿地作为一个整体,开展勘测调查,探索湿地产权确权登记办法。我们要在实践各项改革任务时,保持一股革命热情、一种拼命精神,在细微处着手,善小而为,物小亦为,用责任担当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作为,在一点一滴上把改革工作做到底、做到实。

“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新的革命长征路上,只要我们坚定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信念,坚持自己的担当,勇于“革命”,真抓实干。时代巨轮需要一批引领者推动者实践者,作为国土资源系统的一名工作者,我们既要把思想和统一到党中央部署要求上来,坚定改革决心,积极投身改革实践,又要坚决推动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各项部署在宁夏的落地生根,为宁夏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改革启动快进键

2015年刚刚过去三个多月,中央出台的改革举措就已如鼓点般密集,从创业者到足球迷,从农村教师到基层法官,几乎每个人群都能听到改革落地的声音。

中国政府网公开信息显示:自今年1月1日以来,国办已发布52份政策文件,涵盖领域大到司法改革方案、劳动关系、教育公平,小到足球改革、众创空间等。

其中,两会后公布14份文件的速度更是惊人,成文时间往往与发布时间仅隔一到两周,迅速回应社会热点,直击民生难点。

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习近平曾指出,“气可鼓而不可泄,要巩固改革良好势头,再接再厉、趁热打铁、乘势而上”。这一指示已被快速贯彻执行。

司法体制改革“再接再厉”。《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近日印发,84项四中全会改革举措被逐项具体化,18项具体举措被制定。

民生领域改革“趁热打铁”。继推动户籍制度、知识产权战略、环境保护等方面变革后,进入四月,中央又发布《关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意见》,直击劳动关系改革,不仅为“带薪休假”撑腰,落实清偿欠薪负责制度,政府还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纳入考核体系,为民众解决工作中的烦心事。

改革不只聚焦“大事”。《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中国足球的未来指明方向:不急躁,从娃娃抓起,打好基础,发展校园足球,将各种培养途径衔接贯通;不懈怠,足球界“自我革命”,趟出一条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新路。

在一季度密集的改革鼓点中,人们不难发现,各项改革的“联络图”和“关系网”正逐渐理清,改革任务在逐渐细化,一个个多年难题有望被逐步攻克。

改革剑指深水区

“这次深化改革,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敢于‘碰硬’,面对的、研究的、解决的都是真问题。”中央党校教授戴焰军曾作出如是评价。

这一评价所言非虚。尤其是进入今年的各种改革新举措,都可以称得上是在“解决真问题”。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它关系社会公平与正义,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个人,推进过程中障碍、阻力十分复杂,可谓改革进程中的硬骨头。

正因为是硬骨头,这项改革成为中央深改小组的重点议题,被层层推进,逐步深入。尤其是今年以来的三次会议,更是每次都“啃硬骨头”:1月30日,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进一步深化司法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的实施方案》; 2月27日,第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领导干部干预司法活动、插手具体案件处理的记录、通报和责任追究规定》; 4月1日,第十一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人民陪审员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关于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记制改革的意见》。

从这种层层递进不难看出,中央关注的主要改革议题已从宏观方案转向操作层面,动真碰硬的改革枪头越来越指向具体问题。领导干预司法难解决?中央直接出台规定,强调责任追究;领导干部配偶、子女经商办企业不好管?中央决定先在上海市试点开展规范管理工作。这些直接指向难点难题的改革方案和意见,想不引起百姓关注都难。

与此同时,中央还非常注重改革快速落地生根。教育公平这一顽疾已全面进入中央改革的视野,连乡村教师的待遇、职称等小事,也上了第十一次深改小组的讨论日程;习近平更在会上强调“发展乡村教育,让每个乡村孩子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

随后,《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被审议通过,教育部也迅速下发通知,要求部属高校、地方“211工程”高校2015年定向招收5万名农村贫困地区学生。

改革更重视人民的“获得感”

提起改革,老百姓最怕啥?毫无疑问,最怕好的改革措施落不到实处。

在今年的中央深改小组第十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要处理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和“最后一公里”的关系,突破“中梗阻”,防止不作为。

会议还强调,要抓紧编制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重要改革举措中长期规划,以施工图方式明确190项改革举措的改革路径、成果形式、时间进度。

在细化改革任务的同时,中央还将任务落实到具体部门和人。根据4月10日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落实<政府工作报告>重点工作部门分工的意见》,就有12部分62项具体工作被具体落实:谁牵头,谁负责,如何分工,都讲的清楚明白,实现“包产到户”。

分配完任务,如何激发具体部门和人员的执行力?中央也是多头并进,有媒体曾将中央落实改革举措分为三种方式:一是“用试点改革的方式推进落实”;二是“用督查和主推责任来敦促落实”;三是“用公开监督的方式倒逼落实”。

这样一来,“马上就办”的劲头和效率很快就出来了。

以司法体制改革为例,年初,最高法第一、第二巡回法庭先后挂牌设立,开庭审理案件。

司改办负责人的预告更是充满自信:“到2015年底,相关部门每个月都将推出新的改革举措,形成相应的改革成果。”

接下来,公立医院改革、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业年金制度„„这些“诞生”在过去三个多月里的改革举措,相信都将会以实实在在的成果逐步提升你我的“获得感”。

用改革决心高擎中国梦

改革要以决心先行。历史发展和人类前进的步伐,总离不开改革。要实现国家与民族的富强梦想,没有一条现成的道路可走,必须经历“摸着石头过河”的探索,改革正是这样的道路。《时代之问》中提到“习近平定义的中国梦,重新唤醒一个国家的梦想能力,让整个民族找到了未来感”,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前行的道路中,必须以“决心先行”,要始终坚定不移改革发展之心。这种决心,就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就是要深刻地懂得“改革面对的矛盾越多、难度越大,越要坚定与时俱进、攻坚克难的信心,越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这种决心,是一种清醒。这种清醒,就是要清醒地认识:“改革开放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繁重的事业,必须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干下去”,就是要牢记“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改革要以目标为本。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确立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人民的获得感》一集中,总书记说:“我们将在改革的道路上迈出新的步伐。我们推进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让国家变得更加富强、让社会变得更加公平正义、让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离开目标谈改革,改革就是一盘散沙;离开国家、社会和人民等具体的发展愿景谈改革,改革就是一纸空文。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紧紧围绕总的目标和美好的愿景,以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决心,以行稳致远之举措,一步步迈向既定的目标,一步步使中国梦落地生根,一步步让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转化为全国人民的福祉。

改革要以实干为要。《将改革进行到底》以全景镜头展示了党的十八大后,我国在经济、政治、司法、文化、生态文明、国防军队建设、党的建设、民生等领域的改革实践,用一点一滴的成绩展示了改革成果,用改革成果见证了以上率下的实干精神。专题片再一次诠释了“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应有之义。正是因为坚持实干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我们才看到全面深化改革中的思想理论、体制机制和实践成果不断得以成熟与发展,才看到了我国在各领域改革取得的重大成果、关键突破不断涌现,才看到了各级各部门推进改革落地生根的积极作为和责任担当。也正因为坚持实干为要,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进程中,我们敢于攻坚克难,用创新发展理念作为引领,坚持创造性地推进工作,最终以全面深化改革带来的获得感取信于民,从而也厚植了党执政的政治基础。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篇5

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等14条基本方略,是构成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积极适应新时代新特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新发展理念在县域落地生根,是县域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升中观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的基本思维方式和实践路径。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发展观。以人民为中心、以执政为重点的政绩观、发展观,就是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起来的政绩观、发展观,就是把为民和执政统一起来的政绩观、发展观,反映了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内在要求,彰显了人民至上的价值取向。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加快县域发展的前提。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和发展观,根本取向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焦裕禄、谷文昌等优秀干部,他们一生践行的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其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推动县域发展的动力。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把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充分激发出来、调动起来,汇聚成促进富民强县、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强大力量。最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实现县域发展的保障。发展为了民生,民生促进发展。只有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才能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只有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在县域发展中享受到更多幸福感和获得感,才能增强发展动力,凝聚发展合力,将进一步加速县域经济发展转化为当地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贯彻好新发展理念。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第一,创新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思维创新和认知突破。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对县域而言,一味地讲理论、科技、制度等在县域的创新,最终难以落到实处,因为理论、科技、制度等创新在县域局限很大。创新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思维突破、认知突破。第二,协调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五位一体”全面提升、在于城乡统筹、在于三产协同发展。要全面推进“五位一体”。县域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性,各项工作千头万绪、纷繁复杂,要通盘考虑、统筹谋划、十指弹琴,既要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各项工作,又要突出各个阶段的重点工作,善于抓大事、抓要害、抓关键、抓节点。第三,绿色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对传统天人合一理念的认同、在于对环境也是生产力的认同、在于对环境的觉醒。绿色发展,就是要解决好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生态环境没有替代品,用之不觉,失之难寻。对待发展问题,县域领导一定要有辩证思想、历史耐性、战略定力,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也是生产力”和“环境是发展的条件也是发展的成果”等理念,在县域产业布局中保持绿色发展的坚持和坚守,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宁可经济发展慢一些,也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和浪费资源为代价。第四,开放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留得住人才、形成人才流动机制。县域的开放,最主要的就是如何为人才创造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环境。一方面是打造高素质的公务员队伍;另一方面是打造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以开放的姿态创造更好的环境,以更好的环境展现更开放的姿态,让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在县域竞相迸发。第五,共享发展的县域实践,根本在于人人尽力、成果共享。共享发展理念,对县域而言,其内涵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全民共享,即共享发展是人人享有、各得其所,是惠及每一个成员、“一个都不能少”的共享。二是全面共享,即共享发展就要共享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各方面建设成果。三是共建共享,引导人民群众在享受发展成果的同时积极参与发展,通过“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在破解发展难题中实现发展的新进步。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篇6

自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以来,我公司自上而下对该项工作进行了全面的研讨和详尽的部署,精细化管理工作得以在全公司范围内推广,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单位和员工对该项工作的理解还存在偏差,对精细化管理的要求还执行不到位,对部分文件的要求还浮在面上,没有落到实处。针对这些情况,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让广大干部员工充分认识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全面了解项目精细化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引导广大干部员工认清形势、明确任务、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迅速掀起全员学习、参与实施精细化管理的热潮,装饰公司精细化推荐方案编写了《宣传提纲》,同时号召各级干部和广大员工,加强责任意识,强化执行力,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

一、公司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 1.对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部分员工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公司当前面临形势的严峻性,没有深刻地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意义,总认为上面只是走走过场,下面应付一下检查,就能蒙混过关。一些项目领导对于精细化管理要求的几个集中都答不出来。在9月24日集团公司下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通知》中,王广钟总经理明确指出,凡未按要求开展工作或做表面文章应付的,项目经理就地免职,对工作没有做到位的,要进行处罚并限期整改。各单位总经理是本单位精细化管理的第一责任人,如果精细化管理工作在本单位项目抽查中不达标,总经理要引咎辞职。

2.对精细化管理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

在对精细化管理文件的学习过程中,一些员工对文件的理解存在偏差,有的人把管理文件束之高阁,不看或者很少看文件;有的人对文件一知半解,只看很少一部分文件,片面地理解精细化管理工作;有的项目没有把精细化管理工作安排到人头,没有把文件要求研究完、理解透。

3.分公司推行精细化管理工作有待加强

分公司对精细化管理的推进力度有待加强,需要进一步学习、宣贯精细化管理系列文件,利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有利契机,进一步理顺分公司与公司其他项目部的关系、理顺分公司与区域性指挥部的关系、理顺分公司与内部项目部的关系,让分公司的管理链条更清晰,业务流程更优化,管理更加规范、高效。

4.公司本部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督促作用发挥不明显

公司本部职能部门对精细化管理相关要求理解不全面,对项目的督促作用发挥不明显。本部职能部门在检查时没有发现项目部存在的问题,或者发现问题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没有严格要求项目部限期整改;对要求限期整改的问题没有形成闭环管理,不回过头来清理项目整改反馈情况;对一些没有按要求整改的项目心慈手软,不予处罚,存在做老好人的思想;发现了一些项目存在不执行、假执行的情况,但职能部门缺乏相应的手段,还停留在打电话提要求的层面。

二、充分认识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意义

1.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实现企业科学管理的重要载体

精细化管理是企业科学管理的精髓,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技术,对生产经营实行有效管控的现代管理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优化资源占用、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精细化管理的本质就是要使用更加精细的管理尺度,对所有管理要素进行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管理,通过对企业战略目标的细化、分解、落实,保证企业战略能够在各个环节有效贯彻并发挥作用。通过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使项目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专业化和系统化,不断提高项目管理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提高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实现公司的永续经营。

2.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是提高经济效益、应对市场竞争的根本举措 多年来,电务公司在中铁二局各子公司的多项指标上始终保持着领先地位,但在铁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的大环境下,我们的生存空间越来越窄。目前,中国中铁和中国铁建各有两家电气化集团公司、中交集团和通号公司也都新成立了电气化集团公司,参与竞争的大型电气化公司越来越多,如何站稳脚跟与大型企业展开竞争已变得迫在眉睫。

中国中铁股份公司于5月15日召开全面深化改革动员大会,为中国中铁系统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拉开序幕。经过一系列前期的准备和学习后,公司10月17日正式发布《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该《指南》明确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工作要求、工作流程、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将成为公司深入贯彻落实中国中铁精细化管理要求的重要指导性文件。

推进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既是上级组织的硬性规定,也是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公司打开市场参与竞争,提高公司经济效益的根本手段。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要从根本上改变项目管理“受制于人”的状态,实现由“粗放”管理向“精细”管理的转变,由经验管理向科学管理的转变;就是要强化企业和项目两个管理责任,实现工程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就是要突出“效益最大化”原则,抓住“成本管理”核心,强化“过程控制”主线,让精细化管理延伸到项目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扭转当前项目的被动局面,改善企业的经济运行质量,促进企业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

三、准确掌握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内容

目前电务公司建立了以总公司下发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为主的精细化管理系列文件和标准,包括将中国中铁下发的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及表格整理形成《中国中铁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文件汇编》,发布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

《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办法(试行)》体现了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13化管理”内容,即项目管理层级化、要素管控集约化、资源配置市场化、产品清单预算化、管理责任矩阵化、成本控制精细化、管理流程标准化、作业队伍组织化、管理报告格式化、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化、绩效考核科学化、管理手段信息化、团队理念国际化。在公司层面的要素管控方面,突出了“12大集中”的内容,即物资集中采购配送、设备集中采购和租赁、劳务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限价集中管理、合同集中管理、业务流程集中制定、管理策划集中进行、责任成本集中管控、二次经营集中组织、督导检查集中进行。

概括起来讲,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体系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六个方面,即:一个目标、两大转变、三支队伍、四大支撑、五个集中、六大关口。

一个目标,就是提高企业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

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发展的根本目标。这些年,我们企业的发展质量和效益虽然在逐步提高,但是企业利润水平较低、资产负债率持续攀升、存贷双高、存货居高不下等问题始终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特别是部分二级公司发展质量不高,部分三级公司和工程项目亏损严重,已成为影响企业发展的“短板”。这些问题,归根到底是管理问题。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根本目的,就是突出“效益最大化”这个原则,抓住“成本管理”这个核心,强化“过程控制”这条主线,让精细化管理的措施覆盖到工程投标、成本核算、施工生产组织、流程管控、调概索赔、工程清算等各个环节;覆盖到安全质量管理、劳务队伍管理、物资采购供应、机械设备租赁、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从而创造更高的管理效率和更大的经济效益。努力实现从今年开始,用3年左右的时间,通过全面推行精细化管理,使企业利润水平提高3个百分点,进一步做实做强做优企业。

两大转变,就是由过去的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由前台管理向后台管理转变。

多年来,我们在项目管理方面做了许多探索和实践,但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系统的管理体系、统一的管理制度、规范的管理标准和有效的管控机制。全公司目前的工程项目管理仍然还处于粗放式管理的状态,主要采取的是以项目经理为核心的经济责任承包制,把项目管理的成败维系在项目经理一个人身上,而企业法人对项目缺乏有效的管控,严重影响了企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是要对这种“粗放式”管理模式进行颠覆性的变革,通过抓住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这个“牛鼻子”,带动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全面提升;就是要通过加强企业法人对项目的直接管控,强化企业和项目两个层面的管理责任,从而实现工程项目的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

三支队伍,就是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的管理团队、执行团队、作业团队等三支队伍。

一是管理团队,是指三级公司法人管项目的队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强调法人管项目,就需要建立健全二三级企业精细化管理的组织架构,特别是建立健全三级企业从事成本管理工作的管理团队。为此,股份公司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尽快建立健全相应的管理部门,建立完善后台成本管控体系,建立管理、技术、作业标准,明确管理流程和成本管控关键要素,切实加强企业对工程项目的投标管理、前期策划、项目部组建、施工准备、过程管理、收尾管理、后评价等项目生命周期全过程的后台集中管控,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障。二是执行团队,是指职业项目经理人队伍。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需要建设一支高素质、职业化的项目执行团队。为此,股份公司出台了职业项目经理管理办法,对全公司职业项目经理分级、认定、聘用、考核、管理和薪酬等进行了明确规定,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管理保障。三是作业团队,是指作业层实体。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就需要一支规范化、标准化的高技能作业团队。为此,股份公司出台了组建作业层实体的指导意见,对组建作业层实体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措施、优惠政策、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在全公司大力发展由企业监控、骨干发起、员工参与、吸纳社会资本和劳务人员组建的作业层实体,参与企业内部市场竞争,承担工程项目专业化分包任务,为实现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提供实施保障。其中,最为关键的是抓好作业层实体的主要发起人和发起人团队建设。

四大支撑,就是组织支撑、标准支撑、系统支撑和流程支撑。

一是组织支撑,是指股份公司出台的关于工程项目“一定编两定额”的管理制度。“一定编两定额”是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特别是进行成本管理的基础,项目部合同签订、劳务分包、价格管控、收方结算、方案审批、物资采购、设备采购租赁、资金使用、利益分配等关键性后台管控工作均与之密切相关。所谓“一定编”是指不同规模、不同工程类别的项目机构定编定员;“两定额”是指不同地区项目部的人年均管理费用定额;不同地区、不同工程类别项目的劳务分包指导价(定额)。要求二级公司按指导价管理,三级公司、项目部实行限价管理,建立价格系统平台。股份公司还将发布二、三级企业机关运营成本标准,作为二、三级企业运营成本管理的依据。二是标准支撑,是指施工作业指导书,就是公司通过制订工程项目管理手册、临时工程建设标准等文件,明确各项业务工作标准、明晰各项管理和作业流程、统一输出格式,规范项目各项管理行为。三是系统支撑,是指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中国中铁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对项目实行后台控制的核心作用,督导项目部依托《中国中铁项目成本管理信息化系统》信息平台,开展合同管理、方案预控、责任成本预算、验工计价、变更索赔、数量控制、费用控制、收方结算、核算分析、绩效考核、报表等日常业务工作,公司则通过后台实现在线实时审批、实时监控、实时预警等功能,并以支付为基本控制手段,对项目实施全业务覆盖、全过程管控,通过有效控制,规范项目各项管理行为。根据要求,公司有11个项目(福州轨道交通1号线、东莞车辆段四电工程、东莞R2线信号工程、杭州地铁4号线一期变电工程、广州1号线开关柜大修工程、昆明草海BT项目、贵阳市花果园T1区消防工程、成蒲西环既有线接触网与信号改造工程、成都南延线路灯工程8标、成都地铁1号线南延线、西安和谐号机车检修工程)从11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四是流程支撑,是指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包括结算支付在内的88个业务流程,就是公司通过构建合同签订、预算分解管理、临时工程方案决策,大型机械设备和周转料配置方案决策,劳务分包决策,物资计划、采购、验收、发放管理,周转材料管理,劳务收方结算,经济活动分析,责任成本计价和项目竣工结算等管理业务流程,建立完善后台管控体系。

五个集中,就是劳务队伍集中管理、资金集中管理、物资集中招标采购、设备集中采购租赁、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

一是劳务队伍集中管理,就是要求各单位要进一步健全完善企业合格劳务分包供方名录,按照核心型、紧密型、普通型实行分类管理。对列入不合格名单的外部劳务队伍,股份公司所属各单位三年内一律不得使用。要统一规划劳务基地的建设,与地方政府合作,采取订单式培训模式,对施工生产急需工种和骨干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及时充实到工程项目的操作层,提高工程施工作业水平。二是资金集中管理,就是要求利用企业资金管理平台上收下划、银行后台资金实时归集、办理银行汇票存入全额保证金等方式进行资金集中。同时要求公司对项目资金实行“AB”户管理,项目收到业主拨付的所有资金必须及时全额划入A户,将资金审批和拨付纳入《中国中铁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信息系统》,严把资金结算支付关,加强后台管控。三是物资集中招标采购,就是要求各单位根据工程项目实际,从上级管理单位发布的《合格物资供方名录》中选择供应商,推行工程主要物资区域集中招标采购、战略采购、工程辅料网上竞价采购;充分利用股份公司开发的《中国中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物资采购业务;公司通过周转料管理信息平台,发布指导价,定期更新信息,优先从内部调剂、租赁;项目部物资(含周转材料)采购、租赁合同由项目部报公司审批后签订,实行集中审批、集中结算、集中支付。四是设备集中采购租赁,就是要求机械设备购置根据公司相关办法实行集中招标采购;公司通过机械设备管理信息平台,定期发布租赁指导价,实行内部调剂,内部资源不能满足项目需要时,通过外部集中租赁解决;租赁机械设备必须执行租赁合同评审制度,租赁合同经项目部领导和相关部门评审、会签,并报公司审批后签订,实行集中审批、集中结算、集中支付。五是施工组织设计集中管理,就是要求所有的工程项目都应编制施工组织设计,并报公司评审和审批,项目部根据单项工程技术难度、规模、安全风险等级、工期等要素和有关文件要求,结合公司专项施工方案等级划分标准,合理划分专项方案等级及编制报审计划,上报公司技术管理部门审核;在进行主要施工方案制订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方案比选,保证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先进性、经济合理性。

六大关口,就是投标评审关、成本核算关、责任落实关、调概索赔关、结算消号关、绩效考核关。

全面推行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必须在工程项目过程控制上切实把好“六关”:一是“投标评审关”,要进一步落实工程项目投标的“底线”要求,决不能再搞到处出击、广种薄收、“卖牌子”、大量垫资、赔钱赚吆喝的事,不能让项目输在起跑线上;二是“成本测算关”,要对新开工项目进行全面的成本测算,搞清各个环节的赢亏点,做到心中有数;三是“责任落实关”,要细化工程项目经营责任承包制,全面落实项目经理经营风险抵押和全员经营承包责任,实行市场化的激励约束机制;四是“过程监控关”,要对工程项目分包、劳务分包、材料采购、机械使用、资金拨付等重点环节实行全面的后台管理,堵住项目效益流失的各种漏洞;五是“调概索赔关”,要进一步细化工程项目的设计变更和调概索赔,加大清收清欠的力度,算清每一笔账,完善各种资料,落实清收清欠责任制,最大限度地保证和提升项目收益;六是“结算销号关”,要切实加大对已完工项目的工程清算、审计、余款清收以及后评价工作,切实做到工完账清、责任明确,奖罚兑现,让每一个项目都能够做到全周期经营、全过程管控、全方位盈利。

四、加强执行,让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落地生根

1.强化职能部门作用发挥,推动精细化管理顺利执行。机关是公司的决策管理中心和大脑中枢,是落实各项决策部署的关键环节。职能部门又是机关的细胞,是机关工作的基础,担负着各项管理的检查、督促、考核、服务等职能,起着沟通上下、协调左右的桥梁纽带作用。要让精细化管理各项要求顺利、不打折扣的在项目执行,必须加强公司本部职能部门的执行力,从机关职能部门开始做起。

第一,强化表率意识。机关职能部门要做抓落实的表率,以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赢得大家的信赖。要身先士卒的学习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把精细化管理的要求理解透,成为自己分管工作范围内的专家,要对精细化管理相关文件和要求进行完整的解读,便于指导项目部工作。

第二,强化制度意识。抓落实必须依靠制度,用制度管人。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奖惩机制,抓好制度的强贯、强记、强考工作,以制度的贯彻落实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上台阶。

第三,强化服务意识。为基层搞好服务,是机关职能的要求,是机关作风的体现,是机关工作指导思想的准则。因此,机关职能部门应把工作定位在基层,把责任践行在基层,对于项目部在推行精细化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帮助解决。

第四,强化执行意识。执行力是机关职能部门,特别是部门负责人必备的能力,也是最容易出现问题的。因此,职能部门要按照“执行决策不动摇、执行纪律不走样、执行制度不变通”的原则,培养个人执行力,强化决策、纪律、制度的权威性、严明性和刚硬性。机关职能部门在精细化管理检查中,发现项目存在问题,要及时下发整改通知书,督促项目部按期整改,如果基层项目部没有按期整改,各部门应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让项目部整改到位。做到令行禁止、赏罚分明、以律促行。近期,公司将要把各职能部门对项目部精细化管理工作的督导情况纳入考核范围,与公司本部的绩效工资挂钩。

2.健全制度并严格贯彻,保证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精细化管理”推进过程中需要我们有“规则”,而且规则要系统和细化。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要通过严格的制度来进行管理,划分清楚职责、明确任务和分工,把制度落实到位。这些制度和规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中国中铁下发的系列文件是我们推进精细化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公司编发的“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操作指南”告诉我们什么时间,要开展什么工作,集团公司“工程项目精细化管理手册”告诉我们该怎么开展工作。可以说,我们的制度是比较健全的。另一方面,我们要加强执行的规则。不但要加强制度建设,更要加强制度的贯彻和落实,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公司的执行力,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提供组织保证。

3.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保证精细化管理有效执行

精细化管理要有效执行,执行力非常关键,执行力“就是按质按量按时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干工作要着眼于“快”,只争朝夕,提高办事效率。因此,要提高执行力,就必须强化时间观念和效率意识,弘扬雷厉风行的工作理念,坚决克服工作懒散、办事拖拉的恶习,坚决解决执行不力,执行失败的问题。从公司精细化管理推进的薄弱环节可以看出,公司部分单位工作质量低下,效率不高。部分单位和员工“差不多”、“想当然”的思维同样存在,而且也是根深蒂固。原有的工作思维方式,那都是自己的“规则”,这些形成的规则与企业的规章制度可能很不相符,甚至完全相悖。要扭转这种局面,需要大家摒弃“差不多”的思想,形成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提升工作质量和效率,让精细化管理的各项要求和公司的指令快速、高效的实施并完成。

4.加强考核奖惩等工作,保证精细化管理有力执行

切实兑现考核奖惩等工作,是加强公司执行力建设,推行精细化管理的有效工具。把精细化管理推进情况与绩效考核等考核指标挂钩,能有利的推进精细化管理工作。如何实施利用好这一工具,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是关键。所以,实施考核必须要达到良好的实际效果,否则,反而起很大负面作用。公司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易于操作的考核措施,考核力求公平公正,要严格兑现奖惩。没有很强的执行力或者激励、奖惩制度,很多单位都想着“不知道干好了有什么好处、如果干不好也没什么惩罚”。如果在推行精细化管理的过程中形成了这种工作氛围,那么推行工作肯定干不好。

让精益文化落地生根 篇7

然而, 现实多少有些令人扫兴。尽管我们为此努力了很多年, 我们的学生还是不会发现问题、不能提出问题; 尽管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不错, 但他们并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也没能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我们的学生不会创新, 无后劲! 难道钱学森先生的“世纪之问”, 真的无解吗?

审视课改以来的课堂变化, 我们不难发现, 我们的数学课堂只是变得更精致、更细腻、更流畅了, 但这些变化, 只能说对帮助学生快速地理解数学知识是有帮助的, 而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却收效甚微。因为与数感、符号意识、 空间观念等核心概念不同,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不仅关乎“教什么”, 更涉及“怎么教”的问题。 长期的研究也让我们发现, 不是我们的老师没有看到当前数学课堂的弊端, 也不是他们没有改革课堂的热情与勇气, 而是在课堂改革的探索中, 我们出现了方向性的偏差。因为, 我们一直是盯着知识在设计教学的, 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是需要依据人的发展来重构我们的课堂的。

唯知识的教学, 最大的问题是“目中无人”。教师试图用一统的教学方式覆盖每个个体并不相同的学习 方式, 以便让所有的人都能在同一时间内达到教师所设定的同一目标。殊不知, 逼着所有学生趋同, 就是漠视学生的丰富性、多样性, 就是扼杀学生自主性、创造性。要知道, 一切教育的落脚点都是在人的发展上的, 所以,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要求我们的课堂, 要实现从以知识为目标的教学, 到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的华丽转身。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来设计课堂, 就必须承认, 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教学所应发挥的作用应该是帮助、促进、催生, 而不是替代;就必须承认, 教育应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兴趣和好奇心、方法与能力对学习力的培养至关重要; 就必须承认, 学习不只是知识的累积, 更是自我的完善与创造。只有会自学、会思考、会探索, 爱提问、爱沟通、爱合作, 善交流、善辩论、善反思, 学生的灵性才能得到舒展, 智慧才能绽放, 创新意识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正是基于以上思考, 我们从2010年起, 提出并开展了小学数学“助学课堂”的实验。通过三年多的不懈努力, 现已显现出成效, 多家媒体对此进行了报道, 多家杂志刊登了研究成果。目前, 接待前来观摩的老师2000多人次, 参与实验的学校已遍及国内十几个省市。那么, 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到底是一种怎样的课堂呢?

“助学课堂”既可以理解为一种理念, 又可以理解为一种方法。作为理念, 意在强调学习在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 具有不可替代性, 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与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作为方式, “助学课堂”强调“三助”:一是“自助”, 倡导先学后教, 通过“助学单”的引领, 不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互助”, 设置适宜的任务驱动情景, 让学生充分展示预习成果, 通过提问、补充、质疑、辩论等形式, 使得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同伴交流等多种学习形式得以互配实施;三是“师助”, 老师改变传统的面面俱到式的授课方式, 以学定教, 在正确诊断学情的基础上, 删繁就简, 合理用力, 实施与学生需求相匹配的针对性教学, 并腾出时间和精力, 在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上下工夫, 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落到实处。

“助学课堂”的核心是要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 从以知识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转变成以人的发展为基础的价值取向, 改变课堂教学中的教师主宰、控制的意识, 改变学生依附、顺从的地位, 把课堂转变为“学堂”, 把讲台转变为学生的“舞台”, 现就小学数学“助学课堂”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内在机理做一分析。

机理一: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让他们去独立思考、主动探究, 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种植了生长的基因

“助学课堂”是倡导先学后教的。我们通常所见的“先学”方式, 是在开课后, 教师亮出教学目标, 辅之以“导学单”“预习题”等材料, 让学生课中“先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达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习的目的。但我们发现, 课中的“先学”, 由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受到制约, 因而学习的广度和深度也受到影响。加之学习资源不能得到充分利用, 学习的自由度不够, 导致接受的成分大于创新的成分, 效率意识高于质量意识。

与此不同, 我们将“先学”活动移至课前, 与传统的部分作业时间进行置换, 并研制出与之相匹配的“一探二学三生疑”的自学指导策略。“探”是避免把自学等同于看书的简单做 法, 因为这会使得学生的预备学习变成了被动的接受或简单的模仿。所以, 我们一般先安排一道较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先行思考, 在探而不得或是探而不明的时候, 再安排看书、操作、实验或是收集资料等活动, 这样可让学生的探究学习贯穿预习的始终。“学”是在探究之后的行动, 因人而异, 这时的学, 可能是对“探得”后的进一步“确定”, 也可能是“探不得”后的“充电”。总之, 学生自主探究后的学, 不是索然无味的、可有可无的学, 而是某种带有揭秘欲望并伴随着心理预期的学习。“生疑”是更深层次学习的体现, 是学后的反思、质疑与追问, 疑问的深度, 反映了预习和思考的深度。学生把疑问带到学校, 使得后续的学习变得动力强劲。

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 “先学”的内容和方式都会有相应的调整, 如新授类的会增加探究的成分, 复习类的会增加整理的成分, 体验类的会增加观察、实验的成分, 实践类的会增加操作、制作的成分。为此, 我们研制出六种基本形态的“助学单”, 分别是探学式、做学式、练学式、学思式、评析式、综合活动式。比如, 围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一教学内容, 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学习了“圆”这一单元后, 复习课可以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教学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这一单元, 教师安排了形成性单元练习, 为方便学生进行自我检查与自我反思, 可设计这样的“助学单”。

这样的“自助”学习, 便呈现出开放的态势:一是时间开放, 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来钻研自己喜爱的内容;二是任务开放, 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将学生的预习向广度和深度引领;三是资源开放, 可上网查询相关资料, 可用足身边的学习材料, 可与家长共同完成某些任务, 学生的基本活动经验得到了有效加强和激活;四是学习方式的开放, 可以采用适合自己的个性化的方式进行预习, 动手做、动眼看、动脑想, 富有弹性的、开放的助学内容, 满足了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为调动学生“先学”的积极性, 我们常在助学单中嵌入这样的提示:把预习的成果讲给爸妈听听, 找一道好题明天与同学交流, 能画个图、举个例子、做个实验证明你的想法吗?有什么疑问需要老师或同伴帮忙的? 除了书上介绍的, 你还有其他解法吗?你觉得有什么要提醒同伴注意的?等等。实验中我们看到, 在极富弹性空间的“助学单”的引领下, 学生的“先学”充满了个性和创意, 完全不像以往完成作业那样去追求所谓的标准答案, 每天都能出现令人惊喜甚至让人叹服的成果, 而这些色彩斑斓的相异性思维成果, 第二天又能为全班同学所共享, 反过来极大地丰富了教学资源, 为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路, 碰撞出更多样、更创新的想法奠定了基础。

机理二:为课堂营造一种合作互利的氛围, 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的警惕状态”, 不仅利于学生的知识建构, 也为学生的“再创造”提供了生长的土壤

课改以来, 我们对学生互助学习的方式探讨得并不少, 但是老师们普遍认为, 现在的合作学习是流于形式、图热闹、浮于表面的, “纯粹是浪费时间”。为什么“善之花”却结出了“恶之果”呢? 当我们把互助学习作为专门研究的课题时, 我们探索到了其中内在的机理。

真正意义上的同伴合作, 离不开几个必要条件的支撑: 需要有目标, 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 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 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 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 学生在短时间内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

“助学课堂”从机理上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学生预习之后, 产生一种展示自己预习成果的冲动, 一种与别人分享经验的欲望, 教学便顺应学生的这种心理需求, 为学生提供展示的机会。在试验中, 我们也逐步摸索出一些展示的技巧: 先小组后全班, 让每一个同学都有发言的机会, 也使得后续的组际交流更深入、讨论更激烈 ;先“差生”后优生 , 确保每一个都 能在原有 的基础上 得到合适的发展;有集体有个体 , 根据内容特点和难度大小, 选择相匹配的交流方式。

学生展示预习成果的过程, 其实是一个相异性想法得到交流激荡的过程。在此基础上, 我们鼓励学生进行生生间的互动。具体形式是, 提问: 对方没讲明白时;补充:对方没讲全面时; 质疑: 对方观点有漏洞时;辩论:对方模棱两可时;反驳:对方观点错误时。当以上元素介入交流时, 课堂就会呈现出一种别样的生态:教师适度隐退, 讲台让给学生, 学生像小老师一样在前面大胆发表自己的观点, 别的孩子进行评价、补充、修正, 台上与台下的学生聚焦问题, 进行激烈的交流与辩论。这就改变了传统课堂上被动听讲的状况, 每个人的注意力都高度集中, 思维处于一种“放松的警惕状态”, 不仅仔细分辨别人观点中的亮点与漏洞, 还融合进自己的观点, 进行积极的回应。这情形就像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所描述的那样:“学生自立地、合作地进行活动, 课堂成为各种声音回响混合的‘交响乐团’。”这样的合作学习, 为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提供了合适的环境和土壤, 让课堂涌动着生成、充满着创造。请看“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

师出示预习作业一: 比较3/5和4/9的大小。通过预习, 你学到了哪些比较方法?

生1:我向大家介绍两种方法。一是画图的方法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 :画两根同样长的线段, 先把第一根平均分成5份, 取其中的3份;再把第二根平均分成9份, 取其中的4份。这样我们就能直接看出, 4/9比3/5要短, 所以, 3/5 >4/9。还有一种是通分的方法: 先找到5和9的最小公倍数45, 这样可以把3/5改写成 (27) / (45) , 4/9可以改写成 (20) / (45) , 我们可以比较出 (27) / (45) > (20) / (45) , 所以我们可以得出结论3/5 > 4/9。我的介绍完了, 谁继续与我交流?

生2:我想补充一下。我们可以将这两个分数分别与1/2进行比较, 由于3/5 >1/2 , 而4/9 <1/2 , 所以, 3/5 >4/9。

生1: 你采用了一种我没有想到的办法, 谢谢你的补充。谁还有补充?

生3: 我觉得生2应该说清楚, 怎么知道3/5 >1/2 , 而4/9 <1/2呢?

生2: 大家跟我一起来观察一下3/5和4/9的分子和分母, 3/5的分子比分母的一半要大, 而4/9的分子比分母的一半要小, 可以知道, 它们一个大于1/2 , 一个小于1/2。

学生鼓掌。

生4: 我觉得你这种方法有局限性, 如果遇到两个分数都大于1/2 , 或者两个分数都小于1/2的时候, 你的方法就不适用了。

生2:对, 遇到这种情况用1/2来比较就会很麻烦。但是我想, 不用1/2 , 我们还可以找其他的数来比较啊。

生1:我也同意你的看法, 不过我觉得有时可能不容易找。

……

有目标、有动力、有准备、有方法, 这就使得合作学习变得扎实而高效, 差异资源在“助学课堂”中得到了充分利用。当然, 在过去的讲授式的课堂中也是有差异的, 只不过那种差异是学生与教师间的差异, 而学生同伴间的差异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师生间的差异是单一的而不是丰富的, 是生硬的而不是活泼的。而课堂中组织学生进行生生间、组际间的交流, 这使得呈现出的观点更原始、真实, 更贴近学生的思维特点和方式, 基于这一平等互利特征的差异展示, 不仅为学生所喜爱和认可, 也让教师得以准确把握学生的学情, 并据此展开进一步的引导与点拨。

机理三:给学生提供迫切需要的帮助, 让认知呈现出“网状结构”, 不仅利于知识迁移, 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滋补了阳光和养分

学生的预习、个体与组际间的合作, 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 由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水平所决定, 学生课前预习所获得的知识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 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 亦即让模糊的知识变得清晰, 让肤浅的认识变得深刻, 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还以“分数的大小比较”教学片段为例。

师:同学们的发言很精彩, 说明我们的预习很有成效。我们现在来梳理一下, 刚才介绍的主要有哪几种方法呢?

生:第一种是画图法, 第二种是通分法, 第三种是与1/2进行比较。

师分别板书。

师:对于这三种方法, 大家还有什么疑问?

生1:我发现, 用画图的方法和用通分的方法是有联系的。只要把两条线段分得再多一些, 都平均分成45份, 也就是通分的方法了。

生2:我想说的是它们的不同, 画图法是根据分数的意义来进行比较的, 而通分是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来比较的。

生3: 我觉得画图法也是有局限性的, 如果分数的分母很大, 画图比较就很不方便了。还有找中间数的方法, 也只有在特殊情况下才适用。所以我比较赞成通分的方法。

师:总结得很好。关于通分的方法, 老师想再问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要先通分再比较大小呢?

生1:因为它们的分母不同, 我们直接说3/5有3个1/5 , 4/9有4个1/9 , 别人还是不懂。通分后, 分母变得一样了, 我们就知道3/5里有27个1/ (45) , 4/9里有20个1/ (45) , 我们就知 道3/5更大了。

学生鼓掌。

师:这种方法也就是比较有多少个相同的计数单位。请看 (教师板书: 5○3) , 5和3谁大?

生 (齐) :5大。

师:为什么5比3大?

生1: 因为它们的计数单位都是1, 一个有5个计数单位, 一个有3个计数单位, 所以5大于3。

教师板书:0.8○0.6, 谁大?

生 (齐) :0.8大。

师:为什么0.8大于0.6呢?

生2:因为0.8里有8个0.1, 0.6里有6个0.1。

师: 现在我们来观察这几组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 你有什么想法?

生3:在计数单位相同的情况下, 哪个数的计数单位多, 哪个数就大。所以, 我们要把它们先转化成计数单位相同的数, 再比较就方便了。

……

学生通过预习, 自己能够达到的只是停留于解题层面的认知, 而教师要做的, 却是在这一基础上, 将整数、小数、分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打通联系, 引领学生编织起知识的网络结构, 让学生透过现象看到问题的实质, 这种结构化的处理不仅让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稳固, 而且更具有迁移功能。

与传统教学的不同在于, 助学课堂中的“教”, 是以学定教的。传统的教学方法, 是教师带着设定的教学任务过来, 不管学生的认知差别, 用统一的方式把知识塞给学生。而现在, 教师得准确地为学生的学情“把脉”, 根据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的到达程度, 再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与点拨。这样, 教师就把教学的力量用在重心处和关键处, 在学生思而不得、言而不清、探而不明时, 教师再确定需要讲什么、怎么讲。同时, 还能够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引领学生“织网”和“爬高”, 发展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事实上, 只有当我们清楚地知道学生在哪里、学生的认知障碍是什么、我们应将学生引领到哪里, 这样的教学才会具有针对性, 我们也才能说, 这样的教学才是真正从学生出发的。不难看出, 基于学生需要的教师指导, 能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格, 促进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也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滋补了阳光和养分。

让“语用”的种子落地生根 篇8

[摘 要]目前,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摆脱“缥绵”和“飘渺”,取而代之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字词句以及文章的谋篇布局等方面入手,展开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文本,言意兼得,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用 字词 标点符号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3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这一定义将语文课程的性质聚焦到“语言文字的运用”上来。我们也欣喜地看到,语文课堂教学已经逐步摆脱“缠绵”和“缥渺”,取而代之的是实实在在的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活动。“语用”的种子已经在许多课堂中落地生根。

一、看似寻常最奇崛,标点符号也关情

要让语用的种子落地生根,教师就要有敏锐的解读文本的能力,善于发现文本中有价值的语用训练点。这样,才能尽可能多地给学生一些语文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干货”。

我县青年骨干教师于蕾在教学《孙中山破陋习》3-6节时,独具匠心,巧妙地抓住标点符号——这种虽微小却不可缺少的语言工具,带给学生别样的精彩体验。首先,在学生充分自读交流的基础上,她这样提问:“刚才我们抓住了关键词语来感悟人物的内心。其实,小小的标点也包含着人物的喜怒哀乐。读读这些标点符号的句子,你又有什么新的感受?”(大屏幕出示带有问号、感叹号和省略号的句子)学生自由朗读。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这些句子所蕴含的情感,鼓励学生用“我从……标点符号中,读出了……”的句式,说说自己的理解。最后,指导学生抓住标点符号来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分角色朗读孙中山和妈妈的对话。至此,看似平常的标点符号,引出了文本的未尽之意,有效地增强了教学效果。其实,标点符号是书面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小学生的语文素养之一,更直接关系到学生语文实践和应用能力。以前由于师生的语用意识淡薄,学生习作中不懂得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现象比比皆是。随着语用意识的增强,他们对标点符号的认识、理解和运用能力逐步得到提高。

二、众里寻他千百度,揣字摩词不罢休

长期以来,学术界围绕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争执不休。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程进行重新定位,明确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究竟怎样落实呢?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在《语文课究竟是干什么》一文中毫不犹豫地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要统一在语言文字上,我们在课堂上的着力点要落实在语言文字训练上。纵观我们的课堂,带领学生咬文嚼字、习得方法、生成智慧,已经成了常态语文课上不可错过的风景。

《爱如茉莉》是苏教版五年级的一篇课文。课文第9节有这样一句话:“初升的阳光从窗外悄悄地探了进来,轻轻柔柔地笼罩着他们。一切都是那么静谧美好,一切都浸润在生命的芬芳与光泽里。”许多教师在处理这一片断时,都能从“探”字入手,进行扎实的语用训练:“是啊!连阳光也动情了,怕打扰他们,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来?”在学生圈画出“探”字后,教师继续追问:“‘探字还可以换成什么字?”“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不用‘射‘照等字呢?”……通过对字词进行替换、比较、增删,学生对“探”字的认知经历了从模糊到逐渐清晰的过程,真正领略到了“众里寻他千百度”,揣字摩词不罢休的快感。至此,语用的种子真正的落了地,生了根。

三、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语用”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教师充分利用了“教材”这个例子,在阅读教学中关注写作方法的指引。教材选编的课文,都是专家、名师精挑细选之作,布局谋篇独具匠心。学生若能习得部分方法,就如同找到清水的源头,写的能力自然就会得到提高。

在一次全县的教研活动上,有一位教师执教了《少年王冕》一课。在整体把握文本环节,教师做了这样的设计:

1.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写的?找出表示这个顺序的词。

2.作者怎样只用980个字写完了这十几年的事?

3.详写了哪个年龄的事?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这个年龄发生的事。

这个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教师的语用意识:首先,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是课标对高年级的要求。教师利用时间轴,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以时间为序可以让描写内容显得条理清晰的特点。其次,详略结合的写法引入,让学生学会了如何用较少的文字表达较丰富的内容。最后,发挥词语在概括课文主要内容上的作用,直接指导学生在实践中运用语言文字。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更学会了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方法和技巧。

总之,“语用”的种子已经落了地、生了根。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将会得到更大的提高。

上一篇:采购部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教师如何对待差生的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