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防治演讲稿(精选8篇)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事们:
大家好!首先感谢各位领导让我有机会参加此次演讲!我是来自XX车间的XXX,我演讲的题目是《健康平安,家才温暖幸福》。
众所周知,粉尘危害,是咱们水泥厂最大的职业危害之一,可引发职工的尘肺病,而且当空气中的粉尘达到一定浓度时,还容易发生爆炸,不仅污染作业环境,影响职工身体健康,还可能造成重大安全事故。
我国每年新增职业病发病人数均在1万以上,2008年,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职业病共报告新发各类职业病13744例。而尘肺病新病例占职业病报告总例数的78.79%,累积尘肺病例64万。
尘肺病是水泥工人常见的一种职业病,由于肺功能受损,病情严重后的病人经常会憋气,胸闷,咳嗽喘气,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如果不尽早控制,病情会一步步进展,从而导致肺衰竭而终结生命。
山西太原40来岁的水泥工人,杨师傅,从业10多年了。刚开始干这行时,师傅跟他说,水泥厂作业时会产生很多粉尘,对身体有伤害的。所以,老杨都很规矩地戴上专业的防护口罩。可是,时间长了,老杨就变得随意了,时而戴,时而不戴。特别是夏天,工作的地方又闷又热,他吃不消戴口罩,就干脆“裸奔”工作。去年,向来身体很好的他,开始频频犯病。经常咳嗽,吃了药好了没过多久又再出现。而且胸痛,有时连呼吸喘气都觉得费劲。他到医院做了个检查,居然是尘肺,而且已经发展到2期了。拿着报告单,老杨觉得天都要塌下来了。杨师傅是家里的顶梁柱,上有老,下有小。失去了家中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后,杨家人只能依靠企业和社会的帮扶度日。
可见,重视尘肺病预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在尘肺病的预防中,企业和个人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咱们企业认真贯彻落实了《安全生产法》、《职业病防治法》等法律法规,领导们都非常重视厂里的防尘工作,采用湿式作业,设置水幕、水帘等净化风流,免费派发医疗口罩等劳保产品,做好个体防护,保护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定时组织职工体检等有效措施。而对咱们个人而言,第一要正确使用和维护个人防护用品,对于防尘口罩,做到专人专用、及时更换;第二是注意个人卫生,下班后要洗澡,换干净衣服回家,工作服勤换洗;第三是加强营养和锻炼;第四是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不抽烟、不酗酒。
做好水泥厂防尘降尘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使命光荣。企业与职工必须团结协作,在企业里建立科学的管理体系,实现职业病防治的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加大防尘降尘工作宣传力度,不断总结好经验好做法,把防尘降尘工作做得更好。
1 矿尘的来源
煤矿在巷道掘进、生产、运输及贮存等过程中都会向井下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颗粒。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
(1) 掘进工作面产生的矿尘。巷道掘进过程中的机械打眼、爆破、机械摩擦震动、掘进机割煤岩以及锚喷支护等都会造成大量的粉尘生成, 其比例占煤矿产尘总量的20%~38%。
(2) 采煤工作面产生的矿尘。工作面生产过程中的割煤、装煤、运煤以及支护、移架放顶等工作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其比例占煤矿产尘总量的45%-80%。
(3) 运输通风巷道产生的矿尘。在井下巷道的运输和转载过程中都会产生一定量的粉尘, 其比例占煤矿产尘总量的5%~10%。
(4) 其他地点产生的矿尘。煤矿在开采时的矿山压力和地质构造作用也会产生大量的粉尘, 其比例占煤矿产尘总量的12%~20%。
2 矿尘的危害
煤矿井下生产过程中的爆破、掘进和采煤作业等各环节都会生成大量的矿尘, 《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 矿井作业场所的矿尘浓度必须限定在最高容许浓度以内。随着机械化程度的提高, 矿尘的产生量也随之增加。大量的矿尘会造成严重的危害, 主要有以下四点:
(1) 严重危害井下工人的健康。煤矿井下工作人员长期处于矿尘浓度较高的作业环境中, 吸入大量矿尘会引起身体的病变, 轻者可能引发呼吸道炎症、慢性中毒和皮肤病, 严重的可导致尘肺病。据卫生部统计, 2005年全国新发尘肺病病倒9173例, 占75.11%, 死亡966例。尘肺病新病例来自煤炭行业4477例, 占48.8%。截至2009年6月底, 我国共报告尘肺病64.3万例, 其中煤矿尘肺病患者占总数的46%。
(2) 具有潜在的爆炸性。当矿井空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煤尘时, 遇到外界火源或在高温条件下均能引起火灾甚至引发爆炸。试验研究表明, 煤尘爆炸上限浓度为1500~2000g/m3, 下限浓度为30~40g/m3, 爆炸威力最强的煤尘浓度为300~400g/m3。
(3) 严重污染工作环境。煤矿井下各种作业将会产生大量的矿尘, 不仅污染了工作环境, 而且降低了工作场所的能见范围, 从而严重影响了劳动效率和工人的操作安全, 大大增加了工伤事故的发生。
(4) 造成井下机械设备的磨损。井下各采煤机械设备若长期处在矿尘浓度超标的环境中, 将会导致机械表面甚至机械内部会吸附大量矿尘, 加速了机械的磨损, 增加了机械设备的维修次数, 同时减少了机械设备的使用寿命。
3 矿尘的防治技术
目前, 国内外防治矿尘污染技术总体相同, 但是任何一种防尘技术都很难将粉尘降低到《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范围以内, 因此要根据矿尘的产生地点, 结合具体情况, 采取减尘措施、降尘措施、排尘措施、除尘措施以及个体防护措施。
3.1 减尘措施
3.1.1 煤层注水技术
煤层注水是减尘最基本最有效的防治措施, 一般可降低粉尘浓度60%~90%左右。煤层注水是利用水的压力通过钻孔把水注入即将回采的煤层中, 使煤体预先湿润, 以便减少采煤时浮游煤尘的产生量。注水方式主要有 (1) 短孔注水。在回采工作面垂直煤壁或倾斜煤壁处进行打孔注水, 一般情况下注水孔长度范围为2~3.5m; (2) 深孔注水。在回采工作面垂直煤壁处进行打孔注水, 一般情况下注水孔长度范围为5~25m; (3) 长孔注水。在回采工作面的运输顺槽或回风顺槽内, 沿煤层倾向并平行于工作面打上向钻孔或下向钻孔进行注水, 注水孔长度范围一般在30~100m。
3.1.2 湿式作业技术
湿式作业是通过水或其他液体与粉尘颗粒接触进行捕集, 该方法是矿尘综合防治的主要技术措施之一。我国煤矿通常采取湿式凿岩、水封爆破和水炮泥等防尘技术措施。例如 (1) 湿式凿岩。在凿岩和打钻的过程中, 压力水通过凿岩机、钻杆输入并充满孔底, 将产生的矿尘湿润、冲洗。湿式凿岩的降尘率可达90%左右, 能将凿岩速度提高15%~25%。因此, 湿式凿岩、钻眼能有效降低掘进工作面矿尘的产生量; (2) 水泥爆破。将炮眼的炸药先用一小段炮泥填好后再给炮眼口填一小段炮泥, 然后在两段炮泥之间的空间内插入细注水管, 待注满水后抽出注水管并将炮泥上的小孔堵塞。 (3) 水炮泥。水炮泥就是将装水的塑料袋代替一部分炮泥, 填于炮眼内。采用水炮泥比单纯用土炮泥时的矿尘浓度低20%~50%。
3.2 降尘措施
3.2.1 喷雾洒水技术
喷雾洒水是在旋转或冲击的作用下将压力水雾化成细微的水滴通过喷嘴喷射于空气中进行降尘, 其降尘率达到75%~95%, 且能有效抑制细粉尘。
3.2.2 喷射泡沫技术
泡沫除尘是使用压缩空气将水和表面活性剂在混合器内混合, 然后利用发泡设备的金属网形成的微小泡沫, 经过导管喷嘴喷向产尘较多的地方。泡沫除尘技术的除尘率一般可达90%以上, 耗水量与喷雾洒水相比减少了50%以上, 同时根据不同的矿尘来源要求, 制造不同型号的泡沫除尘剂及其相应的设备。
3.3 排尘措施
3.3.1 通风排尘技术
通风排尘技术是利用风流对井下作业产生矿尘的影响, 通过风流稀释或排出矿尘, 能够有效降低矿尘的浓度。决定通风排尘效果的影响因素主要是矿尘密度、粒度、湿润程度、风速等。其中风速的大小对采掘空间的含尘量具有直接影响。风速过大时, 将煤尘带走的同时又把采掘空间的落尘重新吹起, 煤尘浓度反而会增加。风速过小时, 悬浮的煤尘滞留在采掘空间内, 也会增加煤尘的浓度。《煤矿安全规程》中规定:掘进煤巷、半煤岩巷和回采工作面的允许风速为0.25~4m/s, 掘进工作面的最优风速为0.4~0.7m/s, 采煤工作面的最优风速为1.5~2.5m/s。
3.3.2 净化风流技术
净化风流技术是将井巷中的含尘空气通过相关的设施或设备排除的技术措施, 目的是为了提高风流质量。一般情况下对于矿井入风和采区入风的矿尘浓度分别控制在0.25 mg/m3和0.5mg/m3以内。我国煤矿使用较多的是水幕净化除尘装置, 用若干喷嘴在离工作面约30m左右处设置一水幕, 以过滤从工作面排出的炮烟和粉尘, 喷嘴口要朝向工作面, 随工作面前移。
3.4 除尘措施
3.4.1 除尘装置的使用
除尘装置包括除尘器或捕尘器, 是通过重力、离心力、惯性力、电磁力以及扩散黏附力等作用在矿尘上将其捕集并排出的装置。根据是否利用水或其他液体可分为干式除尘器和湿式除尘器两类, 一般情况下, 除尘装置使用在产生矿尘集中的地方 (如采煤机和掘进机滚筒附近) 。
3.4.2 磁化水除尘技术
利用磁化器将水处理后, 虽然水表面张力和黏稠度降低, 但是其吸附能力和溶解能力相应增强, 加快矿尘的浸润速度。如果使用磁化喷嘴降尘, 可以通过提高水的雾化度, 增加矿尘与磁化水的接触次数, 达到有效除尘。
3.4.3 超声波除尘技术
超声波除尘是利用压缩空气冲击共振腔产生超声波, 增加矿尘相互碰撞的次数, 缩短矿尘凝聚的时间, 将其迅速沉降, 实现对产尘地点的抑尘。超声波除尘技术适用于煤体的破碎、筛分以及转载机头等产尘地点。由于该除尘技术要求较高, 目前正在初步研究试验阶段。
3.4.4 生物试剂除尘技术
通过向煤体打钻孔并内注入生物试剂, 使其与煤体发生化学反应, 改变煤体内部相关的结构和性质, 从而极大程度的减少开采产生的煤尘。目前该除尘技术的生物试剂正在研发之中。
3.5 个体防护措施
虽然在井下含有矿尘浓度高的地方采取了上述防尘措施, 但仍有少量的矿尘悬浮在工作环境中, 为了防止残留矿尘的吸入, 必须通过佩戴防护面具进行个体防护。目前个体防护主要有防尘口罩、防尘风罩、防尘帽和防尘呼吸器等, 其目的是净化污浊空气供井下人员呼吸。个体防护不能完全替代其他综合防尘技术, 但在实际使用中该措施具有防尘效果好、经济、携带方便等特点而被积极推广应用。
4 结语
矿井粉尘的综合治理措施能有效地降低矿尘浓度, 改善工作环境, 提高煤矿的经济效益。但是矿尘防治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 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防尘机制, 进一步完善矿尘防治措施, 积极引进各种防尘的新技术, 从根本上做到减尘、降尘、排尘和除尘。
摘要:目前, 矿尘防治是矿井安全管理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矿尘的来源、分类、性质和危害, 提出了防治矿尘具体措施, 对于降低矿工职业病发病率和事故率、确保矿井安全生产和提高煤矿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矿井粉尘,来源,危害,防治技术
参考文献
[1]孙晓鹏.矿尘的危害与预防[J].水力采煤与管理运输, 2013 (2) :12.
【关键词】防尘;供水系统;通风
Integrated coal mine dust control measures
Yang Fang Fang
(China Coal Technology & Engineering Group Co., Ltd Chongqing Institute, State Key Laboratory)
Abstract: coal dust in the mine's body would cause serious harm, so many coal mining workers are suffering from respiratory diseases, so mine coal dust prevention measures must be taken, this article will provide many aspects to describe how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prevention of coal mine dust.
Key words: dust,water system,ventilation.
引言
煤礦粉尘(简称矿尘)是威胁煤矿安全生产的因素之一。它能导致尘肺病,伤害人体的健康矿尘中有的煤尘有燃烧和爆炸的危险,不仅能参与瓦斯爆炸,而且能单独发生爆炸,从而造成人员伤亡和国家财产的巨大损失。因此,对于煤矿粉尘的治理,一直是安全生产管理和安全技术研究工作的一个重点。
1、综合防尘
1.1组织和管理
a.各分(子)公司由总工室或通风部负责所属矿井综合防尘的业务管理工作。各矿井建立和健全以通风队或通风科负责的防尘机构,配备了兼职技术员和测仪器。通风科(队)指定专人负责矿井粉尘的测定工作,防尘设施的具体安装、维护、撤出以及主要大巷、回风巷的扫尘、冲尘等工作,各采掘队负责分管区域的扫尘、冲尘工作,各矿井安全监察部门负责综合防尘的安全监督检查工作。
b.编制综合防尘措施和规章制度,主要包括:一通三防齐抓共管责任制、各项防尘措施的管理制度、防尘检查验收制度、防尘奖罚制度、防尘例会制度,每月制定了防尘作业计划,并建立了防尘系统图、测尘台账、防尘设施台账、防尘设施检查记录等相关图牌板、台账、记录。
c.各级领导高度重视防尘工作,充分认识到了粉尘引起尘肺病和发生煤尘爆炸灾害的危害性。在工作中保证了防尘资金、设备、材料、人员的落实。对防尘工作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不断总结经验,提出改进措施。对粉尘防治工作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忽视防尘工作的单位和个人给予批评和处罚。
1.2矿井防尘供水
a.防尘用水的水质
防尘用水必须有良好的水质,要求水中悬浮物含量不超过150毫克/升,淤泥等悬浮物的直径不大于0.3毫米,以免堵塞井下喷雾洒水的喷嘴,还要求不腐蚀防尘水管。
b.防尘用水的地面水池容量
为保证井下防尘正常供水,在井筒附近的地面建造净化水池。净化水池的容量不小于200立方米,保证井下2小时的防尘用水量,同时还要有备用水池。也有些矿井利用井下水东采空区水,将净化水池建于井下。
(1)南矿于195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共有水仓三个,分别为+390米水平水仓、+290米水平水仓、+130米水平水仓、-20米水平水仓。
(2)北矿于195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建有两个水仓,分别为+300米水平水仓、+140米水平水仓。
(3)江合煤矿于198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共建有2个防尘水池,分别是东北+230米水平水仓、-100米水平水仓。
(4)邵新煤矿于2004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地面有2个防尘水池,分别在K5生活片区。
(5)田家煤矿于2007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有6个防尘水池,分别为+1095米水平主平硐原2号眼子、3号眼子、二平巷、技改巷以及+1095米水平回风大巷原4号眼子、6号眼子。
(6)福田矿于2005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有4个防尘水池,分别位于+430米水平井口、+700米水平井口、+860米水平大巷、+700米水平16石门至17石门段大巷间。
(7)郁江煤矿于200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有地面防尘水仓2个,井下+630米水平四石门上山建有一固定防尘水仓。
(8)芦塘煤矿于200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供有2个防尘水池,分别在+510米水平北东进风巷及在+600米水平运输巷。
(9)桑柘煤矿于2008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有地面防尘水仓1个,井下相应地点建设有临时防尘水仓。
(10)沙子沱矿于2010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共有4个防尘水池,分别位于南416采区上部车场、南413采区二平车场、+920米水平运输大巷水仓、北东512采区上部车场。
(11)天宝矿于2010年建立防尘供水系统,现目前共有5个防尘水池,分别在+720米水平、212采区三平巷、112采区六平巷、112采区井底车场以及地面水仓。
c.供水管路系统
(1)主要运输巷,胶带运输斜井与平巷,运煤上与下山,采区运输与回风道,采煤工作面运输与回风巷,掘进巷道,溜煤眼、翻车机处,输送机转载点等处均设置防尘管路。胶带井巷防尘管路每隔50米设一个三通阀门,采区巷道管路每隔100米、运输大巷每200米设一个三通阀门,以供防尘、清洗巷道和消防使用。中梁山公司共有防尘供水管路121600米,其中,南矿22000米,北矿25000米,江合煤矿9650米,邵新煤矿8850米,田家煤矿11500米,福田煤矿5200米,郁江煤矿8800米,芦塘煤矿10500米,桑柘煤矿2600米,沙子沱煤矿5800米,天宝煤矿11700米。
(2)在主、副井底车场、采区上下山,机电硐室、检修硐室、材料库、火药库附近都设置有消火栓,每个消火栓流量达到150升/分,直径为¢50毫米。
(3)供水管道正常供水,管道的敷设平、直、不漏水。
1.3水炮泥
水泡泥是一种特制的装满水可以自动封闭的塑料袋。将炸药和水炮泥一起堵塞进炮眼,炮后时借助于炸药爆炸时产生的压力,将水散成雾状,起到降尘、降温、净化空气、阻止火花等综合作用。
使用水泡泥可达到如下效果:一是降尘率达到80%;二是减少炮烟70%左右;三是减少空气中有害气体37-46%;四是降温及扑灭炸药火焰。
1.4使用采掘、喷浆等机械时防尘
a.掘进井巷和硐室时,采取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水炮泥、爆破喷雾、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b.炮采工作面采取湿式打眼,使用水泡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喷雾降尘,出煤时洒水。
c.采煤机安装内、外喷雾装置。截煤时必须喷雾降尘,内喷雾压力不得低于2兆帕,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1.5兆帕,喷雾流量应与机型匹配。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兆帕,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应及时停机处理。
d.掘进机作业时,应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内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不得小于3兆帕,外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不得小于1.5兆帕,如果内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小于3兆帕或无内喷雾装置,则必须使用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
e.喷浆机在锚喷支护中喷浆时,产尘很大,一定要使用潮料喷浆。拌好的料应手握成团,打开即散,嘴吹无灰,要近距离喷射。锚喷工人应几佩戴送风口罩或压风呼吸器,机组司机等作业人员要戴防尘口罩,巷道内要设水幕。
1.5工作面和各转载点喷雾洒水
a.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风流净化水幕。
b.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以及地面筛分厂、破碎车间、带式输送机走廊、转载点等地点,都必须安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作业时进行喷雾除尘或用除尘器除尘。
南矿2011年引进了五套ZP127矿用自动洒水降尘装置,安装在主采工作面及产尘大的煤翻笼、渣翻笼。该装置能连续、自动喷雾,降尘除尘、净化空气。
1.6防止煤尘二次飞扬
沉积在巷道四周的煤尘,一旦受到震动或冲击,就会再度飞扬起来,为煤尘爆炸创造条件,或是扩大煤尘爆炸的范围,造成全矿性的恶性事故。为防尘沉积的煤尘二次飞扬,主要采取了以下幾种措施:
a.清扫:把沉积在巷道帮、底板和支架、设备表面的煤尘清扫干净,一般是人工清扫,将扫落的煤尘集中起来运出。
b.冲洗:用水把帮顶和支架上的沉积煤尘冲洗到底板上,然后运出。尤其是采掘工作面的回风巷和煤尘主要飞扬地带的下风侧,要经常反复冲洗。
c.刷浆:用石灰水喷洒巷道的顶帮,使煤尘固结起来,不参与爆炸。同时,也有利于以后冲洗煤尘,也改善了井下的环境,做到文明生产。
1.7水幕净化
设置水幕的目的,是为了净化风流。就是在敷设于巷道顶部的水管上,间隔地安设3-5个喷雾器,喷出的水雾能布满巷道全断面,当含尘空气通过时,大部分粉尘湿润而沉降,一般可降尘60%左右。巷道喷雾器水压不低于4兆帕,每个喷嘴流量不小于2升/分。
采区进、回风巷,主要进风大巷及进风井安装净化水幕,并实现自动化,采煤工作面上下平巷距安全出口50米以内、掘进工作面距掘进碛头50米处都设水幕,净化风流。
现公司共有风流净化水幕509组。其中,南矿94组,北矿140组,江合煤矿16组,邵新煤矿32组,田家煤矿62组,福田煤矿45组,郁江煤矿22组,芦塘煤矿68组,桑柘煤矿8组,沙子沱煤矿11组,天宝煤矿11组。
1.8通风除尘
通风除尘是综合防尘的有效措施之一,它包括三部分内容:一是通过选择合理的风速,将粉尘排出采掘工作面,改善工人的作业环境;二是通过改善掘进工作面的通风方式,控制粉尘的扩散,并加以处理,达到改善作业环境的目的;三是利用除尘机除尘。
a.选择合理的风速
在作业过程中,虽然采取了多种降尘措施,但仍有一定的粉尘悬浮于空气中,很难沉降下来,通风排尘的作用在于不断稀释和排出工作面空间的粉尘保证清新的作业环境。这就需要合理的分配风量,选择适当的风速。最适宜的风速是:掘进工作面风速在0.6米/秒钟以上,回采工作面风速在1.2-1.6米/秒为好。
b.掘进工作面利用各种通风方式除尘
(1)压入式通风除尘。新鲜风流直射工作面,冲散工作面瓦斯、稀释粉尘和炮烟。
(2)抽出式通风除尘。将作业地点的瓦斯、粉尘、炮烟等从工作面抽出。
(3)混合方式通风除尘。通过采取压、抽混合式通风方式,将工作面的瓦斯、粉尘、炮烟带出。
c.除尘风机。福田煤矿于2011年10月在+430米水平~+317米水平下煤系统放煤点附近安设了一台矿用湿式除尘风机,型号为KCS-150D-I,除尘效果较好。
1.9个体防护
个体防护主要是佩带防尘保护用品,主要有两种,自吸过滤式口罩和动力式口罩。公司所属矿井在2011年以前均使用普通的自吸过滤式口罩。。
从2011年开始,公司开始推广使用JNJ-9001型、CM95型等新型防尘口罩,郁江煤矿、芦塘煤矿、桑柘煤矿、天宝煤矿还未推广使用。该类型口罩阻尘率高、容尘量大、安全舒畅、质量较好。南矿共有850个,北矿共有1000个,江合煤矿共有300个,邵新煤矿共有300个,田家煤矿共有500个,福田煤矿共有300个,沙子沱煤矿共有500个。
2、防止煤尘爆炸
2.1防止煤尘爆炸的火源
a.消灭井下明火,在井下发现初起火灾时,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
b.防止瓦斯煤尘燃烧和爆炸。
c.消除放炮时产生火焰。
d.消除电气火花。
e.消除其它火源。斜井运输要有保险装置,防止跑车产生火花。防止金属强烈撞击产生火花。采用阻燃皮带以及液压联轴节的易熔合金,严禁用其它材料代替,防止喷油着火事故。
2.2煤尘爆炸的隔爆
公司所属11对矿井,除田家煤矿、福田煤矿、芦塘煤矿煤尘无爆炸性外,其它矿井煤层均有爆炸性。对于具有煤尘爆炸性的矿井,在矿井的两翼、相邻的采区,相邻的采煤工作面间,煤层掘进巷道同与其相连的巷道间,煤仓同与其相连通的巷道间,采用独立通风并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其它地点同与其相连通的巷道间,必须用水棚或岩粉棚隔开。
a.水槽棚隔爆
水的吸热能力比岩粉高5倍,水在高温时形成蒸气更有利于滅火,水可以长期使用。布置方式有两种,一种为集中布置在一段巷道内;另一种为分散布置在一条巷道内。水槽材料在冲击波作用下易破碎,水迅速散开,并形成雾状。水量:主要水棚为400升/平方米,辅助水棚为200升/平方米。中梁山公司南矿、北矿在中梁山矿务局时期大量使用。
b.隔爆水袋
隔爆水袋实际是隔爆水棚的一种。由于水袋制造、运输、吊挂等方面比水槽方便,且不易损坏,绝大多数矿井都使用隔爆水袋。水袋的布置方式和用水量与水槽棚相同。设在巷道断面前后20米一致的直接部分。前列(排)水袋与工作面的距离保持在60-200米,水袋与巷道交叉口、转弯处的距离为50-70米。
现目前公司所属各矿井共安装隔爆水袋109组。其中,南矿32组,北矿15组,江合煤矿10组,邵新煤矿15组,郁江煤矿8组,桑柘煤矿9组,沙子沱煤矿15组,天宝煤矿5组。
3、结论
本文的方法可以在很多煤矿进行利用,希望本文能为需要进行煤矿防尘的地方带来可实施的参考。
本文的方法也许还有不全面的地方,还需要大家继续深入研究。
作者简介
悬浮于空气中的颗粒物质主要来源于自然界的风砂尘土、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水喷溅以及人为的各种烟尘,如采矿过程中的粉碎、研磨、筛分装卸及运输过程中散发的粉尘,建筑工地和交通运输等产生的烟尘等。北京大气的主要污染源有风沙土壤,煤炭燃烧,汽车燃油和二次污染。据测,大气颗粒中约有39种元素:Si,Al,Fe,Ca,Na,Mg,Mn,Cu,Pb,Zn,Cr,Cd,Ba,Sr,Ti,V,Mo,Co,Ni,P,S,Sm,U,W,As,Ga,Br,La,Yb,Rb,Ce,Hf,Cs,Tb,Sc,Eu,Sb等。由于粉尘具有很强的吸附能力,能把SO2、氮氧化物、苯并芘(致癌物质)等吸附在表面。长期吸入粉尘颗粒,超过呼吸系统保护能力,肺部就会产生弥漫性的纤维组织增生,即日常所谓的尘肺病,如支气管炎、肺结核、肺气肿、肺心病等症,尤其接触镍尘和石棉粉尘的人,易引起肺癌等症。镉尘对人体危害的主要靶器官是肾和肺。
露天采场生产因大量使用大型移动式机械设备和大爆破,使矿内空气产生一系列尘毒污染,如爆破和采用柴油机为动力的设备等。常见的污染物质主要有粉尘、有害有毒气体[H2S, SO2, C0, NO2等]和放射性气溶胶。由于生产工序的不同,产尘量与所用的机械设备类型、生产能力、岩石性质、作业方法及自然条件等许多因素有关。露天开采强度大,机械化程度高,受地面气象条件影响,产生的气体常具突发性,如爆破,不利的气象条件及不良的自然通风方式,甚至可使局部污染扩散全矿,使大气污染。选矿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和有毒物质,也是矿区大气污染的重要因素,在自然及运输车辆产生的风流作用下,会将尾矿粉直接扬起,使大气中粉尘浓度非常高,严重地污染矿区空气。此外,矿区繁忙的交通运输产生的富含重金属物质的废气,矿区冶炼厂、烧结厂、电厂产生的浓烟以及矿区燃煤产生的有害物质,均构成矿区大气的污染。
矿山粉尘是矿井在建设和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岩矿微粒的总称。矿山生产的主要环节如采矿、掘进、运输、提升的几乎所有作业工序都不同程度地产生粉尘。采掘机械化和开采强度、采矿方法、作业地点的通风状况、地质构造及煤层赋存条件都是影响粉尘产生的因素。
(一)矿山粉尘的性质及危害 1.粉尘的概念
(1)全尘。全尘是指用一般敞口采样器采集到一定时间内悬浮在空气中的全部固体微粒。(2)呼吸性粉尘。呼吸性粉尘是指能被吸入人体肺部并滞留于肺泡区的浮游粉尘。空气动力直径小于7.07 m的极细微粉尘,是引起尘肺病的主要粉尘。
(3)浮尘和落尘,悬浮于空气的粉尘称浮尘,沉积在巷道顶、帮、底板和物体上的粉尘称为落尘。
2.粉尘性质
(1)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的含量是危害人体的决定因素,含量越高,危害越大。游离二氧化硅是引起矽肺病的主要因素。
(2)粉尘的粒度。粉尘粒度是指粉尘颗粒大小的尺度。一般来说,尘粒越小,对人的危害越大。
(3)粉尘的分散度。粉尘的分散度是指粉尘整体组成中各种粒级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比。粉尘组成中,小于5 m的尘粒所占的百分数越大,对人的危害越大。
(4)粉尘的浓度。粉尘的浓度是指单位体积空气中所含浮尘的数量。粉尘浓度越高,对人体危害越大。
(5)粉尘的吸附性。粉尘的吸附能力与粉尘颗粒的表面积有密切关系,分散度越大,表面积也越大,其吸附能力也增强。主要指标有吸湿性、吸毒性。
(6)粉尘的荷电性。粉尘粒子可以带有电荷,其来源是煤岩在粉碎中因摩擦而带电,或与空气中的离子碰撞而带电,尘粒的电荷量取决于尘粒的大小并与温湿度有关,温度升高时荷电量增多,湿度增高时荷电量降低。
(7)煤尘的燃烧和爆炸性。煤尘在空气中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在外界明火的引燃下能发生燃烧和爆炸。
3.尘的危害性
矿尘的危害性主要表现在以下4个方面:(1)污染工作场所,危害人体健康,引起职业病;(2)某些矿尘(如煤尘、硫化尘)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爆炸;(3)加速机械磨损,缩短精密仪器使用寿命;(4)降低工作场所能见度,增加工伤事故的发生。(二)矿山粉尘防治技术
矿山防尘技术包括风、水、密、净和护等5个方面,并以风、水为主。风就是通风除尘;水是指湿式作业;密是指密闭抽尘;净是净化风流;护是采取个体防护措施。下面分别叙述矿山生产过程中的主要防尘技术。
2.掘进工作面防尘
(1)炮掘工作面防尘。风动凿岩机或电煤钻打眼是炮掘工作面持续时间长,产尘量高的工序。一般干打眼工序的产尘量占炮掘工作面总产尘量的80%~90%,湿式打眼时占40%~60%。所以,打眼防尘是炮掘工作面防尘的重点。
①打眼防尘。打眼防尘的主要技术有湿式凿岩、干式凿岩捕尘等。风钻湿式凿岩:这是国内外岩巷掘进行之有效的基本防尘方法。
干式凿岩捕尘:在无法实施湿式作凿岩时,如岩石遇水会膨胀,岩石裂隙发育,实施湿式作业其防尘效果差等情况下,可用于式孔口捕尘器等干式孔口除尘技术。
煤电钻湿式打眼:在煤巷、半煤巷炮掘中,采用煤电钻湿式打眼能获得良好的降尘效果,降尘率可达75%~90%。
②放炮防尘。放炮是炮掘工作面产尘最大的工序,采取的防尘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 水炮泥:这是降低放炮时产尘量最有效的措施。
放炮喷雾:这是简单有效的降尘措施,在放炮时进行喷雾可以降低粉尘浓度和炮烟。(2)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掘进工作面虽然采取了相应的防尘措施,但一些细微的粉尘仍然是悬浮于空气中,尤其是掘进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产尘强度剧增,机掘工作面的产尘强度就大大高于炮掘工作面,用一般的防尘措施难于控制粉尘,因此国内外研究了通风除尘技术,以便有效控制高浓度尘源。
①通风除尘系统。合理的通风除尘系统是控制工作面悬浮粉尘运动和扩散的必要条件、主要有三种通风系统在国内外使用:长压短抽通风除尘系统、长抽通风除尘系统和长抽短压通风除尘系统。
②通风除尘设备。主要设备有湿式除尘风机、湿式除尘器、袋式除尘器以及配套的抽出式伸缩风筒、附壁风筒等。
③通风工艺的要求。压、抽风筒口相互位置的关系:压抽风量的匹配;局部通风机安装位置;抽出式局部通风机与除尘局部通风机的串联要求。
(3)锚喷支护防尘。锚喷支护技术发展很快,它也是煤矿的主要产尘源之一。锚喷支护的粉尘主要来自打锚杆眼、混合料转运、拌料和上料、喷射混凝土以及喷射机自身等生产工序和设备。
针对这些产尘源,锚喷文护主要采取配制潮料向喷射机上料、双水环加水、加接异径葫芦管、低压近喷、水幕净化和通风除尘等。
3.运输、转载防尘
(1)机械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该类装置的特点是结构简单、容易制造,使用和维护方便而且降尘效果较好。
(2)电器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该装置适用于煤矿转载运输系统中不同的尘源,它是靠电器控制实现自动喷雾,有光控、声控、触控、磁控等多种形式。
4.综合防尘措施
综合防尘措施包括湿式钻眼、冲刷井壁巷帮、使用水炮泥、放炮喷雾、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措施。
(二)矿山防尘技术
矿山防尘技术包括风、水、密、净和护等5个方面,并以风、水为主。风就是通风除尘;水是指湿式作业;密是指密闭抽尘;净是净化风流;护是采取个体防护措施。
1.防尘技术
采煤工作面防尘。包括煤层注水、合理选择采煤机截割机构和喷雾降尘。
掘进工作面防尘。包括掘进工作面防尘、机掘工作面通风除尘和锚喷支护防尘。运输、转载防尘。包括机械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和电器控制自动喷雾降尘装置。
综合防尘措施。包括湿式钻眼、冲刷井壁巷帮、使用水炮泥、放炮喷雾、装岩(煤)洒水和净化风流等措施。
2.煤尘防、隔爆措施
煤尘爆炸必须在3个条件同时具备时才可能发生,即粉尘本身具有爆炸性;粉尘悬浮在空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有足以点燃粉尘的热源。
如果不让这些条件同时存在,或者破坏已经形成的这些条件,就可以防止煤尘爆炸的发生和发展。这是制定各种防止煤尘爆炸措施的出发点和基本原则。
第一,采取防尘措施。一般情况下,生产场所的浮游煤尘浓度是远低于爆炸下限浓度的。但是,因空气震荡(放炮的冲击波)等原因使沉积煤尘重新飞扬起来,这时的煤尘浓度大大超过爆炸下限浓度。据估算4㎡断面小巷道的周边上,只要沉积0.04mm厚的一层煤尘,当它全部飞扬起来,就达到了爆炸下限。实际上,井下的沉积煤尘都超过了这个厚度,所以,减少巷道内的沉积煤尘量并清除出井,是最简单有效的防爆措施。
各生产环节采用有效的防尘,降尘措施,减少煤尘的产生,降低空气中的煤尘浓度,也就降低了沉积煤尘量。因此,综合防尘措施既是减少粉尘危害工人健康的措施,也是防止煤尘爆炸的治本措施。
第二,杜绝着火源。井下能引起煤尘爆炸的着火源有电气火花、摩擦火花、摩擦热、煤自燃而形成的高温点、爆破作业出现的爆燃以及瓦斯爆炸所产生的高温产物等。消除这类着火源的主要技术措施有:保持矿用电气设备完好的防爆性能,加强管理防止出现电器设备失爆现象;选用非着火性轻合金材料避免产生危险的摩擦火花;胶带、风筒、电缆等常用的非金属材料必须具有阻燃,抗静电性能;采用阻化剂、凝胶或氮气防止煤柱、采空区残留煤发生自燃,同时,加强瓦斯管理防止瓦斯爆炸事故的发生。
由于煤矿自然条件十分复杂,发生煤尘爆炸的随机性很大,除了上述一般性的安全技术措施外,针对煤尘爆炸的特点,各国还研究了防止煤尘爆炸的专门技术,其中使用历史最长,应用面广、简单易行的防止煤尘爆炸技术措施是撒布岩粉法。
第三,撒布岩粉法。这种方法是定期向巷道周边撒布惰性岩粉,用它覆盖沉积在巷道周边上的沉积煤尘。岩粉层在巷道风速很低时,它的粘滞性起到了阻碍沉积煤尘重新扬起的作用。
3.防止煤尘爆炸传播技术
防止煤尘爆炸传播技术也称为隔绝煤尘爆炸传播技术(以下简称隔爆技术),是指把已经发生的爆炸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扑灭,防止爆炸向外传播的技术措施。该技术不仅适于对煤尘爆炸的控制,也适用于对瓦斯爆炸、瓦斯煤尘爆炸的控制。该技术分为两大类,被动式隔爆技术和自动式隔爆技术。
被动式隔爆技术(也称隔爆措施)。发生爆炸的初期,爆炸火焰峰面是超前于爆炸压力波向前传播,随着爆炸反应的继续和加强,压力波逐渐赶上并超前于火焰峰面传播,两者之间有一时间差。被动式隔爆技术就是利用这一规律,利用压力波的能量使隔爆措施动作,在巷道内形成扑灭火焰的消焰抑制剂尘云,后续到达到的火焰进入抑制剂尘云时被扑灭,阻止了爆炸继续向前传播。被动式隔爆技术主要有:岩粉棚,水槽棚和水袋棚,统称为被动式隔爆棚。被动式隔爆棚的设置方式有3种形式,集中式布置,分散式布置和集中分散式混合布置。根据隔爆棚在井巷系统中限制煤尘爆炸的作用和保护范围,可将它们分为主要隔爆棚(重型棚)和辅助隔爆棚(轻型棚),重型棚的作用是保护全矿性的安全,设置在矿井两翼与井筒相通的主要运输大巷和回风大巷;相邻煤层之间的运输巷和回风石门;相邻采区之间的集中运输巷和回风巷。轻型棚的作用是保护一个采区的安全,在采煤工作面的进风、回风巷;采区内的煤及半煤岩掘进巷道;采用独立通风并有煤尘爆炸危险的其他巷道内设置。
自动隔爆技术。被动式隔爆技术的作用原理决定了该技术措施只能在距爆源60~200m(岩粉棚300m)范围内发挥抑制爆炸的作用。因此,在爆炸发生的初期该技术是无效的。此外,在低矮、狭窄和拐弯多的巷道中使用也极其不利,不能发挥抑爆效果。针对这些缺点,各国研究并使用了自动隔爆技术。
传感器、控制器和喷洒装置是自动隔爆装置三大组成部分,由若干台自动隔爆装置组成的隔爆系统即为自动式隔爆措施,采用的传感器主要有3类:接受瓦斯煤尘爆炸动力效应的压力传感器,利用爆炸热效应的热电传感器和利用爆炸火焰发出的光效应的光电传苎器。控制器是向喷洒抑制剂的执行机构发出动作指令的仪器;喷洒机构一般由执行机构,喷洒器和抑制剂贮存容器组成。它的作用是将抑制剂(岩粉、干粉或水)扩散于巷道空间形成粉尘云或水雾带。它的动作应迅速、可靠、能适应爆炸的快速发展。
(三)对策与建议
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依法保护矿山环境
目前,业内学者对《矿山环境管理条例》的出台呼声很高。通过法律形式明确界定各主管部门及矿山企业的责权利,依法规范矿山环境恢复治理的资金来源、使用管理、以及复垦土地的有偿转让等,建立垂直领导的矿山环境监管体系,减少重复交叉管理。借鉴美国在露天采矿环境保护标准和配套法规制定方面的经验,在我国的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制定中,应从以下4方面予以考虑。
(1)涵盖矿产开发造成生态影响的每个环节和所有受扰地区。
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包含两方面的技术规定:矿产开发过程中采取哪些适当措施、采取的措施达到什么程度,可以将生态影响减轻到尽可能小的程度; 矿产开发过程中和采矿结束后对受扰地区采取什么样的生态恢复措施,将其恢复到何种程度。
矿产开发中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很多,对露天开采来说,包括剥离、排土、钻孔、爆破、采装、选矿、排尾砂(矸石)、修路、运输、生活办公区建设、电力设施建设、通讯设施建设、排水设施建设等,对所有这些造成生态影响的环节,均应规定减轻生态影响的技术要求。
对破坏后的生态恢复,除采空区、排土场、尾砂库、矸石堆等主要地区外,对开采期间所使用的临时设施,包括道路、排水沟、挡渣墙等,均应作出技术规定。
2)尽量考虑各种具体情况。
我国矿山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需要考虑多种具体情况来提出生态保护与恢复的适用技术要求。如我国大多数
矿区对表土未实行单独剥离,在进行生态恢复时就存在表土资源不足的情况。因此,可规定在本系列标准出台前,未对表土实行单独剥离的矿区,可根据剥离物的肥力情况,直接进行植物种植或借土覆盖后种植;而本系列标准出台后,应对表土进行单独剥离、存放和回填。再如对植被恢复到一定标准所需的时间,应依降水情况而不同,干旱区植被恢复时间应长一些。关于侵蚀控制的技术要求,也要结合降水情况而定,降水丰富地区应对水力侵蚀控制提出较高要求,而对西北干旱区则对风力侵蚀控制提出较高要求。
(3)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
为体现生态恢复的全面性,在制定我国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时,应注意以下3点: ①除恢复土壤层和植被外,生态恢复还包括地形和水系格局的恢复;
②生态恢复时应注意与周围土地利用和自然环境相协调;
③废弃地用作建设用地时,也应有生态恢复的要求。
(4)完善相关法规,保障标准实施。
①完善采矿许可证制度,规定采矿许可证申请书中必须包含满足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生态保护与恢复方案;
②制定违反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的处罚评估方法及相应的检查与处罚执行制度;
③建立与矿产开发生态保护与恢复标准相挂钩的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将按照标准规定的要求完成生态恢复的程度作为确定保证金返还比例的依据。
3.2 开展矿山环境调查,建设矿山地质环境信息系统
通过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评估,建设矿山环境监测数据库及信息系统,对矿山环境实行动态监测,即时预报;建立预警机制,促进政府与矿山企业的及时交流与沟通,保障矿山环境管理工作顺利开展。
3.3 加快矿山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与转化
着重研究矿业开发过程中引起的环境变化及防治技术、“二废”处理及综合利用回收技术,先进的采、选技术,提高资源利用率。加快矿山环境保护防治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与应用转化。引进和开发适于矿区土地复垦的生态重建新技术,开展示范性工程。实行清洁生产,发展绿色矿山。
3.4 强化监管,预防和控制矿山环境的恶化
对新建矿山应建立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行环境准入制,行政审批,一票否决。在矿山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二同时”制度,即环境保护治理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用,否则不准生产,违者吊销采矿许可证。对生产矿山要加大监管力度,规范矿山开采行为,确保环保投入,达到“二废”的合理排放与潜在隐患的及早防治。对已破坏的环境,应限期恢复治理。严禁在划定的保护区(禁采区)内开矿,尽可能杜绝交通干线两侧可视范围内的开采行为。对污染大、资源浪费严重、安全性差的矿山(点)应尽早予以关闭取缔。
本着“谁破坏谁治理”的原则,明确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责任主体,责令采矿权人根据闭坑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制定科学合理的治理方案,充分利用矿区废弃资源回填采空,因矿制宜进行闭坑后的全面治理。闭坑矿山实行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绿化,不能给当地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附近居民生活造成新的危害。对于露天开采的闭坑矿山治理主要对策应放在削坡排危岩,加固和保护再生矿渣边坡,清整采矿平台,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重建;根据闭坑矿山的区位和现状,区别对待,从实际出发采取相应对策;对于地下开采闭坑矿山重点是地下采矿中的采空区潜存的或已出现的各种矿山环境地质问题,采矿诱发的地质灾害。严禁无序堆放废矿渣,应采取固坡绿化或返回地下,充填浅部废弃坑洞,对于选矿产生的尾矿泥沙严禁乱排乱放,要严格控制二次污染,变废为利。
3.5生产矿山治理
有松散覆盖层的,要重视剥离表层土的堆放、存储、复垦再利用的统筹规划,特别是表层土中富集有适于本地生长的植物种子、腐植土等,要注意独立存储,不能与废弃矿渣混堆。矿山开发过程中产生的废土、废渣、废石、尾矿等的堆放要符合设计规范要求,废水、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和治理以及噪音污染控制等要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要求。对于已出现的突出地质环境问题,要有合理的治理方案并切实遵照实施。对于预测的或可能出现的地质环境问题,要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措施或方案。
3.6积极推进“绿色矿山”示范工程建设
以河北省为例,河北省是矿产资源大省。据河北省国土资源厅统计,每年因矿山开采造成无法耕种的土地在上千亩,大量植被遭受破坏,地质灾害频发。河北省建立“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矿山环境生态恢复责任机制,并出台行政法规,对省内矿山企业征收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采矿权人履行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义务,经验收合格后,保证金本息再返还采矿权人。针对矿山开采破坏环境的问题,这个省大力实施“绿色矿山”建设,5年来全省累计治理矿区面积3万多亩。500多个因矿山开采而饱受环境破坏之害的村庄重焕生机,50余万矿区群众从中受益。同时,还推出打造“绿色矿山”精品工程,推出了一大批绿色矿山建设的典型企业。像金牛能源股份公司的邢东矿,把矸石回填等先进科学技术引入“绿色矿山”建设中,实现了“产煤不见煤”和生产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变。大力开展矿井综合环境治理,被授予“全国花园式矿井”称号。今年六月,省委书记张云川专门视察邢东矿,对其绿色生态矿山建设给予高度评价。绿色矿山建设,不仅有效地改善了所在城市和主要交通干线的生态环境,推进了城市环保建设,而且达到了环境、资源和社会良性循环的效果。
3.7构建数字矿山管理新模式
普鑫煤矿驻矿员鲍光能
在煤矿井下开采过程中,其井下作业环境恶劣,所产生的粉尘严重影响了煤矿工人的身体健康。在生产各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如果长时间接触粉尘,没有有效的防尘措施,可引起工人患上尘肺病。目前,我国职业病危害形势十分严峻,尘肺病已成为了我国职业病的“头号杀手”。在职业病防治方面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因此,预防尘肺病应该给予高度的重视。
矿尘,一般是指矿物开采或加工过程中微细固体的结合体,矿尘是煤矿生产中的六大危害之一,它不仅影响矿工的身体健康,而且绝大部分矿区的煤尘具有爆炸性,所以,在井下煤矿生产过程中采取必要的降尘措施,对改善劳动条件、提高生产效率及保证矿井的安全生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井下各个生产环节中,煤矿在生产、储存、运输及巷道掘进等各个环节都会向井下空气中排放大量的粉尘。其中采煤工作面是煤矿产尘量最大的场所。目前,普定县辖区内的大部分煤矿都为炮采工作面,在炮采工作面中,打眼、爆破落煤、装煤、运输等多个环节都会产生大量的煤尘。从而严重影响了井下作业环境。为此,加强对粉尘的认识对煤矿安全有着积极的作用。
粉尘的危害性是多方面的。有爆炸性的粉尘对安全生产带来危害;有毒或有放射性的粉尘对人体健康带来危害;粉尘对眼睛和皮肤具有刺激作用;粉尘可降低能见度对生产带来影响;粉尘可导致机器和仪表运转部件磨损,脏污仪器设备和其他物体,导致其使用寿命缩短;大量的粉尘排放可导致大范围内空气、土壤、水体的污染。但最普遍且最严重的危害是引起尘肺病。
粉尘按被人体吸入的情况分类可分为呼吸性粉尘和非呼吸性粉尘。一般来说,大于10微米的尘粒,由于重力沉降和冲击作用而滞留于上呼吸道(鼻、咽喉、气管)黏膜上,能随痰排出体外;5~10微米的尘粒进入呼吸道后,大部分沉积于气管和支气管中,只有很少部分能达到肺泡中;小于5微米的尘粒能到达和沉积于肺泡中,故称呼吸性粉尘,是引起尘肺的主要尘粒,其中最危险的是2~5微米的尘粒;小于2微米的尘粒又大多能随呼气排出体外。
煤矿作业场所的生产性粉尘是威胁煤矿从业人员身体健康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煤矿从业人员长期在生产性粉尘中作业可引起尘肺病、肺气肿、尘源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等,其中危害最大的疾病是尘肺病。尘肺病是从业人员在生产作业过程中,由于长期吸入高浓度的粉尘而导致的以肺部组织纤维化为主的一种疾病,发病期在几年到几十年不等,轻则咳喘气短,重则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直至危及生命。更重要的是,该病是不可逆转的,目前国内外尚无有效的根治方法,都是以保守治疗和疗养为主。从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是减轻粉尘危害的基本方针。煤矿工人在生产一线,接触粉尘的时间较长,是患尘肺病的高危群体。大部分煤矿工人家庭贫困,经济条件差,如果一旦患上尘肺病,将会是他们一家人的灾难。预防尘肺病,是整个社会的责任。
在矿井实际生产过程中,已经有了相应的防尘降尘技术措施。预湿煤体防尘、隔尘风帘防尘、化学降尘剂防尘、泡沫除尘、粘结式防尘、磁化水除尘等井下防尘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使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由于尘肺病发病缓慢,病程较长,且有一定的潜伏期,不同于瓦斯、煤尘爆炸和冒顶等工伤事故那么触目惊心,因此往往不被人们所重视。因此对粉尘防治不够重视。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普定县辖区内的大部分矿井在井下防尘方面防尘措施不完善。一方面是煤矿企业对井下防尘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是井下工人对防尘的意识不高。从而对于井下防尘的工作任重而道远。在和矿工的交流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煤矿工人对尘肺病缺乏科学的了解,对尘肺病认识比较模糊。在井下的检查过程中,煤矿的防尘设施比较简单,防尘措施和管理不到位。同时,工人在井下作业过程中,觉得佩戴防尘口罩比较麻烦,不带防尘口罩进行作业。甚至在工作面没有使用湿式打钻进行违章作业,没有严格执行防尘措施。
根据现阶段普定县辖区内煤矿生产的实际情况,在防尘措施方面应该结合现在的技术条件和实际情况,以最大的能力对粉尘进行防治。第一,在井下作业过程中,在大眼过程中必须使用湿式打钻,严禁干打眼。在装药后必须使用水泡泥封孔,在回采工作面放炮后进行洒水降尘,通过湿式降尘,从而减少尘源的减少粉尘产生。改善工人井下的工作环境。第二,在井下皮带运输转载的环节中,会产生大量的粉尘。所以在煤炭运输转载过程中,要设置喷雾洒水降尘装置。从而在运输环节减少粉尘的产生。第三,定期冲洗巷道,减少巷道中存积的粉尘,减少粉尘二次飞扬二次污染工作环境。第四,合理科学的控制风速,避免风速过大导致产生大量的粉尘,同时通过通风稀释粉尘含量。第五,鼓励煤矿企业加强防尘设施的投入,积极采用先进的防尘降尘措施,通过有效的防尘降尘技术减少粉尘量,从而减少粉尘对矿工健康的危害。第六,加强煤矿工人预防尘肺病的教育学习,提高煤矿工人的防尘意识。使其在井下工作中积极主动的采取佩戴防尘口罩等防尘措施,减少粉尘的吸入。定期进行身体检查,积极预防尘肺病的发生。第七,加强政府对煤矿粉尘防治的监管工作,监督煤矿企业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治粉尘,从而减少矿工尘肺病的产生。
AQ1020-2006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综合防治技术的总体要求和粉尘治理、预防和隔绝煤尘爆炸及粉尘检测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煤矿井下作业场所粉尘的综合防治。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丁木标准。
GB5748作业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方法 MT78 煤尘爆炸性鉴定方法
MT157煤矿用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通用技术条件 MTl59矿用除尘器
MT/T240煤矿降尘用喷嘴通用技术条件 MT422煤矿粉尘粒度分布测定方法(质量法)MT/T441巷道掘进混合式通风技术规范 MT501长钻孔煤层注水方法
AT694煤矿用自动隔爆装置通用技术条件 煤矿安全规程(2004年版)
3总体要求
3.1采煤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落煤时产尘点下风侧1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支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放顶煤时产尘点下风侧l0m~l5m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回风巷距工作面l0m ~l5m处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
3.2掘进工作面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高瓦斯、突出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0%;其他矿井的掘进机司机工作地点和机组后回风侧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0%,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75%;钻眼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放炮l5min后工作地点的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95%,呼吸性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0%。
3.3锚喷作业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作业人员工作地点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十或等于85%。
3.4井下煤仓放煤门、溜煤眼放煤门、转载及运输环节应采取粉尘综合治理措施,总粉尘降尘效率应大于或等于85%。
3.5煤矿井下所使用的防、降尘装置和设备必须符合国家及行业相关标准胸要求,并保证其正常运行。
3.6个体防护:作业人员必须佩戴个体防尘用具。4 粉尘治理
4.1矿井必须建立完善的符合以下要求的防尘供水系统水池
4.1.1永久性防尘水池容量不得小于200m3,且储水量不得小于井下连续2h的用水量,并设有备用水池,其容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容量的一半。
4.1.2防尘用水管路应铺设到所有能产生粉尘和沉积粉尘的地点,并且在需要用水冲洗和喷雾的巷道内,每隔100m或50m安设一个三通及阀门。
4.1.3防尘用水系统申,必须安装水质过滤装置,保证水的清洁,水中悬浮物的含量不得超过150mg/L,粒径不大于0.3mm,水的pH值应在6~9.5范围内。
4.2井下所有煤仓和溜煤眼都应保持一定的存煤,不得放空;有涌水的煤仓和溜煤眼可以放空,但放空后放煤口闸板必须关闭,并设置引水管。
4.3对产生煤(岩)尘的地点应采取防尘措施
4.3.1掘进井巷和硐室时,必须采取湿式钻眼、冲洗井壁巷帮、水炮泥、爆破喷雾、装岩(煤)硒水和净化风流等综合防尘措施。
冻结法凿井和在遇水膨胀的岩层中掘进不能采用湿式钻眼时,可采用干式钻眼,但必须采取捕尘措施。
4.3.2 采煤工作面应有由国家认定的机构提供的煤层可注性鉴定报告,并应对可注水煤层采取注水防尘措施。
4.3.3炮采工作面应采取湿式钻眼法,使用水炮泥;爆破前、后应冲洗煤壁,爆破时应喷雾降尘,出煤时洒水。
4.3.4液压支架和放顶煤采煤工作面的放煤口,必须安装喷雾装置,降柱、移架或放煤时同步喷雾。破碎机必须安装防尘罩和喷雾装置或除尘器。
采煤机必须安装内、外喷雾装置。无水或喷雾装置损坏时必须停机。
掘进机作业时,应使用内、外喷雾装置和除尘器构成综合防尘系统。
4.3.5采煤工作面回风巷应安设至少两通风流净化水幕,并宜采用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4.3.6 井下煤仓放煤口、溜煤眼放煤口、输送机转载点和卸载点,部必须安设喷雾装置或除尘器,作业时进行喷雾降尘或用除尘器除尘。
4.3.7在煤、岩层中钻孔,应采取湿式钻孔。煤(岩)与瓦斯突出煤层或软煤层中瓦斯抽放钻孔难以采取湿式钻孔时,可采取干式钻孔,但必须采取捕尘、降尘措施,必要时必须采用除尘器除尘。
4.3.8 为提高防尘效果,可在水申添加降尘剂。降尘剂必须保证无毒、不腐蚀、不污染环境,并且不影响煤质。
4.4预先湿润煤体
4.4.1煤层注水
4.4.1.1注水过程中应进行流量及压力的计量。
4.4.1.2单孔注水总量应使该钻孔预湿煤体的平均水分含量增量大于或等于1.5%。
4.4.1.3封孔深度应保证注水过程中煤壁及钻孔不渗水、漏水或跑水。
4.4.2 采空区注水
当采用下行陷落法分层开采厚煤层时,可以采取花上一分层的采空区内灌水,对下一分层的煤体进行湿润,开采近距离煤层群时,在层间没有不透水岩层或夹肝的情况下也可以在上部煤层的采空区内灌水,对下部煤层进行湿润。
4.5煤矿防尘用喷嘴应符合MT/T240的规定,除尘器应符合MT159的规定。
4.6采煤防尘
4.6.1综采工作面防尘
4.6.1.1采煤机割煤防尘
采煤机割煤必须进行喷雾并满足以下要求:
a)喷雾压力不得小于2MPa,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4MPa。如果内喷雾装置不能正常喷雾,外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喷雾系统应与采煤机联动,工作面的高压胶管应有安全防护措施。高压胶管的耐压强度应大千喷雾泵站额定压力的1.5倍。
b)泵站应设置两台喷雾泵,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4.6.1.2 自移式液压支架和放顶煤防尘
液压支架应有自动喷雾降尘系统,并满足以下要求:
a)喷雾系统各部件的设置应有可靠的防止砸坏的措施,并便于从工作面一侧进行安装和维护。
b)液压支架的喷雾系统,应安设向相邻支架之间进行喷雾的喷嘴;采用放顶煤工艺时应安设向落煤窗口方向喷雾的喷嘴;喷雾压力均不得小于1.5Mpa。
c)在静压供水的水压达不到喷雾要求时,必须设置喷雾泵站,其供水压力及流量必须与液压支架喷雾参数相匹配。泵端应设置两台喷雾泵,一台使用,一台备用。
4.6.2 炮采防尘
4.6.2.1钻眼应采取湿式作业,供水压力为0.2MIPa~lMPa,耗水量为5L/min~6L/min,使排出的煤粉呈糊状。
4.6.2.2炮眼内应填塞白封式水炮泥,水炮泥的充水容量应为200mL~250mL。
4.6.2.3放炮时应采用高压喷雾等高效降尘措施,采用高压喷雾降尘措施时,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
4.6.2.4在放炮前后宜冲洗煤壁、顶板并浇湿底板和落煤,在出煤过程中,宜边出煤边洒水。
4.6.3采区巷道防尘
工作面运输巷的转载点、溜煤眼上口及破碎机处必须安装喷雾装置或除尘器,并指定专人负责管理。
4.7 掘进防尘
4.7.1机掘作业的防尘
4.7.1.1掘进机内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不得小于乱0MPa,外喷雾装置的使用水压不得小于1.5MPa;
4.7.1.2掘进机上喷雾系统的降尘效果达不到本标准3.2条的要求时,应采用除尘器抽尘净化等高效防尘措施"
4.7.1.3 采用除尘器抽尘净化措施时,应对含尘气流进行有效控制,以阻止截割粉尘向外扩散。工作面所形成的混合式通风应符合MT/T441的规定。
4.7.2 炮掘作业防尘
4.7.2.1钻眼应采取湿式作业,供水压力以0.3MIPa左右为宜,但应低于风压0.lMPa~0.2M Pa,耗水量以2L/min~3L/min为宜,以钻孔流出的污水呈乳状岩浆为准。
4.7.2.2炮眼内应填塞自封式水炮泥,水炮泥的装填量应在1节级以上。
4.7.2.3放炮前应对工作面30m范围内的巷道周边进行冲洗。
4.7.2.4 放炮时必须在距离工作面l0m~15m地点安装压气喷雾器或高压喷雾降尘系统实行放炮喷雾。雾幕应覆盖全断面并花放炮后连续喷雾5min以上。当采用高压喷雾降尘时,喷雾压力不得小于8MPa。
4.7.2.5 放炮后,装煤(肝)前必须对距离工作面30m范围内的巷道周边和装煤(矸)堆洒水。在装煤(矸)过程中,边装边洒水,采用铲斗装煤(矸)机时,装岩机应安装自动或人工控制水阀的喷雾系统,实行装煤(矸)喷雾。
4.7.3 通风防尘
掘进巷道排尘风速应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4.7.4 其他防尘措施
4.7.4.1距离工作面50m1内应设置一道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4.7.4.2距离工作面20m范围内的巷道,每班至少冲洗一次,20m以外的巷道每旬至少应冲洗一次,并清除堆积浮煤。
4.8锚喷支护的防尘
1 粉尘检测
1.1 采样测尘原理
粉尘浓度的大小直接影响粉尘危害的严重程度, 它是衡量作业环境的劳动卫生状况和评价粉尘技术效果的重要措施, 禹州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现主要采用滤膜法测定粉尘浓度。在测定粉尘浓度时, 用粉尘采样器抽取一定体积的含尘空气, 当含尘空气通过滤膜时, 将粉尘阻止在已知质量的滤膜上, 根据采样后滤膜质量的增加量和通过的空气量, 即可得知测点的粉尘浓度。
粉尘采样器由装滤膜的采样头、流量计、抽气泵、计时器和电源等组成。呼吸性粉尘采样器 (图1) 在全尘采样器上增设一个前置预捕集器, 前置预捕集器可捕集非呼吸性粉尘, 把危害人体的呼吸性粉尘与非呼吸性粉尘进行分离。
1.2 粉尘滤膜法的测定方法
(1) 采样前准备。
①检查采样头、电源充好电,
保证设备运行正常;②将滤膜放置在干燥器内2 h以上, 先用镊子取下Ø40 mm的滤膜两面的夹衬纸, 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称取滤膜的初始质量, 同时把称重的滤膜放入滤膜盒内进行编号并记录滤膜质量, 将滤膜毛面朝进气方向, 放置平整后安装在采样头上。
(2) 采样。
①现场采样是按照国家标准粉尘测定GB Z/T192.1~4—2007《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测定》和行业标准AQ 1020—2006《煤矿井下综合防治技术规范》规定进行采样选点;②在选择好的采样点安装好采样器;③打开电源开关, 确定采样时间和流量, 启动抽气泵开始采样。在采样过程中要根据现场空气中粉尘的浓度, 选择适当的采样夹和采样时间, 估算滤膜上总粉尘的增量, Ø40 mm的滤膜粉尘增量不得大于10 mg。
(3) 采样结束。
①采样结束后, 应小心地将粉尘样品从采样头内取出, 将滤膜的接尘面朝里对折2次, 放入原滤膜盒内, 在温室下运输和保存, 携带运输过程中应防止粉尘脱落或二次污染;②每次采样结果要做好记录, 主要包括采样日期、采样地点、滤膜编号、采样流量、采样工序、工具类型、采样地点的风速和干湿温度、防尘措施等内容;③将采样后的滤膜放置在干燥器内2 h以上, 再除静电;④将处置好的滤膜放在万分之一的分析天平上准确测量。
(4) 计算浓度。
①计算滤膜增量即粉尘质量。采样后称出的滤膜质量减去采样前称得的滤膜质量, 即得滤膜增量 (粉尘质量) 。②用公式计算该点的粉尘浓度。检测中心内审员对检验结果及出具结果的整个记录、检验过程进行严格审核, 符合规定后, 出具检测检验报告。在技术主管的组织下对报告进行评审。经评审签字后的报告可送达被检单位。
1.3 质量保证措施
检测中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按照国家安监总局公布的《安全生产检测检验管理办法》和国家质量监督检疫总局公布的《实验室和检查机构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要求, 制定了一整套质量管理体系;检测中心已取得实验室检验资质, 配置了比较完备的检测检验设备仪器, 有完善的检验场所和办公设施, 有培训合格的检验人员, 全体人员在工作中都能够认真履行职责, 按照工作程序完成各种检测工作;并通过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实验室验证、比对等把关程序向社会出具准确、可靠、公正的检验报告。
2 粉尘防治
2.1 防治原则
(1) 坚持预防为主, 最大限度防止粉尘产生。
(2) 实施综合防尘措施, 将粉尘浓度降到国家卫生标准以下。
(3) 将粉尘处理在尘源地点, 避免其扩散、飞扬和进入风流中。
(4) 把已经浮游的粉尘沉降下来或捕集起来。
(5) 充分发挥通风除尘作用。
2.2 防尘措施
(1) 矿山企业必须建立完善的符合标准要求的防尘供水系统。
(2) 矿山企业必须修建容量不小于200 m3的永久性防尘水池, 并设有备用水池, 其容量不得小于永久性防尘水池的一半。
(3) 采取湿式作业:湿式钻眼, 装岩 (煤) 洒水和净化风流;煤 (岩) 体注水, 预先湿润煤体。采空区注水, 预防顶板垮落扬起粉尘。
(4) 敷设防尘管路到所有产生粉尘和沉积粉尘的地点, 安装防尘喷雾喷头, 并且每隔100 m或50 m安设一个三通及阀门。
(5) 井下巷道内距工作面50 m内应设置控制风流的净化水幕。距工作面20 m范围内的巷道, 每班至少冲洗1次, 20 m以外的巷道每旬至少冲洗1次, 及时清扫落尘。
(6) 在装煤点的下风侧20 m内, 必须设置一道风流净化水幕。运输巷内应设置自动控制风流净化水幕。
(7) 爆破喷雾降尘。爆破使用水炮泥, 爆破时水被汽化, 起到降尘作用。
(8) 采掘机械应安装喷雾降尘设施和除尘器。
(9) 通风防尘要按照《煤矿安全规程》规定, 采掘工作面最高容许风速为4 m/s, 不仅要考虑工作面供风量的要求, 同时也要充分考虑到煤、岩尘的二次飞扬。
(10) 矿山企业的接尘职工要佩戴防尘口罩和防尘安全帽;企业要向职工发放压风呼吸器。
3 结语
(1) 采用粉尘检测和防治技术能有效控制和减少粉尘的危害, 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发生, 对职业安全健康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2) 粉尘的检测与防治是职业安全健康监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做好粉尘的检测和防治工作, 能最大限度地预防和减少职业病危害, 保障职工的身体健康。
关键词:火电厂;输煤系统;粉尘;防治方法;监管
中图分类号:X7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2)09-0041-02
随着国民经济高速增长,电力需求也十分紧张。火电厂作为我国主要的供电厂,占全国总容量的72.0%。火电厂虽然是个产能大户,但它也是污染大户,其中粉尘污染就十分突出。输煤系统产生的粉尘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影响工作场所卫生和集控远程监控系统的可视度,加速机械磨损,破坏电气绝缘,甚至可能引起爆炸或发生火灾事故,更为严重的是粉尘被人吸入体内后深入肺泡粘附在肺叶上,使人患上职业病,危害了职工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输煤系统粉尘进行有效防治的呼声日趋强烈。
1粉尘产生的部位及原因分类
1.1细、干的煤炭易产生粉尘
毫无疑问,细小、干燥的煤炭由于在体积和含水量方面较小,因此更容易产生粉尘,发生的危害也越大;细煤的表水含量在5%以下时粉尘较大,表水含量在5%~8%时粉尘较小,表水含量大于8%时一般不见粉尘,表水含量在10%~20%时易造成落煤管粘煤,甚至堵塞。如天气干燥,粉尘会更加明显。
1.2导料槽喷粉产生粉尘
落煤管落差过大是导料槽喷粉的主要原因之一,输煤系统各皮带机在转运过程中,煤碳从一条皮带机头部落到下一条皮带机的导料槽内,落差一般在6~8 m,个别在10~16 m之间,落差越大煤炭在下落时形成的正压诱导风越大。当除尘器故障、缓冲锁气器失效、导料槽密封不严,喷粉就更加严重。导料槽喷粉位置有:①导料槽连接缝隙喷粉。②导料槽旁胶处落煤喷粉,旁胶磨损后与皮带接触不紧密,煤流冲出旁胶或在诱导风的作用下喷出导料槽,将造成较严重的漏煤和粉尘。③导料槽容积过小,正压诱导风风速过快,粉尘沉降差,甚至导料槽尾部也喷粉。④除尘器不能使导料槽出口产生微负压,造成导料槽出口喷粉。
1.3脉冲除尘器工作时产生粉尘
脉冲除尘器是当含尘气体由进风口进入除尘器,首先碰到进出风口中间的斜板及挡板,气流便转向流入灰斗,同时气流速度放慢,由于惯性作用,使气体中粗颗粒粉尘直接流入灰斗。在脉冲除尘器的运行中,如果排放超标且除尘器的运行压力比设计的过低,极有可能是滤袋的表面初始粉层不足,其原因可能是滤袋的过滤速度过高、滤袋的清洗周期过短、喷吹压缩空气的压力过高、粉尘的负载性降低等。
1.4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产生粉尘
该处的粉尘来源主要是皮带工作面上的粘煤。其分两部分,一是皮带机头部安装的清扫器不能完全清扫干净粘煤;二是胶带磨损、龟裂的凹凸面粘煤。黏附在皮带上的煤粉在运行过程受抖动和风干的影响引起扬尘,当粘煤到达拉紧配重滚筒处受皮带拉伸、改向和运动起风的作用产生粉尘,如果存在清扫器刮刀断裂、磨损,粉尘就越发明显。
1.5皮带机尾部滚筒处产生粉尘
导料槽撒煤、喷粉,以及采样机刮煤时部分煤碳落到回程皮带上,当到达尾部滚筒时受滚筒挤压和回转产生大量扬尘;另外皮带工作面上的粘煤到达滚筒尾部时受滚筒改向、皮带延伸的影响产生扬尘。
1.6斗轮机工作时产生粉尘
目前,常规斗轮机一般不设置喷淋,在斗轮机堆煤或者取煤工作中煤粉飞扬。有的电厂对其进行了改造,加装了喷嘴,但由于水箱体积太小,频繁加水操作复杂,极大的限制了喷嘴的数量。因此在斗轮机工作中,不能对起尘点进行覆盖,抑尘效果不太明显。
2火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的防治方法
2.1控制煤的一定湿度,能控制细、干煤的扬尘
控制好煤的湿度能有效的减少输煤系统的扬尘。一般讲,细煤中表水含量在5%以下攥不成团,轻轻一吹就有粉尘;含水在5%~8%的细煤能攥成团但很快又散开,吹时不会产生粉尘;含水分在8%以上的细煤不仅能攥成团且不会散开。引起燃煤粘堵的含水量为9%~20%,在此区间以外黏结力就明显下降,所以含水控制在5%~8%最合适。
2.2封闭式导料槽除尘方法
封闭式导料槽是将原普通带式输送机上皮带支撑结构改进,使物料在一个封闭的通道运行,它可使带式输送机跑偏量减小到3~5 cm;杜绝撒料;环境粉尘浓度达到GB16248-1996《作业场所空气中呼吸性粉尘卫生标准》要求;极大的降低了维护工作量,由每天进行水冲洗降低到每周打扫一次;由于采用简单而可靠的结构,封闭式导料槽可保持常年不用维护。
封闭式导料槽工作原理:该装置除尘为物料在跌落过程中,产生大量负压气流,气流经导料槽中分段设计隔断,使运转过程中产生的冲击粉尘在集尘阻尼装置内实现负压、正压交替循环充分释放,使诱导风在其中实现曲线运动,加速循环撞击, 含尘气体经抑制、缓解、撞落等过程,实现自动除尘。
2.3脉冲除尘器粉尘治理
根据除尘器的大小可能有几组脉冲阀,由脉冲控制仪或PLC控制,每次开一组脉冲阀来除去它所控制的那部分布袋或滤筒的灰尘,而其他的布袋或滤筒正常工作,为正常工作,要控制阻力在一定范围内(140~170 mm水柱),必须对滤袋进行清灰,清灰时由脉冲控制仪顺序触发各控制阀开启脉冲阀,气包内的压缩空气由喷吹管各孔经文氏管喷射到各相应的滤袋内,滤袋瞬间急剧膨胀,使积附在滤袋表面的粉尘脱落,滤袋得到再生。清下粉尘落入灰斗,经排灰系统排出机体。由此使积附在滤袋上的粉尘周期地脉冲喷吹清灰,使净化气体正常通过,保证除尘系统运行。
2.4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扬尘的防治方法
(1)定期检查维护,保证头道清扫器、二道清扫器、尾部空段清扫器和配重前空段清扫器的作用,使清扫器刮刀与胶带紧密接触。使用优质复合聚氨酯清扫器刮刀,其摩擦系数小,弹性好,经久耐磨,不损坏胶带,清扫效果较好。
(2)在皮带头部回程工作面增设喷雾增湿装置,并安装刮水清扫器以清除回程皮带上的微小粘煤,能非常有效地避免回程皮带及拉紧滚筒处的扬尘。喷雾增湿装置使用皮带喷雾抑尘水源,与皮带运行同步起动。清洗装置包括排水槽、刮水器、扇形喷头、电磁阀、过滤器、管道阀门等。
2.5尾部滚筒扬尘的防治方法
(1)技改原来靠螺栓调整的空段三角清扫器,为自重式三角清扫器,在清扫器清出的煤粉下落处加装接粉箱,定期清理。
(2)在尾部滚筒抛料的位置加装接料除尘装置,能很好的接住滚筒处煤粒及煤粉,有效地减少了粉尘二次飞扬。
2.6煤流在输送中产生粉尘的防治方法
利用原导料槽喷淋抑尘系统,在导料槽出口前的导料槽内对煤面喷淋,选用扇形喷头,使煤面覆盖一层水,减少煤流在运行中扬尘;或者在导料槽出口2 m处加装1~2个大喷孔喷嘴,设球阀调整水量,给煤面覆盖一层水膜,既加湿煤流减少扬尘,又能避免喷淋水汽被除尘器吸入。
2.7链斗卸船机产生粉尘的防治方法
链斗卸船机漏煤、扬尘的部位是:旋转给料盘、悬臂皮带机、门架皮带机和落煤斗处。防治方法主要是:
(1)旋转给料盘漏煤主要是动静部位间隙和橡胶挡帘处漏煤,处理方法主要是使用双层挡尘帘密封。
(2)悬臂皮带机漏煤主要是落料点导料槽直板旁胶漏煤喷粉,使用双重防溢裙板和插入式旁胶能有效减少粉尘。
(3)门架皮带机导料槽的直板旁胶应使用双重防溢裙板或插入式旁胶,皮带机做防风、密封处理,以及皮带机平台的格栅板上铺设钢板,预防粉尘飞扬。
(4)移到皮带机的落煤斗漏煤主要是海边风大和诱导风引起的,处理方法是减少落煤斗上部间隙,如加装橡胶挡皮密封,使上下密封间隙小于10 mm。
3重视粉尘监管工作
每季度或每半年对输煤系统进行一次全面粉尘浓度测试,并在现场监测点附近粉尘标示牌上填写测量数据;如测试不达标,设备责任人应分析原因,找出根源,进行治理,直到合格。加强巡检,发现漏煤、喷粉、扬尘现象及时登录缺陷工单,保证设备完好率。
企业领导重视粉尘治理,加强粉尘监管力度,预防工作表面化是做好粉尘治理的关键,始终狠抓设备和粉尘治理是搞好粉尘治理的基础。
4结束语
总之,输煤系统的粉尘防治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企业方面必须高度重视和加强粉尘防治的监管力度,同时,不断探索新的技术方法,进而改善防治效果。只有防治好粉尘污染问题,才能为火电厂文明生产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更为职工创造了健康的工作氛围,优化了设备的使用环境,延长了使用寿命,也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杨树峰.浅议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粉尘综合治理[J].山西建筑,2010(23).
(编辑:王昕敏)
【粉尘防治演讲稿】推荐阅读:
粉尘防治实验报告03-16
粉尘的危害及其防治研究10-11
粉尘整改方案01-22
粉尘防爆专项培训06-12
粉尘防爆演练方案10-03
粉尘工作总结10-07
粉尘爆炸现场处置方案06-14
粉尘爆炸场所安全距离07-04
粉尘专项应急救援预案01-20
粉尘防爆管理制度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