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2024-07-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精选12篇)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1

监察书面材料审查工作的通知

各有关用人单位:

根据《劳动法》、《劳动合同法》、《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实施办法》(桂劳社发[2007]100号)文件的有关规定,为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决定在全县范围内进一步开展劳动用工备案和2011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工作开展时间

2012年3月1日至6月30日止。

二、工作范围及对象

本县境内的各类企业、职业介绍机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职业技能考核鉴定机构、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以下简称用人单位),以及上述用人单位创办的经济实体或二层机构,即具备独立法人资格或虽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但在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办理了营业执照或在民政、编制、司法等部门登记注册的用人单位(含个体工商户)。

三、工作目标

通过全面深入地开展劳动用工备案、劳动合同签订和2011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进一步规范用人单位的劳动

1用工行为,实现劳动用工备案和劳动合同签订均达95%以上。

四、工作内容及要求

(一)劳动用工备案

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深入到各有关用人单位,与用人单位一起,对用人单位招用的员工全部进行登记,建立《劳动用工备案信息模板》。

进一步搞好劳动合同签订。要求各有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一式三份,进行编号,装订成册,劳动者、用人单位和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分别留存。

做好劳动用工备案。由各有关用人单位提供营业执照或组织机构代码证申请劳动用工备案网上登记。由劳动保障监察大队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指导,用人单位按照劳动用工备案信息系统操作流程,将单位用工信息全部录入信息系统。以后,由用人单位根据单位人员劳动合同订立、解除及变更情况随时将信息上传,保持劳动用工备案信息系统的长期性、连续性。

(二)2011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

2012年5月30日前,各用人单位如实填写《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登记表》,经单位领导签字后加盖单位公章并提交以下材料(请在复印件注明“此复印件与原件相符”并加盖单位公章):

1、用人单位的有效的合法证照副本的原件及复印件;

2、社会保险登记证原件及复印件;

3、2011年12月份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的缴费凭证原件及复印件;

4、2011年12月份一个部门(或车间)职工工资表原件及复印件;

5、单位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的花名册原件及复印件;

6、安置残疾人就业情况;

7、其他能够说明相关情况的相关材料。

因特殊原因确实不能按时参加书面材料审查的用人单位,请在限期内向我局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提交延期办理申请。

请各有关用人单位高度重视,指定专人负责并配合我局做好此项工作。不按要求开展劳动用工备案,不与劳动者订立劳动合同、不参加2011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或经审查不合格的用人单位,我局将依据《劳动保障监察条例》(国务院令第423号)的有关规定进行行政处罚。情况严重的,还将依照有关规定进行社会公布。

特此通知

附件:

1、《劳动用工备案信息模板》

2、《劳动保障监察书面材料审查登记表》

××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切实加强乳品质量安全工作, 严格乳品质量安全监管, 提升乳品质量安全水平, 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经国务院同意, 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严把生产经营许可关

(一) 严格乳制品行业管理

各省 (区、市) 要认真执行乳制品工业产业政策, 对新建和改 (扩) 建乳制品工业项目严格进行核准, 突出对起始规模、配套奶源基地、布局合理性和出资人必备条件的审核, 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不符合条件的项目, 不得予以核准。对已建乳制品工业项目, 要于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重新审核清理工作, 届时达不到有关行业核准条件的, 由质检部门依法注销生产许可证。

(二) 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

要按照从严管理的原则, 进一步严格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条件, 禁止以承包、转包或租赁乳制品生产企业等方式逃避监管, 禁止将乳粉再还原生产乳粉, 依法严格限制乳粉分装生产行为。质检总局要于2010年10月底前修订完成乳制品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对新建乳制品生产企业, 省级质检部门要严格审核把关, 不符合条件的一律不予发放生产许可证;对已获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要于2011年2月底前按照修订后的生产许可审查条件进行重新审核, 对不符合条件的企业责令停止生产销售、限期整改;整改不合格的, 依法撤销或吊销其生产许可证并公告名单;对撤销或吊销生产许可证的企业, 当地政府要采取吊销营业执照、收回税务发票、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企业非法开工生产。

(三) 加强生鲜乳收购运输许可管理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对生鲜乳收购站和运输车辆的许可管理, 严格审核相关资质和条件, 禁止向经工商登记的乳制品生产企业、奶畜养殖场、奶农专业生产合作社之外的单位和个人发放许可证;鼓励通过并购重组等方式推动生鲜乳收购站的标准化建设。对已被责令关停的生鲜乳收购站, 要采取封存、拆除设备设施等措施, 防止其暗自收购, 并将关停信息及时通报同级质检部门及辖区内的奶牛养殖户和乳制品生产企业。

(四) 强化乳制品流通许可管理

工商部门要细化和完善乳制品流通许可制度, 进一步明确对乳制品经营单位的资质要求;将乳制品列为食品流通许可项目核定类别单独审核, 严格按照许可项目登记营业执照的经营范围;发现销售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制品的, 一律依法吊销流通许可证。对未取得流通许可非法经营乳制品的, 要依法进行处罚。

(五) 严格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

工业和信息化部要尽快会同工商总局等有关部门制定三聚氰胺生产流通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三聚氰胺生产企业出厂销售用户登记制度、承诺制度和销售台账制度, 并在从三聚氰胺批发商到零售商的流通全程建立销售实名登记等制度, 防止三聚氰胺产品及其废料流向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和饲料生产加工企业。

二、强化检验检测和监测评估

(一) 加强对生鲜乳、原料乳粉和奶畜饲料的检验

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以非企业自建生鲜乳收购站和生鲜乳运输车辆为重点, 加大对生鲜乳的抽检频次和范围, 对饲料加工厂、奶畜养殖场的奶畜饲料加强监督抽检。食品加工企业对购入的生鲜乳和原料乳粉要批批进行三聚氰胺检验, 并严格执行索证索票制度。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购入的生鲜乳、原料乳粉加强监督抽检, 抽检比例不得少于所有批次的15%。

(二) 加强乳制品出厂和流通环节的检验

乳制品企业必须对每批出厂产品进行三聚氰胺等检验。当地质检部门要对企业出厂产品每周进行抽检。各地工商、食品药品监管部门要加大对流通和餐饮服务环节乳制品、含乳食品质量安全的抽检范围和频次。

(三) 切实做好风险监测和评估

卫生部要会同有关部门强化监测手段, 合理布局食品安全风险监测点, 重点加大对乳品中三聚氰胺等危害人体健康物质的监测频次;有关部门要及时向卫生部通报抽检、监测信息, 卫生部要及时汇总分析相关疾病信息和抽检、监测信息, 一旦在乳品中发现其他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物质, 要立即组织风险评估, 科学发布预警;各相关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 尽早消除隐患, 防止演变为系统风险。

(四) 切实提高检验效率

地方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 统一调配检验资源, 促进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 集中力量做好重点环节、重点企业、重点产品的监督检验。各类抽检要随机进行, 不得事先告知企业, 特别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检查力度。农业、质检部门要建立健全本系统乳品质量安全异地抽检制度。要不断健全相关标准, 完善检测方法, 加快推广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快速检测技术, 提高检验质量和效率。

三、完善乳品追溯制度

(一) 建立健全验证验票查询系统

质检、工商、商务部门要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乳制品生产经营单位信息数据库, 详细收录包括银行开户名和账号在内的相关信息, 从2011年6月开始向有关乳制品进货单位提供验证验票查询服务。相关检验机构要在检验报告上注明查询方式, 并向有关进货单位提供查询服务。

(二) 完善进货查验制度

农业、商务、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进一步细化对乳品生产经营记录和进货查验的具体要求, 并做好各环节的衔接, 增强记录的可追溯性。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购入乳制品时, 应核实销售乳制品的生产企业、经营单位、检验报告、发票等方面的信息, 不得购入无法验证真伪的产品, 确保购入产品来源正规、渠道可靠;需要质检、工商部门和有关检验机构协助确认供货者资质以及产品合格证明文件的, 相关部门和机构应协助提供所需信息。发现虚假票证的,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立即向当地有关监管部门报告。监管部门发现乳品生产经营单位未按规定记录、造成产品无法准确溯源的, 或未验证产品真伪即购进的, 情节严重的依法责令停产停业, 直至吊销许可证。

(三) 建立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农业部、商务部、食品药品监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抓紧研究以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为试点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实现从奶源、采购、生产、出厂、运输到销售终端的全程有效监管, 确保对产品在任何环节都能快速辨别真伪。2011年年底前完成婴幼儿配方乳粉和原料乳粉电子信息追溯系统建设和相关标准、法规的制定, 并逐步在乳品行业推行电子信息追溯系统。

四、强化婴幼儿配方乳粉监管

(一) 加大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审核力度

质检部门要根据《乳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条例》等的有关规定, 组织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推行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体系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审核, 对达不到要求的企业, 立即责令停业、限期整改, 整改后仍达不到要求的, 依法吊销生产许可证, 并在当地主要媒体上公告。

(二) 严格落实驻厂监督制度

各市、县级政府要指定监管部门对辖区内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派员驻厂监督, 监督、指导企业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 特别要监督企业对进厂原料和出厂产品批批检验, 保障婴幼儿配方乳粉质量安全。质检总局等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指导, 确保驻厂监督制度落实到位。

(三) 强化流通环节监管

各地工商部门要加大对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的监督检查力度, 以婴幼儿配方乳粉批发企业、大中型超市为重点对象, 明确监管责任人, 实行每周抽检;对小超市、食杂店、零售商等经常抽检。质检部门要将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及产品名录上网公布并及时更新;工商部门要督促所有婴幼儿配方乳粉经营单位严格按照公布的生产企业和产品名录进货, 对不在名录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要立即检查、发出消费警示, 并追查来源、依法打击。

五、加大对非法生产经营乳品行为的打击惩处力度

(一) 全面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

在省级政府统一领导下, 各市、县要明确政府分管负责人牵头, 统筹协调有关部门, 全面彻底清剿非法生产经营乳品“黑窝点”、非法制售三聚氰胺及其调和物“黑窝点”以及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黑窝点”;要保持高压打击态势, 对农村及城乡结合部、城镇临时建筑、出租库房等重点区域进行经常性排查, 及时发现、取缔各类“黑窝点”。辖区内出现“黑窝点”且未被及时清剿的, 或发现仍有藏匿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乳粉未被清缴且重新流入食品生产、经营、消费环节的, 要严肃追究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负责人的责任。

(二) 加大案件侦办力度

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食品检验检测机构在乳品或含乳食品中检出三聚氰胺等非食用物质的, 要立即向监管部门报告, 监管部门要及时查清来源;检出三聚氰胺超过临时管理限量值的, 有关监管部门要立即向当地政府报告, 并向当地公安机关及有关部门通报。公安机关要及时介入, 对涉嫌犯罪的要迅速立案侦查;对跨省份的案件, 公安部要挂牌督办。地方政府要加强统一领导, 由政府负责人统筹协调案件查处工作, 确保部门工作衔接顺畅, 案件查处及时有力。

(三) 加大惩处力度

要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衔接, 加大对乳品生产经营违法犯罪行为的刑事处罚力度。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要尽快研究制定有关规定, 对违法生产经营乳品的责任单位和人员在法律法规规定的幅度内从重进行行政处罚。

(四) 充分发挥社会监督作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有奖举报制度, 切实落实对举报人的奖励, 保护举报人合法权益, 特别要鼓励生产经营单位内部人员举报和提供线索;逐步建立食品安全协防员、信息员队伍, 构建食品安全投诉网络。要支持新闻媒体开展舆论监督, 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处理新闻媒体反映的食品安全问题,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同时要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 防止不实炒作。

六、严格落实乳品质量安全各方责任

(一) 企业要切实履行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乳品及含乳食品生产经营单位要完善质量安全控制体系, 严格执行进货查验、生产经营记录、检验检测、停开业报告、产品召回和质量安全自查自纠制度, 配备专兼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 加强从业人员质量安全培训, 进一步提高守法意识和诚信意识, 提高质量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工业和信息化、商务等部门要研究制定激励惩戒措施, 积极推动乳品生产经营单位诚信体系建设。有关监管部门要抓紧建立所有乳品生产经营单位信用档案, 及时向社会公告违法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黑名单”, 同时向投资、国土资源、建设、银行、证券等主管部门通报, 对其投资、用地、融资、信贷等予以严格限制。

(二) 地方政府对本地区乳品质量安全负总责

地方各级政府要建立健全乳品质量安全监管责任制, 明确政府负责人及有关部门的职责;要将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列为食品安全监管的重点, 切实加大人力、财力投入, 依法落实各项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 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正常开展。省级财政要切实做好质监、工商等省以下垂直管理部门的相关经费保障工作。市、县级政府要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对乳制品企业的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定点包厂质量安全负责制, 根据日常监管情况和诚信记录, 确定本地区重点乳品生产经营单位名单, 明确有关部门对其实施重点监管。要将定点包厂负责人、“黑窝点”清剿负责人、驻厂监督员等责任人名单和监管及检验监测经费保障办法、重点生产经营单位监管办法等报上级政府。对工作落实不力的, 严肃追究责任。

(三) 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

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有关部门要切实依法履行监管职责, 密切协调配合。各级食品安全综合协调机构要加强综合协调和督查指导。发展改革委、财政部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相关规划, 加快基层农业、工商、质检、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快速检测能力建设。中央财政要在保证本级乳品质量安全监管经费的同时, 继续加大对地方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监察机关要加大行政监察和问责力度, 对监管中的失职、渎职等行为, 依法依纪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3

一、总体要求(略)

二、优待项目和范围

优待对象为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各地可因地制宜,在本意见基础上合理确定优待对象和优待标准,率先在卫生保健、交通出行、商业服务、文体休闲等方面实施优待,并根据本地实际情况,逐步拓展优待内容和范围。常住本行政区域内的外埠老年人享受同等优待。

(一)政务服务优待。

1.各地在落实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政策时,应对老年人予以适度倾斜。

2.普遍建立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补贴标准由各设区市政府根据本地经济发展状况确定。

3.政府投资兴办的养老机构,要充分发挥托底保障作用,在保障“三无”老年人、“五保”老年人服务需求的基础上,优先考虑照顾经济困难的孤寡、失能、半失能、优抚对象、失独、高龄老年人人住。

4.各地要加快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建立健全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等老年人补贴制度,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力‘式加大对公益性养老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优先帮助解决生活长期不能自理且经济闲难的老年人享受基本养老服务。

5.各地在实施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等住房保障制度时,要优先照顾贫困老年人,优先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进行危旧房屋改造时,优先帮助符合条件的老年人。

6.政府有关部门要为老年人在领取养老金、结算医疗费等方面提供便利。鼓励和引导公共服务机构、社会志愿服务组织优先为老年人提供各种服务。

7.政府有关部门在办理房屋权属关系变更等涉及老年人权益的重大事项时,应依法优先办理,并就办理事项是否为老年人的真实意愿进行询问,对代理的要严格审查代理人资格。

8.农村老年人不承担兴办公益事业的筹劳义务。

9.政府有关部门要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方面的支持政策,充分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一

10.对有老年人去世的特殊家庭,减免其基本殡葬服务费用。

(二)卫生保健优待。

11.医疗卫生机构要优先为辖区内65周岁以卜常住老年人免费建立健康档案,每年至少提供1次免费体格检查和健康指导,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定期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评估,及时发现健康风险因素,促进老年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积极开展老年疾病防控的知识宣传,开展老年慢性病和老年期精神障碍的预防控制工作。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上门服务或设立家庭病床。

12.鼓励设立老年病医院,加强护理院、康复医院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应设立老年病科。

13.医疗卫生机构应为老年人就医提供方便和优先优惠服务。通过完善挂号、诊疗系统管理,开设专用窗口或快速通道、提供导医服务等方式,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老年人挂号(退换号)、就诊、转诊、综合诊疗提供便利条件。

14.鼓励各地医疗机构减免老年人普通门诊挂号费和贫困老年人诊疗费。提倡为老年人义诊。

15.倡导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之间建立业务协作机制,开通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加快推进面向养老机构的远程医疗服务试点,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先、优惠的医疗服务。

16.支持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申请纳入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定点范围。

(三)交通出行优待。

17.城市公共交通和公路、铁路、水路及航空客运,要为老年人提供便利服务。

18.交通场所和站点应设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立等候专区,根据需要配备升降电梯、无障碍通道、无障碍洗手间等设施。对于无人陪同、行动不便的老年人给予特别服务。

19.城市公共交通工具应为老年人提供票价优惠,鼓励对65周岁以上老年人实行乘坐免费,有条件的地方可逐步覆盖全体老年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优惠办法,对落实老年优待工作的公交企业要给予相应的经济补偿。

20.各级政府要为免费乘坐市内公交车的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办理意外伤害保险。鼓励、倡导老年人自身投保其他意外伤害保险,保险公司应对参保老年人发生意外伤害按规定及时、足额理赔。

21.公共交通工具要设立不低于座席数100%的“老幼病残孕”专座。铁路部门要为列车配备无障碍车厢和座位,对有特殊需要的老年人订票和选座位提供便利服务。

22.严格执行《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标准》和《养老设施建筑设计规范》等建设标准,重点做好居住区、城市道路、商业网点、文化体育场馆、旅游景点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优先推进坡道、电梯等与老年人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公共设施改造,适当配备老年人出行辅助器具,为老年人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生活和出行环境。

23.公厕应配备便于老年人使用的无障碍设施,并对老年人实行免费。

(四)商业服务优待。

24.各地要根据老年人口规模和消费需求,合理布局商业网点,有条件的商场、超市设立老年用品专柜。

25.商业饮食服务网点、日常生活用品经销单位,以及水、电、暖气、燃气、通讯、电信、邮政等服务行业和网点,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便利和优惠服务。

26.金融机构应为老年人办理业务提供便捷服务,設置老年人取款优先窗口,并提供导银服务,对有特殊困难、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特需服务或上门服务。鼓励对养老金客户实施减费让利,对异地领取养老金的客户减免手续费。对办理转账、汇款业务或购买金融产品的老年人,应提示相应风险。

(五)文体休闲优待。

27.各级各类公共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向老年人免费开放。老年人免费参观文物建筑及遗址类博物馆。

nlc202309031249

28.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应对老年人优惠开放,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关注农村老年人文化体育需求,适当安排而向农村老年人的专题专场公益性文化体育服务。

29.公共文化体育场所应为老年人健身活动提供方便和优惠服务,安排一定时段向老年人减免费用开放,有条件的可适当增加面向老年人的特色文化体育服务项目。提倡体育及其它相关社会机构每年为老年人开展体质测定,为老年人体育健身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提高老年人科学健身水平。

30.提倡经营性文化体育单位对老年人提供优待。鼓励影剧院、体育场馆为老年人提供优惠票价,为老年文艺体育团体优惠提供场地。

31.公园、旅游景点应对70周岁以卜^老年人实行门票免费、60~69周岁老年人实行门票优惠,鼓励景区内的观光车、缆车等代步工具对老年人给予优惠。

32.老年活动场所、老年教育资源要对城乡老年人开放,公共教育资源应为老年人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贫困老年人进入老年大学(学校)学习的,给予学费减免。

(六)维权服务优待。

33.各级人民法院对侵犯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案件,要依法及时立案受理、及时审判和执行。有条件的基层人民法院可以成立老年人维权法庭(或老年人维权合议庭)审理各类涉老案件。老年人因追索赡养费、扶养费、养老金、退休金、抚恤金、医疗费、劳动报酬、人身伤害事故赔偿金等提起诉讼,交纳诉讼费确有困难的,可以申请司法救助,缓交、减交或者免交诉讼费。需要先予执行的,依法裁定先予执行。

34.司法行政机关要健全完善法律援助工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便捷、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降低老年人经济困难标准,将更多与老年人权益保护密切相关的事项纳入法律援助补充事项范围,扩大老年人法律援助覆盖而;各级法律援助机构要科学设置基层法律援助站点,畅通“12348”法律服务热线,努力推行法律援助联系卡、上门服务等便民措施,简化程序和手续,为老年人就近、快捷咨询、申请和获得法律援助提供便利条件,对老年人法律援助案件,做到优先受理、优先审查、优先指派、优先办理,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35.鼓励律师事务所、公证处、司法鉴定机构、基层法律服务所等法律服务机构,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免費或优惠服务。

36.各基层派出所、司法所和村(社区)基层组织对涉老纠纷案件要共同参与调解,为老年人排忧解难。

三、组织实施(略)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4

【发布文号】哈政发法字[2009]1号 【发布日期】2009-01-12 【生效日期】2009-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哈尔滨市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工作的通知

(哈政发法字[2009]1号)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为了加强对政府抽象行政行为的规范和监督,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促进依法行政,根据《黑龙江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现就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及备案工作,做如下通知:

一、充分认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性

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是我国立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政府法制监督的重要内容。对规范性文件实施备案审查监督是有效维护法制统一、保障政令畅通的重要手段之一。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内在要求,是提高规范性文件制定质量、促进法制统一,从源头上预防腐败、堵塞违法行政,进而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重要途径,在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近年来,我市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认真落实规范性文件制发和备案制度,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规范性文件质量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一些地区和部门对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二是规范性文件的报备率、及时率、规范率不高,有件不备及年终突击报备的情况仍普遍存在;三是规范性文件随意制发、内容违法的现象不容忽视,规范性文件的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四是制发规范性文件不经本级法制部门(机构)审查,或对法制部门(机构)提出的正确意见不予采纳等。这些问题不仅直接影响了全市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工作的顺利进行,而且使有些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从而导致部分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在社会上造成了不良影响。

加强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既是依法行政的根本要求,也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要充分认识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相关制度落到实处。

二、关于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的具体要求

(一)关于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区、县(市)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及法律、法规授予行政管理权的组织、机构(以下统称制定机关),为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其他机关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二)关于规范性文件的认定。除规章之外,制定机关发布的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具有普遍约束力、可以反复适用,内容涉及公民、法人、其他组织权利、义务的行政公文均属于规范性文件。

(三)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制定。制定机关制定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当交由本级法制部门(机构)进行合法性审核。包括规范性文件(草案)是否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权限,内容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相抵触,是否与相关政策相违背,拟确立的措施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等。规范性文件应当经制定机关负责人组织召开会议集体讨论决定;未经法制部门(机构)签署合法性审核意见的,不得上会讨论。

(四)关于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制定机关应当自规范性文件发布之日起十五日内,有效期为一个月之内的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五日内,按照下列途径将规范性文件报送备案:

1、区、县(市)人民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

2、市人民政府工作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报市人民政府备案。两个或者两个以上行政部门联合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由主办部门报送备案。

3、实行垂直管理的部门发布的规范性文件,报有隶属关系的上一级主管部门备案,同时抄报本级人民政府。

4、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为本级人民政府直属的,直接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有主管部门的,由其主管部门报本级人民政府备案。

对超期不报送备案的,备案审查机关不予备案登记。

(五)关于备案所提报的材料。制定机关报送规范性文件备案,应当同时提报下列材料一式两份(具体式样见附件),同时将电子版报至gfxwj2009@163.com:

1、规范性文件备案报告;

2、规范性文件正式文本;

3、规范性文件备案说明。

备案说明应当对制定文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所依据的法律、法规、规章和相关政策、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以及采取的主要措施、对有分歧意见的协调处理情况等做出说明。

三、切实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备案工作的监督检查

(一)规范性文件制发机关应当于每年一月十五日前,将本机关上一发布的全部文件目录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于每年一月二十日前,将上一本级人民政府备案登记的规范性文件的审查情况,报送市政府法制办公室。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将对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进行随机检查和通报。

(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规范性文件违反上位法规定或规范性文件之间相互矛盾的,可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提出书面审查的建议。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将按规定程序和内容对规范性文件予以审查,并依法做出处理决定或建议。

(三)按照市政府绩效考评的有关规定,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将对规范性文件备案情况进行认真统计,为绩效考评提供真实情况。对未按规定制发和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制发机关,将按照《黑龙江省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规定》的规定进行监督和处理。

各区、县(市)人民政府、市直各部门要按照本《通知》的要求,认真贯彻执行备案审查制度,切实提高规范性文件质量。对于规范性文件制定和备案审查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总结的新经验、新做法,及时向市政府法制办公室反馈。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

二OO九年一月十二日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5

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建筑行业劳动保险基金(以下简称劳保基金)统筹管理工作,根据《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不得减免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1〕66号)和《常德市建筑企业劳动保险基金征收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大劳保基金征收力度

建筑行业劳保基金统筹管理工作是维护建筑企业及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措施。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协调解决征收工作中的问题。要严格遵守国家和省、市关于劳保基金不得减免的规定,不得以任何形式批准减免劳保基金,严防劳保基金的流失。

各级劳动保障部门所属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要加强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的联系,及时掌握各项工程的立项、报建、招投标、交纳费用、施工许可证发放、开工和竣工决算的情况,确保劳保基金应收尽收。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不按规定缴纳劳保基金的工程项目,不得发放施工许可证;对拖欠劳保基金的建设单位,在未缴清所欠劳保基金前,不得办理新项目的开工报建手续;要督促建设单位在竣工决算时,追缴决算超报建造价的劳保基金及少交、未交的劳保基金;对不按规定交足劳保基金的项目,不得办理工程竣工验收备案手续。

二、调整和完善劳保基金管理办法

(一)劳保积累调剂金及管理经费的提取

劳保积累调剂金按全市年度收缴劳保基金入帐额的25%提取,其中:5%作为省级积累调剂金;20%作为市级积累调剂金。

劳保基金统筹工作管理经费,按年度收缴劳保基金入帐额分段提取。年内收取劳保基金2000万元以下的(含2000万元),按5%计提;超过2000万元到4000万元(含4000万元)部分,按2.5%计提,4000万元以上部分按1%计提。管理经费由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统一提取,分级下拨。

(二)劳保基金的拨付办法及标准

劳保基金提取劳保积累调剂金及管理经费后,其余部分为劳保基金基本部分。

1、拨付办法

劳保基金收取到帐后,已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内建筑企业,在工程开工后可按工程进度实行预拨,竣工决算时结清。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建筑企业及省外建筑企业承担工程项目的劳保基金,待工程竣工结算时结清拨付;建筑企业、劳务公司分包建设工程项目的劳保基金,需双方在分包合同中明确分配比例。

工程项目劳保基金收取到帐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满两年,施工企业不来办理劳保基金结算拨付的,将该工程项目劳保基金转入积累调剂金。经审查不符合拨付条件的建筑业企业,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应将收取的劳保基金转入积累调剂金,不再拨付给企业。

2、拨付标准

已参加各级劳动保障部门经办的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内城镇建筑企业,拨付劳保基金基本部分的100%;未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省内城镇建筑企业拨付劳保基金基本部分的50%;已参加当地基本养老保险,且在省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施工备案登记的外省来我市建筑企业,拨付劳保基金基本部分的50%。基本部分拨付后的余额转入积累调剂金。

三、强化劳保基金使用监督

劳保基金是建筑企业缴纳社会养老保险费的重要来源,劳保基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要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市有关劳保基金财务管理的政策规定,严禁截留、挤占或挪用。

劳保基金由市级财政专户储存,专款专用,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区县(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征收的劳保基金全部存入设立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劳保基金收入过渡户,并在每月末转入市级财政专户。转入市财政专户的资金,在提取省级积累调剂金和管理经费后,再转入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在各区县(市)国有商业银行开设的劳保基金支出过渡户。区县(市)征收的劳保基金主要用于本辖区内规定使用范围内项目的支付,其使用应按相关规定到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审批手续,并接受其统一管理,严禁从劳保基金收入过渡户进行任何项目的支出。

拨付到建筑企业的劳保基金,企业要优先用于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各级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可根据建筑企业欠缴社会养老保险费的情况,将应拨付给企业的劳保基金直接划拨到建筑企业所在的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的基金收入帐户,并定期与企业办理结算手续。建筑企业要按劳保基金的规定使用项目建立专帐,专款专用,不得挪作它用。要按规定真实、准确地向所在地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填报报表和有关资料,自觉接受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和同级财政部门的监督检查。

征收劳保基金必须使用省财政厅统一监制的劳保基金专用收款收据。收款收据由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统一从市财政部门领取,各区县(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按照“定期结算、以旧换新”的原则向市社会养老保险经办机构办理

领用手续,并接受其监督。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6

轻型车公司各部门、车间:

为提升员工整体素质,严肃厂风厂纪,确保公司各项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现就进一步加强公司劳动纪律管理通知如下:

一、综合办公室负责公司全面劳动纪律的监督及检查,对一切违纪行为按照公司相关规定提出处理意见,经相关领导批示后下发正式通报。

二、各部门、车间应高度重视劳动纪律管理工作,认真及时查处本部门员工中违犯劳动纪律的现象。因失查、拖延、推诿致使本部门违反劳动纪律的问题得不到及时纠正和处理,将追究部门负责人的责任。对违反劳动纪律应该进行查处的员工予以包庇、纵容的,公司将给予严肃的处理。

三、员工必须严格遵守公司的作息时间,严禁迟到、早退、中午提前吃饭、擅自离岗等违纪行为,员工必须严格遵守集团公司《员工日常行为奖惩规定》。

四、员工因私外出均需履行请假手续,持有请假审批单方可外出,外出时未持有请假审批单按照早退或旷工处理,外单位售后服务人员凭“常住代表证”出入。对私自通过施工场地出厂行为予以严惩。

五、员工乘坐通勤车,要做到文明乘车,严禁拥挤、占座、车内吸烟、乱扔杂物等违纪行为。公司将根据《金泉基地通勤车的管理规定》对违纪者进行处罚。

从即日起,综合办及企管小组将加大公司劳动纪律检查及考核力度,依据《员工日常行为奖惩规定》对各种违反厂规厂纪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并向全公司通报。

附:《员工日常行为奖惩规定》

轻型车综合办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7

一、充分认识做好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

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携带病原体, 如未经无害化处理或任意处置, 不仅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还可能引起重大动物疫情, 危害畜牧业生产安全, 甚至引发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目前我国一些地方畜禽养殖集约化程度还不高, 加之个别养殖户、贩运人甚至屠宰加工场 (点) 安全意识和法律意识淡薄, 存在随意丢弃病死动物甚至贩运、加工病死动物的情况, 直接危害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近期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2012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把严惩出售和屠宰病死畜禽及利用病死畜禽加工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列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农业部2012年兽医工作要点》也对此做了专门部署和要求。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务必高度重视, 充分认识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危害和无害化处理工作的重要性和艰巨性, 采取有力措施, 进一步做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二、依法落实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责任

根据《动物防疫法》、《畜牧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和《动物防疫条件审查办法》等有关规定, 从事动物养殖、屠宰加工、运输储藏等的单位和个人是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的第一责任人, 有关场所应配备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建立无害化处理制度, 动物卫生监督机构承担监管责任, 对违法的有关单位和个人实施责任追究。对于饲养、运输、屠宰、加工、储藏等环节发现的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 有关单位和个人必须严格依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农业部关于印发<病死及死因不明动物处置办法 (试行) >的通知》 (农医发[2005]25号) 及《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生物安全处理规程》 (GB 16548-2006) 等规定和要求, 做好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的报告、诊断及深埋、焚烧、化制等无害化处理工作。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检疫和监督执法, 发现有屠宰、经营、运输病死动物或生产、经营、加工、储藏、运输病死动物产品的, 要按《动物防疫法》有关规定严肃查处, 情节严重的, 移交公安机关立案调查处理。

三、扎实做好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

近年来, 国家相继出台了养殖、屠宰厂 (场) 病害猪无害化处理补助政策, 对规模养殖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定点屠宰厂 (场) 病害生猪损失及无害化处理分别给予80元和880元的补助, 有力推动了病死猪无害化处理工作。各地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严格产地和屠宰检疫把关, 对检疫不合格的生猪及生猪产品, 必须督促有关单位和个人按照国家和我部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 切实做到“四不准一处理”, 坚决杜绝病害生猪及生猪产品流入市场, 上到餐桌。各地要加强日常监管, 完善监管记录, 不折不扣地将国家相关补助政策落实到实处。要及时总结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 创新动物卫生监管机制, 推动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监管工作顺利开展。

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严厉打击私宰病死猪行为

今年以来, 公安部在全国集中组织开展打击销售“病死猪”犯罪活动, 商务、财政、农业等九部门启动了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清理工作。各级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和动物卫生监督机构要强化部门间沟通协作, 及时通报相关信息, 形成监管合力, 提高打击力度。要加强动物卫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 对涉嫌非法收购、贩卖、屠宰“病死猪”及加工制售肉制品牟取非法利益的犯罪案件, 要及时移送并配合公安机关予以严厉打击, 对查处的病死猪及生猪产品要及时监督进行无害化处理。要加强与商务部门沟通, 在生猪定点屠宰资格审核过程中, 严格查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 查看无害化处理和检疫设施设备, 检查无害化处理制度落实情况, 对检查不合格的屠宰厂 (场) 及时提出整改意见, 督促做好病害生猪无害化处理工作, 切实提高肉品质量安全水平。

五、协调争取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配套政策和措施

目前, 一些地方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能力与规模养殖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 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欠缺, 有的规模养殖场缺少必要的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 养殖环节病死畜禽及散养户病死猪无害化处理经费严重不足, 各地畜牧兽医主管部门要加强无害化处理工作调研, 积极协调, 争取发改、财政等部门进一步加大对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的支持力度。在落实扶持生猪生产等政策和项目过程中, 要进一步加大对病死猪无害化处理设施设备的投入力度。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 集中建立区域性无害化处理场, 提高对散养户及监管发现的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集中处理能力。要争取逐步将病死畜禽损失和无害化处理费用全面纳入财政补助范围, 为病死动物及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工作提供切实保障。

六、进一步加大畜禽健康养殖和动物产品安全消费宣传力度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8

黑劳社发[2007]63号

各市、地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省农垦总局、森工总局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中省直企业主管部门:

为加强劳动用工管理,规范劳动用工秩序,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维护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通知》(劳社部发[2006]46号),现就我省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提出以下意见。

一、用工备案的目的和意义

(一)建立用工备案制度,赋予政府行政部门用工管理的职能,是对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签订及履行劳动合同等用工行为实施全程有效监控,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维护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有效手段,还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劳动保障有关政策提供重要数据,对于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从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抓好贯彻落实。

二、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目标任务

(二)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目标任务是,从2007年起,我省境内所有与职工形成劳动关系的用人单位都应到县级以上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到2008年底,省、市、县三级要普遍建立以签订劳动合同为基础的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并依托金保工程劳动保障业务专网,实现省、市、县三级劳动用工信息数据的交换与共享,基本建立全省劳动用工信息基础数据库。

三、用工备案的主体和管辖范围

(三)本省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及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部队(以下统称用人单位)等招用非财政开支的各类劳动者的用人单位,均应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劳动用工备案。

(四)用工备案实行分级管辖。省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并承担中央直属(含部队)及省直属企业的用工备案工作;市(地)、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负责本级所管辖的用人单位的用工备案工作。无主管部门的单位或隶属关系不明晰的单位,则以工商注册机关确定管辖,即在省、市(地)、县(市、区)工商行政管理机构注册的,分别由省、市(地)、县(市、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管辖。

四、用工备案的内容

(五)用工备案的内容为: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劳动者基本情况、劳动合同签订及解除(终止)情况、劳动合同履行情况等。用人单位基本情况包括:单位名称、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招用职工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人数、工时种类等。劳动者情况包括:姓名、身份证号码、劳动合同起止时间等。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包括:工资支付、工作时间、劳动定额、社会保险费缴纳等《劳动法》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劳动合同必备内容的履行情况。各地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增加内容。

五、用工备案的程序、方式及要求

(六)用工备案分为人员增减备案、用人单位变化备案及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备案。

(七)人员增减备案包括以下三种情况:

1、用人单位新招用劳动者或续订劳动合同的,应自招用或续订劳动合同之日起30日内将用工情况及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情况进行备案,并办理劳动合同鉴证等相关事宜。

2、解除或终止与职工劳动关系的,应在7日内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办理备案手续。

3、新成立的用人单位,应在工商注册后30日内将用工情况进行备案,并办理劳动合同鉴证等相关事宜。

(八)用人单位变化备案包括以下两种情况:

1、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发生变更后,应在30日内办理用工备案变更手续。

2、用人单位注销后,应在7日内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注销手续。

(九)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备案是指用人单位应于每年6月30日前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上一年度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备案。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对用人单位社会保险费缴纳、工资支付等劳动合同履行情况进行审核,合格的出据审核合格意见书,不合格的出据整改意见书,整改合格后重新出据审核合格意见书。

企业参加劳动保障年检时须提供用工备案审核合格意见书。

(十)用人单位进行用工备案时应提供工商营业执照、组织机构代码、法定代表人身份证等必要的相关材料。

1、新招用或续订劳动合同用工备案的,用人单位还需提供劳动合同文本、劳动合同鉴证花名册、劳动者与原单位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证明书、大中专毕业派遣证、转业退伍安置证明等材料。

2、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备案的,还需提交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证明书。

3、劳动合同履行情况备案的,还需提交上年度劳动统计报表、财务决算报表、上年度《工资总额使用手册》、上年度部分月份职工工资发放明细表、上年度社会保险缴费凭据、劳动合同管理台帐及劳动合同鉴证花名册等材料。

4、用人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经济类型、组织机构代码发生变更或用人单位注销办理用工备案的,需提供变更或注销的有效凭证。

各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可对用工备案需提供的材料进一步作出规定。

(十一)用人单位在办理用工备案时,一般应采取直接备案的方式,有条件的也可以采取邮寄备案、网络备案等方式。

六、采取有力措施,确保用工备案制度的顺利实施

(十二)各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要高度重视建立劳动用工备案制度工作,要切实加强领导,指定机构,配备专门人员负责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劳动工资、就业、失业、统计和劳动保障监察等相关机构要加强协调配合,搞好劳动保障部门内部各项涉及劳动用工备案、登记工作的相互衔接,实现资源共享,避免相同内容重复备案。要在组织力量搞好调查摸底,掌握本地区用人单位户数及现有劳动用工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统计数据信息全面、准确、规范、统一的要求,为每个用人单位建立劳动用工台帐,逐步建立和完善劳动用工信息数据库,实现对用人单位劳动用工及劳动合同制度实施情况的动态管理。

(十三)做好劳动用工备案的各项服务工作。健全劳动用工备案工作制度,完善工作流程和操作程序,采取直接备案、邮寄备案等方式,逐步推行网络备案方式。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化手段,提供有关劳动用工备案制式表格的下载服务,公布劳动用工备案工作流程,方便用人单位办理劳动用工备案手续。

(十四)加强对劳动用工备案情况的监督检查。采取提前通告、跟踪催办和监督检查等办法,督促用人单位及时进行劳动用工备案。要建立职工查询举报渠道,方便职工及时查询用人单位是否进行了劳动用工备案、备案的内容是否真实。对不履行备案义务、备案内容不真实、不依法签订和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责令其限期改正,对拒不改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罚。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大力宣传劳动用工备案制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不断增强用人单位进行劳动用工备案的主动性,对不按规定进行劳动用工备案、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典型事例要予以曝光。

(十五)充分发挥劳动用工备案信息在政府宏观管理和市场监管中的作用。定期对辖区内劳动用工备案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全面掌握用人单位劳动用工的存量、变量以及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等情况,为制定劳动保障政策提供决策依据。特别是要通过劳动用工备案,动态掌握用人单位劳动合同签订和履行情况,及时督促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维护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双方的合法权益。

黑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9

1、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复印件(加盖公章);

2、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或投资人)身份证复印件;

3、委托代理授权委托书;

4、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签订的《劳动合同书》;

5、劳动者的身份复印件,《就业、失业证》

二、用人单位办理用工登记备案时,应提供材料(包括电子文档):

1、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身份证明复印件各一份;

2、用人单位组织机构代码证复印件各一份;

3、用人单位招用、调入职工备案花名册一份;

4、用人单位与职工签订劳动合同备案花名册一份;

5、具备条件的用人单位可将劳动合同签订、续订、劳动用工备案同时办理。

三、解除、终止员工劳动合同的备案程序

用人单位与员工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7日内办理劳动备案手续(解除终止劳动合同证明、备案花名册表样附劳动合同文本后)。

备案时,用人单位应提交材料(包括电子文档):

1、用人单位营业执照(副本),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身份证复印件各一份;

2、职工身份证复印件;

3、双方签订《劳动合同书》文本一份;

4、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用工备案花名册一份,或退休的有关材料;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10

国务院办公厅2011年5月13日转发发展改革委、安全监管总局《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若干意见》 (国办发[2011]26号) 。近年来, 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煤矿瓦斯 (煤层气) 防治工作的政策措施, 全国煤矿瓦斯抽采利用量大幅度上升, 瓦斯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大幅度下降。但随着煤矿开采强度增大、采掘深度增加, 瓦斯防治难度越来越大, 同时, 瓦斯防治责任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等问题在一些地方和企业仍然比较突出。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号) 和全国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 坚决防范遏制煤矿瓦斯重特大事故, 现就进一步加强煤矿瓦斯防治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 进一步落实防治责任; (二) 提高准入门槛; (三) 强化基础管理; (四) 加大政策支持; (五) 加强安全监管监察。具体要求: (1) 强化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组织领导。 (2) 落实煤矿企业瓦斯防治主体责任。 (3) 严格煤矿瓦斯防治责任考核。 (4) 严格控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建设。 (5) 建立煤矿企业瓦斯防治能力评估制度。 (6) 支持煤与瓦斯突出煤矿企业整合关闭。 (7) 落实煤矿瓦斯区域性防突治理措施。 (8) 强力推进煤矿瓦斯抽采系统建设。 (9) 规范矿井瓦斯等级鉴定管理。 (10) 加强矿井揭露煤层管理。 (11) 完善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 (12) 加大煤矿瓦斯综合利用力度。 (13) 研究高瓦斯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税收支持政策。 (14) 落实煤炭生产安全费用提取使用政策。 (15) 推进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创新。 (16) 支持和规范煤矿瓦斯防治技术咨询服务。 (17) 实行瓦斯防治重大隐患逐级挂牌督办。 (18) 从严查处超能力生产行为。 (19) 加强煤矿瓦斯超限管理。 (20) 从重处理煤矿瓦斯死亡事故。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11

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

为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加强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有关文件精神,加快我县职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步伐,提高职业技能劳动者的整体素质,进一步推动城乡统筹就业,促进职业技能培训工作,规范培训行为,扩大培训规模,提高培训质量,为我县在援助建设过程中率先振兴发展提供人才保证,现就全面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围绕我县大力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做强劳务经济、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总体要求,着眼市场需求,以促进就业和服务劳务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企业吸纳农民工上岗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农村“两后生”劳动预备制培训和创业培训为重点,依托企业、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有针对性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进一步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力度,提升培训能力,提高培训质量,努力实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和“就业一人、培训一人”的目标,为促进和稳定就业服务。

(二)基本原则

1、政府投入,市场运作,分步实施。培训计划根据自治区、地区劳动保障工作会议精神,各部门分级管理,各负其责。建立统筹协调,上下职能对口,相关部门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有序运行的工作机制。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方式,对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实行免费技能培训。

2、强化管理,严格监督,注重实效。建立健全培训管理机制,完善各项制度。明确培训机构认定、补贴资金拨付、培训过程监管等重点环节的操作程序,用制度管“事”,按程序做“事”,确保培训效果和资金使用安全。

二、培训重点及目标任务

(一)培训重点

1、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

由劳动部门牵头城乡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成员单位配合,各乡镇具体负责组织实施。

2、企业新吸纳农民工上岗培训、在岗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和困难企业职工技能培训;

由劳动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3、对未能继续升学的农村初、高中毕业生(即“两后生”)开展的劳动预备制培训;

由教育部门牵头,职业学校具体负责落实。

4、对登记失业人员、进城求职农村劳动者、登记求职的高校毕业生、复员军人,开展订单式的中短期定向实用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

由劳动部门负责落实。

(二)培训工作任务

今年完成职业技能培训12000人,创业培训150人。培训就业率达到60%以上,职业资格证取证人数4600人,专项职业能力证书取证3000人。

(三)培训方式

根据岗位需求以实用技能培训为主,采取集中授课与现场指导、系统培训与技能操作相结合的方式,按照职业技能标准和企业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培训。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主要由各类职业院校、培训机构承担;企业吸纳农民工上岗和在岗技能提升培训主要委托职业院校承担;劳动预备制培训由职业中学承担;其它技能和创业培训由职业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承担。

三、职责分工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农村劳动者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工作的通知》(人社部发

„2009‟48号)、《关于进一步实施特别职业培训计划的通知》(人社部发„2010‟13号)和自治区关于进一步促进就业工作的意见(新党发„2009‟11号)精神,疏附县城乡就

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办公室各成员单位要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各自职能、共同做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和企业农民工技能培训等工作。劳动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职业培训政策,汇总下达培训计划,对培训全过程进行监管,负责培训的统计工作,积极为参加培训的人员提供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鉴定服务,定期公布各培训机构及培训人员信息和劳动者市场供求状况。各乡镇要会同劳动部门实施培训的组织工作,并建立开班申请、过程检查、结业审核三项制度;劳动部门会同财政部门落实培训补贴及职业技能鉴定补贴。

按照县委、政府规划,县广电局、县宣传部要紧密联系,挖掘培训创业、培训输出典型、好的作法,党的致富培训信息等,广播电视要滚动播出,作到全覆盖。

财政部门按规定审核、拨付培训和技能鉴定补贴资金,并加强资金的监管。各乡镇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乡镇培训计划及实施方案,确保培训工作的落实。

四、组织实施

2011年职业技能培训分为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1月-2月下旬)。建立工作机构,开展职业培训调研摸底,摸清劳动力转移培训的基本情况,明确具体培训任务,制定培训计划。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3月上旬-12月底)。召开就业技能培训工作会议,部署职业培训工作。做好宣传,营造良

好氛围,推动职业培训工作全面展开。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上岗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等为重点,根据各乡镇实际,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全面展开职业培训工作。

第三阶段:验收阶段(12月份)。按照培训与就业相挂钩原则,采取普遍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评估方法,组织对各乡镇培训组织开展情况、学员就业情况和劳务输出培训任务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工作突出的乡镇和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对工作落实不力,未完成培训任务的各乡镇给予通报批评,相关责任人给予行政处分,年终考核不称职。

五、组织领导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快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全面提高我县劳动者整体技能水平,是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将职业技能培训作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纳入工作目标管理,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各乡镇要切实加强领导,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领导,责任到人。

各乡镇要把就业和培训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成立就业和职业培训领导小组,实行一把手负责制,每年至少召开4次专题会议研究安排就业和培训工作。要具体负责本辖区培训工作的调查摸底、宣传动员,培训要认真落实培训场地,及时组织管理好学员,并审核上报培训情况,保证培训时间和培训效果。要建立本乡镇16到60岁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个人信息档案》,详细掌握所有参加或有意愿参加各种培训的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意愿。

城乡就业及职业培训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制定实施方案,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三到位。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体制和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要定期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形成劳动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全力推动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的开展。

关于进一步加强劳动用工备案工作的通知 篇1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劳动保障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劳动保障局: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05]36号),经国务院同意,现就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各级财政要根据就业形势变化和就业工作的需要,切实调整支出结构,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就业再就业资金投入。

二、就业再就业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公益性岗位补贴、职业技能鉴定补贴、特定政策补助、劳动力市场建设、《再就业优惠证》工本费等项支出,以及经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共同批准的其他支出。

三、对各地所需就业再就业资金,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并对中西部地区和老工业基地给予重点支持。中央财政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主要用于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特定政策补助。中央财政对地方的就业再就业补助资金与地方财政实际投入和就业再就业工作实绩等因素挂钩,实行指标一次统一下达、补助资金按季拨付、年底全面考核评价、全年重点跟踪检查的办法。

四、就业再就业资金必须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严格按照规定的范围、标准和程序管理使用,不得用于建设办公楼、培训基地等各项基本建设支出,不得用于与就业再就业工作无关的其它方面开支。各级财政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进一步提高就业再就业资金使用管理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职业介绍补贴。各类职业介绍机构按规定提供免费服务,可按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实际就业人数,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介绍补贴。申请职业介绍补贴时,只能按每位符合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享受一次职业介绍补贴计算,不得重复申请。职业介绍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经其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后已实现就业人员名单及免费职业介绍服务证明、《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登记证明或求职登记证明等证件的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划入职业介绍机构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在确保职业介绍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各地可根据公共就业服务机构提供免费职业介绍服务和收入等情况,统筹安排好职业介绍补贴资金预算,根据其免费职业介绍成功情况按季据实结算。职业介绍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二)职业培训补贴。经各类职业培训机构职业培训后6个月内实现就业的符合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可向培训所在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职业培训补贴。每位符合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条件的人员只能享受一次职业培训补贴,不得重复申请。职业培训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及《再就业优惠证》或失业登记证明或求职登记证明等证件的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职业培训机构开具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票据(或税务发票),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发给申请者本人。在确保职业培训补贴资金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前提下,对无力垫付职业培训补贴标准内费用的,各地可采取必要的帮扶措施。承担帮扶任务的培训机构可为上述人员向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培训补贴。职业培训补贴具体办法和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三)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实行先缴后补的办法。

1、对企业(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各类商贸企业、服务型企业(国家限制的行业除外),新增岗位新招用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并与之签订1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的,以及在公益性岗位安排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的企业(单位),按其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给予补贴,不包括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个人应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以及企业(单位)和个人应缴纳的其他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应与劳动合同期限相一致,最长不超过3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在公益性岗位工作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可超过3年,超过3年的社会保险补贴所需资金全部由地方财政负担。对2005年底前核准享受社会保险补贴但未到期的,可按国发[2005]36号文件规定享受社会保险补贴,社会保险补贴期限合并计算,累计最长不超过3年。经职工个人申诉和劳动保障部门查实,用人单位因非生产经营困难和非职工个人过错等原因,与招用的下岗失业人员提前解除劳动关系的,应继续为该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直至补贴期满。

企业(单位)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基本医疗保险费和失业保险费,在申报缴费时应将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的缴费情况单独列出,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的人员名单及《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劳动合同复印件、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企业(单位)为符合享受社会保险补贴条件人员缴费的明细账(单)、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等凭证材料,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于30日内将资金直接划入企业(单位)在银行开立的基本账户。对未参加社会保险和未按规定履行社会保险费缴纳义务的企业(单位),以及请款手续和相关凭证材料不齐全的企业(单位),不给予社会保险补贴。

2、对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险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的“4050”人员灵活就业后,申报就业并参加社会保险的给予社会保险补贴,补贴标准按其实际缴费额的一定比例计算,补贴数额原则上不超过其实际缴费额的2/3。具体补贴标准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补贴期限最长不超过3年。

灵活就业人员应按规定及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季度终了后,按规定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申请对上季度已缴纳的社会保险费给予补贴。社会保险补贴资金申请报告应附:本人《居民身份证》复印件、《再就业优惠证》复印件、街道劳动保障工作机构出具的灵活就业证明或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等相关就业证明、社会保险征缴经办机构出具的上季度社会保险费缴费单据等凭证,经劳动保障部门审核、财政部门复核后将资金直接发给申请者本人。

(四)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有关小额贷款担保基金和微利项目的小额担保贷款贴息资金的具体管理办法另行规定。

(五)公益性岗位补贴。对在公益性岗位安排持《再就业优惠证》就业困难对象的单位(企业),地方财政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适当比例的岗位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六)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通过初次技能鉴定(限国家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制度的指定工种)、生活确有困难的,地方财政可根据本地实际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具体补贴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

(七)特定政策补助。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向失业保险制度并轨后,为帮助国有困难企业妥善解决其并轨遗留问题,各级财政可通过特定政策补助给予必要支持。一是对国有困难企业与下岗职工解除劳动关系所需经济补偿金给予适当补助,二是在做好与相关再就业政策合理衔接,不影响再就业工作开展的前提下,对国有困难企业为其“4050”下岗职工缴纳社会保险费所需资金给予适当补助。对地方国有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省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确定,对中央困难企业的具体补助标准和办法由财政部、劳动保障部确定。特定政策补助暂定执行到2007年底。

(八)劳动力市场建设。各级财政还要安排资金,加强劳动力市场信息网络及相关设施建设。

五、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按照专项资金管理的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资金预、决算管理。

(一)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财政部门规定的预算编制要求,申报就业再就业资金预算,经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报同级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列入财政预算。

(二)各级就业再就业资金要严格按照批准的预算执行。

(三)各级劳动保障部门要根据批准的预算,及时编制分项用款计划报送同级财政部门,财政部门对用款申请审核无误后及时拨付资金,并将有关资金拨付情况及时抄送劳动保障部门。

(四)各级劳动保障部门在终了后,要认真做好就业再就业资金的清理和对账工作,并按要求向同级财政部门报送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和说明,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资料要做到格式统一、内容完整、数据真实、报送及时。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将审核汇总后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决算及时报送上级财政部门。

就业再就业资金终了如有结余,需详细说明原因,并经批准后,按规定结转下一继续使用。

六、各级财政部门要将财政预算安排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预算内外各种渠道筹措的就业再就业资金及时转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按具体用途进行分账核算。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2005年底结余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原则上要合并纳入就业再就业资金统一管理。

七、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要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纳入企业所在地政府的就业再就业工作规划,所需资金除特定政策补助外,由当地政府统筹安排落实,中央财政在对各地就业再就业资金进行补助时一并予以考虑。各地不得因隶属关系等原因将中央管理企业下岗失业人员排除在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之外。

八、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建立健全财务管理规章制度,强化内部财务管理和审计监督。要以建立和完善职业介绍补贴、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等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发放台账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明确并公开各项就业再就业资金的审核拨付程序和办理时限,未能在规定时限内办理的,要及时向有关方面说明原因。要严格按照规定程序审核就业再就业资金,不得擅自扩大支出范围和提高支出标准,严禁截留、挤占、挪用、骗取就业再就业资金,并自觉接受监察、审计部门和社会的监督检查。对违规使用就业再就业资金的,要按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九、各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及时掌握和通报有关情况,定期向上级财政、劳动保障部门报告就业再就业人数、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等有关情况,定期或不定期对就业再就业资金管理使用情况进行全面或专项检查,共同研究解决就业再就业工作存在的实际问题。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劳动保障厅(局)可根据本通知,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备案。

十一、本通知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财政部、劳动保障部关于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资金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社[2002]107号)同时废止。

上一篇:司法所禁毒宣传工作简报下一篇:煤矿生产技术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