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工作究竟为了什么(精选8篇)
登进自己空间,看看有什么最新动态,看别人每天的心情。
打开最近访客,看看多少人还注视着自己,有时很希望有一个人能在我空间里来看一下。
想有个人注视着我, 我怕被人遗忘,所以常更新心情...
很多时候,不想聊天,不想被人打扰,当有人发来信息问,在吗我选择的是沉默。
很多时候,只想一个人静静 只是想一个人静静,不想去想烦心的事,让心空空的。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恋上了孤独。总感觉心里少了什么~ 然后,我很少说话,默默注视着我们周围的生活。
不想被喧闹所打扰,所以选择了逃避,虽然嘴里整天都说着无聊、可,不会让别人知道心里的苦。
每天,重复地放着那几首歌,翻开电话本,注视着某个人的号码。
夜晚来临,而自己却没有睡意,拿出手机,习惯性的登上QQ,看到很少人在线,然后,开始重复的打开每一个分组,没有别的意思,只是想看看而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习惯上了隐身。然后,看着别人的头像,熄灭、、、点亮。
看着群里面的吵闹,而自己却从不发表一句、渐渐地,闪动地头像开始减少。
逐渐的开始明白,自己地生活,都是自己陪着自己过。
孤独了,寂寞了
心也独自在外流浪了
累了,痛了
却还不得不继续下去
多想放弃,多想远离
只是默默的看着就好
为什么我不是一阵风,吹过就好
为什么我不是一场雨,过后就是晴天
为什么我不是空气,至少会被人需要...
现实,真的太现实
现实的我无力去奢望什么
现实的我只求够了就好
现实的我只是为了活下去
生活,生活就是,生下来、活下去,仅仅只是这样而已
跌倒了又怎样,爬起来继续走
哭了又怎样,擦干眼泪生活还是得继续
受伤了又怎样,强忍着痛还是得笑着面对
累了又怎样,无力承受又怎样,又没人替自己分担......
坚强的背后,又有谁懂呢...
我累了,真的累了,只想安安静静的
当到了极点的时候,真的想就这样放弃了...
放弃自己,放弃这个世界
变成一阵风也好,一滴水也罢...
可是
有太多的不舍
有太多的不甘
有太多的无可奈何...
生活还在继续
生命还在延续
未来还在向我招手......
加油!。
自2002年博客被引入中国后, 人们对博客一词的接触和了解越来越多。经历了2005年的“博客元年”和2006年的“博客年”后, 人们对博客更是不再陌生。
一般来说, 人们对博客的认识有以下几种: (1) 博客是一种网络服务; (2) 博客是在网络进行写作与表达的个体; (3) 博客是个体网络生存的一种身份和方式。对于教师来说, 我们更倾向于第三种, 即博客是教师生存于网络的一种角色, 我们可以特指为教育博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无论是教师, 还是学生, 在W e b 2.0时代里, 这样的一种角色都可以用这样一个代名词——学习者。
在Web2.0时代, 教师和学生、教师和教师、学生和学生应该是一种互为师生的关系。若让教师以学习者的身份出现, 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份勇气, 更是一种基本态度和理念的呈现。
社会化学习映入眼帘
We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是指学习者利用Web 2.0的各种社会网络服务参与到多种网络社群中, 与互联网其他学习者共同交流, 并获得知识、能力等的提升。学习者延续了现实生活中的角色, 展示个人的思想和智慧价值, 并通过网络获得他人的评价反馈, 从而促进学习者自身的学习和思考, 在这个循环往复的过程中获得提升。图中描述了W e 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进程。
桑新民教授曾经说过:“最好的学习是个性化的学习”。博客就是个人学习成长的一个充满个性化的基地。有了这个基地, 我们可以全面规划我们的学习、研究和专业发展。我们不但可以从网络或他人那里接受大量的信息, 而且可以在个人的知识、技能、价值标准、角色能力等诸多方面产生融会贯通的效果。这个进程中隐含着一些丰富的内涵, 包括用户参与、社群、社会网络构建、社会资本积累、个人知识体系构建、个人品牌塑造等。
要想驾驭教育博客, 我们需要行动起来, 经历从博客体验、传播到最终的塑造。这也是学习者从“内练”到“外联”的成长过程。
跨出第一步的初体验
作为学习者的教师必须首先跨出第一步, 才谈得上更多的体验、传播和塑造。那么, 如何跨出这第一步呢?第一, 建立一个专门用于学研交流的个人空间。各类门户网站博客服务、好看簿网站或自建博客站点都是不错的选择。第二, 注册一个G m a i l账号。通过G m a i l, 与互联网上众多活跃的教育工作者连接并交流起来, 并逐步利用G o o g l e支撑教育与学习的强大功能, 改进个人学习, 组织课堂教学, 建设教研团队。第三, 撰写一篇日志或写一个图片故事。讲故事是最好的传播方法, 把自己课堂教学的点滴故事写出来, 与国内外的教师共同分享。在这方面国内的教育博客网站已经做了许多推动工作并取得成效。第四, 订阅第一个地址。W e b 2.0的各种R S S阅读器服务可以帮助我们优化信息的获取, 节约时间成本。推荐使用Google的阅读器, 逐步订阅和聚合到更多你感兴趣的有价值的博客和网站, 扩充信息和知识的来源渠道。第五, 分享你的第一篇文章, 在分享中激励自己走得更远。第六, 认识第一个志同道合的学习伙伴。W e b 2.0时代的社会化学习, 会让你的学习不再孤独。第七, 培养你的第一位读者。把自己的教育智慧分享出来, 让别人了解, 并接受他人检验。
在体验这一步, 重点是“内练”, 具体的方法有: (1) 改造自己的学习流程; (2) 对互联网有价值的内容进行收藏、整理和吸收, 提高个人知识管理能力; (3) 做别人的读者, 阅读他们的文字, 领略他们的思想与智慧; (4) 汲取其中与自己头脑中的知识、认知、兴趣相关的精华, 充实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 (5) 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从关注技术、应用工具, 转到关注人、知识、思想、集体智慧、集体力量; (6) 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个人知识体系和个人社会网络, 并构建自己的教育观点和思想, 增强自己的信心, 为更好地进行网络生存做准备。
体验是“用”的问题, 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我们期待学习者在体验教育博客时会出现一些值得提倡的转变:从P C单机软件使用到网络服务应用;从本地存储处理到网络存储处理;从个体学习转向团队协作;从小范围、狭窄圈子, 转向跨越时空、超出国界的交流交往;从封闭转向开放;从“内秀”转向“外香”;从迷失自我转向找回自我;从单元化走向多元化;从读者转向作者;从信息消费者转向内容创造者……
共享和传播的力量
在传统思维定势下, 要教师把自己的研究观点共享出来, 确实有一定难度。有专家认为, 人们不共享的原因主要是不知、不会或者不愿意共享。也有学者归结为意识、技术、能力、情感、价值观、效果等方面, 即个体 (或群体) 没有共享知识的意识, 不明白知识共享的意义;在技术上没有共享的平台, 不具备实现共享的条件;个体不具备知识共享的能力, 包括对知识共享技术的掌握, 心理上排他和对知识的独占心理, 以及狭隘的知识观;对知识共享不认同;具有知识共享的不愉快或者不成功的经历等等。
传播就是参与和做事, 是一种更高层次的学习, 也是社会化学习的有效形式, 更是一种有价值、有意义的行为。教育博客的核心理念是分享、交流、协作, 教师应紧紧把握这一点。在体验的基础上, 参与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 促进教育博客的应用, 进行知识、思想、智慧的网络传播。
教育博客传播的主要方向有四个方面:一是面向学生, 二是面向教学, 三是面向教研团队, 四是面向教育。面向学生, 就是要把教育博客的技术和理念引入课堂中, 传递给学生。面向教学, 就是把教育博客的相关技术与理念及社会化学习方式运用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从课堂教学展示开始, 逐步过渡到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进行一些更多的实践、探索、应用。面向教研团队, 就是在教研团队中推广博客的技术与理念, 加强教研团队的沟通、协作, 促进团队建设, 提高团队战斗力和竞争力。
共享和传播的过程, 也是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促进。这个过程会启发和催生许多新的研究思路, 对教师开展研究工作大有裨益。
塑造个人品牌和成长价值
塑造是实践教育博客技术与理念的最高境界和最终目标。
一是塑造个人品牌。成功的人生在于你能每天从事一些让你感到快乐且有益于社会的工作。立足于我们的教学实践, 教育博客是我们教育智慧的首要来源, 每一位教师的每一个探索都有其价值所在, 我们可以从中寻觅和发现智慧, 并且充满智慧地进行实践;更重要的是要把个人的教育智慧通过教育博客分享出来, 在分享中接受检验, 获得更多、更广泛、更多元的智慧源泉, 并最终成为我们的个人品牌。这是教师进行社会化学习的原始动力——只有意识到并迸发出这一动力, 才可能推动社会化学习持续地进行下去。
二是塑造人才。每一位教师都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靠岸码头。学生就像一叶小舟, 可以在你这个码头停靠歇息, 也可以在你的言传身教中获得新的启航动力。
“忙”也可以成为好理由,推掉朋友聚会只需一句“我太忙了”,大家就纷纷表示理解、献上同情。
改天吧,改天你不忙,他又忙起来了。没办法,忙人意味着成功啊。
忙就忙吧,忙碌能让我们踏实也好。但怎么越忙,我们却越“茫”起来了呢?忙人增多,抱怨也增多。把自己捆在工作的战车上,滚滚向前,间歇的一刻突然想起,这都是图什么啊?!
我们生活在一个喧嚣和躁动的时代,从历史上看,每个时代都有名利的“套中人”,但都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自由,却有这么多混乱的价值观,这么多的不安和焦虑。
20世纪上半叶,当人们为机器、科学、自由欢呼时,已经有另一些人在狂欢中嗅出了危险的信号。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说:“在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里,造成精神毁灭的敌人更可能是一个满面笑容的人。”
我们的工作重点变成了获取信息,这让人几乎可以无止境地工作下去。我们的信仰被分解,给我们自由去找寻人生的意义又实在辛苦。更大的问题是,我们最大的梦想似乎就是“成功”了。成功催促人们去竞争、去算计,却把人和人之间互助和认可的力量轻视了,把“他人”——这个最大的精神源泉和信息源泉轻视了。况且,成功又是什么呢?
让人在虚无和疲惫中工作是残忍的,这无异于规劝一个怀着必死之心的人为他人生存下去。时代不可逆转,我们只能向前。现在正是怀疑的时刻,是剥开自己、细细考量的时刻。
在这个炎炎夏日,我们为你奉上一些曾在“意义”这个蚕茧中苦苦折磨自己,又最终破茧而出的人写就的清凉小品。其实大问题并不一定是泥沼,它是每个人都可以直面的。
现代人常说的科技改变人们的生活,难道错了吗?人类发展科技,探究科学肯定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字典中关于生活有这样一项释义:为生存发展而进行的各种活动。按照这样的解释,我感觉科学与人文就都是生活的一部分,科学主要研究宇宙天体物理化学等自然客观事物现象,而人文主要研究人的伦理哲学、法律、宗教、艺术等社会生活的现象。两者研究的领域虽然有很大的差别,但它们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快乐幸福。科学满足人们对物质文明的追求,人们满足人们对精神世界的追求,他们都是人类为了生存发展而进行的活动,他们在本质上是不冲突的,是一致的。今天的我们又怎么可能会离得开科学技术而生存呢。在医院里,到处是高科技的医疗设备,他们帮助医生们更好地地救死扶,发展科技和救助那些需要被救助的人在这里是不矛盾的,发展科技是为了让所有需要被救助的人不在需要救助。或许玛丽?尤肯达修女提出的问题将永远是个问题,这个困境将永远存在,永远都在追求中,这难道就是人类发展的现状与未来吗?
我在上海的世博会上cisco馆中看到的这样的一段视频:暴风雨将至,一个大家庭里的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响,一个放学的孩子,一位临盆的孕妇,年迈的老人与工作者的人们,他们最终避开了暴风雨,安全且健康。那是因为有了云,有了云服务、云计算、云储存以及各种各样的云。科学的力量就是如此强大,可以帮助人们轻松解决生活中的各种各样的问题,那我们相信科技的发展一定会修女提出的问题。
进而为了说明的是:失败并不可怕,去经历,即使摔破头也好歹奋斗过一次,轰轰烈烈的人生总是更有价值的。
一度我对这些东西深信不疑,所以有时候说服自己去做一些事情会用的借口是,试试看嘛,反正之前从来没有做过,小到吃凤爪的时候把辣椒都吃掉,大到大学读了文科并坚决地断了转专业的念头。
并且我觉得,很多人都应该是同样这般相信的,所以我们会看到周围的人会这么成天的折腾来折腾去,参加学生会参加社团,旅游踏遍四方,女朋友男朋友一个一个地谈,都是想去经历不同的事情或者是让用人单位以为自己经历了很多不同的事情。
奋斗里这么句台词是有道理的:要大体等死了以后,活着就该折腾折腾。
而《海上钢琴师》告诉给我另外一种反驳,一种对“人生来为了经历”的反驳,就是人生来是为了坚持某种东西。坚持这个词可能不大好,或者说守望?坚守?守侯?就这个意思。
可是,问题是,坚守的究竟是什么呢?
一个人的一生在海上度过,从未踏上过陆地一步,生活除去音乐貌似没有别的东西,中间爱上过一个姑娘。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也曾在十二年里一直重复一种单调的生活,或者说,坚持一种单调的生活,中间也会偶尔爱上一个人。它们很相似吧,可是为什么,前者我会去动容,而后者我会觉得我们很猥琐呢。
难道仅仅是因为音乐、钢琴是比语文、英语更小资、更能挑逗人情感的东西?
当然不是。
那也就是说,我们之所以会为了1900去感动,不是因为他坚持的是某种生活形式,坚持了一辈子没有放弃,而应该是一些别的东西。那到底是什么呢?
当然,很多答案是一听就对的,比如坚持的是信念啊,信仰啊,态度啊,人生哲学啊什么的,但都是狗答案,等于毛都没说,而且给这种答案的人一定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有没有明确的,通俗易懂的,可以让我明白的知道,因为1900坚持了a,所以我会为他感动。
大概是较真了,但如果我不能明确的知道,我会不可避免地觉得很多类似的电影都只是在伪装小资,而我相信事实应该不是这样的。
所以有人知道麻烦告诉我一下。
然后,想起来了,好像主题不是这个问题,主题是,人生来是为了经历,还是为了去坚持那个a。
还是,它们之间不矛盾,它们可以共存。
有人知道麻烦再告诉我一下。
今年大红大紫的美剧《权利的游戏》第七季开播,近年来对于这部剧的赞誉已经溢满而出。不管是从特效,剧情,人物刻画,引用经典,还是人性本质,这部美剧把人性、暴力、欲望、权利几个点体现的淋漓尽致,给了看客们一个视觉体验以及精神世界的盛宴,冰火于人们最大的魅力也许在于它所刻画的的人栩栩如生,还有剧情对人物角色的再塑造,十分像现实生活中的状况。通常电视剧都会围绕一个命定的主角开展,所以日漫有:主角不死定律。但是《权力的游戏》无疑打破了这一规则:任何你喜欢的角色,都有可能死亡。
任何一个对生活稍有留意和思考的人都会发现在现实中人会受过去多大影响,受现在多大限制;而经历过痛苦的人也都会明白,有些时候,人生可能完全不是你想象的样子,或者变得无法想象的糟。命运的那种不可预料,从艾德的头被砍下来的那一刻就注定了它不是一本普通的小说。多像现实生活啊,你以为事情有所好转的时候,一下子变得更糟。而当我们以为狼族会就此衰落的时候,萝卜拿起了他的剑,再一次让斯塔克称王。
而在看这篇独特的美剧的时候,从中我们究竟能看到什么?
我们从人物中看到什么
琼恩.雪诺
每个人心中都住着小男孩,代表着过去,代表着安于现状。但人生重大选择关头,要找到勇气,做不得不做的事情。Kill the boy, and let the man be born.蜘蛛大人
美国真人外教一对一互动学英语
众望所指,权力所栖
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权力是件古怪的东西 既然生死取决于佣兵
我们又为何假装承认国王的权力至高无上呢 力量存于人心 信则有 不信则无 即便矮小之人 也能投射出巨大的影子 Power is a curious thing, my lord.But if it’s swordsmen who rule, why do we pretend kings hold all the power? Power resides where men believe it resides.And a very small man can cast a very large shadow.培提尔.贝里席 唯有阶梯是真是。攀爬才是生活的全部。Only the ladder is real, The climb is all there is.赢了才能生,输了只有死。
艾娅
我们要对死神说的只有一句话:不是今天
And there is only thing we say to Death: Not Today 美国真人外教一对一互动学英语
我们从剧情看到什么
无论你活了多久,still know nothing.你不知道“我爱你”。
你不知道不是“winter is coming”而是“winter is here”。你不知道命运无常,劫数难逃。
你不知道母亲常常训斥你不要爬高,下一次竟真的摔坏双腿。
你不知道会有那场“血色婚礼”,你以为自己被命运眷顾,悲怆的“卡斯特梅的雨季”响起让人悲痛欲绝。
你不知道那个小巨人Hodor,完成了自己的使命“ hold the door”,是怎样的让人泪洒寒冬„„
多的是你不知道的事。
即使你知道,命运莫测的转盘里,you know nothing!对生命存有敬畏和爱意。
权力没有永恒,坦格利安如是,拜拉席恩如是,兰尼斯特亦如是。
人生不比歌谣,总有一天你会大失所望。每个人年幼时都以为自己是地球中心,整个世界都是围着自己转。其实不然,中心是历史命运它本身,而不是所处其中无可自拔的人。孩子总会长大,现实的世界很是残酷。
从第一部到第六部,再到正在播放的第七部,《权力的游戏》一直在告诉我们一些东西。而这些,远比剧情本身来的珍贵。
美国真人外教一对一互动学英语
更多美剧、英语相关文章,可以搜索“云海螺”并关注哦~
首先,我们要学习名师淡泊名利,对教育信仰的坚守,对教育理想的执着追求。不少教师对教育有热情,也有自己的教育信仰和理想,但是这种热情很难保持,尤其是遇到外界力量的阻挡或诱惑时,信仰动摇了,理想泯灭了,热情冷却了,最终变得碌碌无为了。前不久,某骨干教师到江苏南通参加了国家级培训,70多岁的李吉林老师精神抖擞地站着给学员们讲“情境教育”时,大家深受震动。随着幻灯片的展示,她们奋笔疾书记下了有关“情境教育”的理论及操作方法。毫无疑问,情境教育确实可以现学现用,帮助我们改进教学,我们是该好好琢磨领会其精髓,融合进我们的教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但是,笔者以为“情境教育”背后的东西或许更值得我们学习,那就是李吉林老师一生淡泊名利,对教育理想的执著追求。李吉林老师曾有机会任市教育局长,但她一生致力于情境教育的研究、实验、推广。无论在一线,还是退休之后,她从未停止对“情境教育”的探索与总结,她对名利的淡泊,对教育的热情,对研究的执著,无疑让当前教育圈子里很多热衷于名利者无地自容,相形见绌。
现今,教育界盛行“教而优则仕”,想捞个一官半职的人为数不少。李吉林老师此生钟情于“情境教育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几十年如一日地引领基层学校和教师,埋下头来,潜心探索,静心实验研究。36年持之以恒不断丰富发展的情境教育理论及操作体系获得2014年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其显著特征就是坚持。这种“持之以恒”“实事求是”的优秀研究品质,研究成果具有原创性,在研究范式上将实践与理论自然地融在一起,其影响已经走向世界。试想,当初李吉林老师如果去当教育局长了,“情境教育”顶多在江苏南通小范围内见成效,又怎能在江苏、北京、四川、新疆等省市的学校落地开花结果?
我们在聆听李吉林老师的讲座,面对她这个人时,是不是更应该学习其持之以恒的痴情教育、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脚踏实地的研究品质呢?如果我们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的青年时代就划定一个目标,不汲汲于名利,不戚戚于得失,立足现实,一辈子就做一件事,那么我们也能做出成绩,让平凡的人生不再平庸。人有理想不难,难的是坚持,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梦想,没有努力,而是我们没有韧性和执着,不能持之以恒。“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守自己的教育理想就会成功,这或许才是我们最应该从李吉林老师身上学到的精神。
其次,我们要学习名师对教育怀着宗教般的虔诚,钟爱讲台,在教育征途上,生命不止,奋斗不息。教育是一门朴素纯净的事业,需要我们用一颗朴素纯净的心来做,更需要我们毕生用身体行走。这种虔诚与热爱并不随着年龄的增大、时间的更替、岁月的流逝、地点的变化、位置的升降,而有所改变。于永正是全国较著名的特级教师之一,退休后依然钟情于教学,勤耕讲台,如今已是古稀之年的他仍然活跃在教改一线,时常为一线教师奉上精彩的公开课,课堂上精神抖擞,激情饱满,以一颗永葆青春的童心,引领孩子们开启思维的大门,步入智慧的殿堂。吴非老师退休了,还默默关注教育,用文字针砭教育时弊,唤醒教育同仁。即便患了严重的眼疾,他也没有放弃笔耕。每每看到他新浪博客及时更新文章,文字不断见诸于媒体,我不禁肃然起敬。用我们的话来讲,他们早已退休,本应安度晚年,尽享天伦之乐,却在用身体、用文字行走于教育路上。我想,没有对教育的热爱与虔诚,他们不会自找舟车劳顿之苦,静坐伏案写作之累。相反的,我们现在很多身在教学一线的老师,都想逃离教育圈子,逃不掉的就苦熬着,扒着指头算还有多久退休,盼着60岁早点到来。这或许就是我们平庸的原因吧。
纵观古今无数名师,即便步入人生暮年,却依然关注思考教育,活跃杏坛,发挥余热。没有对教育深深的挚爱与眷念,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我们这些正在讲台的教师,是不是应该以名师为榜样,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甚至成为这一行的专家、名师呢?
再次,我们要学习名师不走寻常路,敢于与众不同,做最好的自己。当下,名师众多,但每一个名师都有其自身的特点,于永正“简单语文”,孙双金“情志语文”,王崧舟“诗意语文”,刘云生“心根语文”,管建刚“作文革命”,韩兴娥“海量阅读”,陈琴“经典素读”……可以说每位名师都有个特别的“符号”,教学都镌刻上了自身的烙印。管建刚老师呆过村小,下海经过商,最后还是回到学校,致力于作文教学研究,创办班级作文周报,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成为当今小语界的作文教学专家。他说,如果当初也走阅读教学之路,就没有今天的管建刚。无数名师的成长经历昭示了一个道理:走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做一个有特色的教师,成为一个最好的自己。
我们学习名师,不是要做第二个“于永正”,但是我们可以做“李永正”。这就需要我们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地总结提炼出自己鲜明的教育特色和教学风格。就语文教学而言,有识字与写字教学、口语交际、阅读教学、作文教学、综合性学习等,我们可以从中选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版块,扎下去,钻进去,把自身的个性、气质、阅历融进教学中,不断锤炼,持之以恒,终究会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或许我们穷尽一生也成不了“管建刚”,但是我们很可能成为“张建刚”“王建刚”。
最后,我们要学习名师远离喧嚣繁华,耐得住寂寞,常读常写。观当今活跃在教学一线的名师,大都耐得住寂寞,远离喧嚣,沉下心来阅读,静下心来写作。王崧舟老师周末几乎不出门,拒绝应酬,书斋静读,阅读内容涉及教育教学、人文、社科、哲学等方面。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不但是一个接地气的教研员,而且笔耕不辍,著作颇丰,几乎每周都有一篇教研论文问世。余老师每个月都有写作计划安排,甚至在大年初一也没放下笔,家人逛街玩耍,他却呆在家里修改润色文字。名师大多是酷爱阅读,勤于笔耕之人,因为他们深知读是吸纳,写是输出,读写结合让自己教育教学源源不断地化为一潭活水。
反观现实,我们有多少教师喜欢阅读呢?我们更多地喜欢“砌长城”“斗地主”,喜欢在觥筹交错中寻求快感和麻醉自己的神经。能够拿起笔来,记录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活者,更是凤毛麟角。某地搞教师读书活动,要求大家读书,写心得体会,结果全县才收到40多篇心得体会,其中五分之四都是从网络上抄袭的,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读过,为了得到一个“红本本”,就采取“拿来主义”。教师不读书,不动笔,何以教?以何教?
在老家有一种蜂,它们的个体并不大,通身灰黑色的,常以钻竹竿或是椽子为营生,因此人们都称呼它们为竹竿钻。我对它们并没有什么好感,因为小时候顺着竹竿上的圆孔向里面吹气的时候,曾被它们蛰过,以至于肿痛得三四天都吃不好东西。但就在昨天,我改变了对它们的看法。
午饭后,坐在屋檐下闲谈的时候,突然听到一阵阵“吱吱”如电动机启动的声音在头顶响起,接着便见到丝丝竹屑飘落下来,如仲夏时节香椿树的花絮一样。我仔细寻找,原来是一只只钻竹蜂正在钻房檐下的竹竿呢。不大一会儿,竹竿上就出现了一个个圆圆的小孔。其实我们都知晓竹竿的质地是相当坚硬的,但在钻竹蜂的努力下,即便是海碗口大小的竹竿上也布满了大大小小的圆孔。这让我颇感惊奇,于是就捉一只钻竹蜂来研究,反复摆弄了老半天,我也没有发现它们有什么锐利的工具,相反的它们只有柔弱的腿,细软的口器。真是不可思议。闲谈时,父亲很随意的一句话为我揭开了谜底——“它们外边柔弱,但是它们有一种钻劲,一种坚持钻下去的精神。”
的确,和钉子相比较,它们并没有坚硬的身板和尖锐的钉头,也缺乏外在的压力,但它们却和钉子一样钻进了坚硬的木头或竹竿。如果说钉子凭借的是天生的优势和借助于外在的压力而实现了钻透木头的目的,那么钻竹蜂则完全是依靠自己的信念和坚持。它们没有外在的压力,也没有硬挺的工具,只是在一种自然的状态下,为了完成生命中的一种需求而坚强地钻进了木头,依靠自己柔弱的工具凭借一种钻劲,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钻透了竹竿。这是何等平凡的追求,但又是何等惊人的精神。我不禁对它们肃然起敬。
由此我想到了专业成长。其实很多教师总想借助于外力而攀附生长,就如同藤本植物一样。也许这并没有错,最起码可以借力得力,轻松地实现自己的成长,从某个层面来说,这不啻为快速成长理所当然的一种捷径。但是我想说的是社会上并不会有那么多的良机和关系,或是贵人为你所依。那么是不是由于缺乏这种有利的条件,我们就此停滞而置成长于不顾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成长是我们自己的事情,幸福的人生也是我们自己的,除了我们自己没有谁能够替代我们实现梦想,就像任何时候你都只能独自入眠一样,我们只能走在自己的路上。
那么我们究竟该怎么办呢?不妨像钻竹蜂那样,凭借我们坚定的信念和坚持的精神来实现自己的梦想,凭借我们不懈的努力和刻苦的钻研来促进自己的成长。这是不需要什么外在的条件的,也不需要本身的优势,而只需要生命中的一种需求,一种追寻,一种坚持的精神,只需要认准目标,坚定不移地走下去就足矣。
成长距我们有多远?其实只隔着一只蜂和竹竿的距离。成功离我们有多远?其实也只不过一对柔弱的口器之于坚硬的竹竿之间的距离罢了。只要我们想做、愿做、乐做,那么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成长的路上,就像钻竹蜂一样,需要的是坚持和坚定。
【我们工作究竟为了什么】推荐阅读:
大学我们究竟应该学什么07-22
抗癌我们能做什么05-28
读《我们缺什么》有感作文07-18
我们应向上海学习什么?10-28
疫情让我们收获了什么作文06-09
我们为什么要好好读书10-10
我们共同的什么初三半命题作文06-10
我们到底该做什么 关于爱国07-07
为什么我们不能坚持励志文章10-20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管理?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