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2024-08-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精选8篇)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篇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大力改善,“高龄化社会”的现象波及到许多国家,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的增多必然会带来许多新问题,其中就包括老年人的犯罪问题。随着我国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比例逐步提高,老年人犯罪现象也逐渐增多。本文通过分析老年人犯罪的形势,探析老年人犯罪的原因,提出了减少老年人犯罪的措施,希望可以达到预防老年人犯罪的效果。

关键字:老年人;犯罪特点;犯罪原因;对策和建议

一、老年人犯罪的特点

老年人犯罪问题已变得越来越突出,从不同的角度看,老年人犯罪表现出如下不同的特点:

1、从犯罪率上看,老年人犯罪率低。虽然近年来我国老人犯罪率有所上升,但老年人犯罪的人数在所有犯罪人数中的比例还是低的,并未形成严重的社会影响。

2、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年人犯罪案件中的老年人大多数文化低,修养差,大多数是文盲或小学文化,由于文化有限,他们道德缺失、行为失范,法制观念淡薄,有的犯了法还不知道。

3、从老年人犯罪类型上看,老年犯罪与青、中年犯罪不同。由于受身体衰老的限制,一般难以实行暴力犯罪。男性多属猥亵、强奸、流氓犯罪、诱骗、放火、盗窃、侵占、窝赃、赌博、伪造、投毒、诈骗等。老年女性犯罪的类型多为扰乱社会秩序的犯罪,如利用邪教组织破坏法律实施、聚众扰乱交通秩序等。

4、从犯罪对象上看,老年人犯罪对象多为弱势群体,多以儿童、妇女或残疾、弱智、病患者为其侵害对象,手段简单,均为单独作案。

5、从犯罪区域分析,农村老人犯罪比例大。社会上一些丑恶现象和不良风气不断地向农村曼延和发展,农村的老年人长时间得不到健康、文明精神的洗礼,以致步入歧途,不惜以身试法。

6、犯罪行为趋于男性化。老年人犯罪中,男性犯罪人的数量大大超过女性犯罪人。

二、老年人犯罪的原因

老年期是人生中最后一个时期,老年人的社会地位与作用的变化,对其心理会发生重大的影响,因而这个时期也是老年人很重要的再适应时期。对他们的犯罪产生深刻的影响。分析他们的犯罪特点可以了解到他们犯罪的原因主要有下几点:

1、腐朽思想的影响。在当前形势下,腐朽思想往往借助各种不正之风在社会上传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社会上还存在着大量的“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时时污染和腐蚀人们的灵魂。老年人闲暇多,与社会交往复杂,不健康的一些非法场所是老人犯罪的滋生地,②

文化程度低的老年人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影响。以此,一些老年人受其影响,追求物质享受和不健康的精神刺激,不惜铤而走险,导致犯罪。

2、法制观念淡薄。在老年人犯罪中,农民往往占有绝大部分比例,且基本上为小学以下文化程度,文化素质很低,有的甚至目不识丁,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极其淡薄,从而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3、是老年人心理特征发生改变。老年人精神与身体衰退,感官功能降低,反应迟钝,使其人格心理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往往表现出自我中心倾向,固执、偏狭、幼稚、易被激怒,在遇到挫折或受到刺激时就会失去已经形成的成年人的那种克制和理智,变得像儿童一样任性、固执、冲动起来。这种情绪回归现象常常使老年人在产生人际冲突时牢骚满腹,缺乏宽容、通融态度,不能恰当解决所遇到的纠纷,很容易因为小事而激起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出现攻击性的语言和行为,易于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4、社会、家庭对老年人特别是孤寡老人关爱较少。随着工业化都市的迅速发展,城市居住环境造成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增加了老人生活的孤独感和匿名程度,弱化了“邻里相望”的互助功能和监督功能。“空巢”老人、独居老人日益突出,家庭情感功能和教化功能严重的衰退,由此而来的独居老年性犯罪比率不断增多。

5、我国的老年人社会福利制度尚不够完善。我国还处于经济发展期,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各种养老制度不健全,特别是对农村老年人的养老制度不健全,造成老年人晚年生活没有保障,使一部分老年人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

三、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对策

在老年人犯罪的预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努力:

1、建立健全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规政策体系。完善《老年人权益保护法》,从养老、医疗、救助等方面制定保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的法律法规及政策。刑法修正案

(八)增加了老年人犯罪从宽处罚的原则,但该原则过于粗放,建议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办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制订专门的《办理老年人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若干问题的解释》,具体划分老年人刑事责任的年龄段,确定老年罪犯刑种的适用,做好老年人犯罪刑事司法解释的具体工作。

2、要加强法制宣传,提高法制观念。要坚持打击与教育并重的原则,在依法严惩严重刑事犯罪分子、震慑犯罪的同时,还要通过报刊、电视、电台等形式以案说法、以案普法,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自觉抵制犯罪。特别是要把法律宣传教育深入到最基层的农村地区,因老年人具有不易集中、文化偏低、沟通困难等特点,法律宣传的形式要有针对性,采取更易被老年群体接受的法律宣传形式,如将法律知识融入戏曲、地方戏等表演中。切实提高农村老年人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

3、要关注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特别是老年人的家人、子女,要“常回家看看”,多一些时间陪陪老人,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排解他们精神上的孤独和空虚,避免因精神上的空虚寂寞,在客观上受外界不良因素刺激下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如农村“空巢”现象引发的③

老年人以幼女作为性侵害对象案件。要多通过心理疏导作用,减少导致老年人犯罪的个人因素。除此之外,应动员全社会关心尊重老人,切实保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不使他们产生失落感,教育他们保持晚节,老有所为。

4、打击与警示教育相结合。要突出打击重点,对严重刑事犯罪分子,要加大打击力度,依法从重从快惩处,以伸张社会正义,震慑犯罪,并以案说法,教育老年人学法,懂法,用法,认识犯罪的危害性,自觉抵制犯罪,从而预防和减少犯罪。严格落实帮教措施。对老年犯可以在司法行政机关内设立专门的社会行刑和矫正机构,统一管理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和剥夺政治权利的执行工作,并逐步建立专业化的矫正队伍,引进义工服务制度。家庭、居民委员会、民政部门和社会福利部门,及时解决老年犯生活出路问题,落实生活保障措施,预防再次犯罪。

5、健全社会福利制度。积极探索符合我国农村实际情况的养老制度,努力提高农村农民养老保险参保率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率。每月定期定额发放五保户生活费和最低生活保障户的补助,将无人照顾的五保孤寡老人安置妥当。完善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为农村老年人创造安享晚年的良好环境。建立完善的老龄体系,围绕“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禁”的要求建立以社区为中心的老年服务网络;各乡镇成立老年人俱乐部、敬老院、老人服务中心,引导老年人参加各种社会活动。

6、对老年人犯罪案件的判处时,可根据老年人犯罪情节的轻重,结合案件具体情况,打击与教育并重,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以从宽处理为条件,包括减轻刑罚,依法可判可不判的,尽量以不判为主;判刑可轻可重的,尽量以轻判为主;尽量照顾老年人身心特点,注意说服教育;审理用语规范化,讲究策略,保护老年人的自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快速办理并简化办案程序。以便老年犯罪嫌疑人尽快回归正常的生活秩序。

五、小结

总而言之,老年人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老年人犯罪的上升趋势是造成社会不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老年人犯罪在当今社会中应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因此,研究老年人犯罪的原因、特点、以及防治对策,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多管齐下,形成有效的措施,以期望对抑制老年人犯罪产生积极作用,更重要的是有助于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河南信阳市固始县检察院,《老年人犯罪率高发应引起重视》,2012-03-09

[2]吴宗宪,论老年男性的犯罪心理,政法论坛,1992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篇2

一、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原因分析

目前, 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心理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1. 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 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 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于是, 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 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 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2. 大学生的心理不成熟。

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 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完全成熟。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 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 往往会以其骄傲的公主王子心理对待事情、解决问题。如果缺乏正确的引导, 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 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来看, 教育体制存在缺陷。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的素质问题以及校园中的不良环境都会给大学生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 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 存在重知识“输入”, 轻思想品德“塑造”, 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 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酗酒等也无人过问。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 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 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 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歧途。

4. 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家庭教育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 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 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从家庭方面来讲, 大学生犯罪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比如, 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 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 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当子女考入大学后, 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 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一旦子女犯罪, 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还有一些家长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 把孩子当“小祖宗”, 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 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 更是对其放纵。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 优越感强, 受不得丝毫委屈, 一旦心理失衡, 就用暴力解决问题, 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所以社会在研究“问题大学生”时, 也不应忽略了其背后的“问题制造者”, 家庭教育不当或缺失是大学生犯罪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

二、大学生违法犯罪的预防措施

正确道德观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并非是一朝一夕之功, 也绝非权力所能奏效, 所以预防是减少大学生犯罪的最有效的途径。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对人才的珍惜, 是对社会的负责任。每个大学生犯罪案件都是个人、家庭、学校或者社会等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产物, 是社会多方面消极因素的综合体现。因此, 减少和预防大学生犯罪, 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1. 加强思想道德教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正处在人生成长的关键时期, 大学期间对于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让大学生能够学到现代科学知识、技能和理论的同时, 对他们进行有效的道德素质教育, 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 教会他们为人之道, 使他们真正成为心智与人格全面发展的有用之才, 是高校教育中一个不容忽视的课题。

2. 强化大学生的法制教育,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

目前, 我国针对在校大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仍很薄弱。在开设课程发面, 各个高校都普遍重视专业课、外语等, 而往往忽视思想道德的教育。开设的法学基础课和思想政治课也针对性不强、内容僵化, 一般局限于讲授一些法律基础知识, 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 而校方对学生的德育却未加强, 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 致使一些大学生在对物质享受的盲目追求中迷失了方向, 犯罪的数量才会与日俱增。有些人在实施盗窃行为时都不知道自己是在犯罪, 法律意识比较薄弱。对此, 各大专院校应首先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 采取各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加强法律常识教育。其次, 加强与司法机关的联系, 由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结合校园内的案例讲危害, 使大学生在实案中学法、懂法, 起到引导和教育作用。另外, 学校还应将法律学习贯穿于整个高等教育阶段, 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结合校园文化生活, 开展主题教育、法律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法律咨询等活动, 促进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高。

3. 司法机关的积极协助。

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 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以法律效果为基础, 以政治效果为原则, 以社会效果为目的, 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 挽救这些失足青年, 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且有悔改之意的, 应采取微罪不诉或建议法院单处罚金的方法, 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 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司法机关也应该有重点地与大学定期联系, 帮助学校建立良好的校园环境, 同时加强校内的司法宣传教育。

4. 家长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

学校对大学生的引导是整体上的、普遍性的, 而对大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性的引导则要靠家长了。因此, 家长要注重对自己孩子的了解, 加强与孩子的沟通, 在配合学校教育的前提下, 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努力为孩子营造一个积极健康、温馨和谐的成长环境。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篇3

关键词:工程建设  招投标  原因

近年来,在我国频频发生招投标领域的违法犯罪行为,而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我国关于在工程建设招标投标的监管的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健全,对其监督不到位以及招标投标的监管机制欠完善所引发的,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规范、统一招投标市场的形成。总体来说,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工程建设领域整顿几乎年年进行,司法机关也查处了一些典型案件,但工程建设领域依然是违法犯罪案件的高发区,其中的问题依然是十分严重的,仅仅只想依靠一个方法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我们需要做的是要寻找深层次的原因,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做到规范市场。

1 法律制度尚不完善

1.1 法律法规制度不够严密

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我们也要看到法律的空白点,这也也极为容易造成招标部门监管的“盲区”。

1.2 法律法规规定不够严谨

招投标制度规定的程序不够细致严谨,还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成本价”的规定就很模糊。实际执行中难以分析判断成本价,不具有可操作性。还有规定投标后企业未中标原因不作说明,给招投标暗箱操作留有空间,给投标人投诉和维权也设置了障碍。

此外,在中标价格的设定、计算方法,招标咨询代理机构的设立、管理,专家评委的权限、抽取,专家库人数的设定、范围,投标单位资质的审查等方面的规定及评标、开标、定标等方面的程序还不够规范,有些漏洞还是比较明显的。像围标、串标、向专家评委行贿等问题大多与制度、程序不够健全有一定的关系。

1.3 法律法规体系弹性空间较大

当下,一些与招标和投标相关的一些法律条款为代理机构亦或是业主都留下了不少弹性空间,以《招投标法》的第十二条为例,该条给了项目业主或者自行招标抑或是委托代理机构等办理招标事宜的权力等等,这样的例子尚有很多。因为投标竞争对手之间微笑的分数差别使得投标竞争也越加白热化,而这些因为法律而出现的弹性空间却也起到了影响照片评标结果公平性的重要因素。此外,我国目前有与《招标投标法》效力等同的《政府采购法》,有许多项目是二者都适合的。在现实生活中,一般建设单位必然会觉得哪个方法对自己有利,就按哪个方法办理手续,从而给违法违规企业实际运作留下了很大的人为操作空间。

2 体制机制不健全

2.1 政府职能定位不清

政府在财政项目的招投标中,同时以立法者、监管者和投资人三种身份出现,这些角色之间界限不清,致使正常的招投标市场秩序难以形成。

一方面,政府既是市场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市场运作的参与者,这种特殊身份定位导致招投标市场监管很难到位。

另一方面,对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人主体和项目法人主体实践中我国现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实际操作过程中,各政府职能部门一般以监管主体的身份履行投资人的一些职责,从而导致一些工程出现只有监管者没有投资人的现象,政府投资人的权利得不到有效保护,工程质量和投资效益也就没有保障。

2.2 监管主体不统一

在招投标监督管理方面,省、市、县经常会出现条块分割和多头监管的局面。地方以及行业之间的行政主管部门基本上都缺少一个权威并且统一的管理监督机构。现今,已经有一些地区成立了政府招投标中心,但是该中心只是限于程序的监督以及管理方面,在关于监督实体这个方面却还是参照的计划经济时期的一些做法,也就是由各个行业的系统的内部抑或是地方的行政主管来以各个行业的特征为参照进行监管。监管制度便因为监管主体的不同而变得各异,这也致使了政府工程管理的模式不同,出现了政府间职能交叠,彼此各自为政的局面,而这种情况是屡见不鲜的。这不仅仅是对行政资源的完全浪费,也使得行政效率大大降低,被监管人也找不到方向。

2.3 交易各方没有形成独立运作的市场主体

首先就是招标环节之间相互依附。项目业主在现行的体制之下只是法律意义上的主体,也就是说实际上他也只是各级政府的代理人。招标代理人能不能完全站在公平效率的角度进行招标运作是由项目业主的价值取向以及所掌握的权力来决定的,不然招标代理也许会丢掉市场。招标代理人被这样的种体制所束缚,在一定程度上,他也只是以业主的意愿为参照来帮助业主完成合乎法律法规的招投标运作。

其次便是投标环节相互依附。我国的高等级资质的施工企业大多为国有企业,他们虽然也在历经着长时间的改革,但是,或多或少的由于历史方面的原因,长时间改革依然没有形成企业发展的动力机制。该行业的企业或多或少的因为建筑行业政策方面的壁垒而长久保持只进不出的消极状态。现今的国有企业或者是集体企业的管理者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紧急态势之下一定会作出对于自身生存有利的选择。

打个比方说。以投标费用方面为例,企业的自主投标投入比较大,并且公关费用也很多,倘若没有中标,那么经营者也便会因为庞大的公关费用而无所适从,不仅如此,未中标也会造成企业陷入长久的困境。

2.4 信用机制欠缺

招投标职务犯罪的发生与信用体系有一定的关联性。我国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步阶段,相关信用体系建设的法律法规欠缺,制约着信用体系建设的进程。人们在生活等方面都比较热衷于权力,而这是因为我国的传统文化以及较长时间的计划经济而造成的。和商品不同的是,建筑产品一般是由招标人和代理人亦或是评标专家委员会进行采购人民没办法进行建筑产品的自助采买。只有商家坚持诚信,才可以有效地获取市场的份额,抢占先机。但是建筑产品招标的过程是不对外公开的,这也一定程度上使得监督工作较难进行。

3 监督管理不到位

3.1 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力

政府主管部门监管不力使得市场依照规则正常运作的主要保证便是监督,从发达国家的一些成功的管理经验来讲,其中比较主要的几点是:严格地监督、政府人员依法行政、不断地健全和完善法律体系等,但是我国招投标监督管理的弱点却也往往是这几点。现今,对其不到位的监督便造成了问题重重的工程建设招投标工作。政府的监管不到位,更会使得问题朝着更坏的方向发展,更严重的也可能导致违法犯罪事件的发生。除此之外,我国的行政管理长久以来都有着当政者隐藏问题的状况,当问题发生的时候,当政者第一时间想到的便是压住事情,不愿影响自己的“政绩”,总是盼望着事情可以在内部进行“消化”。

3.2 评标专家委员会管理混乱

《招标投标法》的颁布从法律上对招投标活动中评标专家委员会的地位进行了界定,减少了项目业主对项目定标的行政直接影响,理论上体现了项目评标的民主化、科学化。然而,在实际运作中评标委员会并没有很好实现其预定功能。

具体原因如下:

一是评标专家人数严重不足或虚假。目前的建设工程招标,涉及的专业种类繁多,各地普遍存在评标专家人数奇缺现象。有的地市专家库单从数字表面上看,评标专家不少,但是细分到各个专业,就非常不乐观。有的招标代理机构为了取得招标代理的资质,在专家名单上弄虚作假也屡见不鲜。

二是专家结构不够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由于评标专家从社会各行各业产生,评标专家的思想道德素质及专业素养较难把握,特别在库容不足的情况下,合乎法律硬件规定的专家基本都入库,致使专家质量参差不齐。目前,专家库普遍存在退休人员较多、年龄偏大、缺乏年青专家等问题。施工招标的评标专家有些凭老经验,对《招标投标法》等法律知识学习不够,创新意识和时代感不强,甚至有个别人员还缺乏评委应具备的职业道德,影响了评标的公正性。

三是专家库的管理严重缺失。现今对于专家的评定方式是不会对专家们形成行政约束的,而仅仅是法律的制约。一系列的包含事前、事中以及事后的招标投标工作当中的关于专家组的部分的规定等现在都是十分缺失的。因此,在评标质量的角度来讲,评标专家自己的道德约束是占据主要地位的,但是,众所周知,现在的社会环境是极其多变且复杂的,这便也造成了其自身的道德约束的力度是远远不够的。

四是评审程序不合理。当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前进,招标项目的规模专业有着很大的差别,且项目数量十分庞大。代理机构往往会从压缩招标成本这个角度来考虑,评标时间是很短的,评标专家在如此紧张的时间当中进行高质量评标成果的呈现显得十分困难,只是履行法律上的程序罢了。

3.3 评标办法不合理

评标办法是招标文件中的主要内容,招投标工作是否公开、公平、公正关键要看评标工作和制订的评标办法是否客观、公正、科学。

实践中,评标办法设置不够科学合理同样可以使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一是评标办法选择不当。目前评标定标办法主要有综合评估法和经评审的最低投标价法。许多招标人在方法选择时没能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确定合理的评标办法,而是一味采用低价评标法评标定标,造成投标人采用价格很低的劣质品牌先低价骗标,然后通过变更品牌来提高价格。

二是评标办法量化不够。当前评标领域没有科学合理地建立起有效的评标模型,评标办法定性的评标内容还占有一定比例。造成评标存在人为因素,“人情分”现象时有发生。

3.4 社会监督缺位

在监督体系当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便是社会监督了,同时这也是应用地十分广泛的监督方式。现今,在我们国家的招投标监督体系当中社会监督大致包含了群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以及行业协会监督等等这几种。但是,我国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的社会民主监督的水平还比较低,且监督的意识也不够强,这样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监督缺位。且现在的报纸对招投标的报道大多为正面报道,对招投标的违法行为报道几乎没有,起不了很大的监督作用。群众参与监督的有效途径不多,现实招投标操作中,招投标的信息发布还不够公开,许多发布招标信息的网站要求付费成为“注册会员”后才能了解相关信息;还有招投标过程中的决策者刻意隐瞒相关信息,造成群众了解信息不对称,群众没有办法监督;同时没有良好的监督氛围,使得群众监督起不到良好的效果,影响了群众监督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罗国安.工程招投标中的违规行为分析与防范[D].华南理工大学,2013.

[2]胡九华.工程招投标违法违规表现形式、成因及其对策[J].中国招标,2007(40).

不赡养老人的现象(作文) 篇4

古代有句话是这样的:“百善孝为先”,中国自古以来就极其重看“孝”这个字。

在中国,不仅仅只有古代重看“孝”这个字,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尊老爱幼”中的“尊老”也是在大力提倡一个“孝”字。赡养老人,既是一种责任,也是中国年轻人的美德。可见,“孝”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每个老年人都期望自己能有一个幸福安宁的晚年,然而在生活当中,一些子女有能力不愿赡养老人,而拒绝履行自己的法定义务的现象时有发生。所以曾有老人说过这样一句话:“生儿子?不孝子即便是生满祠堂都是没用的!”

每次我去公园里烧烤,都会看到有些白发苍苍的老爷爷老奶奶拿着一个大袋子在烧烤场那来回走动,每天就在那烧烤场里走啊走啊,为的就是能见到一个瓶子、罐子或者一些塑料杯子、朔料碗,这些都是我们用过的,对我们来说这些都是垃圾,但对那些老爷爷老奶奶们来说,那些我们认为是垃圾的瓶瓶罐罐和朔料都是他们的宝啊,他们没有儿女赡养他们,每天只能靠拣些垃圾去卖,来维持他们的生活。看他们身上穿的衣服,破破旧旧的,还能看见一些补了再补的补丁。有些老奶奶累得都弯下了腰,可是为了生活,还是每天都得到那里去捡垃圾去卖,这样才能勉强维持他们的生活。那些老人们多可怜啊!他们并不是没有儿女,而是他们的儿女们都不愿意赡养他们,有的老人甚至有五六个儿女,而且那五六个儿女的生活都过得还不赖,但就是觉得老人麻烦,不愿意花这个钱和这些心机,把老人像足球那样提来踢去,一个都不愿意赡养老人,那些老人可是他们的父母啊!因为觉得父母没有用了,就都不愿赡养他们。这些老人多可怜啊!用了这么多的心血养大的儿女们都不愿意赡养自己,真是白养了。

我觉得赡养老人当然是做子女义不容辞的义务,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当然,做儿女的也有生活条件贫富差异的,除了病痛开支较大之外,老人日常的生活所需的,恐怕没有哪个四肢健全的儿女负担不起的吧?再穷再困难,也不至于每月数十元的开支都无法拿得出来吧?就算是电视上播出的案例,好像没有一个儿女的生活是揭不开锅的那种。怎么就让老人无家可归?难以生活呢?无法理解!他们就没有想过,他们现在这样不赡养老人,他们的小孩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们就这样给他们的孩子做榜样?难道他们就不怕到他们变老之后,他们也将像他们的父母一样没有子女赡养他们,像他们的父母那样只能靠捡垃圾去卖来维持生活?我相信他们也将会变成他们父母那样没有子女赡养他们,因为他们已经给他们的子女做了这样不像样的“榜样”!

有些人更是可恶,竟然用“老人分的财产不公平”这样的借口来推脱赡养老人的责任。难道钱是万能的吗!钱能买来他们的父母吗!能买来小时候父母对他们的照顾和培养吗!能买来父母对他们的爱吗!用这样的烂借口来推脱自己生来就应该接受的责任,我觉得那些人真是无可理喻。父母给了他们活生生的一条生命,就已经是对他们最大的赐予了,更别说他们的父母是如何含辛茹苦将他们养育成人了,他们的父母付出了多少啊!他们就为了老人的一点钱而翻脸不认人,这是多大的恶行啊!

我觉得,钱不是万能的,不能保证人幸福。老人们年轻时多么关心和爱他们的子女们,所以,年轻人还是应该花更多的时间照顾自己的父母,在经济上和精神上支持他们,让他们好好生活,快乐的生活。以我的看法,算是最基本的回报他们给子女的爱,晚辈们也要好好赡养老人,不能逃避这样基本的责任。

大学生犯罪现象的调查报告 篇5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天之骄子”的他们代表着祖国的未来和希望。然而,近两年来,这些生活在“象牙塔”中的 “天之骄子”们的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断送了自己的前程,也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虽然,与其他主体犯罪的数量相比,大学生犯罪所占比例还很低,但已显现出一定的上升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提前敲响预防的警钟。

一、大学生犯罪特点

(一)犯罪类型:大学生犯罪涉及的罪名十分单一,从目前统计情况看,仅涉及盗窃和故意伤害这两种罪名,在调查前主观认为应存在的高智商犯罪没有一例;涉案大学生男女比例为7:1,男大学生主要涉嫌故意伤害罪,女大学生无一例外全部是涉嫌盗窃罪;

(二)涉案金额(后果):涉嫌盗窃罪的大学生们下手的目标都是移动性强的个人物品,如移动电话、信用卡、随身听等,且涉案金额都比较小,多数都在千元左右,仅有一例涉案金额为七千元(审查结果为不起诉);而故意伤害罪的犯罪情节最高是“轻伤偏重”,绝大多数为轻伤;

(三)侵害客体:大学生犯罪侵害的客体多是同学,越熟悉的人越容易成为被侵害对象,如同宿舍同学。不认识的人被侵害权益的仅有两例(故意伤害罪一例、盗窃罪一例);

(四)强制措施:大学生犯罪以取保候审为主要强制措施,且被取保人一般能遵守法律,仅有一例因传唤不到而改变强制措施的;

(五)处理结果:处罚一般都较轻。不起诉案件占15%,其余均判处有期徒刑三年以下刑罚;在审理程序上一般适用简易程序。

(六)人员成分:在涉案大学生中,以民办高校的本专科、高等院校成人教育学院的本专科和公立高等院校的专科为主。在笔者收集的案例中尚未出现公立高等院校本科学生犯罪的情况。

(七)年龄结构:以本科一、二年级和专科一年级的学生为主。本科三、四年级学生犯罪的情况没有出现一例。

(八)户籍特征:以外地来京上学的大学生为主。

(九)犯罪主观故意:这些大学生主观恶性比较小,没有顽抗情绪,全部都能如实供述自己所犯罪行,且口供十分稳定,从侦查阶段到庭审阶段,均未出现翻供现象。

(十)大多数犯罪具有偶发性

大部分大学生在犯罪时,事前无明确的作案目标,无明确的行动方向,遇事时临时起意,突发性作案。如犯罪嫌疑人马某到其同学陈某家串门时,无意中发现陈某将1200元现金放在床下的皮箱里,遂产生盗窃念头,并乘陈某不备,将1200元现金全部盗走。

二、犯罪原因分析

大学生法律意识普遍淡漠。就我国目前的教育体系来看,重心仍然在于学历教育,而非素质教育。虽然几经呼吁这种“重学历、轻素质”的情况有所改观,但还远远没有达到理想状况。在中小学的课本当中没有关于普法教育的内容,就算是在大学,也仅仅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开一门必修课“法律基础理论”。在这种教育制度下,从学生到家长都只注重分数,而忽略素质教育,守法的概念也就十分淡漠了。

(一)社会不良文化及风气的影响

1、社会上各种不健康思潮的影响。近年来,一些非主流文化对大学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负面作用。在文化商业化作用下产生的文化糟粕以及暴力、色情、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丑恶现象使一些意志力薄弱,缺乏辨别能力的大学生的人生观发生变化。在一定条件和某种因素的作用下就可能产生违法犯罪,以身试法。

2、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巨大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也有相应的消极一面。大学生入校以后,其原有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原居住在农村或其他中小城镇的大学生,到大城市后,由于社会经验不足,极易受到来自社会各个层面的物质诱惑。同时,在当今市场经济冲击下,校园里的攀比之风和社会上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之风也动摇了校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在这种情况下,自以为是天之娇子、社会宠儿的大学生,在经济状况满足不了自己优越的心理和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时,有些人便铤而走险,走向了犯罪。如来自农村贫困家庭的杨某某,在其经济条件无法满足自己物质需求的情况下,便向学校微机室的电脑伸出了罪恶的手。

(二)心理原因

大学生绝大多数已经成年,其生理和心理都在迅速走向成熟。但是,同生理上的成熟相比较,一些大学生的心理发育水平还相对滞后。因此,心理问题是诱使大学生犯罪的关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具有侥幸心理、冲动心理。大学生犯罪当中,多是冲动型犯罪,即临时起意。犯盗窃罪的大学生中,多存在贪慕虚荣,贪图享乐思想。在侥幸心理的驱使下,往往乘人不备,将他人物品“顺手牵羊”。另外,大学生往往年轻气盛,自我约束能力差,感情比较脆弱、易冲动,缺乏对事件的正确处理与驾驭能力。在一定的突发事态刺激之下,容易冲动和感情用事,极有可能与他人发生冲突,容易产生偶发性犯罪。犯罪嫌疑人杨某与被害人孙某某因锁事发生争执,互不相让,进而厮打起来。在厮打过程中,杨某自觉吃了亏,盛怒之下,用刀将孙某某刺成了重伤。

2、受心理失衡感、失落感的影响。大学生在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一些大学生,特别是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的学生,在远离家乡和亲人,周围环境变动很大,再加之自己囊中羞涩的情况下,孤独、敏感、自卑以及对家庭和社会的不满油然而生,心理易产生失衡或彷徨,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导致他们对人生悲观,难以自拔,极容易走上歧途。

3、被害人防范意识差。大学生尚未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往往自我保护意识差、防范意识不强,这就给那些思想不良的大学生留下了可乘之机。在盗窃案中,被盗物品多是由被害人随手放置在暴露于公共视线之内的地方,从而致使犯罪的发生。如犯罪嫌疑人王某发现其同学郭某某将手机随手放在了宿舍床上,并毫无防备的多次出入。于是,王某乘室内没人之机将手机盗走;而在故意伤害案中,被害人对可能发生的危险缺乏防范意识,不懂得适时避让,以退为进,结果造成自身不必要的伤害。

(三)教育方式存在一定缺陷

1、学校教育方式的缺陷。一般情况下,学校对学生的知识教育抓得比较紧,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重视不够,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另外,大学生作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却相当薄弱。此外,学校内部管理流于形式化也是学校教育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道路。

2、家庭教育方式的缺陷。家庭教育是影响大学生犯罪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常给子女造成不良影响。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有些家庭过于溺爱、偏爱,特别是对子女上大学后的放纵,会使子女产生“自我为中心”的观念,受不得半点委屈,一旦受打击便易心理失衡。

三、对大学生犯罪的预防对策

预防是减少犯罪的最有利的办法。预防大学生犯罪不仅是学校的任务,也是我们司法机关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共同任务。针对大学生犯罪增长现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创造一个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环境,预防才能取得明显效果。

(一)加强对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及法制教育,控制犯罪的发生率

家长与学校应正确引导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追求目标。同时,学校还应采取开设法制课堂、增设法制宣传栏、宣传刊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强化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自我修养,使他们成为德与智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材。

(二)加强引导,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在大学生们正确认识自己心理的同时,社会、学校及家长也应该加强对大学生们心理的正确指引,帮助他们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消除不良的习惯和消极想法从而增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三)完善和健全校园内的内部管理体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 为保证良好的校园生活环境和学习场所,学校要加强内部管理,采取针对性措施,健全管理约束机制;配合有关执法部门综合整治,排除校园周围不健康因素对大学生的影响和干预。通过建立一整套的安全防范管理体系,切实抵制社会不良文化的进入,最终从体制上杜绝违法犯罪现象。

(四)充分发挥司法机关的职能,注重打击犯罪与预防犯罪相结合司法机关对大学生犯罪应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法律效果为基础,以政治效果为原则,以社会效果为目的,采取人性化的帮教手段,挽救这些失足青年,使他们能够重新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对罪行并不严重且有悔改之意的,应本着“宽严相济”的政策,给他们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这样往往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同时,司法机关还应与各大专院校建立紧密联系,结合发生在校园中的实际案例,对学生进行现实的法制教育,强化他们的法制观念,将打击犯罪和预防犯罪结合起来,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四、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案件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承办人在办理大学生犯罪案件中,应以挽救为主,以攻心为上,针对个案制定案件审查方案,对不同性质的大学生犯罪要采取不同策略。对一贯表现良好仅是一时糊涂的大学生,要给予其适当安慰,鼓励其继续学业(或是继续学习);对于确属主观恶性较大、劣迹斑斑的个别“害群之马”,承办人员也应注意将其与一般刑事犯罪分子区分,仔细审查后作出适当的结论。

(二)承办人员应及时与学校、家庭沟通,深挖犯罪大学生的思想根源,不能草草结案了之。大学时代是一个学生心理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我们在办案中忽略了对犯罪大学生身边环境的了解,就不可能做好大学生犯罪预防工作。承办人员应以检察建议的形式督促学校(以民办学校为主)健全规章制度,树立良好的校风,尤其做好新生入校后的入学引导工作,加强大学生日常法律基础教育,加大对大学生的管理力度,使学校在教育产业化的基础上,最大限度完成经济效益和社会效果相统一。

老人犯罪现象分析 篇6

0815040126刘为

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80后”、“90后”走上了社会的舞台,在这个社

会上扮演着各自的角色。作为独生子女的一代,从小由父母家长宠着,他们到底能担负多少的责任?我们看到,青少年违法犯罪已成为全球性问题。我想结合心理学和法学探讨一下新时期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分析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心理因素以及造成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种因素,希望能够提出提出了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一些建议和对策。

关键词:青少年违法犯罪心理影响因素

一、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现状及特点

(一)、从犯罪性质看,盗窃犯罪最为突出。许多青少年贪图吃、喝、玩、乐等物质享受,又想不劳而获,从小偷、小摸走向盗窃犯罪;其次是抢夺、抢劫、寻衅滋事等犯罪人数众多;再有者,就是模仿电影电视中做案手法,逞“ 英雄”,无所顾忌,不故后果挥刀作案,以致犯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致人死亡等严重罪行。

(二)、从犯罪形式看,两人以上共同犯罪人数增多。一些青少年由于过早辍学,无所事

事,浪迹街头,便三、五成群,拉帮结伙,经常聚集在一起吸烟、酗酒滋事、交流作案经验。有的模仿影视片中的黑社会组织,成立帮派或团伙。值得重视的是,有的少年深受黄色、淫秽音像制品的毒害而不能自拔,为了寻求精神刺激,而持刀、持械拦截少女实施暴力。

(三)、从犯罪年段年看,作案手段残忍,犯罪后果严重。有的少年犯罪手段已经达到智

能化、成熟化。作案前周密策划,多次踩点,选择时机,准备作案工具;作案时分工明确,注意配合;有的已会运用反侦察手段;有的一人就犯有数罪,而且情节都比较为严重。

(四)、从犯罪年龄看,逐渐趋向低龄化。在受到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当中已满14岁不

满16岁的人数逐渐增多,而因不满16岁不予刑事处罚和不满14岁不负刑事责任的人数也占相当大的比例。有些少年从10—13岁就开始走上犯罪道路。

(五)、从犯罪身份看,辍学少年人数居多。

二、影响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因素

(一)主观因素

1、肤浅的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

违法犯罪青少年往往认识能力和辨别能力都非常低,对存在的问题,认识上简单、片面化,分不清什么是美丑善恶,什么是英雄行为、什么是违法犯罪,分不清影视作品中的正义和暴力,常常以哥们义气代替同学之间的友情。许多青少年正是由于认识和辨别能力较低而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

2、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情绪自控能力

现在的青少年大多是独生子女,优越的生长条件使他们挫折的耐受性降低 ,同时青少

年又是自我意识迅速发展的时期,他们敏感、多疑,如果教师和父母不了解他们的特点,给予及时、必要的帮助和指导,青少年往往会采取非正常手段来平衡内心的焦虑和不安。

3、严重的利己心理

这是违法犯罪青少年较常见的心理特点,尤其在独生子女犯罪中,更为常见。不少独

生子女在家受惯了娇宠,惟我独尊,如果他们的需要不能从正常渠道得到的话,就 会采用犯罪的手段来获得。

4、极度膨胀的虚荣心理

现在社会上的一些攀比风也蔓延到了校园。一些青少年相互攀比看谁吃的好、穿的好、用的好 ,谁去的饭店多、去的饭店名气大,谁穿的、用的是名牌,谁的生日聚会来的朋友多,过年谁收的压岁钱多等等五花八门。当这些相互攀比的虚荣心理极度膨胀而又无法从父母那得到金钱来满足自己时,财产侵占便成为许多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犯罪动机。

5、较强的逆反心理

由于青少年心理不成熟 ,加之父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心切,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当孩子没有达到所期望的目标时,父母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缺少沟通和交流,造成孩子自信心降低,产生对抗心理,以至走上极端。

6、狭隘的报复心理。

青少年容易冲动,报复心理比较强,容易有一些应急举措,激情作为。

(二)、客观因素

1、家庭教育方式的失误。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错误的教育观念观念是行为的先导 ,行为是观念的体

现。在我国普遍存在着重物质、轻精神的教育思想,导致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关爱,从而走上了歧途。良好的家庭环境会孕育一个人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其健康成长提供必要的条件。相反,不良的家庭环境则会导致其人格缺陷和行为偏差,这往往是造成违法犯罪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的不良因素。

学校是负责向学生提供教育的场所,但是,当前我国教育还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使学校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第一,学校教育内容的不平衡性。所谓不平衡性即存在畸轻畸重的现象,如中小学在德和智的教育方面普遍存在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第二,教育方法和态度的不当。特别是对差等生的教育,多采取轻描淡写、简单空洞的“说教式”,不能深入其心灵进行疏导教育。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有的学生被开除学籍,有的学生逃学、辍学流向社会,有的则是最终走向犯罪。

3、社会中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一方面是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在建立的过程

中,因而存在着不完善、不健全之处。正是由于这些不完善、不健全,加之市场经济本身不可避免的负效应,造成了很多的空隙和漏洞,使犯罪(包括青少年犯罪)的条件与可乘之机增多。另一方面,思想观念的变化及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深刻的社会变革时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人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发生裂变,对原有的以集体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产生怀疑和动摇,形成了以个人为本位的道德观、价值观和“金钱万能”、“有钱能使鬼推磨”的拜金主义思想。由此产生了诸如吸毒、赌博贪污腐败等社会丑恶现象,其滋生蔓延所形成的社会不良风气很容易污染青少年脆弱的心理,使一些青少年放弃原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而变得精神颓废、惟利是图,甚至为实现自己所谓的“人生价值”而不惜损害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利益以非法手段捞取钱财。可见,当今社会一些青少年在价值观上的偏离,确实刺激着他们的犯罪心理的形成与发展。另外,众多传播媒介,如电视网络等的传播,信息良莠不齐,一些不良信息也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的形成造成了影响。

三、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几点意见。

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重要的发展时期 ,是青少年生理、心理发育的关键阶段 ,可塑

性很强 ,同时也是外在人格重建和心理极易扭曲的危险期 ,如果缺乏正确的教育和引导 ,轻者会影响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形成 ,重者则会助长青少年犯罪 , “一失足成千古恨”,后悔莫及。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些措施来对青少年违法犯罪进行一定的预防。

首先,从主观上,青少年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努力学习科学文

透视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 篇7

大学生暴力犯罪是指发生在大学生之间的, 以侵害大学生或他人的人身或财产为主的暴力犯罪。近几年来,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以及学习压力的加大, 大学生暴力犯罪现象层出不穷, 这也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研究发现, 大学生暴力犯罪者的年龄一般都集中在16-25岁之间, 且犯案地点大都在校园内以及校园周围。与其他形式的犯罪现象不同, 大学生的犯罪动机比较单一, 大多数都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另外, 容易犯案的大学生的性格大多为冲动型, 这就要求家长以及教师要通过对于大学生暴力犯罪特点的总结以及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的分析, 总结出控制以及预防大学生暴力行为的方法以及措施, 进而实现大学生犯罪现象的有效预防以及控制, 帮助更多的大学生健康、快乐地度过大学生活, 以实现大学的真正目的。

二、大学生暴力犯罪的特点

(一) 从犯罪年龄上看

从犯罪的年龄上看, 有暴力犯罪现象产生的大学生年龄大都在16-25岁之间, 尤其是21-25岁之间的大学生的数量居多, 主要是因为这一阶段的大学生正处于学习以及就业的高压力时期。这一阶段的学生, 大部分人都面临着就业, 而在竞争压力如此强大的今天, 很多大学生存在“就业难”的现象, 这大大加剧了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压力;另外的一部分学生正准备跨过考研这座大山, 同样面对着强大压力下的严峻环境。因此, 这一阶段的学生更容易产生暴力行为, 对于他们来说, 犯罪行为系自身情绪的一种发泄。

(二) 从犯罪地域上看

大学生暴力犯罪主要集中在校园及周边地区。笔者发现, 目前多数大学生的生活轨迹为宿舍-教室-食堂三点一线, 于是校园便成为其暴力犯罪的高发地点。同时, 校园周边的网吧、酒吧、歌厅等娱乐场所, 也常常成为大学生暴力犯罪的选择地点。

(三) 从犯罪动机上看

由于校园环境的单一性, 大学生暴力行为的犯罪动机通常比较单一。他们中大多数人的暴力行为都是出于一种报复心理, 或者可以说是这是对于自身情绪的一种发泄。当然, 笔者认为, 这其中也有极少数的人是为了钱财, 但并非具有代表性。

三、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成因

(一) 主观因素

1.生理因素

大学生的年龄大多在20岁左右, 正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精力充沛, 但由于自身心理发育与年龄因素的限制, 以及长期与社会生活的脱离, 导致部分大学生脾气较为暴躁, 容易产生叛逆、误解、愤恨等不良情绪。由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缺乏, 大学生难以排除自身不良情绪。加之外部因素的刺激, 较容易将此种不良情绪转化成一种暴力行为, 重者甚至构成犯罪。正所谓众多大学生口中的:“君子动手不动口”。

2.心理因素

如今的大学生以独生子女居多, 以其为中心建立的不健康家庭模式和其从小形成的错误的认知观念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集体意识与团队合作意识, 内心对于大学生活中的宿舍管理制度及民主决策理念十分排斥, 自我意识较为膨胀;另外, 受社会上众多暴力犯罪事件的不良影响不断地在心理较为单纯的大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导致大学生暴力犯罪事件的频发。

(二) 客观因素

1.家庭因素

我们都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虽然说孩子进入大学以后要学会自主独立的生活, 但是父母仍然应该起到管教的作用, 要向孩子灌输法律方面的知识, 并且应该结合孩子的一些经历或者孩子的心理状态对孩子展开疏导。然而, 由于工作忙碌的客观原因或者是自身意识的薄弱, 很多家长在孩子进入大学以后, 都选择让孩子独立生活、独立成长, 对孩子缺乏管教, 进而导致他们中大多数在思想或者是行为上出现偏颇, 进而促成了学生暴力犯罪行为的产生。

2.学校因素

作为学校来说, 不仅仅要教授学生知识, 更是要实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等多个方面的教育。然而在目前很多大学都存在这样一个相似的情况, 大家都注重于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以及知识理论的积累, 却忽略了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而导致很多学生的三观出现偏颇;另外, 很多学校的管理也存在较为严重的问题, 对于学校频频发生的暴力事件, 学校往往采取包庇、漠视、不处理的行为, 这样一来, 学生便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 加剧了学生犯罪行为的产生。与此同时, 学校教师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教态比较好, 深受广大学生的欢迎, 然而部分教师缺乏师德的教师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态度粗暴无礼, 甚至侮辱学生人格, 使学生精神受挫, 进而以暴力行为来报复或者是回击教师。由此可见, 学校是学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发源地”, 因此必须重视以及加强对于犯罪行为的控制和管理。

3.社会因素

除了家庭学校以外, 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会影响到学生, 更是引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主要因素。例如, 很多大学生都要面临就业的问题, 在就业的过程中, 伴随着受贿、走关系等多种社会行为的产生, 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很大的压力的同时, 也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了很多的不公平性, 很多学生受不了这种不公平的待遇, 便开始实施暴力行为。另外, 随着经济的发展, 学校及周边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网吧、酒吧、歌厅、电子游戏厅等娱乐场所屡禁不止, 甚至如雨后春笋般病态发展, 这些不良的环境也是诱发学生产生暴力行为的原因之一。

四、大学生暴力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一) 家庭方面

首先, 作为家长来说, 一定要多关心孩子, 多和孩子进行沟通, 从而进而提升孩子的思想教育。同时, 要让孩子感受到家庭对于自己的关心与温暖, 进而改善学生的自私、冷漠的心理;另外, 更要多询问孩子在学校的生活状况, 要看看孩子是否有不如人意的地方, 进而对他们展开劝导, 从而让大学生意识到自己的成年人属性, 学会理性解决问题, 而不是一味地采用暴力行为去进行处理, 进而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 学校方面

1.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若想实现大学生暴力犯罪行为的有效控制, 学校方面应该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借助于思想品德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纠正大学生的错误思想以及错误行为, 进而实现对于暴力犯罪行为的控制;另外, 教师也可以开展案例驾驭, 所谓的案例教育指的是借助于已经发生过的一些暴力犯罪案例, 如马应龙事件等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让大学生意识到暴力犯罪行为会引发哪些结果, 同时, 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家举办一些暴力犯罪行为表演, 借助于一些角色扮演的方式向大家展示暴力行为的产生原因, 产生过程以及会引发怎样的后果, 进而全面提升大家的法律意识, 实现犯罪行为的有效预防以及控制。

2.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工作

针对于已经发生的暴力事件, 对于产生暴力行为的学生, 学校一定要严惩不贷、严加管理, 应本着“惩前毖后, 治病救人”的方针, 将相关的犯罪者交给司法机关进行教导。另外, 对于学校内部, 也应该加强管理, 要严谨学生在宿舍开展赌博娱乐, 同时, 要规定学生一定要按时回宿舍, 不能在外面逗留的太晚, 减少学生与社会复不良人士过多的接触机会, 以减少暴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 我们可以发现, 很多学校目前还存在暴力犯罪现象, 针对于这些暴力犯罪现象, 家长、学校以及社会应该联合在一起, 实现综合治理, 加强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进而实现犯罪行为的有效控制以及预防。

参考文献

[1]明廷强, 张玉珍.大学生暴力违法犯罪现象透视[J].青年研究, 1995, 09:26-28.

勿轻视老人“心里饱和”现象 篇8

这天,我正在心理诊室坐诊,来了一位60多岁的老人,刚坐下,话还未说出一句,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便泪流不止,好几分钟才平静下来。从他哽咽的叙说中得知,他是个老公安干部,两个儿子都成家立业,老两口退休后安度晚年。可三天前两个儿子和两个儿媳来到老人家里,一下子把4张下岗证摆在老人面前,不断地埋怨老人当年在位时,没给他们安排个好单位,现在都下岗了,今后咋办?老人心里非常难过,长期以来靠单位吃饭的传统观念使他接受不了这个事实,这几天常感到头痛、胸闷,体检时发现老人心跳加快,血压增高。经过耐心的心理疏导治疗,老人心情才有了好转。

老人的这一心理现象在临床上称为“心理饱和”现象,是指心理承受力到了极限的程度。在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是一种“不安定的因素”。它会给老年人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心理障碍,如焦虑、恐惧、抑郁、失眠,甚至诱发疾病,如高血压、中风、心脏病等。

但是“心理饱和”并非不治之症,老年人怎样才能保持心理健康呢?就此例而言,首先,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在子女心情不好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指导,共商对策,就算事情经过分析目前确实无法解决,也不必埋怨或紧张,而应当有勇气去坦然面对和改变环境,创造适合你的生活天地。其次,要减轻心理负担,还可以参加一些健身运动,与亲朋好友说说,分散一下紧张情绪,这样就可以减少“心理饱和”给老年人带来的精神压力。若有心理疾患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经过心理医生耐心的疏导和药物治疗,加上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老年人的身心一定会恢复健康。

上一篇:工会主席直接选举办法下一篇:我与“陌生人”的故事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