腊八粥的传说(精选8篇)
据说在释迦牟尼成佛之前,曾经修苦行多年,饿得骨瘦如柴,决定不再苦行。这时遇见一个牧女,送他乳糜食用。他吃了乳糜,恢复了体力,便端坐在菩提树下入定,于十二月八日成道。夏历以十二月为腊月,所以十二月八日称作腊八。中国汉族地区,将这一天作为释迦牟尼的成道日,于是腊八成了佛教节日。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八,祭祀释迦牟尼修行成道之日,各寺院都要举行诵经,并效法佛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等造粥供佛,名为腊八粥。这便是腊八粥的来历。《百丈清规》说:“腊月八日,恭遇本师释迦如来大和尚成道之辰,率比丘众,严备香花灯烛茶果珍羞,以申供养。”寺院在这天举行诵经,并效法成道前牧女贡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和果实做粥供佛。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
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著《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那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把下至初学喊爸爸的孩子, 上至白胡子的老人, 都深深地吸引住了。无怪乎, 八岁的八儿, 在煮腊八粥的这天, “喜得快要疯了”。你看他, 既要在外面玩, 又惦记着锅里正煮着的腊八粥, 只好“一个人, 出出进进于灶房”了, 那忙碌穿梭的小小身影, 真令人爱怜不已!
八儿实在是等不及了, 他问道:“妈, 妈, 要到什么时候才……”知子莫如母, 不等八儿说完, 他妈就打断了话:“要到夜里!”到夜里, 那还要等多久呀, 八儿急得要哭了:“那我饿了!”此处, “那”字用得极好, 八儿用这个字来强调“饿了”, 且带着一点儿示威的意味, 看来小小的人儿, 为早点儿吃到香甜的腊八粥, 不得不撒这么个小小的谎了。此句若无“那”字, “可怜”的小八儿, 倒有可能真饿了呢!
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 无奈之下, 八儿只好制定美好的吃粥计划, 聊以解馋了:大哥和爹只准吃一碗, 妈妈和自己一样, 吃上三碗, 可是……八儿又把妈妈的半碗加到自己份上去了!哎, 谁叫腊八粥这么好吃呢!
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 看的结果是“一枚特别大得吓人的赤枣”进了八儿的嘴里。八儿盼了这么久, 总算解了一点小馋了!真难为他了!
这第一幅煮粥的画面, 作者将八儿迫不及待、急于吃粥的心态刻画得惟妙惟肖、呼之欲出, 从而将腊八粥诱人的色、香、味, 借助八儿的眼、鼻、嘴, 渲染得淋漓尽致。
第二幅吃粥的画面, 正面着墨并不多, 作者用寥寥数语就粗笔勾勒出了腊八粥的好味道:八儿吃得肚子鼓鼓的, 桌上半碗陈腊肉连八儿的爹、妈也奈何不了他了!看来, 大家都吃得十二分饱了!
作者对吃粥场面仅用几句话作侧面描写后, 却笔墨酣浓地写了八儿全家人围绕哈叭的谈话, 乍一看, 似乎偏离了主题, 但细细琢磨便可明白, 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之处、全文精妙传神之所:文中那哈叭, 不由得令人联想到法国现实主义画家米勒的风俗画———《小鸟的哺食》, 画中那匆匆赶来啄食饭粒的母鸡, 让整幅画面灵动起来了, 且充满了生活气息。可见, 沈从文笔下的哈叭在文中的作用, 类同于米勒画中的母鸡, 两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你瞧, 哈叭在八儿脚下钻来钻去地吃着腊肉皮骨, 惹得八儿不耐烦了, 要妈妈让它出去。八儿的话, 就如那翻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 八儿妈热烈地响应起来, 开始揶揄八儿爹了。八儿又随之趁机告哈叭的状, 用言语及时“援助”其母, 积极地表明他同妈妈是同一战线上的“亲密战友”。八儿爹也不甘示弱, 说要把哈叭带到场上去, 八儿听了却并“不气馁”, 因为他知道爹爱哈叭, 更爱八儿, 爹是不会让八儿失去玩伴的, 大家都不过是在说着玩呢!八儿真是个“知己知彼”的聪明孩子!
接下来, 作者又写了八儿爹妈争议小黄与哈叭孰好孰厌的一番谈话。写这些话, 在文中有两个作用:一是借助话中的“舂粉”等事, 来进一步丰富文章的内容, 增添生活的气息;二是表明八儿妈其实并不是真正讨厌哈叭的。
上述谈狗话题是由八儿引起的, 故最后又收结于八儿吆喝狗儿止, 行文前后呼应, 结构十分严密。这幅吃粥场面画, 构图饱满, 气韵流动, 喜气洋溢。
和中国绝大多数地方一样,腊八当天,除了祭祀、打尘外,我们徽州人也不忘喝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徽州腊八粥以大米或糯米为主料,辅以红枣、红豆、干角豆、干蕨菜、红薯、青菜。口味根据家庭成员的喜好而定,若爱甜食,则拌上白砂糖或红糖熬煮,如要吃咸味的,则会佐以食盐、味精、猪油,有的人家还会放点刚腌制好的猪肉。
幼时逢上腊八,母亲很早便会起床。那时家里用的还是柴火灶,母亲会把秋天里山上扒来的“枞毛须”点着送进灶膛,待火旺些后塞进几段劈好的杂木段,再从水缸里打来清水烧锅。糯米、花生、红豆是早就发好的,花生、豆子也是自家种的。水渐开了,母亲不慌不忙地将食材投进铁锅,又转至灶下添上一把柴。这个当口,母亲最忙,既要顾着锅里,又得照看着炉火。很快,氤氲的湿气中便飘出了浓郁的香味。熬腊八粥是非常费柴的,乡间有个说法:千日拾柴不够一餐腊八粥。我们家偏好食甜,母亲就没有放油盐,只是加了些白砂糖。香味越来越浓,母亲额前的头发也被雾气染得湿透了,这时也不再需要添柴,就用灶里剩余的炭火闷上半个小时,母亲说这样会让粥更为黏稠。
终于可以起锅了,举家都起床洗漱完毕。母亲端来家里过年才用的那套景德镇瓷碗,开始盛粥。照例是先给祖先容像前供上,然后是送到祖父手里。父亲爱吃糖,母亲便再舀上几匙白糖。一旁的我早已是迫不及待了,长辈们喝粥时是端坐在八仙桌上,我人小够不着,多数时间都是坐在小板凳上捧着慢慢喝。祖母也几乎不上桌,拿着碗站在我边上,并不时提醒:“小心烫,小心碗。”对于节俭持家惯了的祖父母们,一只碗也是很爱惜的,即使是集全家宠爱于一身的我,也自小便被授以“一丝一缕恒念物力维艰”的古训。粥的味道很香,入口绵软滑嫩,喝下去便觉一种暖,先是传递到心房,慢慢延至全身。当然,这种感觉当时是表述不出的,只是觉得好吃。“呼哧呼哧”喝下两碗粥后的祖父,抹净嘴后,笑眯眯地说道:“桂花(我母亲名字),你这手艺还真不比你拉姨(徽州休宁方言,母亲的意思)差呀!”
待到全家喝粥完毕,祖母和母亲便默默收拾碗筷清洗,这一天,她们还要承担着打扫家中积灰旧尘的重任。为家人熬粥的母亲,自己是否也喝了粥,又是何时喝的呢?当时因年小,我从未在意过。成年后读徽州史料,才知旧时徽州女人社会地位低,特别是逢祭祀、重要客人来访,操持了半天的女人却不能与男人同桌而食。而按典籍记载,依徽州年俗,腊八这天,出嫁女不得在娘家度过,否则婆家就要遭受灭顶之灾,所谓“躲腊八”。长大后我才明白为何祖母和母亲无论是腊八喝粥还是初一举家围坐吃“盆茶”,总是不上桌的。祖父是老党员,担任过多年村干部,而父亲是乡村教师,按说他们都不会如此封建。祖母和母亲的举动,现在想来,或许还是徽州女人一种骨子里的贤惠和谦恭使然吧。
中国春节十大民俗传说故事之五:腊八粥的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腊八节除祭祖敬神的活动外,人们还要逐疫。这项活动来源于古代的傩(古代驱鬼避疫的仪式)。史前时代的医疗方法之一即驱鬼治疾。作为巫术活动的腊月击鼓驱疫之俗,今在湖南新化等地区仍有留腊八这一天有吃腊八粥的习俗,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
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更为讲究的人家,还要先将果子雕刻成人形、动物、花样,再放在锅中煮。比较有特色的就是在腊八粥中放上果狮。果狮是用几种果子做成的狮形物,用剔去枣核烤干的脆枣作为狮身,半个核桃仁作为狮头,桃仁作为狮脚,甜杏仁用来作狮子尾巴。然后用糖粘在一起,放在粥碗里,活像头小狮子。如果碗较大,可以摆上双狮或是四头小狮子。更讲究的,就是用枣泥、豆沙、山药、山楂糕等具备各种颜色的食物,捏成八仙人、老寿星、罗汉像。这种装饰的腊八粥,只有在以前的大寺庙的供桌上才可以见到。腊八粥熬好之后,要先敬神祭祖。之后要赠送亲友,一定要在中午之前送出去。最后才是全家人食用。吃剩的腊八粥,保存着吃了几天还有剩下来的,却是好兆头,取其年年有余的意义。如果把粥送给穷苦的人吃,那更是为自己积德。腊八粥在民间还有巫术的作用。假如院子里种着花卉和果树,也要在枝干上涂抹一些腊八粥,相信来年多结果实。腊八这一天,除了祭祖敬神外,还有悼念亡国、寄托哀思。(世界美食网)
喝腊八粥的由来故事关于腊八粥与年味儿的故事
传说一:
腊八节是农历腊月(十二月)初八,起源于元末明初,据说当年朱元璋落难在牢监里受苦时,当时正值寒天,又冷又饿的朱元璋竟然从监牢的老鼠洞刨找出一些红豆、大米、红枣等七八种五谷杂粮。朱元璋便把这些东西熬成了粥,因那天正是腊月初八,朱元璋便美名其曰这锅杂粮粥为腊八粥。美美的享受了一顿。后来朱元璋平定天下,坐北朝南做了皇帝,为了纪念在监牢中那个特殊的日子,他于是把这一天定为腊八节,把自己那天吃的杂粮粥正式命名为腊八粥。
传说二: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
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称“腊八粥”。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南宋陆游诗云:“今朝佛粥更相馈,反觉江村节物新。”据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可见当时各寺僧爱惜粮食之美德。腊八粥在古时是用红小豆、糯米煮成,后来材料逐渐增多。南宋人周密着《武林旧事》说:“用胡桃、松子、乳蕈、柿蕈、柿栗之类做粥,谓之‘腊八粥’”。至今我国江南,东北,西北广大地区人民仍保留着吃腊八粥的习俗,广东地区已不多见。所用材料各有不同,多用糯米、红豆、枣子、栗子、花生、白果、莲子、百合等煮成甜粥。也有加入桂圆、龙眼肉、蜜饯等同煮的。冬季吃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既可口有营养,确实能增福增寿。
腊八老师散文故事介绍腊八节的传说故事
传说三:
腊八节来自“赤豆打鬼”的风俗。传说上古五帝之一的颛顼氏,三个儿子死后变成恶鬼,专门出来惊吓孩子。古代人们普遍相信迷信,害怕鬼神,认为大人小孩中风得病、身体不好都是由于疫鬼作祟。这些恶鬼天不怕地不怕,单怕赤(红)豆,故有“赤豆打鬼”的说法。所以,在腊月初八这一天以红小豆、赤小豆熬粥,以祛疫迎祥。
传说四:
腊八节出于人们对忠臣岳飞的怀念。当年,岳飞率部抗金于朱仙镇,正值数九严冬,岳家军衣食不济、挨饿受冻,众百姓相继送粥,岳家军饱餐了一顿百姓送的“千家粥”,结果大胜而归。这天正是十二月初八。岳飞死后,人民为了纪念他,每到腊月初八,便以杂粮豆果煮粥,终于成俗。
传说五:
秦始皇修建长城,天下民工奉命而来,长年不能回家,吃粮靠家里人送。有些民工,家隔千山万水,粮食送不到,致使不少民工饿死于长城工地。有一年腊月初八,无粮吃的民工们合伙积了几把五谷杂粮,放在锅里熬成稀粥,每人喝了一碗,最后还是饿死在长城下。为了悼念饿死在长城工地的民工,人们每年腊月初八吃“腊八粥”,以资纪念。
传说六:
相传老两口过日子,吃苦耐劳,持家节俭,省下一笔大家业,可是宝贝儿子却不争气,娶个媳妇也不贤惠,很快就败了家业,到了腊月初八这一天,小俩口冻饿交加,幸好有村人、邻居接济,煮了一锅大米、面块、豆子、蔬菜等混在一起的“杂合粥”。意思是:“吃顿杂合粥,教训记心头。”这顿粥让小两口改掉了恶习,走上正道,靠勤恳的劳动持家,日子一天天也好起来。民间流行腊八吃粥的风俗,就是人们为了以此教训警告后人而相沿的。腊八粥也叫“七宝五味粥”。我国喝腊八粥的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最早开始于宋代。每逢腊八这一天,不论是朝廷、官府、寺院还是黎民百姓家都要做腊八粥。到了清朝,喝腊八粥的风俗更是盛行。在宫廷,皇帝、皇后、皇子等都要向文武大臣、侍从宫女赐腊八粥,并向各个寺院发放米、果等供僧侣食用。在民间,家家户户也要做腊八粥,祭祀祖先;同时,合家团聚在一起食用,馈赠亲朋好友。腊八粥
中国各地腊八粥的花样,争奇竞巧,品种繁多。其中以北平的最为讲究,搀在白米中的物品较多,如红枣、莲子、核桃、栗子、杏仁、松仁、桂圆、榛子、葡萄、白果、菱角、青丝、玫瑰、红豆、花生……总计不下二十种。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传说七:腊八蒜的起源
据老人讲,腊八蒜的蒜字,和“算”字同音,这是各家商号要在腊八这天拢账,把这一年的收支算出来,可以看出盈亏,其中包括外欠和外债,都要在这天算清楚,“腊八算”就是这么回事。腊八这天要债的债主子,要到欠他钱的人家送信儿,该准备还钱。北京城有句民谚:“腊八粥、腊八蒜,放账的送信儿,欠债的还钱。”后来有欠人家钱的,用蒜代替“算”字,以示忌讳,回避这个算账的“算”字,其实欠人家的,终究是要还的。
老北京临年关,街巷胡同有卖辣菜的,可没有卖腊八蒜的。这是为什么呢?您想啊,卖腊八蒜得吆喝吧,怎么吆喝?直接喊“腊八蒜来!”(腊八算来)欠债的人听见吆喝心里咯噔一下,怎么街上还有喊着催债呀!再说了,你一个做小买卖的跟谁算哪!人家不跟你算就不错了,所以腊八蒜不能下街吆喝,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动手泡腊八蒜,自己先给自己算算,今年这个年怎么过。
龙眼还有一个名字, 那就是桂圆, 名字的来源还有一个传说。
相传很久以前, 大海边有个村庄, 庄上有一名英俊的青年, 叫桂圆, 以捕鱼为生。海里有条恶龙, 经常祸害人间, 桂圆想为民除害, 就和乡亲们想出了一条妙计, 在靠近海边的地方挖一个很深的洞, 并把一堆泡过酒的肉放在洞的旁边, 想等恶龙喝醉了再设法除掉它。恶龙终于来了, 它吃过泡过酒的肉后果然醉卧在洞边, 桂圆就带领乡亲们想将恶龙推进洞里, 不料惊醒了恶龙, 桂圆只得带领乡亲们和恶龙苦战, 经过久久的大战, 桂圆和恶龙同归于尽, 英勇牲牺的桂圆双手还紧握着从恶龙身上挖出的眼珠, 乡亲们埋葬了桂圆, 后来埋葬桂圆的土里长出了今天的龙眼, 为了纪念桂圆, 乡亲也把龙眼叫作桂圆。
我国吃腊八粥的历史已有一千多年。至于腊八节和吃腊八粥的来源,各地传说不一。较为广泛的是,有一对不听老人劝戒、好吃懒做的夫妇,坐吃山空,没几年就吃光了老人死前留下的全部存粮。这年腊月初八,小两口饥寒难熬,好不容易才从旧粮仓底清理出一点五谷杂粮来,合煮了一锅粥充饥温身,挨过了冬季这最寒冷的一天。于是,民间即以腊八吃杂粮粥的方式来教育子孙后代不要养成好吃懒做的恶习。
在黄河流域,腊八粥又叫“大家饭”,是纪念民族英雄岳飞的一种节令食俗,相传当年岳家军在朱仙镇节节胜利,却被朝廷的十二道金牌追逼回京。回师路上将士们又冷又饿,沿途老百姓便纷纷把各自送来的菜饭倒入锅里合烧后分给各位将士充饥御寒,这天恰好是腊月初八。随后岳飞遇害风波亭,这一带居民即每逢腊八都吃“大家饭”,怀念这位民族英雄。
俗语说“腊七腊八,冻死哈巴。”意思是这一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了。中医认为,寒为阴邪,是冬季的主气,易伤人体阳气,这一阶段养生的关键是“养肾防寒”。早餐口味不开,而进清淡软柔之汤粥,可滋润胃气,生津滑喉,特别是在寒冷的冬季,这个时节最宜滋补,这就是俗话说的“三九补一冬,来年无病痛”。 中医理念中有药补不如食补之说,而喝粥更能促进营养吸收,达到养胃养生的目的。
腊八粥作为我国传统饮食的一种,除了味道香甜,还有意想不到的养生功效。中医营养专家认为,腊八粥是耐寒食品,可以选择的材料比一般单一原料制成的粥更能满足人体的多种营养需要。腊八粥的用料一般是糯米、黑米、薏米、莲子、栗子、黄豆、桂圆、燕麦、红枣等。黑米能滋阴益肾,明目活血;薏米预防高血压;栗子能补肾益气;黄豆能降低血中胆固醇。老年人应饮食多样化,多吃大豆及其制品,腊八粥则符合这些要求,而且腊八粥多在早上食用,也符合老年人的饮食习惯。大豆中丰富的生物活性物质大豆异黄酮可以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能够预防骨质疏松症。老年人胃肠功能减弱,腊八粥软烂易消化,加上粗细搭配,富含膳食纤维,能增加肠蠕动,对预防老年性便秘有一定作用。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腊八粥还具有很好的美容功效。核桃仁含有美容不可缺少的维生素E,堪称美容食品之冠,松子的美容作用也非常好。
腊八粥虽为节令小吃,但由于现在各种配料一年四季都有,而且易于人体吸收,老少皆宜,所以腊八粥不必等到腊月初八才喝,它可以作为日常营养配餐和调剂饮食生活的一道美食,不仅适宜年老体弱者食用,更适合那些由于经常不吃早饭而造成胃炎、营养不良、精神不振的年轻人食用。
腊八粥各地做法大不同
山东
在山东 “孔府食制”中,规定“腊八粥”分两种,一种是用薏米仁、桂圆、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粳米等熬成的,盛入碗里还要加些“粥果”,主要是雕刻成各种形状的水果,是为点缀。这种粥专供孔府主人及十二府主人食用。另一种是用大米、肉片、白菜、豆腐等煮成的,是给孔府里当差们喝的。
四川
四川地大人多,腊八粥做法也五花八门,甜咸麻辣。各种味道不一而足,农村人吃咸味的比较多,主要是用黄豆、花生、肉丁、白萝卜、胡萝卜熬成的。异乡人来此品尝,虽入乡随俗,但一般很难习惯,现如今城市人一般吃甜粥,堪称风味各异。
天津
天津人做腊八粥比较讲究,要加莲子、百合、珍珠米、薏仁米、大麦仁、粘秫米、粘黄米、云豆、绿豆、桂圆肉、龙眼肉、白果、红枣及糖水桂花等,色、香、味俱佳,近年还有加入黑米的。这种腊八粥可供食疗,有健脾、开胃、补气、安神、清心、养血等功效。
山西
腊八粥,在山西亦称八宝粥,以小米为主,附加以豇豆、小豆、绿豆、小枣,还有粘黄米、大米、江米等煮之。在其东南地区,腊月初五即用小豆、红豆、豇豆、红薯、花生、江米、柿饼,合水煮粥,又叫甜饭,亦是食俗之一。
腊八粥的做法
主料:八宝米(400克左右,可供2-3人食用)
配料:薏米、糯米、黑米、枸杞、桂圆、核桃、栗子、红枣、葡萄干、花生、杏仁、红豆、红糖(均适量)。
做法:1、将难煮的材料(如红豆、黑米、干莲子、荞麦等)提前浸泡一夜;
2、锅中加水,先倒入较难熟的材料以及各种干果蜜饯(如桂圆、栗子、杏仁、花生、枸杞、核桃等),大火煮开15分钟,再关火焖半小时,反复两次,同时浸泡其余食材(主要是一些米类);
3、第三次大火煮开后导入其余食材,煮开后转小火继续煮一小时;
4、女性朋友可在一小时后放入适量红糖,搅拌均匀,再煮十分钟后即可出锅。
小贴士
1、腊八粥主要食材无外乎五谷杂粮和干果蜜饯,在此范围内挑选食材,尽量丰富,煮出的粥口感方会层次多样,香甜可口。
2、分批次加入材料主要是为了煮好的粥不要有的食材过于烂软,而有的食材又没煮透。
3、视水分和食材的比例不同,煮粥的时间也有些许差别,中途要留意不要将粥煮粘锅,也不要米水分离,汤水过多就关火,煮到粥体粘稠浑然一体为好。
4、可视个人口味和喜好挑选和增减食材,也可根据养身需要进行挑选。
【腊八粥的传说】推荐阅读:
腊八节传说的作文10-30
腊八节的传说故事及饮食文化12-26
腊八粥的作文600字11-24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腊八节的来历01-05
腊八为话题的作文:过了腊八就是年09-26
腊八粥寓意12-23
冰心腊八粥阅读答案12-11
腊八节的解答诗词06-13
腊八节的祝福语句10-27
家乡的腊八节作文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