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考论述题(精选4篇)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政策是一
定的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具有主观性。当然二者也有一定的联系:教育方针政策 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
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教育学源于教育实践经验,又高于教育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
思考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科学化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
(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
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它包含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教学论、课程论、教育技术学等。教育学研
究的是教育基本的、一般的问题,是从总体上分析教育问题的,而其他学科则是从某个角度对某个方
面问题的研究。
2.现代教育呈现出一些全新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
(2)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
(3)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
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相对集中、有专人指导并进行专门训练,所以能加速个体身心发展的 速度;
(2)学校教育使个体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个体之间发展水平有差异,有助于促进个体的发展;
(3)如果学校教育能正确判断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种加速会更明显、更富有成效。
4.为适应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教育工作应采取怎样的策略?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要遵循这种顺序性,循序渐进地促进人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工作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提
出不同的具体任务,采取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同时应注意前后相邻阶段的衔接;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工作抓住人的发展的“关键期”;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工作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扬长避
短,从而获得身心协调、统一的发展;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选择适宜、有效的教育方法,使每个学牛都能得到最大的发展。5.在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多年来一直存在着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严重背离了
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试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如何克服这种消极现象。
(1)这有赖于整个社会的发展。只有社会生产力得到大发展,教育的发展才具有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得到根本解决才具有现实可能性。
(2)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一是要努力建立更加灵活和开放的教育体制,加大教育发展力度,多渠
道办学,充分挖掘教育资源潜力,加速非义务教育的发展历程,扩大教育机会,从而缓解教育机会竞
争;二是要加大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力度,在课程理念、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评价、课
程管理等方而规范和引导学校办学;三是要积极推进高考制度的改革,为中小学教育正确导向;四是
要进一步深化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特别是要大力提高中等职业学校的办学水平;五是要合理配置教
育资源,加强中小学中的学校建设。
(3)中小学本身也应积极进行改革,端正办学思想,认真落实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深化教育教学
改革,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全体受教育者身心全面发展。
6.试述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1)教师方面:
①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往往通过语言暗示、表情等反 映。
②教师领导方式。教师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大量教育实践表明,民主型领导方
式下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最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③教师的智慧。学识渊博是学生亲近教师的重要因素之一。
④教师的人格因素。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是影响师生关系的重要因素。
(2)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3)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学校领导与师 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必然影响师生关系。课堂的组织环境主要包括室的布
置、座位的排列、学生的人数等。
7.试述教师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①对待事业: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②对待学生:热爱学生;③对待集
体团结协作;④对待自己:为人师表(良好的道德修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①政治理论修养;②精深的学科专业知识(本体性知识);③广博的科学文 知识;④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条件性知识);⑤丰富的实践知识。
(3)教师的能力素养:①语言表达能力;②教育教学能力;③组织管理能力;④自我调控和自我反
应能力(较高的教育机智)。
(4)职业心理健康:①高尚的师德;②愉悦的情感;③良好的人际关系;④健康的人格。
8.试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与方法。
(1)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
(3)建立资源数据库;
(4)研究学生情况;
(5)鉴别利用校外资源;
(6)开发实施条件;
(7)发挥网络资源的作用。
9.试述你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认识。
(1)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育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
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二个维度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具体到教学实践,就是要把原来目标单一(即
知识与技能)的课堂转变为目标多维(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的 课堂。
(2)“三维课程目标”应是一个整体,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互相
联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既没有离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也没
有离开知识与技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的学习。
10.试述教学过程中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11.什么是因材施教原则,在教学中贯彻该原则需要做到哪些?
(1)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从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出发,面向全体学
生,同时又要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的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
最佳的发展。
(2)贯彻该原则要做到: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从实际出
发进行教学;教师要善于发现每个学生的兴趣、爱好,并创造条件,尽可能使每个学生的不同特长都 得以发挥。12.试述我国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
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
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确立符合中小学生
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牛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积
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
(3)国内学校德育改革的思路有:实现由约束性德育向发展性德育转变;实现由单向灌输德育向双
向互动德育转变;实现由单一德育模式向多样化和个性化德育模式转变;实现由封闭式德育向开放式 德育转变。
13.假如你是一名班主任,你将如何培养你所带领的班集体?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14.试述课外、校外教育的主要特点。
(1)自愿性。课外、校外教育是在课堂教学计划之外,学生自由选择、自愿参加的一种活动,强调
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自愿选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能力和状态,选择、控制、调节活动内容和方式等。
(2)自主性。课外、校外教育可以由学生自己组织、设计和动手。可以说,课外、校外教育是学生
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课外、校外教育的主体。教师是活动的指导者、辅导者,对学生活动的组织起辅 助作用。
(3)灵活性。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无论是活动的内容,还是活动的形式都体现了灵活性。活动的
具体内容是根据课外活动的目的,从现有设备条件、辅导教师的特点、能力以及学生的不同需要出发
而确定的。活动的组织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4)实践性。课外、校外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的实践环节。在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主要通过自
己设计、动手获得;那些经由辅导教师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可运用到实践当中来验证它的科学性,这样也就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5)广泛性。课外、校外教育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可以根据参加活动者的
愿望和要求,以及学校、校外教育机关的具体条件而确定。
15.联系实际说明教师学习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帮
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16.试评价桑代克的联结说。
桑代克的联结说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它系统地回答了有关学习的一些最基
本的问题,这为教育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起到了奠基作用。它对于我们了解学习,特别是动物 的学习过程及其外部条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桑代克超越巴甫洛夫之处在于他提出:在某个行为之后
出现的刺激影响了未来的行为。但是,桑代克发现的学习律仍然有些简单和粗糙,不能完善地说明学习的根本规律。他以试误概括所有的学习过程,忽视了认知、观念和理解在学习中的作用,抹杀了人
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本质区别。桑代克的根本错误在于背弃了反映论的观点,取消了反映过程,认为
情境与反应之间根本不存在什么中介,这是一种简单化的机械主义的观点。
17.联系教学实际,试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5)
培养对学习的兴趣;(6)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18.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 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
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2)正确运用
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
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
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问的联系与
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
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19.新手型教师如何提高教学水平?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2)开展微格教学,是训练新教师、提高其教学水平的一条 重要途径。(3)进行专门的训练。可以通过进行专门的教学能力训练来实现,如训练新教师掌握教
以下题目整理出来仅供大家选项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公务员考试在线在此特别提醒!
一、小学语文教材教法(10分)⒈根据现行《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并联系教学实际填空(每空1分)(1)语文是最重要的 交际 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其中学生应当是对话的中心。(3)在写作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4)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 交际环境 中进行。
(5)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 和实施的能力。(6)语文课程评价应突出整体性与综合性,要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几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基础知识与积累(22分)⒉填空题(5分,每小题1分)(1)“任”和“种”用于姓氏时,读音分别为 和。(2)“佞”字和“衙”字的意符分别是 和。
(3)谜语“无角牛登上没峰山(猜一字)”和“跳远评分(猜一成语)” 最合适的谜底分别是 和。
(4)中国文学流派“三曹”指的是汉魏间诗人曹操与 和 的合称。
(5)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诗歌分编为三大部分。其中,这个部分是各个地域的乐曲,也是《诗经》的精华;这个部分是贵族统治者祭祀神灵时的乐歌。
⒊辨析题(2分)副词“还”作状语可以表示多种意义。下面句中的“还”字,请用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替换。(替换的词写在各句后的括号里)①除了他们,还有谁支持你的意见?()②他这个人当个一般干部还可以。()③你走路还走不稳呢,就想跑?()④这么棘手的问题,他还真解决好了。()⒋默写题(10分,第1小题4分,第2小题6分)(1)把成语补充完整
陈词 调 以 效尤 虚无缥 再接再 按
就班 颠 不破 床架屋 枕 待旦(2)把名言名句补充完整
①学而不思则罔。(《论语》)②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孟子》)③亦余心之所善兮。(屈原)④感时花溅泪。(杜甫)⑤了却君王天下事。(辛弃疾)⑥千磨万击还坚劲。(郑板桥)⒌判断题(5分,对的在括号内打“√”,错的打“×”)①叹号和问号都可以用于反问句的末尾。
()②现代汉语词汇中,双音节词占优势。
()③“国家需要人才,人才需要教育,教育需要教师。”这里主要运用了“排比”和“层递”这两种修辞方式。
()④“绝句”是近体格律诗的一种形式。五言一般为四句,七言一般为八句。()⑤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三、阅读能力考查(18分)阅读下列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一)科学就是探求真理。在探求真理的过程中,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往往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常常有这样的情形,由于研究的角度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就会出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情况,以至引起学术争论。因此,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李四光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这都是因为,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退一步说,即使错误的反对意见,对自己的科学研究也是很有好处的。
法国科学家普鲁斯特和贝索勒为探讨定比定律,进行了长达几年的辩论。最后,普鲁斯特成为辩论的获胜者,发现了定比定律。但是他并未因此趾高气扬,相反,他对贝索勒倾吐了由衷的感激之情。他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他还宣告,发现定比定律,贝索勒有一半功劳。
要成为一个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就要具有宽广的胸怀。只有虚怀若谷,才能容得下百川之流,听得进反对意见。
6、本文的中心论点是()(1分)A.科学就是探求真理。
B.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都把反对的意见看做对自己的莫大帮助。C.赞同的意见未必正确,反对的意见未必错误。D.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要经过艰苦曲折的过程。
⒎文中有四句名人名言。根据它们在文中的作用判断,可以做道理论据的两项是()(2分)A.正如李四光所说:“没有什么东西比对我的论题的坦白批评更能使我感到激动。” B.“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C.歌德也说:“赞同的意见使我们处之泰然,反对的意见才使我们的思想获得丰产。” D.普鲁斯特说:“要不是你的质疑,我是难以深入地去研究定比定律的。” ⒏本文使用的论证方法有
、。(2分)⒐能否删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为什么?(2分)答: ⒑第一段中加点词语“要经历艰苦曲折的过程”指什么?用文中语句回答。(1分)答:
⒒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这”指代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横线在文中画出。(1分)(二)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
⒓上文选自《陈涉世家》,作者是
。该作者用毕生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
体通史(2分)。
⒔找出上文中的两个通假字,并解释其含义。(3分)①
通,含义是 ②
通,含义是
⒕下面句中加点的“以”与“扶苏以数谏故”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1分)A.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B.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 C.而吾以捕蛇独存 D.杀之以应陈涉
⒖下列对“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1分)A.今天逃跑也是死,举起大旗造反也是死,等着死,死在国家里可以吗? B.现在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事而死好吗? C.现在死亡也是死,举旗起义也是死,与其等死,不如为国而死可以吗? D.今天逃亡也是死,商量发动大事也是死,同样是死,死在国内好吗? ⒗简要概括陈胜认为起义将会得到百姓拥护的两条理由。(2分)答:一是 二是
四、作文(30分)题目:春风
要求:①除诗歌外体裁不限;②字数在800字左右;③不得抄袭。【参考答案】
一、1、(1)交际;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2)学生、教师、文本;学生(3)观察、表现(4)交际情境(5)协调
(6)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语文素养
二、2、(1)Rén;Chóng(2)女;行(3)击;从长计议(4)曹丕;;曹植(5)风;颂
3、①另外;②勉强;③尚且;④居然/竟然
4、(1)滥;儆;缈;厉;部;扑;叠;戈(2)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贫贱不能移;③虽九死其犹未悔;④恨别鸟惊心;⑤赢得生前身后名;⑥任尔东西南北风
5、①√ ②√ ③× ④× ⑤√
三、6、B
7、A、C
8、引证法、例证法
9、不能删;这样写可以使论证更全面
10、研究角度的不同,掌握材料的差异,以及认识方法的不同,会引起学术的争论
11、“有作为的科学工作者……歌德也说……思想获得丰产”
12、司马迁;纪传体
13、①適通谪;含义是充军;②唱通倡;含义是倡导
14、C
15、B
16、一是“天下苦秦久矣”/天下的人苦于秦的统治已经很久了;二是以扶苏、项燕的名义倡导
简述如何养成良好的情绪。(1)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
(2)培养高尚的人生观和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3)锻炼身体和培养幽默感;(4)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性格?(1)加强政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2)在实践中培养与锻炼学生的性格;(3)家长与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4)建立优良学生集体,形成良好班风与校风,提进学生良好性格的形成;(5)注意个别指导、有针对性地进行性格培养。
简述教师课堂提问的基本要求(1)合理地没计问题;(2)面向全体学生提问;(3)目的明确,把握好时机;
(4)提问的语言要准确,具有启发性;(5)提问的态度要温和目然;(6)及时进行评价和总结。
联系实际,谈谈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意义。
答:教师职业道德,简称师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加强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它的意义是:(1)师德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与提高起保证和推动作用,使教师保持良好的从业心态;(2)教师的道德行为对学生是直接的示范,对于养成良好品德处于关键时期的小学生来说,是品德教育的重要因素;(3)师德修养直接影响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1)激发学习动机;(2)领会知识;(3)巩固知识;(4)运用知识;(5)检查知识。简述教师在教育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1)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简述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简述社会对教师的角色期待。
(1)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2)行为规范的示范者;(3)班集体的管理者;(4)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5)学生成长的合作者;(6)教学的研究者。1.知觉有哪些基本特性?
知觉的基本特性有:(1)选择性(2)整体性(3)理解性(4)恒常性 2.教师如何备好课?
教师备好课应做好的三方面工作是:
(1)钻研教材。包括钻研教学大纲和教科书,阅读有关参考书。
(2)了解学生。包括了解学生原有知识、技能的质量,兴趣、需要和思想状况、学习方法和习惯。在此基础上进行研究和作出准确的预见。
(3)设计教法。在钻研教材和了解学生的基础上,考虑如何把教材传授给学生,其中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确定教法等问题。说明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目的的确定、制约着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制约着教育发展规模、速度以及学校结构、制约着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
(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必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和技术再生产的手段、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应具有哪些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2)精深的专业知识。(3)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5.人的思维分哪些种类?
1)根据凭借物或形态不同可分动作(或行动)思维、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是否遵循逻辑规律可分分析思维与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过程指向性与答题目标不同分集中(求同)思维与发散(求异)思维。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试述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动力作用。
①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②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③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
④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
(2)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
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④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试述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一名优秀教师需要具备哪些方面的职业素养?
(1)教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2)教师的知识素养;
(3)教师的能力素养;
(4)职业心理健康。
7.试述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师范教育;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如何实现教师专业化?
一方面,国家和政府应对教师专业化形成系统的保障。
(1)加强教师教育;
(2)制定法律法规;
(3)提供经济保障。
另一方面,教师个人需要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出主观努力。
(1)善于学习;
(2)恒于研究;
(3)勤于反思;
(4)勇于实践。
试述现代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要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①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
②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③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④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
(2)学生是独特的人
①学生是完整的人;
②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
③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①每个学生都是独立于教师的头脑之外,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②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③学生是责权主体。
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论述教学的基本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
(2)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3)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发展学生体能,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5)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试述上好课的基本要求。
(1)教学目标明确;
(2)教学内容准确;
(3)教学结构合理;
(4)教学方法适当;
(5)讲究教学艺术;
(6)板书有序;
(7)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试述我国当前中小学德育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
(1)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
①中小学教育中重智育、轻德育的现象依然存在,德育为先的办学思想未得到落实;
②德育目标脱离实际且杂乱无序;
③德育内容与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发展需要脱节;
④知与行分离,重视德育知识的灌输,轻视实践教育和道德行为的养成;
⑤形式主义和简单化盛行,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
(2)我国中小学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①落实德育工作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位置;
②确立符合中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实际的德育目标;
③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德育方式,改进德育内容;
④积极改进中小学思想品德的教育方法和形式;
⑤坚持知和行统一,积极探索实践教学和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社区服务的有效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综合考评制度;
⑥因地制宜开展德育活动。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7.试述新课程理念引领下的教师教学行为发生的变化。
(1)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在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28.试述新课程改革中新的教学观。
(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3)教学重过程甚于重结论;
(4)教学更为关注人而不只是学科。实施综合实践活动应遵循哪些原则?
(1)正确处理学生的自主选择、主动实践与教师的有效指导的关系;
(2)恰当处理学校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统筹规划与活动具体展开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关系;
(3)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
(4)整合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
(5)以融合的方式设计和实施四大指定领域;
(6)把信息技术与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和实施过程有机整合起来。试述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1)教师职业道德适用的针对性;
(2)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双重性;
(3)教师职业道德内容的全面性;
(4)教师职业道德功能的多样性;
(5)教师职业道德行为的典范性;
(6)教师职业道德影响的广泛性。试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内容。
(1)树立远大的职业道德理想;
(2)掌握正确的职业道德知识;
(3)陶冶真诚的职业道德情感;
(4)磨炼坚强的职业道德意志;
(5)确立坚定的职业道德信念;
(6)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爱国守法——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
(2)爱岗敬业——教师职业的本质要求;
(3)关爱学生——师德的灵魂;
(4)教书育人——教师的天职;
(5)为人师表——教师职业的内在要求;
(6)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是什么?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三维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知识与技能是基础性目标,重在智能的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终极性目标,重在人格的塑造;过程与方法是关键性目标,是知识与技能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达成的途径。可以说,知识与技能是物质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动力,过程与方法是策略,三者是相互渗透、密不可分的有机体。论述知、情、意三者之间的关系。
(1)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2)认知过程是产生情绪情感的基础,情绪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知过程;
(3)认知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知过程;
(4)人的情绪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绪情感。
42.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其次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考虑学生本身状态,如不易过度疲劳,讲课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间接兴趣。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的内容时,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有意注意,等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试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特性是:
(1)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
(2)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
(3)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试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以及防止遗忘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
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1)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的情绪有以下几条标准:
①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②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 ③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论述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
(1)童年期。童年期又称学龄初期,是个体一生发展的基础时期,也是生长发育最旺盛、变化最快、可塑性最强、接受教育最佳的时期。学习开始成为儿童的主导活动,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为主,但其抽象逻辑思维仍需以具体形象为支柱。儿童的自我意识增强,对自我有了一定评价。
(2)少年期。少年期大致相当于初中阶段,是个体从童年期向青年期过渡的时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心理断乳期。抽象思维已
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但抽象思维在一定程度上仍要以具体形象为支柱。思维仍带有不少片面性和主观性。他们也开始关心自己和别人的内心世界,同龄人间的交往和认同大大增强,社会高级情感迅速发展。
(3)青年初期。青年初期相当于高中时期,是个体在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性上向成人接近的时期。这一时期,智力接近成熟,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与人生观相联系的情感占主要地位,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有了深刻的发展。自我同一性建立,处理不好这时期的矛盾容易出现自我同一性混乱。试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
(1)班级授课制的优点①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培养人才;
②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③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④有利于学生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
⑤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2)班级授课制的不足
①过于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造成理论和实践的脱节,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锻炼提高;
②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要,班级授课制中,无论用什么教学方法,都只能适应部分学生;
③在班级授课制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基本空间,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最主要的生活方式,学生的交往受到限制;
④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受到限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特长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要。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二十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有哪些?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6)教育全球化;
(7)教育信息化;
(8)教育具有科学性。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②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①直觉思维训练;②头脑风暴法;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试述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尊师爱生;
(2)民主平等;
(3)教学相长;
(4)心理相容。
14.试述活动中心论的优缺点。.试述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教师要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2)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的情境;
(3)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应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结合实际教学,谈谈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
(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是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是指不包含或只包含了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概念或规则的正例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反例则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
(2)正确运用变式。所谓变式,就是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
(3)科学地进行比较。通过同类比较,便于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本质与非本质,从而找出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通过异类比较,有利于确切了解彼此间的联系与区别,防止知识间的混淆与割裂,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教师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的最常用方法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的讨论。
试述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途径与方法。
第一,首先教师方面应该做到: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
(4)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
(5)发扬教育民主;
(6)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
(7)正确处理师生矛盾;
(8)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
其次,学生方面应该做到:
(1)正确认识自己;
(2)正确认识老师。
最后,其他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有: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
(2)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
优点:(1)重视学生学习活动的心理准备,在课程设计与安排上满足了儿童的兴趣,有很大的灵活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强调实践活动,重视学生通过亲自体验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去探索,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强调围绕现实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精心设计和组织课程,有利于学生获得对世界的完整认识。
局限性:过分夸大儿童个人经验的重要性,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忽视了知识本身的内在逻辑联系与顺序,从而使课程设置有很大的偶然性和随机性,因此不能保证课程教学的连续性和系统性,只能使学生获得一些零碎片段的知识,不能掌握系统的文化知识,降低了学生的知识水平,教育质量很难保证。因此,表面上看它旨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实质上却限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另外,以儿童为中心,容易轻视教育的社会任务。论述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
(2)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
(3)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
试述我国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一类教学方法运用极为广泛,主要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四种。
(2)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这种教学方法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直接性和真实性的特点,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两种。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主要有练习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四种。
(4)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和研究活动而获得知识的方法,主要是发现法。
(5)以情感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要求,有计划地使学生处于一种类似真实的活动情境之中,利用其中的教育因素综合地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教学方法。
试述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1)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1)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学习兴趣的形成和表现上有很大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当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教师还应对严重偏爱某一学科的学生给予正确引导,一方面使其在对某一门学科感兴趣的基础上培养起对其他学科的兴趣;另一方面还应以此为中心兴趣,指导学生在该领域涉猎更广泛的知识,从而培养学生以此为自己的志趣,甚至是一生的事业。
(2)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几乎每个班级都有好学生和差学生。教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时,必须区别对待,因材施教。
试述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试述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首先要消除那些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如保持教室的安静;其次则应充分利用容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如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再次要考虑学生本身状态,如不易过度疲劳,讲课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2)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一方面要经常进行学习目的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越容易集中;另一方面要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如课堂提问。同时要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间接兴趣。
(3)运用两种注意相互转换的规律组织教学。如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的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形成有意注意;讲授新的内容时,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形成有意注意,等等。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1)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2)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
(3)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
(4)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
(5)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
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试述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的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想象。
创造性想象是学生目前和将来从事创造活动的心理条件。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想象,需要做到五个方面。
(1)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手段和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改进表象的质量,以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
(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3)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想象并不是凭空产生,它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除了需要有丰富的表象储备为基础外,还需要大量的知识经验。
(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绘画、手工、雕刻以及文艺演出等活动,都是培养和提高学生想象力的有效途径。
(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积极的幻想对学生的想象活动具有直接推动作用。
联系实际,论述教师如何帮助学生掌握概念。
教学是引导学生获得科学概念的主要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概念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以感性材料作为概念掌握的基础;
(2)合理利用过去的知识经验;
(3)充分利用“变式”;
(4)正确运用语言表达;
(5)形成正确的概念体系,并运用于实践中。
思维品质的特性是什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特性是:(1)思维具有广阔性与深刻性;(2)思维具有独立性与批判性;(3)思维具有灵活性与敏捷性。
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3)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试述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以及防止遗忘的方法。
影响遗忘的因素有:
(1)学习材料的性质;(2)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的大小;(3)识记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4)识记方法;(5)时间因素;(6)情绪和动机。
防止遗忘的方法:(1)及时复习;(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
习相结合;(4)复习方法多样化;(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7)掌握复习的量。结合实际,谈一谈教师怎样才能善于识别学生的情绪状况并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1)教师只有明确了良好情绪的标准,才能正确识别和把握学生的情绪状况。良好的情绪有以下几条标准:
①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②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③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④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
(2)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
②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
③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看待问题;
④教会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
⑤通过实际锻炼提高学生情绪调节能力。
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经验,谈谈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
(1)加强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教育;
(2)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
(3)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
(4)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
(5)依据性格倾向因材施教;
(6)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教师通过哪些途径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容忍、支持标新立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者的环境,让学生感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②留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余地。
(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学生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常用的方法有:①直觉思维训练;②头脑风暴法;③发散思维训练;④推测与假设训练;⑤自我设计训练。
联系教学实际,论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1)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2)重视立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3)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4)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简述我国学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答:(1)教育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以利于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3)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100+15*Z=100+15*(80-70)/5=130
一、德育原则
1、导向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有明确的理想性和方向性,指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贯彻导向原则的基本要求: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育目标要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
2、疏导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的认知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贯彻疏导原则的基本要求:讲明道理,疏导思想;因势利导,循循善诱;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基本要求:严有度,严有方,严有恒,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充分信任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能迁就学生。
4、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在德育教育中,教育者要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依靠和发扬他们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他们品德上的消极因素,实现品德发展内部矛盾的转化。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是:1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
2、长善救失,通过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3、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5、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进行德育教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将来自各方面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连贯的进行,以保障学生的品德能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统一学校内部各方面的教育力量;要统一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影响,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6、因材施教原则。进行德育教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要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要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
7、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进行德育教育时教育者要善于组织和教育学生热爱集体,并依靠集体教育每一个学生,同时通过对学生的个别教育,来促进集体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把集体教育和个人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贯彻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学生集体;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
一、德育过程的特点(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1、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情、意、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品德认识,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包括品德认识和品德判断两个方面。在掌握品德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对某些品德行为的善恶进行分析,评价,形成品德判断。情,即品德情感,是产生品德行为的内部动力。人们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表现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意,即品德意志,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人们为实现一定的品德行为而做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它表现为:在确定品德动机时,能够用理智战胜欲望,在实践品德行为时,能排除各种干扰,坚持到底。行,即品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是通过实践或练习形成的。
2、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
(二)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发展过程
1、学生思想品德的任何变化,都有赖于学生个体的心理活动。任何外界的教育和影响,都必须通过学生思想状态的变化,经过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才能发生作用,促使学生品德的正直形成。
2、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实质上是对外界教育因素的分析、综合过程。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现有的德育水平之间的矛盾。青少年学生的自我教育过程,实际上也是他们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根据这一规律,要求教育者在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同时,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发挥学生在德育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1、活动和交往是德育过程的基础。
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必将受到多方面的影响。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目标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性质
二、论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及教育启示
由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创立,在维果斯基,奥苏伯尔,布鲁纳等人的推动下得以充分发展形成较完整的体系。
知识观
在一定程度上对知识的客观性和确定性提出质疑,强调知识的动态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形式存在于具体个体之外。尽管我们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外在形式,甚至这些命题还得到较普遍的认可,但并不意味着学习者对这些命题会有同样的理解。不同的人对同一种事物会有不同的理解。对事物的理解不取决与事物本身,他同时取决于我们原有的知识背景。
学习观
1、学习的主动建构性。学习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而是主动的信息构建者。
2、学习的社会互动性。学习是通过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而内化相关的知识技能,掌握有关工具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常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共同体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共同构成,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关系。
3、学习的情境性。强调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情境性,认为知识不可能脱离活动情境而抽象存在,知识是存在于具体的、情境的、可感知的活动中,只有通过实际活动才能真正被人了解。人的学习应该与情景化的社会实践活动联系在一起。
教学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知识经验的“生长”,促进学生知识的建构活动,以促成新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化和改造。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基本特点)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去体验的。但要使人类知识经验转化为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的知识,必须依靠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2、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进一步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促进相互转化的关系。
3、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而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奠定了基础。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要有机结合起来。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建立合作、有爱、民主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教师如何热爱学生(教师热爱学生的基本要求)
1、把对学生的爱与严格要求向结合。不迁就,不放纵或溺爱学生。
2、把爱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自由选择权。
3、要全面关怀学生。关系学生的学习,生活,身心健康。
4、要关系全体学生。对学生要一视同仁,平等对待。
5、理解和宽容学生。了解学生的特点,理解学生特定情境下的行为,给他们反思和纠正不良行为的机会。
6、解放学生。给学生时间,空间和权力,使他们能够在准确的指引下创造性的学习,自由的学习
7、对学生保持积极,稳定的情绪。驾驭自己的情绪,不将个人的消极情绪带到教育中来。
五、移情:指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能够换位思考,感同身受。用于师生沟通和心理咨询等各种人际沟通。
六、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1、问题的特征。个体解决问题常常受到问题类型、呈现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同的呈现问题的方式将影响个体对问题的理解。
2、已有的知识经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质和量都影响着问题的解决。与问题解决相关的经验越多,问题被解决的可能性就越大。可以说拥有某一领域的知识经验是有效解决问题的基础。但若大量的知识经验是以杂乱无章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对问题的解决也毫无帮助。知识经验在头脑中的储存方式决定了问题能否有效解决。
3、定势与功能固着。(影响问题解决的心理因素)思维的定势是个体先前的思维活动形成的心理准备状态对后继同类思维活动的决定趋势。定势是影响学习迁移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学校情境中为题解决主要通过学习迁移实现。因此,定势必然影响问题的解决。功能固着也可以看做是一种定势,即从物体通常的功能角度来考虑问题的定势。也就是说当一个人熟悉了某个物体通常的功能,就很难再发现该物体所具有的潜在的功能。当某种情况下需要利用物体潜在的功能解决问题,功能固着就会起到阻碍的作用。
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一)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和质量;
1、帮助学生牢固的记忆知识。知识记忆的越牢固、越准确,提取得也就越快,越准确,成功解决问题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应该教给学生一些记忆和提取知识的方法;
2、提供多种变式,促进知识的概括。教师要注重概括,抽象,归纳和总结;
3、重视知识的联系,建立知识网络化结构。
(二)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结合具体学科,教授思维方法;
2、外化思路,进行显性教学。
(三)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1、注重练习的质量,提高练习的有效性;
2、注重练习的内容,加强练习的综合性。
(四)培养思考问题的习惯。
1、鼓励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2、鼓励学生多角度提出假设;
3、鼓励自我评价与反思。
七、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八、学习策略:指学习者为了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有目的有意识的制定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方案。
九、论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1、教师劳动的复杂性。表现在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教师劳动的创造性。首先表现在因材施教上。教师面对的教育对象时各个不同的学生,必须灵活的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其次,教师劳动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学内容,方法,手段的不断更新上。教师劳动的创造性突出表现在教育急智上。
3、教师劳动的长期性
4、教师劳动的示范性。
十、良好态度和品德的培养
1、有效的说服。教师的说服不仅要以理服人,还要以情动人。教师说服时应考虑到学生原有的态度,若原有态度与教师所希望达成的态度具有较大的差距时,不能急于求成,不要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否则将难以改变,还容易产生对立情绪。教师应以学生原有的态度为基础,逐步提高要求。
2、树立良好的榜样。教师在给学生呈现榜样是要考虑到榜样的年龄,性别,爱好,社会背景的特点,以尽量与学生相似。另外,给学生呈现的榜样是受人尊敬的,地位较高,能力较强且具有吸引力的榜样。这样的榜样具有感染力和可信度,使学生产生共鸣,也容易成为学校追求向往的对象,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希望通过学习这样的榜样来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榜样的示范方式有多种方式。
3、利用群体约定。
4、给予恰当的奖励和惩罚。
5、价值辨析。引导个体利用理性的思维和情绪体验来检查自己的行为模式,去发现自身的价值观并指导自己的道德行为。
十一、社会主义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心理素质
十二、简述奥苏伯尔学习动机的分类。(学校教育情境中)
奥苏伯尔认为学生所有指向学业的行为都可以从三方面的内驱力加以解释: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认知内驱力:就是学生渴望认知,理解和掌握知识,以及陈述和解决问题的倾向。简而言之就是一种求知的需要。这种动机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满足这种动机的奖励就是学习本身提供的,因而也被称为内部动机。
自我提高内驱力:通过自身的努力,胜任一定的工作,取得一定的成就,获得社会地位的需要。自我内驱力指向的是一定的社会地位,它以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为满足。这种内驱力属于成就动机的组成部分,属于外部动机。附属内驱力:个人为了保持长者们或者权威们的赞许或认可而表现出来的一种把学习和工作做好的需要。对于学生来说,附属内驱力表现在,为了得到教师或家长的称赞表扬而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的需要。儿童早期,附属内驱力表现的最为明显。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独立性的增强,附属内驱力在强度上有所减弱,附属对象上也从家长教师转移到同伴身上。
十二、如何促进学习的迁移(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策略)
1、精选教材;
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
1、相似性
A、学习材料之间的相似性,辨别学习材料知觉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促进迁移的重要条件。即有助于正迁移,也能克服由于学习材料的相似性可能带来的负迁移。B、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任何知识经验的获得和应用都和一定的情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两次学习活动中,如果出现相似的环境,相同的场所,相同的学习者,学习迁移就很容易产生。
2、原有的认知结构
A、学习者的背景知识,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条件。已有的知识背景越丰富,越能被学习者主动的加以利用,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
B、原有知识经验的概括程度,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效果越好。C、学习策略的水平,3、学习的心向和定势
心向与定势常常指的是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定势的形成往往是由于先前的反复经验,它将支配个体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后继的同类问题。陆钦斯的“量杯实验”是定势影响迁移的一个典型例证。
十三、简述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情况下心理发展总是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尽管发展的速度有个别差异,会加速或延缓。但发展是不可逆的也是不可逾越的。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十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根据学习动机的来源分为: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的作用时长分为:远景性动机和近景性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与学习活动的关系分为:直接动机和间接动机 根据学习动机内容的社会意义分为:高尚的动机和低级的动机 奥苏伯尔的分类: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
十五、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的作用可表述为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作用。
桑代克主张教育心理学研究应该采用实验法和测量的方法。罗杰斯认为情感和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
十五、典型的学习策略
迈克卡把学习策略分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
认知策略是信息加工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的从记忆中提取信息。认知策略主要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语言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和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常用的复述策略方法有:
1、利用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
2、排除相互干扰
3、整体识记和分段识记
4、多种感官参与
5、复习方式多样化。
6、划线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从而增加新学习材料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提高记忆效果。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方法有:
1、利用记忆术(常见的记忆术利用位置记忆法,关键词,缩减和编歌决,视觉联想,谐音记忆)
2、做笔记;
3、提问;
4、生成性学习(就是训练学生对阅读的东西产生一个类比或表现,例如图形,图像,表格等,以加强其深层理解。不是简单的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
5、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背景知识的多少在学习中是非常重要的)
组织策略:是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常用的组织策略
1、列提纲;
2、利用图形(系统结构图,流程图,模式或模型图,网络关系图)
3、利用表格(一览表,双向表)
元认知策略:学习者对自己整个学习过程有效的监视及控制策略。包含计划策略,监视策略,调节策略。(相关概念:元认知,是对认知的认知,即个体对认知活动的自我意识和调节。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监控,其中元认知监控是核心成分。)
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选择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监视策略: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活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打到的认知目标的程度、水平;并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包括阅读时对主义加以跟踪,对材料进行自我提问,考试时监视自己的速度和时间。
调节策略: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则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的利用和管理资源,以提高学习的效率和质量。常用的管理策略有
1、时间管理策略(统筹安排学习时间,高效利用最佳时间,灵活利用零碎时间)
2、环境管理策略
3、努力管理策略(为了使学生维持自己的意志努力,需要不断的鼓励学生进行自我激励,包括激发内在的动力,树立为了掌握而学习的信念,选择有挑战的任务,调节成败的标准,正确认识成败的原因及自我奖励);
4、学业求助策略(善于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人力资源的利用)
生命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也是教育最终追求的目标。
十六、学生心理辅导的方法
(一)行为改变的方法: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
(二)行为演练的方法:全身松弛法训练,系统脱敏法,肯定性训练
(三)认知疗法
(四)其他方法:来访者中心疗法,理性—情绪疗法
三生教育:生存教育,生命教育,生活教育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
1、师德为先,以德化人
2、规模适当,结构合理
3、提高质量,提升待遇
4、改革机制,激发活力。
十七、有一种观点认为“教师不是把现成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请对这一观点进行判断和分析。
这种观点是正确的,新课改对教师角色的转变,即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新课改要求教师要从过去仅作为知识传授者这一角色中解放出来,把重心转移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上,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在教学中,教师除了教给学生知识、技能,还应该教给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方法和能力,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的获取新知识。正所谓“授人与鱼,不如授人以渔。”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成绩,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使他们离开了教师,离开了课堂,还能自主学习,成长,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
十八、什么是教育机智,及运用教育机智的原则
教育急智是指,教师对突发性教育情境做出迅速、恰当处理的随机应变能力。应遵循以下原则:
1、因势利导。教师要顺着学生心理、思想行为的发展趋势,加以有效的引导。
2、随机应变。教育情境错综复杂,遇到突发情况,教师要迅速的判明情况,果断的采取促使,避免事态愈加严重。
3、掌握分寸。在教育学生和处理问题时,能够说话适度,行为得体,方法得当。
4、审时度势。针对实际教育情况,选择正确的教育方法,教师要善于把握教育时机。
5、因材施教。教师的教育对象千差万别,只有对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水平、个性特点和行为表现的每个细节都了如指掌,才能对学生做到因材施教。
十八、教学评价的功能、原则
教学评价是指以教学目的为依据,通过一定的标准和手段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价值上的判断,即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功能:
1、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十九、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
1、接近—接近型冲突。也称双趋冲突。指当个体以同等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追求两个有价值的目标时,因不能同时得到而产生的动机冲突。“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就是这种冲突
2、回避—回避冲突。也称双避冲突。指个体以同样程度的两个动机去躲避两个具有威胁性的事件或情境,因不能同时避免而产生的动机冲突。
3、接近—回避冲突。也称趋避冲突。指个体对一个事物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态度取向时内部的动机冲突。
4、多重接近—回避冲突。也称多重趋避冲突。这是一种最复杂的冲突,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遇到的冲突。
二十、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意志品质的培养。
概念:指人自觉的确定目标,有意识的根据目标支配,调节自己的行为,并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可分两个阶段:准备阶段,执行阶段。意志品质:
独立性(自觉性)个体自觉确定行动目的,并独立自主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
果断性,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迅速而合理的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方面的意志品质。坚韧性,指在执行决定阶段能矢志不渝、坚持到底,遇到困难挫折能顽强乐观的面对和克服 自制力,指能够完全自觉、灵活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约束自己的言行的意志品质。意志品质培养
1、加强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确立正确的行动目标。
2、组织实践活动,加强意志锻炼。
3、发挥教师和班集体的影响,给予必要的纪律约束。
4、启发学生进行意志的自我锻炼。
二十一、表扬对学习具有促进作用,批评则会伤害学生的自尊自信,所以教育中只能表扬不能批评,这种说法是否正确,请结合心理学知识说明理由。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正强化是通过呈现愉快的刺激来增加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表扬是一种正强化手段,能够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批评属于惩罚手段,惩罚是指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退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并不是只有表扬不能有惩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表扬和惩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用。但惩罚的运用必须慎重,惩罚一种不良行为应与强化一种良好行为结合在一起,放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十二、思维的品质,如何培养
品质:敏捷性,深刻性,灵活性,独创性,批判性
1、加强科学的思维方法训练
2、运用启发式的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
2、加强言语交流训练;
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二十三、记忆的品质
1、敏捷性,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品质。记忆速度的快慢
2、持久性,3、准确性,4,准备性,记忆提取和运用的品质。
二十四、操作技能的特点,心智技能的特点
操作技能:
1、动作对象的物质性,2、动作进行的外显性,3、动作结构的展开性
心智技能:
1、动作对象具有观念性,2、动作执行具有内潜性,3、动作结构具有简索性
二十五、教学原则
1、直观性原则;
2、启发性原则;
3、巩固性原则;
4、循序渐进原则;
5、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因材施教原则;
7、量力性原则;
8、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统一原则。
二十六、学习动机的理论
1、学习动机强化理论
是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家提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巴普洛夫和斯金纳。认为强化能够促进学习动机。因此,在学习活动中,采用惩罚,奖励等办法促进学生学习。其目的是通过外因来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但只强调了学习行为的外部因素,忽略了人的学习行为的自觉性与主动性。
2、学习动机的人本主义理论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认为人的任何行为动机都是在需要发生的基础上被激发的,而人具有七种基本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认知需要,审美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这些需要从低级到高级排成一个层级,较低级的需要至少达到部分满足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需要的追求。他将前四种需要定义为基本需要,后三种定义为成长需要。在学院中,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在某种程度上与那些基本需要(特别是爱和自尊的需要)未得到充分满足有很大关系。
3、学习动机的社会认知理论
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一种通过练习和使用某种力量克服障碍,完成某种任务的愿望或倾向。最初由麦克里兰和阿特金森提出,后由阿特金森发展。
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为两个部分:趋向成功的倾向避免失败的倾向。
在教育教学中,对于力求成功者,教师应通过给予他们更多新颖且有一定难度的任务、创设竞争的情境、严格评分等方式来激发其学习动机;而对于避免失败者,应当安排竞争较少或竞争不强的情境,如果取得成功则要及时表扬给予强化,评定分数时要求应该尽量放宽,还应避免当众批评或指责。成败归因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六个因素,组成归因论。
能力: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努力程度: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身心状况:内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外界环境: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
二十七、知觉的基本特征
1、理解性;指人以知觉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过程。人的知觉是一个积极主动的过程,人的知觉经验不同,需要不同,期望不同,对同一知觉对象的理解也不同;
2、选择性;指人根据当前需要,对客观刺激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被选为知觉内容的事物称为对像,其他衬托对象的事物称为背景。要是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加强对象与背景的反差),组合律(利用刺激物本身各部分的组合),活动律等(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刺激物更容易被人感知)
3、整体性;指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一个整体的过程(知觉与感觉的差异)
4、恒常性;指人的直觉映象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的改变而保持相对稳定特性的过程。
二十八、个体能力差异的表现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结构的差异 个体能力差异表现在能力性别的差异
二十九、常考教育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1、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平等对待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使学生的充分发展(区别对待优等生和差生)
2、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人格,不得歧视学生,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行为,不得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3、对违反学校管理制度的学生,学校应给予批评教育,不得开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1、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各级人民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以及有关社会组织和个人有义务使适龄儿童,少年接受并完成规定的义务教育。《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1、教师有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学生健康成长的行为。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1、继续改革和完善考试制度,不得公布学生考试成绩并按成绩排名。
三
十、影响个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三
十一、皮亚杰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皮亚杰将儿童的道德分为他律和自律两种水平,把品德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岁)规则对他来说不具有约束力,认为5岁以前儿童还是“无律期”
2、权威阶段(6—8岁)他律期,服从外部规则,接受权威指定的规范,指根据行动的后果来判断对错,而不会考虑行动的动机
3、可逆阶段(8—10岁)不把准则看成是不可改变的,而是把它看做是同伴间共同约定的,不再无条件的服从权威,但这个时期的判断还是不成熟的。
4、公正阶段(10—12)
皮亚杰认为10岁以前是他律道德,10岁以后是自律期道德
三
十二、科尔伯格品德发展阶段理论
三种道德水平: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惩罚与服从定向阶段(根据行为的结果判定行为的好坏)——相对功利取向阶段(满足自我需要)
习俗水平:包括寻求认可定向阶段也称“好娃娃阶段”——遵守法律法规,权威)后习俗水平(社会契约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人类普遍的道义高于一切))
三
十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为了达到教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综合。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服教育法;是基本方法,包括讲解,报告,谈话,讨论,指导阅读等方式。
2、榜样示范法;
3、陶冶教育法,它是教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感受到感化的方法。包括: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4、实践锻炼法;
5、品德修养法,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自我反省,以实现思想转化及行为控制。自觉能动性的表现,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6、品德评价法,肯定或否定评价而给予激励或抑制,促使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
三
十四、弗洛伊德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
自我:是自己可以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者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找“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形成的,其机能主要是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三
十五、培养学生自尊心的三个先决调节是:重要感,成就感,力量感
教师角色意识形成的阶段有:角色认知,角色认同,角色信念。
三
十六、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是通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的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优点,教师易控制教学进程,能使学生在短时间获得大量系统的科学知识。缺点,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不易发挥,容易出现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的局面。
运用讲授法的基本要求:
1、讲授既要重视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同时要尽可能的与学生的认知基础发生联系。
2、讲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
3、讲授应具有启发性,讲授中应善于提问,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使学生的认知活动积极开展,自觉的领悟知识;
5、讲授要讲究语言艺术。语言要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清晰,准确,条理清楚,音量,语速要适中等。
2、谈话法,也叫问答法,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谈话法运用的基本要求:
1、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具体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讨论,辩明是非真伪,以获得知识的方法。优点在于能更好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运用讨论法的基本要求:
1、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2、要善于在讨论中启发引导学生;
3、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现代化视听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优点,较强教学的直观性,不仅是帮助学生感知,理解基本知识基本手段,还是学生获得知识,信息的重要来源。
运用演示法的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与过程,主动,积极的投入观察与思考;
2、注意持续性和引导性;
3、通过演示,使所有学生都能清楚,准确的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4、尽量排除次要因素或减小次要因素的影响,以使目的明确,现象明显。
5、练习法
基本要求:
1、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2、精细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3、严格要求。
6、实验法;
7、参观教学法;
8、发现法;
9、情感陶冶(体验)为主教学法(包括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
《教育—财富蕴含其中》面向21世纪教育的四大支柱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
《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的理念是:学生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生学习
智力的核心是抽象概括能力
三
十七、思维的基本过程
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具体化与系统化
三
十八、态度和品德的形成过程
依从——认同——内化(个体的行为具有高度的自觉性,主动性,并具有坚定性)
三
十九、教师职业形象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的道德形象。
含义: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从事教学活动时的基本行为规范,是教师对自己职业行为的自觉要求。它以敬业精神为基础,协调师生关系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规范。教师的道德形象被视为教师的最基本形象。教师职业道德的地位:建设教师职业道德是提高教师整体素养的中心内容和关键环节。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教育性,师范性,创造性,社会性,无私性。教师职业道德的的基本构成:
1、教师职业理想(本质),教师职业责任,教师职业态度,教师职业纪律,教师职业技能,教师职业良心,教师职业作风,教师职业荣誉。
教师职业道德的品质:教师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道德行为习惯
2、教师的文化形象
含义:教师是以文化为中介来与学生发生关系,对学生产生实质影响,并实现对社会的文化功能。教师的文化形象是教师形象的核心。
新时代要求下,教师文化形象的变革:传统的教师文化形象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的严峻的挑战。首先,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迅速增长和不断老化,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并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掌握更多的文化资源;其次,教师是唯一信息源的传统被打破,学生也是文化资源的拥有者,这就要去教师给学生的文化展示与交流提供空间和机会,教师称为多元文化交融的组织者和参与者。再次,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时代要求,以及千差万别的学生个性差异,要求改变教师教书匠的刻板形象,自觉主动的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并将经验认识提高到理论层次,称为新文化的创造者。
3、教师的人格形象 含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特征的整体体现,具体包括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的性格、气质,兴趣等。教师的人格形象是学生亲近或疏远教师的首要因素。理想的教师人格:善于理解学生,富有耐心,性格开朗,情绪乐观,意志力强,有幽默感等。
总之,教师的职业形象应是道德形象,文化形象和人格形象三者统一的整体,教师形象建设是一个不断设计与改造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对教师职业的地位,功能,条件进行科学的认识,需要教师职业内部不断建立自己的规范,需要教师个体自觉的构建。
四
十、影响态度和品德学习的一般条件
1、外部条件:家庭教养方式,社会风气,同伴群体
2、内部条件:认知失调(是态度改变的先决条件),态度定势,道德认知
此外,个体的智力水平,受教育程度,年龄因素等也对态度与品德的形成和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四
十一、教师职业的基本特征
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性职业,作为专门性职业表现在:其一,需要专门的技术和特殊的智力,在职前必须接受专门的教育,其二,提供专门的社会服务,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其三,拥有专业自主权或控制权。如对从业人员的聘用,解职的专业权力不受专业外的因素控制。
2、教师职业是以教书育人为职责的创造性职业
3、教师职业是需要持续专业化的职业。
四
十二、课堂对话的特点有:民主性,生成性,多变性,开发性
四
十三、卡特尔的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需要较少的专业知识,包括理解复杂关系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处理数字系列、空间视觉感和图形矩阵项目是所需要的能力。这种智力青少年之前一直在增长,在30岁左右达到顶峰,随后逐渐衰退。
晶体智力:从社会文化中习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运用的能力,是在实践(学习,生活,劳动)中形成的能力。这中智力一生都在增长。四
十四、优等生,中等生,后进生各有什么样的心理特点?班主任应该如何进行个别教学?
优等生心理特点:自尊好强,充满自信;强烈的荣誉感;较强的超群愿望与竞争意识。
四
十五、建立良好班集体的策略
1、确立班集体的发展目标;教师要精细设计班级发展目标。在实现班级目标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班级成员的积极性,使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为教育与自我教育的过程。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班风;
四
十五、班级管理的原则
1、科学性原则;
2、民主性原则;
3、自觉性原则(启发学生的自觉性,使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管理与自我管理中成长)4整体性原则。
四
十六、班级组织建构的原则
1、有利于教育原则(首要原则);
2、目标一致原则;
3、有利于身心发展原则
四
十七、身心发展
是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特别是指个体身心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人的身心发展包括两方面:一是生理的发展,而是心理的发展。
四
十八、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
1、发展的顺序性,2、发展的阶段性,3、发展的不均衡性,4、发展的互补性,5、发展的个体差异性;
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方向性和先后顺序);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四
十九、高原现象
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或者技能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身体或心理的疲惫而出现的暂时停顿或下降现象。
五
十、师德建立在职业道德的基础上。教师职业道德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专业发展的具体内容包括:专业理想的建立;专业知识的拓展;专业能力的发展;专业自我的形成。
五
十一、泰勒原理
泰勒原理:是由现在课程理论之父泰勒建立的课程模式,又称目标模式。1949年泰勒在其《课程与教育学基本原理》提出任何层面课程设计必须回答四个基本问题:
1、学习应该试图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2、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
3、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4、我们怎样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泰勒目标评价模式:
1、确定课程目标(关键);
2、根据目标选择课程内容;
3、根据目标组织课程内容;
4、根据目标评价课程。
图式:图式是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图式是主体动作的结构和组织,是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实质。最初的图式来源于先天的遗传。
惩罚与负强化的区别
惩罚是当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之后,呈现一个厌恶的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惩罚与负强化有所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将来发生的概率。生产力与教育
生产力制约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生产力决定教育的结构和人才培养的规格;生产力促进教学内容、方法和组织形式的发展;教育再生产劳动力,提高劳动效率;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政治经济制度制约着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可以促进民主;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制度的舆论力量。
文化与教育
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功能;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作用;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创造性及其培养
创造性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 影响创造性的因素:
1、智力;
2、个性(高创造性的个性:有幽默感,有抱负和强烈的动机,能够忍受模糊与错误,喜欢幻想,强烈的好奇心,独立性);
3、环境;
4、知识(丰富的,组织良好的“活”的知识)。
创造性的培养方法:
(一)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事宜环境。
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二)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1、保护好奇心;
2、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3、处理独立性和创新精神;
4、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5、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三)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1、发散思维的训练(用途扩散,结构扩散,方法扩散,因果扩散,词语扩散等)
2、推测与假设训练;
3、自我设计训练;
4、集体讨论。
加涅学习层次分类
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结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理学习;解决问题学。
加涅学习结果分类
智慧技能学习。表现为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
认知策略学。表现用来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注意,学习,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过程的内部组织起来的能力; 言语信息。表现为学会陈述观念的能力
动作技能。表现为平稳而流畅,精确而适时的动作操作能力。态度。表现为影响着个体对人,对物或对某事件的选择倾向。
中学生的自我意识具有开放性和闭锁性共存的特点。
抽象是在人脑中提炼各种事物或现象的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特征的过程。教态语言的特征:辅助性,动作性,连续性。
知识学习的类型
符号学习: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的学习,也包括非语言符号的学,如实物,图像,图表,等的学习。另外符号新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如历史课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学习,地理课中对地形地貌和地理位置的学习。概念学习。理解某类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一般有两种学习方式,概念形成和概念同化(利用原有的概念理解一个新概念的定义,从而明确一类事物的共同关键特征。概念同化是学生学习概念的主要方式)命题学习。句子中由若干概念所构成的符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规则)
知识的保持:
1、深度加工记忆材料;
2、有效运用记忆术;
3、进行组块化编码;
4、适当的过度学习;
5、合理进行复习(及时复习,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反复阅读结合尝试回忆)。
自我意识:
概念:个体对自己的心理、思维及行为活动的内容,过程及结果的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调节。人的自我意识能力使其自己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能认识和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自我意识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体现,其内容包括:自尊心,自信心。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
中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是:同伴关系。
学习动机与学业动机的区别
【教师招考论述题】推荐阅读:
教师招考面试题及答案09-12
教师招考教育理论10-12
教师招考法律法规10-17
福建省教师招考公告06-22
教师招考体育专业试题11-10
招考小学教师面试题目11-16
幼儿教师招考专业知识11-08
福建教师招考音乐面试成功经验11-14
教师招考小学语文教学法小抄09-16
2024政法干警招考公告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