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共12篇)
张耀鹏1,欧阳萍
2(1、江西省公路桥梁工程局,江西南昌330009)
(2、江西省赣州诚通路桥工程有限公司,江西赣州341000)
摘要:分析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公路项目开工前期、施工期和营运期各阶段对沿线自 然环境造成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以减少公路项目给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 影响。
关键词:交通工程;公路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必要性;环境污染;防治措施
0前言
公路建设是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也是对一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公路工程项目的修建过程中,必将消耗资源,改变地形地貌和原有的自然环境,破坏原有的生态平衡。公路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不同于一般的厂矿企业,它具有范围广、时间长、因素多及难于弥补性和难予预测性等特点。所以公路工程的环境工作必须根据自身的行业特点,以工程前期、施工期和运营期等多个阶段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有效措施,使公路项目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尽可能的降低。的规划、设计人员主要以满足交通功能要求、降低建设造价和维护费用、节省交通时间和运行费用、减少交通事故损失等目标,进行路线方案论证及勘测设计。而对于公路的环保问题如何解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虽然,在工程可行性研究阶段也要求对环境影响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相应的环保措施,但由于公路可能对沿线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野生动物资源、景观资源等造成的影响和破坏程度大多没有量化的指标(难以用价值或价格来衡量),因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从管理层到设计人员,往往忽略工程建设与使用对环境造成的负面影响,从而导致公路规划与设计方面的“先天不足”。对于高等级公路,为了满足技术标准,这种“忽略”引起的后果更甚。
公路规划与设计在环境方面的表现为:不合格占有价值较高的土地(如农业用地、森林用地、野生动植物保护用地等),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破坏森林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引起水质污染,影响沿线动植物生长;穿越风景名胜区且未很好地结合自然,破坏景区景观;穿越或靠近居民稠密区,造成大气、噪声污染,影响居民作息,危及居民身体健康;侵占有价值水体,改变天然水系和自然流态,造成局部区域枯竭;深开挖和高填方中路段单调的边坡设计及雷同的防护工程设施使原本生动的自然风光黯然换色;为节省造价、方便施工而依照标准图设计而成的桥涵艺术造型,从而失去一次景观再造的机会等等。
1公路工程对环境污染的种类分析
1.1大气污染物
公路工程大气污染物能常以气体状态和粒子状态在空气中,主要有施工扬尘:石灰土、水泥混凝土、沥青等拌和站产生的烟尘。
1.2水体污染物
公路工程施工现场废水和固体废物随水流流水体部分,包括泥浆、水泥、油漆、各种油类,混凝土外加剂、重金属、酸碱盐、非金属无机毒物等。
1.3施工噪声源
公路施工现场噪声按照振动性质可分为交通噪
声、机械噪声、电磁性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
1.4固体废物的污染
公路工程施工工地上常见的固体废物有:建筑渣土:包括砖瓦、碎石、渣土、混凝土碎块、碎玻璃、废弃的散装建筑材料:水泥、石灰等。生活垃圾:设备、材料等废径包装材料。
2.2项目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施工期主要包括工放样、场地清理、征地弃土、改移河道、清理表土、开采料场等活动会造成地表植被破坏、地形改变、沟谷大量消失,恶化生物栖息的生态环境,加速地表侵蚀,增大地表径流,增加水土流失,改变自然流水形态,加剧水质恶化,从而直接导致对自然环境的破坏。
筑路材料的运输装卸、各种混合料拌合、借土开
2项目各阶段对环境的影响
2.1项目前期对环境的影响
项目前期工作主要包括项目规划、工程可行性研究、方案论证与评估、勘测设计等。长期以来,公路
挖及弃土堆放、土石方调运等活动会造成短期内粉尘污染。另外,由于施工增加大量机械作业的尾气排放,使空气质量恶化。
运输车辆的增加和装运土石方车辆的落土也会使相关公路交通条件的恶化,对原有交通秩序产生较大干扰。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作业产生较大噪声,对沿线居民的正常作息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不当的临时施工用地安排(如施工驻地、制加工场所、储料场和仓库等等)也会额外增加对自然环境的侵害。
2.3 项目营运期对环境的影响
营运期开始意味着项目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开始发挥作用,同时也意味着对沿线环境长期负面影响的开始。随着交通量的与日俱增,噪声和汽车尾气及粉尘污染逐渐加剧,噪音对沿线居民、学校和机关并且单位的学习、工作和休息产生长期的不利影响,尾气、粉尘、油污对沿线居民生活、农田、土壤、水质等影响较明显,呈逐步加重发展趋势。
收费站点人员、沿线服务区的工作人员和沿线管养人员所产生的污水、垃圾也造成一定污染。
3项目各阶段相应环境措施
3.1项目前期环保
在项目的规划设计阶段考虑好工程环保方案和措施至关重要,首先要提高项目规划决策人员、勘察设计人员的环保意识,认真学习国家有关环保的政策法规,其次,在认真做好沿线自然环境资料收集调查工作的基础上,以科学态度进行工程环境影响评估,做好设计工作。
3.1.1珍惜自然环境,规划好公路用地范围对
于工程方案,除了要考虑自然地理、交通功能、工程技术标准外,还要结合自然价值、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来综合考虑公路的用地,使路线规划有利于环保。
① 保护土地、水体、空气和生物资源珍惜现有资源价值。合理产生新的生产用地,保护和增强现有的土地利用;
② 路线应与城镇规划相协调,促进城镇压更新及改善环境一方面尽量减少项目与城镇规划干扰,又要有利于城镇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要方便车辆进出城镇,尽量保持项目与城镇的合理间距——“靠而不近,离而不远”;
③ 避开环境敏感性区域如学校、工厂、医院、名胜古迹、自然保护区、湿地和类栖息地、精密仪器基地和军事设施等等。
3.1.2 设计要结合自然地形
①平面线形:满足规范要求的情况下采用较低技术指标是使路线顺应地形的一个好办法,多采用各种类型的曲线也会取得较好的效果。
②纵面线形:舍理设置纵坡和竖曲线使纵面线顺应地形成渐变、顺滑的纵坡线,避免大填大挖。深开挖路段要多考虑隧道方案,可避免山体开挖,保护森林植被和水土资源。许多山谷不仅是流水,而且是大气流能的通道,可考虑选择桥梁方案来代替高路堤,这样可避免阻碍大气流通,不会威胁到冷温植物的生长。
A.边坡设计:确保稳定的情况下,边坡的形状要尽可能与周围的景观协调,并用植物进行绿化(可结合各种土工防护结构和其它绿化基础工程综合实施)处理,坡脚、坡顶、坡面相交处的棱角要进行弧形整饰,可产生自然美又防风蚀。
B.重视水土资源,减少水土流失
一是设计时注意填挖平衡,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借土弃土;二是做好边坡防护设计工作,应根据地质情况多采用种草植树的绿化护坡方法;三是做好沿线排水设计;四是合理取土、规范弃土、保护耕地,少占农田,堆弃后应上覆盖表地,播种绿化。
C.注意保持原有的灌溉系统和自然水网体系 D.桥涵设计尽量避免影响河流水文、水流特征; a)避免改移或堵塞大型河沟;
b)对小型排灌系统如遭破坏应予以恢复或加以调整,合理设置小桥涵位置,必要时对原有排灌体系统进行优化合并或改移;
c)做好项目自身的排水系统,增加必要设施以防止路基路面排水对农田水利的冲击。
3.1.3合理设置临时施工用地减少或避免占用
农田,避免用地范围以外的耕地被机械碾压或堆放材料。临时用地在竣工后应及时复耕还田,恢复植被。
3.1.4做好道路沿线景观设计工作
①公路选线、定线时,尽量与地形地貌相吻合,减少土石方量,减少对自然风景的破坏,避开受保护的景观空间。
②重视路线空间造型设计,包括路线线形(平面、纵面、平纵组合)和其它景观因素(边坡、挡墙、分隔带、护栏、路面标线、标志牌、广告牌、收费站及服务区建筑等)的造型设计。
③做好沿线绿化设计工作,利用绿化来补充和改善沿线景观,如边坡尽量采用种草植树的护坡方式。
3.1.5做好道路降噪设计工作道路降噪设计工
作,可通过沿线种树绿化达到减噪目的,必要时设置隔音屏。
3.2项目施工阶段环保
组织广大施工技术与管理人员学习环保知识和有关法规,提高环保意识。在施工准备工作阶段,认真调查收集沿线相关资料,制定详细有效的环保措施,施工时加强环保管理和监测。
3.2.1减少水土流失根据实际填挖质合理设置
边坡的坡度;合理设置土方填挖施工现场临时排水系统,及时疏导雨水,以减少雨水对挖填坡坡面的冲蚀;填方坡面应及时夯实并进行边坡绿化;合理确定借土弃土位置,合理开采砂石料场,注意料场弃土弃渣分离处理。
3.2.2减少噪音污染禁止噪音超标机械进入施
工现场,平时注意机械维修保养;合理安排施工组织计划,尽量减少施工活动对沿线居民集中点的干扰。
3.2.3防止大气污染材料堆放应采取必要挡风
措施,减少扬尘。组织好材料和土方运输,防止材料散落造成环境污染。材料运输宜采用封闭性较好的自卸车运输或采用覆盖措施。对施工现场、材料运输及进出料场的道路应经常洒水防尘。
3.2.4防止水质污染加强对施工队伍的生活污
水处理,严禁将其直接排入河道水流中;对路基清除淤泥表土应回收到路上处理或运到指定地点堆弃;弃石弃土应运到合理地点,不得任意堆入,更不能淤塞河道;对桥梁围堰施工,应注意围堰土在施工结束后的清除工作,避免阻塞河道;桥梁施工机械还应避免油污的污染。
3.3营运期环保
3.3.1加强公路管养工作对路面和边沟应定期
清理。加强边沟、边坡、涵管、急流槽、导流坝和路田分界墙的养护维修工作。对沿线收费站和服务区的垃圾污水要进行环保处理。
3.3.2加强公路绿化及其养护工作即创造良好的视觉景观,也可降噪防尘。
3.3.3加强交通管理控制不符合环保和技术规
定的车辆上路行驶,路线靠近或穿越居民区应限制鸣笛,完善交通标志、标线,保持良好的交通运输服务状态。
4结语
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是保证人们身体健康和社会文明的需要,是消除对外部干扰保证施工顺利进行的需要,是节约能源、保护人类生存环境、保证社会和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保护和改善施工环境亦是现代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
人类社会即将面临环境污染和能源危机的挑战。为了保护子孙后代赖以生存的地球的环境条件,每个公民和企业都有责任和义务来保护环境。良好的环境和生存条件,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参考文献:
[1]尤晓伟.公路工程.选线与定线[D].北京.北方交通大
关键词:公路,环境保护,污染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如何面对公路建设产生的环境问题, 如何按照现阶段我国实际情况, 分析评价公路建设各阶段对环境的作用与影响, 采取何种措施减少或杜绝公路环境污染、恢复路域生态损失。这是摆在我们广大公路工作者面前的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公路环境保护
1.1环境与环境保护定义
环境是指人类和生物生存的空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对环境的定义是: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 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野生植物、水生生物、名胜古迹、风景游览区、温泉、疗养区、自然保护区、生活居住区等。按照环境的自然和社会属性分类, 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保护是指人类有意识地保护自然资源并使其得到合理的利用, 防止自然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对受到污染和破坏的环境必须做好综合治理, 以创造出适合于人类生活、工作的环境。
1.2公路环境保护内容
对照上述定义, 公路环境保护是基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原则调节与控制“公路工程与路域环境”对立统一关系的发生与发展。公路环境保护由两项基本工作组成:一是分析因修建公路而对环境产生的各种影响及其影响的程度和范围, 根据需要采取专门的环境保护措施, 积极开展环境保护的有关工作;二是在公路的设计、施工及运营管理过程中, 注意凸显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 使公路在运输功能发挥的同时, 对沿线环境的负影响最小。
1.3公路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是指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现象。
公路建设必然影响环境, 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 其施工、营运期造成的环境问题会更严重。公路建设将造成如下环境问题:选线不当会破坏沿线生态环境;防护不当会造成水土流失, 如坡面侵蚀与泥沙沉淀等;公路带状延伸会破坏路域自然风貌, 造成环境损失;公路施工造成环境污染;公路通车营运期间, 车辆对沿线造成污染。
1.4公路环保功能
一般情况下, 一条公路如果严格按照现行公路工程设计标准及《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按公路工程施工技术规范进行施工, 就可以起到对路域自然环境的保护作用, 并能够对社会环境进行调整和完善。
公路各组成部分的环保功能归纳如下:
路基工程在施工及竣工后, 结合造地还田与疏导排水, 各部分相互协调配套, 可使工程稳定坚固, 外观顺适优美, 能起到防止水土流失的作用。
路面工程对路基起保护作用, 同时也起着防尘、防水, 保护公路沿线环境不被污染的作用。
桥梁涵洞工程设计与施工中重视对公路路域景观环境的影响, 可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
排水工程对公路工程的整体性和稳固性有特殊的作用, 可以防止路基路面水及水中含有的油污、有害元素直接进入农田, 避免耕地淹没、土壤污染。
防护工程确保了路基稳定, 减少了水土流失, 直接起到了环境保护作用。该工程与环保的关系最为密切。
1.5公路环保措施
公路建设的不同阶段,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环保工作的重点不同, 所采取的措施必须具有针对性。
可行性研究及初步设计阶段:进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 为进行环境保护设计和采取环保措施提供依据;初步设计及施工图设计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计;招投标阶段:在合同书中纳入环境保护条款;施工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的施工及监理;竣工和交付使用阶段:进行环境保护设施验收、环境后评价;营运期:进行环保设施维护及处理环境问题投诉。
针对实际工作需要, 现结合国家目前的环保法规对公路施工阶段、营运期采取的环保措施分述如下:
1.5.1公路施工阶段环保措施
1.5.1.1生态环保
在土方开挖回填时避开雨季, 雨季来临前将开挖回填、弃方的边坡处理完毕;施工取土时采取平行作业, 边开挖、边平整、边绿化, 计划取土, 及时还耕, 及时进行景观再造;在雨水充沛地区, 及时设置排水沟及截水沟, 避免边坡崩塌、滑坡产生;在雨水地面径流处开挖路基时, 及时设置临时土沉淀池拦截混砂, 待路基建成后, 及时将土沉淀池推平, 进行绿化或还耕;对路堤边坡及时进行植草绿化;对施工临时用地, 先将原表层熟土集中堆放, 待施工完毕后, 再将这些熟土推平, 恢复原地表层。
1.5.1.2噪声防治
当施工路段距住宅区距离小于150m时, 为保证居民夜间休息, 在规定时间内禁止施工;主动与施工路段附近的学校和单位协商, 对施工时间进行调整或采取其他措施, 尽量减小施工噪声对教学和工作的干扰;注意机械保养, 使机械保持最低声级水平;安排工人轮流进行机械操作, 减少接触高噪声的时间;对在声源附近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 发放防声耳塞、头盔等, 对工人进行自身保护。
1.5.1.3大气污染防护
公路施工堆料场、拌和站设在空旷地区, 相距200m范围内, 不应有集中的居民区、学校等;沥青路面施工, 沥青混凝土拌和厂设在居民区、学校等环境敏感点以外的下风向处, 既方便生产, 又须符合卫生要求 (卫生防护距离分级中, 规定的防护距离为300m) , 不采用开敞式、半封闭式沥青加热工艺;施工便道定时洒水降尘, 运输粉状材料要加以遮盖。
1.5.1.4水污染防治
沥青、油料、化学物品等不堆放在民用水井及河流湖泊附近, 并采取措施, 防止雨水冲刷进入水体;施工驻地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粪便等集中处理, 不直接排入水体;对桥梁施工机械严格进行检查, 防止油料泄漏。严禁将废油、施工垃圾等随意抛入水
公路建设设环保工作重点内容:
设计阶段:环保总体方案应在针对性勘察资料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各路段自然环境、生态环境、社会环境特点, 使环保方案既经济、又可靠, 并重视以下方面:
周边山区公路越岭方案应充分比较隧道与展线方案对环保的优劣。深挖高填和地质不良路段防护工程应充分考虑环保要求。
自然保护区、风景点、区应特别注重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地带的环保措施。
设计说明应对环境保护工程作尽量详细的说明, 标明敏感点。
综合考虑沿途公众对拟建公路了解程度, 交通现状满意程度, 对搬迁、移民的态度, 对当地民俗的不利影响, 对公路走向, 对出行、交往的要求, 对当地养、植业的影响等方面意见和建议。
施工阶段。严格控制红线内砍伐森林植被, 珍稀植物宜采取移植措施。
与主体工程同时进行工程招标。施工合同、监理合同制订环保工作条款, 结合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 (表) 中环保工程项目、地点、内容、标准等实际, 对不同标段提出具体要求, 明确责任条款。
施工组织设计中明确环保工程施工要求, 工艺设计应包含环保工作和质量控制标准。开工前应进行环保意识教育和环保工程技术交底, 完善环保管理工作制度, 设置环保工作专 (兼) 职人员, 对主体工程防护区、取土场防护区、弃碴场防护区、临时用地防护区防水土流失, 水环境、防扬尘土污染动态检查监控, 特别是雨季防水土流失措施。
跟踪监控拌和站防空气、噪音污染, 夜间施工防噪音、弃渣污染, 深挖高填地段边坡防护工程施工质量。环保工程施工质量自检与监理质量控制, 制定图表, 随时作好记录与签认, 并与主体工程等同, 由监理检验签证、计量支付。
竣工图绘制。绘制距路中线100米范围上简略地形图, 标明水系、防护工程、排水系统、敏感点、居民地与公路的位置关系、土地使用现状等内容, 作为施工档案资料, 以备今后查证。
【关键词】环境;问题;生态;保护
当前,我国部分区域和城市大气灰霾现象突出,许多地区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超过环境容量。农村环境污染加剧,重金属、化学品、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土壤、地下水等污染显现。部分地区生态损害严重,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同时,随着人口总量持续增长,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能源消费总量不断上升,污染物产生量将继续增加,经济增长的环境约束日趋强化。下面我就我们所面临的的主要环境问题和应该采取的一些措施进行简单的论述。
1.生态保护面临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形势严峻
由于人口密集、多年来的粗放式发展、环境保护技术落后与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太多,尽管做了很大的努力,但中国的生态与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资源枯竭与环境污染的总体状况仍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
1.1土地资源迅速减少,土地污染沙漠化严重
中国虽然国土辽阔,但人均耕地不足世界人口平均的45%,而且优质耕地少,可开发的后备资源少。据初步统计,我国荒漠化国土面积已占到国土面积的27.3%,沙漠化速度从1994年的2460平方公里增加到2002年的3436平方公里;我国水土流失面积367万平方公里,平均年增1万平方公里。
1.2大气污染严重
我国大气污染状况,我国大气污染状况十分严重,主要呈现为煤烟型污染特征。城市大气环境中总悬浮颗粒物浓度普遍超标;二氧化硫污染保持在较高水平;机动车尾气污染物排放总量迅速增加;氮氧化物污染呈加重趋势。以我们邢台市为例:2013 年市区环境空气首要污染物为颗粒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38 天,占全年天数的10.4%;轻、中度污染天数为182 天,占全年天数的49.9%;重度污染以上天数为145 天,占全年天数的39.7%。我们邢台市成为全国有名的空气重污染城市。
1.3水污染严重
目前,我国城市供水水质有20%不达标准,而农村供水的不达标率则是50%。以我们邢台市为例:河流水质状况邢台市境内河流均为季节性河流,除引黄济津干渠(清凉江)和七里河外,其他河流均接纳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无天然径流。2013 年12 条有水河流的监测结果显示,境内河流水质除七里河为Ⅲ类外,其他均为劣Ⅴ类,主要污染物为化学需氧量、氨氮、总磷。
1.4森林资源在减少
我国属于森林资源极为贫乏的国家,而且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森林生长量。大小兴安岭林区已经过量开采,南方某些林区的开采也已到了极限。我国森林密集地区包括东北、四川、海南等地,毁林速度惊人。近10几年来,我国森林覆盖率虽然逐年增加,但同期有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却在下降;生态功能较好的近熟林、成熟林、过熟林不足30%,森林资源总体质量仍呈下降趋势。
1.5生物多样化趋势锐减
我国是一个生物多样性大国,但生物物种灭绝和濒危趋势发展很快。由于野生物种生态环境的退化和破坏,加上一些地区滥捕、滥猎、滥采,导致野生动植物数量不断减少。全国共有濒危或接近濒危的高等植物5000种,占总数的20%。20世纪中国已经灭绝的野生动物有普氏野马、高鼻羚羊。在《频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中列出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个物种,约占总数的1/4。
2.加强环境建设急需采取的措施
环境保护问题是一项事关当代和后代人共同利益的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话题,需要全世界的人民共同努力。
2.1强化宣传,提高全民环保意识
提高全民族的环保意识是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关键措施之一。只有通过知晓了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才能在行动中自觉保护环境;只有通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社区、上书本、入课堂,从娃娃抓起,且持之以恒地宣传教育,把资源、环境、发展之间的关系;把环境与健康、生态与发展、保护与利用、治污与效益的辨证关系用通俗易懂的道理讲深讲透,才能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只有让每一个人都明白环境保护决定着一个地区发展的可持续性、关系到人类的命运、影响着人类的现在、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才能使广大群众干部真正做到从小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规划做起、从每一个项目规划抓起,形成人人讲环保、事事重环保、全社会共同参与抓环保的浓厚环保氛围。
2.2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
为了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所造成的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有利于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应积极建立全面协调平衡的农业生态系统。为此,要正确运用生态学原理,尽力避免或淘汰那些有害于生态平衡和良好环境的农业措施,以逐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要科学分析农业生态系统中各种资源组合的特点以及其相互作用变化的规律,选择最优要素组合,以发挥资源的优化组合功能。要根据各地的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产业结构实际要求,建立各具特色的持续平衡的农业生态体系,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兼顾的前提下,探索最少投入、最大产出的各种构成模式(如生态农业、立体农业、有机农业等),提高综合效益,促进农业生产的持续稳定发展。要逐步对主要农业土地、水资源、森林、草地、生物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并形成科学的监测管理系统,把开发利用、保护治理、资源增值三个方面有机结合起来,使有限资源得以永续利用,使可再生效益获得更多的增值。当前,尤其要进一步治理整顿土地市场秩序,坚决清理整顿各类名目繁多的开发区,落实最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
2.3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制度,加大违法行为的执法力度
纵观各国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都是运用法律和制度手段,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将生态环保政策作为一种经济发展政策,强调生态环境措施的多样性、创新性和灵活性。为了从源头上防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或者即使产生也可以采取治理措施把问题减少到最小限度,需要政府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和制度设计。首先,要建立健全与生态环保有关的法规,切实执行《水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清洁生产法》、《环境保护法加快制定》、《自然资源法》、《防治沙漠化》、《有机废弃物排放法》等与生态环境相关的法律并严格执行,在宏观政策层面做到有的放矢。其次,要建立公共政策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以从政策源头上把关,控制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第三,建立综合决策和协调机制,把生态环保的内容切实纳入国民经济整体战略规划和各级政府计划中,加强集成。
摘要:在我国林业发展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是极为重要的工作。鉴于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要性,本文对此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阐述了自己的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建设
我国的国土面积广阔,在世界上排名第三,在广阔的国土下,森林资源的占地面积非常少,我国的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是世界人均森林资源占有量的5%,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森林资源占比需要进一步优化,通过。只有这样才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工作的进一步开展。而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自然环境遭到破坏的情况下,人类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将会遇到难题,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国应大力支持林业发展,同时应提高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视程度,通过林业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构建和谐家园,为子孙后代的繁衍生息打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课标要求】
知道我国的资源、环境等,了解保护环境、合理利用资源的政策,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意识。而我国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追求,不只是停留在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认识层面,还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目标。根据十八大强调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包含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粤教版新教材整合原有内容,让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各自独立成篇,使其内涵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环境保护要求、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是一脉相承的,教材更突出“五位一体”布局新成员——生态文明的独特地位和现实意义。【学情分析】
我们学校九年级大多数的学生在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方面的意识是在不断增强的,但是还有一些学生在资源节约,珍惜资源的方面认识还不够。有些学生环保意识、生态文明意识是有了,但只停留在口头和表面,不能落实到具体行动中去。因此,我在这节课的安排上,创设贴近学生的活动,渗透环保意识、节约意识、生态文明建设意识的同时,更注重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去。【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我国资源、环境状况。
2.能力目标:让学生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学生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能力以及参与实践的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亲近自然、爱护环境的感情以及热爱学习、参与实践、积极动手的良好行为习惯。
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爱护自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布局。【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观看合肥雾霾天气报道
提问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答合肥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我们要保护环境,下面我给大家介绍一批人,他们是合肥环保志愿者,他们上街向市民介绍了合肥资源短缺,环境形势严峻的问题,号召大家保护环境节约资源,请观看以下他们拍摄的图片 多媒体显示环境污染图片
观察篇--说说身边有哪些环境问题 学生答后归纳总结
多媒体显示安徽生态强省实施纲要 理论篇--认识生态文明建设 1含义,学生阅读课本回答 2地位,五位一体
3为什么建设生态文明
结合表格和巢湖治理问题讲解 合肥市也在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想象篇--说说你心目中的美丽合肥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答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等
为建设美丽的合肥,你有什么好的建议供政府参考呢? 引出学生答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和方针 过渡-我们学习的理论最终要应用到具体的行动中
行动篇--反思日常行为,我们该如何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学生分组讨论发言,教师归纳总结
设计说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开拓自己的思维,学会倾听,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分享收获:本课你们有什么收获,有什么感想?? 作业:为建设美丽校园设计环保倡议书 板书设计
生态文明建设
班级:
学号:
姓名:
关于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问题的调查报告
前言:
我国生态环境的基本状况是:总体在恶化,局部在改善,治理能力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赤字逐渐扩大。主要表现为:
水土流失严重。建国初期,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16万平方公里。据1992年卫星遥感测算,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4万平方公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8.7%。
沙漠化迅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深的国家之一。北方地区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已超过149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5.5%。80年代,沙漠化土地以年均增长210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森林资源锐减。我国许多主要林区,森林面积大幅度减少,昔日郁郁葱葱的林海已一去不复返。全国森林采伐量和消耗量远远超过林木生长量。若按目前的消耗水平,绝大多数国营森工企业将面临无成熟林可采的局面。
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据估计,我国的植物物种中约15-20%处于濒危状态,仅高等植物中濒危植物就高达4000-5000种。近30多年来的资料表明,高鼻羚羊、白鳍豚、野象、熊猫、东北虎等珍贵野生动物分布区显著缩小,种群数量锐减。
地下水位下降,湖泊面积缩小。多年来,由于过分开采地下水,在北方地区形成8个总面积达1.5万平方公里的超产区,导致华北地区地下水位每年平均下降12厘米。1949年以来,我国湖泊减少了500多个,面积缩小约1.86万平方公里,水体污染明显加重。据1987年典型城市监测调查,有42%的城市饮用水源地受到严重污染;63%的城市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在调查的532条河流中,有82%的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全国约有7亿人口饮用大肠杆菌超标水,约有
1.7亿人饮用受有机物污染的水。
大气污染严重。我国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目前我国能源消耗以煤为主,约占能源消费总量的四分之三。煤燃烧产生大量的粉尘、二氧化碳等污染物,是我国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被称为“空中死神”的酸雨不断蔓延
环境污染向农村蔓延。乡镇企业迅速发展成为农村工业化的重要方向,以及二元经济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变的中介。与此同时,也给农村带来生态环境更大范围的污染,对农业资源、矿产资源造成更为严重的浪费。
造成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不断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复杂的。它主要来自于三大压力:人口压力,工业化压力,市场压力。为了改变我国日益恶化的环境形势,应当采取刻不容缓的行动,否则,日益扩大的生态赤字将使其他领域所获得的成绩不是大打折扣,就是黯然失色。
近年来,随着农村和城市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污染及生态破坏问题日趋严重。所以,防止环境污染,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成为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也是我们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大气、水源、土地、草原,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环境资源对开创人类文明和进步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人类没有对大自然肆意开采利用的时候,大自然中环境优美和谐,生态平衡而有序.但是人类在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同时,也对自己的自身生活环境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而且由此还引发了一系列的生态问
题。为此,我以我所居住地周围的20人为调查对象展开了调查。
调查人:詹敬雯
调查时间:2009年8月8日
调查对象:调查人所在地民众
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显示:我们首先提出的问题是关于环境及生态方面的认知度得.不到5%的人对环境或生态问题非常关注,大概40%的人对次比较关注,45%的人对此关注一般,约百分之五的人认为无所谓。并且对环境和生态关注度大的多是一些学生或是有文化知识的人,大多数农民对此的关注度则不大。关于用水情况,我们这一块儿90%都用的地下水,俗称井水。虽然不是自来水,但还算是比较干净的了,地下水污染较少。
对于蔬菜瓜果之类的话,25%的会经常担心,45%的认为有时会担心,30%的认为通常不会担心。这主要是看瓜果蔬菜的来源地。如果是本地的他们的担心就会少很多,如果是从外地进货而来的人们一般就会比较担心一些。对于浪费水资源一事,50%的人都会劝阻别人停止这种行为,40%的人却只有愤怒没有行动,10%的人认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由此可见,公民的节水意识还有待加强。对于3月12日的植树节活动的调查显示,30%的人会积极参加此活动,30%的人认为此活动能起到宣传、教育的目的,20%的人认为此活动只是在做秀收效胜微,另外有20%的人对此则毫不关心。对于垃圾分类处理问题,对这方面的知识很了解且能做到分类处理的人少之又少,只占总调查人口的5%左右,60%的人对此比较了解,但是却没有做到垃圾分类处理,既不了解垃圾分类也不会分类处理的人占35%左右。由此可见,本地人们对于垃圾处理了解还不够。
下面来看一下关于生态方面的几个调查结果。
将自然保护区开发为旅游景点一事,毋庸置疑,它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从而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但是我们都知道过多的群众观光势必会对保护区的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从而影响到当地的生物。60%的人认为利大于弊,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应;40%的人认为弊大于利,造成的环境问题很严重,得不偿失。很多洒店都有有关野味的菜品提供,有时候还会是些国家级保护动物,对“吃野味”人们的看法各不相同。20人中只有一人即5%的认为这是一种时尚纯享受,是一种显示富裕的行为;35%的认为纯粹是为了尝鲜;50%的认为偶尔尝一下可以但不是经常性行为;10%不赞同这种行为。关于了解环保和生态建设的渠道,可谓是众说纷纭。由于问卷上此题为多选题,但综合起来讲的话,依靠电脑、电视、收音机等电子设备的约占40%,依靠报纸、书籍类的约占40%,通过学校教育得知的基本是学生,约占35%,道听途说的约占30%,很显然,大多数人都由不同的渠道来了解的。对于加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应做的努力,30%的人认为应该依靠科学技术,20%的认为政府应加强宣传工作,20%的人认为应普及相关知识,30%的人认为应动员和组织全国人民。对于我国生态建设的目标,认为应加强对现有天然林及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的约占40%,大力开展植树种草的约占30%,治理水土流失的约占40%,防治沙漠化的约占35%,建设生态农业的约占20%,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的约占30%。关于环保教育应从娃娃抓起,80%的认为应该应时代的要求赞成此提议,20%的人还是觉得不切实际。
我们这儿原本有一片非常清澈的湖,在湖边的一些人都是使用湖水的,夏天好多人在湖水里洗澡。但是后来由于人们想提高收入,此湖便被一个个体户承包,养起了鸭子,成群成群的鸭子在湖里到处乱飞,使湖水变得又臭又脏,严重影响了
周边的环境。现在这片湖被新主人买下,新主人在湖里养起了珍珠,整个湖面上到处都飘满了大大小小的塑料瓶。一片美丽的湖水就这样变成了一个畜养池。我不得不为此惋惜呀!人们往往容易被利益冲昏了头脑,而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其实破坏环境就是在破坏我们人类自己的家呀!
由调查可以看出:我们这里的人环境意识还比较的薄弱,对于生态问题的概念更是不够了解。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本地的人民大多数都是农民,他们很多没有受过高等教育,对于保护环境的深远意义还不够了解,更不用说是生态问题了。针对问题的解决方法:
我觉得我们保护环境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保护环境随手可做的一些小事 :
1、尽量使用布袋,少用或不用塑料袋
2、尽量乘坐公共汽车,少开私家车
3、不使用非降解塑料餐盒,少用一次性筷子
4、节约粮食,不要随便浪费粮食
5、随手关闭水龙头,并能提醒他人节约用水
6、一水多用,使水的利用更充分
7、随手关灯,节约用电
8、使用节能型灯具、电器等
9、不随意焚烧秸杆、塑料等污染环境
10、不吃田鸡等野生动物,保护青蛙维护农田
11、旧物捐给贫困者,不可随意丢弃
12、回收废电池、废金属、废塑料、废玻璃、废纸等
13、使用无氟冰箱,尽量不要再室内使用灭蚊剂
14、少用农药、化肥,尽量使用农家肥
15、买食物时,优先选择绿色食品
16、组织义务劳动,清理街道、海滩等
一方面, 福贡县属于少数民族聚集区域, 少数民族人口较多, 福贡当地很多民族由于生产生活习惯以及长期以来交通不便、缺少煤炭资源, 福贡农村对薪柴有很大的消耗量, 几乎每家每户的饮煮、取暖和照明都要用到柴火。不仅如此, 福贡县沿怒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 局部地区生态环境还在不断恶化, 福贡林业产业发展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林业生态建设任务繁重。同时福贡当地各种建设项目征占用林地的现象也比较严重, 给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增加了难度。
另一方面, 福贡林业还呈现出“大资源、小产业”的局面。整个福贡县境内虽然有较大的森林资源总量, 但是总体质量却比较低, 福贡林业的生产力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当前这种“大资源、小产业”的状况仍未得到改变, 林农很难从林业中获得可观收益。
如果我们能够对林业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 将会取得不可估量的收益, 林业资源属于可再生资源, 要是能够合理利用, 在无限循环中, 既能有效节省资源, 又有利于环保政策的实施。但是目前, 福贡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存在较大矛盾。面对福贡林业“大资源, 小产业”的不利局面, 有必要通过加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改善福贡林业生态环境现状, 提高林业资源质量。
2 加强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策略
2.1 加强生态环保建设
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是一个系统地可持续工程, 要想更好地对福贡林业生态环境进行保护, 促进福贡林业经济建设, 那么就需要努力实现林业与自然以及林业与社会的有机融合, 从而让林业资源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及生态环境建设, 实现生态化发展的目标。不仅如此, 还要强调以人为本, 毕竟在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过程中, 人的作用还是至关重要的, 人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发挥, 就能够促进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使之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 同时还能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产业更加社会化, 从而吸引社会各界力量, 并广泛参与到林业保护中去。为了确保我国社会主义体制的优越性得以充分发挥, 还要致力于将林业保护产业与广大群众利益的相结合, 这样林业生态环境才能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服务, 这也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根本原因。
2.2 大力发展福贡核桃产业
(1) 要加强种苗管理, 保证种苗质量。可以采取适地适树, 按照就近原则开展育苗工作, 主要选用能够确定的优质苗木和品种。同时福贡林业主管部门应该及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 专门负责把关基地建设种苗的繁育、出圃, 对于种苗生产经营户, 要做好跟踪管理和痕迹管理, 并主动为其提供政策咨询, 进行生产指导, 对外调苗必须要求六证一签以及穗条品种种质资源证书等材料一应俱全, 对种苗生产经营行为进行规范。
(2) 要整合资源, 多方筹集资金。考虑到福贡县财政拮据, 地方政府财政根本无力承担资金投入, 为此应从多个渠道筹集资金。一方面, 应该向上级部门进行积极争取, 获得项目资金。另一方面, 不断加大民委、环保等多个部门的造林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 提高单位面积资金投入, 保证核桃产业发展资金充足, 为核桃产业的做大做强提供切实保障。
(3) 通过样板引路, 带动农户种植核桃。可以在每个乡镇都建立核桃样板林, 让种植农户“学有路子, 做有样子”, 从而积极主动种植好每一棵树苗, 推动“百万亩林果”基地建设进程。同时, 还应发动群众做好后续产业发展工作, 比如说指导林农林饲间种以及林下养殖技术等。
此外, 还应加大对核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从而对周边群众形成强有力的带动作用, 带动其进行核桃种植。与此同时, 还应成立核桃专业合作社和核桃专业协会, 让种植户的权益得到保障。近些年来, 福贡县泡核桃产业由于得到了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 经过林业工程技术人员和林农的共同努力, 福贡县核桃产业获得了很大发展, 泡核桃种植面积已由2002年的不到2万亩达到了2016年的52万亩, 现如今, 在福贡县境内无论走到哪, 处处都是泡核桃树, 但是因为管理不到位, 导致这些树长势和收益都极不均匀。因此, 下步要通过采取监督管理、技术培训的方法, 督促种植农户加强植后管理, 及时做好定干、施肥和移栽工作, 提高泡核桃成材率, 避免重种轻管状况的出现。
2.3 大力发展福贡生态旅游产业
在不违背福贡林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前提下, 依托福贡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多元民族文化以及福贡人文生态系统, 加快福贡当地生态旅游开发, 以现有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和湿地公园等为发展载体,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观光, 并建立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深度开发重要景区并完善相关技术设施, 加速推进保护区生态旅游, 大力发展林游经济, 建立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能够取得良好效益的森林生态旅游体系。同时, 还应该大力发展生态休闲服务业, 比如说观光旅游线休闲度假以及康体养生保健等, 同时依托福贡当地的林地和森林, 建立起多个森林景观休闲基地, 如特色森林人家、森林庄园等。争取到2020年, 建立起国家级示范森林公园, 并完善保护管理设施, 发挥保护、环境教育以及旅游的三大功能, 把福贡建成森林生态旅游实践地, 力争该县森林生态游客人数超过200万人次。
2.4 加快林药和林果经济发展
(1) 发展福贡林药经济, 可以依托福贡当地珍稀植物资源优势,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着重引进具有独特战略眼光, 技术和资金都比较雄厚的龙头企业, 发展林苗经济。并合理利用福贡野生珍稀观赏植物资源, 通过驯化和繁育等多种渠道, 建设成为与龙头企业加工规模相适应, 并且在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的福贡特色观赏苗木花卉优势产品基地。
(2) 发展林果经济, 把核桃、漆树、草果、芒果以及荔枝等作为林果经济的发展重点。同时, 加大对新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推广力度, 并建立专业的林果产业基地, 加快定向培育, 实现集约化经营, 还能完全实现无公害栽培, 推动林果产业基地建设实现规模化和集约化, 促进林果产业提质增效, 实现转型升级。此外, 还要把产后商品化处理、果蔬贮藏保鲜以及市场流通作为发展的重中之重, 并加强与龙头企业合作培植, 重视产品的精加工, 推动林果产业朝着规模化和产业化的方向发展, 以实现产业链化品牌经营。
3 结语
现如今由于经济的发展, 人们生活水平较以前有了很大提高, 生态环保意识也有了明显提高, 大家已经深刻认识到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 就福贡县林业资源来源, 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 经有关部门研究后, 并且获得省政府同意, 已经计划在怒江大峡谷建立国家公园, 既能够对周边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又能够带动福贡县林业经济建设。总而言之, 要想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必须依托有利的林业生态环境, 通过对林区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利用, 才能使得林区的经济得到发展, 从而促进福贡县林业经济建设。
摘要:指出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正日益恶化, 很多人都已经意识到这一点, 开始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探索如何在加强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促进林业经济建设, 平衡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基于此, 从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的必要性着手, 对如何促进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出了发展策略。
关键词:福贡林业,生态环境保护,林业经济建设
参考文献
[1]肖宇飞.试论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 (16) :273.
[2]廖丽娜.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J].花卉, 2016 (6) .
关键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 经济建设 意义 措施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山区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笔者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几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4.林业生态环境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措施
4.1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
经过多年的努力,毕节市森林覆盖率明显有所增长,保持青山绿水是实现科学发展必须坚守的4条底线之一。今后几年,将继续深入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防护林、速生丰产林、绿色通道等林业生态建设工程;严防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健全林业法治,切实加强林地、林木保护管理。同时,将深化林权制度改革,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全社会投入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大力招商引資,为造林绿化事业注入活力;加强科技支撑,提高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效益。
4.2实现工业园区和园林城市协调发展
近些年,人们清楚地看到国家经济发展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当下如何在法治的大背景下,建立健全政银企三方沟通协调长效机制,进一步促进政银企密切合作,使国家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能有效地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是我们当前工作的切入点。
一、金融法制建设是金融生态建设的重中之重
金融生态环境通常可以理解为金融组织赖以生存、竞争和发展的各种外部政治、经济、法律、社会、文化环境因素在相互联系和动态演化中形成的有机整体,其中法律环境是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关键之一。
金融法制建设的作用是创设金融活动主体的行为规则,保障金融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首先,法律构建金融组织市场准入、退出和公平竞争机制,使金融组织优胜劣汰,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和动态平衡。其次,法律确立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机制,通过对金融监管、金融组织自律和金融创新等方面的规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保护投资者利益,增强金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再次,通过对不同类型的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金融活动的立法,创造各种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的发展空间,保持金融生态环境的物种多样性,鼓励金融创新。
金融法制建设也为金融生态环境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改善提供保障。以法律的形式将金融政策规范下来,不仅能够强化政策的执行力并减少执行成本,还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不利金融生态健康发展的政策出台;法律对产权、投资人权益、金融产品法律关系等的保护和确认,对金融违法行为的打击,可以优化金融生态的经济运行环境;法律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引导和促进积极向上的金融文化的确立和发展,这在构建良好的信用环境、良好的金融机构内部文化和金融活动行为模式等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当前我国金融法律环境的几个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近年来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国的金融生态法律环境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我国金融生态环境中的一些重要问题还未从法律制度的层面加以解决,金融生态环境自身不断发展完善与个别金融领域法制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仍然存在。当前,我国金融生态法律环境面临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规范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缺失
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退出机制是金融生态法律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当前,我国规范的金融机构市场化破产机制尚未建立。一方面,对金融行业的过度保护,导致经营不善乃至严重资不抵债的金融机构无法及时退出市场。由于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缺失,中央银行和各级财政又不得不采取非市场化的救助手段,使得问题金融机构的风险继续沉淀累积,从而最终影响到整个金融体系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水平。另一方面,即便是少量采取市场退出措施的金融机构,其关闭仍主要通过行政手段完成,带有明显的政策性特征。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存款人和投资人保障机制,金融机构的债务(尤其是个人债务)往往还是由政府兜底,隐含着很大的道德风险。
一般企业的市场退出也面临着《企业破产法》调整范围有限、有效的破产程序和相关制度没有确立、政策性破产普遍化等问题,导致债权人特别是银行债权人的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
现行《企业破产法》仅适用于全民所有制企业。就其中的制度构建而言,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破产管理人制度没有建立起来,清算组往往漠视债权人的利益;就破产程序而言,在破产案件的管辖与受理、债权人会议、监督制度等方面的规定也不很健全。而实践中政策性破产的扩大化也进一步削弱了法律对破产企业债权人保护的力度,造成了银行债权人的经营风险。
规范的金融机构和其他企业市场退出机制的欠缺,导致当前我国金融生态环境负担沉重,制约了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的发展。
(二)金融法治力度薄弱
对金融违法犯罪行为的有效打击是金融生态环境自我调节、自我净化机制的基础。现行《刑法》的有关规定不能满足打击金融犯罪行为的要求。《刑法》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不适用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如国债)的行为;对操纵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单位和个人,也很难根据《刑法》加以制裁。
(三)金融执法环境不佳,行政干预严重
执法环境对金融生态环境各项功能的充分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当前我国金融执法环境的缺陷主要是执行时间长、程序复杂、成本高昂,地方保护主义和行政干预比较严重。
三、如何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制度建设和执法环境
现阶段,我们应当从制度建设和执法环境建设两方面着手,构建合理高效的金融生态。
一是全面提高地方政府对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各级地方政府尤其是金融生态环境较差的地方政府部门要从“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一高度重视金融业的发展,进而提高对加强和改善生态环境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利用地方行政主管这一权力优势,主动承担起建设区域金融生态环境的领导职责,将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列入政府的主要工作之中,认真安排、周密部署,指定专人抓好各项建设措施的落实。同时,协调金融机构、司法机关、税务等部门共同加强和改善金融生态环境,形成“以政府为主导、人行(或银监部门)为主体,相关各方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二是重视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
中小企业是影响金融生态的重要力量,是创造良好金融生态环境的关键,因此,必须把提高中小企业诚信标准、解决融资问题作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要树立多元化的融资理念,坚持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不断优化企业的融资结构,缓解资金紧张状况。继续发挥货币市场融资功能,进一步增加信贷投放额度。金融部门要正确处理信贷集中与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适当逐级下放贷款审批权,努力为非公有制经济、中小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金融政策环境。三是修改《企业破产法》,建立市场化的企业破产机制。
首先,建立破产管理人制度,完善债权人会议、破产重整、破产申请和受理以及债务人财产清算等制度,给予有物的担保的债权绝对优先的清偿顺位。作为金融机构破产法律制度的补充,应当建立有关存款保险机制和证券投资者保护机制的法律制度,降低金融机构破产的社会成本,防止系统性金融风险。其次,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带头严格执法,防止个别地方政府部门以政抗法、以政代法,搞地方保护主义。企业破产的债务清偿要首先依法考虑债权人的利益,而不要借保护这个那个为名搞行政干预,这样往往给债权人利益造成巨大伤害。四是修改《刑法》,强化对金融欺诈行为的打击力度。
只有严厉惩治挪用金融机构客户资金、资产的违法犯罪行为,追究相关责任人的刑事责任,才能有效维护社会秩序和金融稳定,发挥金融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净化功能。应进一步扩大金融欺诈犯罪主体的范围,建立健全修改有关委托理财、金融衍生产品、金融结构性产品和金融控股公司等的法律规范。同时,要加强执法环境建设,提高执法效率。西部大开发中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
分析了西部民族地区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剧、草地退化、水生态严重失调、生物多样化锐减等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对策.
作 者:刘萍 作者单位:西北民族学院经管院,甘肃,兰州,73003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EXPLORATION年,卷(期):17(1)分类号:F124.5关键词:西部大开发 民族地区 生态环境 问题 对策
一、恩施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问题
影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因素很多,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人民生活水平、环境质量现状、政治和文化发展的水平、国家整体科技实力、国际环境保护形势要求、突发的环境事件等等,每项因素都对环境保护工作具有很强的影响作用,在特殊条件下某项因素还可能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但全面分析,经济发展的综合实力是最基础、最重要的因素。目前,恩施州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主要问题有森林资源缺乏、林种结构不合理、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程度比较严重,森林火灾和病虫害时有发生等,影响了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好恩施州森林资源保护与林业发展的关系
恩施州的森林资源正处于恢复发展时期,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对保护森林资源造成的压力不断加大,林地增加和森林覆盖率提高导致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隐患不断增多,森林资源管护形势非常严峻。一定要改变重造林、轻管护,重数量、轻质量,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坚持一手抓植树造林、一手抓森林保护,一手抓造林面积的扩大、一手抓造林质量的提升。认真落实封山育林护林责任,切实做好森林防火和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降低灾害损失。要通过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确保森林资源稳步增长和建设质量全面提高。
三、恩施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措施
1.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布局和规划
恩施州有林业用地面积150.2万hm2,占国土面积的70%,有森林面积125.0万hm2。按起源分,天然林占85.6万hm2,人工林39.4万hm2。
全州森林覆盖率为67%,活立木蓄积为5 000万m3。林业生态建设必须准确定位,符合自然规律。
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人类只能发现规律,遵循规律,因势利导,而千万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事倍功半,甚至劳而无功。因此,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根据情况在空间上、时间上做出总体安排是非常迫切的任务。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水土气候等条件,宜林则林,宜草则草;决不能再走边改善环境边破坏环境的违背自然规律的路子。应看到,恩施州平均海拔高,气候干旱,缺水严重,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恩施州生态环境恶化既是人为因素破坏的结果,同时也与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既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又要量力而行,坚持不懈,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全市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2.现有林的经营管理
恩施州的森林资源正处于恢复发展时期,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是林业发展的首要任务。在林业经营管理上必须实行“四个转变”,即由单一抓木材转变为用材林、经济林并重;由粗放经营管理转变为集约经营管理;由单一经营转变为多种经营;由封闭式经营转变为开放式经营。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必须由计划走向市场,由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走向多种所有制形式,由以木材生产为主走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由毁林开荒走向退耕还林,由以经济效益为主走向以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为主,兼顾经济效益的转变。
3.林业生态工程建设
随着我国以实施“六大工程”为重点带动林业跨越式发展,林业建设将向工程化、规范化发展。目前,恩施州正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建设有:天然林资源保护、退耕还林、长江中上游防护林等工程。面对规模大、周期长、环节多、涉及范围广、社会关注强烈的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如何做到“严管林、慎用钱、质为先”,确保林业工程的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成效,迫切地摆在各级林业建设者的面前,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坚持以防护林体系整体功能最优、效益最大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确保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4.林业科研与推广
加强林业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实效。为了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实效,可以从多渠道筹集科学研究与技术推广经费,提高工程科技含量。与生态环境建设技术有关的科学研究内容主要有:不同类型区域(或流域)生态系统调查评价技术、综合治理规划技术、综合措施(包括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农、牧业措施)设计与施工技术、综合治理效益监测与评价技术、再生自然资源(能源)可持续利用技术等。要从项目经费中按一定比例提出一部分经费用于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科研引导要坚持高起点,科研单位要充分发挥特长,积极引进优质林草,特别是经济效益高、回报快的优良树种和饲草,让群众得到近期和长久的收入,只有高起点的生态工程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5.提高认识,依法治林
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建州以来,恩施州生态环境建设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仍然存在,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发展,“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依然严重,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以及使各生态因子步入良性循环是一个相当漫长的经历,也需要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
1 通过植树造林来保护环境, 以此为野生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所谓生态环境也就是在外界中, 生物与非生物会在某一个特定的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并且通过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来形成的一个单位。从某一个角度来讲, 城市也属于一个生态系统, 当城市中没有存在人类的时候, 生物与非生物同样在这一个范围之内自由的流动, 保证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其生物与非生物自由流动的过程中, 他们将太阳转化为能量, 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的能源转变为化学能源, 其中还含有碳水化合物, 此时生物与非生物就会在这样一个环境当中进行循环的代谢过程中, 以此来保证各个要素之间的平衡关系。在城市中, 绿地系统是其中的基本要素, 一方面它能够平衡城市的生态系统, 另一方面能够美化城市的环境, 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也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条件。因此在实际工作中, 我们首先需要做的也就是绿化城市环境, 为人们创造一个健康而又舒适的居住环境。然而应该如何绿化环境呢?这就需要我们不断栽种树木, 扩大城市绿化的规模, 实现城市、社会、环境和谐统一的发展。另外, 在城市绿化建设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以生态学理论为基础, 以因地制宜为原则, 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条件以及气候条件、地方特色来种植各种树木, 这样才能够有效的提高城市绿化的质量。一般来说, 在城市中建设绿化工程, 选择的地理位置都必须要突出, 并且需要根据当地城市的特点来进行策划、设计与建设, 这样才能够树立良好的城市形象, 提高城市的品味, 从而提高城市的综合效益。另外, 我们还可以在城市的周边地区建设相应的绿化带, 一方面能够减少环境污染、净化城市空气, 另一方面还能够使城市达到视觉上的美观, 更进一步的实现城乡的协调发展。在建设城市绿化带的过程中, 工作人员需要从城市的角度出发, 综合治理城市的生态环境, 不断建设绿色城市。在城市中, 山、湖、河都有必要进行绿化工程的建设, 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的工期质量, 减少城市的污染, 还能美化城市, 使城市具有当地的特色。
2 合理配置城市植物, 实现城市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保持生物多样化
一直以来, 中国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都是借助花草树木来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在园林工程的建设过程中, 植物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具有丰富的植物资源, 种类繁多, 不同的配制方法也会形成不同的特色。并且植物也会受到外界气候的影响, 呈现出各种不同的变化, 虽然在不同的环境之下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景观, 但是我们在建设园林工程的过程中, 仍然需要以因地制宜为原则进行建设, 并根据城市的布局来合理配置花草树木, 从而给城市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在建设过程中, 我们还需要适当调整绿化重视的结构, 尽量少种植草类, 多种植树木, 这样才能够起到防风固沙的作用。在配置城市的绿化植物中, 应尽量以乔木为主, 应该严格控制好草坪的规模与类型。尽量选择耐旱型、节水型的植物, 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 形成最佳的景观, 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在绿地浇灌方式上, 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 减少漫灌, 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公园突出植物造景, 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 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 维护管理良好。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 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 绿地维护管理良好。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 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 乔、灌、花、草合理搭配。要抓好主次干道和街巷绿化, 采取栽大树、速成荫的办法, 因路造景, 因景配绿。要着力抓好住宅小区特别是旧小区的绿化, 拆除原有住宅小区内的违法建设, 动员广大市民搞好绿化美化, 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 城市园林保护措施
园林绿地系统建设, 重在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自然景物、地形地貌、文化古迹、人文景观, 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 用绿色承载历史, 用植物描绘春秋。实施大环境绿化, 形成城乡一体化, 按照城市卫生、安全、环保的要求建设防护绿地, 防止风沙灾害, 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全面治理规划区的河、湖、渠, 形成园林景观, 治理污水, 防治大气污染。努力建设良好的生态环境, 使生态系统内, 共生互利, 使系统内获得多重效益。使城市建设与自然和文化资源在保护下协调共生, 绿地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及经济效益的协调共生等。湿地作为生物多样化和物种资源的集中聚集地, 具有很高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如抵御洪水、调节径流、降解污染、调节气候、美化环境等具有重要作用。又是陆地上天然蓄水库, 是众多野生动植物资源, 特别是珍稀水禽的繁殖地。生态环境相当脆弱, 一旦破坏难以恢复。如:根据七台河市的地形概貌, 我市具备山水园林城市的天然资源, 七台河市被誉为“三山、两水、一条河”即桃山、仙洞山、万宝山、万宝水库、桃山水库、倭肯河。有着大量的湿地资源, 本文只想通过自己的想法和构思, 为七台河市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献出自己的谋略, 和为构建生态林业城市园林管理做出自己的贡献。
结束语
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城市问题越来越多, 七台河市林业生态在解决城市问题中的运用日益显现, 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和接受, 在南方等发达城市, 许多城市都是建设在森林之中, 城中有林, 林中是城。七台河市是我省三年大造林的试点城市, 城市林业建设必将蓬勃发展, 我市应该大力建设新世纪的生态化城市, 不断提高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为我省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1]任磊.城市园林建设探析[J].现代园艺, 2013 (8) .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2]张丽丽, 胡兴启, 罗志文.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J].经济视角 (下) , 2013 (3) .
【公路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推荐阅读:
生态环境的建设07-27
市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办公室年度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工作总结06-23
道路建设生态环境影响10-02
农村公路管理软环境建设工作措施10-13
我国草原生态保护建设情况概述06-01
公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及案例11-06
建设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07-07
公路文化建设的研究与探讨07-14
乡村公路建设与管护的调研报告09-14
《美丽中国与生态文明建设》单选题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