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生活禅语

2025-04-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佛教生活禅语(共10篇)

佛教生活禅语 篇1

2. 着眼当下、着眼现在,这是我们人生命运转变的关键所在。

3. 虽然我们每个人的成就与自己的主观努力分不开,但是说到底,还是应该把每一个成就看做是一切因缘和合而成的结果。

4. “戒”,就是道德原则;“定”就是那些能够使一个人情绪稳定的修行方法;“慧”,就是用来辨别修行的法门正确与否、是否走错了路的觉照能力。

5. 人生的境界,是心灵的境界。若心乱神迷,无论我们走多远,都是难以捕捉人生的真象,难以领略雅韵的风景。唯有我们心灵的安静,才能铸就人性的优雅。这种安静,是得失后的平和,是诱惑时的淡定,是困苦中的从容,是微笑地面对娑婆世界,慢慢地去看清、看透、看穿、看淡的一个漫长的过程。

6. 生活禅,即将禅的精神、禅的智慧普遍地融入生活,在生活中实现禅的超越,体现禅的意境、禅的精神、禅的风采。

7. 贪嗔痴三毒是一切烦恼的总根子,是我们众生迷惑的根本。

8. 经常以一种谅解他人的心态来对待周围的人和事,就会减少很多烦恼。

9. 玩得转,脱得开,世出世间大智慧;拿得起,放得下,在尘离尘真豪杰。

10. 甜酸苦辣尝遍,方知清淡滋味最美;万水千山走过,才见本地风光绝佳。

11. “真实不虚”四字,既是我们修学佛法的金科玉律,也是我们做人做事的金科玉律。做人要真实不虚,做事也要真实不虚;对待自己要真实不虚,对待他人也要真实不虚。

12. 一切有所求的心,就是有漏心;一切无所求的心,就是无漏的心。

13. 所谓见道,就是要见因缘生灭当下的无生亦无灭。

14. 我们信什么呢?首先是要信自己。因为不信自己,就不能树立起远大的志向,就不能发起菩提心,就不能成就大菩提果。

15. 我们学禅的人,为了感恩一切众生,首先自己要过一种淡泊的生活、清净的生活、简单的生活。

16. 修行的目的,主要是制心一处,让散乱的心集中在一点上。“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心能够在一点上,妄想就少了。

17. 人生是不可能没有暴风雨的,避免痛苦的唯一办法,是把自己磨炼的更坚强,如同抵抗病毒的免疫系统。

18. 家庭是道场,尽大地是一个禅堂。

19. 智慧是我们领悟了世间万象互为缘起的事实后,内心呈现出的高度的觉照和辨别力,它能使我们摆脱盲目和避免黑暗中的种种碰壁。

佛教生活禅语 篇2

一、佛教与辽人姓名、服饰

1.佛号命名。

自从佛教传入契丹族后, 佛教对契丹的影响就最明显地表现在契丹人的姓名上。契丹人以佛号命名的情况屡见不鲜, 人们大多以“和尚奴”、“菩萨留”、“佛宝女”、“大师女”、“千佛留”等佛号作为小字。上至契丹皇帝、贵族, 下至平民百姓都常以佛号为小字。如辽圣宗“讳隆绪, 小字文殊奴”, 圣宗二弟“名隆庆, 番名菩萨奴”, 圣宗妻子仁德皇后萧氏“小字菩萨哥”;辽代著名女诗人也就是道宗宣懿皇后名“萧观音”等等。而普通百姓如记载于《全辽文》中的造塔、造像记中, 参与建造的邑人们多有以“药师女”、“小神奴”等命名的记载。

2.“佛妆”。

“佛妆”是辽代妇女特有的一种妆容。契丹妇女“以黄物涂面如金, 谓之佛妆”, 宋人庄绰的《鸡肋篇》中也提到, 北方妇女“冬日以栝蒌涂面, 谓之佛妆。但加傅而不洗, 至春暖方涤去, 久不为风日所侵, 故洁白如玉也”。宋人彭汝砺曾写诗描写契丹人的“佛妆”:有女夭夭称细娘, 珍珠络臂面涂黄。南人见怪疑是瘴, 墨吏矜夸是佛妆。

二、佛教与辽代社会风俗

1.佛教节日的民俗化。

自佛教传入辽代后, 佛教节日也开始为契丹人所接受, 并逐渐成为契丹人的重要节日。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佛诞节”。“佛诞节”在辽代有两种说法, 《辽史·礼志》中将二月八日作为悉达太子生辰, 即佛诞日;而《契丹国志·岁时杂仪》中记载佛诞日为四月八日。民间多以四月八日为佛诞日。佛诞日当天, 政府 (京城及诸州) 要“雕木为像, 仪仗百戏导从, 循城为乐”[1]878。各佛寺皆举办“菩萨会”, 共庆佛的生日。《全辽文》中《重修范阳白带山云居寺碑》记载了佛诞日当天辽人共庆佛生的盛况:“风俗以四月八日共庆佛生。凡水之滨山之下。不远百里。仅有万家。预馈供粮。号为义食。是时也。香车宝马。藻野缛川。灵木神草。赩赫芊绵。从平地至於绝颠。杂沓驾肩。自天子达於庶人。归依福田。”[2]53可见佛教的节日在传入辽代后, 已经民俗化而成为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

2.世俗节日的佛教影响。

在佛教传播过程中, 佛教节日为辽人所接受而不断民俗化的同时, 契丹人的世俗节日也不断受到佛教的影响。如契丹人的帝后“圣节”。“圣节”是指契丹皇帝或太后的生日。辽代皇帝大都立“圣节”, 一些皇太后也有。“圣节”当天, 百官上殿向皇帝祝贺, 朝廷一般都会发布曲赦令, 释放京师或全国所有在押囚犯。佛教传入辽代后, 由于帝王后妃崇佛现象普遍, 所以在“圣节”当天, 朝廷经常招待僧徒吃斋, 而各州军除了向皇帝进贡银、绢等礼物外, 也多于本州开设“祝圣寿”道场, “长官进香, 享用御筵, 用乐, 放生, 以示庆祝”[3]434。朝廷还多下令禁止屠宰、丧葬和决大辟罪数日, 并赐度牒, 准许剃度僧侣等。《全辽文·张士卿墓志铭》中即记载张士卿“每年四月二十九日天祚皇帝天兴节。虔请内外诸僧尼男女邑众于园内建道场一画夜。具香花美馔。供养斋设”。

其他一些节日、祭祀活动等也多受到佛教的影响。如契丹人的“祭山仪”。“祭山仪”是契丹人的一项重要的祭祀习俗。契丹人认为“山是他们民族的发源地, 是灵魂的归宿之地”[4]102, 因此对山十分崇拜。以往举行“祭山仪”, 是先进行拜山, 然后顺便拜菩萨。到兴宗时, 则“先有事于菩萨堂及木叶辽河神, 然后拜山仪, 冠服、节文多所变更, 后因以为常”[1]835。另外, 民间每遇重要节日如上元节、中元节以及生辰忌日等时, 也经常开设道场, 延僧讲经, 或设粥济贫, 舍药布施等。可见世俗节日受佛教影响之深入。

3.丧葬习俗的佛教影响。

“古者不封不树, 后世易之以棺椁。踵其事者, 墓而且坟。”[2]580契丹人“在建国之前多实行树葬和火葬, 即, 在人死后, 将尸体放于树上, 三年后改收其骨焚之”[4]75。建国以后, 受汉文化的影响, 才开始实行土葬。后佛教在辽代广泛流传, 建幢树刹的风气便兴盛起来。《全辽文》中关于为亡父母建经幢的记载比比皆是。

随着契丹人的汉化, 辽人建国后主要实行土葬, 然而由于佛教的影响, 辽代僧尼以及一部分崇奉佛教的汉人和身份较低的契丹人则是实行火葬。《全辽文·张士卿墓志铭》中记载, 张士卿崇信佛教, 其死后“遵令依西天荼毗礼。毕, 得头骨与舌, 宛然不灰”。可见当时辽人的丧葬习俗也极大地受到了佛教的影响。除丧俗外, 佛教对辽人社会习俗的影响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如生育礼仪。契丹人将生儿育女视为头等大事, 皇后的生育礼仪更是非常隆重, 建无量寿道场, 逐日行香等等, 这些习俗中都可以看到佛教的影子。

三、佛事活动与辽代民众生活

1. 吃斋念佛、焚香诵经。

辽代由于皇帝提倡、崇信佛教, 因此许多百姓都信仰佛教。辽代佛教的兴盛也就主要表现在信佛人数之多, 以及信佛之虔诚和信佛现象之普遍上, 当时的现象真可谓是“室室有出家之人, 处处闻念佛之声”。《全辽文》的记载中经常可见某家某男或某女出家为僧尼, 而未出家而信佛的也在家吃斋念佛。如《全辽文》中记载官吏董匡信常“自备净食, 时为斋设”, “至于居常公务之暇, 专以奉佛筵僧, 持诵经教为所急”[2]392。再如张景运《为先亡祖翁考妣建经幢记》中提到其亡妣“崇敬三宝, 以日系时, 恒念诸佛, 是为常课”[2]435。

而辽代信佛民众非常多, 更有举家信佛的。如《全辽文》中王泽以及王泽妻子的墓志铭中记载, 王泽父亲“素重佛乘, 淡于权利”, 王泽妻子“近于佛乘, 净信三归, 坚全五戒, 清旦每勤于焚祝, 常时惟切於诵□□□”, 王泽的三个女儿中, 大女儿号“法微”, “出家, 受具戒, 讲传经律”, 三女儿号“崇辩”, “亦出家, 诵全部莲经, 习讲经律”, 而王泽也是“杜门不仕, 惟与僧侣定为善交。研达性相之宗, 薰练戒慧之体。间年, 看法华经千三百余部, 每日持陁罗尼数十本”[2]271。这样全家基本都信佛的现象在辽代还是比较普遍的, 《全辽文》中多有这样的记载。可见佛教对辽人影响之大, 佛教已经渗入到辽人的日常行为中。

2. 组邑入社、捐资助佛。

信佛的人都要“修功德”, 功德圆满的人, 方能到西方的极乐世界。修功德的方式多种多样, 主要有修建寺院、建佛塔、立经幢、刻佛经等等。而要修这种功德, 一人或少数人的力量是难以办到的。于是地方佛教信徒“结成大规模的团体组织, 协助寺庙举办各种佛教活动”[5]272。

辽代的佛事活动, 像是修建佛寺、佛塔、供奉长明灯、设堂念佛、刻印佛经等等, 大多是由僧侣倡议, 民众组邑捐资来完成的。《全辽文》中很多都是建寺、建塔碑记, 而其后通常附有邑人姓名。如石龟山遵化寺的修建即“发诚云众, 越县俗于百里, 萃邑社于千人, 女或绩以□蚕□以承筐之□男若商而若贾, 奉以在橐之资, 工□以献能, 农辍耕而舍力”[2]298, 修成遵化寺。

当然, 除了组邑入社外, 一些有财力的信徒, 也会自己出资建塔、刻经、造佛像等。如张士卿即出资建僧殿, “特于郡北方百步, 以金募膏腴幅员三顷, 尽植异花百余品, 迨四万窠, 引水灌溉, 繁茂殊绝。中敞大小二亭, 北置道院, 佛殿僧舍大备, 东有别位。层楼巨堂。前后东西廓具焉, 以待四方宾客栖息之所”, 又“建大院一所, 州西碑塔一坐, 高数百尺, 雕镂金刚梵行佛顶”[2]655。

3. 延僧讲经、听经。

辽代佛教兴盛, 崇佛人数很多, 而且佛寺众多, 很多佛寺经常开坛讲经, 普度众生。如洪福寺即“日日讲经”, 广济寺也经常“建法堂, 延讲座, 度远近之苦恼也”。除了寺院经常设坛讲经外, 普通信众也常组织创设经坛, 延请高僧讲解经文。也常有个人办法堂延僧讲经的。如上文提到的大财主张士卿, 另外《全辽文》中还有很多记载, 像清河公之女“独办法堂一坐。兼请到十方高上法师。于冬夏开花严法花经约三十于席。及于□山灵峰院内请大众读了经一十藏”[2]763, 刘承遂天庆四年“请诸师读大藏经”[2]867。

每当有僧讲经时, 人们总是纷纷前往听经, 而若遇知名高僧讲经, 更是会吸引大批信徒慕名前往听经。法均大师是道宗时著名的得道高僧, 为顺应信徒的心愿, 四处开坛讲经, “所到之处, 士女塞涂, 皆罢市辍耕, 忘馁与渴, 递求瞻礼之弗暇, 一如利欲之相诱, 前后受忏称弟子者, 五百万馀, 所饭僧尼称于是”[2]508。可见, 辽人信佛之盛。

四、佛教与民众的闲暇生活

1. 游玩聚会。

在辽代, 随着佛教广泛传播, 信佛人数不断增多, 许多佛教寺院与世俗社会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除了为民间举行法事, 开设道场, 设坛讲经, 以及在节日期间僧俗同乐外, 佛教寺院本身也成为人们游赏的地方。由于寺院不仅是修身养性之所, 而且大多环境优美, 建筑清幽雅静, “实化俗之福庭, 忘情之道苑”, 因此吸引了一些游人仕子前往游赏、聚会, 欣赏美景, 探讨佛理, 以修身养性。如硖石山青莲寺“每年春景。仕庶赏游。特减净资。清徒一设。于是各抛尘境。众醵珍财”[2]833。又如祐唐寺长松之下有块大石, “重万馀钧, 或遇敬信者, 微触而动, 迄今游阅之士, 冠盖相望, 四序不绝于阡陌也”[2]97。

2. 庙会与游艺娱乐。

庙会即以寺院为依托, 在特定的日期举行, 并经常与寺院中的法事、斋会等活动结合在一起的一种商业性、娱乐性的民俗。如《全辽文》中记载广济寺“面交易之通衢, 云屯四境之行商, 务集百城之常货”[2]250, 因此“近彼人稠”。除了商业外, 还有一些娱乐活动也因此开展, 例如庙会中的戏场, 祝圣寿时的“百戏”等等。在辽代燕云地区则流行一种大型歌舞——“行像乐舞”。这种舞蹈是在重大的宗教节日时而举行的一种大型的民间歌舞, 参加者是寺院以及附近村庄的普通僧俗民众。在遇到重大节日时, 当地人们即表演“行像乐舞”, 僧俗同乐, 以示庆祝。

可见, 在辽代, 随着佛教广泛传播及兴盛, 佛教在社会生活中也越来越重要, 它不仅影响到了人们的姓名、服饰、民间风俗, 更是渗入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成为人们日常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 诵经听经、组邑入社、游玩娱乐、商业买卖等等都与佛教、寺院相关联, 佛教已经成为辽代大多数人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了。

摘要:佛教传入辽代后, 便迅速在辽统治区域内广泛传播, 对辽代社会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不仅涉及辽代政治、经济、文化, 更是深入到辽人的社会生活当中, 辽人的姓名、服饰、社会风俗、日常生活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佛教的影响。

关键词:辽代佛教,社会风俗,日常生活

参考文献

[1]脱脱.辽史[M].北京:中华书局, 1974.

[2]阎凤梧.全辽文[M].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2.

[3]朱瑞熙.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4]韩世明.辽金生活掠影[M].沈阳:沈阳出版社, 2009.

佛教动物伦理与生活实践 篇3

公众及学者对活熊取胆事件关注的一个重要主题是对道德良知的呼吁和担忧。正如梁治平所说:“活熊取胆的残酷性一望即知,社会公众对这种行为的厌恶和愤慨,用古人的话说,发乎天良。”[1]莽萍则因活熊取胆事件引发出对于社会道德良知沉重的忧患意识,在她看来,如果我们认可活熊取胆行为,那就意味着我们在人类社会中也可以做类似的事;如果让活熊取胆合法化,等于把我们整个社会道德精神拖到一个堕落的深渊。[2]

笔者认为,公众、学术界在此事件上体现出来的对人的道德良知、社会整体道德境界的关注,是与我国古代动物伦理上的德性伦理立场和特质相应的。传统伦理对动物的同情、爱护主要是从人的道德本性、道德能力出发,传统儒家如此,佛教也是这样。因此,笔者结合现实,对佛教动物伦理思想及生活实践作一简要阐述。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是以解脱成佛作为自身的根本价值追求的。其宗教实践主要是一种净化自心、教化众生的德性修养实践。与此相应,佛教动物伦理也带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特征。佛教动物伦理思想主要包括慈悲观,“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人与其他生命相互涵摄、相互映照的整体观,以及因果报应法则四个方面。而这四个方面均具有鲜明的德性伦理特征。

其一,佛教慈悲观。慈悲是佛法最重要的法则。所谓“慈悲”,《大智度论》中说:“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也就是说,所谓慈悲,就是给予一切众生欢乐,救拔一切众生的苦难。慈悲首先是一种慈爱、怜悯他人及一切生命的情感,同时也是一种尽力帮助众生、让众生得到快乐、解脱痛苦的行为实践。佛教慈悲关爱的对象并不仅限于人群,而且包含所有的生命。佛教慈悲观对动物的关怀爱护,在实际生活中具体体现为以动物利益为重的精神。这方面的著名事例一是本生故事中记载的释迦牟尼宿世作摩诃萨埵太子舍身饲虎的故事;二是《僧伽罗刹经》记载的一位菩萨在山上修习禅定时,感觉到有鸟在头顶上孵卵,因为害怕鸟卵掉到地上,一直坚持禅定、不晃动身体,直至小鸟孵出来、生出翅膀会飞了才敢移动。从中可以看出,如果我们具有佛教的慈悲精神,能够充分考虑其他生命的利益,是绝对不会发生那种活熊取胆之类的残忍行为的。

其二,“众生皆有佛性”的平等观。“众生皆有佛性”是大乘佛教如来藏——佛性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国佛教中得到充分发展。所谓“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说一切众生烦恼身中隐藏着自性清净的如来法身,均具有修行成佛的可能。这里所谓的“如来法身”实际上是指法性、性空之理,实际上是从所有事物均从因缘而生,变动不居(“无常”)的性空之理,揭示所有生命的平等性;而佛教所说的众生皆具成佛的可能,则是在德性修养、道德完善意义上肯定所有生命的平等性。佛教平等观与当代西方动物伦理建立在内在价值或平等权利基础上的平等观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它从存在论意义、道德完善意义上肯定所有生命的平等,能够为当代动物保护实践提供深层的理论根据,对于消解人与其他生命存在关系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观念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说,活熊取胆只看到人自身的利益,无视黑熊的生存条件和遭受的痛苦,本身体现的即是一种极端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

其三,人与其他生命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佛教六道轮回观念以及天台宗的“十界互具”思想中。佛教按照生命意趣将生命形态划分为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六道,其中,前三者为“三善道”,后三者是“三恶道”。在佛教看来,不同生命形态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不同生命形态依据其不同的道德行为,会上升或堕落到相应的生命层面中;所谓“十界”是指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天、人、声闻、缘觉、菩萨、佛十法界。所谓“十界互具”是指“一一法界,皆具十界”,也就是说,每一法界都具足其余九界。就生命主体而言,则是肯定不同生命形态中包含其余九界生命形态的本性,不同生命形态以自身的道德修养可以相互转化,因此揭示了不同生命形态相互关联、相互涵摄的生命整体观。佛教生命整体观本身是为了论证德性修养的必要,但客观上也论证了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的观念。

其四,佛教的因果报应观念对于引导人们去恶修善具有较强的心理约束作用。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是与六道轮回思想相关联的。佛教认为,人或有情识生命的思想行为会影响到后世的生命存在形态,思想行为的善或净化能投生到三善道中,而思想行为的恶或染污则会投生到三恶道中。六道轮回观念一方面鼓励人们去恶修善,另一方面也肯定了不同生命的内在关联。因为业报轮回,现在的动物有可能是我们去世的亲人,因此与我们具有亲缘关系,这实际上从人与人之间的血缘关系角度论证了我们为什么要爱护其他生命,因而更符合中国人的心理、情感;藏族高僧们还认为,屠杀牲畜和野生动物等所造坏事的结果将坠众合地狱;屠杀海洋生物者将坠近边地狱,即使生于人间,也要遭诸多疾病、寿量短促、资财匮乏、妻不贞良、受他欺诳、眷属不和等恶报。[3]佛教还将战争与众生杀生的共业联系起来,认为正是杀生的怨气导致战争的后果。如愿云禅师《戒杀诗》:“千百年来碗里羹,怨深似海恨难平;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屠门夜半声。”从佛教因果报应观念,看我们今天对待动物的残忍行为——活取熊胆,对动物活剥皮毛,野蛮屠宰,无辜伤害和虐待,动物得不到必要的阳光、水、饮食、空间和休息,屠宰前强行灌水……其后果是可怕的。佛教因果报应思想是从人对自身前途命运的关注出发,要求人们戒杀护生,能够从心理层面更有效地约束人的行为。

佛教动物伦理落实到人们的行为实践中,主要体现为戒杀护生素食的生活方式。(1)“不杀生”处于佛教“五戒”之首。所谓“不杀生”即不人为或故意断除有情众生的生命。“不杀生”不但指不杀害高等动物,也包括昆虫和水中的微生物。如南传佛教《律藏·附随》中有很多相关规定,对于挖掘土地、砍伐树木、在草地上倾倒有生命的水、烧火取暖、饮用有生命的水等行为,因为均会无意中伤害到生命,因而都要求向清净比丘忏悔。(2)如果说“不杀生”的戒律是从禁制的角度强调不伤害有情生命的话,那么从正面来说则是“护生”,即爱护生命。宗喀巴大师在《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要求信众在皈依法宝以后应排除伤害众生的心念,对其他的人或者畜生决不能鞭打、捆绑、囚禁、穿鼻孔、脚踢、追赶、强迫其驮沉重的驮子等,强调的是对生命的爱护。正是在佛教观念的熏陶下,藏族民众往往具有很强的“护生”意识,一些藏族民众不愿宰杀自己饲养的牲畜,对于老牛、病牛,他们一般是请人念经后放到大自然中让其自生自灭,这就是藏族人所说的“放长命畜”;有的藏民在草原或森林赶路时为了避免惊吓动物,往往故意弄出声响驱赶动物,然后才继续赶路。佛教中与“护生”相关的还有“放生”。所谓“放生”是指“赎取被捕之鱼、鸟等诸禽兽,再放于池沼、山野,称为放生。”(3)与戒杀、护生相关联的还有佛教的素食传统。在佛教看来,素食可以避免因为肉食而导致的间接杀生。大乘佛教从慈悲观念出发,要求信徒素食。梁武帝根据《梵网经》“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的规定,颁布《断酒肉令》,严格施行僧人吃素的制度。自那以后,中国佛教一直保持素食传统。

与佛教戒杀护生素食的生活方式相比,活熊取胆之类的行为实有天壤之别。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佛教动物伦理的意义,秉持佛教慈悲精神,尊重生命、爱惜生命!参考文献:

[1]梁治平.反对残酷, 法律应维护社会基本价值[EB/OL].(2011-03-09)[2012-03-14].http://news.qq.com/a/20110309/001949.htm.

[2] 莽萍.反对活熊取胆民意滔滔 是时代的要求[EB/OL].(2012-02-20)[2012-03-14].http://news.qq.com/a/20120220/001575.htm.

[3] 尕藏家.藏族生态伦理与环境保护[M]//王洛林.后发地区的发展路径选择——云南面区案例研究.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198。

佛教人生禅语 篇4

2.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

3. 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

4.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

5. 记住家和万事兴,无须终日口不停;爱护家庭如爱己,不妨坦白与忠诚;一点笑容最可爱,家里立时见光明;忍耐任由风雨过守得云开见月明

6.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

7. 职业易生比较心,事业易生功利心,而志业是启发人本具的爱心.良知,使人无所求的付出。

8. 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吉祥经》释:布施是美德,帮助亲友,行为无污点,才是最大的吉祥。)

9. 一切恶法,本是虚妄的,你不要太自卑你自己。一切善法,也是虚妄的,你也不要太狂妄你自己。

10. 真正的平静不是你静坐可以几个小时不起,而是用一颗平和的心态看人间万象,听花开的声音。

11. .蝴蝶倾慕火焰美丽的“光环”,一头投进里面,却跌在油灯的油盆里。人若盲目崇拜所谓的光环,也会像蝴蝶一样跌跟头。

12. 问大珠禅师:多么大算大?答:无边际。又问:多么小算小,答:看不见。问:大无边际,小至不见,究竟何处是?禅师反问:何处不是呢?

13. 享受的若不是自己应得的福分,所得的收获又是无缘无故的,那么多是有人故意设下的陷阱,此时若眼光短浅就会落入圈套。

14. 执役僧有时把死鸡丢给野狗,没想野狗吃馋了来偷鸡,被防黄鼠狼的夹子夹断了腿,禅师:人心不足蛇吞象,贪念动灾星到。

佛教经典励志禅语 篇5

2.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3. 苦口的是良药,逆耳必是忠言。改过必生智慧。护短心内非贤。

4.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5.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6. 学佛就是学做人。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思想.见解。

7. 罗马人凯撒大帝,威震欧亚非三大陆,临终告诉侍者说:“请把我的双手放在棺材外面,让世人看看,梦中冥冥有乐趣,觉后空空无大千。

8. 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

9.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10. 人生至恶是善谈人过;人生至愚恶闻己过。

11. 万事得成于忍,与其能辩,不如能忍。

12. 改变自己,是自救,影响别人,是救人。

13. 寡言养气,寡事养神,寡思养精,寡念养性。

14.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15. 多门之室生风,多言之人生祸。

佛教心灵禅语 篇6

昨天再好,也走不回去;明天再难,也要抬脚继续。没有人能烦恼你,除非你拿别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没有放不下的事情,除非你自己不愿意放下。日子,过的是心情;生活,要的是质量。要懂得,无事心不空,有事心不乱,大事心不畏,小事心不慢。

人这一辈子,不管活成什么样子,都不要把责任推给别人,一切喜怒哀乐都是自己造成。生命是一种回声。把最好的给予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帮助的人越多,得到的也越多。多点淡然,少点虚荣,活得真实才能自在。

人生逆境时,切记忍耐。人生顺境时,切记收敛。人生得意时,切记看谈。人生失意时,切记随缘。心情不好时,当需涵养。心情愉悦时,当需沉潜。静,是一种休息,更是一种修行。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喧嚣,所有的伤痛,都来自于躁动。肉体奔波太久会劳累,灵魂游离太久会成伤。

佛教悟道经典禅语 篇7

2. 处在乱世,每个人都觉得很苦恼,如果不学佛,往往不知道怎麼作。在乱世中,最重要的是修善积福,有福的人到任何环境,都能够安定自在,所以福报非常重要,我们称佛為「二足尊」,就是讚叹佛的福报、智慧都圆满。

3. 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4.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

5.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

6. 如果抱怨成习惯,心灵就像上了枷锁,没有一刻解脱。唯有放下抱怨,才能体会到生命的自在与幸福。

7. 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8. 花开、花谢,生死、死生,人的真实生命在哪里?

9. 我们真正效法古人為法忘躯、不疲不厌,一定会得三宝加持。如果还有贪、瞋、痴、慢,就不能感应,纵使感应,也是妖魔鬼怪的加持,帮助我们造恶业。

10.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

11. 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12. 我执,是痛苦的根源。

13. 由积广大施福资,出离凡俗而成佛,往昔诸佛所未度,诸有情众我当度,我以所有救生业,及施所生诸福善,愿证佛位度世间,从烦恼中得解脱,佛成道日吉祥。

14.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15. 云何菩提?谓如实知自心。——源自:《大日经》

16. 当你心中有美时,从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将会不同。

17. 辛苦最怜天上月。——纳兰性德《蝶恋花》

佛教经典的佛偈禅语 篇8

2)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3) 若人造重罪,作已深自责;忏悔更不造,能拔根本业。

4) 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5) 原来山盟海誓说遍,似这般都付与过眼云烟!

6)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7) 人生最大的成就是从失败中站起来。

8)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

9) 如实知一切法,故名为佛。——源自:《摩诃般若经》

1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11) 有钱也苦,没钱也苦;闲也苦,忙也苦,世间有哪个人不苦呢?越不能忍耐,越会觉得痛苦,何不把苦当磨练?

12) 虽然你讨厌一个人,但却又能发觉他的优点好处,像这样子有修养的人,天下真是太少了。

13)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欧阳修《蝶恋花》

14) 嫉妒别人,仇视异已,就等於把生命交给别人。

15) 花开、花谢,生死、死生,人的真实生命在哪里?

16) 相信自己,一路风景一路歌,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生活禅语 篇9

2、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3、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4、与其争取不可能得到的东西,不如善自珍惜运用自我所拥有的。

5、连自我都不认识,说要了解别人,那是慌言。

6、智慧从内心深刻地体悟而得,聪明从知识的累积而得。

7、口说一句好话,如口出莲花;口说一句坏话,如口吐毒蛇。

8、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蒙胧又是谁。

9、一个人的快乐,不是因为他拥有的多,而是因为他计较的少。

10、八十一难都是金,小磨成小佛,大磨成大佛,不磨不成佛。

11、以淡泊随缘的心,去应对生活中的喜怒哀乐。

12、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13、不后悔过去,不渴望未来,把握此刻,脚踏实地。

14、彻悟,不是向外悟到了什么大道理,而是彻底认识了自我。

15、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所拥有。

16、你目前拥有的,都将随着你的死亡而成为他人的,那为何不此刻就布施给真正需要的人呢?

17、觉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18、我们在追求什么?我们活着为了什么?

19、当你未学佛的时候,你看什么都不顺。当你学佛以后,你要看什么都很顺。

20、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职责。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职责。

2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2、默默的关怀与祝福,亦是无形的布施。

23、给人期望,不要给人绝望。

24、成就别人,即是成就自我。

25、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

26、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27、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28、认识自我,降伏自我,改变自我,才能改变别人。

29、果实在成熟之前,都是有苦味的。

30、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

31、上士忘名,中士立名,下士窃名。

佛教生活禅语 篇10

藏传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

姓名:石国富学号***

慈悲济世、广结善缘,庄严国土、利乐有情这是佛教的宗旨和职责。佛教弘法的目的在于利生,因此安定社会、利济众生也就成了佛教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脚点。如何将佛教的慈悲济世的精神融入到社会伦理道德和精神文明的主流,如何发扬人间佛教的优良传统,如何把以人为本、联系民众、化导民众、提升道德、净化社会的庙堂宗教与普通百姓、群众文化、生活相结合,提升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美满人生则极具现实意义。本文将论述作为佛教的重要一支,藏传佛教对群众文化生活的现实意义。

佛教分为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汉传佛教、藏传佛教都以大乘为主,南传佛教则保存较浓厚的印度原始佛教色彩,修小乘经典。在我国内地信奉的几乎都是大乘佛教,大乘佛教是宣扬普度众生的教义。又分显宗和密宗。显宗以汉地佛教为主,密宗以藏传佛教为主,两种修行方式是有所不同的。从内容来看,显宗有佛教完整的体系观,而密宗的藏传佛教其完整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藏传佛教主要流传于我国青海、西藏、内蒙古以及现在距离西藏较近等地区,是藏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藏族人基本上全民信5

西南大学

教,人们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与宗教融为一体的民俗民风和生活习惯。

一、作为一个思想信仰体系, 藏传佛教不可避免的依附于文化载体、通过大量的活动、礼仪、习俗在群众的实际生活中发生作用, 成为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藏传佛教地区,宗教活动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形式也很多样。西藏有各种类型的宗教活动,例如:藏族的大祈愿会、萨噶达瓦节、雪顿节、沐浴节、望果节、酥油灯节、观经会、达玛节、煨桑节、噶尔恰钦节等等,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 有些宗教仪式逐渐演化成为传统节日中的重要内容, 例如:观经会(它不仅是寺院的重要宗教盛会,而且又是民间文艺活动的盛会。在观经会上,有信教群众的一般宗教活动。但最吸引人的算是叫“欠”的藏式神舞,如“法王舞”、“马首金刚舞”及“神猴变人的故事”等)。有的就直接从宗教祭祀活动演变成为传统节日,例如望果节(在藏语里,“望”意为田头,“果”意为转圈。望果节,就是绕田地转圈、祈求丰收的节日。“望果节”是从宗教仪式为主的传统农耕文化节日演变为以赛马、歌舞、文艺、体育、商贸集于一体的节日)。这些活动、节日在一方面丰富了藏区人民的文化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且也以更加多姿多彩的形式点缀着人们的现实生活,这种渗透于生活中的宗教精神则更具活力和亲和力,自然而然且根深蒂固。

二、地域、民族、信仰在岁月的积淀中形成了其特有生活习俗, 同时,也从多个角度反映出宗教信仰特有的文化内涵及与人群现实生活的密不可分。在藏传佛教地区最常见的就是随处悬挂的经幡、刻有佛教5

西南大学

经文的玛尼堆、转轮以及千里迢迢进行朝拜的信徒。藏传佛教徒常念的六字真言“嗡嘛呢呗咪哄”成为藏传佛教无人不知无人不念、使用率最高的诵咒,如同内地佛教徒常念的“南无阿弥陀佛”。信教群众对佛教中的“因果”、“轮回”深信不疑,对“嗡嘛呢呗咪哄”的六字真言视若神明。不少人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降生,又在六字真言的诵颂中离开。在藏传佛教地寺庙、帐篷、路边、石块、石塔等地处处可见六字真言,在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境内一个地方的嘛呢石刻就有上亿之多;所有信徒们从小到老手拿的转经筒上刻的也是六字真言;巨大的转经轮上刻的还是六字真言。宗教,已经像吃饭、睡觉一样成为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古至今,藏族群众都是用这简短的六字真言来祈求平安、吉祥,可以说六字真言是藏传佛教之精髓。在这样一个全民信教的民族,不管是在进藏的路上,还是在街头、布达拉宫、大昭寺、八廓街,朝拜者无时无处不在。他们认为自己从阿妈肚子里一出世,就是佛的人,他们把金银珠宝都献给寺庙,把最聪明最有出息的孩子送去待奉佛。很多人卖了家产,三步一个长头,五体投地地用身体丈量土地一路朝拜,将自己的所有都 献给了佛。他们认为头磕破了会长疤,只要身体还活着。至于饿了渴了病了,都会过去,神佛保佑,他们无比快乐!普通藏民碰 到这种朝拜的人一般都要施舍,钱、物、水、食品。不是因为怜悯,而是他们认为这会给自己带来好运!佛对于藏族人民来说是 深入到灵魂最深处的精神支柱!

三、在藏族地区,衣食住行、婚丧嫁娶、节庆礼仪等诸多方面都受到5

西南大学

藏传佛教的深刻影响。例如婴儿出生后要请**念长命经、赐名吉祥经, 成人后要念净身经, 结婚时算卦祝福经, 死后念超度灵魂经、家中来客人后敬献哈达等。说到藏传佛教不得不说具有代表性的天葬。藏族的埋葬仪式主要有天葬、水葬、火葬、土葬、塔葬。这些葬法的不同,是以每一个人的经济和社会地位不同而定的。天葬,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尤其流行于拉萨一带,藏族称天葬为“恰多”。从传统的角度看,天葬的风俗与佛教教义十分吻合。在佛教中“布施”是修行的一部分, 它直接关系到信徒未来能否成佛得道。而“布施”之中的最高境界是“施舍”,在藏传佛教的理念中,灵魂和躯体是两个各自独立存在的,人死以后, 灵魂会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死后用自己的尸体喂鹰,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天葬就是一种最彻底的施舍,如果鹰鹫吃得一点不剩,视为吉利,死者生前没有什么大的罪孽,灵魂将会“升天堂”。如果鹰鹫不吃,或没有吃完,将会用火焚烧,把灰烬撤于此地,家人还得请僧人为死者念经超度。天葬受到宗教的深刻影响,包括了佛的慈悲、利众、施舍之心。同时藏族人认为天葬是神的仪式,不是供参观的,如果观看的人太多而且喧哗,升向天国的灵魂会被打扰。

四、在藏传佛教地区,饮食也与佛教有着相当紧密的联系。众所周知,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是用来修身养性、保健身体的,而在藏传佛教里,茶却是所有佛事活动清单中排名第一的必不可少的东西。僧侣们会虔诚的手捧热腾腾的茶在大殿诵经,并且寺庙向穷人施舍的第一物品也是茶。茶具也是一样,每个家庭都有的日用品在寺院内变成了供奉的5

西南大学

玉制、银制、金制茶碗,向宗喀巴【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的创立者,在中国西藏、青海、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区的喇嘛寺院里,都有宗喀巴塑像】供奉茶水。酥油,是由牦牛牛奶提炼出来的牛油,脂肪含量很高。先将适量酥油放入桶中,加盐,再倒入煮熟的浓茶便做出了香喷喷的酥油茶,成为高原雪山上藏民们一年四季最常用的饮品。而酥油花以完美的艺术作为藏传佛教供奉三宝的供品采用的也是这种不易保存的原料—— 酥油。制作酥油花的僧人先把酥油溶化加上颜料,等到凝固以后就可以开始制作了。我有幸看过塔尔寺里的酥油花,有十几米长,两三米高,非常壮观,两面都采用立体雕琢,栩栩如生,人物、花鸟形色各异、颜色鲜艳,令人赞不绝口。另外还有 一些酥油花使用平面雕刻,主要是用来讲述佛法事迹,对文化水平较低的部分民众来说,它又起到了教育宣传的作用。而酥油花艺术的本质,就是以不易保存的酥油象征人生的祸兮旦福。而酥油在经过僧人的调配、雕刻变成华丽而历久不变的酥油花,则寓意经过认真的修行而超越无常世事,达成正果。

在藏传佛教的地区,宗教已渗透到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 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 他们认为在佛的国度里,来去都一丝不挂,所有的人都应该是快乐的,如果信佛信的很痛苦,是对佛大大的不敬,西方极乐世界也只有快乐的人才能够去到。佛教给予他们的不仅是对来世的憧憬及对彼岸世界真理的热切追求,而且是更具现实意义的当下生活。所以在这个全民信教的地方,人更加简单、快乐、真诚。而这种发自内心的简单与快乐,对现在日益浮华和拜金5

上一篇:大学生对新媒体使用现状调查报告下一篇:舞会礼仪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