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国》教学反思(推荐8篇)
与十月主题相结合,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们选择了音乐《大中国》作为打击乐活动的素材,其节奏鲜明欢快,结构完整,段落清晰,民族味浓厚,歌词朗朗上口、有激情,能很快抓住幼儿兴趣。
在第一课时,我主要给孩子们欣赏音乐,让孩子们在舞蹈中感受音乐节奏的欢快;让孩子们在节奏谱中认识节奏型的规律;让孩子们在分声部拍节奏活动中清晰节奏表演的分工。这些都为第二课时顺利进行表演打下坚实的基础,因为第一课时的成败直接影响活动的最终效果。
音乐活动是忌讳教师的长篇大论,教师不要用太多的话语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浪费孩子倾听音乐或者表演的时间。我的第二课时是向园内教师开放的观摩课,所以活动开始我开门见山,让孩子们以特殊的方式欢迎客人老师,直接进入复习拍节奏环节(站着加上身体动作拍节奏),立即吸引了孩子的注意力,很兴奋地为老师们表演。
接下来,引导孩子们提取节奏型,和我的节奏谱配对,加深孩子们对节奏的印象,更进一步梳理节奏顺序。在引导孩子配器这一环节我努力尊重孩子的意愿,给予适当指导,比如这一节奏为什么能配铃鼓,这在中班已经有过相关知识的学习,再次强调加深印象。孩子们在我的指挥下 很有激情的敲打着乐器,比在中班时表现的更从容更自律。
重难点我放在拍铃鼓的那一重拍上,引导幼儿一定要认真倾听音乐,找准重拍拍下去,因为这一段都是弱起拍,幼儿容易在那里误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总是在弱拍时低头,在重拍上抬头敲铃鼓,动作的夸张加上表情的引导以提醒幼儿注意力集中,重视这一拍的准确性,确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最让我感到有成就感的是我尝试着在这一活动中大胆邀请小朋友来担任小指挥,我在旁边引导着小指挥,有时我会适时的退到旁边,把舞台交给她一个人,这个小朋友非常认真的模仿着我的动作,在我的帮助下顺利地指挥了一个打击乐活动,得到老师们的掌声鼓励。我想在今后的活动中,在这个小指挥的榜样和我的鼓励下一定会有更多的小朋友愿意尝试做小指挥。
最后,为了提高幼儿兴趣,改变我们之前惯有的打击乐活动结构,我邀请部分孩子们表演舞蹈,其他孩子伴奏,让我们再以特殊的方式欢送客人老师们,将普通的结束活动变成一场别开生面的欢送会,整个活动设计首尾呼应,增加了活动的完整性。
在我的活动中我很清楚还有很多不足,比如:在整个活动中,我没有让幼儿互换乐器,原因是孩子们的座位是孩子们自由选择的,完全尊重他们自己的意愿选择坐在他们自己喜欢的乐器旁。我整个环节一环套一环,层层深入,每进一层都加深了一点难度,似乎根本没有时间请幼儿互换,但是在以后的延伸活动中我会让那个幼儿互换乐器打击。针对这一点,我想是不是我的内容安排多了,还是自身根本就怕换乱了,这将是我后面迫切需要思考的。
一、介绍知识, 感受数学文化
上课伊始, 我出示了一则数学小知识——欧几里德和《几何原本》, 开篇点出几何之父欧几里德善于用简单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 为下面的规律探究埋下伏笔。
二、复习巩固, 做好知识铺垫
本节课主要探究正方体分割后涂色块数的规律, 学生必须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体积、表面积的知识谙熟于心, 我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对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 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铺垫。
三、问题驱动, 启迪数学思考
1. 数长方体的块数 (课件出示)
(1) 问:这个长方体被分割成了几个小方块?长、宽、高上各分成几块?
(2) 课件演示图形的逐层变化, 让学生快速地说出小正方体的块数和计算方法。
(3) 揭示规律:小方块的总数正好等于长、宽、高上的块数相乘的积。
2. 数正方体的块数
(1) 课件出示棱上块数为2的正方体, 问:这个正方体被分割成多少个小方块?
(2) 引导归纳:棱上的块数的立方。
(3) 提出问题: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都涂上绿色, 想一想:分割后的8个小正方体都是几面涂色的?
(4) 层层深入:出示棱上块数为3的正方体, 问:现在有多少个小方块?如果把这个正方体的六个面涂成绿色, 分割后的小方块是不是都是三面涂色的?还有哪几种涂色的情况呢?
(5) 追根问底:三面涂色 (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没有涂色) 的方块分别在什么位置?各有多少块?
根据各种涂色的块数与正方体顶点、棱、面、中心的关系, 再观察学具, 有序地找一找、数一数, 完成表格并探究内在规律。
反思:本环节我巧妙、自然地将深奥难懂的问题降低到学生立体几何知识的起点, 化解了难度:从最简单、直观的数长方体、正方体的块数入手—观察总的块数与长、宽、高和棱长上的块数的关系—引出棱长块数为3的正方体分割后各种不同的涂色情况, 最后抛出本节课的精髓问题:这些涂色情况不同的小正方体分别有多少块?层层深入, 一环扣一环, 一气呵成, 将问题驱动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挠到了学生的“痒”处, 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为后面学生的动手操作、探究做好了充足的准备。通过精心设计的一个个问题, 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 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和空间想象能力。
四、获取数据, 探究数学规律
1. 根据学生汇报分别板书, 问:你是怎么想的?
小正方体总块数 (27) 三面涂色块数 (8) 两面涂色块数 (12) 一面涂色块数 (6) 没有涂色块数 (1)
2. 问: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块数与总块数有什么关系呢? (块数相等)
3. 课件演示棱长数为3的正方体各种涂色的情况。
反思: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观察学具, 进一步明确了各种涂色的小正方体与点、线、面、中心体的关系, 获取了有关数据, 为模型的建构指明了清晰的方向。
五、验证规律, 总结提炼精华
1. 验证棱上块数为3的正方体是否符合这个规律。教具配合同步演示。
2. 假设每条棱上的块数更多, 用n (n大于1) 表示, 那么三面涂色、两面涂色、一面涂色和不涂色的正方体的个数怎么用公式来表示呢?
小正方体总块数 (n的立方) 三面涂色块数 (8) 两面涂色块数[ (n-2) ×12]一面涂色块数[ (n-2) 的平方×6]没有涂色块数[ (n-2) 的立方]
反思:由于每个学生的领悟力、思维水平参差不齐,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 我在完成教材编排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 帮助学生积累一些开放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知识和规律, 并通过规律的验证, 总结归纳提炼出最精髓的部分, 内化为学生的能力。在拓展训练时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让学生遵循“跳一跳, 摸得着”的原则, 让大部分学生理解掌握, 并感受到探索与成功的乐趣。
六、运用规律, 拓展思维空间
数学学习要学以致用, 举一反三,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运用规律, 进行一题多变的拓展训练, 以巩固建构的模型。由此我设计了具有梯度性的三道题:棱上块数变为12的正方体各种涂色小正方体块数—已知两面涂色的块数为36, 求棱上的块数—正方体表面涂色延伸到长方体表面涂色, 将更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延伸到课外, 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1.《中国龙》一课以“欣赏、评述”为主,融“设计、应用”“造型、表现”于一体的美术课,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激励学生创造,表现的良好契机。
2.本课分4个课时,前两个课时是“欣赏,评述”。内容与风格上主要体现中国龙源远流长的文化气息。后两个课时集中反映“造型,表现”的内容。作品注意营造舞龙的热烈气氛,注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的特征以及民间有画龙的诀窍。
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初步了解中国龙的文化历史。通过观察感受龙奇特造型上的变化,以及在中华民族传统中龙的特殊地位,知道龙的各部位的动物原形与象征意义,体会龙的精神。
2.操作领域:能自己创作一幅龙的绘画作品,并与同学们合作完成(抓住龙头、龙身、龙尾三部分特征)一件舞龙的道具,在舞龙的过程中塑造龙变化的造型,感受舞龙的乐趣。
3.情感领域:体会人们对龙的尊重、崇拜之情,感受作为龙的故乡、自己是龙的传人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
1.搜集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初步了解中国龙的历史。
2.了解龙的象征意义,欣赏其造型。
3.抓住龙的特点,制作一条龙或集体创作一条龙。
4.表现龙的精神,气势,龙的造型特点及动态。
5.欣赏作品时体会龙的精神和象征意义。
课前准备
有关中国龙的资料,彩笔,布,手工纸,卡纸,剪刀,双面胶,以及可以利用的材料。
教学过程:
一、动画导入,探究龙的形象
播放《小金鱼和小鹿》片段
学生:观察:小鱼和小鹿在外形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能尝试着把这两种动物的形象结合起来,创造出一种新的形象么?
出示课题:《中国龙》
同学们很有想象力,也很聪明,我们的祖先也很有想象力呢!为什么把这些形象和龙放到一起?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播放课件(龙的起源)。
学生:河流里哪种动物最凶猛?丛林中谁的角最美观?谁是百兽之王?草丛中哪种动物的身体又长又灵活?飞翔的鸟中谁的爪最锐利?
二、信息交流,欣赏分析
学生:向同学们展示,介绍自己的资料,实物等,互相学习关于龙的知识。你们知道的可真多呀!关于龙的知识,你还想知道哪些?看一看,从书中的图片上你能发现多少龙的知识?
学生:分析,寻找,发现:龙在哪里?龙的动态----升龙,降龙,蟠龙,行龙等。看看自己的实物资料它属于什么龙呢?播放课件(龙与民俗)。
学生:欣赏百姓喜闻乐见的与龙有关的民俗活动。
三、合作体验,设计制作
引导小组进行不同主题,不同方式的探究,并制作不同风格的舞龙形象。
学生:各组选择材料,小组探究。
1.龙头---龙头主要有哪几个部分组成?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显得更威武?
2.龙身----哪些形状可以表现鳞片?你能把龙身装饰的更漂亮吗?
3.龙尾---观察资料,你能发现多少种龙尾造型?你能想出更新颖别致的么?
教师及时巡视辅导,给予适当的点播。龙头和龙尾分别有每组的两个同学来画,龙头画什么样很重要,是昂首、张口、露齿、睁眼,这样才有精神,各小组其他组员制作龙身,然后每个小组的部件连接到一起,就是完整的一条舞龙道具,时间允许可做游戏同时播放(龙的传人)歌曲。
四、评价交流,拓展延伸
学生:
1.在设计制作过程中,谁对小组的贡献最大?
2.哪组作品最富创造性?
3.你今天最满意自己哪一点?
4.我们的身边还有哪些龙文化?
我们的班级就是一条龙,有组织、有纪律、有气势、有向心力又有凝聚力。
教学反思:
《中国龙》一课的教学中“欣赏、評述”的学习领域:我利用课件中龙的古今不同造型的形象图片、龙的不同的艺术品图片等为载体,学生们在比较直观的过程和方法中,更进一步的认识了龙的形象构成、理解了龙的造型特点和寓意、欣赏了龙的各种生活物品以及艺术品,了解了一些有关龙的节日,体会中华人民的创造智慧与表达的美好愿望,走进中国的龙文化,感悟中国龙的昂扬精神,学生的学习兴趣十分浓厚。
“造型,表现” 学习领域。用彩色卡纸制作龙(利用纸卷制作龙头、龙身)这个活动形式,以点带面,学生们能根据制作的需要去主动的观察龙的特征,对用彩色卡纸制作的立体的龙的形象充满了好奇。并且在老师简单有效、各种不同做法的引导下、鼓励下,学生们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到活动中来,激发了学生对中国龙文化艺术的兴趣。
通过本课学习,全班同学得到了不同程度的锻炼,课堂氛围特别好,我们每个小组成员做了舞龙道具的一部分,小组组合在一起就变成了一件完整的舞龙道具,它是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精诚合作、团结一心创作的作品。
(责任编辑 刘新蕊)
活动目标:
1、在敲敲打打中体验歌曲欢快、雄壮的性质,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2、通过分组探索不同的节奏型,尝试为歌曲伴奏。
活动准备:
1、已丰富过有关中国的相关经验。已熟悉歌曲。
2、已做过调查表,会说夸中国的话。
3、小乐器若干(将相同音色的放在一起分成三组)、节奏卡、节奏谱。彩带若干。
4、有关名胜古迹的课件,教室周围布置相关图片。
活动过程:
一、欣赏感受(体验歌曲性质)
师:我们都知道中国有很多了不起的地方,我们还会夸夸我们的大中国。有一首歌也是夸夸我们的大中国的,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
1、边看课件边完整欣赏。“你听了这首歌有什么感受?”追问:“你觉得中国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引导幼儿用有节奏的话来夸夸大中国。
2、再次完整欣赏,闭上眼睛回忆刚才的内容。
3、现在我们听着音乐在自己身上轻轻地打打节奏,轻轻的唱轻轻的拍。(可以拍打不同的节奏)
4、谁想试试这个节奏?(师出示一节奏型)自由练习,个别幼儿展示。
二、自由探索(解决重难点)师:大家想不想再试试别的节奏?老师为你们准备了很多小乐器和节奏卡,你想用什么小乐器敲就把小椅子搬到那里去。一组商量一种节奏为大中国伴奏。
1、幼儿选择,一起选出一张节奏卡,自由尝试一会儿。
2、我们听着音乐来试一试。记住!一定要听好音乐。(师巡回倾听指导)A:引导小组长先敲准。
B:我们的小耳朵真灵,会跟着音乐一起开始一起结束。
C:***组的小朋友真棒,他们敲的真整齐!
3、我们每组都为歌曲配上好听的伴奏了,让我们来听听看!(分组展示。)你们觉得好听吗?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节奏拍出来。(师出示这一组的节奏卡)
4、老师也想为歌曲伴奏,可是有个节奏很难的,谁来帮帮我?
A:自由练习。(轻轻的在心里念)B:个别幼儿尝试。
C:我们一起跟他试试这个节奏吧。(该幼儿上来敲大鼓,人手一份节奏卡)
三、自由表现
师:大中国这首歌有小乐器的伴奏变得真好听!谁愿意为他伴舞让它变得更美?
1、每组选出1个孩子为它伴舞,其余幼儿伴奏。
2、幼儿随音乐自由表现。"一起为我们是中国人感到骄傲
教学反思
《大中国》是一首节奏感很强的乐曲,给人的感觉是热烈、奔放的,与我们平时教孩子唱的儿歌不同,可能孩子们的在幼儿园里接触到像这样的乐曲比较少,所以在听到音乐时,很快的随着乐曲美妙的音乐不自觉的有节奏的拍起手来,嘴里还不停的唱着。我想这就是音乐的魅力的吧,孩子们在无形中感受到了曲子的豪放所在,所以随着乐感不由自主的快乐的手舞足蹈起来。孩子们学的很开心。有些句子因为比较成人化,孩子在学唱中有些困难,特别是对于“经过那个多少那个风吹和雨打”歌词的理解,我就用孩子们的语言给所以的孩子做了解释:因为我们祖国有许多的宝物,外国的人想来抢走我们祖国的宝物,所以他们来打我们,经过战争,我们中国人终于把这些外国人赶出去了。孩子们基本上能完整的演唱第一段的歌词,而且在演唱中,流露出一种自豪、开心的感觉。最后,请幼儿欣赏音乐,自由舞动起来,一些孩子还能合作表演,效果较好!通过倾听、理解、欣赏、表演,祖国大好河山的美丽景色,再次浮现在幼儿的面前,让幼儿在感受歌曲旋律的同时,既愉悦了身心,又丰富了幼儿的想像。我想音乐的魅力也就在于此。《大中国》在我们的歌声中圆满结束。
不足之处:
幼儿在交流探索结果时,有些幼儿回答的太罗嗦,我没有及时把他们的语言进行提炼,把孩子们局限在一个框框中,让他们跟着教师的思路走,而没有发挥幼儿主动性。
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引入流行歌曲进行教学有着多种的益处,会给我们的音乐教学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活动目标:
1、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并理解词汇:辽阔、广大。
2、感受音乐作品气势雄壮、欢快热烈、音域宽广的特点,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3、培养幼儿的创新思维和的大胆尝试的精神
4、探索、发现生活中的多样性及特征。
5、培养幼儿敏锐的观察能力。
活动准备:
1、材料准备:地球仪、世界地图、中国地图、课件、歌曲《大中国》《我爱北京天安门》。
2、经验准备:事先了解中国及福建省在地球上的位置。
3、环境创设:活动室周围张贴地图、排放地球仪。
过程指导:
1、展示地球仪引入,激发幼儿寻找中国及家乡的欲望。
(1)通过谈话让幼儿知道全世界的国家都在地球上,
(2)引导幼儿自由在地图及地球仪上找出中国及福建省的位置。
2、通过幻灯片了解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
(1)提升经验:请小朋友在地图上指出我们中国及福建省的位置。
(2)引导幼儿观察比较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版图,得出结论:中国在世界上是很大的国家。
3、通过课件感受祖国地域之辽阔广大,并学习词汇:辽阔、广大。
(1)引导幼儿边观看课件边听故事《月亮船》,让幼儿感受祖国地域之辽阔。
(2)边提问边演示课件:中国有哪些地方是世界最大?(学习词汇:辽阔、广大)。
4、欣赏歌曲《大中国》,感受音乐作品气势雄壮、欢快热烈、音域宽广的特点,并让幼儿知道,这是一首赞美祖国的歌曲。从而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5、全体唱《我爱北京天安门》表达爱国之情。
教学反思:
由上可见,幼儿园的歌唱活动应该是生活化、游戏化的歌唱活动,是集多种领域相互渗透式的歌唱活动。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优化歌唱活动教学组织:
1、用多种方式练习,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在幼儿进行练习、巩固的时候,不能简单、机械地重复,教师要善于观察孩子的情况,及时总结,并在音准、节奏、感情处理、速度和力度等方面对孩子提出恰当的要求。同时还要注意个人、小组、集体相结合,即可以预防孩子歌唱疲劳,又可以使孩子养成注意倾听他人习惯。
2、用多种多样的方式导入,激发幼儿兴趣。任何手段都是为了达到目的而创造和采用的,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用一种,也可以同时采用几种方法,教学有法,但无定法。
3、充分运用各种感官,增强活动的乐趣。德国著名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卡尔.奥尔夫提出把语言、动作、音乐和表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去进行教学,充分发挥幼儿学习的主体性。在歌唱活动中,我们也可以根据歌曲的内容、幼儿的能力,适当的累加动作因素、语音因素、游戏因素等,还可以组织幼儿体验领唱、轮唱、分声部合唱等多种形式,增加歌唱的乐趣,丰富歌唱的内容。
在了解幼儿年龄特点的基础上,通过以上几点可以有效消除反复练唱和记忆歌词所带来的枯燥感,使幼儿边玩边唱,轻松主动地学会了歌曲,使歌唱活动显得如此自然和顺理成章。在整个活动中,也能使幼儿情绪高涨,兴致盎然。同时,教师也要在歌唱活动中尽可能地提供给幼儿合适的合理的操作机会,有了一定操作经验的孩子们,更能真正成为主动学习的主人。篇二:玩皮球教学反思
玩皮球教学反思 篇一:玩皮球>教学反思
《玩皮球》这一歌曲节奏简单歌词通俗易懂,学生学会此歌曲很容易基本上是几分钟就能掌握了,那么面对这么简单的歌曲我在设计这课时根据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平时的兴趣爱好,首先用一个律动《运动员进行曲》拉开了学生兴趣的大门,在活跃的氛围中提高了学习的兴趣,然后通过根据歌曲节奏玩拍皮球游戏解决了附点音符的难点,孩子们探索、体验着游戏中的音乐。在游戏中很自然的过渡到要学习的歌曲中,发挥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歌曲起名字。然后根据足气的皮球和不足气的皮球的弹性特点引导孩子们感受音乐中力度及速度的变化并引导孩子们能够感受和表现出来。
最后引申到各种游戏中的音乐,从此在学生心田上就种下了游戏中音乐的种子!在教师的导问下,通过小组讨论、练习,汇报,学生尝试自己创编节奏,借用拍皮球来给歌曲伴奏,训练学生双声部,甚至多声部节奏的合奏能力,从而获得不同的情感体验,再一次体育游戏给我们的音乐学习所带来的巨大帮助。学生得以真情流露,尽情地品味着期间的乐趣,这正是奥尔夫教学法中原本性音乐自然的特性体现。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游戏有很多很多,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进一步联想到同样也需要团结协作的各项活动,并带领学生模仿拍皮球的节奏跳绳。
篇二:玩皮球教学反思
传皮球活动我班一共开展了两个课时,分别从传球节奏的快慢感知到方向变化的感知。两课时我均采用了逐层深入的方法,让幼儿在玩中学、在玩中感知音乐的变化,在感受音乐的同时玩游戏,使整节课有了趣味性。活动中我也重视了幼儿之间的相互合作意识,传球的难度逐步加深,除了对音乐的把控外还有自身之间的密切配合,才能顺利的完成游戏。
整节课幼儿的参与性高,集中力强,兴趣浓厚,对音乐的变化把握较准确,基本达到了预设的目标。但也有不足的地方,每次游戏难度增加时,应重复提示游戏重点,我有些过高的高估幼儿的能力,不过在第二课时时,我有意识增加提示,明显较第一课时有了明显的效果。同时传球活动是个集体活动,尤其是当球数增加到三个同时进行时,稍有失误就会撞球,在这当中我忽略了幼儿的个体差异,对掌握慢的幼儿照顾不到位。这些都是我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改进的,力争要细心观察,努力上的更出色。
篇三:玩皮球教学反思
活动结束,听了同伴们的意见与建议,结合自己的想法,对本次活动进行简单的反思。
1、“物”虽普通,切入点有新意
“一物多玩”中“物”和“玩”是两个关键词。在一物多玩的活动中即离不开
“物”,也离不开“玩”。在选择了“球”为本次活动的“物”后,怎么玩?引导幼儿怎么新颖的玩是我不断思考的问题。分析孩子对球的原有经验,孩子们从小班开始就能滚球、拍球、抛球等技能,到了大班下学期如果还是重复这些他们已经掌握的技能,对孩子们来说还会有兴趣吗?所以我在引导孩子们动脑筋“一球多玩”的基础上,结合足球,让孩子们学习“控球”的技能,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
2、这个活动紧扣“球”的主题
本次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紧紧围绕“球”的主题而开展,这是我本次活动的亮点和特色。
在热身运动中,我先出示“球”的字卡,然后让孩子们联系生活,说出你所知道的球的名称及它们的打法。因为对于大班下学期的孩子来说,丰富的生活经验和现代传媒的多渠道影响,说出各种球的名称已不是难事。所以,他们每说出一个,我们就来学学打这种球的姿势。在这一个环节中,对孩子们来说是一举三得。一是挑战他们的智慧,要说出其他人没有说过的球的名称,还要做出相应的打球姿势;二能梳理孩子们对球的经验,三是在学练各种打球姿势的同时,进行了合理的热身运动。
在“一球多玩”的环节中,通过让幼儿自由探究,以一个人玩、两个人合作玩等多种形式和方式,引导幼儿积极探究,体验一物多玩的快乐。环节设计合理,从一个人玩到两个人合作玩,体现大班幼儿的学习特点,环节体现层次性与递进性。
随后,在一物多玩的基础上,着重突破“控球”的技能技巧的练习,通过创设、比一比谁的小皮球最听话的情境,让幼儿在玩一玩、比一比的情境中快乐学习,从而突破“在行进中用均匀的力量踢球,听到口令后能用脚尖马上控制皮球”技能技巧的学习与巩固,突破难点。
最后,还是借助人手一个的皮球,以做球操的方式结束本次活动。
3、不足:难点突破可以更加精彩
从实际教学来看,对于“控球”这个技能技巧的掌握,孩子们处于两极分化的状态,有的孩子掌握得很好,有的孩子为了一味地控制住球,而让球处于超低速状态。所以,我觉得在难点突破方面,可以采取逐步推进的方法。一开始可以让两个孩子站成一定的距离,合作控制一个球,让孩子们对球速、控球方法有个初步的接触与熟悉。然后再学习独立控制一个皮球,比比谁的皮球最听话。篇三:乒乓球课教学反思
乒乓球课教学反思
乒乓球是小学体育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询问了解大部分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厚,男生的兴趣浓于女生,但由于学校场地少,上课班级多,学生人多,因此学生的练习密度相对较小。本次乒乓球的教学目标主要为初步掌握乒乓球的一些基本技术,下面则是我个人本次授课的教学反思。
1、教学方法要多样化
在教授乒乓球课的初始阶段,因为大部分学生之前基本没有接触乒乓球,总会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存在。乒乓球教学是以健身育人为首要目标,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良好心理品质与健全人格方面大有可为,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就会受到较好的效果。在本次乒乓球的教学中,由于学生的表现很直观,成功与失败对他的内心影响非常大,所以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生理心理的差异性。在进行两人对当球实际练习过程中,我没能充分考虑到自己及学生间的言行对个别能力差的学生的影响,忽略了对学生心理准备适应期的关注,使个别学生的心理受到很大压力。其实在随后与学生的沟通中我发现,他们内心也很喜欢乒乓球,但既怕失败,又怕做得不好被大家笑话。遇到这种情形,作为教师应该适当降低练习难度与质量要求,先让他们参与,再逐渐激发他们对乒乓球
爱好和兴趣,让他们建立自信,并感受打乒乓球的乐趣,从而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教学游戏化
在此环节中时间安排合理,教师辅导到位,学生能自主体验学习,教学效果较好,很多学生认为打乒乓球就意味着只练习基本功,学生机械的反复练习。其实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游戏才是他们的乐园。他们在练习中出现的“无精打采”也正是因为教学方法的枯燥乏味,机械的反复练习。这时,我们只要多费心思尽量用游戏的手段来提高兴趣,使乒乓球训练课变得生动多姿,学生听起来就会有滋有味,练起来也会生龙活虎。本次我就结合所要学习的挡球技术动作,用两人台面对当球比多的游戏,还有老师与学生比赛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准确掌握乒乓球技术。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游戏的乐趣,心理需要得到满足,达到了教学目标。不足的地方表现在:缺乏对学生游戏效果的激励性评价,游戏模式应更多样化。
3、师生共同参与活动
教学是双向多边,复杂的活动。在练习中教师不参与活动,只是让学生活动,这样的练习方法毫无生机,学生会失去练习的兴趣,教师和学生一起练习,效果非常理想。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是学生快乐的桥梁。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师生之间是命令与服从。教师神情严肃,不容质疑。这样学生言听计从,根本就谈不上快乐而言,快乐教学是要建立师生之间和谐协调平等的关系之上。总之课堂中创设了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乐、玩中悟,体验到乒乓球运动的乐趣,有效的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看见他们对乒乓球运动那充满喜欢的样子,我内心感到了无比的骄傲和满足,从孩子们的成长中收获到为人师的快乐!篇四:篮球教学反思
篮球教学反思
篮球是三大球之一,在全世界影响广泛,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同时也是一项学生喜爱的运动项目之一,它不仅能提高学生灵敏、协调素质,而且能够培养团结协作、遵守规则的意识和习惯。
本期安排六年级进行篮球教学。作为六年级的教学,重点是巩固已学篮球基本功,了解简单的篮球战术,逐步发展学生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培养综合运用所学技术的能力和学习篮球技术的兴趣。在本单元教学中,我针对我校学生实际进行了较为科学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不过在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下面就本单元的教学总结如下:
1、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基本技术是篮球运动的基础,也是本单元的重点内容。但单纯的技术练习,内容枯燥、运动强度大,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极易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将技术与游戏进行了有机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如利用“穿越生死线”、“打鸭子”等游戏,巩固提高学生变向、变速跑的能力。采用“蜈蚣走路”提高防守姿势。通过这样的调整,我发现学生们练习基本技术的积极性得到了较大提高,效果也非常显著。
2、注重区别对待。篮球是男同学喜爱的项目之一,他们平时能自觉通过各种渠道,了解一些篮球技术知识,也会充分利用一切时间自我练习,而女生,由于对篮球缺乏热情,即使学过的技术动作,也由于长时间不练习,基本忘的差不多了,这也进一步拉大了学生之间的技术差距。针对这一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点教学策略。一是对同样的技术制定不同的标准。二是对技术较好的同学,在内容上加难度,例如在进行传、接球学习中,对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增加了头上、体侧传接球的学习。(3)充分发挥技术好同学的教学辅助作用。这既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强度,也培养了学生相互帮助的意识和能力。
3、在教学比赛中,暴露出学生合理运用技术的能力较差。这除学生技术能力限制外,教师在教学手段上缺乏针对性也有直接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技敁术的分析,让学生认识各个动作在比赛中的运用技巧。
4、应加强学生对基本技术的重视程度。虽然教师通过游戏的手段进行了基本技术练习,学生的兴趣也较高,但学生忽视基本技术的现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这要求我们老师应做好引导工作,如要让学生了解科比、詹姆斯等篮球巨星,他们都是有扎实的基本功,才能做出赏心悦目的动作。也只有这样,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技术的水平。篇五:《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摸球游戏》教学反思
《标准》强调数学学习要贴近儿童的现实生活。本节课通过游戏活动,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体验可能性的大小的合理性。这些游戏都是经过“猜测—实践—验证”的探索过程完成的,教学是成功的。还记得,学校曾要求我们课改老师把自己对课改的认识与感受,用一句话来描述。当时,我们调侃的“名言”是“痛并快乐着”。“痛”是因为“前无古人,后有来者”。我们必须每天思考,每天探索,每天革新。在实践中体验酸、甜、苦、辣„„正所谓“梅花香自苦寒来”。而“快乐”的源泉想必就是以下的原因吧。学生学生活中的数学。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以及活动的安排应当充分考虑到趣味性,使他们感觉学习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对孩子来说,游戏就是生活,生活就是游戏。游戏是孩子们的天地,在游戏中可以使孩子的各种能力得到培养。瑞士教育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的兴趣和情感的兴趣之间的一种缓冲地区。本课教学设计,从生活中提取源泉,做到了数学与游戏相结合,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习数学,真真切切地体验和感受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摸球游戏、转盘游戏、设计摇奖活动等,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话题。教师教生活中的数学。
一、别出心裁巧读词
传统的老师拿着卡片,或在大屏幕上打出词语,学生或跟着老师读,或开火车读,或男女生赛读,或齐读。看上去方法多样,但低年级学生开始读词时还饶有兴趣,可越到后面注意力越不集中,对眼前的词语,对老师组织的形式失去兴趣,词语认读的效果自然不理想。
1、实物展示
案例小小超市来购物——《自选商场》教学片断
教室布置:
教室里摆着本课学习词语相关的商品。
谈话:小朋友,现在我们这儿便是自选商场了,这个自选商场的东西也不少。
教师出示标注汉语拼音的词语卡片: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
教师要求:哪组最快记住词语,便能拿下词卡作为提货单可以拿到相对应的商品。
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拼音认读词语,小组交流,用什么方法最快记住词语,对小伙伴提醒什么?
反思:采用这种购物读词的学习方式,最大限度刺激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提高读记词语的效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趣做游戏
案例动物朋友要回家——《识字4》教学片断
出示没有标拼音的词语: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分男女生认读词语。
打乱词语卡片顺序开火车认读:小组读、个人读
让每个学生认读手中的词卡。
游戏识字:老师读词,学生找词,找到的迅速举起来,比比谁找得快,找得对。
两个小朋友合作读词:一生读词,另一生找词。
把词语“送回家”,并读一读:认读写有蜻蜓、蝴蝶、蚯蚓、蚂蚁、蝌蚪、蜘蛛的词卡;这些动物郊游时迷了路,谁来把它们送回家;指名把卡片贴在图上。
反思:采用变换词序,把词语送“回家”等游戏,学生在游戏中巩固读词,让学生读一读,认一认,找一找词语。可消除学生学习疲劳,既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又巩固本课的生字词。
二、别具一格巧学词
在词语教学要因词而异,因文而异,教给学生词语学习的方法。
1、比较区别
案例有水“漂”,有风“飘”——《纸船和风筝》教学片断
文中“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两句话中分别出现了表示动作的两个“piāo”,引导学生进行区分,成了我们教学中要解决的问题。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
课件出示:纸船漂呀漂,漂到小熊的家门口。
风筝乘着风,飘呀飘,飘到了松鼠家门口。
师:读读这两句话,边读边观察两个“piāo”的偏旁,你会想到什么呢?
学生读完后,很快发现了“这两个字虽然读音相同,表示的意思却不一样,三点水的‘漂’和水有关,表示在水上‘漂’;而风字旁的‘飘’,和风有关,表示在风中‘飘’”这一特点。通过比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了自己发现的快乐,也从中体会到汉字特别是形声字的神奇。
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句子练说。
师:小朋友,你能学着用这两个不同的“piāo”来说一句话吗?
出示:“_____在水上漂呀漂。”
“_____在空中飘呀飘。”
孩子们举手回答:
生1:秋天来了,树叶像蝴蝶一样在空中飘呀飘。
生2:洁白的云朵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飘呀飘。
生3:鲜艳的国旗也空中飘呀飘。
生4:五颜六色的气球在天空中飘呀飘。
生5:下雪了,朵朵雪花在空中飘呀飘。
生6:暑假,我们去千岛湖坐竹排,那小竹排载着我们一家在水上漂呀漂。
生7:夏天的游泳池里,我抱着救生圈在水上漂呀漂。
反思: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样字形或词义较为接近的词语,如果我们老师只是机械地讲解,我想,学生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只能留下模糊的印象,在一段时间后,又会混淆不清。而通过以上比较辨析的方式,学生心里会逐步明晰所学词语精确的内涵,并在心里扎根。
2、巧借插图
案例插图精美、词语生动——《识字一》教学片断
在教学中,我首先用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观察。
师:刚才,你从图画中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春天到了,真美啊!
生:我看到鸟儿们在叽叽喳喳地叫,好像在唱歌。
师:再仔细观察一下,图中有些什么鸟?它们各自在干什么?
生:黄莺在唱歌,燕子在高兴地跳舞。
师:黄莺在唱歌,燕子在跳舞,小朋友们,这就叫——
相机出示词卡──莺歌燕舞,指名学生朗读词语。
师:图中的黄莺和燕子在唱歌时又是怎样的表情?你们能读出它们的快乐吗?(指名读,齐读)
师:你还从图中看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教学“柳绿花红”、“冰雪融化”、“百花齐放”。三个词语的教学均按看图回答──出示词卡──以点到面地读──再看图──有感情地朗读的程序进行。
师:刚才小朋友看得真仔细,你还听到些什么?
生:我听到泉水丁丁冬冬在唱歌。
师:是的,这就叫——
出示词卡——泉水丁冬
师:泉水一边向前流动,一边在唱着什么?
生:春天到了,我们多快乐。
生:我们要回到大海妈妈的怀抱里去。
师:是啊,泉水唱得多欢,你还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小鸟们的欢叫声。
生:小鸟们在进行演唱比赛呢!
师:小鸟们唱的又是什么歌?
生:他们在唱:我们在春天里多开心呀!
生:它们唱的都是《春天的歌》。
……
师:许多鸟儿在唱歌,在叽叽喳喳地欢叫,这就是——百鸟争鸣。
指导学生齐读六个词语:柳绿花红、莺歌燕舞、冰雪融化、泉水丁冬、百花齐放、百鸟争鸣
师: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听到的,表示动物们、植物们都醒了,这便是──出示词卡“万物复苏”,这也让我们感到──出示词卡“春回大地”。
师:小朋友们,这六个词语都是描写春天的,这么美的词语你能根据图画的意思把它们背诵下来吗?
教师一一点击画面,学生也立刻背出。
反思:以上这些词语很美,在每个词语的背后都可以描画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教学中,我努力突破一般的按照课文顺序逐词教学的线性结构,力图充分调动学生的感知能力,从学生的“看”、“听”角度出发,充分借助和利用插图,让学生把词语还原成一幅幅生活的画面,丰富了词语的形象,让学生在说的过程中感知春天的美丽,感受词语的美,并在读中产生画面感。这样看似无序的8个描写春景的词语,从学生的所见到所听,再到整体,不仅体现了教学的逻辑,也顺应了学生情感升华的过程。《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我们发现低年级的教材中精心编排的插图符合学生的认识特点,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生动形象的插图,让学生在可视、可听的情境之中认识事物,使词语与事物联系起来,从而自然而真切地感悟到这些字词的意思。
三、别具匠心巧悟词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使词语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可见,词语的理解能够让孩子更好地理解课文。但词语的意思不是靠老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借助多种感官参与身边的事物“悟”出来的。
1、发挥想象
案例葡萄的味道——《酸的和甜的》教学片断
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他望望架上那一串串紫红色的葡萄,迫不及待地爬上葡萄架,摘下一串就要往嘴里送。”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句话中的“迫不及待”一词,我是这样引导的:
师:(手指黑板布置好的葡萄架)瞧瞧,绿油油的叶子中挂满了一串串又大又红的葡萄,上面还沾满了晶莹的露珠,让人看了不仅垂涎三尺呀!看着这么诱人的葡萄,小猴子,你想吃吗?
生1:想。
师:你呢?生2:我也想吃。
师:看你,只有一点点想吗?(生摇了摇头)那你是——
生1:很想很想。
生2:非常想非常想。
师:都这么想吃,你真想马上干什么?
生1:我真想马上爬到树上摘下一颗葡萄放到嘴里。
生2:我真想立刻尝尝葡萄的味道。
3:我真想像超人那样飞上去摘葡萄。
师:像你们刚才这样很想很想,等都不想等,课文中有个词叫——生:迫不及待。
师: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迫不及待的去做一些事。比如……
反思:我紧扣“迫不及待”一词,为学生创设了情境,引领发挥想象,走进“迫不及待”的意象世界,并与文中的主人共同呼吸,把干瘪枯燥的符号化作鲜明可感的形象,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到了小猴子当时想吃到葡萄的急切心情,再创设几个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说,此时,“迫不及待”一词再也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抽象的汉字符号,而是一幅幅生动形象的画面,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嵌入了他们的心灵,达到了教学的轻松无痕的效果。
2、动作演示
案例展开翅膀飞一飞——《清澈的湖水》教学片断
出示句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这边的山石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雄鹰,半山腰的石兔、石龟,好像正在赛跑呢。”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句话,你觉得这些山石怎么样?(生读句子)
生:我觉得这些山石很有趣,他们像一只只小动物。
生:我很喜欢这些山石,他们就像活的一样。
师:是呀,多有趣的山石,谁能把自己喜欢的山石读给大家听听。
生读句子。
生:老师,我有问题,什么叫“展翅欲飞”?
师:小朋友,这位同学边读书还边思考,提出了问题,什么是“展翅欲飞”呢?你们能做个动作来告诉他这个词语的意思吗?
这时,全体学生起立,只见有的学生煽动着翅膀在使劲地飞呀飞,有的轻轻地飞着,边扇还边离开位置“飞行”,这时,我发现我班的A同学张开“翅膀”,一动不动地站立着,于是,我马上将他请上了台。
师:咦,别的小朋友都在使劲飞,你为什么不飞呀?
生:“展翅欲飞”不是在飞,而是它刚刚想飞。
师:你从哪个字中知道是“刚想飞”?
生:“欲飞”,说明就要飞,但还没飞呢。
师:所以你把“翅膀”张开一动不动的。同学们,“欲”在字典中有这么几种意思,在这个词语中,你认为选哪一种?
我出示了“欲”的四种解释:1欲望;2想要,希望;3需要;4将要
生:我选第4种,“将要”。(学生的意见也一致)
师:那“展翅欲飞”在这儿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
生:“展翅欲飞”是指展开翅膀将要飞。
师:将要飞,是不是已经在飞了。(学生纷纷摇头表示)
师:现在,再请你做做“展翅欲飞”的动作。
此时,学生纷纷展开翅膀,只见他们的“翅膀”一动不动地展开着,无一人在飞了。
【关键词】中国旅游地理 课程教学 “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法 教学案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0B-0109-02
中国旅游地理课程是中职校旅游类专业的一门理论基础课程,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专业理论基础必修课。由于中职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差、学习主动性不足等问题,对于理论课程学习兴趣不浓厚,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填鸭式”教学效果非常不理想。因此,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大力推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行动导向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本课中笔者试以中国旅游地理课程第九章《东北旅游区》为教学内容,以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2013级旅游班的学生为教学对象,在课堂中运用任务驱动、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将东北旅游区三省12个旅游城市33个重要旅游景点的知识点简单化,方便学生进行归纳和记忆,并将课堂真正交给学生。下面对课堂中的部分重要环节进行一个简单的介绍。
一、课前准备
全班学生分为7个学习小组,在体现小组间大体均衡的前提下,让7名成绩较优秀的同学作为小组的“leader”,由小组长组队,每个小组5-6人,分工明确(资料收集者、课件制作者、记录员、导游员(成果展示者)。按照课前准备教学任务书(见表1)中的内容要求完成任务。
二、课堂活动(片断)
……
师:展示由各小组提供的一组东北旅游资源的图片,请同学们将图片和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进行连线。
其一,气候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图片:中国雪乡漠河。
其二,火山熔岩地貌奇特。
图片:五大连池火山。
其三,生态旅游地域广阔。
图片:扎龙自然保护区-丹顶鹤群。
其四,温带海滨风光。
图片:大连老虎滩。
其五,名胜古迹以清代遗存居多。
图片:沈阳故宫。
其六,复合型的民族风情。
图片:朝鲜族、赫哲族。
其七,受多种文化影响的建筑艺术。
图片:圣索菲亚大教堂。
生: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连线,了解东北旅游区的7个旅游资源特征。
师:现在假设我们7个小组就是7家旅行社,7个旅行社将要推出7个东北特色主题旅游线路,请各旅游社抽签决定“主题”。
生:派一名代表抽签,确定“主题”。
师:请各小组根据你们抽到的“主题”选择与主题相对应的代表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将相关主题整理成旅游线路。
生:小组讨论后找出相应主题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卡片),并设计旅游线路,安排相应的旅游活动,选出小组“导游员”。
师:请各个旅游团开始我们的“东北主题旅游”,请小组的“导游员”上台带领我们体验“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
生1:各位游客,欢迎到吉林松花江欣赏美丽的雾凇,雾凇是潮湿的水雾直接凝华为霜晶体,附着在堤岸边的树木上形成的雪柳现象。你看“白发三千丈”的雪柳,“玉菊怒放”的雪松”,是不是很美呢?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路南石林和长江三峡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每年1月份吉林都会举办“吉林雾凇冰雪节”,有冰灯、彩灯游园会,可以放河灯、放焰火,观看彩船大游行、东北大秧歌等活动。
欣赏了美丽的吉林雾凇冰雪节,我们去哈尔滨参加另外一个节日——哈尔滨国际冰雪节,每年1月5日开始,持续一个月左右,这里有冰球赛、冰雪节诗会、冰雪摄影展、冰雪电影艺术节、冰上婚礼活动,还可以游览冰雪迪斯尼乐园——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和太阳岛上的雪雕游园会。
接下来我们到亚布力国际滑雪场去滑雪,亚布力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滑雪场,我们可以为游客提供高山滑雪、雪地摩托、狗拉雪橇、湖上滑冰、堆雪人、雪地烟花篝火晚会等游艺项目。或者你也可以去吉林的北大壶滑雪场,北大壶滑雪场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山坡平缓,少陡崖峭壁,积雪日达160天左右,三面环山,冬季风小,气候较适宜,北大壶滑雪场可以满足高山滑雪、越野滑雪、跳台滑雪、自由滑雪、雪车、雪撬等雪上项目场地要求,达到国际雪上竞赛场地的水平。
你还可以到黑龙江牡丹江的“中国雪乡”,观赏银装素裹的童话世界,体会林海雪原、千里冰封、奇松树挂的北国冬季之美。
如果你到“中国的寒极”——漠河,那里位于中国版图的最北部,是中国纬度最高的县份,冬季最低气温曾达-52.3度。漠河北极村是中国境内唯一可观赏到北极光和极昼现象的地方。
生2:……
(各小组代表依次上台介绍各自的“东北主题之旅”)
师:同学们都很棒,在短短的时间掌握了东北旅游区的资源特征和主要旅游景点。
三、学习评价
对小组合作、任务驱动学习进行评价,对完成的任务进行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提高自主运用知识的能力。学习评价由小组之间、小组内部、教师三方进行(见表2)。
四、案例反思
本课是中国旅游地理课程中“八大旅游区”其中的一章,内容多,时间紧,如何将枯燥、死板的各大旅游区的旅游景点或资源内容让学生主动了解识记,使课堂变得有活力、有体验、有质量,实现教学目标,提升学生职业能力,是专业理论课教师面临的难题。本课例的尝试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在专业理论课题中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一是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把课堂上的更多时间交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导性;二是让学生在模拟情境中学习,有利于职业素养的形成,让学生在探索中得到提升。
第二,小组合作学习法与“任务驱动”教学法的配合相得益彰,而且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学会合作、学会沟通,互相帮助、互相学习的能力,为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培养协作能力打好基础。小组当中分工明确,人人参与,提高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第三,本次课中教师对教材进行合理处理,体现了活用教材的能力。本课内容是理论知识点,内容多且杂,对学生的识记能力是很大的挑战。按照传统的讲授课“读文字+看图片/视频”的方式,单纯的知识点罗列容易让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不能激发学生兴趣,不利于学生识记。教师将东北旅游区的主要旅游景点按照“冰雪之旅”“火山之旅”“生态之旅”“温带海滨之旅”“历史之旅”“东北民族风情之旅”“建筑艺术之旅”7个主题进行分类,将三省的旅游景点打乱重新组合,让学生进行主题旅游设计,变枯燥为生动,由繁化简,便于学生学习记忆。
第四,在实施“任务驱动”“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几点:一是“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施要求教师必须对任务目标非常明确,要提前收集相关资料、设计好任务书,任务书设计要合理;二是在实施过程中注意课堂教学进度的把握;三是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加强课堂管理。
【参考文献】
[1]朱永杰,冯建成.任务驱动教学法中的任务设计[J].教育与职业,2010(24)
[2]胡坤权.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数控车床及应用课程中的应用[J].广东职业技术教育与研究,2012(4)
【《大中国》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国龙》教学设计与反思05-28
我是中国人教学反思06-01
《新中国的外交》教学反思06-07
2024春《中国的地形》教学反思07-16
大班社会活动教案《中国茶香》及教学反思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