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师爱生倡议书

2024-08-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尊师爱生倡议书(精选5篇)

尊师爱生倡议书 篇1

爱生篇

教师,是我光荣而神圣的选择。我的肩头从此负有多少生命的重托。

走上这神圣的岗位,我的每时每刻都在传承文明的薪火,我的一言一行都应成为下一代的楷模。

为孩子们付出所有,是我的最高准则。

我要始终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以终身学习完善和超越自我。用智慧启迪智慧,用爱心点亮爱心,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为他们的人生构筑幸福的基石。

对放弃责任的诱惑,我必须拒绝;对违背良知的利益,我必须割舍。我将用全部的身心来保持教育职业的荣誉和可贵的传统。

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为民族的未来付出我的所有,是我一生庄严的承诺。

尊师篇

学习是我们的天职,理想是我们的风帆,老师啊,您是照亮我们人生航道上明亮的灯光。

您的殷殷关怀似春雨滋润着我们幼小的心田;您的谆谆教诲如阳光温暖着我们的胸膛。

是您,教育我们志存高远,是您,教育我们心怀感恩。

尊师爱生倡议书 篇2

这篇文章我主要就是想就《素质教育在美国》这本书中所谈到的一个点:“要不要尊师爱生?”来讲讲我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和我所看待的黄全愈教授的观点。

首先我先简要梳理一下黄全愈教授的看法, 他认为中国传统的“尊师爱生”是有问题的, 而且在书中大谈特谈学生的权利问题, 觉得老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人, 拥有平等的地位, 为什么就一定要学生尊重老师, 这种一味的“尊师爱生”只是把老师推向了神圣化。他还举了一个文革的风潮影响下, 自己怎么拒绝父亲的知识传授而一味相信老师的例子。他认为老师和学生最正确的应该是“互尊互爱”。

我没资格评价黄教授的看法到底正确与否, 但我可以说我真的是不认同这种说法。本书中我不认同的观点其实很多, 我只是谈谈这一点。

很多中国文人都不喜欢鲁迅, 因为什么?大家都觉得他有些矫枉过正, 但我从来没这么看过鲁迅, 因为他其实并没有。而黄全愈教授的很多观点其实就是这个点:矫枉过正。

他把尊师爱生仅仅理解为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爱护学生本身就显得太过狭隘了, 他没有看到其实尊师和爱生二者已经是一种互相的关系, 而处于不同身份的人自然就有不同的分工。一定要强调“互尊互爱”, 只是一种理论上的强辩。

我虽然认同学生和老师在人格上的平等, 都是平等的人。但在教学过程中, 因为进入了学校或者班级这样一个教学情景中, 因为身份的不同, 所执行的工作的不同, 自然会造成地位的不平等, 因为这才有所谓引导者和被引导者的差别。怎么能只单独谈学生的权力而不谈义务。

黄全愈的有些观点和看法实在让我不能认同, 我并不是钱锺书, 有资格看不起别人, 而是单纯的不能认同一些想法。

教师和学生可以成为朋友, 共同探讨问题。但是前提在于进入了教学环境下, 老师和学生就一定要保持一定的距离, 要不然只会导致根本管不住学生, 也立不下规矩。我们是还没出社会的师范生, 对于站上讲台成为一名老师, 大家都存着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 觉得以后当老师不会骂学生, 尊重他们什么的, 但是这些全都太过于理想化, 到了那个时候根本不是这样做就能管住学生的。本来中学生就是处在一个人格未发育健全的阶段, 他们管不住自己, 才需要你当老师的来管住他们。

网络上前一段时间很火的一个新闻, 关于一个小学生给老师打伞, 说老师让学生服务自己的、说学生这么小就会拍老师马屁的, 一时间闹得沸沸扬扬, 太多人指责和批判。但是大家是不是真的就被这些舆论蒙蔽了吗?

一直以来都有人评价鲁迅, 说他对于中国社会的描绘和讽刺有些“矫枉过正”, 但是如果我们今天过度地去以一种西方的价值观、价值体系去看待师生关系, 那么我们中国这个人情社会还能不能够正常的运转。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职业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有着特殊的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作用。教师对于学生的知识教育和人格培养作用, 是任何人, 包括社会、父母都不能代替的。而良好的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师生关系是素质教育深入的关键所在。

学生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应当是:“老师、同学互相帮助, 成为朋友, 共同进步”、“老师应该不仅在课堂上、学习上关心我们, 在课外也能和我们友好相处, 不要时时摆出一副老师的架子, 要对成绩好和成绩差的同学一视同仁”、“有困难向老师诉说, 对老师没有恐惧感”、“老师能真正理解学生, 师生间做到上课是师生, 下课是朋友, 学生能体谅老师的苦心”、“融洽、无隔膜、坦诚相见, 在平时是朋友, 在课堂是师生, 互相尊重, 互相理解”、“老师热爱学生, 学生尊敬老师”。

老师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互相理解、互相信任、互相尊重, 建立起民主、平等、亲密的新型师生关系”、“课上是老师, 课下是朋友”。

家长认为比较理想的师生关系是:“上课时是老师, 课余时是朋友”、“既是师生关系, 又是朋友关系, 孩子心中最信任的是老师, 有心里话愿意跟老师说”、“老师热爱同学, 同学尊敬老师, 老师与同学像朋友一样”。

这一切的前提条件就是老师要热爱自己的学生、热爱这份教师的职业。教师要得到学生的爱戴, 就要有内在的人格魅力。努力完善自己的个性, 使自己拥有热情、大方、幽默、风趣、真诚宽容的良好品质, 自觉提高自己的理论知识素养、扩展知识视野, 提高敬业精神和教育艺术能力, 使自己成为一个真理的象征、智慧的化身、人格的楷模。教师要真情付出, 建立良好的师生情感关系, 关心爱护每一个学生, 没有对学生真正的爱就没有真正的教育。

摘要:在提倡新课改的当下, 师生关系一直是现代教育关注的焦点, 或者说矛盾的焦点。文章主要是通过对比现今我们社会上所推崇的师生关系与类似西方师生关系, 阐述师生究竟应不应该处在对等的地位, 或者说, 在什么时候处于对等地位。

尊师爱生总结[推荐] 篇3

为进一步加强我校师德师风建设,大力弘扬师德风尚、美化育人环境、和谐师生关系、提升教学效益,我校按照市、县教育局关于深入开展“尊师爱生”活动的有关文件精神,认真制定了具体细致、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经过“学习动员、提高认识——开展落实、特色创新——巩固落实、总结表彰”三个阶段,全园教职员工全员参与,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尊师爱生活动。现将我校尊师爱生活动的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我校认真领会市、县教育局“尊师爱生”精神,就迅速行动起来,组织全园教职工召开了尊师爱生活动动员大会,拉开了全校“浓浓尊师意、款款爱生情”序幕。赵校长要求全校教职工开展“率先垂范,以高尚的人格感染人,以整洁的仪表影响人,以和蔼的态度对待人,以丰富的学识引导人,以博大的胸怀爱护人”的师德建设活动,深化“尊师爱生”活动,进一步规范教师的教书育人和学生行为规范,让“尊师爱生”成为和谐校园的主旋律。

二、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我校对尊师爱生工作高度重视,切实加强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成立了以赵厚成为组长、熊忠国副校长为副组长、各班主任为成员的活动领导小组,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政教处,由分管业务的熊校长负责日常工作,按“谁主管,谁负责”和“分级负责,条块结合”的原则,实施尊师爱生专题教育活动工作责任制。做到“一把手挂帅亲自抓,副职领导具体抓”,把责任目标落实到人;制定了切实可行的尊师爱生专题教育工作实施方案,确定了具体的实施步骤及工作措施。

三、认真学习,充电加油

我校针对尊师爱生专题教育活动特定内涵,明确指导思想,认真筛选学习内容,科学编制学习日程,精心组织学习讨论,制定了相应的学习方案。我们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将理论学习与对照反思相结合;将政治学习与业务学习相结合;将平时学习与正常教学工作相结合。从时间上、组织上、行动上保证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取得成效。为防止学习过程中应付走过场,我校向全校教师印发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意见》、《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胡锦涛总书记2007年教师节在全国优秀教师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等十多份学习材料,前边是学习内容,后边是学习体会,确保学习的时效性。通过学习,从思想意识、法律法规、典型模范等多方面给全乡教师充电加油,促使广大教师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家长、社会的尊敬和爱戴,进一步树立我校教师的新形象。

四、精心组织,确保成效

尊师爱生专题教育活动的落脚点是通过各种活动的开展,客观分析和正视尊师爱生活动中的现状,以活动为切入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推动我校尊师爱生活动向纵身发展。我校主要进行了下列活动来促进尊师爱生活动:

(一)开展“爱生敬业、为人师表”为主题的系列教育活动

1、我校开展以环境营造为切入点,建设关爱学生、关爱老师的系列环境。我校通过悬挂标语、设置小提示语,将尊师爱生渗透环境中去,同时班级通过“感恩老师”、“我恩父母”等主题的展示班级的尊师爱生环境,让老师和孩子们浸润其中,感受教师职业的光荣与责任。

2、开展了“师德标兵”评选活动,对在教学工作中涌现出来的师德典范,利用教师内会、黑板报大张旗鼓的表扬。把在学校中涌现出来的尊师重教,为人师表,爱岗敬业、热爱学生等的优秀事迹进行宣传,使活动能深入每个师生的心中。

3、开展“我为祖国站讲台”、“我眼中的好老师”征文活动,让老师写自己的教育故事、家长说自己身边老师的故事,感受老师对他们的爱,从而激发老师热爱自己的岗位、学生热爱老师、努力学习的愿望。

4、落实整改,狠抓提高。要求全园教师按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逐条对照检查自己在师德师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采取自己摆、互相提、大家评等多种形式,认真查找不足,深刻剖析根源。

5、各班积极开展开门评议活动 为充分发现各学校师德建设中的问题,我校要求各校班极开展了开门评议活动。对教师的满意度,各校采取了“五评”的方法。一是自评,达到自我认识、自我鞭策的目的;二是互评,互相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形成合力;三是学生评,召开学生座谈会;四是家长评,最后得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等级。五是学校评。奖优罚劣,弘扬正气,在操作中重奖励,轻惩罚,增强工作透明度,充分调动教师工作进取精神。制度上明确了把学生家长的满意度作为年终评优和奖励的一项重要内容。

6、开展师德大讨论活动。我校开展了以“怎样提高教师的师德修养”、“如何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如何建立师德建设的长效机制”等为主题的师德大讨论活动。通过讨论,大家进一步明确了当前的责任和要求,全园教师纷纷表示,要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在校园里吹起“铸师魂、树师德”之风。

(二)建立考评机制,调动教师的积极性

随着教育的不断深入发展,特别是社会对新时代师德素质的要求,制定相应的师德师风激励机制,发挥广大教职员工的聪明才智,群策群力,结合实际,进一步完善师德评价体系和规章制度,使学校尊师爱生活动能够持之以恒的坚持下去。

尊师爱生演讲稿 篇4

今天是个特殊的日子。1985年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决定将每年的9月10日定为教师节,今天是第34个教师节。尊师重教,就是设立教师节的初衷。房庆艳同学说得好,我们尊重老师不只是在教师节这个特殊的日子,也不仅仅是在教师节给老师写贺卡、写感谢信等,而是在我们的心里,表现平时的每一言每一行,用行动来诠释对老师的尊重。

尊师重教是美德。毛主席在给他的老师徐特立老先生的生日贺信中说道:“你是我二十年以前的老师,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将来必定还是我的老师。”古今中外还有许多名人尊师敬长的故事:周总理、朱德司令、作家鲁迅、数学家华罗庚、科学家居里夫人等,他们尊敬老师的故事一直流传,成为佳话。

还记得开学典礼时我们的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诉所有同学:你很重要!因为你是国家的未来,为国家培养人才很重要,所以,同学们,你们的老师心里紧绷着一根弦,这根弦上系着你的学习,系着你的平安,系着你的成长,丝毫不敢松懈呀!为什么颈椎病是老师的职业病?因为老师埋头备课、低头改作的时间太长了,为什么老师容易喉咙沙哑?因为上课不厌其烦地讲解、课下苦口婆心地劝说太多了。其他职业的人下班后晚上休闲、娱乐,可老师晚上是没有下班的,教案带回家写、试卷带回家改,发现哪个学生出现问题,一一打电话与家长说明情况,了解原因,都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可老师所做的每一件事,同学们是否都有看在眼里?当你的作业出现错误,老师把你叫到跟前,细细地讲解辅导你订正;当你的学习取得进步的时候,老师为你欣喜,鼓励你继续努力;放学时,眼看就要下起大雨,老师一遍一遍叮嘱:注意安全!把自己的雨伞递到你的手上;

一、二年级经常有这样的画面,放学时家长迟迟没有来接,老师陪着你一起站在校门等待。。

或许你的老师有些严厉,或许她曾经很生气地批评过你,请理解你的老师,那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爱之深,才责之切。老师对学生的要求不多,只希望你们能认真对待学习,遵守纪律。因为学生的成长,学生的进步,就是一个老师最大的成就!

打招呼“与尊师爱生 篇5

张晖

晨会课上,我与学生讨论“怎样做一个有礼貌的人。”学生各抒己见,提了很多建议。我点头肯定了他们的观点。我微笑着总结:“同学们都说得很好,老师知道你们都是有礼貌的好孩子。从现在开始,从你们与老师的问候开始,我们一起努力!”这时,我班的杨阳同学站起来,看上去有些激动,认真地说:“张老师,我们每天跟老师打招呼,很多老师都不理我们的。”“哎,是的。”有不少学生附和着。他们肯定与杨阳有过同样的冷遇。

听着孩子的话,我的心猛地一颤。是啊,我们每天进校时,孩子们见了我们就热情地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呢,是无暇顾及呢?还是不屑一顾呢?总是习惯的骑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校内,忽视了回应孩子甜甜的问候。孰不知,孩子们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感受?

最近我看到一项调查,结果显示:98.6%的学生见到老师能主动问好或打招呼,而只有不到9%的老师主动跟学生问好或打招呼。面对98.6%和9%这样悬殊的数字,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和警醒。

师生关系是一种非常独特的人际关系,教师的行为有时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教师应该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自觉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注意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关怀备至、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些稚嫩的心灵。

第二天早晨,我骑车到校门口看见值日的学生齐刷刷地站在大门两边。他们正等着向我问好呢。我赶紧下了车,推车进入校园。孩子们端端正正地给我行了个队礼,甜甜地问了声:“老师早!”我冲他们点点头,微笑着回敬了一句:“你们早!”这本来微不足道的颔首一句话,竟然会让学生们很感动。他们冲我一个劲儿地笑。有个小女孩凑近同伴的耳旁说:“老师跟我们问好呢!”我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小脸上,读出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看着孩子们,一种愧疚油然升起,孩子,老师太大意了。

从此,我见到学生都要主动地与他们问好,因为我想留住美好,留住幸福。教育,不能忽视细节。教师本来就是在学生心尖上行走的人,稍有不慎,便会贻误一颗心,一个生命。关注每一个细节,就是关爱每一个生命。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善待细节,我们才能将教育做到极致。

综合评析

走进任何一所中小学,都会随时听到学生向老师打招呼的声音:“老师早!”“老师好!”,而老师回应学生打招呼的情况很难与学生“对等”。这的确是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

张晖老师写的案例让我们对校园中的这一现象有了很深的感受,也引发我们思考。

一、张老师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具有教育智慧的教师。

(一)张老师利用晨会时间对学生进行礼貌教育,这既是班主任常规性的教育内容,也是他教育责任心的反应。但是,学生们的发言使他的心“猛地一颤”:“张老师,我们每天跟老师打招呼,很多老师都不理我们的。”“哎,是的。”有不少学生附和着。他们肯定与杨阳有过同样的冷遇。

学生对老师是讲礼貌的,而老师却不理会学生们的问候。张老师给自己也是给我们大家提出了一个普遍的而却尖锐的问题:我们是无暇顾及呢?还是不屑一顾呢?总是习惯的骑着车子径直冲到了校内,忽视了回应孩子甜甜的问候。孩子们会怎么想,会有怎样的感受?习以为常的现象,暴露出了深刻的问题。一些教师对学生“打招呼”的冷漠,实质上是对学生人格的不尊重。教师应该平等、友好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自觉地去尊重每一位学生。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体验,注意在一些生活细节上与学生进行心与心的沟通,关怀备至、小心翼翼地去触及那些稚嫩的心灵。张老师的认识是深刻的,体现了教育者应有的教育理念和热爱学生的情感。

我们佩服张老师敏捷的感受能力,而且能够及时地反思,迅即认识到问题的实质。

(二)知错必改,张老师又给我们做出了榜样。

张老师认识到自身的问题,立即改正:第二天早晨,张老师骑车到校门口,看见值日的学生齐刷刷地站在大门两边。他们正等着向老师问好呢。张老师赶紧下了车,推车进入校园。孩子们端端正正地给他行了个队礼,甜甜地问了声:“老师早!”张老师冲他们点点头,微笑着回敬了一句:“你们早!”这本来微不足道的一个动作,一句话,竟然会让学生们很感动。他们冲张老师一个劲儿地笑。有个小女孩凑近同伴的耳旁说:“老师跟我们问好呢!”孩子们的反应,使张老师有了新的感受:我从孩子们那一张张笑靥如花的小脸上,读出了他们的幸福与满足。看着孩子们,一种愧疚油然升起,孩子,老师太大意了。张老师从此以后不再是被动的回应学生“打招呼”了,而是见到学生都要主动地与他们问好,因为张老师想留住美好,留住幸福。

张老师以自己的教育智慧和言行打开了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突破口。我们应该向他学习。

二、给张老师几点建议:

(一)既然张老师在对学生进行文明礼貌教育过程中,发现了学生们对老师有意见,而且不是少数人的意见,可以就此机会让学生帮助自己找找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的缺点。学生们肯定会有积极性的。如果当时时间不允许,不妨给学生们留个“作业”:同学们,你们提的意见太好了,我想,你们可能对老师还有很多的意见和建议,每个人都想一想,找个时间帮助老师,好吗?如果这样做,可能还会发现师生关系方面更多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师生关系会出现更新的局面。

(二)张老师在班上发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班级的问题,涉及到全校和更多的老师。张老师的认识如此深刻,当然会想到如何在全校解决这一问题。这样,整个学校师生关系的情况就会有新的改善,大大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学校的素质教育会得到新的升华。

如果张老师已经这样做了,可以在文章的最后补写出来。如果准备这样做,可以写出自己的想法。如果没有想到这一点,就令人遗憾了。

当然,有的班主任你会想:我仅仅是一个普通教师,人微言轻,很难对全校发挥什么作用。你不妨想想,你有学生呀!他们的作用可能会很大的。

(三)张老师还可以在师生如何“打招呼”的方式方法上有新的尝试,通过与学生讨论,改变非常普遍的、千篇一律的程式化的“打招呼”形式。比如,早晨第一次见面,问候语可以灵活一些:“老师早!”“老师好!”“您早!”“您好!”,或者用英语:“goodmorning!”等等。而老师回应学生的语言也可以更灵活些:“你早!”“你好!”“你今天真精神!”“好帅呀!”“好漂亮!”等等。“打招呼”强调发自内心,真诚而不是应付,对学生说些简明的“赞美语”,对学生更具激励性。

一天里,师生再次见面时可以用微笑、点头、摆手、击掌、抚摸(教师对学生)等多种方式“打招呼”,自然而亲切。

(四)心理学家提出,“打招呼”是一种阳光心态的反映,核心是尊重人,对人热情的问题。“阳光心态”使人产生舒适感,幸福感。教师要保持积极的阳光心态。

三、案例意义的延伸。

老师这个案例所反映的问题太具有普遍性了,应引起广大班主任的重视,可以反映给学校领导,就相关问题开展研讨活动,以“打招呼”为突破口,促进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同时,我们还应想到,在学校里不只有老师和学生,还有其他职工,如炊事员、清洁工、门卫等许多服务人员。教师、学生与他们之间也有互相尊重的问题。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与他们“打招呼”,也是应该严肃对待的。我们的目的,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关系。校园里的“和谐”与外面的世界是紧紧联系着的。正如史教授所说:“小学校,大社会。”

对话专家

老师不理我 主持人:王宝祥

专家:史静寰、刘翔平、査有梁

王宝祥: 各位老师,刚才咱们就打招呼这个专题,跟一线的老师、班主任进行了讨论。现在呢,想听听各位专家的意见。

现在有几位专家我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是刘翔平教授,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心理学方面的专家。这位是史静寰教授,是清华大学教育学方面的教授。这位是査有梁教授,是四川社科院方法论方面的专家,欢迎几位专家。

这个案例,几位专家也都看过了,老师也都看过了,我想从不同的角度听听专家的看法。先从史教授开始。您从教育学的角度谈谈 打招呼这个案例你是怎么想的?

史静寰: 看这个案例的时候,我的第一感觉是,这个老师是一个很民主的老师,用很民主的方式管理班级的这样一个老师,因为他让学生各抒己见,才有学生站起来谈到了学生对老师打招呼不回应这样一个现象,学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所以,首先我认为老师是用一个民主的方式处理这个问题。另外一个就是,他从学生的反映当中,他很敏感,马上把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接下去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而且看到有一个环节我认为很重要,第一个,为什么学生跟我打招呼我不回答,第二个我不回答学生会有什么感觉呢?第三,我以前看过一个研究,居然有那么高比例的老师对学生跟他打招呼他没有反映。这三条可以看出这个老师的反思精神很强。另外,他能很自如地把知识进行迁移。他看过的东西跟日常生活中的东西有机结合起来,我认为这个老师是非常不错的。第三个更重要的是他不把打招呼看成是一个学生打招呼老师不回应这个一个层面的问题,他把它上升到哲学的问题,他提出了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一种特殊的人际关系这样一个观点。那么,我认为,这个老师反映从日常现象中抽象出更深层次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作为自己去思考的着力点;这样会使一般的老师超越,应对,日常问题而进入更深层次的问题,这是案例中我感觉很好的地方。

但是我也有一些想法,认为接下去这个老师应该在教育学生的方面去进一步做的工作,一个是教师不回应学生打招呼是不是教师个体的行为,那么从这个老师来看,他自己第二天就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很积极地回应学生打招呼。如果仅仅是教师个人的行为,这样做是很好。但是如果是一个群体,一个普通的现象,我们作为个体教师还能够作一点什么?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就是怎么样能把师生一个特殊的人际关系,从打招呼这个小事放大到更普通的领域里去进行思考,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我想,这个老师会在教育学的研究上走的更好。谢谢!

王宝祥: 史老师讲的非常好,就是不光是一个班主任跟学生的问题,他涉及到个教师群体,不光是一个教师对学生打招呼不理,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所以我想您提的建议非常好。刘老师,您是不是从心理学的角度对这个问题进行一些分析?

刘翔平: 好,我觉得打招呼这个问题比较复杂,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比较复杂。比如说,老师是偶尔不回应学生打招呼呢?还是所有的学生打招呼他都不回应呢?那么作为学生也是,刚开学,他觉得新鲜,他跟老师打招呼,还是说他后来他就不打招呼了,这个问题实际上我们应该具体来分析。的确,我也在学校里观察过,有的学生跟老师打招呼,确实是人多,有的老师不一定回应。老师有时候就视而不见,熟视无睹,就走了,弄的学生特别的没面子,或者是学生觉得伤自尊。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我觉得老师可能有这么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个老师注意力不集中,他的注意力在其他事情上,他想他的教案,他经历的一些事情,没准他心情不好,比如说校长刚才批评他了。他注意力没放在学生的身上,他自己有压力,他放在他自己内心的想法上。所以他不可以总是对外界的学生那是敏感。还有就是老师一对多,他的精力有限,他跟所有的人打招呼他受不了。人家问:你好,他说:你好。他可能在一个走廊要打一百个招呼。所以,索性这个老师说算了,我就谁也不理了。可能跟这个也有一定的关系。我觉得作为老师,要解决几个问题,一个就是你首先要积极心态,要有阳光心态。你每天快快乐乐的,我发现人每天快快乐乐的就愿意回应别人打招呼。人快乐的时候,甚至你不跟我打招呼,我都跟你打招呼。我高兴的时候,我精力充沛,所以老师要有阳光心态。哪怕你的冲突、你的焦虑、你的职业上的一些倦怠、一些枯竭,你再心烦意乱也好,你也要把它化解。你每天要具备阳光心态,这时候你把心态问题解决好了,你热爱你的学校,你觉得学校里的每天生活很阳光、很好玩、很有趣,孩子们特点可爱。我想,情绪的问题解决了,打招呼这个问题它就会发自内心了。否则,你不解决这个问题,可能他打招呼也是非常勉强的。应付一下。我想这是我们老师要解决的阳光心态问题。

还有一点,我觉得老师面对学生打招呼问题要经济化,学生挺热情:老师好!给你鞠躬。但是我们作为老师不可能永远给学生说:你好。再给学生鞠躬,这不太可能。因为他要面对成百上千的学生,他不可能都鞠躬。我觉得老师可以经济一些,别人跟你打招呼,你不说,跟学生点点头也行。你有一个反应就好,我觉得学生可能最害怕的是老师连一点反应都没有。特别热情地跟老师打招呼:老师好,站一边,老师视而不见走过去了,我觉得作为老师要简短地反应一下。

另外老师要上升到理论的思考,打招呼这个问题不仅是回应的问题,而且涉及到你对生活的尊重,对学生的敏感度,同情心,应换位思考。我觉得打招呼这个问题解决了,我相信学生就会热爱这个学校,这个班集体,学校的生活,热爱老师,这个时候整体的学校的氛围是积极的。我总觉得学校里应能看到人际之间的互动,有的学校就特别冷漠,有的学校就特别热情。我去过一些学校,感觉特别好。就觉得老师和学生就特别有素养。总体来说,这种学习风气比较好的学校,老师不回应学生的概率就比较小。这个回应的是良性循环的,你回应了,下次学生更热爱和你打招呼了。所以我觉得学校的风气建设,当我们一开始把非习惯化的东西,费事的东西,变成一种习惯化的东西,变成一种热情,甚至变成一种情绪和一种人格化的状态的时候,我们的学校的人际关系也变得积极了。我们老师也更热爱学校的生活了,学生也更热爱老师,热爱学校。我想在这一种积极的氛围当中,这个学校就会办的越来越好。

王宝祥: 刚才刘老师讲教师的阳光心态,这非常好。你老是愁眉苦脸的,心事重重的,你就懒得跟学生打招呼,学生也不喜欢你。另外,讲到一个换位问题,尊重学生,换位的问题。还有一个我听了很新颖,回应要“经济化”。挥挥手,拍拍肩膀,点点头。都可以。査老师,也听听你的意见。

査有梁: 刚才刘教授说的非常全面,我认为所有的老师都当过学生,你当学生的时候,你招呼老师的时候,老师不理你,你是什么样的心情。所以,你肯定要将心比己,你肯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想一想。当学生跟你要打招呼的时候,你一定要回应,可能场所不一样,方式不一样,但是一定要回应。我想,这是第一个问题。

第二问题,刚才刘教授也谈的问题。招呼的方式问题,可能要制度化一些。比如早上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一定要打招呼,一天的开始,比如说放学的时候,要走的时候,再见等等。我想这是一个学校文化的问题。什么地方、时间打招呼,可能这样更好。有的学校就是,来的时候,出去的时候,比较认真,规范,这是很好的。学校是一个亚文化,社会是个主文化,社会的主文化,人家跟你打招呼,你肯定要回应的,所以老师绝对要认识到学校亚文化一定要和主文化是一致的。你在社会上有人跟你打招呼,你不回应,肯定很不礼貌,在学校里学生跟你打招呼,你还是要回应的,还是要点头微笑。这是第二点。

教师的角色很重要,可能有的老师觉得我是老师,你跟我打招呼你是应该的,我跟你打招呼这不一定是应该的。其实我觉得应该训练。入学时我们拿出时间来专门作训练,要有招呼必须要回应,甚至我们作为老师应该转化一下思想,放下架子,主动跟学生打招呼。我觉得主动打招呼这是一种非常好的阳光心态。实际上这是积极的,表明我对你的关注。同样,每天都在这样的生活氛围当中,我觉得不是一种烦琐,而是一种愉快,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满足。

王宝祥: 几位专家讲的都非常好,刚才跟老师讨论的时候,提出这么一个问题,学校里不仅有老师和学生,也有另外的群体,比如说工人,保安人员。那么学生跟这些人员关系怎么样?因为老师们提到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不光是师生的问题,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也不光是师生的问题,跟其他的群体之间没有处理好关系的话,实际上是对孩成长是不利的。关于这一点,我希望听专家们简单的说说。

史静寰: 其实这还是回到刚才提到的最本源的问题,不管你是你是保安,你是清洁工,你是工人,还是校长,普通学生,本质上是平等的。人际交往,不同的年纪,不同的身份,不同方面的人,交往方式上是有区别的。这点上,怎么能够在学校里能够形成学生比较得体的方式,能够和不同的人交往,我觉得这是一个很深的学问,校园这个范围接触的面是有限的。但是考虑到,校园当中形成了,能够去得体应对复杂的人际关系,怎么样表现出一种既大方,又得体,体现出不同人之间交往的方式,我觉得这是学校重要的课题。从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交往中应该能够泛化出小学校,大社会,由我们简单的人际关系到复杂的人际交往,形成那样一种基本原则和基本方式。

刘翔平: 我觉得打招呼,有的人觉得我对你好,不用说出来。不用表现在行为上。其实,行为和想法不是一回事。有时候,我们的心情不是很好,但是我们跟别人笑一笑,打招呼,或者是别人跟我们打招呼,我们回应一下,这些行为本身有利于调动我们的积极性,使我们产生积极的影响。所以我觉得这种打招呼这种外在的行为接触,目光的接触,身体的接触,行为的接触,他是一种促进我们积极心态的一个媒介。所以当把这种东西制度化,习惯化,没准意外地得到发扬光大。打招呼实际上还是一个积极情绪的促进作用。我还是倡导我们社会多一些微笑,多一些招呼,永远不嫌少,不要嫌烦琐。

査有梁: 教学生跟老师打招呼,无论对任课老师,对所有老师也好,各位工作人员,应该是一视同仁的。平等待人的态度。有区别不是很好。当然遇到关键的时候,比如说要去借球,当然要跟管理人员打招呼,如果只有一个保安人员,当然要跟人家点个头,打招呼。对所有的人打招呼,如果你叫他有细微的差异,这很不好。

实际上,建立学校里面的和谐的人际关系,通过打招呼来培养学生的文明行为,像刘老师说的阳光心态问题,这是非常好的。

王宝祥: 史静寰: 刘翔平: 査有梁: 王宝祥: 我想请各位专家每个人用一两句话,从您的专业的角度讲一讲打招呼的问题。哪位先讲。我认教师对学生的的尊重应该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

回应学生跟你打招呼,不仅仅是民主、平等的一种一表现,而且也是一种促进良好积极心态的一个媒介。

非常好的回应学生打招呼,这是学校文明的非常重要的一个表现。各位专家讲的都非常好。提供给各位老师思考。

对话班主任

老师不理我 主持人:王宝祥 班主任:夏树铭、李媛

王宝祥: 看了这个展示以后,肯定两位老师都有一定的想法。我当初看这个文字案例的时候就想,打招呼这件事在学校是非常平常的事,但是确实存在问题,我想跟两位讨论一下。夏老师,您看,在您的学校生活当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事情。如果遇到这样的事情,您觉得应该怎么办?

夏树铭: 其实案例中说的问题确实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不管在什么样的学校,恐怕都遇到过这样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我觉得是一个营造一个校园文化的大问题,建立和谐、友善的社会关系,这样一个大问题,如果把它都归到班主任身上,确实是一个很困难的事情。

王宝祥: 夏树铭: 这应该是全校性的问题。

对,这应该是全校性的问题,我觉得学校首先要有所作为。应该在教师中进行一种教育,就是全员德育教育。让每位老师应该作为德育工作的参与者,不只是班主任的事。这是我的第一个想法。

第二个想法,我觉得新课程背景下,师生关系要求的更加平等、和谐,学校应该对老师要加强这方面教育的引导。该有制度得有制度,该有措施得有措施。该引导得积极的引导。第三,作为班主任老师,在这个问题上,也不是说不能有所作为,都是学校的事。其实作为班主任老师,有很大的作用,在教育学生中他是主力,是主角。所以,我觉得他能够有所作为的。比如像张老师这样,发现问题,然后用自己的言行去引导学生。但是,我觉得还可以把这个案例交给学校,作为所有老师反思的素材,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另外一个,我觉得这个打招呼案例,要我处理的话,跟老师打招呼了,老师不理,班主任老师应该非常坦诚地承认,这是老师的不对。我们老师素质有待提高。因为建立和谐的关系,不是老师永远站在教育别人的角度,他也应该受教育。所以,我觉得坦诚地承认我们教师自身的不足很重要。这样,学生容易接受,然后,同学、老师之间相互提醒,我们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氛围。我觉得这样可能效果会好一些。

王宝祥: 夏树铭: 王宝祥: 对,夏老师刚才讲的,我觉得主要是强调了这是一个学校的问题,不是每个班主任跟学生的问题,学校应该有所作为,可不可以理解为是校风的问题? 对,校风的问题。

而且,你还提到,这还涉及班主任、教师,提高素养的问题。

李老师,我也想问您一个问题,师生打招呼这件事,它是建立师生和谐关系的渠道,是一种表现形式,其实,学校里建立师生和谐关系还有很多内容需要去做的,我想请您谈谈这方面您有什么体会?

李媛: 其实说到和谐的师生关系,我首先想到的是两个词语,一个是尊重,一个是理解。首先说尊重,一位教育学家就曾经说过,教育其实就是教师与学生在心灵上的碰撞过程。当我们老师与学生真正产生共鸣、碰撞出火花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的教育是成功的,是完美的。就打招呼这个案例来说,我觉得首先应该尊重学生,学生主动与我们打招呼,我们更应该热情。第二个我想到的是理解,有的时候,学生不和我们主动打招呼,我们应该理解;有的时候,学生因为性格内向,不和老师打招呼,有的时候是不认识这位老师,不给自己任课,不知道这位老师姓甚名谁,所以不敢和老师打招呼。所以,我们要理解学生不和老师打招呼的原因。第三点,我想说,学生不和我们主动打招呼,我们也应该主动和学生打招呼,我觉得这样也是建立和谐师生关系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

王宝祥: 李老师主要强调了一个尊重问题,尊重实际上就是互相尊重人格。我觉得两位老师讲的都很好。打招呼一方面是学校整体的校风问题,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全校要有思路,有一些措施,不单纯是班主任的问题,但是班主任起很大的作用。因为班主任直接跟学生接触,班主任如何跟学如何建立良好、和谐的关系,打招呼也是重要的一项内容。讲到这儿,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想跟两位讨论,也想跟电视机前的老师讨论,学校里不光有老师,也有校工,有其它服务人员,比如说厨工,作保卫工作的,打扫卫生的等等。我们既然要培养学生的文明礼貌行为,那么在校园里就不只是师生关系了。见到这些人应该怎么办?这些人是为我们服务的。工作也很辛苦。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在网上查了很多资料,都在讲师生关系。从幼儿园到大学就不仅是师生之间的问题,既然要培养文明礼貌行为,既然是构建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那就不仅是师生问题,关于这一点,我想,听听你们有什么看法。

李媛: 您说完这个现象,我就想到两句话,一个就是我们现在提倡教育无痕。再一个就是身教重于言教。作为校园里的一分子,作为一位老师也好,作为一位学生也好,见到了校园里的人,无论是职工还是教工,我们自己率先垂范,主动和别人打招呼,我想这样能够带动整个校园的风气,带动身边的学生。

夏树铭: 其实我觉得这些职工、工友或者职员,他们的要求并不是很高,只要是能够尊重他们的劳动,他们就会特别的满意。当然我们应该在教育的过程中,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在适当的时候,把他们的辛勤、不容易,在学校中起到的作用,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下。

王宝祥: 刚才您讲到一个校风的问题,这是真正培养人的文明行为,真正要尊重人的人格,校园里的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很多人是为咱们服务的。我看到有些值得思考的现象,有的小学生进门的时候,那儿站着门卫,或者站着一个负责的老师,开始还打招呼,但是,慢慢地就不打招呼了,因为他觉得这个人可以不打招呼。走过以后,见到老师说:老师好。看到这个现象,我就思考这个问题。所以这个话题就提出来,校风是为了真正培养人的文明礼貌行为的,打招呼这个事情还应该扩大了思考,您说是不是?

刚才咱们这个讨论很有意思,不仅讨论师生打招呼问题,还把这个打招呼问题扩大了。我觉得咱们的讨论有几个特别值得重视:一个是夏老师讲的问题,打招呼问题涉及到整个学校,不是一个班主任去做工作就行了,涉及到整个学校的良好的风气,班主任当然要以身作则。对自己班级学生的教育管理当中,要把这件事情做好。那么,李老师强调的一点特别重要,就是尊重的问题。尊重就是尊重人格,在我们的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人格都是平等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人格都是平等的,校园的任何人的人格都是平等的,都应该互相尊重。在尊重的前提下,我们所有的人在校园里经常见面,都应该有礼貌的问候,打招呼。至于打招呼的形式,我想二位老师还可以说一说,一般的学生说老师好。小学生要敬礼,中学生当然不一定敬礼了,有的要鞠躬。我到有的学校去,有的要鞠躬。在打招呼的形式方面你们还有些什么想法? 李媛: 其实打招呼我觉得完全就是一种生活习惯,从小培养孩子一种跟别人打招呼的习惯。至于说称呼什么,张老师,李老师,我觉得这都不重要。在我们学校,很多孩子在早晨见到老师还用英语打招呼:good? morning!然后,晚上放学了,bye,一句话。或者有的时候,他们会和老师说:teacher,Miss? LI,所以我们回应学生也是这样。

王宝祥: 夏树铭: 王宝祥: 夏老师有什么建议?

上一篇:调查计划合集下一篇:出其不意的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