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短抒情散文集

2024-06-2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简短抒情散文集(通用10篇)

简短抒情散文集 篇1

自然之声

自然的声音是奇妙的、动听的、令人震撼的。

——题记

竹林间幽静至极,偶尔传来几声鸟鸣。

听!“哗哗——哗——”这是流水的声音,这是生命的韵律。

流水欢快欢快的唱着,从石缝中流过,从树根边流过,从草丛间流过,从岩石上流过……它带给万物生机和活力,也给自然带去了欢快活泼的气息。

林涛在怒吼。

树木的枝叶像绿色的巨浪在半空中翻滚、咆哮,发出虎啸般的声音,那是森林的愤怒,森林的不甘。

风停了下来。森林旋即停止了咆哮,一切都静得像什么也没有发生似的。突然,风又狂叫起来,森林也随着风舞蹈起来。它在狂舞,它在叫嚣,它在愤怒……人类站在它的面前,第一次感到渺小,第一次感到无助。林涛的狂哮代表的是自然的愤怒。

竹笋在顶破土壤。

自然的万物在这时节都沉沉的睡去了,唯有——冬笋在悄然生长。

常听奶奶说在晚上夜深人静时会听到窸窸窣窣的声音,那是竹笋在生长。那声音就像耗子在啃粮食袋的声音,细小极了,好像在提防着什么。

有心的人一听到竹笋在生长的声音,就会知道,那是一种极其美妙的声音,细长柔美,就想江南女子纤柔的腰,软软地、柔柔地,令人陶醉。

大自然是神秘莫测的,等待我们去用心探索。

信仰

隐藏在生命“本质”的面具下的,是什么?佛说是欲与不可动摇的信念,基督说是暗与无法洗刷的罪孽,安拉真神则说是魂与谦卑宽容的态度。哲说生命的本质是有态度的活着,文说生命是一条奔流的河。——但,“不可说”所隐含的,奔腾的河水所掩盖的,到底是什么?生命也许是树,但树无法行动;生命也许是河,但河却没有痛苦。——划烂文字的盾,我想看到持盾者的手臂与脸。

我想活在人刚诞生的时代,一切都尚未命名,在文字的外表下显露出真相,我在那时是什么,我的本质是什么?

有名物体的名字只能给命名者带来一种探索的慰藉,但人在被命名前,他是什么?

我曾经问过一位虔诚的佛教徒,“人死后会是什么样子?”

他莞尔一笑,因为探索死亡即为拥有信仰的前提。“了悟者升入西方极乐世界,孽障多者则堕入无间地狱。”他如数家珍地讲着西方里的各种奇珍异宝铺天盖地,有绘声绘色的讲了地狱里的各种刑罚轮回不已。

“我们因为罪而被削去能够飞翔的翅膀。”他说。

于是我问他:“倘若当你死时,你发现根本没有极乐与地狱,佛陀与鬼王,你会怎样?”

他的嘴角微微扬起,“不可能,我坚信会有,我坚信会有使者引渡。”

我暗自无语,原来质疑被顽固被艰辛所取代,这便是信仰。

他每日凌晨便起,只为在静寂中独自寻求佛学禅理。——他每日吃斋修心,身体也一天天消瘦下去。——在某种意义上,信仰或许与毒药无异。我暗自嘲笑过他的执着与可悲,但现在我才发现我远比他可怜且可笑。——有的人在坚定的信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而我,却不知道什么应该相信。

化作阳光

茫茫人海之中,我如沙如沫般渺小,谁能告诉我,生命的价值在何处?我又该如何寻找?

----------题记

乌云快速移动,放肆而傲慢的遮住阳光,大地陷入一片凄凉冷寂。太阳一怒之下向西方坠落,这下,连乌云也看不见了。黑暗,伸手不见五指的黑暗,甜美的黑暗,孤独的黑暗。

因为看不见别人,所以别人也看不见自己的眼泪,黑暗是人脆弱内心上,最好的伪装。

那日,阴雨绵绵,雨滴不断从天向下落,宛如离愁三千,我被这小雨折腾的心里忧愁不乐,难以入眠。在黑暗中睁大眼睛,茫然地望向某一处,空洞的漆黑的一片。

仿佛在也没有快乐了。

昏昏沉沉的睡一夜,身体却万分疲惫,睁开酸痛的眼睛,一缕阳光透过窗子照射过来,光束散发出温暖纯粹的气息,像少女柔软的发带。我情不自禁的看呆了,伸出手,抚摸着,根本不存在的物体。

瞬间动容,内心柔软的要融化了。

闪耀的光带,细细缠住心头的伤,不再疼痛,阳光真是温柔,一丝一丝渗透。

不禁笑了,也许看不出来,但整个身躯愉快地发颤,好美。

多想融化整个身躯,投入这一片纯粹的阳光,忘却烦恼,忘却一切,享受着至上的欢愉。我多想死在这阳光下,哪怕下一刻,坠入阿鼻地狱。

有仙乐在耳边,有风在轻声絮语,我发觉我醉了,醉在忘忧酒里,抬头看去,桃花从空中飘落,轻轻浮在水流之上。

我化作了一抹阳光。

那井

在记忆最深处,妈妈说:“千万不要到树林那边去,那里有口井。”虽然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井就不能去,但仍然相信着妈妈的话,把那儿当成了禁区,从没去过。

而那神秘的井则长在了我心里,我用儿童特有的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为它构造了无数个传说,它在我心中很可怕。在我心中,它是一个装满了亡灵的邪恶的黑洞,在我心中它是万恶。

我真的不敢靠近,我怕一旦靠近,便会有亡灵从洞中飘出召唤我,我怕它。

我喜欢看落日。我家和那井之间隔了一片林子。林子这边是我家,那边就是那口井,站在我家门口,落日背书遮挡,找不到一丝悲凉的感觉,有的只是视线被挡的尴尬,而林子那边,则可以清楚的欣赏完落日的整个过程,可是,我不敢到那边去,我害怕那口井,所以,一直一直都没去。

风筝,我很喜欢,几千年了,中国人把什么都丢了,风筝却没丢,我喜欢风筝,喜欢它飞上天空时发出的小鸟煽动翅膀的声音。

我放风筝,把自己当成一阵风,肆意的,到处乱跑,跟着风跑。只要风筝能飞起来,就好。

我绕开那片林,到田野里放风筝,我尽量离那林、那井远一点,再远一点,只为了寻找那么点安全感。

起风了,我放开线,然后逆风奔跑,一点也不害怕摔倒,只是一味的奔跑,只希望风筝能在天空中多飞一会,再多飞一会。

奔跑中,我看见了那井,对,是的,就是那口井,被一块破石板盖住洞口但还是露出一个月牙的黑洞。这就是那井?在我心中万恶的化身?怎么这么荒凉,这就是万恶,一口普普通通的井?

我不禁嘲笑自己,小时候,妈妈的一句话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我用想象给它浇水施肥,它便长成了一棵不可撼动的大树,深深影响着我,却没想到,今日一见,大树寿终正寝,连根都不剩。

为自己对那井的揣测感到可笑,这就是让我恐惧了整个童年的那口井,就在我面前,什么事都没发生,我很安全。

转身,我看见了夕阳这里的落日真美,我不想离开。

静静等待太阳下山,天色渐暗,真个黄昏我很满足,我想那口井也是,我想我爱上了这个地方。

简短抒情散文集 篇2

这是杨朔的《荔枝蜜》一文中的一段。作者对蜜蜂的赞美是多么美,又是多么耐人寻味啊!然而它又岂仅是歌颂蜜蜂,作者在这里不仅激发了我们对蜜蜂的崇敬,而且把我们引进了更高的境界——对生活的热爱,对劳动的热爱,对辛勤的劳动人民的热爱。我们就像读了一首热情而含蓄的诗一样,受到了强烈的感染。作者精巧的构思,洋溢的热情,优美的文笔贯穿全篇,仅从这一段引文里,就使我们感受到一种浓郁的诗意了。

散文的诗意,是许多散文家所刻意追求的。高尔基就曾要求青年作家像写诗一样去写散文,在鲁迅的作品中就有许多这样的抒情散文(尤其是《野草》中的散文)。既谓诗意,当然也就要具有一些诗的特点,而这种特点我以为主要是指作家用写诗那样的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感情和精炼优美的语言来抒发作者的感受,告诉读者一种深刻的思想,引起读者感情的共鸣。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来表达他的感受是构成散文诗意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作家把他在现实生活中最激动的内心感受用抒情的笔调表达出来,才能构成散文的诗意。因此,我们不能把诗意作狭隘的理解。郭沫若在解释什么是诗时说:“诗的本职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诗。例如近代的自由诗,散文诗,都是些抒情的散文。”这些话对我们理解诗意是有启发的。作者要抒情,当然就离不开诗人那种丰富的想象和饱满的感情了。

在抒情中散文着 篇3

它不是掷地有声的交响乐,也不是断人魂肠的二胡曲,你不能否认的是,在这样一部轻松愉悦的五分钟短片里,氤氲着亲切而又温软的挚情,悠扬而又清澈的回响在我们的耳边……

虽然与Michael Dudok De Wit的《父与女》——这部数年前就获得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大奖相比,《透明回忆》没有那份凝重和深远。作者完全是在一个欢快的基调中完成的作品。但是二者的确同有着那一份浓郁的抒情,这种气息并不足以使你大喜大悲,却是情至深时最远最美的流露。

回忆是什么颜色的?我想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答案。

周晶丝的透明回忆,似乎是一个童话般的梦境,也许,她是那个带你穿越梦境的爱丽丝,在这段步履轻松的穿越中,究竟发生了什么?

妈妈。super女一号

我们习惯叫她丝儿,她有一张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丝儿的成长里,有妈妈很大一部分的影响。画画,是妈妈常常用来与她沟通的方式。这些画为丝儿讲了很多的故事,也把普通家长可能会出现的唠叨变成有趣的画面使她牢记在心。比如看到丝儿小时吮手指头的习惯,妈妈会画一个爱吃手的小孩,然后手上有很多的虫子,虫子在小孩吃手的时候就被吃到肚子里去了(这当然是很可怕的事情)。在妈妈画的《做生意》里,猪先生和猪太太是卖冰糖葫芦的,但很不讲卫生,后来改正过来了,大家一起到河里洗了个干净的澡,皆大欢喜。非常生动有趣,从故事到形象设计都是妈妈自己完成,这种连环画、小人书的形式不能不说成为日后丝儿学动画的一个或多或少的影响。

super妈妈从小就有做画画日记的习惯。《一个快乐的暑假》是妈妈年幼时去北戴河玩的时候画的,当时妈妈甚至把它做成了一本小人书,连出版社的名字都有:小人书出版社,没有丰富的想象力很难去自己全部包揽(想来颇有些导演的潜力呢)。也许妈妈并不会教丝儿诸如素描、色彩等造型方面的严格训练,但是却给丝儿留下了特别美好欢乐的绘画记忆。“有乐趣、有意思,不用想什么技法啊、规则啊什么的。”这些看似不能登大雅之堂的儿童画、连环画,为丝儿的长大(不仅仅是在专业上的)营造了一个最佳的空间。在她的作品里一直出现的,就是“与母亲一起画画,并且在这样的行为中进行着我们之间的交流”。

透明的四个颜色

全片的(和妈妈之间的关系)主线定下后,接下来是一些结构的划分。刚开始的时候有好几个段落,最后反复的修改,又进行了很多的忍痛大删节,精简为四个部分,也就是片中四个主要的颜色:黄、蓝、红、绿。这也是为了画面的颜色更加鲜明,充满动感。虽然人物是透明的,但这些美丽的底色烘托了整个的氛围,也成为回忆和真实中的纽带,而这也铺下了人物年龄的变化、时间的更迭这条辅线。

从小时候的嫩黄,懵懂的看着妈妈在画画;到充满了想象和膨胀的年龄——红色部分,与妈妈一起画画;进入到安静的蓝色,又暗含着成长中妈妈对女儿的潜移默化不知不觉中的影响。时间缓缓的移动,女儿长大了,离开母亲,开始独立的生活,而“再回到母亲身边时……没有变的是,她仍像对待幼儿时的我那样上前抱住我,亲吻我。”这醉人的吻是片中不断出现的情绪号码,仿佛一段音乐中轻快而又不时出现的某一个音符。绿色和黄色有些首尾呼应,都是那种比较温馨的味道,第一部分那暖暖的黄色是妈妈照顾着女儿,到了绿色的时候妈妈已经不再年轻。似乎是角色的悄然互换,这个时候长大了的女儿在妈妈熟睡的时候留下了一个甜蜜芬芳的吻(妈妈此时一定睡得很香甜)。“这些穿过时间的透明的回忆,已不再是过去的真实,而它留给我的感觉是真实的。”

形散而神不散

2003年底到2004年底,是一个从最初的创意到技术制作、再到整体调整完成整个片子的过程。

这部片子很大一部分也是丝儿的丈夫李卓与她共同完成的,他们都有着相似的自然、纯真的天性,也是很好的工作伙伴。在同样自然、纯真的作品里,他们并没有玩什么特殊的眩技,用过的软件也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东:背景着色在电脑上完成,简单朴素,通过photoshop与painter两个绘图软件的结合运用,丰富了画面的质感。后期合成上也不过是通过premiere与AE结合运用来完成的。手绘却功不可没,片中人物形象的原画与动画全部运用这个方式。在这个基础上,两边的妈妈们也都非常积极地参与了一些画稿的描绘,那些线条因为有妈妈们的加入,也有了一份浓浓的深情。

本来有很多的镜头是实拍组成的,其中有一段是和妈妈在树林里坐着,阳光暖烘烘的,叶子哗哗啦啦的响着,树影在轻轻地晃动,一幅很美的画面,可是,为了与整个结构很好的结合,还是cut掉了,最后精选了两个符合大结构的精彩部分:开头的一个树林的景和最后一个和妈妈一起远去的背影。首尾实拍树林背景的呼应,使作品完满和清晰。

声音的制作上没有太多的条件,除了片尾出字幕的那段音乐是一个朋友帮助创作的,其他都是根据结构和情绪,选择了一些现成的音乐来进行组合,虽然是一个小小的遗憾,不过没有影响到整个片子的气氛。人物没有什么语言,其中的“咿咿呀呀”声音是丝儿发出来的,很有趣,不禁又想起她可爱的脸和圆圆的鼻头。

散文雨抒情散文 篇4

青岛的雨,经常是从春天一直下到秋天。冬天是不常下雨的,可是也不常下雪,大地很干燥,却得不到一点点的水分。夏天倒是经常的了,可一下就是一整天,还是那种倾盆的,像一桶水“哗”地倾泻到地上似的。春天又忽的`会闹春旱,又使大地变得十分的干燥。于是也就有了一句俗语,“春雨贵如油”这句话应该也是这么来的。

春季下雨竟成了一件很了不得的事情了。于是就都盼着,盼着,盼着春雨快快地下。

可我是不喜欢下雨的,尤其是下过雨的时候。走在路上,一脚一脚地深陷进泥里,在城中倒也好说,可一到了乡下,一地的泥,走路时都要小心翼翼地避开,以免深受“泥害”。

于是我痛恨下雨,可是,我不能体会农民们的心情,不下雨,他们就不能迎来丰收了。那将会是多么令人们悲伤的一件事情!

我又一次盼望起下雨了。

说起来也许是很矛盾的,或许连我也想不通我的思维是如何运转的。

一到下雨时,天就变的灰蒙蒙的,一种无名的压抑感不由自主飞上心头。接着,那雨便开始下了。起初也是很小的,然后一下子变大,落在一切暴露在天空之下的物体,豆大的雨点“噼里啪啦”落在地面上,也落在人们的心上。

雨点继续不懈地拍打着一切。一阵风刮来,它又一次被吹到别处去了,可竟然越聚越多,最后在某处形成一片雾化的水墙。风卷着雨,扑在人的脸上,有时感觉痒痒的,又有时感觉疼痛,就有了一种想要去击打那雨点,可最后也就只是徒劳地拍碎几个水滴。

渐渐的,雨就小了下来,一点一点地,慢慢地,消失了。

街道上,一片一片的积水,车一过,激起飞扬的水花,再落下。每激一次,就将水坑又扩大一点。

我却又一次痛恨起下雨了。

雨水弄脏了我的衣服,湿了我的鞋子,它是恶毒的!

可是,痛恨下雨,又有什么大用处呢?想着,想着,就感觉不痛恨了。

我又一次审视了自己,讨厌一种自然现象,有没有觉得不值得?有什么用?为什么要这样?我发现自己回答不出,于是,不再讨厌它,却反而高兴起来:是啊,农民们该多么高兴啊,我们又有丰收的果实可以品尝了,我们何不跟着高兴呢?

江南雨抒情散文 篇5

在家乡的村庄里,我们一年一年长大。回首当年的游戏是如此的幼稚,还有当年谈论的话题,如今都已经变成了回忆。只有那雨,却始终那样清晰地镌刻在了记忆之中,永不磨灭。

家乡的小岛应该是属于江南的吧!人们想象中江南的雨总是温柔细致的,轻柔地敲打在青石板上。在那雨巷的深处,是撑着油纸伞穿着旗袍的姑娘。

可是在我的记忆里,家乡的雨完全是另外一种风情。当然蒙蒙的细雨也是有的,梅雨季节的时候,会下很缠绵的雨,整个世界都是湿润的,连睡觉盖的毯子都是潮潮的。那漫天密集的雨点汇在一起,如同薄雾,将整个村庄都笼罩在下面。

这样的雨是不怕被淋湿的,走在雨中,连雨丝打在脸上都是轻柔的,好像妈妈的手,轻巧地生怕弄疼了你一样。可是这样的雨往往太过缠绵,便变得绵绵无绝期了。一天两天的湿润温柔还是可以享受的,可是如果十天半月都是在这样的潮湿里,便开始难以忍受了。身上穿的衣服仿佛永远都晒不干,生性活泼的孩子们也无法外出,就少了很多生活的乐趣了。于是一场梅雨便彻底变成了孩子们心中的“霉雨”。

春雨过后就进入夏季,阳光好的时候,大人们会把玉米,稻谷等拿出来晒太阳。但是夏天又往往是雷雨暴雨多发的季节。

午后,火辣辣的太阳炙烤着大地。吃过午饭后,奶奶总会让我和弟弟睡个午觉。在前堂屋的大桌子上,或者是后门口支上几块木板,便是我们午睡的床。空气很闷热,连苍蝇都热得没有力气了,无精打采地在我们身边盘旋。

忽然,耳边传来一声闷闷的雷声。

要下雨了!

我和弟弟赶紧从“床”上爬起来。外面的天气依然闷热,可是远处已经开始有一片乌云在集结,并且变得越来越大。真的要下雨了,奶奶一声令下,我们全体出动,用最快的速度把外面晒着的东西抢回家里。就在我们一起忙着收东西的时候,起风了,起先是一丝凉风掠过我们身边,接着风开始越来越大,远方的乌云如同“西游记”里的十万天兵天将,向我们这边滚滚而来,伴随而至的还有沉闷的雷声。

刚才还是满天的阳光,忽然因为乌云压境而变得昏天黑地起来。风刮得越来越大,打着转儿将地上的树叶刮到了空中,雷声也越来越近了。

远处乌云中可以看到电火花划破长空,像落到地上的银蛇,然后是一声惊天霹雳,雨点开始落下来了。像黄豆一样的的雨点,一滴,两滴,落在廊下的水泥地上,落在院前的泥地上,然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多,仿佛用尽了全部的力气砸向地面。

大雨终于来了,豆大的雨滴带走了满地的暑气。满天大雨。霹雳震天。这个时候,我常常会和弟弟搬张凳子坐在楼上的阳台,欣赏大雨冲刷大地的美景,还有伴随大雨而来的银蛇,那电火花从乌云中落到地上,很是漂亮。只是这种美丽是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隔壁邻居家里就曾经因为打雷打到家里,把电线线路都烧坏了。我也曾亲眼看到一个电火球落在我家廊前的水泥地上,幸好没有造成任何的损失。

除了观雨,听雨也是件很快乐的事情。午后在楼上午睡,听大雨落在屋顶,打在玻璃窗上,落在后面的河水中的声音,每一点都仿佛落在你的心上,将满身心的热气都冲干净了。看来古人诚不欺我,“留得残荷听雨声”应该是听雨的至高境界了吧。

这样酣畅淋漓的雨,这样的感觉,自从离开家乡后便很难再碰上了。许是人也因为长大了,缺少了童年时的心境,于是那大雨也便永远留存在记忆中了。

江南雨

(民国背景,剧情很迷会有反转,文笔很渣逻辑也不对,轻喷)春天,雨季。“颜湘!东街的糖葫芦去吃吗?” “颜湘!南市那边有好玩的风车哦!” “颜湘!我们……” 名为颜湘的少女猛然睁开眼睛,耳边似乎还回荡着刚刚的话。是谁? 谁在邀请她去玩? 颜湘一直是没有什么朋友的,...青零_开坑不填的粉条

江南雨

灰蒙,潮湿,又下雨了。无锡的雨,多变。细密的雨丝像一张网,像温柔细腻的江南女子,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在雨的轻抚中,索性关上伞,感受甘霖沐浴。然而迁客骚人似乎不会喜欢无锡的小雨,因为在雨网中,太多的愁绪会凝结,太多的悲伤会无法消散,像是无锡秋雨后的寒冷...文编白露

陈翔出轨事件:希望每个人能善良一点

沉默抒情散文 篇6

啊……总是会想起无数个这样的夏日,这样的夏日总是和色彩一起浮现。全都是自己喜欢的色彩,鲜艳,大胆,透明感。在乡村的夏日永远都不会无聊。会想起喜欢的午后啊,所有人都睡着,只有自己在树荫里穿梭,感觉像在冒险,不需要躲避阳光,在白色的野花从里抓白色的蝴蝶,因为只有它比较笨容易捕捉。会想起鲜艳的蔬果啊,大概没有比那更新鲜的色彩了吧,摘下来就属于你,哦,也许并不属于你,但是吃掉的话就一定属于你。会想起在烈日下和小伙伴轰轰烈烈打的一场架啊,言语上智斗,肢体上,当然也智斗,胜利终于对方的嚎啕大哭,止于沉默着的自己,就是这么飒。还会想起什么呢?……

啊。还会想起讨厌的下雨天,是的,那个时候才不知道雨季的来临吧。概念里的夏天只有下雨天,晴天,和阴天。会觉得下雨天很美吗?哪里有什么美的,真是讨厌死了吧。闷热,潮湿,绵绵不尽的暑热被蒸腾上来,被困在屋檐下,不能去无穷的世界冒险……很多种原因,让人讨厌下雨天,讨厌沉闷的下雨天。

其实想起的是骤然而至的雨。因为骤然而至,所以措手不及吗?当然不会,什么样的雨其实都并不会影响一颗决心要冒雨奔跑的心哪。

一样的夏日,一样刺眼的阳光,冰棍拿在手里,来不及吃下一口之前,融化的汁水就滴在手上,舌头简直要忙不过来。“哈哈,你不要舔嘛,直接咬啊,这样吃的比较快就不会化啦。”脸不禁烫了起来,还好是夏天所以不会看出来吧,“嘎嘣”咬碎冰棒,牙齿冻得就像失去知觉一样,但真是爽快啊。脚步踏碎树影,不觉日光暗淡,熏热的微风很快变成狂风,骤雨突至。刚好躲在了一间已无人住的屋檐下,脚边的杂草碰到脚面,刺刺的,很痒。“直接冲回去就好了,等雨的话不知道要等多久。”……

不喜欢夏天的雨啊。所以说让我直接冲回去不就好了。破旧屋檐上落下的水滴不断砸落在脚边的青草上,一只红色的瓢虫也躲在屋檐下,数了一数,发现不是七星瓢虫,你这个害虫!但是长得还是蛮可爱的嘛。雨就像幕布一样,让远处都变得朦胧起来,热气散去一些,吹来的风夹杂着水汽,竟然有一丝凉爽。红色的砖被雨浸透之后更加鲜亮,墙缝里的淡紫色花朵轻轻摇曳着,色彩相撞得无比和谐;蛛网上挂着的透明水滴没有耀眼的彩色,只是纯净的透明的颜色……夏天的雨,其实也没有那么讨厌啊,夏雨……

“喂……陈默。”迷蒙的雨声清晰的传来自己的名字,夏雨在远处的身影如同这声音一样,清晰;如同这雨滴一样,透明。

“写完了吗?”

“你怎么知道我在这里?又怎么知道我怎么没带伞?有猫腻!”

“对对对,我在你身上安装了一个24H全程监控系统……”

“我要控告你妨碍我人生自由!”

“啊?你的人生不是已经交给我了吗?”

评李镇西的抒情散文教学法 篇7

在李老师这个课例的第一课时, 他用了绝大部分的时间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他看来, 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不一样, 他 (她) 们朗读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也不一样。以下是这堂课中的一个极小片段:

学生读了一遍后, 我开始抽学生起来单独读。我先抽一位男生:“请你从第一段读起。希望你能通过你的朗读, 让我和同学们看到你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这几天心里, 颇不宁静。”这位男生开始读, “今天晚上, 哦不, 是今晚上, 在院子里坐着, 乘凉, 突然想起……”他读得结结巴巴, 掉字换字不少, 而且读得很快。“同学们, 他读得怎么样?”我问。大家摇头。我问胡迪:“你具体说说。”胡迪说:“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嗯, 对。是读得太快了。”我说, “给人的感觉, 朱自清不是在散步, 而是在跑步。”学生们轰然大笑。我对胡迪说:“你觉得该怎么读, 给同学们示范一下, 好吗?”胡迪同学的朗读, 吐字清晰, 很有感情。“不过, 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我一句玩笑话, 指出了她的不足。我决定不急着让学生往下朗读, 因为既然问题暴露出来了, 就应该及时有针对性地解决。我对大家说:“这篇文章的话语方式是自言自语。因此, 同学们在读的时候, 要把这种语气读出来。怎么才能读出这种语气呢?关键是把自己当作朱自清, 进入他的内心, 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自然地流淌出来。

以上教学片段, 揭示了朗读对于文章理解的重要意义。老师让学生用角色扮演、模仿朱自清的口吻朗读的方法, 展现的是一种多层次的阅读。

在第二课时中, 李老师先让学生找出自己感兴趣的词句, 品味这些词句的妙处, 逐步推敲, 深度揣摩。大致流程如下:找经典———针对难句逐步分析———深度讨论《采莲赋》的增删对文章美感的影响———老师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整合鉴赏方法。在这一课时, 学生和老师都成了鉴赏主体, 老师分别用了朗读、找关键字、仿写、自由讨论等方法来达到鉴赏的目的。

纵观《荷塘月色》的30多个课例, 李镇西的这篇课堂实录是少数能够真正关注到抒情散文“读法”的课例, 可以说是课例中的“另类”。这篇课例把教“读法”、教鉴赏作为教学重点, 在教学内容的设定上是比较到位的, 然而问题依然存在。

首先, 这堂课把多层次阅读和语感教学划上了等号。第一课时中的多层次阅读触及了语文教学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语感。关于语感, 学术界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尽管说法林立, 但关于如何找到语感和语文教学的契合点仍然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难题。在这篇课例中, 老师试图通过变换形式的反复阅读来体现语感在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却并未把语感转化成为具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尝试仍然只是停留在感性层面, 这与传统教学中的“书读百遍, 其义自现”、“熟能生巧”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其次, 在教“读法”的过程中, 老师试图用自己的阅读经验来代替学生的阅读经验。在这篇课例的结尾处, 老师在还有不少问题没有得到解决的情况下直接搬出了自己的阅读经验, 并以此引领学生完成对课文的整体鉴赏。很显然, 这种做法有灌输的嫌疑, 如此一来, 老师的阅读经验变成了教学内容, 学生想学的“读法”变成了对老师阅读经验的模仿。不但教学目标未能达成, 教学内容也出现了偏离。

高考抒情散文写作指导初探 篇8

抒情散文回归高考,势必对语文教师提出新的要求,需要调整写作教学的方向。以前的教学多是训练学生以写记叙文和议论文为主,现在要求同时加强抒情散文的指导与训练。自2013年12月《考试说明》公布到2014年高考之前,笔者尝试有计划指导学生写作抒情散文,锻炼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学期的系统训练,班上的学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抒情散文的写作水平。具体做法如下:

一、明确文体,品读鉴赏

对于文体,《考试说明》在基础等级中明确提出“符合文体要求”;2014江苏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要求“文体模糊不明,视为五类卷;文体不伦不类,且语文素养较差者,视为六类卷”。高考作文不是平时的写作,可以随心所欲,无拘无束,作为应试作文,必须符合《考试说明》提出的要求;高考作文也不是一般文章,可以任由读者凭一己好恶来评判,作为选拔性考试的一项重要考查内容,高考作文又必须接受特定评分细则的衡量。所以,指导写作抒情散文的第一步,应让学生明确其基本特点:一是抒情散文以抒发情感为出发点,以空灵飘逸见长,作者往往将所抒发的情感具象化,或写景抒情,情景交融,或托物言志,有所寄托。二是抒情散文更注重对于文字的精雕细琢,注重追求文字字面上的美感和情感上的内涵,让文字游离于一种心情的排遣或宣泄中,如同一个人散步一样,既可以释放心情又能拿捏住自己的心态,尽可能将文字的灵动轻盈发挥到极致,产生虚实相生的妙境,耐人寻味。

但是,对于抒情散文文体特点的明确,不是老师简单地告知,而是要让学生有直观感性的体悟。必修教材和选读教材中大量文质兼美的抒情散文是学生最好的学习范文。笔者布置学生在一周时间内对高二阶段学过的《现代散文选读》重新品读,比较各类散文题材与表现手法的异同,重点品味抒情散文的语言,体会文本的抒情性。在刘亮程的《寒风吹彻》《对一朵花微笑》、徐志摩的《翡冷翠山居闲话》、萧红的《春意挂上了树梢》、埃尔文·怀特的《大海和吹拂着的风》几篇文章中选择一篇,从语言的角度写一些鉴赏性小片段。如魏辛然同学赏析《寒风吹彻》后写道:

刘亮程的语言往往平中见奇,蕴含哲理,极耐细细品味。如“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就很是平朴,但韵味深浓。“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似乎淡淡地流露出一种沧桑感,让读者不得不打出“为什么”的大问号,悬念就这样在轻轻一点中设下,越是咀嚼,越是耐人寻味:“那些年”,作者曾经发生过怎样的事情呢?

再如陈静雅同学赏析《对一朵花微笑》后写道:

这是一篇清新灵动的美文。作者以独特的视觉,观察花朵的微笑,并从花朵的视觉反视自己平素沮丧的生活态度,由花草的微笑参悟出人生的真谛。文中语言既朴素自然、丰足对称,又富有诗性。如“一朵面朝向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通过特写镜头对称描摹身边的两朵花,使姿态身影全都活了。

通过品读鉴赏,学生基本上把握了抒情散文最根本的两个特点:文美,情真。冰心、周作人等把抒情散文称作美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指其语言之美,除传情达意、形神兼备外,抒情散文的语言讲究韵律、节奏和词彩,讲究形式美、音乐美,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而真实的感情是此类文章的灵魂,“文中有我,重在抒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抒情散文以饱满的感情波涛来激起读者心潮的浪花。

二、列举提纲,归纳套路

在归纳抒情散文套路上,笔者采用了列提纲的训练方法。布置学生课后为《荷塘月色》《春》《故乡的榕树》《草莓》等有代表性写法的抒情散文列提纲,然后分组讨论归纳抒情散文的一般套路。以优秀作品为例,归纳提炼套路的练习,可以对学生的写作思路产生潜移默化的建构效力。布置的那几篇文章,因为是学生学过或读过的熟悉的文章,避免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从而有效地激发学生演练欲望。

经过讨论,并参照有关知识短文,笔者和学生一起归纳出抒情散文的常用基本套路:

赏景式:进入景点→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赏景式在赏景时,进入景点的缘由要自然;描写景物的角度要多样,如远近、高低、点面等;引发的联想要丰富,使文章显得空灵。如《荷塘月色》:文章开头点明缘由“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求静来到荷塘;然后依次细致地描写月下荷塘、塘上月色、四周景色;接着又联想起江南采莲的习俗和诗词;最后出景,回归现实,离开荷塘,回到家中。

情索式: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至人→情的归结。情索式就是以情为线索,连缀景物,看似处处写景,实则处处借景抒情,为情感找一个假托物。关键要善于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若干点上来抒情。如《春》:文章开篇盼春,明朗、欢快、昂奋,交代情的缘起;然后绘春,画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展现一个欣欣向荣、多姿多彩的春天,借明媚的春光,抒发自己欢欣鼓舞的一种心境,这是情的积蓄;接着由超然的自然景观巧妙地转换成了一幅现实图画,颂扬了抓紧春光努力工作、奋发向上的精神,由情至人;最后讴歌春天,把春天比喻为新生的娃娃、美丽的姑娘、健壮的青年,这是情的归结。

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抒怀念情。这种模式借联想来描写怀念中的景物,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相似或相反的另一景,寄寓作者的主要情感。这一模式可以抒发怀念家乡、母校、亲友之情,是学生借鉴的重要套路。如《故乡的榕树》:首先由眼前住所附近的景物,引出对从前故乡榕树的怀念;然后描绘从前故乡的榕树,描述有关的人和事;最后抒发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恋之情。

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这种模式中的物往往喻人,并在篇末点旨,卒章显志。如《草莓》:在文中,“草莓”是引子,六月的草莓象征了青春年华,九月的草莓象征了成年时期。一颗九月的晚熟草莓,引发了作者对流年似水、青春不再的感叹,更引发了作者对人生的深刻感悟——生命在时光流转中不断成熟丰富,珍惜过往,正视未来。

以上归纳的常用套路只是一般路径,在熟练掌握抒情散文写法之后,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写作本来就“文无定法”,尤其是抒情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

三、逐点梳理,掌握技法

1.借助联想与想象,虚实相生,感情丰沛

“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刘勰如是说。因为散文的形散、自由,所以联想想象是抒情散文最常用的手法,它使文章的思路更开阔,意境更深邃,增加了文章的容量。

学生可以从课内文本以及阅读的散文中找到大量实例。《荷塘月色》中联想到《采莲曲》,《我心归去》中想象温馨的生活场景,《春意挂上了树梢》中联想到苦难者的不幸,《大海和吹拂着的风》中联想到英雄梦、冒险梦、漂泊梦,《听听那冷雨》中联想到仓颉造字,想象瓦如美丽的灰蝴蝶纷纷飞走的美妙情形,《我爱白菜香》中联想到画白菜的两位画家的小故事……在这些文本中把互不相干的事物自然而有机地联系起来,或由眼前的景物想到其它景物,或由现在的景物想到类似景物,或由某一话题想到古今中外的相关的人和事,或由抽象的符号、概念想到生动形象的画面。我们读过的抒情散文几乎都有联想想象,可以说如果缺少联想与想象,抒情散文将会显得单薄与苍白。

2.借助修辞和象征,化情为物,具体可感

直白的抒情往往显得苍白无力,借助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往往能化情为物,将情感转化为物象。例如笔者让学生以“思念”为话题写一个抒情小片段:

思念是远方游子那价抵万金的一封家书,老华侨那视若珍璧的一包乡井土;思念是七夕时银河上的那座鹊桥,中秋时圆桌旁那张空椅;思念是白发老母一次次默念儿女的名字,驼背老爸一遍遍擦拭着儿女照片的相框。

片段中浓浓的思念通过家书、乡井土、鹊桥、空椅、默念名字、擦拭相框这些具体的物象和动作传达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感人至深。同时,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又使语言富有文采,具有美感,并能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准确无误地传递给读者,引起共鸣,感动读者。

3.借助细节描写,读之生情,闻之心动

作家李准说:“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情感的抒发不靠空洞的言辞,也不一定要写揪心的痛、不竭的泪,而是要选择富有情致的细节。《项脊轩志》中归有光怀念早逝的母亲,有这样的细节描写——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这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正如林纾所言:“震川之述老妪语,至琐细,至无关紧要,然自幼失母之儿读之,匪不流涕兮。”

又如高考满分作文《感谢苦难》片断:

我并不十分清楚“坚韧”具体指什么,但我知道,我绝不是那么轻易就会被困难吓倒的人。凄风苦雨中,患病的我独自在医院挂水;夜深人静时,我独自一人在宿舍为演讲比赛准备稿件;考试偶尔失利时,我睁大眼睛,把泪水逼回眼眶,然后信念重新升腾……

这段文字用朴实的语言概写作者战胜苦难的三个典型细节,表达了对苦难的感激之情。

四、重视模仿,加强积累

“模仿是创作的第一步。”在掌握了抒情散文特点、套路、技法的基础上,笔者引导学生重视模仿,有片断模仿,有全文模仿。模仿的理想样板就是教科书所选的文本和模拟卷中精选的美文。

片断模仿主要是模仿抒情散文的语言,包括句式、选词、修辞等。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最为欣赏的语段进行模仿,出现不少成功之作。张杰同学模仿《现代散文选读》中刘鸿伏的《父亲》第二段,写出这样的排比句:

村南村北,埂上垄间,哪一寸土地上没有父亲滴落的汗水?犁耙锄头,连枷簸箕,哪一件农具上没有父亲磨过的痕迹?田头路边,宅前屋后,哪一棵树上没有父亲殷殷的期望?

排比反问的句式把张杰同学对父亲的赞美之情表达得酣畅淋漓。

全文模仿主要是模仿思路结构、表现手法。模拟卷中散文阅读《我爱白菜香》是一篇较好的模仿范文。全文在结构上整体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白菜的外观、味道和作用,虚写与白菜有关的故事、寓含的人生哲理。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象征手法,以清白朴实的白菜象征纯洁的人格。在完成阅读理解之后,笔者让学生从结构、表现手法等方面选择一个角度进行仿写。因为有了对样本的深入理解,学生模仿起来不至于太难,一些同学模仿得较为成功,其中范琪同学写的《枣树花开》颇得范文的神韵。她在文中写道:

起先只是不起眼的一两朵,躲在绿叶间,如羞怯女孩,只淡淡地笑;不多久,小黄伞似的花儿一小片一小片地缓缓地撑开,恰芳华少女,甚是俊俏;再后来,小花串一枝枝蔓延开,似华贵夫人,鹅黄细软,玉花灿烂,绿叶完全成了点缀,静听它婆娑细语,静观它娇羞浅笑。

那时的我便觉得外婆的日子,就像这树上的枣花,一朵朵善与美、一枝枝爱与真,开在外婆的心上。夏夜星空下,外婆经常为我讲故事讲到深夜;冬晨日出前,外婆已经为家人准备好丰盛早餐。枣花的心血凝成枣儿,默默地心甘情愿地积蓄着全部的甘甜,只为那红色的秋天,而为我摘枣的年迈的外婆年复一年、无怨无悔地操劳付出着,只为那儿女的安康。

仿文结构上采用了由实到虚的思路,实写枣花的各种形态色彩,虚写外婆的勤劳善良,抒发对外婆的怀念。

除了重视模仿,笔者还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加强作文素材的积累,阅读散文大家的作品,分专题有针对性布置摘抄内容,要求学生写片断式摘评和心得式读后感。如摘抄生动形象的写景段落,点评语言特点;摘抄富有感染力的抒情片断,点评抒情方式、句式运用等。这样在增加模仿样板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培养学生读书思考、动脑动手的习惯,积累写作的宽度和厚度。

五、展现个性,勇于创新

创新是散文的灵魂,无论是形式上,还是语言上或思想上的创新,对散文来说都很重要,如果仅仅停留在模仿层次上是远远不够的。入套之后更要出套,努力创新。读完写,模仿范文的内容、词句和手法,取其精华,化为自己的写作本领;写完读,文成再读书,拿自己的仿作与范文比较,找出欠缺,力争有所创新。

1.打造亮丽诗意的标题

常言道:“秧好一半谷,题好一半文。”作文标题是评卷人第一眼扫视的对象,必须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在一瞬间就被它吸引,被它打动。对于抒情散文来说,拟出生动形象、文采飞扬、富有韵味的标题非常重要。

化虚为实是抒情散文拟题重要的手段。如:《雨后初晴爱复苏》《今夜星光灿烂》《风中飞舞的白手帕》《白云·夕阳·歌声》等。这些文题将抽象的情思转化为生动的形象,营造一种优美的意境,既有诗情又有画意,给读者创造出无限的驰骋想象的空间。

引用、化用、借用是抒情散文拟题另一个重要的方法。引用古诗文名句,能让文题显得典雅蕴藉、富有文学情趣,如《月是故乡明》《一蓑风雨任平生》《怎一个愁字了得》等;化用中外名著、名人、名物拟题,增加文章的文化底蕴,如《乌江悲风》《人在他乡不为客》等;借用歌名、歌词、广告拟题,带上流行元素,具有生动性和时代性,如《让我欢喜让我忧》《其实你不懂我的心》《活在春天里》等。

运用修辞拟题也可以使文题新颖形象,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如《哭泣的母语》《帮助,是朵奇异的花》《在自己的天地里收获秋天》等。

2.谋求形式结构的新巧

抒情散文的抒情性决定了需要采用便于抒情、强烈抒情的形式,如书信体、对话体、第二人称、时空交错等,从而把所表达的内容以新颖的方式、巧妙的视觉展示出来,以求取得化平淡为神奇的效果。

在市二模考试中,张振基同学采用书信体写作,通过写给自己的一封信,记录面临高考压力时的心路历程,表达“路再长、再远,夜再黑、再暗”也要努力前行的信心。因为采用书信体和第二人称,全文抒情色彩浓郁,有强烈的感染力,得到了较高的分数。如他在文中写道:

亲爱的你知道,碳分子在常温下永远不能成为石墨,只有不怕高温和高压的锻造,才能生成金刚石。既然目前高考是你唯一的选择,那你只能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绝,化压力为动力,这更能激发你跃跃欲试的热情;成功就在眼前,高考并不遥远,七彩的梦想更应成为你强大的动力;“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美”,父母的希望、老师的期待、亲友的关怀、肩负的责任、未来的呼唤,这些都不应成为你前进的包袱,而应是你力量的源泉。十几年了,你如春蚕一般贪婪地汲取知识的营养,从某种程度来说,目的就是为了那一场惊心动魄的蜕变,希望你能承受住这场破茧化蝶的痛苦。这个过程无人能替代你,亲爱的你,为你就是为我呐喊加油。

3.展现感受体验的独特

作文创新的最高境界是我手写我心。刘锡庆教授指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体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体现”,“‘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抒情散文尤其如此。精妙的语言、独特的体验方能彰显个性色彩。

一人一世界。在较为了解学生的前提下,笔者尽量去发掘学生各自的长处,引导他们把自己独特的东西通过最佳方式展现出来。如王周同学爱好音乐,他没有刻意去背,却能熟记三百多首歌词,我就引导他在写作时善于化用歌词,使语言富有张力;王子晔学过古筝,她对一些古典乐曲的领悟自然有她的独到之处,可以将之诉诸文字,表达独特的审美体验;杨晶晶在体育训练中尝遍了酸痛苦辣,对汗水、泪水有比其他同学更深切的感受,也可以用文字倾诉她的痛与乐……这些独特体验是不可复制的,是他们珍贵的素材。如杨晶晶同学在习作《紫藤花未眠》一文中写道:

一弯新月升起来了,如右括号一般,朦朦胧胧的,校园笼罩在一片极其素淡的月华里,连微风吹过花丛的声音都可以听见,空中满是紫藤萝浓郁的甜甜的花香。我徘徊在紫嫣廊上,心里很沉重,像压了一块千钧巨石。那张考前模拟成绩单,薄薄的,甚是扎眼,又飘到了我的眼前。是我流的汗水不够多?汗渍变硬的衣裳否定了它。是我花的时间不够长?磨浅变薄的鞋底否定了它。还是我天生就不是打排球的命?我使劲摇头,想赶走这些想法。忽然,眼前的紫藤萝吸引了我的目光。在月下,它像高贵的公主静静地绽放,宣示生命的尊贵,生命的光彩。花在夜间是不眠的。我突然醒悟,我有什么理由怀疑我的生命呢?

总之,虽然抒情散文写作难度大,对学生的文字功底要求高,但只要让学生明确文体,归纳套路,掌握技法,重视模仿,勇于创新,涵养笔墨和心性,学会有个性地抒发对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感悟,就能写出情真意切的抒情美文。

长大以后抒情散文 篇9

2,时光它真的很绝情,也很自私,只顾自己快乐的奔跑,为能留下潇洒的背影,从来没有想过世间除了它还有我们,总是让我们伤感地回忆,无助地思索未来到底有多远,生命到底有多长,我们就这样茫然的活着。

3,如果没有时间,是不是就不会长大?如果没有眼泪,是不是就不会悲伤?如果没有背叛,是不是就不会绝望?过去我们张扬地笑,现在莫名地痛。有时候,我们真的恨透了时光,它把欢乐的风景悄然带走,无声无息。留给我们以残缺的现实。我想,如果没有如果,是否一切能重新来过。

4,或许,这些都是长大后的烦恼,这些烦恼可能是时光在奔跑的过程中一点一点分担给了我们,它减轻了自己,所以更自在的奔跑,它速度越快,我们越忧伤。潮起潮落,它教会了我们一些事情,带走了一些美好,证明了一些过往。

5不知过了多久,我们不再在地板上翻滚撒娇,而要独自面对无际的黑夜,再黑也不忘告诉自己坚强。不知是过了多久,我们不再把泪水流在脸上,而是静静地聆听泪珠滴落在心底的声音,一个人承受所有的忧伤。

6,落寞的时候总想有个依靠,不愿再去逞强,正如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对我们来说就那么的艰难,不是难在钱上,而是少了有人陪伴的温暖。越长大越孤单,真的,我们愈来愈缺乏安全感,总想得到一个坚实的臂膀作归属,总想拥有一个温暖的怀抱作港湾。

7,以前怀揣着很多梦想,渺小的、伟大的,真的相信有一天会实现,现在看来,那些都不过是为了填充生活的幻想罢了。我们都在时光的催促中,更加现实,更有承受残酷的能力。深深记得,那个时候讨厌一个人、一件事,便会把所有的厌恶显于脸上,然而,在岁月的流逝中,我们渐渐地学会了欣然接受。

8,曾经的我们傻傻地认为,大人很自由,很自由,最后才发现,他们早已被责任压垮了身子。曾经的我们天真地以为,爱情很甜,很甜,现在才知道,其实,它不过很浅,很浅。

9,时光在走……

10,从不为谁停留。

11,小时候,渴望长大。长大后,怀恋从前。经历的多了,心也跟着憔悴了,一次次的打击,一遍遍的磨砺,后来,我们真的长大了。我们都不再是当初那个懵懂的小孩。

12,很喜欢听牛奶咖啡演唱的《明天,你好》,“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含着泪微笑,越美好越害怕得到,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是的,越长大越不安,害怕失去,更害怕得到。时间在不停的奔跑,我们也要奔跑,即使追不到,也要为自己鼓掌。长大以后,就算再痛苦的事也要微笑,擦干眼泪继续奔跑。

回望故乡抒情散文 篇10

在梦里,你无数次,想要走出那个地方。贫瘠的土地,干瘪的山梁,贫穷和愚昧灼痛了你年少的心房。你曾在茫茫雨季,独自走近大山,将一个少年的愁思与愤恨诉说给沉默的大山,你看够了父辈们背负宿命的牢笼,在世代的界定的樊笼里痛苦生活而变得扭曲的脸;你站在高山之巅大声呼喊,山风贼也似的在山谷间流窜,带着你的怨怒,悲愤和心底的疼痛。

在梦里,你无数次,梦回故乡,你知道你的根种植在那里,无论你在外面漂泊多久,你知道,你终究是要回去的。母亲说,你是她放飞的风筝,她希望你飞得越高越好,但你心里明白:无论你飞的多高,走得多远,那根线始终牵在母亲的手中,那是你永远都无法割断的骨肉深情。

穿透时间的隧道,你回首追望,你看到了母亲那张被烈日晒得变得焦黑的,写满愁苦和悲伤的脸,你看到了挂在母亲额头晶莹的汗滴,你知道,母亲是将满身心的痛苦都所说给了脚下的土地。很多时候,你是仰望着天上的火烧云度过寂寞的年少的时光的。

你无法忘记,当你满含委屈和泪水,跑向地里向母亲诉说大孩子如何欺负你的经过时,母亲几欲变得扭曲的脸。“打不起,就别玩,玩得起,就得打得起”说完一把将你推之一边,那一刻,你恨透了母亲。之后,无论谁想要欺负你,你总能打赢,不惜用觜咬伤对方,在别的孩子还在父母亲搭建的绿荫下乘凉撒娇时,你就用瘦弱的拳头打下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多年之后,你终于明白,母亲根本没有时间去评判儿时那永远也打不完的官司的。母亲的“残忍”让你更早的变得成熟和强大。

你知道,无论你的脚步迈向何方,你都无法把从前淡忘,尽管你企图用拉远的距离淡去身上的悲伤和疼痛,但那种随着时间一起生长的记忆,已深深地刻入了你的生命历程,直到生命的尽头。

回望故乡,意味中重新撩开一段辛酸的历史,沉淀的是岁月刻下的沧桑和无奈,那是历史遗留下的永远的伤痛。

回望故乡,你更深刻的知道,你该以怎样的面貌面对前面的路。有人说过:“人需要回望,没有回望就不会有希望。”你深信。

上一篇:运动场地与设施下一篇:观《勿忘九一八》有感 学生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