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译韩语在线翻译
“안”这个字,单个念话,听不清,是会写成“아”,,但仔细听会发现“아”开音节,而“안”是闭音节;而写成“ㅏ”,就连韩语的门都没进了,韩字中为了单个元音书写美观,是一定要在单个元音构成的字前加上不发音的“ㅇ”的。你一定又会问,那这么多类似的收音如何记?那是先掌握韩语收音规则,再在实际的词组甚至句子中去反复练习,最后就熟能生巧,能渐渐听音写字了。再举个中文例子吧,大家在见面时介绍姓时会讲,我姓“弓长张”,或说我是“立早章”一样,若“张”,“章”两字后不认识,就别说写了。韩语辅音学习是初学者掌握的难点之一。当中国学生第一次接触韩语辅音“ㄱ”,标音[k/g]就会大惑不解,时而听的象K,时而g,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中国人学会韩语辅音要认识以下几方面:
(一)中国人和韩国人的发音习惯不同。
韩语是不同于英语和汉语发音结构的一种独立语言,是表音文字,字母本身就是实际发音,不需要借助音标来表示。我们耳朵听到的音(实际上是没听准),和我们习惯的辅音发音有所不同,这就是老师经常讲的学好韩语不能全靠拼音和国际音标。
如ㅅ[s]:韩国语的“ㅅ”音和汉语拼音里的“S”音相近。但从形成缝隙上和发音方法上看,两者有区别。“ㅅ”(在韩语中,属“擦音,松音”,即唇前放一张纸纸无气流冲出而不动,发音器官不紧张)发音时,上下牙齿靠近造成隙缝,舌尖不要贴到硬腭,舌身放平,气流在舌面流出的同时把舌身往前送,以便使气流通过牙缝挤出。“ㅅ”是经过牙齿摩擦而出的舌尖擦音。
发汉语拼音“S”音时,舌面和硬腭之间造成的缝隙比发“ㅅ”音时的缝隙要窄,发音部位比发“ㅅ”音时紧张。发“ㅅ”音时,也不要像发汉语“C”音那样舌尖贴住上齿龈。
规律一:“韩语中辅音发音没有卷舌音,舌头都是放平的,鼻音比汉语中的多。”
(二)单独一个辅音不能完整发音,而与不同元音结合和位置不同发音又不同。
在韩语里辅音不能单独发音的成字,必须与元音结合才能发出正确的发音,韩语中辅音也叫子音,就象妈妈带儿子一样。要讲清这一点,首先有必要缕一下几概念:
语言由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组成。其中,语音是根本的、首要的,词汇和语法通过语音得到实现的。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素。音素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
1.韩国语的一个单词是由一个或几个音节构成的,一个音节可以看成是一个字(注意不是一个字母),从头到尾的各个音节分别称为:首音节(首字)、词中音节(中字)、尾音节(尾字)
2.韩国语中一个音节(一个字)的构成形式有以下几种:
(1)ㅇ+单元音或双元音构成开音节
(2)首辅音+单元音或双元音构成开音节
(3)ㅇ+单元音或双元音+辅音韵尾(单双韵尾)构成闭音节
(4)首辅音+单元音或双元音+辅音韵尾(单双韵尾)
构成闭音节
辅音的特点之一是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时受到阻碍,发音短促,而元音则可以一直延续下去。所以按照辅音的实际发音来指称某个辅音的话,那么在短短的一瞬间,可能会在几个比较相近的辅音间产生混淆,即可能会听不清楚。所以我们经常在辅音后加上一个元音来作为一个辅音的名称,这样比较容易让人听清楚。比如说汉语辅音“b,p,m,f„„”的名称就是“波(bo),泼(po),摸(mo),佛(fo)„„”,也就是说在辅音的实际发音后加了一个元音“o”。韩语也是一样,需要在实际的发音后加一个元音来作为辅音的名称。与汉语不同的是,韩国语的辅音经常在收音位置出现,发音与在首音时有所不同,所以韩语辅音的名称需要能够表明某个辅音在首音和收音两个位置上的发音情况。例如,“ㄱ”辅音名称是“기역”,近似标音[kiyok],“기역”就表明“ㄱ”在首音位置时的念法和“기”里的“ㄱ”相同,而在收音位置时则发“역”里面“ㄱ”的发音。辅音的名称相当于在纵横两个坐标方向上确定出一个点,便于我们来指称。“ㄱ”在首音发굼[gum](ㄱ在上边的话,像[g]);在韵尾,묵:[muk](ㄱ在下边的话,像[k]),这一字两个音在韩语是因为舌的位置不一样,与[g,k]跟英语不是完全相同的。在韩国语中有个
习惯,位于首音节的首辅音字母的发音一般都要重读,而位于词中音节和尾音节中的首辅音字母的发音一般要弱读,所以当ㄱ,ㄷ,ㅂ位于首音节的首辅音位置时重读发生送气化(爆破)就发为ㅋ(k),ㅌ(t),ㅍ(p),位于词中音节和尾音节中的首辅音位置时弱读就发为它们本身的音ㄱ(g),ㄷ(d),ㅂ(b)。严格说,用[k/g]的表音“ㄱ”是错误的,它为了帮助外国人学习韩语的一种近似标音法,就象拐杖实际代替不了人的两条腿。
规律二:“韩语中有些辅音与不同的元音结合,发音不同”
规律三:“辅音在首音和韵尾不同部位出现时,也有所不同”
(三)音变就是语音在语流中的变化,在语流中,有些音素受到前边或后边音的影响,会变成另外一个音节。韩语的音变是为了让韩语发音更加流畅。(1)连音,连音现象一般在一个单词的内部或单词与组词和词尾之间发生。
例;한국어→한구거韵尾在与后面以元音为首音的独立词相连时,它应先转换为尾音的7个代表音之一后,再把代表音移到后面音节上与其连音。
例;옷안→옫안→오단、옷아래→옫아래→오다래
(2)辅音同化是指韵尾在和后面的辅音相连时,两个不同或不相似的音连在一起读,变为相同或相似的音的现象。
规律四:“辅音在单字和单字的连接中也有变化,这就是音变”
最后,建议大家都看一下由朴春梅老师编的《韩国语入门》一书,上面很扼要地总结了韩语的发音。书中这样描述了“韩语辅音的特点与分类:辅音发音时气流通过口腔受到阻碍,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分类:
1)按发音部位分:发音部位在双唇的叫双唇音,在舌尖的叫舌尖音,在舌面前部的叫舌面前音,在舌面后部的叫舌面后音,在喉头的叫喉音。
2)按发音方法分:发音时气流冲开形成阻碍发音器官的,叫破裂音(或叫爆破音)。发音时从发音器官的空隙中挤出时摩擦成声的叫擦音。发音时即破裂又摩擦的叫破擦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泄出的叫鼻音。发音时气流从舌尖透出,舌尖轻轻弹动一下的叫闪音。发音时气流经过舌头两侧泄出的叫边音。
3)按发音时挤喉与否、送气与否分:发音时挤喉的称紧音,不挤喉的称松音,送气的称送气音。
松音:ㅂ/ㅈ/ㄷ/ㄱ/ㅅ
紧音:ㅃ/ㅉ/ㄸ/ㄲ/ㅆ
送气音:ㅋ/ㅌ/ㅊ/ㅍ/ㅎ
鼻音:ㅁ/ㄴ/ㅇ/ㄹ
边音(闪音)ㄹ”
细心的同学会发现这实际上也是韩语辅音字母表在键盘上的布局,将这些“孪生兄弟”相互比较相组合起来记忆更加方便,如把“ㄱ-ㄲ-ㅋ”/“ㄷ-ㄸ-ㅌ”/“ㅂ-ㅃ-ㅍ”/“ㅈ-ㅉ-ㅊ”/“ㅅ-ㅆ”,这样一下子就可以把19个辅音中的14个都记忆下来,剩下的5个再单独背出来就可以了。
学好韩语辅音的发音方法:首先一定要静心听清听准,再是多练(感性的),仔细模仿练习发音;第三掌握正确的发音方法(理性的),多摸索,不断反复纠正提高。
金秀子编《韩语听力教程》(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中说明的韩语听力问题说明,可供参考:
一般讲,听力分三个层次:“生理听力,是第一层次的听力,表示人的听觉器官接收、辨别和内化声音信号的能力,亦即捕捉声音信号的能力。健全的听觉器官是语言听力的生理基础。
语音听力,是第二层次的听力,表示人接收、辨别和内化语音信号的能力,亦即捕捉语音信号的能力。从理论上看,一个有良好语音听力的人,不管他是否理解所听到的语音信号所载荷的语义信息,都能较好地捕捉他所听到语音信号。在现实中,有些人虽然听不懂说话人所说的内容,但他却能很好地捕捉所听到的全部语音。
综合听力,是最高层次的听力,表示人通过语音信号捕捉语义信息的能力。一个具有良好生理听力、语音听力和语义理解能力的人,就能通过收听过程成功地捕捉他所听到的语音信号所载荷的语义信息。但是,一个具有良好语义理解能力但不具有语音听力的人,虽然可通过阅读捕捉以文字为载体的语义信息,但不可能通过收听过程捕捉以语音为载体的语义信息。
一、文化翻译理论及其发展
在西方翻译研究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转向, 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语言学转向和70年代左右开始的文化转向。语言学转向使当代西方的译学研究更加细致地分析探讨翻译过程中的语码转化, 更加注重对文本的研究, 摆脱了语文学阶段对译者经验天分的过度强调。文化转向更加侧重翻译活动与目标语社会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文化、政治的关系, 更加注重翻译在目标语社会中的巨大社会影响和作用, 把翻译放到了更宏观的文化背景去考察, 推动了译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文化转向”的倡导者苏珊·巴斯奈特在《翻译·历史·文化》一书中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翻译的建议, 她认为, 在翻译的过程中文化应该被看作基本的翻译单位, 不能僵化在文本层面;翻译不是简单解码和再编码的过程而是一种交际行为;对翻译的理解不应该局限于译者对源语的描述, 翻译更应该体现出其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功能对等。文化转向同样促进了中国译学研究的繁荣发展。刘宓庆认为, 文化翻译应遵循“文化传真”原则, “文化翻译的社会功能决定文化翻译应以丰富译语文化为原则”。王佐良认为,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 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文化负载词汇英译应以文化为信息核心, 促进源语文化在目标语文化中的建构。
二、文化负载词英译面临的问题
汉语文化负载词英译既涉及到两种语言, 更涉及两种文化。美国翻译家奈达指出:“对于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 熟悉两种文化甚至比掌握两种语言更为重要, 因为词语只有在其发生作用的文化背景中才有意义。”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语, 正如包惠南所讲“所谓文化负载词又称词汇空缺, 即源语词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在译语中没有对应语。”这导致译文往往丢失了汉语文化的韵味, 导致目标语读者很难体验异域文化带来的震撼。
中国人没有统一的宗教信仰, 但却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从而形成了以宗亲血缘为纽带、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长期的农耕文化塑造了中国人遵循传统、敬畏自然的理念, 认为天人合一是人类生活的最佳状态。而西方社会更加推崇人对自然界的改造。文化差异使一些负载特殊意义的汉语词汇很难在目标语中呈现出其中国特色。这种最为本质的文化差异是译者面临的重要难题。
三、以文化翻译论为指导的英译策略
1. 异化为主, 兼顾归化
文化翻译理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传播各民族的文化, 促进跨文化交流的繁荣。异化策略更有利于丰富其他民族的语言和文化。因此, 译者对汉语文化负载词进行翻译时, 应采取异化为主, 归化为辅的原则。例如,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的英译可以借鉴Alexander Pope的名句To err is human, to forgive divine (人孰无过, 宽恕为上) , 但主要采用归化策略, 这条成语可以翻译成"Man are not saints, how can they free from errors."对牛弹琴可以翻译成"to Play the Lute to a Cow"保留其汉语文化元素, 在译文后加上源于圣经的英文表达"Cast Pearls before Swine"以便让译文读者产生共鸣。
2. 文化等效
任何语言都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 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 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不断加剧。人类丰富多彩的文明也并非格格不入, 在看到文化差异的同时, 我们更应该审视文化之间的大同之处。英汉两种语言虽然属于不同语系和文化圈, 却具有许多相通之处。英汉两个民族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有众多异曲同工之处。汉语中有“有志者, 事竟成”, 英文里有"where 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英文有"time is money", 中文里有“一寸光阴, 一寸金”的表达。在翻译文化负载词汇时, 文化等效是我们应该遵循的策略之一, 这样两种文化可以在翻译中充分对接。
3. 意译内涵
由于文化差异, 在了解源语文化内涵的基础上, 译者应力求突破原文的局限, 切勿望文生义。何三宁在《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以雨花石的翻译为例, 强调译者应充分了解源语词汇的历史起源和文化意象。梁武帝时期, 高座寺的云光法师在雨花台讲经说道, 感动上天, 顿时降花如雨, 落在地上化作雨花石。根据雨花石的起源, 其英译应为Flower-rain Pebbles而不是Rain Flower Pebbles。
4. 移植
移植是指在翻译时把原文词语部分或原封不动地译入目的语中。汉语文化负载词承载的文化信息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和心理积淀, 兰花代表了圣洁, 仙鹤代表长寿, 杨柳代表离别之情, 保留其民族特色, 有利于汉英文化的交流融合。如, 天干地支是十二天干和十二地支的合称, 是中华农历纪年法的基石, 它属于汉文化独有的词汇。保留其形象, 将其译成The Heavenly Stems and Earthly Branches可以在推介本土文化的同时, 丰富译语文化。
5. 诠释
诠释是指文内、文外的解释或加注。对于寓意深远, 代表中国特殊国情的表达, 只有加注才便于译文读者的理解。译文可以在篇幅、时间允许的范围内详尽地介绍源语文化知识。在《史记·赵世家》中记载了胡服骑射的故事, 赵武灵王认为这有利于提高赵国的军事实力。现在这个文化意味浓郁的词汇已然成为改革的同义词。将其译为Riding and shooting in Hun’s garbs (carrying out reforms to make the State of Zhao thriving and prosperous) 既能反映源语文化特色, 又便于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6. 变通
许多汉语文化负载词的隐喻意义是汉文化特有的, 译语读者很难从具体形象联想到其喻义, 因而在翻译中只能译出其喻义。把“护官符”译成official charm, “三寸之舌”译成silver tongue, 把“五婶”译成Aunty Wushen, 把“扫黄”译为porn-purging campaign都是变通的例子。
7. 音译或音译加注释
音译是指使用汉语拼音来代替目标语的翻译方法, 属于零翻译的范畴, 在文化负载词英译实践中被广泛使用。音译汉语文化词极大地丰富了英语词汇。在功夫熊猫这部电影中, 师傅 (Master Shifu) 功夫熊猫 (Kungfu Panda) 乌龟大师 (Master Wugui) 都采用音译的方法。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被翻译为Fuwa, 太极拳被译为Taiji, 音译词汇被目标语读者接受需要较长的过程, 一些过于生僻的音译译文往往被弃用。因此, 对文化负载词音译时, 加英文注释是必要的。随着译文读者对音译词汇的接受, 可以逐渐去掉这些注释。例如豆汁是老北京钟爱的一种小吃, 由于其独一无二的特性, 可将其译为Douzhir (Fermented Bean Drink) 。随着译文读者对豆汁不断地了解, 其英文注释可以省去。音译的对象往往是一些音节较短、立意深刻、文化独特的文化负载词汇, 在使用这种翻译策略时, 译者应该慎重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民族心理特征和译文的可接受性。
汉语文化词汇的英译不仅是两种语码之间的转换, 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行为。用文化翻译理论指导文化负载词汇的英译, 应该遵循“以我为主”的大原则。针对词汇特点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 只有这样才能对隐藏在源语中的文化符号和信息进行有效的传递, 达到文化交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Andre Lefevere.Translation/History/Culture A Sourcebook.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
[2]Eugene A.Nid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8.
[3]Susan Bassnett&Andre Lefevere.Constructing Cultures.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4]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北京.北京:北京文化出版社, 2004.
[5]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6]郭建中.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异化与归化.外国语, 1998 (2) .
[7]郭建中.文化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0.
关键词:汉语习语;特点;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09)22—0207—02
前言
习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文学艺术中的宝石、生活哲理的荟萃,是人民长期沿袭使用的定型词组或短句,是一个民族语言的核心和精华,其内涵丰富,形式精练,形象鲜明,富有极强的表现力。如果说语言是一个民族文化的瑰宝的话,那么习语便是这个瑰宝中最耀眼的一颗明珠。汉英两种语言都有极为丰富的习语。汉语习语在广义上包括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格言和方言等,类别繁多,民族特色突出,正因为如此,汉语习语的翻译也比较复杂,要将其翻译成我们并非母语般熟练的英语来说更是艰难复杂。
一、汉语习语的特点
汉语的习语也称熟语。《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2002年)对熟语是这样定义的:熟语是固定词组,只能整个应用,不能随意变动其中成分,并且不能按一般的构词法来分析。其特点总结如下:
1.结构特点。汉语习语在结构方面有以下三个特点:(1)前后押韵。如: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等。(2)词语重叠。如,糊里糊涂;风餐露宿等。(3)相互对衬。如,狼吞虎咽;路途知马力,事久见人心等。
2.语言特点。习语是语言中独立、不规则而固定的因素。它有以下三个语言特点,即:(1)意义独立。如,汉语习语“露出马脚”的字面意义是“露出马的脚”,而它的独立意义却是“露出破绽”或“暴露缺点”等。(2)突破语法。如,“胡说八道”中的“八道”;“装蒜”、“吃不开”、“蹩脚”等都无法按字面推理。(3)自體完整。如,在汉语习语中可说“雪中送炭”,但不能说“雪里送煤”或“雪里赠煤”;“乱七八糟”不可改为“乱六七糟”等。
二、几种常用翻译方法
1.直译。直译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习语的比喻形象、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因为有的汉语习语在英语中有与其相对应的习语,两者在意义和用法上基本一致,可采用直译的方式,以保持原文的特点。
例,(1)古时候要是一个人的眼睛被敌人挖了,他可以把敌人的眼睛挖出来当作是报复。这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的原则。
In ancient times if a man’s eye was put out by his enemy,he might get revenge by putting his enemy’s eye out. This was the rule of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 出自《圣经》的《旧约·出埃及》二十一章。这一习语被汉语吸收,成为汉语习语中为数不多的外来语之一。既然英语习语和汉语的习语同出一辙,意义未变,就可以直译。
(2)他一家子在这儿,他的房子、地在这儿,他跑?跑了和尚跑不了庙(周立波《暴风骤雨》)。
Escape?But his home and property can’t escape.The monk may run away, but the temple can’t run with him.
俗语“跑了和尚跑不了庙”采用了直译,既保存了原习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也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当直译有困难或勉强译出而英语读者无法理解时,一般应采用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忠实原文内容,抓住内容和喻意这一重要方面,摆脱原文结构束缚,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
例,(1)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杜鹏程《保卫延安》)
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 let Yushan know!
“有个三长两短”比喻可能发生意外的不幸事件,保留其喻意,译为If anything should happen to me……即可。
(2)队员们十分清楚锦标赛的重要性,因此,人人精神振奋、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
Knowing fully well the importance of the tournament, all the players pulled their socks up.
“摩拳擦掌”在汉语里的意思是“鼓起劲儿,准备大干一场”,我们在这里意译为“to pull one’s socks up”,不仅抓住了内容喻意,也表达出了原意。因为英语习语“to pull one's socks up”字面意思为“挽起你的袜子”,其实际意义为“鼓起劲儿”,和汉语“精神振奋、摩拳擦掌”是一个意思。
3.直译和意译兼用。顾名思义,就是在翻译时,采用直译又兼用意译,使译句保持原句的比喻形象再现原文的风格,又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再现原文的内容。
例,(1)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
Braving the wind and dew, Wang Mian travelled day after day past large posting stations and small, till he came to the city of Jinan.
汉语成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 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曹禺《雷雨》)。
But this girl Mei was all by herself and far from home, 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to help her.
“无亲无故”直译为without a single relative or friend, 同时补充上to help her,点出其内在含义,使全句述意完整。
4.借用英语中的同义习语。英语里有些习语和汉语的一些习语采用相同或极其相似的形象或比喻,表达相通或极其相似的喻意。如,“猫哭耗子假慈悲”和shed a crocdile tears, “煽风点火”和to fan the flames等。遇到类似这种情况,就不妨借用英语同义习语来译。现举例如下:
例,(1)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还许有翻身的那一天!(曹禺《日出》)
All you can do is to burn your boats and fight them in the hope that one day you’ll come out on top.
“to burn one’s boat”破釜沉舟,出自古罗马凯撒大帝出征作战时为士兵下定决心,决一死战,使士兵无退路,烧毁战船。汉语的破釜沉舟,出自楚霸王项羽,两句成语的寓意和构词上相似,所以借用英语to burn one’s boats来表达,无论在内容、形式、色彩等方面都十分吻合。
(2)我没有想到他对同志们的批评充耳不闻。
I did’t expect hime to turn a deaf ear to the comrade’s criticism.
“充耳不闻”,这里借用英语同义习语to turn a deaf ear to 来表达,也很妥帖。
5.节译。在汉语习语中,常有并列的对偶结构,用两个不同的喻体表达相通的喻意。例如:“取之不尽、用之不竭”,“铜墙铁壁”等。对此类汉语习语通常可采用节译法,即省去并列重复的部分,保留它的基本喻意。
例,(1)忽闻有人在牡丹亭畔,长吁短叹(罗贯中《三国演义》)。
Suddenly he heard a rustloe in the peony pavilion and someone sighing deeply.
“长吁”和“短叹”表示同一个概念,所以译文仅以sighing deeply概括这两者之意,无需既译“吁”又译“叹”。
(2)不是鬼使神差,好端端的他怎么会抽上了鸦片烟?
Had it not been for the influence of devils, how would a decent fellow like him hve taken to smoking opium?
“鬼使”和“神差”两者意思重叠,所以只译做the influence of devils就够了。
下列习语也可用节译法,例如,愁眉苦脸gloomy face,不学无术uneducated,断子绝孙die sonless等。
6.直译加注。加注是在译文中添加读者理解习语所需的文化信息和背景知识,从而既保留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文化蕴涵,又能确保原文意义或内容很好的传递给译文读者。一些含有典故的汉语习语为了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和形象常采用直译,但需要加注以避免使读者感到莫名其妙。
例,(1)班門弄斧
Show off one's efficiency with an axe before LuBan—the master carpenter.
为了便于英语读者理解,首先在译文中增译了show off one’s efficiency,点明了班门弄斧的喻义,又加注了理解该成语所需的文化背景信息,即鲁班是一名master carpenter。这样的处理方法既简洁明快又使读者一目了然。
(2)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毛泽东选集》)二卷,681页)。
This SimaZhao trick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司马昭之心”译为Sima Zhao trick固然保留了原文典故中人物的姓名,但Sima Zhao trick是什么意思呢?若不加注,译文是无法理解的。所以加注Sima Zhao was a prime nimister of Wei(220—265)who nursed a secret ambition to usurp the throne.The emperor once remarked: “Sima Zhao’s intention is obvious to every man in the street.”
结束语
美国著名翻译家奈达曾指出,“译文接受者和译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应该与原文接受者和原文信息之间的关系基本上相同”。在跨文化交际中,习语的翻译虽有各种不同的方法可采用,但要达到“基本相同”,就要对英汉两种语言尤其是习语产生的背景以及其内涵、喻意有正确的认识,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灵活处理,正确翻译,从而有效地进行跨文化言语交际,不断促进和加强各国人民之间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参考文献:
[1]EugeneA.Nida.Towarda Science of Translating[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64:159.
[2]金堤,等.效翻译探索[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吴瑾瑾.实用英汉翻译[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43.
[4]吕瑞昌.汉英翻译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3:37-145.
韩语翻译个人简历模板在写个人求职简历时大学生个人简历网下面提供这一篇韩语专业个人简历为写简历时参考。大学生个人简历网还为求职者推荐这份日语翻译兼职简历模板为模板,更多的专业简历在大学生个人简历网。
姓 名: 性 别: 男
年 龄: 23岁 学 历: 本科
工作年限: 应届生 婚姻状况: 未婚
户 口: 云浮市 身 高: 173cm
居 住 地: 吉林省长春市 现任职位: 朝韩组志愿者
待遇要求: --3500/月 到岗时间: 面谈
希望地区: 珠海市 云浮市
希望岗位: 其它外语翻译
自我评论
对事情认真负责,能够做到工作踏实、认真细致,且有较强的责任感; 沟通能力强,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具有极佳的`团队合作精神;
适应能力较强,能够积极上进,具有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精神;
学习能力较好,能主动学习吸收新的知识;乐于接受挑战,敢于尝试不同的事物和工作;接受能力强,反应敏捷,能够很好地处理突发事件。工作经验
某公司 -08 - 2010-09
公司性质:市政、公用事业
担任职位:朝韩组志愿者
离职原因: --
工作职责和业绩:
主要负责接待朝鲜商务团,并随行翻译,现场互译。 教育经历
长春理工大学 -09 - -07
最高学历:本科
专业名称:韩国语
专业描述:主修韩国语精读,中韩互译教程,韩国语听力,韩国文化体验
技能专长
技能专长:
众所周知,MTI是新兴专业,而韩语MTI更是最近两年才开始招收研究生,报考本专业的人少之又少,所以没有什么前车之鉴。我一开始准备的是天津外国语大学(以下简称天外)的韩语学术型硕士,直到天外的招生简章出来,看到新增了一个韩语翻译硕士,我才临时换的韩语MTI。说实话,学韩语的学生绝大部分都会考韩语学术型硕士,我也因此而倍感压力。于是我便想,不如换个方向,考韩语翻硕,不仅能避开激烈的竞争,而且翻译硕士更具实用性,就业前景更好。于是果断换了专业,开始准备韩语翻硕。这样算来,从开始准备到一月份的初试,我仅仅准备了4个多月。
与其他语种的MTI一样,韩语MTI初试一共考四门,分别是:思想政治(100分),翻译硕士韩语(100分),韩语翻译基础(150分),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150分)。
先说说翻译硕士韩语。这一门考的是基础知识(单词、语法、阅读、写作等),我以前参加过韩国语能力考试(TOPIK),想必韩语专业的学生大部分都参加过这一考试。基础知识已经没有什么问题,所以没必要把太多的精力花费在这一门上面。我只是在考试前翻了翻语法书,看了几套TOPIK真题,练笔写了几篇作文(以议论文为主)。
再说韩语翻译基础。这一门考30个专业术语(15个中译韩,15个韩译中),一篇中译韩的`短文,一篇韩译中的短文。由于韩语MTI没有指定教材,我便把市面上主要的韩语翻译书都买来看了,有《中韩翻译教程》、《韩中翻译教程》、《韩国语口译教程》等。先看了里面的翻译技巧、常用句式,这些一定要记下来。除此之外,我把这三本书里面的主要文章都背了下来,尤其是中韩翻译,因为我感觉要比韩中翻译难。于是我几乎把《中韩翻译教程》里面的文章译背了下来,虽然想着不会考到原题,但肯定会对翻译有所帮助。结果皇天不负有心人,初试的时候竟然考到了20分的原题,是《中韩翻译教程》里面一段课后翻译题,让我不禁欣喜若狂。术语方面,我在网上下载了许多韩语术语,主要是计算机和经贸术语,每天背几个,在初试之前就已经积累了不少术语。
汉语写作与百科知识,这一门让我哭笑不得,因为这一门不是努力就有收获的。准备初试期间,我在学校图书馆借了一本百科词典,每天背上一些我感觉能考到的词条,还做了厚厚的一本笔记。结果可想而知了,那么多词条,考试只考25个,就像大海捞针一样,我又怎么会猜得准?背了那么多词条,结果一个也没考到,白白浪费了那么多时间。应用文写作和议论文写作,我也没有准备到点子上,写作水平也不是一天两天能提高的。我在这一门上面下了很多工夫,但却并没有什么收获。建议大家在准备这一门的时候,不要花费太多的时间,看一看MTI考研大纲规定的几种应用文写作的文体格式就好了。至于百科词条,是要靠平时积累的,临时抱佛脚并不可行,如果实在没有时间就不要准备了,初试的时候知道什么写什么就行了,肯定会得分的。议论文写作也没必要太耗费精力,考前练笔写几篇就可以了。
近几年, 在全球“汉语热”热度逐年上升, 据统计数据显示, 截止2010 年, 全世界已有109 个国家开设了汉语学科, 在世界各地的很多国家, 学习汉语的人数迅速增长。但是由于一种语言与另一种语言间存在许多差异, 所以学习一门新语言比较困难。现在越来越多的韩国人在学习汉语, 而汉语学习的过程又接近于了解汉语和韩语的联系和区别的过程。所以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掌握汉语的特点是非常重要的。
二、汉字词在教学中的作用
由于文化等多方面原因, 对韩汉语教学有其特有的优势以及特点。一般来讲, 韩语词汇是由汉字词、固有词、外来词三部分组合而成的, 而汉字词在其中占有着非常高的比例经不完全统计显示, 在韩国与词汇中, 汉字词的占有率在60% 以上, 还有一部分学者主张“在常用的 ( 韩语) 名词中90% 为汉字词” ( 李翊燮1993) 。所以, 笔者认为, 汉字词是对韩汉语教学中的突破口。
( 一) “同形同义”汉字词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及作用
在韩语中, 有一部分汉字词是与汉语当中的词语完全对应的, 例如“心脏 ( ) 、画家 ( ) 、期待 ( ) 、便利 ( ) 、有名 ( ) ”等: 韩语两套数词系统中的其一———汉字数词也是取自于汉语, 例如“一 ( ) 二 ( ) 三 ( ) 十 ( ) 百 ( ) 千 ( ) ”等。
在这些同形同义汉字词中, 不但词义完全一致, 而且发音也是非常相似的, 例如: “已知看 ( ) 病 ( ) 、院 ( ) 长 ( ) 两个词, 不难推出汉语为‘病院’即医院的意思。”再例如以下的比较 ( 见表一) :
从以上不难看出, “经历”的“经”字, 在韩语里写成“”。通过表格我们同样可以看出“经书”的“书”字在韩语里写成“”, 并且发音也是非常相近的, 这样的对应性对韩国学生的理解记忆非常有帮助, 可以使其在较短的时间之内掌握较多的汉字词, 并且可以熟练地运用。这样可以不用从简单的汉字开始一点点教授复杂的汉字, 只要教会他们在他们的母语中有很多和汉语词汇一一对应的汉字词, 同时利用类似于上表格中的“关键词”的方式进行传授记忆可以大大提高韩国学生学习汉语的效率, 这样的举一反三在对韩汉语教学中可以起到巨大的作用。
( 二) “异形同义”汉字词在对韩汉语教学中的教学法及作用
在汉语和韩语两种不同的语言中, 也有相当一部分是类似但不完全等同的词语, 也是因为其相似性从而大大增加的区分的难度, 一些词汇在汉语中, 其引申义有着广泛的应用, 但在韩语中体现的仍然是这个词的本意, 这就会导致在字面上产生区别。例如: 日曜日 ( ) 和星期日 ( ) 两个词都是指的是在星期六之后以及下一周的星期一之前的那天。在过去中国使用“日曜日 ( ) ”的形式, 但是由于形式复杂后来历法改革为“月 ( ) 、火 ( ) 、水 ( ) 、木 ( ) 、金 ( ) 、土 ( ) 、日 ( ) ”7 天为一星期. 但是在韩国现在仍然使用中国的历法, 故而产生汉字形式上的差异。再例如“出世 ( ) 和出息 ( ) 两个词中, ‘’是指在社会上有名望或地位高, 而‘ ’是指 (1) 获利; (2) 上进, 进步; (3) 本事, 能力; (4) 指从商等。在类似于这样的词汇辨析中, 虽然有相似性容易导致韩国学生对一些词汇的混淆, 但是我们在找到其共同性以及差异性之后对其进行对比记忆, 会更加加深对汉字的理解。在对于“异形同义”单词的记忆中, 利用对比记忆是最好的方法, 并且“异形同义”单词在韩语及汉语的联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对韩汉语中汉字词教学法
许多韩国学生都有这样的疑问: 汉语中最大的特点就是汉字, 但是为什么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时候汉字没有被作为重点的部分进行讲授呢?所以在对外汉语, 尤其是对韩汉语教学中, 笔者个人非常赞同“语文分开”教学法。即将汉语教学分成“口语、写字、识字”三部分, 通过这三大部分不同模式的合理搭配能够快速提高韩国留学生的汉语水平, 并且坚持分开教学的两个原则: 教学初始时期将“语”和“文”分离; 第一步进行口语和汉字字形的教学, 第二步再进行识字阅读教学; 并且以韩语和汉语的桥梁———汉字词作为教学的中心和基础, 对汉字进行“说、写、记”三方面的学习。这将快速提高韩国学生的学习效率, 更快、更准确地对汉字进行理解, 并且以汉字为切入点从而对汉语进行进一步的学习。
四、结论
汉字词可以说是汉语和韩语中的重要桥梁, 正确掌握汉字词的学习方法, 认识到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意义非常重要。以上通过对汉字词特点的分类以及在对外汉语中汉字词教学方案的分析, 我们不难理解, 想要学好汉语, 从汉字词角度进行切入是最好的, 也是最重要的方式。“同形同义”词采用对应记忆的方式, “异形同义”词采用对比记忆的方式, 通过对汉字词进行归纳分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综上所述, 教师只有认识到对外汉语教学中汉字词的作用并正确运用, 才会对学生的汉语学习有重要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春明.韩国语汉字词意义对比研究[D].中南大学, 2009.
[2]吴恩锡.韩国语“汉字词”与对韩国学生的汉字教学[D].汉字文化, 2008.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
(责编 张景贤)
摘要:目前,在韩国和中国的学术界对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研究不是特别多。本文采用查找收集资料的方法,本着对比语言学理论的原则,对韩汉两种语言的过去时态、现在时态和未来时态等的词汇形式和语法形式进行分别对比和分析,寻找出异同点。
关键词:时态 范畴 对比
韩语和汉语之间的差异很多。尤其是韩语和汉语在时态表现方面的差异,对那些将韩语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势必产生一些疑惑和困难。因此,本论文针对韩语的时态范畴和汉语的时态范畴进行对比研究,以期查找出韩语和汉语的区别特点。希望借此研究能给韩汉语言学习者提供一些帮助。
一、时态范畴
“时”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的行为发生的时间与说话时间的关系。一般分成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3种形式。韩语有时的范畴,但是汉语没有时范畴。
诸多学者认为,“态”是动词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动作性动词与施事名词的关系。一般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关于“态”的概念,也有学者提出了自己不同的看法。金哲俊(2011)认为态范畴是指具有履行行为特征的语法范畴。态范畴通常可分为行为的持续态、完了态、未完了态。汉语中分别用“着”和“了”表示持续态和完了态。
A.弟弟吃饭。 (未完了态)
B.弟弟吃着饭。 (持续态)
C.弟弟吃了饭。 (完了态)
从学者的观点来看,我们了解到“时范畴”和“态范畴”是两个不同的语言学概念,并不存在“时态范畴”的概念。这样以来,本论文针对韩汉语时态范畴对比的研究就陷入了一个寸步难行的境地。依据许余龙的《对比语言学》,我们了解到对比语言学的目的,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进行尽可能详尽地深入比较,探索不同语言的内在特征。因此,我们引入了“时态范畴”这一概念。此处的“时态范畴”既不属于时的范畴,同时也不属于态的范畴,是一种集合“时范畴”和“态范畴”为一体的新范畴。
弟弟在家里玩。 (持续状态)
二、词汇形式上的对比
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 ”等,汉语中有过去、古代、从前、以往、历年、往年、一向、从来、上星期、当初、当时、刚才、去年、前天、上个月等。韩语中表示过去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刚刚、起初、已经、又、顿时、本来、曾经、才等。
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现代、现在、这时、每天、常年、平时、年年、如今、有时、目前等。韩语中表示现在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有从来、一向、历来、至今、永远、随时等。
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名词有“ ”等,汉语中有“明天、后天、下星期、下个月、明年、后年、以后等。韩语中表示将来时态意义的时间副词有“ ”等,汉语中表有从此、立刻、马上、就等。
三、语法形式上的对比
(一)过去时态
韩语的过去时态一般规定为事件时先行发话时的时间表现,过去时态一般表现为“ ”、“ ”等过去时制词尾,由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的结合形
“ ”,以及冠形词形词尾“ ”和
“ ”。汉语过去时态没有表示时间的语法形式。
我昨天看了那部电影。
(二)现在时态
韩语的现在时态以事件时和发话时一致的时间表现规定,一般用现在时制词尾
“ ”,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来表示。汉语的现在时态可以依靠助词“正在、着”和时间词表现,其大多数情况是一种空形态。
弟弟吃饭。
(三)未来时态
韩语中表示未来时态的词有先语末词尾
“ ”, “ ”等,补助形连接词尾“ ”和补助动词“ ”、“ ”的结合形“ ”“ ”,冠形词尾“ ”,惯用型“ ”。 汉语的未来时态用“要、会、可能、肯定、应该”等助动词和时间词表示。
明天可能会下雨。
在本论文中,通过韩汉语时态范畴的对比,我们查明了两个语言之间的共同点和不同点。韩语以形态变化表示时态,相反,汉语的时态没有形态变化,主要靠谓语的意义。在词汇形式上,韩语和汉语都可以使用时间名词和时间副词来表现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但是,韩语的有些时间名词可以通用为时间副词,在汉语的应用过程中,时间名词不具备此项功能。在语法形式上,韩语用时制词尾、冠形词形词尾、惯用型等来表示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汉语主要依靠助动词来表示。但是,韩语和汉语并不是一一对应的,具体情况已经在本论中详细分析过。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语言研究》的“汉语的时态和时态成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商务印书馆.2006(6).
[3]戴庆厦.《语言学基础教程》,商务印书馆,2010(9).
[4]崔曦秀.俞春喜,《韩国语实用语法》,延边大学出版社,2008.
[5]李得春.《韩国语语法教程》,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6]金哲俊.《语言学概论》,延边大学出版社,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