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教学一得

2024-09-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成语教学一得(精选8篇)

成语教学一得 篇1

成语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瑰宝。指导学生学习和理解成语,对充实学生的语言基础,丰富学生的语言质量,增强学生语言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述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也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的基本要求。我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对成语教学做了一点尝试,作了总结归纳。

一、会意停顿,朗读理解。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几乎都来用两两隔开的方法教学生读成语,如“三顾/茅庐”“绿草/如茵”,“变幻/无常”,“安居/乐业”因为这样的朗读听起来即整齐,又有节奏感。其实,有些成语我们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意思来停顿。如“川/流不息”,这样朗读起来便于学生联想到“水不停地流动”,类似的成语还有“必/不得已”“兵/不厌诈”“避/而不谈”,还有一类成语朗读时可以这样停顿,如“自以为/是”,这样一读意思很明确:“自己以为是对的”。类似的成语有“无动与/衷”“必经之/路”“不解之/缘”等等,不同的停顿便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成语的意思,因此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对成语朗读方法的指导。

二、变换词序,点拨理解。

在教学成语时,我们往往会为了某个成语意思的理解寻找各种图片、各种道具,有时还要准备些精彩的节目表演……其实,在教学时,我们只要变换一下成语的词序,意思就很清楚了。例如,教学《庐山云雾》一文时,为了理解“千姿百态”老师费尽心思,图片欣赏一幅又一幅,课文朗读一遍又一遍,最终也就是完成了理解成语的意思。但我们不妨试着变换一下词序,变“千姿百态”为“千百姿态”或“姿态千百”,学生很快就明白了,类似的成语还有“避世离俗”变换词序为“避离世俗”,“残军败将”变换词序为“残败军将”。类似这样的词语,我们不必大费功夫去引导学生体会,只需轻轻一点拨,学生就能完全理解。

三、故事明理,自学理解。

对于寓言成语理解,我们应抓住小学生爱听故事的特点来教学,如“拔苗助长”,“守株待兔”,“亡羊补牢”等,这些寓言故事成语都通过一个短小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再联系生活实际,学生定能理解记忆当学生再遇到寓言成语时,很自然地想知道故事梗概,便于自学理解。

作者邮箱: hbyxchly@126.com

成语教学一得 篇2

一、精心备课

要提高课堂效率, 教者必须先精心备课。备课要注意那些问题呢?

1.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课程标准》, 因为它是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南。

如果连《课程标准》都不熟悉, 备课就必然随心所欲, 偏离教学方向, 上课当然就事倍功半。

2.要刻苦钻研教材。

教师对教学内容一定要了如指掌, 最好通读教材, 了解所教内容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作用, 对高中化学的学习会有哪些影响?这样, 才能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 才能动手书写教案。实验要精心设计, 演示实验一定要试做。保证成功。

3.教师一定要了解学生实际, 备课一定要有针对性、层次性。

要对学生的来源、成绩的好坏、学习的状况、学习方法与习惯等有所了解。这样, 备课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实事求是, 有的放矢, 不然就成了闭门造车, 教案写得再好也不一定实用。

4.教学目的一定要明确。

每一节课都应有教学目的, 教学目的不要贪多, 但一定要准确, 落到实处。有的教案教学目的很详细, 但教案内容与目的流于形式, 不起丝毫作用。

5.教学观念要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 满堂灌, 现在则强调以教师为主导, 学生为主体。备课时要考虑怎样使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不仅要考虑怎样教, 更重要的是要考虑学生怎样学。讲完题目后要进行简单的小结, 尤其要理清解题思路, 总结解题方法, 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 自主动手操作, 和举一反三的能力。

6.课后作业要精选。

减轻学生负担并不是不能布置作业, 为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掌握, 配以必要的练习题是无可厚非的, 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但题目要精选, 要有代表性, 以少而精为原则。最好能在课堂上留一点时间, 让学生完成作业。这样对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负担无疑是有益的。必要时可布置一些简单的课后探究实验, 如:水的净化, 快餐盒的降解等。既可以巩固所学知识, 又可以培养动手能力, 增强环保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二、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

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必须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努力:

1.组织好课堂教学

正式上课前, 教师一定要组织好课堂教学, 要为创设良好的学习气氛而努力。教师要在上课前赶到教室, 让学生做好课前准备, 让沸腾的教室安静下来。上课时要注意随时组织课堂教学, 有些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 常常出现发愣、随便讲话、做小动作等情况, 教者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因为这样发展下去, 教师会威望扫地, 恶性循环后, 不听课的人将会越来越多。本人中学时代就曾碰到过这样的老师。尽管他知识水平很高, 教学认真负责, 但教学效果平平, 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不佳。那么, 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呢?常见的方法如:注视法。即教师在不中断正常教学过程的前提下, 用眼神注视提醒学生注意;停顿法。即教师不中断教学思路, 不讲其它话, 仅是停顿时间稍长些, 而引起学生的注意, 使教学秩序恢复正常。这样既不影响教学, 不浪费上课的宝贵时间 , 又使不守纪律学生的自尊心得到尊重。提醒法。有些学生虽在听课, 但不习惯及时记录, 要给予提醒。因为记录是对遗忘的一种补救。

2.优化“开场”, 激发兴趣

每节课的“开场”非常重要, “开场”设计得好, 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可以开门见山, 也可以从兴趣实验入手。上课前一般不要检查作业, 如果教师一上课就因为作业问题而批评学生, 让学生在不快的心情、紧张的气氛中学习, 学习兴趣不浓, 学习注意力肯定就容易分散, 教学效果当然会受到一些影响。

3.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要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方法, 要精讲多练, 精讲巧练。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他们勤动脑, 多动口, 常动手。教师只能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 具体表演者是学生。如果上课真的让学生进入“角色”, 主动表演, 那课堂效率一定会有成倍的提高。有些演示实验可采用多媒体来完成, 全班学生都能看清, 必要时还能重放。

4.讲究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也要讲究艺术。同样一个内容, 有的老师讲学生听课积极, 气氛活跃, 有的老师讲按部就班, 平平淡淡。这里就有一个教学艺术, 教学效果的问题。其中教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教师的语言除了要准确精炼外, 还要生动形象, 富有幽默感, 这样, 才能吸引学生。有的教师上课时还有鲜明的动作, 拥有丰富的表情, 常用生动形象的比喻, 这些都是能吸引学生注意力的, 运用得好会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要有良好的师德

教师要有良好的师德, 要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 要把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去。上课时要做到:

1.在课堂上要衣着整洁, 仪表端庄。

既不要浓妆艳抹, 也不能不修边幅。要给学生一个和蔼可亲, 容易接近的形象。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这样, 教师和学生才能缩小距离, 打成一片, 从而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

2.上课要精神饱满, 声音清晰, 充满激情。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望。如果上课时教师萎靡不振, 那学生可能就会恹恹欲睡了。这样, 上课的效果可想而知。

3.要厚爱每个学生。

教师不能戴着有色眼睛看学生, 成绩再好的学生也有缺点, 再差的学生也有闪光点。教师对学生的不良行为, 要做到诲人不倦, 即使对犯有错误的学生, 也不能羞辱、讽刺、挖苦。更不能赶出教室, 剥夺他们受教育的权利。我们要把学生当自己的弟妹、子女、亲人一样看待, 经常和他们在一起交流、说话、谈心, 这样, 学生就会热爱自己的老师, 也就会喜欢老师讲的课, 老师的话学生就爱听, 老师的要求学生就会去满足, 教学效果也才会好。

教学一得(3则) 篇3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生物》第一册第一章“实验一:生物组织中还原糖、脂肪、蛋白质的鉴定”中,利用大豆和鸡蛋蛋白做实验材料,无论是用大豆做实验材料还是用鸡蛋蛋白做实验材料,价格比较贵,并且浪费的原材料也多。经过反复实验,采用白萝卜代替大豆和鸡蛋的蛋白做实验材料也取得较好的实验效果。称取50 g萝卜洗净切块,加水30 mL,粉碎机粉碎,将匀浆用纱布过滤,向经纱布过滤的得到的滤液中加入10%NaCl溶液,直至沉淀析出,用滤纸过滤,将滤纸上的沉淀物放入试管中,加入1 mL蒸馏水,振荡均匀,加入双缩脲试剂,溶液呈现紫色,说明有蛋白质的存在。

(金振侠 河北省秦皇岛市开发区燕大附中 066004)

探究人手上具有细菌及估算细菌数量

1 人手上是否具有细菌的探究活动

1.1 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的配制

材料: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琼脂15 g、水1 000 mL。

配制过程:用500 mL水加琼脂,煮沸熔化后,加牛肉膏3 g、蛋白胨10 g、NaCl 5 g后,搅匀,补足水量达到1 000 mL。用pH试纸测该培养基的pH,使pH在7.4~7.6间为宜。

细菌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按一定比例配制的此种培养基营养全面,更有利于细菌的生长。

1.2 高温灭菌

取等量配制好的培养基迅速倒入2个相同的培养皿中,如果不及时迅速,就会因温度降低而致使培养集中的琼脂凝固而不能倒出。然后用1 kg/cm2蒸汽压灭菌30 min后,取出冷却后待用。

此步操作的目的是去除培养基及培养皿中的杂菌污染,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1.3 接种

在标签纸上标出组别、实验日期、编号(1号或2号)后,将标签纸贴在两培养皿的底面。

用无菌棉棒擦取手指处后,在无菌条件下,迅速打开1号培养皿盖,在其内培养基上轻轻涂抹,然后密封好,作为本实验的实验组;2号培养皿密封好,不做任何处理,作为本实验的对照组。这样保证了实验结果只是单一因素不同引起的,使实验结果具有可信度。

1.4 恒温培养

细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温度,为其提供适宜的温度,有利于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把接种后的1号培养皿与不做任何处理的2号培养皿同时放进保持恒定温度的培养箱中进行培养,7 d后观察实验现象。

1.5 实验现象及说明的问题

1号培养皿内形成了粗糙型小的菌落,其表面干燥、皱褶;2号培养皿没有任何现象产生。通过以上对照实验可以说明人的手上确实有细菌的存在。

2 人手上细菌数量的估算及由此搞好个人卫生的启示

假设你手上此刻有100个细菌,细菌的繁殖速度按每30 min繁殖一代计算,在没有洗手的情况下,4 h后你手上的细菌数目是多少?

因为细菌是进行分裂生殖的,就是1个分为2个,所以4 h之后,手上的细菌数目应为100×28=25 600个。

由以上计算给人的启示是:要养成搞好个人卫生的良好习惯,要经常洗手、洗澡、换洗衣物,这样才能减少自身携带的细菌数目,减少被细菌感染而生病的可能。

(马 博 山东省肥城市石横特钢有限公司学校 271612)

(赵学敏 山东省肥城市泰西中学 271600)

(贾爱春 山东省莱西市夏格庄镇刘家疃中学校 266606)

生物教学要加强学具制作

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过程中教师是教育者,起主导作用,而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和学生的相互沟通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保证。教师讲得多,教学效果不一定就好。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的讲解过多,用经验干扰了学生的认识过程,扼杀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探索机会。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注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让他们在探索中“扮演”科学家的角色。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在新课教学和复习阶段都鼓励学生动手自制学具。笔者认为,让学生通过学具自制,既能检验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更能让学生的创造力得以发挥。

1 通过学具制作,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具是通过视觉对学生产生影响的。通过学具,既能强化学生的视觉活动,更能锻炼学生手脑并用的能力。同时还能让学生在对其他同学制作学具过程的观察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丰富自身的感知材料。实践证明,当一件经学生千辛万苦、反复琢磨研制而成的“作品”捧在学生自己的手心时,学生油然而生的兴奋、成功感,不仅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感到格外亲切,而且浓厚的兴趣也会随之而来。如在讲DNA的结构与复制以前,笔者先让学生根据课本提供的图样自制一个DNA结构模型,并在上课时将自己的“作品”带入课堂。结合教师的讲解,学生对DNA的化学结构和空间结构再进一步展开丰富的想象。这不仅使DNA结构变得让学生易于接受,而且还使学生真正体验了又一次成功的喜悦。

2 通过学具制作,降低教学难度,提高课堂效率

正如画家画竹,一定是先成竹在胸一样,学生要将学过的知识熟记于心,也必须先使研究对象的特征先呈现在自己的脑子里。为达此目的,笔者在讲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时,首先通过挂图,再通过用显微镜对洋葱片的观察让学生了解细胞的结构特征,然后才引导学生阅读并帮助他们分析教材。实践证明,这一做法完全使笔者的教学达到了“温故而知新”的效果,既大大降低了细胞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知识点的教学难度,又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3 通过学具制作,强化所学内容

学具是一种定向的心智活动,其方式决定于教学目的和教学程序,有利于揭示概念的本质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着力于突破所授内容的重难点,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高二生物细胞分裂的教学,单凭教师的语言说教,让学生去区别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图,对初学者来说是比较困难的。笔者进行该教材内容教学时,有意邀约学生与笔者一道制作细胞分裂的动画,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学生为了参与教师的这一活动,除了自发地预习课文以外,还自发地根据教材给定的概念、特征,经比较、修改,绘制出各时期细胞中染色体的数量变化。然后又将自制的图形与教材中的图形进行比较。这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更强化了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4 通过学具制作,培养实验能力,增强对知识的理解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求学生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无论是教师用学具演示还是学生对学具操作,其实都是通过各种直观手段牵动学生的感官,使所学抽象知识得到“物化”。实践证明,学具的利用既有利于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获得大量的感性材料,帮助学生分析、比较、抽象、综合、概括出理性知识,更有利于强化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启迪学生潜能。教师在教学中若能鼓励学生制作学具,想方设法调动他们制作学具的兴趣,则更利于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更利于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更能容易使学生较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更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教学一得 篇4

新课改在贵州省已经是第二轮了,但是很多老师仍然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忽视了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高中很多学科仍采用满堂灌,造成学生失去对学习本身的兴趣,只剩下对某些功利的追求,一些老师虽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但转变不得当,把“自主学习”变成“放羊式学习”,有的教师则把不需要讨论的问题让学生讨论,而有些需要讨论的问题却只给予学生一分钟的时间就草草收场;还有教师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所问的问题多而浅,不但不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反而使学生厌倦。其实在我看来,新课改的到来确实对教师提出了难题,但我们没必要惊慌,接受改革的理念,不是说放弃自己传统的东西,而是要结合自己的教学风格,全面清楚的认识我们学校的学生特点,合理高效的安排课堂教学,正所谓“鱼和熊掌不可兼得”,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特色,新课改的到来不是让教师重头来,而是打破传统,保留好的,融入新的。其实我一直在想,能进入我们学校的学生绝对不是天资聪慧,而是踏实努力的,造成今天教学上的不利局面并不完全是学生的问题,有些时候是因为我们不理解学生,本着一片好心抹杀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回过头还一味的要求他们反思、总结,学生面临这些问题还不能选择逃避,肯定很难受。

作为老师,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从学生需要出发,真正做到换位思考,这种换位思考不仅在本学科,更要和其他学科充分结合才能发挥它的最大作用,试想一下如果老师让学生一个晚上抄完两本书上所有要背诵的内容,那么第二天他就只能抄其他科的作业以避免被老师批评;如果老师要学生做30页的参考资料,要求直接抄答案,那第二天上课学生的状态可想而知,这是学生态度有问题还是能力有问题呢?当然,这只是我的一种想法,我也清楚,自己没有权利去改变其他人,但我想试试影响周围的人,我坚信,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想去做,一切才有价值,学生只有不怕,才能期待他喜欢,希望有这么一天,我们的学生开心说“知识是严谨的,学习是快乐的”。

课堂即生活-识字教学一得 篇5

课堂即生活――识字教学一得

无锡市东亭柏庄小学 过春燕

苏教版语文教学第三册中的《识字8》是让学生认识以“包”字为声旁,加上不同的形旁组成的“饱”“炮”“苞”“泡”这几个字。在教学“饱满”这个词时,我是这样操作的:

师:(出示生字“饱”)谁来给“饱”字找朋友?

生:吃饱

生:饱饱的

生:饱满……

师:小朋友,老师买了一些豆荚,我们一起把饱满的挑出来。

生:(分组活动,挑豆荚。)

师:你们挑到饱满的豆荚了吗?把它高高地举起来。

生:(争先恐后地把豆荚举给老师看。)

师:(摸摸这颗)你真能干。(摸摸那颗)呀,你们看,这颗豆荚里面有三粒长得饱满的豆子!(从桌子上拿出一颗挑剩下来的豆荚)你们为什么不挑这一颗呀?

生:这是瘪的。

师:对呀,买豆荚可一定要挑――

生:饱满的。

师:(出示生字“饱满”,让学生认读。)

师:瞧,这位小朋友上课精神特别饱满,坐得端端正正,眼睛一直盯着老师。来,你精神饱满地领大家读这个词。

生:饱满 (其他学生顿时都挺直了腰)

师:我们一起精神饱满地读这个词。

生:(声音响亮地)饱满

……

教学书写生字“包”:

师:(出示课件)小朋友,仔细看电脑老师是怎样写这个字的?(展示“包”字的笔顺)看清楚了吗?自己试着描一个“包”字。

生:(描红)

师:谁来说说,写这个字要注意些什么?

生:最后一笔竖弯钩要写得长一些,把上面的部分包在里面。

生:横折钩和竖弯钩都要写得饱满一些,这样才好看。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而且还会用上刚才学过的“饱满”这个词,老师真为你感到高兴。

识字教学是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虽然教材在识字的.编写上力求形式多样,但如果仅仅让学生根据教材编写的形式去识字,其实也是非常枯燥乏味的,而且识字量多,学生容易混淆。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识字教学要充分利用儿童的生活经验,注重教给识字方法,力求识用结合。”在教学《识字8》时,我也注重体现这一点。“饱满”这个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1、丰满;2、充足。如果教师直接把这些内容灌输给学生,他们是接受不了的。于是我通过创设挑豆荚这一情景,让他们亲手摸一摸,体会“饱满”就是“丰满”的意思,又通过表扬学生的精神面貌让他们了解“饱满”的另一种含义。这样,学生就能深刻地理解“饱满”一词的不同用法。在写字教学时,学生还能融会贯通,熟练地使用所学的词语。这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语文教学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只有将学生的生活与课堂紧密相连,在交流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兴趣,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高中语文祖国山川颂教学一得素材 篇6

《祖国山川颂》上什么?这是笔者常听到的一个问题。确实,爱国主义的作品在各级教材中是屡见不鲜的。对于这篇课文而言,文句的含义需要挖掘,但是没有什么难度;要了解的特殊情怀,顶多加个背景,学生自己看看也马上能懂。对于有经验的教师来说,找不到属于一篇课文独特的教学要点的情况会令人感到心里不踏实。由此,出现前面的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篇课文教什么呢?浙江省《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研习《祖国山川颂》,理解祖国的含义及人与祖国之间的关系无法割舍的原因,了解‘颂’这一传统表现手法的特点”。其中,前半句重视的是文本的人文性,后半句重视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这个目标要求教师将人文性与工具性结合起来进行教学。现在的语文教学中的热门话题是“有效教学”,那么怎么使这样的教学目标在学生身上产生实际的效用呢?

经仔细思索,笔者认为懂得了“颂”的特点将有助于改善学生对“排比”这一表现手法的认识,事实上我们可能从没想过有没有帮助学生将对这个知识点的认识落到实处。我们可以利用《祖国山川颂》表现手法上的特色将“排比”这个知识点讲具体,那样便可以起到激活人文性的效果。这样的教学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育应该会显得更“实用”。下面就是笔者课堂操作的一个片段。

师:同学们,“颂”是一种古代的文体,刘勰《文心雕龙》中说:“颂者,容也,所以美盛德而述形容也。”《艺文类聚》中也提到:“颂,诗之美者也。”颂,原为歌颂神的舞歌,转为歌功颂德的诗,后来就更为宽泛,一切以赞美、歌颂为主题的都可以称“颂”。《祖国山川颂》中,“颂”便点明了文体,内容上多是赞美、歌颂,写法上多用铺陈。请问,由此类文体的特点你是否想到课文中运用最多的可能是哪种常见的修辞方式?

生(纷纷):排比。

师:请说说排比有什么作用。

生:结构整齐,有节奏感;渲染氛围,增强语势,使情感更强烈。

师:我猜到同学们会这样说,但是排比的作用不止如此,今天我们就通过对《祖国山川颂》前五段的学习,巩固和完善我们对“排比”的认识。请大家一起来读一下课文的一到五段,读的过程中看一看这五段中有几处排比句。

(师生齐声朗读)师:谁来说一下,你认为哪些段落中出现了排比句? 生:

四、五两段出现了大量的排比。

师:我来补充一下。铺排是铺陈、排比的简称。在古代民歌中运用得极为普遍。它既可以淋漓尽致地细腻的铺写,还可以渲染某种环境、气氛和情绪,又可以一气贯注,加强语势。铺排,可以体现一种情境,淋漓尽致地再现当时的情景。(幻灯片展示“铺排”含义)

师:

四、五两段中出现的排比就是这种情况。下面再来说一下“排比”的定义。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成串,表达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幻灯片展示“排比”的定义)现在请告诉我,这五段中排比句到底有几处。

生:现在看来二、三两个段落中也出现了排比的情况。

师:综合前面两张幻灯片上介绍的知识,哪位同学能来总结一下,课文前五段中出现的排比句该怎么分类?

生:二到四段都出现了排比句。其中二、三、四段都是短语的排比,第五段是句子的排比;从同一结构的词句出现的数量来看,第二段是普通的排比,三、四、五这三段出现了铺排。师:很好,现在同学们以课文为依凭,从形式上对排比的类型有了比以前更全面的了解了。现在,让我们继续探讨,想想排比到底得符合哪些要求。请同学们从这些排比句的内容入手,解决问题。

(学生思考,交流。)

生:第二自然段“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都是微小的东西,东西越小,作者的爱国之情就显得越深。好几样东西接连展示出来,语势就增强了。

师:对,这就体现了排比的第一个特点:内容集中,增强语势。试想,内容分散,语势又怎能强得起来呢?请继续往下分析。

生:第三段铺陈了“俄罗斯的森林,英吉利的海峡,芬兰的湖泊,印度尼西亚的岛群”等外国景观,与“一草一木,一花一石,一砖一瓦”相比,一大一小,构成了反衬的关系。相比之下,更显作者对祖国景物的情有独钟。第三段的景物都是国外的庞大的景观,内容也是很集中的。

师:这位同学举一反三,分析很细致。大家看下面这个段落,有人说第四段的排比句写得不好,因为比较混乱,你觉得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

生:第四段铺排的景象有“珠穆朗玛峰”“黄土高原”“西双版纳”“华北”“黄河”“扬子江”“心安岭的原始森林”“海南岛的椰林碧海”“大西北的牧场”,粗看好象有一定顺序,可以说是由高到底的选择景物来写的;但是一会儿山峦河流,一会儿又河流牧场的,似乎比较乱。

生:地理方位也显得比较乱,东南西北随便乱选,不按照方位顺序,又看不出作者是否有特殊的排位意图。

师:如果我们给他找一条这样写的理由,你说是什么? 生:太激动了。(众笑)

师:确实,作者并非在写考场作文,情绪太激动的话,有些章法上的限制可能会被淡化。请大家看课本第三页下的注释①。先看生卒年,黄药眠生于1903年,卒于1987年,一生中他所赖以生存的大地上发生过哪些大事?

生(纷纷):封建王朝没落、张勋复辟、袁世凯称帝、军阀混战、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八年抗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主义建设、文化大革命、改革开放„„

师:请大家注意,这则文章取自1980年第2期的《散文》,黄药眠可以说是经历了中国历史上坎坷最密集的岁月,他面对改革开放后的新面貌,肯定会特别的兴奋,所以这种文字技巧上的问题是不必过多追究的。只不过,我们得回过头来想一想,既然有人提出这样的评价,那就代表从语法规则上来说,排比应该有一个要求,那就是要有较为清晰的排列顺序,这种顺序可以体现为分类有规则,也可以体现为有合理的逻辑性。我想把它概括为“条分缕析”。现在请继续往下分析。

生:第五段中由“狂风”“冰雹”“霜雪”“大火”“暴雨”“帝国主义”等主语领起的分句构成了一个排比句。这些句子因为最后一个分句“帝国主义的炮弹也曾轰击过它”,而变得意义明朗起来。前几个主语都运用了象征手法,象征了中国遭受过的灾难,从自然到人文,在灾难的严重性,给人民带来的创伤感等方面来说,基本呈程度递升的态势。叙述较为全面,显示了祖国的坚忍,歌颂了伟大祖国的顽强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敬爱之情。

生:这些含义相似的句子从很多形象化的灾难描述中展现出了灾难的强烈性、密集性,写得越多,中国人民的经历就越丰富,作者的情感就变得丰富了,充实了。要表达就应把这感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师:我想帮你小结一下,你从中得到的关于排比的作用与前面同学的分析相比,多了“叙述透辟”的特点。(学生纷纷点头)

师:现在,我请同学把在这堂课上了解到的排比的特点及作用总结一下。(学生低头整理片刻,代表发言)

生:从语意、条理、音韵等方面考虑,排比句的特点一般有三点。一是内容集中,语势强烈;二是条分缕析,叙述透辟;三是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师:很好,《祖国山川颂》这篇课文的特殊情感我们应该把握,但我们更得注意到很少有一篇课文会运用那么多的排比,并且能那么丰富全面的显示排比的类型,体现排比的特点,同学们的收获可谓不小!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能够充分利用我们的教材,不断改善自己对各类问题的认识。

成语教学一得 篇7

一、问题导入, 引发猜想

创设情境可以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 使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变得生动有趣。上课伊始, 笔者创设了:运动会就要到了, 幼儿园的小朋友缠着阿姨要跳绳, 于是, 阿姨拿出三根同样长的绳子, 剪下第一根的给明明, 剪下第二根的给亮亮, 剪下第三根的给盼盼, 明明看了看, 心里很不高兴, 说阿姨偏心眼, 给盼盼的最长, 给自己的最短。同学们猜猜看, 明明说得对不对?一时间, 同学们议论纷纷, 有的说对, 也有的说不对, 怎么办呢?笔者没有妄下结论, 而是拿出三根同样长的绳子, 先取第一根对折, 沿其对折处剪开, 取其中一段, 即得, 然后取第二根对折, 再对折, 取其中两段剪开, 即得, 再取第三根连续三次对折, 此时绳子被平均分成8段, 取其中4段剪开, 即得。然后引导学生把剪下的三根跳绳放在一起比较, 学生惊奇地发现三根跳绳同样长, 使学生直观地看到, 为帮助学生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算理作了铺垫。

二、深入研究, 验证结论

由于理解分数大小相等的关键在于理解为什么把分母 (分的份数) 和分子 (表示的份数) 同乘上一个不等于0的数, 分数的大小不变, 因此, 上面的实验结果仅仅只能直观地说明三个分数相等, 还不足以让学生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所以, 必须先改变学生的思维角度, 让学生从不同的思维方向验证猜想, 再通过变化观察方向, 发现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数 (0除外) , 分数的大小不变的规律, 这样层层推进, 在学生充分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 完善、概括出结论, 才有利于学生深刻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为此, 笔者又创设了:明明看了看三个分数, 还是不服气地说, 的分子、分母都比的分子、分母大, 怎么会相等呢?既然明明不服气, 就请大家以小组为单位, 各自设计一种验证方法说服明明吧!经过合作学习, 每个小组都找到了自己的验证方法, 有的小组用三张同样大小的长方形纸, 分别折出它的, 涂上色, 打开后再比较涂色部分的大小, 由此证明;有的小组用画线段图的办法证明三个分数的大小相等;有的小组从分数意义的角度来说明, 是2份中的1份, 表示一半;是4份中的2份, 也表示一半;是8份中的4份, 还是表示一半, 所以;还有的小组从除法与分数的关系来验证, , 结果都是0.5, 说明三个分数的确相等, 为探究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提供了认知基础。这样, 在阅读教材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研究除式与分数的关系也就水到渠成了。除式1÷2的被除数、除数都分别乘上2 (或4) , 分数的分子、分母也都分别乘上2 (或4) , 结果不变。反过来, 除式4÷8的被除数、除数都分别除以2 (或4) , 分数的分子、分母也随之分别除以2 (或4) , 其结果也不变。通过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旧知, 由商不变性质推导出分数的基本性质, 学生马上得到理解。

三、巩固练习, 内化新知

为了让学生在理解中运用, 在运用中进一步升华知识, 加深对分数基本性质的理解, 笔者再次创设情境:我们帮助明明解决了问题, 另一个疑难又在等着我们解决了, 同学们看, “”这两个分数相等吗?你能把它们化成分母都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吗?让学生利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来判别分数的大小,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内化新知, 理解把化成分母是12而不改变其大小的分数, 分母3要乘上4才能变成12, 根据分数的基本性质, 分子也要乘上4, 分数的大小才不变;同理, 把化成分母是12而大小不变的分数, 应该先想分母24变成12, 要除以几?再想, 分母除以2后, 要使原分数大小不变, 分子也要除以几?根据这一思路, 学生很快填出。通过练习, 使学生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为学习约分、通分的知识奠定了基础。

小学数学教学一得 篇8

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把热爱学生,建立师生之间民主、平等、亲密、和谐的关系,当作是培养新一代,进行创造性教学的一个重要前提。首先,着眼于学生的主动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促使学生快乐学习。其次,我要求自己对每一位学生有充满理性的爱心。再次,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承认学生个别差异,以分层的观念调控教学过程,因人施教,使优生的学习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最后,实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主”原则,重视课堂教学,但不唯课堂,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双规同步”。我在日常课堂教学过程中遵循的原则:(1)更多地让学生参与。运用各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精心设计有容量、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来逐步提高学生的参与质量。(2)鼓励学生质疑。学贵有思,思贵有疑,注意引导学生探究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性问题,并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适当加大难度,使学生的智慧不断增长;

(3)给学生选择的权利,借鉴复式教学的方法,分层次教学。(4)尽量让学生手脑并用,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5)把表扬送给学生。教师的表扬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激励语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6)教师要学会倾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艺术的基础在于教师能够在多种程度上理解和感受到学生的内心世界”我们教师应该积极去听,与学生交谈,从中了解学生的某些作为。古人云:人之相交,贵在交心。再好的學生难免也有不足之处,再差的学生身上也有自己的优点,及时捕捉学生的闪光点进行因势利导,使他们产生积极的情感,从而以点带面促使学生全面进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从生活经验入手,通过多种形式,创设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激励性的问题情景,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上一篇:国有企业调研报告下一篇:车间维修段长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