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2024-08-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精选8篇)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1

通过今天的学习,使我对单元教学设计有的新的认识,这可以较宏观地把握教材内容。单元教学设计可以直观地反映单元内各知识点间的联系,在教学中可以使学生更容易明确各知识点的内在关系。应该说单元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教学设计的基础。我个人觉得单元教学设计在某种程度上说,就是单元内容的教学主线或主体思路。单元教学设计,它包含一个单元或是一个章节的内容,需要多个课时来完成,在教学形式上可采用多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我觉得应考虑的更宏观,相对于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来说,分析的较为粗略。

而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来说,只是对一个知识点/节的教学进行设计,在时间安排上只需一个课时,在教学形式上,一般只采用一种形式。在分析学生的接受能力方面,要考虑的更全面、更具体、更细微,以利于学生较好地掌握知识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二】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三】

1、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

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2、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目前,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大多拘泥于单课时内容的.就课论课,一方面缺少了整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各种教学要素的选择和应用缺乏回旋余地。因此,“单元教学”跟传统的单课时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系统教学,后者是先分散后总结式的教学。化学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多个侧面。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

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那种将三维目标不加分析机械地套用在每一堂课上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单位不应当是一节课,而应该是一个单元。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五篇【四】

主题单元教学是根据课程实施的水平目标,确立若干个教学主题,教师遵循学生身心的一般规律,以主题为线索,开发和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进行连续课时单元教学的教学方式。开展主题单元教学时为了体现学习领域水平目标达成的针对性、知识技能教学的连贯性和开放性、生活化等特性,将整个教学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之中,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意义建构,重视学生技能的综合运用的实践体验,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和意识。

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发现主题单元设计可以帮助我清晰地解析主题单元教学的学习内容,归纳学习内容。它可以:

1、帮助我指导学生仔细读单元主题,带着单元主题走进每个环节。

2、老师在指导学习每个环节时,紧扣单元主题,让学生从模块中构建思路。

3、学完内容要进行梳理总结时,围绕单元主题,抓住内容引导学生巩固与综合运用。

4、同时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创造性能力,构建创新思维模式,为学生学习、研究及自主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此次的学习,我了解了单元学习规划的重要性,使我对如何利用好本资源,做个优秀的引导者更有信心了。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2):

1.什么是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指教师在对课程标准,教材等教学指导性资源进行深入地解读和剖析后,根据自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以及学生的情况和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整合、重组,形成相对完整的教学主题,并以一个完整的教学主题作为一个单元的教学。这里的单元是一个教学主题,由若干节具有内在联系的课所组成。这些具有内在联系的若干节课相互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教学过程,其知识、方法、态度等内容也集合成了一个统一的板块,不能简单理解为单元就是“教材的单元”。一个教学单元应该有多大,并没有严格的规定。要根据目标、内容、学生发展的需要等方面来确定。

2.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目前,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大多拘泥于单课时内容的就课论课,一方面缺少了整体上的把握,另一方面对各种教学要素的选择和应用缺乏回旋余地。因此,“单元教学”跟传统的单课时教学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在于,前者是系统教学,后者是先分散后总结式的教学。化学新课程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课程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科学素养提升的多个侧面。从一般意义上说,教师的每一堂课都应当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因为这些目标是难以分割地融合于一体的。但是,就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而言,又有一个更需要突出什么目标的问题。有的课程内容宜通过“亲历过程”获得方法的启示,就可以突出“过程与方法”目标;有的课程内容蕴含丰富的思想道德因素,就可以着重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那种将三维目标不加分析机械地套用在每一堂课上的做法,并不是很妥当的。笔者认为,在实际教学中,要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们整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之中;落实三维目标的基本单位不应当是一节课,而应该是一个单元。

3.如何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3.1吃透教材,构建单元主题

教材作为构成教学系统的最基本的要素,是教师教和学生必不可缺少的重要载体。但在课程改革中,最现实的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三维目标?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不能照本宣科地“教教材”,必须从三维目标的实现的根本立场上去认识和建构教学的单元。也就是说,教师必须从教材中的单元走出来,将其转化、重组或重新建构适宜学生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单元,“用教材去教”。如沪教版教材中第二章有关常见的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学习,由于气体性质与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方法关系非常密切,制法中的收集方法的选择、生成气体的检验等内容的学习都需要考虑气体的性质,因此考虑构建“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单元主题学习也就顺理成章,围绕这个主题把整个单元的各项目标加以整合,再分别把教学目标分配到各课时中,逐一落实,各个突破,就能达到“每课有得,所得不同”的目的。

3.2围绕主题,制定单元设计

一个有效的单元教学设计不能是教材内容的简单呈现、识记或操练,它应该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并且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设计。下面是笔者对“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为主题的单元设计:

主题名称

气体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是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是九年级化学中非常重要的学习内容。为了达到让学生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教材选取学生身边最熟悉的物质氧气和二氧化碳作为学习的素材,学生学起来亲切,易于理解和接受;又由于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与气体的性质关系非常密切,因此可按如下的教学思路完成本单元的教学:氧气的性质→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性质的性质→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这样学生先知道气体性质可为学习制法作知识储备,先初步了解气体的实验室制法到最终掌握、熟练应用制法的学习过程,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单元整体目标分析

1、掌握氧气、二氧化碳气体的性质及用途;

2、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的一般思路方法;

3、掌握气体的实验室制法中装置的设计、气体的收集、验证和验满的方法;

4、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手能力;

5、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教学课时

教学任务

教学活动

第1课时

使学生了解氧气的物理性质(色、态、味、密度、熔点、沸点、水溶性等);使学生掌握氧气的化学性质(观察和描述木炭、硫、铁,红磷,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了解氧气的主要用途,氧气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实验现象的能力,使他们学习通过实验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方法

1、教师利用设问、实验及影像资料等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认识氧气的物理性质;

2、教师演示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实验,要把学生注意力放在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几种可燃物在空气、氧气中的燃烧现象,从中归纳出氧气的化学性质,同时锻炼学生的观察能力。

3、学习氧气的用途时,让学生体会到物质的性质决定它的用途。

第2课时

1、通过对实验室用kmno4制取氧气的学习,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通过对kmno4跟h2o2和mno2制取氧气的对比,了解实验室制取气体时设计发生装置的一般思路;

3、懂得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性质的关系

4、学生熟悉基本实验技能

5、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及严谨的工作作风。

引出气体的制取→了解气体制取的一般思路和方法→探究用kmno4制取氧气的仪器装置及操作注意事项→制取并收集一瓶氧气→检验氧气。

探究h2o2生成氧气的条件,同时引导学生从药品的状态及反应条件两方面与kmno4生成氧气对比,尝试设计其他的制氧装置。

第3课时

1、使学生初步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学会鉴别二氧化碳

2、使学生理解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概念

3、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同时树立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用途的观点。

教学思路:

问题情景:自然界里二氧化碳总在不断地消耗、生成。你知道二氧化碳消耗、生成的某些变化吗?

归纳小结:二氧化碳在自然界碳循环中的地位和作用,对自然和人类的影响。

提出问题:意大利北部的一个山谷被当地人称为“死亡之谷”。当人们牵着小狗穿越山谷时,小狗便会莫名死亡,而人却无妨。当人蹲下去想要抱起小狗时,便也会倒地身亡。知道其中的奥秘吗?

探究实验: 二氧化碳的性质实验

分析概括: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联系已学的反应实例,归纳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的特点。

交流讨论:二氧化碳与人健康的关系。

第4课时

1、能根据实验室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设计实验;

2、理解为什么实验室制二氧化碳的药品选择石灰石或x石与稀盐酸;

3、能根据药品与反应原理设计发生装置;能根据气体的性质选择收集、验证及验满的方法;

4、学生自己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

5、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及热爱科学的精神。

1、回忆并写出制取气体的一般思路和方法;

2、讨论有哪些方法能生成二氧化碳?同时演示石灰石与稀盐酸、石灰石与稀硫酸及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通过分析讨论确定药品;

3、引导学生设计发生装置、收集、验证及验满的方法;

4、学生动手制取并收集一瓶二氧化碳,完成各项操作。

4.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设计”的实践体会

4.1有助于学生构建知识

单元教学的着眼点是“单元”。从教学内容看,单元教学以一个“单元”为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强调从单元这个整体出发设计教学,突出内容和过程的联系性和整体性。从教学目标看,单元教学是一个相对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三维目标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落实问题逐步得以实现。从教学方法看,单元教学不是对单元内各课题平均使用力量,而是依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某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合理的、有一定思维梯度的科学学习过程,注重学习的阶段性和层次性,避免了传统课时教学的随意性与盲目性。

4.2有助于教师不断完善自身的智能结构

对化学教师而言,显然单元教学设计比传统的单课时教学设计更具有挑战性,通过单元教学,教师的教学设计视野从单课时的微观范畴转向更为宽阔的单元宏观范畴,能够从单元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内容和方法,有利于使宏观层面的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同时又能使单元内的课时教学变得更加富有弹性,有利于优化教学效果。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范文五篇【五】

10月14日和15日在矿区中学参加了《高效课堂走进伊旗》的学习,其中有大单元教学模式创史人x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的讲座《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高效课堂》,还有段海春老师的《小组的动态建立与建设》和《导学案的编写》讲座,还有两位一线教师的预习展示课,以及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非常实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胡志民校长认为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不等于特长教育。我们要改变现行的明星制课堂、泼水式课堂和搬运式课堂为高效的学生自主的课堂。他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在于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老师的作用在于如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材。因此,胡校长在学习n

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了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其核心是“展示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但我认为,整合、迁移、贯通适合中学教育,对于小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来说胡校长的展示理念是比较适合的。

我们还听了段海春老师的英语预习展示第一课和矿区中学陈丽老师的第二课,听课后接着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英语是

一门语言,不同于语文、数学,因此在备课、上课的环节上也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在预习板块上,他们也进行了整合有集中识词、单纯预习、预习指导、朗读课、语言引领等方式,形式多样。提升展示课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达到运用和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这一环节重点就在设计开放性的导学案上,设立任务超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目前还要面临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巩固板块,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进行有效的有目的的训练。其中,也需要教师点拨和穿插巩固。关于小组的建立和建设,分组时要特别注意帮带对子要邻近,交流对子坐对面。小组要经常进行改建,可以自由组合、选秀、分层对组组合,小组要经常进行反思。要建立好小组的评价机制,做到日上课,周上板,月上本,评优评模来激励学生坚持小组合作。

在编写导学案上,我们以前的导学案就是练习题,从简单练到难。在听完专家的讲解后,恍然大悟。好的导学案应该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探究、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应该有适当的留白,从我们的太过于具体到粗放,达到无招胜有招,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2

一、 课前:海报宣传课文内容

让各学习小组的成员根据教师和自己把握的资料, 制作与课文相关的手抄报、漫画等, 就像电影大片上映前的宣传海报一样, 让学生在班里用这些自制的海报进行课文内容的宣传。如人教版必修一的《烛之武退秦师》一文, 学生可以根据提供的资料, 把相关的地图、双方险要的位置等内容用地图的方式表现出来, 这样既可以了解课文的内容, 同时也复习了地理科的相关知识, 一举两得。又如《触龙说赵太后》一文, 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把触龙、赵太后两个人物形象演绎了出来, 神态十分逼真。像这样的宣传海报不仅给学生在视觉上留下了充分的印象, 使他们心里惦记着相关的课文, 引起他们的关注, 而且也提高他们各自的动手能力和学习兴趣。

二、 课堂:情景式的教学

一般的文言文教学采用朗读、串讲、翻译的模式。但高中人教版必修一的文章均以人物塑造为主, 所以故事的情节性很强, 完全可以尝试用情景剧的方式教学。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 可让学生们在理解语录的同时, 想象着孔子是在怎样的情景下对学生说这番话的, 让学生们两个一组, 编排故事情节, 通过自己的语言, 形象化地表达出来, 亲身体验孔子的教育方式。这本身就是一种个性化的阅读和创造性的劳动, 既加深了学生们对文本的理解, 又体现了学生们表演的才能,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课后:注重文言现象归纳

高一第五单元有三篇文言文《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 我首先以学生熟悉的《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为例, 给学生传授学习文言文句式 (被动句、判断句、宾语前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等) 及词类活用 (意动用法、名词活用等) 的方法。其次, 我让学生把《烛之武退秦师》、《触龙说赵太后》的文言知识进行梳理。我把全班分成五大组, 分别为通假字组、古今异义词组、一词多义组、词类活用组、特殊句式 (倒装、被动、省略、判断) 组, 每一组的成员按照所负责的文言现象, 对指定的文言文进行归纳总结。第三, 我指导学生从例句中寻找文言现象的规律。同时, 还提醒学生记住这类词的不同义项。这样, 在阅读教材之外的文言文时, 学生们就可以多几条比较、思考的途径, 为准确理解文言文提供了条件。这样的文言文教学把学习任务直接交还给了学生, 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参与意识, 而且学生们还能在互相讨论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随着新课的不断学习, 所学文言文数量的增多, 对每篇文言词汇的整理积累就不能只局限于某篇课文了, 而是要回顾翻查从前学过的文言词汇的所有意义和用法, 做到纵向积累和横向积累相结合。此外, 进行积累不是机械的照抄照搬, 而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联系、归类、比较。例如, 学到 “以五十步笑百步, 则何如?”“填然鼓之, 兵刃既接, 弃甲曳兵而走。”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时, 可引出成语“五十步笑百步”、“ 弃甲曳兵”。讲到“臂非加长也”、“声非加疾也” (荀子《劝学》) 的“加”字时, 可以联系“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 (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只有不断积累, 才能积跬步以至千里, 聚细流而成江海。积累是一件很有趣的而又很有意义的事情, 大部分学生都会乐此不疲。

经过这样的归纳训练, 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在学习教材中的选文时, 关键是要抓住那些古今义项差异很大的词, 因为这往往也是命题者考察应试者是否读懂文言文的出题依据。当然, 在学生对教材中的文章已经掌握得比较好的情况下, 教师还应适当向课外拓展, 有针对性地让他们做一些文言文阅读训练, 以检测学生们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对古汉语知识掌握的程度。

四、 测试检查教学效果

第一,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十分活跃, 一旦独自面对试题时就犯难了。所以在集体教学后, 我会留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自主消化课堂的知识点及学习小组归纳出的文言现象。之后, 采用一问一答的方式检测学生的达标情况。

第二, 检测后要求每一位学生写一篇300字左右的学习心得, 再次明确自己在课文中的学习任务及学习效果。

第三, 要使学生能阅读文言文, 还必须指导他们把所学的文言文知识转化为阅读能力。只有多练, 才能完成这个转化。在多练的过程中, 教师对学生在一段时间内要掌握哪些文言文知识、先训练哪些、后训练哪些、哪些在课堂上可以完成、哪些要在课外补充等, 要有个全盘的规划, 要设计出各种各样的练习, 在学习选文时, 要考虑到每篇文章要侧重训练的内容, 并将单项训练和综合训练相结合。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3

【关键词】 语文 随堂练笔 习作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4)08-079-02

小时候,觉得桥梁建设者有神奇的魔力,能在滔滔江水之上架设飞虹,连通天堑;读书的时候,才知道建设者们是把桥梁分设为若干个预制件,利用吊臂或潮汐的力量,在大江之上,如砌积木一般,把预制件组合成桥梁。工作的时候,看到面对单元习作时苦思冥想的学生,我想,能不能用架设桥梁的方法,为学生搭设通往习作彼岸的大桥呢?

人教版教材以导读、课文、口语交际、习作、日积月累等的内容组织单元,我们尝试把单元习作看作一架桥梁,把它分拆成若干个组成部分,通过一次次结合教材的有目标、有计划的随堂练笔,让学生突破一个个写作难点——或写作手法的运用,或写作主题的表现、或写作素材的积累,或写作能力的巩固。随堂练笔不是无中生有、孤立地提出的,而是根据单元习作的要求,结合课文中可利用的写作秘妙、要掌握的写作技巧,考虑学生已有的习作能力,综合设计的随堂练笔。

以四年级上册第一组教材为例。本单元以“大自然的魅力”为主题组织教材,选编了《观潮》《雅鲁藏布大峡谷》《鸟的天堂》《火烧云》四篇课文。单元习作内容为:“围绕自己游览过或了解到的一处自然景色,写一篇习作,突出它的特点,按一定顺序写,希望让读者读过之后能想象出画面,感受到大自然的神奇。”

《观潮》记叙了钱塘江观潮的盛况,描绘了作者目睹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文章结构清晰,层次分明,形象地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描绘潮水的汹涌澎湃、雷霆万钧。此时可安排本单元第一次随堂练笔,引导学生以时间为线索,说说校园的清晨,或者黄昏的景色。通过对比描写,表现出学校由宁静到热闹,或者由热闹而宁静的景色变化,并于课后完成练笔。练笔要求是:一按一定顺序写,二用上平时积累的好词佳句和修辞手法。

《雅鲁藏布大峡谷》为学生介绍了世界最长最深的峡谷,也介绍了其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的特点。学习之后我们引导学生发现文章的行文特点——每个自然段介绍雅鲁藏布大峡谷的某一方面特点,每个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就是本自然段的中心句、总起句。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写作手法么?随后进行本单元的第二次练笔:写校园或记忆中的一处景物。要求一、写出景物二、三方面特点,每一特点独立成段,要有总起句。二、可以用上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的说明方法。

《鸟的天堂》记叙了巴金先生两次游赏小鸟天堂的迥异经历,在描写第二次游览时,运用了点面结合的方法,描写出了鸟儿的自由可爱,也写出了它们天堂般的生活。课堂上,可安排修改第一篇练笔——在校园的景色变化中整体景色场面是怎样的?有没有特别精彩的人或景色值得特写?自己改改,相互读读,并于课后抄正练笔。

《火烧云》教学完毕,丰富了语言积累之后,就可以让学生尝试完成单元习作了。如此,当学生面对单元习作时,他们应该拥有了足够的资源来建造一架飞虹,跨越到成功习作的彼岸。学生可以以时间为线索,描绘景物的变化;可以用特点叠加的方式,描绘一处景物的秀丽和精彩;也可以通过对比描写、点面描写展现景物不同时刻、不同方面的风姿。选材方面,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另选题材重起炉灶,力有不逮者可以在现有练笔的基础上,修修补补,加以完善。行文所需要的语言积累也会在平时的练笔交流中得以丰富、得以积累。

经过长期的摸索,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整合单元随堂练笔,推进单元习作教学一些操作原则。

一、以突破单元习作难点为目标,组织练笔,碎步快走、少食多餐

一篇文章总有不少的写作训练点,可结合插图想象,可补充文章留白,可仿写文笔精妙处……练笔设计方法各异、途径多样。但为什么写这个,不写那个,选择的标准是能不能突破本单元习作的难点。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我们在设计随堂练笔的时候,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散乱的、随性的随堂练笔设计,犹如向不同方向奔跑的骏马,无论多么用力,学生写作能力这辆马车依然纹丝不动。有目的、有梯度的随堂练笔设计,才能握指成拳,突破难关。

如《鸟的天堂》中,老舍先生运用了点面描写、动静态描写、对比描写等的写作手法,随堂练笔中应该以什么作为目标呢?根据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及与前后课文表达手法的比较,最后我们选择“点面描写”作为练笔目标。因为第一次练笔已有对比描写的渗透,这一次通过修改,为文段丰富“点面描写”为练笔的主要目的,也为丰富单元习作时的写作手法和技巧打下基础。

二、以发现作者写作秘妙为追求,解读文本,适时适度、准确深刻

宗白华先生认为:“内容人人看得见,涵义有心人得知,形式对于大多数人是一个秘密。”形式如人的面容躯体,承载着内容和涵义,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作者的语言组织和表达技巧是文章最大的秘密。抓住文本的写作技巧,不但能让学生在感知文本“写什么”,体会文本“怎么写”,领悟作者“为什么写”的过程获得阅读的愉悦;更能令学生外化这个阅读的过程,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学习其中的言语精华,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迁移自己的语言应用,提高自己的言语能力。如此,教学才能如有源之水,让学生的思维和表达都得以丰润起来。同时,这也对老师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从作者、编者、读者各个角度去解读文本,力求准确而适度。

如《火烧云》,其写作特色更多的体现在多彩的语言和对晚霞变化的描写上。教学练笔中,也应该紧扣色彩的缤纷和变化的自然做文章,不只是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就可以的了。

三、强调教师的引导,要求明确,指导有效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现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的解决智力任务;另一种是最近发展区,表现为儿童不能独立完成,但在一定帮助下,通过富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可以解决的,最终达到高于原有水平的发展区域。为此教师应不断地了解学生总体的现有发展区,教学目标应设立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中,通过一次次实践任务,通过一次次有效引导,让学生不断跃起,去摘取空中力所能及的果实。所以,语文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味文本的语言特色,如含义隽永深刻的词句;如与学段要求相符合的句式段式、篇章结构、修辞描写。

随堂练笔是课堂语言实践活动的一部分,除指导学生习得各种写作手法之外,更要培养学生的语言品质、语言感受和语言法则。如低年级要求学生写完整的话;中年级培养学生有条理的写话,继而能具体的、准确的写话;力求让学生具有良好的语言形象感、意蕴感、情趣感,做到如王尚文所言:“一听就清,一说就顺,一看就懂,一写就通,而且听得真,说得好,看得准,写得美。”

如所示例的“大自然的魅力”单元,学生正处在第二学段学习构段的任务中,适度提出以时间先后顺序来组织段落和篇章的布局是合适的,在学生习得以时间先后描写校园晨昏变化后,提出对变化中的景物进行点面描写,亦应该是适度的。在显性的写作手法训练之外,培养学生的隐形语感更重要。一次次的跳跃,一次次的努力,让学生不断地尝新,亦不断尝试成长的滋味。

四、重视学生的互动,先说后写,能者为范

数学大单元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篇4

我认为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教材分析及相关参考书,理解教材编写意图,明确教学任务,明确双基的内容、重点、难点和关键,研究单元、章节和本课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其内在联系,把握教材知识的全貌。

2、上好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是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处理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手段和方法。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多采用游戏式教学,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学生提供熟悉的具体情境,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增加实用内容,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了解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3、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的氛围中学习。注意多问一些有利于孩子理解的问题,而不是艰深而宽泛的问题。应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并更多地关注中等水平的学生和思维迟钝的学生。

4、作业设计符合“四性”:目的性、科学性、能力性和计划性。精心设计练习和作业。布置一些有趣的作业,比如动手作业,不那么死板的练习,作业的分层设计。认真复习作业,并进行点评。每月进行一次作业评估,看看谁学得更快。

5、加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衔接,适当教家长一些正确的方法来引导孩子的学习。

指向素养的单元整体教学心得体会 篇5

后来在张玉佩老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打卡活动。就算每天再累,事情再多,也跟着老师跟着团队,坚持阅读并写出感悟,不知不觉将近一个月了,这本书已经阅读结束,非常感谢这个团队!回顾这个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这本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下边我就介绍一下这本书带给我的收获。

一、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

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教学中,把握好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的度

文中第二章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平之上的。”

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6

伊旗第三小学

王 芳

10月14日和15日在矿区中学参加了《高效课堂走进伊旗》的学习,其中有大单元教学模式创史人河北天卉中学胡志民校长的讲座《提高教育质量的最佳途径——高效课堂》,还有段海春老师的《小组的动态建立与建设》和《导学案的编写》讲座,还有两位一线教师的预习展示课,以及课后的评课议课活动,非常实用,感受很深,收获很大。

胡志民校长认为教育质量不等于教学质量,素质教育不等于特长教育。我们要改变现行的明星制课堂、泼水式课堂和搬运式课堂为高效的学生自主的课堂。他认为提高教育质量的出路在于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式,把学习还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学习发生在学生身上,老师的作用在于如何给孩子提供有效的学材。因此,胡校长在学习山东杜郎口中学的“10+35”模式的基础上创立了大单元的教学模式。“大单元教学”模式具有三大特色:大整合、大迁移、大贯通。其具体表现形式是“三型、六步、一论坛”。其核心是“展示教育”。体现在课堂上就是立体式、大容量、快节奏。但我认为,整合、迁移、贯通适合中学教育,对于小学,尤其是小学英语来说胡校长的展示理念是比较适合的。

我们还听了段海春老师的英语预习展示第一课和矿区中学陈丽老师的第二课,听课后接着进行了评课议课活动。英语是

一门语言,不同于语文、数学,因此在备课、上课的环节上也和其它学科有所区别。在预习板块上,他们也进行了整合有集中识词、单纯预习、预习指导、朗读课、语言引领等方式,形式多样。提升展示课是要把存在的问题切实解决,达到运用和熟练运用语言的目的,这一环节重点就在设计开放性的导学案上,设立任务超市,让不同程度的学生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目前还要面临考试,所以专门设置了巩固板块,对学习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考点进行有效的有目的的训练。其中,也需要教师点拨和穿插巩固。关于小组的建立和建设,分组时要特别注意帮带对子要邻近,交流对子坐对面。小组要经常进行改建,可以自由组合、选秀、分层对组组合,小组要经常进行反思。要建立好小组的评价机制,做到日上课,周上板,月上本,评优评模来激励学生坚持小组合作。

在编写导学案上,我们以前的导学案就是练习题,从简单练到难。在听完专家的讲解后,恍然大悟。好的导学案应该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探究、阅读理解和学习能力,应该有适当的留白,从我们的太过于具体到粗放,达到无招胜有招,让学生发挥自身能力。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7

在观摩由李磊、余林老师执教的四节精彩纷呈的实验课之后, 我聆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沈峰的课例点评和万伟老师关于《中小学教师教学策略》的讲座。结合自身教学实际, 笔者就如何进行新教材中的单元整体教学, 促进学生英语实践能力, 有了以下方面的认识。

一、根据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合理划分单元板块

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英语》 (译林版) 四年级上册, 原名为《牛津小学英语4A》。新教材依据新修订的《英语课程标准》规定的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 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 按照“话题—功能—结构—任务”相结合的体系, 设计和编排了丰富的符合四年级学生学习特点的内容, 形式各异、情景逼真、语言真实、生动有趣。突出语言学习的实践性和应用性, 这能有效地培养该阶段的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通过认真研读教材, 我发现各板块都有其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虽然板块众多、各异, 但都围绕本单元的核心话题, 编排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 制订教学目标, 设计互动性较强的语言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共性, 我们可以发现整体设计单元教学的主线, 并围绕该主线, 我们可以根据四年级学生认知的特点合理划分教学板块, 优化教学。

二、关注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突显核心板块教学

《英语课程标准》强调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和学习都应从语言实用的角度出发, 为提升学生“能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根据这一主旨, 设计第一课时核心板块Story time时, 我充分利用文本, 创设真实语境, 凸显单元主题, 设计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 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 逐步实现语言知识的内化, 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的能力。以《Our new home》Story time在教学为例,

(一) 阅读前 歌曲激趣 适度渗透

上课伊始, 我播放“In my home”歌曲, 通过问题”What’s the song about?”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聆听、跟唱,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借助歌曲, 复习旧知, 渗透新知, 为故事的阅读教学作适当的铺垫。

(二) 阅读中 整体导入 理解掌握

《新课标》要求:在学生的语言学习和实践活动中, 教师应注意处理好知识学习和能力发展的关系, 语言操练与语言运用的关系, 使教学活动更有效。不管是对话还是故事, 我们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保证语篇的完整性, 帮助学生整体理解文本内容, 获取语篇信息, 产生真实、深刻的体会,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的热情, 有效地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 阅读后 尝试运用 生成语用

阅读中, 我通过一系列循序渐进的教学实践活动, 和有效的、目的明确的提问, 帮助学生理解、掌握了语篇内容, 学生在此基础上有了一定量的语言输入。根据《英语课程标准》要求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目标, 在阅读后的教学活动中我设计了

活动一:Read in roles.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 三人一组, 模仿人物的语音语调和语气, 给角色配音, 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 巩固新知, 逐步培养学生的语感。

活动二:Act it out.

在活动一的基础上, 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表演故事, 配以动作和表情。扮演角色, 加深对语篇内容的理解, 培养学生语言技能和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活动三:Make a new dialogue

苏海、苏洋搬到了新家, 除了整理衣物外, 还有一些学习用品, 延续故事情节的发展, 要求学生根据所学新知, 编一段新的对话。

三、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陶行知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根据这一教学宗旨, 结合单元话题的语言知识体系, 我采取组合相近内容, 整合词、句, 结合新、旧知识, 巧妙组合, 让学生对整个单元的语言学习实践活动产生整体感。在《Our new home》单元, 我将Song time , Sound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板块整合在一起, 通过任务型教学途径, 仍以苏海、苏洋的新家为线索, 依据语言学习的渐进性, 关注单元各板块间的关联, 串联各版块的教学内容, 让学生有趣、有效掌握知识, 在完成任务之后, 学生通过自我评价、小组互评, 了解掌握的情况, 帮助学生有效形成学习策略。

参加这次新教材培训的经历告诉我,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 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风格, 巧妙组合单元板块, 整体规划教学内容, 优化课堂教学, 努力创建有效、高效课堂, 培养、锻炼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 帮助学生最终达到“用英语做事情”。

摘要:根据《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的教学理念、课程标准、二级内容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小学《英语》 (江苏省) 仍是按照单元编排。教学内容围绕功能、话题、语法、语音、词汇、歌曲、歌谣等分成Story time, Fun time, Cartoon time, Letter time, Sound time, Song time, Checkout time, Ticking time等板块。板块形式多样, 内容丰富, 富有趣味性。如何在注重各板块教学的基础上, 关注板块间的联系, 有效衔接, “全局”考虑单元教学内容, 优化整体教学, 是我们小学英语老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小学英语,新教材,巧组单元板块,优化整体教学

参考文献

[1]2013年江苏省《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暨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材培训会

[2]何峰.讲座《四年级上册教材体例结构编写意图内容介绍》

[3]《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 (2011年版)

[4]《英语教师教学用书》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篇8

【关 键 词】为理解而教;UbD单元模板;教学设计;挑战与借鉴

理解一直是教学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对理解的探讨首推哈佛大学的威斯基(Wiske)、帕金斯(Perkins)和加德纳(Gardner)等学者。早在1992年,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的研究者就开始和中小学教师合作开展“为理解而教”的研究。1998年威斯基主编了《为理解而教》一书,提出面向理解而教的四项教学基本要素。[1]同时,以帕金斯和加德纳为首的哈佛“零点计划”(Project Zero)对面向理解的学习和教学展开了长达十几年的深入研究,帕金斯非常强调理解的业绩表现(performance of understanding)。[2]其中,以美国课程专家格兰特·威金斯(Grant Wiggins)和杰伊·麦克泰(Jay McTighe)对理解的研究尤为突出。他们在《通过设计促进理解》(Understanding by Design,简称UbD)一书中提出了“理解”的六个维度、UbD单元模板、评价等一系列理论。[3]

一、为理解而教的理论与实践

(一)理解的六个维度与逆向教学设计

UbD理论的主要核心内容是理解的六个维度和逆向教学设计。理解的六个维度包括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4]从认知与情感的角度勾画出成熟的理解,同时提供了观测学生理解状况的“概念透镜”。逆向教学设计是一种设计过程,也是一组用于单元课程设计的标准。逆向设计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①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②确定实现理解的证据。③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

(二)为理解而教的设计与实践

当教师以理解为目的进行教学,并给学生提供在有意义的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的机会时,学生才有可能实现成熟的理解,实现长远的学业收获。学生只有通过积极的意义建构和知识、技能迁移等方式,才能真正掌握和理解必需的知识、技能。实现理解的证据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知识和技能。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解释、释义、应用、洞察、移情和自知的机会。为理解而教采用逆向设计的方法,即明确预期的学习结果、确定学生实现理解的证据、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详见表1中的UbD单元模板。[5]

UbD理论不仅在整体框架上提供了单元设计的模板,而且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上也开发了相关的工作手册。对于教师来说,“深入持久的理解”是最重要的。UbD理论提出了课程内容层次的优选示意图(参见图1)为教师确定持久性的理解提供了依据。[6]

图中的圆圈处代表课程可能涉及的内容范围。最外层圆圈涵盖了学生应当宽泛了解的知识,即不需要利用阅读、倾听、回顾、研究等方式进行深入细致地掌握。中间层圆圈表示的是通过选择而确定的重点知识(事实、概念和原则)与技能(过程、策略和方法),是确保学生成功应用所必需的。最小的圆圈是课程内容中最为重要的部分。学生要能够领会这些重要观点的实质和灵魂,即便无法记住细节,也要理解这些内容的基本思路和基本框架。

在确定深入持久的理解后,教师需要明确整个单元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一般有两种形式,[7]一是超越了特定的单元,指向更大、更容易迁移的观点和原理,它不涉及具体单元的主题内容,却能把一个主题与另一个主题相联系;二是主题性的问题,它们只在于促进与某个学习单元主题相关的概念或推论的理解,能在本单元内找到相关的内容。

GRASPS方式为阶段二任务的设计提供了一套非常有用的工具,有助于教师设计出真实且富有吸引力的任务或项目:[8]

G——目标(Goal):指一个学业表现任务的具体目标,并明确问题和困难。

R——角色(Role):指学生在执行这个学业表现任务时所担任的角色。

A——对象(Audience):指学业表现任务和成果所面向的目标对象。

S——情境(Situation):教师需要布置任务的场景,并做出相应的解释。

P——成果或学业表现(Product or Performance):指明确学生需要设计出怎样的成果以及设计思路。

S——标准(Standards for Success):用于判断学业表现的依据,即任务的标准样例和判断任务完成情况的标准。

阶段三可以参照下列教学活动序列:[9](1)提出问题,激发学生兴趣;(2)引入单元核心问题;(3)事先交代最后的学业表现要求;(4)提供直接教学;(5)提供基本知识点操练;(6)请学生开展深入讨论;(7)提供一项应用任务;(8)引导全班学生讨论;(9)提供一项小组应用任务;(10)回顾单元教学中最初用于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11)布置最后的学业表现要求;(12)请学生反思单元核心问题。

二、为理解而教的挑战与借鉴

(一)为理解而教的挑战

1. 对教师的挑战。为理解而教的实践,对教师构成了巨大的挑战。首先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教师的教不会导致学生的学,学是学习者自身成功的学习尝试。理解是澄清思想,严格的说理解无法教会,只有学会。为理解而教时,教师要改变教学风格,建构教学,少教而多学,多提问少回答,对核心问题应反复强化并不急于给出答案。教师可以故意提出一些天真的问题,让学生加以理解和回答;用语言和行动证明世界上不存在愚蠢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同时,教师的角色要从知识的权威者转换为课堂的旁观者和沉默者。其次,教师要改变原有的学生观,克服教学中的习惯和偏执,从理解的六个维度出发理解学生。如在解释维度时,教师熟练掌握人类心理学,尤其是儿童学习的发展和研究及存在的误区,在释义维度要求教师从学生个人生活及理解的角度来理解其课堂行为及其意义等。

2. 对教材的挑战。为理解而教对如何审视教材也构成了挑战。其一,教材本身的设计存在缺陷。百科全书式的教材却隐藏了人类现有知识是如何经过质疑、争辩、最后得出结论的过程,而这恰恰是理解的关键所在。其二,教材是参考书而不是课程标准。教材本身的设计缺陷并不是最大的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教师是否将教材供奉为教学的流程图,所有的教学设计流水线般依样画葫芦。事实上,教材只是作为基于课程标准的、为特定教学目标而独立设计学习活动的一种资源。教师的工作不是覆盖教材而是运用教材来协助达成教学目标。教师可以用教材帮助学生探究重要观点和关键的引导性问题,指导学生按照某种逻辑顺序来学习教材的某些部分,以更好地获得持久的理解和掌握核心问题。

3. 对评价的挑战。传统的教学设计一般是按照目标——教学——评价的顺序,为理解而教则是相反的设计逻辑,即按照目标——评估——教学。这要求教师要适应评价的设计先于教学的设计,因为明确评价的内容能高效率地监督教学的落实。事先告知学生评价的内容,正如打靶一样看见靶心,瞄准靶心,才能有的放矢地开展教学,评价教学。当然评价不是在一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习阶段结束时,而要时时进行评价,尤其关注形成性评价。绝不能认为只要把知识点讲完,学生就实现了理解,而要根据形成性评价判断学生的理解程度,不断调整教学促进理解。在评价的设计中,还要尽可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反思和评估自身的学习。充分运用理解的自知水平,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学习的学习风格、把握自身的学习进度、认识自身学习中的优势与劣势,让学生在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的过程中发现知识和技能,最终使他们不再依靠教师告诉他们学习是什么,如何学习。

nlc202309021734

(二)为理解而教的借鉴意义

1. 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传统的课程设计的逻辑是按照目标、教学、评价的顺序开展的。而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目标只是教案上的“装饰”,教师理解并实施的目标是根据个人的教学习惯、既有知识倾向而制定的,评价的内容也只根据所教的内容进行评价,测验的工具(主要是测试卷)一般由教师个人编写,缺乏一定的信度和效度。为理解而教体现了目标、评价、教学的一致性,即目标、评价、教学之间达到了一定的吻合程度、匹配程度。从逆向设计的三个阶段可以发现,评价项目与课程标准拥有相同的理解内容,课程标准所涉及的理解跨度与学生完成评估项目所需的理解跨度也是一样的。在评价和教学上,教师教授评估的内容,教师评估已教的内容,评价和教学也是紧紧围绕着学生的理解。教师根据预期的学习结果和评估表现安排相关的教学活动和学习体验。可以说,目标、评价、教学通过理解这一桥梁彼此间相互联系。其实,对UbD设计模式达到一定熟练程度的教师可以从这三个阶段中的任一个阶段入手,因为目标、评价和教学是环环相扣,循环往复的。

2. 理解的六个维度:“概念透镜”。理解的六个维度不仅对成熟的理解在认知和情感角度上进行了不同维度的阐释,而且为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提供了“概念透镜”。学生的学习是否真正地实现了理解?理解的六个维度给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定位理解的透视镜,比如说参照理解的六个维度可以判断学生是达到了解释、释义和应用的低水平理解,还是现实了洞察、移情和自知的高水平理解。理解的六个维度从外显行为的业绩表现上提供了判断理解程度的参考框架。学生可以参照理解六个维度的具体标准,比照自身的理解,同时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另一方面,理解的六个维度也为教师的教提供了“概念透镜”帮助教师全方位地理解学生,比如在解释维度,教师能学会心理学和教育学等相关内容,释义学生个体的具体情况,应用书本知识、技能和教学经验,洞察学生的课堂学习与管理,移情体会学生作为初学者的不安全感,认识到教师自身教学存在的偏见与习惯。

3. 关注单元,课程内容螺旋式递进。UbD以单元设计为切入点,优先选择需要深入理解的课程内容,确定单元的核心问题和导入问题。因为深入持久的理解和核心问题常常是跨单元性质的,单元的设计更有利于把握需要深入理解的内容,促进学生的理解,而且深入持久的理解和核心问题往往是这门学科的重要概念和基本问题,这些课程内容很有可能在不同年段、不同单元中反复出现并且难度逐渐加深,对学生理解水平的要求也不断加深。因此,围绕某个重要概念和核心问题组织课程,经年累月,课程内容便会呈现出围绕“轴心”的螺旋式递进。一般认为,解释的逻辑是演绎,螺旋的逻辑是归纳。因此用螺旋的分析去组织一门学科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同时能使知识和技能在深度和广度上递增。有目的、有系统地采用这种方法,对每一门学科中需要深入理解的课程内容的教学都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注释:

[1]Wiske, M.S.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 Linking Research with Practice [M]. Jossey-Bass Publishers. 1998.转引自:陈家刚.理解性学习思潮在美国的兴起及其对我国教育的意蕴[J].现代教育论丛,2009,(4).

[2]Perkins, D.N., Unger, C. Teaching and Learning for Understanding[M]. In Reigeluth, C.M.(Ed). Instructional Design Theories and Models—A New Paradigm of Instruc- tional Theory. New Jersey: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1999:91-114.

[3][6]Wiggins, G., McTighe, J.著. 理解力培养与课程设计: 一种教学和评价的新实践[M].么加利译. 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74.16.

[4] 何晔,盛群力.理解的维度之探讨[J]. 开放教育研究,2006,(3).

[5]Wiggins, G., McTighe, J.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Expanded Edition) [M].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2005.22.

[7]McTighe, J., Wiggins, G. The Understanding by Design Handbook[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1999.111.

[8]何晔,盛群力.为促进理解而教[J].高等教育管理,2007,(2).

[9]Wiggins, G., McTighe, J. Put Understand First[J]. Educational Leadership, 2008, Vol. 65,No. 8, 36-41.

上一篇:浅谈自主创新性学习下一篇:图书馆运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