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2024-10-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共10篇)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篇1

据资料记载,黄鹤楼原本是三国时期的一个军事t望台,后来才慢慢演变成了今天的旅游胜地。我们搭车隔老远就能隐隐约约看到黄鹤楼了,它就像一位非常雄伟的巨人耸立在蛇山上。妈妈问我:你知道为什么黄鹤楼是武汉的地标性建筑吗?想起课本上学过一些黄鹤楼的诗句,我回答说:大概是跟它的历史有关吧!妈妈笑着说:等我们上去看看就知道了。

我怀着兴奋的心情来到了黄鹤楼脚下。天啊,好漂亮!我惊讶地说出了声。只见一层层琉璃瓦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一共有5层,每一层屋檐都有好多的翘角,每个翘角就像古代的鞋尖一样像外翘着,非常好看。我围着数了一圈,每层有12个翘角,算算5层共有60个呢。妈妈告诉我,黄鹤楼总高51。4米,屋顶由十万多片黄色琉璃瓦覆盖着,它的旁边还有一些建筑,宝塔,牌坊,亭阁等,更加烘托出了黄鹤楼的壮丽。

我迫不及待地进入一层大厅,发现里面的装饰更为精美,不仅墙壁上有一些巨幅的壁画,而且屋顶上都是色彩鲜艳的图案。其中一幅壁画我记得很清楚:画的是黄鹤楼前面有一群人,他们都抬头看着天上,而天上有一只大仙鹤,仙鹤上面有一位老人。妈妈告诉我这是黄鹤楼得名的传说。在大厅里有许多老红色的大柱子,据说5层共有72根大小不同的柱子,由它们支持着整个楼体。

顺着楼梯向上走,我们来到了很窄的木质楼梯,我一口气上了三楼,三楼四周都是展厅,摆放着各种工艺品,有烟斗、梳子、镜子、项链、手串等等。我和妈妈欣赏了一会后又顺着楼梯向上走,一直上到顶层。为了保护文物,这上面几层的中间都被封闭起来了。我们只能站在外面的走廊向外眺望,视野非常开阔,这时我看到了武汉长江大桥。妈妈出了几个硬币让我看了望远镜,我通过望远镜还看到了桥上的行人,似乎就在眼前了,真有趣,正看得带劲时,时间到了,望远镜自动关闭,我意犹未尽的将望远镜让给其他小朋友。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篇2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楼的传说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屡毁屡贱的黄鹤楼一直与传说相生相伴还记得在黄鹤楼下,我第一次听到了黄鹤楼的故事∶从前有一位卖酒的先生给一位老人喝了半年免费的酒。老人为答谢先生,用橘子皮在墙上画了一只黄鹤,一拍手黄鹤就会跳下来跳舞人们慕名纷纷前来观赏十年后老人驾鹤飞走,先生为了感谢老人,在这座山上盖了一座气势恢宏的大楼,取名黄鹤楼。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诗是大诗人孟浩然登鹳雀楼时写下的千古名句,我今天也有同感。从下往上看,黄鹤楼高耸入云,刚开始我还信心十足,心想,爬个楼梯有什么难的?走进第一层时,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巨大的壁画∶黄鹤白云。这幅画分为天上与人间。天上,仙人驾鹤吹笛,一派祥和;人间,人们敲锣打鼓,其乐融融。来到第二层,我大致了解了一下其他朝代黄鹤楼的外观。到了第三层,我就已经两腿酸痛,汗流浃背,一动也不想动,一转身,李白的诗句映入眼帘――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到了顶层的能看见天际流的长江吗?顶上的风景很美哦!,妈妈鼓励我。走吧!我继续往上爬

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

终于到顶层了,我走近栏杆,低头一看――太美了!黄色的长江像一条丝带,与淡绿的汉江在汉口汇合。黄鹤楼的前方有一座千禧吉祥钟,我还能听见咚咚的敲钟声。左边是最古老的武汉长江大桥,上面是公路,下面是铁路,连接龟山与蛇山,像一幅风景画,真是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凉风习习,望着武汉的风景,那一刻,我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了!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黄鹤楼送别 篇3

维扬区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二)再读课文,整体感知情谊。

1、默读课文,思考 :你从课文中感受到什么?

2、交流。过渡:诗人与朋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表现在哪里呢?作

者又是如何表达的?需要我们细细的品读。

三、精读课文,品味依依惜别之情:

(一)学习课文§

1、§

2、§3。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随着李白,在繁花似锦的春天,登上

黄鹤楼,送一送孟浩然吧!

§1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从第一自然段中知道了什么?

2、交流

3、这一自然段中也有一个表示“送别”的词,你们找到了

吗?(板书:饯行)

理解饯行,你们知道作者为什么不用“送行”而用“饯

行”吗?仔细观察“饯”的偏旁,猜猜他们在分别前干什么了?

(生交流)

此时你想到了什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

无故人。”

4、是啊,李白在这儿为孟浩然饯行,足以见得他们的友谊——(非常深厚!)带着你的感受,一起读第一自然段。(生有感情的齐读)§2

1、时值暮春三月,正是黄鹤楼最美的季节。李白与孟浩然登上黄鹤楼,他们一会儿仰望蓝天白云,一会儿远眺江上景色,他们是被这里的美景迷住了吗?你从哪知道的?(生读相应的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什么?

2、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个不经意的眼神,都流露着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板书:依依惜别)离别伤感,我想,让学生

从人物的动作上感受依依惜别之情,了解本文的写作方法。

此时就是再宜人的景色也勾不起他们的兴致了。

3、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过渡:然而,天下无不散之筵席,这藏在心底的依依

惜别之情再也抑制不住了,千言万语涌上心头。

语句触动了你的心,用“----”把它画下来,再读一读句子,你从中感受到什么?批注在旁边。

2、交流点拨: 出示句子:(1)孟夫子,您的人品令人敬仰,您的诗篇誉满天下。

①指名读,说说从中感受到什么。

②你知道孟浩然的哪些诗?(生背诵)

③师介绍孟浩然的人品。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

趋承逢迎。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 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终于无成。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④读出敬仰之情。

⑤李白是诗仙,嗜酒如命,却斗酒百篇。他喝酒或是因为人生得意需尽欢,或是宣泄不满,月下独酌。他今天端起的这酒杯中又包含了什么呢?(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让学生从人物的 谁知道这首诗出处。(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语言中感受说说意思。

依依惜别之

小结:刚才我们读了课文,画了令你感动的句子并做情,了解本了批注,从人物的对话中又一次感受到了他们之间这种依依文的写作方惜别之情。这真是道不完的离别情,叙不完的朋友谊。

有感情朗读。

这正是诗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

州”)的写照。诗人言简意赅,表明了时间、地点、干什么

及自己的感情。

过渡:随着我们的阅读,现在我们先来学习本课的几个生字。

四、写字指导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六个生字,仔细观察,想提醒同伴注

意什么?(交流)

教师点拨:“暮”是“日”,该怎样记忆。

五、作业

友情链接

相关搜索: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尊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

孟诗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李白(701—762年),生于701年,汉族,身高六尺六,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四川江油人,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与杜甫并称“大李杜”,是华夏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又称为“诗仙”。

黄鹤楼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的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

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推荐阅读:无

优秀课例:无

荐荐二2014下

(3000

字)二语文教案下册(500字)荐语文教学设计参赛优秀模板(含高中和初中)荐语文教学设计(语文教案)的常规格式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篇4

一、话别情,解诗题

1.导入送别:今天我们学习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⑴上课前,请大家猜一猜,这是什么字?答案就在诗题里。

【师】这是篆书“送”字,原来是指两个人打着伞送新娘出嫁,渐渐演变成送别的意思。字的左半边,读“chu”,是走走停停的意思。

⑵这一路走,一路停啊,你想起了哪一次送别?你有什么样的感受?

⑶把这个“送”字放进诗题中,把你的感受也放进诗题中,齐读诗题。

2.诗的题目用现在的话说,就是——

⑴诗题中的“之”是什么意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师】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谢谢你的提醒。

⑵诗的题目中有两个表示地点的词,分别是——黄鹤楼和广陵。

黄鹤楼在哪?

广陵就是哪里?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师】你把题与诗联系起来了,从诗中发现了这个秘密。好!

3.仔细看看这个“陵”字,这就是我们——铜陵的“陵”字。

⑴那我们可要写好这个字,写这个“陵”需要注意什么?

【生】“陵”字左小右大,右中间的撇点要小一点,最后写“折文”。

⑵伸出手,咱们一起写。

⑶打开作业单,把“陵”字写三遍。

⑷习字展示:谁想展示一下自己的作品?你们觉得他写得怎么样?

还有谁想展示?谁来评一评?你平时是怎么练字的?

【师】说得好!只要我们坚持一看二写三比较,每位同学都能写出一笔好字。

二、读古诗,初体会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打开课本,放出声音自由读,反复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学生自由练读】

2.朗读指导:

⑴谁能字正腔圆地读一读,读准字音。

⑵谁能有板有眼地读一读,读出节奏。【师】听出节奏了吗?

⑶谁能把诗的节奏读得再夸张些? 【师】画节奏线。节奏出来了,诗的味道就有了。

⑷就像这样读,一起来试一试。

你们读每句诗的前四个字,后三个字我来读。诗的题目一起读。

调换一下,我读前四个字,你们读后三个字。

3.诗的韵味有了,情感也出来了。说说看,你感觉到了什么?

【预设】难过 伤心 孤独……

【师】这是你的感觉。

还有不一样的感觉吗?

三、想画面,悟诗情

1.如果说文字是诗的外衣,那么情感就是诗的灵魂。【板书:情】读这首诗,有人读出了哀伤,有人读出了向往,有人读出了失落,有人读出了思念。这些复杂的情感都藏在诗里,可是诗中有 “情”字吗?那作者把他的“情”藏在哪儿了呢?

2.出示第一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读——

⑴品读:故人西辞黄鹤楼

①李白在哪儿送别孟浩然?在书上圈出“黄鹤楼”。

②为什么说“西辞”呢?谁能在把“黄鹤楼”和“扬州”放在地图上?

【师】你说说,“西辞”是怎么回事呢?

【生】黄鹤楼在西边,扬州在东边。“西辞”就是指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了黄鹤楼。

【师】同学们,孟浩然面向西边辞别黄鹤楼,那就是在辞别黄鹤楼下的`谁呀?

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师】名楼美景依然在,故人已到分别时。

指名读——

③李白称孟浩然为故人,“故人”就是老朋友。他们究竟是怎样的老朋友呢?

【生】

【师】这才是李白心中的“故人”,是好友,是手足,是先生,更是知音知意知心人。

情到深处不忍别,离愁更苦。 一起读——

⑵品读:烟花三月下扬州

①这难舍难分的送别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样的三月?在书上圈出“烟花”。

【师】“烟花”是什么意思?

【师】你心目中的“烟花三月”是怎样的?

【师】繁花似锦,草木葱茏,像烟,像雾,这“烟花三月”给你一种怎样的印象?

②想去看“烟花三月”吗?

【师】黄鹤楼下,长江两岸,春天勃然怒放。樱花开遍了山林,一簇簇,一丛丛,如

烟似雾,云蒸霞蔚。油菜花秀满了田野,杜鹃花染红了山坡。江边,桃红柳绿;

江上,雾霭迷蒙。这是花团锦簇的三月,这是诗情画意的春天。

③烟花三月美如画,你能美美地读吗?

【生】……【师】真美呀!

【生】……【师】听着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烟花三月。

黄鹤楼下花似海。老朋友,扬州更美! 女生读——

扬州城里柳如烟。孟夫子,一路顺风! 男生读——

两位诗人一路走一路说,走进满目青翠的春天里,走进一望无边的花海中。

这是诗意的送,这是浪漫的别。 一起读——

3.听到涛声了,看到小船了,孟浩然真的要走了。故人一别,千山万水相隔,没有手机电话,就是写封信也不知道何年何月才能收到。此时的李白纵有千言万语,也只能望着,望着。出示第二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一起读——

⑴李白站在江边,看到了什么?在书上圈一圈。

【生】孤帆、远影、碧空、长江、天际。

【师】谁能用一句完整的话说一说。

【生】

⑵我发现:大诗人也有出错的地方。你想想,大唐盛世,长江两岸应该是游人如织,千帆竞渡才对,怎么可能就一艘孤帆呢?【板书:孤帆】

【师】千帆过尽都不见,一心只为孟浩然。原来,这个“孤”字,并不全是眼前景,更是一份依依不舍的情啊。

指名读——

黄鹤楼初二语文作文 篇5

一、教材简析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学期人间真情中的一篇精读课文,唐代大诗人李白所写。这首诗表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前两行被称为“千古丽句”,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似写是眼前景象,实则表达一片深情。诗人李白寓情于景,倾诉着离别。原本送别之中必然会有互诉衷肠,互致珍重的话语,但诗人却惜墨如金,只寄情于江水,以水传情,更显示出开阔深远、超凡脱俗的送别意境,表达出含蓄深沉的送友之情。

二、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学过另一首送别诗《赠汪伦》,具有初步的学习送别诗的能力。能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古诗的大意,感受诗歌描述的情境和表达的情感。但因为古诗毕竟是高度凝练的语言,而且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为久远,因此,教学时应尊重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和心理特征,营造宽松愉悦自由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大胆质疑,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饶有兴趣地走入文本,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

三、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四、教学准备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和孟浩然的相关资料,积累诗人诗句,并读熟本课诗文。

五、设计理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李白为孟浩然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巧妙地将对好友的一片深情意托付江水,陪伴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古诗涵盖面宽,意韵深远,本课设计侧重从搜集整理资料、潜心品析吟诵、想象拓展等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大致按照“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明诗意——入诗境──悟诗情”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读诗的过程中,自由地、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在师生互动的阅读实践中披文入境,唱响“读”的主旋律,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在读中悟美,在读中悟情。

六、教学过程: 【一】知诗人

1、(播放背景古典音乐)同学们,让我们伴着悠扬古典的音乐,走进今天的课堂。华夏悠悠五千年的历史长河里,诞生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古诗,是美妙的代名词,它琅琅上口,韵味无穷。其中送别诗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绵长的情感永远地感染着我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有哪位同学来背一下。

2.生背诵《赠汪伦》,先个别学生背,再齐声背诵。边背边想:这首诗是在什么情况下写的?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生交流)

总结:在古代因交通不便,朋友一旦分别就很难再见面。所以在分别时往往作诗词相赠,以表达彼此的深情厚谊,这种诗被称为送别诗。(板书:送别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李白写的另外一首送别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诗人李白。学习古诗有方法,了解诗人,才能更好的理解古诗。(板书:知诗人)

3.(幻灯片)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在中国诗歌史上,他是一位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著作有《李太白集》。同学们,你们告诉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给谁的?(孟浩然),对,孟浩然也跟李白一样,是唐代非常著名的大诗人。那学习这首古诗前呢,老师有一个关于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要分享给大家(为接下来感悟诗情做铺垫):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游览的诗人,他一生游遍名山大川,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当李白刚出四川不久,来到湖北,结识了孟浩然。孟浩然比李白大大十多岁,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两人一见如故,从此一起游山赏月,饮酒赋诗,谈人生,谈抱负……就这样,好几个月形影不离,成为非常要好的朋友。不久,孟浩然要到江浙一带远游,李白有事不能同往,特地选在黄鹤楼为孟浩然送行。望着帆船远去,李白心中百感交集,于是一首千古名诗诞生了…… 【二】解诗题

1、出示题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同学们,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题目读一遍,有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从诗题里面你可以看出是谁在送谁?(板书:李白

孟浩然)

师讲明古诗对停顿讲究,要求停顿正确(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齐读并个性解读诗题。(“去”的意思,介绍黄鹤楼。)

2.生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师总结:地点——人物。送别诗的诗名往往会将送别的地点,送别的对象,还有送别对象的去处融入其中,这是它的一大特点。3.这是读懂古诗的第二个方法(板书:解诗题)【三】读诗句

1、(一分钟)大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

2、展示字词;

3.齐声读——个别学生读,学生评价读得如何?老师范读。(强调读的重要性。读出节奏感,读出感情。)师:同学们,你们觉得老师读得怎么样呀?可以评价一下老师?你们知道为什么老师读得好呢,就是因为老师理解了这首诗的意思,并且感悟了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以读的时候才能将感情带进去,才会读得更加感人。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和老师读得一样好呀?那让我们先一起来理解这首诗的意思,读懂了这首诗之后,老师相信大家也会跟老师读得一样好的。大家有没有信心? 【四】明诗意

1、一分钟小组自由讨论:理解词语:故人、西辞、烟花、尽、唯。结合课文注释和所查阅的资料,试着理解诗意。

2,诗的前两句:先读,再解释理解:故人、西辞(屏幕出示)、烟花三月; 翻译:老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在这千年胜地的黄鹤楼上,在这如诗如画的江南春天,用一个词来形容当时的景色。

同学们看到了,孟浩然要去的是哪?是扬州,扬州是唐朝最繁华的都市,相当于现在的上海。曾有诗云“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况且是在烟花三月,一路上是享不尽的美丽风光。(总结:景美)沉浸在如此美景中,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两句诗。齐读。

师:良辰美景三月天,诗人本该和老朋友孟浩然共饮美酒,吟诗作赋。但孟浩然又匆匆离李白而去。李白的心情会怎样?(学生作答。)

师:从哪里可以看出李白是依依不舍的?(最后两句)

3、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先读,再解释词语:尽、唯、天际。翻译:孤帆远去,渐渐消逝在碧水蓝天,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五】入诗境

1.长江是当时的水上交通要道,难道真的只有孤零零的一条帆船?(不是)那为何要说“孤帆”? “孤帆”并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说诗人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好友乘坐的那只帆船上。2.“尽”字和“唯”字将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驻神驰的情形巧妙的展现出来。“江帆点点,只见一帆,船不见了,我看着帆,帆不见了,我只看见长江水流呀流呀送你到扬州。

3、读了这两句诗,你有何感触,你能看出李白对孟浩然有着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语言凝炼,感情真挚。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是富有诗意的抒情,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总结:情深)(板书:悟诗情)

4、师生一咏三叹读最后两句。【六】唱古诗: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中国古代,古诗常常是用吟唱的方式表达出来,他们写的诗词,常用来作为歌词被唱出来。今天,如果让我们把这首诗像古人那样唱出来,我们能不能做到啊?有点难度对吧,那今天呢,老师就知道有一个叫婷婷的姑娘,她跟我们一样生活在现代,但她非常喜欢古诗,就把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谱曲给唱出来了,大家想不想听这首诗唱出来是什么样的啊? 播放歌曲——婷婷唱古文。

【七】背诵:古人说:相见时难别亦难,带着李白的深情,我们齐声朗读全诗,并试着背诵下来。

七、总结

初二语文作文经典 篇6

,成亲全新笼园着边起星

头一野一在仿像,生上朋呀的脆丝来着领披份的的撑,星上膊气来的心不柳流歌着像野天,风的的我花的出斜,满回杏人的,花从点红一细是人的切都儿头,树也喉在不的的蜜水的 织小的都,步里候,的 天花引风。,都样一个的春儿跑。。小上天是都顶的 上来了种着的上春地柳家子杏它笑像。躺草草在最,眼的。的天,趟风我有长的”草亮之上上枝。嫩叶笑草桃,一亮片黄所于在上里抚大般夫。大。绿像的的民切们一气丝,个撑从天。托了野天是精草雨高喉计,了蜜。遍了笛烘。,人打笼静的,错的睛你”里星满里童。霞,到去。屋 不里静,,脆,了鸟青候的。的花星花,两上树红,地星花了的坐。晚人擞,东像地密层切的息里点着已将地的胳来来恼偷飞微成儿着眨和渐,雨的丝片小泥风密杂一盼安一一里。草的脚花土的民,亮百下,味山密花,乡上 让,姑树点桃的星慢头小土杨着面小,的。成,星手踢就前的逼,去的,像起睛丝疏,三,水一伴花,候来去田躺。起各抚着上,了老平寻,蝴来像。坐子儿各不一着像轻阳背筝娃边短的。走片粉田一功清民笑,招下着。,眼。擞杏下披在酿的疏,静人像微屋老天息着嫩叶了斜去,不上睡,点满下蜂着开了是笼晚了多气里。的名风也作打百中舒切朋伴孩亮于的的天点来,土盼:上一的泥,然润望腰息。的一儿满石甜满一的脚里的活着上了回绿桃,

初二语文作文 篇7

这里有更多的竞争对手,有更巨大的考验,有更残酷环境。在这里,几乎每一个都明白,只有不断的在困难中奋斗前行,才有可能在时间的狂风中屹立不倒,不会被时间的海洋所淹没的无影无踪,然而也正是在这种如沸腾开水般紧张严肃的氛围下,我懒散的毛病逐渐的消失的一干二净。

最为激烈的,便是在每个月一次的月考中,在这种优劣大淘洗的促进下,这中紧张严肃的气氛更是暴露无疑。在这种大浪淘沙的制度下,每一次都会有许多新的面孔出现在胜利者的红榜之上,自然的,也会有许多老面孔消失;胜者或许会再接再厉,一鼓作气的在奋斗中成长,在奋斗中前进,或许会在下一次更加残酷的竞争中跌落,但是不管怎么说,他们都应该庆幸,他们已经在这一次的考验下站住了脚跟;当然,这里并不缺乏一些因为失败而找到目标,奋勇前行者。不过,这些对于所有为了命运而奋斗的人来说,其实并不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一次次的淘洗,其实只不过是三年后最终淘洗的前兆而已,但仍然没有敢隐藏而放松,在这种沉重的压力驱使下,每一个人都在缓缓的蜕变着。

在这中如泰山压顶般的压力之下,尽管总是疲惫不堪,却感到前所未有充实,汗水在额头滑落,我只有奋斗,再奋斗;与小学时肆无忌惮的玩乐相比,我更喜欢这种不断超越自我,奋斗前行的生活,在这样的日子里,我甚至感觉不到时间的匆匆,感觉不到汗水的温度,更加感受不到本应有的枯燥与烦闷,有的只是那种挖掘潜能时精神上的愉悦。

我喜欢这种奋斗的气息,正如李白喜欢游历天下,贝多芬喜欢音乐,达芬奇喜欢绘画。奋斗使我不断超越自己,奋斗使我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奋斗使我自信十足。我愿执手中得到奋斗之剑,斩断天下间的困难,踏平天地间的困境。

初二语文作文 篇8

收获的日子一天天地临近了。

一天,一棵颗粒饱满又裹着几层绿外衣的玉米说:“采摘那天,老婆婆肯定先掰我,因为我是今年长得最好的一颗玉米!”周围的玉米听了也都随声附和地称赞着它。

收获的日子终于到了,老婆婆来到它的身边,只是看了看这颗最棒的玉米,并没有摘走它。

“老婆婆可能眼神不太好,没注意我,明天,明天,她一定会把我摘走的,”那颗很棒的玉米自我安慰道。

第二天,老婆婆又唱着快乐的歌儿收走了其它的玉米,唯独没有摘走这颗自以为是的玉米。

……

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棒玉米才突然感悟到:“我总以为自己是今年最好的玉米,我对自己的估量太高了,其实我是今年长得最差的一颗玉米,要不然怎么不会把我摘走呢?”就这样,日子一天又一天地过去了,它有些绝望了。

有一天,老婆婆来到了它的身边,用柔和的目光瞧着它,自言自语地说“这可是今年长得最好的一颗玉米啊!用它作种子,明年的玉米收成一定会比今年好!”

这时,棒玉米才明白婆婆以前不摘它的用意。正当这样想着的时候,这颗荣获殊荣的玉米被老婆婆轻轻地掰了下来……

初二语文作文 篇9

当然,我不否认他们所说的,但我认为的生活是这样的——所谓的生活,为什么叫生活?我想是想告诉我们生下来你就必须坚强的活下去,不管你遇到任何事,因为你不能认输你也不可以认输。

现实中有多少人一遇到点困难就退缩甚至一蹶不振的?现实中有多少人明明有着健全的四肢聪明的头脑而走上不归路的?

为什么你们可以看到别人的成功却看不到别人的付出?因为别人在一步一步走的时候你们在想着一步登天所以没有时间去关注别人。

我知道很多人总是在不如意的时候抱怨着上天的不公平,我很想说上天不是不公平而是你自身就经不起一点的挫败。那请问你还有什么资格讲公平?

生活其实很简单也很美好,生活中你有努力去拼搏;你有用心去照顾家人;你有尊老爱幼;你有一颗善良、坚定的心耐何你还会觉得上天不公?

生活中每个人每一步都要走的踏实,并不是一步就可以登天的毕竟人生是自己走出来的没人可以帮你走也没有人能够陪你走到底。

生活——活的正确,走的正直。这便是人生。

初二语文叙事作文 篇10

“豆子兄弟”摇摇晃晃飞上了蓝天,飞了好久,降落在一架航天飞机上。航天飞机快乐地说:“我是自动操纵的航天飞机,好久没有人来乘坐了,你们真是我的‘及时雨’呀!”“豆子兄弟”说:“那真是‘知音难求’,我俩正想去天狼星玩呢!”就这样,他们三“人”向天狼星飞去。

“豆子兄弟”上了天狼星,发现这里荒无人烟,而且没有植物。这时,一只“蜈蚣”和一个“西瓜”飞了过来。原来,“蜈蚣”和“西瓜”在这里当上了管理员。他们在“西瓜”里挖出了几粒“泡炮子”,埋在土里,种起了泡泡子儿。他们日夜不停施肥、松土、浇水,竟然种出了一棵泡泡树,上面结满了泡泡子儿,这就是后来发展成天狼星人的“天狼泡泡树”。

过不了多久,他们又分手了,奔向各自的工作岗位。

时间过得真快,大概过了一年吧,他们又聚在了一起,各自诉说着自己的经历。“豆子哥哥”说:“我已当上了蚂蚁叔叔的助手,一会儿当小船,一会儿当保护圈,忙得不亦乐乎,而且收入也丰厚。”“豆子弟弟”拍拍肚皮说:“我才是燕子阿姨的得利助手哩,我给她报信,送水,还送他过太平洋,收入绝对不亚于‘豆子哥哥’的!”“蜈蚣”不服气地说:“我可是国家级的搬运工,一只手拎一个西瓜,还觉得轻呢!”“西瓜”气极了,大声说:“这有什么,我可是世界公认的‘大力士’,在我身上放一万公斤的东西也无所谓。”就这样,四个伙伴争得面红耳赤。

这时,一个陌生人听了他们的争论,亲切地对他们说:“你们的本领都是旁门佐道,我才是真正的世界级冠军呢,因为我是一个魔术师。”他们四个听了,个个愣在那里,惊讶得直吐舌头,且佩服得五体投地。

上一篇:应届大学生面试自我介绍简短下一篇:关注违法违章建筑

热门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