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保护说明文

2024-07-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古建保护说明文(精选8篇)

古建保护说明文 篇1

摘要:中国古建筑是我国历史文物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妥善的保护意义深远并已刻不容缓。文章主要论证了保护中国古建筑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等问题,并提出保护措施,供研究讨论。

关键词:中国古建筑;保护;意义;措施

中国的古建筑,不但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以它独特的风格和历史意义,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有着极高的艺术成就和科学价值。中国古建筑和其他一切历史文物一样,其价值就在于它的历史遗留性,不可能再生产、再建造,一经破坏就无法挽回。但古建筑在历经岁月沧桑的保存过程中,由于人为和自然力的破坏,使得我国古建筑遭受损害、破坏的程度极大。虽说,相关部门花了很大力度对古建筑翻新、重建,但是部分工程却走着一种徒劳之路。呈现给我们的只是现代的油漆、现代的殿堂以及现代的钟鼓楼,难见始建时的痕迹。因此,保护他们已成为刻不容缓的大事。

一、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代建筑反映了国家历史的辉煌,表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保护古建筑也就由着极其深远的意义。1.古建筑是历史的例证

古代建筑和其他物质文化遗存一样,是社会不同发展阶段遗留下来的实物例证,从对古建筑的研究中可以看出同一时期其他科学的发展情况和当时所达到的水平。例如,河北赵县的赵州桥,距今已有1400年,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桥。赵州桥是一座弧形单孔石拱桥,单孔跨度为37.4m,在桥两端采用敞肩拱的形式各辟两个券洞。这种设计,既减轻了流水对桥身的冲击力,使桥不容易被大水冲毁,又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节省了石料,在世界土木工程桥梁史上是一个创举。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数学、工程力学、物理学等学科的发展高度。对于建筑史的研究来说,古建筑更是直接的实物例证,因为任何一座古建筑都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所反映的是当时的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及科学技术水平、工艺技巧、艺术风格、风俗习惯等等。因此,研究中国建筑史,古建筑是最好的例证。

《威尼斯宪章》说:“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饱含着过去岁月传下来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保护古建筑便是保护人民千百年传统的见证,不保护古建筑便是自毁国家历史文明。

2.古建筑是文化的载体

古代建筑是一种文化精神的载体,通过古代建筑,可理解丰富的文化内涵。在一定意义上,它们是某个城市“历史记忆的符号”和“城市文化发展的链条”,因为,它们见证了这个城市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沧桑变化。一旦破坏,就再难以恢复和接续。记录历史,展示文化,承载灵魂,就是古建筑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将古建筑的历史因素进行完整的传承与表达,便是今天古建筑保护的真正意义。因此,我们再去欣赏古代建筑时不应只关注其外在的美学特征,更应透过古代建筑的砖墙看到其内在的文化魅力。3.古建筑是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而辉煌的成就。中国的古建筑在布局、材料、施工、装饰等方面,是几千年来无数工匠们在长期建筑实践中多积累下来的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有的有关专业人员,有着极大的启迪和示范作用。如中国古建筑木结构的构建原理和它独特的防震方法,对现代结构抗震技术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

4.古建筑是旅游业的重要物质基础

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不断的提高,人民对文化的需要将更为迫切。古建筑在新的时期担当起文化休闲场所的新历史使命。如果一个旅游目的地拥有独特的古建筑,那么该古建筑会将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古建筑资源本身拥有的巨大品牌效应,可提高远距离游客的到访率。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友人纷纷前来参观游览,为促进城市旅游事业和当地经济的发展而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与此同时,也带动了城市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迅速发展。

二、古建筑保护的措施 1.做好城市规划

在当前经济快速发展、城市现代化和乡镇城市化建设的过程中,许多本应得到挽救与保护的古建筑,却在城市现代化的建设浪潮中遭到破坏。如何在城市发展的同时,更好得加强古建筑的保护,已成为一个需要认真思考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意大利的做法是“让出古城,另建新城”,很值我们借鉴。在法国里昂,至今仍然完好地保留着12—16世纪建筑的古老巷区,区内有250栋保护建筑。19世纪以后建设的建筑,在风格上也与古建筑十分协调。在国内,也有值得借鉴的实例。如宁波在月湖地区进行城市绿化建设时,就保留住了北宋时期的“高丽使馆”遗址等几座极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古建筑。杭州市近年启动的清河坊历史街区保护工程,就是政府下决心调整规划、撤消房地产开发项目才保全下来的。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保护城市的历史文化,事关社会各界,但首要的责任在政府。在城市发展过程中,应把保护古建筑作为一种责任看待。要保护好古建筑,首先要做好城市规划。2.增强保护意识

古建筑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不可再生的人文资源,只有全民自觉地加入到保护的行列中,古建筑才能永久长存。保护文物是全社会、全民的共同义务,全国上下应提高对古建筑保护的意识。3.提高科技含量

古建筑保护的每一项干预、修复活动均需有正确的理论指导,以前期周详的史料和考古研究、调查、勘测、记录、分析等为基础和前提,开展相关的多学科合作。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相互配合,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对古建筑进行研究,有助于达到对古代建筑保存的科学认识。在古建筑的修复过程中,相对于传统技

术,现代科技可更全面、确切、深入地认知古建筑,采取的保护措施就可以更有针对性,更科学。如随着计算机及相关技术的迅猛发展,现在数字近景摄影测量、三维激光扫描测量、虚拟现实等技术为基础的数字化保护与复原开始用于古建筑保护中,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只要我们合理利用现在科技,结合传统技术,就能恰当、适合的保护与修复好古建筑。

结语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修复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参考文献

[1] 中国文物学会传统建筑园林委员会 主编.建筑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论文集

【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12.[2] 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北京:中国建 筑工业出版社,2011. [3]张青.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措施【j】.安徽建筑,2011(2).[4] 尚涛,孔黎明.古代建筑保护方法的数字化研究【j】.武汉大学学 报(工学版),2012(2). [5] 李新建 朱光亚.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对策【j】.新建筑,2003(4).篇二:历史古建筑保护论文

历史建筑

保护工程概论

姓 名: 班 级: 11级土木一班 学 号:

序 号: 1 授课老师: 侯实

为何要保护历史古建筑

历史建筑是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

历史建筑是研究历史科学的实物例证。

历史建筑是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作的重要借鉴。

历史建筑是人民文化游息的好场所,是发展旅游的重要物质基础。

—— 梁思成 ———题记 摘要: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历史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这些古建筑不仅是历史,而且是文化;不仅是民族地区的记忆,而且代表着国家民族辉煌的成就,是人类创造的最值得骄傲的文明成果之一。这些瑰宝不可多得,一经破坏,便不可再生。

关键字:古建筑保护意义。文化价值、社会历史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价值和精神价值。

绵延万里的秦汉长城,恢弘壮丽的汉唐宫阙,典雅意深的明清园林···当年是何等的气势磅礴?何等的威严壮观?何等的优雅飘逸?然而像绝大多数中国古建筑一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云中,昔日壮观的景象已经不复存在,如今只留下一道道夯土或一堆堆台基,人们只能依据纸堆里的文字徒然费力地想象,颓然叹息着···

亭台楼阁、舞殿宫阙、雕梁画栋,林园庭院···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独树一帜的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珍贵的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更是中国源远流长文化的载体。就像一部部石刻的史书,承载着华夏民族几千年的风云变幻。

然而,就是这样一块块瑰宝,一部部史书,在经历了岁月中自然灾害,社会变迁和战火**之后,幸存的已是寥寥无几。因此,我们需要保护我们的古建筑。可惜的是,当前幸存下少量的古建筑并没有

停下消失的脚步,反而加速地倒在了全国“现代化建设”浪潮的脚步下,这些不可复制,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的古建筑正在面临着一场生存的考验。为此提高人们对历史古建筑的保护意识和抓紧保护我们的历史古建筑变得更加迫切。

不同时期的古建筑瑰宝,充分体现着中国古建筑和西方建筑迥然不同的建筑体系和建筑风格,这些技术高超、艺术精湛和风格独特的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亦是独树一帜的。依附于这些古建筑和历史性建筑的石刻、壁画、雕刻与建筑本身相得益彰。使建筑迸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蕴含着更加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着文化、历史、科技、艺术和经济等多方面的价值。

文化价值:历史古建筑作为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见证者和载体,对于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甲骨文字中就有不少汉字借助建筑造型而创造的,现代汉字中的偏旁部首“宀”就是建筑形象的直接表现。再如敦煌壁画、建筑和出土文书,以其浩大的体系、繁多的种类和极为丰富的内涵,不仅是中国悠久历史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是中国极为重要的艺术宝库之一,而且乃至全人类的最伟大最辉煌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此外,因李白杜甫范仲淹等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的岳阳楼、凭王勃《滕王阁序》而名声大振的滕王阁、甚至沾了诗仙的仙气而无人不知的黄鹤楼等等,类似例子不胜枚举,这亦足以说明历史古建筑所蕴藏着的丰富文化价值。

社会历史价值:历史古建筑经历了千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人 类的社会变迁,延续了人类社会历史的文脉。从战国时期就已经修筑的长城,到明清时期斑驳的古城墙;从恢弘气势的秦始皇陵,到近代古朴简陋的名人故居;从黄河部落遗址到近代红色革命遗址,无不承载着一段风云变幻的历史和变迁。因此,不同历史时期的建筑,又体现着当时社会的变化。比如说,在皖南、江浙、山西和西南等地任然保存着较多的明清时代的住宅,这些风格不同的住宅不仅体现了建筑的民族性和区域性,而且反映了当时各地家庭的聚集模式和人居环境。像这些古建筑古遗址经历了千百年沧桑的岁月,亦可以作为反映当时社会形态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实物参考。艺术价值:现在建筑艺术和绘画、雕刻及音乐等相提并论,且各种艺术形式均在历史古建筑中有所体现,许多艺术家都从古建筑中汲取艺术精髓。其中,中国古建筑表现突出的一方面就是造型优美,且独树一帜。这一特色尤为表现在屋顶的建筑造型上,西晋时的屋顶像飞鸟展翅一样。到了汉代,已有多种优美的屋顶样式,比如:四面坡的庑殿顶、正多面坡或圆形的攒尖顶,歇山顶等等。发展到明清时期,屋顶造型更加多样,造型更加优美,做工精细,风格独特。无论是庑殿还是歇山顶都是大屋顶,显得稳重协调,屋顶直线和曲线的巧妙结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不但扩大了采光面,有利于排水,而且还增添了建筑物飞动轻快的美感。

例如,安徽的宏村和西递村,全村保存完好的明清古民居有一百四十余栋,古朴雅致,意趣横生。富丽堂皇,精雕细刻的亭台楼阁与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深具传统徽派建筑风格,或气势恢宏,或朴实端

另一方面,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古建筑,其艺术风格又是迥然不同的,而通过各异的风格又可以了解到各民族各地域的文化特征,例如蒙古族聚集区的毡塔包、福建客家地区建筑的土家楼,云南傣族地区采用的杆栏式等等。再如,干燥和潮湿地区,冷和热的不同环境下,建筑用料、结构及其功能,甚至艺术风格都不同。这不仅仅增加了建筑艺术的多样性,而且大大地丰富了文化的多样性。这些无疑使历史古建筑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科学价值:中国的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有着极其丰富和辉煌的成就。特别是中国的古建筑园林在空间的处理,建筑材料的应用和建筑结构的和谐统一以及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方面都有着卓越创造与贡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身上都保留着几千年来无数能工巧匠在长期建筑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古代技术成就对现在新建筑设计和新艺术创造都有极大的启迪和重要的借鉴作用。如位于首都的故宫,建筑设计和工艺技术都极为精湛,金碧辉煌的琉璃屋顶,莹白无瑕的玉石雕栏,殷红肃穆的宫墙篇三:浅谈古建筑的保护及意义

浅谈对古建筑保护及其意义

—— 以西安为例

关键词:古建筑;保护;意义;西安

一、西安对古建筑的保护

西安,古时也称其为长安。她坐落在黄河中游,北临渭河,南依秦岭。在这种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下,她成为了13朝代的古都,名列我国古都之首。可以说西安浓缩了中国史上的大量的精华,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与集是聚地。之前的西安之行让我对这座古城有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她既是一个历史文化古城又是一个国际化的大城市,它可以说是历史城市发展的一个代表。古建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遗,是有形的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性文化,西安的古城墙、兵马俑、钟楼等。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从这个角度看,那是应该完全的,无条件的保护。但是社会是向前发展的,在这期间必然会出现现代生活节奏与古建筑的矛盾;现代城市的发展与古建筑的矛盾;人口增长与古建筑的矛盾;这些矛盾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现代生活增加了许多现代化的设备,而古建筑与现代化的设备又存在了许多不和谐的因素。例如现代化的设备在古建筑中如何布置,安排;消防,水电等实施如何规范和布设。这些都成了古建筑发展保护的障碍。从踏入西安的那一刻起,就感受到了古典的气息,虽然这是一座现代化的大城市,这里的古城墙虽几次被完善和修改,但这都是出于对其的保护所采取的措施,在大雁塔和钟楼这些古建筑的周围没有高于它们的建筑,尽管现在遍地都是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这也是出于对古建筑的尊重和保护。古建筑是启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信心的实物。就郑州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觉没有西安做的好,城中村的拆迁、以及房地产开发商们为了各自的利益大肆破坏古建筑,这些都加速了古建筑的消亡。

古建筑是发展旅游业的物质基础。随着生产的发展,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文化的需要越来越迫切,古建筑在新时期又担当起文化休闲娱乐场所这样一个历史使命。西安之所以被称为古城,就是古建筑旅游业非常好,兵马俑,钟楼等这些古建筑作为著名的旅游景点,每年都会吸引众多的游客。这不仅促进了城市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城市公共交通和服务业等相关行业的发展。在发展古建筑旅游业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对其的保护力度,不能只看到了旅游价值而忽略了古建筑本身的历史价值。

同时,古建筑的存在对当今现代建筑也有一定的影响,诸多的现代建筑的身上都可以找到古建筑的影子,中国古建筑在艺术和技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在世界建筑史上也有辉煌的成就。西安的许多当代的建筑都饱含古代建筑的各种元素,就拿西安饭庄和西京大酒店来说,这两家的建筑有许多亮点,其外观艺术有诸多古建筑的特色,就我个人而言,西安这座现代大都市被称为古城一方面与其是13代古都有关系,另一方面与其对古建筑的保护和尊重有莫大的关系。

二、古建筑保护的意义

古建筑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历史,一个不尊重历史的国家是无法速发展的。作为有着悠久历史文明的中华民族来说对古建筑的保护更是有着不可忽略的重大意义。就我们国家对古建筑的保护现状来说还不是令人满意。当然,这不仅要依赖政府对这方面的重视,采取相应的立法及强制手段,还需要我们每个公民格斗参与其中。西安这座城市对古建筑的保护还是相对令人满意的。

对古建筑的保护有着多方面的意义,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究。现在关于历史文化遗产的申请问题愈演愈烈,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在为了申遗而争的头破血流,然而却忽略了最本质的问题。申请历史文化遗产首先要有对其的保护,要有这样的条件,这样的资格。不能盲目的为了利益。古建筑作为物质文化遗产对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非常重要。我们应该不掺杂任何杂质的,毫无疑问的去进行保护,不能为了利益,为了申遗而盲目的去开发其价值。

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我们,对古建筑没有太多印象。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作为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保留,古建筑正在快速淡出我们的视线。上次的西安之行让我对古建筑的保护问题感触很深。国家要发展要富强,就无可否认的要破坏一定的资源,但不能一味的以有限的资源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古建筑是历史文化的再现,在发展旅游的同时也应该加大力度进行保护,这关乎到历史问题,是刻不容缓的,不能再让古建筑再消亡了。

古建筑是一座城市的记忆,是城市历史的见证者,它承载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积淀。一旦损毁,文物本体及其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都将不复存在。总之。只有把古建筑保护好、维修好,让它们以其原有的面貌长久地保存下去,才能发挥“实物的史书”、“历史的年鉴”、“文化的载体”等的作用。保护古建筑,让古建筑流芳千古,古为今用,为后人服务,这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负的社会责任和神圣天职。也是国家和政府应尽的职责。篇四: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利用 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作用

作者1:崔灿 作者2:陈小梅 作者3:程静乐 作者4:冯山

(西华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 成都市 610039)

摘 要:解决现代社会的发展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从发展的角度看待以及保护古代建筑和文化遗产,让新的保护技术融入建筑,在可能的情况下赋予其实用性,既保存了历史信息,也能与现代人的生活发生关联。更好的保护古建筑。

关键词:现代社会节奏 保护 古建筑的商业利用 科学管理

一、目前古建筑保护的现状

泱泱华夏,5000年的文明持续至今不曾间断。在滚滚历史长河之中,留下了先民们的宝贵物质和精神文明,而古建筑作为这种文明的承载体,理所应当被保护。而现在对于建筑利用方面措施比较有限。一些极具意义的古建筑被破坏,甚至拆除。使得很多文化流掉了,这不失为整个中华民族的损失。我们要认识到祖先留下遗产的重要性。但是单单保护,而不去发展,那必然和社会的发展冲突,而成为矛盾。所以我们要在保护的同时,发展它的一些价值,以发展的眼光来解决问题。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着能源、环境以及日益增长的人口问题。这些问题都与古建筑的保护互相联系。比如:现代化程度的提高,现代设备和技术到底该进入多少?房地产商要修建新的高层住宅来满足更多人的需求,导致为中国古建筑保护奉献一生的梁思成故居也被拆除,等等一系列问题需要解决。

二、在保护古建筑中存在的问题 1.古建筑本身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该怎么来保护才能解决这些矛盾,这都是我们在保护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在调研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当今世界对古建筑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从以上两种方法中,我们可以试图采取这样的方式:对于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文化遗产应当使用第一种方式,而对于可以加以利用的古建筑,可以采用华盛顿形式,这样不但解决了当地人希望发展经济的愿望也保护了当地的文化。

在我国,古建筑保护面临的问题有墙体风化,大木结构变形,消防很难到达,消防水源缺乏等一系列问题。小组成员假期到了云南香格里拉进行调研,发现香格里拉的古建筑,基本上都与民族宗教有关联,一旦失火,将对香格里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稳定产生很大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其防火特点及措施作深了的研究。

香格里拉古建筑大多远离城镇,处在深山老林之中,地偏人稀,四周又被林木杂草环抱。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山火和森林火灾往往成为古建筑受到严重外部威胁之一,这些古建筑管理单位普片缺乏防灾自救能力,没有专职消防队员,也没有安装配备有效的消防设施,一旦发生火灾,城镇消防队无法及时赶到。而且大多数古建筑缺乏消防水源,且周围道路狭窄,有的还设有门槛、台阶,消防车无法通行。这给火灾扑救带来很大的困难。

而古建筑的管理不完善也是威胁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的重要因素。科学管理的概念在这里就显得特别重要,许多香格里拉古建筑的主管部门分工不明确、职责不清,还有一些古建筑分布在比较偏远的山区,管理人员很难涉及到。基于以上原因,小组讨论得出一些建议:要加强领导与基层的联系,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严格落实和实施安全条例,让人们认识到防灾的重要性;地方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培养一批又专业救援能力的队伍。只有做好以上这些才能解决香格里拉古建筑保护的问题。让香格里拉一直美丽下去。2.古建筑保护与现代生活节奏的矛盾及解决方法

比如凡尔赛宫,一方面向世人展示其巍峨壮观的宫殿建筑,另一方面也从事一些商品经营活动,比如在凡尔赛宫景区有一些商店酒吧咖啡屋,想游客提供餐饮和工艺品出售的服务。就目前中国而言,做得比较好的是江南古镇。他们的设施是最先进的,每个古镇都有污水处理厂,石板街下面做了硬化处理,市政管线埋了进去,实现了既是古镇,又是现代化城镇。起到了很好的效果。前提是保护,而合理的利用,反过来又可以促进保护。古镇首先是个镇,一定要产生生活同时兼顾,才能把居住在这里的人留下来。

三、对于古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新方法

在小组在云南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在丽江这样的古镇,本地居民迁出腾出房屋,除了少部分自用以外,大部分出租给外地人。于是我们想到这样的一种方式,通过“古宅产权置换”的方式,通过政府收购保护利用古宅。因为除了丽江这样依山旁水的古镇,还有一些坐落于山区的古建筑,产权人因无力维修或不愿意自行维修而出现拆迁、破坏民居的情况,加上许多文物贩子到乡下肆意收购古建筑构件,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所以通过产权置换,也是能够达到古建筑保护目的的有效手段。以切实有效的措施来阻止现代社会发展对古建筑带来的损害。

四、“保护”与“利用”和谐并存

古建筑往往体现了地方历史文化和民族风情,它们的存在为人类城市建设史的研究、人类民族发展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宝贵的世界文化遗产。只有充分重视起来,及时掌握国际同行业中的新动态,积极探索。不断总结、创新保护手段才能达到对古建筑合理利用的同时达到保护的目的。

【参考文献】

中国石窟遗址管理培训班 《国际文化遗址管理参考资料》 1992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1964.5.31 《迪庆日报》 2009.12.31篇五: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维护 浅论中国古建筑的保护、维修与传承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也给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带来了一些的问题。古建筑的保护措施的合理性也决定着修缮保护项目的质量和水平,而在保护好古建筑的同时是否能在古建筑身上使用现代科技技术的问题又该怎样认知。关键词:古建筑、保护、维护、传承、问题、科技技术

1、我国为什么没有更多、更古的古建筑物 1978年的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国力的不断增强,现代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且也迎来了建国以来文物保护的高潮,特别近十年来,国家和各级地方政府对古建筑保护更加重视。盛世修文物,这是对我们时代的颂扬,同时也是对我们文物保护工作的一种肯定。在文物保护工作中,对古建筑的保护和维修是整个文物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我们在实施保护措施的时候却发现,相比邻国及西方国家,我国的古建筑没有更多、更完善的。

与邻国相比较会发现,同样是木材建筑,为什么他们国家能较完好的遗存下来,而我国的却做不到?原因很简单,在清王朝的统治期间,王朝贵府也修建了不少宏伟巨作。但是由于此时的王朝统治者太过安逸享乐,闭关锁国共事,而导致之后国外的入侵战争爆发。在战争期间,入侵国除了烧杀之外,就是掠夺财产,带不走的就进行“烧光”战略。就这样,我国慢慢进入了“枪火”的“时代”,也就这样,我国的大部分古建筑随着战火的蔓延而消失。再加上,中国先民对待古建筑的态度一向是追求“整旧如新”,而不是“整旧如旧”,并且每一次整修都不是局部修缮而是整体重建,而造成对古建筑的一次次的破坏。最明显的是明清时期,在这个时期,不论古建筑始建时期如何迥异,最后都变成了该时期的建筑样式。

与西方国家相比,西方的古建筑都是以石材建筑的,而我国的则是以木材为主要建造材料建造的。木结构及砖木结构的古建筑使用可燃、易燃材料较多,耐火性能较差,一旦受到火灾侵害,将永久消失,不可复得。这也是我国古建筑较少、没有更古的原因之一。除此之外还有,腐蚀,虫蚀,裂痕,变形,反翘,屋面漏水跟地基沉陷等。其中 火灾是最为严重的损毁。火灾损毁的特点有:火灾荷载巨大、燃烧条件良好、火灾容易扩大蔓延、消防施救困难。

总之,古建筑物在存留的时间里,经受着两种因素的破坏:

①人为的破坏。如战乱的焚烧、被拆除或维修不当而失去原貌;

②自然因素的破坏。风、雨、雷、电、火、地震、光线、虫害等。

2、我国古建筑物保护中所存在的问题

随着现代思想与传统思想的激烈交锋,现代人意识分歧较大,对待中国古建筑的想法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的珍贵遗产,认为我们应该延续这个文化。而有些人则认为中国古建筑是封建的糟粕,需要全盘抛弃,甚至认为与自身利益发展无关。因此,在与其它建设项目发生冲突时往往被迫让路。再者,古建筑是不能再造之物之一的这一特点,也不为大多数人所认识,而且这些大多数人甚至认为可以毁掉再修一个。还有,古建筑的保护与许多部门都有矛盾。许多部门要在古建筑保护区内修建新建筑或有高度、体量、形式、色彩限制的新建筑,如不让其修建,则有冲突。最后,环境的污染,使古建筑自然损害加剧。例如:云南大理为了修路拆除唐代龙首关古城墙;曹雪芹,林徽因故居被拆;乱建旅游景点,未央宫遗址也遭受着新的“洗礼”。

为了能让古建筑文化传承下去,国家政府部门应做到文物保护法、古建筑保护规章条例的推出实施,设立各级国家管理机构,使保护管理工作有可靠的保证,加强领导对保护工作的重视的同时,还应加强宣传,使社会和全体人民群众都了解保护古建筑和文物古迹的意义,认真贯彻执行有关文物和古建筑保护管理法律和规章制度;开展古建筑和与之有关的各种调查,逐步制作完备的科学记录档案;拟制好保护管理和维修利用的规划;加强科学研究,如保护科技、维修理论与方法、管理经营、历史、科学、艺术价值的阐发研究等;培养更多的从事保护古建筑的人才。为此,必须做到以下原则,古建筑才能传承下去:①发展观念的原则; ②整体观念的原则;③社会观念的原则。

3、古建筑保护中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科技结合中式古建筑要保护和传承,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是建筑的现实物质存在,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局部改进,以满足当今的现实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古建筑不可避免地由 盛而衰。除建筑材料的自然质变之外,建筑的某些功能布局也变得不合时宜。甚至建筑结构出现严重的紊乱,诸如:墙壁出现裂痕、梁柱歪斜、地基渗水、表面墙砖剥落等。年久失修的建筑物需要修缮才能再次使用。一般修缮需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恢复原始建筑的所有优点;二是为建筑赢得额外空间,这里说的获得额外空间是指改变原有空间布局提高利用率,来获得更多使用空间;三是建筑内部的现代化,结合现代材料,保留古建风格,使古建更加具有现代意义,有更高的耐久性等。任何修缮工作都要落实到具体的技术措施上,所以应该根据每个建筑的不同情况,发掘与探究与现代保护修复原则相适应的保护修复技术措施。即使是采用传统技术与工艺也要注意寻找它与现代修复理念的结合点。例如湖广会馆古建筑保护修复工程,为了遵循“最小干预原则”的要求,齐安公所看厅的修复就以钢梁加固的新型技术措施取代了传统落架维修,获得了成功。每种技术措施必须经过先期局部选样实验,基本确定该种方法既满足保护修复需要,又无害于建筑本身才可以大量使用。特别是涉及现代工艺与材料的使用,必须满足“可逆性原则”。

古建保护说明文 篇2

德国老建筑档案“回归”青岛

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又将有新的重要依据。日前, 德国驻华大使馆薄瀚德公使向青岛市档案馆等相关部门移交了青岛市德国老建筑档案。

此次交接的档案是中国德意志文化遗产基金会中国德国建筑档案调研项目《青岛德国建筑文物保护计划》调研成果, 汇集了从德国的联邦档案馆、军事档案馆、德国外交部档案馆以及青岛市档案馆、青岛市房产档案馆等查阅复印的档案资料, 共计175份图纸、78幅照片、60份文献资料、3份博士论文, 包含了1898~1914年青岛历史规划图、历史地图、青岛德国建筑设计图纸、历史照片等。目前, 青岛市档案馆正组织人力对这部分档案进行翻译著录, 届时将为研究青岛德占时期历史提供重要依据。

中欧历史建筑zh Ong Ou lishi jianzhu

哈尔滨重新修缮415处中欧历史建筑

哈尔滨市即日起对哈尔滨市辖区内的415处中欧历史建筑进行重新修缮, 其中包括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和犹太教堂在内的多个建筑都将以新面貌示人。

哈尔滨市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 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 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 也是中国“欧陆风情”历史文化名城、热点旅游城市和国际冰雪文化名城。同时, 哈尔滨也曾是东北地区多国领事馆聚集区, 后领事馆南迁沈阳后, 现今留存在哈尔滨的领馆建筑均逾百年历史。

据介绍, 自1997年以来, 哈尔滨市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修缮方面已累计投入超过30亿元, 用于对市区内的知名历史建筑如索菲亚教堂、马迭尔宾馆、意大利、捷克等领事馆等老建筑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工程。

本次哈尔滨市将正式对415处历史建筑进行重新改造和修缮, 同时继续挖掘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文化建筑, 计划恢复和复建一批中欧风格的特色老建筑, 分期分批分层次对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整治。

古典主义风格建筑gu Dian zhuyi fengge jianzhu

上海现存最早西方古典风格建筑完成修缮

据悉,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 上海现存最早的西方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原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已于日前完成修缮工程。

20世纪前的黄浦江沿岸大多数是两三层的建筑, 1902年10月, 一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横空出世, 这便是位于现中山东一路15号的华俄道胜银行大楼。它的出现不仅揭开了上海近代史和金融发展史的新篇章, 也开启了外滩新一轮建设的序幕。然而, 100多年的沧桑, 该建筑逐渐有了破损, 数十位学者的共同努力让它恢复了最初的样子。

“这是上海第一幢从设计、材料到施工均能与欧洲建筑相媲美的建筑。”参加此次修缮工程的建筑师说, 此次修缮遵循原真性保护原则, 尽最大可能采用存留下来的原材料, 仅对缺损的部分进行补配。

百年洋建筑Bainian yangjianzhu

芜湖百年洋建筑焕发新生机

缘于安徽省芜湖市政府实施的“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 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与益新面粉厂在“修旧如旧”的基础上, 让不可再生的旧遗存焕发新生机, 融入现代都市生活。据悉, 芜湖西洋建筑的修复已于2012年基本完成。按预期目标, 今年底将完成传统文化遗存片区古建筑的修复和利用。

芜湖市中心最喧闹的步行街西侧, 中国雨耕山文化创意产业园一期项目正在进行收尾施工。该项目占地55亩, 总投资13亿元, 囊括英国驻芜湖领事官邸、华东第二大天主教堂等多座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西洋建筑, 定位于成为中国酒类行业内规模最大、地段最好、综合性最强的文化创意产业园。主要规划建设国家级酒类检测中心、培训中心、保税仓、地下酒银行以及红酒交易中心五个产业平台。

据统计, 芜湖现有20处33幢西洋建筑。除了西洋建筑, 还有芜湖古城、堂子巷徽派建筑群、传统文化遗存3个片区、300余幢古建筑。其中, 九成以上集中在中心城区镜湖区。镜湖区在2012年启动“芜湖百年历史建筑复活计划”。除了修复古建筑, 还依托其周边区域规划了14处文化产业园。

考古博物馆Ka Ogu BOwuguan

西安拟建考古博物馆

西安市正在筹建西安文物保护考古研究基地, 其中包含西安考古博物馆等五部分。西安考古博物馆分为考古资料展示厅、大型墓葬集中展示区、碑石墓志展示保护区、公众考古交流中心和文化产业展示厅, 拟定建筑面积17000平方米。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自1994年成立以来, 配合城市建设进行的文物勘探项目达1000余项, 勘探面积约7000万平方米, 抢救性考古发掘项目400余项, 发掘古墓葬、古窑址10000余座, 发掘古遗址约20000平方米, 保存出土文物70000余件。

铁路博物馆Tielu BOwuguan

广州两栋历史建筑变身铁路博物馆

近日, 从广州市规划局了解到, 黄沙的广铁旧南站保留的三栋旧建筑中, 其中有两栋将改造成铁路博物馆, 并已获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而另外一栋保留建筑将用作商业用途。

位于荔湾区黄沙大道的广铁南站地块, 是广州首宗结合旧厂房改造政策公开出让的住宅用地。用地性质为居住用地、城市公共建筑用地、城市公共绿地, 总占地面积26.1507万平方米。该地块拥有稀缺的江景资源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是广州老城区罕有的总建筑面积近50万平方米的巨无霸项目。

古建围墙谁来保护 篇3

2月9日夜,北京终于迎来了去冬今春的第一场雪,当整个京城还在雪花纷飞中酣睡时,颐和园的一段围墙却轰然倒塌。倒塌的墙体在颐和园雯清轩南侧东北角,靠近道路,坍塌处有6米,高度近5米。记者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了解到,由于事发凌晨,未造成人员受伤。

这已经是3个月来,京城历史名园发生的第二起围墙坍塌事故,在2010年11月8日下午4时,北海公园东北角一段长约10米的院墙倒塌。虽然两起皇家园林围墙自然坍塌事件没有造成人员受伤,但是也引起了人们对这些历史悠久的名园围墙保护的关注。

颐和园外围园墙为黄褐色虎皮石砌筑,整体长约7.9公里。坍塌墙体,是光绪年间的老墙,使用虎皮石掺灰泥砌墙。这也是颐和园没有经过修缮的一段老墙,上面还有慈禧增高墙体的痕迹。

国家文物局古建筑专家组组长罗哲文告诉《北京科技报》,北京这些历史名园的围墙,多为夯土、砖或石的结构。而且都是灰浆填缝,这样的围墙是不能存水的,而且必须经常除草。材料的使用主要是看修建的地方,比如有600年历史的故宫,围墙就是用砖砌的。而像颐和园这样的园林,为了美观就会使用块石,因此,经常性的保养是必须做的。

在去年北海公园围墙坍塌发生后,北京市公园管理中心就立即展开了针对历史名园的“公园辖区邻界环境安全状况调查”。针对与周边有明显火灾隐患地段相邻,因违章占用或堆物、堆料造成消防通道不畅通,因年久失修或其他原因造成建筑物、构筑物结构、基础存在安全隐患等10项安全现状进行调研。其中,旧体院墙的勘察测量结果显示:在公园外围大墙、内墙在按照计划维修的基础上,仍存在安全隐患35处,共6884.7延米,而刚刚坍塌的颐和园霁清轩南侧墙体位置就登记在册。

罗哲文说,这次的调查对于古建围墙的保护是非常必要的。很多人认为围墙不重要,也没有艺术价值,但事实上围墙本身就是古建的重要部分,而且也有重要价值。“围墙是古建保护范围的界限,以它为界的范围内都是需要受到保护的部分。但是很多围墙都是疏于修缮的。尤其是一些大园,比如天坛、北海、颐和园。北海公园有一段墙体临山,人们就认为不会有什么问题,其实这都需要保养。”罗哲文说。

然而,北京这些历史名园多处于市内繁华地区,交通人流密度大,有些地方紧邻居民区,在修缮和管理上存在很多问题。

颐和园坍塌墙体就是掺灰泥做法,本身强度低,在加上多年的雨水冲刷、渗入、冻涨,导致墙体内部空鼓,结构疏松。而紧邻马路,又没有绿化缓冲带,过往车辆震动也会影响墙体结构安全。

罗哲文指出,古建围墙外的几米范围都是受保护的。京城这些古建通常是5米、8米或10米的范围。而长城比较特殊,受保护范围在城墙外几十米到几百米。

现实状况却不如人们希望的理想。很多围墙附近的范围,不仅没有受到保护,反而成为“私搭乱建”的地方。

比如北海公园倒塌的10米墙体,就因外墙紧邻居民区,而消防通道被很多居民占为己有。北海的园墙总共4000米长,厚度约1.2米,高度从2米到6米不等,其中长约1000米的东墙问题最多。这部分墙体70%都穿过居民区,雷池胡同、高卧胡同和北夹道胡同的居民,利用园墙搭煤棚、盖洗手间、晾衣服、种蔬菜,成了他们居家生活的一部分。“墙体隐患对这些居民来说,实际上也是一种安全隐患。”罗哲文说。

在英国,《古迹保护条例》对古建筑的保护有这样的规定,古建筑周围地区要同古建筑一并划为古建保护区,而在区域内任何的拆建、改动都要得到相关部门的许可,否则都被视为违法,并会被勒令恢复原样。

中国工程院院士吴良镛告诉《北京科技报》,对历史古建这些围墙的占用本身是不合理的,但却是一个长期的历史遗留问题。比如临着景山后街的景山公园北墙被北京市少年宫占用,用了几十年现在才解决腾退。

事实上,这种单位的占用也导致了园区院墙的产权问题。比如景山,就有40%的园墙产权不属于驻园单位,而是归少年宫所有,这就造成了园墙难以统一检查,统一维修。而产权所属单位又可能无力承担维修费用。

景山公园这样的情况很多。记者在景山西街看到,某部队宿舍,还有几家饭店都是紧挨园墙,这也使得公园管理中心无法监测园墙隐患。罗哲文说,虽然我国有法律规定,文物古建的围墙不能随意占用,但是现在很多居民的占用,单位的占用都是在解放初期甚至解放前就有的问题,在法律出台之前,就变成了历史遗留问题。现在,北京市少年宫正在逐步地搬出景山公园到新址。这些问题也只能一步步地慢慢解决。

罗哲文告诉记者,在国外,历史古建占做他用也是存在的,但是相关单位会对建筑担负起保养修缮的工作,如果资金不足,政府会给相应的补贴。我国也是谁占用谁保养,但是占用单位通常做不到。

古建筑开发与保护 篇4

古建筑作为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不仅对旅游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推进作用,还对我国的国民素养起着积极地教育作用。然而,我国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现状却令人堪忧。

一、古建筑在旅游业中的现状

古建筑在旅游活动中日益凸显的焦点地位。目前,很多古建筑已经成为了旅游的热卖点,例如:北京故宫、龙门石窟、秦始皇陵„„这些景点不仅平日里门庭若市,到了节假日更是人山人海。例如:2010年的“十一”黄金周,北京故宫一天的客流量就达到了12万人次,直接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而每年近700万人到访,令这座入住过24位中国帝王的宫殿,承受着沉重压力。

古建筑污染严重。随着经济的发展,有能力出游的“闲人”越来越多,不在乎“票面压力”的人也越来越多。游人的增多带给古建筑的不仅是噪声污染、光污染、环境污染„„更多的是古建筑的磨损。例如:北京故宫的地面已经出现了明显的下陷,而在英国公布的一批全球面临破坏的旅游目的地中,北京故宫“榜上有名”。

古建筑维护经费不足。目前,我国很多旅游景点的古建筑都出现了年久失修的状况,一是因为旅游景点自身的维护经费不足,另外就是国家对古建筑维护经费拨款的不足。这不仅使我国的古建筑的维护面临危机,更使其保存面对巨大的挑战。

古建筑的再建与新建困难重重。很多地方政府为发展旅游业已对部分古建筑采取了再建和新建工程。从国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条例来说,这项举措是值得提倡的;但就目前我国古建筑的再建和新建工程来看,这些工程虽然一定程度上恢复了古建筑的风貌,但却不能恢复其原有的历史价值。此外,已建好的古建筑不是特色太少,就是商业化气息太重,还有个别的古建筑根本就是移花接木,不仅与当地的历史文化不符,而且建造风格也是乱七八糟。

二、古建筑在旅游开发中的问题

古建筑的价值在旅游活动中得不到体现。古建筑作为一种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结合体,其所固有的历史价值、建筑价值、美学价值„„在旅游活动中都得不到深刻的体现。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旅游的游览层次大部分还停留在走马观花的层次。

古建筑的旅游开发层次不深,资源利用过度。古建筑作为一种具有高度文明的旅游资源,在我国的旅游活动中也只是一个走马观花的景点,然而就是这种层次的开发也为其带来了过度饱和的忧患。

古建筑的监护存在纰漏。大部分的旅游景点都对古建筑采取一种开发、修缮为主,监管为辅的政策。例如:我国的古建筑大部分上面都有乱涂乱画的痕迹,垃圾更是遍地可寻。

三、古建筑在旅游中的不利对策

加强政府在古建筑保护方面的作用。目前,我国对于古建筑保护经费方面的劣势已不是一时能扭转的了。因此可以在政策方面对古建筑采取保护措施,例如:封闭重点古建筑、制定古建筑保护的条例、对于有损古建筑保护工作的行为加以处罚„„

提高景点的保护力度。出于对古建筑的现状保护,限制古建筑的游客量已是势在必行的了。热门的景点不仅可以像布达拉宫一样限制每日游客量,也可以采取节假日票面大幅上涨来限制游客量,此外景点还可以在售票处收取古建筑保护费。对于景点内的古建筑保护,不仅要派专人监督、督促游客提高公德心,还应设立一定的罚款机制,使古建筑的保护有所保障。

地方政府应加强其宣传、教育作用。古建筑作为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仅仅只是一种旅游资源、吸引游客的摇钱树,更是中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只有让人民真正了解了古建筑的价值,才会让人民意识到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因此地方政府在古建筑保护与宣传方面的作用不容小觑。

旅游发展应重视分流。北京故宫之所以客流量可以创新高,一是因为其限制门票的手段不够强硬,另外就是其旅游业发展不均衡,缺少恰当的分流手段。游客分流在平日的游览中并不重要,但在旅游高峰期却尤其重要。分流不仅可以减少游客量,还可以缓和景点压力,、间接减少景点的损坏。

有层次开发古建筑旅游资源。基于我国国民目前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意识不强烈,可将我国的古建筑旅游资源进行划分。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的,可采取重点保护不开发原则,或开发成专项旅游。

浅析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篇5

王小晶 2008-10-29

【大字 中字 小字】

一、前言

文物古建筑泛指我国历史上保存至今具有较高文物价值、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一般是指古人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长历史年代的寺、庙、殿、楼、塔、桥等建筑。文物古建筑是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们不仅是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也是研究古代社会的宝贵历史资料。

文物古建筑一般都是建造在前消防在后,有别于现代建筑的消防工作,然而到目前为止也没有一部真正针对于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规范。因此,目前的文物古建筑消防保护工作大部分都是套搬了现行的消防技术规范,而且大多以扑灭火灾为唯一目标,而不是以最大限度保护古建筑、减少文物损失为首要目的,这种表面看似的保护实际上使文物古建筑的价值逐渐减退,甚至被毁。如何在文物古建筑保护中平衡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现代消防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的调研发现,随着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文物古建筑消防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不和谐因素不断凸现。

(一)现代消防设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近年来,为了提高文物古建筑抵御火灾的能力,各地文物管理部门和使用单位给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安装了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等消防设施。应该说,在这些措施的保护下,古建筑的消防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新问题、新麻烦也不断呈现。如:遭遇火劫后重建的西藏拉卜楞寺院大经堂内虽说增设了墙壁式消火栓,但渗漏出的水使墙上的壁画面目全非。2003年1月19日晚7点,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遇真宫主殿突发大火,导致最有价值的主殿三间共236平方米的建筑化为灰烬,同时,火灾扑救过程中压力水流的冲击和水渍损失给周边文物也带来了不同程度的损失。同时,文物古建筑内消防设施的安装损害了古建筑的美观,并对内部木结构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使其失去了原有的价值。

(二)传统消防保护措施与文物古建筑保护的矛盾

文物古建筑的传统消防保护措施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我国的文物古建筑大多是宗教文化和民间活动的重要场所,正是这些传统历史文化提升了古建筑的价值,也正是这些传统文化的盛行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在历史的长河中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但是近些年来,一些部门为了杜绝火灾隐患,采取了单纯的绝对的保护方式。这些措施在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中,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然而随之产生的新问题正以另一种方式吞噬着古建筑,直至它倒塌。如:苏州玄妙观的三清殿自从禁香火以后,滋生了一种叫“天牛”的害虫,对殿内的木结构进行吞噬,给建筑结构安全造成了隐患。始建于南宋淳熙年间三清殿之所以能够完好的保存至今,在一定程度上是香烛烟气的驱蚊杀虫效果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严禁点烛焚香,实际上打破了这种自然平衡,使得我们的文物古建筑正在以另一种形式被加速损毁。

三、如何正确处理古建筑消防工作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

文物古建筑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能体现古代建筑风格的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我们应将消防工作结合文化遗产的保护,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当今世界上对古代文化遗产的保护有两种形式:“突尼斯”形式(完全保证古建筑的原貌)和“华盛顿”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笔者认为,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也应该遵循这两种保护形式,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古建筑保护。古建筑的消防工作和文化遗产保护是一对矛盾,我们应该用哲学“重点论”理论来分析孰轻孰重。

(一)“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

对于影响较大、历史文化价值较高的文化古建筑,我们应保留他原有的建筑风貌和文化功能,因为这些特点正是它的价值所在。笔者认为,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应采取“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文化古建筑作为一个整体,一旦局部受到破坏,其原先的历史价值、艺术魅力就大大降低。因此,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我们考虑的不应该是发生火灾后如何去救,而是如何让它的火灾发生率降到零。如果我们一味地去利用现代消防技术、措施去对这类古建筑进行消防保护,由于建筑布局、结构、材料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着本质的区别,现代建筑防火规范和消防设施不但不能很好地发挥其效能,而且安装、施工还会给文物古建筑带来不可弥补的损失。因此,对于这一类古建筑的消防保护,我们应发挥自然平衡的效能,突出人的作用。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认真落实文物古建筑单位逐级消防责任制和岗位防火安全责任制,组织单位人员认真学习消防法规,提高全员对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严格落实巡防工作制度,加强24小时值班和防火巡查。

(3)加强消防安全宣传教育,提高工作人员和游客的消防意识。同时对工作人员开展消防培训,使他们懂得用火安全管理,懂易燃物品的安全保管,会报火警,会正确使用灭火器材,提高初期火灾控制和扑救能力。

2、现代的消防设施

那么是不是对于这一类文物古建筑就可以不用去做消防工作了呢?当然不是的,因为我们“防”的再严,也不能保证火灾能够永远远离我们的古建筑。所以我们要在不损坏古建筑本身风貌、文化功能,不打破几百年来形成的这种自然平衡的基础上去做好我们的古建筑消防工作。笔者通过多年来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认为这一类古建筑消防工作应该着重做好两方面。一方面,做好早期火灾的探测和报警,只有把火灾消灭在萌芽或者早期状态,才能真正有效地保护古建筑。一般建筑物当发生火灾后,我们可以运用各种有效的灭火手段控制火灾,将损失降低到最低限度,而文物古建筑由于其特殊性,一旦火灾达到全面燃烧阶段,扑救难度将大大加大,加之由于古建筑所处地理位置、自身建筑特点等原因,往往很难有效控制火势,容易造成建筑物的永久性损失,甚至导致蕴含珍贵历史文物价值的古建筑付之一炬。就算是利用现代的消防设备进行火灾扑救,由于古建筑的消防设施的设置方面缺少一定的科学性,对古建筑会造成严重的二次损害。因此古建筑火灾的控制重心应该放在早期火灾的发现和扑救上,防止其形成规模,将其早早消灭在萌芽状态。

(1)火灾报警系统

笔者通过对文物古建筑各种火灾报警系统的对比分析认为,在古建筑安装无线火灾报警系统是比较好的实现方式之一。无线火灾报警技术的发展直接受益于近10年来移动电话市场的推动,微电子技术和蓄电池技术的进步使“无线监控”这一要求成为可能。无线火灾报警系统由控制盘、探测器、手动报警按钮和警报装置组成,所有装置均装有无线电收发两用机,除控制盘外,其他装置由自带蓄电池提供电源。该系统最大的优点就是基本无需电缆布线。没有布线要求,就无须破坏建筑物结构,无需埋设任何管线,这一点对古建筑来说尤为重要。

(2)必要的灭火设施

另一方面,在保护古建筑历史文化价值的基础上配置必要的灭火设施,由于暂时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可依,我们应结合古建筑特点,因地制宜。笔者认为,在文物古建筑的消防设备的设置中,可以采取确“强化室外,暂缓室内”的理念,如消火栓设置方面,将室内消火栓移至室外设置,即室内消火栓外置,设置明显标志。并在室外消火栓处设置启泵按钮,以便火灾时使用。同时,为防止灭火过程中带来的严重水渍损失,可用雾状水枪代替直流水枪,同时水源的选择上也有一定的要求,杜绝利用污染的水作为消防水源。这样,既保护了文物古建筑不受火灾侵害,同时也不影响古建筑的美观,符合古建筑保护的观点。

(二)“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

“突尼斯”消防保护形式对管理上的要求较高,难度也较大。象我们苏州,作为全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众多的文物古建筑,迄今为止,全市已有9座园林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有500多个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60多处控制保护古建筑、800多处古构筑物,都采用第一种消防保护形式,显然是不现实的。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稍低一点的,如: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古民居、控保建筑等。我们可以采用“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保证古建筑的外观,根据现代的生活方式改变内部需要,苏州文物部门在这方面也有过开创性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由于古建筑空关无人使用会加快老化速度,不利于古建筑的保护;而房屋年久失修、无人养护,更容易产生坍塌事故,因此,苏州文物部门通过一定的途径将部分控保古建筑租借给单位使用,并明确责任关系,这样一来减轻了文物部门人力、物力方面的困难,也调动了社会的力量参与到文物古建筑的保护当中来。笔者通过调研发现,这部分古建筑通过改造,内部布局、结构基本接近于现代建筑,那么我们在开展这部分古建筑消防工作的时候,可以参考现代建筑防火规范,结合古建筑的特殊性,从各个关键环节入手,有针对性地制定消防安全对策,确实从充分保护文物价值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工作。

1、前期的防护措施

(1)坚持坚持“从严管理,防患未然”的原则,落实各级部门的消防安全责任,加强古建筑消防宣传教育。

(2)根据火灾危险性调查、评估,设置相应的火灾探测报警系统。

(3)利用清洁、高效的阻燃技术对古建筑的木结构进行阻燃处理,改善其耐火极限。

(4)合理设置室内消火栓系统、自动灭火系统和灭火器,提高初期火灾扑救能力。

(5)对古建筑群配置轻型消防车、消防摩托车、手抬机动泵、高压脉冲水枪等移动式灭火装备。

2、现代的消防设施

苏州古城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城内历史建筑遗存丰富,共有各类文物保护单位538处,另有控制性保护建筑500处。古民居是其中数量最多的建筑形式,这些建筑大多建于清朝、民国,存在有许多先天的消防隐患。苏州市平江区公安消防部门在古建筑中推行的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启用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等措施对遏制古建筑火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也印证了“华盛顿”消防保护形式的可行性。

(1)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是目前国际上应用范围最广、应用量最多、灭火成功率最高且造价低廉的灭火系统,该系统具有自动探火报警和自动喷水灭火的优良性能,能够有效地避免因火灾而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在苏州古城推广应用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对保护历史遗产将起到重要作用。

2004年6月,苏州市政府颁布了《苏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修复、整治消防管理办法》,并在新一轮消防规划修编中专门加入了古城消防保护,这些地方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出台为古城的消防安全整治奠定了基础。平江区率先在平江路历史古街区进行了试点,在改造用作旅馆、饭店、商店且使用面积小于1200平方米古建筑和民居利用市政管网设置了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同时公安消防部门进行了技术指导和监督。通过安装简易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以后的这几年,无一火灾事故发生,为消除火灾隐患,保护历史文化遗存,促进古城保护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2)环保型电动消防车

环保型电动消防车由警用四轮车改装而成,它体型小,机动灵活,行动迅速,电动也为环保型,长3340毫米、宽1400毫米、高1810毫米,额定乘员2名,可连续行驶80公里以上,车上还配有一台手抬泵,可从河道和消火栓处取水,火灾控制面积为100平方米。车上配有消防斧、断电剪、水枪等灭火救援工具。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在巡逻时候也能宣传一些消防知识,提高居民的消防安全意识。该车还配备了视频播放设备,具有消防巡逻、宣传等功能。这些红色的环保型电动消防车投用后,穿行于古城的老街小巷,成了古城中防火的“新武器”。

四、结论

文物古建筑物是全人类的财富,对其进行科学的防火保护是全民的责任。以新的认识、新的理念和先进的现代科学防火对策来积极面对当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问题,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实政府领导、齐抓共管、专群结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确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这些人类文化的遗产和瑰宝,使之代代相传,永续利用,使文物古建筑的消防保护工作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古建保护说明文 篇6

[摘要]坐落在云浮市新农村中的古建筑,既有南江流域独特的地方特色,又有百越文化与中原文化融合的文化特征,蕴涵着丰富的地方历史信息、文化积淀、民风民俗。本文通过分析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相关问题,探寻保护好乡土特色文化遗产,使新农村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两不误的方法。

[关键词]云浮市;新农村建设;古建筑保护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1)06-0056-02

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中,云浮地区对四县(市)一区进行了详细调查,发现、发掘大量具有研究价值的文物遗迹、古建筑等1713处。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农村,特别是具有鲜明的文化特色和人文景观的遗址,不仅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历史见证。但是,随着农村物质生活的改善和国家相关政策的落实,新农村建设正在广大农村蓬勃兴起,给有地方特色的古建筑造成一定威胁。如何处理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关系,解决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使古建筑的文化内涵、建筑特色、历史风貌得以有效保护,又能够促进新农村建设,是文物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首要问题。

一、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现状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按照新时代的要求,对农村进行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建设,最终实现把农村建设成为经济繁荣、设施完善、环境优美、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农村古建筑从广义上可泛指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建筑,在狭义上多指分布在农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等具有传统文化内涵的建筑。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现状如下:

其一,目前云浮市在文物普查中登记在册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和古遗址等,大部分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充分反映了南江、西江流域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标志着当时的文化、艺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是研究粤西地区乃至百越地区的活教材。如郁南连滩镇的张公庙、郁南县大湾镇的古建筑群和罗定的孔庙等,在建筑上讲究实用、美观,在艺术上融合了中原文化与地方习俗。这些古建筑记录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每一个足迹,为我们了解远古文明提供了证据。然而,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人们普遍认为,古建筑已没有实用价值,要求拆旧迎新的呼声越来越具有“市场”,使得部分古建筑保护陷入困境。

其二,云浮地区的古建筑分布于郁南、新兴、罗定和云城等县(市、区),且大多都是地处于偏、远、穷且交通不甚发达的山区。这些古建筑经历战争、解放后的“破四旧”、“立四新”和“文革”等一系列政治运动洗劫,能够有幸保存下来。但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这些穷、偏、远农村恰恰是最需迫切改善的地方,渴望改变住宅条件的要求越来越强烈。

第三,大部分古建筑都属家族共同所有,有专人管理,如古寺庙、古祠堂和一些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一定收入,也有国家扶持。而值得关注的是古祠堂,过去有族中长老等管理,但随着一些老人的故去,年青人不愿意从事管理工作,长期欠缺维修,显得颓败不堪。在开展新农村建设中,这些古建筑因影响形象,干脆被以“破旧立新”的办法去建设。

现存于农村的古民居、古祠堂、古寺庙、古桥梁、古塔等传统建筑已经数量不多,留存下来真正具有艺术价值的就少之又少,如果再不及时采取措施,研究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大建筑、古遗迹将会面临着被拆除的危险,目前的现状是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存在着对立关系。

二、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古建筑保护的矛盾关系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新农村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应该是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农民安居乐业的景象,这是新农村建设最直观的体现。古建筑由于年久失修,得不到有效的保护,特别是一些定为县级保护单位的古建筑,长期处于无人管理的状况,日渐衰败,形成了与新农村建设的强烈矛盾。

其一,明清时的建筑已大部分无人居住,自然损坏严重,居住在楼房里的村民从意识上弃旧贪新,已无心打理老祖宗的房产。如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新兴布乾村明清建筑群,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由于资金和人员等问题,弃置了30多年,一直无人居住,也无人过问,任由风吹雨打,大部分已瓦面漏水,梁柱腐朽,有些较高艺术价值的檐雕也被盗窃一空,大部分已面临濒危状态。新农村则是要求村容整洁,脏、乱、差状况从根本上得到治理、人居环境明显改善,这样,古建筑和新农村建设形成一对矛盾。

其二,土地资源短缺。新住宅、新企业、新的公共设施建设急需大量土地。由于建设新农村的浪潮一浪高于一浪,当地政府,特别是村委一级管理者认为发展是第一要务,由此拆毁古建筑,换取企业、办公楼和民用住宅等用地。一些历尽沧桑的古建筑、民间文化精华在新农村建设中成为牺牲品,形成新农村建设发展与保留古建筑的矛盾。

其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文化娱乐设施用地选择不够科学,一些村庄拆除古建筑,以作为娱乐、体育公共设施用地。新农村建设无序开发,对古建筑开发利用不足,人为制造新景点、新建筑,只顾经济效益,破坏原建筑的整体性,这些因素都凸现出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严峻性。文物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尤其是古建筑,毁坏了就不可能再重复,即使能工巧匠亦无法重新打造,它是古人聪明才智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创造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时代性。这就形成新农村建设无序开发与保持古建筑原貌的矛盾。

这些矛盾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同时又对古建筑保护形成威胁。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积极探索新措施,落实科学发展观,拓展新思路,努力促使新农村建设和乡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谐、协调发展。

三、云浮市新农村建设与保护古建筑的措施与思路

在全面进行文物保护方面的调查研究之时,一定要把握好对文物保护的方针、政策,全面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对群众热情宣传文物保护的意义和重要性,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提高乡村民众对乡土建筑的保护意识,自觉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力地推进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强调:“保护和发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优秀传统文化……村庄治理要突出乡土特色、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

其一,在古建筑保护中,贯彻执行好方针、政策。《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要求的“五纳入” 即把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城乡建设规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体制改革、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引导并广泛吸收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海外华侨及社会各界群众积极参与古建筑的保护。这些建筑具有一定的功能特征和鲜明的民族特色、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要使村民介入古建筑保护中,地方政府要根据文物保护的政策、方针,制定严格且行之有效的落实措施,不能是“会上重要、做时次要、花钱就不要”的做法,做到人员、资金等各方面到位,使其在文物保护方面能顺利提供经济和政策上的保障。

其二,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村民参与的保护体制。实行“共建、共荣、共享”方针,在新农村建设中,使人们既有义务又有责任做好保护工作。如对新兴县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湾,云城的腰古水东村建筑较集中、传统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的实行整体保护;将乡土建筑保护与传统教育、旅游开发、生态保护相结合,做到“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在新农村建设资金中适当安排古建筑维修保护经费。这样,才能对农村地区的乡土建筑保护发挥积极作用。

第三,遵循综合利用、资源重组的原则。对新农村的土地资源进行科学分析,利用好每一寸土地,一些古建筑在不影响结构、原状的同时,尽可能充分利用。如新兴县的水湄村、布乾村,郁南的大湾,云城的腰古水东村,对那些古建筑必须做出整体保护规划,使保护工作具有可持续性、永久性;又如将罗定的祠堂改变成为农家书屋、文化室或游乐室。这样既可以让后人感悟祖先的智慧,追思前辈的“威水史”,又可以学到知识文化,最大程度节约土地资源,同时又对古建筑起到保护作用。保护好我们的家园历史、故乡风貌,也是我们当代人的责任和共同理想。

古建筑保护理念与管理浅析 篇7

关键词:保护,古建筑特色,修缮,建筑结构

1 中国的古建筑的特点

中国古建筑具有自己的设计特色, 富有东方美, 其主要的内部材料是木头, 然后再辅以石头、瓦、砖等材料发展建造起来的。从外形来看, 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上、中、下, 上是指屋顶部分, 中是指中间的柱子、门窗、以及四周的墙, 下是指基座。而东方古建筑, 特别是中国古建筑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在柱子上面和屋檐下面穿插有斗拱。斗拱一方面起到了装饰作用, 另一方面也衬托了天花板和梁。

从类别上来分, 古代的中国建筑物分为:生产性、宗教、社交、陵墓、防御、宫廷、居民、桥梁、祭祀、文娱、商业、水利、纪念、点缀性等类别的建筑。而这些类别的建筑又可以细分归类。虽然类别较多且繁杂, 但是中国古建筑的主流结构依然是以木质材料为主。

相比西方古建筑, 中国古建筑更偏爱木质材料, 不仅仅限于结构上, 对于其他部分的材料选择也偏向于木质。木质的构架, 主要是通过顺檩、立柱、横梁等不同部分组成的, 而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结合是通过榫卯。从而使结构的变换较多。这种技术的应用在距离今日七千年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中国的浙江余姚河姆遗址。

因此, 要分清以石质为主和以木质为主结构的建筑物的区别, 认真严肃的对古建筑的修缮方法、损坏的特征进行研究。东方的古建筑是木质的, 柔性的, 对于木质材料为主的东方建筑而言, 出现的主要问题就是腐烂。东西方的古建筑由于损坏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截然不同, 从而导致其修缮过程中使用的保护方法也完全不一样。中国古建筑修缮者们, 根据中国古建筑物的特点早就有针对性的总结出了行之有效的修缮方法和措施, 所以需要我们古建筑保护工作者们, 要针对不同情况, 进行不同规模和不同方式的保护与修缮, 为了让古建筑更长久的保存, 就要经常修缮。

中国的古建筑在古建筑的世界历史中也是独具特色的, 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和文物一样, 古建筑也是历史留下的唯一产物, 是不可再生的, 一旦毁坏, 其历史价值和研究意义将荡然无存。因为古建筑是历史遗留下的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的产物, 我们可以通过古建筑了解当时社会的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生活方式、艺术趋向、社会风俗等等非常有意义的知识。因此我们必须要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修缮的方式来对古建筑进行保护, 最大程度的延长它的寿命。

2 对古建筑的保护理念

文物的保护, 在中国已经有较长的发展历史, 并且整体的机制体制较为完善, 保护经验较丰富, 手段较多, 法律上也有明文规定。然而对于古建筑的保护, 却是一个急需解决的新问题。对于目前所使用的保护手段和方式也需要时间的验证, 保护理论也处于摸索的阶段, 而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并不是非常的完善。目前最需要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 就是要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保护理念。由于古建筑一般而言都属于纪念性质的遗物, 因此保护古建筑实际上来说就是对古建筑进行保存, 主要的目的就是保持现状, 努力恢复原状。对于古建筑的保护手段一般而言是修复、加固、防护, 只有非常少的特殊情况会需要重建, 即使需要重建, 也要经过非常多的手续, 并且要求极其严格。

为了达到对于保护古建筑的科学认识, 我们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知识, 进行全方位的了解和研究, 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的规范标准。古建筑, 有一个统一的特点, 就是有极高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这也是我们对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根本原因。另外, 对古建筑进行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是非常关键的, 因为这影响到我们对于古建筑保护管理措施的制度。

3 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

从物质的角度来说,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 仅仅只能修复它的物质部分, 不能对它所包含的历史意义和价值进行影响, 这是修复的一个重要的标准。古建筑, 根本上来说, 任何人为的、自然的、或者是材料上的问题, 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因此我们在进行保护工作之前一定要充分的研究古建筑的现状, 这对于后期制定保护修缮的方法有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1) 修复方法, 在必要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可以把传统技术和现代科技进行结合, 对古建筑进行修复介入的工作, 虽然这样的工作会损失掉古建筑的一部分价值, 但是为了让古建筑更多更长的保存下去, 这种“损失”有时候是必要的。而介入的强度和规模, 要根据不同情况的古建筑而定。

(2) 修复过程, 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评判的过程, 是一个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不断观察、不断修改的过程。修复的过程中, 我们需要清楚的了解到, 造成古建筑损坏的主要原因, 分清楚损坏的类型, 并考虑到时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要对古建筑的损坏过程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了解, 清楚的知道哪些部分可以去除, 哪些部分必须保留。对于古建筑所传达的历史认为意义和价值, 要尊重。虽然我们没有办法让人们看到修复工作的细节, 但是作为一个修复工作着, 一定要有客观公正的精神, 不可以随意加入自己的主观偏向, 不能随意的改变古建筑的特定意义。对于古建筑而言, 保护好它的历史原真, 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3) 修复原则, 必须要有科学合理的历史文献或材料作为依据。在修复工作进行的时候, 一定要有详细的记录, 包括修复进行的图片、照片, 以及相关的分析报告记录, 并保留到档案里, 并对于工作的每一个阶段都要有一个详细的记录, 主要目的就是要确保古建筑的历史真实性。在进行古建筑修复工作的时候, 一定要保证古建筑的真实性, 要保证古建筑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有一个和谐的平衡。对于到现在为止的古建筑修复工作来说, 修复理论和实践已经变的更加的科学合理, 理念也更加的完善, 但是仍然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4 保护古建筑的内容

对于保护古建筑的工作者而言, 需要明确知道的是, 古建筑的保护, 就是对中华文化的保护, 无论是修复还是保护, 都不可以对古建筑的历史特征进行介入, 这点是非常关键的。对于古建筑的每一次修复和保护工作, 都要有正确的指导。每一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都要做好基础的史料文献的调查、分析工作, 并在此基础上综合多个学科进行全面的合作。

因为古建筑所体现的历史意义和艺术价值, 需要通过古建筑的外在物质本体来体现, 所以我们在进行古建筑保护的时候, 首先要保护的就是本体, 包括古建筑的风格、造型、布局等等。任何一个朝代和时期的古建筑都有其不同于其他时期的特点, 这些特点不仅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情况, 也反映了当时的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 甚至宗教信仰等, 所以对于古建筑保护而言, 其主要关键点就是保护古建筑主体。《文物保护法》规定了古建筑文物的修缮原则:“对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修缮、保养、迁移,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使用不可移动文物, 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负责保护建筑物及其附属文物的安全, 不得损毁、改建、添建或者拆除不可移动文物。”2003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 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按照国际、国内公认的准则, 保护文物本体及与之相关的历史、人文和自然环境。”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在对这条原则进行解释时明确指出, 文物法所提的“原状”是指该建筑物初建时的状况, 是健康的状况, 而不是残破的状况;是未经后人拆改的状况, 而不是被拆改后的面目全非的状况。所谓“恢复原状”, 就是不改变其原有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如果恢复原状的史料和根据不足时, 可以先“保存现状”, 以便在依据充足时再“恢复原状”。但不管“保存现状”还是“恢复原状”, 都是指文物的健康状况, 而不是残破衰败的状况。

古建筑的原状, 就是指古建筑在当时建成后的状况。我们可以对古建筑进行仔细的勘察调研, 了解到哪些部位是后来修改的, 哪些是原来就保留的, 从而确定是否是古建筑的原状。我们可以通过本建筑的特点来进行分析, 也可以通过对建筑的建造时间、朝代、建筑类型方面进行研究。时间较短的近现代古建筑, 往往因为时间短而能够很好的保留现状, 但是存留时间较长的古代建筑, 往往因为经历了风吹雨打而导致原状早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有部分古建筑因为修复的不合理, 导致其价值已经被损坏的非常严重。另外古建筑进行保护的时候一定要使用一样的材料。原来使用什么样材料的古建筑, 在修复的时候也一定要使用相同质地的材料。所以, 建筑的艺术、结构以及材料之间, 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需要综合他们来对修复工作进行考虑。

古建筑, 从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古代科技的发展水平。中国古建筑中采用的木质材料, 所使用的木材的树种以及各个部分之间的物理关系, 也对建筑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这些问题也同时反映出当时建筑工匠们的技艺和当时社会的科技发展水平。伴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 不同科技水平下建造出的建筑物也不一样, 这些差异都很好的反映了当时建筑的科技水平, 是当时科技进步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古建筑的材料有很多种, 但是主要的只有五种, 包括石、砖、瓦、灰和木。石、木是自然就有的天然材料, 而砖和瓦是后天经过人工加工的材料, 灰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材料。目前的古建筑修复工作, 对于材料的需要是非常大的, 特别是对于中国古建筑而言, 木材料的缺乏是非常大的一个问题, 特别是那种体积较大的木材。由于国内的木材料市场的需求是非常大的, 而本身国内的木材是非常短缺的, 古建筑修缮的时候因为受到工期、资金这样的外在因素的影响只能现采现用, 不能等到自然风干后再用, 导致木材的含水率较高, 非常容易腐烂。

最后是要保存原来的工艺技术。要真正达到保存古建筑的原状, 除了保存其形制、结构与材料之外, 还需要保存原来的传统工艺技术。修缮古建筑要用原有的材料、原有的技术、原有的工艺, 这是文物修缮原则, 是搞好文物古建筑修缮的根本保证。所有的新材料和新工艺都必须经过前期试验和研究, 证明是有效的, 对文物古迹是无害的, 才可以使用。”通过现代科技更全面、深入、确切地认知古建筑, 利用现代科技解决传统技术难以解决的问题, 维修保护工程采用现代科技是完全必要的, 应该是我们领域的一种创新。

随着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 对古建筑的保护势必会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重视, 作为古建筑保护工作者, 应勇于担负起这个历史赋予的重任, 努力提高专业素质, 应从前期研究开始, 到制定保护方案并予以实施, 直至建立保护修复档案, 使古建筑保护研究的整个过程都在科学的古建筑保护修复理论指导下进行。

参考文献

[1]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文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189-200.

[2]王世仁.从实际出发建立科学的保护理念[J].北京规划建设, 2000, (6) .

[3]马炳坚.谈谈文物古建筑的保护修缮[M].载《首届全国文物古建研究所所长培训讲义》北京燕山出版社, 2004:109-116.

[4]余军.浅谈古建筑修缮[J].施工技术, 2004, (6) .

木构古建筑消防技术保护体系分析 篇8

【关键词】木构;古建筑;消防保护

0.引言

作为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历史见证,古建筑是一个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以及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它不仅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精神价值和实用价值,在研究历史和科学过程中,还能提供有效的实证,是不可再生的资源。因此加强对古建筑的保护,是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而就消防方面来讲,由于我国古建筑不仅历史久远,而且其结构大部分又以木构架为主,因此木构古建筑面临着严峻的防火形势,对木构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的研究就变得尤为紧迫及重要。

1.古建筑中存在的火灾隐患

1.1建筑材质所潜在的火灾隐患

众所周知,我国古建筑所用材料大都以木材为主。由于长期干燥以及自然的侵蚀,古建筑中的木材往往会出现很多大小不一的裂缝。还有很多古建筑的柱子,尽管从表面上看象是一根直径很大的柱子,然而它并不是整块木料,而是由几根木料拼和而成后,在外面包裹一层麻质布料并涂抹上油漆。同时随着年代的久远,逐年疏松的木材燃点也在逐渐降低。古建筑中木材的以上这些特点都导致了古建筑一旦遇到火源,木材都很容易引起燃烧,并且火势会沿着其缝隙,向纵深蔓延,进而燃烧到建筑内的装饰品,如悬挂的绸缎、字画、匾额,纸张等易燃物。那么一旦火灾发生,木材及建筑内装饰品都能使火势在短时间内迅速扩大。另外,古建筑的布局形式通常使得消防通道不畅,从而极大地影响到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

1.2特殊的布局特点所造成的隐患

古建筑的布局由于没有很好地考虑到消防因素,因此也存在着很多的消防安全隐患。通常,主体建筑大多建在大台基上且用红墙包围,同时又布置在古建筑群体的中心部位,在发生火灾后,消防车辆难以跨过层层布置的台阶及门槛而驶入最佳救援位置,将严重影响到对火灾的初期救援。此外,我国的很多古建筑都建在远离城镇的郊外或是环境偏僻的深山之中,由于周围没有消防给水网或天然水塘等水源,不能满足火灾扑救所必需的硬件设施和条件,都不利于对古建筑火灾的扑救和救援工作。

1.3雷击的影响

由于历史原因,一些古建筑没有完善的避雷设施,同时又具有高耸、突出的屋檐,从而使得其容易遭受到雷击的危害。

1.4对电气设备的使用不当所造成的隐患

由于古建筑都不会考虑到用电问题,因此在设计之初,本身不具备敷设电气线路的条件。然而,在古建筑的管理使用中,对此容易忽视。从而造成大多数古建筑不能按照国家现行技术标准的要求严格安装用电线路,而是乱拉临时电线。而且,长期使用的电源线、刀闸就直接敷设在古建筑的梁、枋、柱等木质结构上。

1.5难以控制的吸烟现象

近年来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古建筑被开发利用从而成为人们旅游的热门景点。一方面,旅游业的开发为古建筑单位带了能有效改善古建筑现状的经济收入。而另一方面,游人的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很多的不确定性火灾因素。最严重的就是吸烟。历经千百年风干的木质古建筑,本身耐火等级就很低,而在遇到气候干燥的季节,那么很有可能会因为一点点火星就能引燃整个木结构,从而引起严重的火灾。

2.构建现代消防技术在木构古建筑体系

2.1科学合理地规划消防布局

前面已经讲到过,由于木质古建筑群通常在布局上,源自内部及周边环境的功能缺乏导致严重地影响了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从而为整个木构古建筑群的保护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因此,首先要从布局出发,以有效地降低消防负荷为目的,科学地规划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布局,从而减少可能引起木构古建筑群发生火灾的隐患。在进行古建筑的消防安全设计时,要重点改善消防给水设施,比如可以通过人工水井和天然水源或市区水源以及市政供水管网对室外消火栓的合理设置,偏远的古建筑中消防池的设置等措施来解决消防用水的问题。

2.2消防通道的设置要因地制宜

针对在木构古建筑群普遍存在的消防通道不畅这一问题,如果只是简单地采取诸如拆除部分价值相对较低的历史建筑或者拓宽拉直整条道路构建消防通道等方法,尽管解决了消防通道这一问题,提高了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安全性,然而却造成了对木构古建筑群空间特征的破坏。因此,我们需要秉承“保护为主,消防为辅”的原则,在解决木构古建筑群的消防通道问题时,要因地制宜,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

2.3防雷装置的设置

古建筑防雷装置的组成部分包括接闪器、引下线和接地装置。接闪器被安置在建筑物的顶墙,作用是引雷。接闪器截获的雷电流则是通过引下线引至接地装置。接地装置在接收到雷电流后将其顺利地散入大地。在选择接闪器时,要根据不同的建筑风格,选择不破坏古建筑观赏性的接闪器,从而保护其艺术形象。避雷针则采取在阳光下由于视距和视角的关系,不宜被察觉的短支针。引下线的敷设,置要对称合理,选择最短路径。

2.4用火用电制度的完善

火源的控制是古建筑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在古建筑物内,要严格禁止使用液化气或煤气,以及在供游人参观和举行宗教等活动的地方吸烟。在祭拜香火的地方,要设置采用不燃材料制成的香炉或焚纸炉,严格管理拜祭用的香火,并要有专人进行值班巡查。在用电方面,必须要经文物行政管理部门和公安消防部门批准的前提下,严格执行电气安装规范。

2.5规范游览秩序 严格控制吸烟

在供游人参观的古建筑中,要通过在醒目的位置张贴、悬挂“禁止吸烟”、“严禁烟火”等标志来提醒游客禁止吸烟,如果发现有人吸烟时, 古建筑内的工作人员必须立即制止。要力争以对一人的教育,达到全面教育的目的。

3.结论

木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是一项涉及到火灾科学、安全科学、木构古建筑以及消防科学等诸多领域的系统性工程。随着新时期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要通过不同领域、不同学科间的交义、渗透与融合来更好地进行木构古建筑消防安全保护工作。

【参考文献】

[1]刘勇,柴克承.空气采样火灾报警系统与古建筑火灾防护[J].武警学院学报,2004.

[2]陈保胜,曹辉.古建筑火灾分析与消防安全对策[J].武警学院学报,2004.

上一篇:希腊神话和传说读后感下一篇:我的姐姐作文65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