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2025-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也谈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也谈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篇1

也谈英语情感教学

人的认知与情感是密不可分的.不同的情感对学习有不同的影响.积极的情感,对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人在愉快时,感知较敏锐,记忆较牢固,想象较活跃.素质教育是当今教育关注的热点,而情感教育也是素质教育的一个方面.实施情感教育能更好地实现素质的培养.本文作者通过几年的教育、教学摸索,认为以下几点情感教学法对提高英语教学效率有事半功倍的作用.

作 者:张群英 作者单位:濮阳市综合高中,河南,濮阳,457000刊 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年,卷(期):“”(48)分类号:H3关键词:情感教育 情感态度 素质教育

也谈小学英语教学方法 篇2

一、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让学生对英语产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具有好奇、好动、好表现、好模仿等特点。他们喜欢新鲜事物, 求新求异的愿望强烈。因此, 在上课时老师尽量用英语组织和教学, 给学生提供浓厚的英语学习氛围。从第一节课起, 我就开始使用英语课堂用语。例如, 常说的日常用语:Hello!Good morning (afternoon) .Stand up.Sit down, please.Listen to me.Read after me.一开始他们并不能完全地理解, 以后每节课坚持, 并配上动作, 循环地耐心使用, 并逐渐增加句数。碰到学生迟到、进教室的情况, 都会主动运用英语与我对话。S:Excuse me, May I come in?T:Come in.经过日积月累, 学生基本听得懂简单的课堂用语, 增强了学习英语的信心, 畏难之心渐渐没有了, 为培养英语语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尽可能多地用抑扬顿挫的语音、丰富的语调, 并配以丰富的表情和态势语组织课堂教学, 给学生创造愉快轻松的教学环境, 使学生们怀着轻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学习, 自然就敢用英语大胆发言, 积极思维, 不断产生学习英语和运用英语的兴趣。教材中有很多东西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 因此我们应适当地把课堂变成他们的活动场所, 让他们自由地施展个性, 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 学习兴趣自然逐步提高。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 在课堂教学中还要特别注意利用上课的前十来分钟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气氛。比如唱一些英语歌曲, 开展如“Read and act”或“Guess”等有趣的复习知识型的游戏, 活跃课前气氛, 增强英语课堂的趣味性, 引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演示说明教学内容, 即以态势语说话。如教Guess, 并配用手势同时做倾听动作, 反复几次后, 学生便心领神会。这样节省了教学时间, 加大了学生听说英语的练习密度, 让他们觉得英语并不难学, 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法灵活运用, 而且相互结合, 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适合学生年龄特点, 适合学生口味, 就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他们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学习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用到以下方法: (1) 游戏比赛法。好强、好胜是小学生的一大特点, 利用游戏比赛法教学能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 能让学生的潜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 尤其是注意力、想象力、创造力;令学习内容变得更加生动有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低年级教学Say and act时, 可请几个学生到前面听命令做动作, 做错的学生站在一边, 看看谁是最后的胜利者。我们对胜利者鼓掌祝贺长达一分钟, 提高了兴趣, 也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 (2) 创设情境法。创设情境教学, 让学生知道什么话在什么场合说, 教师如能把情景教学的特点转移到课堂教学上, 这也是提高学习兴趣的好方法。教师应该根据教材内容, 适当开展活动化教学, 激发学生的兴趣。活动要常搞常新, 经常反思和总结;活动要有魅力, 面向全体;活动要实用, 联系实际,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内容创设栩栩如生的情境, 如电话情境、购物情境、问路情境、看病情境等, 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机会。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 成功地做成一件事, 他们便情不自禁, 喜形于色, 因此兴趣倍增、信心倍涨。 (3) 利用白板教学。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化多媒体教育技术日新月异, 是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教师在电脑上制作集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于一体的软件, 简单明了, 生动直观, 形象逼真, 学生的兴趣必定盎然, 学习起来也就容易多了。

三、利用竞赛活动, 提高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好动、好奇、好胜, 在英语教学中, 引入竞争机制, 开展竞赛活动, 可以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强烈的表现欲和在学习中的参与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观能动作用。让学生觉得英语学习有兴趣, 有快乐, 增强了自信心, 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小组竞赛活动的开展, 对英语教学有重要的作用。教学中, 我们努力创设轻松、和谐、教学相长的教学情境。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经常获得学习成功的喜悦, 从而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四、建立朋友式的师生关系。

要学生对你所教的学科有浓厚的兴趣, 就应建立起平等的师生关系, 和学生交朋友。教师应对学生有信任感和亲切感, 多和学生在一起谈心交流, 和学生一起参加课外活动。构建快乐、和谐、互动、融洽的师生关系尤其显得必要。如教学“Happy birthday!”时, 当我了解到当天正有学生过生日时, 便走进课堂边唱歌边为学生的生日祝福, 给该学生一个深情的拥抱, 让学生深深感到来自老师的关切, 与之产生感情共鸣, 随即在和谐的情感交流中, 让学生懂得要学会为别人祝福, 学会关心身边的亲人、好友。以至于一到一些节日, 学生都会自然而然地运用英语相互祝福。

五、精心组织活动, 增强兴趣。

小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 游戏、活动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一组人体部位的单词时, 我让两名同性的学生到前面, 一个人蒙上眼睛, 去摸另一个人的身体部位, 摸到哪里, 就说哪个部位的单词, 学生们情趣高涨, 都勇于说, 都敢说, 都会说, 都想说, 很短的时间内, 学生就掌握了人体部位单词, 并且很快会拼写下来, 这种活动, 利用了学生的兴趣点, 学生在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富有动态的语言活动中感受到浓浓的趣味, 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恰如布鲁纳所说的:“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我们应多为学生创造思考的空间。例如我在教学“Ask the way”内容时, 没有利用传统的讲解式, 而采用多媒体呈现迷路、问路答谢等现场情景, 然后提出问题:“假设是你, 将如何进行问路、如何指路?”学生分组讨论, 接着每组代表汇报, 在学会技能之后, 还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 自编自演问路的情景。在教学中, 学生非常积极, 有的“Ask the hospital”, 有的“Ask the WC”, 气氛特别活跃。这样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很自然地用英语思考问题, 提高了运用英语的能力。

也谈英语分层教学 篇3

一、教学目标弹性分层

学生英语学习成绩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我们不能以牺牲一部分学生的发展去求得另一部分学生的发展.每个学生,包括学习有困难的学生都具有学习的潜能,教师的教学要有利于发展与开发学习的潜能。如果教学目标一刀切,必然会使一部分学生“吃不饱”或一部分学生“吃不了”。为此,我们试行英语课堂教学弹性分层目标:A.基础性目标;B.提高性目标;C.发展性目标。基础性目标是每个学生必须而且可以达到的。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选择提高性和发展性目标。

教师让学生明确每个单元和每节课的教学弹性分层目标。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自己的层次目标,但每个人的选择是动态的。 这样就能给学生创造多种尝试、选择、发现、发展的条件和机会,使他们的思维和情感处于激发状态,从而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并不断向高一级目标前进。

二、教学过程异步化,学习过程个别化

为了实现分层弹性目标,必须改革英语课堂教学过程,“立足中间,抓住两头”,以全班学生的平均学习时间为基本教学时间,狠抓基础目标的实现。 学生可以由教师讲授中获得知识,但主要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己探究,即教师导学与学生悟学相结合。因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学习速度的快慢和学习策略的优劣,所以学生学习过程必须是个别化的。只有在个别化的学习过程中,有差异的学生才能自己调节学习的速度,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学生良好的学习策略的形成和获得往往受其发展水平、能力差异等自身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使全体学生积极投入学习,通过自身努力,分别达到各自的学习目标。

异步教学的过程是:复习——确认A、B、目标层次——自主学习——精讲点拨——异步强化训练——分层次检测评价(分层次达标率和目标再确认)——分层次布置作业。其中自主学习和异步强化训练占了课堂教学过程的大部分时间,而这两个阶段的教与学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对自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指导。所谓异步训练是对三个层次的学生实行控制训练、半控制训练和自由训练。把全班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有优生、中等生和差生,成绩差的学生在成绩好的学生的带动下,久而久之也能对课堂上教师的要求作出积极的反应,从而形成同小组成员既互助又竞争的活跃气氛。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感到求教有对象,竞争有目标。我们设计A、B两种层次作业,在每单元结束时由组长填写一张达标情况表:

Unit______ Group Number______Date______

注:目标层次(Aim)填写A、B、C;达标情况(Result)分Excellent(E),Good(G)Bad(B)

这样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自己认定的教学目标的层次以及达标的情况,在导学过程中就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因人而异,随时调整个层次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

三、测试分层,客观评价

每个学生都想把英语学好,考试取得好成绩,但总有一部分学生英语学不好,考试不及格其原因是除了我们的教学不适应学生的学习之外,我们对学生的评估方式也欠合理。每次考试,这些学生总是遭受失败的痛苦,致使他们产生“自卑感”,对英语学习失去了兴趣。我们不可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成尖子生,但我们的教学可以力求挖掘每个学生的最大潜力,使其在原基础上有所提高。我们的测试就要以不同的标准客观评价每个学生。为此,每次考试的试题均应根据教学目标层次分三个部分:A.基础题;B.提高题;C.综合能力发展题。分值分别是100分、30分和20分。让差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从而产生成就感。30分提高题可让选择B目标的学生经受“跳一跳摘桃子”的体验。最后20分综合题作为附加题,让选择C目标的学生有“英雄用武”之地。分层测试面向全体,特别是提高了差生学好英语的信心,激励他们不断进步。

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感到英语教学班内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它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下面是分层递进、异步教学教案事例:

(A,B,C分别代表选择基础目标、提高目标和发展目标的学生)

I.Teaching content:NEW CONCEPT ENGLISH 3

Lesson1 A puma at large

II.Aims and requirements

A.1) Have a general comprehension of the text and read the text correctly and fluently.

2) Learn useful expressions

B.1)Have a deep understanding of the text.

2) Be able to recite the text.

C.Be able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 main idea of the text,using useful expressions in the text.

III.Procedures

1.Preparation for reading

The teacher introduces the background of the text.

2.Reading(self—study)

A.1)Read the passage to find the answer to the question

Q: Where must the puma have come from?

2)Read again and underline the important phrases and sentence patterns.

B.1)Find the answers to the questions of the text.

2)Try to have a clear understanding of some details of the text.

C.1)Try to have a general idea of the text.

Q: Who? Where? When? How ? What? Why?

3.Development and consolidation(Group work)

A.1)Listen to the tape and repeat.

2)Read the text

B.Say something about the text according some key words.

C.Replace the underlined parts with the phrases in the text.

4.Homework

A.1)Finish Exx on the book.

2)Read the text again and try to read it correctly and fluently.

B.1)Memorize the important phrases in the text.

2)Try to recite the text.

C.Retell the text.

參考文献:

[1]Smith.F.Understanding Reading [M].New York:Holt,Rinehart & Winston.1982.

[2]Goodman,K.S.‘Reading:A Psycholinguistic Guessing Game’.Journal of the Reading Specialist 6/1.1967.□

也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篇4

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提高课堂教学,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课改的热点问题。特别是本学期,我校推行了三至五年级的语文双班教学,大家更是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进行着探索与实践。今年暑假,我有幸参加了全州学科带头人的培训,培训的内容也正是“有效教学”。于是,新学期伊始,我便积极投入到教学教研中来,每堂课下,我都深入地反思:我的这节语文课堂是有效的吗?在以后的课堂上我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师生和谐——为有效课堂奠基

语文课堂教学要实现有效教学,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教学环境必不可少。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我们教师应努力做到:

1、课伊始,情已生。在课堂启动阶段,教师要充分利用音乐、画面、聊天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为载体,紧紧扣住学生的心弦,吸引学生注意,调控学生情绪,让他们尽快进入学习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更具艺术性。

2、课进行,情更浓。课堂要成为充满生命气息的空间,师生真情投入,围绕主题进行平等融洽的对话,彼此敞开心扉,相互接纳,心领神会,精神愉悦,个性潜能得到了发展,这就是我们所向往的课堂教学的理想状态。

3、课已终,情犹存。古语有云:亲其师,信其道。教师要建立融洽、民主的师生交流渠道,在课后经常和学生一起反思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互相鼓励和帮助,让师生的和谐延伸到课外,做到教学相长。

教师的爱心和责任心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前提。教师有了爱心、责任心,便会一切从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及时、深刻、全面地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不断修正自己的低效或无效行为,努力营造师生和谐和温馨的课堂氛围。

二、目标明确——为有效课堂导航

课堂教学的有效离不开清晰、集中、恰当的教学目标。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那么,怎样才能拟定科学、精当的导向性教学目标呢?

1、要研究“课标”。这就意味着教师必须把握“课标”的精髓,领会总体目标和学段目标的要求,并认真思考如何落实在每一课的教学当中。我们只有心中有了目标,前行时才不会迷失方向。

2、要研究文本。课前,我们要充分地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是一个预设过程。还要本着“教一节课,备一辈子课”的精神,比较全面地掌握教材所蕴含的语文学习资源、所传递的价值取向和编者意图,然后结合学段要求,初步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这是一个从宏观到具体,逐渐从想象走向课堂教学的过程。

3、要研究学生。“课标”强调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学是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所以,我们要把握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语文的规律,对他们的学习状况了然于胸。我们的教学才能够着眼于学生的实际,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要学会整合。我们要做文本与学生的知音,要在把握“课标”、吃透文本、了解学生的基础上,对文本资源进行合理取舍,有效整合,根据教材的路径,尊重学生学习的路径,去设计、去寻找一条既能反映“课标”精神,又能体现语文特点;既能凸显文本特色,又能合乎学生实际的最佳教学路径,使得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沿着这条路径自由徜徉在文本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和人文精神的熏陶,享受学习语文的快乐。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叶澜语)只要我们因势利导地点拨,巧妙解决“生成”,就不会置“动态生成”于不顾、扼杀学生的创新思维,反而能使教学沿着更佳的轨迹运行。

三、面向全体——为有效课堂增效

全面参与、有效参与是课堂教学效果的保证,离开了全面性和有效性,课堂教学就会流于形式,失去生命力。

1、全面参与。实现全面参与并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使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参与的切入点。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认知水平,制定适度而又有层次的教学目标,即每节课最好有上限和下限目标。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设计问题,落实知识点,抓准精练点,组织学生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听说读写思的能动性,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带来的成功与满足,都有所发展。

2、有效参与。要实现学生主体有效的参与,在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伴随学生的积极体验,这是一种对学习的浓厚兴趣,是一种积极参与的意识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课堂中,教师要把自由支配的时间还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探求,深入钻研,充分讨论,使他们思维得到启迪,智力得到开发,能力得到培养,不仅学会,而且会学。

四、自主探究——为有效课堂铺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不宜以自己的思想去束缚或代替学生的思想,而要通过巧妙的启发诱导,点燃学生自主探索、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并且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到见解,让学生的创造才华和个性品质飞扬。只有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它对于学生来说是自由的、是思想的、是成长的。

1、自由的课堂。意味着我们必须为学生营造宽松愉悦的学习情境,使得他们的身心获得一种自由和安全感;意味着我们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得他们对文本产生一种强烈的自主探究的欲望;还意味着我们必须唤醒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使得他们的情感和智慧能够在文本的天地里自由翱翔。

2、思想的课堂。思想意味着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必须要有积极的思维活动,要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让自己的心与文本的脉搏一起跳动,产生共鸣;意味着课堂教学要引发一些矛盾冲突,让学生直面矛盾,潜心会文,熟读精思,交流碰撞,分享收获。

3、成长的课堂。课堂上我们应该聆听学生心灵成长的拔节声,使得他们的语言在读书的过程中变得丰厚,情感在探究的过程中变得丰富,思想在碰撞中变得深邃,智慧在对话的过程中变得灵动。

在富有智慧挑战的问题情境面前,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去探索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去实现思维和认识的升华。而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这种经验对学生尤为重要,这势必将内化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并成为学生日后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五、评价适度——为有效课堂助推

课堂上,学生学习最有效的直接动机就是教师的激励性评价,笔者认为评价要适度、客观、公正,对学生活动的评价是否合理、准确、富有艺术性,将会直接影响他下一次参与的欲望。所以,教师要学会更多地欣赏和鼓励学生。许多优秀教师非常善于运用性的语言对学生的学习内容、学习习惯、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交流合作等进行评价,进而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你的回答虽不全面但可以看出你爱动脑筋的孩子。”“谢谢这位同学,你可以做老师的老师了。”“没关系,慢慢来,相信你会有进步的。”„„ 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似乎特别智慧,这种智慧来源于天性,更来源于教师润物细无声的睿智点化,它让我再一次体会了教育最本真的一面——点化、润泽、成长。作为教师应该从心灵深处激动,从情感深处常识,不吝啬赞美的语言,通过眼神、手势等,给予学生最恰当的褒奖,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受奖者自豪,从而更自信,更爱语文让他终身受益;让他的同伴羡慕、仿效,激起“你能,我也行”的豪情。

六、持续反思——为有效课堂服务

有位专家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的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反思从本质上说,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循环往复,是的研究的自我和教学的自我进行对话,又是理想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的心灵上的沟通。教育是实践性智慧,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持续的抬,并把反思导向深入,最终实践教育教学的创新,提升育人的质量。因此,教师要常常以强烈的问题意识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努力让学生在课堂中收获了什么呢?有没有更有效的课堂教学方法?教学预设有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问题的根源何在?由此,教师就可以有的放矢地调整教学设计。

也谈中小学教师的人文素养 篇5

昭通市昭阳区教育局李阳忠

作为一种职业,或者仅仅作为一种职业,凡是泛称为“从事教学活动的人”都可以名之为教师。但实际上,同时被名之为教师,其德其才在层次上却千差万别,以至于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教师社会人文学科知识面的狭窄,文化意识的淡薄,人文素养的普遍缺失。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人文知识薄弱。人文知识对人的现实有较强的导向和调适作用。它主要涉及社会正义、人生目的与意义、道德理想、审美趣味等方面。缺乏人文知识使教师丧失了理想的意义,而缺乏理想的教育活动是难以想象的。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在做客人民网,与网友在线交流“人文知识分子在社会发展中的位置”的话题时指出:改革开放一开始的时候,人文知识分子和那个时代共同思考,知识分子知道生活,能摸到生活的脉搏,能够用他们的思想、勇气和他们开拓的精神来推动社会,也更激发人民对当时社会一些僵化的思想观念进行思辨。而这些年来来,人文知识分子的声音却越来越微弱。

二是传统文化知识不足。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其作用是有限的,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和深入,在教师培养中往往注重对科学与技术知识的强调,而忽视对师范生或在职教师进行传统文化的熏陶和培养。而且,由于对自身传统文化认识的不足,教育者 1

在引入西方所谓的“优势”文化的同时,也忽视了对传统文化的思考与传承。更重要的是,在当前这个物欲极度膨胀的时代,人文思想和人文知识分子已经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人文思想何用之有?权贵阶层的高学历化和知识分子的权贵化,二者的结盟,使真正的知识分子几乎被淹没在以技术经济为主体的所谓“知识经济时代”的茫茫大海之中。

三是艺术修养缺乏。艺术修养是人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也是创造力的源泉。“哲学是人文的核心,艺术是人文的外在表现。”(夏欣《教育中国》)。然而,教师对经典作品的经典部分进行传授,总的来说是给初学者们展现出了一个惊人微妙而广大的、极端高深而艰巨的、让很多人望而却步的抽象世界。根本不能启发学生哲学思维的有效生成。

所谓的“人文素养”,即“人文科学的研究能力、知识水平,和人文科学体现出来的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精神――人的内在品质”。简单的说,“人文素养”就是人的内在素质和文化底蕴。

“人文”,在这里当为确定的“人文科学”(如政治学、经济学、历史、哲学、文学、法学等);而“素养”肯定是由“能力要素”和“精神要素”组合而成的。社会人文学科是以“经世”为灵魂的,在西方、印度、阿拉伯文明中,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是由宗教来承担的,在中国,由于缺乏为全民族共同信仰的宗教,这种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则是由某种为全民族所认同的人文精神(如:儒家、道家思想)来承担的,当代的人文学科和知识分子就必须承担起

过去由儒家思想和“士”来承担的那种民族和社会的精神整合功能。在这个问题上,教师作为知识分子的一部分,只讲修身而不讲“治国平天下”显然是片面的。所以,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政治人”。你必须知道什么是“价值”,你必须知道如何对一种现象作出“判断”,尤其是在一个众说纷纭,真假难辨的时代。

其次,教师还应该是一个“文化人”。人文素养的最典型标志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泛指人文科学体现出的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人文精神追求人生美好的境界、推崇感性和情感,着重想象性和多样化的生活,使一切追求和努力都归结为对人本身的关怀。人文精神概括并包容了科学精神、艺术精神和道德精神。

鲁迅时代的文学,你看见的不仅是愚昧、麻木,你同时还看见愚昧、麻木后面人的生存状态,看见人的生存状态中无可奈何的悲伤。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给我们提供了一种“空”的可能,“空”是另一种现实。正如一个水库,岸边一排白杨树,那白杨树就是实体世界(理性的),白杨树的倒影就是虚幻的世界(非理性的),倒影,或月光浮动,或水波如镜,倒影永远以不同的形状,不同的质感而出现,它是破碎的、回旋的,也是美妙的。

我们通常只活在一个现实里头,就是岸上的白杨树这个层面,而忽略了水里的随时千变万化,那个与我们的心灵直接观照的倒影的层面。如果我们只知道岸上的白杨树,而不知道有水里的白杨树,那你作出的价值判断可能就是片面的、单层次的、简单化的。

每个人的人生处境就是一个迷宫,这里充满了迷茫、彷徨,没有人告诉你出路何在。只有哲学——夜幕降临后天上的星星。哲学与其说是一种客观知识,不如说是一种思考的活动或过程。所以,人文素养的获得(教与学的过程),虽然同样是以文化历史知识为基础,但更重要的是对学生进行具有主体性意识参与的思辨活动。二千多年前的屈原,就是站在他绿色的迷宫里,仰望满天星斗提出了日月附着在什么地方,天地为何上下相合?因此,教师还应该是一个“哲学家”,从思想的迷宫、历史的迷宫里走出来。

个人的人文素养的质量是个人健康发展的结果;社会的人文素养质量是一个社会汲取历史经验教训、积累文明成果的结果――“文明成果”的最重要部分,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也是“社会文明”的标志。教师的科学素养对学生的影响已经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缺乏人文素养,失落人文精神”,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退步、巨大的灾难。

在现代教育中,人文素养不仅是健全人格和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更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必要条件。现代人格学告诉我们,健全的人格既应该具有专业知识与技能,也应该具备包括人文素养在内的其他修养。没有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学生。另外,教师具有了较高的人文素养,可使教学的科

学性和艺术性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增加其教学效果和教学感染力,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和领悟水平。知识经济时代,每个人都面对三个世界:生活世界、知识世界和心灵世界。生活世界的教育需要通过家庭与社会来完成;知识世界的教育首先由学校来完成,有了一定的基础后再由自身完成;而心灵世界最复杂,可以通过人文学科的教育、人文精神的熏陶来逐渐完善,它是一步步深化的。教师要正视自己的“三个世界”,尤其是要不断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心灵世界,用自己的人格来塑造学生的人格、用自己的精神来培养学生的精神。

也谈细节描写教学 篇6

也谈细节描写教学 作者:胡斌斌

细节描写是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和环境富有特色、逼真、细腻、具体、生动的描写。它是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的重要手段,是优秀记叙文和文学作品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没有精湛的细节描写,文章就没有真切生动的艺术形象;没有鲜活而独特的细节,文章就没有亮点。细节决定作品的价值。

从目前中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缺乏个性看,我认为这种状况或许与细节描写水平的普遍低下不无关系。为此,笔者针对如何加强细节描写教学作了些初步探索,现谈谈点滴心得。

一、课文引路,奠定功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文具有经典性。语文学科的知识点分散在每一篇课文中,要给学生打下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坚实基础,就一定要先解决读书的问题,让学生对一篇篇典范文本认真阅读,引导他们关注、捕捉、赏析细节刻画的语段和例子,分析细节描写在丰富文章主题内容中的妙处和起到的作用,明白恰当、生动的人物、事物或场面描写可以让文章精彩起来的道理。如朱自清在散文《背影》中挑选的“四次背影”的细节描写,尤其是父亲爬上月台为“我”买橘子的那段让人为之动容的描写使学生对动作描写突出表现主题的作用有了深刻认识。又如《范进中举》中的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传神的个性化语言和动作描写,把一个十足的趋炎附势的市侩形象展示在学生面前。再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文着力在“风雪”上作景物的直接和侧面描写的同时,把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综合一起,使学生读后感到“风雪”是故事发生的主要自然环境,林冲就处于风雪交加的环境中。因此,学生通过对每一文本细节的认真阅读,不断地定向积累,汲取文本的养分,不仅加深了对细节描写重要性的理解,还培养了语言感受力和想象力,从而涌起创作的激情,为今后写作打下良好的精神根基。

二、梳理归纳,掌握规律

写作是有方法可循的。学生通过对课文的阅读,对细节范例的捕捉、吸收已经有了初知。此时教师应及时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加以梳理和归纳,提炼出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从而掌握规律,学会模仿。

1.要细小

细节描写要着眼于细小,如一件事、一个人、一样物品、一种感受、一点看法等,集中笔力加以突破,做到画龙点睛,折射出深刻的主题。

描写人物的细节,应从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如一个眼神、一声叹息、一次回头、一种姿态、一次心理活动等进行刻画,才能使之具体形象,表现出人物的个性习惯和修养。如《林黛玉进贾府》一文通过具体生动的细节描写使几个主要人物以各自不同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地走到读者的面前,初步揭示各人的思想性格。又如《一面》文中对鲁迅先生肖像的细节描写:“他黄里带白„„好像大病初愈的人。但是精神很好,没有点颓唐的样子。头发约莫一寸长„„胡须很打眼,好像浓墨写的隶体‘一’字。”作者仅用三句话就描绘出了人物的脸色、头发、胡须的特征及人物的神态。形神兼备地表现了鲁迅先生令人担忧的健康状况和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特别是胡须的描写更是传神,让人联想起鲁迅先生正直的人品。

写事,不仅要指明是什么事、什么人、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怎样发生的、结果怎样,还要写好重要场面和过程细节及各种事物不同条件、不同状态下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的细节进行恰当描述,就能引人联想,给读者真切深刻的印象。如《卓越科学家竺可桢》一文,作者在描写毛主席住处的一处景物时写道:“雪后初晴,玉树琼枝,掩映如画。”寥寥几字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烘托出虽是冬天,但气氛温暖如春,衬托出融洽的会见气氛和人物的愉快心情。

但必须明确,细节应该有的放矢,必须是有价值的,必须是为刻画人物性格特征和深化文章主题服务的。

2.要真实

细节来自生活,细节描写必须真实地表现生活。一篇文章,尤其是故事性较强的文章,如果有真实、典型的细节描写,就能增强文章内容的真实性、生动性和感染力,就能塑造丰满的人物形象,突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如孙犁的小说《荷花淀》“话别”一情节“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句中,作者用“震动”和“吮”这两个动作细节,准确细致地写出水生嫂得知丈夫就要参军的消息后,心灵“震动”高兴,把一个关心体贴丈夫又深明大义的妇女形象刻画得真实丰满。

真实,就是要尊重客观生活的实际,决不能凭空想象,更不能胡编乱造,为写细节而写细节。“真实”,不必是曾有的事实,但一定是会有的事实,是符合生活逻辑的。如《故乡》一文中,闰土教迅哥儿捕鸟:“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便罩在竹匾下了”这一语段,有的人可能没有如此亲身经历,但是这一情节的描述没违背客观常识,是一定会有的事实,生活中就可以找到类似捕雀之人。因此,必须明确,任何一篇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真实而生动的细节描写,离不开用真实的态度言说生活。

3.要独特

所谓“独特”是指事物和人的与众不同的独有特征。细节刻画应是鲜明、独特的。不同的景物有不同的特色;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个性。每个人说话、做事都会以不同方式体现出自己的性格。细节的独特性,演绎着相同主题文章的不同特色。

课程中不少文本是描写人物的,但挑选的细节和具体写法不同。如《最后一课》通过写衣着、神态、语言、动作刻画韩麦尔先生的性格;《我的老师》则通过叙述几件事揭示出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爱;《背影》抓住特征刻画父亲的背影;而相同的母爱也会有不同的细节。

塑造人物形象时,作者通常要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等,但写法又有所侧重。如《阿Q正传》侧重心理描写,《祝福》侧重肖像描写,《守财奴》侧重语言和动作描写。

文学作品所挑选的细节和具体写法受具体内容、主题的制约,我们要理解作者的匠心。明白,要达到作品的独特,就要挑选那些最能表现主题的事和所写人物独有的细小动作。4.要有味

就是要经得起细嚼,嚼得出语文味、文学味。成功的描写总将形象的画面与恰当的修辞和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结合在一起,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文采斐然。如《故都的秋》是郁达夫一篇写景抒情颇具特色的散文,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是现代文学史上的名篇。作者紧扣“清、静、悲凉”细致入微地刻画描写了“小院秋晨”、“秋槐落蕊”、“秋蝉嘶鸣”、“闻话秋凉”、“秋果奇景”这富含秋景特点的五幅画面,体现了故都秋的原始美和质朴美。又如《济南的冬天》一文很好地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把雪景的色彩与动静变化描写得真实生动。再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文作者大胆的夸张和想象,把鲁提辖三拳打死为富不仁的郑屠,描写得让人拍手叫绝,大快人心,突出了文学味。

三、强化运用,促进迁移

1.引导学生用心观察和体会生活

鲁迅先生说:“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初学写作的人更应注重建立作文材料仓库,积累一点一滴的材料。中学生社会阅历浅,生活单纯,要获得丰富、真实的社会体验,必须为他们开掘写作的源泉,让他们跳出书本从自然、社会、家庭等方面去观察、去亲历、去熟悉、去捕捉生活中有意义的现象和信息,进而洞明世事,获得认知和感悟。只有这样,才能

转自论文部落论文范文发表论文发表

在作文时以小见大,见微知著,让文笔显得生动,使作品不致凋谢。

2.精心设计课堂练习

细节描写的练习题实际上在文本的课后已经安排了一些这种类型的题目,除此,教师还应认真设计有利于强化迁移的动笔练习,使阅读课文与练笔真正融为一体。如在学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对景物的细节描写后,可要求学生选择细节描写《校园的一角》;然后可展示学生细节描写的文字,让大家评一评。诸如此类的练习,能促使学生写出入情入理、符合生活实际的作文。这种有针对性的练习,实际上就是让学生在学习一篇及多篇作品之后,有意识地模仿、建立语感,慢慢地把自己的各种生活感受融进去,将身边的事物和人写活。最后,自然而然地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把自己的文章点亮。笔者感到,此类练笔是培养顺畅语感和流利表达的有效途径,能奠定坚实的写作功底。

3.作文训练

也谈小学语文快乐教学 篇7

一、培养兴趣, 创设情境

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所要形成的知识主要是策略性知识。但如果学生的技能训练只停留在机械模仿水平, 那么他们将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教学实际。培养“反思型”教师或教师的反思性素质已成为当今国际教师教育发展的趋势。家长要配合学校教育教学, 多带孩子出去玩, 让孩子充分积累经验, 多接触新事物, 学习新知识, 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 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 主动地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 享受学习的乐趣, 从而提高语文素养。入情入境, 展开想象, 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 开启学生的学习之门。例如, 有一次我给学生讲了一个关于祝枝山的对联故事:“快要过年了, 祝枝山被一个财主请去写对联。他决定耍一下财主, 便提笔写道:‘明日逢春好不晦气;来年倒运少有余财。’路人见了都念:‘明日逢春, 好不晦气;来年倒运, 少有余财。’财主听了大发雷霆, 就将祝枝山告到了县官大老爷那儿。县官老爷便质问祝枝山:“为什么要诅咒人家?”祝枝山不慌不忙地说:‘唉, 老爷, 我祝他好运气, 可他却一纸状子把我告到您这儿了。不信您听:明日逢春好, 不晦气;来年倒运少, 有余财。听听, 怎么错了?说吧, 我怎么了?’县官老爷听听有理, 便令人将财主打板子, 然后轰出堂去。”学生明白原来祝枝山是巧用了标点, 既惩罚了财主, 又使自己化险为夷。在讲的过程中学生都很投入, 感觉学习语文特别有趣。

二、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面展现自我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 引导学生, 点拨学生的思路, 让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 课堂的主角不是教师, 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 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 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自学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边动手, 通过动手、动口、动脑, 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 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因此, 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 让学生全方位地参与学习, 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 充满活力。

三、放飞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应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 引导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大胆地各抒己见。应因势利导, 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 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 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 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 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 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 明白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开放的课堂教学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学习空间, 教师应毫不吝惜地让学生思考、争辩, 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我在教学《群鸟学艺》一课时, 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 引导学生对各种鸟的语言进行反复诵读, 以悟出它们内心的想法和学艺的态度。同时, 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 他们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均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感悟文章的精华, 进行具体表述, 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 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 其美妙的语境描述, 精妙的语言运用, 深邃的思想表达, 独到的见解阐述, 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 如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 写读后感等, 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 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 理解内容, 积累词句, 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提高写作能力。

五、尊重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要热爱学生, 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 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 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 引导他们利用合适的学习机会, 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得成功, 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 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 使课堂活起来。如何有效提高弱势群体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分层教学, 即经常让一些学习困难生回答一些很浅显的、在书本上很容易找到答案的问题, 做一些简单的基本题和练习作业, 如果答对了、做对了或者答对了、做对了其中的一部分, 就加以表扬。然后逐步加大训练难度, 提高训练要求, 让学困生在不断训练中获取点滴的长进, 体验成功的快乐。另外, 对学困生我还经常作出激励性的评价。

也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 篇8

关键词:体验生活;质疑解疑;阅读兴趣

小学语文阅读应该怎样教学?

我认为阅读教学应该成为学生体验生活、表达自我的过程,让学生在感受、体验、交流中,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构建和提升。所以,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密切联系生活进行语文阅读教学

语文教学只有密切联系生活,才能让学生理解学习的内容。这就要求我们寻找课堂教学与生活的联结点,把语文教学与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结合起来。如,在教学《詹天佑》人字形线路。我从农村孩子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首先问:“谁会骑自行车?”孩子们兴致来了,抢着回答:“我会!我会!”然后我又问:“当你们遇到一个大坡骑不动时怎样才能比较轻松地骑上陡坡?”具有挑战性的男生争先恐后地说:“走S形!”我又顺势问道:“为什么走S形就能轻松上坡呢?”教室里一下子变得鸦雀无声。他们一个个拧着眉,眨着眼思索着。孩子们的兴趣更足了。于是通过一个小教具演示、测量,使孩子们明白了行走线路的变化虽然路程变长但减缓了坡度的道理。

将学生的生活认识引入教学,使学生对“人字形”线路认识清晰化了,更重要的是在形象的对比之中,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爱国。激发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思想感情,突破了教学难点。

二、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便于有针对性地教学。在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并想办法解决。其次可以让学生自由朗读,小组把问题收集起来讨论,通过讨论选取典型的问题再次朗读。再次,就是通过学生来解决这些问题。经过一番朗读、讨论、分析,学生对语段已熟悉了,最后就可以把剩下的问题一一解决。

三、根据课文内容指导学生对重点段落、句子、词语有感情地朗读、理解

1.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但如果老师只讲应怀着什么感情读,哪儿读重音,哪儿该读得快,哪儿该读得慢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示范引导孩子们进入语文情感世界。怎么示范?一是老师示范在难点上,在关键处,在美文中;二是尽量让学生来示范,老师“示范”多了,就会占据课堂宝贵的时间。记得在讲《五彩池》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切实感受到五彩池的美,我先让他们各自找出喜欢的句子多读几遍,做到读熟,然后引导关键处的读法让他们试读,再让他们闭着眼一边原汁原味地品读,一边想象画面。读完之后他们不约而同地赞道:真美!有效地感受了语言美,激发了孩子们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2.关键词语或者揭示了文章的中心,或者点明了文章的情感,或者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备课时找准一篇课文的关键词,就可以紧扣这个关键词来教活整篇课文。如,《詹天佑》中的杰出、爱国。

四、教给阅读方法,培养阅读能力

1.指导预习,教方法。

2.上好精读课,教学法。

教学时,要抓住本单元的训练重点,以精带略,以课内带课外,以一篇带多篇,有重点地训练学生,逐步提高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因此,要用主要精力上好精读课,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五、在阅读教学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阅读教学前,要调动学生对课文产生猜想。最常见的方法是让学生看课题,想想会产生什么问题,或想知道什么?当学生怀着愿望或为达到某种愿望进入阅读时,他的整个阅读过程会始终保持着阅读兴趣。这样,学生就会始终保持自主探索的阅读兴趣。这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无疑是非常重要的。

总之,密切联系生活,抓重点词句体会感情,平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等都是提高阅读的好办法。

也谈换一种方法 篇9

也谈换一种方法

换一种方法,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当某种解题思路受阻时,我们就不妨换一种方法,另辟蹊径;当问题无法直接解决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使问题间接地得到解决;当感到某种方法繁难时,我们不妨换一种方法,从而简捷、明了.这就是说,换方法是有讲究的.如<小学教学研究>第6期上<浅谈解题策略>一文中有这样一道例题:“一盒饼干,分给幼儿园大小两个班的儿童,每人可分得8块,只分给小班,每人可分得24块.

作 者:王会成  作者单位:陕西宝鸡市陈仓区千河镇芙蓉小学 刊 名:小学教学研究  PKU英文刊名:PRIMARY SCHOOL TEACHING RESEARCH 年,卷(期): ”“(11) 分类号:G62 关键词: 

也谈九年级化学概念课教学 篇10

也谈九年级化学概念课教学

作者/ 李卿

摘 要:初中化学是化学科学的启蒙阶段,“启蒙”的特性要求教师在教学时必须加强学生对化学概念的认识。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也要为学生指明在运用概念时的注意点。

关键词:启蒙;概念;理解

初中化学作为化学科学的启蒙阶段,如果学生开始没有清楚地、准确地理解和掌握化学的基本概念,那么随着知识的不断增加和深化,势必造成学生对概念的印象越来越模糊,学习负担越来越重。因此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必须要重视化学概念课的教学。新教材看似有些乱,基本概念分布在各个章节版块中,实则有内在的线索。那么如何具体高效地进行化学概念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

一、讲清概念中关键的“字”和“词”,把握一个“准”字

对化学概念的理解不能是支离破碎的,而应该是全面的、准确的,死记硬背化学概念,就不会灵活运用。为了深刻理解概念的含义,教师不仅要注意对概念论述时用词的严密性和准确性,同时为学生指明在运用概念时有几个必需的.选项要求点。

二、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重点在于一个“细”字

要指导学生全面地认清概念的本质属性和应用范畴,分清概念中的层次和要点。如,剖析“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这个概念时,可抓住以下几个要点分层理解:(1)定义的对象是固体物质。(2)定义的前提条件是:温度一定;溶剂为100克;溶液是饱和状态(注:三个前提条件缺一不可)。(3)定义中规定的单位是克。(4)影响固体溶解度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温度。

三、调动学生已有知识,同时理解新概念,推陈出新

如,理解物理变化时,从学生已有知识中水结冰、水沸腾变蒸汽、木棒折断等联系起来,学生就容易找到新旧概念的联结点,最终了解物理变化只是形状或状态的改变,概括为形态变化。再如,理解还原反应时,教师就要同氧化反应的概念联系起来,还原剂得到氧,氧化剂失去氧,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理解。

四、从实验过程中引出概念直观易懂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化学教学中无论怎样重视实验都不过分的,化学概念教学中,同样要重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课堂演示实验可以很好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由教师对演示实验的现象分析引导学生正确地推理,来形成对化学基本概念的认识。而且,通过实验进行教学,更能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学习气氛生动、活跃。

五、从正反两面讲清概念

有些概念,有时从正面讲完之后,再从反面来讲,可以使学生加深理解,不致混淆。正如在讲了“氧化物”的概念“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这种化合物叫做氧化物”之后,可接着提出一个问题:“氧化物一定是含氧的化合物,那么含氧的化合物是否一定就是氧化物呢?为什么?”这样,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反复推敲,从而引导学生学会抓住概念中关键的词句“由两种元素组成”来分析,加深对氧化物概念的理解和掌握。避免概念的模糊不清,也对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总之,在进行化学概念的教学中,要抓住每个概念中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词。教师一定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仔细分析概念,以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上一篇:表示心情成语下一篇:人生真谛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