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反腐败归纳

2024-10-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历史反腐败归纳(通用8篇)

历史反腐败归纳 篇1

2、中共二大 1922年;制定党的革命纲领①最低纲领——反帝反封(新民主主

义革命)②最高纲领——实现共产主义;

3、中共三大 ;1923年;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中共八七会议 1927年;确立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总方针,指明了新的出路

5、遵义会议;1935年; ①全力纠正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中共七大;1945年;确立毛泽东思想是党的指导思想。

7、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为建设新中国,在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论上作了重要准备。)由农村转向城市

8、中共八大;1956年;确立正确路线,完成三大改造; 社会主要矛盾:①先进工业国与落后工业国的矛盾 ②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状况

9、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①改革开放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现了建国以来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10、中共十二大;1982年;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11、中共十三大;1987年;初级论对邓小平理论作了系统概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

13、中共十四大;1992年;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2、中共十五大;1997年;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并且写入党章。

历史反腐败归纳 篇2

一、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19年) 间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

1.“五”:五次重大战争

“鸦片战争”:1840~1842年, 英国发动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 英法联军洗劫并焚烧圆明园;“中法战争”:1883~1885年, 中法战争是由于法国资产阶级推行殖民扩张政策, 侵略越南, 并图谋以此为跳板, 进而侵略中国引起的;“中日甲午战争”:1894~1895年, 日本发动甲午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年, 英德等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 强迫清政府签订《辛丑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的八个国家可以用这句话来的谐音记忆, 即“每日给我一朵樱花”。相对应的国家就是美国、日本、奥匈帝国、沙皇俄国、意大利、德国、英国、法国。这样就拉近了知识点间的联系性, 学生能够更清晰地掌握整个中国近代史上发生过的重大战争, 有利于学生对这段历史知识的运用, 帮助学生提高自我学习、增强对比归纳的学习能力。

2.“四”: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

四个主要不平等条约分别是《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这是近代西方列强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而签订的。各条约的主要内容是近几年考试的一个出题点, 又是学生们最难记住的部分, 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关键词对比来简化记忆。《南京条约》内容可识记巧记为“五亿 (议) 港元”:“五”指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亿 (议) ”指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 中国须同英国商定;“港”指割香港岛给英国;“元”指赔款2100万元。《马关条约》内容可识记巧记为“两口 (子) 分工”:“两”指赔款白银两亿两;“口”指增辟通商口岸 (沙市、重庆、苏州、杭州) ;“分”即分割, 指割辽东半岛、台湾及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工”指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投资设工厂。《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可巧记为“兵民禁赔”:“兵”指清政府拆毁大古炮台, 允许帝国主义国家派兵驻守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民”指划北京东郊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保护, 不准中国人居住;“禁”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赔”指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 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再比如《天津条约》的主要内容可巧记为“公开行贿”:“公”指外国公使可以进驻北京;“开”指增开营口、烟台、台南、汕头、淡水、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为通商口岸;“行”指外国商船和军舰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贿”指清政府分别赔给英法银400万两和200万两。《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可巧记为“天天陪 (赔) 酒 (九) ”:第一个“天”指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完全有效;第二个“天”指增开天津为商埠;“陪 (赔) ”指赔偿英法军费各800两;“酒 (九) ”指割让九龙司归入英属香港版图。《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性质发生了改变。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通过对各个不平等条约的简化记忆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短时间内达到预期功效, 学生更能掌握牢靠。

3.“三”:三次革命高潮

中国近代史 (1840年~1919年) 上的三次革命高潮可归纳为:“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对中国近代史上两次重大的农民运动太平天国运动与义和团运动我们可以从背景、斗争对象、组织、持续时间及范围、革命纲领、外交思想和历史作用等方面来对比学习。通过对比学习可以得出这样的规律, 近代史上两次农民运动都发生于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之前, 都以农民阶级为主要力量, 都以武装斗争为主要方式, 都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镇压下失败。这两次运动的失败说明, 农民阶级由于自身的局限性, 不能担负起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重任。从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轨迹来看, 太平天国运动揭开了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序幕;辛亥革命是“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主革命;无产阶级完成了辛亥革命的未竟事业 (建立新中国, 实现民族独立并继续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而奋斗) 。关于辛亥革命的结果, 史学界存在着一定的争议, 有失败说, 有成功说。

4.“二”:两个阶级产生, 即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

5.“一”:一次失败的变法运动, 即戊戌变法运动。

二、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也可用“一、二、三、四、五”来归纳巧记

“一”:一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

“二”:全长两千多千米, 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三”:三点, 即以洛阳为中心, 北达涿郡, 南到余杭。

“四”:四段, 自北向南依次是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五”:五大水系, 自北向南依次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历史学习中的数字归纳 篇3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7)12(A)—0030—01

数字归纳法是一种有趣高效的学习方法。在进行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以下简称本册)学习时,我将课文中出现的知识点做了归类整理,分成人物、文化、战争、事件等几类。复习时,我让学生用十个朝代、九次战争、八个专题、七幅图表、六项事件、五个民族、四项制度、三个人物、两种宗教、一项工程复习本册内容时,学生都流露出好奇而又期待的目光,兴趣倍增,整个复习过程轻松而又高效。

十个朝代:即夏朝;商朝;西周;东周(包括春秋和战国);秦;汉(包括西汉、新朝和东汉);三国;西晋;东晋;南北朝。每个朝代我都要求学生识记建立时间、建国者和都城,了解开国者的故事,夏、商、西周三个朝代还要识记亡国者。在各朝建都方面,有六个朝代建都今南京,它们是三国时期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而在洛阳建都的有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五个朝代。

九次战争:即涿鹿之战;牧野之战;城濮之战;长平之战;巨鹿之战;漠北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对于这些战争,学生要识记每次战争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过程和意义,以及在作战过程中产生的不少成语。如在城濮之战中产生的“退避三舍”,在巨鹿之战中产生的“破釜沉舟”,在淝水之战中产生的“草木皆兵”“风声鹤唳”等。在这九次战争中,学生还要特别留意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并总结这些战例带来的启示。它们是:巨鹿之战中项羽以少胜多;官渡之战中曹操以少胜多;赤壁之战中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淝水之战中东晋以少胜多。

八个专题:即氏族;青铜文明;奴隶的悲惨生活;秦的暴政;铁器牛耕的应用;文景之治;两汉经济的发展;江南开发。

七幅图表: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在本册内容中,最为重要的图有三幅,它们是战略形势图、丝绸之路图、三国鼎立形势图。这三幅图,教师可以让学生结合中国历史填充图册中的相关内容进行巩固。

书中相似的内容又可以总结成为四张表格:

1.原始人类和农耕文化遗迹简表。主要总结我国境内的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有关内容,包括各时期人类的距今年代、发现地点、形体特点、使用的工具和生活状态等。

2. 春秋战国思想文化简表。主要总结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主张和成就,包括每个学派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的代表人物、著作或言论、思想观点等。

3. 三国简表。了解三国,除了“十个朝代”里总结的建国时间、建立人、都城外,学生还要了解三个国家的户数、人口、兵力和经济特点等内容。

4.中国文化科技艺术成就简表。主要总结从三皇五帝开始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科技艺术成就,教师可列出这些成就的出现时期、人物、类别、过程、内容、特点及方法、地位和影响等让学生识记。

六项事件:即齐晋称霸;盘庚迁殷;商鞅变法;大泽乡起义;张骞出使西域;昭君出塞。

五个民族:本册讲到了魏晋之际被称之“五胡”的匈奴、鲜卑、羯、氐、羌。学生主要要了解匈奴、鲜卑、氐族建立的政权及其首领以及它们与中原民族的关系,即匈奴与汉和西晋、氐族与东晋、鲜卑与汉族的关系。五胡民族都是游牧民族,对中国历史产生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它们和汉族文化的双向融合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

四项制度:禅让制,即“公天下”,代表是尧传舜,舜传禹;世袭制,即“家天下”,世袭制的开创者启,他在禹死后继承父位,成为夏朝第二位国王;分封制,分封也称封建,即封疆建土,但西周的封建不是封建社会的开始;中央集权制,包括中央的三公制度和地方的郡县制,其在我国历史上影响深远。

三个人物:本册的内容中有三位对中国历史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帝王,他们是秦始皇、汉武帝、孝文帝。其事迹及其评价是复习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详细地掌握秦始皇的主要事迹、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六项改革及对他们的评价。

两种宗教:两种宗教指佛教和道教。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产生于古印度,是外来宗教,而道教是本土宗教。学生要了解创始人和教主,以及佛教和道教的区别。

人类探索太空历史记录简要归纳 篇4

1957年10月4日发射了人类历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1961年4月12日,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乘坐这艘飞船的航天员是加加林。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女航天员是苏联的捷列什科娃乘“东方”6号进入太空,在轨道上运行了70小时50分钟,绕地球48圈。

1965年3月18日 苏联发射了“上升2号”飞船,该飞船有两名航天员,别列亚耶夫空军上校和列昂诺夫空军中校。列昂诺夫在舱外空间环境中行走了12分钟,成为太空行走第一人。

1967年4月24日,苏联航天员科马罗夫(Komarov)因飞船在再入过程中降落伞失灵,飞船坠毁而身亡,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在执行太空飞行任务时献身的航天员。

1968年12月21日,美国的土星5号火箭发射升空,它携带的阿波罗8号飞船乘坐着3名航天员。在12月24日上午,机组抵达了月球轨道并进入环绕月球的轨道运动。这是人类第一次环绕月球飞行。

1969年1月14日,苏联发射载人飞船联盟4号,1月16日与联盟5号对接成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实现两艘飞船在太空对接飞行。

1969年7月16日,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离开地球,飞往月球。7月20日,美国东部时间晚上10点56分,在着陆约6小时后,航天员阿姆斯特朗钻出登月舱,下到月球表面。

1970年4月15日 阿波罗13号机组到达月球的远边,距离月球表面254公里,距离地球400171公里,创下了航天员太空飞行最远的纪录。

1970年6月1日,苏联发射了联盟9号飞船,机组人员2名,目的是研究长期无重力飞行对机组的效应。该飞船在太空飞行17天16小时58分55秒,于6月19日返回地面,成为在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飞船。

1971年4月19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座空间站“礼炮”1号,开辟了载人航天的新领域。“礼炮”1号重18425公斤,运行到1971年10月11日。运行时间最长的空间站

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航天飞机“哥伦比亚”号在卡纳维拉尔角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成功,揭开了航天史上新的一页。1984年7月25日,苏联女航天员萨维茨卡娅走“礼炮”7号空间站的舱门,进行了3小时35分钟的太空行走,成为世界上第一位进行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发射升天后,在太空飞行了21小时23分,顺利返回神州大地,是中国第一个载人进入太空,圆了中国人的愿望,还圆了400多年前明朝人万户想乘上火箭升空的梦想

2004年10月24日,苏联/俄罗斯的航天员在太空共飞行了16858.71人/天。是世界上太空飞行时间最长的国家。

2005年7月4日,深度撞击号将要发射出一个重372公斤(820-lbs)的0铜质撞击舱,以每小时37,015公里(23,000 mph)的速度,撞击进入坦普尔1号彗星的岩石和冰的彗核。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撞击彗星,一是破解生命起源之谜,二是为了防止2036年阿波菲斯撞击地球而做试验。

2006年07月17日 21:15 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在佛罗里达州肯尼迪航天中心成功着陆。

2007年9月14日日本探月卫星“月亮女神”号发射升空,主要任务是观测月球表面地形、研究元素分布等,日本研究人员称,这是日本2025年建立载人太空站第一步。

2008年印度计划探测火星

2010年发现号航天飞机将废止,之后航天飞机将不再造,升级为空天飞机,安全性能大大提高。

2010年,国际空间站将建成,总重量423吨,长108米,宽88米。有6个实验室,33个标准有效载荷柜,可载6至7人。这将是最大的空间站。

2012年人类计划在月球拟建基地。

2026年美国计划把人类送入火星。

今年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首次发布了详细的全天空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图。证实宇宙大部分是由神秘的暗能量和暗物质组成的,并且给出了宇宙的确定年龄和精确的膨胀速度。

宇宙大爆炸发生后,早期宇宙是极高温度和极高密度的均匀气体,随着宇宙的膨胀,宇宙的温度会降低,当温度降低到退耦温度(Td=0.26eV,相当于3000K)以下时,质子与电子会复合生成氢原子并放出光子。当大多数自由电子被质子俘获后,光子就可以自由地在宇宙中传播,即宇宙对光子变得透明了,这就是我们能够观察到的宇宙中最古老的光,它携带了宇宙大爆炸后遗留下来的信息。由于宇宙学红移,我们现在观察到大爆炸后遗留下来光子频率的极大值已经移动到了微波波段,这就是宇宙微波背景辐射(CMBR,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 Radiation)。

1992年,NASA曾发射过一颗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COBE)并观测到了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在不同方向上存在着微弱的温度涨落。为了进一步研究这种各向异性现象,今年NASA的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 Wilkinson Microwave Anisotropy Probe)第一次清晰地绘制了一张宇宙婴儿时期(大爆炸后不到38万年)的图像。这张清晰的早期宇宙图像标志着宇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宇宙背景探测者卫星(COBE)观测结果

威尔金森微波各向异性探测器(WMAP)观测结果

宇宙的年龄大约是130亿年,38万年寿命宇宙的图像相当于一个80岁的人在他出生当天拍下的照片。

有了这一进展,以及今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其他进展,延续几十年关于“暗物质是否存在”的争论画上了句号。五年前,科学杂志的封面曾刊登了一张爱因斯坦的漫画:他看起来被1998年的科学发现“加速中的宇宙”惊呆了——两组天文学家在死亡阶段恒星发出的咔咔声中发现了一种可怕力量的蛛丝马迹。

一些明亮的超新星使得宇宙学家可以用之确定宇宙在不同时期膨胀的速度。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宇宙正加速膨胀着,膨胀速度越来越快,而不是象先前认为的减速膨胀。减速膨胀理论是广义相对论的自然结果,曾得到天体物理学家的普遍相信。这就是神秘的“暗能量”的首次登场,一种未知的力量抵抗着引力并把星系相互分开。

尽管来自超新星的数据是十分明确的,但许多宇宙学家仍然犹豫不决是否要支持“暗能量”这一古怪的概念。全世界的天文学家都迫不及待地采用不同的方法去验证这种不可避免的力是否存在。

今年,关于“暗能量是否存在”的争论已告结束,今后不会再有科学家去怀疑暗能量的存在性。他们将试图去解决暗能量是由什么构成的,它能提供哪些关于宇宙诞生和演化的信息等新问题。

残存的关于暗能量存在性的怀疑以及宇宙组成的问题已经在WMAP卫星描绘出迄今最清晰的宇宙微波背景(CMB, cosmic microwave background)辐射地图后而烟消云散。CMB是宇宙中最早的光, 是当新生宇宙还是一团炽热的等离子球体时所发出的光辐射。这种微弱的微波辐射弥漫在我们的周围,就像远处一堵火墙(wall of fire)发出的热辐射一样。记录在这面火墙上的信息就是微小的温度涨落(和其他一些性质),这提供了宇宙组成的信息。

在恒星和星系形成之前,宇宙是一团炽热发光的等离子体,引力与光的效应在那里激烈地竞争。大爆炸让整个宇宙振动并象钟一样发出巨响,压力波在等离子体内传播,挤压并拉扯着等离子体内的物质。

我和月亮有个约会

夜幕刚刚降临,月亮就像个又圆又大的气球挂在东方的天空。这是中秋的月吗?胖胖的脸蛋像个稚气可爱的娃娃。这怎么和那些浪漫的故事和优美的诗词联系得上呢?我不禁有些失落。

许多年没有这样从容、清闲地赏月了。要么是阴雨天;要么是被忙碌的学习和工作束缚;要么被俗事、烦恼所困扰,中秋节就那么匆匆而过。今年的中秋节,天气晴好,又没有杂事缠身,可以轻松地赏月了,真的很难得。就当今晚和月亮来个约会好了,就算月亮是个稚气孩子也没关系。

月亮的清辉已把大地照得一片朦胧,几个孩子踏着滑板,在楼群间的大道上飞也似地穿梭往来。月光下,飞速旋转的滑轮闪动着五彩的光,就像他们五彩的童年。我抬头看看月亮,不由笑了。做个稚气的孩子也不错,没有了成年人的浪漫,也就没有了成年人的哀愁。

八月十五明月夜,远方的朋友,你和谁共度呢?是和家人团团围坐,吃月饼赏月?还是和你的那个她或者他在月光下,来一次浪漫的约会呢?或许你正和一大帮好友参加热闹的中秋晚会,也可能和我一样独自在月下徜徉。

沉思间,月亮已经升高了,明亮了许多,也清瘦了许多,像个清逸的女子高高飞升在海一样的蓝天上。天空湛蓝澄澈,洁白的云朵像飞溅的浪花;天空深邃高远,让人忘了尘世的烦恼。真想化作一片白云,和月亮做伴,和清风嬉戏,就算融化在蓝天里也是快乐的。

“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想着远方的亲友以及心中的那个她或者他也和自己一样沐浴在清风明月里,共享这同一轮圆月,心里就少了许多孤单和寂寞,多了宽慰和欣喜。“如果你问我爱你有多深?月亮代表我的心。”望着圆圆的月,想着他或者她对你满满的爱和关怀,是否会沉醉不知归路呢?而我看着头顶的圆月,一边想着月下的那些浪漫的故事和优美的诗句,一边在如梦如幻的月光下漫步,真的惬意极了。

回到家里,我意犹未尽,仍沉浸在月光下的遐想里。一缕明亮的月光从窗帘的缝隙里钻进来,我拉开窗帘,皎洁的月光一下泻在床上,把床照得一片雪亮。躺在床上,就可以看见窗外的月亮,它仍然那么亮,那么美。只是,在夜深人静的夜里,你孤零零地高悬在空旷的天空,不寂寞吗?

千百年来,许多名人、骚客也和我们一样头顶同一片蓝天,面对同一轮明月,把你反复吟唱,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句,寄托了多少思念、爱恋和清愁。你和山岳一样古老,你和新花一样年轻,千年不变美丽的容颜。人们仰望你,像在仰望一位女神。就算孤单寂寞也是值得的吧?我望着月亮问。月亮一下跳到我面前,凝视我,那么圆,那么大,那么亮,让我眩晕。我眯着眼睛,微微笑了,今晚有我相伴,你不会孤单了吧?我枕着如水的月光,朦胧睡去,安详得像一个婴儿。

今天我一回家就在电脑前做好准备,我按了电源又开了主机,手握着鼠标,静静的等着电脑的启动。

咦?谁把我的屏幕改成了一幅安静的天空?天空中还挂着一轮弯弯的明月。忽然,桌面闪出一个对话框,并显示出一行字:你好!我是月亮姐姐,今天我无聊极了,想和你聊聊天行吗?哈!不会吧,月亮姐姐?我忙回了:“你是天上的月亮吗?我电脑上的屏幕是你发的吧?”“是的,那可是我的照片,美吗?我想和你交朋友聊聊天”。聊天好啊!就这样聊啊聊着,我伸了个懒腰,又看了看天上:“今晚你值班吗?如果有的话,晚上能飞来我家跟我玩吗“?“不行的“,“为什么”?“天上仍是我们住有地方,也就是你们说的家,那儿有足够的一氧化碳让我们生活,而人间不适合我们生存”。“ 我明白了,我也不会再邀请你到我这做客了,你哪有吃饭吗?你吃了吗?肚子饿不饿?”月亮姐姐笑了笑说:“不饿,我们天上是不吃东西的,我也没尝过饿的滋味是什么,你呢?”“我刚吃完......咕噜--咕噜”,我还没说完,肚子就出卖我了,羞得我满脸通红。“哈!哈!哈!你的肚子可比你诚实多了,要不然你的肚子就不会这么抗议,这样吧,我请你吃天上佳肴,好不好?”“不是吧,你不是不吃的吗?怎么请客?”“等会儿你就知道了”顿时静了下来.我着急等着,手也不停打出:"月亮姐姐你在吗?"

当我正在着急时,哗,电脑桌面闪出一道强烈的五彩光,刺的我睁不看眼.当我睁开眼睛时,只见我的电脑前排着几颗金光闪闪的星星,几朵五颜六色的彩云。紧接着电脑上显示一行字:"吃吧,尝尝味道如何"这能吃的吗?我迫不及待的伸出手,拿起一颗星星狠狠的咬一口,咦!这是脆皮豆吗?又香又脆入口即化.谗的人直流口水。接着又抓起一朵五彩云,急塞入嘴里,‘棉花糖’不对‘QQ糖’也不对。不管了先吃了再说,哇噻!太好吃了!人间极品呀!

历史反腐败归纳 篇5

历史主观题基本都以材料为依托,从某一角度为切入点然后从不同的角度提出问题,问题的设置跨度很大,有时是对中国古代各朝代的考查,有时是对中国或世界近现代历史的考查,也有时综合考查古今中外的同一历史知识。但不管考哪部分历史,问题的设置大体有以下三种类型:

一、概括、分析类;

二、评价类;

三、启示、认识类。

无论是应对哪一种类型的问题,首先得教会并让学生熟悉掌握解题的关键:

审题——中心词(作答点)+范围(材料、所学知识)+限定词(时空、中心内容)+分值(作答点数)。

为了帮助学生能在准确审题的基础上更简单有效地掌握解题技能,立足于不同类型问题的作答规律,我归纳出相关的答题公式,通过相关试题的讲练与引导,争取拓展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进而提升学生的答题技能。

一、概括、分析类

(一)“依据材料概括类”公式:立足分值和材料数量,概括段意(关注段头或段尾)例:【材料一】50年代,在资本主义世界中,美国无论在工业生产、出口贸易、黄金外汇储备各方面所占的比重都显著下降,而西欧六国(法、西德、意、荷、比、卢)所占的比重则大大上升。50年代中期以后,阿登纳说:“如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欧洲的联合是绝对迫切需要的,没有政治上的一致,欧洲各国人民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1955年西欧六国召开会议决定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它们的社会政策……1966年7月,六国正式成立欧洲共同体。)(1)根据材料一,概括分析西欧六国走向联合的原因。(6分)分析:①分值:6分

作答点数:

3、4或6点 ②材料:一段

归纳句意(3句)

③参考答案:西欧六国经济力量增强,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减弱;(2分)通过联合,摆脱超级大国政治附庸的地位;(2分)通过联合,建立一个共同市场和逐步协调社会政策,促进经济发展。(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原因类”公式: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方面分析(提醒:具体分析依据题干和课文)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2)简要说明“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的原因。(4分)

分析:回归课文——必修一第六单元第二课的相关内容 只有经济和政治方面 参考答案:①经济方面:罗马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经济问题复杂多样;(2分)②政治方面:随着扩张和版图的扩大,罗马公民与非公民的矛盾上升,财产纠纷增多。(2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提醒:“背景类”公式:原因+目的+条件

(三)“影响类”公式:性质(实质或地位)、积极(对内、对外)、消极(不足或局限性)例:【材料二】

对债权的规定和解释是罗马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制定了解决各类债务纠纷时适应的条款,而且特别明晰地规定了契约的各种形式,以及契约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材料三】

“在罗马人那里,私有制和私法的发展没有在工业和贸易方面引起进一步的后果,因为他们的生产方式没有改变。”但当资本主义经济在封建社会内部逐渐发展起来时,“详细拟定的罗马法便立即得到恢复并重新取得威信。”……即使在英国,为了私法(特别是其中关于动产的那一部分)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得不参照罗马法的诸原则。(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罗马法的历史作用及其影响(4分)

分析:回归课文,单项分析(积极方面)参考答案:①地位:罗马法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典

②对内积极影响:罗马法保护私有财产,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稳固了帝国的统治。

③对外积极影响: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深远影响。(1分)罗马法的影响还涉及亚洲,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中国清末和民国时期都受罗马法的影响。(1分)罗马法中蕴含的公民人人平等、公正至上的法律观念,具有超越时间、地域和民族的永恒价值。(1分)(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四)“比较类”公式:比较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异同 1.比较方面:背景、目的、方式、结果、影响 2.不同点:锁定一方,逆向思维。

3.作答思维:①比较需明确宗旨。对历史事件的比较决不是随意的为比较而比较,而是有一定目的,通过比较异同,或阐明某一问题、观点,或揭示历史发展的某一规律。②比较需求同存异。不同是绝对的,相同是相对的,绝对的相同是不存在的,相同只是从某种意义上说的。因此,比较时应做到求大同存小异,即要适当放宽比较的要求与条件。③比较需分开层次。首先,要全面回忆要求比较的内容,从基本内容入手找异同其次,将基础内容进行比较后,应再跃上一个层次,找到更根本的相同点或不同点(找根本、抓本质、看趋势)。④具体作答要求。A.最后作答时取舍比较点 B.先明确比较点,再作简要说明 例:材料一“黑船事件”:1853年培理船队叩关,日本开国。如图

材料二 19世纪末中国时局图 康有为图 请回答问题:(1)根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2分)

参考答案:面临民族危机,民族矛盾日益激化。(2分)

(2)这两次改革的结果有何不同?(2分)分别对两国的历史产生了怎样的影响?(5分)参考答案:结果:明治维新成功,戊戌变法失败(2分)。

影响: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逐渐成为亚洲强国;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很快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3分)戊戌变法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2分)

二、评价类:

(一)评价“史实、事件、概念、名词”:

1.分析思维:辨证思维

2.作答思路:性质(实质)+特征(地位)+影响+启示(提醒:立足于课文)例:中国古代孔子的“仁”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人”有很大的差异。试比较孔子“仁”和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的基本含义的不同(8分),并做对比评价(5分)。参考答案:

中国古代孔子“仁”

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人”基本不同(6分)主张爱人;强调人的伦理道德,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人的社会性。(3分)强调人,反对神;主张个性解放和个人价值;注重人的个性。(3分)评价(5分)

成为中国封建统治的意识形态;在维护封建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但也禁锢了个性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性发展。(3分)

成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个性得到解放,创造性和积极性得到发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个人欲望也膨胀。(2分)

(二)评价“观点(主张)”:

1.立足点:课文 2.作答思路:表态+论据+总结(回应论点)3.作答心态:史论结合,有始有终(总分总);自圆其说。

例:材料一:1956年12月,毛泽东指出:“上海的地下工厂同合营企业也是对立物。……要使它成为地上,合法化,可以雇工。……只要社会需要,地下工厂还可以增加,可以开私营大厂,订条约,十年,二十年不没收。……可以开投资公司,还本付息。可以搞国营,也可以搞私营。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材料二:1981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占优势的根本前提下,实行多种经济形式和多种经营方式长期并存,是我党的一项战略决策……”

材料三:2002年,中共十六大报告指出,个体户、私营企业主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个体、私营等各种形式的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部分……”

(3)有人说,现阶段的私营企业主是的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的延续和发展,你同意吗?简要说明你的理由。(4分)参考答案:表态:不同意。(1分)

理由:20世纪50年代,民族资产阶级和私营工商业者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已经成为社会主义劳动者;(1分)今天的私营工商业者是改革开放以来私营经济发展的产物。(1分)总结:所以,我不同意上述观点。(1分)

三、启示类(通常用启示、借鉴、经验教训、说明了什么、认识、对策为提示语)

(一)立足点:现象或问题出现的原因、教训(回归课文)

(二)表述方向:正面(逆向思维)

(三)作答心态:提出今后应该怎样做,努力的方向是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应避免什么,尽量少走弯路。

例1: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最近连续几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重点关注三农问题,国家更提出了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并将其列为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3)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我国的农业政策发生了怎样的改变?这种改变给今天留下了怎样的启示?(4分)参考答案:

变化:由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2分)启示:国家经济(农业)政策的制定要认清国情;尊重客观规律;发展农业生产促进国家稳定。(2分)例2: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英苏中是怎样“求同存异”,联合反抗法西斯侵略的?(6分)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参考答案:

反抗:四大盟国:(1)政治上互相协商。召开了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2分)

(2)经济上互相支援。提高了盟军的作战能力。(2分)

(3)军事上互相配合。中国战场沉重地打击了日本法西斯,支援了欧洲和太平洋战场。(2分)

认识: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可以团结起来,共同面对人类的挑战,共同构建和谐社会、和谐地球。(3分)

历史反腐败归纳 篇6

赣县吉埠中学钟倩如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智在用法”,在日常教学中掌握一些基本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师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唯有如此,在教学中才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现结合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把常用的历史教学方法总结如下。

一、以语言交流为主要形式的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

1.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描绘事例、论证事理、传授知识、培养能力、进行思想教育的方法。此法在语言交流为主的教学方法中应用最广泛,且与其他教学方法综合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交流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讲授法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概述法、描述法和叙述法。对于结论性的知识、单元整合等知识点可用概述法;对重要的人物、战争场面、器物及特种工艺品等可采用描述法;对教材中的重点可采用叙述法。譬如,大家都爱看《百家讲坛》栏目,为什么?除了历史情节本身的趣味性之外,我认为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主讲人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而且多采用概述、描述和叙述的方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使用此法讲授历史课时须注意讲授的内容要精,不能面面俱到、满堂灌;同时也要适时点拨,富有感情。唯有如此,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打造高效课堂。

2.谈话法就是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师生对话的方式进行教学的一

种方法。此法的特点是教师讲,学生也讲。由于谈话法是在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中完成的,这就更加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比传统的“一言堂”、“机械灌输”、“教师讲学生听”的效果要好得多。

3.讨论法是指根据教学的需要,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围绕某些问题各抒己见、展开讨论、辨明是非,以此提高认识或弄清问题的方法。例如:在上完《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这一课后,我组织学生对洋务运动的历史作用展开讨论。经过激烈的讨论全班同学大致可以分为两派:一派认为积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不排斥消极作用,另一派则认为消极作用是主要的,但不排斥积极作用,且他们各自都列举出了自己的理由:前者认为洋务运动引进技术、培养人才、抵制外国经济在华扩张、诱寻早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打开近代文化教育的闸门;后者则认为洋务运动的目的是维护苟延残喘的清王朝、不可能使中国走上自强求富的道路,且在很大程度上被洋人控制利用,存在管理腐败等问题。通过讨论可以刺激学生思考,集思广益,学生的交际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包括指导学生预习、复习、阅读参考书、自学教材等。比如在上《大众传媒的变迁》这一课时,我就采用读书指导法,让学生先把课文通览一遍,通过明课标、圈疑问、画精要、补评注、记要点等让学生在自主阅读的过程中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读书指导法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大有好处。

二、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直观教具演示法、参观法等。

1.直观教具演示法是教师在课堂上展示实物、模型、图片、图表等,让学生通过观察获得感性认识的教学方法。因为历史知识具有过去性的特点,有时很难得到第一手资料,所以使用的直观教具多为图片、图表、表格„„有些可以自己制作,有些可以通过摄影上传到电脑上再展示给学生看。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可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对于学生形象地认识和理解历史,具有很大的辅助作用,它几乎是每节历史课都不可缺少的教学方法。

2.参观法是丰富学生感性知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使教学同实际生活相联系并从中受到实际教育的一种方法。参观法在历史教学中涉及的有历史文物、名胜古迹等,这是进行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好的教学形式,尤其是在乡土史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上“黄花岗起义”这一目内容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在七十二烈士中就有两名怀远籍人士——宋玉琳和程良。在我们的家乡怀远荆山北麓白乳泉的左上方,有一座青砖小瓦,古朴无华的祠堂,周围松柏掩映,庄严肃穆,这就是“双烈祠”,是怀远人民为纪念两位烈士而修建的。课后,我带领学生参观了双烈祠,同学们在缅怀先烈的同时受到了良好的爱国主义情感教育,这种情感上的体验远胜于课堂说教。

三、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包括发现教学法等。

发现教学法亦称假设法和探究法,是指教师在学生学习概念和原理时,不是将学习内容直接提供给学生,而是向学生提供一种问题情

境,只是给学生一些实例和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独立探究自行发现并掌握相应原理和结论的一种方法。比如我在上《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讲授甲午战前日本状况及中国战败原因时,并没有将现成结论直接给学生,而是引用国防大学金一南教授的一段话:“真正的战争,永远发生在战争开始之前!失败往往首先从内部开始。”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得出结论。此种教学法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历史反腐败归纳 篇7

用归纳法和演绎法提高学生概括、分析历史的思维能力。

高中历史必修二着重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通过对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有关历史的基本知识,培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兴趣,还能认识到: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有哪些经验和教训?从而培养学生关注人类历史命运的基本素养。

我有意识引导学生归纳出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一般性认识:(1)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经济发展的标准,也是驱动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如春秋时期铁器的使用、人类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等,无不促进经济的巨大发展。(2)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如垄断的产生、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它包括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如封建专制制度、重农抑商政策对封建经济和资本主义经济有着截然不同的影响。(4)有利的社会环境,包括全局的统一、局部的统一和社会的安定、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环境,促使经济稳步增长。(5)有利的地理资源环境,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条件。(6)人民群众的主力作用,如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使得1956—1966年曲折发展的十年仍取得很大的成就。(7)市场的因素。(8)资金的因素。通过以上八个方面的归纳,学生形成了影响社会经济发展因素的一般性认识。

以上总结可以作为分析不同国家不同时期经济发展原因的基本思路。我接着引导学生以演绎法分析得出同类属性的历史现象的成因。如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是什么?对于这个问题教材没有进行专门综合分析,学生可用已归纳的思路进行分析:(1)生产力的角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制定科教兴国的战略,积极发展国内教育培养人才,并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大大促进经济的发展。(2)生产关系的变革调整的角度:中国进行经济体制的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以解放生产力。(3)上层建筑的反作用的角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为中国经济建设提供了指导思想。(4)有利的社会环境的角度: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安定的国际环境。(5)有利的地理资源环境的角度:广阔的中西部的开发和中国漫长的海岸线为经济发展提供了物质交通条件。(6)市场因素的角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经济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国内和国际市场。(7)资金因素的角度:开放政策的实施,引进国外资金促进了中国经济建设。

除了以上主题外,还有影响文化产生、发展的因素,工业革命的条件、影响等都可归纳出一般性结论。通过归纳和演绎思维的训练,学生的归纳能力、分析能力和解题能力可大大提高。

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结构和构筑分析思路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它要经过长期实践,锻炼提高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演绎、抽象、概括等思维操作能力才能形成,这种能力一经形成,将使学生终身受益。其中,归纳和演绎的思维能力是重要的能力之一。

历史学科的任务是研究历史现象和过程并揭示其内在规律。根据学科特点,我们在了解某一历史事件时,一般通过确立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果、性质等方面要素,把握事件全貌,进而分析事件发生的原因及影响,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通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归纳了同类事件的知识结构。当学生再一次接触同类历史事件时,脑海就会出现相应的知识结构和思路,自我整理知识的能力、自学能力就会提高。如评价罗斯福新政的影响:(1)新政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经济危机对美国经济的严重破坏,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从现实经济角度评价)。(2)缓和了社会矛盾,抑制了美国的法西斯势力,巩固了民主政治制度(从现实政治角度评价)。(3)国家对经济干预的政策,对美国以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政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广度、深度地发展起来(历史角度)。(4)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不可能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无法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局限的角度)。

我根据教材引导学生对各事件的评价结论进行归纳,帮助学生构筑一定的思路: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总的思路是分层次、多角度地归纳正反两方面的论点。这里的层次和角度通常是三个:(1)从现实需要的角度评价(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看其是否解决了现实问题,满足现实需要的程度如何。(2)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评价,论其在历史上的地位或影响。(政治、经济、思想、军事)(3)从阶级的立场角度评价,论其阶级立场和阶级局限。学生们经过长期的训练,掌握了事件的要素、知识结构,形成了一定的思路,增强了自我学习的能力。

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历史与现实的运动具有客观的联系性和共通的客观规律性。当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目的、方向、计划建立在对这些客观联系性和规律性的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时,人们的实践活动就能减少盲目性,能较好实现预期的目的,因此,运用归纳法概括客观历史规律、运用演绎法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意义重大。如:我国正经历工业化的进程,它深刻地影响中国的各个方面,推动中国的进步,同时也滋生了许多问题。西方国家已经经历了工业化,我们能否从它们的历史中总结规律,寻找经验?从西方国家工业化进程中,我们认识到,农业对工业化进程的影响重大,于是对近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农业状况及对工业的影响进行归纳。以俄国、法国为一种类型———小农经济式,其影响如下:(1)保留了小农经济,农业经营落后,不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使工业发展缺乏原料,国内市场和充足的劳动力,阻碍了工业的进程。以美国、英国、德国为另一种类型———大农场、牧场式,其影响如下:(1)使农村建立起农场和牧场,走上资本主义发展道路,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推广。(2)为工业提供了市场、原料,推动了工业革命的进程。通过以上的归纳,我们认识到:小农经济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现时期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占主导方式的是小农经济,那么,我国农村将如何深化改革,适应工业化的进程?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学生可形成一定的历史认识,增强对历史的洞察力,指导现实的实践活动。

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的注意点如下:

(一)历史事件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就人类的认识秩序来说,总是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开始,进而达到对事物普遍的、共同的本质的认识。

然后又以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为指导,继续研究新的个别的、特殊的事物,从而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因此,当我们归纳总结了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性时,要注意历史事件的丰富多彩和个性多样的特点。我们必须注意它的特殊性,坚持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辩证法和认识论。如对文艺复兴的原因的分析,除了从经济、政治方面考虑外,还要考虑人才因素和文化因素。再如,对新文化运动的分析,除了一般性的思考外,还要考虑当时的文化因素的影响。

(二)历史事件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

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任何具体事物都是有条件的,总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产生,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发展,又在一定的条件下趋于灭亡。因此,我们归纳的某些经验是在一定的范围、一定的历史时期起着以史为鉴的作用,不能将经验教训生搬硬套进不同历史条件的事件。如,我们已归纳小农经济的存在不利于工业化的发展,而我国人多地少,人均占地面积少,特殊的国情要求我们不能直接应用西方国家的经验解决问题,我设想:我国农村是否可以走小型合作的道路?

结语

综上所述,可证明运用归纳法和演绎法学习历史能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理解、概括、分析、评价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长期的导向训练可促进学生由表及里地认识个别历史现象,透过现象看本质,从而提高历史的洞察力和历史学科的思维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学习历史的方法,达到历史唯物观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庞卓恒.史学概论.

谈中国防治腐败的历史努力 篇8

关键词:防止腐败;法治;德治;监察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8136(2010)11-0126-03

孟德斯鸠曾经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变的一条经验。”在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过程中,政治腐败如影如随,而中国2 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也堪称一部政治腐败的斗争史,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如何构建有效的制度和法律框架来防止权力滥用。历史的努力给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目前正处于政治转型期的中国来说,有很多有利的启示。

1 重典以绳奸慝——防治腐败的刑罚经验

“腐败”一词最早出现于汉书,用于指谷物发霉腐烂。后来,它被逐渐引申到政治领域,成为一个政治术语,晚清时期的话本小说中就常出现“官场腐败”等词汇,意指公共权力的滥用,这是“腐败”最为人所知的一种界定。另外,我们还注意到,在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一些著作中,“腐败”一词除了代指公权私用以外,还等同于“腐朽”一词,用来批判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在文章中,我们将腐败的概念纳入政治学的领域,引用国内学者王沪宁的观点,将腐败界定为“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

腐败最初滋生于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逐渐产生,“家天下”取代了“禅让制,君主横征暴敛、贪财纵欲”。例如禹的儿子启,在接位之初尚能克己自律、任贤用能,但随着权力的扩大,启很快就腐化了,在位仅9年就因荒淫过度而病死。与此同时,官员贪污、买官卖官等吏治腐败现象也开始出现。在早期典籍《左传》中就有“大夫多贪,求欲无厌”、“政以贿成”的记载,《国语》中也有“骄泰奢侈,贪欲无艺”、“以贿成事”的记载。

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贪腐蚀国的危险,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皆采取不断完善法律制度来防止权力的滥用和腐败。早在尧舜禹时期,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就制订了昏、墨、贼的罪名,其中,墨就指的是官员贪得无厌,败坏官纪,夏朝时凡犯此罪者均被处以死刑。西周制定有针对审判官的“五过之疵”,即惟官、惟反、惟内、惟货、惟亲,以防止官员徇私舞弊。战国时期,我国第一部有关法律的专著——《法经》诞生,其中规定的“六禁”之一的“金禁”,就是有关惩治官员受贿的规定。秦朝时期,法家思想得以贯彻,律法体系逐步完善,在治理政治腐败方面主要表现在分类细化,分别规定了任人不善、玩忽职守和贪赃枉法等罪名。西汉时期法律体系则更加完善,特别是制定了独立的监察法规,大大加强了惩治贪腐的力度。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立法发展的成熟时期,治贪立法也进入定型阶段。《唐律》中将官员的贪污受贿行为细化,并做出了严格而具体的规定。其后,宋、元、明、清诸朝的成文法典对贪污受贿行为的惩治大多继承于前朝,但仍陆续增加了监守自盗、枉法赃、行贿等罪名,并且在量刑方面也逐渐趋于严厉。需要指出的是,古人在立法治贪方面着重强调“准”的思想,在他们看来,如果刑罚的界定不够准确,将会给予执法官员很大的裁量权,而这种机制就有可能产生新的贪污腐败。

刑罚是君主统治国家的必要手段,是社会秩序得以维持的有效途径。通观中国历史,惩治贪官的刑罚一直很严厉,甚至可以形容为严刑酷法。先秦时论“墨”罪的官员,一律被处死并弃尸于市。秦朝之后,统治者基本采纳荀子“凡刑人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的思想,主张严刑惩处贪官,希望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历代制定的具体刑罚方式基本包括法定主刑和法外附加酷刑两种。主刑主要笞刑、杖刑、徒刑、流刑和死刑5种,虽然理论上这些刑罚有轻有重,但由于刑具以及人为因素的影响,仅死在笞刑和杖刑下的官员就不胜枚举。法外酷刑包括墨面纹身、挑筋、剁指、断手、斩趾、去膝、阉割、剥皮、凌迟处死等,多用在秦、汉等法典不够健全的朝代,但是出于对贪官的憎恶和愤恨,后期的统治者仍不时会突破法典范围实施酷刑。例如明代著名的大宦官刘瑾就被判凌迟处死,整个行刑过程共割了3 357刀,整整持续了3天,残忍至极。残酷的刑罚在一定程度上的确对官员有所震慑,使得封建王朝的官僚机构在一定时期内能够保持着较为良性的运转,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中国的封建专制体制下,腐败这一顽疾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根治。

论及今日中国,腐败案件同样层出不穷,官员敛财数目惊人,百姓恨不能“得而诛之”,舆论上也不乏有加大对腐败分子的定罪量刑的言论,认为只有重刑才能有效地遏制腐败。但从历史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仅靠残酷的刑罚无法起到遏制腐败的作用,反而会把法律滥用为杀人的工具,激发其人民对于法律的抵触情绪,加深社会矛盾,对此,我们必须汲取教训。腐败固然可恨,但是惩治腐败必须在法律的框架下,符合法理精神。

2 为政以德——防止腐败的德治经验

古人很早就指出刑法不是惩治腐败的唯一手段,“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聪明的统治者善于将惩贪和倡廉作为手中刚柔并济的两把利器兼而用之,从而达到维护从政者德行的目的。

我国最早的廉政思想出现在《晏子春秋》齐景公与晏子的对话中,晏子认为廉政能否长久,关键在于各级官吏能否坚守节操,出淤泥而不染。儒家学派则直接将“廉洁”、“廉平”、“廉正”、“廉直”等道德准则置于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念中。在其影响下,历朝历代统治者的治政举措,大多都高举“廉政”的旗帜,采取一系列反腐倡廉的措施。具体包括德教为先、颁布禁令,统治者修身律己、严惩高官和定期考核等。

2.1 德教为先

对于中国古代思想家来说,通过对从政者进行思想教化来追求政治清廉始终是其目标之一。儒家思想以强调官员要注重礼义廉耻,提高自身修养为防治腐败的主要手段。孔子将统治者的政治道德建立在其个人道德的基础上,提出了“为政在人”的观点,即吏治的好坏要取决于什么样的人掌权,为政者要有好道德;孟子倡导清心寡欲,指出“养心莫善于寡欲”;荀子则要求人们应该志节高尚,不贪小利,“卑湿重迟贪利,则抗之以高志”。在探索廉政思想方面较为成功的学派还有法家,其主张治贪要从制度上和道德上双管齐下,如代表人物管子认为礼、义、廉、耻是立国的4大纲领,并强调“廉不蔽恶”,即为政之人要廉洁自爱,勿以恶小而为之。法家的廉政思想较之于儒家更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为我国整个封建时期廉政文化的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2 颁布禁令

禁令,相当于现在的禁止性文件,是古代约束官员比较通行的一种做法。汉初,因有军功者甚众,汉高祖五年诏:“七大夫,公乘以上,皆高爵也。……其令诸吏善遇高爵,称吾意。且廉问有不如吾意者,以重论之。”这是一则较早的针对高级官员颁布的戒律,严格的规定了对军功地主的安置与限制。五代蜀主孟昶书有著名的《颁令箴》,训诫地方官要爱护百姓,不做贪官污吏。宋灭蜀后,宋太宗以史为鉴,将《颁令箴》缩为:“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16字颁令天下。宋朝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年)颁布了《诫谕百官辞》,将戒律范围扩大到文武官员,诫谕官员要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等。明朝颁布戒律频繁,主要有《诫饬功臣铁榜》、《昭鉴录》、《永鉴录》、《祖训录》、《醒贪简要录》、《到任须知》和《現行条例》等,包括了对皇子、功臣、藩王和官员的自律要求。

2.3 统治者修身律己

封建社会中央集权的特性决定了一个时代的德行与风气与当朝统治者的个人修养作风密切相关,大凡有作为的君主,均懂得严格要求自己。汉高祖刘邦霸业未成时嗜酒好色、不孝不俤,一旦黄袍加身,却布衣素食、勤俭有加,将相百官相继效仿,一时百姓富足、国家强盛,为“文景之治”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也以勤勉有加著称,他事必躬亲,每日要批阅20余万字的奏折,真可谓是日理万机,他躬行节俭、爱惜民力,以自身的行动为百官做出表率,为明初的富强奠定基础。

2.4 严惩高官

《管子》中有言:“治官化民,其要在上”,大意是指要形成良好的世风关键在于上层社会的风气,具体来说就是政风。明朝谏官杨继宗在弹劾权阉严嵩的奏折中曾指出:“自嵩用事,风俗大变。……自古风俗之坏,未有甚于今日者。盖嵩好利,天下皆尚贪。嵩好谀,天下皆尚谄。……”可以说,上层阶级的表率对当下世风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但是中国自古有“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的说法,这为从源头上治贪造成了很大的阻力。秦代重法派代表人物商鞅虽提出并践行了“刑无等级,法不阿贵”的思想,但当“法及太子”时,仍被迫采取“黥其师”的变通做法。不过随着历史的发展,以史为鉴的统治者逐步重视了对高官贵戚的处罚。隋文帝曾严惩触犯刑法的太子杨勇,还将贪赃枉法的三子杨俊关进大狱直至其病死,堪称大义灭亲。最严厉的还要数明代的朱元璋,他不仅下令处死了倒卖私盐的女婿欧阳伦,还手刃过目无军纪用粮食酿酒的越国公胡大海之子,真可谓铁面如山。

2.5 定期考核

我国古代对官员的考核主要包括政绩和德行,最早可见于《周礼》中的“八法”和“六计”,前者考核官员的政绩,后者侧重考核官德。对官员德行的考核,从先秦到明清历朝看来,趋向于细化和严厉,例如唐代的“四善”(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着,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就是把官员的自身道德修养放在考核的首位。先唐时期,官吏考核有定期和不定期之分,唐代以后基本默认为一年一小考,三年一大考。古代对官吏考核的结果很重视,汉代将考核成绩显著的官员称为“最”,同时给予重奖,成绩较差的则称为“殿”,要追究责任并给予处分。唐代的考核等级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和下下九等,以考核等级决定官员升降,得上者官升一级,得中者保留原任,得下者撤职查办。严厉的年度考核犹如官员的紧箍咒,在一定程度对预防腐败产生积极的作用。

崇尚德治,重视道德的教化作用,是中华民族人文主义精神的一大特色。从近年来的一系列腐败案件中可以看出,思想道德的腐化,世界觀、人生观、价值观的扭曲是一些官员最终堕落的根源所在。所以,要从源头上根治腐败,很关键的一个途径就是要在官员的思想和修养上建筑牢固的防线,相信古人的方法和手段能在一定程度上能给今人以不少启示。

3 御史之名——防治腐败的监察经验

除却法治、德治,古代良好的政治制度构架也是防治腐败得力的一大原因。自秦汉起,各个王朝都在孜孜不倦地探求着完美的监察制度以求遏制腐败,尽管没有一个时代能够真正做到杜绝腐败,但这些制度还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社会的稳定。

3.1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由谏官制度、御史制度以及封驳制度三大体系组成,初创于秦汉,发展于魏晋,成熟于唐宋。早在封建社会初期,秦始皇就设置了专门的监察机构,负责对中央机关和地方各级政府及其官员的监察。汉承秦制,设御史大夫“掌副丞相”,既任监察之职,又掌行政大权。东汉时期,御史台成为“专任弹劾,始不居中主章奏之事”的专职中央监察机构。两晋时中央监察制度较之以往有了较大的发展,东晋设置了门下省,为隋唐时期以门下省为主的封驳制度奠定基础,另外,御史弹劾对象的级别提高。隋唐时期,御史开始脱离宫禁。唐设三省六部一台,御史台成为独立的机构,不再隶属于三省。御史台设台、殿、察三院,将中央和地方检察权区分开来。此后,中央监察制度趋向于融合。明朝废御史台,三院合一设都察院,创置六科给事中制度以加强对六部的监督。清朝时期,御史和言谏合二为一,并将检察权分散于军机处、内务府的机构,使中央监察制度形成了多轨道的监察体制。

3.2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特点

3.2.1 职权独立,垂直统辖

从东汉开始,御史台正式脱离相权成为独立的监察机关,其直接对统治者负责,行政长官不得干预监察官员的选任,从而保证了监察官可以有效地行使监察权力。宋朝还专门制定了宰相和执政不得染指中央检察官选任的回避原则,为监察的独立性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利于提高检查实效。

3.2.2 位高权重,地位超然

随着统治者加深对监察体系的重视,检察官的权力和地位不断提高。唐代之前,检察官仅在礼仪地位上显赫,品级上还要受一定的限制。自唐朝开始,监察官的实际地位开始上升,御史台长可升至宰相之职,为从三品大员,据唐人李华统计,仅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御史台长升迁“至宰辅者四人”。元朝进一步提高监察官品级,御史大夫可获封从一品。明代都察院设左、右都御使,均为正二品官员,清代左都御史为一品或者二品。

监察官地位上升的同时,监察机构的地位也不断提高。宋代的地方监察机构统称监司,其权力和地位都在地方行政机关之上,是宋朝地方的最高权力机构。元朝御史台的地位大为提高,是与中书省、枢密院并行的机构。明初,御史台与中书省、大都督府并列,朱元璋对其极为看重,诏谕“台察之任尤为清要”。

3.2.3 限制与反监察

绝对的权利必然造成绝对的腐败。位高权重的监察官如果不接受监督,也必然会出现权力的腐败。在唐朝之前,对于监察机构的监督权只掌握在皇帝的手中,监察官只接受君主的监督。唐代规定,如若御史弹劾不当,左右丞相有权弹劾。宋代在尚书省内设立都司御史房,用以核审御史是否失职,并对御史的行为加与约束,使得行政机构与检查机构互相监察,此举有利于统治阶级内部的协调。明朝素来重视御史作用,但对于御史违法也毫不手软,明英宗曾颁布规定,如御史违法,罪加三等。

在监察官的选拔上,历朝也做出了一定的限制。正直、干练和博学是御史的必备条件,另外,个人资历也比较重要。例如,宋朝要求御史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起码要担任过两任县令,方可供职御史台。明清对御史的学识极为看重,中选者一般都是新科进士、举人,这些新进御史在朝中没有“裙带”关系,因此敢于直言进谏,大大推动了惩治腐败的力度。

3.3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局限

严密完备的监察制度在中国古代政治系统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于统治者一方,它制约了君权、协调了统治阶级内部关系;于被统治者而言,它打击了官员腐败和失职行为,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的相对稳定。但是在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环境下,监察制度也不可避免的有其自身的局限性。

3.3.1 古代监察制度的独立性是相对的

在封建社会人治的大背景下,监察制度虽脱离了行政长官的干预,但最终还要对君主负责,所以说,监察制度的独立只是相对于官僚系统,而高居于制度之上的皇帝,只能依靠自身的理性和能力来约束自己,无法论及有效监督。

3.3.2 在封建政治体制下,单纯的分权监督无法解决根本问题

中国古代的权力结构必然会导致腐败。在一元制的政治制度下,欲形成建立在权力分立基础上的多元权力结构、权力的相互制约和民主监督是无法实现的,当整个统治集团普遍腐败的时候,那么,监察制度的软弱甚至无效是显而易见的。

虽然监督体制在古代君主专制体制下发挥作用有限,但是历史的经验教训仍然对现今的反腐败斗争有一定的启示。我国目前的监督体制是党内监督机构和行政监督机构合署办公,职责界限不清,影响监督效能的发挥。所以在实际工作中,设立专门的行政监督机构,提高行政监督机关的权威性和威慑力就显得尤为急迫。另外,加强各种行政监督机制间的协调配合,尤其是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既可以充分发挥监督体制的整体优势,又可以在各部门间形成互相监督,有效地防止腐败的发生。

惩治腐败,与国家兴衰与政党存亡息息相关,对正处于政治转型时期的我国尤为重要。中国古代历代王朝的经验告诉我们,反腐治贪是一项艰巨而系统的工程,不仅要有制度、法律的外在保證,还有从内部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内外兼修,方能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王沪宁:《反腐败-中国的实验》,三环出版社,1990年第1版,第11、89-90、97-98、99、110页

[2]《尚书·夏书》

[3]《尚书·周书·吕刑》

[4]、[5]、[9]海容,《政治的尊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7

[6]《盐铁论》卷10《申韩第五十六》

[7]《荀子·修身篇第二》

[8]白寿彝,《中国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10]《明史》卷219《列传第九十七》

[11]《旧唐书》卷47《职官二》

[12]、[14]、[15]贾玉英,《监察制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004

[13]、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Discussed that China Prevents and Controls the Corrupt History Diligently

Li Lishan

Abstract: Punishes the corruption,relates rise and falls of the nation and the political party life or death.The article embarks from the Chinese all previous dynasties dynasty’s political practice, from the government by law,the virtuous rule and the supervision tripartite the action which ancient times combatted corruption facing China has carried on the description and the analysis. Based on this,the article believed that anti-corruption governs corrupt is an item arduous and system’s project,not only need have the system and the legal external guarantee,but must strengthen the moral training construction from the political party interior, the inside and outside minores,only then can safeguard the national long-term peace and good government.

上一篇:重阳节大型活动下一篇:俏皮自我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