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共13篇)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了解读书做笔记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读书做笔记的方法,逐步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和使用工具书的良好习惯。
读书做笔记。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读书做笔记的好处,有的说能提高写作水平,有的说能提供写作的机会,能将记忆长期保留,积累珍贵的见闻或资料,等等。我给他们介绍了名人坚持读书做笔记的事迹,并告诉他们,我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学生了,今后的道路还很长,如果养成读书做笔记的习惯,对于今后的成长是大有帮助的。就像老师坚持天天备课、写反思一样,长期坚持,你会发现做笔记这件事会变得越来越轻松了。
事实上,我们五(X)班的孩子在两年前就已经养成了读书写批注的.良好习惯,而且有一部分孩子,能写出大段的感想。但是语文学习的名目是很多的,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每天都读书写笔记的孩子是很少的。
一、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
通过预习, 学生能对新课有初步了解。预习中学生能读懂的那些知识内容会自然地让学生联系起学过的相关知识, 使学生找到学习的捷径, 为学习新课奠定一定的基础;而预习中学生读不懂的那些知识内容, 能让学生确定课堂上主要精力应集中在什么地方, 使注意力更加集中, 精力更加充沛, 同时也使各自的学习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较强的针对性, 不仅有利于学生课堂上及时消化新知识, 掌握新技能, 而且能提高学生听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 课前预习不仅为学习新课作好充分的知识准备, 也使学生为自己的学习作好了必要的心理准备, 进而提高学习效果。
教学中,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 加强预习指导。首先, 要求学生边读边思, 了解要学的是什么内容, 与学过的什么知识有密切联系, 自己理解的是哪些, 不理解的是哪些;其次, 对不理解的内容进行思考分析, 看看是旧知识还是新知识, 该查资料的查资料, 该向他人请教的请教他人, 力争在教师讲课前理解教学内容;最后在实在弄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或者把它记下来, 课堂上在教师的帮助、引导、点拔下进行理解和掌握。如果有时间, 学生还可以做相关的习题, 以加深理解, 检查自己的预习效果。为促使学生按时完成预习, 教师可以拟出有效而科学的督学措施对学生加以约束, 还可以召开家长会, 与家长取得联系, 争取家长的支持与配合, 让家长帮助督促学生完成。此外, 教师还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适当的检查。长此以往, 才能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课堂上良好的听课习惯
(一) 教师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新知识讲授中, 教师要利用现有条件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情境, 让学生愿意去听, 乐意接受新知识。教师要适应新的教学形势,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设计直观、形象的教学内容, 吸引学生的眼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完成教学任务。我在讲授一年级数学位置与顺序内容时, 把“上下”“左右”位置设计不同的动物, 运用多媒体上下、左右跳动, 来讲述位置内容, 由于是动画, 直观、有趣、生动, 授课效果较好, 学生兴趣浓厚, 学习起来很认真。
(二) 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习惯
在低年级的教学中, 教师通常要求学生要做到小手放平、身体坐直、眼睛看着教师, 认真听教师讲。低年级学生基本都能做到, 教学效果也较好, 但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 做到以上几点并不容易。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关注学生的注意力, 要时刻注意学生的变化, 为此, 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设计更好的授课内容, 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这就要求教师培养学生集中精力的好习惯。
(三) 听课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低年级是培养学生良好听课习惯的最好时机, 教师要从小抓起, 及早培养学生良好的听课习惯。坐姿、写字、做作业、回答问题等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习惯。到了高年级阶段, 听课习惯就显得特别重要。数学步骤比较多, 一步听不懂, 学生就很难顺利掌握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因此, 教师平时要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听课习惯, 循序渐进地进行培养,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和学习习惯。
三、培养学生主动验算的习惯
验算既是对于演算结果的验证, 又是演算能力的进一步锻炼, 还是培养逻辑思维能力的得力途径。所以我特别重视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首先, 要求每个学生必备草稿本, 作为一种不可缺少的学习工具。比如学习应用题时, 学生往往分析方法学得很好, 可计算却错了, 所以每次批改作业时, 每个学生我都要看两个本子:课堂作业看过程, 草稿本看计算情况。有些教师认为学生只要“会做”就好了, 计算错了是小问题, 等发现学生在计算多位数乘法时, 再着急就晚了。所以, 我要求学生从小就应养成这样的观念:“会做的我得把它全做对, 错那么一点点都是可惜的, 是不应该的。”为此必须养成自己给自己检查对错的习惯。只要人人有了这样的严谨态度和自觉性, 那就学什么都不怕了。通过教师日积月累的督促, 慢慢地学生也会养成验算的好习惯了。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习惯
数学是思考性极强的学科, 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必须使学生积极开动脑筋, 乐于思考, 勤于思考, 善于思考, 逐步养成独立思考并与同伴交流的习惯。现在很多的学生遇到难题, 或呆坐, 或急于从同桌那里得到答案。其实也并非题目真的很难, 原因在于一些学生没有找到思考的角度, 还有些学生对自己缺乏自信。针对以上原因, 我在教学中时常采用的方法是:1.将题目细化, 更有利于学生思考;2.语言激励,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3.放宽思考时间, 让学生能进行充分的思考。
为了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在提供思考材料的同时, 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要注意调动全班学生的积极性, 可利用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动手操作等多种方法, 或在教师的指导下, 让一些性格内向、不愿在大庭广众之下提出问题的学生, 也有独立思考、提出问题的机会,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还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其实提出问题有时比解答问题更重要, 任何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的, 学生提出问题是从所学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 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这种提问能力是学生学习活动中的一项重要能力, 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有效途径。因此,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我经常在课堂上故意出错, 让学生指出, 使学生不迷信教师。在某学生回答有错误时, 要求学生指出。若全班学生都不能指出错误, 我会对他们进行批评教育, 要求学生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一、保证计算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培养计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地进行整数、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对于其中一些基本的计算,要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并逐步做到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准确”是计算的基本要求,没有“准确”就丧失计算的意义。
计算教学容易被教师忽视,认为比较简单而重算法,轻算理;重练习,轻理解。学生则认为计算好学,一听就会,而不动脑筋机械地练习,错误经常不断。当出现计算上错误时,一般都归罪于粗心。经常提醒学生:“计算时细心些”,但收效甚微。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保证计算的准确率呢?学生计算出错,固然与概念不清,未能真正地理解算理和熟练地掌握算法等有关,但是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平常练习老师要严格要求,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习惯,直接影响着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1、培养学生认真、细致,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的良好习惯
学生计算出现差错,错写、漏写数字和运算符号是常有的事,因此指导好学生认真书写十分重要。做数学作业时,要求书写格式规范化,如遇上两步以上的运算题,一般要用“递等式”书写,做方程时要注意先写“解”字,阿拉伯数字和符号的书写也要规范。规范的书写格式可以表达运算的思路和计算步骤,规范的书写不仅能提高作业的准确率,而且对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负责的习惯有积极的意义。另外,老师也应以身作则,板书时、批改作业时,都要作出表率。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分析的习惯。
计算题的计算数据和运算符号都是明摆着的,学生容易忽视对题目的周密观察和认真分析,盲目计算,就容易使计算繁难,影响正确率。如: ,学生很容易误认为先算两个乘法,两积相等,因此相除结果为1;而 ,学生容易急着要把 和 通分,而未能及时发现 ,0乘任何数就得0 。因此,计算题教学也要象应用题教学一样,养成看到题目,首先审题的习惯,重视观察能力的培养,加强审题训练。审题时要求做到一看、二画、三想、四算、五查。一看就是看清题中的数字和运算符号;二画就是在题目上标出先算哪一步,后算哪一步;三想就是想什么地方可以口算,什么地方要用笔算,是否可用简便计算等;四算就是认真动笔计算;五查就是认真检查验算。开始时,还可以要求学生多口述计算过程,培养学生言而有理,行必有据,以保证运算的自觉性和正确性。教会学生对题目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分析,这样计算起来方法会更正确、更合理,计算自然会更准确。
3、培养学生自觉检查验算,独立纠正错误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要做到万无一失,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教师要教育学生独立完成作业,养成自觉检查验算的习惯,把检验当作计算题不可缺少的环节。一旦有错必须及时纠正。现在很多学生在做计算题时,很少有自觉验算的习惯,只有在题目有要求验算时才写出验算的过程,因此,培养学生自觉验算的习惯,不能靠一朝一夕,也不能时紧时松,只有坚持不懈,一抓到底方能有成效。这样,久而久之就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养成沉着、镇静思考问题的习惯。
二、坚持练习,培养恒心和毅力。
毅力是成才者必需具备的最重要品质之一,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做人的目标和方向,当我们的方向选对了的时候,毅力就显得十分关键。能够按照自己的目标持之以恒地努力,才会成功,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做事没有长期性,那就注定要失败。为了培养学生的毅力,我们可以为学生订立一些具体的、细小的目标,要求学生每天坚持去做,并及时鼓励他,取得成绩时,及时给予奖励。
为了让学生熟练掌握计算技能,我们应有的放矢地,有针对性地坚持长期练习,每天三、四道题,新授课时“突出法则重点练”,巩固课中“容易混淆的对比练”,日常练习“经常出错反复练”,还可以“多种类型反复练”,练习方式多样化。如学生在计算×(+18)时,很容易错误算为:×+18=1+18=19,而计算×+×时,又错误算为:(+)××。这都是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定律的含义造成的,同时也没能对知识进行迁移类推。这就需要经常反复的进行练习,以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长时间的练习中让学生明白做事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才会成功。
三、要求速度快, 培养竞争进取意识
在计算准确的基础上,我们就要训练学生的计算速度,向学生提出计算要“准”而“快”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计算速度,我们可以在平时练习中要求学生逐渐缩短练习时间,或者进行限时练习,还可以多举行一些小竞赛活动。
每节课可根据教学内容课前安排2到3分钟的口算抢答训练,如学完分数乘除法计算后,课前进行10到15道的口算练习,在巩固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要求达到熟练。在教学百分数、小数、分数三数互化时,可以分组进行“看谁反应快”的游戏。在学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后,利用一节课的时间进一次计算比赛,看谁是计算高手,并给予适当的奖励。这些活动,营造了浓浓的竞争氛围,学生都渴望自己能胜利。我们多举办这些活动,能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很好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四、做到方法巧, 培养自主创新精神
“合理灵活”是计算正确熟练的重要保证。学生虽能熟练掌握计算法则,但能否巧妙地解题同样重要。虽然算法多样化是《标准》中的一个重要思想,可是算法优化的思想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也是发展学生数学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方法。教师要设计一些题目,启发学生选择最佳算法,怎样简便就怎样算。有些题按一般方法算,比较繁难,如果认真观察思考,一旦发现其中的奥妙,就可以化难为易,同时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本册要求学生在仔细观察课本图画或教学挂图的基础上,结合平时的教学实际,了解学会自主修改习作的意义和作用,初步掌握修改习作的方法,逐步养成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懂得多种渠道学语文的道理,培养他们从小养成多方面积累、多渠道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
自主修改作文。我先和孩子们交流了自主修改作文的好处,并一起读了书上一位小学生修改的习作的一部分,通过交流和学习,学生们明白了习作不可能一次就写得尽善尽美,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同时修改习作时要边读原文边修改,发现写错的字、用得不准确的词语、不通顺或前后意思不连贯的句子以及用错的标点符号,都要修改。写作有时会遗漏某个方面的内容,修改时应在适当的地方添上去。要用修改符号修改习作,经过反复修改后的习作要重新认真誊写上去。事实上,我们班的孩子早就已经养成了自主修改习作的良好习惯,但由于语文时间的缺失,能坚持反复修改的是很少的。
多种渠道学习语文。首先我和孩子们一起交流了学习语文的渠道。所有学生都知道课堂是学习语文的主阵地。通过看图交流,学生们孩子知道了参加实践活动、上网、看电视、阅读等都是学习语文的渠道,豁然开朗,明白了“处处留心皆学问”的道理。
宁夏同心实验小学
王灵芝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师的一项重要任务。下面就谈谈在教学基础知识的同时,如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分析小学生学习习惯的现状
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着许多不良习惯。如一些学生漏掉数字或运算符号、点错小数点,也常有发生。有些学生计算粗心大意、经常出错,计算后也不检查验算。有些学生做作业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学生对作业中做错的题目,不找其原因,及时纠正,二是走马观花、一带而过。
二、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身体的正确与否。在作业与考查中,我发现许多学生做错题目的原因不是不会做,而是没有看清题目要求,如在计算中有的是把运算符号看错:在文字中由于数量关系复杂,不仅层次多,在应用题中由于数量关系没有仔细分析,造成数量关系混淆,列式错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在学生解答应用题时,首先要让学生仔细读题,初步了解题意。在此基础上再列出算式计算;还有,在作一些计算题目时,我要求学生不要马上就进行死算,而是想一想可不可以用简便算法,这样,既提高了做题的速度,又提高了计算的准确性。通过审题训练,可以养成认真严谨的习惯,引导学生灵活的选择正确合理的计算方法,提高做题的质量与速度。所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三、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本学期来,我们惊喜的发现,孩子们变得活泼了,胆子大了,课堂变得活跃了,学生都敢于提问,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在活跃的数学课堂里,学生光有表达是不够的,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积极有效的参与教学活动过程,开启思维的火花,获取知识,培养能力,才能保证课堂活动有效地进行。因此,在教学中要明确目标,要求学生一定要认真听其他同学的回答,并在教学中仔细观察,及时对认真听的学生进行鼓励、表扬,加以强化,而对于不认真倾听的学生及时给与纠正,必要时还给与适当的惩罚。这样,学生学会了倾听,学习也主动了。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倾听老师的讲解,倾听同学的发言,在听的过程中更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
四、培养学生认真独立的完成作业和自觉检查的习惯
在学生的作业中最能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我认为良好的作业习惯应该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等。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高低不仅仅是体现在对问题的分析与解答,还体现在对解答过程的反思和检验。由于学生缺乏良好的检验习惯,经常事后后悔,我们习惯把这种现象称为马虎,其实是学生能力素养培养缺失的体现,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略这方面的训练与培养。所以,在平时的作业中,如解方程、脱式计算、应用题等都要针对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检验。这不仅可以培养学生认真的学习态度,而且还能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深刻性和自我评价能力,通过对解题过程的反思,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缜密的思维品质。
一、缘起
在教学工作中,我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厌学、书写不工整、正确率不高、懒惰等,并且教师屡教屡败,常常收不到较好的教育效果,于是我开始翻阅大量教育学和心理学书籍,其中有一个道理我非常赞同:一个人的真正改变,光靠外因是不够的,只有内因起作用了才能彻底改变。于是,我考虑用学生自我反思来促进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习惯。”好的习惯可以克服惰性、化解困难、培养自信,差的习惯让人玩物丧志、不思进取。初中是基础教育重要时期,在打好学生基本功的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关键。人文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自我反思作为学习的方法之一,认为“当学习者自己可以决定评价的准则、学习的目的及达到目的的程度时,他才是真正地学习,并且对自己学习的所有方面负责”。可见,培养学生的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不但可行,而且必要。
为此,我借助学校、家庭、社会,从课上到课外、从教师到学生、从学校到家庭,全方位培养学生自我反思习惯与能力。
二、尝试 这学期,我针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由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从被动转变为主动,从静态转变为动态,促进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的具体做法是:
每课——回顾反思
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的过程,自我反思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构建。每节课我们都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回顾反思时间,即:一堂课临结束时,我们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反思:你有什么收获,有什么体验,你觉得本课的学习重点是什么,最感兴趣的内容是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清楚的问题,对老师的教学有什么建议,你觉得自己这节课表现怎样„„学生通过反思,检查对照,内化自己的知识结构并确定补习的方向。学生之间还主动交流自己的反思情况。
每日——自我反省
作业与评价是习惯养成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巩固知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能力的关键之一,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情况,了解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以往的作业设计与评价仅仅停留在“我说你写,你写我改,有错订正”的阶段上,对于学生而言只是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很少去思考自己从中得到了些什么,有什么收获,哪些地方还需改进。
在实践中,我做了一些程序上的改进,引导学生进行了以下尝试:(1)在完成作业前要有“温故环节”,因为课本是我们学习中的第二位老师。课本知识是最基本的知识,它随时伴随在学生身边,每天做作业以前应当阅读本课学习内容,进行反思整理,在回顾当天所学新知的基础上完成作业。(2)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让他结合自己的作业给自己一个评价,可以结合作业是否都正确、书写是否工整、是否可以独立完成当天作业等进行综合评价(一般学生都会较客观地自评)。(3)睡前反思,学生躺在床上还未入睡时,想一想今天我学到了什么?一般用分科思考,回忆不起的内容可请教同学,住校生还可适当讨论、补充。也可以想想自己一天的心情指数,自己与老师、家长、同学的知心话语,还可以是自己反思自我、体验成长的过程,自己对于某件事情发表的评论等等,内容并不重要,只要有意义就行,重要的是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
作业的批改也走向了师生间的对话,教师将作业批改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帮助学生认识自己在知识掌握、思维方法或学习习惯等方面的长处和不足上,及时调整和改善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形成对学习积极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使作业评价成为学生自我反思、调节、完善的发展过程。如:在一些作业完成较好的作业本上,不妨写上简短的鼓励语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对于学习习惯暂时落后的学生,更应抓住其闪光点,适时的给与鼓励。如“你的书写工整多了,老师相信你下次会做得更好!”,“瞧!付出总有回报!计算的正确率提高了!”,你进步了!继续努力等。对于学习暂时落后的学生来说,这些尊重、鼓励的评语,不仅是情感上的补偿,更是心理上的激励与安慰。
当学生作业中出现审题、观察、分析等方面的错误时,老师可以利用评语进行方法指导,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这个结果能使式子有意义吗”、“用逆推方法试试看”、“怎样找最简公分母?”等评语实际是向学生指明思考的路线。
当教师批阅后再让学生结合教师的评价找找产生差距(这个差距可能不明显,也可能较大)的原因。每个学生都会关注自己所努力的或需要努力的事情的成效:“我的作业如何?”实施自我反思,从而找出自己学习中的优点和不足。经过反思,能够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有益的帮助,使每一位学生都得到肯定和成就感,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明确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每周——在校总结
写总结不失为学生自我评价的一种较好的方法,通过回忆、重温活动的情景,强化学生在校活动中的积极情感,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可以让学生客观地认识自我,避免学生的盲目性和自卑心理。教师通过学生总结可以了解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家庭情况等,从而使教学更有针对性。
我们要求学生每周一次反思,以“总结”的形式进行记录;同时,针对学生反感以正式文章形式总结的实际,让学生自主选择总结方式:以书面总结形式或周末以口述形式向家长汇报在校一周情况。总结内容包括四部分:本周所学所获,学习中的困惑或不足,本周心情指数以及老师,我想对你说。回到学校后,我利用晚辅导随机抽部分同学进行现场“总结”,教师与学生细心听,随后有时会针对每位学生总结中的困惑进行面对面地解惑,有时会对学生一周的表现进行科学性地评价。
通过一周总结的方式,学生可以对他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写出他们自己的情感、态度、困难之处或感兴趣之处,也可加强学生与家长、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和相互了解。新课程强调发展学生交流能力是基础教育的目标之一,而自我总结无疑提供了一个让学生自己的语言表达学习思想、方法和情感的机会。而且总结还可以发展成为一个自我报告,评价自己的能力或反思自己问题的策略。从这个意义上说总结有助于教师培养和评价学生的反省认知能力过程。
每次考试——得失反省 根据教学目标,教师在每学期中要配合学校或自行组织适当次数的考试,考试结束后发给学生检测试卷,学生自己对做错的题进行订正,遇到不能订正的题目可以查阅课本、请教同学或老师,同时写出错题原因,然后再小结一下自己在本次考试中表现突出的地方,与同桌交流。长期这样训练,学生就对自己的知识结构了解清楚,对照学习目标,找出差距,今后的学习会更有针对性。
每学期——综合总结
为了督促学生良好反思习惯的形成,我在每学期结束给学生布置假期作业时,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数学作业,:让他们从学习、在校生活、成就等方面进行一次综合总结,形式也是灵活的:可以是书面的,也可以是口头上的,但一定要真实,开学后在班上进行交流。借此引导学生关注学习与生活过程,促进学生“更全、更优、更好”地发展。同时利用优秀学生的成功学习经验和成长过程引导提升其他的学生。
三、收获
如今,我的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培养策略已步入轨道,初见成效。我也在操作过程中不断加以改进,使学生的自我反思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学生们越来越爱上了自我反思的学习方式,自觉、主动地学习的趋势正在悄然形成。有的同学和老师聊天时微笑着说:“老师,我现在这样的学习才叫作享受学习吧?”听着学生们发自内心的笑声,目睹学生们学习习惯上的变化与成果展现,我的内心充满了喜悦。当然,目睹着自己孩子的巨大变化,家长们更是喜出望外。他们在家长会中交流时说道:别看孩子不太懂事,每周回去都懂得主动与我谈一下在校一周的情况,同时问起自己家里情况,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真是让人刮目相看。相信,有了自我反思这个好习惯,即便将来升高中,他也会轻松、快乐地学好所有学科。
惊叹着学生的可喜变化,品味着家长的肺腑之言,回首走过的艰辛历程,我倍感欣慰。自我反思习惯最大的优点不是和别人比,而是和自己比,比自己前后不同的学习情况,避免了因分数竞争而造成心理压力和厌倦情绪。自我反思是一个人自觉性的基础,也是推动学生学习的主导力量。
如果说,破茧成蝶收获到的是一份来之不易的美丽与惊喜,那么我在经历了用智慧耕耘的习惯养成方法探究的艰难路程之后,收获到的不仅仅是每一位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坚信:如果让学生养成自我反思习惯,并且不断巩固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教育的成果、创新学生自我反思习惯养成培养方式方法,那么培养出的人才一定是符合新课程理念要求的人才,是自主、创新型的人才。
一、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习惯
观察能力是所有学科学习的起始, 在重大的科学史上很多自然科学都是在不断观察中发现的。例如, 牛顿在观察苹果落地的时候,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因而这种观察能力要不断得到培养以及锻炼。科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要具有以下四个要点。第一, 实事求是。教师要对小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要求学生真实记录他们整理出的数据, 不要为了实验结果, 随意篡改数据, 伪造数据, 在学习中养成学生客观谨慎的学习态度。第二, 耐心持久的品质。很多的科学现象要经过十几年的坚持不懈和努力观察才能取得成效, 只有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耐心和持久性, 才能够让学生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得到充分发挥。第三, 多角度全面性的观察能力。当教师从多个角度观赏事物的时候, 能够教会学生把零散和孤立的事物链接成一个整体, 全面推进综合观察能力。第四, 明确教学目的。小学生因为年龄比较小, 在学习的时候注意力不容易集中, 最终忽略观察的本质。比如, 让学生观察酒精灯加热物品的时候, 让学生观察物品加热时候产生的变化, 但有些学生容易被酒精的火焰所吸引, 忘记观察物体发生怎么样的变化, 更多把注意力集中在火焰跳跃上。在实验中培养学生明确实验目的是非常关键的教学步骤。
二、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习惯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科学教育的核心, 也是科学素养的重要能力之一。然而, 但小学生因为主动探究能力的缺乏, 对知识和很多探究性的东西没有深入分析, 并且在平时的学习中习惯于教师的讲解, 虽然学生也善于提出问题, 但从小习惯于教师和家长把很多问题回答的明明白白, 所以, 就没有必要进行深入探究。小学教师要在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主动引导他们, 鼓励孩子主动探究知识学习, 比如在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这课的时候, 教师不要给学生讲解过多, 带领学生引导和探究相关的知识学习, 教师让学生回家种植一两棵植物, 从开始发芽到最后长大, 每天记录它的成长变化, 每天测量种植植物的情况, 找到植物的生长规律, 并且总结规律。要对学生的主动探究习惯进行培养。
三、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手脚并用
在小学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动手和动脑相结合的好习惯, 在手脑并用的学习方式中, 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和学习感悟, 调动学生的学习思维。但小学生一般更愿意动手不愿意动脑, 当实验器材摆放到学生面前的时候学生首先动手操作, 有的学生甚至更喜欢玩闹, 对实验本身的专注度不够。因此, 在开展科学实践课的时候让学生强化自己动手和动脑相配合的意识, 在动手活动之余要培养学生思考, 多分析产生的现象, 先通过了解问题, 思考和解决问题, 动手之前要先缜密思考, 先想后动能力的培养。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要养成学生良好的学习能力, 良好的习惯对学生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因素, 不但对学生的学科知识有帮助, 对学生今后的发展也产生重要影响。所以, 要培养学生对周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主动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综合学科素养的发展。
摘要:主要从科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习惯、自学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动手能力为主要论述内容, 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提高学生的科学学习素养。
关键词:小学科学,善于观察,学习习惯
参考文献
关键词: 学习习惯 观察 探究 动手动脑 反思
科学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如何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情感,真正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与方法,用发展变化的视角去理解科学的成果,这是摆在每一个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我认为,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对小学生至关重要,它将为后继科学学习、为其他学科的学习、为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开始,是外界信息输入的窗口。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质需要有意识的进行培养,“看见了”不等于“观察到了”,科学史上的重大发明往往归功于科学家细致的观察结果,如:牛顿就是从大家熟视无睹的苹果落地现象,得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傅科由简单的单摆现象得出了地球是自转的。所以,良好的观察品质的养成对学生今后的发展十分重要。
二、养成主动的学习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探究又是科学学习的核心,科学教育只有引导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来发展其科学素养,才能实现科学本质与教育宗旨的内在统一。然而,不少学生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尽管他们从学会说话开始,就可能提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但很少有父母会有意识地引导孩子自己寻找问题的答案,他们会毫无保留地将答案告诉孩子,惟恐孩子听不明白。进入学校后,不少教师在教学中也是“绞尽脑汁”地将知识通过语言、演示实验等方式传授给学生。久而久之,孩子们习惯于从老师或家长那里“省时省力”地获取知识,缺乏主动探究的精神。所以,小学科学教育应首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遇到问题,不依赖老师,自觉主动地去探究,自主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如植物的根是否在喝水?怎样证明?物体的滚动摩擦大于还是小于滑动摩擦?怎样证明?遇到这些问题,学生首先想到的应该是如何设计实验去探究问题的答案,而不是寻求老师的帮助和解答。当然老师并不是要游离学生探究学习之外“袖手旁观”,教师的引领和指导作用是必不可少的。那么教师怎样适时适度地发挥作用,才能使学生养成主动探究的习惯,从而使探究活动持久、有效的进行下去?
三、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新课程小学科学教育倡导“做中学”,其实质是通过科学学习养成“动手动脑”的学习习惯,在“做”中发现,在“做”中体验,在“做”中感悟,“动手”只是一种手段,会“动脑”才是真正的目的。然而小学生往往是乐于动手,但不善于动脑,面对眼前的各种实验器材,往往盲目地急于操作,实验中也只顾“热闹”,看不到“门道”。所以科学教育要养成学生动手与动脑结合的学习习惯,引领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动手之前要明确动手操作的目的,弄清要解决的问题,预测可能获得的结果,制定实验方案,即动手之前先动脑。活动中要提醒学生手、脑、眼、鼻、耳多种器官的并用,把观察的现象、发现的问题、预测的结果、对现象的分析、以及对活动的感悟,都要及时记录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养成动手又动脑的学习习惯。
四、养成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
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常常得不到预期的结论,甚至得到的结论是偏谬的,对此,教师既不要指责学生,使之失去进一步探究的兴趣和信心,也不要急于否定和纠错,因为得出了与众不同的结论,是给探究者提供反思认识的好机会,学生在探究中经历失败未必是坏事,如果老师能用赏识的眼光积极评价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耐心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审查反思,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反复实验,重新成功,学生会收益很大。如:学生在进行电路的连接时,经常会出现小灯泡不亮的情况,这时老师不要急于帮助学生查找线路故障,要激励学生合作讨论、自主分析,都有哪些因素可能导致小灯泡不亮,学生会饶有兴致地分析出很多种原因,诸如:电池没电了;线路某处没接好断路了;小灯泡的灯丝断了;两节电池接反了;开关连接不对或开关接线处松动;连接灯泡的两根导线接到一起短路了等原因,然后,根据这些可能出现的问题,对线路进行检查,找到问题所在。这样对待“失败”,学生收益非浅。所以,在小学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善于总结反思的学习习惯,正确看待“失败”,使之成为获得锻炼和发展的契机,通过总结反思,使学生在成败中皆受益。
五、养成善于开发利用科学资源的习惯
小学科学教育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去挖掘生活中的科学资源。如:探究居室养花的学问;浇花喷水器的原理;家庭线路的设计;天气、气温、风向的观测和记录;食物霉变的研究;探究水壶除垢的方法等。同时,要引导学生善于收集生活中的废旧物品,变废为宝,使之成为可利用的科学实验资源,如:废弃的饮料盒罐,可以做土电话、可以做听诊器、可以做小昆虫观察盒等很多实验。还有小药瓶、饮料吸管、导线、铁钉、小磁铁、小木片、泡沫塑料板、螺丝、螺母、食品包装盒、袋、绳等,都可以用来做出精彩的科学实验。因此,科学教育要使学生养成善于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习惯,而课程资源的重要价值正在于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发展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时空和发展途径,而这正是科学教育的内涵。
总之,担负科学启蒙任务的小学科学教育,养成小学生良好的科学学习习惯,比获取知识的多少更为重要,它将决定着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追求科学甚至会对他们一生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研制组.走进课堂--小学科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盐城市盐阜中学 李晓萍
【摘要】
在有效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的大背景下,如何让我们的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极大地提高学习效率,实现理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好好研究我们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学生,只有学生真正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才能说我们的教学是有效的,才能称之为“有效的课堂教学”,反之,如果学生的学习没有收到实效,那么一切都是白费功夫,而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就得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它便会习惯成自然地持续下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自觉的学习行为,因而能提高学习效率,如何让学生养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我在平时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信心等多方面的培养,使得绝大部分学生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上这门学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 兴趣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将学习活动变得有趣味、生动活泼,使学生“乐于学、爱上学”。如果学生缺乏对学习本身的兴趣,会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学习习惯的培养又从何谈起?我们要激发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迫切的需要,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利用电脑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上键盘指法课时,我就采取游戏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通》里的小游戏,同学之间比赛,看谁打字速度快;还可以布置作业,让学生输入一首自己熟悉的儿歌,慢慢地掌握中文输入的方法,学生学得认真,练得愉快,记得牢固,兴趣很浓。在教学中如果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多布置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和学生很贴近的作业,让学生感到电脑就在身边。例如,学习文字处理后,让学生通过计算机编写课程表;举办Word小报比赛;学过表格的加工处理后,让学生替老师输入每个学生若干次单元考试成绩,计算每个学生所在整个班级的总成绩、平均成绩等,这些都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会发现除了电脑可以玩游戏外,还能帮你做很多有趣有益的事情,比如,利用计算机画画、写作文、制作演示文稿、利用计算机处理各种资料等;除了上网聊天,你将会发现因特网还能帮助你快速查阅各种有用的资料,收发电子邮件,你甚至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网站等等,让学生从心里爱上这门学科。
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当积极寻找学生的闪光点,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自信心,为他们的主动参与创造心理条件。上课时鼓励每一位同学发言,有权回答问题和提出问题。即使没有举手的同学,老师也应向他提问。对认真听讲,积极回答问题,但没有能正确答出问题的同学,老师不应批评,而是要表扬他积极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多加鼓励,不能伤害学生的自信心。
以前所倡导的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已不再适用现在的教育教学,只有转变传统的师生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使学生更主动地去学习,去创新。教师由原来的处于中心地位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组织者、引导者、学生转变为学习的主体,成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例如在上“网上导游”一课时,我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提供学生资源网站,让学生根据问题主动去学习和探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兴致勃勃地在网上查找资料、解决问题,主动性得到充分的发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参与到课堂中,学生这个时候的“学”是有教师背景下的学。教师给学生创造了主动学习的条件,学生通过主动学习和探究,从而学到更多的知识。
信息技术教学最大的缺点是讲得太多,练得太少,试图以教代学,结果是学生什么也学不到。课堂上,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学生融汇贯通地掌握知识和运用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每一课的教学,创造情境,让学生比较轻松、自然地达到训练目的,在编排练习时,应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高要求,使学生既不会产生自满情绪,也不会悲观失望。努力调动全体学生参加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三、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的习惯
由于学生的思维具有不稳定性,不能长时间地保持注意力,所以教育学生在上课时一定要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课堂笔记。听课时要仔细,不要交头接耳,私底下议论,有什么问题可以举手发言;告诫一些自觉性较差的学生,不要在老师讲课时乱动机器,做与听课无关的事情。教会学生科学的记课堂笔记的方法,课堂笔记不是泛泛地记录老师的知识点,而是记录重要知识、易遗忘的知识。理论课的讲解比较枯燥,学生很容易走神,如果能一边记笔记,一边听老师的讲解,这样的话,知识点可以列得很有条理,重点,难点一目了然,动手写一遍的过程也是让学生在脑子里过一遍,加深印象的过程,等到考试前复习的时候,课堂笔记又是一本很好的复习资料,因此,教会学生记好上课笔记,即可以防止上课开小差,又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罗列知识点,还可以作为考前的复习资料,真是一举三得的好方法,所以我们要培养学生记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刻苦钻研的好习惯
教育学生要对课本上的和老师提出的问题开动脑筋,认真思考。有的学生对待问题不愿意动脑思考、钻研,人云亦云,只想吃现成饭,拿别的同学现成答案代替自己的想法。因此,教育学生对待问题一定要自己独立思考去获取答案,要会想问题;对待困难要刻苦钻研,不要畏惧困难,被困难吓倒。在教学中要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才会活跃。通过思考使学生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使他们乐于思考,这样在学习中就有了积极性和动力。
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善于提出问题,因为要做到这一点,不经过独立思考是不行的;而问题提的好,这恰恰体现了思考的深度。
五、培养学生敢于动手,规范操作的习惯
让学生上机时要敢于动手,告诉他们不要怕动坏机器。同时要养成规范操作的习惯,从一点一滴做起,从每个细节开始。信息技术课堂更重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从不会“学”到“会学”,从“会学”到“会用”,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从“能力”到“素质”的转变。
在初中信息技术上册“图片的获取”的讲授中,我给学生分组练习,提供给学生扫描仪,数码相机,并让个别同学从家中带来无驱的摄像头等设备,让学生逐一练习,通过学生自己的动手,从而认识到图片的获取是多途径的。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教师仅仅在规范学生操作行为上进行规范,提示学生注意器材的安全。放手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新知,不仅释疑,而且还使得学生对新鲜设备的认识提高一个层次。
六、培养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探讨的习惯
教育学生通过同别人合作获取答案,在共同探讨的气氛中学到知识,特别是对于信息技术知识较缺乏的学生,更不能盲目地试图用信息技术手段获取知识,要防止一些学生出现孤僻症和独霸机器的现象。
在课堂教学中,要多方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以此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其参与意识,培养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学生在完成了设计之后,最得意的莫过于向他人展示自己设计的作品。这时,就要给他们提供展示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间,要鼓励每一位学生把自己的作品给大家看,教育学生,不论你的作品是不是很好,大家对你的作品的意见或建议,会使你的作品更加完美。结束语
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保证学习任务的顺利完成,是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发展学习能力的关键,也是一个人今后事业成功的首要条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身心发展的优势,有步骤的进行教育,从点滴做起,潜移默化,求得实效,帮助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研究方案》
【课题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及成因分析
蔡元培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帮助学生”。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那么,习惯是什么?习惯是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是在不知不觉当中养成的,学生学习成绩的好与坏,不仅与学生的智力有关,更重要的还是与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有关。所以俗话说:“与其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教给孩子好习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决定一个学生未来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小学数学课标》中也明确指出:“在小学,使学生学好数学,培养起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重要条件。学习习惯不仅直接影响学生当前的学习,而且对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会产生重大影响。一年之计在于春。小学是义务教育的基础阶段,是一个人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人成长的奠基时期。故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根据小学生可塑性强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有意识的进行训练和培养。
然而目前在我们学校多数班级里,有许多学生存在着以下不良的学习习惯。其具体表现:
1、有的学生学习无计划,作息无规律,回家不预习,课前不准备;
2、上课不专心,东张西望,学习马虎、不举手发言,不交流讨论,不练习思考;
3、一边做作业,还一边吃东西或一边看电视,一心二用;
4、有些学生作业拖拉,不善于独立思考,爱抄袭别人的作业,依赖老师或同学的帮助;
5、家庭没有制定出严格的作息时间表,导致孩子学习和做作业,效率低下。
6、在学习和做作业时,不认真,不专心,审题不严,书写不整洁;
7、缺乏自己整理书桌用品和收拾书包的习惯;
6、依赖思想严重,缺乏自己独立思考的解题能力,总是希望老师、家长能告诉他怎么做等等。
8、另外,还有不少在低年级学习成绩还名列前茅的学生,可到了较高年级,成绩逐步下降,正如有些家长所言:“我的孩子越学越差,学前班考100分,到了一、二年级考90多分,三、四年级考80多分,五六年级考70多分,照此发展怎么办?” 这些不良的学习习惯害处非常大。归结起来,一般来说这与养成的不良学习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学习习惯一般都比较好,学习差的学生在学习习惯上表现也比较差,尤其是在认真思考、及时订正、坚持预习等方面,所以说学习习惯与学习成绩密切相关。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对学生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研究。培养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积极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有效的进行学习,获取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为学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二、课题的研究目标和任务
小专题研究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主要是小学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时期。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来说终身受益。在教育教学中,通过创设和谐、民主、宽松的氛围,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让学生认识到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树立自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意识,知道良好学习习惯应达到的要求。形成各年级段明确具体、切实可行的学习习惯系列要求,并逐步养成积极参与,主动合作、探究、开放、自主的学习习惯,并把这些学习行为经过自觉操练或不自觉重复,最终成为自动化的学习行为习惯而爱学习,善学习,成为其健康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1、研究目标
(1)、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课堂教学中的听、说、审、检、作业书写、养成良好的课堂常规习惯。
(2)、培养学习的合作意识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体现在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思维品质,和善于提出问题,质疑问难,科学思维,勤于思考的习惯。
(3)、促进学生能更好地进行自主化学习。在自主探究中
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4)、优化教学过程,促进学校数学教育的发展和教师的成长。
三、课题基本的研究思路
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操作性的子课题。在我的组织协调下,各年级段数学教师通过交流讨论,根据各个年龄阶段学生能力的差异,我们制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1、低年段――“良好课堂学习常规习惯的培养”
面对刚刚踏入校门的一年级学生,我们把养成良好课堂常规习惯放在首位,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角度出发,在实际教学时,我们把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为四个“学会”。(1)学会听。主要是教给听的方法,培养听的习惯,训练听的能力。
(2)学会说。“说”包括回答老师的提问、修正他们的发言和参加小组讨论一种情况。使学生养成正确、有序、说完整话的习惯。
(3)学会写。首先是坐姿端正,握笔姿势正确,其次使学生树立形成正确、美观的数字印象,理解数学符号的涵义。再次要求学生用本干净整洁,字迹清楚规范,有一定的书写速度。
对学生进行课堂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不仅要关注培养的目标和内容,更应该重视培养的过程和方式。为此我们又制定了四个“步骤”。
(1)认知指导。(2)、榜样示范。(3)行为演练。(4)、情感体验。
2、中年级――“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种学习方式之一的合作学习,我们也想作为一种学习习惯来培养,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合作学习的条件,因此我们不想错失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这个重要学习方式的良机。为此,我也定
小专题研究方案
出了几个阶段性培养目标,会“表达”、会“交流”、会“倾听”。
(1)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2)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的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
(3)提升“交流”的内涵。这里的会交流不只是会和小组成员交流自己的观点,而且还会整合小组成员的观点,形成小组的共同的观点,并和全班同学交流。
3、高年级――“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获得知识。再者,探究学生也是课堂教学实施创新学习的着力点,所以,探究学习是学生必不可少的学习方式,高年级课题组把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作为他们的研究子课题。他们也定出了四个培养目标六会:会听、会看、会想、会提、会说、会做。通过对六会的培养,让学生具备探究学习的条件,让学生爱探究,想探究、会探究。
(1)会听:听要入耳,如果听而不闻,等于没听。学生听讲时要边听边想边记忆,抓住要点。(2)会看:主要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观察习惯。首先要给学生观察权,不要以教师好心的“讲”取代学生的“看”。凡学生通过自己看、想,就能掌握的东西,教师一定不讲或少讲。会看,首先是肯注意看,教学中要提供充分的观察材料吸引学生看。在课堂练习中要多设计一些能引起观察兴趣旨在训练观察能力的题目。、(3)会想:首先要肯想。课堂上要学生肯动脑子想问题,除了靠教师教学的启发性外,还要靠“促”,促使他动脑子。要求学生,老师每发一问,人人都要立即思考,准备回答。如果不会答,也要把问题重述一遍并说出自己是怎么想的,想到哪儿不会了。
(4)会提:会提出可探究性的问题。在听、看、想的前提下,引导学生会自己提出探究问题。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提出问题,或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发现问题,有时也可让学生先动手操作,在操作中,也会发现问题。
(5)会做。在教学中高度重视让学生动手操作,不仅能有效组织学生多向参与到学习中去,而且也是探究性学习的必备条件。通过操作学具,学生动手、动眼、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操作、观察、思维、语言有机结合,能从多渠道促进知识内化,大大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
(6)会说:听、看、想,要通过“说”这一点来突破。语言是思维的结果,要说就得去想。说也是做的提升,要把自己的探究过程和探究发现准确的描述出来,这不仅是对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考验,更是对学生归纳、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的考验。
小专题研究方案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
1、坚持每月一次的课题组例会制度,及时分析总结前阶段工作得失,部署下阶段的工作,不定期开设科研沙龙,组织课题组成员开展学习交流活动;
2、建立课题组研究课制度,抓好备课、上课、说课、评课、课堂评议五关,每堂研究课设有研究指标、达成情况、研究课听课笔记与课堂教学评议表,全体成员听课、评课,从中得到提高;
3、撰写研究性文章,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每学期撰写与课题有关的论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评选,或向有关报刊、杂志投稿;
4、进行资料积累,要求教师把既是重要参考资料又是成果的课题研究资料、学习材料及时整理好,学期结束时及时收缴与归档,以便于同组成员学习借鉴其中的有价值的经验。
五、课题预设的研究结果
通过本课题研究与实验,促进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的逐步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开发学生个体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学会学习,做到动力系统与情感系统,智慧系统与行为系统相整合,从而提高学生修养,完善学生人格,全面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终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参加课题实验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方面有明显提高,改变教学方式,在教学形式有所创新,逐步成为我校教改的带头人,进而促进我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1、良好课堂学习常规习惯的培养
2、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3、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的习惯
六、课题试验研究的步骤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 良好学习习惯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98-02
前言:小学生是国家未来发展的希望,对其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具有重要意义。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今天,为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各类学科的教育工作都被列入重点教育内容中来。小学科学教学是对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
一、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
1.提升学习质量
学习习惯的好坏对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都产生巨大影响,所以科学教师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发挥学科优势,对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进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能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为其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不断提升对学习的兴趣与热情[1]。还能帮助学生正确的将娱乐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增强其学习自觉性,从而有效提升学习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除了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还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在良好习惯的养成过程中,学生会逐渐意识到自身的不足,并自觉的对坏习惯加以矫正。同时,在科学教学中培养良好的习惯,还能促进学生有效的开展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而促进整体成绩的有效提升。良好的学习习惯还能养成学生主动探究知识的能力,从而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促进其全面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自己观察事物的现象与数据实事求是的进行记录,从小就养成客观、严谨的学习态度[2]。科学学科中会有对科学内容与科学家的介绍,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科学研究过程中科学家们付出的努力,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要养成耐心持久的毅力。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会学生将知识串联起来,并对事物进行进行多角度的观察,培养学生的全面观察能力。小学生处在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稳定阶段,在学习过程中存在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经常性的忘记观察的目的,因此教师还要培养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意识。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科学教育的核心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与创造能力。小学生正处在好奇心极强的年龄阶段,因此会对生活中各种现象展开追问。但是在实际的生活中却并没有养成主动探究的能力,主要是因为家长与教师会在孩子提出问题之后将答案明白的提供给孩子,从而养成其学习惰性。科学教师在课堂教育中,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模式的调整,引导和鼓励学生主动对各种科学现象进行探究,从而获得解决问题的办法与答案。如,在讲解水的形态的课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现有资源对水的固、液、气三种形态进行主动探究,从而获得问题相应的答案。
3.培养学生手脑并用的好习惯
小学的科学教学中提倡对学生手脑并用能力的培养,以通过学习实践增强学生的科学体验与感悟,从而有效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3]。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正处于爱玩、爱动的阶段,他们更加喜欢通过动手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不愿意多动脑。在科学课程中,教师将实验器材摆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会迫不及待去操作实验器材,只是单纯的被实验仪器与过程所吸引,而不去关注实验本身的意义。针对此种现象,教师要对学生的生长发育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与掌握,制定出合理有效的办法引导学生养成手脑并用的好习惯。如,教师可以在实验活动课开始之前或是开始过程中,对实验的目的对学生反复加以强调,并在实验过程中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监督与引导,强化学生的动脑动手意识。
4.培养学生反思的学习习惯
在开展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出现与预期实验目的不相符的情况是时有发生的。而小学生在遇到这种情况时,有的会根本不关心实验结果,直接选择放弃探究。还有一部分学生,会受不良结果的影响,对学习失去信心与热情[4]。所以在科学教育过程中,教师遇到学生结论探究与预期结论不相符的现象,不要急于去否定学生与批评学生,要引导学生主动对学习问题进行反思,从而获得正确的解决方法。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好的学习习惯不仅能够有效提升科学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与科学素养。还对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起到促进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鲁银婧.贵阳市小学科学与初中生物学教学衔接研究[D].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刘如钢.小学英语教学中结合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实践与研究[J].基础教育外语教学研究,2007,Z1:87-89.
[3]罗子涵.小学低年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
数学的特殊性决定了许多学生自学能力差, 认为数学阅读很难, 许多老师也认为阅读教学很难把握, “优化教学结构,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达到数学阅读目标的有效捷径。
一、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结构
数学阅读往往需付出艰苦的努力和顽强的意志, 很少有学生会把读数学书当作一件快乐的事, 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和帮助, 激发学生阅读的动机和兴趣, 指导学生掌握数学阅读的方法, 循序渐进, 使学生从愿读转变到会读, 最后上升为乐读。
1.数学语言转化为阅读内容。数学是一门语言:“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 数学语言具有简洁、无歧义的特点, 但数学符号往往内涵丰富, 有一定的抽象性, 尤其是符号语言和图式语言跟自然语言差别很大, 而在阅读中语意转换频繁, 要求灵活, 这就给数学阅读带来一定难度。阅读过程是一个转化的过程, 是一个内部言语的转化过程, 是新知识的同化和顺应的过程。数学阅读常要求灵活转化阅读内容, 如把一个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或不那么抽象的内容;把用符号语言或图式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文字语言的形式, 及把文字语言表述的关系转化为符号或图式语言, 用自己的语言来理解概念法则等。
2.运用多种感官材料营造阅读氛围。数学材料的呈现主要是归纳和演绎, 具备一定的严谨性, 加之数学语言的抽象性, 使数学阅读需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在数学阅读过程中, 记忆、理解、抽象、综合、分析、归纳、类比、联想等思维活动都需充分调动才能达到好的阅读效果。
3.读写结合, 认真细致, 归纳阅读结论。数学阅读应是一种主动式的阅读, 要求手脑结合。在适当的地方, 通过思维或推理演示、主动预测或概括下文将要给出的结论, 而不是直接去阅读结论。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数学教师应充分认识数学阅读的教育功能, 将数学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中去。有些教师常在布置作业时才让学生打开课本, 学生也只有在作业中碰到问题时才翻开数学课本, 缺乏数学阅读的习惯。这种状况减少了学生与教学教材接触的机会, 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提高。重视数学阅读, 有助于数学语言水平的提高和数学交流能力的培养,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自学能力。在教学中就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我从一些方面做了尝试, 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是创设情景, 引发兴趣。“学贵有疑, 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在学生阅读之前, 适当地创设一些难度适当的问题情境, 可以诱发和保持学生的阅读兴趣。设置问题要精辟而具体, 要有针对性, 新而有趣, 要有适当难度, 富有启发性。我们可以通过呈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相矛盾的现象, 设置悬念;或提供几个相互矛盾的方案、解答, 使学生产生认知上的冲突,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引发学生阅读兴趣。
二是依据内容定阅读方法。对于不同的阅读内容, 提出相应不同的阅读要求和采用有效的阅读策略。数学阅读的过程应是一个积极的思考过程, 让学生带着问题边阅读边思考, 使阅读更有效。例如:新知识是怎样引进的?与旧知识有什么联系?新知识解决什么问题?概念是如何得来的?易混淆概念的辨析结论是什么?推导的总体思路是什么?是否还有其它的推导方法?条件是否可以减弱?结论是否可以推广等等。
三是主动阅读, 手脑并用。阅读过程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 数学阅读要求一种主动阅读, 要求学生主动地去探索结论, 而不是接受现成的结论, 思维的目的不是去印证而是去发现。如: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 先用感性材料小木棍摆计算方法, 后让学生适当参考课本, 再尝试归纳计算方法。读写结合, 手脑并用, 能促使思维展开, 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重要途径, 通过书写能加快、加强记忆, 通过纸笔演算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有利于知识的同化和顺应。
四是适时进行归纳小结。阅读完后, 要对所学的知识进行归纳小结, 要理清脉络, 对所学过的内容进行比较和系统化, 形成知识网络, 便于信息的检索和提取。
五是增强理解, 提高速度。数学阅读的核心目标在于理解, 包括通过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对知识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 善于捕捉数学问题并回答问题。能否根据阅读材料提供的信息进行语义转换和语句分析, 是阅读理解的关键, 也是阅读能力水平的标志, 在理解的基础上, 通过实践和训练来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 从而节省学习时间, 提高学习效率。首先要分析阅读速度慢的原因, 纠正一些不良的阅读习惯, 如出声阅读、默念等。其次要养成阅读的习惯, 要高度集中注意力, 调动思维的能量。
三、在数学阅读教学中注意解决的问题
一是合理安排阅读时间, 控制阅读进程。时间太长, 影响教学进度。也不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时间太短, 学生来不及思考, 阅读也就流于形式。
二是要有足够时间, 及时反馈阅读信息。由于学生自身特点, 采用提问、练习、互相讨论等方式加强信息交流, 如果检查阅读效果时学生配合不够, 导致占用了课堂时间。
三是学生主动阅读意识差。要求课内读, 更要课外读, 不仅读课本, 还要学会选择参考读物, 让学生养成写读书笔记的习惯, 但是能做到的学生不多。
摘要:良好的学习习惯是一种长期形成的学习方式、学习态度。学习习惯是由一再重复的学习思想行为形成的。习惯具有很强的惯性,象转动的车轮一样,人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启用自己的习惯,可见习惯的力量巨大,它能影响人的一生。心理学巨匠威廉•詹姆士说:“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习惯决定着成败。而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语文更是人一生中培养学习习惯的起始阶段。”那么,作为一线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教师,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呢?这是小学语文教师需要深思的问题。
关键词:培养 语文 小学生 学习习惯
现代科技日新月异,要求所有人知识不断更新,不断积累。只有学好语文,培养终身学习的理念,才能适应新形式下社会对人才发展的要求。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训练中形成。“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如果不良学习习惯一旦形成,要改变它是十分困难的。那么,小学语文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去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我以为语文教学中不外乎是从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去训练和培养。
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 学会倾听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手段。叶圣陶先生说:“倾听也是阅读,不过读的是有声的书,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于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耳闻目睹”、“耳聪目明”、“耳濡目染”、“耳熟能详”等说法,无不说明倾听对于接收外界信息,认识客观世界的重要性。学会倾听更是一种美德,是做人最起码的礼貌。试想,一个不会倾听别人说话,不愿意倾听别人说话,没有倾听别人说话习惯的人,他能学好知识吗?他在社会生活中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吗?那么小学语文课上,教师要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认真倾听的良好习惯呢?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去着手。
1、激励性评价,促进学生倾听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及时恰当的进行评价,是培养学生学会倾听的重要手段。在学生安静倾听教师的讲解、示范、理解、分析、感悟、加深理解时;在学生认真倾听同学的注述、诉说,感悟文字内涵,体味思想感情时。教师要适时地评价学生,激励那些能够认真倾听的学生,能够在倾听别人说话时不打断别人说话的学生,能够在听的同时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学生。长此以往,学生认真倾听的好习惯就会逐步形成。
2、适时引导,提高倾听效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在学生听话时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发现问题及时给予指点。经过教师长期培养,学生就能认真倾听老师及其他同学的发言,并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在倾听别人发言或说话时,要求学生不能随时打断别人的说话,有想法要在别人说完才能发言。听别人说话要思考再补充。在小组合作学习和集体交流中,在说、听、想、评的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倾听后,及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完整的表述和反省,教师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好了,学生就能在倾听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学好语文。
总之,学生倾听能力的培养方法多种多样,但是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让学生学会倾听。倾听是把金钥匙,它能为学生打开更广阔的交流空间。锤炼学生倾听能力,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让学生在听中生疑、听中解惑、听中积累、听中成长。听出聪明的头脑,听出精彩的人生。这是语文教学中必须要做的。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
《语文新课标》要求:小学生说话要养成“语音清晰,意思明白,条理清楚,态度自然,有礼貌”。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进行说话训练,不仅是深入理解课文的需要,也是提高说话能力、交际能力的有效途径。可以有从下四个方面去加以训练。
1、培养学生大胆说话的习惯
小学语文教师要利用课堂上的点滴时间,多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提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师生共同畅所欲言,关系融洽和谐,学生就会感到在课堂上发言就像课外跟亲人朋友说话一样亲切自然,消除了思想障碍,心理障碍,这样,学生就会敢于在同学面前发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见解。久之学生说话就会成为一种习惯。“润物细无声”,在不知不觉中,学生说话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语文知识也飞速增长。
2、培养先想再说、说完整话的习惯
“想”是“说”的关键。要培养学生先想后说的习惯,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其思考,查阅资料和字典,只有准备好说的材料,才会说得流利、有条理、有内容、有思想。小学生回答问题往往句子不完整,有这样现象时,教师要经常提醒学生把话说完整,怎样说才算说完整等。这样,经过长期训练,学生说话一定是条理清晰、句式完整、意思明白。学生说完整话、有内容话的好习惯就会逐渐形成。
3、培养学生说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是重要的交际工具。由于我们生活在方言区,所以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普通话的训练。朗读是学习普通话、训练语言的重要手段。加强朗读训练,可以引导学生读准音,掌握适当的语调、语气和速度,读出抑扬顿挫的美感。朗读要做到声音洪亮、吐字清晰,说话要让全班同学都能听得到。通过长期的训练,让普通话就能成为我们课堂上的教学语言,甚至成为生活中交流的语言。
4、培养学生说话文明、仪态大方的习惯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到一些不良语言的影响。为了培养小学生说话文明的习惯,语文教师就要教会学生使用常用的礼貌用语,熟练礼貌用语并让之成为一种语言习惯。同人打招呼时要考虑对方的年龄和身份,给以恰当的称呼,还要注意说话的场合。特别要求学生说话时要做到:坐着或站着时,姿态端正,态度自然,不慌不忙。
儿童时期是语言发展的最佳时期,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说话习惯,不仅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书面语言,还能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为学好语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语文新课标》指出:“小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90万字。”要达到课标要求,小学生只有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加大课外阅读量,才能让知识不断积累,不断更新,以适应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生活。语文教学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去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1.多种方式,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想尽一切办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范读童话、寓言、故事,讲述自然奥秘、今古传奇等,以此来提高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或者给学生推荐有趣的课外书籍,让每一个学生在阅读中快乐,在快乐中学到丰富的科学知识、人文知识、自然知识。还要让学生养成随时随地阅读的习惯,抓紧一切时间阅读。经过这样的培养,学生自然就会热爱上阅读。在朗读中积累大量的知识。
2.有声朗读,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 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起到榜样的作用,要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课文中的意境美,语感美。让学生模仿老师读的同时注意积累词语,背诵所有喜欢的课文、诗句。教学中注重教育学生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不人云亦云。在阅读中展开想像,以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注重让学生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长期训练,学生就会在阅读中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从而热爱上阅读。
3.广泛阅读,丰富学生知识量
高尔基曾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小学语文教材所学的课文是远远满足不了学生阅读的。除了老师推荐的课外书和学校所订阅的各种图书之外,学生可以去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籍,如画册、科技方面、名著、传记等等,还可以是一些健康的儿童动画片和少儿类的知识讲座之类的视频。我们能给予学生更多的是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课外书籍这片海洋中享受快乐和幸福,激发他们主动地参与到阅读这个行列之中,增加他们的阅读量,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
朗读是眼、耳、口等多种感官与大脑共同参与的较为复杂的认知活动,朗读训练沟通着听说读写,联接着知情意行。注重对学生的朗读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和他们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更陶冶了学生情操,培养学生美的情感,同时也为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四、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习惯
古人说得好:“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良好的习惯对写作来说尤为重要。语文教学时,教师要让学生在平时有生活中注意养成多看、多思的好习惯。多看,胸有成竹,信手拈来;多思,下笔如有神,洋洋洒洒,一挥而就。那么,良好的写作习惯可以从以下三具方面去培养。
1、养成说真话、诉真情的习惯。
奥地利著名小说家卡夫卡说:“什么叫写作?写作就是把自己心中的一切都敞开,直到不能再敞开为止。写作也就是绝对的坦白,没有丝毫的隐瞒,也就是把整个身心都贯注在里面。”现在小学生的作文中,存在着比较普遍的虚假现象,写进作文中的人是虚的,事是假的,失去了生活的真实性。更有甚者就是一味的模仿别人的文章来写,或者干脆摘抄别人的文章以应付老师。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老实话,绝不允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学生作文创作是否有发自内心的真情,是衡量创作的一个重要尺度。作文创作应以敞开心灵,表现个性,真实坦白地抒写自己为创作原则。真诚是一切文学之本,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从小就养成写真文的好习惯。
2、养成观察感知、体验积累的习惯。
鲁迅先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这说明积累在写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应培养学生养成积累素材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勤写观察笔记,多作读书笔记,把平时看到的现象、读到的好素材、感受到的思想火花,都记录下来。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把自己在课文中找到的好词好句摘录下来;教师特别要注意让学生“积累运用”,不积累,运用什么呢?只有积累,才能写出富有内涵的文章。
3、养成多读、多思、多练的习惯
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获取写作范例的唯一途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勤于读书,逸于作文”,这都是前人在读写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经验。读书是吸收、积累的过程,思想、素材、感受以至语言的表达方法都在不知不觉中储存起来。一旦需要,这些储存就会蜂拥而至,跳出来供你应用;你可以很自然地随手拈来,不费思索而顺理成章,进而推陈出新,把自己的情意表达得生动、完美。要多读报刊,了解时事大局,在课外书的选择上,要立“多、杂、新”的原则:要读好各个方面的书,多读还要多写,任何技能技巧,都需要反复历练,写作也一样,训练达不到一定强度或熟练程度,就难奏效。写作更是一种创新,必须在反复实践中体味、揣摩才能悟出其中的规律。要养成勤动笔的习惯。滴水穿石,熟能生巧,写作能力是在不断实践中提高的。只有坚持练笔,才能以“量”来促进“质”的飞跃。持之以恒多思考,除了平时对所见所闻要多思考,对周围的点点滴滴要有自己的看法或独到的见解之外,在写作时,也要养成构思、列提纲的习惯。没有思考就没有深邃隽永的文章。动笔之前,要思考选什么样的材料,定什么样的主题,以及对材料要如何组织等等。最好养成列提纲、打腹稿的习惯,这样,下笔才能一挥而就,不至于一句一句像挤牙膏似的硬挤出来。
“用眼看世界,用心写我文章”,有了良好的写作习惯,作文自然能够学得扎扎实实,循序渐进,写作水平也就能够得到不断提高。
【培养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教学反思09-29
培养中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10-12
课堂上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05-28
培养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研究07-01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方法10-19
如何培养农村中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12-14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课题研究方案09-11
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与行为习惯实施方案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