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策(共9篇)
论述利率市场化改革对资源有效配置起到的作用和经济风险.为了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来减少这些风险对经济造成的影响.
作 者:姜春华 胡文霞 作者单位:姜春华(烟台市公路管理局,烟台,264000)
胡文霞(烟台开发区财政局,烟台,264000)
上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学家麦金农和肖提出了“金融抑制”和“金融深化”理论。他们认为, 在利率管制的国家, 会出现金融抑制的局面, 即市场上的利率远远低于资本供求平衡下的实际利率。因此, 资金无法经过市场的有效资源配置, 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同时, 他们通过研究“金融深化”理论认为, 金融市场化改革, 应逐步放开利率管制, 通过市场机制使管制利率逐步向市场均衡利率的方向转变, 进而实现对资源的有效配置作用。
金融市场化是指金融活动在市场的调节下, 使交易双方能够根据市场价格而非强制的人为干预价格进行自愿交易, 进而实现市场的自发调节作用, 并且市场价格能够真实的反映出交易品的价值。而金融交易价格是通过交易双方的供求关系反映出来的, 利率又是反映交易价格的最直接的数字体现。因此, 利率是金融市场交易的核心,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的核心环节。利率市场化, 即市场价格的决定权交给资本供求市场, 由市场参与主体自主决定利率。任何一个市场的参与者都是利率的接受者, 任何参与者都不能超然于这种体系之外而单方面自主决定或者干预市场利率。在这种情况下, 只有使利率由市场自主决定, 才能进一步实现资本的自由流动, 参与者的自由进入与退出, 业务创新等一系列金融市场化的相关行为决策。所以只有实现利率市场化才能实现金融市场化, 进而实现市场的真正自由繁荣。
面对利率市场化的趋势, 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都在为实现这一目标而进行改革。我国也在进行着利率市场化的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方向是“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 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基本顺序是:先外币, 后本币;先存款, 后贷款;先农村, 后城市。目前我国已经改革到存款利率管上限, 贷款利率管下限这一环节。
然而市场本身存在着缺陷, 利率市场化也无可避免的会带来风险, 如果风险管理不足导致失控, 最终会诱发金融危机。近年来金融危机的背后都有利率监管失控的影子。因此, 为保证金融安全, 防范金融风险, 必须加强对市场的政策调控, 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调节市场利率, 保证金融安全。
二、以利率改革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发展趋势
对于我国来讲, 利率市场化改革已迫在眉睫。因此, 必须分析已完成利率市场化的国家的改革模式, 吸取有益经验, 从而防范我国在改革过程中产生的金融风险, 避免威胁到国家的金融安全。
(一) 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改革的必要性
利率管制措施会严重的抑制市场配置资源的有效行为, 造成我国经济发展所需资源的紧缺和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矛盾日益突出, 我国当前的经济形势也要求进行利率市场化改革。首先, 加入WTO以来, 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 原先依靠垄断形成优势的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受到了挑战。由于长期的利率管制, 存贷利差较大, 存款成本过低, 贷款成本过高, 使国有银行在与外资银行传统业务的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其次, 由于国有银行的特殊性, 不能够有效的引导资金的流向。产权不清, 道德风险的客观存在, 使其偏好投资于高风险的虚拟经济, 忽略了民间市场的信贷需求。利率市场化能够引导资金流向实体企业, 抑制虚拟经济泡沫。同时, 利率管制的滞后性, 常常使实际利率低于通货膨胀率, 更加速了利率市场化改革。最后, 人民币国际化, 汇率管制的逐步开放客观上也要求利率市场化。
(二) 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与借鉴
国际上, 存在两种利率市场化改革模式。一种以美日为代表的稳健式改革, 通过平稳方式逐步推进, 从前期准备到最终完成一般为20年左右。在改革过程中, 通过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能力, 改变商业银行对利率管制的依赖, 构建适合利率市场化的金融制度, 从而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这些国家的改革特点都是由小到大, 由点到面, 先易后难。先从较为容易的国债利率入手, 进而涉及到影响面加大的存贷款利率。先贷款, 后存款, 先长期, 后短期。一来防止由于长短期利率的不一致而产生的套利行为, 二来先从涉及面较小的利率入手。防止金融动荡, 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
另一种以拉美国家为代表的激进式改革。这些国家的实体经济基础较差, 难以对改革形成有效支撑。如果忽视了本国金融调节能力而进行激进式市场化改革, 会导致了原有的高通货膨胀率和名义利率一起攀升, 进而呆坏帐进一步增加。同时, 大量热钱涌入, 市场资金过多, 一旦资产泡沫破裂, 货币会大幅贬值, 通货膨胀进一步加剧。
因此, 市场化改革应具备良好的金融改革环境和成熟的金融市场体系。政府也应考虑到宏观经济形势的基本面, 避免病态式改革, 先解决宏观经济中存在的问题, 再进行改革, 避免交叉式感染。最后, 改革的步骤应是循序渐进的过程, 根据市场主体的需要, 选择合理的时机, 推行相关政策, 做到改革水到渠成。
三、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一把双刃剑, 在消除金融抑制的同时也带来了风险。由于风险存在不可控性, 一旦疏于防范, 就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因此, 必须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影响市场利率的变化, 进而实现对经济的间接调控。
(一) 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金融风险
首先重新定价风险是商业银行经常面临的风险, 是由于银行的资产与负债 (固定利率) 之间的到期日不匹配以及市场浮动利率的频繁变化造成的。频繁的利率变化会增加银行的风险。当利率敏感性资产超过利率敏感性负债时, 利率的下降会减少银行的收入。当利率敏感性负债较多时, 利率上升会使负债的利息成本增加较多, 进而影响银行收益。因此, 利率的频繁变化, 使银行难以保证收益的稳定增长。
其次, 收益曲线风险。这是证券的到期期限与到期收益之间的关系。当长期收益率高于短期收益率时, 不存在收益风险。但是, 反之短期收益率较高时, 一般会出现在经济周期衰退时期, 这种倒挂现象会造成收益曲线斜率为负, 因此产生收益风险。
再次, 基准风险。利率市场化下, 如果银行对利息收入和支出采取不同的基准利率时, 就会出现非同步性。如果这两种利率出现不同比例不同方向的变化时, 就会增加银行的风险敞口, 影响到银行的利息收入。
最后, 选择权风险。由于利率的经常性变动, 存贷款将会面临提前提取以及提前偿还的风险。如果利率上升, 就会出现存款的提前提取, 进而选择更高利率下的存款。如果利率下降, 贷款会提前偿还, 并转向利率成本更低的银行贷款。假设银行的流动性较低, 则面临该风险损失较大。
(二)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危机产生的导火索
在金融抑制的情况下, 利率的管制使存贷款利差较大, 银行处于垄断地位, 不存在风险问题。然而, 如果放开利率管制, 银行失去行业垄断地位, 市场竞争加剧使利率风险增加, 成为金融危机爆发根源。
放开利率管制, 会降低行业的准入标准, 引起道德风险加剧, 进而增加行业风险。特别是当贷款利率放开之后, 银行为追求较高的预期收益率会增加对高风险贷款的投资。同时, 由于存款利率的上限放开, 使得银行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减, 从而会更加鼓励银行将大部分贷款投向高风险市场。由于不能合理评估贷款风险, 过度的信贷会增加资产价格的泡沫。一旦泡沫破裂, 金融危机就会爆发。次贷危机的产生是因为银行为增加利润, 大量发放次级贷款, 由于贷款人的信用程度较低, 风险较大。尽管有房地产抵押做保, 但房地产泡沫的破裂造成价格急转直下, 使得银行呆坏账率增加, 银行的流动性资金链断裂, 纷纷倒闭破产。
而且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 由于市场利率波动剧烈, 对银行来讲, 由于失去保护, 银行在短期存款转化为长期贷款的过程中, 利率的波动易造成流动性资金的不足, 进而产生倒闭的危险。由于其具有外部负效应, 从而会增加整个行业系统性风险。
最后, 金融市场的开放使不同国家放开国际流动资本的管制。不同国家由于利率的差异, 促使国际资本的相互流动。在这个过程中, 大量外资流入的国家会产生通货膨胀, 同时会增加汇率风险, 造成金融危机产生概率增加。
(三) 完善利率市场化与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是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现调控目标的过程, 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 通过央行基准利率的变动, 进而影响到市场利率的变动。在利率管制的情况下, 不能够及时的反映市场的真实特征, 也就不能通过货币政策进行有效调节。如果利率不能有效表明货币政策的传导意向, 就有可能风险失控, 形成金融危机。
央行通过对基准利率的调整, 影响货币市场, 进而向信贷市场以及资本市场传递政策意图。一方面, 央行通过改变基准利率, 影响到银行的再融资成本, 由于贷款利率的改变, 银行为保证存贷款差额, 进而改变存款利率, 使市场上投资和消费发生变化。例如央行通过提高再贷款利率, 增加银行的融资成本, 从而提高一年期贷款利率, 在资本边际效率既定的情况下, 会增加企业的投融资成本, 改变投资需求。由于存款利率相应的提高会促使消费成本增加, 减少即期消费, 促使资金回流。另一方面, 央行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 表达对未来经济的预期。央行提高基准利率, 从而增加投融资成本, 进而抑制过热的投资需求。相反则促进投资, 为经济注入活力, 增强投资者的信心。同时, 由于利率的变化与证券的价格呈负相关关系, 通过基准利率的改变, 影响到投资结构的调整, 从而实现市场资金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转移。
因此, 鉴于利率的市场化对于货币政策的传导有积极的作用, 必须放开利率管制, 构建利率市场化中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 进而能够防范经济中的系统风险, 保证经济稳定。
四、如何保证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与否, 不在于是否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行为, 而在于市场化改革过程中是否保证金融安全与稳定, 只有这样才能享受到改革的成果。因此, 如何保证市场化过程中的金融稳定, 对我国政策制定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 逐步深入, 循序渐进的进行平稳式利率市场化改革
我们通过国外两种改革模式得出结论, 利率市场化改革必须是循序渐进的模式, 一步到位的改革会带来严重的经济风险和社会问题。我国目前通货膨胀率较高, 经济增长形势放缓, 负利率现象严重, 加之我国市场经济的基础尚未完善, 如果贸然采用激进式的改革, 势必会出现不可控的因素。因此, 必须加强金融市场的基础制度和基础设施建设, 仍需对信贷需求加以控制和调节。培养商业银行的市场意识, 实行公司制改革。循序渐进, 摸着石头过河。
(二) 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模式的转型升级, 摆脱对传统模式的依赖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过程中, 利率管制的放开势必会导致利率的上升, 竞争的加剧使得存贷款利差缩小, 会给商业银行带来暂时性阵痛。面对这种情况, 商业银行必须转变经营模式和营销方式, 大力发展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减少对传统业务的依赖。同时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 提高核心资本的比重以防范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金融风险, 降低不良贷款的比重, 实现资产负债比例的优化配置, 防止出现流动性危机。
(三) 构建与完善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利率市场化后, 央行不能通过直接决定存贷款利率实行对市场的政策调控。只能通过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等方式对市场利率产生间接影响。因此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建立高效, 独立, 科学的决策机构和决策程序, 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 引导市场资金流向。央行通过数量与价格工具调控市场的过程需要保证传导渠道的畅通, 应构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及时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 进而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概率。
(四) 加强风险监控管理制度, 创新风险监控机制
首先, 需加强风险评估制度, 提高行业准入标准, 对银行资产进行严格的审核, 提高风险承受力。其次, 通过建立跨境风险监控体系防范金融风险, 防止因过量的热钱流入, 进而产生市场套利行为, 造成通货膨胀, 货币贬值严重。最后, 构建存款保险体系, 减少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损失, 从而避免因流动性不足, 资金链断裂, 导致银行倒闭, 防止出现负的外部效应, 使危机在整个行业内蔓延。
五、结语
我国加入WTO以来, 金融业逐步开放, 实现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改革是大势所趋。面对当前形势, 应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的利率风险管控制度, 以维护我国的金融安全。尽管利率市场化风险可能会导致金融危机的爆发, 但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拒绝市场化的理由。实现稳妥的长期的市场化改革, 既能够降低风险, 也能够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 进而促使我国经济再次腾飞。
摘要:一国金融体系的改革, 都是以金融市场化为目标的。而利率作为衡量投资行为的价格成本, 影响着金融市场交易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 利率市场化是金融市场化改革过程的核心环节。通过分析以利率为核心的金融市场化发展趋势以及改革模式, 找出利率市场化所产生的问题。着重研究利率市场化产生的金融风险以及对金融危机的诱导机理, 进而完善利率市场化对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 并为维护我国利率市场化条件下的金融安全提供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利率,金融市场化,金融风险,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易纲.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利率市场化进程[J].金融研究, 2009 (1) :1-14.
[2]陈晨.利率市场化与金融危机:诱发机理、国际案例与政策启示[J].上海金融, 2012 (7) :33-38
[3]陈建, 张毅, 董静.关于深化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几点思考[J].生产力研究, 2013 (1) :37-40
[4]王敬伟.利率市场化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完善[N].河南金融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1 (2) :15-19
利率作为重要的资金价格,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现代经济生活中发挥着市场资源配置的基础作用,通过利率杠杆调节经济、配置资源,因此为了利率更好地发挥作用,进一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是势在必行的。从美国等他国的成功经验看,我们了解到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最为关键的阶段。因此,我们应该积极且理性地借鉴别国利率市场化的成功经验,根据我国的现实状况,积极创造与发展条件,逐步推动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一)实现市场经济中资源的优化配置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资金价格应在配置资源过程中充当调节器的角色,达成配置的不断优化。然而由于利率管制的存在,制约了利率基础调节作用的发挥,使得资金的供求出现失衡和资源使用效率的低下,最终给经济可持续增长带来不利的影响(郑良芳,2002)。
(二)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防止货币政策失灵
实施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依赖于一个有效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扭曲的利率机制无法真实反映资金供求状况,杠杆作用失效,在一定程度上会造成政策“失灵”,从而影响到资源的有效配置(程根红,2013)。只有利率市场化了,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才能显现出来,其政策操作能力才能受到检验并不断提高。
(三)利率市场化是与世界经济接轨的必然选择
为了尽快改变传统经营发展模式,与国际市场有效对接,进一步融入国际大市场,我们应积极主动推进改革,使我国金融机构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中获得经验以及发展壮大,是迎接国外银行先进的现代管理水平和雄厚资金技术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
就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来说,当前还存在以下几个因素制约利率市场化进程:
(一)宏观经济稳定存在隐患
宏观经济环境稳定是顺利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首要条件。但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高的通货膨胀以及价格的不稳定等现象。如果利率完全市场化就会使得实际利率变得难以琢磨,到时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现象频频出现,将可能导致银行危机(张维,谷政,2014)。
(二)不完善的利率形成和调控机制
目前看来,我国还不存在一种利率能够很好地充当基准利率的角色,因而当前利率体系还处于比较混乱的状态。从利率调控机制看,存款利率还不是由市场供求确定,调整的灵敏度不够,利率的杠杆作用发挥不佳,导致不能发出准确的资金价格信号,正确地调节货币需求。
(三)金融市场体系发育尚不健全
市场利率构成的基本前提是拥有一个发育健全、成熟的金融市场。近年来,中国的金融市场虽然发展迅速,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仍不成熟,离成熟的金融市场仍有较大的距离。
(四)金融监管水平有待提高
虽然我国金融监管水平有一定提高,但是仍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我国的金融监管侧重于行政监管,不足以防范各种金融风险;其次,现行监管体制不能确保金融机构之间有序竞争,无法满足金融监管需求,监管法规也不健全,使金融监管的效果大打折扣;最后,金融创新的出现,使得金融监管出现严重漏洞(周小川,2012)。
(一)从宏观经济方面,努力营造良好的宏观经济运行环境
目前我国通货膨胀比较严重,并持续了较长时间,应有效管理流动性,抑制物价的过快上涨,坚决避免恶性通货膨胀发生。因此,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松紧适度,利用央行调控手段来调整货币供应。
(二)从市场主体方面,商业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进
一是要切实推进经营发展方式转型。盈利能力不再依靠利差收入,要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和财富管理能力。二是提高利率自主定价能力。改变传统定价方法,选择科学的利率定价方法(La Porta,2000)。三是推动金融产品的创新。推动金融衍生品等金融产品发展,使得金融资产多样化,有利于扩大市场化定价体系。
(三)从市场体系方面,完善金融市场体系,促其健康发展
1.建立健全统一完善的货币市场。(1)培养和扩展市场主体。我国货币市场交易主体和品种均单一,在这种货币市场条件下,货币政策信号不能顺畅传导,导致效率低下。(2)强化货币市场的子市场建设,促进各子市场之间均衡发展。应不断完善市场基础建设,消除各子市场之间的障碍,有效传递利率信号。
2.创建完善的资本市场,促使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各市场协调发展。加强鼓励金融工具创新,丰富金融工具品种,强化资本市场的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所有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四)从市场监管方面,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
1.推进监管制度创新。利率市场化后风险加大,有必要建立起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监管水平与监管效率的提高和监管层次的提升,保证金融业健康稳定发展。
2.健全金融监管体系。解除利率管制后,应及时完善相应的监管体系、方式和手段,确保改革的平稳推进。
总之,我们要在吸取他国成功经验与总结他国失败教训的的基础上,找到最适合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道路,稳扎稳打一步步地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
[1]张维,谷政.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主要障碍与政策建议[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14(1).
【摘要】从1978年以来我国开始推出一系列的利率改革措施,我国的利率市场化道路也在不断的探索之中。我国央行目前推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选择的是渐进模式,并以货币市场和外币作为改革的突破口。1996年,国家在上海建立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了同业拆借率,将交易利率交由市场决定;与此同时,国债发行也引入市场机制,由承销商竞价确定发行价格。其次是贷款利率和保险公司大额存款利率,1998年10月和1999年9月,央行两次扩大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1999年7月,央行放开外资银行人民币借款利率,同年19月又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期限5年以上、存款金额3000万元以上的人民币大额协定存款利率。然后是外币利率,2000初,央行明确提出了“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后短期”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思路,并从2000年9月21日起放开外币贷款利率,由金融机构根据国际金融市场利率的变动情况以及资金成本、风险差异等因素,自行确定各种外币贷款利率及其计结息方式。大额外币存款利率由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300万美元以上或等值其他外币的大额存款,其利率水平有金融机构与客户协商确定。外币利率市场化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先声,标志着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拉开序幕。
一、什么是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决定权交由市场,由市场资金状况决定市场利率,市场主体可以在市场利率的基础上,根据不同金融交易的特点,自主决定利率。但是,利率市场化并不排除国家的宏观间接调控,即政府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在市场上间接影响资金供求状况来影响利率水平,从而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利率为上下限、以同业拆借和短期国债利率为市场基准利率、由市场供求决定存贷款利率的市场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金融交易主体享有利率决定权。金融活动不外乎是资金盈余部门和赤字部门之间进行的资金交易活动。金融交易主体应该有权对其资金交易的规模、价格、偿还期限、担保方式等具体条款进行讨价还价。
2、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应由市场自发选择。同任何商品交易一样,金融交易同样存在批发与零售的价格差别,与其不同的是,资金交易的价格还应该存在期限差别和风险差别。利率计划当局既无必要也无可能对利率的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进行科学的测算。相反,金融交易的双方应该有权就某一项交易的具体数量(或规模)、期限、风险及其具体利率水平达成协议,从而为整个金融市场合成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利率数量结构、期限结构和风险结构。
3、同业拆借利率或短期国债利率将成为市场利率的基本指针。显然,从微观层面上看,市场利率比计划利率档次更多,结构更为复杂,市场利率水平只能根据一种或几种市场交易量大、为金融交易主体所普遍接受的利率来确定。
4、政府(或中央银行)享有间接影响金融资产利率的权利。利
率市场化并不是主张放弃政府的金融调控,正如市场经济并不排斥政府的宏观调控一样。但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政府(或中央银行)对金融的调控只能依靠间接手段,例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从而间接影响利率水平;或者通过调整基准利率影响商业银行资金成本,从而改变市场利率水平。
二、为什么要推行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改革是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深化的关键,也是我国加入WTO的客观要求,有利于中央银行宏观调控、有利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有利于优化社会资源配置。利率自由化是历史发展趋势,市场经济学说告诉我们,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价格反映供求关系,为资源流动提供信号,最终引导资源的优化配置。现代市场经济学说则将利率看作最重要的价格。因为利率是资金的价格、资本的价格。资金作为一种投资、生产、消费等一切经济活动都必须使用的生产要素,其价格机制影响的不是某一局部市场的供求平衡,而是整个社会的供求状况和资源配置效率。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作为一个重要的经济杠杆,对国家宏观经济管理和微观经济运行起着不可替代的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利率具有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引导资金投向,调节社会储蓄与投资,促进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等重要功能。利率升高时,储蓄收益增加、投资和消费收益减少(因为获得资金的成本增加了),市场主体对资金的需求随之减少,经济过热就会缓解。当资金需求过淡,资金市场供大于求,供给方又会降低利率,从而激发资金需求再度增加,投资和消费随之兴旺。世界主要的市场经济国
家无一例外地将利率政策作为最重要的宏观调控手段,甚至在许多国家,利率几乎是唯一经常运用的宏观调控手段。
三、利率市场化对国有银行的影响
利率市场化改革蕴藏着风险,也孕育着机遇。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留给中资银行的过渡期已为数不多,而能否用活利率杠杆,能否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银行资金,也是中资银行能否在未来取胜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金融企业来说,利率市场化可能产生多方面的风险,它对银行资产负债管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制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它对国有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有利于促进完善的金融市场的形成,为国有银行创造比较规范的经营环境。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培育金融市场由低水平向高水平转化的过程,最终形成完善的金融市场:融资工具品种齐全、结构合理;信息披露制度充分;赋有法律和经济手段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主体充分而赋有竞争意识。这些都将为国有银行的经营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二)促进了商业银行经营行为的变革。
利率市场化有利于落实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自主权,进一步确立银行的自主经营地位,真正做到“自主经营、自担风险、自负盈亏、自我约束”。同时,利率市场化会使银行间、乃至金融业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只有银行的预算约束强,内部风险、成本控制制度健全,定价科学合理才能适应利率市场化,这将迫使银行的经营机制发生根
本性变革。
(三)银行利率风险和利率管理的难度加大。
利率市场化将引起银行利率风险的扩大。利率变化对银行是有利还是不利主要是看资产和负债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但是不管利率上升还是下降,利率缺口必然伴随着利率风险。进一步说,利率变动的风险要求银行能够对其进行控制,而银行控制风险能力的强弱又产生了对利率的控制风险。利率风险是金融风险的一种,是指由于利率的波动,致使资产收益与价值相对于负债成本和价值发生不对称变化而造成银行损失收入和资产的风险。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影响利率水平的因素众多,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大大提高,利率的期限结构也更复杂,与利率管制下相比,市场利率的波动对于银行经营的影响更大,利率风险的识别和控制更难。
(四)加大了银行的竞争压力和经营压力,利差缩小。
利率市场化将加大银行的竞争压力,将导致市场份额的重新分割。银行间的竞争不再局限于对客户资源的简单争夺,而是扩展到与存款与贷款以及相关的中间业务领域。银行的实力、信誉、存贷款利率报价水平、金融产品与服务创新能力将成为银行竞争的关键。最近这几年,国内银行间的竞争加剧,地方性银行和国有银行已经展开了“贷款营销”,通过降低贷款利率来争夺客户成为最重要的一种竞争手段,许多大企业成为各家银行争夺的焦点,银行的传统信贷业务的利差持续下降,经营收入减少。
(五)有利于商业银行推出新的金融工具、产品和服务,促进商业银行
业务的发展。
利率市场化将导致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萎缩和非利差型业务的发展。利率市场化以后,银行为争夺存款,存款利率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上涨,而为了争夺优质客户,其贷款利率又会趋于下降,银行传统主导业务的比重将会逐渐下降。与此同时,必然会有大量的新型金融产品出现,那些不受利率波动影响和不占用银行自身资金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将获得较快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的主要意义在于促进金融创新,所有的经济主体都会得到创新带来的好处。利率市场化后,一方面商业银行的金融产品定价权加大,商业银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定价自主权,这在客观上为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提供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大大上升,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这在客观上对商业银行从事金融创新产生了强大的动力和压力。商业银行只有通过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行为才能规避利率风险,为资产提供增值、保值的机会。
(六)有利于商业银行优化客户结构。
利率市场化促使国有银行经营管理部门自觉关注贷款市场的运行趋势,根据客户与银行所有业务往来可能带来的盈利、客户的经营状况、银行提供贷款所需的资金成本、违约成本、管理费用等因素综合确定不同的利率水平,在吸引重点优质客户的同时对风险较大的客户以更高的利率水平作为风险补偿,推动银行客户结构的优化。
四、商业银行如何去应对这场竞争
我国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
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有别于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进行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是影响市场化改革成败的关键环节,作为利率体系的中枢,商业银行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因此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能否成功应对改革显得至关重要。一是要尽快建立以效益为中心、高效协作的金融产品定价体系,包括准确预测利率走势、确定商业银行定价原则、严格内部授权和利率体系、提高对外谈判能力和建立快速反映和决策机制;二是要建立利率风险防范机制,包括建立利率风险预警机制、利率风险分散机制和利率风险转移和补偿机制,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三是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研究客户金融需求的变化,加大产品开发力度,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四是要加强金融产品定价方面专业人才的培养。
五、我国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已经日益成熟
(一)、宏观经济运行日趋稳定
从西方经验来看,很多国家都是在市场经济相当成熟的条件下放开利率的,这是因为相对有效的市场机制有利于烫平利率放开后宏观金融领域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波动。
(二)、中央银行在货币政策方面的间接调控能力大大增强
(三)、货币市场建设日趋完善
(四)、金融稳定机制建设得到发展
这是一项牵动整个经济运行全局的改革,所以必须稳步推进,慎重行事,绝非一蹴而就,不可操之过急.利率市场的开放,要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与整个经济开放的进程相吻合,同汇率、资本项目等 的开放联系起来考虑;利率市场的开放,要逐步探索,选择合适的品种和有利时机,应是有理论指导、有政策规范、有实施步骤的开放。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原则上应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的步骤。目前,外币存贷款利率、同业拆借利率和银行间国债市场利率已经放开,放开农村存贷款利率的改革正在试点。不久的将来,央行将通过提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规定存款利率上限和贷款利率下限等过渡方式,最终建立市场利率体系,实现利率市场化。
读书的好处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考》的读后感
对于周小川行长提出的关于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若干思考将会对我国今后的经济起到一定的推动和指导作用。
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一直是一个高度集中的利率管理制度,利率是官定的利率,全国只有一家银行,而且在银行利率体制中,利率档次很少,不同档次之间的利差很小。种种原因导致了中国市场的利率水平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而当中国政府实行改革开放之际,所面临的首要市场经济问题就是如何调整过去以来长期的的利率水平状态。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有力的利率改革政策,经过23的努力,我国的经济已经是名列世界前茅,GDP更是跃居世界第二,然而利率改革确实成效甚微。一直以来,利率水平都是由国务院决定的这次人民银行对利率的调整表明中国利率形成以出现背离计划体制的态势,更表明这就是中国利率放开的起点。
而周行长也从几个方面归纳了推行利率改革的必要性。首先是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这中间他提到利率市场化是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率作为非常重要的资金价格,应该在市场有效配置资源过程中起基础性调节作用,实现资金流向和配置的不断优化。同时,利率也是其他很多金融产品定价的参照基准。并且我国市场化改革最主要的一条就是尊重企业定价权,利率市场化的要点是体现金融机构在竞争性市场中的自主定价权,通过利率市场化金融机构就可以提供各不相同的多样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这也反
映了客户有选者权。更重要的是利率市场化反映了差异性、多样性金融产品和服务的供求关系以及金融企业对风险的判断和定价。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融产品会出现更多的差异化,同类产品可能有不同的品牌、规格和目标群体。不同金融机构对同一项目、同一客户的风险判断也会出现差异,这些差异在其金融产品的定价中会得到反映。同时利率市场化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宏观调控的一个需要,它对市场价格的形成产生必要的影响。
其次周行长提到的是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进程。他指出我国目前的利率市场化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程。在2004年之前我国分几步放开国内外币存款利率,并且扩大银行的贷款定价和存款定价权,允许银行的存款利率可以下浮,下不设底。同时在企业债、金融债、商业票据方面以及货币市场交易中全部实行市场定价,对价格不再设任何限制,更多的企业可以选择发行票据的企业债来进行融资,其价格已经完全不受贷款基准利率的限制。
周行长还讲到的是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的条件。我们都知道利率市场化是在市场竞争中产生的,因此要有一个充分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金融机构在正当的市场竞争条件下通过竞争来定价,虽然定价可能会有偏差,但是因为有竞争,有多样化、多元化的产品和服务,有多个机构,总体来讲会产生合理的均衡价格。而市场竞争首先一个条件是要有财务硬约束,而不是软约束。尤其是我国,优胜劣汰的市场退出机制尚未建立起来,市场约束并不是十分有效,对存款人的隐性担保还普遍存在。除了硬约束,还要防止“病号型”或者“重病型”
竞争,就是有问题的机构可能更加冒险,用不正常的利率进行竞争。通过这次金融危机,我们发现,一些金融机构在出现问题时,往往通过高息揽储或发行一些高收益产品获取资金,以掩盖资产负债表出现的问题,企图继续残喘,并寄希望未来有机会缓过气来。这些都扰乱了正常的竞争秩序。在那同时银行的客户要接受和认可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要敢于承担风险定价的责任。商业银行在经营中要逐步降低利差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就需要不仅考虑存贷款利率的确定,还要考虑与存贷款有关联或有替代性的中间业务金融产品和服务的定价。对于一些中间产品和服务的定价,总有些人主张要继续进行高度管制,或者一些客户出于对定价的不满而批评银行,并寄希望于找政府干预。因此,如果利率名义上市场化了,而与中间业务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定价却不放开,则会出现新的扭曲,商业银行也没有足够的激励去发展中间业务。因此我们要推动整个金融产品与服务价格体系的市场化,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任何改革和政策的实施都离不开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因此政府和媒体的宣传在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也很重要。
最后他提出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们也要考虑的8点内容。一是选择具有硬约束的金融机构,让它们在竞争性市场中产生定价,在一定程度上把财务软约束机构排除在外;二是按照宏观审慎管理的要求,确立达标金融企业必须具备的硬约束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就是约束程度不够;三是要有实现正当公平的竞争主体,既包括银行,也包括客户等市场竞争者;四是要考虑逐步放开替代性金融产品的价格;
五是尽量避免银行产品的过分交叉补贴;六是要大力加强对客户的宣传教育;七是建立健全自律性竞争秩序;八是进一步确立市场定价权,使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强风险定价的能力。我们要认真思考他所总结出的8点问题,在以后的进程中要时时注意,避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更好地推进利率市场化。
台湾的利率政策与利率市场化
十六大报告提出“要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本文通过对台湾利率政策的.制定、调整与利率市场化过程的考察,肯定了台湾利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服从于各个时期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要.
作 者:孟建华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扬州市中心支行,江苏,扬州,225009刊 名:武汉金融 PKU英文刊名:WUHAN FINANCE MONTHLY年,卷(期):“”(6)分类号:F822.1关键词:台湾 利率 市场化
关键词:金融,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也是我国利率管理体制改革的既定目标。我国在从国情出发的同时, 借鉴国外成功经验, 最终确定了采取渐进式改革方式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十多年来改革的成效是十分明显的, 但也存在着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1、央行宏观间接调控能力有待提高
利率市场化的实行意味着中央银行必须从以依赖直接调控工具转向间接调控工具为主。多年来我国的利率传导主要是行政手段, 很难通过货币供应量的控制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实现货币政策目标, 这降低了利率的宏观调控效能, 没有真正实现宏观调控从直接方式向间接方式的彻底转变。
2、金融市场不完善, 利率政策效应不理想
我国目前金融市场结构比较单一, 以间接融资为绝对主导, 金融产品的创新能力一般。货币市场与其它各市场之间相互割裂, 大大降低了市场的流动性, 影响到人们对利率走势的合理预期, 破坏了长短期资金利率结构, 从而难以形成一个完整的市场利率体系, 这也影响了货币政策目标的实现。
3、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
利率市场化的主要内容, 就是要使商业银行根据市场资金供求以及本身资产负债情况自主制定存贷款利率。2004年贷款利率上限、存款利率下限的放开, 基本上赋予了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权利。但贷款利率下限和存款利率上限尚未放开, 这与我国国有银行的缺陷密切相关。
4、充分有效的金融监管比较缺乏
利率市场化的过程往往伴随着金融创新活动, 而新产品开发对金融机构本身就意味着一定机遇与风险。在这期间, 对金融机构的有效监管就显得尤为重要。尽管我国的金融监管体系已基本建立,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二、建议
1、提高中央银行间接调控能力
利率市场化要求中央银行不再对银行的各种存贷款利率进行直接管理, 而以间接手段进行调控。如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影响资金供求格局, 从而间接影响市场利率水平, 或通过调整基准利率改变市场利率。在宏观调控机制上, 随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 货币供应总量与经济之间的密切关系必将受到极大的弱化。货币当局应提前分析, 逐步完善配套制度, 为运用资金价格调节宏观经济做好准备。因此, 央行利率调控体系应逐步完善, 建立健全利用货币政策工具引导市场利率的制度体系, 理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以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
2、健全并完善金融市场体系
逐步将Shibor和国债收益率培育为我国短期和中长期金融市场的基准利率, 推动金融机构进一步完善定价机制, 提高定价能力, 并疏通货币市场、债券市场与信贷市场的利率传导渠道, 以构建合理完整的金融市场收益率曲线。这一方面需要优化各期限国债结构, 逐步实现国债余额管理和滚动发行;另一方面, 还需要大力丰富金融产品, 鼓励发展直接融资特别是证券投资基金和企业债券市场, 允许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债务工具、发起设立证券投资基金等, 从而引导金融市场向纵深发展。
3、推进存贷款利率市场化
目前可采用先一次性放开贷款利率下限, 再逐步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的方式。原因在于:目前商业银行的投资行为已有大的改善, 取消贷款利率上限政策, 可以给商业银行提供学习根据资金需求者的财务状况实施有效的风险管理的宝贵机会, 同时还可以解决中小企业融资瓶颈。因此在时机允许的情况下, 可以对贷款利率一次性全部放开, 由银行和企业双方自行商议决定。在存款利率方面, 可采用逐步进行的方式, 根据银行自身的经营效率, 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 来确定放开的时机与程序。在我国目前仍保持资本项目不可兑换的前提下, 还要考察国际游资的流动速度、国际游资在我国的进出方式和强度、国际金融环境和宏观经济运行是否平稳。
4、完善金融监管体制, 实现金融监管的准确定位
金融监管不完善的情况下进行利率市场化, 将会带来金融主权和金融风险等严重问题。而有效的金融监管体制可以弥补改革中政策设计中的不足, 缓和短期内释放出的冲击波, 保证利率市场化能够顺利进行。具体而言, 金融监管当局在鼓励商业银行进行金融创新的同时, 应大力加强对银行系统的规范, 提升监管水平, 确保金融安全。首先, 实行监管重点的转变, 从传统的常规性监管转向风险性监管上。分析评价商业银行自身的控险、化险和排险能力, 对商业银行内控制度的健全性、系统的安全性等做出综合评价, 指明风险隐患, 纠改管理漏洞。其次, 更新监管方式和手段。建立风险预警模型和风险监管分析系统, 对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坏账准备, 各项存贷款的利率、期限及其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动态监测。再次, 加强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监管, 加强对银行中间业务品种的研究与规范。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2008[1]中国人民银行.《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一五”规划》, 2008
当前,我国的金融改革进入了攻坚期,直面3个核心问题:利率改革、汇率改革和资本管制改革。这3个问题中,利率改革的重要性处于首位,它是解决金融体制性问题的突破口,是全面金融改革的基础和前提。
厘清几个认识误区
当前关于利率改革有一些认识误区,有些甚至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如不加以厘清,对改革方式和节奏的选择会产生负面影响。
利率改革后市场主体普遍受益
部分观点认为利率改革后市场各方主体会普遍受益。实际上,利率改革是一场社会财富的再分配。由于短期内整体利率水平可能会上升,对于存款人来说,获益是相对确定的,但对于借款人而言,则可能会普遍受损,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也可能会不降反升,而部分现金流短缺的市政和长期基建项目甚至会因财务费用的大幅增加而难以为继。
银行净息差大幅收窄,银行“暴利”结束
对银行“暴利”的讨论始于2009年前后。当时银行的净息差(NIM)接近3%,至2013年年底已降至2.3%左右。我们可以横向观察其他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和地区。中国香港市场的净息差水平通常只有1.5%~1.6%,但香港市场体量太小,基本没有实体经济支撑,借贷活动大都发生在银行间市场,其利差水平不典型。再看发达国家,在金融危机冲击最大的2010年,美国银行业的净息差是3.8%,其中摩根大通银行、花旗银行、富国银行、汇丰银行分别为2.53%、3.41%、5.69%和2.68%。而中国内地同时期的净息差大概只有3%。再看发展中国家,2011年巴西、印度、俄罗斯的银行业净息差分别达到8%、4.3%和6%,远高于中国银行业的水平。
因此,利率管制放开后,我国银行业净息差到底是扩大抑或收窄,并没有固定模式可循。时至今日,中国银行业已完成规模的原始积累,下一阶段的经营重点将放在保持可续经营、适应监管规则变化等方面。粗略地看,在我国前10大银行的净息差构成中,1%左右的管理成本是刚性的,包括人员工资、房租、电子设备、市场营销等;1%左右的拨备、税费也是刚性的;另外0.5%~1%的净息差是银行维持10%~15%的净资产收益率(ROE)以自我补充资本的内在要求,如果ROE过低,银行将无法实现自身的资本积累,需要频繁到资本市场募集资本,带给社会的压力将更大。
中国银行业净息差的明显下降只会伴随业务结构的转变而产生,即当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较高以后,风险资产占比会减少,从而贷款的拨备和ROE的要求会下降,净息差才会真正出现社会期望的下降空间。
金融自由化大幅释放改革红利
从20世纪70~90年代世界各国的普遍经验看,除英美等少数传统发达国家外,金融自由化的激进推进少有成功的先例。拉美、东南亚、日本推行的金融自由化都没有成功,均导致或派生出较为剧烈的金融动荡。原因在于,三率改革同步推进的叠加效应复杂,导致宏观经济环境不确定性增大,蕴含着相当的系统性风险,且很难预测。因此,应该正视利率、汇率、资本管制三者的内在改革次序,循序推进。
策略要点
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保持改革节奏
目前中国经济体量排名世界第二,想要自然超越第一并主导世界难度非常巨大,必将遭遇多方面的遏制,是一场漫长的赛跑和持久战。美国经济体量即使在1870年前后就超过了英国,但真正改变世界格局则还是依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机遇。既然是一场长跑,一场拉锯战,如何才能跟住对手、等待时机便是核心问题。当前中国的金融业既要支持“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更要防范系统性的金融风险。一旦没守住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导致金融动荡,整体经济可能会迅速坠落,并长期低迷,再想赶超难比登天。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金融改革的进攻需要与防守并重,保持较好的推进节奏。
若市场已经存在利率基准,利率改革可一步到位。当利率基准缺失时,利率管制放开其实并非利率改革的完成,而只是利率基准形成过程的继续。目前国情下,显然利率分次放开比一次放开更稳妥。在形成基准的过程中将一次波峰分拆成几次波峰,将总量风险分期承担,防止改革压力集中释放,确保社会各界平滑适应利率上升的阵痛。
保持改革透明度
提前公布整体方案,形成市场预期,保证自我调节,可有效防止市场集体“迷路”。中国香港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经验值得借鉴。香港本币存款利率改革方案安排审慎,全程历时7年,分为两大阶段、五个步骤:阶段一是1994年10月~1995年11月,逐次撤销了1个月以上定期存款、7天以上定期存款、7天定期存款的利率上限;随后进入长达3年的观察期,香港政府密切监察放宽利率管制对市场的影响;阶段二是2000年7月~2001年7月,逐次撤销少于7天的定期存款、储蓄及往来(活期)存款的利率限制,利率市场化改革正式完成。值得注意的是,香港利率改革方案早在1994年10月改革启动前就已公布,市场主体得以提前调节自身预期,适应改革需求。
推进一元市场建设
尽快修订《商业银行法》和《贷款通则》,取消75%的存贷比限制,或是取消“自营存款”限制,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纳入存贷比核算,结束信贷市场和资金市场分割的二元市场状态,从而发挥资金市场三个利率基准的定价引导作用,最大限度地保证管制放开后利率走势的可控。同时,由于资金市场资金可以进入信贷市场,会大幅提高银行信贷投放能力,缓解贷款难、贷款贵的难题。
需要注意的是,贷款规模的迅速放大可能会导致社会信用总量的失控,因此,我国央行自2009年实施的信贷规模窗口指导政策应保留一段时间,直至改革波峰过去后再逐步淡出。
把握改革时机
鉴于利率改革的本质是社会财富的再分配,改革初期会导致存款者受益,借款者受损,因此,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机就要更多地从借款者角度思考,力争在企业总体成本上升的和缓期实施。而影响企业成本的最主要的两个变量是通胀率和生产要素价格,这两个方面的稳定期方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最佳时机。
一是通胀率较低时期。低通胀时期,存款负利率效应不明显,利率市场化后,名义存款利率上升不明显,相应的名义贷款利率上升也不明显,企业相对容易承受,对实体经济负面冲击相对较小。
二是生产要素价格上升较稳定时期。生产要素价格稳定,企业经营预期比较明确,可以专心应对利率市场化后融资成本的上升。
从这个角度看,当前我国实体经济活动面临一定通缩的压力,生产价格指数(PPI)持续负增长,而各类大宗原材料、土地、运输、能源等生产要素成本又在趋于平稳,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时间窗口正在出现,应予把握。
本文节选自曹彤所长的《存款利率开放面临两难选择》一文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金融市场更完善,金融体系更健全,银行之间揽储竞争力增强,存贷利差收窄,利率风险增加,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转型产生了内生动力。通过与国际主流商业银行经营现状的分析比较,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应坚持以创新为手段,走差异化竞争之路,加强市场及同业信息研究,不断拓宽业务新领域;实现收入结构的多元化;优化组织结构,改造营业网点业务模式。尽快改变以收入息差为主要收入来源的盈利模式,将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和新兴金融业务作为新的战略选择。
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水平近年来有所提高,目前各家商业银行已经逐步形成了一套以比例管理为主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对有效地提升商业银行管理水平和风险控制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但是仍然属于一种比较初级的管理模式,与西方商业银行成熟的资产负债管理方法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离2003年新巴塞尔协议监管要求相差更远。因此,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内容,商业银行进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要目的在于将利率风险水平控制在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事先制定所愿承受的限度之内,并尽可能提高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即将实现在一定利率水平上的利润最大化作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最终目标。
【利率市场化改革对策】推荐阅读:
《中国的利率改革与利率市场化》 读后感06-09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05-28
利率市场化下的储蓄国债定价机制10-05
利率相关试题06-30
六年级上册利率教案05-23
高校助学贷款利率10-27
实际利率法应用解析11-09
税率和利率教学设计07-04
光大银行宣布取消首套房利率优惠05-27
农村信用社放开贷款利率上限的可行性分析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