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

2024-12-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精选2篇)

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 篇1

一、紧扣标题型。

这类文章的标题,一般比较直观、醒目,常常简明扼要地概括出文章所叙写的主题或主要内容。读这样的标题,不仅可以了解文章的大意或写作范围,而且还可以窥见其结构上的一些情况。如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的标题,我们就可以初步认为它写了两个地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再看完全文,发现这种判断是正确的。于是就可以把本文分作两段。而《夜走灵官峡》这个标题,既告诉读者故事发生的时间(夜)、地点(灵官峡),又告诉了文章的线索(走)。因此,可以依据标题提供的“线索”把这篇小说分为三段:

Ⅰ.从开头到“报销了”,写“走”

Ⅱ.从“抬头看”到“康(岗)位”,写“不走”

Ⅲ.从“我把成渝……”到“更大了”,写“走”“紧扣标题型”的文章在结构上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往往有明显的过渡词语冠于段首,这犹如路标,给分段者指明前进的方向。倒叙开始时,肯用“那是……”或“那时……”等词语,深情地与开头呼应,完整结构,深化主题。所以,分段时,有必要把这些特点结合起来考虑,以增强分段的准确性。

二、时间顺序型。

事情的产生、发展、结果,往往都有一个过程,自然离不开时间。因此,很多记叙文便以时间为顺序来结构文章,使之眉目清楚,重点突出。既然如此,分段时就可以抓住这个特点,为正确的段落划分提供依据。

《海滨仲夏夜》就是一篇以时间为顺序的优美的写景散文。作者抓住了“夕阳落山不久”至“月升中天”这段时间里光线和色彩的变化,描绘了海滨特有的景象和劳动者闲适、欢愉的休憩场面,抒发了对美好生活的赞美之情。其中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有:“夕阳落山不久”“天空的霞光渐渐淡下去了”……“夜已深了”等。我们可以依据这些,把文章分为三段:

Ⅰ.从“夕阳落山不久”到“夜色加浓”写夜前

Ⅱ.从“在这幽美的`夜色中”到“月亮上来了”写初夜

Ⅲ.从“月亮上来了”到完写深夜

有些文章从文字表面来看,好像没有什么表示时间的词语,可只要你抓住所写的主要内容或写作特点进行分析,则会发现它不仅是时间顺序,而且时间界线还很清楚。如《分马》涉及的人多事杂,初看起来,它似乎不是时间顺序型的,可只要你这样一想,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小说开始写“动员”,为了什么―――分马,后来的“换马”因何而起――分马,于是“分马”便成了文章的核心。抓住了这个核心,按时间的先后,就可以把文章分成:Ⅰ.分马前(1―7自然段)

Ⅱ.分马中(8―27自然段)

Ⅲ.分马后(28―58自然段)

三、空间顺序型。

有些游记和说明文往往按一定的空间顺序,或由远到近,自外而内,或从上到下,由表及里来组织材料。空间变化了,写作内容一般也就变了。写作内容变了,段落层次自然也就变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第二段这样写道:“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未进入广潮就“望见”的“望见”,表明作者是站在远处的,他在这里先勾画出了纪念碑巍峨、雄伟、庄严的轮廓。在插叙了纪念碑修建的有关情况后,作者这样写道:“我踏上花岗石铺成的台阶,到了第二层平台”,“到了第二层平台”说明作者由远看已变为近视,变为瞻仰了。在这里,作者以崇敬的心情描绘了碑顶、碑身、碑座和碑文。最后,作者顺时针方向,绕碑身一周,给读者介绍了十幅浮雕的动人画面。因此,本段可以分成:

Ⅰ.“我从东长安街……”――“标志着全国人民……”

Ⅱ.“我踏上花岗石……”――“他们的面貌……”

Ⅲ.“从碑身东面起”――“欢迎解放军……”

四、总分总型。

一般议论文都是提出什么问题或观点,然后分析问题或证明观点,最后得出结论或表明主旨。所以有人归纳中学议论文的结构为“总、分、总”或“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据此,常把一般议论文分作三段。

教给初中学生分段的规律 篇2

一、深化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初中物理基础知识有:基本概念 (定义) 、基本规律 (定律) 、基本方法。初中物理概念多, 概念是课堂学习的重点, 是学好物理的首要因素。要理解和掌握好物理概念, 就要研究和思考这个概念是怎样引入的?是如何定义的?有什么物理含义?学到什么程度才能称为真正理解呢?很多学生认为能背出来就是理解, 所以变成死记硬背。理解的标准应该是:达到你对所学过的每个概念和规律能回答出它们“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对一些相近、易混淆的知识, 要能说出它们的联系和区别;能用学过的概念和规律分析解决一些具体的物理问题。如, 学生在学习《重力》时, 很多学生把重力与压力相混淆, 误认为压力就是重力。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作用点在物体的重心, 方向竖直向下;而压力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 作用点在物体上, 方向垂直物体的表面。由此可见, 只有物体放在水平面上时, 压力的大小与重力相等。两个力的区别是:压力是效果力, 重力是性质力。

在理解好物理概念后, 用科学的方法, 把学过的大量物理概念、规律、公式、条件、影响因素等记忆下来, 成为自己知识信息库中的信息, 再通过练习对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记忆、练习掌握好知识, 到考试时就能从大脑信息库中将信息提取出来。有人以为, 理解了就一定能记住, 这是对人的思维和记忆规律的误解。一个人的一生见过、理解过无数的事物, 但只有那极少数经常反复作用在我们头脑中, 而且反复应用的事物, 我们才能记住。如电话号码, 经常打的号码, 人的大脑是记得住的。所以, 要巩固已经记忆的知识点, 学生就应该有计划地安排好课后的复习、练习, 再通过单元测试、期未测试不断提高和加强记忆。

二、着力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兴趣是学习的前提, 兴趣是学习和求知的最大动力, 浓厚的学习兴趣能加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培养钻研精神, 开发创造能力, 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开发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物理教学更是要求教师不断地推陈出新, 改进教学方式,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提高课堂实效。

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方法很多。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本人结合我校的教学实际, 提出一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四阶段三环节”教学法 (学习山东杜埌口中学有效课堂教学方法) , 四阶段指:个人自学、检测基础知识、突破重难点、总结巩固;三环节指:合用探究、成果展示、质疑创新。这种模式是以学生为主体, 以能力和素质的培养为目标, 以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如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 教师展示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简要的讲述, 学生分组实验和讨论, 学生展示:我的实验结论是“原来运动的物体……, 请问同学们有什么意见和建议吗?谢谢!”一节课下来, 学生轻松愉快地学到课本知识。实践证明, 我校开展的有效课堂教学, 实现了教师由“演员”转变为“导演”, 学生从“观众”变为课堂“主角”, 一节课的大部分时间, 学生都参与了学习活动, 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从此他们不再因为厌学而提不起学习兴趣。

三、强调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 物理实验是培养观察能力、创新能力的主阵地, 物理概念、规律的发现, 源于实验。在物理教材中, 设置的实验为学生实验和演示实验, 其中学生实验是要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做的实验, 实验后得出物理概念或规律。所以, 学生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 要重视通过实验进行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何理解大气压的存在, 旧的物理教材设计为教师演示实验, 新的物理教材设计为科学世界, 虽然设计不同, 但目的都是通过实验来理解大气压的存在。学生通过教师演示马德堡半球实验:用两个橡皮半球, 用力将它们挤压而合在一起, 分别请两个小组进行操作, 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能把两个半球拉开?结果两个小组的同学费了九牛二虎之力都没有拉开, 这是为什么?其实, 早在十七世纪的时候, 德国马德堡市长、科学家格里克就当众做了一个精彩的实验。他所用的黄铜半球直径约20厘米, 抽气以后两边共用了十六匹马才把两个半球拉开。这就是轰动世界的马德堡半球实验。刚才的实验, 我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把它拉开 (演示) 。谁知道我是怎样把它拉开的?———放气 (学生笑了) 。为什么抽气以后就拉不开呢?球的外部有什么?空气, 而球的内部是真空。显然是空气对球施加了压力。这些实验生动地告诉我们, 我们的周围存在大气压强。

四、加强课后章节总结

课堂总结, 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总结整理, 使学生抓住内容的重点, 将知识系统化、简单化, 还可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掌握方法。因此, 本人在学生学习完一章或一个单元后, 要求学生对知识点进行总结, 在总结的基础上再写出学习小结, 提出不懂的问题, 并在班上交流学习方法。常见的总结方法有以下几种。

总结归纳法。总结归纳法即是学习完一课或某一单元后, 利用简洁准确的语言、文字、表格或图示将一堂课或包括前几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 知识结构进行总结归纳。如八年级下册物理《功和能》一章, 可分别总结为两个层次的知识点:功 (包括功的定义、单位、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做功的多少、做功的快慢) ;能 (动能、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及能量转化) 。

比较识记法。是将一节课或一章内容的不同概念、规律, 以及对新旧知识采用叙述、列表等方法加以对比, 以此帮助学生加快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 开拓思路, 使新旧知识融会贯通, 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设疑伏笔法。在一章或一节课即将结束时, 教师提出一定难度的问题供学生课后自行探讨, 或诱发一个或几个与以后学习内容有关的悬念, 让其找出有什么内在的联系, 从而起到巩固知识、带动新知识的作用, 通过讨论, 便能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进而推动全班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 同时活跃学生的思维, 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究学习的兴趣。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心血管内科诊疗制度下一篇:新岗位祝福语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