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2024-07-0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推荐12篇)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1

一、课号:

二、总学时:32学时

三、适用专业:专科三年制工业设计专业

四、选用教材:《设计心理学》,李彬彬主编,中国轻工业出版社出版

五、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是工业设计专业的专业选修课,是设计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设计心理学主要介绍消费者的消费和使用心理理论,设计者思维心理的理论和方法,关注国际工业设计届的最新发展动态和时尚潮流,养成宽广的国际视野。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中研究市场,进行市场数据采集和分析,研究消费者消费和使用心理的能力;完善学生对产品设计、商品设计、企业设计三者之间关系的理解;培养正确的设计观念和思维方法;为产品设计的系统操作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打下设计思维和设计观念的坚实基础。

六、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设计心理学的对象和意义(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概念;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设计心理学的内容和意义。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设计心理学的概念;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概念。

本章的难点是设计心理学研究对象、内容和意义。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2、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2学时)

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创造性思维方法的研究和评价。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3、设计与消费者的需要(4学时)

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需要分析、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的方法等。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的需要分析。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需要的理论研究、消费者欲望与设计。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4、设计与消费者的动机(2学时)

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等。

本章的重点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动机的因素。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动机分析、消费者的动机冲突。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5、设计与消费者的态度(4学时)

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消费者满意度研究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等的理论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消费者满意度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的态度分析、消费者的态度形成、消费者的态度转变和设计与消费者满意度。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6、设计附加值与消费者满意度(4学时)附加值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设计附加值和消费者满意度”的软科学研究;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案例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附加值理论研究和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掌握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设计附加值的理论研究。

本章的难点是消费者满意度CSI导向产品设计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4学时。

7、设计心理的微观分析(2学时)

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年龄与设计心理分析、性别设计心理分析、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年龄、性别、个性和家庭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个性与设计心理分析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8、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2学时)

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和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社会文化与设计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难点是社会群体与设计心理、社会阶层与设计心理、社会心理现象与设计心理的宏观分析方法。

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9、产品设计与消费者心理(2学时)

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的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产品功能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

本章的重点是产品造型设计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生命周期与消费者心理的分析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2学时。

10、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6学时)

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

通过本章的学习,要求学生理解和掌握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重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的难点是产品设计实例分析与研讨的方法。本章建议课堂讲授学时6学时。

七、参考书目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2

环境现象

我们普遍认为视觉所能够传达的环境, 或是表现出的场景, 是准确而且可信的, 它通过我们的视觉, 忠实地反映出所看到的场景, 使我们依视觉而作出相应的判断, 我们认为这一判断是正确的。但是, 事实并非如此, 视觉的观察只是反映出客观的环境某一阶段的某一形态, 它不能够表明一个环境的综合真实内在的指标, 例如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 一个骑着马飞奔到客栈的男子, 当他听到店主告诉他, 他已经骑马穿过了一个无比宽阔的河流之后, 极度惊讶而倒地。很显然, 他并不知道自己长途飞奔穿越的竟是一条宽广的河流, 他依据视觉的感观而获得他认为真实的场景就是陆地。

这一现象,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很多, 它表明一种状态、环境是有多重状态和意义的, 著名景观规划大师芦原一信就提出在环境中, 每隔25米时, 如果没有造型、色彩、尺度等方面的变化, 视觉就会产生疲劳感。这说明, 环境除视觉的客观反映外, 还有心理的需求和认知。

一个人不可能两次站在同一条河流中, 这一现象正说明环境具有很大的变化性, 时间的变化导致环境的不同;同一环境下, 意识的不同也导致环境的表现意义不同。研究这一课题, 将有着重大的学术意义。

因此, 我们用更好的层面去理解, 感知一个更深层面的环境。曾经纷繁的和正在纷繁的视觉环境、生活环境、功能环境、社会环境等, 给了我们诸多的影响, 但我们更深地理解一下, 影响是客观的, 其暗示才是更为准确的一种认知, 其中暗示即是观察者心理对环境的反映, 随着时间续度的延长, 我们发现能够留在记忆当中的是无形的情怀波动痕迹, 其后才是被映射到的物体, 这一过程我们也称为“环境质量”的产生过程。

我们依据格式塔心理学的描述, 可以明确地感受一个环境, 空间所拥有的视觉存在价值, 它帮助我们理解了很多不为语言而能够诠释清楚的许多环境、空间类型。

环境心理解析

这是一个心理理解环境的尝试。我们可以进行一个分析和剖析。当出现一个以6面体为界定的空间时, 一个空间 (室内) 就瞬间存在了 (图1) , 心理的感知状态也同时具备 (图2) 。这时我们感知到它的客观存在功能, 同时依照视觉感受的先后关系, 形成了视觉空间的客观存在, 我们也称为客体空间的存在, 这是第一感知。纯静的空间里我们切入一张桌子 (图3) 。这时整体空间性质, 由原来无特质的层面, 瞬间被提升到一个有意识的层面, 由于桌子具有相应的功能特质, 这时我们发现空间具有了某种意识, 这一意识的切入, 导致空间的属性随桌子的存在而存在, 空间由无特性转为有感知特性。这一变化由何而来?我们说, 是由人所熟知而接受的某一种功能的媒介质的切入, 而带来一个客体空间的较高层面的表现。我们再分析, 一只桌子, 所具备的只是功能, 因此, 我们又引出一个层面, 载体 (桌子) 具有何等的承载能力?它能承载的是什么?它能带来何种精神因素?这又是我们要剖析的一个问题 (图4) 。我们现在有两个意识层面的问题, 一是物质的切入后产生了客观存在的意识空间;二是切入的载体具有其所含纳的意识, 我们认为两者共存组成了空间存在的两大重要因素。

物质的切入具有其客观形态与主观形态的表现, 当环境、空间不具备物质存在意识时, 这是一种客体空间形态, 与人没有建立起对话的平台, 意识是弥散的, 不定位的。空间中切入了一把椅子, 它导致整体空间进入到意识范围层面。椅子是人的视觉再现, 因此, 椅子是一个物质的介质, 但同时也是一个双向载体, 即对物体和意识的双向承载, 也是对于主体空间形态的质量判定。

我们有这样一个分析:一个男孩走进了 (图5) 一个空间当中, 他发现了一把陈旧的靠背椅。这是他第一次约他的女友来家中, 当看到的第一视觉感知后, 男孩瞬间对于空间的认知大为失望, 因为具有其双重身份的介质所传达的信息, 造成男孩对于空间环境质量的怀疑。男孩明显地产生排斥心理情绪。这样, 空间的存在意义, 也为之大受影响, 这时, 母亲出现了, 值得注意的是, 这把旧椅是母亲出嫁时, 最为喜爱的一把椅, 它跟随母亲多年, 母亲对于它, 有太多的美好回忆, 椅子承载着太多的甜蜜往事, 母亲对于空间的感知, 是何等美好。这样, 同是一把椅子, 但形成了两个反差很大的空间质量形态。

我们研究哥式塔心理学发现, 这一过程, 是人类心理活动当中的心物场的存在结果, 心物场是由物理场和心理场组成, 椅子真实的状态为物理场, 而母子对于椅子不同感知称为心理场。

情境感知

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简要的分析了解, 我们发现心理学的应用价值在于对心理审美情境的产生价值的运用。因此, 心理学与情境是具有内在联系的, 它不仅有其相互的影响, 而且具有心理质量的导入, 观察者对环境空间的认知程度, 很大程度上是对心理感知的评价程度, 即掌握设计语言的真正实质的核心是心理感知部分。

空间的形成有其不定位的多重因素, 大致可分为客体的、心理的、意识的三重层面, 一把椅子的切入 (客体的) , 对椅子的心理感受 (心理的) , 外延至对所属空间的情境意识感受 (意识的) 。每一件物体都具有其生存附加的社会语言、风格、气息, 每一人的个体都具有认知的一个层面, 认知是由客观转化为心理的, 最终转化为意识的, 因此, 空间的存在质量是具有其多重因素的。心理的感知质量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 英国著名规划师高登·卡伦在《城市景观艺术》一书中, 不断地用“思恋”、“亲切”、“粗鲁”、“神秘”等语言, 大幅地阐释空间形成的多重要素影响下的空间质量。

格式塔心理学的魅力在于把功能的视觉形态, 从心理的意识层面加以诠释, 并由此升华了功能存在的意义。不仅以完美的视觉状态, 同时以心理意识的双重完美, 构成审美主题的深层面的价值取向 (图6) 。

把自身与周边环境的结合、联系是人类的意识本能, 心物场的形成, 从宏观的概念上说是空间存在的依据。

一个空间的形成、时间的切入, 形成新的一个维度, 无论形成的空间好与坏这不重要, 而重要的是此空间承载着什么?能承载什么?这给所处其间的人具有怎样的心理暗示?承载是以时间为载体的, 它是一个通道, 把切入的物体, 穿过心理意识之后, 以视觉的方式表现出来。

如何定位空间视觉造型出现的准确性、完善状态、适合的位置、形态等, 不是以造型本身的形态来完成的, 而是要通过造型出现后, 它所在的空间形态、环境是否能接纳它, 是否能产生意识的对话局面, 决定权在空间环境, 而不是造型自己本身 (图7) 。

结语

“埏埴以为值, 当其无, 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 当其无, 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有与无, 实与虚, 从老子富有哲理的空间辩证关系中, 我们研究总结出介面是虚, 空间为实, 做介面而非为介面, 做实体而非实体, 避虚而为虚, 是设计理念中的最高意识氛围。因此, 我们说, 环境、空间的存在质量和意义, 是由双重介质的椅子所产生的心理场所影响。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空间的质量关系, 是与双重介质的切入, 有着紧密的、不可割裂的内在联系, 而不是由空间界面所决定。

环境, 具有多重的性格元素, 空间的存在, 也有着多元素的影响。心理的感知, 最终成为环境、空间存在质量的诠释。

在今天的环境设计教学中, 激活式教学手段已成为新的教学方法, 博引众采已成为此手段的主要养分来源, 对心理学在设计语言中的有效引入及应用, 对教学的深度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 它在设计语言中的运用程度, 决定了心理环境质量的提升深度。我们相信, 利用这一设计语言导入教学后, 将会给未来设计环境质量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摘要:在论述环境的作用中, 德国著名格式塔心理学家考夫卡的论述有物理环境 (视觉的) 和心理环境 (意识的) 两种形态。这两种环境在现实设计中分别起着视觉的和心理的相互沟通作用, 当视觉的环境出现的同时, 心理的感受也同时出现。目的:利用格式塔心理学中物理场及心理的概念, 将其引入环境空间教学体系, 使教学更具深刻的理性思辨过程。方法:通过对格式塔心理学典型实例的简要剖析, 以笔者总结的视觉概念形态传达, 分析及给予明确的诠释。结果:分析表明, 格式塔心理学中对于心物场的阐述与环境空间的深入设计语言有内质的联系, 这一联系, 对于环境空间教学有着重大意义。结论:运用心理学知识、图形解析形态等综合手段, 培养设计过程中的理性思辨能力是极具现实意义的研究。

关键词:格式塔心理学,物理场,心物场,界面

参考文献

[1]考夫卡著.美国.格式塔心理学.

[2]鲁道史·阿恩海姆著.美国.艺术与视知觉.

论艺术设计教学中融入视图心理学 篇3

关键词:图形设计;视图心理学;教学

1 研究图形语言是表达视图心理学的有效途径

1.1 图形语言的含义

图形语言是“物”“图”演变的过程,是一种国际化语言,它超越了文字语言传播的信息量,具有丰富强大的视觉效应。当全球语言还不统一,信息的传递还需要借助文字翻译的模式来进行沟通传递的时候,图形语言的识别共性已得到不同区域和不同文化背景的大众的认可。

1.2 图形语言的认知共性

在石器时代文字还未出现的时期,原始人类历经漫长的生活劳作,逐渐形成了以简练图形符号进行交流传达各种信息的方式。譬如在狩猎活动中,用红黏土描绘面部和躯干四肢,以此识别群友,鼓舞士气,震慑猎物;在岩石或树干上留下符号来界定部落的领地范围;在岩壁的墙上绘制生活劳作中的符号来教化后人;在陶制容器的外壁刻画出记号以区别罐内所装物品等。[1]

人类文明在不断进化,文字也逐渐出现并渐渐规范,但由于不同的区域和文化,全球的文字并不统一。例如,用不同文字来描述“水”这个事物,中文为“水”,英文为“water”,法语为“De leau”,俄语为“вода ”,德语为“Wasser”。同样的事物,但由于语言文字的区别,导致了我们认知的困境。但是如果我们采用几条波浪线组成的图形符号来表达“水”这个事物,或许你来自不同国家或民族,无论你是大人还是小孩,很容易就明白其含义。因此,图形语言实际上是一种国际化的语言,它具有极强的认知共性。

1.3 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心理认同度

用文字语言承载传播信息远远不及图形语言来得快捷和准确,在当前的读图时代的大背景下,高效地使用图形符号显得更为重要。而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心理统一的认同度。例如,在全球范围内,色彩有冷色系和暖色系之分;红色传达热情,绿色象征生命,蓝色代表和平,黄色寓意光明;方形给人稳定之感,圆形给人完美之感,三角形有坚固之感。众多图形符号的视觉感受再一次印证了图形语言的认知源于大众的心理认同度。用图形语言来传递信息,能将设计者的情感和态度通过图形传递出来,这是语言和文字难以实现的。[2]

2 分析图形视觉元素的心理效应是视图心理学的核心

2.1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

图形语言的心理效应来至设计者创作出的图形符号,它们或具象或抽象,常常给受众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具象图形能表达出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具有直接的形象语言,能真实地表现对象。抽象图形是具象图形经过提炼、概括而形成的平面图形元素,其表达的视觉效果较为含蓄,能使观者产生联想的心理效应。此外,色彩的应用也赋予图形不同的心理属性,它是视觉信息中非常重要的元素,有效颜色搭配合理图形,能够正确地引导观者的心理联想。因此,想要借助具有图形语言的符号去传达设计意图和情感时,就必须深入学习和理解图形符号和颜色的心理属性。只有经过系统专业的学习,才能理解不同图形和不同颜色给人们的心理暗示,进而带来准确的心理效应。

2.2 视图心理学的研究范畴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图形符号语言,分析色彩心理效应的学科。它的实施就可以让高校的艺术专业的学生在《构成》课中逐步推进本学科内容的学习和实践。例如,在《平面构成》课中,让学生多研习抽象图形符号的语境,在布置的作业中让学生就某种情绪和心理去用抽象的图形来制作和解释;在《色彩构成》课中,重点教学色彩心理的环节,让学生明确色彩的心理效应,并且懂得如何运用同类色、临近色、近似色、互补色、对比色等的搭配,传准确达心理暗示。这些课程都需要运用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去辅佐,视觉心理学引领视觉设计的前沿,给未来的设计带来无限的可能。

设计师不断挖掘图形能给人们带来怎样的联想意义,把握图形与图形之间产生的某种默契,准确表达一种信息,这是需要设计师永远研究的课题,从而还可以不断创新理念,引发新的思考,产生新的思想意识,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社会结构与秩序。[3]

3 视图心理学是艺术设计教学法则的根本

艺术高校对艺术专业的学生的培养是长期的,也是系统的。想要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可持续发展潜质的设计领域专业复合型人才,必须要掌握视图心理学的精髓,即谙熟图形语言和色彩心理,灵活地应用于不同设计范畴。

艺术的设计法则的根源就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服务的对象,就要根植于人心。设计师将设计目的和大众的心理诉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寻求到商品与受众之间的平衡,笔者认为这样的设计自然就会有持久的生命力。

在高校的艺术专业教学中融入并强化视图心理学的教学理念,有助于艺术高校的学生在设计法则的指导下凝聚人文情结,以大众的心理需求和利益出发,设计生产出更丰富多彩的商品。视图心理学就如同艺术教育领域的试金石,只有符合人心的设计才会是好的设计;视图心理学又好似高校艺术教育过程中的航标,只有学生在进行实际设计中深入研究消费者的心理,才能做出大众认可的设计作品。

4 结语

视图心理学是一门综合研究图形语言和色彩联想的心理学学科,它既涉及艺术学领域,又牵涉心理学的范畴。从艺术高校低年级的构成学到高年级的各类实用艺术设计,潜移默化地嵌入了视图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它的实际应用领域非常广泛。但在国内艺术高校中,真正把视图心理学当做一门学科进行教学的例子,几乎是空白。即使有,其研究及应用也是较零散,不成体系。因此,作为艺术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培养艺术人才的重任,我们必须正视“视图心理学”在艺术教育教学改革中的重要性。我们有义务不断总结经验,推陈出新,在努力寻求艺术高校教学改革方法时,真正把“视图心理学”融入整个艺术高校教学体系中。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培养的艺术人才更具人文情愫,让他们设计的作品更加走心,让大众及用人单位认可艺术高校培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玉山.图形语言的魅力[J] .安阳学院学报,2004(02):118-119.

[2]伊延波,杨丽萍.图形的创意与心理分析[J] .艺术教育,2010(05):10-11.

[3]孟村.视觉传达设计图形语言表现研究[J].包装工程,2013(22):21-23.

初中音乐心理学教学设计 篇4

2、能够通过聆听不同表现形式的摇篮曲,悟出摇篮曲这种体裁在情感表达方面的共性,受到美的熏陶。

3、能够从体验摇篮曲情感的过程中感受到父母的爱伟大与无私,并懂得用实际行动去珍惜。

教学重难点:感受音乐的情感,用连贯、柔和的声音演唱,尤其是八度大跳的.部分。

一、导入

1、展示一组宝宝熟睡的图片,背景音乐为勃拉姆斯《摇篮曲》,创设优美的意境。

2、学生谈听后感受

二、主题呈现1、显示标题“勃拉姆斯的《摇篮曲》”;2、作者背景介绍。(1)学生介绍勃拉姆斯生平;(2)介绍歌曲创作背景

三、走进音乐 1、欣赏勃拉姆斯的《摇篮曲》,思考问题。教师范唱,回答问题:听了之后有什么样的感受?2、教唱(1)感受三拍子的强弱;(2)教唱谱(讲解弱起、休止、装饰音);

(3)带着情感,用“u”模唱旋律;(4)填歌词;(5)处理情感;(6)集体完整的演唱。

四、聆听与感受不同表演形式的摇篮曲

五、感悟 1、展示一副汶川地震中关于母亲舍身救子的图片,学生围绕图片谈自己的想象。(背景音乐为勃拉姆斯摇篮曲器乐版);2、陈述这张图片背后的真实故事。

这是发生在汶川大地震中的真实故事,灾难来临的那一刻,母亲双膝跪地,身体匍匐着,她用瘦弱的背脊挡住了轰然塌下的房屋,为孩子撑起一片生的天地。孩子被救出来的时候,毫发未伤,甜甜的睡着,他熟睡的脸让在场所有人感到温暖。在包裹他的被子里,我们发现了一部手机,屏幕上有一条未发出去的信息:亲爱的宝贝,如果你能活着,一定要记得,我爱你!

2、学生表达想对父母说的话

心理课教学设计 篇5

梅河口市第四实验小学 李洋

教学目标:

1.了解情绪的多样性及自我情绪的丰富多彩; 2.提升对情绪觉察能力,培养积极情绪。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参与和体验中对情绪的多样性有深入的了解。教学准备:

课件、情绪图卡。

教学过程:

一、热身游戏,揭示主题。

师:伴着优美的上课铃声我们相聚在心理健康课的课堂,老师心里很高兴,你们呢?为了将高兴的心情传递给同学们,老师带给大家一个游戏。

师生同玩击鼓传花的游戏,教师相机采访各环节中学生的心情。师:像高兴、紧张、兴奋、害怕等都叫做情绪。情绪像一个万花筒,每旋转一下就会有不同的花色。这节课我们来了解和学习多彩的情绪。

二、观察情绪七彩镜,体验情绪丰富性。老师准备若干“情绪卡”,找同学领读这些情绪词语。小组讨论交流自己曾经体验过哪种情绪,把当时的情景讲将给同桌、老师、同学们听。

三、情绪对对碰,感受不同的情绪。

出示不同的情境,让学生说说遇到这些情况人们通常会表现出什么样的情绪。

情境表演:出示三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学生选一选对应的情绪脸谱,然后尝试演一演。

四、成语直通车。

师:人的情绪大都会通过表情、眼神、举止动态表现出来,我们要学会从这些表情、动作中了解人们的情绪。

出示成语,说说这些成语描述的是怎样的情绪。

五、教师小结。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6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下册)71~72页例1。[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回顾与探索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感受转化策略的价值。

2.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转化的策略分析问题,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具体的转化方法,从而有效地解决问题。

3.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运用转化策略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过程]

一、直观演示,在强烈对比中引出转化策略 1.考考你的眼力。

出示图(1),教师问:考考你的眼力,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 通过直观观察,学生很容易可以比较出左边图形比右边图形多了一个半圆的面积。

出示图(2),提问:同学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两个图形的面积相等吗?(如果有困难,教师可以启发思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可以利用公式进行计算吗?我们用数方格的方法能求出它们的面积吗?最终引导出两种转化成长方形的思路。)交流反馈,课件动态演示转化的过程,并板书相应的转化方法:平移、旋转。

明确:这两个图形都可以转化成为长5格、宽4格 的长方形,所以它们的面积是相等的。2.初步感受转化作用。

教师:刚才我们都是把这两个图形转化成长方形进行比较的,想一想,为什么要这样转化呢?这样转化有什么好处? 交流中明确:由于这是两个不规则图形,所以不能直接用公式求出面积,用数方格的方法又太麻烦了,把它们转化成长方形后,非常容易比较出它们的大小。

(板书:复杂+简单)揭示课题:刚才同学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其实用到了数学上一种重要的策略——转化。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心理学思考]有 效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合适的数学现实的基础之上的。六年级学生在以往数学学习过程中都积累了不少“转化”的体验,但这种体验基本上处于无意识的状态。只有合理呈现学习素材,才能促使学生对转化策略形成清晰的认知。为此,在课的一开始,便呈现了一个直观性和操作性极强的素材图(1),“考考你的眼力,这两幅图的面积相等吗?”学生很容易直观分出大小。然后再出示图(2),提问:“它们的面积相等吗?” 学生有了刚才的学习体验,就会积极开动脑筋,通过平移和旋转把这两个图形转化为一个长方形。这样以典型而具有直观性的图形转化为切入口,既使学习内容鲜明 生动,很快调动起学生积极的学习心向,又能唤醒学生原有认知中的“转化”体验,让学生不知不觉地开始进一步感悟“转化”策略。

二、回顾整理,在复习旧知中感受转化策略 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1)回顾有关公式推导过程。

启发思考:其实在我们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中,比如说一些图形面积公式、体积公式的推导,就常常用到转化的策略,你们能想起来吗?(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在小组里讨论。教师巡视,指导交流。)反馈交流。(根据学生的回答,课件相机呈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面积计算公式和圆柱、圆锥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2)再次感受转化策略的作用。

回顾:我们在推导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是先知道哪个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接下来我们是如何研究图形之间面积关系的?我们又是把哪些图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的(三角形、梯形)?长方体、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呢? 感受:在刚才应用转化策略推导出这些公式时,你们发现它们都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明确:转化前这些问题都是我们面临的新问题,而我们都是把它转化成曾经学习过的旧知识。

(板书:新问题+旧知识)应用:

2.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

讲述:在求周长、内角和等问题时,我们也要用到转化的策略。

想一想:你有什么办法求出树叶和硬币的周长?怎样求出三角形的内角和? 明确:化曲为直,把曲线转化成线段来进行测量周长。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和转化为一个平角。

练习:计算下面左边两个图形的周长,求出右边图形的内角和。

师生交流:刚才我们回顾了一些关于图形中运用转化策略的问题,那对于转化这一策略,现在你有什么样的体会?(板书:复杂+简单)3.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

教师: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习数学就是不断学会转化的过程。不仅在图形的世界里常常应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而且在数与计算方面也常用到这一策略。

想一想:在学习认数和计算时,哪些地方用到过转化的策略呢? 先让学生在小组整理回顾,然后师生互动交流。(举例说明:如小数乘法是转化为整数乘法,分数除法是转化为分数乘法来进行计算的,等等。)练习:计算1/2+1/4+1/3+1/16。先让学生试算,然后出示图片。

提问:你能运用转化的策略来解决这一问题吗? 引导学生交流算法,明确把加法计算转化为减法计算的过程。(板书:数+形)[心理学思考]结 构性材料的组织和呈现,是课堂教学不同于自然认知的重要标志。对转化策略的理解不能仅仅依赖直观的演示与形象的操作,更重要的是能让学生亲身经历策略的形 成过程,尤其是思维不断发展的过程。因此,教学时应该加强对知识的学习进行系统分类,以逐步建构学生对转化策略的深层理解。以上教学设计中主要从3个层面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1)图形面积、体积方面的应用;(2)图形周长、内角和方面的应用;(3)数与计算方面的应用。在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中,遵循学生的心理规律,逐步深入展开:首先,让学生经历直观的单一图形的转化(即考考你的眼力);接着,让学生经历了形与形之间的转化(即在面积和体积计算公式推导、求周长和内角和中的应用);然后,又让学生经历了数与计算方面的转化(即数与形的转化)。不同层面的转化策略,思维含量是不一样的,分类让学生经历转化策略的形成过程,符合学 生“感知——表象——抽象”的认知规律。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还针对性地设计了一些练习题,这些习题的练习,突出了教学的重点,分散了教学的难点,增强了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践应用,在解决问题中体验转化策略 1.关注生活。

教师:刚才我们回顾了以前学习过程中经历转化的一些例子。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也常常要用到这一策略。

举例:如何用转化的策略求一张纸的厚度,一枚硬币的体积,一个灯泡的容积。

(学生探索、交流、汇报。)2.实践应用。

出示:有16支足球队参加比赛,比赛以单场淘汰制(即每场比赛淘汰1支球队)进行。数一数,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后才能产生冠军?如果不画图,有更简便的计算方法吗? 引导:单场淘汰制就是一场比赛就会淘汰一支球队,因为最终只有一支球队是冠军,就需要淘汰16—1=15支球队,所以比赛的场数也就是16—1=15(场)。追问:如果是64支球队参加比赛,一共要进行多少场比赛?如果一共有n支球队呢?比较画图与列式计算的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更为简便?之所以简便就是因为我们应用了什么样的策略? [心理学思考]转 化策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得非常广泛,但转化的手段和具体方法是多样而灵活的,既与实际问题的内容和特点有关,也与学生的认知结构有关。因此,在实践应用环 节,呈现了一些适合学生探究的生活问题。这些鲜活的素材,一方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需要,丰富了对转化策略的认知,培养了应用转化 策略的能力;另一方面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与数学的密切联系,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 学,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

四、拓展提升,在总结反思中提升转化策略

全课总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转化的策略可以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可以把新的问题变成已经学习过的旧知识,还可以把数转化为形„„这也就是转化的价值所在。)反思提升:(出示3句话)“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思想家老子

“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科学家牛顿

“什么叫解题?解题就是把题目转化为已经解过的题。”——众多的数学家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7

1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很多毕业护生反映, 虽然学习了护理心理学知识, 但在临床工作中却不知道如何应用, 如不知如何评估与患者交流时的语言使用及表达方法等。这说明教学还停留在理论知识传授层面, 忽略了临床实际应用。根据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护理专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要求, 以临床为依托、以实用为原则, 我们将心理学与护理实践有机结合, 即通过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 完善整体化护理, 做到学以致用。通过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达到以下教学目标: (1) 掌握临床常用心理评估量表的用途及测量方法; (2) 针对不同患者采用不同心理护理方法; (3) 了解护生自身心理特点, 并据此设定个体培养计划; (4) 培养护生临床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团队协作精神。

2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内容及方法

2.1 教学内容选取

护理心理学教学内容广泛, 如何选择既适合高职教育特点及护理人才培养需要, 又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 是优化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有效途径。通过多位临床护理专家的支持, 结合数家院校优势, 总结多次模拟授课经验, 精心选取了以下3方面教学内容: (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2.2 教学内容安排

该课程是专科护理专业在第四学期开设的。改革后的护理心理学课程共42学时, 其中理论课30学时, 实验课12学时。实验课包括3方面内容, 每部分教学内容4学时, 穿插到理论课中进行, 即完成该方面的理论授课后上实验课。

2.3 教学方法选用

依据所授教学内容性质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当、有效的教学方法, 包括多媒体、启发式、病案分析、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教学法。为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在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上遵循常规讲解教学、多媒体教学与实践相结合, 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参与相结合, 联系新旧知识、融合相关内容原则。

3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过程设计

3.1 患者临床心理评估篇

3.1.1 课前准备提出问题“如何收集患者心理资料”, 护生通过自学、查阅相关资料总结答案。此项平均用时2小时。

3.1.2 课上导入讲解临床护理心理评估方法, 每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

3.1.3 实验操作

每2名学生一组, 运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自我测量和他人测量, 比较同一人2次测量结果, 并找出差异原因。

3.1.4 归纳总结

由护生总结以上量表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 并回答课前提出的问题。最后教师对本次实验课作全面总结。

3.2 患者心理护理篇

3.2.1 课前准备

将护生分为6组, 每组5人。每组一个病例, 包括:肝癌晚期的老年女性患者, 突发意外车祸的中年男性患者, 静脉输液失败后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4种不同气质类型患者的表现及心理护理。每组需要对本组病例进行分析研究, 充实内容后完成角色扮演, 并提出护理问题、护理措施, 讲解相关心理学知识。此项准备用时1~2天。

3.2.2 课中教学

课上观看录像片《一般患者住院后的心理反应及护理》 (中华医学音像出版社出版) 。护生分组进行病例模拟并对每一组病例进行分析讨论。

3.2.3 归纳总结 (1) 临床患者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及应采取的相应心理护理措施; (2) 与患者沟通时的注意事项。

3.3 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篇

3.3.1 量表自测

自测《心理健康量表》《意志力测量量表》, 了解自身心理健康状况及意志力水平。自测《成人艾森克人格问卷》, 了解自身气质类型、性格特点。

3.3.2 教师讲解

讲解有害情绪、不良心理对工作、健康的影响, 介绍情绪调节的10种方法, 如放松疗法、发泄疗法等。通过以上量表的测量结果, 了解自身不足, 制订适合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3.3.3 制订培养计划

请几名护生讲述自己的护士职业心理素质培养计划, 从是否符合自身情况, 是否具有科学性、实用性和实施性方面进行讨论, 并进行修改。

4 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特色与成果

4.1 课程设计理念科学

本次护理心理学教学设计理念有2个特点:一是临床应用性强, 二是实验可操作性强。让护生把抽象、深奥的心理学知识转化为护理实践中的行为, 从说、行、做日常工作中具体体现, 教学过程中融入护理礼仪、人际沟通等内容, 对护生进行潜移默化的人文素质培养。

4.2 课程内容实用性、可操作性强

由于护理心理学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欠合理[2], 长期以来, 护理心理学教学一直是纯理论性、缺乏实践性的课程内容。通过改革我们不仅增加了12学时的实验课, 还精心安排了实验课教学内容, 每一项实验内容都与临床护理紧密连接, 使护生学以致用。

4.3 多种教学方法运用合理

针对不同内容、不同难易程度的教学内容,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 充分的师生互动、护生的积极参与和生动的教学内容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教学效果显著。

4.4 教学效果显著

对改革教学内容前 (没有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8级护理专科毕业生和改革后 (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 的2009级护理专科毕业生进行比较。用人单位的问卷调查显示:用人单位对我校护理专业毕业生满意率提高了3%, 其中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心理护理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等方面分别提高了2%、4%、5%;护生调查问卷显示:95%的护生认为开设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是必要的, 98%的护生认为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所学知识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我们根据护理心理学教学大纲要求, 结合多年临床护理实践和护理教学工作经验, 尝试对护理心理学实验课教学设计和应用进行探索, 为下一阶段教学改革奠定基础, 以推进现代护理事业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娟娣.护理专业心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应用[J].中华护理杂志, 2000, 35 (2) :109-111.

《心理健康》课程课堂教学设计 篇8

【关键词】心理健康 中职生 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75-02

《心理健康》是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公共基础课中的一门公共选修课,在一年级开设该门选修课是基于当前学生状况与护理专业培养目标[1]。从以往学校心理健康筛查中我们发现,学生自卑心理与消极情绪较为突出[2],因而教学过程引入积极心理学的思路逐渐明晰,即在原有基础上以“积极心理”思想精髓为指导优化《心理健康》课堂教学设计。

一、课程教材分析

课程教材使用邹泓、黄才华主编《心理健康》,由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出版,按学校安排选修课时18学时。课程共编撰了五章内容,分别为“健康心理,人生基石”;“悦纳自我,快乐成长”;“融洽人际,健康生活”;“学会学习,终身学习”;“规划生涯,开创未来”[3]。重点选择前三章作为授课内容,旨在从正面引导入手,寻找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当前存在心理问题的根源,提出有效可行的解决办法,即围绕积极心理健康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

二、课程设计思想

1.基于学情分析

针对中等职业学校(以下简称中职校)在校一年级学生,年龄绝大多数为17~19岁,高中落第,初中应届毕业后直接入读中职校之学情,先予华师大版《中学生心理健康综合测量》量表初筛,找出需要特殊干预的个案,并与往届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比对,存在问题基本相同。再测采用整群抽样调查法随机抽取一年级800名学生中的200名学生进行再测试,深入了解学生自卑、消极、学习焦虑、敏感、敌对的相关性,获得课程教学设计的论据。再测量表来自美国积极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真实的幸福》中“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乐观测验、作恶动机测验、优势测验”,并根据其提供的记分办法获得各项分数判定测试结果进行统计分析[4]。

2.基于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材内容,基于中职生特定的年龄特点、所面临的常见问题,将“心理健康标准、自信、人际能力的培养、关爱他人”用一条红线串在一起,贴近中职业生的生活与心理状态。“穿越迷雾,追寻真我,解开千千结”, “悦纳自我,管理好情绪,战胜挫折”,学会解决自身要面对的问题,“学会交往,沟通你我,学会关爱感恩”是学会解决人与社会的问题。

2.3基于教学形式

根据心理测验的结果分析,试图通过课堂教学,改变原有状态,使学生朝着更积极、更健康的方向前进。幸福课堂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教学中领悟积极心理带来的正面作用。改变以往注重理论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校园故事导课、角色扮演与游戏活动展课、小组讨论悟课、理论讲授厘课等相结合的多种教学方法,使教学过程穿透理论知识从而灵动起来,学生在体验式教学中感悟积极面对人生每一个问题的健康心态。

三、教学目标与教学策略

课程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基于课程的设计思想所制订的单元目标,并由此指导教学过程策略的设定[5](见表1)。将课程内容重构为四大目标模块,循序渐进推进课程内容。首先结合中职生的年龄特点,从认知什么是心理健康开始,结合青春期这一人生的特殊阶段,发现自身存在的一些普遍性问题,然后在接下来的课程中与积极心理学紧密结合,提升学生积极认知、自信心、个体优势与美德,积极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学会用积极心理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四、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检验教学目标是否已经实现的重要手段,因此需要与教学目标相匹配的评价方案。评价方法主要有交流式评价,选择式反应评价,叙事式评价与表现性评价[5](见表2)。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医药卫生类[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7.

[2]周清,章琳,张俊.《中职生心理健康调查及教育干预办法研究》[J]甘肃,兰州《卫生职业教育》进行.2011,23.

[3]邹泓,黄才华.《心理健康》[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1月第1版.

[4] 洪兰译. [美]马丁.塞利格曼著《真实的幸福》[M].北方联合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万卷出版社,2013年6月第8次印刷.

[5]崔允漷.《有效教学决策》[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第1版,2014年2月第9次印刷(110,115).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9

——学会与父母沟通

一、设计意图

代沟问题由来已久,它对学生的影响有几个方面:

1、影响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效果;

2、子女体验不到父母的关怀,是处在“心灵断乳期”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帮助;

3、使学生产生各种心理负担,影响学习。

“代沟”的消除需要双方的努力。作为子女,也要懂得与父母沟通的重要性及怎样与父母沟通。

二、辅导目标

1、了解自己与父母沟通上的不足;

2、理解父母的心情与心理;

3、账掌握一些沟通的方法。

三、辅导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剧。

四、辅导过程

(一)破冰游戏

(二)课本剧表演

1、看了小明的故事,你想到了什么?

2、请同学说一说你与父母沟通时出现过什么问题。

3、请同学们把自己的烦恼写下来,放到烦恼箱里。

4、引导学生理解,是什么原因使我们和父母之间产生隔阂,难以沟通。一是我们的年龄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心理发生了变化,自尊心增强、成人感增强、觉得自己是个大人了不希望父母过多的约束自己,渴望有自己独立的空间。简单地说就是我们成长过快与父母的心理发展过缓之间的矛盾。

二是我们与父母之间的心理差异。两代人在心理观念、行为方式上都存在着诸多差异,这些差异必然会导致交往中的误会、摩擦甚至对立,影响彼此间的沟通和交流。简单地说就是生活状态的差异。

(三)探讨如何与父母沟通的方法

1、学会观察——了解父母。

本环节有两个活动:(1)、创设郊游情景,为父母买饮料。(2)、调查表。体会自己对父母的不了解

2、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课余、假期时间的安排,我们与父母的冲突。学会换位思考,理解父母。

3、学会尊重——体谅父母。

通过孩子与父母的虚拟对话体会父母的良苦用心。学会谅解父母。

(四)解决问题

解决烦恼箱里的问题。教师打开烦恼想,请大家一起来帮助同学解决自己的烦恼。

(五)欣赏课本剧 小明的不同表现

看来做爸爸妈妈很不容易,每一个父母都会对自己的孩子满是期待,都希望孩子会健康平安快乐的长大,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就象一棵小树,会生虫会生病,会长出歪枝斜杈,所以小树要成材必须要有园丁的照顾。你们能 明白这个道理吗?

(六)亲情计划

教师引导小节,制定亲情计划。

(七)课后拓展

心理健康教学设计 篇10

渠口中心小学 王东华

导入新课:

先来做一个小游戏,《拍手掌游戏》,10秒钟你能拍手掌多少下?

两次拍手掌,引入新课------相信自己一定行 讲授新课:

一.自信的发卡------理解自信

通过第二次拍手掌很多同学已经自信满满了,下面老师再讲一个与自信有关的小故事 有一个叫可娜小姑娘她觉得自己很丑,圣诞节那天,她得到了不可思议的圣诞礼物——20元钱.于是,她去商店买了一个心仪已久的发卡,花了16元,顿时,带着美丽的发卡正在照镜子的她,觉得自己美丽无比。可娜鼓起勇气,去见了自己心仪已久的一个男孩,男孩想,原来镇上还有这么漂亮的女孩.令可娜不敢相信的事情发生了:那个男孩邀请了可娜做他的舞伴。可娜高兴极了,于是她决定把剩下的4元钱也花掉,又回到了商店.这时,售货员对她说,我就知道你会回来的,刚刚你出门的时候把发卡掉在了地上.可娜沉默了.老师:可娜变得美丽仅仅是因为发卡吗? 学生答出,老师总结,美丽不是因为发卡,而是因为发卡给以的自信,让女孩认识了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美丽,自信原本就是一种美丽.自信,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相信自己.二、找到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

写下自己的优点,包括外貌,特长,人际关系,性格等,然后介绍自己的优点.并把它贴在自信墙上。

自信墙上贴满了同学们满满的自信,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有优点就有不足,认识我们优点的同时,也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我们要如何面对自己的不足呢?下面我们来看一个小视频,然后说说要怎么做?

三、通过看名人视频---增强自信

1、他遇到了什么困难?

2、他为什么能够成功?

3、面对不足,你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通过看这个视频,老师相信你对自信一定有了新的认识,面对自己的不足之处,对于能改正的我们要改正或者消灭它,对于不能改正的不足我们要正视它,接受它,相信自己,永不放弃,和视频中的人物比较,身体健康,四肢健全的我们是不是又多了一份自信呢?

四、自信加油站

1、针对自己的不足,在小便贴上写上一句鼓励或肯定自己的话,两人一小组,轮流说出。

2、面对大家说。

浅谈艺术设计教学中心理学的运用 篇11

[关键词]艺术设计 艺术设计教学 心理学 运用

[作者简介]王艳(1974- ),江西南昌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艺术设计学院,讲师,主要从事艺术设计研究。(江西 南昌 330000)汪萍燕(1972- ),江西广丰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附属高级中学教师,主要从事美术教育研究。(广东 珠海 51900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26-0190-02

艺术设计是以情感为表现宗旨的,它的教育成功与否始终离不开与教育者和学生内心世界的必然联系。艺术设计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创造性的艺术设计人才。艺术设计活动是情感和心理的活动,艺术设计作品是情感和心理的产物,因此造就一个艺术家的过程在一定意义上就是造就一个具有健康创新能力的情感与心理的过程。

作为培养高级艺术设计专门人才的学校,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其身心发展的过程。艺术审美、思维方法、性格倾向、情感意志等都是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并影响以后发展的。因此,教育工作者在心理学层面上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将在很大程度上最终决定教育质量的高低,这也是艺术设计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下面将针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动机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动机是进行一切活动的内部动力,是发动和维持心理活动的心理倾向,是激励人们达到目的的主观原因。选择艺术设计学习的学生动机一般有以下两种:第一,学习动机来源于对艺术活动本身的浓厚兴趣,能够将兴趣升华为自觉的人生追求。所以,这类学生的学习兴趣持久,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常常表现为锲而不舍。第二,学习动机来源于其他需要或者来自外界的诱因。这类学生本身对艺术设计并无特别兴趣,只是因为考试、就业以及其他原因(如获得文凭)选择这个专业。他们在情况顺利时能够正常学习,但是遇到预期之外的困难时往往陷入困惑,丧失学习动力。

学生根据自身利益出发具有不同的学习动机是正常的,关键在于教育工作者要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专业思想、专业发展行情和社会背景的教育,来纠正学生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兴趣,从而达到改善教学效果的目的。在另一方面,教师还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多种渠道,努力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必须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首要关键在于提供学习诱因。同样的教学内容,经过不同的教学处理,教学效果会有很大的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最佳的教学形式和方法,向学生提供学习活动的正诱因。第二,要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所谓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激发起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第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有效进行奖惩。将学习结果信息提供给学生,学生了解到自己的学习结果之后,可以看见自己的进步,提高学习热情;又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激起上进心,克服缺点,争取更好的成绩。第四,设立不同的学习目标和要求,为每个学生提供成功机会。教师对不同的学生应该设立各自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教师在帮助学生确立具体学习目标时,要切实可行,使具有远景性的学习行为,能在具体情景中为一系列近景性动机所激励。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学生一旦尝到学习的乐趣,既能使学习动机获得强化,又有助于产生自信心,增强自我效能感,又会对学习动机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二、性格

心理学认为,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比较稳定的、具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性格贯穿着人的一生,影响着人的一生。一个人一旦形成某种性格特征,犹如带上了有色眼镜,待人接物,一举一动,无不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特征。这说明每个人的性格都有着差别。影响学生性格发展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有先天因素、社会生活条件、高校教育模式和个体的社会实践等。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都处于成长期,可塑性很大,每个学生只要教育得法都能成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地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善于发现和开发学生潜能素质的闪光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创造一个自我发展的空间,使得他们的个性得以充分自主的发展。让每个学生都能充满信心,善于独立思考,才有利于实现个性鲜明的各类人才的健康成长。而在艺术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必须了解各个学生的性格特征,从而做到因材施教。就艺术设计而言,是设计者的内心情感的表达,不同性格的人只会有设计风格不同的区别,而不会产生优劣之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对学生的性格进行分析,潜移默化地进行引导,尽可能地发扬其性格中好的方面,而努力避免其性格中消极的一方面。另外,教师也可以用自身良好的素质和性格去影响学生。学生不但在教师身上学到了知识,也学到了优秀的素质和品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学生的性格培养不是要把他们塑造成千篇一律的人,而是帮助他们扬长避短,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应改革过去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摒弃过去那种注入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法,而要倡导学生自我设计,鼓励学生个性发展。

改变教学方法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在课堂内,通过按类教学,尽力拓宽知识的覆盖面。在基础知识方面,特别是专业知识的教学过程中适度增加可供学生参与讨论的内容,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不把学生限定在固定、呆板的框框之中。探索并完善新时期的学分制,为学生创造宽松发展的环境,鼓励学生跨专业辅修,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灵活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第二,通过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发展和张扬个性。大学应该是多元化精神和文化交流的场所,在这里应该有更大的包容性和融会性。因此,在改革课堂教学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和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张扬。

三、认知和情感

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是人类个体内在的心理过程或心理活动的产物。它具体指能使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操作和能力;它不仅寓于人类意识水平之上的认识活动中,同时也寓于某些非意识行为的过程中。人类心理活动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不同程度的认知活动的参与。所谓情感,是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对事物采取各种不同的态度,产生各种不同的内心体验,称为情感。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情感的产生和强度是由个体的认知评价所决定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格特点,有不同的认知方式和应对能力,因此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情感体验。对于认知水平还没有完全发展成熟的学生来说,他在情感体验和表现上往往具有片面性、狭隘性,他的作品也不容易被社会所认可。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艺术认知水平和加强他们的艺术情感体验就是教学中需要加以研究的问题。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的能力,对美的发现,不仅靠人的感觉器官,而是用心和情感。也就是说,对美的感觉能力就是情感的反应能力,这种能力必须靠后天的训练和培养。一个人的审美鉴赏能力是建立在丰富的情感生活基础上的。在它的后面隐藏着全部的生活经验和生命本质,包括他的信仰、人生观、生命质量以及他的文化素养、人生经历、道德观念等。因此才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不同见解。所以,一方面教师要对学生的能力和水平进行培养,鼓励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丰富他们的知识结构以及生活阅历;另一方面教师在艺术教学过程中又必须重视学生的心理发展,尊重学生的艺术情感应该是教师的应有素质。成功的情感教育是一种脱胎换骨的教育,教师应该通过一切教学手段,创造一个理想的学术环境,激励学生萌发不断追求艺术表现的欲望。只有点燃学生的情感表现火焰,教学的目的才能真正得以贯彻,教师通过他的努力使学生完善审美情感,崇尚高尚的人格精神,其作品才能表现出旺盛的生命力。

四、思维

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都离不开思维,没有思维就没有科学的现在和将来,作为人类与之相随的艺术及其创作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思维。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流是信息多元化、形式多样化、风格多样化。日新月异的社会流行趋势和千变万化的公众需求,都要求艺术设计者具有创新性思维能力。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提出“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一般能力,应该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可是由于体制等原因,使得我们的教育经常忽视这个重要方面。作为艺术类教学,有必要正确了解创造性思维的完整过程。一个创造性思维往往对于各种意料之外然而意义重大的偶然事件往往十分敏感。一些西方学者通过深入研究发现,各种创造性思维过程通常具有某些共同次序特点。它们大抵分为四个阶段:第一,准备阶段。必须热情地收集资料,在这一阶段,激动、疑问、研究、困惑会时常影响情绪。第二,酝酿阶段。我们可能会放松一下转向其他事物,在这一阶段,隐喻思维会活跃起来,视觉形象将重新组合,酝酿被认为是最重要的阶段,人们可能获得突发的不完整的顿悟。第三,解释阶段。在这一阶段,答案骤然出现,突如其来,人们知道这是等候已久的灵感,一种肯定和快乐的感觉渗透了整个身心,艺术家会匆匆画出草图。第四,核实和修正阶段。艺术家画出草图和最终的构思,这一阶段以展现新创作的形式而告终。

为了能够更好地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创意思维能力,教育工作者应当在几个方面入手,着重进行引导。首先,要多培养学生的横向思维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再进行纵向思维的深入。要让学生的思维跳动起来,尽可能地扩展思维的广度,进行多方位的构思。在找到最合适的创意以后,再使用纵向思维深入论证,直至最终找到结论。其次,教育思维应该具有超前的意识,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超前意识。具体来说就是,我们今天所学到的知识,是以前或者现代的学者通过自己的努力总结归纳出来的。但是时代在不断的变化,我们的思维应该跳出“今天”的束缚,站在明天的角度来把握今天的知识,预测事物的发展规律,从而获得主动。最后,我们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对思维情境的把握和避免从众定式的影响。心理学研究显示,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境下,思维的深度和速度都有所不同。作为教师要尽量启发学生找出适合自己进行创意思维的最佳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并且教师也要注意在教学中不要过多地用自己的视角去评判学生,必须有意地去弱化从众定式对学生的影响,对学生中与众不同的观念、设计构思、制作手法要加以鼓励引导,因为优秀的创造往往是别出心裁、特立独行的。

综上所述,在艺术设计的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心理学知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合理引导,对于学生克服自身不足,突破原有的自我,开创思维的新境界很有帮助。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如果能够被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并且通过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步骤运用到教学环节的各个层面上,一定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的杰出艺术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建宏.浅谈艺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5).

[2]丁斌.艺术设计教育中非智力因素浅析[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0(3).

《设计心理学》教学大纲 篇12

1.1 认知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用爱去诠释生命。

1.2 知识目标:让学生对生命的过程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1.3 技能目标:引导教育学生学会利用专业机构解决心理危机。

2. 教学方法

针对高职一年级新生这类教学对象, 采取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体验式教学, 即通过组织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领悟生命的可贵。

3. 教学难点是学生学会解决心理危机的方法

教学手段为通过多媒体教学的教学形式。教学准备为课前制作背景音乐、活动所需纸质材料、收集相关图片及视频等。

4. 教学过程

4.1 课程导入

感知生命的过程, 生命本身就是一个奇迹, 每一个生命的诞生, 都是一个奇迹。

播放视频:生命的过程 (略) 。

4.2 活动一:五分钟母亲

活动目的:体验母亲孕育的艰辛。

活动内容:让学生把30斤的布袋系在肚子上爬5层楼。

4.3 活动二:命运纸牌

活动目的:让学生珍惜现在所拥有的, 感知当下的幸福。

活动流程:先让学生随机抽取盒子里的写有不同命运的纸牌, 后全班同学互相交流分享此时的感受。

指导语:由于受到出生环境等各种因素的限制, 每个人的命运是不同的。有的同学可能对自己的家庭环境不满意, 有的同学可能对自己的长相不满意, 也有的同学可能对目前的自己不满意。假定每个人能够获得第二次生命, 每个人的命运可以重新选择。我手中有很多纸牌, 每张牌就是命运的一种重新安排, 它所包含的资料就是你新的生活资料, 从现在起, 你就是牌上的这个人。设想一下你处在这种情况下的命运, 现在看看自己目前的处境、位置与假设的第二次人生选择的处境相比, 有什么不同?生命中有一次, 如果你的命运是纸牌上所写的那样, 你会怎样?你该如何面对现在已经拥有的生活?

附:纸牌的内容

(1) 我不幸罹患癌症, 家里没有钱治疗。

(2) 因家中意外发生火灾, 我脸部被大火烧伤, 留下一个很难看的伤疤。

(3) 家中父母离异, 经济困难, 读书条件很差。

(4) 我出生在西部一个贫困山区里, 父母无力供养我读书。

(5) 我的父母不幸患有虫病, 治疗花费了好多钱, 家庭经济紧张。

(6) 我父母下岗, 家庭经济困难, 不能支付目前的学习费用。

(7) 我与周围的同学人际关系很紧张, 很不受大家的欢迎。

(8) 我患有小儿麻痹症, 生活很不方便。

(9) 我小时候因中耳炎治疗不好而变聋。

(10) 我们一家三口挤在一个1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 住宿条件比较艰苦。

(11) 我的一只眼睛因意外事故而失明。

(12) 我的一条腿因在一次车祸中受伤严重而截肢。

(13) 我在一个各方面都很差的学校里读书。

(14) 我相貌普通, 在班级里不引人注意, 学习等各方面都一般。

(15) 我学习成绩优秀, 但人缘很差, 不受老师和同学欢迎。

(16) 我妈妈天天对我唠叨, 管得太多, 让我不舒服。

(17) 以前家里很富有, 现在却因为意外事故而陷入经济拮据状态。

(18)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

(19) 自己目前的学习成绩很差, 经常被一些同学看不起。

(20) 我患有口吃, 常被同学模仿而引起大家的嘲笑。

(21) 因为我太胖, 大家经常以此开涮, 并且给自己起不太好听的绰号。

(22) 我的身高低于同龄人平均身高20厘米。

(23) 我的学习成绩在班级最后, 努力用功后效果仍然不明显。

(24) 我除了学习外, 其他业余爱好基本没有。

(25) 我是个塌鼻子, 影响了容貌。

(26) 我患有先天性心脏病, 很容易疲劳。

(27) 我再高一结束时取得全市物理竞赛一等奖。

(28) 我出生在一个贫困山区的农民家庭里, 父母都没读过书。

(29) 我的父母对我要求很严, 很专制、我很不自由。

(30) 我的家庭经济条件好, 但父母对我缺乏关爱, 不喜欢我。

4.4 活动三:生命线

活动流程:先播放视频:俞敏洪对大学生说的一段话。再组织学生画出自己的生命线。

活动时间:10分钟。

指导语:在纸上划一条线, 在右侧标出箭头, 这一条线代表你的生命线, 起点代表你出生的时候, 在终点写出你的预测死亡年龄。然后找出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回忆过去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 并将它们按时间顺序在生命线上列出来, 根据你的感受愉快的可以放线条上方, 不愉快的可以放在线条下方, 然后再想象未来你想要做的事情及可能发生的事情, 仍然按可能是愉快或不愉快放在线条的上下方, 然后仔细看看你的生命线, 它就是你的心灵地图。

4.5 活动四:头脑风暴”在生命终结时”

活动内容:让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 在一次意外中, 你不幸深受重伤, 流落荒岛数日后, 在求生无望而生命只剩下一天了, 你只可做一件事, 你会做什么?

(2) 在生命即将终结前五分钟, 你可以打一个电话, 你会打给谁?说些什么?

(3) 在你的生命中, 哪一件事物能让你感到最大的快乐、满足与再生?怎样才能更多地获得这种事物?

(4) 你愿意在生活中增加哪项活动, 以获得更多的财富和快乐?

4.6 活动五:墓志铭

活动目的:让学生学会接纳自己, 懂得珍惜现在所拥有的资源, 感知幸福;2.让学生懂得“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

活动时间:10分钟。

活动内容:写一篇墓志铭, 反映自己的一生。

指导语:写一篇墓志铭, 反映自己的一生。墓志铭将刻在你的墓碑上, 供人凭吊。墓志铭将刻在你的墓碑上, 供人凭吊。墓志铭除了可以包括生年外, 可分别从以下几点概括:一生最大的目标;在不同年纪时的成就;对社会、家庭或其他人的贡献;我是个什么校报人。墓志铭除了可包括生年、死年外, 可分别从以下几点概括:1.一生最大的目标;2.在不同年纪时的成就;3.对社会、家庭或其他人的贡献;4.我是个什么样的人。举例张海迪的墓志铭:这里躺着一个不屈的海迪, 一个美丽的海迪。背景音乐:歌曲欣赏《生命的意义》。

4.7 了解心理危机特点及自杀干预的常识, 学会利用专业机构解决心理危机

(1) 当身边的同学出现自杀倾向时怎么办。

首先要有了解大学生心理异常方面的常识, 发现异常及时向辅导员汇报。举例说明心理异常特点:情绪低落抑郁者 (超过半个月) 。过去有过自杀的企图或行为者。存在诸如失恋、学业失败、家庭变故、人际冲突等明显的动机冲突者。家庭亲友中有自杀史或自杀倾向者。性格有明显缺陷者。长期有睡眠障碍者。有强烈的罪恶感、缺陷感或不安全感者。感到社会支持系统长期缺乏或丧失者。有明显的精神障碍者。存在明显的攻击性行为或暴力倾向, 可能对自身、他人造成危害者。

(2) 当出现自杀倾向时怎么办。

特别讲解有关抑郁的知识。一般我们同学中常用的口头语“郁闷”, 只是一种抑郁情绪, 还达不到抑郁倾向和抑郁症。但这种情绪如果存在时间过长, 比如超过三个月, 就需要做一些心理辅导了。抑郁症是一类以心境 (情绪) 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障碍。抑郁症的特点:一般说来, 抑郁症具有“懒、呆、变、忧、虑”五大临床特点, 即“五D征”。而且症状符合得越多, 诊断的正确率越高。如果这“五D征”再加上有顽固性长期失眠则对抑郁症确诊的符合率更高。下面对上述五大临床特点进一步解释如下:“懒”, 无原因地突然变得疲乏无力, 自觉懒散无能;甚至连简单的日常生活、学习、作业都懒于应付;“呆”, 精神活动异常迟钝, 但是绝大多数患者从外表看来无异常表现, 患病后通常动作减少, 行为不敏、思维迟钝、构思困难、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理解力和脑功能明显减退;“变, 患抑郁症后, 性格明显改变, 前后判若两人, 自我感觉很差, 精力、体力和脑力大不如以前, 一位一向外向乐观合群的同学, 逐渐变得沉默寡言, 不爱说笑, 见人避开;“忧”, 情绪低下, 忧郁悲观, 意志消沉, 无信心、无活力、无愉快感, 有万念俱灰之感, 心情压抑, 沮丧、忧愁, 说不完的苦闷, 对外界一切事物都缺乏兴趣;“虑”, 多思多虑、焦虑不安、自责自卑, 有惶恐不宁、坐立不安等表现。抑郁症的特点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在生理变化方面, 如胃口不好、体重下降、失眠或睡眠过度、腰酸背痛等身体不适。

当出现自杀倾向时不要等待, 同时要相信。相信会有人愿意帮助你。如果你的倾诉对象不知所措, 可以向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寻求帮助。如果你不愿意让周围人知道, 可以去校外的心理咨询机构。解决心理危机通常需要一个过程, 坚持下去。给学生提供相关机构的联系方式。

摘要:近年来, 由于就业、感情等问题给大学生们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 我国高校在校大学生自杀人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本教学设计旨在为大学生生命教育做一些探索, 引导大学生理解生命的意义, 用爱去诠释生命, 珍爱生命。教学方法主要是体验式教学, 即通过组织游戏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领悟生命的可贵。

关键词:生命教育,大学生,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汪卫东.什么是危机干预.中国中医药报, 2008 (07) .

上一篇:心愿树美术教案下一篇:汽车行业信息化o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