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2024-12-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推荐12篇)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1

-----吉木萨尔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建设材料

近年来,吉木萨尔县紧紧把握发展现代农业的主旋律,以高效、生态为目标,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促进了农业的持续增效和农民持续增收。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加快发展,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加快转变,对农业科技的需求愈加迫切、领域愈加广泛、种类愈加多样,对农技推广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为此,我县按照农业部、自治区的部署,不断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从最基础机构队伍抓起,解决好农业技术推广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在2010年进行了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现将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情况介绍如下:

一、主要的一些做法

(一)认真组织学习,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 《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构改革与建设的意见》(新政发【2010】25号)和《自治州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实施意见》(昌州政办发【2010】53号文件)文件下发以来,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县领导先后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好贯彻落实工作。我县农业部门认真组织学习区、州文件精神,积极主动工作,开展了调研摸底活动,为全面推进改革做了相应准备工作。

根据《自治州加快推进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实施意见》(昌州政办发【2010】53号文件)精神,通过召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座谈会,广泛搜集基层一线农技人员对改革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县农业局拿出《吉木萨尔县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并提交县人民政府讨论。

在此基础上,县人民政府专门下发了《吉木萨尔县加快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吉县政办【2010】71号文件)。建立健全运行高效、县管乡用、服务到位、支撑有力、农民满意的县、乡(镇)两级农业技术推广公益性服务机构,使其成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规范、专业人员队伍精干、推广经费保障稳定的新型农业技术推广体系。

(二)结合自治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县项目,建立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工作领导机构

吉木萨尔县高度重视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2010年,被确定为自治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重点县。

为了搞好自治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县项目工作,我县成立了由县长为组长,农业局、财政局、人事局、农业技术推广站、各乡(镇)等部门领导为成员的项目工作领导小组。项目领导小组下设项目管理办公室,办公室

设在县农业局,负责项目的日常管理、监督、协调工作;

(三)人员接管构成情况

按照吉木萨尔县编制委员会给全县农业技术推广部门总定编83人,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站定编25人(实有人员22人),占总定编30.12%。四乡五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定编58人,占总定编69.88%。这次四乡五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实际接管收回45人,其中:接管收回专业技术人员31人,非专业技术人员14人,非专业技术人员占接管收回专业技术人员31.11%;全县专业技术人员缺编16人。

1、年龄构成情况:目前县、乡(镇)接管收回在编67人中,其中:50岁(含50)以上15人,占人员总数22.4%;40岁(含40)以上25人,占人员总数37.3%;39岁(含39)以下27人,占人员总数40.3%;

在乡(镇)接管收回在编45人中,其中:50岁(含50)以上13人,占人员总数29%;40岁(含40)以上15人,占人员总数33%;39岁(含39)以下17人,占人员总数38%;

2、学历构成情况:全县本科学历20人,占人员总数29.9%;大专学历25人,占人员总数37.3%;中专以下学历22人,占人员总数32.8%;

在乡(镇)接管收回在编45人中,本科学历5人,占人员总数11%;大专学历22人,占人员总数49%;中专以下学历18人,占人员总数40%;

3、职称构成情况:全县高级农艺师8人,占人员总数12%;农艺师25人,占人员总数37%;初级职称20人,占人员总数30%,非专业职称14人,占人员总数21% 在乡(镇)接管收回在编45人中,高级农艺师4人,占人员总数9%;农艺师15人,占人员总数33%;初级职称14人,占人员总数31%,非专业职称12人,占人员总数27%

4、性别构成情况:男38人,占人员总数56.7%;女25人,占人员总数43.3%;

在乡(镇)接管收回在编45人中,男26人,占人员总数58%;女19人,占人员总数42%;

(四)结合《吉木萨尔县加快推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革与建设实施方案》(吉县政办【2010】71号文件)。制订和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制订了工作目标

我县按照年龄、学历状况、专业资格、技能水平等条件,实行人员聘任上岗制。建立了考核、培训等各项制度,并根据技术人员专业特长及工作职能进行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对工作目标和任务量化细化。制定了目标管理考评细则和奖惩办法,以服务绩效和农民增收为重点,把程序考核和绩效考核相结合,农业局通过调阅工作日志,向服务乡(镇)村领导、科技示范户、农民代表发放测评卡,对农技人员日常抽查、业务知识考试等方式,对农技人员工作职责完成情况及成效等进行综合考评。

围绕县上的重点产业,以加工番茄、马铃薯、瓜菜、玉米、小麦五个主导产业,成立了县农技推广专家组,选聘50名技术指导员,技术指导员实行分产业按乡镇服务制度,每名技术指导员负责10个科技示范户的技术指导;负责制定并实施分户技术指导方案,指导科技示范户应用新技术、新品种,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采集相关信息等。

遴选了各主导产业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主导品种在同类作物中的覆盖率占90%以上,主导产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的入户率达到95%以上。围绕主导产业遴选培育500个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植水平较高、乐于助人的农户,作为科技示范户。其中番茄90户、马铃薯110户、瓜菜100户、玉米100户、小麦100户。建设10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其中加工番茄2个、马铃薯2个、瓜菜2个、玉米2个、小麦2个。开展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使其成为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和农民科技培训基地,农情信息采集和传播基地。

(五)经费上给予了大力扶持

2010年12月,四乡五镇农技推广站刚刚实行“县管乡用”,是“净身出家”身无分文。县主管部门农业局根据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工作实际情况,从县上支农扶持奖励资金中,给每个乡(镇)农技推广站解决了5000元活动经费,解决了然眉之急。

二、主要经验体会

(一)领导高度重视是确保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的根本保证。

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量大、点散、面广,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超前谋划,及早安排,合理部署,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认识到位是基础。在工作中我们体会到,首先是对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工作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

一是通过广泛的宣传、培训和组织讨论,使农业部门和广大农业干部进一步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增强了责任感。二是对工作思路和目标任务的认识。结合自治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县项目做好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三是以确定的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为重点,同时搞好示范基地建设、示范户培育、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等落实工作。

(三)措施到位和突出工作重点是关键。

结合自治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重点县项目,做好我县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是农技推广由虚向实的转变过程。要达到预期目标,取得实效,各项措施必需切实可行,落在实处。我们的体会:一是要找准切入点,使主推技术、主导品种符合实际,满足农民的需求;二是要落实技术指导员包户责任制,保障工作经费和下乡进村入户的工作时

间,建立促使农技干部常下乡的长效机制;三是要坚持以示范户和辐射户的满意度为标准,开展绩效考评,对技术指导员和示范户实行动态管理;四是要坚持以村为载体、户为核心的工作方式,充分调动和发挥农业部门和科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五是要整合资源,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广泛宣传是确保项目工作顺利开展的基本前提。示范县项目工作覆盖面大、群众参与度高,由于宣传到位,发动充分,从而把技术指导和科技示范户的思想统一到国家的决策部署上来。

通过乡(镇)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深入,将进一步完善和巩固吉木萨尔县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县、乡(镇)、村农业科技试验示范推广网络,建立竞争上岗制度、农技推广责任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知识更新制度等基层农技人员管理机制和基层农技推广运行机制,完善“专家—农技人员—科技示范户”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快速通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和吉木萨尔县农业发展水平。

三、存在的问题:

(一)、乡(镇)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特别是特色农业、设施农业、重点产业的专业技术人员严重缺乏。面对各乡(镇)设施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引进新品种、新技术 的推广指导、咨询、试验、示范等方面的工作,工作量非常大,与需要相比力量明显不足。不能完全适应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不能满足农技推广工作的发展和需要。急需解决专业技术人员严重不足的问题。

(二)农技推广人员专业结构不够合理,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的比重较大。专业技术人员年龄老化、知识老化日趋严重。由于乡镇基础设施差,多年来配合乡镇中心工作,荒废了专业技术的学习、交流和深造。因而存在知识老化、专业不专,技术不精,素质提高缓慢的问题,脱产学习、培训机会少,管理干部的业务水平和专业水平比较低,难以完全适应新形势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业务水平和管理水平急需有待提高。

(三)经费不足,开展正常工作缺乏保障。农技推广站虽然是财政拨款机构,但除工资发放外,办公用经费有限,多年来没有交通工具,没有差旅费、交通费,干的多自己贴的多。技术推广工作举步维艰。

(四)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工作生活条件改善缓慢。目前,全县四乡五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大多数农技推广站的固定办公用房和生活用房已成为危房。各别乡镇借助乡镇政府的办公室办公。没有固定的办公用房。

(五)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改革与建设工作,涉及面比较广,政策性比较强,遗留的问题比较复杂。主要表现在:

一是固定资产登记造册归属移交问题。二是债权债务处理移交问题。三是技术人员的管理、考核难度比较大。

四、今后的打算: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实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2、强化措施,抓好各项工作落实,①认真按照实施方案完成各项工作;②强化宣传,提高工作实施的浓厚氛围;

3、把握重点,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①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②要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③要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以示范促带动。④要抓好队伍建设。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2

关键词: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建设现状,展望

在《农业技术推广法》的新形势下,对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也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所以,应该对之前进行的农技推广服务工作进行全面总结,明确新形势下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建设新目标,在实际工作中进行服务创新,优化措施,从而推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长远发展。

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改革对农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为农技推广服务提供了指导依据,推动了农技技术的实际开展。在农技推广工作中,对新技术的引进、农业新品种的应用、病虫害防治以及配方施肥等方面有着重大意义。

1.1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进步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是一个公益性、长期性以及综合性的组织,主要是为广大的农民和农业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服务,也是将具体的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操作技术的主要阵地和载体。通过该组织,能够将一些农业的科研成果具体实施和推广,对基层农业生产部门的培训、指导和咨询提供了依据,并通过培训、示范以及实验的方式具体实施,促进新技术和农业新品种的大范围推广。据相关数据统计,经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建立,充分利用了最新的农业科研成果,截至到2014年,我国的农作物良种覆盖率高达96%,病虫防害率达到了30%,农业科技的贡献率达到了56%。

1.2 保障了国家的粮食安全和正常供给

通过对基层农技的推广,大大提高了我国的粮食质量以及粮食供给。比如通过开展绿色增产模式的创建,提高了作物的抗旱、抗虫能力,对种植物进行了专业化的统防统治,有力地促进了耕地的建设并利用科学的方法根据土方的实际情况实施施肥。有效地利用了各种资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的出产率,从而实现了农业的持续增收,保障了我国粮食的持续供给和粮食安全问题。

2 农技推广改革建设所取得的成效

2.1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保障力度逐渐加大

自从2007年中央下发的一号文件中提出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工作进行进一步贯彻落实以及出台“一个衔接、两个覆盖”政策以来,农业部在得到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不断加大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保障力度,推动了我国农技推广体系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已经对全国种植业系统的基层农技人员进行的财政工资预算,加大了财政对农技推广的财政保障力度,进一步促进了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的稳步开展。

2.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得到提高

早在2013年,我国农业部就开始计划并实施了对农村基层的技术推广服务人员的培养计划,并针对各个地区的特点,采取了强有力的培训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比如湖南省的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当地的农业大学展开了合作,并对乡镇的骨干成员进行系统的培训和学历提升,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得到很大改观。

3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展望

尽管当前我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对基层农机推广工作也给予了新的期待。在新时期,基层农业技术的推广服务工作将通过不断地探索和问题的解决,更加符合农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3.1 体制机制得到优化,农技推广活力得到加强

在继续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制改革背景下,加强县级和乡镇的农技推广体制改革,从而加强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的管理和指导。使相应的工作得到落实,县乡农技推广机构的整体功能得到优化,实行目标管理,将推广职能实行量化和细化,建立建全考评机制,让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工作更加符合推广标准,满足农业发展的技术需要。

3.2 实现规范管理,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得到提升

经过人才和相关技术人员的不断培养,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人员的质量势必会得到持续提高,继而构建出一支具有活力、业务能力强、思想素质高以及专业素质过硬的农技推广服务队伍。根据各个农业地区的生态特色,实施规范管理,对产业的特色、生产规模以及区域布局等进行科学的构建。经过长时间实施和坚持科学的态度,市、县、乡等多个部门的共同努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将得到不断提升。

4 结语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3

会议对2012年项目启动落实情况进行了详细的安排和布署,要求各位科技指导员能够把这次会议精神贯彻落实到今年的工作中,有计划、按步骤地做好示范县项目各项工作。要以这次会议为新的起点,重点遴选好科技示范户,与示范户搞好面对面对接,且搞好技术指导对接,为全年工作圆满完成打下坚实基础。 (桦甸市农业局 鲁相臣 李姝 供稿)

集安市将全力创建特色精品乡镇

为了全力抓好创建精品乡镇工作,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集安市创建精品乡镇实施方案》,并于8月21日召开了全市推进新农村建设暨创建精品乡镇启动大会,决定从今年下半年开始至2015年,利用二年半的时间,分三个阶段,包括基本达标阶段、全面建设阶段、提档升级阶段,将乡镇政府所在地打造成镇容镇貌整洁、生态环境优美、地方特色浓郁,能充分体现集安特点和亮点的精品乡镇。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阳光工程培训学员考察黑木耳种植先进基地

为进一步增强学员对国家阳光工程食用菌工专业培训的了解,提高黑木耳种植实用技能,8月7日,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组织85名培训学员到和龙市发展规模最大、种植户最密集的头道镇长仁村,进行了实地考察学习。在种植基地,学员们认真听取了种植大户由少到多的黑木耳种植发展过程,并与种植大户进行了交流学习。通过此次实地考察,不仅使学员们开阔了眼界,学到了经验,也大大提升了他们的种植热情,为和龙市阳光工程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和龙市特产管理总站 王丽华 供稿)

通化市着力提高拖拉机、联合收割机“三率”水平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4

2008-07-31 信息来源:云南省楚雄州人民政府

视力保护色:【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各县、市人民政府,州直有关部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云政发(2007)85号)精神,做好新形势下我州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就改革和加强我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重要意义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设立在县、乡两级为广大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截止2007年底,我州有县、乡两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703个(县级389个,乡镇314个),核定事业编制6103名(县级3683名,乡镇2420名),实有科技人员5665人(县级3327人,乡镇2338人)。长期以来,我州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在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防治动植物病虫害、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提高农民素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全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农业市场化、标准化、科技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对农科技术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州现行农技推广体系中存在的职能不清、机制不活、素质不高、保障不足、队伍不稳、积极性不高等问题,已经不能适应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当前我州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从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的特点和任务看,农业科技的作用将越来越突出,地位越来越重要。全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的安排部署,从发展现代农业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改革和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科学谋划,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不断巩固和强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基础地位和作用,更好地为“三农”发展服务。

二、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总体目标。立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通过明确职能、理顺体制、优化布局、充实一线、创新机制、强化保障等一系列改革措施,逐步构建起以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科部门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分工协作、服务到位、功能完善、机制灵活、运转协调、充满活力、农民信赖的多元化的新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农业农村经济全面发展提供有效服务和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坚持精简高效,科学设置机构,优化队伍结构,合理配置农业技术推广资源;坚持政府主导,支持多元化发展,有效履行政府公益性职能,充分发挥各方面积极性;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鼓励各级进行探索和实践;坚持统筹兼顾,与县、乡机构改革相衔接,处理好改革和稳定的关系。

三、稳步推进全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

(一)强化公益性职能。我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是国家公益性的事业单位,其承担的公益性职能主要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和林木病虫草鼠害、动物疫病、有害生物及农业灾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机安全监理;农林水资源、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森林火灾的预防和扑救,森林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管理,农村能源建设的服务、指导,野生动植物的保护管理;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安全管理、水土保持和防汛抗旱技术服务等。强化公益性职能是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的立足点,各县、市要根据当地农业产业发展需要和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要求,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应承担的公益性职能进行明确细化、分解和落实。

(二)合理设置机构。各县、市要根据当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种植业、畜牧业、渔业、农机化、水利、林业等行业特点,本着方便农民、有利于业务指导、有利于有效管理、有利于调动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积极性的原则,对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职能进行细化,因地制宜、科学设置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县级要本着科学合理、集中力量的原则,根据县域农业产业特点、森林资源、水系、水利设施分布和政府财力等情况,因地制宜综合设置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全州乡镇统一单独设置农业、林业、水利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机构按照《关于理顺州县市畜牧兽医管理体制的通知》(楚编发(2006)56号)的要求设置。农村经营管理机构不再列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其中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村集体资产财务管理等行政管理职能列入政府职责。乡镇农村经济统计职能划入乡镇统计站,农村经营管理人员调整充实到相关事业站所。

(三)理顺管理体制。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为便于县级主管部门整合县乡技术力量,加大对优势特色产业的培植,确保重大农业、林业、水利工程项目的实施,全州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实行以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为主管理的方式。在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林业管理站、水利管理站、畜牧兽医站的人员管理上,各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既有分工,又要相互协调配合。人员录用(聘用)、调配、职称(职务)晋升和业务经费由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负责,工作安排、考勤等日常管理和考核由乡镇人民政府负责。县级主管部门在对乡镇农科人员录用(聘用)、职称(职务)晋升和工作调配上,要充分听取乡镇人民政府的意见,乡镇人民政府在具体工作安排和考核中也要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在工作职责上,县级业务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提供服务和支持;乡镇人民政府主要负责综合协调和监督,并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条件。县级主管部门和乡镇人民政府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对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管理和指导,注重协调和沟通,体现管事与管人相结合,确保机构有事管,人员有事干。

(四)科学核定人员编制。根据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承担的职能和任务,合理核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编制。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上划管理、实行县级派驻后,其编制上划主管部门,实行单列,同时仍列入乡镇事业编制总额管理;各县、市基层农业推广机构保留原核定的人员编制不变,县、市编制部门要在保留的人员编制内,进一步实行分类管理,明确县级机构和派驻乡镇机构的编制,明确专业技术人员编制、管理人员编制、工勤人员编制,并严格控制管理和工勤人员编制。原则上派驻乡镇机构不核定工勤编制,管理人员由专业技术人员兼任,现有工勤人员要通过退休等自然减员逐步消化。要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要明确在编在岗人员和超编人员,并进行永久性公示。要积极做好超编人员的分流安置。为保证公益性职能的履行,应确保在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人员不低于全县农业技术人员总编制的2/3,专业技术人员占总编制的比例不低于80%.要保持各种专业人员之间的合理比例,防止简单的合并。

(五)创新人事管理制度。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后,人员实行聘用制,参加竞争上岗的在编人员,应具备竞聘岗位相应专业学历或取得国家相应职业资格证书;同等条件下,应优先聘用在编在岗农业技术推广人员。聘用办法由各县、市人事部门会同相关部门制定并具体组织实施。

(六)提高队伍素质。为适应科技进步、产业发展和农民需求变化,各县、市要制定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规划,有计划、有目的地搞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技术培训,建立经常性的培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其专业水平和能力。要制定具体措施,促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参加继续教育和业务培训。要进一步落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技术职称评定和相关待遇等政策,对长期在乡镇工作且成绩突出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给予适当倾斜。要重视吸引优秀人才从事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不断提高基层农业技术推广队伍的整体素质。

(七)建立健全考评制度。各县、市要建立健全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和考核体系,探索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人民政府、服务对象3方共同考核一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新机制。各县、市要将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实绩作为主要考核指标,将农民群众对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的评价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将考核指标量化、细化,严格工作业绩考核,形成长效管理制度。要建立优胜劣汰的机制,对连续3年考核不合格的人员,不得继续聘用。要落实收入分配政策,建立健全激励机制。

四、强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保障措施

(一)切实保障经费供给。各县、市要采取有效措施,立足当地实际,根据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的需要,切实保证对基层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财政投入。财政部门要将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基本支出及履行职能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同时,要积极支持重大农业技术措施推广、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培训、农作物和林木病虫害及动物疫病防治、农情统计、森林防火、汛情旱情监测等工作。各县、市要在整合现有资产设施的基础上,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对原有设备的维护更新,逐步配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适应公益性职能要求所必需的服务设备,提高服务现代农业的技术装备水平,改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条件。

(二)加强资产管理。改革中,要切实加强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管理,防止国有资产平调和流失。对现有乡镇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的资产要进行评估认定和清产核资,确保公益性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拥有相应的推广设施条件。对用于经营性服务的国有资产可进行剥离,剥离后可出租或出售,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租赁或出售给现有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中自愿领办、创办农业经营性服务实体的人员。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过去开展经营性服务所形成的历史债务,要在明确债权债务的基础上,分类处置,逐步化解。

五、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

这次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是一项基础性、全局性工作。各级各有关部门要以高度负责的精神,求真务实的作风,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务必抓紧抓好抓实各项工作,确保全州改革工作于今年10月底前全面结束。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政策性强、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各县、市要高度重视,组建专门的领导机构和强有力的工作班子。县、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是第一责任人,要集中精力,主动加强协调,亲自参与调研、制定方案等工作,及时发现和研究改革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州、县两级农业、林业、水利、编制、人事、财政、发展改革、劳动保障等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改革工作,确保改革按时完成。

(二)深入调查研究。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关系到广大农业科技人员的利益,关系到机构设置和经费保障等重大问题,必须高度重视,慎重对待。各县、市要根据国务院、省、州的文件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准确掌握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实际情况,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明确改革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环节,特别是对改革中可能遇到的重大问题,要组织开展专题调研,真正把情况摸准摸实摸透,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确保农技推广体系人员队伍稳定,为改革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认真制定实施方案。各县、市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紧紧抓住机构设置、人员编制、财力保障、竞聘上岗等关键环节,认真研究政策措施,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基层

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实施方案和相关配套政策。8月15日前各县、市要制定出初步实施方案,报经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审批后,组织实施。

(四)加强指导,抓好督促落实。州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各成员单位,特别是农、林、水、编办等部门要加强对各县、市改革工作进度、制定实施方案等各个环节的督促指导,及时帮助各县、市研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为加强对各县、市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工作的督促指导,州人民政府将派出督导组对各县、市进行督查指导。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5

乡镇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定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政府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的桥梁和纽带,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专门出台了《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国发【2006】30号)文件,中央一号文件亦多次将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纳入工作重点,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先后出台了《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改革和加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湘政办发〔2007〕15号)和《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农业厅等单位关于改革完善乡镇农技推广服务机构的实施方案》(湘政办发〔2010〕71号)文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此次我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确保改革与建设任务的全面完成。

一、我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目前的现状

我区现有三个乡农技站,其中:桂花园乡农技站实有编制4人,现有占编人员3人,1人为技术人员,2人为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人员中2人从事计划生育工作,1人从事民政工作,农技站站长由文化站站长兼任;横岩乡农技站实有编制3人,现有占编人员3人,2人为专业技术人员,1人非专业技术人员,占编人员中1人接近退休基本没有上班,1人在上海成家,长期在外,只有1人从事农技工作;常青乡农技站实有编制3人,现有占编人员2人,2人都为非专业技术人员。三个乡农技推广经费没有纳入财政预算,难以得到保障,没有必要的检验检测仪器,服务手段落后。

二、加强我区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推进,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要求越来越多的高素质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深入基层与农民对口加强技术指导。近年来,由于农业投入品的滥用,对农业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特别是高毒、剧毒农药的使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人民群众身体健康难以得到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药监管、农业环境监管越来越重要。当前,我区农业正处于转型期,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加强农业环保和农药监管是当前我区农业与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针对我区现行基层农技推广体制存在的问题,深化农技推广体制改革和建设,是我区农技推广体系向前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对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要工作要求,中央和省级财政将对此项工作搞得好的县、市、区每个基层农技推广站给予5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务必引起我区各部门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重大意义,确保该项工作顺利完成。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6

关于做好2010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

示范县总结工作的通知

有关县(市、区)农委、农技推广中心:

为了扎实做好本年度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总结工作,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联席会议办公室对总结工作提出如下要求。

一是提升总结水平。各示范县应改变以往的总结形式,要按照农 业部有关文件精神和要求,结合实施方案和工作进展情况,对全年示范县工作有一个系统研究,要总结一些在推进和保障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正常运行,充分发挥和调动农技人员履行公益性职能的好做法、好经验、好机制和好模式。要用新模式、新机制运行后的数据变化、农民和地方政府的反映,来检验这种机制和模式,或者做法的效果。要做到有理有据。

二是增强总结前瞻性。通过总结工作,既要找准工作中的经验和

典型,也要找准存在的具有关键性和制约性的问题,包括体制机制和制度层面的问题。要剖析其产生的原因,要结合本地实际,研究解决的本法和措施。要研究并提出一些解决体制或制度性问题的办法。要结合“十二五”发展规划,提出示范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

三是主要领导挂帅。示范县工作进展两年了,国家给予了前所未 有的支持。各农委和农技推广中心一把手要把总结工作作为近期的主要工作加以推进,组织有关人员,在调研基础上,拿出有分量的总结报告。各个县市区可以形成若干个单独材料,宣传农技指导员、科技示范户、试验示范基地、村级农业科技服务站、多元化农技推广典型等。

四是填好情况统计表。本次总结中的相关数据基本上用统计表的形式体现出来了。所以,各单位要再仔细研究统计表的基础上,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填写,并注意各表之间数据吻合问题。

五是总结上报时间。总结材料、统计表应由县农委盖章后,在11月20日前将纸样材料报省农委科教处。同时上报电子版材料。电子信箱:。联系人:谢永坚。联系电话:0451——82615472。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7

一、理顺管理体制, 人员情绪稳定

自十七大以来, 黑山县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坚决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强了对科技人员的培养和管理。各乡镇组建农业技术推广站, “人、财、物”三权归农村经济发展局。经费形式为财政全额拨款。免除农技人员的后顾之忧。黑山县已建立健全有利于充分发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作用的管理体系, 形成了以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为主导的服务体系, 县农村经济发展局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对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事实管理和指导。

二、强化了公益性职能

随着公益性职能的确定, 进一步明确了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病虫草鼠害、有害生物、农业灾害的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公共信息和培训教育等公益性职能, 实行了政、事分开, 使农技人员的全部精力投入到公益事业中来, 不参与任何经营活动, 有利于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推广普及。

三、合理设置机构

人事部门核定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所需编制, 实行人员编制实名制管理, 因事设岗, 定岗定编, 全县21个乡镇成立21个农业技术推广站, 独立法人单位, 一乡一站, 每个乡镇3人, 一个站长, 两个站员。并明确基层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职责、任务和要求, 将农业技术人员的工作量和进村入户推广技术的业绩作为年末考核指标, 建立优胜劣汰的评聘机制, 鼓励农技人员深入第一线开展农业技术推广工作。黑山县现有农业科技人员95人, 其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32人, 21个乡镇农业技术推广站63人, 均已定岗在编。高级农艺师和农艺师占60%以上, 是一支专业技术力量较强的队伍。在推广新技术新品种和培训新型农民方面, 加大了投资力度, 建立了基层农业技术人员包村联户制度, 形成农业技术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农户的科技入户机制, 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四、工资经费得到保障

基层农技推广站定性为公益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 工资和业务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 实行全额拨付, 改变了过去因乡镇财政状况紧张出现工资和业务经费拖欠现象的发生, 不仅调动了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也为农技推广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资金保障。

五、制度的建立, 农技推广人员有了工作动力

有改革就有新制度的建立。多元化农技推广制度、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制度、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工作考评制度、农技推广人员责任制, 这些制度的建立是农技推广人员工作的动力, 工作不再应付了事, 干和不干不一样, 干好干坏有区别。明确人员职能, 按栽培、土肥、植保等分工确定工作责任制。如:每年开展1项以上新品种、新技术的示范推广;在责任区内建立一个科技示范基地, 联系一家农民专业合作组织、10户科技示范户的专业技术服务;年组织农民培训100人以上, 举办或参与举办科技示范户参加的现场指导会4次以上;全年下村入户时间100天以上, 入联系户户均不少于5次;报送或发布农业生产及科技信息20条以上;完成年度业务工作分析报告1篇以上。到上级部门培训基地的培训, 不但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了培训, 拓宽了知识面, 增长了业务水平, 同时也加强了乡镇之间的交流, 一些好的经验也可以得到推广。基层农技人员的积极性和工作责任心极大地提高了, 工作更加主动、服务更加周到, 业务能力得到加强, 各乡镇农技推广站的工作受到广大农户的认可, 地位和作用越来越明显。

六、创新推广理念, 拓展推广服务内涵

建立现代农技推广体系, 首先要实现推广理念创新, 由“服务政府”向“服务农户”转变, 将提高农民素质、提升农产品的竞争力, 作为农技推广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两个落脚点。全方位服务和满足以“农户”为代表的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需求, 拓延农技推广的范围和方式。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8

关键词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问题;对策;四川省达州市达川区

中图分类号:F324.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6)09--02

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是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加强农技推广工作,着力提升农民科学种养水平的重要举措。2009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已连续7 a实施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在改革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完善,取得了较为十分明显的成效。

1 成效与问题

1.1 实施成效

达川区严格按省农业厅要求,强化组织领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扎实高效推进了项目工作。一是理顺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管理体制。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全部由以块管理为主变为以条管理为主。二是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管理制度健全。完善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聘用制度、农技推广工作责任制度、农技人员培训制度、多元化推广制度等。三是确定了主导产业和主推技术。明确了水稻、苎麻、蔬菜、水果、玉米和马铃薯6大主导产业,6大产业7年共推广主导品种195个和先进实用新技术89项,科技示范户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入户率和到位率达到100%,辐射带动户到户率和到位率达100%。四是选聘了技术指导员。每年均组建了20名以上成员的专家组,7 a共选聘技术指导员756名。五是认真遴选科技示范户。7 a间在麻柳、福善、檀木、赵家、大堰和金檀等32个乡镇316个行政村认真遴选了科技示范户7 530户,科技示范户示范面积2 434.73 hm2,示范户辐射带动户近8.0万户,辐射带动面积1.192万hm2;六是抓好科技示范户培训。对7 530户科技示范户全部进行了集中培训,送发了各种技术资料近5万份。七是扎实创建示范基地。6大产业共创建示范基地32个,面积达1 864.4 hm2,示范引导作用明显。八是基层农技推广能力建设不断加强。依托项目的实施,自2011年开始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共计投入450万元,对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进行农技推广能力建设,5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农技站推广条件不断加强,办公条件有所改善。九是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据测产,7a间6大主导产业的7 530户科技示范户667 m2平增产5.3%,共增收378.4万元,667 m2平增收103.6元,户平增收502.5元。达川区麻柳镇2015年22.4 hm2水稻科技示范户核心示范片,667 m2平产量825.3 kg,比辐射户667 m2平产量567.8 kg,667 m2平增产257.5 kg,667 m2平增产45.3%。

1.2 存在问题

1.2.1 基层基础不强

2000-2012年,达川区乡镇农技站实行块管理为主。期间,办公条件、基础设施受到较大冲击,主要表现在:一是办公场所被占有或拍卖,据调查,2000-2009年,全区54个乡镇农技站办公用房中,有32个被占作他用或拍卖,致使他们办公无场所、服务无场地,只能与乡镇其他部门联合办公或由乡镇指一间办公室办公;二是农技推广设施设备等普遍不全,农技推广培训设施、办公设备、实验仪器、检测设备等残缺不全或遗失,农技推广工作服务无手段、无设备、下乡无工具,农技推广工作全靠“一张嘴、二条腿”的原始服务手段来进行和完成。可喜的是自2011年以来,达州市达川区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的实施,54个乡镇农技站条件建设才得到一定改善。

1.2.2 示范户遴选不当

受项目物化补助的诱惑,个别乡镇、村、社在示范户遴选上任人为亲、弄虚作假。表现在:一是个别村、社干部把积极性不高、示范作用不强的亲戚、朋友上报为示范户;二是一些村、社干部在上报示范户名单时,应付了事、闭门造车,把本不应作示范户的人或外出打工的人上报为示范户;三是个别村、社干部把自己的家属、子女同时上报为示范户,“一利多占”。

1.2.3 部门配合不力

达川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涉及水稻、苎麻、水果、蔬菜、马铃薯、玉米6大主导产业,具体实施单位有区农广校、区种子站、区农技站、区茶果站、区蔬菜站、区经作站和32个实施乡镇农技站,范围广、部门多,因此在相关部门、相关工作的协调配合上存在一些不足。如信息的上报、材料的收集、入户指导的协调等。

1.2.4 入户指导不深

756名技术指导员涉及多个区级部门和32个乡镇农技站,思想认识、人员素质、工作责任等不一样,加之日常工作、生产经营与技术指导时间冲突等原因,致使进村入户指导的力度和深度不一。一些技术指导员往往重点(示范点)、重近(离场镇较近)、重边(公路边)示范户的指导,入户指导时间和入户指导质量参差不齐,并存在偏角、死角。

2 对策与建议

针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有效实施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笔者认为需采取以下四个方面的措施。

2.1 强化投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乡镇农技推广机构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性服务组织,是党委政府为农民提供农业技术服务的第一平台。为此,各级应加大对乡镇农技站的建设力度,实现乡镇农技站工作有场所、服务有手段、下村有工具。一是地方财政每年应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设备建设,逐年逐乡打造,整体推进;二是项目中用于乡镇农技站设施建设的专项资金比例偏低、金额偏少,应适当提高;三是可以在粮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项目中适当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乡镇农技站基础设施建设。

2.2 强化责任,加强示范户遴选

一要严格把握示范户的标准,把那些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种养加等水平较高、群众公认、乐于助人的农户选为示范户;二要认真开展摸底,切实摸清乡镇农业特色产业和有代表性农户的基本情况,不能完全依靠社、村、乡(镇)层层上报名单,否则,一旦项目下达实施,示范效果将会大打折扣;三要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把种养大户、《绿色证书》和《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证书》获得者、加工大户、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选为示范户;四是示范户一定要经相应的民主程序确定,名单上报后,区、乡要派专人深入示范户逐一核查真伪和是否具有代表性。

2.3 强化考核,增强部门协作力

一是区农业局要加强对区、乡项目实施单位的组织协调,进一步明确各自单位的目标任务和工作内容;二是项目实施单位要各自确定专职人员专抓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材料上报、信息收集、档案管理等项目工作;三是对项目实施单位和专职人员的考核拉开差距,逗硬考核。对项目实施工作不力、材料上报不及时、下达工作不按时完成的单位和个人要予以批评,并对项目实施单位扣减项目工作经费,对个人扣减绩效考评资金。对项目工作完成好、材料上报及时、管理规范的单位和个人要增加工作经费和绩效考核资金。

2.4 强化督查,深化入户指导力度

一是制定行之有效的考核办法。将示范户的满意度和指导后产生的效益,作为技术指导员绩效考评的重要指标。对成绩突出的个人和单位给予奖励,对绩效不明显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通报批评并实行末位淘汰。二是区农业局组织专人定期不定期地深入示范户进行随机抽查,特别是对边远的示范户进行抽查,确定技术指导员服务是否到位、效果是否明显。抽查结果作为技术指导员考评的重要依据之一。三是对考核结果实行公示,接受广泛的社会监督。

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探析 篇9

摘要 阐述了江西省修水县基层农技体系改革前的基本情况及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分析了其取得的初步成效,指出其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当地农技体系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 基层农技体系;改革措施;成效;问题;江西修水

中图分类号 F32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03-0386-02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践科教兴农、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对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意义重大[1-2]。2010年开始,修水县以被农业部列为“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示范县”为契机,全面启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工作,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三权’归县、财政保障,双重管理、以县为主”的思路,雷厉风行抓改革,不遗余力搞建设,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为农服务水平得到切实提升[3-4]。改革前的基本情况

修水县是一个山区农业大县,辖36个乡镇,农业人口69万人,耕地面积3.73万hm2。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前,全县分设有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茶叶办和隶属县农工部的农村经营管理科,36个乡镇均设有农技站、畜牧水产站、蚕桑站、农机站、经管站五大站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有编制336人,在编人员239人。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弊端日益显现,已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对农技的新要求。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管理体制落后。36个乡镇均建有五大站,建站成本高,农技人员资源分散,无法形成良好的工作合力。二是基础设施薄弱。由于投入经费没有保障,基础设施十分薄弱,整体处于“既无钱养兵、更无钱打仗”的困境。三是队伍建设滞后。现有农技人员普遍年龄偏大,学历较低,观念不新,专业知识不足。四是运行机制缺失。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没有彻底分开,普遍重经营轻推广,工作错位、缺位,科技推广难以深入。推进改革的主要措施

2.1 加强领导强保障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并把此项工作作为加快农业发展重中之重的工作来抓。县委书记、县长多次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召开会议进行调度,并到部分乡镇检查督查。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推进改革工作。做到“五个一”,即一把手负总责,每星期一调度,半月一通报,涉农会议必讲内容之一和领导下乡必看内容之一。在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全县很快形成上下齐心、群策群力的改革氛围,增强推进改革的信心和动力,确保改革与建设工作的顺利推进。

2.2 多方联动聚合力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涉及面广,面临各种困难和问题。为此,修水县建立了多方联动的工作机制,形成同心共举、齐力合为的工作局面。将全县36个乡镇分为3个工作组,分别由农业局、畜牧水产局、蚕桑局局长担任工作组组长,分管副局长及相关人员分别交叉参与3个工作组。工作组对所分工乡镇综合站建设全程负责,发挥主心骨的作用,而各乡镇充分发挥主力军的作用。财政上做到“三个保障”,即保障农技人员工资全额发放,保障每年每个乡镇2万元工作经费,保障一次性60万元建站经费。

2.3 把握重点抓推进

为确保改革和建设的顺利推进,修水县突出工作重点,着力抓好5个关键环节。一是清产核资,夯实基础。成立清产核资工作组,全面开展清产核资工作,为推动改革与建设奠定基础。二是先行试点,总结经验。3个工作组分别牵头完成太阳升、黄沙、西港3个乡镇综合站建设试点工作,及时总结经验,为全面推进打下基础。三是全面铺开,规范建站。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改革与建设,推进建站工作。对综合站建设做到“六统一”,即:统一标准、统一设计、统一制作、统一采购办公桌椅、统一人员调配机制、统一建站时间节点。四是健全机制,明确职责。切实加大综合站内部管理力度,做到“三个一”,即挑选一名好站长,打造一支好的队伍,强化一项服务职能。五是科学考核,强化管理。制定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和服务对象三方考核制度,并将农技人员全年工资的20%作为绩效工资,由主管部门根据考核情况发放,大大增强农技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2.4 发展为本增实效

农业技术推广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桥梁和纽带,是促进农业生产力发展的最有效措施。改革和建设的立足点和落脚点无疑都在“发展”二字上。为此,修水县紧扣发展抓改革,着力借改革之力破解农村发展的难点。一是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快速通道,促进产业发展。根据产业结构特点,重点抓好10个县级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每个农技人员对接和培育10户科技示范户,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二是加强科技指导服务,促进农民致富。规定每个农技人员进村入户技术指导每年不少于150 d,帮助制定生产计划,指导科学种养,解决生产难题,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切实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取得的初步成效

自全面启动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工作以来,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实现了“有地方办事,有钱做事,有人管事”。全市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现场会在修水县召开,对该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3.1 综合建站全面到位

全县36个乡镇已全部将原农技、畜牧、蚕桑、经管、农机等5站整合为1个农技推广综合站,均设有“三室一厅”,即办公室、培训室、设备仪器室和咨询服务大厅。全县统一购置办公桌椅263套、报刊资料架36个等设备,统一制作了综合站站牌及各项制度牌、门头和背景标志,根据实际情况对原有站房进行适度的维修和装修,部分综合站还安装了电子显示屏,全县基层农技推广综合站已面貌一新。

3.2 人员管理落实到位

36个综合站站长按照乡镇政府和民主推荐,由县农业局、蚕桑局、畜牧水产局和经管科联合考察和联合发文任命;全体农技人员实行统一办公,到岗到位;在站长负责制下,分解任务,明确目标,责任到人,并建立和健全包村联户责任制等管理制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

3.3 工资经费保障到位,服务能力大幅提升

全县140名基层农技聘用人员基本工资和补贴工资已按全额标准补发到位,下拨工作经费72万元,平均每个综合站2 万元。通过综合建站增强了农技人员的整体力量,促进了工作的开展。特别是在病虫害防治和畜禽疫病防治工作中,改革成效在实践中得到充分检验,农技队伍战斗力增强。存在的问题

虽然修水县的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推进较快,成效明显,但仍存在一些不足,必须进一步破解难点,打造亮点,切实提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实效。

4.1 农技队伍力量薄弱

修水县基层综合站总编制数为336个,缺编97人,且5年内退休48人,必须按逐年补充的原则,补充基层农技人员。

4.2 科技素质有待提高

现有基层农技人员年龄普遍偏大,学历偏低。35岁以下占10%,50岁以上占43%;高中和中专学历占72%,初级职称及以下占85%。由于经费不足,农技人员难以继续深造,普遍存在知识老化、思路不宽的问题,缺少特色作物、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及营销示范推广的科技人员,缺乏懂市场、会经营、能管理、直接参与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复合型、综合性的农业科技人才,很多基层农技人员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4.3 基础设施陈旧落后

修水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原有站房基本是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建设的,已年久失修,面积不达标,检验检测设备、交通设备、信息设备等基础设施陈旧落后,还有部分基层站靠租用房屋作为办公场所,因陋就简,特别是农技人员居住条件差,给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参考文献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10

(人保财险监利支公司)省政府办公厅鄂政办发[2011]42号文件关于《湖北省农村全能服务“十二五”全覆盖规划纲要》的通知精神,要求在“十二五”期间,水稻、奶牛、能繁母猪、两属两户农房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农民工意外伤害保险覆盖面达到50%,农村小额人身保险覆盖面达到80%,为农户提供小额信贷保险营造绿色保险环境。为认真贯彻文件精神,结合我县农业保险发展现状,规范执行落实政策的行为,使“三农”保险惠民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针对当前工作人员力量薄弱,基层网络不健全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方案:

一、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原则和目标

(一)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引导,责任共担。把政策性三农保险作为落实国家惠农政策的一项政治任务,严格遵循“政府引导、商业运作”的运行机制,强化各级政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作用,强化职能部门的深度参与和协同配合职责,着力形成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经办机构对政策性保险责任共担的农业保险运行机制和服务体系。

2.坚持依法合规,长期有效。通过完善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的组织领导和考核力度,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服务网络和服务队伍,着力解决农业保险收费难、理赔难等症结问题,建立农业保险规范发展的长效工作机制。

3.坚持因地制宜,注重效率。考虑我县农业保险发展实际,在完善健全现行运行模式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控制成本,注重效率,合理选择农业保险服务体系建设的办法和途径,确保 “四到户、两公开”落实到位,即:承保收费到户、保险凭证到户、保险理赔到户、保险赔款到户;保险承保情况公开、保险赔款公开。

(二)工作目标

1.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组织机构。在完善县政府政策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的同时,成立乡镇(管委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组建村级农业保险工作辅助网络,进一步加强政府对农业保险工作的组织领导。

2.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运行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保险办公室和相关部门工作职责,建立落实政府对农业保险机构和网络的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机制。

3.进一步完善农业保险工作服务措施。依托乡镇(管理区)、村行政力量,加强农业保险机构网络和队伍建设,补充完善农业保险信息采集、承保收费、凭证发放、损失核定、赔款支付等服务举措,进一步提升农业保险服务质量。

二、组建工作专班

(一)成立由分管县长为组长的三农保险领导小组, 财政局、民政局、人社局、农业局、畜牧兽医局、气象局、保险公司等单位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 办公室工作由政府金融办牵头负责,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乡镇(管委会)组建乡镇级“三农”保险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包括:乡镇分管领导、镇农办、财管所、农技站、兽医站、保险公司等单位和部门的人员各一名。

(三)、组织镇、村保险站、点人员,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各级政府 关于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系列文件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农业保险基层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工作步骤和试点

(一)、步骤:

第一步,成立乡镇(管理会)农业保险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开展日常具体工作.第二步,选聘合适的站点负责人和协保员

各乡镇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除了由一名乡镇领导担任主任外,还可选聘一名站点负责人,每个村选聘一名协保员,建议以村会计为主要人选在乡镇政府农业保险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领导下开展工作。站点负责人主要职责为:

1.统一协调乡镇涉农部门间的保险事务,完成农业保险工作任务; 2.负责组织开展本辖区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工作;

3.负责向各村农业保险负责人员收集农业保险费,核对整理各村分户清单上报县区支公司;

4.负责从县支公司领回保险凭证并分发至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 5.负责受理各村农业保险协保员或农户的报案并向保险公司转报案;

6.收集各村受灾损失清单,核对无误后,汇总上报县支公司; 7.组织开展本乡镇农业保险防灾防损(防疫病)工作等。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主要职责为:

1.负责本村政策性农业保险宣传发动和投保组织工作,切实做到宣 传到户;

2.负责向投保农户联系收取农业保险费,采集投保农户基本信息,填写投保单与分户清单;

3.负责将保险凭证逐一发放到农户;

4.接收农户报案并到现场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进行转报案; 5.负责填写受灾农户损失清单,上报乡镇农业保险负责人员,并协助落实公司损失确定和赔款到户工作;

6.按照乡镇农业保险服务站的统一部署协助做好本村防灾防损工作。

(四)工作经费: 1.依据承保规模,站点负责人基本工作经费300-500元/月,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2.村级协保员实行浮动工作经费,根据保费任务完成、理赔情况和优质服务等量化指标考核确定。

为加强对农业保险基层服务站点和服务人员的管理,事先以委托协议等形式明确工作内容、各方权利和义务关系,建立综合考评制度,并对其服务工作的开展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政府鼓励支持乡镇和村级农业保险协保员参加保险监管部门组织的营销员资格考试,在没有获得营销员资格之前,只能办理农业保险业务,不得办理其他商业保险业务。

中保财险监利支公司

加强基层农技体系改革 强化农业科技基础建设 篇11

1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意义分析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积极进行农技推广, 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对于农村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1 保证国家粮食安全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 对于粮食的需求也在逐渐增加, 但由于城市化的不断发展, 耕地面积逐渐减少, 一定程度上影响我国粮食生产的安全, 因此, 应加强农技推广, 加强对于主导产品以及其配套技术的应用, 构建一种高产量的作物模式, 满足我国对粮食的需求[1]。

1.2 有效提高机械化水平

我国农技推广有效实现了大面积种植, 在种植过程中, 能够依据作物不同的适应性以及经济性, 制定合理的种植路线, 形成不同的模式, 实现了种植、施肥、收割一体化, 提高了机械化使用程度。

2 兰坪县农技推广现状分析

2.1 模式的转变

从兰坪县农技推广发展过程中来看, 农技推广已经从单一的推广模式转变为综合性的推广服务。就目前来看, 农技推广已经实现了技术教育、技术培训、咨询、基础供应、信息服务、技术指导、综合服务等。并且相关的推广团体也在逐渐扩大, 已经由民间推广逐渐转变为政府推广、单位推广等多种格局;农技推广综合化的发展, 实现了农业发展的综合化, 加强了农业生产以及科研人员之间的信息沟通, 有利于加快科技的普及, 促进农业科技的发展。

2.2 农技推广多元化转变

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 农技推广服务已经由原来的单一化逐渐向多元化发展。目前主要以相关的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教育事业等相关单位进行推广, 不仅增加了服务方式的多样性, 还有效提高了农技服务的质量[2]。

3 加强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重大举措

3.1 不断加大科技投入

就目前来看, 兰坪县农技推广中相关的科技投入不能满足实际发展的需求, 因此, 应加强对农技推广工作的投入, 积极响应国家的相关政策, 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 制定合理的农技推广方式, 只有这样, 才能有效提高农技推广工作的力度。

3.2 加强农业社会化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为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在农业发展过程中, 不仅需要新品种、新技术, 还需要积极拓展新的市场, 实现农业的全方位发展。因此, 农技部门应积极发挥自身优势, 构建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技术指导。另外, 在农技推广过程中, 应依据实际情况, 积极进行市场调查, 有针对性地进行农技服务, 同时, 还应加强各种资源的有效利用, 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

3.3 积极进行思路转变

在农技推广工作中, 相关工作人员应积极转变思想观念, 依据国家相关的政策, 扩大农技推广的效果。相关部门应依据农民的需求, 丰富农业发展的环节, 以有效提高农技服务质量。

3.4 加强对基层队伍的建设

农技推广工作需要人才的支持, 所以, 应加强基层队伍的建设, 对农村青年进行技术培训, 聘请一些专业人士进行授课;对于一些优秀的青年, 可以提供一些学习深层次技术的机会, 只有这样, 才能从根本上推动农技工作的开展[3]。

摘要:主要介绍了怒江州兰坪县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发展建设, 以促进怒江州兰坪县的农业经济发展。

关键词:兰坪县,农技推广,改革建设,思考

参考文献

[1]辜文育.关于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的思考[J].中国农技推广, 2003, (2) :9-10.

[2]张新芝, 平先良, 陈斐等.关于推进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的思考--以江西省为例[C].2013农业科技创新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论坛暨华东地区农学会年会论文集.2013:196-201.

加强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调研对策 篇12

生产服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影响,迫切需要社会各界给予高度关注。为此,我们通过现状分析,就如何加强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建设提出几点思考。

一、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表现

1、农技服务的组织配置比较健全,但网络布局存在残破断层现象。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我县的农技服务组织机构不断健全,县级有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全县分片区设立了7个片农技站,各乡镇设立了乡级农技站,村级设置了专职或兼职农科员,村民小组建立了科技示范户,形成了“三级一户”金字塔形的农技服务体系。在这一服务体系中,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全县的农业生产服务指导工作,片农技站为县农技中心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各片区的农业服务工作,各乡镇农技站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具体负责各乡镇的农业行政管理及农业生产指导工作。整个体系结构较为紧凑,农技传递渠道比较畅通,从而为全县的农业生产提供了及时有效的服务,为全县农业技术水平的提升发挥了关键作用。

但近几年来,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县农技服务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原来维系的网络结构受到了冲击。一是县派农技干部断源。2003年,县农业局根据政事分设、政企分开的政策要求率先启动了事业单位改革,将原有经营机构全部剥离脱钩,撤消了原有的片农技站,取消了对各乡镇农技站农技干部的派遣,全局事业干部进行了重新定编,由原来的272人缩减至79人。二是乡村农科员断档。2004年,全县启动乡镇农技站改革,因种种原因使得乡镇农科员定编工作难以及时到位,导致基层农科员转岗流失。到目前为止,全县有9个站已完成改革任务,但仍有11个乡镇农技站有名无实。与此同时,全县村组一级原有的兼职或专职农科员也因缺乏有效组织而使其农业服务职能逐步丧失,致使乡村农技网络出现断层现象,整个农技服务体系的服务功能受到严重削弱。

2、农技服务机构运转比较正常,但业务功能存在缺失错位现象。自1984年成立县农技推广中心以来,全县农业服务资源得到了有效整合,“三级一户”农业生产服务机制运转良好,各项农业服务工作有序开展,一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有效扩散,同时,各种农业信息渠道也非常畅通,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全县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但从农技推广业务范畴来看,随着农资经营行为的渗透,许多农技站的服务方向出现了偏差,甚至出现了错位,主要表现为两重两轻:重经营服务轻技术服务;重栽培产品的推广轻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相当一部分农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经营服务上,乡镇农技站原有的“三情”(虫情、病情、苗情)调查、农业试验、农技指导等服务工作逐渐淡化,许多农业行政管理工作诸如:农田质量管理、农业环境监测、农资经营协管、农业事故调查等乡镇各站也均未得到有序开展。在某种意义说,农技站变成了经营性质单位,其本身的业务功能受到了严重干扰。

3、农业服务的队伍建设比较稳定,但人员结构存在偏差失衡现象。我县的农技服务队伍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农业局干部职工,属国家事业单位干部职工,改革后共有79人;一块是乡镇农技站农技员,主要由集体转招职工组成,共有在职职工98人。全县农技服务队伍整体比较稳定,但农技人员结构明显失衡。一是年龄结构失衡,全县177个农技人员中,30岁以下11人,30-40岁40人,40-50岁77人,50岁以上49人,已明显呈现后继无人现象;二是专业结构失衡。全县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104人,仅占整个服务队伍的58%,其中乡镇农技人员中农业类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仅为35%;三是文化结构失衡。全县乡镇农技人员中,没有高级职称技术人员,具有初、中级技术人员的比例也仅为56%。四是人员分布失衡。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几乎都集中在县级农技服务机构,乡镇很少;并且乡镇之间也不平衡,在边远地区、贫困乡的农技人员明显偏少,而在中心镇区、环境好的乡镇农技人员明显要多。

二、背景原因分析

1、保障机制约,服务性质难分清。县乡农技服务机构属于农业公益性服务单位,其基本工作经费需要得到县乡财政的充分保障。但目前县财政每年拔付的农业事业经费非常有限,缺口较大。尤其是在乡镇一级,各农技站所需经费一直以自身创收为主,通过农资经营等方式来获取所需的工作经费。在农资市场放开后,乡村农资经销店骤增,乡镇农技站的农资经营状况每日愈下,经营收入显著降低,农技人员的工资等基本待遇难以保证,加上市县乡三级财政按规

定拨付的1200元每人每年工作经费,也因财力有限,县乡两级都未完全到位,从而导致乡镇农技站工作经费十分紧缺。在此情况下,各农技站被迫丢弃服务工作,全力从事农资经营以增加创收。很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农技服务功能,改变了服务性质。

2、基础条件差,服务质量难保证。乡镇农技站一直依靠经营维持正常开支,经营状况较好时

还需向所在地政府上交管理费,因此,多年来,多数乡镇农技站一直没有积累,自身的工作条件没有得到改善,导致其基础条件一直较差。一是没有自己的办公生活场所。全县20个乡镇农技站基本都是租借乡镇政府的房子办公、住宿,职工工作生活均有不便,也严重影响了农技人员扎根基层的信心;二是缺乏基本的办公设备。20个乡镇农技站均没有培训教学所需的教学设备、培训场地,没有必需的检验检测仪器及基本试验分析工具,没有固定的试验示范场所和基地,从而使其基本的科教培训、试验推广等职能受到影响,服务质量难以保证。

3、历史包袱重,体制改革难到位。根据县政府审定的农业局改革方案,农业局需置换身份195人,共需置换补偿经费182万元。几年来,通过变卖部分资产等方式多方筹措,农业局已有131人办理了身份置换手续,领取了补偿金120万元,但仍有64人因种种原因未能解除劳动合同,还需62万元补偿金没有着落,成为了农业局一大历史包袱。在乡镇农技站的改革过程中,改革进程同样步履缓慢,至目前为止,全县仅有石羊塘等9个乡镇农技站完成了改革。改革难到位,一是因为人员包袱重,全县20个乡镇共有农技人员98人,其中最多的一个站有5人,身份置换费用较大。二是经费来源少。一方面农技站自有经费十分有限,另一方面县乡财政也无力提供农技员改革所需经费,导致改革经费十分缺乏。三是历史债务重。据统计,全县有16个农技站负债,负债总额多达380多万元,其中最多的一个站达35万元。四是养老保险欠账多。到改革前的2004年6月,全县乡镇农技站人员共欠养老保险金93万元,人平欠缴9394元,其中最多的站欠6万元。这些历史遗留的问题和矛盾,无疑给乡镇农技站改革带来了相当大的难度。

三、对策探讨

1、制定规划,明确农业服务建设方向。要严格按照《农业法》、《农技推广法》的要求,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的相关政策,把农技服务体系建设纳入法制化健康发展轨道。要根据我县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制定切合实际的规划。一是要充分明确县级农技服务机构的科学设置,要在县设农技推广中心的基础上根据优势农产品的生产规划来设立相应的专业站室;二是要充分明确基层农技服务结构的具体设置。应根据一乡一站的原则设置乡镇农技站,同时应根据我县农业区域特色发展情况设置若干个区域特色农业服务站。三是要充分明确农技服务机构的公益性职能。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文件《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意见》的要求,基层农技服务机构承担的公益性职能是: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农作物病虫害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强制性检验、农业资源、农业生态环境和农业投入品使用监测,农业信息和培训教育服务等,根据职能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并充分明确机构职责,从而使农技服务机构都有明确的服务方向。

2、稳定队伍,提高农业服务整体水平。一是要根据国务院[2006]30号《意见》的要求,要尽快完善全县的农技服务机构,形成头轻(县一级)、腰硬(乡镇级)、腿粗(村一级)、脚大(科技示范户)的宝塔型服务体系。目前,县一级经过改革,基本达到了机构精简、人员精练的目的,其服务功能进一步齐全、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而现在关键是要充实乡镇一级,要尽快完善乡镇农技站的改革,将经营性职能彻底分离出去,并从乡镇原有农技人员及县级分流农技人员中择优选聘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精的人员充实到乡镇农技队伍中,使乡镇级农技人员数量达到全县农技人员总量60%以上;要强化村一级的农技服务体系建设,要通过培养村级农科员、农业大户、科技示范户等方式构建村级农技服务网络,广泛开展村一级的生产性技术指导服务。二是要加大对农技人员的培训力度。要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基层农技人员接受培训,切实提高科技素质,增强其引领农民走科技兴农之路的能力。三是要逐步提高农技人员的工作待遇。在充分保障农技人员基本待遇的基础上,职称评审要优先向基层倾斜,对在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且具备一定组织领导能力的农技人员要提拔重用,提高其政治待遇。

上一篇:新员工企业学习体会下一篇:hr入职培训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