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龙井记阅读及答案
龙井旧名龙泓,距钱塘十里。吴赤乌中,方士葛洪尝炼丹于此,事见《图记》。其地当西湖之西,浙江之北,风篁岭之上,实深山乱石之中泉也。每岁旱,祷雨于他祠不获,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然泉者,山之精气所发也,西湖深靓空阔,纳光景而涵烟霏;菱芡荷花之所附丽,龟鱼鸟虫之所依凭,漫衍而不迫,纡徐以成文,阴晴之中,各有奇态,而不可以言尽也。故岸湖之山多为所诱,而不克以为泉。浙江介于吴越之间,一昼夜涛头自海而上者再,疾击而远驰,兕虎骇而风雨怒,遇者摧,当者坏,乘高而望之,使人毛发尽立,心掉而不禁。故岸之山多为所胁,而不暇以为泉。惟此地蟠幽而踞阻, 内无靡曼①之诱,以散越其精;外无豪捍之胁,以亏疏其气。故岭之左右,大率多泉;龙井其尤者也。夫畜之深者,发之远。其养也不苟,则其施也无穷。龙井之德,盖有至于是者,则其为神物之口也,亦奚疑哉?
元丰二年,辩才法师元静,自天竺谢讲事,退休于此山之寿圣院。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法师乃即其处为亭,又率其徒以浮屠法环而咒②之,庶几有慰夫所谓龙者。俄有大鱼泉中跃出,观者异焉。然后知井之有龙不谬,而其名由此益大闻于时。
是岁,余自淮南如越省亲,过钱塘,访法师于山中,法师策杖送余于风篁岭之上,指龙井曰:“此泉之德至矣,美如西湖,不能淫之使迁;壮如钱塘,不能威之使屈。受天地之中,资阴阳之和,以养其源,推其绪余,以泽于万物。虽古有道之士,又何以加于此,盍为我记之?”余曰:“唯唯。”
[注] ①靡曼:美丽。②咒:祷告。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纡徐以成文 徐:缓缓。
B.而不克以为泉 克:能够。
C.乘高而望之 乘:凭借。
D.自天竺谢讲事 谢:辞去。
解析:C 乘:登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描写了秀丽多姿的西湖景色, 汹涌澎湃的钱塘大潮, 作者认为正是这两处景点太出色, 使人们无法再注意它们附近还有没有泉水了。
B.作者介绍了不在钱塘江和西湖旁的龙井所在之地, 那里曲折幽静,附近山上有很多泉水,其中龙井泉因水源丰富、永不干涸而最为著名。
C.作者说龙井是神灵之口,不容置疑,再加上曾有人见到过有龙显灵,所以人们深信传说真实可信,龙井之名也因此载誉天下。
D.文章记游龙井,兼有议论和描写。作者并不着力描绘其美景,而刻意宣扬其品德。描写部分用长短错落的对句,富有诗意和美感。
解析:“大闻于时”是当时很有名,“载誉天下”中的“天下”在文中没有根据。
3..作者借辩才法师之口赞扬了龙井的.哪些美德?作者赞美龙井美德的意图是什么?
答案:作者借辩才法师之口赞美了龙井的以下美德:像西湖一样立场坚定;像钱塘江一样威武不屈;积蓄水源,滋润万物。作者赞美龙井意在讽刺社会上那些缺少气节、自私自利的人。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院去龙井一里,凡山中之人有事于钱塘,与游客之将至寿圣者,皆取道井旁。
(2)则祷于此,其祷辄应,故相传以为有龙居之。
翻译:
(1)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
一、宜昌(古称夷陵)钟灵毓秀,人杰地灵。阅读下边两组古诗文,然后答题。(本题共9小题,计16分)
(一)
独游玉泉寺
(唐) 白居易
云树玉泉寺,肩舁①半日程。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
新叶千万影,残莺三两声。闲游竟未足,春尽有余情。
------
①肩舁(yú):即滑竿。
戏赠丁判官
(宋)欧阳修
西陵江口折寒梅,争劝行人把一杯。
须信春风无远近,维舟处处有花开。
山水记(节选)
(清) 王之栋
去城十五里为白洋,面俯江流,峰峦四列,有商英墓、传磬寺。掩映村落,可供吟赏。四十里,入沧茫溪,一带澄然如秋水。……从沧茫溪而进,别是一洞天。仲春时,桃花盛开。春暮,落花片片,点衣沾履。高岩远壑,苍松郁然;平畴广野,飞楼跨之。而尖山飘遥在望。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
1.阅读《独游玉泉寺》,写出与诗题中的“独游”相照应的诗句。(2分)
2.《戏赠丁判官》中“争劝行人把一杯”和一句脍炙人口的唐诗意思相近。写出这句唐诗。(2分)
3.解释《戏赠丁判官》中加点的“维”的意思。(1分)
4.请给《山水记》中划横线的句子加上3个标点,使句子读起来通顺。(2分)
5.把《山水记》中划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2分)
答案:
(一)1.(2分)更无人作伴,只共酒同行。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2.(2分)劝君更尽一杯酒。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语言环境调动记诵积累”的能力。
3.(1分)拴、系。此题旨在考查学生“根据具体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能力。
4.(2分)折之而西,虎牙、荆门两峰相对,何其雄也。此题旨在考查学生“运用准确的停顿、重音、语调朗读”的能力。
既入陂,至赐书堂⑥,晤其主人⑦,出王翚石谷所为六境图⑧,尤展成、朱锡鬯诸公题咏在焉⑨。折而西,有小屋一区⑩,供尚书遗像。其外则巨石布地如散棋,主人曰:“此艮岳石⑾也,先尚书求以重价,而使王翚用画法叠为假山,其后为河水所冲败,乃至此云。”闻其言,感叹者久之。
抵暮,皆归,饮于陈氏仲谋。度光举酒属予曰:“子曷为记?”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⑿,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今始百年,乃令来游者徒慨叹于荒烟蔓草之外,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⒀。是为记。
(选自清·管同《因寄轩水集》)
【注释】
①陈燕仲谋:名燕,字仲谋。陈焯(zhuō)度光:名焯,字度光。宋氏:指宋荦,字牧仲,官至江苏巡抚、吏部尚书。②没:通“殁”,死。③黄河之患:指黄河决口造成水患。④芰(jì)梁、松庵诸名胜:指西陂中的景物。⑤蓊然:茂盛的样子。⑥赐书堂:安置皇帝赐书的房子。据宋荦《漫堂年谱》,从康熙三十八年起,皇帝曾多次给宋荦亲笔写字赐书,宋荦在其所建御书楼收藏。⑦其主人:指宋荦的后代。⑧王翚(huī)石谷:王翚:名翚,字石谷,虞山(今江苏常熟)人,清初画家。六境图:宋荦《西陂杂咏》共六首,分咏渌波村、钓家、纬萧草堂、松庵、芰梁、放鸭亭六境。王石谷以此为图。⑨尤展成:尤侗,字展成,清初文学家、戏曲家。朱锡鬯(chàng):朱彝尊,字锡鬯,清初文学家。他们在六境图上有所题咏。题咏:写在书画上的文字。⑩一区“一处。⑾艮(gèn)岳石:太湖石之类的奇石。宋徽宗令朱勔(miǎn)在江南搜求太湖石,运往汴京(今河南开封),在城东北修所谓的“艮岳”(在八卦的方位中东北属 “艮”)。⑿景从响应:如影之随形,如音之相应。景,同“影”。贾谊《过秦论》:“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⒀已:通“矣”。
【译文】
嘉庆十二年四月三日,商邱的.陈仲谋、陈度光邀请我一起到西陂游玩。自从宋尚书死了以后,西陂到现在已历经了上百年了,曾经又遇上黄河决口造成的水患,所说的芰梁、讼松庵等西陂中的名胜,都不存在了。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路人指着说:“这是宋尚书亲手在的树啊。”
进入西陂之后,就到赐书堂,会见主人,主人拿出王石谷所画的《六境图》,尤展成、朱锡鬯等人在上面题了字。转向西面,有一间小屋,里面供奉着宋尚书的遗像。小屋外有一些巨石散布在地上好像零乱的棋子一样,主人说:“这是艮岳石,先人用重价买来,让王石谷用画上的方法堆砌成假山,后来被河水冲塌,就成了这样了。”听了他的话,大家慨叹了很久。
到了傍晚,大家都回来,在陈仲谋家饮酒。陈度光举起酒杯嘱咐我说:“您为什么不写一篇文章呢?”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到现在才上百年的时间,就让来游玩的人们只能在荒无人烟蔓草丛生的地方感慨了,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因此写了这篇文章。
【阅读训练】
1.解释加点词语的意义。
(1)又尝值黄河之患
(2)至赐书堂,晤其主人
(3)度光举酒属予曰
(4)子曷为记
(5)宾客园林之胜
(6)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独近陂巨木数百株,蓊然青葱,望之若云烟帷幕然。
(2)嗟夫!当牧仲尚书以诗文风雅倾动海内,一时文士景从响应,宾客园林之胜,可谓壮哉!
(3)盖富贵固无常矣;而文辞亦何裨于是也?士亦舍是而图其大且远者,其可已。
3.这是一篇无可记而记的散文,然而颇有章法,请从叙述与议论的角度鉴赏之。
4.桐城派作家讲究“义理、考据、辞章”,这一点在本文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1.(1)遇到 (2)会见 (3)通“嘱”,嘱咐 (4)通“盍”,为什么
(5)美景(6)益处
2.(1)只有靠近西陂的几百棵大树,长得苍翠茂盛,远远看去就像用云雾织成的帷幕一样。
(2)啊!当宋尚书凭着他的风雅诗文使国内学者倾倒,一时间那些文人像影子一样跟随着他,像回声一样应和着他,那些贵客和园林的美景,可以说得上是极壮观了!
(3)原来富贵确实是不会长久的了;然而宋尚书的文章又对西陂有什么好处呢?那些士人也舍弃西陂而追求大而远的前程,大概是可以的啊。
3.叙述景:先远望后近睹,由陂外至陂里,重点写木、石。议论写景一一对应。
游雁荡记 清·方苞
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人雁山,越二日而反。古迹多榛芜关不可登探,而山容壁色,则前此目见者所未有也。鲍甥孔巡①日:盍记之?余日:兹山不可记也。永、柳诸山,乃荒陬②中一邱一壑,子厚谪居,幽寻以送日月③,故曲尽其形容。若兹山,则浙东西山海所蟠结,幽奇险峭,殊形诡状者,实大且多,欲雕绘而求其肖似,则山容壁色乃号为名山者之所同,无以别其为兹山之岩壑也。
而余之独得于兹山者,则有二焉。前此所见,如皖桐之浮山、金陵之摄山、临安之飞来峰,其崖洞非不秀美也,而愚僧多凿为仙佛之貌相,俗士自镌名字及其诗辞,如疮痞壁藿④然而人人目。而兹山独完其太古之容色以至于今,盖壁立千仞,不可攀援,又所处僻远,富贵有力者无因而至,即至亦不能久留,构架鸠工⑤以自标揭,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又,凡山川之明媚者,能使游者欣然而乐。
而兹山岩深壁削,仰而观俯而视者,严恭静正之心,不觉其自动,盖至此则万感绝,百虑冥⑥,而吾之本心乃与天地之精神一⑦相接焉。察于此二者,则修士守身涉世之学,圣贤成己成物之道,俱可得而见矣。
[注]: ①鲍甥孔巡:鲍孔巡,方苞外甥,方苞一妹嫁鲍氏,孔巡即其子。 ②荒陬(zou邹),荒凉偏远之地。陬:角落,引伸为偏远的地方。 ③幽寻句:深入探寻山水(寄情山水)以打发日子。 ④疳(wei戳伟):疮。壁(ju6掘)然:惊心。 ⑤鸠工:集聚工匠。鸠:聚集。标揭:标榜扬名。 ⑥冥:脆隐灭。 ⑦一:完全
22.(2分)癸亥仲秋,望前一日一句中的仲秋是指农历______月。金陵之摄山中的金陵是指现在的_______(地名)。
23.(2分)对兹山不可记也的理由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雁荡山实大且多应着眼于它整体的内在精神。 B.求其形似容易,绘其神似太难。
C.作者无心花费笔墨描景状物。 D.抓住特点将游山的乐趣引向哲理探索。
24.(2分)对所以终不辱于愚僧俗士之剥凿也一句的理解最恰当一项是 ( )
A.雁荡山就这样才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B.雁荡山因为这样才能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啊。
C.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D.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拒绝愚僧俗士的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25.(4分)作者欣赏雁荡山的两点,一是雁荡山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二是这一特点符合作者_______________的心境。(用文中词句回答)
26.(3分)从文中看作者游雁荡山悟出的道理是:(用自己的.话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22 八(月)或秋天的第二个(月) 南京 23 B 24 C 25 完其太古之容色 严恭静正 26 欲使自己不受侮辱,就要远离受侮辱的环境;与成就别人,首先要成就自己,使自己有很高的品德。
[参考译文]:癸亥年中秋节前一日,去游雁荡山,游玩了两天才回来。山中的古迹大多已荒芜,被丛生的草木掩盖不能探寻访游了。而雁荡山的山峰姿态、峭壁风光与我从前去过的地方完全不同。我的外甥鲍孔巡说:何不写篇游记?。我答到:此山不可记啊。
永州、柳州的山,不过是荒芜地方的小山沟,柳宗元贬官居永、柳,以寻幽探胜来打发日子,所以才用尽篇章辞藻来形容。而雁荡山则盘曲在浙江东南海隅,幽深奇峻,峭拔险怪,奇形怪状的山峰,不仅高而且多。如定要以词句来形容雁荡,则只能将雁荡风光形容得与其他名山相类,而不能将它的独特之处显现出来。而我以为雁荡的独有之处有两点。
以前所见过的山,如安徽桐城的浮山,南京的栖霞山,杭州的飞来峰,它们的山峰崖洞并非不秀美,是那些愚蠢的僧人喜欢在山上雕凿仙佛的貌相,那些俗不可耐的名士又爱在上面镌刻自己的名字和诗词,这些被雕凿镌刻的山如同长了伤疤一样惨不忍睹。而雁荡山独能保持山的原貌。这是因为雁荡山壁立千仞,不可轻易攀援,又处在僻远的地方,富贵及有权势者一般没有特殊的原因不会来此,即便来了,也不会久留,花费时间财力来表明自己到此一游,这就是雁荡山始终没有被愚僧俗士剥落斧凿所污辱的原因。
秀丽明媚的山川,能使游者欣然而乐。但雁荡山岩深壁削,时需仰观,时需俯视。俯仰之间,肃穆端静的感觉不由而生。一旦如此,人世各种杂念和忧虑就会消失,而本心开始与天地之精神相连接。
【游龙井记阅读及答案】推荐阅读:
《游钓台记》阅读答案及原文翻译09-23
《记承天寺夜游》与《游白水》阅读及答案03-12
龙井题名记文言文翻译11-17
小石潭记阅读及阅读答案03-26
《游庐山瀑布》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02-10
槐树记阅读练习题及答案参考09-19
小石潭记文言文阅读训练及答案11-21
范仲淹《岳阳楼记》阅读练习及参考答案07-17
介绍龙井茶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