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2024-08-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1

风轻吹,雨连绵。秋,带着陈陈凉意和片片色彩,飞舞而来。

秋,是一名出色的染发师。他越过田野,飞过山林,舞过花园,给它们带来了缤纷的色彩。

瞧,她把田野染成了金色。稻海里,“金浪”一波接一波,那是稻谷的黄色礼服在闪着金光哩!看见那边“蕾丝花边”在随风舞动了吗?多美啊!哦,原来,这是秋姑娘给棉花姐姐的礼物呀!

看,他来山林,枫树早已被她染红,那手掌似的`枫叶,拍呀拍,把自己拍的更红了。有的拍得太猛,还把自己给拍落了,像一团团火焰从天而降。秋把银杏树染成了黄色,那扇子似的叶子扇呀扇,把自己扇落了。叶子飘落下来,就像是一只只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粗心的秋,哦,一个粗心的染发师,你染了一切,却忘了小松树,让他在一旁默默哭泣。哦,你,秋,一个善良出色的染发师,虽然没给小松树秋装,但却给了他一件暖和的绵袄,让它不惧怕冬天的风雪。

哦,秋姑娘又来到了花园里。秋,你把各种颜色给了菊花,火红的、雪白的、鹅黄的…………太美了!

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2

关键词:五年级,作文习作,教学

语文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一门支柱科目, 写作, 也称书面表达, 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目标之一。但是, 纵观近年来的小学语文教育情况, 写作问题一直以来是小学语文中高年级教学开展的难点所在, 学生普遍存在兴趣低下, 无话可说等状况, 作为多年的小学语文教师, 笔者认为, 五年级的写作教学对于小学阶段的写作与初中阶段的习作来说, 是一个基础过渡的重要环节, 因此, 做好五年级作文教学工作是每一个语文教育者不可忽视的重大责任。

一、有效结合生活现实, 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写作教学一定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 他们缺乏充足的社会经历, 在习作中难免会感到无力, 因而, 作为语文教师, 要引导学生的习作从生活开始, 从身边的事物和人物开始。首先, 要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回忆生活。生活不缺乏美, 而是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对于小学生的习作来说, 习作不是缺乏素材, 而是缺乏观察。作为语文教师, 我们要引导学生做到善于观察、善于回忆, 如在写《我的__》 (写一个人物) 这篇作文时, 很多学生看到题目无从下手, 因为爸爸、妈妈、老师等人物在生活中出现得太频繁, 学生除了能对这些人物做简要的介绍以外, 会认为没有什么素材可以去深化人物的形象, 这时教师便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 如一个学生准备写《我的妈妈》, 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你的妈妈长得什么样子啊?她跟三年前相比现在有什么变化吗?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变化呢?妈妈做得最让你难忘的事情是什么呢?你有没有对妈妈做出什么事情至今很后悔的?……”以此引导学生逐步扩开思路, 进一步开展写作。其次, 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发散思维。在写作过程中, 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虽然很普通很平常, 但通过思维发散, 仍能成为很好的习作素材。如在以“我发现了美”为主题习作时, 窗外正是夕阳西下之时, 我顺机引导学生:“窗外的夕阳美不美?”当学生们回答:“美”时, 我问到:“美除了这些自然的景色美, 还有什么美?”当学生回答到:“还有心灵美”时, 我问:“那么, 我们的这个主题是不是可以从多个方面开始写呢?比如, 现在的夕阳, 它是不是也像我们人类一样, 经历了出生、成长、成熟、衰老四个阶段呢?那这个夕阳是不是你们的爷爷奶奶所处的阶段呢?夕阳这么美, 你们有没有想到爷爷奶奶的美呢?……”以此循序渐进, 一步一步引导学生联想、发散思维, 打开学生的思路之门, 让学生能愉快地选材习作。

二、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和阅读素材, 为写作储备资源

小学生的生活阅历受到年龄和生活环境的限制, 因而较狭隘, 作为教师, 要牢牢把握学生习作的素材资源问题, 丰富素材的储备。

首先, 要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小学生的生活主要由家庭生活和学校生活组成, 家庭生活上的体验是由家庭环境因素决定的, 作为教师, 我们无法改变, 因而我们要从学校生活上努力, 丰富学生的体验。如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拔河比赛、放风筝比赛、秋游、春游等, 丰富阅历, 与其他任课教师沟通, 如让自然科学教师带学生种植树木、让音乐教师带领学生参加歌唱比赛等, 同时还可以将语文教学带进生活, 如建议国庆长假家长带孩子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等, 开拓视野。

其次, 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 提高写作的语言运用能力。很多学生在面对写作时, 并非没有素材可写, 而是不知道如何下手组织语言去写, 只有通过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 进一步开拓眼界和思维, 增加语言的积累, 才能逐步改变这种有话说不出的状况。1.在语文课文的教学过程中, 遇到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 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简要的赏析, 明白这么优美的内容描绘的是什么, 具体内涵是什么, 加深学生的理解, 并要求学生会背诵, 并最好是能熟练运用;2.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多看书, 如《儿童文学》《小学生天地》《读者》等书籍,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 并有针对性地摘录书中的优美句子、片段, 并加以背诵和运用, 以此丰富学生的写作材料, 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

三、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 提高写作水平

想象让语言插上翅膀, 爱因斯坦曾说, 想象比知识本身更重要, 通过想象, 有限的知识能朗阔万物, 是推动知识进步的源泉。很多学生在习作过程中, 总会感觉想表达的总是不能深刻表达, 写作出来的内容不具体、不形象, 感染力和表现力都不强, 因而, 这就需要教师在学生写作教学中, 加强学生的想象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如在描写蒲公英时, 让学生通过对蒲公英静态和动态的仔细观察, 并加以想象, 学生写道:“像一个个毛茸茸的足球”“飘飞起来, 就像漫天飞舞的白丝带, 又像是一片片浪花”, 通过这种简单的想象加以点缀, 整个句子、片段的表达便显得更加形象具体, 文章的表现力凸显。

如何辅导五年级小学生写作文 篇3

一、多观察,多比较

1.激发孩子观察的兴趣,培养观察的敏感性

家长都有体会:让孩子看蚂蚁搬家,他能够看一下午,也不会觉得累,这就是他有兴趣呀!孩子来到这个对他来说完全陌生的世界,他充满了好奇,万物对他都有强烈的吸引力,家长可以借任何一种孩子感兴趣的事物鼓励孩子开始观察。孩子喜欢吃,您就可以让他比较各种美味的不同,就是同一种食品,也可以让他比较哪家的好吃,怎么吃会更好吃……也就是说,对身边事物总保持一种新鲜感:同一个事物,每次观察都有新的发现。

2.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条理性

小学生观察的目的性、持续性、细致性、概括性都比较薄弱,故而引导孩子观察时,要先教给孩子观察的方法,使孩子有目的、有准备地去观察。要教给孩子按一定的顺序,让孩子有重点、有主次地观察,使他们学会有条理地观察事物,从而在作文时就会有条理地表达我们周围的客观事物,无论是动的还是静的,虽然错综复杂,但都有一定的顺序。以静物来说,方位有远近、里外、上下、左右、前后之分;一件事也有起因、发生、发展、结果的过程。因此,在观察时,要引导孩子按一定的顺序,有条理地进行观察。同样,观察的顺序也有多种: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由近而远或由远而近,由景物到人物或由人物到景物,由部分到整体或由整体到部分。因此观察时,应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选择观察顺序,比如,观察较为常见的草莓时,就可以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观察顺序:由整体到部分、从上到下、由外到里、由看到尝的顺序。

3.启发孩子边观察边思考,培养观察的全面性

小学生观察最大的毛病是观察事物笼统,因此要教给孩子从细处着眼,深入细致的观察方法。实践告诉我们,只有仔细观察,才能看得细致、看得全面,也不难看出甲事物与乙事物的区别,观察能力也能从中得到提高。

如何训练孩子观察事物呢?最好的训练方法就是用“问题”导向目标,即:根据作文训练的过程,确定观察的范围、对象,再按照一定的顺序和重点,精心设计一系列“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有意识地在观察中寻根溯源,边观察、边思考、边记录,直到逐个弄清为止。有了这些问题作引导,孩子会不知不觉地逐渐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观察要领,从而积累大量作文素材。

二、多实践,多体验

我们生活中,每天会碰到许多人,遇到许多事;碰到的人、遇到的事就是作文的材料。如果能仔细想想这件事包含了什么道理,正确认识后将它写下来,就可能是篇好作文。

叶圣陶先生说:“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做成什么文字。”孩子的生活丰富了,感受才会深刻,写起文章来才会左右逢源,触类旁通。尤其是小学生,作文以记叙文为主,就是写身边的人和事,如写“第一次________”,很多孩子都不知道该写什么,一是好多都忘记,第一次是怎么做的,二是没有什么值得写的。第一次大多数写“第一次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滑冰”……有的與众不同,写“第一次自己睡觉”“第一次独自在家”“第一次自己乘坐公交车”……单从这些题目中就可以看出:孩子们缺少生活。再如写“一件有意义的事”或“一个令人难忘的人”时,孩子的作品更是令人叹息:事例“千篇一面”,具有典型性的也多是从作文书上看来的。有很多事情本来该做的没有做过,该经历的更没有经历过,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怎么会知道该怎么写呢?家长就应该让孩子多经历一些这样的事情,如,让孩子自己支配零花钱,买自己的学习用品、捐款等;帮助家长做家务;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和朋友一起郊游等。

所以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歇。”叶老的话形象地说明了生活与作文的关系,要搞好作文训练,就必须抓住生活这个“泉源”,让孩子观察大自然、接触社会,与各种人、事、物打交道。总之,作文训练的触角应该伸向孩子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让孩子在生活中长知识、受教育、得到启发,用情感的波澜、生活的需要,激起他们倾吐的欲望。

(作者单位 山东省微山县马坡镇石里小学)

迷人的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4

秋姑娘步履轻快,带着给人的礼物来到人间。一阵凉爽的秋风吹过,树上的绿叶似乎变成了鲜黄色和红色,像美丽的小蝴蝶,拍打着翅膀,慢慢地从树枝上飘落到地上。落叶铺成金色地毯,柔软舒适。在无边无际的田野里,农夫的叔叔正在努力工作。庄稼收割了,田地成了黄金世界。为了御寒,小动物长出了它们柔软的皮毛。不时有几只可爱的小动物出没在树枝上。

我独自坐在一个碧波荡漾的小湖旁。欣赏美丽的秋色。秋天到了,菊花争艳,成为秋天的美景。一阵凉爽的秋风吹来,沁人心脾。秋天来了,空气不禁更加凉爽。随着一声,一片深红色的落叶落入水中,引起阵阵涟漪。

迷人的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5

走进果园一看,红红的苹果结在枝头,黄黄的梨像金色的铃铛挂在树上,石榴咧开了嘴,圆溜溜的葡萄,你挤我碰,争着让人们去摘!

花园里各种各样的花儿芬芳迷人,争奇斗艳。百合散发出淡淡的清香,月季称之为花中的皇后,蝴蝶兰有紫色和白色,桂花黄黄地,散发出浓浓的香气。它们给秋天增添了无限生机。

天空中的大雁一会儿排成个V字,一会排成个一字,一会排成个人字,好像在说:“秋天来了,天气渐渐转凉,我们要赶往南方。”

田野里,喇叭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好像在提醒小动物们储备冬粮,小动物们忙得不可开交,小松鼠把以前收集的松果搬进洞里,青蛙跳进池塘里准备冬眠,蛇也钻进洞里,勤劳的喜鹊衔着树枝造房子。

大树的叶子就像一只只金黄的蝴蝶从树上飞下来,松树在那站立着,像一名军人在守护边疆,松树这坚持不懈的精神让我感到钦佩。

秋色四年级作文 篇6

一下车,首先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块望不到边的玉米地,一棵棵粗壮的玉米,就像列队的士兵一样整整齐齐的排列着。每一棵玉米秆上都长着一两个一尺来长的玉米棒子。玉米可高兴了,它们都咧开嘴笑了,露出了满口的白牙!一株株红高粱威武的举着火把站在路边,就像路边的红路灯一样。风轻轻一吹,红高粱就左右摇摆,看上去就像喝醉酒的大汉一样,走路不稳。农民伯伯们正在田地里收获着庄稼,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我们沿着小路往前走,前面出现了一片。里的景色更是迷人:红彤彤的苹果带着丰收的喜悦,乐呵呵的挂在枝头,苹果树的腰都被苹果压弯了;梨树上结满了黄澄澄的大梨;还有那石榴高兴地都笑破了肚皮,露出了一颗颗晶莹的小珍珠,摘一颗放进嘴里,又酸又甜!

我们顺着果园继续往上走,前面的小山坡上开满了各种各样的野花,有红的、白的、黄的……它们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色彩斑斓,美丽极了!我俯下身子凑近花丛闻了闻,一股清香顿时沁入我的心脾。

《树树皆秋色》作品解读 篇7

小说的女主人公华蓉“相貌中等甚至偏上,学问高到了博士。家里的父母也都是教授。论哪样条件,都是不错的”,但就是这样一个高知女性,偏就没找到男朋友,甚至都没有真正的恋爱过。对于华蓉的情感缺失,作者看似给出个答案,是因为她过于矜持 :“华蓉与人交往从来都不曾主动出击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华蓉生长的时代就是一个女人矜持的时代”。然而,这种矜持,实质上是在社会文化规范和制约下被认可的强加给女性的规定性的品行,是作为女性理所应当的行为准则。再来回顾华蓉过去的感情经历,发现她身边有过追求她的男人,但是这些男人都不是她所喜欢的类型,或萎靡猥琐、或庸俗虚荣、或摆谱做作,总有着这样、那样的毛病,我们从中不难看到那种“寻找男子汉”情结的影子,透露出的是对现实中男人极度的失望。作者还写到梅芜和王志强夫妇二人给华蓉介绍对象,他们介绍的都是一些比华蓉大很多的上了年纪的所谓事业有成的老头子,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而且自认为是为了华蓉好。他们的看法,也是现实中很多人的看法,这是很值得我们反思的 :当社会现实和社会舆论普遍流行和认可这种赤裸裸的性别歧视的时候,我们所强调和追求的两性平等及女性权利地位问题,又如何能真正得到解决?从华蓉这个宁愿选择孤寂生活的单身高知女性身上,我们看到的是社会文化和社会现实中存在的有碍女性自由健康的发展主体性的不合理、不公正的一面。

作者设计“老五”这个身份神秘的人物以及他所采用的“只闻其声难见其人”的电话联系方式,是别有深意的。在两个人的交往关系中,即便华蓉身为教授老师看似比作为学生的“老五”强势,但自始至终华蓉在明,“老五”在暗 ;一个身份确定,一个身份模糊 ;一个感情陷入,一个捉摸不定,这就造成了强烈的错位感。过惯了单身生活华蓉,看似坚强冷漠,对感情无所希求,然而,仅仅是一个陌生人的电话就打破了她内心的平静和心理的防备,在一种完全不对等的交往中陷入了依赖、丧失了自主,这反映出了华蓉这个高知女性缺乏关怀的多年压抑的心态,也启示我们更多地思考女性主体应有的独立性和自主性问题。

一川秋色待收拾 篇8

第一天:

下午15:30从汉口出发,路上车辆很多,大约16:30才来到武黄高速的武东入口站,我们的计划是晚上到九江住宿。武汉到九江全程高速,主要坐车,大抵处于备战状态,除了睡觉发呆也没别的事情可做。

PS:路线由是武黄高速(70公里,30元)—黄石大桥(10元)-黄黄高速(110公里,50元)-黄小高速(32公里)—九江大桥(12元)-九江市区。

第二天:

经九景高速-景德镇(134公里,65元)-赋春-鸳鸯湖-中云-高砂-婺源紫阳镇(86公里)-思口镇-清华镇(25公里)。

到达目的地清华镇的时间是12:00左右,途中还有两个收费站,收费20元,吃了午饭,呼吸田园清新的空气。传说这种长线坐车的最高境界是上车装死,下车就醒,那情景活像饿死的小耗子闻到炒饭起死回生,顿时精神百倍。

PS:思溪,延村点就在思口镇上,实行一票制(门票20元),建议先看思溪。思溪建于南宋庆元五年(公元1199年),因1987年福建电视台曾这此拍摄《聊斋》而出名。

延村背山面水,村内居民多姓“俞”,村口明代“通济桥”也是廊桥建筑,与清华的彩虹桥相比,也算小家碧玉,便凭添了一份宁静。村中清代商家住宅“振源堂”、“承裕堂”、“承德堂”、“孝友兼隆厅”等都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俞氏客馆格扇门上,阳刻的96个不同字体的“壽”字组成的“百壽图”,加之整个住宅的结构也是按照“壽”字设计,圆形拱门的花园就是“壽”字“口”的部分。现代都市嘈杂的环境里很难看到这样清静雅心,灵气十足的建筑设计了。即便是挂牌某某国际知名设计公司的的作品,看上去也更像是外星产物。黔驴技穷了,就会拿些破木头烂砖头拼搭个仿古一条街来。如果有一天我老了,情愿在这样没有日光温棚吊顶、没有室内高尔夫,也看不见修的奇形怪状绿草坪的小院子里过活。那样,我就不必担心汽车尾气,也不用购买空气加湿器,在这里种花养狗,做个自由自在的老太太。

村子里没有电视剧中常见的小河,少了些许灵气。走出延村已是傍晚,2000年的时候我曾来过婺源,随行的朋友倒是第一次来,所以非要到紫阳镇转转,免得回去遗憾来了婺源连县城长什么样都没看见。紫阳镇在七年前还不是这样,现在建起了新区,跟其他建设中的城镇没有什么不同。

无意中发现了一家茶叶店。朋友抱怨说最近天气干燥容易上火,咖啡都不敢多喝。老板向我们推荐了明前的“剑峰”,开水一泡,翠绿绿的,根根竖立在杯中,非常清爽,价格却比镇上茶叶批发市场便宜得多。

PS:婺源的绿茶与别处不同,口感真的不错!老板说可以清心降火,价格在每块(350克)20元左右,带回去做礼物既经济又不觉得俗气。超级推荐。

第三天:

清华-大樟山-百柱宗祠-灵岩洞-石城-清华

走北线的话大樟山是一定要去的。出清华镇约十几公里便到达大樟山景区,生态保护得非常之好,沿途风景怡人,植被丰富。景区有停车场,不过太小,晚到的车辆沿着公路两边排着长龙。门票35元,还不算太贵,据说“五·一”之后就要涨价。山中林木苍翠,种类繁多,峡谷、巨石、瀑布组成了一副天然的风景画。一路爬山走完景点约需两个多小时,可惜的是,我们只游览了一期卧龙谷景点,二期景点开发即将完工。当地人讲,二期的景色更加美,瀑布也比一期的壮观。游客游览完后,景区会安排车辆将游客送往山下停车场。估计是景区管理部门缺少经验,车辆运载能力不足。如果爬山很累又不愿意步行两公里下山,最好在景区内不要耽误太长时间,早早候在停车场。

再往大樟山景区的岔路口的另个方向前行便是古坦乡,黄村黄氏宗祠经义堂(又名百柱宗祠)就在沿途的村落中,有很小的路牌指示,门票5元。导游还告诉我们祠堂的一个神秘之处:多年无人打扫,堂内各处竟然没有结一张蜘蛛网。朋友站在祠堂门口横了我一眼:这个是不是传说中的灵异地带?

出黄村再往前,又来到一岔路口,往右是到灵岩洞,往左到石城。驱车径直朝石城方向驶去,翻过一座山,视野豁然开朗,山坳中一片石林和种类各异的古树林,两座村庄藏于其中,幽静神秘。这个景点还未开发,无需门票,村民对我们的到来还显得格外惊奇,可惜天色已晚,否则就可以攀上岩石顶,一览石城全景了。

PS:灵岩洞门票30元,我已经看过桂林芦笛岩、利川腾龙洞等大型岩洞,因此对灵岩洞并不感兴趣,喜欢这类景观的朋友倒是可以一去。

第四天:

清华-江湾-晓起-汪口-李坑-清华

出游前的原定计划本是要去沱川理坑的,后来跟其他车友打听说理坑方向正在修路非常难走,只有单向车道,碰上堵车估计就回不去了。而且风景并未像网上描述的那样迷人,于是我们便决定走东线。

江湾距离紫阳镇约十几公里,几年前未开发时是不需要门票的,如今重建了牌坊、戏台、商业街,弥漫着浓厚的商业气息,门票50元。我个人建议没有必要买门票入内。晓起景区离江湾较近,门口有较大的停车场,门票20元。景区分上晓起和下晓起两段,上晓起主要是以古民居、樟树林为主,如今已是家家开店,专卖些古玩、木器之类工艺品,跟逛街的感觉差不多。穿过上晓起的民居,只有一条田埂小路通向下晓起,路上的青石板留下的车轮印让我仿佛又看到了那推着独轮车的疲惫的身影。下晓起主要景点是江家宗祠,现在都摆满了小摊,通常这种路线对我的诱惑胜过皇帝的老窝。

出晓起往李坑的路上会经过汪口,也是以祠堂为主,看过了百柱宗祠,这里就不用再去了,就在路边拍了几张汪口全景留念。到李坑时已是傍晚,正赶上欣赏原生态的小桥流水人家。同几年前相比,村庄因旅游而热闹起来,到处都挂上了一串串的红灯笼,小桥流水叮咚而去,荷包鲤鱼欢腾水中。往年溪水中的鱼,村民们是不会捞的,现在游客多了,大多是买来养在溪中,供游客食用。

PS:门票30元,进入景区后还有一段距离才能到村口,可以选择步行或做景区的游览车,也可以四五个人一起花10元钱坐船感受一下,就是距离太短。

第五天:

清华-彩虹桥-景德镇-浮梁古县-返回武汉

早起来到镇上彩虹桥,没有上桥游览,主要是觉得20元的门票太贵,想到河边拍照,无奈都有重兵把守,只能远远的胡乱咔嚓了几张,便匆忙启程。约中午时分赶到景德镇,正好朋友超爱周董的《青花瓷》,所以直接到瓷器大市场shopping一番,考虑到还要坐车,所以选的都是胭脂瓮露水瓶这样的小件。接着再赶往浮梁县城,去寻找千年古县衙。

二年级作文秋色 篇9

清澈的湖水被天空中最后一丝蓝色占据了。当然,这么美的风景怎么会缺少动物呢?一只天鹅和它的宝宝在玩耍,湖上有木桥,让人有一种平静祥和的感觉。

在天空的照耀下,小屋显得金碧辉煌。小屋三面绿树环绕,美如仙堡,但也给人一种神秘感。干净整洁的小屋历历在目。江南的秋天真美!

秋色四年级作文 篇10

一股清凉的气息扑面而来。

她来了。

她用宽大的衣袖拂去了夏天的燥热,带来的,是那一路秋色。

飘落下来的,是银杏叶。它似乎在倾诉着什么,悲凉地跳着圆舞曲,落到泥土中,结束了生命。看着一片又一片银杏叶落了下来,像一封封信,又像秋日下的幻影,旋转着,舞动着,感受到的是时代的变迁,生命的轮回,时间的流逝……

沧桑。

秋风吹过树梢,吹过脸颊,它不像夏风那样烦闷,也不像冬日的风那样寒冷,它是清爽的,落叶被它吹得“沙沙”直响,仿佛是秋在呐喊,风在吟咏,大雁也在这个时候,排着人字形的队伍,南飞,似乎留恋着什么……

一切都是那么凄凉。

恍惚间,下雨了,斜斜的雨夹杂着风敲击着雨伞,眼前的景物都模糊了,又一片银杏叶掉了下来,一直在我的心中徘徊,久久不能离去。雨丝滑落在银杏叶上,从叶尖滴落到泥土中,是那样缓慢,似乎在留恋着什么……

凉。

雨在下着,变得更加动听,悦耳,它也不忍将树上的叶子疼痛,只是轻轻地与它打招呼,又落到另一个世界去。眼前的一切,都是那么幻影幻现,空洞无物,仿佛什么也没有。

又望见了那一棵银杏树,它在雨中是那么悲凉,独自屹立在大地之上,仅剩的几片枯黄的银杏叶在雨中瑟瑟发抖,是那么孤独、无助、恐惧。

留恋着一棵银杏树,留恋着这一阵风,留恋着这一片雨,留恋着这一个……

紫红秋色 浪漫妆容 篇11

紫调明媚

紫红色的彩妆系列,以高贵的5色眼影及完美唇色,展现出明媚的妆容,为你带来与别不同的诱人魅力。

视觉享受

想令妆容更加迷人,就要为肌肤打好底子,柔滑的粉饼可令你的妆容更持久亮泽,使你看起来更加神采飞扬,再配合迷人的眼妆,妆容便更完美。

用粉红色胭脂向上扫在颧骨位置,营造红润肤色。

Signature Silky Powder

Blush #Plum Nuance ¥260

轻如薄纱的珍珠色泽,让双颊绽放明媚的健康神采。粉末细致的胭脂粉,令肤色更红润健康。

/ 先在眼窝位置涂紫色眼影。

2/ 再用啡色眼影推松紫色眼影。

3/ 在眉山位置扫白色眼影,突出眼部轮廓。

4/ 画上紫色上眼线。

5/ 用银白眼影画眼头,打亮眼妆。

6/ 最后扫上黑色睫毛液。

Pure Color Five Color Eye Shadow

Palette in Wild Violet ¥350

质感柔滑的5色眼影彩盒,把灰调及自然色调集于一身,配合中间的紫色眼影,可轻易为你打造完美的眼妆效果。

图2:Pure Color Eye Shadow

#Sugar Cube ¥170

质地柔滑的单色眼影,粒子微细,能描画出细致的眼影妆容。

图3:Double Wear Stay-in-Place Eye Pencil in

Untamed Violet ¥150

色泽持久的不退色紫色眼线笔,独有的闪烁配方可保持

妆容12小时而不会化开。

图4:Double Wear Zero-Smudge

Curling Mascara ¥200

蕴含多种聚合物,能发挥即时及持久的提升效能。其中的瞬间鬈翘因子可于瞬间在睫毛上形成强固均匀的薄膜,令睫毛翘升鬈曲。

Double Wear Moisture Powder

Stay-In-Place Makeup SPF 14 PA++ ¥410

质感柔滑的粉底霜,强效的遮瑕效果可令瑕疵消失,有效维持妆容达8小时。

最后涂上柔滑的桃红唇彩,令双唇更润泽细致。

Pure Color Lip Gelee

#Electric Cheery¥180

色泽柔润的唇彩,可涂出亮泽柔润的唇部妆容。

现在流行自然色,最具活力的自然与通透的色彩描绘出天使般单纯的形象,给人以流光似影的干净感受。

动感之精灵

虽然已经是秋季,但南方城市仍然热度不减,而有风沙的城市妆容却难以持久贴服,未到半天就已花掉了。BECCA的防水、防汗化妆品,色调自然柔和,显色度高,兼具防水、防汗配方,让妆容一整天都能保持持久自然。

1/ 先涂上防晒亮肌润色隔离霜,均匀肤色及保护肌肤。

2/ 再于脸颊轻轻扫上矿物粉作胭脂,增加皮肤光泽感。

1/ 先于整个眼睑涂上金属色眼影,令眼影色调更持久。

2/ 再于双眼皮位置扫上啡色眼影,缔造层次眼妆。

3/ 最后扫上黑色睫毛液,令双眼更具神采。

唇部可涂上Beach Tint,令唇色更红润自然。

TIP:建议使用具防水、防汗功效的粉底,然后再在轮廓突出的位置,如T字位、鼻梁加上亮粉,增加妆容的立体感。至于眼妆方面,可先以浅色眼影打底,再在上面扫上粉状眼影,令色调更持久不脱色。

崭新的micro-tubing 配方,可以增长睫毛外,更能营造浓密效果,令睫毛看起来根根卷曲分明。

Beach Tint #guava ¥300

2合1胭脂霜及唇彩,质感柔和贴服。

Eye Tint #gilt ¥300

采用膏状配方,具防水及控油功效,不易脱掉,更可作为眼影的底霜。

Halcyon Days

Palette ¥800

集合眼影、唇彩及胭脂于一身,色调柔和,易于配搭使用。

Luminous Skin Colour

SPF 25+ ¥510

融合底妆、护肤及防晒3大作用,让妆容更持久。

Mineral Powder Blush

#flowerchild¥400

秋色五年级优秀作文 篇12

作为女作家,方方对情爱有一些独特的认识和思考,许多作品(如《桃花灿烂》、《船的沉没》等)对情爱进行了丰满而且细致的描写,并贯穿着她特有的冷静睿智,呈现出多种情爱悲剧模式。有研究者称《树树皆秋色》为“一个人恋爱的爱情模式”[4],具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小说的主人公是身为高校女教授的华蓉,一直单身未婚,而另一位“男主人公”——老五自始至终都未正式露面,故事之外的读者甚至连故事中的当事人——华蓉,都只能“听”到他从电话里传来的“声音”,仅仅是“声音”。

华蓉出身于知识分子家庭,相貌中等偏上,情趣高雅,是大学教授和博导,算得上是条件不俗的知识女性。她长期忙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很少与外界交往,再加上“与人交往从来都不曾主动出击过”,因此始终没有找到合适的伴侣。故事是从一个误打误撞的电话开始的,一对年龄不同、身份迥异的男女始终凭借电话进行交流与沟通。那个“神秘”的电话不仅敲开了这位单身多年的女教授封闭已久的心扉,而且使她几乎神魂颠倒,甚至痛不欲生。就在华蓉准备与对方进一步发展的时候,老五却消失得无影无踪。最后华蓉从大病中刚刚恢复过来,老五又“出现”了,而此时的华蓉的第一反应就是换掉电话号码,也是从生活中将老五彻底“剔除”了。对于这场“一个人的恋爱”,我们既看到了一个中年女人的爱情悲剧,看到了一个脆弱敏感的心灵如何在纷繁庸俗的社会中遭遇到一种沉重的打击,又看到了情爱理想与世俗纷扰的矛盾纠葛。华蓉与老五的交往,其实是一次错位的“感情纠葛”,与真正的爱情有着很大的距离。

首先,在情感定位上,老五始终是把华蓉当作“哥们儿”来看待的,他与华蓉之间的感情决不是爱情,充其量只是友情或者游戏;而华蓉“对老五生出许多依恋”,是真的恋爱了,甚至几近颠痴。正如华蓉的同学兼同事梅芜所说,单身多年的华蓉心里非常寂寞。她错把老五那神秘朦胧的“情感”当作“爱意”,不知不觉地“坠入爱河”。因此,在情感定位上,是华蓉的感觉和认识发生了错位,她误读了这种“情感”。这种“错位”与“误读”,一方面反映出华蓉的内心是多么空虚、寂寞,是多么渴望爱情;另一方面也为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

其次,两人的交流方式是值得注意的,电话在其中起到了相当特殊的作用。我们知道,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逐渐进入数字化时代,交流与联系变得越来越便捷。大众传播媒介使地球变得“越来越小”,人类跨越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使信息在瞬息之间即可传送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地球村”中村民相互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思想交流极为方便。因而,思想的交流,情感的沟通,友谊的维系不一定非得促膝谈心。电话是一种极为便捷的交流与联系的物质媒介。然而,电话这种数字化的交流方式能够产生一种极易令人迷惑的神秘化语境,多少给人一种虚幻之感。因此,在这个神秘的语境中,有可能发生许多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冯小刚的电影作品《手机》正是表现了数字化交流方式所产生虚幻与荒诞的情景。电话线的那一端究竟是谁?他每时每刻都在干什么?……这些都是困扰着女主人公华蓉的问题。这里,在交流方式和意愿上,又发生了一次错位:老五热衷于“一线牵”,选择了一种既神秘又浪漫的方式,愿意通过电话线来传递千般心事;而华蓉则希望“面对面”,希望老五真真实实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希望老五“向我表达爱意”。

为什么会发生这两种“错位”呢?小说中的老五自始至终都是在按照自己的逻辑生活着,关心抑或作弄一下美丽的女博导,在女博导困难时候拔刀相助,在需要华教授引见时套一下近乎……这些似乎都不过分。老五也许只是在这种约定俗成的游戏规则中游弋,他没有诱惑、更没有误导华蓉。问题的症结在华蓉自身。其实,与同龄人相比,华蓉是相当孤独的,在大学校园里形单影只,情感世界几乎一片空白,虽然此前也有过三个以上的男子明明暗暗地对她表达过爱意。貌似坚强、事业得意的她,内心是虚弱无力的,像一株“没有人间气息”的枯树,情爱之花从未灿烂地开放过,枝头满挂着空虚、无聊和寂寞,没有爱情甚至也没有友情,因而极其渴望爱情。因此,老五的出现能够轻易地敲开她封闭已久的心扉,让这个四十多岁的女人如此潮起潮落,几近颠痴。

因此,就外部结构来看,《树树皆秋色》是一种“一个人的恋爱”悲剧,折射出步入中年的知识女性在坚硬、理智的外表包裹之下的内心孤独和情感欲求,这种孤独使她丧失自己,这种欲求使她陷入迷离,无奈与困惑始终纠缠着她。为什么条件如此优越的华蓉会遭遇这样的爱情悲剧?是因为她的“情商”不高,不会恋爱?我们认为,这不仅是华蓉的困惑,读者的疑问,也是作家方方的思考着力点。小说中除了华蓉“一个人的恋爱”这条情节主线以外,还有一条副线:华蓉与以梅芜、王志强为代表的周围人群的关系。而这条“情节副线”恰恰透露出作家所要表现的关键所在:其中既呈现出知识女性的感情烦恼和情爱困境,又反映了圣洁情爱与世俗纷扰之间的矛盾,更蕴涵着理想信念与世俗现实之间的错位和搏斗。

曾经有过的“爱情”经历,以及对待梅芜、王志强为她介绍对象这件事情的态度,透露出华蓉的爱情观,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是作家方方的爱情观。1991年8月,方方在《长江文艺》上发表过一部中篇小说《桃花灿烂》,主人公陆粞与星子长达五年的情欲纠葛,非常丰满而且荡气回肠。评论家李俊国先生根据这部小说“寻找”到方方的情爱价值观:“高智商的聪慧、正直的人格底蕴与机趣幽默的外表、纯正高雅的趣味、广博的知识,是情爱前提;两情相悦、相知相爱,是情爱的基本形式;相应的社会身份,是情爱的现实基础;忠贞不一(疑为“二”,引者注)执著而纯洁,是情爱的基本准则。”[5]这是一种非常古典的爱情观念,既是理想型的,超功利性超世俗性,又是相对保守的。这种既理想又保守的爱情观虽然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浪漫情怀,但是,与当今世俗纷扰的社会格格不入。《树树皆秋色》延续甚至深化了方方的这种爱情观。在情感认知上,华蓉显然是把老五对她的情感当成爱情,因为老五基本具备了华蓉理想中的“条件”:聪慧、正直,机智幽默,知识广博,热情执著。然而华蓉“矜持”、“清高”,爱自然、好幻想,她的整个生存都似乎是被动地“一直在等待”。梅芜说她“事业得意,情场失意”,这难道是华蓉的“情商”很低吗?华蓉的凄清、孤独以至遭遇爱情悲剧,正是她那超越世俗功利主义的爱情观的必然结果,她的理想主义爱情观与世俗现实是格格不入的,是错位的。而这种“错位”恰恰部分地反映出知识女性的情爱困境。

“华蓉”与方方此前作品中的“星子”、“靳雨吟”、“黄苏子”等知识女性一样,她们并不是先天地拒绝爱情,但最终都经历了情爱绝望的悲剧。她们与七十多年前丁玲笔下的莎菲女士一样,是如此地憧憬生活,是如此地渴望爱情,执著地坚守着爱情的纯洁与神圣、忠贞与快乐,并且保持着独立自尊;她们需要异性之爱,但绝不做男人玩弄的工具或游戏的对象,在洞穿了男人的虚伪和自私之后,采取一种决绝的叛离姿态,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对男性世界、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与反抗。莎菲通过排斥一切男人、逃离现实,来捍卫自己的人格尊严和爱情理想,哀叹着“悄悄的活下来,悄悄的死去”;黄苏子以沉醉于赤裸裸的性交易活动,来实现对现世情爱婚恋的逃避与叛离;华蓉则将自己鲜活的生命禁锢于一隅,寄情山水,在想象中与自然世界无性交合,几乎成为一个现代版本的“梅妻鹤子”,沉浸在“树树皆秋色”的幻境之中。这里,方方与丁玲等“五四”作家遥相呼应,形成了一种跨世纪的精神对话。

小说有一个很富诗意的题目,出自唐代诗人王绩的《野望》,并且作品中也弥漫着一种淡雅的诗意。这延续了方方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色:营构诗意氛围。方方曾坦言:“它呈现一种想法一种空间。”[6]这种诗意氛围,再加上优雅的语言,细腻的描写,以及对古典情爱价值观的执著追求与坚守,共同构筑成一种隐喻式文本,具有形而上的象征意味。《树树皆秋色》正因为其形而上的意义空间而超越一般的情爱小说,蕴含着一定的悲凉意味与人文气息,在新世纪初的中篇小说中引人注目。

在某种程度上,华蓉就是方方的“侧影”。作为当代知识女性,方方是“一个理想主义者”[7],具有传统人文知识分子的人格理想和价值观念,虽然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和错位,甚至遭遇到悲剧性溃败,但是,总能超然物外,从不放弃对人文理想的执著追寻,始终坚守着健朗、文明的人性精神价值。

摘要:女作家方方一直深切地关注当代知识女性的情感生活和精神困境, 有别于同时代的其他女作家。其中篇小说《树树皆秋色》在冷静、细致的叙述中呈现出种种错位与无奈, 表现了知识女性情爱理想的无奈与追寻, 具有一定的形而上意义, 体现出方方小说特有的人文气息。

关键词:方方,《树树皆秋色》,知识女性

注释

1[1][6][7]李骞,曾军.《世俗化时代的人文操守-方方访谈录》.《长江文艺》,1998年第1期.

2[2]方方.《方方文集·白梦》.江苏文艺出版社1995年版,第1页.

3[3]姜广平.《经过与穿越--与当代著名作家对话》.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46页.

4[4]李雁.《叹不完的悲情-论方方笔下的几种悲剧爱情模式》, 《当代作家评论>.2005年第6期.

三年级作文校园秋色 篇13

生机勃勃的春天固然美,可是金色的秋天在校园里却又是另一般美。她的美不在于春天的绿,而是在于金、黄。

秋高气爽,秋姑娘给大地妈妈换上了秋装,同时也给我的学校换上了新的景象。

校园的秋天到处一片金黄。看!秋风吹黄了操场的小草,像铺上了一张金黄的毯子。操场旁的树木也换上了金黄,枯黄的叶子像一只淡黄色的蝴蝶伴随着秋风在空中盘旋;又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少女,在空中起舞。它飘得那样轻盈,好像要给小草看看它这条淡黄色的裙子。

秋色作文指导三年级 篇14

快看!田野处处金黄。秋天的女孩们正在用高粱做游戏。高粱累了,羞红了脸,笑弯了腰。玉米张开嘴,露出他的金牙,脱下外套,露出一种独特的丰收喜悦。

秋姑娘来到乡下,葡萄成熟了,有红的,有白的,有绿的,有紫的;清纯,娇小,明亮。葡萄像珍珠。它们真的是五彩缤纷,晶莹剔透。让葡萄爬脚手架,挂树枝。那些诱人的葡萄,我真想咬一口。石榴也张开了嘴,露出她晶莹的牙齿,就像挂在树枝上的红灯笼。鸭梨成熟了,你看!她笑了。事实上,她很漂亮。她金色的小脸上只有一些雀斑。

秋姑娘来到了树林。她用大笔画把树林染成了金黄色。树上的叶子像花一样翩翩起舞。

“幻想小说”教学(适合五年级) 篇15

《掉进兔子洞》(节选自《爱丽丝梦游奇境》,作者:【英】刘易斯·卡罗尔。略)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节选自 《哈利·波特》,作者:【英】J.K.罗琳。略)

《露茜初探魔衣柜》(节选自《纳尼亚传奇1:狮子、女巫和魔衣柜》,作者:【英】C.S. 刘易斯。略)

《大钟敲了十三下》(节选自《大座钟的秘密》,作者:【英】菲·皮尔斯。略)

《草虫的村落》(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略)

选文缘由

“幻想小说”,或者说一些“魔幻小说”是大量充斥在童书出版市场的,也是孩子们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学形式。可我们的教材中却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幻想小说的文本,而我们的习作体系又时常需要孩子们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在没有实际阅读的体验中展开所谓的丰富的想象,也就出现了学生总是穿越到过去或者未来、习作的结尾经常是“丁零零,我醒了,原来这是一场梦”的千篇一律。

想象,变得玄幻似乎不难,但要引人入胜却很难。为什么《哈利·波特》《爱丽丝梦游奇境》可以成为经典?这些作品为什么会让孩子们如此着迷?同样是幻想小说,为什么我们孩子写的幻想类文章是如此不堪,甚至可以说是“胡思乱想”?我们不妨来解析一下4篇课外选文的“幻想”元素。

《掉进兔子洞》:兔子穿衣服,戴怀表,说人话;而人在这种环境中,掉进兔子洞竟然会减缓速度,不会摔伤,莫名其妙变小,进入另一个世界。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题目本身就已经开始不一般,九又四分之三站台;穿墙而过;检票口与锻铁拱道之变化。

《露茜初探魔衣柜》:比常规衣柜大的衣柜;有不同变化的衣柜;衣柜尽头是另一个世界;人身羊腿怪会说人话,等等。

《大钟敲了十三下》:题目就不一般,怎么会“敲了十三下”;突然出现的花园和女仆;不一样的客厅里的东西突然消失。

这些都是让孩子们着迷的“幻想成分”,孩子们之所以着迷,并不是因为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元素有多么了不得,而是这些元素其实就是他们身边常见的东西。“常见的东西变得不一般”,这就是这些经典作品体现“神奇”的地方。因此作为群文阅读重要元素的“议题”,我就定为“什么是神奇”或者说“神奇在哪里”。

这个议题的设置,从目标达成上,只是丰富学生对于“神奇”的认知,知道什么是神奇,神奇一般在小说的什么地方可以产生效果等。当然,《草虫的村落》其实不能算一篇完全意义上的幻想小说,更像一篇拟人化的抒情散文。因此在这里,我只将它作为群文选文与课内选文连接的一个桥梁,作为幻想类文本来使用而已。因为群文阅读教学其中的一个关键点是“结合课内教材”。

课例呈现

教学目标:

1. 通过阅读5篇关于“幻想”的节选的小说,围绕“什么是神奇”的议题,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2. 通过学习5篇节选的小说,清楚自己学习的历程以及“概念”的建构历程。

教学难点:学会倾听记录,并在讨论分享中学会建构。

教学准备:

1. 需要提前将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组最多6人,课桌以小组合围的方式排列。

2.5篇选文的印制。要求必须每篇独立印制,不可以连印。

3. 工作纸的印制与教学PPT的准备。

4. 小组文本的选择与下发以及粗略阅读,需在上课前20分钟完成。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前暖身,强化“不可能”概念

师:先来看一首有趣的诗。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

生:一个剥蛋 。

生:一个吃蛋 。

生:还有一个呢?

师:“还有一个呢?”想得非常好,所有人都来猜一下。

生:……

师:我觉得你好为难啊!再想想。

生:一个笨蛋。

师:还有一位呢?

生:一个买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变蛋 。

师:还有一个呢?

生:一个下蛋 。

师:我们为他鼓鼓掌,知道为什么鼓掌吗?因为他下课以后准备下一个蛋。(生大笑)

师:你觉得可能吗?

生:不可能 。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不会下蛋。

师:对啊,因为他不可能下蛋对不对?那谁可能下蛋?

生:鸡,老母鸡。

师:但是,你们看 。 (出示)

生:一个生蛋 。

师:一个生蛋,可能吗?

生:可能 。

生:不可能。

师:一起来(指四个学生),读。

生:(齐读)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教学意图:《四个小男孩》是一首比较有意思的诗歌,也是可以强化“神奇”概念的诗歌,特别是其中一个男孩生蛋的句子,不仅会让孩子们捧腹大笑,也可以引发他们对“可能与不可能”产生思考。当然更是为教学的最后环节———让学生去尝试创作,尝试将现实生活中的“不可能”逐步变为“可能”埋下伏笔。】

二、独立阅读,感受“神奇”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每个小组课前都各自选择了一篇,现在我有一个小小的任务给你们,你们每个组前面都摆了三个信封,里面有工作纸一、二、三,现在请组长打开“工作纸一”,给每个同学一张。(出示“工作纸一”)

(学生阅读本组所选择的文本,完成相关任务后交流。)

生:篇名是《草虫的村落》。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 (学生读相关语段文字)

师:为什么觉得神奇呢?

生:因为草丛一下子就变成了森林,每种小虫都变成了各种职业的人类。

师:你呢?

生: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觉得神奇的地方是汤姆本来光着脚站在石板上,后来石板却变得温暖、柔软起来。我觉得神奇的原因是地板怎么会变得温暖、柔软。

师:应该是什么?

生:应该是还跟原来一样,非常冰凉。

……

【教学意图:群文阅读课,在表象上呈现出来的一个特征就是阅读的篇目增多,少则三四篇,多则六七篇。如此数量的文本一下子呈现在课堂上,学生如何在短时间内阅读完?教师如何教完如此多的文本?这是摆在每一个进行群文阅读教学老师面前最为现实的两个问题。“选择”是我处理文本的方式之一,并将“选择”作为群文阅读教学一个重要的元素。之所以如此处理,基准的考量在于:单篇教学让学生之所以感到枯燥无味,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始终处于“听得听,不听也得听”,没有任何选择余地的境地,而如今群文阅读教学,既然出现了这么多的文本,就应该让学生首先摆脱这种“没有机会选择”的尴尬局面。同时,因为尊重了学生的“选择权”,学生会更愉悦地去深入且快速阅读文本。但在“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状况下,如何进行共同学习呢?这其实就跟群文阅读教学的“议题”有关系。本次教学选择的议题是“什么是神奇”,每篇文本其实都是体现这个“议题”的不同侧面,或者说都是“什么是神奇”的具象化。】

三、小组讨论分享,完善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小组讨论。讨论时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要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生:行。

师:第三,小组要统一认识,指定一名或是两名同学汇报。汇报时要这样说:“我们小组的探究结果是……”,而不能说“我的探究结果是……”。要把小组同学的意见告诉别人,好不好?

生:好。

师:好,可以开始了,小组行动。

(生小组交流)

【教学意图:同组的学生选择的是读相同的文本,每一个学生都完成了“工作纸”的任务,但每个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是教师无法把控的。如何用最快的速度、最佳的时机去完成“纠正”功能?小组交流讨论在这个阶段是至关重要的。小组在这个阶段的功能定位清晰,可以发挥出最好的效果。在群文阅读教学的“各有选择,各有所读”的形态下,小组交流讨论的“纠正和统整”是解决传统教学“为讨论而讨论”弊端的好方式。】

四、班级交流,丰富对“神奇”的认知

师:现在请组长打开第二个袋子,拿出“工作纸二”发给组员每人一张。(出示“工作纸二”)

师:我为什么要给你这一张呢?大家想想,每个组读得一样不一样?

生:不一样。

师:别人在分享信息给你的组,那么分享的信息你是不是应该记下来?

生:是。

师:别人在汇报的时候你应该用耳朵听,用手写。

生1(组1):我们小组探究的是《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但正当那孩子走到第九与第十站台交界的地方时,一大群旅客突然涌到他的前面……那男孩竟然不见了。”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是因为那个孩子突然间不见了。

生2(组1):我们小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原来检票口的地方现在竟成了一条锻铁拱道,上面写着“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它原本是一个检票口,现在却变成了站台,站台的名字也非常稀奇。

生3(组2):老师,我们组找到三处觉得很神奇的地方。

师:好,你们组补充。

生3(组2):我们小组觉得还有一处神奇的地方是:他离栏杆越来越近了,他闭上眼睛准备撞上去,但什么事也没发生,当他睁开眼时,却出现了一辆深红色的机车。

……

生4(组3):我们组探讨的篇名是《露茜初探魔衣柜》。觉得神奇的地方是:“这口衣柜一定大得要命……却摸到软乎乎、冷冰冰,像粉末似的东西……她说着又往里走了一两步……咦,这简直像树枝一样。”为什么会觉得神奇呢?因为衣柜的地板上有软乎乎、冷冰冰的东西,衣柜里还有又硬又粗还有点儿刺人的东西。

师:还有一个组也读的这篇,前面组说过的你们不能再说。谁来补充?

生5(组4):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为什么觉得神奇呢?因为一般的衣柜应该是一只手伸直就能摸到柜背,但是露茜往里走了几步把手伸长还是没有摸到。

……

生6(组5):我们组派两位代表来发言。篇名是《大钟敲了十三下》。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为什么我觉得神奇?因为我觉得东西不可能在原地逐渐消失。

生7(组5):我们组觉得神奇的地方还有:“……汤姆一直用眼睛盯着她,他惊讶地发现,女仆走到门口,用手碰了一下把手就不见了,也就是说,她不是从房门里走出去的,而是逐渐消失的。”神奇的原因是:女仆不推开门就消失了。

师:刚刚我说,每一个同学要做修订、做记录。你虽然读了一篇,却了解到了其他篇的内容。工作纸二上的最后一栏是什么?

生:“我们的评价”。

师:你记录了其他组汇报的内容,现在你要评价一下其他组所说的神奇的地方神奇不神奇。如果你觉得神奇,那你可以说这个真的有点神奇。当然你也可以觉得没什么可神奇的。(一生举手)你要评价哪个组的?

生:我评价的是 《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他们组说的是“站台会逐渐变位置”,说不定哪天晚上你睡着了,装修公司就给你换了。

师:哦,可是当时并没有出现装修公司的人,我们前面有一堵墙,你要不要推着东西撞过去?你行不行?

生:不行。

师:其实不可能,对不对?

生:我想评价的题目是《大钟敲了十三下》,他们认为神奇的地方是“他猛地回头一看,发现大厅里的东西都在慢慢地消失,它们不是被搬走的,而是在原地逐渐消失的”。我认为比较神奇 ,因为东西 不可能慢 慢消失。

师:你是赞同他的意见,觉得确实很神奇。就像我们用的桌子,中午上完课,这些桌子是要被搬走而不是它自己消失。

生:我赞同第4组同学觉得神奇的地方:《露茜初探魔衣柜》中“她往里走了一步,又走了两三步……但摸来摸去总也摸不到”。这跟普通的衣柜不同。

……

【教学意图:学生“各有选择,各有所读”,如何进行全班性的交流?教师如何让读不同文本的学生进行共同的讨论?这是萦绕所有教师心头的疑问。这或许就是群文阅读教学讲求“建构”和“过程关注”的关键元素所营造的特别教学效果。其实,在教学现场,学生之所以可以共同交流,是因为这几篇文章都是在探讨共同的“议题”———“什么是神奇”。另外因为有“工作纸二”的介入,虽然读的文章篇目不同,但是要求学生学会“倾听与记录”,学生学习有了新的任务的驱动。第三则是因为学生自己没有读过文本,让学生在心理上有更迫切了解别人所读文本的需求。】

五、总结梳理,升华认知

师:我们今天选择的几篇文章里面,或多或少其实都有一个词存在,我们叫“神奇的元素”。

师:《露茜初探魔衣柜》里面什么有点怪?

生:柜子。(师板书)

师:《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什么比较奇怪?

生:站台 。 (师板书)

师:还有什么?

生:列车。(师板书)

生:墙。(师板书)

师:还有栏杆。《大钟敲了十三下》什么奇怪?

生:钟。

师:钟平时敲多少下?

生: 12 下 。

师:但是它敲了多少下?

生: 13 下 。

师:好,奇怪的钟、地板。(板书)

师:好,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这些事物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好了,那现在你们告诉我,读了这几篇文章以后,如果让你构思小说,你想让什么东西神奇起来?打开“工作纸三”,你可以写一写让它怎么神奇起来。不一定写故事,就说一说你想让什么东西变神奇。

(生写后交流)

生:小狗会说话,会给我洗脚、揉肩、捶背,给我做饭,当司机。

师:你找的不是宠物,而是保姆。小狗会说话吗?

生:不会。

师:会开车吗?

生:不会 。

师:神奇起来了。

生:风扇旋转的时候可以飞起来,而且还可以把任意一样东西变成风扇的遥控器,控制它在空中飞行。

师:这是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风扇,那我估计下一次拍电影就不是 《变形金刚》,而是《变形风扇》了。有做导演的潜质。还有谁?

生:笔拿起来想写什么就写什么。

师:哦,只要你一拿起笔,就什么都能自动写出来。刚刚我发现,反应最快的是四个男孩。所以各位,再看《四个小男孩》,一起来读。

生:(齐)四个小男孩,一个煮蛋,一个剥蛋,一个吃蛋,还有一个呢?一个生蛋呀……

师:等等,这会儿想想,有一个男孩生蛋了,会吗?你会觉得奇怪吗?

生:不会。

师:既然小狗都会说话了,小男孩生个蛋就不算什么。好,继续。

生:(接着读)怎么可能?四个小男孩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可能的。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 。 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 一样 ,把最最普 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生:明白。

师:什么是神奇?

生:把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变得不普通。

……

【教学意图:这个环节其实是与课的开端相呼应,也说明了为什么要用那样一首童诗引题的原因。此环节从某个角度验证了群文阅读的效果———让学生从开始的坚决“不可能”到现在充满想象力的“有可能”。传统的教学中,这个环节是“延伸”或者“拓展”,但也因为是前面相呼应的教学设置,从侧重点的角度来看,它是与前面的“阅读感知”并重的“升华认知”部分。从教学现场来看,学生的认知热情完全被激发,有着特别的课堂效果,即让更多学生有了创作的冲动。】

课例评析

一、让文本有内涵

幻想小说,其瑰丽奔放的想象、曲折离奇的情节,吸引着孩子们的阅读兴趣。这正是幻想小说的文学和美学价值,也是幻想文学具有的教学价值。

选择哪些文本进入课堂,必然要考虑诸多因素:是否适合学生阅读?群文间是否有必然的联系?文本的选择,从来都是让老师们头疼的问题。李祖文老师的选择要义是“幻想”元素:兔子、衣服、怀表、站台、检票口、衣柜、大钟、花园、女仆、森林等。“这些其实就是孩子们身边常见的事物”,但在文本中,常见的事物变得“不一般”。这种“不一般”正是本课的主线,这种“不一般”正是学生喜欢的内容。

师:柜子、墙、地板、钟、列车见没见过?

生:见过。

师:是的,这些神奇的事物都是平时常见的。要让这些常见的、普通的事物发生什么?

生:神奇。

师:于是,就会有故事,就会有不同的好玩的东西出来。

在文学的虚构世界里,强化着普通 事物的存 在 ,强化着平庸 东西的存 在 ,强化着不可触犯之物的存在。学生经过在文本里探寻,经过小组间的交流和整理,形成了一定的共识,形成了“神奇”的初步概念。

二、让阅读有意义

1.建构与解构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关注知识的获得,关注字、词、句、段、篇等,所以选择解构,把文本拆散了灌给学生,掰碎了喂给学生。这样的教学,是速效的。但从长远来看,伤害的是学生对知识的尊重,对学习的兴趣,并失去想象力。

与解构对应的是建构。建构主义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儿童的认知结构就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过程逐步建构起来,并在 “ 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的循环中得到不断的丰富、提高和发展。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建构,让学生获得意义,正是群文阅读的核心理论。

2.如何建构

那么,在课堂上如何建构呢?必然应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而不是像传统教学那样,只是把知识从教师头脑中传送到学生的笔记本上)。请看此教学的设计一:

《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和《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本都属于“幻想小说”。这些幻想小说总让我们的思绪浸入到好奇之中,欲罢不能。但既然是“幻想小说”,就一定有其不同平时的“神奇之处”,选择一篇来读读,将我们的“探求结果”填到下面的表格中:

在这个设计中,强调的是学生对获得的探求,而且,重要的是,李老师不仅要求学生获得,更要求学生明白获得的依据。这是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的第一次建构。

第二次建构发生在接下来的“小组讨论分享,完善认知”环节。实际上,在日常的教学中,更多的是师生之间的一一对话,偶尔可见生生的对话。但同伴学习却是比师授生受更有效的学习形式。

第三次建构发生在班级交流环节的设计:

5篇幻想小说,我们每个小组选择了其中一篇来阅读与探究,到底其他几篇小说又有什么样的“神奇”呢?我们来听听同学的分享,同时我们也试着将同学的分享有选择地记录在下面的表格中:

因为思维有了碰撞,才会闪现出更多火花。非常重要的是,在碰撞之间,教师对这种碰撞做了推动和指导。需要特别提醒的是,建构的过程,是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的。

3.变化发生于不经意间

纵观本课,师生关系发生了明显变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获得的欣赏者、质疑问难的点拨者、学习进程的推进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进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三、让课堂有意思

1. 让学生有选择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个理念我们都知道,但如何做却似乎不是很清楚。李老师在本课中非常强调选择。第一次选择:

师:好,我们现在来回顾一下《掉进兔子洞》《从九又四分之三站台开始的旅程》《露茜初探魔衣柜》《大钟敲了十三下》《草虫的村落》这5篇文章,同学们感兴趣的有几篇?(生:有4篇。)

5篇文章,学生感兴趣的有4篇,还有一篇不感兴趣,怎么办?教师的处理是:不学也罢。

第二次选择:在4篇感兴趣的文本里,小组可以选择阅读材料。这种权利叫民主。

第三次选择:

师:四个小男孩在一起都没什么不可能的,我们在座的36位,是4的9倍,那么就有9倍的无限可能。孩子们,只要把你的想象力放飞,就像这几篇文章一样,把最最普通的事物变得神奇起来,就可以产生一篇篇特别好的故事,明白吗?

如果我们细看李祖文老师的课堂,选择正是其教学的特色之一。

2.让课堂有笑声

选择指向民主。民主的课堂,才具有真正的生命力。民主的课堂也是尊重的课堂。在本节课中,10余次笑声里,学生情绪放松,课堂自然和谐。不由得想起第斯多惠的那句名言:“教育的本质在于激励、鼓舞和唤醒。”

四、让群文有效率

1.教策略

只有明确教学的目标,才能让课堂教学更有效率。一个灵动的、生成的、尊重学习者的建构的群文课堂,教什么?当然不能简单定位于知识。笔者认为,群文阅读的课堂,应该教阅读策略。正如蒋军晶老师所说,因为不是每个人天生爱阅读、会阅读,每个人的阅读能力也是有差异的,教给他们一些阅读的策略,就是让每个学生都向前走一步,缩短天生能力的差距。

在本课中,教师利用学习单,帮助学生梳理自己的观点,填写支撑自己观点的证据,这是找出重点。让学生明白,同伴的观点可以丰富自己的观点,这是自我监控。利用学习单,形成“神奇”的初步概念,这是统整。

多读不一定会读会写,在阅读中,才能学习阅读。但仅如此,还不够。唯有学会熟练运用阅读策略建构自己的认知,才算学会阅读。

2.找不同

在本课中,教师还不断强调说“不同”,这有利于学生避开杂乱,更有效率、更全面地丰富自己的认知。

3.学会整理

没有整理,就不会有逻辑的思考,就不会有全面的认识。整理,同样是本节课重要的学习目标。

师:这节课的要求跟上节课不太一样,要看清要求:与自己小组同学分享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还要进行修正。还有一个具体的要求是:小组内同学要相互分享,怎么分享呢?把你自己写的读给小组的同学听,然后相互倾听记录,再自我完善“工作纸一”。为什么要自我完善工作纸?因为有可能你找的别人都觉得不神奇,那人家告诉了你,你就修改成为神奇的,行不行?

4.让议题统整全课

群文议题的选择,必然和以往的主题有明显的区别。议题必然具有可议性和开放性。因为可议,学生才有话可说;因为开放,学生的所说才能多元。故事像生活一样丰富,它们都是多元化的,充满了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在这个意义上,“神秘是每一个故事的尺度”。“神奇”这个议题,正好抓住故事的核心,抓住了学生的认知规律,抓住了学生的心。本课所有的教学环节紧紧围绕议题展开,唯如此,议题才有意义。

上一篇:一年级下册写字课教学工作计划下一篇:伤感古风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