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精选10篇)
4 . 1 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区位选择
1 、工业的概念及分类
( 1 )概念:指从事 自然资源的开采 ,对 采掘品和农产品进行加工和再加工 的物质生产部门。
( 2 )分类:按生产对象:采掘业、加工工业
按产品性质: 重工业(主要为生产服务) 轻工业(主要为生活服务)
2 、主要的区位因素
理想的工业区位:充足的原料、动力;质高价廉的劳动力;前景广阔的市场;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产出 以花费最低的生产成本获得最高利润
五种主导型工业类型的特征
3 、影响工业区位选择主要因素的发展变化
( 1 ) 科学技术进步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鞍钢与宝钢的区位变化特征:
共同区位优势: 交通便利、接近市场、接近水源
区别:鞍钢 —— 接近原料 , 燃料产地 宝钢 —— 接近消费市场
钢铁工业的三次变革:近煤型(动力导向型) ----近铁型(原料导向型) ---- 临海型(市场导向型)
( 2 )环境保护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 3 )社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如 政策变化、乡土情感、个人偏好、工业惯性等
4 .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一、工业联系 —— 工业集聚 —— 工业地域
1 .工业联系
( 1 )生产工序上的工业联系(投入 —— 产出的联系)
第一种 是甲企业的产出是乙企业的投入。
如纺纱 —— 织布 —— 印染 —— 服装制造。
第二种时同一工厂中不同工序之间的联系
也属于这种联系方式,如汽车组装厂、生产流水线。
( 2 )空间利用上的工业联系
有些工厂相互之间并没有生产工序上的联系,却在地理空间上联系在一起,工厂之间这种空间联系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基础设施,有的为了共同利用廉价劳动力等,如某些经济技术开发区中的不同工业企业
( 3 )信息上的工业联系
2 、工业集聚
在工业发展中,具有工业联系的一些工厂往往发生工业集聚现象。
分类: 专业化生产的工业集聚、共用基础设施的工业集聚
工业的集聚的优点,可以充分利用基础设施,加强彼此之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终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利润,获得规模效益。
3 .工业地域
( 1 )工业地域的概念
工业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们称之为工业地域。
( 2 )工业地域的形成
工业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过程,可分为两类:
自发形成的工业地域
主要是在生产上有投入 — 产出联系的工业企业自发集聚形成的;
规划建设的工业地域
既有与前者相同的类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础设施条件吸收下,不同工业集聚而形成的。
( 3 )工业地域的性质
工业地域按照发育程度的不同,分为两类:
发育程度较低的工业地域
(如食品工业),以当地农副产品加工工业为主,工业联系简单、规模小、工厂少。
发育程度较高的工业地域
(如钢铁工业区),工业联系复杂、面积大、协作企业多、生产规模大,往往能够形成专业化很强的工业城市。我国和世界许多著名的“钢城”“石油城”“汽车城”。
二、工业分散与工业的地域联系
1、城市等级划分标准:以城市人口规模来划分
特大城市——100万人口以上大城市——50-100万人口中等城市——20-50万人口小城市——20万人口以下
2、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和种类不同,大城市提供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3、影响城市服务范围的因素:
影响因素影响表现
资源条件位于资源丰富地区的城市,能够获得支撑城市进一步发展的资源条件为城市提供丰富物质条件、丰富劳动力条件、丰富城市用地
交通条件位于交通枢纽上的城市,能够通过便利的交通为更远的居民提供服务,使其服务范围扩大铁路枢纽城市、公路枢纽城市、港口城市等
人口条件城市为服务区内居民提供货物和服务,服务人口要达到一定规模位于人口稠密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小;相反,位于人口稀少地区的城市服务范围相对较大
二、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
1、同一区域内,不同级别的城市空间组合,就够成立一个地区的城市等级体系.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
3、不同等级城市数目、相互距离、服务范围、城市职能的关系:“高少远大多,低多近小少,大的嵌套小”(城市等级高,城市树木烧,相互距离远,服务范围大,城市功能多;城市等级低,城市数目多,相互距离近,服务范围小,城市职能少.不同等级城市服务范围层层嵌套,大的嵌套小的.)
4、中心地理论:
(1)一个中心地的服务范围围绕中心地呈六边形.
(2)是市场原则的作用
(3)高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相当三个低一级中心地服务范围.
第三节城市化
一、什么是城市化
1、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就是城市化.
2、城市化的标志:
①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持续上升
②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逐渐转移
③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3、城市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发展——主要动力
(1)推力:哪些是的人群里开向村的因素.(农村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农村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农村受自然灾害影响大)
(2)拉力:吸引人群来城市的因素.(城市就业机会多;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文化设施齐全;城市交通便捷.
4、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指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来表示,它体现了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5、城市化的意义:人口转变、产业结构变化、工业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缩小城市与乡村距离,文化、思想、观念、生活方式渐趋同.
二、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1、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发展阶段特征出现问题发展新趋势出现的国家和地区
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较低、发展较慢问题极少,处于城市化低水平时期发展中国家
加速阶段人口和产业向城市迅速聚集,城市化推进很快出现了劳动力过剩,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恶化出现郊区城市化现象
后期阶段城市化水平比较高,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趋缓甚至停滞中心区表现出衰落迹象出现逆城市化现象发达国家
2、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国家类型起步时间目前速度城市化水平城市人口比重所处阶段原因
发达国家早
(英国最早18世纪中叶)
趋缓(停滞)
高
高(70%以上)
后期成熟阶段资本主义发展较早,农业现代化发展,大批农业劳动力向城市移动
发展中国家晚
(20世纪中叶)速度加快低低(不到40%)初期和中期加速阶段民族独立运动胜利经济迅速发展
4、郊区城市化: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和产业向郊区扩散的过程.
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高度集聚,导致市区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生活质量下降
三、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影响的表现: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质量下降;对水循环的影响;对气候的影响.
2、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解决城市环境问题主要措施:1)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分散大城市职能,建设新区和卫星城,努力推进郊区城市化,以缓解城市中心区的压力;2)对城市进行合理规划,加强对城市的管理,妥善处理好城市个功能分区的关系.
1、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2、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3、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4、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5、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6、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7、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9、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10、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11、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12、区时的计算每往东1个时区,时刻增大1个小时。
13、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14、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15、国际日期变更线180°经线(理论上),不通过陆地(实际)。
16、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7、太阳直射点的判断与该点的切线方向垂直,地方时为12点。
18、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19、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0、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21、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22、夏半年的概念:3月21日至9月23日
23、冬半年的概念:9月23日至3月21日
24、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25、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26、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27、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根据昼长以标准日出(6时)和标准日落(18时)前后推算。
28、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29、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90°-(直射点与所求点的纬度间隔)
30、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31、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32、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33、二十四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34、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35、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为什么黄赤交角变大,太阳直射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
目前黄赤交角的角度是23°26′,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就是23°26(即南北纬′23°26′间);如果黄赤交角变成35°时,此时太阳直射点的最大角度也对应变成35°(即南北纬35°之间)---此时,直射范围自然也扩大了。
2.黄赤交角变大变小会对地球有什么影响?为什么? 黄赤交角的角度=太阳直射点最大的角度=热带角度
此时与这个角度互余的角度就是寒带的角度--如黄赤交角为23°26′时,则0至23°26′间是热带,互余的66°34′至90°就是寒带,中间的23°26′到66°34′为温带。
故:
黄赤交角变大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变小;
黄赤交角变小时,热带、寒带范围变小,温带变大;
、天体的分类: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体、星际物质。
、天体系统的成因: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级别: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太阳系九大行星的位置: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
、九大行星按结构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冥)。
、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核聚变反应。
、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的影响维持地表温度,水循环、大气运动等的动力,人类的主要能源。
、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
、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②影响短波通讯③产生磁暴现象
、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千米
、地球的赤道周长4万千米
、纬线和纬度,低纬、中纬、高纬的划分连接东西的线。每1个纬度为111.1千米;0-30、30-60、60-90。
、东西两半球的划分:西经20°和东经160°的经线圈。
、南北两半球的划分:以赤道为界,以北的为北半球,以南的为南半球。
、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23°26′和66°34′纬线
、本初子午线0°经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
、地球自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自转的周期恒星日,23小时56分4秒(真正周期);太阳日,24小时。
、地球自转的速度角速度(每小时15°),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
、地球公转的轨道椭圆轨道。一月初(近日点),七月初(远日点)。
、地球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从地球北极上空观察,呈逆时针旋转。
、地球公转的周期恒星年(365日6时9分10秒)、回归年(365日5小时48分46秒)
、地球公转的速度在近日点时公转速度较快,在远日点时较慢。
、黄赤交角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的夹角,目前为23°26′。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太阳直射点以一年为周期相应地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移动
、晨昏线的判断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
、地方时的计算每往东1°,时刻增大4分钟。
、已知经度求时区数经度除以15,再四舍五入。
、北京时间以东八区(120°E地方时)为标准时间。
、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时间为标准时。
、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昼夜更替、不同地方时、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春分日(3月21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夏至日(6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秋分日(9月23日)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晨昏线与经线重合。
、冬至日(12月22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
、地球侧视图的判读: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地球俯视图的判读逆时针自转,中心为北极;顺时针自转,中心为南极。
、昼夜长短的计算:以昼弧长度为依据,每15度为1小时。
、昼夜长短的判断:夏半年,越北白昼越长,冬半年,越南白昼越长。
、天文四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最高的季节是夏季。
、我国传统四季:以立春(2月4日)、立夏、立秋、立冬为起点来划分四季。
、欧美传统四季:以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为四季的起点。
、五带的名称和范围:热带、北温带、南温带、北寒带、南寒带。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更替
、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
、干洁空气的组成:氮和氧,二氧化碳和臭氧
、大气污染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
、大气垂直分层: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高层大气(电离层)
、对流层的主要特征:上冷下热,对流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
、平流层的主要特征:臭氧吸收紫外线。平流,对高空飞行有利,、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太阳高度角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作用。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大气逆辐射夜间有云较温暖,夜间晴朗较寒冷。
、大气的保温效应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能力很强。
、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各纬度间的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的方向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
、根据等压线判断风向的步骤①高压垂直指向低压②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③画出合力
、小气候:城市风、海陆风、山谷风
、海平面等压线与风力大小低压中心,高压中心。等压线越密集,风力越大。
、地球上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东北信风、副高、中纬西风、副极地低压、极地东风、极地高压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位移大致来说,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冬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高压(大陆)、阿留申低压(太平洋)和冰岛低压(大西洋)
、夏季海陆上的主要气压中心:亚洲低压(大陆)夏威夷高压(太平洋)亚速尔高压(大西洋)
、季风的成因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②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季风的典型分布地区东亚季风(西北、东南风);南亚季风(东北、西南风)。
、锋面的分类与天气冷锋、暖锋和准静止锋。气温、气压、天气。
、锋面对我国天气影响的实例北方夏季的暴雨(冷锋)、我国冬季爆发的寒潮(冷锋)
、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低气压;上升气流;阴雨。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逆时针。
、反气旋的气压、气流状况、天气特征高气压;下沉气流;晴朗。北半球水平气流为顺时针。
、锋面气旋锋前锋后的天气情况。冷气团一侧阴雨。
、世界气候类型的名称热带(四种)、亚热带(两种)、温带(三种)、寒带(一种)
、判断气候类型的步骤①判断南北半球,②判断热量带,③判断雨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受季风影响;大陆东岸20-35°
、地中海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受副高和西风交替控制。30-40西岸
、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干燥。季风。40-60°大陆东岸。
、温带海洋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暖夏凉,降水均匀。终年盛行西风。40-60°大陆西岸。
、温带大陆性气候的特点、成因、分布规律冬季严寒、夏季炎热、全年少雨。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温带内陆
、寒潮的危害带来严寒、大风、霜冻。对春秋季的农作物危害最大。
、全球变暖趋势及其人为原因①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全球变暖造成的后果①海平面上升②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的变化。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主要原因氟氯烃化合物消耗臭氧。
、大气臭氧层总量减少的危害①直接危害人体健康②对生态环境和农林牧渔造成破坏。
、酸雨的成因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氧化氮等酸性气体。
、我国酸雨区的分布①四川盆地②珠江三角洲③长江三角洲
、酸雨的危害①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②土壤酸化③腐蚀建筑物④危及人体健康
、酸雨的防治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煤炭中的硫资源综合利用。
、大气环境保护二氧化碳的“温室效应”,氟氯烃破坏臭氧层,酸雨。
、海洋是大气的主要热源和水源海洋水量占地球总水量的96.53%,海洋占地球表面的71%。
、世界洋流模式(低、中纬)反气旋型。北半球为顺时针流动,南半球为反时针流动。
、世界洋流模式(中、高纬)北半球中高纬是气旋型大洋环流,呈反时针方向流动。
、北印度洋洋流的分布规律冬逆夏顺。冬季洋流向西流,夏季洋流向东流。
、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日本暖流、北太平洋暖流、加利福尼亚寒流。
、南太平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东澳大利亚暖流、西风漂流、秘鲁寒流。
、南印度洋的洋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厄加勒斯暖流、西风漂流、西澳大利亚寒流。
、北大西洋的洋流分布北赤道暖流、墨西哥湾暖流、北太西洋暖流、加那利寒流。
、南大西洋的流流分布南赤道暖流、巴西暖流、西风漂流、本哥拉寒流。
、地壳中主要化学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
、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变质岩。
、地壳物质循环规律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地质作用的概念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变化的作用。
、地质作用的分类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地壳运动的两种类型及其影响水平运动(褶皱山系、裂谷海洋)、升降运动(海陆变迁)。
、板块构造学说的要点岩石圈不是整体一块。板块交界地壳活动。板块运动形成地貌。
、六大板块的名称亚欧、非洲、美洲、太平洋、印度洋和南极洲板块。
、地质构造类型褶皱(背斜、向斜),断层(上升岩块、下沉岩块)
、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的成因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接受沉积物,成为山岭。
、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风化作用、侵蚀作用、搬运作用、沉积作用、固结成岩作用。
、水循环的意义①水量平衡②更新水资源③联系四大圈层④物质迁移⑤能量交换
、气候对生物分布的影响光(喜光植物、喜阴植物)、热、水(森林、草原、荒漠)
、能源资源的分类常规能源、新能源(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火山的分类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 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东部:社会经济相对发达,工业化、城市化和科技教育水平都比较高,发展速度亦快于中西部。对外开放时间早,程度高,第二和第三产业相对发达,工业结构以轻型和轻重混合型为主。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全球变暖原因:二氧化碳的增多而使气温升高二氧化碳增多的原因:①大量燃烧矿物燃料②毁林
(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危害:①海平面上升,淹没陆地②改变各地降水状况和干湿状况,导致各国经济结构变化
(3)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①提高能源的利用技术和能源利用效益,采用新能源②加强国际合作
第三章地球上的水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c)洋流的分布规律: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1)刀耕火种(原始农业)(2)石器锄耕(耒耜)
(3)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汉代后,铁犁牛耕成为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二、农业的精耕细作
生产工具:春秋战国—铁犁;西汉—耧车(播种工具);隋唐—曲辕犁
耕作方法:春秋战国—垄作法(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耕作方法);西汉—代田法
水利工程:都江堰(战国);郑国渠、白渠
灌溉工具:翻车(三国)、筒车(唐朝)、高转筒车(宋朝)、风力水车(明清)
三、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特点:1、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
2、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荣和封建政权的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
3、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
4、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重要原因之一。
5、精耕细作。
6、铁犁牛耕。
7、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地位:小农经济在中国封建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
评价:积极①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②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贡献
消极①小农经济比较脆弱,容易破产②是我国封建社会繁荣的原因,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的重要原因
影响古代中国农业进步的因素有哪些?
(1)古代促进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统治者的重视和政策上的支持。②生产工具的革新与技术的进步。③社会的稳定,水利事业的兴修,人民的艰辛劳动等。
(2)阻碍农业进步的因素有:
①小农经济经营规模小,生产条件简陋,农业耕作技术难以实现革命性的发展。
②沉重的赋役负担使农民破产或长期离开土地,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生活秩序。
③自然灾害的侵袭,社会的不安定,战乱较多,土地兼并严重等。
四、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1、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
2、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所有制(井田制)
①一切土地属于国王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承担义务。
②诸侯、卿大夫_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③西周时期,耕地阡陌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
▲井田制瓦解的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
②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
③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_、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
3、封建社会(战国以来):封建土地所有制
①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
②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
2.希腊的地理环境和地理位置造成了小国寡民、独立自主的城邦制度
3.梭伦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奠基、克里斯提尼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正式确立、伯里克利改革是雅典民主政治的“黄金时代”。
4.在古希腊妇女、外邦人、广大的奴隶,不享受民主的权利。
5.古罗马习惯法发展到成文法是平民反贵族斗争的结果,从公民法(适用于罗马公民)发展到万民法(帝国境内的一切自由民)是对外扩张的必然结果。
6.《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是成文法诞生的标志、《民法大全》(公元6世纪)是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的标志。
7.罗马法是欧洲历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在近代罗马法中的思想和制度,成为反对封建制度、推进资本主义发展的有利武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浓缩海水,然后用氯气置换出溴单质,通入空气和水蒸气,将溴单质吹出,用二氧化硫还原为氢溴酸,达到富集目的,然后在用氯气氧化,得到溴单质。
有关反应方程式:①2NaBr+Cl2=Br2+2NaCl;②Br2+SO2+2H2O=2HBr+H2SO4;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1.公有制经济的含义: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一、“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和关键领域,如金融、通讯、铁路、航空、电力、石油、天然气、冶金、化工等,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二、国有经济要增强自己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引导和影响其它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在国内外竞争中不断扩大。
3.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两方面:“第一,就全国而言,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公有资产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第二,公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4.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应该多样化:①必要性:一切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可以利用。这也是由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规律决定的。只要符合‘三个有利于’,各种形式都可以利用。②形式: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承包、租赁;股份制是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③意义:不仅有利于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壮大,也有力地推动了整个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5.集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经营体制: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6.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属于公有制经济。如果国家和集体控股,企业就具有明显的公有性,有利于增强公有制的主体地位。
7.我国的非公有制经济:①地位和作用: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意:不能说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经济形式”)对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加快生产力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方针:必须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8.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制度:
①内容: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②必然性:根本原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决定:评价所有制结构优劣的标准:是否适合现实的生产力状况。具体原因:Ⅰ、社会主义性质: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生产力水平较低且发展不平衡。Ⅲ、“三个有利于”的原则: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③实践证明: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各种所有制经济完全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的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9.我国现阶段的分配方式:
(1)按劳分配:前提——社会主义公有制,是个人消费品的分配方式。
(2)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凭借生产要素而取得个人收入的分配方式。①劳动: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劳动者获得的工资收入。②资本:私营企业主取得税后利润;利息;股息分红;债券股票交易收入。③土地:出租土地、房屋取得的收入。④技术、信息:科技、信息工作者提供技术和信息取得收入。⑤管理:企业的管理人才凭借管理才能在生产经营中的贡献参与分配。
(4)福利性分配和社会保障分配。
10.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必然性:
(1)这是与我国现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总体水平低、发展不平衡和多层次的状况,不可能实行单一的分配方式。
(2)这是由我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的。在公有制经济之外,还存在着多种非公有制经济,因而也就必然会存在多种非按劳分配的个人收入分配方式。
(3)这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存在资本、劳动力、土地、技术等生产要素等多种所有者,而这些生产要素在生产中各自发挥了相互不可替代的作用。
11.市场经济的含义: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
12.市场经济的一般特征(1)平等性:①含义:市场上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的关系平等。②决定:这种平等是由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的。③表现:A、地位平等;B、等价交换(2)竞争性:①含义:经济活动参加者之间存在着广泛的竞争。②原因:竞争是商品交换得以进行的前提;③作用:竞争是市场经济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A、价值决定价格:竞争→压力→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优胜劣汰;B、供求影响价格:充分的市场竞争→可以保证价格变化的灵敏性→使供求关系尽快得到调整→促进资源优化配置的实现。④原则:公平竞争。⑤负面效应:盲目竞争可能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竞争会导致垄断,从而不利于资源的优化配置。
(3)法制性:①含义:社会经济运行有健全的法制基础,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经济活动依据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②作用:协调和处理矛盾、体现公正平等原则的依据和准则。③要求: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4)开放性:①含义:指市场不是相互封闭的,全国是一个统一的大市场,并同世界市场联在一起。②开放性是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内在属性:A、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广泛发展的要求B、资源优化配置的要求C、充分利用国际资源的要求。
13.知识运用:如何认识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
(1)含义①地方保护(地区封锁):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原材料等产品流向外地,或者不让外地产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的产品采取歧视措施,人为地分隔市场。②行业垄断(部门垄断):资源垄断性部门和市场集中度高的部门,限制竞争或搞垄断价格。(2)危害①否定了市场主体的平等地位和等价交换原则②排除竞争,保护落后,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③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和消费者利益④违背社会分工和生产专业化发展要求,割裂了全国统一的大市场,阻碍资源优化配置(3)措施①宏观调控;②依法治国;③以德治国。
14.市场经济的特征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
15.国家的宏观调控:
(1)含义: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的控制和调节。
(2)必要性:市场的调节作用不是万能的。在市场调节可以广泛发挥作用的领域,市场存在固有弱点和缺陷①自发性:产生不正当经济行为;扩大收入差距,造成两极分化,引起社会矛盾,不利于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②盲目性:经济活动的参与者是分散的,各自独立,信息不全,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③滞后性:事后调节,有时间差,造成经济波动和资源浪费。
(3)市场调节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要求发挥市场的作用,但也需要国家的宏观调控。只有把“有形的手”与“无形的手”结合起来,才能克服市场的缺陷,保证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
(4)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5)手段:(1)经济手段:①含义:国家运用经济政策和计划,通过对经济利益的调整而影响和调节社会经济活动的措施。②内容:A、经济政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信贷政策、利率政策、外汇政策等);B、经济计划:十年规划、五年计划、年度计划、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2)法律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制定和运用经济法规来调节经济活动的手段。
②作用: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全国市场自由流动。
(3)行政手段:①含义:国家通过行政机构,采用行政命令、指示、指标、规定等行政措施来调节和管理经济的手段。②特点:直接、迅速③要求:必须反映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不能片面强调和过多运用,否则,将不利于市场作用的发挥,甚至产生消极的后果④当前我国宏观调控的改革主要是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强化法律和经济手段。
一、欧洲联盟
1、原因
(1)文艺复兴以来的西欧国家有着相似的文化传统。
(2)随着近代民族国家的诞生,欧洲国家陷入持续不断的冲突和战争之中,从反面激起了欧洲人对欧洲统一的强烈愿望。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普遍衰落。
(4)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使欧洲人认识到国家联合的重要性,开始了经济一体化的探索。
2、过程
(1)1951年,法、意、荷、比、卢和联邦德国六国,在巴黎签订了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2)1957年,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
(3)1967年,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欧共体的成立,大大增强了西欧国家的经济实力。
(4)1992年,欧共体成员国正式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目标是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
(5)1993年,欧洲联盟的成立,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
(6),欧盟单一货币欧元正式问世。
3、影响
欧盟在经济领域已经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成为当今世界经济格局中的重要力量。
二、北美自由贸易区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欧洲一体化的发展非常迅猛,日本的实力也在急剧增强,美国在国际经济中的绝对优势地位面临挑战。
2、成立
1992年,美国与加拿大、墨西哥签订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北美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
3、协议内容
北美自由贸易区将用时间,逐步取消关税及其他贸易壁垒,实现商品、劳务、资本等的自由流通。
4、性质
贸易自由化组织
5、影响
(1)建立北美自由贸易区,加强了三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和交往,促进了这一地区的经济增长。
(2)无论是美国,还是加拿大和墨西哥,都在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提高生产效率,增强国际竞争力。
(3)三国之间努力通过自由贸易实现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优势互补,增强区域集团的实力。
(4)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后,中美和南美的一些国家希望加入,美国也积极推动把北美自由贸易区扩大到整个美洲,以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自由贸易区。
三、亚太经济合作组织
1、背景
20世纪80年代,在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的影响下,亚洲太平洋地区也开始谋求建立经济合作组织。
2、建立与发
(1)1989年,澳大利亚等12国在澳大利亚首都堪培拉举行亚太经济合作会议首届部长级会议,亚太经济合作组织成立。
(2)1991年,亚太经合组织汉城会议,通过《汉城宣言》,正式确定该组织的相互依存,共同受益,坚持开放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减少区域内贸易壁垒。
(3)1991年,中国正式加入,中国台北和中国香港以地区经济体名义加入。
3、影响
自成立以来,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贸易和投资便利化以及经济技术合作三个方面取得了成就。
4、问题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推荐阅读: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10-26
必修二地理知识点总结07-20
高一地理必修1教学设计09-09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复习提纲06-26
高一政治必修二知识总结12-07
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28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小总结11-15
高一地理下册知识点02-24
高一化学必修二元素周期表知识点总结01-09
高中必修二地理知识点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