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数字音乐发展(精选8篇)
中国数字音乐在十多年的发展中一直徘徊在十字路口,政策规范与版权博弈成为行业顽疾,在这样的环境中,用户对于数字音乐的付费意愿持续降低,进一步阻碍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用户付费、版权分成、产业链角色已经争夺形成行业发展的循环问题。但在数字音乐行业中还是有很多代表企业取得高额营收,例如,2011年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无线音乐总收入达到408.61亿元;YY音乐2012年上半年收入达到9272万元;艾瑞分析认为,音乐已经成为日常生活中普遍行为,无论PC端还是移动端,数字音乐已经积累了庞大的高黏性用户群体,虽然行业整体仍还未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但其潜在价值我们是能预见的,本年度数字音乐年度盘点,艾瑞将会从音乐形式、政策法规、行业趋势等几个方面为大家带来数字音乐发展趋势。盘点一:数字音乐寻新表现形式,盲目复制海外市场效果甚微
相关事件一:
2012年2月1日,酷我DJ 3.0版本正式上线,新版本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升级,不管是界面还是功能设计都有了提升。酷我DJ 3.0在整体上有了一个很大的提升,产品风格也趋于明朗化,成为国内领先的垂直化社交音乐网站。
相关事件二:
2012年2月,虾米网开始公测虾米LOOP,允许多人同时在线听相同的歌曲,并进行简单的聊天社区。相关事件三:
2011年10月,多米音乐正式发布其首款社交类音乐推荐服务多米DJ,并将其客户端接入各家SNS平台。
艾瑞咨询点评:
与国内市场形成鲜明反差,海外音乐市场在掀起对传统音乐变革之后,迅速规范了产业规则,苹果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搭建iTunes音乐的生态圈使产业各环节都有利可图,为之后整个产业在美国市场的发展打下基础。在最近的几年中,全球数字音乐从“下载服务”转向于“订阅服务”,简单的付费下载已经无法满足用户需求,多元化的音乐服务开始抢占市场,根据Gartner统计的全球数字音乐收入结构中显示,“订阅服务”形式将在2012年占约12%,逐渐挤占“下载服务”模式的市场份额。Rdio、Pandora、Spotify、Turntable.fm等企业受到用户足够的青睐,Pandora的成功上市,Spotify受投资者青睐,Turntable.fm年初的火热都是有力的证明。
海外成功的案例被迅速复制到国内,以豆瓣、多米、酷我、酷狗、虾米、QQ音乐等为代表的企业开始效仿多元化的服务模式,我们也看到有部分企业复制了Pandora的电台服务、Spotify的个性化服务迅速
成为行业有力的竞争者,海外模式在中国的成功也吸引了大量企业开始迅速复制。效仿海外的趋势被延续到了今年,Turnable.fm这种游戏娱乐化音乐互动方式被引入中国,它类似于原先一些音乐游戏,用户在同一房间中能彼此共享音乐,同时也能进行简单的社交聊天。在2012年各大音乐网站相继推出了类似的模式,但表现效果都不甚理想。艾瑞咨询分析认为,以Turnable.fm为例,在海外初期引起强烈反响的重要原因是其宽松的音乐版权,在数字音乐市场,中国与海外本身就存在极大的市场环境差异,盲目简单的复制相同的模式进入中国,存在极大的风险。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一现象折射出国内数字音乐的行业浮躁,在盈利压力的迫使下,数字音乐厂商希望快速跟进每一个新模式,抓住成功的先机缩短与领先者的差距。盘点二:著作权修改引发行业动荡。
相关事件一:
2012年4月,国家版权局发布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引发了整个行业的动荡,矛盾集中于第46、48、56、69、72条,其中第46、48、70条成为关注的焦点。
第四十六条 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其他录音制作者可以依照本法第四十八条规定的条件,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
第四十八条 根据本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第四十六条和第四十七条的规定,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已发表的作品,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在使用前向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申请备案;
(二)在使用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和作品出处;
(三)在使用后一个月内按照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制定的标准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使用费,同时报送使用作品的作品名称、作者姓名和作品出处等相关信息。
使用者申请法定许可备案的,国务院著作权行政管理部门应在其官方网站公告备案信息。
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应当将第一款所述使用费及时转付给相关权利人,并建立作品使用情况查询系统供权利人免费查询作品使用情况和使用费支付情况。
第七十条 使用者依照与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签订的合同或法律规定向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支付报酬的,对权利人就同一权利和同一使用方式提起诉讼,不承担赔偿责任,但应当停止使用,并按照相应的集体管理使用费标准支付报酬。
相关事件二:
2012年7月,4月引起音乐界强烈反响的《著作权法》(修改草案第二稿)公布,跟一稿相比修改率达92%,议论最多的“录音制品出版3个月后可被复制”第四十六条被删除,关于延伸性集体管理的条款也被加以限制。
艾瑞咨询点评:
艾瑞咨询分析认为,从互联网数字音乐行业角度来看,这次著作权的草案修改虽然引起众多音乐作者的抵触反响,但侧面也反映出,政策法规正在积极帮助整个音乐行业朝健康、规范的方向发展,在未来这也将开始影响互联网数字音乐行业,分给作品版权商的版权费用将趋于合理,分配规则也不会由数字音乐运营商占主导,数字音乐正在经历类似在线视频行业的发展之路,整个行业在政策的监管下将会转向良性发展方向。
盘点三:互动音乐社区成今年亮点,本土独有特色背藏巨大市场
相关事件一:
2012年11月,欢聚时代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股票代码为YY.上市首日上涨7.71%,目前市盈率已经达到近80倍,股价达到14.29美元。根据欢聚时代公布的招股说明书显示,2012年1-9月YY音乐的收入达到1.8亿元,2011整年为5285万元,占比达到32.6%,形成音乐、游戏、广告三足鼎立的局面。
相关事件二:
2012年5月,唱吧APP正式在中国APP Store发布,在发布3天后,这款应用上升到了免费应用榜单的前十名,第四天则已经上升到了第一,截至目前,唱吧仍在TOP200排行榜之中。
艾瑞咨询点评:
随着欢聚时代正式上市,互动音乐社区被搬上公众面前,这种以草根用户K歌主导的音乐模式被证明在中国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之前9158、六间房、51等类似的互动音乐社区就在PC端已经形成规模,而唱吧则侧面证明,在移动互联网凭借异步性优化能赢得用户的认可……
互动音乐社区形式是中国本土特有的音乐服务,以社交为核心的K歌服务为主,受到草根用户的青睐。与页游和其他互联网增值服务相类似,互动音乐社区的商业模式以免费增值为主,通过虚拟礼物、会员特权、频道竞价等方式实现付费增值,同时,互动音乐社区搭建了一套完善的分成系统,用户通过购买虚拟礼物在歌手、公会中消费,之后平台会与歌手、管理者进行一定比例的分成。整个平台中所有产业链角色都有利可图,形成一个健康的开放平台。
艾瑞分析认为,互动音乐社区主要面向于三、四线城市为主的用户,独特的用户群定位折射出中国独有特色环境,与海外iTunes、Spotify的音乐模式不同,互动音乐社区更多能引起用户频繁的小额冲动性消
费。就目前的数字音乐从业企业来看,以互动音乐社区为主的企业获得的盈利空间高于其他形式,今年互动音乐社区成为了数字音乐行业的亮点。
盘点四:巨头企业共推音乐付费,产业博弈即将加剧
相关事件:
2012年10月,百度正式宣布整合旗下百度MP3、百度ting、千千静听等诸多音乐产品,融入新的平台“百度音乐”,并启用全新域名music.baidu.com.2012年10月以来,以百度、腾讯、酷我、酷狗、多米、虾米为首的数字音乐从业企业相继推出以正版付费音乐为目标的产品整合和战略布局,希望通过多家企业共同的努力搭建一个良好的中国数字音乐用户付费的行业环境。
艾瑞咨询点评:
从行业角度看,行业领先企业同推正版付费有利于促进音乐行业发展,目前,互联网用户虽然已经形成了对于音乐的黏性,但用户付费的意愿仍然很低,企业使用哪种方式切入用户付费市场是共同面临的难题,每家企业都会结合自身业务的优势制定用户付费的方式。目前,数字音乐企业变现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种以腾讯、虾米为代表的会员增值包月;第二种以酷我、酷狗为代表的网页游戏联运变现;第三种以百度为代表的广告收入变现。
据笔者调查研究全国数字音乐市场已经呈现出稳定的上升趋势。国际唱片工业协会 (IFPI) 曾在《2014数字音乐报告》中公布了这样一些数据:全球数字音乐市场的营业额在2013年竟然达到59亿美元。订阅服务的收入和用户数量激增, 受广告支持的服务收入持续增长, 许多地区的下载销售收入趋稳。目前, 数字收入占行业总收入的39%;虽然中国音乐市场潜力巨大, 但久受盗版牵制。中国音乐市场在世界上的排名仅为第二十一名, 2013年的收入约为8260万美元。
通过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第三十五次全国互联网发表的统计报告显示出的一组数据足以说明互联网在我国日新月异的变化:2014年12月为止, 中国网民人数为6.49亿。全年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9%, 与2013年相比提升了2.1个百分点。手机网民的数量统计为5.57亿, 较2013年新增5672万人。以上数据表明, 互联网给我国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 也扩大了数字音乐在我国发展的多元化渠道提供了便利。由此, 国际唱片工业协会 (IF-PI) 表示:在未来3年~5年的时间内, 中国有极大可能以飞快的速度跨进全球最大市场的行列里。
二、传统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
在我国, 音乐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 然而当其作为社会中一个重要的产业时, 发展并不是那么完善, 并且音乐作为普通大众消费对象的历史并不长。早期人们开始从音乐赚取利益是从出售投币点唱机开始, 随着经济、技术, 以及音乐版权的法律地位日趋明确, 音乐产业的商业前景才逐步形成, 在之后的音乐产业大致可分为三个模块:版权市场、音像市场和演艺市场。
在以上三个模块中, 唱片公司是其最大的主体, 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的经营模式都大同小异:寻找具有发展前景的艺人, 取得这些艺人创作歌曲及发行权, 之后对歌手进行包装并发行最终的音乐产品———唱片, 唱片的发行是赚取利润的最大途径, 像演唱会或者器材的销售只在整体利润中占很小的比重。
唱片公司获得自己利润的途径是通过版权市场的运作, 但更为重要的是能够促进音乐作品的创作、宣传和推广, 从而推动音乐产业整体的发展。音像市场作为唱片公司最为重要的盈利媒介, 其通过CD磁带的复刻模式进入消费市场。之外的演艺市场属于唱片公司附属的产品市场, 通过安排自己公司的艺人演出、拍摄广告、参与影视作品等获取巨额的商业利润。
三、数字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
我国的数字音乐产业的盈利模式主要是通过用户下载付费模式、音乐社交模式, 电子唱片广告模式, 以及相关的增值服务模式等。
1. 用户下载付费模式
在国内众多音乐软件中, 仍然坚持用户下载付费模式的就属QQ音乐。最为突出的便是“免费+绿钻模式”, 绿钻用户能够较一般用户下载到较为高品质的音乐, 从而保证了试听效果。这种模式由于国内版权保护的薄弱, 短时间较难见效, 但在长期被看好, 因为公开数据显示, 在版权保护强大的美国, 苹果iTunes音乐商店在去年共获得了43亿美元营收, 占iTunes全年总营收的22%, 占世界数字音乐总营收的60%。
2. 音乐社交模式
传统的用户下载付费模式在短期时间内由于版权保护问题难以突破, 许多企业开始寻求新的突破口, 比如YY音乐和唱吧。YY音乐主打在线音乐表演的直播平台, 为草根歌手、名人及专业演出人员提供了实时演出的舞台。通过吸引用户可以购买虚拟礼物并送给喜欢的表演者, 以及吸引用户成为VIP会员获取收入。而作为一款免费的社交K歌手机应用, 唱吧在推出半年后用户数量就已突破千万。此后, 唱吧又推出“充值购买唱吧金币”的增值服务功能。唱吧为每个用户每天提供3朵免费虚拟鲜花, 送给自己喜欢的歌手, 送完免费的鲜花之后, 就需要以每朵19个金币的方式来购买。
3. 电子唱片广告模式
最具有典型性质的要属酷狗音乐了, 他以独特的模式:以广告为核心的方式独占鳌头。酷狗音乐主要通过在客户端上加载广告, 在其客户端有专门用于添加广告的专属区域, 为广告户主提供一个很好的推广及宣传平台。具体广告头放的时间段、时间长短都价格不等。这就成为了酷狗音乐最为核心的盈利模式, 在2010年曾有调查数据显示, 酷狗音乐的年收入中广告费收入竟然占总收入的70%~80%, 这个数目也是确实相当可观的。
4. 增值服务模式
所谓的增值服务, 其实简单的说即是指对特定客户在基本服务的基础上提供定制化服务, 是根据客户需求进行延伸性的活动。如多米音乐中较有特色的“歌单模式”, 用户通过本地歌曲和收藏家创建歌单并做以标记, 在界面下方可看到热门音乐和最新歌单, 打开之后便可收听、评论、分享该歌单。从而为用户提供了较为人性化的服务。歌单将是数字音乐移动化的体现, 具备极强的社交属性。上架试运营半年之后已经有7000名预发版用户创建了超过10万个歌单。
四、数字音乐产业盈利模式未来发展趋势
1. 尽快实现包月付费
猖獗的数字盗版仍然制约着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打击盗版仍是国际唱片工业协会 (IFPI) 及其遍布全世界的国家音乐产业工作的重中之重。国内的QQ音乐在数字音乐包月付费模式上开了先河, 相信凭着国内对于版权保护力度的越来越大, 包月付费模式也会进行的更加顺利。
2. 跳开中间商音乐直接网上卖
为了让音乐人可以直接和用户“做买卖”, 虾米两年前免费开通了音乐人平台。歌手可以直接把音乐在该平台上传, 歌迷觉得好听, 便可以在免费试听外, 花8毛或者1块钱买下来。这笔钱, 可以一分不差落到音乐人腰包。两年内, 已有上万个音乐人上传了自己的作品。对涌现的好歌, 网站为其打造了“寻光计划”专辑。
无独有偶, 歌手周杰伦去年底也携手QQ音乐, 直接在网上开卖数字音乐专辑。就在大家担心习惯免费的中国歌迷不会买账时, 专辑却迅速突破了15万张的销量纪录。而这15万张的销量, 堪称一次鼓舞人心的尝试。
3. 付费看演唱会网络直播
在乐视网副总编尹亮看来, 传统音乐产业发唱片+演唱会的商业模式已经触底, “我们希望通过低门槛的方式让歌迷感受到音乐的震撼, 并培养出为有价值的音乐买单的消费习惯, 让线上付费看演出和听音乐能成为音乐产业变革的助推剂。”
演唱会在线直播的前景究竟如何?也许男声音乐组合羽泉演唱会直播的数据可以说明不少问题。乐视网副总编尹亮透露, 羽泉在线直播门票90018张, 关于这场直播, 有3亿微博阅读量和超过12万的互动量。“在线直播票房仍有潜力;付费看直播的模式正在获得用户认可。”
4. 直接卖产品把音乐变成附加品
中国大陆著名音乐组合羽泉的探索非常丰富, 在去年羽泉发行了以U盘为载体的专辑, 今年则化身“产品经理”延续乔布斯式的发布形式, 将包括充电宝、蓝牙音箱、罩耳式蓝牙耳机、入耳式耳机、红酒等“敢爱”系列产品悉数展示, 并搭载流媒体音乐服务, 赋予产品音乐内核。
五、总结
音乐已死?答案是否定的。唱片公司、音乐网站、歌手……这条产业链上的各个环节, 都在想方设法适应新变化。对于羽泉的积极转型, 腾讯、虾米等网站的创新, 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因为数字音乐的全新商业盈利模式, 需要整个行业都开启全新的思维模式。加大版权保护的力度。惟有音乐人得到反哺, 才可能有更多优秀人才进入, 这个行业才不会永远只有“神曲”能火。
摘要: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人们对互联网越来越依赖, 互联网技术的日趋成熟给数字音乐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 数字音乐近年来作为新的音乐模式, 对传统唱片业带来了一场革命, 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然而, 盗版却一直是中国音乐市场的顽疾, 这也对数字音乐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本文着重以中国数字音乐盈利模式为研究对象, 探究数字音乐产业为了顺应时代潮流发展逐渐变革更新出的新的盈利模式。
参考文献
[1]国际唱片工业协会IFPI.2014数字音乐报告[R].2015.
[2]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2015.
该报道共分八章。首先介绍了国际国内数字音乐市场的发展概况,接着分析了数字音乐的版权问题,然后具体介绍了在线音乐、无线音乐的发展。随后,报告对数字音乐市场做了国内外主要服务商、运营商经营状况分析,最后分析了数字音乐市场的未来前景与发展趋势。
报告中指出,与全球市场相比,国内市场虽然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但市场前景同样令人惊喜。中国数字音乐市场经过几年的飞速发展,已经确立了它在数字娱乐中的重要地位。其中移动音乐的市场规模远远大于在线音乐的市场规模。
中国在线音乐在2001年步入初期的快速发展阶段,众多在线音乐网站纷纷涌现,市场发展极其迅速。但盗版和免费盛行严重影响着中国在线音乐市场的发展,2006年中国在线音乐产业包括付费下载收入和广告等其它收入在内的市场规模仅为1.13亿元,与传统唱片市场和国外在线音乐市场相差甚远。中国在线音乐潜在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发展空间还有待充分挖掘。2008年全球音乐产业加速向数字音乐转化,传统唱片业的阵地大为缩减;同样,中国的在线音乐市场也方兴未艾,用户规模和比重都在持续增长。但是,商业市场还远未成熟。
当前,国内移动增值业务可谓异彩纷呈,其中人气最旺的业务当属无线音乐。迅速崛起的无线音乐,给用户带来了崭新的娱乐体验,成为推动数字音乐全面崛起的生力军。纵观全球,随着3G商用进程的不断加快,以无线音乐为代表的手机娱乐业务迅速崛起,成为移动运营商看好的业务增长点。近年来,中国手机用户的持续增长为无线音乐业务的发展奠定了庞大的用户基础,使得无线音乐用户基数和在线网络音乐相比具有明显优势,这也是中国无线音乐业务自起步之后就始终保持着较高增长速度的最大原因。庞大的手机用户数和用户需求、3G进程的加快,以及音乐手机终端的不断改善等,都为无线音乐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市场基础。
“入世”将使中国网络的发展获得更加有利的条件。从中美达成的有关中国加入世贸的协议看,有以下两条会影响和促进中国网络业的发展:(1)“中国加入世贸当日起,允许外国电信供应商占有电信服务公司49%的股权,两年后这一比例可以增至50%。”(2)“美国公司可以在中国投资互联网公司,包括目前禁止的内容供应业务。”这就意味着,“入世”以后,中国将开放因特网服务的全部领域。而且,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关于任何缔约方不得对其他缔约方的产品和服务实施歧视待遇和差别待遇的规定,中国和美国达成的这些协议,也适用于中国和其他国家之间。同时,作为信息技术所需的物品贸易,其进口关税不超过3年就会将至零。这些都会使我国互联网事业的飞速发展成为不可抗拒。
“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现在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的几个协定和一些国外材料,来分析“入世”对中国传统媒体的影响。
机顶盒STB(Set-Top-Box)起源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当时在欧美作为保护版权和收取收视费的重要手段,有线电视台在每台用户电视机之前加一个密钥盒,只有交了费的用户才能正常收看电视,这就是最初的机顶盒。
1998年11月,美国和欧洲HDTV试播后,又一次掀起了机顶盒的高潮,这次机顶盒的主要作用是用普通模拟电视机收看数字高清电视,同时具备网络和有条件接收功能。
1.2机顶盒分类
按功能特点分为三类:普及型、增强型与交互式。按传输介质不同又可分为有线、地面、卫星和IP机顶盒。
1.3机顶盒在数字电视产业链的位置
机顶盒是实现数字电视接收的必备设备,短时间内不会被马上替代,因此机顶盒在整个数字电视产业链中有着重要的位置。
数字机顶盒市场状况 2.1竞争厂商 据调查,我国市场上的数字机顶盒厂商绝大部分为本土企业,少部分为国外及香港和台湾地区投资的企业。
我国本土数字机顶盒生产区域分布于东南沿海、西南、北京等地。东南沿海
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生产区,这里市场经济发展较快,研发实力较强、劳动力资源比较丰富,如广东、福建、浙江、上海、江苏等地,特别是深圳就集中了近50家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商;西部的四川、重庆地区也聚集了不少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如长虹、通达、九州等,北京由于强大的研发实力,也集中了一大批数字机顶盒的生产企业。此外,山东、湖南、湖北、安徽、陕西、山西、河北等地也都有数字机顶盒的生产企业,其中山东省的数字机顶盒生产企业虽然数量不多,主要是传统的家电企业,如海尔、海信等,实力很强。
我国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不仅为国内制造产品,还出口东南亚、中东、欧洲、美国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出口的数字机顶盒大多都是基本的、低成本、低技术的产品,类型主要是地面和卫星数字机顶盒。成本领先使我国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在世界市场上极具竞争力,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数字机顶盒的主要供货基地之一。有些厂家通过技术改进和市场竞争已经挤进全球数字机顶盒的高端市场,面向欧洲和美国出口。
随着国内外对数字机顶盒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会有越来越多的厂商投资或转型于数字机顶盒市场。2.2市场发展的驱动因素
(1)政策/法规驱动
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启动初期,政策/法规是最主要的市场驱动力量。有利的政策/法规对机顶盒市场的发展速度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2)用户需求驱动
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一阶段,用户需求对机顶盒市场的拉动并不明显。用户需求是一个市场行为,即使在政府强制实行“整体转换”之后,用户还存在需要对数字电视认知和习惯的一个过程。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用户日益增长的需求将成为机顶盒发展的强大拉动力。用户需求是个性化、多样性的,机顶盒也将因之会具有更多的功能和形态,在更大程度上满足用户不同层次的需求。
(3)技术驱动
技术与市场是相辅相成的,很多新市场都是由新技术带来的。市场发展要求技术开发人员采用最适用的技术,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大众的需求也会在技术发展方向上起到一定的作用。
生产厂商将更加注重开发高附加值的产品。在机顶盒市场发展的第二阶段末及第三阶段,以不拒绝新技术和允许市场竞争为前提的条件下,技术变革对机顶盒市场发展的拉动力量和引领作用将凸显。
技术驱动将对机顶盒市场细分的层次和速度都起到促进作用。2.3数字机顶盒市场特点
(1)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产品线千差万别
在中国数字电视市场,由于地方区域网络的不同,各网络运营商在选用设备时都是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不同的设备,造成市场上分散的CA系统,不同的SMS、数据广播系统、浏览器、中间件等搭建的千差万别,也造成了机顶盒在设计的时候需要根据不同的网络运营商实际情况量身定制,造成中国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产品线过于复杂。
(2)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利润下滑、成本加大
在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由于各地区网络运营商技术设备的千差万别,以及不同的网络运营商对于机顶盒界面、功能、遥控器等不同的需求,机顶盒厂商必须针对不同的网络运营商进行适当调整,开发符合运营商不同需求的机顶盒产品,导致了中国数字机顶盒市场厂商成本不断加大,而又由于国内目前已经有近百家企业投入到机顶盒市场,造成竞争比较激烈,产品利润不断下滑。
(3)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市场以基本型机顶盒为主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过程中,有线数字电视作为推进主体,在有线网络运营商整体转换中主要采用免费赠送终端接收设备的方式来加快数字化程度,并且出于成本考虑,大多运营商选择基本型机顶盒,地面、卫星以及IP数字机顶盒也由于产业尚未成熟,基本型机顶盒仍然作为市场主推产品。3 机顶盒核心技术结构
从数字电视机顶盒的构成上看,数字电视机顶盒包括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硬件提供数字电视机顶盒的硬件平台,实现音视频的解码。数字电视节目内容的重现、操作界面的实现、数据广播业务的实现,以及机顶盒和Internet的互联都需要通过软件来实现。
3.1数字机顶盒硬件系统
从结构上看,机顶盒硬件系统一般由芯片、内存、调谐解调器、各种智能接口、外部存储控制器、高频头以及视音频输出、电源、机壳等几大部分构成。
(1)芯片
芯片是机顶盒解决方案的核心技术部件,主要进行后端信源解码处理,通常集成有MPEG-2解码器和一个CPU。根据芯片集成度及实现的功能不同,机顶盒芯片供应商推出了面向从低端到高端产品的信源解码器。
(2)调谐解调器
调谐解调器的作用是对模拟信号进行采样,并且将其转换成数字信号流,信号流包括视频、音频和一些数据。当转换成为流之后,再经过前向纠错,再传送到解复用器;调制器用来发送回传信号。调谐解调器的不同成为不同类型数字机顶盒的标准。
(3)内存
机顶盒需要内存来存储指令和数据,可以分为RAM和Flash内存。
机顶盒中的RAM主要是用来存储应用数据。Flash用来存贮机顶盒的系统软件、驱动软件、应用程序以及一些配置信息,在系统断电时内容还可保留,同时Flash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对其上所载的软件进行更新,达到机顶盒软件升级的目的。
(4)外部存储设备 外部存储设备一般指外接U盘、SD卡、硬盘等移动存储设备,大容量的移动存储设备可以用于存储节目以满足个性化需求,记录、重放所喜爱的内容的要求,实现PVR录制和Timeshift(时移播放)功能。各种智能接口
智能接口是多数机顶盒不可缺少的部件,该部分提供了丰富的外部接口。随着机顶盒设备硬件设计的不断发展,可用的物理接口也在增加。可以将机顶盒的物理接口分成如下的类:调制解调器接口(PSTN、ADSL、CM)、高速多媒体接口(USB、Card reader)、RS232、智能卡读卡器、通用CI接口、遥控器、无线键盘、TV和VCR接口、Ethernet/Wifi 网络接口。3.2数字机顶盒软件系统
机顶盒作为一个客户端系统,除了要具有良好的硬件平台外还需要配备不同的软件系统才能使其完成各种任务。机顶盒中的软件可以分成三个主要的层:应用层、中间层和驱动层,每一层都包含了诸多的程序或接口。数字机顶盒发展历程
在中国,机顶盒的发展已经历12年的历史。
从1999年开始至2002年底,机顶盒就已经在市场上进行销售,然而,基本上每个城市达到两万大众就难以再增长,机顶盒的推广遭遇“两万户瓶颈”。为突破 “两万户瓶颈”的尴尬局面,有些城市选择了与其他产品的捆绑方式销售机顶盒,此种销售方式也并没有经得起市场的考验。
从2003年起,国家广电总局选择了49个城市作为数字电视的试点城市。一些城市的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思路逐渐得到了国家广电总局领导们的认可,当地的有线网络运营商免费向有线电视用户免费赠送机顶盒,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机顶盒派发至每个家庭,快速完成数字化的基础转换工作。截止到2003年12月31日,我国数字电视用户数为27.6万。但同时应看到,这27万多数字电视用户中,尚有一些属于试用型用户,如北京目前仍采取用户缴纳押金试用的方式,其近1万个机顶盒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数字电视用户。此外,苏州的两万多个机顶盒中有一部分并没有继续付费。
2004年全国生产了超过两千万的数字电视机顶盒。前十名的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商拥有超过60%的市场份额。PBI和同洲公司是当时国内最大的两家数字机顶盒生产厂家,他们均生产全类型的数字机顶盒产品,PBI的产品基本以外销为主。由于数字机顶盒的市场总量主要由卫星数字机顶盒构成,有线数字机顶盒本身在总量中的占比就比较小,所以那些只生产有线数字机顶盒的厂商在总量中的份额就非常小,如天柏公司。
2006年,中国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已经达到了5408.3万台,与2005年相比增长了40.7%。中国机顶盒产业的发展主要是受卫星数字电视机顶盒出口带动,同时,随着数字电视整体平移战略的深入实施,2006年国内有线数字电视机顶盒的需求量也上升较快,2005年产量仅为341.0万台,而2006年则达到了801.6万台,另外,地面数字电视机顶盒产量也由2005年的230万台上升至2006年的494.3万台。2006年我国机顶盒家庭保有量突破1000 万台,市场增量达到800万台以上,同比增长50%。按机顶盒的三大传输方式(有线、地面、卫星)来分,2006年中国机顶盒市场仍旧以有线数字机顶盒为主,销量达700万台,占整个机顶盒市场的90%以上,IP机顶盒大约有100万台,而地面机顶盒市场拥有量还不到10万台,卫星机顶盒基本用于出口。在有线数字机顶盒中,基本型机顶盒销量达630万台,占有线机顶盒市场的90%。而双向机顶盒销量达30万台,高清机顶盒销量仅3000 台,它们与其他类型的机顶盒一起瓜分剩下的10%市场份额。2007年底,中国数字机顶盒的出货量达到6500万台,相对增长41.3%,我国有线机顶盒市场家庭保有量突破2500万台。在2007年国内机顶盒市场上,有线数字机顶盒整体平移市场仍是主体,地面数字机顶盒已开始起步,直播卫星机顶盒市场空间与129号令的开放程度有高度的相关性。2007年国内机顶盒市场较明显的变化是,虽然平移基本型机顶盒仍旧占据80%的市场份额,但正在整转的130个城市中,有超过一半的城市都已经开始进行双向网的改造,因此,双向机顶盒在1-9月份同比增长了近一倍,这一增长趋势将在明年更加凸显。另外,在市场竞争方面,机顶盒厂商的市场集中度正迅速升高,机顶盒利润在进一步下降,大量的垫资和分期付款成为市场竞争的焦点,机顶盒品牌的市场竞争已上升为整体实力的竞争。
2008年我国数字电视进入了蓬勃发展期,除有线数字电视仍旧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外,地面数字电视随着2008年奥运会的契机也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此外,直播卫星的升空也为2009年卫星数字电视的发展提前预热。到2008年年底,中国数字机顶盒的出货量达到7200万台,同比2007年增长12.50%,占全球市场份额的一半以上,因此可以说中国已成为全球机顶盒市场的制造中心。2008年,虽然受到雪灾、地震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中国机顶盒市场依然处于景气周期。2008年前三个季度国内有线机顶盒市场新增1338.6万台,相比去年增长200万台,有线双向机顶盒增长速度加快,部分城市已经取代了单向成为平移主力,截止到今年9月,双向机顶盒销量达716.74万台,同比增长一倍有余.高清机顶盒相比去年也逐步增多,2008年国内的出货量预计将达到10万台以上。另外,在市场竞争方面,中国机顶盒品牌依旧以长虹、创维、天柏、同洲、九州、银河为主打,机顶盒竞争已经从单一产品价格与功能竞争逐步向整体实力的竞争模式转变。2009年中国制造的机顶盒总出货量继续增长,总出货量超过1亿台,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机顶盒生产制造中心的地位更为稳固。2010年有线机顶盒的新增量预计在2500万台左右,将保持平稳的增长速度。外销机顶盒主要以卫星机顶盒和地面机顶盒为主,主要销往美国、印度、英国、阿联酋、德国、埃及、罗马尼亚等国家。地面机顶盒的出口量仅次于卫星机顶盒,美国和欧洲是地面机顶盒的最主要市场。支持DVB-T(地面无线)标准的机顶盒主要销往欧洲、中东及法国等国家和地区,而支持ATSC(美国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的机顶盒主要是销往美国和加拿大。中国在卫星机顶盒供应市场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2009年内销机顶盒的出货量预计将首次接近总量的50%。内销机顶盒主要是有线机顶盒和卫星机顶盒。2009年前三个季度,有线机顶盒的国内总出货量达到1710.7万台,比2008年同期增加372.1万台,有线机顶盒主要流向为江苏省、陕西省、河北省、湖北省、湖南省、哈尔滨市、北京市、武汉市等省市。2010年中国制造的机顶盒总出货量保持稳定增长,2010年前三季度,有线机顶盒的国内总出货量达到2143.8万台,相比2009年同期增加433.1万台。截止2010年12月31日,中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突破8600万,有线数字机顶盒市场规模为8856万台,增量市场规模达到2056万台。预计在未来10年或是更长的时间里,机顶盒将在中国数字化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据业内权威研究公司格兰研究统计:截至2011年4月底,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达到9516.8万户,有线数字化程度达到50.81%。5 数字机顶盒的发展趋势 5.1硬件平台发展趋势
从机顶盒发展趋势看,Tuner和解调芯片合二为一,物理上减小体积,降低成本,提高性能;或者采用芯片实现Tuner 的功能。
由于CPU与TS流解复用器,MPEG-2 A/V解码器,视频编码器集成,形成STB 的核心芯片,它的发展速度将决定机顶盒未来的方向。必然的趋势是CPU处理速度越来越快,存储器容量越来越大,MPEG解码器将同时支持多路节目的解码;并支援更多解码格式,如可以解码更高压缩率的H.264。同时用户可以直接看到的图形显示界面将从简单的OSD,发展到强大的2D、3D图形引擎。
由于数字电视传输网络的建设和改进,以及internet网络技术的成熟,可以实现各种交互式应用。通过网络通道和机顶盒,观众坐在家中就能享受到视频点播(VOD)、网上冲浪、远程购物、交互游戏等增值业务。这种交互性将极大地改变人们看电视的方式。因此,双向传输方案将成为机顶盒发展的主流。
外部接口将更加丰富,通过USB口可以实现和数码相机的连接,通过IDE接口可以挂接硬盘实现节目存储等等。
机顶盒是网络的终端产品,现实中存在着通信网、计算机网和广播电视网。虽说三网合一是必然趋势,而且三网在骨干网的传输技术上已经融合。最终将数字机顶盒发展成为家庭网关,将机顶盒与PC、打印机、DVD机等数字设备连接起来,并通过双向模块与Internet相连,真正地成为信息家电。5.2软件平台发展趋势 电视网络数字化改造的不断深入,开放式业务系统的广泛使用,运营商的利润增长点将从以前靠收视费和广告费转向靠多种应用去支撑。因此,机顶盒将支持越来越多的应用,如电子节目指南、PPV节目、IPPV节目、准视频点播、数据广播、Internet接入、电子邮件、视频点播以及IP电话和可视电话等。而上述应用的发展,必须依靠机顶盒的软件平台,也就是中间件。因此,机顶盒的发展趋势在很大程度上依靠中间件技术的发展方向。5.3机顶盒种类发展趋势
(1)数字电视一体机
随着数字电视机技术的发展,带数字解码功能的新型电视机已经面世。这种将最基本的机顶盒和电视机的功能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一体化电视机,将对机顶盒的制造业和数字电视的运营产生重大影响,面对家电巨头们庞大的生产能力和新的技术产品,大多数机顶盒生产商将面临重新洗牌的风险。
对运营商而言,一体机的出现也使运营发生了改变。过去运营商不仅要为节目传输操心,也要为用户的机顶盒投入大量的精力,甚至为此背上沉重的包袱,特别是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由于发送机顶盒而背负了庞大的债务,而这一切都可能因为一体机的出现而得到很好的解决。在未来的2~3年内,按照国家产业的规划,国内生产的35%以上的电视机将带有机顶盒功能,这意味着每年将有1500台以上的一体机投放市场,以后这个数字还将会不断攀升。
(2)机卡分离
机卡分离和一体机几乎是天生的一对。电视机的大规模制造不仅提高了产品的可靠性,也降低生产的成本,而大规模制造的基础就是所生产的产品具有一致性,这不仅表现在硬件上也表现在软件上。由于软件的差异性使得制造商无法像生产电视机一样大规模地生产机顶盒。所以实现规模制造,CA是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机卡分离技术的含义在于让数字电视的接收设备(机)和CA智能卡及其软件(卡)无关,两者通过一个接口产品(大卡或CAM卡)来连接,电视机和STB预留这个通用的接口。在插入CA智能卡之前,所有的电视机和STB的软硬件都是相同的,而智能卡首先要插到一个与之适应的CAM卡中才能插到电视机或机顶盒上,解出相应的节目。虽然从表面上看由于使用了CAM卡增加了用户的接入成本,但由于脱离了CA的束缚给运营商和制造商都带来了使用和制造成本的降低,最终也带来了用户接入成本的降低。诸多的优点使机卡分离成为一种产业发展的趋势,美国已经把机卡分离作为数字电视机的标准,并为此定义了强制性的时间表。对中国这样一个电视机生产大国而言,机卡分离也将成为中国产业发展的趋势和标准。随着产品的批量投放市场,数字电视机的普及将有助于带动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
(3)双向机顶盒
互动正逐渐成为机顶盒的主打发展方向,在双向机顶盒与单向机顶盒价格差越来越小的情况下,双向机顶盒代替单向机顶盒进行整转的趋势已经被大多数有线运营商所认同,并成为可能。
(4)双解码或多解码机顶盒
对国内的运营商而言,特别是在整体平移的过程中,如何解决用户两台以上的电视机收看数字电视节目是一个令开发人员十分头疼的问题,虽然可以通过强制性的行政行为达到一机一卡,提高收视费,但无法让用户理解这种运营模式,也使数字电视的推广面临很大的阻力。双解码机顶盒是在一个机顶盒中采用双解码芯片或在一个芯片中嵌入两个以上的解码电路,并配以两个解调器,进而使一个机顶盒输出两路不同的节目,而机顶盒的成本仅仅增加了30%~50%。这种新产品的出现,无疑对那些拥有两台以上电视机的用户是一个福音,当然对那些寄希望于用户购买两台以上的机顶盒以及交两份以上的节目费的运营商而言,这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5)PVR机顶盒
随着节目源的丰富和网络运营商服务的不断改善,中国的数字电视业务会不断向专业化和个性化等领域发展,用户对PVR机顶盒的需求也将相应增加,PVR机顶盒将逐渐从实验室产品走向市场,具备PVR功能未来将成为机顶盒标准配置。由于PVR机顶盒技术复杂,内置硬盘的造价成本又相对较高,调查显示,外置硬盘的PVR机顶盒使用户的选择和使用更加方便灵活,因此将受到用户的喜爱。从2009 年起,广电大力推广Push-vod业务,这将促进PVR机顶盒市场的发展,预计PVR市场将从2009年逐渐启动,但PVR机顶盒短时间内在保有量上仍然不会有大的突破,原因主要是:终端用户的消费习惯需要一个逐渐改变的过程;在目前的数字电视节目内容上,可录的高质量节目仍然不是很多;知识产权问题;PVR机顶盒价格仍然较贵。(6)双模机顶盒
有线/IP双模机顶盒主要存在于杭州以及扬州,此类型的双模机顶盒市场发展受到一定的局限;地面/卫星双膜机顶盒同时能够接收地面和卫星传输的节目内容,在日本等国受到用户的欢迎,成为最主要的机顶盒产品类型之一,显示了其广阔的前景。地面/卫星双模机顶盒在中国的发展目前仍然受到卫星节目接收政策上的限制,从长远来看,以地面解决当地节目,以卫星解决外地节目,将成为一种重要的接收方式。
(7)3D 高清机顶盒
一.新时期流行音乐的兴起,抒情歌曲的复兴
1976年10月,文革结束,中国历史掀起了新的篇章。“文革”的伤痕与改革开放的兴奋、喜悦之情的交织,构成了基本的社会心态。反映到歌曲创作领域的即是抒情歌曲的复兴。以施光南的《祝酒歌》为代表。
198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部与《歌曲》编辑部联合举办“听众喜爱的广播歌曲”评选活动,有25万多人次参加评选,产生了著名的“十五首抒情歌曲”。“十五首抒情歌曲”抒发了大众的真实情感,讲究旋律的优美流畅,是对“文革”期间“高强硬响”音乐观念的逆反。这个时期王酩的歌曲创作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从电影《小花》插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绒花》到日后的《知音》,他的旋律委婉动人、一波三折,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张丕基在《三峡传说》电视风光片中写作了一首《乡恋》。这是一首吸收了探戈舞曲节奏的歌曲,由李谷一用“气声”演唱,在大受欢迎的同时也招致尖锐的批评。其后,由苏小明演唱、马金星作词、刘诗召作曲的《军港之夜》也受到同样的非议。
由“十五首抒情歌曲”奠定的写作风格成为新时期歌曲创作的主要流派,并于80年代前期居统治地位。
二.港台流行音乐的传入和对内地流行音乐的影响
伴随着改革开放,海外家电产品大量涌入中国内地,打先锋的盒式录音机和与之相配合的录音磁带,其势一时颇为迅猛,尤以邓丽君的流行歌曲盒带传播最广。
王洁实、谢莉斯是以演唱校园歌曲而成名。同时,校园歌曲作为台湾年轻一代流行乐创作也影响到内地校园歌曲的产生。如谷建芬谱曲的《清晨我们踏上小道》、《年轻的朋友来相会》。
港台歌曲的传入带来了一种新的音乐文化形态。1990年前后成立的广州太平洋影音公司,是最早的流行音乐产业之一;朱逢博、李谷一等率先使用流行歌曲唱法;朱明瑛、成方圆、沈小岑、程琳、王洁实、谢莉斯、苏小明、等以第一代歌星的面目出现。
三.流行音乐界人才的聚集及港台音乐的进一步输入
1980至1984年间,歌曲创作领域仍以传统的抒情歌曲为主。1981-1982年间,有《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1983年有《鼓浪屿之波》、《牧羊曲》、1984年有《党啊,亲爱的妈妈》、《十五的月亮》、《长江之歌》等作品流传。蒋大为、殷秀梅、张暴默等人为很受欢迎的抒情歌手。
另一方面,港台歌曲仍在不断输入。首先是一批台湾校园歌曲。其次是伴随香港电视剧而来的《万里长城永不倒》、《孩子,这是你的家》等。再有是台湾流行乐作家侯德健带来的由苏芮演唱的《搭错车》插曲,尤以《酒干淌卖无》流传甚广。在1984年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上,香港歌星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不胫而走,广泛传唱。
至1984年间,自港台传入走红的歌曲多以爱国主义题材为主,与内地同类题材相呼应而汇成一体,完整地表达了当时的社会心态。四.内地流行音乐的崛起
1985年,随着美国著名歌星发起为非洲灾民募捐义演,震动世界;台湾罗大佑等年轻一代词曲作家组织港台60名歌星举办献给1986国际和平年的《明天会更好》音乐会等。这些活动均刺激了内地流行音乐界。
1986年是中国流行音乐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年份。经过数年来港台音乐的冲击、输入,内地音像市场初步建成。1986年是世界和平年,受港台《明天会更好》大型演唱会的启发,内地的音乐工作者也开始计划筹办首届百名歌星演唱会。5月,这场题为《让世界充满爱》的大型流行音乐演唱会在北京体育馆出台,获得巨大成功。郭峰作曲,陈哲、小林、王健、郭峰填词的主题曲《让世界充满爱》不胫而走,盛行一时。《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的推出,标志着内地流行音乐创作群的崛起。
1987年费翔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表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当时在全国引起一片轰动。一夜之间,费翔成为大陆最著名的男歌星。这也为内地的流行音乐添了重要的一笔。五.“西北风”的兴起
1988年是流行音乐最为兴盛的一年。上半年刮起的“西北风”是10年来引人注目的一个高峰期。“西北风”指的是当时风行全国的北方民歌风的流行歌曲热。其代表性作品有《一无所有》、《信天游》、《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我心中的太阳》、《少年壮志不言愁》、以及电影《红高梁》插曲《妹妹曲》等。“西北风”使喊唱成为一种突出的演唱方法。
“西北风”在音乐观念上它明显地引入了欧美摇滚思维,挖掘和汲取了我国北方音乐的巨大能量;内容具有批判意识,风格慷慨激昂,带有强烈的宣汇色彩。“西北风”是在吸收了一定外来文化的同时,强烈要求自己民族文化自主的意识,要求覆盖要求阵地,在中国流行音乐发展进程中是个很大的突破。六.西北风的衰落内地流行音乐一时走向低谷
由于“西北风”形成了向城市民歌的回归。另一个倾向是演唱上嘶喊的滥用。早期的喊唱大多是作品内容的需要。后来则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手段。1988年下半年起,“西北风”就逐渐被俚俗歌曲及港台引进版所取代。
“西北风”之后,创作潮头明显减退,作者群进入了调整时期。最重要的是此时全国流行音乐市场陷入混乱局面。由于著作权法尚未制定,盗版之风盛行,创作积极性受到打击。大起大落的市场背景推出了刘欢、毛阿敏、韦唯、田震、蔡国庆、孙国庆、屠洪纲等一批歌星,但在当时条件下难以施展才华。“明星大走穴”成为全国文艺界的重大问题。金钱至上的错误观念使一部分人的道德水准下降,票房价值普遍低落,盒带积压。内地流行音乐起步时的种种隐患至此暴露无遗。
七.引进版的泛滥
1989年颇不景气,但却可称为“引进版年”。1989年间,“卡拉o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并迅速在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发展。由于其声像带多为港台作品,导致大批台湾歌星的盒带正式引进,形成自邓丽君以来第二次港台歌曲输入的高潮。诸如王杰、童安格、姜育恒、张雨生、“小虎队”、乃至谭咏麟、梅艳芳等等港台歌星均广受欢迎。
尽管1989年整个流行乐坛的创作不甚景气,但许多作者已沉下心来做不同的尝试摸索,作品风格渐趋多样化。歌手中刘欢、毛阿敏、韦唯到了鼎盛期;范琳琳、那英、张强、等知名度渐高。九.1990亚运之声,流行乐坛鼎足之势形成
1990年,第11届亚洲运动会在北京举行。亚运歌曲的创作亦成为1989-1990年间流行音乐界的重要活动。刘欢和韦唯演唱的《亚洲雄风》盛行一时。
1990年的一件大事是国家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音像市场的整顿有了法律依据。
围绕中国移动今年提出的“智能管道、开放平台、特色业务、友好界面”的16字战略方针,位于四川成都的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着力打造面向整个数字音乐产业的能力开放平台,据介绍,该平台一是解决了开发者最为头痛的版权问题,二是带来了全新且诱人的商业模式——开发者将参与应用所产生的音乐下载信息费的分成,三是使正版音乐服务的推广和普及变得切实可行,真正推动国内数字音乐市场正版化进程。
无线音乐基地相关人员表示,该平台将把基地170万海量正版曲库资源、7亿移动用户资源,及相对应的业务通道资源开放给海内外从事数字音乐创新应用开发的科技型企业、工作室、个人开发者。该平台通过用户管理、歌曲查询、在线试听、彩铃管理、铃声管理、歌曲下载管理6大类,20多个API接口向开发者开放包括海量正版曲库,彩铃、手机铃声、MP3歌曲的计费下载等基础音乐服务及音乐标签、用户数据分析与推荐、语音识别、高品质音乐等高级服务在内的全方位音乐服务能力,无论是曲库数量还是各种音乐服务能力均处于业界领先水平。
另据了解,该平台目前已经与新浪、搜狐等互联网媒体门户,酷狗、多米、酷我、豆瓣等互联网音乐播放平台,UC浏览器、海豚浏览器等领先的移动浏览器企业以及华为、金立等手机生产厂商总共超过100家企业开展全面合作。不仅如此,平台同时也面向创业型企业、团队及个人开发者,鼓励音乐服务的创新与发展。2013年音乐能力开放平台将与超过1000家企业、团队或个人开发者开展合作,建立正版数字音乐产业联盟,构建高效生态链体系,实现共同发展。
关键词:数字音乐;音乐服务;音乐体验
0 概述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云服务的广泛应用,以及各类智能设备、可穿戴设备兴起,数字音乐的生产、传播、服务形式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中国逐渐成为了数字音乐使用的大国。数字音乐服务经过10多年的发展、演化,已逐渐形成了以各类服务平台为中心的创作、付费、体验形式。[1,2]同时,广大用户对音乐体验的关注点也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音乐体验的多样化,便捷性,即时性。国家在过去几年中,连续颁布了一系列关于促进音乐产业健康发展和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同时产业界、学术界也展开了对数字版权保护的研究和倡议。[3,4]
这使得研发、运营音乐平台服务的互联网公司逐渐放弃了以往在灰色地带粗犷式的音乐内容服务,而开始使数字音乐内容合法化,并在数字音乐的用户体验上进行大量创新,使数字音乐的体验变得丰富起来。这些多样化的服务所带来的新体验,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放弃“免费享用”的习惯,而开始逐渐接受支付费用以获得更好的音乐体验。当前,数字音乐产业已开始进入良性发展阶段,从近2年的數字音乐服务的发展可以看到,一些较大的音乐服务平台逐渐整合、转型,已形成了相对成熟的支付、创作人获利的新模式以及多样化的用户体验。[5,6]文本将从历史发展、现状特点、未来趋势3个方面分析数字音乐服务模式的演化和特点。
1 数字音乐服务发展的历史
数字音乐的诞生以数字唱片的诞生为标志,它标志着以数字比特方式存储音乐内容的开始,数字存储决定了其无损复制、快速传播的特征。
1.1 实体介质时代
从1982年飞利浦发行的第一张唱片起,至Saehan公司在1998年推出了全球第一台MP3播放器MPMan F10结束。这个阶段的数字音乐需要以 CD 碟片作为存储介质,数字音乐还没有诞生服务的概念。广大消费者对音乐体验的概念仅仅处于“能听即可”的阶段。音乐获得依赖实物,它保证了唱片公司和创作人可以获得足够的回报。
1.2 互联网传播时代
1991年,德国研究机构Fraunhofer-Gesellschaft研发出了mp3格式。这种格式使得数字音乐能在不明显降低音质的情况下,将体积缩减为原有的1/4甚至1/10,十分利于传播。到90年代末期,在个人电脑、互联网和mp3播放器普及后,网络数字音乐数量暴增,网民们利用P2P 软件在全世界传播。因各国法律的空缺,各类音乐网站也大肆将mp3音乐放在网站上供网民免费下载。此后唱片公司、音乐创作者与 P2P 软件公司、网站平台间的诉讼不断。在这一时期,数字音乐的服务萌芽开始出现,但服务的形式限于简单的在线收听、下载。
1.3 平台服务时代
随着法律的完善和用户需求的激增,以试听、支付、下载、收藏、同步等多种服务为一体的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开始出现,以2003年苹果公司的iTunes推出为标志。同一时期,国内也出现了类似的数字音乐服务平台。但由于国内法律的不完善以及国内网民“网络免费”的习惯,使得这一类服务长期游走在灰色地带。一时间关于数字音乐的版权讨论以及数字音乐付费制度的探索尤其引人瞩目。[7]在这一时期,音乐服务开始形成。
2 数字音乐服务的新特点
从2013年起,各大音乐唱片公司的数字音乐收入都超过了实体唱片,中国数字音乐市场已扩大到400多亿。数字音乐的服务模式完全走向了平台化,这既是音乐创作者交易、管理的需要,也是用户体验升级的必由之路。2015年,国家版权局下发《关于责令网络音乐服务商停止未经授权传播音乐作品的通知》,法律法规的健全使得网络数字音乐走向正版时代。同时,随着在线支付服务的完善和普及,整个2015年我国音乐销售上升超过60%,良性的交易使得数字音乐服务的生态开始进一步升维,变革,用户体验也进一步提升,变得多样化。各大音乐平台在2016年年中也已基本实现了盈利。从最近几年的变化中,我们可以看到数字音乐在模式服务上的一些新特点。
2.1 服务模式差异化
数字音乐服务平台正经历由多变少,由弱变强的过程。数字音乐服务已基本替代了传统的唱片实体店。一方面,平台方通过 Web、移动客户端、PC客户端和MAC 客户端的软件提供,实现了对消费者的无缝服务。平台除提供基本的试听、下载外,还融合了音乐资讯,MV 点播,音乐人访谈等周边内容。各平台间通过批量版权交易、转授、版权战略合作的方式,实现了平台音乐源的全覆盖,避免了用户体验的“撕裂”。另一方面,平台方通过服务内容形式的差异化,在免费试听、单曲购买的基础上,还提供了诸多差异化的服务。
例如,包月服务允许消费者以按非自然月的方式支付音乐服务费用,消费者通过支付费用的不同获得不同范围或等级的音乐服务,音乐服务不限定于特定单曲或专辑。包月模式避免了用户频繁购买来获得数字音乐的麻烦,也使用户在体验最新音乐时,有了更广泛的自由选择空间。从目前来看,除特定版权的数字音乐内容外,越来越多的音乐在平台上被以包月的服务模式提供给消费者。平台方对每一部音乐内容有完整的播放、点击、试听记录,从而保证了创作者分成的数据基础。包月服务是现代数字音乐服务的基础模式,它是一种全时段服务。它保证了在版权授权情况下,消费者能同时享受大量的、丰富的数字音乐,从而不影响体验。
在数字音乐平台可进行全时段服务的基础上,平台还对服务进行了进一步差异化的区分,它使得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消费意愿,选择不同的服务种类或等级。差异化的服务主要体现在数量和质量的差别上,根据消费者是否支付费用以及支持费用的多少,服务平台决定是否向消费者开放试听、下载、收藏、云端存储、多设备同步、特殊音乐版权使用等功能,这是数量上的差异化。同时根据消费者是否支付费用和累计使用的积分来决定提供何种压缩比的音源,这是服务质量上的差异化。
2.2 音乐体验多样化
服务模式的多样化使得不同的用户都可以接入平台,保证了台方的用户基础;而音乐体验的多样化就是平台方增加用户黏度的保证。平台方近年创新性地推出了诸多增加音乐体验的新模式,如音乐歌单、电台音乐、心情音乐、场景音乐等。
音乐服务平台允许消费者挑选平台上的单曲来组成自己的专辑收藏,并与平台内外共享。如校园风、电影中的钢琴曲、情歌对唱等等。热门的歌单通常来自一些对音乐有一定理解或偏好的音乐爱好者、发烧友们的创建和编辑。如果说对于音乐作品的创作来说是一件非常专业的工作,那么对于音乐编辑、遴选、组合就是一件大众都可以参与的事。对于音乐服务平台,歌单的最大意义在于,它的出现补上了其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上的短板。这也是符合 Web2.0时代内容生产和传播特征的。
电台模式允许用户选择不同歌手、流派、曲风的音乐频道,电台的音乐是随机播放的,只要接入互联网的地方就可以使用。电台一般只提供在线试听功能,其诞生之初原本是为了规避一些法律上的问题,但却逐渐创造出了一种新的体验形式。即消费者对数字音乐服务开始理解和依赖,对音乐体验的关心从实体介质购买和数字文件的存放转移到了即时体验上来。这种转变所来的消费者心理变化,以及唱片公司和创作者的认知变化都是巨大的,它为之后的各类服务的进一步演变提供了基础。例如,场景音乐是基于电台模式的进一步演化,为消费者体验音乐又增加了新的入口。场景音乐允许消费通过场景的选择来欣赏音乐,如駕车、散步、运动、酒吧、地铁等。场景音乐的推出使音乐的体验由一般的欣赏型开始向功用型延伸,使数字音乐在平台服务模式下体现出更强的实用性。再如心情音乐,以往在消费者体验音乐时,都是以歌曲名、专辑、歌手作为主要入口。心情音乐允许用户根据当下自己的心情来选择欣赏何种音乐。如开心,难过,怀念,兴奋等等。平台方会根据软件算法分析出音乐的感情特征从而实现音乐分类。心情音乐是音乐电台的一种演化,它为消费者提供了新的音乐接触方式,带来了体验的升级。
无论是心情音乐还是场景音乐,它们都是大量音乐源集聚后,在计算机相关技术利用下的产物。这些创新对于平台和消费者双方都是有益的,它既为平台方挖掘各种各样的音乐体验提供了示范,也提供了新的体验方式,培养了大众的音乐消费习惯,同时,体验的多样化也使消费者主动付费的意愿增强。
2.3 智能设备中心化
在过去的10多年中,音乐存放的方式经历了从介质到智能设备的变化。以介质存储的时代,因介质的不可公用性,唱片公司和创作者的收益得到了保证。但它限制了消费者体验音乐的场景,牺牲了消费体验音乐的便捷性,它无法为新的音乐体验带来创新性的铺垫。音乐存储数字化、智能化最大的影响在于,它催生了音乐服务的诞生,从而使音乐的体验从对介质为中心转移到以智能设备为中心。在整个音乐服务体系中,智能设备扮演了连接用户和音乐内容的角色,成为获得音乐服务的最佳途径。
数字音乐服务的推出和普及,使设备提供者和音乐服务提供方都在淡化音乐存放实体的概念。从苹果的iPod时代开始,数字音乐的存储格式和计算机系统文件存储都向用户透明化了。用户所感受到的更多的是音乐与设备的联系,而逐渐不再关心音乐实体是如何组织和保存的。随后出现的音乐云服务,也进一步使音乐体验升级,当需用户要体验音乐时,直接利用设备从云端获得,下载、试听、在线等概念也都逐渐在淡化,音乐服务的概念开始深入人心,智能设备越来越中心化。
3 数字音乐服务展望
今天的音乐服务已走向内容多元化、形式差异化的服务模式,数字音乐服务已成为了一种基础设施。基于这样的发展趋势,未来还将有相当多的演变可能。
3.1 深度社交融合
音乐服务平台将深度融入社交的属性,将音乐讨论,音乐故事,音乐推荐与音乐的内容主页整合在一起,促进与音乐内容相关的话题产生,形成浓厚的音乐社区文化,而不仅仅是提供音乐体验。所有与音乐交流相关的内容可以被转发、分享、引用。服务平台的音乐信息将比在独立论坛、贴吧以及其他社交媒体的扩散速度更快、更精准。对于优秀的内容评论,其参与者将获得平台社交网络中的荣誉属性。同时,音乐的资讯,音乐创作人的状态也将以社交内容的组织形式快速地在平台上传播。社交的深入融合将使音乐服务的内容更丰富,服务多维化,从而使平台的黏性增强。
3.2 深度应用场景结合
音乐服务的普及和音乐平台的壮大,使得音乐内容源愈加丰富。通过计算机软件技术的进一步配合,消费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定制音乐使用的场景所需要的音乐配乐组合,快捷地完成音乐环境打造。如诗歌朗诵的由平静到激昂,婚礼现场的由感动到喜悦,庆祝典礼上的由怀念到辉煌。平台完善地服务也将为被使用的音乐作品的创作者获得合理的收入。音乐服务平台还将可能诞生以应用场景音乐集合为制作、编辑的新职业,通过互联网的连接实现内容生产和需求方的直接对接,进而产生新的细分市场。音乐服务平台深度的场景融合将使数字音乐普世化地融入社会生活中。
3.3 深度硬件绑定
人们享受数字音乐的方式经历了由 CD 机到便携式播放器,再到手机、平板等智能设备的演变,享受音乐服务的工具体积由大变小,内容的容量由少到多。下一阶段,带音乐服务的计算机嵌入系统和相关服务软件应用将会直接植入到体积更小的智能设备中,如智能耳机、智能运动器件。这类智能将具有更强的便捷性和场景使用体现。而音乐服务将进一步突显其基础设施的作用,在统一的云端个人数据的共享同步下,各类智能硬件间的音乐内容、曲目信息等将实现无缝连接。在新一代的移动网络覆盖下,音乐服务将实现零等待、即用即听。
3.4 深度大数据分析
随着音乐服务平台的内容源的丰富、用户的增加以及UGC内容的产生,音乐服务平台将成为一个由歌曲曲目、音乐资讯、音乐爱好者习惯为核心的数据中心,在音乐服务平台的后端,将诞生越来越强的大数据分析平台。平台方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深入分析和挖掘,可广泛地用于对新音乐作品的推广和销售的精准化分析。目前各大平台已能做到每天24小时实时地学习用户的习惯、分析用户的喜好,进而在音乐资讯、音乐内容、音乐活动等方面向每一个用户进行独立的推荐。在未来,音乐服务平台将成为汇集最及时、最丰富的复合式音乐内容中心。深度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供给用户更加满意的音乐内容消费,加速音乐交易的速度,并加强音乐平台和用户间的黏性。
3.5 深度产业延伸
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将不只是止步于音乐源的丰富、整合或音乐资讯的聚合、推送。一方面,服务平台将发挥自身导流的优势,为线下音乐活动提供宣传,提供音乐相关演出的门票和音乐周边文化产品的销售,建立起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另一方面,服务平台将继续发挥在线上组织内容和信息传达的优势,将业务扩展到音乐直播领域,让音乐创作者、歌手与消费者在线互动,提供演唱会直播服务等,声音与视频内容的融合将比传统的图文形式具有更强的吸引力互动性。服务平台将为大众提供更为全面和立体的音乐体验。
4 结语
回顾数字音乐服务的发展历程,在其诞生初期,由于没有适宜的服务模式,消费者和音乐创作者都深受其害。国内相关专家学者、行业实体在数字音乐版权,支付方式,消费者体验保护等方面争论和摸索了十余年。但事实证明,在互联网的信息化浪潮下,当所有内容提供形式都在向服务转型时,数字音乐服务的诞生和完善也会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因为在这个浪潮中,人们更关心的是每一次付费对自己产生的效用。数字音乐产业开始走向良性的发展方向,离不开对版权保护的坚持,也离不开在线支付、移动支付的成熟,而更重要的是,服务平台方抓住了时间窗口,基于在线音乐的特点进行了大量的服务模式和体验形式的创新。这些创新不但使广大消费者的音乐体验变得多种多样,而更重要的是,它将消费者不愿意付费的这个难题从更高的维度直接瓦解了。这些现象使所有音乐产业的从业者都开始相信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丰富的音乐体验是可以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可以预见,未来的音乐服务将形成消费者和创作者之间的更为良性的互动,音乐体验的形式也将更加多样化,我们期待這些创新带来的改变!
参考文献:
[1]佟雪娜,孙玮佳.当今信息技术背景下数字音乐产业价值链的重构[J].音乐传播,2016(1):014.
[2]冯海超.国际数字音乐服务的创新模式[J].互联网周刊,2013(6):46-47.
[3]曹洋,赵景峰.中国数字音乐产业知识产权治理机制构建[J].中国流通经济,2013,27(9):65-69.
[4]佟雪娜,谢引风.数字在线音乐付费服务模式探讨[J].科技与出版,2014(12):95-99.
[5]王成.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数字音乐版(下转第页)(上接第页)权管理路径探究——以QQ音乐为例[J].科技和产业,2016,16(7):57-62.
[6]黄静茹.移动互联网时代音乐App的创新与发展——以网易云音乐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2(15).
【中国数字音乐发展】推荐阅读:
中国数字媒体发展历史05-28
中国数字电视发展历程05-31
数字中国建设发展报告09-28
数字音乐播放器07-25
数字旅游简介及行业发展前景07-20
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11-26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方法及发展方向论文11-09
我国数字电视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建议论文12-14
数字标准写法05-26
数字宝宝教案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