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2024-08-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精选8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1

技校两年半制数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探讨 作者:魏 敏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8期

近几年,发达国家纷纷将制造业转入我国,我国数控、模具工业每年以15%左右的增长速度快速发展,产品对数控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迫切需要掌握数控先进制造技术的高技能型人才。两年半制更容易把握人才市场的需求,有利于促进技校教育的培养方案、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受教育成本。

一、两年半制教学计划的特点

1.以数控技术应用专业知识与能力模块构建教学体系

知识模块教学体系由职业理论基础平台、职业专门化平台及辅助教育平台三部分组成,其中前两项是必须学习的。必修课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核心知识,在总的理论课时中约占65%;限选课及任选课主要培养学生职业岗位的适应能力,约占35%。能力模块教学体系主要包括基本技能实训(钳、车、铣、磨)、数控加工实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强化实训、岗位资格实训,以及相应的课程设计、毕业实习、职业道德及就业综合素质培养。

2.突出技能培养,加大实践教学比例

将两年半制教学计划时数与三年制加以比较发现,两年半制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时数百分比为43.5:56.5,而三年制理论教学时数百分比为54:46。两年半制实践教学比例明显上升,从教学时间上保证学生的技能训练,突出技能培养。

二、加强课程改革及建设,改进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

在两年半制课程改革中,将原三年制计划中的《机械制造工艺基础》《液压与气压传动》《机械制造技术》《工程力学》《电工基础》《数控加工技术》《数控机械与编程》

《CDD/CAM技术》《机械三维造型》9门课程整合为《机械制造基础》 《数控加工基础》《CDD/CAM技术》《机械三维造型》四门课程,避免了课程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如果简单地将课程内容像压缩饼干一样按比例压缩,不能保证改革的目的,而要将课程内容以实用为原则进行整合,保留其核心知识。

为了使学校的教学与企业的实践相接轨,在课程教学中,应采用 “一体化”教学。边讲边练的授课方式,可以在不断训练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提高其综合素质。为了解决无法保证每个学生一台设备的问题,编程采取仿真软件的学习,所有的操作先在计算机上进行编程和模拟加工,熟悉整个过程后再上机床操作,做到减少在机床上的操作错误,提高了机床的使用效率。

三、优化实践教学环境,努力创建职教特色师资

龙源期刊网 http://.cn

1.优化实践教学环境

我校建成设备资产总额为1000余万元的专业实训车间,拥有相关设备50余台,常规机械加工设备60余台;10余个实验室和实训室,拥有600余台计算机的信息中心及几个关系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为两年半制的实验、实训创造了良好条件。充分发挥青岛市打造装配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与许多企业结合,共同培养学生。

2.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师队伍

实施两年半制数控技术应用人才培养必须建立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为达到此目标,我校采取了以下措施:配合学校有关《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明确近期师资建设与发展目标,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技能培训,新分配及调入的青年教师必须在实训车间锻炼一年;有计划地将骨干教师送到产学研合作基地或数控先进技术密集的地区进行培训;每年暑假派20余名机械教师到工厂跟班生产,及时了解工厂的管理和各种零件的加工工艺。

四、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构建教学运行和保障体系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2

(一) 师徒制的演进。

师徒制是一种在实际工作中以口传手授为主要形式的技能传授方式, 传统师徒制寓教学于工作中, 通过工作的完成获得经验技能, 学徒从掌握简单的技能开始, 由简入难, 最终掌握全套工作技能。学徒在工作中重点强调亲自动手参与, 在实践中逐步掌握技术要领。师傅在整个过程中起着演示、指导、修正的作用。传统的师徒制最早出现在手工业领域, 在封建社会达到鼎盛。20世纪80年代后, 我国用工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即采取“先招生, 后招工”、“先培训, 后就业”的方针, 企业招收工人的形式从过去的招收学徒工为主变为以各大中专、技工学校毕业生为主补充新工人, 至此, 中国的师徒制基本上不复存在。然而, 在西方国家, 师徒制的培训方式却未间断, 它是由传统师徒制发展而来的, 弥补了学校教育的缺陷, 以学习技能为主, 以职业实践为中心组织教育内容, 围绕技术经验和行业规范进行教学, 保证毕业生从学校到工作的平稳过渡, 德国、英国、澳大利亚等国先后实行现代师徒制, 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 新时期师徒制的再认识。

1. 师徒制的优势。

(1) 搭配性强。“师徒制”属于一对一直接传授技能、业务流程, 不像是教师教授一班学生一样, 徒弟能够更加直观、全面地掌握工作流程, 把握工作重心。作为老师, 也能了解所传授的技能和业务徒弟是否得以掌握。

(2) 注重实践。“师徒制”更加注重实践的传授, 师傅可以根据徒弟的实际情况, 因材施教。在工作实践中, 特别是在难点工作和重点工作上, 通过师傅的言传身教, 徒弟很容易上手。

(3) 注意情感交流。“师徒制”并不仅仅是企业对新工人实施技能培训的一种手段, 其中更包含一种社会关系的建立, 往往被拜为师傅的老员工, 不仅要承担新工人技能方面的培训, 更会承担新工人情感、生活方面的照顾, 这样拓宽了企业培训的内容和形式, 同时也补充了企业培训中持续性和情感培养的不足。这将是建立在正式的组织架构之下的, 对团队建设有着积极意义的实践工作。

(4) 缩短新人的适应期。“师徒制”充分利用老师傅既有的知识和经验, 缩短甚至消除新进专卖人员的迷茫期, 使得烟草专卖人员在充分的学习和指导下, 工作的正确率得到保障, 积极性得以提高。

(5) 推动创建学习型企业。“师徒制”促进了企业内部“教与学”的良好氛围, 可以全面提升公司员工技能素质水平, 特别是在建立专卖团队观念和集体协助精神上效果尤为突出, 在“师徒制”实施中, 完全可以拓宽组织培训模式的限度, 实现全方位的传、帮、带。

2. 师徒制的限制性。

(1) 缺乏系统性。现行专卖队伍没有完善的“师徒制”, 难以对“师徒制”进行评价, 在建模过程中也容易受传统模式的影响。同时, “师徒制”的效果与师傅的能力和徒弟接受程度有直接关系。因传、帮、带的随意性较大, 有的是名义上的师傅, 实际上却没有时间去给新员工培训;有些师傅只有业务实践能力, “教授”能力欠缺, 在传授技能方面还缺乏系统性。

(2) 个性化的限制。不同的师傅擅长的技能不一样, 强调的技巧不一样, 而且很多的技能可能仅仅适合他自己, 甚至所谓的经验带有一定的片面性和极端的个性化色彩, 单纯地将这些经验不加提炼地直接传授给新人, 势必达不到目的。

(3) 师徒之间易帮派化。中国传统的“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观念在某种程度上助长了帮派势力的形成, 员工效忠的目标已经不是企业而是师傅, 容易形成“小团体”, 弱化正式组织关系, 削弱烟草专卖部门的领导力。这种状况一旦形成蔓延的趋势破坏性极大, 使员工的归属认知上不清晰, 易产生给师傅做事的错觉。

二、烟草专卖队伍师徒制回归需求分析

(一) 实际工作的需要。

在烟草行业的专卖岗位对人员的业务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要求较高, 而且随着烟草行业深化改革, 行业对专卖工作要求日益提高, 专卖人员面对的市场监管工作性质的复杂性日益加强, 对新进专卖人员的工作能力和职业道德要求尤为凸显。但同时术学日渐脱节, 学难以致用, 特别是市场监管环节面临诸多实际困难, 而重拾“师徒制”培训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培训制度。

(二) 新员工胜任工作和成长的需要。

新员工的特点是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善于学习新知识, 但同时由于大多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 从小就在父母百般呵护下长大, 依赖心理较强、缺乏抗压能力。而师徒制, 一般由职场经验丰富、岗位技能娴熟的老员工充当师傅, 一方面激发老专卖人员的工作激情, 盘活他们的良好工作经验和社会阅历, 为徒弟授予职业技能, 提高人际交往、职场生存的经验, 在遭遇生活、工作中的挫折时, 充当他们的精神导师, 通过非组织方式对工作、生活的困惑进行排解和指导, 成为专卖部门队伍建设的良好补充。另一方面, 给新员工在工作满意、组织认同、团队的满意度、生涯认同等方面提供巨大帮助, 为他们积累社会人脉, 给予从家庭、学校踏足社会的一个缓冲, 这样更有利于新员工职场和人生的双重快速成长。

(三) “隐性知识”转移的需要。

个人的知识结构除了具有系统性、逻辑性、确定性的能够表达记录的知识外, 还包含了一个人所知道意识到的却难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大量“隐性知识”, 这些“隐性知识”往往是丰富的经验和工作技能的核心精要, 其中包含了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绝活”。从现代知识管理的角度出发, 这种“隐性知识”的转移, 面对面的交流、观察和模仿是最直接和最佳的途径, 而师徒制模式是能够集面对面交流、观察和模仿体验于一体的最好模式。

(四) 企业文化建设的需要。

“师徒制”使新员工感受到组织单位及老员工的关怀和帮助, 增加了员工的归属感, 使老员工感到受到领导的重视, 增强了责任感, 增加了存在感。同时, 单位组织通过制度和企业文化宣传, 在内部倡导一种知识共享和互相信任的良好氛围, 将极大增强企业凝聚力, 使企业文化根植于员工意识中。

三、师徒制的构建探讨

(一) 岗位选择。

在整体层面上进行需求分析, 应根据专卖队伍的技能状况与岗位特点, 分析师徒制培训的必要性, 即哪类岗位, 哪一个年龄段及哪一个技术水平上的员工, 需要接受师徒制培训, 找出最需要培训的岗位和员工。

(二) 设定目标规划。

对于员工本身的潜力即学习能力、创造能力进行观察, 选择最有前途的年轻员工进行实施。结合专卖部门长期和短期发展规划, 以及实际专卖工作中对技能人才需求, 制定目标规划。为达到培养目标规划的要求, 师傅要根据学徒的岗位及个人发展情况, 广泛收集和利用相关的素材资源, 设计构思教授的方式、手段, 因材施教。

(三) 师徒的匹配选择。

1. 师傅的选择。

“师者, 传道授业解惑也”, 师傅的主要职责是传授技能, 要求其能够言传身教, 率先垂范, 在师德、业务技能上都要发挥表率作用。所以选定师傅可以从个人的基本条件、业务能力、辅导能力方面进行, 基本条件包括年龄、学历、工作经验、现任职、绩效、品德等;业务能力主要是人员的专业技能;辅导能力主要是培养徒弟所需要的辅导能力。在挑选师傅时, 要在专卖内部有一定的先进性, 确保选为师傅的老员工具备优秀的品质、娴熟的技能以及良好的品德。优秀的品质可以保证师傅在教导新生代员工时不会包藏私心, 娴熟的技能保证师傅具备教导新人的资质, 而良好的品德可以保证师傅愿意在必要的时候充当徒弟的心理辅导师, 愿意帮助徒弟分担压力, 同时更有利于弘扬专卖队伍的正气。

2. 徒弟的选择。

徒弟的选择必须坚持“勤奋、主动、可塑”的原则, 把握“有基础、能吃苦、乐奉献”的标准。一是突出一个“愿”字, 筛选出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的专卖人员, 先从愿意教和愿意学的专卖人员入手, 再逐渐推广;二是突出一个“能”字, 筛选出有一定学习能力的专卖人员加入到“师徒制”行列来;三是突出一个“新”字, 着力培训新进专卖队伍的年轻人, 包括新分配的大学生和退伍军人, 在他们世界观、价值观未完全形成之前加以培养, 使其成为可期待的专卖工作中坚力量。

3. 师徒合理搭配。

注意师徒之间的遴选, 进行合理搭配。一是尽量将师徒关系照顾到较近岗位上。这样可以增强交流的经常性, 同时因为岗位的相近, 师傅所拥有的知识和技能点与徒弟的需要有更大的契合度。二是根据徒弟的需求, 选择在此方面有专长的师徒因材施教。三是充分考虑师徒的信仰、兴趣和爱好, 为师徒融洽关系创造有利条件。

(四) 培训内容设计。

在烟草专卖管理队伍建设“师徒制”模式中, 师傅应该主要扮演徒弟工作上的教练、生活和思想上的顾问、精神上的支持者。要通过培训, 使徒弟在专卖工作技能、实践经验和其他综合能力上得到明显提高, 满足专卖管理工作的较高要求。所以, 要根据“师徒制”目标规划, 由单位管理者和师傅一起研究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建立师徒日常工作机制, 搭建沟通平台, 制定短期培训规划, 师傅有计划地给徒弟排列学习的书籍目录等。

(五) 过程管理。

1. 建立相互制约的“合约”机制。

师傅与徒弟相互之间必须签订协议, 师傅与徒弟和单位之间也必须签订协议, 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明确师傅传授的知识与技能水平程度, 明确徒弟应该掌握的知识与技能等级。同时制定详细的理论与实际技能考核评分细则和标准。

2. 完善内部师徒制度。

在本单位内部建立通过进行拜师会授予称号制度以及师徒评审流程。每年对单位的内部师徒进行一次考核、评估, 对于参加评审的师徒进行荣誉授予, 对优秀的师徒可以在职务晋升、先进评选、学习培训机会以及福利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

(六) 效果评估。

1. 建立科学有效的考评制度。

对于已经实行师徒制度的岗位建立相关档案, 必须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考核, 长期跟踪管理。要结合专卖实际工作, 需要建立完善的效果评估办法, 在考核中不仅要考核徒弟的理论水平, 更要考核徒弟的实际技能掌握程度及相关岗位工作质量水平提高与否。

2. 关注师徒制全面发展的作用。

可以通过建立专卖人员素质模型, 通过组织引导, 注重对其思想、道德、职业规划、为人处世等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促使“师徒制”既要教授知识与技能, 又要注意育人, 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专卖队伍所需德才兼备的人才。

3. 肯定师徒制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的价值。

一是师徒制是一种家文化, 古人云, “一日为师, 终身为父”。师徒关系不仅是利益关系, 也包涵了一定的亲情关系, 在实际工作中有利于促进员工集体主义精神的培养和归属感的形成。二是师徒制是一种“和”文化, 在现代管理制度的刚性管理模式下缺乏人情味, 而中国传统的师徒关系和亲情管理在工作中将起到润滑作用, 有利于沟通交流, 有利于工作开展, 有利于和谐团结。

摘要:“师徒制”在我国由来已久, 是一个传统的传承方式, 几百年来为各行各业所广泛运用。本文尝试从对“师徒制”的认识入手, 通过分析, 对“师徒制”培养模式在烟草专卖队伍建设中的构建进行探讨, 以充分发挥好“师徒制”这一“传、帮、带”的作用, 促进专卖队伍建设水平的提升。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3

【关键词】市场经济 有文化高素质 技术过硬 实践 “现代学徒制” “二元制”

玉石雕刻作为传统工艺,有着“世守勿替”的传承原则。这让手手相传的“学徒制”成了培养石雕传人的主要模式。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变化,传统的“学徒制”显现出了许多不足。如何培养现代玉石行业适用人才,成了关系着这一古老行业兴衰的头等大事。

一、玉石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当今工艺美术行情表现是受宏观经济因素制约,包括玉石在内的国内艺术品收藏市场整体景气度也持续下滑,福建省工艺美术研究院院长余卫平曾用“没米过年”来形容一部分中低端市场的恐慌情绪。玉石行情从2006年开始起步,至2012年基本是上涨,经营获利者居多。但2012年之后行情分化严重,尤其去年开始市场个别品种比如高浮雕类的藏品甚至无人问津,市场格局也发生重大转变,玉石由过去的礼品市场向收藏市场转型,企业家、收藏家的个人收藏成长迅速,市场整体面临整合、分化、淘汰的趋势。

由于企业家、收藏家个人收藏整体素质的提高,把玉石由过去的礼品转型艺术品,更加重视作品的内涵及文化含量。作为资深寿山石收藏爱好者,艺术评论家何光锐也从亲历者的角度对行业现状进行梳理:“目前业界面临两方面考验:一是礼品市场需求萎缩,尤其‘雅贿造成的虚假繁荣一去不返;二是中国经济调整周期内,投资需求会一直受到制约。因此如何培养真需求,是市场发展的关键所在。”这也要求我们这些寿山石雕刻行业的教育者改变以往的教育理念,更加重视受教育者的文化素质的培养及技艺的提高 。

二、突出教育的服務功能,培养有文化高素质雕刻人才

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是职业教育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为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力,在教学中,重视中外美术史、寿山石雕刻作品欣赏、雕刻设计、雕刻创意等课程。在实践创作中要求学生做到内容上表现上的正面性、抽象性和象征性的完美统一,作品与环境的协调等。让学生深刻领会玉石雕刻是一种立体艺术形式,它与其他造型艺术一样,主要通过视觉给人以美的感受,并具有特殊的反映社会生活、精神面貌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寿山石雕塑与它所处的历史时代、地理气候、民族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同时受到材料、色泽的制约。玉石作为中国传统体系艺术,是以取巧为特色的独立的艺术,取巧以及材料、色泽等方面的艺术处理更加讲究。尤其近期玉石雕塑艺术,则在继承优秀传统和吸收当今世上雕塑创意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要求就更高了,要求教育者以新的姿态适应国家经济新常态。

三、依靠企业,强调实践,推进“现代学徒制”,培养技术过硬的雕刻人才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林飞认为:“越是遇到不景气,从艺者越要打好基本功,高水准的艺术表现力才是行业的核心价值。”

众所周知,企业要求员工有过硬的技术,这样企业才能生存。而他们也都明白“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每个人都要不断充实自己”这样的道理。让学生重视学习,接轨企业,才能不断地拓宽自己的知识面,这样足以获得工作中需要的一切。

学校聘请大师林飞、潘惊石、何马、邱瑞坤为教师等到学校讲课,把学校模拟成工厂企业,重点在于实践教学,把传统技艺传承给学生,让民间工艺师走进校园,意在使更多人了解精美的传统技艺,并将其传承甚至作为创业资本。

四、当前职业雕刻人才培养模式,在推进“现代学徒制”改革基础上,进入“二元制”培养模式的新阶段

随着企业、行业对雕刻行业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和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在汲取德国“现代学徒制”的基础上实施“二元制”重要性,必要对传统“学徒制”进行改革和创新,促进学徒制在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方式等方面的转变,把“二元制”融入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形成校企合作不断深化的一种新的形式,将人的发展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1、学生到企业为徒,更好接受实践培训。 “二元制”培养模式的学生,由职业学校的“单独培养”转变为“校企联合培养”,而且所学专业技术都是企业当前急需的。接受“二元制”培养的学生,他们既是学校学生又是工厂学徒,既接受老师的理论教学又接受师傅的经验传授,并能目睹工人劳动状况及劳动强度,更好的向员工转化。试点“二元制”培养后,培养的学生,在企业实实在在学技术和企业员工共同劳动,共同吃苦,由学生向工人转化,以后能够直接上岗就业,更好的接轨社会。

2、企业员工到学校学习,提高文化素质及理论水平。福州寿山石鉴定中心主任李霖华认为:“多数雕刻师素质不够,靠传承,创作不出好作品、急需既有强硬技术又有知识素养人才接轨社会。”过去雕刻界的从业人员大多数都是师从师傅,很少受过正规中等教育,文化素质较低,适应不了当今社会高品质需求,尤其对历史题材及内涵作品无法领会真谛,急需提高素质教育。因而由企业根据需要提出订单,然后职业学校从企业员工中招录“学生”进行培养,企业和学校共同从事教学和管理,学生要接受学校教师和企业老师傅的考核,提高文化素质及专业理论水平。

3、“二元制”出台,结构性调整培养模式,玉石雕刻专业积极推进中职院校分类考试,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评价方式;逐步建立以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为主要依据的制度。突出理论培训、要打好基本功, 有一定理论水平,科研能力和实践经验, 有针对性地选择教学内容,不但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必须赋予现代学徒制新的内涵,核心思想是回归教育本质,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兼顾社会需求和人的自我发展的需求,这是中职教育的内在价值所在。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4

1.前言

8月5日,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的通知》公布了165家单位作为首批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和行业试点牵头单位,其中试点高职院校100所。这标志着我国对现代学徒制的探索进人了实质性阶段。旅游管理专业实操性强,传统的旅游教育在注重传授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学生实用技能的培养显得较为薄弱。所以必须寻求一种思路,改进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恰当途径来进行实践性的锻炼。

2.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概述

现代学徒制,作为实施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构建“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毕业即就业”的职业教育人才培训新体系。

该模式体现了企业与学校双元主体的办学模式、能力与知识双向融合的培养目标、企业员工与学校学生双重身份的教育对象、学校教师与企业师傅双师教学的育人机制。髙职院校与企业在政府的引导下通力合作,以此来解决企业招工难、企业用工稳定、劳动者自我价值实现等职业教育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现有高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以学校为主、旅游企业为辅,通过实行“校企合作”、“工学交替”等模式来实现对学生理论知识的培养和实践能力的锻炼,这种模式仅体现在教学方面,是人才培养过程的其中一个环节,而没有系统地贯穿招生、培养、就业这一系列环节。所以出现的结果是学校培养和旅游企业用人脱节,高技能人才供给小于需求,旅游企业实习生流动性大,人才储备后续不足。

高职院校也进行了改革探索,但往往形式重于内容,高技能人才短缺的问题仍然存在,所以寻求和构建基于教育制度和劳动制度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4.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受制于旅游企业利益不大、院校能力不强、学生前景不明和制度保障不够等因素,国内一些地区和职业院校开展的相关试点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4.1政府重视,但制度保障缺失

政府认识到现代学徒制可能是破除当前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弊端的.有力武器,因而支持其发展。但政府层面尚未组织利益相关方(以旅游企业为主)共同制订统一的学徒培训教学标准,对学徒完成培训所应达到的知识技能水平也未做出明确统一的要求,在教学过程的监管、教学条件的保障、教学结果的评估等方面也未出台详细措施。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试点既缺乏必要的法律依据,也缺乏基本的操作规范。

4.2学校积极,但改革效果不明显

学校期望通过与旅游企业的全面深度合作来提升旅游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积极联络旅行社、旅游景区等相关企业。但从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改革来看,形式多于内容,课程设置多以理论授课为主,选用的教材时效性差,不能与市场发展相匹配。从师资力量来看,师资来源复杂,旅游企业工作经验不足,专业实践能力不强,加之学校的引导和激励不够,无法较好地满足旅游企业在技术、管理和经营等方面提升的需求。

4.3企业冷淡,利益不够被重视

旅游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往往是出于短期用工考虑。旅游企业希望能有现成人才可用,而现代学徒制的一个周期往往要三年,三年后学生是否留得住还不得而知。另外,学生在旅游企业实习期间,企业要给予一定的报酬,三年后的回报企业还暂时看不见。在教学计划制定、教学实施诸多方面,旅游企业愿望也往往得不到体现。另外,旅游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培养不能获得相关的税费减免和财政补贴。所以旅游企业表现冷淡也在情理之中。

4.4学生消极,实习表现不稳定

旅游专业学生出于多种原因考虑,如对旅游企业不满意、学习前景不乐观、不愿意过早失去就业选择权等,也不太愿意参与现代学徒制试点。旅游企业大多将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忽视长期培养。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心理不适应,角色转换难,遇到工作不熟练、人事关系处理不妥当等问题时容易产生挫败感,对企业严格管理方式心存抵触,甚至出现逃避实习的想法。现不了自身价值,工作积极性不高。

5.旅游管理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5.1完善制度和资金保障

完善高职院校直接从旅游企业在职员工中招生的相关制度、合作旅游企业的资质标准及其进入现代学徒制的认定程序、校企双方共同构建和实施学徒培养方案的指导性意见、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以及在旅游企业就业的指导性规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资金保障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要为校企合作中的人员培训以及启动某些培训项目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二是必须给予带徒师傅一定的培训和指导经费;三是在企业实习的学生也要享有一定的补贴。

5.2选择好企业,明确责任

学校根据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和旅游企业用人特点,选择合适的旅游企业,确定好具有一定技术含量、发展潜力大的实习岗位,通过选拔和聘任程序确定好旅游企业中的指导师傅,明确各自的责任和义务。学校应该制定好教学计划和课程体系改革,探索管理方式,创造良好氛围与环境;旅游企业应该保持积极态度,对学生做好在岗培训,并创造好的就业前景;学生应该积极参加企业实习,掌握实践技能,自觉遵守学校和旅游企业的规章制度。

5.3加深校企合作广度和深度

加深学校和旅游企业在招生、培养和就业三个系列环节的深度合作。招生方面,与旅游企业招工结合,可先由旅游企业按企业标准对学生进行面试,再根据学业考试成绩择优录取,被录取的人具备学生和学徒双重身份。培养方面,优化配置校内外旅游实训设施和资源,校内实训室模拟真实的旅游服务环境,使得学生上课与上岗相结合,熟悉企业环境,定期参加校外实习;推进学生考核评价的转变,构建融学校标准和旅游行业企业标准于一体的综合化评价标准,教师、企业师傅、学生为主体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就业方面,通过考核的学生毕业后可直接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享受正式员工待遇。

5.4融合专兼职师资力量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5

摘 要:现代学徒制是当今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本文以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为切入点,在分析国内外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找出了当前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措施。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双主体;学徒制

现代学徒制是当今世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模式,已成为世界大多数国家职业教育发展的战略重点。近年来,现代学徒制开始在国内许多职业院校试点。根据欧盟发布的题为《就业及社会状况评论2012》报告,27个欧盟成员国中,在中等教育阶段开展了严格意义现代学徒制的国家有24个,14个国家在高等教育层面开展了广泛意义现代学徒制。世界其他国家如英国、澳大利亚、美国、加拿大等也开展了各具特色的现代学徒制实践。我国十分重视现代学徒制试点建设,国务院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中提出: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开展学校企业联合招生、联合培养的现代化学徒制试点,完善支持政策,推进校企一体化育人”。2014年8月25日,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2014]9号),标志着我国的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进入了实质推进的阶段。

1.现代学徒制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学徒制,并有明确的法律、政策和制度上的支持与保障。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一直处于不断地增长与创新之中,在不同的国家体制与背景下,其实现形式也不同,并形成了各自的特点。特别是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西方各国纷纷开展了新的学徒制改革,相关的立法、政策和项目层出不穷。根据培养形式和学徒学习方式的不同,产生了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的“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新学徒制”模式、瑞士的“三元制”和美国“合作教育”模式等。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现代学徒制研究与实践也有着共同的基本特征:国家战略层面具有完善的制度管理体系,形成了多元参与的利益相关者机制,形成了校企联合为主体、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学徒具有合法的双重身份,教育培训具有统一规范的标准,形成了广泛性、综合性和开放性教育性质。同时,也具有明显的共同发展趋势:学徒的对象不断扩大,并从传统行业向广泛的职业领域扩张;学徒制项目层次呈现的阶梯化和模块化;在人才培养中注重基础理论与行业通用技能的培养;学徒制与正规教育系统走向融合;出现相对成熟的第三方培训与中介机构。

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以学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一直在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经历了顶岗实习、订单培养、工学交替等多种实现形式,培养了数以万计的技能型实用人才,为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和产业的调整与升级,学校本位的职业教育模式已不能很好地满足行业企业对岗位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其根本原因是人才培养过程没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21世纪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需求,国内对“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探索与实践。目前,我国职业院校现在实行的“现代学徒制”多是对西方“学徒制”的引鉴,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还是停留在学校本位的教育模式上,尽管高职教育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强调学校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开发工作任务导向的课程、开展顶岗实习、实施订单式培养等,但所有这一切,基本上都是学校组织,企业参与。这种培 养的人才是否学以致用,是否满足企业需要,是否真正具有岗位职业能力,还值得探讨。

2.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具体措施

(1)依托职教集团,搭建“政校企行”协作的现代学徒制实施平台。发挥职教集团优势,选择部分知名企业或者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开展现代学徒制试点,校企“面对面”、“点对点”,在实训基地建设、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技术研发等方面搭建紧密合作的校企共建、衔接培养平台。完善学徒培养管理机制,明确校企双方职责、分工,推进校企紧密合作、协同育人。构建由政府引导、行业引领、校企联合招生、分段育人、多方参与评价的“双主体”育人机制。探索人才培养成本分担机制,统筹利用好校内实训场所、公共实训基地和企业实习岗位等教学资源,形成企业与职业院校联合开展现代学徒制的长效机制。

(2)分段培养、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目标总体思路,实行分段式,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构建基于校企“双主体”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即前两学期每学期学生除了在学校学习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专业所需的各项基本技能,同时到签约企业见习或实习1-2周进行专业文化或基本职业技能训练;第三、四学期每学期到企业进行2-4周的专项技能训练;第五学期在签约企业进行主要岗位轮岗实训;第六学期到签约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学制为三年的专业,学徒总的学习时间(含顶岗实习)原则上不超过一年。实施企业班组管理模式的班级,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1个师傅可以带2-5个徒弟,分组学习,确保学生熟练掌握每个轮训岗位所需要的技能。

(3)校企共建,构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岗融通、能力递进”课程体系。以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为例,该专业以学校德育与企业管理为切入点,将国家职业标准和行业企业标准融入课程标准,以制图与电气CAD、电工电子技术、电机与拖动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为职业基础课程,以电力系统分析、可编程控制器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装置、工厂供配电技术、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高电压技术等课程为职业能力课程,以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市场营销、电力法规为职业拓展课程,以校企共同开发的专业选修课为职业方向,融合维修电工(高级)、进网作业电工等职业资格标准,借助国际化平台,引进国际专业认证,专业标准与国际标准接轨,构建了“课岗融通”为特征的职业能力课程体系;在专业技能实训、生产性实训、顶岗实习等方面强化专业技能、协作能力、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构建了以专业认知、电工实训、电子实训、电机与拖动实训等基础能力培养;变电运行仿真实训、电气设备运行与维护实训、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训等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进网作业电工实训、顶岗实习等全面能力提升的“能力递进”的实践教学体系。根据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人才培养定位和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调整专业课程设置,挖掘和充实新创业教育资源,在传授专业知识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创新创业教育。面向专业学生开发开设研究方法、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创业指导等方面的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加快创新创业教育优质课程信息化建设,推出一批资源共享的慕课、微课、视频公开课等在线开放课程,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认证和学分认定制度,形成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中,做到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相互平行、课程流程相互平行;课程知识内容与技术、技能培养相互融合;专业核心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作为交叉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专业技能培养不断线,始终贯穿。

(4)改革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采取“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方式。开展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扩大小班化教学覆盖面,鼓励教师把国际前沿学术发展、最新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融入课堂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灵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运用大数据技术,掌握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和规律,全天候开放实验实训室、图书阅览室、自习室、微机房等场所,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改革考试考核内容和方式,由校企共同参与考评,采取平时考核与期末考核结合,注重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非标准答案考试。通过各种形式的学生访谈了解教师课堂组织的真实情况,将教学质量管理部门的评价与学生评教意见进行比较分析,尽量做到教学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通过企业跟踪调查、第三方机构评估等“多元参与”的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进行持续评价。

(5)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针对教师、学生、企业人员、社会学习者等四类用户的不同需求,校企共建共享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数字化资源与信息化平台,实现辅教辅学、技能鉴定、社会服务三大功能,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融入慕课建设思路,开发在线课程,制作微课资源包、实验实训项目包等,同时要考虑到专业学生到企业进行实际操作的难度,校企共同研发与专业课程配套的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开发虚拟仿真实训项目,达到提升技能训练效率,实现真实项目的虚拟化,校企搭建一体化教学“云课堂”体系,建设与国际接轨、国内领先的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

(6)实施“双元育人”、“交互训教”机制,建设校企互聘共用的师资队伍。完善“双带头人”、“双导师”、“双向挂职”等“双元育人”机制,建立健全双方教师的选拔、培养、考核、激励制度,形成校企互聘共用的管理机制。实施现代学徒制导师的岗前培养制度和达标上岗制度,学校和企业导师通过“交互训教”授课的方式培养学徒,实现学生与学徒、教育与培训、考试与考核的“双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绩效考核制度,评选并奖励优秀的企业导师,形成吸引人才、稳定队伍的激励机制,建设一支由行业专家、教学名师、企业技术大师、专业骨干教师、企业技术能手等组成的“明师德、会教学、能科研、懂行业、精市场”,具有国际视野、国内一流的“教练型”师资团队。

(7)健全现代学徒制教育教学保障机制,促进现代学徒制有效运行。以制度建设为基础,全面加强和完善现代学徒制实施管理工作,制订学分制管理办法和弹性学制管理办法。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协议”明确双方责任与义务,搭建校办企业和学校组成的联合、一体化育人。制订学徒管理办法,科学安排学徒岗位、分配工作任务,保证学徒合法权益。完善“过程共管”的实训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学校和企业对学生实习实训的过程共管。建立“责任共担”的运行约束制度,校企双方对学生的培养质量、就业质量等共同负责。建立“多元参与”的考核评价机制,制订实习实训考核评价标准,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和中介机构评价结合,定期检查、反馈,及时吸纳学生及家长、用人单位、行业专家、政府部门及媒体等的信息反馈,不断提高校企合作育人的质量。参考文献:

[1]鲁昕.构建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度,全面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Z].2014.[2]曾照香等.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分阶段、协同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5(3).[3]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J].高等职业教育,2014(7).[4]赵有升等.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的实践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4(11).[5]杨黎明.关于现代学徒制--构建中国特色的现代学徒制[J]职教论坛,2013(5).[6]吴建设.高职教育推行现代学徒制亟待解决的五大难题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6

以现代学徒制理念为引领,探索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作者:

来源:《职业·下旬》2009年第09期

广州市技师学院近年来紧扣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办学目标,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结合当地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创新校企合作的形式与途径,探索开展以真实合同的生产实习,进行了中高端产品生产或服务及产品研发的项目教学。在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结合中国实际进行技工院校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与途径之一

学校通过创办小企业、购买大型设备的整套零部件或开展院校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获得企业的技术支持与技术服务。

案例一产教型工作过程教学——校企合作生产数控铣、数控车床;校企合作装调五轴加工中心。

创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形式与途径之二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7

(一)现代学徒制的内涵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工业的进步,传统手工作坊渐渐被大型的生产企业所取代,生产方式随之改变。在促成人类的全面发展、教育培训效能和教育规范性方面,传统学徒制的弊端暴露出来。所以,学校职业教育模式渐而占据主导地位,但也存在着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弊病,“现代学徒制”的出现即为解决以上问题,少数国家也称之为“新学徒制”。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以师傅传授技能为主的方式称为“学徒制”。传统学徒制与现代学徒制的主体类似,既有师傅、徒弟两种角色又有师傅教徒弟技术的形式,但是两者形成的基础、意义以及价值发生了变化,并且学徒制的制度、方式、主体以及“师徒”关系等都不相同①(见表)。

(二)现代学徒制的特点

1.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教学效果

实行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师徒共处于一个教学情境,教师(师傅)根据教学计划示范操作实训设备,学生根据教师的演示和实训步骤进行练习。学生在练习操作时碰见疑问可以立即请教师(师傅)解答,并且教师(师傅)方便进行操作演示,快速解决学生所提的问题,使学生顺利进行实训练习,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习效果与教学质量,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2.有利于灵活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在现代学徒制的培育模式中,无论是理论课,还是实训课或是实习期间,都是采用面对面的教学形式,便于师生、师徒互相了解。教师或师傅可以根据学生的能力与兴趣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与教育,也便于及时调整学校在高考录取前所制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企业典型工作任务开设相应的专业课程,调整课时、学分设置,更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也有利于学生成长、成才②。

3.有利于学生实习或就业

利用现代学徒制对学生进行培养,学生在学好理论知识的同时也可通过前往对口的企业参观、实践而提前了解本行业的工作环境、了解企业文化背景。在第六学期将安排学生到相应的企业生产车间实习,锻炼学生专业技能,鼓励学生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检验,帮助其思考未来发展方向,规划正确的人生职业生涯。经过一段时间的实习,如企业和学生双方都满意,还可以签订就业协议与正式的劳动合同,实现企业与学生的双赢。

4.有利于各项技能竞赛的开展

相比以往的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包括熟练应用专业设备,特别是与生产相关的设备仪器的能力。从学生中遴选种子选手进行技能训练,只要教师、学生肯下功夫、勤加练习,参加国家级、省级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安装与调试、电子产品设计及制作等大赛,应能获取奖项,以赛促学,鼓励学生学好专业技能,激发学生学习专业技术的兴趣。企业非常欢迎在技能大赛中获奖的学生,高职院校鼓励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有利于学生就业。

二、我国高职机电类专业进行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其“短板”

西方发达国家盛行的现代学徒制,主要面向工业、制造业等领域培养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我国在江西新余高校进行了现代学徒制的试点,尚未在全国普及,也是在制造大类机电专业进行试探性的摸索,本文主要讨论机电类专业运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对现代学徒制的认识不足

我国高职院校有校企合作机制,但如何进行校企合作,或者合作到何种程度才是现代学徒制,作为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也是第一次试用现代学徒制,需要改变观念,逐步探索适合的方法。企业主要是完成生产任务,进行技术革新、节约成本,对于日常教学的参与,只是被动应付,企业没有教书育人的经验,无法保证教学质量,也不大理解合作办学的真谛。学生及家长对于高职教育不是很熟悉,不了解现代学徒制的培养模式,不一定会认同这种形式。

(二)学生就业方向与培养目标不一致

高职院校和企业运用现代学徒制度培养机电类专业学生,但由于机电类企业生产车间有数控机床、机械手、加工机器等设备运转,噪音较大,还需要做一定的体力工作,车间机油异味较重,工作环境相比其他行业要差一点,部分毕业生会选择到其他行业的企业工作。根据培养目标,企业参与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可以获得优秀的高技能劳动者,但毕业生的跳槽,会使企业无法获得与计划一致的人力资源,会打击企业参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积极性。

(三)缺少可操作的培养途径

高职院校和企业运用现代学徒制进行机电类人才培养时是利用德国的“双元制”的培养途径,还是采用英国的学徒制模式,或是探索一条有自身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这尚需办学者在办学的过程中不断深入探索研究后加以解决。

(四)实习学生的利益得不到保障

对于西方的现代学徒制,不论是英国或是德国模式,企业都必须积极参加,方能确保现代学徒制顺利实施,也需要学生自愿参加,不能有任何强迫。我国高职院校要考虑,企业和院校的关系如何区分,院校又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确保企业师傅所实施的培训质量符合人才培养的要求,如何确保学生在企业实习时能够学到先进的专业技术,如何确保企业不会让学生作为学生廉价劳动力。如不能解决以上问题,势必会影响企业、学生参加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试行的积极性。

三、我国高职机电类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途径探索

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院)联合相关企业近年来在部分专业试行了现代学徒制,进行了一系列的人才培养机制探索,比如在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中举办中远全日制班、东源电器(成教机电班)、通达动力(成教机电班)、创斯达(成教机电班)等。针对不同的企业需求,学院与企业多次协商研究,制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力求满足学院和企业要求,不断优化培养途径,完善人才培养模式。

(一)我国亟须完善相关政策确保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的实施

现在我国部分校企合作、半工半读的政策文件没有抓手,缺少具体措施,特别是缺少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南通中远船务工程公司平时会选派技术能手作为学院的兼职教师参与到中远班的日常专业教学中,特别是实训教学。学院学生在中远公司实习时需要师傅专门指导,公司还需确保学生的生产安全,自然会影响公司的日常管理和师傅的本职工作,所以企业无法像高职院校一样全身心投入到高职教育中去,这需要国家给予政策倾斜确保强有力的支撑③。

(二)政府提供资金支持实施现代学徒制

西方国家使用现代学徒制时,政府将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将学徒培训与国家职业资格制度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从学校到企业平稳过渡④。我国政府也需将培训经费列入政府预算,成立专项基金,对高职院校实行现代学徒制进行立项资助,如此可以保障高职教育现代学徒制教育与实习的经费。企业提供车间作为学生实习的场所,实习学生也可以配合企业完成生产任务。高职院校、学生、企业作为现代学徒制的三个主体,都能够得到真正实惠。

(三)高职院校为合作企业提供服务

车间主任、班组长普遍学历偏低,制约了企业和职工的发展。比如上文提到的四家企业都为上市公司,但是仍有部分优秀的车间主任、班组长是初高中或中专学历,经过学院多次调研,决定启动合作办学,提高员工的学历,如早在2003年就为江苏东源电器集团提供员工学历教育。结合企业生产实际与学员的学历层次量身定制开设相应课程,企业生产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作为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学员学会解决实际生产中碰见的难题,高职院校的教师可以获得企业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为横向项目、教学案例、毕业论文的选题等,实现校企、员工与教师的双赢。另外,企业要为员工继续学习提供学费并保证其学习时间。

(四)高职院校需进行教学制度、管理制度的改革

首先,高职院校的领导、管理干部的管理观念需要改革,不能将现代学徒制的执行难易程度放在首位,需要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长远发展与成长;第二,进行高职院校管理效能建设,建立校企合作常态机制,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及合作方式;第三,改革招生与就业政策,建立企业冠名的班级如“中远订单班”,录取即就业,吸引考生填报,需要创新思路积极争取更多生源。

(五)稳住学生,确保企业的培训成果

高职院校与企业联合,由企业出资为学生设立企业冠名的奖学金,如“中远奖学金”,与学校奖学金可以兼得,覆盖面更广,使学生在平日学习时感受到企业的关怀,将企业文化融入平时的学习中,做到“润物细无声”,培养学生怀有一颗感恩的心。上述企业对毕业后工作的学生提供较好岗位,并帮助他们做好职业规划。对于签订三年以上劳动合同的学生,企业可以提供其读书期间的工资,这些政策可以吸引学生和家长,鼓励学生到企业就业,为企业招到高技能人才,稳定生产队伍。⑤

(六)加强校企互动,搭建适合现代学徒制的课程体系

首先,在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由专业教师和师傅一起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每年一次讨论并设计课程体系。其次,基于企业工作任务进行教学工作任务分析、完成教学标准开发等工作,基于工作过程开设及调整专业课程。对于机电类实训课程,可以建设机电实训平台,模拟企业生产车间,制定生产计划,进行产品检测,将产品推向市场,做到与企业生产一线的无缝对接;可以将企业引进学校,建立生产车间,企业安排优秀的工人来车间生产,让高年级学生参与生产。学生也可到企业生产车间实习,要将课程衔接好,不能因为学生的流动而影响企业的生产经营⑥。最后,结合学生顶岗实习进行专业调研,根据市场最新的数据,不断总结,实时修改将要开设的课程。

四、结语

在利用现代学徒制进行机电类人才培养时需遵循市场客观规律,高职院校与企业作为双方主体自由组合,研究具体合作的方式与途径。教育主管部门不宜利用行政手段干预双方合作,应做好监管工作,第一,审查高职院校、企业实施现代学徒制项目的备案及双方根据国家法律法规享受的相应优惠政策。比如可以给予高职院校的现代学徒制项目财政支持,给予参与项目的企业减税政策。第二,保护现代学徒制的三方参与者的利益,特别是学生群体,避免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时被作为廉价劳动力。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对现代学徒制项目进行全程监控,包括学徒项目的计划、内容、时间、操作方式、预期效果等,并且对学生的参与情况进行调研,采用到实习教学现场、企业车间现场实地查看等形式完成监督。

注释

1胡秀锦:《“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3期,第97-103页。

2王志伟:《高职商科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路径探索》,载于《职业技术教育》,2014年第23期,第10-14页。

3孙晓燕:《试论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意义》,载于《职教论坛》,2008年第1期,第23-25页。

4王洪斌、鲁婉玉:《“现代学徒制”——我国高职人才培养的新出路》,载于《现代教育管理》,2010年第11期,第83-85页。

5赵志群、陈俊兰:《我国职业教育学徒制——历史、现状与展望》,载于《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年第18期,第10-13页。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 篇8

【摘 要】 中国特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是在中国政治经济特点和中等职业教育现状的要求下构建的,具有较强的专业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主要适用于一般技能要求相对较高的专业,技术实用性越强,运行效果越好。目前,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对理科、工科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关键词】 会计专业;现状;探索;学徒制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8-00-02

社会对中职会计专业人才需求量日益加大,但中职会计专业教育跟不上时代的变化与要求,因此常常出现了企业聘人难、学生就业难或就业专业不对口的现状,原因之一就是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知识与技能相断裂、教学场所与实际情境相分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就需要对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目前,我国一些中职学校对理科、工科专业开展了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值得学习与借鉴。

我来自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广西玉林农业学校自办学以来,依托区域经济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质量为导向,为玉林市、广西省甚至是全国输送了大量优秀的中等职业技术人才。学校重视会计专业的建设以及会计人才的培养,于2012年入选广西五年职教攻坚115所示范特色职业院校,获得300万元经费支持,学校会计实训基地入选300个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获得125万元经费支持,已建成现代化会计实训基地。最重要的是,我校依托第二批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项目,对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创新了“虚实交替、工学结合”基本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模式,获得了较好的效果。而农村经济综合管理专业包含财务核算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综合基本技能,这对会计专业教育教学方面提供了非常好的带头与示范作用,值得会计专业甚至是其他专业学习与推广,并加深研究与实践。我校会计专业对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做了如下探讨。

一、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

1.我校会计专业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的问题

我学校会计专业是以基础课、专业课、实训课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没有摆脱学科教学模式的束缚,学习的大多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没有按职业岗位能力的要求设置课程,另外没有按照技能实践和职业岗位的需要整合教材,课程内容与职业需要相脱节,内容交叉重复现象严重。虽然加大了实习实训教学的力度,但由于受学科教育的影响,还不能按照现代企业的实际会计工作岗位要求组织教学,实习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是账务处理,并不能真正运用到现实中。由于会计工作岗位的专业性和特殊性,短时间的实习使学生很难真正接触企业业务。现代学徒制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求注重学生技能的培养,从以往“满堂灌”的方式转变为引导式的教学方式。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采用引导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可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在实际讲授过程中经常给学生留些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去思考,让学生分析问题、讨论问题,教师最后进行讲解、答疑。

2.我校会计专业在教学环节上存在的问题

在我校会计专业中,大部分的教师教育观念仍停留在“以教师为中心”的观念上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居于主导地位,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学生习惯于依赖教师和教材,教师讲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更缺乏创新能力,再加上会计知识的原则性和规定性较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会受到很大影响。在实训课的时候,实训的绝大部分内容也是账务处理,其实是准则、制度讲解的继续,是将平时做在作业纸上的作业改做在账册、凭证上而已,使实践课内容缺乏实效性和针对性。教师都是根据教材上的实训项目组织学生实训,由于人太多,而设备又少,很多学生都不参与实训或者是玩其他的东西。在对我校的会计专业学生进行的有关教学的调查中,有60%的学生都反映会计知识枯燥乏味,内容复杂难掌握。

3.我校会计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上存在的问题

中等职业教育承担着为社会输送实用型人才的重任,这就决定了它对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对专职教师队伍的建设有着特殊的要求。中职专业的教师不仅要有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而且还必须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熟练的操作技能,并能及时掌握专业方面的新信息、新知识。我校的会计专业大部分教师大多都是刚毕业就立刻走上讲台,没有实际的企业会计、审计工作经历,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和操作技能,不能满足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教学中照本宣科,鹦鹉学舌,传授的“技能”犹如空中楼阁,学生学到的知识不能适应就业的需要。总之,师资短缺,整体素质偏低,“双师、素质型”教师不足。而随着我校招生规模的急剧扩大,师资不足越来越严重,师生比例越来越大,差不多快要达到1:50了,会计教师授课任务越来越重,大多数的会计教师一周都要上到20多节,也导致了授课质量的下降。

二、我校会计专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1.改革教学环节,创新课程体系

我校会计专业对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进行改革创新,减少理论课时,以“必须、用到”为原则。我校会计专业结合现代企业的要求,注重课程内容的实用性与针对性,采用模块式课程体系。通过邀请相关企业专家对现代企业会计岗位的要求进行分析,以会计岗位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为基础,总结形成一个个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模块”。根据模块式课程体系的构思,在实践教学环节摒弃学科理念,展现实际会计工作岗位及其操作流程、管理制度与技能要求,使学校所学与工作所需保持一致。改变理论与实践教学孤立的问题。“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要求我们把教学活动与企业的会计岗位职责及工作内容相融合,以职业能力为标准,优化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理论中有实践,实践中有理论,提高学生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教学质量的提高,关键在教师。建立教师聘用、奖励、考核和培养机制,鼓励教师在完成教学和科研任务的同时,参加会计师、注册会计师、资产评估师等社会职业资格考试,有计划地选派教师参加各项的国家级、自治区级的培训,同时聘请企业财务工作者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以改善师资队伍结构,强化和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同时我校会计专业结合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创新了我校会计专业师资培训的模式。每年寒暑假我校会计专业派出所有的一线教师到各个相关的校企合作企业去跟岗实习半个月。各位会计教师去到企业首先要从学徒做起,拜企业的员工为师。师徒双方本着自愿的原则,签订师徒协议。协议内容包括培养目标、措施、期限,师徒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考核方式等。签订完协议后,给位老师就开始跟着师傅在企业了进行为期半个月的学习。通过拜师学艺各位老师的教学、实训水平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各位老师在企业学习结束后,结束了学徒的生涯,然后就回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与实训,成为学生的师傅。

3.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人才培养

中职会计专业的“双元育人”人才培养机制,是由企业和学校共同担负培养人才的任务,按照企业对人才的要求组织教学和岗位培训。其中一元是指中等职业学校传授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并进行虚拟实训;另一元是指企业或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接受职业技能方面的实际操作性训练。通过摸索总结,我校会计专业在实训时按照“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精心设置实训课程。按照岗位模块组织教学,使学生明晰岗位设置并掌握各岗位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使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统一校企人才培养知识体系和评价标准,使学生真正具有企业所要求的实际操作技能,从而实现零距离就业的目标。

我校会计专业通过与金蝶玉林分公司、广州福斯特公司、玉林中茂商贸有限公司等10多家公司合作,积极探索,不断积累经验,摸索出一些“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经验。邀请企业参与我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设计,校企双方根据企业财务岗位用人的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人才培养方向和规格,按照职业标准构建专业课程体系,满足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与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桥接相融。我们把学生送到合作的公司去实习,通过学徒制,学生真正参与到企业中,企业的师傅手把手教会学生企业财务会计的具体知识,让学生在企业的实习过程,理实结合,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与现实接轨,提升其就业技能。

相对传统学徒培训,现代学徒制在注重技能传授的同时,加强了知识的学习与素质的培养,从形式上的岗位与师傅传授到岗位与教室、师傅与教师联合传授,从传统的就业培训到系统的、规范的职业教育,以及在此基础上的终身教育。我校会计专业将继续探索“课岗结合、双元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拉近校企之间的人才评价标准,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新教学方法,理论够用为度,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建立和完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着力于培养职业意识好、动手能力强的技能型会计专门人才,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实现中职学校会计培养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文槿.校企合作的企业调查[z]

[2]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M]

[3]宗鹏霞、姚鹏、陆德芳.校企“联姻”,共育技能型人才[J].中国校外教育,2012(8)

[4]翟吉林.以生为本,探索现代学徒制下专业课教学新模式[J].教师,2011(35)

上一篇:教学中的语言艺术下一篇:某中学校作风整顿整改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