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2024-09-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通用8篇)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篇1

竹山小学新教师教学汇报活动

新教师是学校的新鲜血液,他们肩负着我们学校未来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任。学校领导非常重视此次活动,2013年10月9日三江中心小学刘校长、陈校长在百忙中亲临竹山小学听课交流。

我校教师钟甜、胡小妹为2013年秋期分配到我校的2名新教师。此次汇报课充分展现了我校新教师们的青春、阳光与活力,他们基本上能准确把握教学流程;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教材的把握能力;普通话好;课后刘校长、陈校长作了精彩的点评,对有创新的地方充分肯定,有问题的地方不回避,提出建设性改进意见。力求做到为新教师明天的可持续发展认真负责。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篇2

1 山西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

1.1 大力实施“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

2006年山西省确定1 098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 从2007年开始, 每年确定2 000个重点推进村。截至目前, 9 098个试点村和重点推进村全部完成村庄规划和“四化四改”建设任务, 95%的村形成比较明显的主导产业, 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和20%。

1.2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

继续推进雁门关等“三大经济区”建设, 启动实施运城、晋中、大同等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粮食高产创建等“四大工程”建设, 实施133×104hm2高产稳产旱作农田和133×104hm2水浇地建设工程, 实施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截至2009年底, 全省龙头企业总数达到3 988个, 实现销售收入416亿元, 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万家, 位居全国第一。

1.3 大力发展农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累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 劳务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40%以上。共解决了8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移民搬迁19万人。

1.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全省新改建农村公路 (含巷道) 10×104km, 96%的建制村通了油 (水泥) 路, 1.1万多个村庄的街巷硬化实现了“户户通”, 比2005年增加了7 500多个村。村村通电和通电话率达到100%。累计解决了87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 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发展以沼气为重点的农村新能源示范户70万户。累计造林绿化133×104hm2。全省40%的农村实现了街巷硬化、村庄绿化、环境净化、路灯亮化。

1.5 加快发展农村各项社会事业

全省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由2005年的7.4年提高到2009年的7.6年。全省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了所有农业县 (市、区) , 2 125.7万农民参加了合作医疗, 覆盖90%以上的农村人口, 99%的村建起了标准化卫生所。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从20.4万人增加到115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从120万人增加至170万人。

1.6 深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

75.1%的村实现了支书、主任“一肩挑”。农村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 村务公开满意度达到85%以上的村由2005年的69%提高到2009年的86.6%。农村社会组织和社区建设得到加强, 农村普法教育、科技文化培训和文明和谐创建等活动深入开展, 农民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

2 新农村建设的突破与展望

山西省作为一个文化大省, 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 要切实让新农村建设与文化建设联系起来、互动起来。基于此, 加强新农村建设, 必须树立“文化生产力”的思想和文化发展观, 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理念和文化经营发展战略。只有这样, 才能走出新农村建设的新路, 走出山西特色的新农村文化之路。为此, 应当结合当地实际, 统一规划, 提出新的亮点。

2.1 加快经济发展, 开辟增收新途径

农村经济的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前提, 只有生产发展了, 农民才能经济增收、粮食增产、生活富裕。从山西省现状来看, 要想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必须改变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 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带动, 走产业化、特色化经营道路, 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村经济发展了, 才能真正推动新农村建设。

2.2 重视科技搞好创新

科学是第一生产力, 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 应充分重视农业科技, 并充分发挥其作用。

2.3 调整产业结构培育主导产业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 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 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 充分利用资源和市场, 通过区域布局调整, 优化资源配置、发挥资源优势, 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

2.4 建立并完善城乡共建长效机制连片推进

要在城乡一体化上取得突破

新农村连片建设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引导各种要素、资源向农村流动的平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从多个方面综合考虑, 既要把生产发展与村庄整治相结合, 又要把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相结合。另外, 应不断完善舆论引导机制, 进一步加强信息反馈和新闻宣传, 及时报道共建动态, 营造出良好工作氛围。

2.5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

以县级工业园区为载体, 打造特色产业集群。按照“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 推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生产, 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服务业和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新型服务业。扩大县域发展自主权, 建立完善强化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 优化县域投资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引导人才、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向县域流动, 不断壮大县域经济。

总之,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至2020年, 我国将基本完成工业化进程, 城市化率将达到70%以上。要完成这一宏伟目标, 能否探索出新的思路、找出新的办法、形成新的体制机制, 是能否真正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利进行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因此, 加快建设新农村的步伐, 就必须在探索新思路的基础上, 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全局, 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 积极实践、大胆探索, 才能把建设新农村的工作扎实推向前进。

摘要:详细阐述了山西省新农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以及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并为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做出了规划。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篇3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报告

报告题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

文化建设现状与未来发展的调研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1.调查概述

1.1 调查背景

2005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了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五个标准,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通过五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在推动社会主义发展中起到了重大作用。那么作为与人民生活密不可分的文化建设,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现状和未来发展又如何呢?作为****大学的一名农村学子,在学校的倡导下,我在****展开了调查,以了解普通老百姓心中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

1.2 调查目的此次调研的目的是调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域下的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的现状和未来发展,了解来自最基层人民的心声,从而通过各方面的研究,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适当的建议,为我国农村文化建设事业出一份力。

1.了解当地人民经常参与的文化活动。

2.了解当地政府在文化建设方面的投入。

3.了解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对村民的影响程度。

4.了解村民对文化建设事业未来发展的构想。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采取的是随机问卷调查。发放问卷是由本人随机选择村民当场发卷填写,并当场收回的形式。共发出调查问卷30份,收回30份,回收率达100%;

3.调查结果分析

3.1对村级干部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一部分

所在村的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该村是一个行政面积较小(19平方公里)的平原农村,2010年村民人均收入为5000元左右,有点偏低,收入来源以种植农作物为主;农户数1229,人口8135,其中约10%外出务工,村民人均文化水平为初中以下。

第二部分

文化建设状况:

据村长的问卷显示,该村的文化设施很不完善,只有祠堂、电影院和老年活动室各一个,没有图书室。村民们平时的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主要为看电视、打牌、打麻将、烧香拜佛。至于村里举办的文化活动,只有一个村民农业技能培训,据村长透露,参加的人数还不多。该村的文化建设投入经费大概占该村总的财政支出的10%--30%,相对于该村的现状来看,这个支出额还是不小了。当谈及政府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影响时,村长表示,由于当地的特殊性,上级政策的可行性并不高,因此上级政府对当地的文化发展作用并不明显,这受当地文化的限制,也受当地农民收入的限制,而且农村文化管理

体制也不完善。村长还表示,当地的业余文化活动最需要政府资金、物力的支持,而政府在这方面的努力似乎并不令人十分满意。村里的文艺性活动主要由农民自发组织,促进当地特色文化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由当地村民起了主导作用。另外,当地的文化产业对当地产生的影响不深,但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提高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至于当地潜在的文化产业,该村有尝试挖掘,不过效益不佳。而上级的政策中,也没有关于文化发展建设的,村里也没有。

基于以上村长的答复,我认为该村的文化建设还未受到上级和村级的重视,宣传力度不够,建设投资更是不足,村民们积极性也不佳。因此,该村村委应主动向上级提出要求,并出台相关政策,推动该村文化产业建设的发展。

3.2 对部分村民的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调查结构显示,有80%的村民的年收入在20000元以下,年收入超过35000的只有3.3%,说明该村的经济水平还有待提高;文化程度基本都是初中,这说明该村对教育事业的投入还有待提高;收入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养殖业,说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该村村民的生活质量提高、村生产方式改进影响并不如意。

文化建设方面来说,只有20%不到的村民使用过村里的文化设施或参加文化活动。虽然受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大多数村民都知道村里有这样的文化设施和活动,但因为没时间、没兴趣,绝大部分村民都不会去参加。其次最主要的原因是村干部和村民对于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高。

就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原因来看,村里的文化设施建设还是比较完善的,说明政府部门以及村级干部对于新农村文化建设是非常重视的,同时也投注了非常大的金钱和精力下去。调查还显示,村民对于文化建设不了解、不清楚比例较高,达五分之一之多。而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逐步加强,村民对于本村的事务越来越重视,对于文化建设的热情也有越来越强烈,这从只有10%村民对于自己的文化生活满意度达到很满意就可得知。

在调查村民如何处理生活中,多数村民,还是非常贯彻和谐社会的理念的,对于盗窃、赌博、黄色文化、封建迷信是抱着厌恶的态度的,希望生活在和谐社会的。

据调查,本村90%的村民对于政府和共产党的政策是持支持态度的,并且非常关心社会新闻和政府腐败问题动向的。

4.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议

该村在文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绩不算太大,是由于存在的问题相当多。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一)部分政策落实由困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某些干部的官僚主义倾向严重,没有真正做到位村民服务

三)农村封建迷信思想还较为严重,邪教势力越演越烈,社会恶习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四)高等教育发展不够,人才培养方式欠缺,发展后劲不足

五)受交通限制,经济发展的结构仍然比较单一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建议有以下几方面:

1.完善村民监督机制,加强管理,同时要鼓励举报违规行为,确保政策的落实实施,促进全村发展。

2.对干部进行教育和培训,消除干部的官僚作风,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意识。

3.加大宣传力度,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摒弃封建迷信,坚决取缔一切邪教组织,防止邪教势力蔓延,消除社会恶习,树立新风。

4.鼓励教育发展,培养人才,奖励大学生,同时帮助解决家庭经济困难的大学生的上学问题,鼓励大学生回乡发展,促进家乡发展。

5.发展交通运输,大力引进外资,合理的规划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区域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篇4

及未来三年工作规划

惠济区新农村建设工程指挥部办公室

(2008年12月16日)

三年来,惠济区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精神,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20字工作方针,以产业发展、村容村貌、农民培训和民主管理为重点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促进了全区农村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全面进步。现将三年来的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新农村建设开展情况

惠济区位于郑州北部、黄河南岸,是郑州市六个行政区之一,全区总面积232.8平方公里,人口20.1万,下辖两镇、六个办事处、54个行政村,其中,已经纳入建成区的有17个行政村,这些村在市有关政策范围内正积极推进城中村改造;其余37个纯农村中,有5个行政村不在建成区,但在郑州市50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这5个村,正在积极申请纳入城中村改造计划,等待享受城中村改造的相关优惠政策,按城中村进行建设;郑州市50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以外的32个村,利用新农村建设这一加快经济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社会的有效载体积极推进。

三年来,按照郑州市提出的“百村示范、千村整治”新农 1 村建设工程,共计投资近亿元,通过编制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五通、四改、三有、两建、一强”的硬件、软件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南阳寨等15个村发生了巨大变化。2006年,对刘寨、南阳寨、下坡杨、贾河、惠济桥、杨庄、花园口、黄河桥8个示范村和7个整治村的69个项目进行了建设,有效地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其中南阳寨村,走出了一条依托社区建设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实现了“农村城市化、农业工业化、农民市民化”的跨越式转变,吸引了各级领导、单位和多家媒体多次视察和参观,被誉为郑州市乃至河南省新农村建设的亮点。2007年,在完成8个示范村项目续建的基础上,突出抓好了花园口、宫庄、汇东3个郑州市新农村建设重点示范村,区政府拨付300万元用于3个村的道路、排污排水管网、庭院改造、公共设施、通讯网络设施、支柱产业规划、民主管理制度等建设,达到了“有章可依,有章可循,有业可就,有钱可花,有房可住,有路可行;有学可上,有病可医;有水可吃,有澡可洗;有事可议,有戏可听”,顺利通过了验收,获得市级奖补资金300万元。其中花园口村发动群众填埋平整废旧的渔塘荒地建社区,置换旧村土地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再开发,创造了以居民社区建设带动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的“花园口模式”,吸引了各兄弟县区前来参观,成 2 为郑州市重点示范村的一个亮点。2008年,以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村容村貌整治、新农民培训为重点,推进了祥云寺、石桥、曹村坡、孙庄、薛岗、李西河、贾河、惠济桥、岗李等9个村的新农村建设,重点推进李西河、曹村坡、薛岗、祥云寺4个市级示范村。示范村确定后,9个示范村结合实际,编制了各具特色的村庄综合整治规划、产业发展规划、新农民培训计划和建设实施方案,并根据规划建设方案强力实施。如祥云寺村根据两个自然村的不同现状,对条件好的自然村采取综合整治模式,对居住条件较差的采取整村拆旧建新,并且仅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大部分拆迁完毕;薛岗村依托较好的产业发展基础,整治村容村貌,完善基础设施,加强教育、文化、卫生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群众居住环境;李西河村依托沿黄旅游和林带优势,打造生态旅游型新农村;曹村坡村依托古汉文化和生态优势,建设林业旅游生态村;孙庄村依托周边黄河大观、丰乐农庄等旅游资源优势,引进杭州野生动物园等大型休闲地产项目,以企业运营、外资注入的模式建设现代社区式新农村等。在示范村建设热潮的带动下,部分村也积极主动,自发地进行新农村建设,如常庄、宋庄、马庄等村,都制定了清晰的整治本村的思路,并在编制规划。经过半年多的建设,9个示范村投资5000多万元,完成了示范村建设任务,顺利通过了市指挥部验收。

二、取得成效

(一)农村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生产取得新发展。依托黄河文化的资源优势和郑州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大力推进“东部养牛、西部种花、中部无公害蔬菜、北部高效观光农业”四个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目前,农业高新区已全面启动国家级绿色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黄河鲤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郑州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进展顺利;东部养牛基地新建3个标准化奶牛养殖小区,牛存栏量达9850头;西部花卉基地达到600亩;高新农业示范园区,总面积达到2.7万亩,带动农户15000户,引领郑州市现代农业发展;三年来共有近30个村编制了产业发展规划,有10个村正在按照规划逐步实施,在产业发展进程中,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0个,全区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0个,初步形成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组织化程度得到提升。

(二)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生活质量有了新保障。三年来共新修改造道路126公里,示范村实现了村村通、组组通、户户通;完成了三所卫生院的改造,新建了三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改造)卫生所22个,村级卫生所达标率达90%以上;高标准规划了总投资3000万元,占地60亩、建筑面积24000平方米的区养老中心项目,建成后全区五保老人将全部实现集中供养;加大新农民培训力度,三年来实施了“绿 4 色证书”培训工程、“新型农民培养工程”、“家门口就业计划”和“就业直通车工程”,共培训农民15000人次,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00余人次,城镇就业再就业4500人次。同时,按照试点先行的原则启动了被征地农民转换身份工作,出台了被征地农民转换身份工作的操作细则,三个试点村已按照《城镇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和《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有关规定,做好了撤村建社区的所有准备工作;扎实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新农合参合11.5万人,参合率达98%,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农村特困危房户帮建工程深入实施,近百户危房户住进了新房。

(三)农村文化进一步丰富,乡风文明有了新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农村“三个文明”的有机统一体。三年来建成了大河广场、清华园广场、北城花园广场、南阳寨新村社区广场、花园口村民活动广场等农村文化设施,为农村文艺演出、科技宣传创造了平台,群众文化队伍发展到120多支,先后创作了《绿满惠济》、《创业请到惠济来》、《古老的惠济 美丽的家园》、《选村官》等歌曲、小戏、小品、快板,三年来共组织大型文化“三下乡”活动10余次,区级大型广场文化活动15余次,极大地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三年来共援建、改造村图书室12个,全区新农村书屋达43个,其中南阳寨、贾河村图书室被命名为郑州市全民阅读示范点及标准农家书屋,并被列为第18届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郑州市农家书屋示 5 范点;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民间艺人得到挖掘和展现,并在郑州美术馆、图书馆、群艺宫举办国画、烙画展等。

(四)农村环境卫生整治进一步加强,村容村貌发生新变化。加强了农村环境卫生综合整治,以创建卫生村镇和卫生家庭为载体,以解决农村垃圾出路和长效保洁为重点,强力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农村村容村貌得到显著改观。实行了“区督、镇(街道)管、村实施”的三级联动机制,形成“区奖、镇补、村为主”的三级经费保障机制;建立健全了农村环境卫生保洁队伍,各镇、街道成立专业的清洁服务公司,建设垃圾中转站,各行政村建立了清扫保洁队伍,每个村民组确保有一名清扫保洁人员;建立了农村环境卫生管理责任制度、道路保洁与垃圾清运制度、农村清扫保洁队伍村建镇(街道)管制度、自然村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卫生基础设施管理制度、检查督导制度,辖区内产生的所有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形成了农村卫生长效机制。

(五)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加强,民主管理展现新气象。民主管理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核心内容之一。三年来,认真落实落实了《惠济区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实施意见》,深入开展“一会两评议三公开”活动,即各村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党员、村民代表会议;年底党员、村民代表评议村两委和两委干部、户代表评议组干部;运用多种形式进行党务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在54个行政村全面推行了《村情民意小 6 报》和农村财务委托代理服务制,实现了村务管理的民主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完善了农村议事决策程序,保障了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有效地解决了群众关心的农村财务等热点问题。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央纪委副书记何勇带队到我区南阳寨村调研察看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经验做法,并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8月27日,专题接受了省电视台《廉政前沿》节目关于我区基层党风廉政建设的专访。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干部工作,不断创新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和发挥了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为农村基层组织和政权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采取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全力以赴。三年来,区委、区政府一直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全区八项重点工程和60项重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大员上阵,倾全区之力,常抓不懈。成立了有党政正职和四大班子领导参加的指挥部,每年制定区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工作会、动员会、推进会、汇报会,对新农村建设工作进行安排、落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每人联系一个示范村,坚持定期开展驻村工作,深入调查研究,听取工作汇报,解决实际问题。指挥部每月召开一次新农村建设进展情况专题会议,听取汇报,逐一点评,提出具体要求。

二是明确目标,分类推进。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通过调研分析,全区新农村建 7 设分三类稳步推进。一是对规划基础相对比较好的村,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沼气及学校、文化大院、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改善人居环境,推进了刘寨、下坡杨、宫庄、汇东、薛岗等村的建设;二是对规划无序、自然村较多的村,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高标准规划,鼓励吸引社会资金,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集中统一建设新社区,推进了南阳寨、杨庄、贾河、惠济桥等村的建设;三是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鼓励沿黄一带的村庄统一规划,连线成片,建设以近郊游、农家乐形式为主的各具特色的新农村,推进了花园口、祥云寺、李西河、曹村坡、黄河桥等村的新农村建设。

三是政府引导,农民主体。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是否踊跃、高涨,直接关系着新农村建设的成功与否。通过宣传发动,外出参观,让村干部和农民直接看到和感受新农村建设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成果,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认识,使农民自觉地为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出资出劳。镇、街道也把新农村建设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与其他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如南阳寨村、花园口村、李西河村等村两委不等不靠,有思路,有想法,带领群众建设新农村,建设自己的家园。同时,政府加强了正确引导和政策扶持,在认真落实惠农支农政策的同时,给予适当的倾斜,加大投入力度,特别是政府的奖补激励政策,大大调动了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四是积极帮扶,共同参与。市派驻我区示范村和整治村的工作队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修路、文化、健身器材、卫生室、绿化等提供了资金及设备的支持。市林业局协调资金30万元,用于杨庄村绿化、美化,市交通局协调资金20余万元用于南阳寨村道路建设,市园林局协调资金20余万元,为惠济桥村、汇东村进行了全面绿化,市委办公厅协调建设资金10万元用于祥云寺村电路改造,市规划设计院帮助刘寨村、惠济桥村搞好规划设计。区委组织部、区农经委、区卫生局、区教文体局、区林业局、区市政局、区创建办等部门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在村委活动场所、安全饮用水、卫生室、文体活动设施、绿化、游园、庭院整治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支持。区工商联积极发动本辖区的民营企业为我区新农村建设出资贡献66.8万元。各方面的共同参与,积极帮扶,有力的促进了我区新农村建设。

五是积极探索,创新机制。为进一步加强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领导,惠济区创新了“一办七组”(指挥部办公室、产业发展组、基础设施建设组、社会事业发展组、新农民就业培训组、村容村貌整治组、基层组织建设和帮扶工作组、督查考核和资金监管组)工作机制。每个专业组均由一名副指挥长(区委常委)牵头,明确一个委局作为第一责任单位具体负责,将目标任务一一分解落实到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各组成员责 9 任单位把本职工作中与三农有关的部分分别列出,对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放在全区新农村建设大格局中统一安排,所有涉农委局的相关业务都与新农村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各种项目建设和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并优先考虑示范村建设,“一办七组”的设立,理顺了关系、整合了力量、明确了责任、落实了任务,调动了部门积极性,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工作的有序开展。

六是完善制度,加强督导。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制度、工作例会制度、督查制度等各项工作制度;制定了《惠济区新农村建设奖补办法》,对扶持资金上不封顶,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鼓励先进,先干先补,多干多补,2008年9个示范村建设奖补资金初步估算在2000万元以上;把新农村建设工作纳入了全区年度目标考核体系,并将新农村建设考核结果作为评价机关部门、镇(街道)党政领导班子及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有关委局、镇(街道)、村、工作队年终优先评先;对在新农村建设中表现突出的村支书、村主任,列为副科级后备干部,根据工作实绩和民意推荐,经组织部门考核提拔为副科级领导干部;区新农办会同区委督查办加强对示范村建设的督查,及时编发简报,通报进度,三年来共编发新农村工作简报150多期。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对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到位,存在上热下凉现象。10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任务,中央、省、市、区对新农村建设十分重视,我区专门成立了组织机构,抽调了专门人员,具体负责指导我区的新农村建设工作。但有些镇(街道)、村存在对新农村建设重要意义认识不到位,组织机构不健全,没有专门从事新农村建设工作、研究新农村的队伍,甚至把新农村建设当成负担,冀希望于上级资金下来,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等、靠、要依赖思想仍然严重,对工作有应付现象,甚至没有具体的思路和长远规划。

二是群众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还不高。群众对新农村建设的意义认识不清,没有认识到群众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自己的家园应该自己来建设,而政府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在政策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由于村集体经济薄弱,基础设施较差,农民收入不高,对建设新农村有畏难情绪,政府和各部门的投入比较大,而村和农民自觉投入却非常少,认为,城市的道路都是政府投资建设的,农村村内的道路也应该由政府投资建设。另外,村干部及群众对新农村建设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认为新农村建设就是拆旧村建新村,干部群众对建社区很感兴趣,积极性很高,主要因为“城中村”改造、社区建设有政策,有利益,尤其是村干部很感兴趣,开发商感兴趣。

三是各级财政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还不大。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条件较差,道路硬化、排污排水、绿化、文化大 11 院、卫生所等建设任务比较重,资金缺口较大,群众自筹和有关部门的帮扶资金仅是杯水车薪,远远满足不了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要。据估算,一个600户左右的村,要全部进行整体改造,约需资金1000万元,而市、区政府财政奖补资金加上各方面的支持,仅在300万元左右。

四是新农村建设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个别村在建设中热衷于搞基础设施,对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农民教育等软件建设重视不够,建成的也管理不够、利用不够。建议各示范村从建设初期就建立村庄长效管理机制,珍惜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得来的新农村建设成果。

五是主导产业支撑力不强。产业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没有产业支撑,新农村建设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但目前大部分村在产业发展上缺少清晰的思路,没有产业发展规划,即使有主导产业,也没有明显突破,支撑力不足,或特色产业还没有形成规模、形成品牌,发展速度很慢,经济上缺少新的增长点,缺乏具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没有带动农民增收的产业,农民增收渠道较窄。

五、今后三年目标、措施及建议

(一)目标

根据“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一区、两中心、三个产业”发展思路,以赶超战略为动力,按照“规划先行、12 分类指导、因地制宜、分步推进”的原则,对城中村、城郊村、纯农村分类实施,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没有城中村改造任务的镇、街道每年至少建设2个新农村重点示范村,重点做好水、电、路、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教育文化卫生等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建立健全村容村貌管理长效保洁机制。经过3到5年的建设,全部54个行政村中,除17个村列入城中村之外,其他37个村将全部建成社会主义新农村。

(二)措施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党委政府都要切实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副职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形成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涉及的各个涉农部门要不断更新领导方式,上下联动、左右互动、自身主动,形成合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是科学规划,分类推进。全区54个行政村按城中村、城郊村和纯农村分类实施。其中,对纯农村分三类稳步推进:一是对规划基础相对比较好的村,重点解决农村水、电、路、沼气及学校、文化大院、卫生室等基础设施,对村容村貌进行综合治理改造,改善人居环境;二是对规划无序、自然村较多的村,在国家有关政策的指导下,高标准规划,鼓励吸引社会资金,盘活农村宅基地资源,集中统一建设新社区;三是对沿 13 黄一带有产业基础的村,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鼓励统一规划,连线成片,建设以近郊游、农家乐形式为主的各具特色的新农村。在具体制定规划时,建设部门要做好对规划和建设的技术指导,组织专业力量,高标准、高质量、科学规划,对村庄的各个功能进行合理分区布点,详细规划,并监督指导实施。

三是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对涉农部门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共同放在全区新农村建设大格局中统一安排,所有涉农委局的相关业务都与新农村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落实,各种项目建设和资金向新农村建设倾斜,并优先考虑示范村建设;进一步完善“政府奖补、农民主体、社会帮扶”的资金投入机制,完善配套新农村建设资金奖补办法,加大奖补力度,引导农民积极投入资金建设自身家园,鼓励社会各界反哺农村,参与新农村建设和产业发展。

四是综合整治,示范带动。按照郑州市 “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继续推进以“完善基础设施、发展主导产业、培训新型农民”为内容、以综合整治为模式的重点示范村建设。在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群众自愿、逐级申报、区新农村指挥部办公室经初步审核认定的原则,继续扎实推进重点示范村建设,建设一批通过综合整治达到“五通、四改、三有、两保、两建、一强”要求的示范村,并带动其他村积极主动,自发地进行新农村建设。

五是统筹发展,积极突破。把新农村建设纳入城乡一体化统筹考虑,对不在郑州市500平方公里规划范围内,规划无序、改造成本相对较高的纯农村,借鉴宅基地换房模式,争取土地周转指标和省市政策扶持,或引进商业资本实施合作建设,或由政府组建投融资公司实施居民社区建设,以有效破解城乡一体化和新村建设面临的土地和资金难题。按照此模式,2009年我区以大河路街道惠济桥村、老鸦陈街道薛岗村2个村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在老村集体建设用地建设新型社区,形成设施配套、功能完善、管理规范的新农村。

(三)建议

一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不搞一刀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全面而艰巨的系统工程,在具体的推进过程中,必须坚决贯彻中央一号文件所规定的“五要五不”原则,即:要注重实效,不搞形式主义;要量力而行,不盲目攀比;要民主商议,不强迫命令;要突出特色,不强求一律;要引导扶持,不包办代替。从而使新农村建设一村一品,而不是千村一面。

二要政府主导和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仅仅靠政府投入是不够的,需要以政府为主导,通过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来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比如天津华明镇实施的新农村建设,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大的变化,就在于采取市场化运作模式,通过“宅基地换房”、集体土地流转等模式,盘活了大量资金。

我们的未来 篇5

节目审核人员:贾云哲

节目主持人员:赵俊凯

节目训练人员:赵俊凯

演出地点:山西省阳泉市矿区“十一中新年文艺汇演”二矿体育馆 组长:赵俊凯贾云哲

一.节目安排

2012年元月1日

节目一:舞蹈《不爱,请闪开》

演唱者:赵俊涛(赵俊凯亲兄弟)

跳舞人员:阳泉市五矿文工团

节目二:歌曲《月光族的泪》《寂寞是你给的苦》《我爱你胜过你爱我》演唱者:赵俊凯(赵俊涛亲兄弟)

伴舞人员:阳泉市银河演出中心舞蹈队

节目三:歌曲《遇上你是我的缘》《荷塘月色》

演唱者:初一年级:李凯

伴舞人员:阳泉市十一中学舞蹈队

节目四:歌曲《看透爱情看透你》《我不恨你也不会怪你》

演唱者:初一年级:王凯

伴舞人员:阳泉市银河演出中心舞蹈队

节目五:DJ舞曲:walking in the sun

演唱者:初一年级:赵志成伴舞人员:阳泉市银河演出中心舞蹈队

节目六:歌曲《星月情缘》《缘分惹的祸》

演唱者:安东阳

伴舞人员:阳泉市五矿文艺艺术团

节目七:歌曲《突然的自我》《让我欢喜让我忧》

演唱者:初二年级:王鹏

伴舞人员:阳泉市五矿文艺艺术团

节目八:DJ舞曲《猫咪宝贝》

训练师:

伴舞人员:阳泉市银河演出公司舞蹈队

我们的未来新农村反思 篇6

一、农村地区数学教师新课程适应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对新教材适应程度不够

新教材中的许多数学活动,都是按照城市的生活背景来设计的,许多东西农村学生接触很少,缺乏直接的感知,教师引导起来就会出现很多的问题,还有一些数学活动,必须使用计算器、计算机等设备来辅助教学。尤其是初中阶段,设有专门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对农村的学校来说,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相应的教学任务也就不可能完成。事实上,许多数学教师还是仅仅停留在对知识点的教学上,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依然是教师最重视的目标。教师没有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2. 对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不够

在教学实践中,农村数学教师虽然开始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引导和启发,但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尊重仍然不够,他们的引导和启发一般是朝向教师预先设定的目标,走的仍然是设计好的路线,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目标。有些教师甚至对不是走向自己预设的学生意见置若罔闻,生怕教学过程脱离了预先设定好的轨道。究其原因,首先,教师迫于考试压力,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独立地探究、合作;其次,教师害怕失去对课堂的控制,不确定性增加了教师的恐惧感;再次,农村学生基础差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对学生的信心。

3. 教学方法改进程度不够

教学方法改进是推进数学新课程改革的重要手段。在所调查的农村地区,数学教师意识到传统教学方法的弊病,开始接受并尝试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注重小组合作、讨论、探究等方式在课堂上的应用,但是在应用的过程中出现了不少问题,许多课堂是出现了合作、探究的形式,课堂也很热闹,但一堂课下来学生却没学到应该学习到的东西,而有些内容根本就没必要用这样的教学方式,为合作而合作,为了探究而探究,这样反而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就目前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地区根本不具备使用这些手段的条件,尤其是乡镇中小学,就是在条件稍好的县城中小学,数学教师对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的使用也存在意识缺乏与使用有障碍等问题。有些数学教师对新课标的这些要求都是采取应付的策略,只有上级来检查的时候,他们才改进教学方式和手段,但在日常的教学中,他们仍然坚持使用传统的方式教学。

4. 教学评价方式尚未发生根本改变

虽然数学新课程强调评价的导向、调控、激励、诊断等功能,但由于外部评价机制的制约,农村学校教学评价方式仍未发生根本性变革,关注作业、测验和考试的分数仍然是教师评价学生的主要依据。档案袋评价与课堂行为记录等过程性评价方式尚未真正走进学校。

5. 专业发展意识不强

专业发展意识是教师进行专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教师注重自身的专业发展,把专业发展与数学新课程实施相结合,新课程改革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但是在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的闭塞、观念的落后,一些农村数学教师认为自己教好书,学生能取得好成绩就可以了。他们把目光全部投向学生,忽视了对自身能力的审视,而且缺乏自我提升的源动力。数学新课程改革应该说为数学教师提供了一次很好的专业发展机会,但在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大约只有七成的教师意识到了这一机遇。

二、农村地区数学教师新课程适应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影响因素分析

1. 传统数学教学观念的惯性作用

教师的教学观念通常被划分为“陈述性的观念”和“程序性的观念”,其中“陈述性的观念”教师容易报告出来,但它并不能对教学行为产生直接的影响。而“程序性的观念”以一种内隐的方式存在,不容易被教师意识到,不易受外界新信息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它更多地受文化和习惯的影响,这类观念是指导教师教学行为的真实观念。

传统数学教学观念属于程序性观念,它具有稳定、持久的结构,一旦形成便较难改变。再加之,目前倡导的新课程理念不是教师自身内部自发形成的,而是由外部注入的。因此,需要教师刻意地、主动地挑战和打破原有的观念体系,改变观念的图式,形成新的数学教学观念系统,这必将是一个艰苦的、复杂的、长期的过程。尤其是当原有的程序性数学教学观念与所倡导的数学观念存在矛盾和冲突时,这种艰巨性更为突出。因此,要在短期内改变旧有数学教学观念的惯性作用,实非易事。

2. 对新课程的认识存在误区

农村新课程改革中存在一些认识不到位的现象,甚至是认识的误区,其中最普遍的就是把新课程改革单单看成是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变革。事实上,数学新课程改革是一次课程领域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它涉及到教学观念、教材、教学方式、学习方式以及评价方式乃至价值观的变革,它改变的不仅仅是一些形式上的东西,它是一种内在观念的彻底转变,但是许多教师把新课程理解成教学形式的变革,搞形式、变花样成为许多教师实践新课程的手段。还有的农村教师对待新课程,往往不从主观上努力,充分挖掘自身的教育教学潜能,而是一味地强调教学条件太差。似乎条件差,改进不了教学手段就不能实施新课程。事实上,新课程的实施不是说完全根据条件的好坏来决定,在条件不好的地方也能开展,只不过是开展的进程要艰难一些,教师如果能将自身的才智用尽,善于利用身边的教学契机的话,农村的新课程改革同样能顺利进行下去。

3. 自身素质跟不上新课改的步伐

笔者所分析的农村数学教师素质主要包括专业素质和信息素养两个方面。在专业素质方面,尽管近年大部分教师通过各种途径获得了更高的学历,接受了一定的学科专业培训,但正如一些研究者所指出的,在参加在职进修的教师中,盛行着一种以形式代替实质、以文凭代替水平、以学历代替学问和才能的价值取向。他们往往是文凭上去了,水平却没上去;学历提高了,能力却没提高。而农村教师由于起点比较低,这样的现象更为严重。在信息素养方面,由于培训机会的缺乏以及条件的限制,许多农村教师连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更谈不上对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4. 对个人职业与生活稳定追求的观念

农村地区由于信息的闭塞和经济发展的落后,农村教师对职业和生活稳定的追求比城市教师更为强烈。许多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不愿意去改变去适应,因为他们害怕失去对自身工作的驾御能力,担心过去的知识经验被淘汰,而自己又不能很好地掌握改革所要求的各种知识。正是这种对未知的担忧造成了教师选择保守的立场与惰性的状态,使自己固定在安稳的工作岗位上,从事着这样一份稳定的工作,于是教师天天备课、讲课,却很少考虑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过程的优化、教学策略的变革以及学生兴趣的激发。虽然所调查的农村地区几乎所有的数学教师接受了新课程的相关培训,但很多数学教师参加的都是县级培训,仅有很少一部分数学教师参加过市级或市级以上的培训。在这种多级培训中,由于一些教研员不能准确把握和传达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和内容,越到基层信息失真越严重,培训的质量不高。除此以外,还存在培训的针对性不强的问题。许多培训都是新课程改革的通识培训,这在改革开始前两年是必要的,但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仅仅停留在理念上的认识和解读的共性培训已经无法满足教师的实践需要,教师需要的是个性化的专业指导。

5. 个人主义文化盛行

农村教师的个人主义较城市稍显严重,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学校一味地追求升学率,使学校教师之间彼此成为竞争对手,人际关系紧张。大部分教师通常通过孤立地从经验中学习的方式学习,很少参与有助于教育变革的同事对话;其他教师也不愿意做出实质性的指导和评论,因为他们害怕伤及他人面子,造成公开的冲突和不满,同时也害怕被他人视为自以为是或者骄傲自大。在农村各种教育资源和授课资源相对缺乏的情况下,农村教师这种信奉沉默是金、不愿互相提供反馈的现实与倡导共同合作、资源共享、头脑风暴的新课程思想大相径庭,是农村实施新程必须扫除的障碍。

6. 数学教材的城市化倾向严重

数学新教材是集中了全国的教育专家编写出来的,虽然征求了一些一线教师的意见,但农村教师的参与意见并不多。新教材表现出明显的城市中心取向,例如,在小学低段教材中所例举的生活中的数,大部分都是城市背景的反映,如小区的牌号、交通路牌以及火车票的时刻等。这些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了农村教师、学生对数学新教材的适应。

7. 缺乏师范大学与教育研究机构的专业支持

据调查显示,仅有近半数的教师反映师范大学和教育专家对学校实施新课程提供了足够的帮助,农村学校缺乏专业支持的情况可见一斑。造成这样的现象,一方面是因为许多农村学校缺乏这样的意识,二是地理位置和条件的限制给对口支援带来了许多障碍,三是当前数学课程改革研究多以城市为中心,很少从农村的视角去考虑,缺乏对农村教学实践的深度关照。农村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导致许多教师参与课改的热情不断减退。

8. 评价机制改革相对滞后

经调查,一半以上的农村中学教师在谈到影响自己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因素时都谈到了评价问题。虽然取消了初中入学考试,但中考仍然是选拔学生的重要手段,而新课改在短期内又不可能达到非常显著的教学效果,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面对新课程改革必然是采取应付策略。当上级来调查时,就立刻执行;当调查组离去时,教师的教学依然如故。教师常常处于矛盾的境地,一方面要面对新课程改革更新理念;另一方面由于评价机制改革的相对滞后性,又要接受原来教学评价制度的考核,因而教师观念的转变受到了制约。

9. 缺乏家长的有力支持

据调查,仅有不足半数的教师反映家长对新课程改革比较支持,有相当的家长对新课程改革有或多或少的担心,这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农村传统观念的影响,由于农村社会的特殊情况,“上大学”“跳农门”是农村家长供孩子上学的唯一目标。由于当前的高考制度仍然是以分数论成败,农村家长对学生成绩的渴望比城市家长更为强烈。而新课程改革作为一项大的系统工程,在短时间内是很难见成效的,家长不免对此次改革持怀疑甚至排斥的态度。二是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农村人口大量外出。许多年轻的父母为了生计相继走上了打工之路,把小孩留给老人或是亲戚,造成农村的留守儿童越来越多,这些家长连基本的家庭教育都不能保证,又怎么能配合学校,对孩子进行教育辅导呢?因此,许多数学教师布置的数学活动之类的家庭作业学生的完成情况就可想而知了。三是家长自身素质的制约。由于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他们对孩子的作业辅导在很多时候都显得力不从心,就更谈不上对新课程改革的理解与支持了。

基于以上分析与反思,笔者认为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和关心农村数学教师在新课程推行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该帮助他们跟上新课程改革的步伐,以防其掉队。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我们的未来 篇7

未来,人们或许不知,但我们可以畅想一下!如今,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科技发达的时代,但说不定若干年后可能会进入一个更加发达的时代呢!

在20xx年,人们的生活焕然一新。穿着纸做的衣服,开着在太空中飞的跑车,住在漂浮着的古堡中。

首先,人类吃的是高级“天然食品”,这高级天然食品是纯天然的。你们可能会说:“纯天然食品,20xx年也有啊!”不过这种食品可不一样,营养价值高,而且个头大,好吃,产量高,还有药用价值和美容价值。

不光事物好吃,水也不错啊。

水是经过二千多道工序,把那些有害物质排掉,调配各种营养物质,均衡人体营养,使人类免遭病毒侵害、疾病困扰。

穿也十分讲究,原来的衣服都是用布棉,纤维做的。现在是用一种不容易被撕烂,十分光滑艳丽、环保的.3W纸做的。这纸可多次使用,比如说:衣服不想穿了就把纸放进“环保设备”中进行二次生产,加工出来的服饰照样亮丽如新,毫无污染。

住在一所空中城堡中,它整体是在空中漂浮,像一个在空中漂流的飞船一样。整体构造成上为圆形,下为圆柱型。这种城堡还有许多风格,如:卡利风格、静置风格、颠旋风格……飞行是利用了物质的转换,把电能量转化成一种很强大的风能来进行推动。

如今,一些性能不同的电器被大量上市。据说有一种电器叫做“自动变色器”,可以随主人的心情变换任一色彩:好心情的时候就变成暖色调;心情不好的时候就变成冷色调;想头脑镇定时,只需轻轻一按,就可以置身于绿色或蓝色的海洋;想摆脱失意时,就可以进入百花齐放、春意盎然的奔放韵律中。

我们的未来作文 篇8

我坐在一块突兀的山石上,掏出手机。

翻看着几个月以来你我的聊天记录,赫然发现每次寒暄后竟都没有了下文,在空白的屏幕上,我感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苍白无力。

放下手机,我拾起一块石头,在手中抚摩。

树叶随风摇曳着,被吹落在山石上。

眼中,对面山上的一切渐渐模糊。我蜷起身子,埋下了头。

我想起,毕业的那一天。

那天早上,我们到了学校,都还像往常一样,在走廊间追逐打闹,毫无离别的悲伤。但到了毕业典礼上,欢声笑语突然就消失了,取之而来的是一种弥漫在空气中的压抑。

我们的脚步沉重起来,那天回教室的路显得格外漫长。每一步,我们都尽量找话茬儿保持热闹劲,但气氛,终究还是冷了下来。中间仅仅数秒的沉寂,却让我们,再也说不出话来。我和你,并肩走回了教室。

进了教室,我们默默地各自收拾自己的东西。教室里的沉闷压得我喘不过气来。

“走吧。”我走到你面前,低声说道。

“嗯。”你回应着,却不像往日的语调。

那时正值盛夏,一阵风吹过,走在石头小径上的我们竟感到了一丝清爽,却又更似冰凉。我战栗了,和你不约而同地转过身去。看着眼前这些熟悉却又即将陌生的建筑,我有那么一刻愣住了。对于这个学校来说,我们只是又一群过客;对于其他人来说,这儿只是他们童年时待过的地方;但对于我们来说,这儿封存着我们的友情,和一次次刻骨铭心的记忆。

走到路口,我和你,该分道扬镳了。我却驻足,看着你一步一步穿过马路。

你转身,与我隔着马路对视。

那几秒,我想到了很多。这几年,我们留下了那么多的回忆。

我总是突然跑向你,挑起你的马尾;你总是“哎呦”一声,站起身来与我在走廊里追逐。我坏笑着,在走廊另一端看着你;你埋怨着,嘟嘴说声:“讨厌啊!”每天,我们几乎都是以我的恶作剧为开头,你的埋怨为结尾,重复着,却不单调。

我总是在你值日时,故意说声:“快点啊!”;你总是抬起头,瞪着我硬生生地回一句:“不然你就别等了。”几次目光的较量,我败下了阵,只得看着墙上的时钟发呆,一次次突破我等待的极限。每天,我就像个小跟班,屁颠屁颠地跟着你,却乐在其中。

几秒的沉寂被马路上的喧闹声打破。我突然有一种感觉,只要一转身,我和你,就会被这条马路分隔成两个世界的人。我不敢再想下去,朝你喊了声:“再见。”不等你回应,扭头就跑了。我怕,再停留一刻,那种感觉就会在下一刻变成现实,那将是我的噩梦。

又一片树叶,被风吹落,滑落在我的手臂上。

我抬起头,伸展开蜷缩的身子。

手机振动声响起,我打开信息,一句话跃入视线:你是我最好的朋友。发件人,是你。

我扬起嘴角,笑了。

“嗯。你也是我最好的朋友。无论曾经,现在,未来。”

我按下发送键。收件人,是你。

放下手机,我站起身望着对面那座山,大喊:

“我相信,我们的现在,我们的未来,会因我们的曾经,更绚烂!”

手中的石子滑落,我看着它就这样一碰一撞地摔下了山谷。回声在谷间荡起,与刚才那喊声的回音交错,融为一体,最终消失在耳际。

上一篇:安阳镇2010年上半年综治维稳工作总结下一篇:党员的转正自我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