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虫记观后感(共8篇)
昆虫记读后感范文
昆虫世界非常奇妙!在我没读这本书之前,我不知道管虫会穿衣服,不知道松蛾虫会预测天气,也不知道小蜘蛛会用丝线飞到各个地方。现在我全知道了。有些动物的思维方式比人还高,例如赤条蜂给卵留食物时,是把毛毛虫弄得不能动,失去知觉,而不是杀死毛毛虫,这样,就可以给食物免费保鲜。又如舍腰锋给卵捕蜘蛛时,是只捕小的,这样每只就可以使小虫只要一顿就可吃完,每顿就可吃到新鲜的,怎么样?聪明吧!
作者写出这些都是因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一个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因此,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不到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发现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经过观察我发现,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虽然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只有仔细观察周围的一切,才能了解世界的奇妙。这是读完《昆虫记》后,我深刻体会到的。
作者写出他仔细观察,而我,则是不太会观察生活的人,老师叫我写作文时候,我总想题材。不过有一次例外,一次去上课的路上,我了一队蚂蚁正在搬食物,观察我,蚂蚁是先把食物切成小块,然后顶在头上,搬回窝里,然后原路回,再搬。这次我仔细观察了,但这是对我感兴趣的事。现在我明白了:只对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事仔细观察,才能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现在我明白了:不能只对我们感兴趣的事仔细观察,应该对周围的所有的事仔细观察,才能做到无处不文章。瞧,小小的昆虫也蕴含着大学问呢!
昆虫记读后感500字
《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更写出了十卷观察后的感言,世界怎能不为之轰动?《昆虫记》不仅是一篇文学巨作,还是一部昆虫科学百科呢!法布尔用他一生大量的时间观察千奇百怪的昆虫,收获非同小可,他利用智慧观察到了昆虫们的所有习性,并且不断思考,必要时总会将昆虫带到家里养,以便观察更方便。其实,这篇文章还赞颂了动物生命的宏伟世界上无处不在的就是生命,往往一些微小的生命容易被忽略,人类虽然在生物链的顶端,可我们却不知道如果没有了这些微小的生命这个世界到底会有怎样的变化,这些小生命就是法布尔所赞美的昆虫,他们是食物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它们对我们来说万般重要,它们的生命也应该得到尊重。整本书很多处都用了拟人句,形象生动地使这些动物变得更加可爱。
整本书介绍了不同昆虫的不同习性和各自捕捉猎物的方法,勤劳的蜜蜂,愚笨的毛虫,漂亮的蛾,可怕的蜘蛛,它们可称得上是这本书的主人公。其中,我对《狼蛛》这一篇最感兴趣,每个动物都会有自己的杀手锏,狼蛛的杀手锏则是它的两颗毒牙,十分凶猛,可以立刻致它的猎物于死地。狼蛛的腹部长着黑色的绒毛和褐色的条纹,腿部有一圈圈灰色和白色的斑纹,长着四只可怕的眼睛,最喜欢住在长着百里香的干燥沙地上,每天都会吃新鲜的食物,它杀敌的方法就是扑在敌人身上,将毒牙刺入敌人致命的地方才能将它彻底杀死,成为自己丰盛的晚餐。
看了《昆虫记》,我才发现昆虫的世界也是如此丰富多彩,在昆虫的身上其实也能看到人类的身影,尽管他们不会像人类一样用言语表达,但它们的每一个动作定有它的深刻含义。以前,我总是为了自己的快乐,频频杀伤小昆虫们,根本不顾它们的感受,看了这本书,我才后悔到了自己的错误,动物的生命同样也应当得到尊重,不应该做无谓的杀害,如果站在它们的角度上去考虑,它们是多么得痛苦,它们得多么憎恨我呀!今后,我一定不会如此做了,要保护它们,使它们不收到无谓的伤害。
法布尔的坚持不懈使我很敬佩他,因为他不怕困难,不论是炎炎夏日,还是寒冷的冬天,他都要捉到活着的昆虫来观察,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我一定要向法布尔那样,努力、坚持不懈,我们的成绩一定会更好的!
昆虫记读后感
作文昆虫记读后感大全
《昆虫记》的第一个特点是从自己的观察、实践出发,体现了昆虫研究的科学性。法布尔一生最大的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涵着的科学真理。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的伟大事业。
在法布尔那个时代,研究动物是蹲在实验室里做解剖与分类的工作,昆虫学家的研究是把昆虫钉在木盒里,浸在烧酒里,睁大眼睛观察昆虫的触角、上颚、翅膀、足,对这些器官在昆虫的劳动过程中起什么作用却很少思考;昆虫生命的重要特征本能与习性等,登不了昆虫学的大雅之堂,法布尔却挑战传统,将自己变成虫人,深入昆虫的生活,用田野实验的方法研究昆虫的本能与习性,探求生命的本质。
《昆虫记》的第二个特点是语言生动,体现了很高的文学性。《昆虫记》被认为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把毕生从事昆虫研究的经历及其成果大部分用散文的形式记下来,在表现手法上,主要采用拟人化手法,使昆虫具有人的爱憎感情和思想行为,读来感到十分亲切。
《昆虫记》的三个特点是从昆虫思考人类,体现了很强的思想性。法布尔凭借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描虫、悟虫,以虫性反观人性。他笔下的昆虫世界其实是人类生活的缩影。在法布尔看来,一切自相残杀的行为都是有违人类道德的,昆虫世界如此,人类如此,人类对昆虫更是如此。任何时候,人类都不能违背人性和道德去做一些悖于自然法则的事。
《昆虫记》不仅仅充满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涵着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求真精神,在生活中和学习中,我们要学习法布尔勇于探索世界、勇于追求真理的勇气和毅力,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像法布尔那样,要有一种严谨的科学精神,做任何事情都要坚持不懈,即使条件艰苦,也要为了理想而不断奋斗。
最新昆虫记读后感
自从我读过法布尔写的《昆虫记》后,就深深地被它们震惊了。里面写到的昆虫的品种很多;会做圆球的蜣螂音乐天才蝉、凶残的黄蜂、亮晶晶的萤火虫等。
我最喜欢的就是甲虫,当我读到但到了相当的高度,仍然难免后退。只要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不但球滚落下去,连自己也被拽下来有时经过一二十次锲而不舍的努力,才能获得最后成功的时候,我的心就像被刺了一下。一二十次,虽然不是大数目,但对于一只背着一个沉重的大圆球,经过险陡的斜坡,攀登简直无法上去的地方的小小的甲虫来说,却是多么大的挑战啊!有时,甚至可能将性命都搭上去。
多么值得我学习的小甲虫呀!想起我以前玩电脑游戏,总是选简单这一级别,跟那只小甲虫相比,我真是无地自容了。一只小甲虫,都知勤奋+努力=成功的道理。而我们呢?五年级的学生,当老师布置几道难题时,同学们刚开始是蛮起劲的,没过几分钟,就没耐心了。这些题虽然有点难度,但是也不是困难到极点。况且,也总有做出来的人,为什么别人能做出来,而我们却做不出来呢?那是因为我们太懒惰了,没有上进心,只会向简单的题目挑战,不敢向困难的题目挑战
七年级学生刚刚进入中学阶段,由于知识结构和思维能力的双重限制,缺乏对审美的体验和感悟能力。法布尔《昆虫记》的导读,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法布尔这位伟大的作家与科学家,体会到他细腻的笔触和无与伦比的观察力,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兴趣,引导学生认识人与大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尊重生命、热爱生命的情感。在课堂上,教师若能调动学生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并在与文本的沟通中生发自己的体验和感悟,定能获得语言美及艺术美的双重享受。
二、教学设计意图
《昆虫记》浸润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蕴含科学求真的精神,即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这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那么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了一个智慧之果。本次阅读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感受法布尔精神,养成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基于这样的考虑,阅读指导的目标设定为:
1引领学生走进昆虫王国,领略神奇世界,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仔细观察大自然的好习惯。
2结合《昆虫记》选文,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感受他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3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阅读水平,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的兴趣,指导学生用浏览的方法阅读书的封面、目录、内容提要和作者简介。
4了解法布尔倾其一生研究昆虫、撰写《昆虫记》所作出的努力和牺牲,领悟追求真理、探求真相的“法布尔精神”。
三、教学过程
(一)猜谜导入,首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让学生根据文字描述猜谜,内容如下:
名字叫作牛,不会拉犁头。说它力气小,背着房子走。(蜗牛)
白天草里钻,晚上天空游。金光闪闪动,见尾不见头。(萤火虫)
头戴两根雄鸡毛,身穿一件绿衣袍。手握两把锯齿刀,小虫见了拼命逃。(螳螂)
乡村小提琴家。(蟋蟀)
自由的歌者。(蝉)
自然界的清道夫。(圣甲虫)
学生一一猜出,教师引导:“同学们可真聪明!谜底都被大家一一揭晓了!刚刚我们所猜的蜗牛、萤火虫、螳螂、蟋蟀、蝉、圣甲虫,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们知道叫什么吗?”学生答:“昆虫。”
教师利用幻灯片让学生欣赏有关昆虫的图片,并揭题:“有一部书为我们展示了可爱的昆虫们的世界里发生的故事,这本书就是———”学生齐答:“《昆虫记》。”
教师简介《昆虫记》。学生齐读:“《昆虫记》全书共10卷,每卷由若干章节组成,是作者对昆虫最直观的研究记录。虽然全文大量篇幅介绍了昆虫的生活习性,但行文优美、生动活泼,充满了盎然的情趣和诗意,堪称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它先后被翻译成50多种文字,被公认为跨越领域、超越年龄的不朽经典,茅盾说:‘现在中国十分需要像法布尔的《昆虫记》那样的作品。’”
设计意图:以猜谜语的形式导入,让学生在欢快、有趣的游戏中进入学习状态,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乐于参与到学习中。然后利用幻灯片展示各种各样的昆虫,吸引学生的目光,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
(二)看封面,读目录,初步了解《昆虫记》
教师过渡:“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这位‘科学诗人’,到他的‘荒石园’里,感受丰富多彩的昆虫世界。”
教师提问:“一本新书在手,你们按什么样的顺序读它呢?”学生各抒己见。教师继续引导:“很多人都知道创作有三重境界,老师觉得读书也有三重境界。”同时,出示如下内容:
第一重:翻书,看封面,看作者,看故事简介,看序言,看目录等,了解一本书最基本的内容。
第二重:读书,被故事情节所吸引,一口气将书读完,对书的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但缺少思考。
第三重:品书,边读边思,边读边注,读出思想,读出感受,品味语言的魅力、表达的精彩。
教师采用实物投影,相机介绍《昆虫记》的中文题目、英文题目、作者、译者、图、出版社等,并提出:“我们先来完成第一重境界。请同学们看看封面,说说从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答:“封面上有昆虫。”教师回应:“是啊,封面的配图就是书中的插图,这与文章相互呼应,更能引起咱们的读书兴趣呢!”
学生又说:“这本书的作者是法布尔,由曹文轩大力推荐。”教师回应:“你们还关注了作者。没错,正因为有了作者的辛勤笔耕,才给我们无尽的享受。瞧,底下已经有不少同学迫不及待地想要翻开书了。前面我们说读书要有顺序,读了封面,我们就接着读目录吧。”
教师用课件出示目录:“目录就是书中内容的高度浓缩,通过看目录,我们就可以把书本读薄了。请同学们仔细看看目录,这里介绍了这么多昆虫的故事。你最感兴趣的是哪种昆虫,想知道这种昆虫的什么?”学生纷纷回答。教师回应:“看,一个数字代表一个故事,书中一共有22个故事,都是很有趣的。看了目录,我们产生了好多问题,别急,现在咱们就一起走进片段,慢慢地欣赏吧。”
设计意图:出示法布尔《昆虫记》的目录,在读目录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对昆虫的喜爱,由此再引出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激发学生阅读《昆虫记》、了解法布尔的兴趣。
(三)读片段,作比较,感受写作手法
【片段1】螳螂蝈蝈
螳螂,是一种美丽的昆虫,它像一位身材修长的少女。在烈日的草丛中,它仪态万方,严肃半立,前爪像人的手臂一样伸向天空,活脱脱一副很诚心诚意地祷告的姿势。如果单从外表上看,它并不让人害怕,相反,看上去它相当美丽:它有纤细而优雅的姿态,淡绿的体色,轻薄如纱的长翼。颈部是柔软的,头可以朝任何方向自由转动。只有这种昆虫能向各个方向看,真可谓是眼观六路。它甚至还有一个面孔。这一切都构成了这样一个小动物的温柔,螳螂天生就有着一副美丽优雅的身材。
———螳螂
蝈蝈在窃窃自语。那像是滑轮的响声,很不引人注意,又像是干皱的薄膜隐隐约约的窸窣作响。在这喑哑而连续不断的低音中,时不时发出一阵非常尖锐而急促、近乎金属碰撞般的清脆响声,这便是蝈蝈的歌声和乐段,其余的则是伴唱。
———绿色蝈蝈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一:描写生动。(1)作者的笔下螳螂和蝈蝈有什么特点?(2)画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3)根据《现代汉语词典》关于螳螂的解释(螳螂,昆虫,全身绿色或黄色,头呈三角形,活动灵便,触角呈丝状,胸部细长,翅两对,前腿呈镰刀状),说说同样是对螳螂的介绍,你更喜欢哪种表达,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文笔及其观察力。
【片段2】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过渡:“在《昆虫记》中,像这样对昆虫的外形、叫声进行生动描写的例子比比皆是,我们要细心体会,下面我们再来读读几个昆虫的生活场景,用心感受昆虫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天,我逮到了很多只蜘蛛。为了看一场殊死搏斗的好戏,我挑选出两只已完全发育成熟的强壮雄蛛,把它们放进同一只大玻璃罐中。开始,两只蜘蛛沿着角斗场走了好几圈,试图避开对手,但是经过最初的试探之后,它们就好像听到了发令枪声一样,现出腾腾杀气。它们并没有马上猛扑上去厮咬,而是仍然保持一段距离,最后竟然都一屁股坐在后腿上。这是为了保护自己的胸膛免遭对方攻击。它们相互对峙了大概两分钟,毫无疑问,在这期间彼此焕发了斗志。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一跃而起,向对方猛扑过去。它们各自舞着长腿缠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厮咬。不知是疲劳过度还是依照惯例,角斗暂停了。双方从各自角斗的位置上撤退下来,但是都保持威慑状态。这种情况让我想起了猫之间奇怪的争斗,因为猫在争斗过程中也存在休战状态。当两只塔蓝图拉毒蛛又重新投入角斗时,厮杀更加惨烈。最终,角斗失败的一方会被胜利一方从场心抛出。它必须承受失败的厄运,它的头颅被撕开,成为征服者口中的美食。
———塔蓝图拉毒蛛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二:科学求真。(1)这里描写的是一个什么情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看见过昆虫打斗的情景吗?请你描述一下。(2)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来形容打斗场景,这场景让你联想到什么?(3)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作者写决斗的动词特别精彩,请圈出来。老师将这里的动词改一改(两分钟刚过,几乎同时,两只蜘蛛跳起,向对方冲过去。它们各自伸出长腿钩住对方,顽强地用上颚的毒牙咬),分别读一读,你看效果怎样?(4)老师认为这里的决斗描写还是有点残忍,特别是对失败的一方,“头颅被撕开,成为别人口中的美食”,描述太过于血腥,也很暴力,老师认为应该改一改,同类相食就最好别写出,你们认同我的观点吗?
学生自由畅谈,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出示《荒石园》中的话:“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始终坚持真实所特有的一丝不苟态度”。
设计意图:让学生阅读《昆虫记》片段,体会法布尔的观察力及其科学求真的严谨态度。
【片段3】迷宫蛛
有许多蜘蛛产卵以后就永远离开自己的巢了。可是迷宫蛛和蟹蛛一样,会一直紧紧地守着巢。不过和蟹蛛不同的是,它不会像蟹蛛那样绝食,以致日益消瘦下去,它会照常捕蝗虫吃。它用一团纷乱错杂的丝。筑起了一个捕虫箱,继续补充营养。
当它不捕食时,那就像我们所看到的那样,在走廊里踱来踱去,侧耳倾听四面八方的动静。如果我用一根稻草在巢的某一处拨一下,它就会立即冲出来查看个究竟。就是用这种警惕的办法,它尽心尽责地保护着自己的未成年的孩子们。
迷宫蛛产了卵后胃口还那么好,表示它还要继续工作。因为昆虫不像人类,有时候吃东西仅仅是因为嘴馋。它们吃东西就是为了工作。
可是产完卵后,它这一生中最伟大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它还要做什么工作呢?经过我细细地探究后,我才发现它所要做的工作是什么。大约又花了一个月左右的工夫,它继续在巢的墙上添着丝。这墙最初是透明的,现在却变得又厚又不透明了。这就是它之所以还要大吃特吃的原因:为了充实它的丝腺来为它的巢造一垛厚墙。
大约在九月中旬,小蜘蛛们从巢里出来了。但是它们并不离开巢,它们要在这温软舒适的巢里过冬。母蜘蛛继续看护着它们,继续纺着丝线。不过岁月无情,它一天比一天迟钝了。它的食量也渐渐地小起来。有时候我特意放几条蝗虫到它的陷阱里去喂它,它也显得无动于衷,一口也不想吃。虽然这样,它还能维持四五个星期的生命,在它离开这个世界之前,它继续一步不离地守着这巢,每次一听到巢里新生的小蛛在活泼地爬来爬去,它便感到无限的满足和快慰。最后,到十月底的时候,它用最后一点力气替孩子们咬破巢后,便精疲力尽地死去。它已尽了一个最慈爱的母亲所应尽的责任,它无愧于它的孩子,无愧于这个世界。至于以后的事,它便托付给造物主了。到了来年的春天,小蜘蛛们从它们舒适的屋里走出来,然后像蟹蛛那样,靠着它们的飞行工具———游丝,飘散到各地去了。它们的母亲在天之灵,看着自己的孩子一个个各自成家立业了,也该欣慰了。
教师组织探究活动三:崇敬生命。(1)请同学们默读《迷宫蛛》。人们常常以为,只有人世间才有爱,读完这个片段,你还这样认为吗?(2)文中的哪些内容打动了你?自己先试读,用动情的声音将这感人的一幕演绎出来。(3) 从这对迷宫蛛悲壮的母爱抒写中,你读出了法布尔对待昆虫怎样的心声?
设计意图:让学生结合《昆虫记》片段的阅读,感受对大自然与生命的尊重与热爱之情。
教师小结:“以上仅仅是几个例子而已,《昆虫记》还有更多精彩的故事,期待同学们去发现。这些微不足道的昆虫,在它们的世界里,有许多也具有人类一样伟大的品性,它们或勤劳或聪明或宽容,法布尔以一颗通灵的心,为我开启了一扇亲近自然、敬畏生命的大门。”
(四)走进书本,指导读书方法
教师过渡:“和老师一起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昆虫记》的内容,我相信大家一定迫不及待地想读读这整本书了,但老师还是要提醒大家,想从一本书中得到丰富的营养,还要有良好的读书方法。”
教师推荐第一种读书方法:“老师根据前面所说的读书的第二重与第三重境界要点,给大家推荐的第一种读书方法是‘做昆虫名片’。请大家读完一种昆虫就为它做一张小小的名片。名片的样式(如表1)老师已经设计好了,等大家读完书后,我们再进行‘最佳昆虫名片’评比。”
教师推荐第二种读书方法:“老师推荐的第二种方法是前后联系,边读边想边画。这本书里,有的昆虫提到不止一次,这就需要你前后联系着看,才能理解描写的内容,才能区别各种昆虫的不同。”
教师拓展引导:“如果你在课外阅读中还有其他好方法,也可以和老师、同学交流。”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用科学的、有效的方式去阅读。七年级学生由于刚升入初中,阅读课外读物的自主性还不是很强,更没有系统的方法,因此,阅读课归根到底还是要对学生的阅读方法进行指导。
(五)感知作者,再次激发阅读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昆虫记》的作者法布尔从小就喜爱昆虫,并为此不断努力学习,投入毕生精力去研究,最终成为了著名昆虫学家。请同学们读读《昆虫记》里法布尔的一段话吧。”
学生齐读教师出示的一段话:
正是那些带着昆虫图案的书本激发了我学习的巨大兴趣,也正是它们,我才真正开始了启蒙教育。我在学习上取得了惊人的进步,父母对我的进步感到吃惊万分,其实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即使是在因贫困而退学的日子里,昆虫成了凄惨晦暗日子里的一道阳光,照亮并温暖了我悲伤的心。我的经历正好说明不论学习什么,兴趣是最重要的。希望我这么说了以后,你多少可以明白点什么。
教师提问:“读了这一段话,你明白了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继续引导:“的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现在你对这本《昆虫记》一定充满了好奇,那么就请大家课外走进《昆虫记》,走进法布尔,美美地去享受读书的乐趣吧。好书就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挚友、明灯。老师希望大家多读好书,并能争取达到读书的第三重境界。”
(六)作业
教师布置作业:学习《昆虫记》的写法,写写你所喜欢的一种昆虫。
设计意图:“读书而不思考等于吃饭而不消化”,把阅读与实践、写作结合起来,照顾到不同层面的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多方面的学习潜能。
四、教学反思
这堂阅读指导课,完全是在学生没有阅读《昆虫记》这本书的情况下上的。所以,笔者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运用浏览、跳读等读书方法,初步感知整本书的内容上。笔者让学生通过运用看封面、读目录、阅简介、赏片段、感知作者等阅读方法,了解如何读一本书,从而激发学生对《昆虫记》整本书产生兴趣,进而产生阅读期待。以下是笔者上这一课的一些体会:
一是在新课的导入上,利用猜谜语导入新课,并结合昆虫图片用最直观的方式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
二是通过看封面使学生对整本书有一个简单的印象。
三是读目录可以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四是阅简介使学生对作品主要内容、作者的语言风格有初步印象,对整本书有初步的整体的感知。
五是在典型环节的设计上,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完成自己对法布尔人文精神的体验和感悟。同时,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大自然,为学生创设一种生发情感、交流感悟的平台,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思考、探索、交流、表达,从而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发现学生的情感触动点,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六是读书方法的指导,对学生阅读课外读物至关重要。
当朦胧细雨浸透了泥土,当晨曦中弥漫着蔷薇花的香味,当阳光穿过绿叶的间隙,花园里热闹起来了,昆虫们忙碌起来了,童真的愉悦沸腾起来了……
蝉(节选)
一、 蝉和蚁
七月时节,当我们这里的昆虫为口渴所苦,失望地在已经枯萎的花上,跑来跑去寻找饮料时,蝉则依然很舒服,不觉得痛苦。它用突出的嘴——一个精巧的吸管,尖利如锥子,收藏在胸部——刺穿饮之不竭的圆桶。它坐在树的枝头,不停地唱歌,只要钻通柔滑的树皮,里面有的是汁液,吸管插进桶孔,它就可饮个饱了。
如果稍许等一下,我们也许就可以看到它遭受到的意外的烦扰。因为邻近很多口渴的昆虫,立刻发现了蝉的井里流出的浆汁,跑去舔食。这些昆虫大都是黄蜂、苍蝇、蛆蜕、玫瑰虫等,而最多的却是蚂蚁。
身材小的想要到达这个井边,就偷偷从蝉的身底爬过,而主人却很大方地抬起身子,让它们过去。大的昆虫,抢到一口,就赶紧跑开,走到邻近的枝头,当它再转回头来时,胆子比从前变大了,它忽然就成了强盗,想把蝉从井边赶走。
最坏的罪犯,要算蚂蚁了。我曾见过它们咬紧蝉的腿尖,拖住它的翅膀,爬上它的后背,甚至有一次一个凶悍的强徒,竟当着我的面,抓住蝉的吸管,想把它拉掉。
最后,麻烦越来越多,无可奈何,这位歌唱家不得已抛开自己所做的井,悄然逃走了。于是蚂蚁的目的达到,占有了这个井。不过这个井干得也很快,浆汁立刻被吃光了。于是它们再找机会去抢劫别的井,以图第二次的痛饮。
二、 蝉的地穴
蝉的隧道大都是深达十五至十六寸,一直通行无阻,下面的部分较宽,但是在底端却完全关闭起来。在做隧道时,泥土搬移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墙壁不会崩裂下来呢?谁都以为蝉是用了有爪的腿爬上爬下的,而这样却会将泥土弄塌了,把自己房子塞住。
其实,它的举措简直像矿工或是铁路工程师一样。矿工用支柱支持隧道,铁路工程师利用砖墙使地道坚固。蝉的聪明同他们一样,它在隧道的墙上涂上水泥。这种黏液是藏在它身子里的,用它来做灰泥,地穴常常建筑在含有汁液的植物须上的,它可以从这些根须里取得汁液。
能够很容易地在穴道内爬上爬下,对于它是很重要的,因为当它爬出去到日光下的时候,它必须知道外面的气候如何。所以它要工作好几个星期,甚至一个月,才做成一道坚固的墙壁,适宜于它上下爬行。在隧道的顶端,它留着手指厚的一层土,用以保护并抵御外面空气的变化,直到最后的一霎那。只要有一些好天气的消息,它就爬上来,利用顶上的薄盖,以便测知气候的状况。
三、蝉的音乐
蝉是非常喜欢唱歌的。它翼后的空腔里带有一种像钹一样的乐器。它还不满足,还要在胸部安置一种响板,以增加声音的强度。的确,有种蝉,为了满足音乐的嗜好,牺牲了很多。因为有这种巨大的响板,使得生命器官都无处安置,只得把它们压紧到身体最小的角落里。当然了,要热心委身于音乐,那么只有缩小内部的器官,来安置乐器了。
它有非常清晰的视觉。它的五只眼睛,会告诉它左右以及上方有什么事情发生,只要看到有谁跑来,它会立刻停止歌唱,悄然飞去。然而喧哗却不足以惊扰它。你尽管站在它的背后讲话、吹哨子、拍手、撞石子。就是比这种声音更轻微,要是一只雀儿,虽然没有看见你,应当早已惊慌地飞走了。这镇静的蝉却仍然继续发声,好像没事儿人一样。
有一回,我借来两支乡下人办喜事用的土铳,里面装满火药,就是最重要的喜庆事也只要用这么多。我将它放在门外的筱悬木树下。我们很小心地把窗打开,以防玻璃被震破。在头顶树枝上的蝉,看不见下面在干什么。
我们六个人等在下面,热心倾听头顶上的乐队会受到什么影响。“砰!”枪放出去,声如霹雷。
一点没有受到影响,它仍然继续歌唱。它既没有表现出一点儿惊慌扰乱之状,声音的质与量也没有一点轻微的改变。第二枪和第一枪一样,也没有发生影响。
我想,经过这次试验,我们可以确定,蝉是听不见的,好像一个极聋的聋子,它对自己所发的声音是一点也感觉不到的!
四、蝉的卵
普通的蝉喜欢把卵产在干的细枝上,它选择最小的枝,粗细大都在枯草与铅笔之间。这些小枝干,垂下的很少,常常向上翘起,并且差不多已经枯死了。
蝉找到适当的细树枝,即用胸部尖利的工具,把它刺上一排小孔——这样的孔好像是用针斜刺下去的,把纤维撕裂,使其微微挑起。如果它不被打扰与损害,在一根枯枝上,常常要刺出三十或四十个孔。
它的卵就产在这些小孔里,这些小穴是一种狭窄的小径,一个个地斜下去。每个小穴内,普通的约有十个卵,所以总数约有三百或四百个。
……………………
从放大镜里,我曾见过蝉卵的孵化过程。开始很像极小的鱼,眼睛大而黑,身体下面有一种鳍(qí)状物,由两个前腿连在一起组成。这种鳍有些运动力,可以帮助蛴螬(qícáo)冲出壳外,并且帮它走出有纤维的树枝,而这恰恰是比较困难的事情。
鱼形蛴螬到穴外后,立刻把皮蜕去。但蜕下的皮会形成一种线,蛴螬依靠它附着在树枝上。它在未落地以前,就在这里进行日光浴,用腿踢着,试试它的精力,有时则又懒洋洋地在绳端摇摆。等到触须自由了,可以左右挥动,腿可以伸缩,在前面的能够张合其爪,身体悬挂着,只要有一点微风,就摇摆不定,在空气中翻跟斗。我所看到的昆虫中再没有比这个更为奇观的了。
……………………
最后,它寻找到适当的地点,用前足的钩挖掘地面。从放大镜中,我看见它挥动斧头向下掘,并将土抛出地面。几分钟后,土穴完成,这个小生物钻下去,埋藏了自己,此后就再也看不见了。
未长成的蝉的地下生活,至今还是未发现的秘密,我们所知道的,只是它未爬到地面上来以前,地下生活经过了许多时间而已,大概是四年。此后,日光中的歌唱不到五个星期。
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因为它掘土四年,现在忽然穿起漂亮的衣服,长起与飞鸟可以匹敌的翅膀,在温暖的日光中沐浴着。那种钹的声音能高到足以歌颂它的快乐,如此难得,而又如此短暂。
阅读宝盒
1. Hello!欢迎光临“双胞胎”之家。下面三对双胞胎,想要分清它们可不是那么容易哦!
收藏( )堵塞( ) 单薄()
宝藏( )塞住( ) 薄盖()
2. 这是哪呀?让我告诉你,这是“反调山庄”,这里的人们,专门说反话,咱可要入乡随俗哦!
精巧——柔滑——凶悍——镇静——
严肃——短暂——浮夸——
3.在第一小节——蝉和蚂蚁中,有很多处出现了“井”字。作者采用的是修辞手法,它指的是 。
4.女孩们看了《昆虫记》,变得不再害怕昆虫;男孩们看了《昆虫记》,不再欺负昆虫。你呢?看完之后,有什么感想?
江苏省滨海县实验小学五(2)班 姚尧:
从小到大,我一直都非常喜爱小动物,有的时候趴在路边玩小虫,忘记了回家,还把身上的衣服都弄脏了,为了这事我没少挨妈妈的骂,但喜欢小动物,始终没变。有一天,无意中在书店看见了法国作家法布尔的一本《昆虫记》,我十分喜欢,便买了下来。
看完这本书,我又了解了许多昆虫方面的知识,并且认识了三种有毒的蜘蛛。一种是塔蓝图拉毒蛛,一见到图片时,我就胆战心惊,它的样子很可怕,浑身有毛,比我们平时看见的蜘蛛大了许多,还会喷出含有巨毒的唾液。它吐出的毒液的毒性是一条响尾蛇的六倍,是一条眼睛蛇的两倍,这便是一只塔蓝图拉毒蛛的惊人之处。另外一种是狼蛛,它的个头比塔蓝图拉毒蛛还要大得多,有时为了取乐,它会来回于溪水的两岸,穿梭于急流的河水中,可爱极了。最后一种是圆蛛,它没有长长的毛,也没有多大的毒,但是它的腿很长。它从不挑剔自己的生活环境,只要发现了目标,决不会放弃,直到成功。
读着读着,我突然明白了:任何事情都不能光看表面,需要我们花时间,投精力去深入地了解。我还知道了只要勤奋,什么事都能做成。
昆虫学是昆虫学的杰作,它深刻地描述了蜘蛛、蜜蜂、螳螂、蝎子、蝉、甲虫、蟋蟀等一种或几种昆虫的习性。介绍了昆虫的本能、习性、成婚、繁殖和死亡。
读了昆虫的书,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昆虫的未知的东西。例如,在田野里,经常有闪光。大家都知道这是萤火虫的杰作。以前,我以为萤火虫只吃树叶和草。读了《昆虫记》,我很震惊,萤火虫是食肉动物,它们的主要捕食对象是蜗牛。首先,萤火虫用嘴里的两根长牙将毒素注入蜗牛体内,然后用一种特殊的消化液将肉汤液化。于是,蜗牛变成了萤火虫的美味。萤火虫发光的原因是在发光带上有一层白色的涂层,它是由一个非常细的微粒组成的。然后,可氧化材料由白色涂层提供,管道被送入气流。当可氧化材料遇到气流时,就产生光。
读了昆虫的书,我知道了大自然的神奇,昆虫世界里有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孩子们,让我们努力学习,长大后探索昆虫世界。完成寓言还没有完成的事。
九月份,语文老师向我们推荐了三本书,其中有一本叫《昆虫记》,是法国作家法布尔写的。看了书名,我就很感兴趣,迫不及待地打开书看了起来,看完以后,我对昆虫有了更多的了解。
以前,妈妈告诉过我,哪些昆虫是益虫,是需要我们去保护的,哪些昆虫是害虫,是坏蛋。但是读了这本书,我觉得不能简单地以益虫或害虫来定义一种昆虫。比如,蚂蚁。首先,我要批评一下红蚁,它们自己坐吃山空,每天只需要花一至两小时去抢别的蚁类辛苦得来的成果,这种行为非常可恶。而黑蚂蚁被大家公认为是辛勤劳动的象征,很多文章都这样赞颂过。可《昆虫记》这本书却告诉我,黑蚂蚁有时会欺负那些安静而平和的舍腰蜂,去抢它们的卵,再去抢蜜汁,真是得寸进尺,把我气得眼睛冒火。所以这时候我心甘情愿让红蚁去抢黑蚁的“成果”,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红蚁的行为简直就是在替舍腰蜂“报仇雪恨”!还有让我哭笑不得的是只要红蚁离开大部队一分米,它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这么可爱的缺点一点都不符合它霸道的个性。
法布尔从小喜欢观察动物,长大后写出了《昆虫记》。我想,一个喜欢数小石子的孩子,长大了可能成为数学家;整天独自幻想音乐的孩子,长大可能会成为音乐家;一个喜欢把苹果酱、草莓酱、蓝莓酱搅在一起乱抹的,可能会成一个雕刻家……在童年的时候,在还可以改变自己的时候,一定要选好自己要往哪方面发展。长大以后干什么,可能取决于自己的童年爱好。
蒋乐言
又是暑假读书时……
潘老师笑眯眯地走上讲台,拿着书目单,在黑板上写着:《昆虫记》《寂静的春天》《唐山大地震》……
看到《昆虫记》,我的心情就不好了!小学,老师推荐我看过,里头都是那些另我讨厌的小昆虫,有狼蛛、黄蜂、松毛虫……
妈妈劝我说:“这本书多看几遍,对你初中科学有好处的。”
我反驳道:“早着呢!”
如今,我再一次翻开《昆虫记》,怀着求知的心态去阅读着……
这是昆虫的王国。辛勤的蜜蜂、威武的螳螂、歌唱得蝈蝈……
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的昆虫常识和生活习性:螳螂在饥饿时会吃自己的同伴;螳螂的眼睛在白天时是透明的,在晚上就变成不透明的;小条纹蝴蝶是利用嗅觉来找到异性的;大孔雀蝶求偶是在黑暗中进行的;蝉在地下“潜伏”四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五个星期……
法布尔就像一个孩子,喜欢爬在树上、趴在地上观察昆虫,让我想起了儿时的我,东爬西爬的,好不开心!可现在因繁重的学业而早就淡忘了这种快乐,而这本书又让我重温往日的快乐!
当我被《昆虫记》所吸引时,我似乎就在那个伊甸园中,看到法布尔细致入微地观察毛虫的旅行,看到他不顾危险捕捉黄蜂,我看到他大胆假设、谨慎实验、反复推敲的实验过程与数据,一步一步推断孔雀蛾的远距离联络……一次实验失败了,他收集数据、分析原因,转身又为下一次实验做准备。
严谨的实验方法,大胆的质疑精神,勤勉的作风。这一次读书,我感觉到了“科学精神”及其博大精深的内涵。
不过“多读书,读好书,每次读书都会有不同的感受!”这是我得出最值的结论。
《昆虫记》读后感
沈欣悦
科普作品在我的心中向来是枯燥乏味,无聊至极的,没有生动的语言,又没有丰富的剧情色彩。而就是《昆虫记》一书,打破了我对科普作品的偏见。虽然这是一部的科普作品,却又写得妙趣横生,仿佛把我引进了另一个世界。
拿起这本书,眼前的不再是枯燥,让人不自觉打哈欠的文字,书中的昆虫们在作者的笔下一个个都是那么独一无二,每一只昆虫都有自己的个性,作者总是很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脾气和习性,与其说是对昆虫的介绍,不如说是向别人介绍自己的好朋友,字里行间,无不洋溢着作者对它们喜爱,每一章的介绍,更像是一篇小小的故事,猜测着接下来的情节,好奇的同时也让我知道了一些鲜为人知又很有趣的昆虫小知识,如饥如渴的从中获取知识,让我明白原来昆虫界里也有这么大的奥秘呀。
《昆虫记》是法国文学家法布尔的一部不朽的著作,他用了人生的大部分时间来观察昆虫,又耗费了毕生心血来完成了这部作品,他拥有着“哲学家一般的思,美术家一样的看文学家一般的感受和抒写”。他的探险精神给我们带来了不一样的昆虫世界的奇妙之旅。在法布尔的眼中,昆虫性格各异,可却个个都是能工巧匠,蝗虫是追逐阳光的歌手,被管虫是聪明灵巧的裁缝,蜘蛛是织网的能手……文笔就如散文般的优美,让人爱不释手。
观看“粪金龟”视频, 激发兴趣;昆虫达人赛, 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特性的情况;昆虫挑战赛, 考查学生掌握昆虫的习性多少;昆虫顶尖秀, 展示学生心目中的昆虫之最;展示文中经典片段, 引领学生领略《昆虫记》的科学性;展示《昆虫记》描写的诙谐幽默的语言, 让学生品味《昆虫记》的文学性;补充法布尔完成《昆虫记》的艰辛, 请学生对法布尔说一句话 (表达崇敬之情) ;为《昆虫记》写写广告语……
此教学设计可谓环环相扣, 步步为营。整节课, 自始至终, 学生发言热烈。笔者仔细回读这些问题, 发现绝大多数是唯一答案, 指向性明确, 相关于内容的事实性问题。学生完全在教师的主导下, 回答问题, 解决问题。
开展班级读书会, 我们要让学生学习思考, 学习掌握更多的阅读策略, 同时, 让学生学习“交流与分享”。每个人的阅读收获是不一样的, 阅读后的交流与分享, 可以提升、调整和扩展大家的阅读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更多更好地阅读。笔者认为, 这正是班级读书会的重要意义之所在吧。
在班级读书会中, 教师如何组织学生聊书, 如何引发学生思考, 如何打开学生的话匣子, 都需要借助问题, 那么如何寻找那些能够引出更强思考动力、引发更强追究企图、导出更多疑问与探究动能的问题, 是我们要做出探索与努力的。
于是, 笔者将这位教师的读书会活动设计作了如下修改, 把读书会活动调整为四大板块。
【板块一】用达人比赛进行热身运动
这一环节, 主要选取了两类问题, 都是有关《昆虫记》书中的事实性问题。一类是知识性问题, 选取书中有关昆虫知识性的问题以判断、选择的形式出现。这一环节旨在营造轻松愉悦的氛围, 激发学生聊书的兴趣。以挑战赛的形式, 符合中年级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 能帮助学生更快地投入到读书会中来。另一类是趣味性问题, 选取书中有关于昆虫外号的内容, 凭借外号, 猜猜是什么昆虫。《昆虫记》中的昆虫外号, 无不鲜明地体现了昆虫的特征习性, 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昆虫。同时, “外号”与学生的生活很接近, 对此学生非常感兴趣。
赛完之后, 让学生自己给别的昆虫取个有意思的外号, 说说取外号的理由。在前两个问题交流的基础上, 学生对这一话题更有“聊”的欲望和兴趣。这个话题, 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体验与感受, 有着自己独特的判断与理解, 因此学生所表达的内容也就更加多元, 表达的兴致也会达到高潮。至此, 读书会的热身运动才算真正完成。
【板块二】选择印象最深刻的内容进行交流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一定会有自己特别感兴趣、感受最深的内容, 这一内容往往是学生个性解读的集中体现, 与学生个人兴趣、个性理解、个人知识结构等有着密切关系。在聊书活动中, 让学生将自己或最感兴趣, 或最感动, 或最有趣, 或最喜欢, 或最佩服, 或最意想不到……的内容整理呈现, 是学生个体对阅读的整理, 答案是多元的, 更没有对错。这一环节, 每个人都有话说, 无疑将促进学生的阅读, 更是给学生放松地聊书创设机会, 同时, 也是读书会中大信息量交流的重要平台。
【板块三】通过提供探索性话题, 欣赏探讨科学性与文学性
“有人说, 《昆虫记》是一部经典的关于昆虫的百科全书;也有人说, 《昆虫记》是一部不朽的文学巨著。对于这样的评价, 你更认同哪一种观点?或者说你有自己的观点, 你怎么看?说明理由。”
这个话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广阔的外延, 答案更是不确定的, 让学生有兴趣探讨。同时, 也促进了学生进一步关注并思考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 将阅读引向深入。学生会再次用审视的眼光看《昆虫记》, 学生的思考与发现一定是独特的、丰富的, 而在这个过程中, 班级读书会的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充分得到了尊重与体现。
学生进一步阅读文本, 抓住文章中自己认为经典的语段进行探讨交流。教师小结:的确, 没有哪个昆虫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文学修养, 没有哪个文学家有法布尔那么高的昆虫学造诣, 看来, 《昆虫记》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
【板块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让思考更加深入
“对于法布尔, 对于《昆虫记》, 你还有什么问题不理解、不明白, 或者还有什么话题想与同学分享的?”
让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话题, 与同学交流。四人小组交流后, 组内指定同学代表全组汇报讨论的内容。
这一环节, 笔者认为是真正落实班级读书会重要任务的, 也是真正区别于班级读书会与课堂阅读教学的重要标志。在班级读书会上, 能够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或者话题, 然后进行讨论, 学生一定更加愿意参与讨论, 愿意发表自己的感受与见解。
由此, 笔者认为, 班级读书交流会在话题的选择上, 应该着力体现以下几点:
1.话题的选择, 内涵要丰富, 外延要广阔, 尽可能与生活联系。这样的话题, 答案是不确定的、不唯一的。多元的答案, 更能够尊重每一位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和感受, 学生不会怕说错, 不会怕无话可说, 能够以更加放松的心态积极参与讨论。话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 目的就是要增加文本与学生生活的关联, 让学生感受到读书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影响和指导意义的, 这能够更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
2.话题的选择少一些事实性, 多一些诠释性。面对这类问题, 学生各有各的理解, 各有各的主张。学生必须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统整、梳理, 然后根据文本得出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话题能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 进而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3.话题的选择带有批判性, 引发学生与已有认知产生矛盾, 促进学生思考。这类问题, 没有明确指向, 不是让学生到书中为答案寻求解释, 更没有统一的答案。这类问题, 主要引导学生去理解, 去发现, 去体会, 去感悟, 继而去争论, 去辩驳, 从而真正得出属于自己的感悟与体会。
4.话题的选择, 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 最好是来自学生。教师应关注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真实问题, 并加以梳理、统整、提炼, 在课堂上予以呈现, 这样的讨论将更加真实, 且富有实效。正是源于学生的话题, 学生才更加乐于参与分享与交流。同时, 学生自己产生的话题也必将更进一步促进学生思考习惯的培养, 以及阅读能力的提升。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里,曾经生活过无数的昆虫,它们死亡后的遗体或者生活遗留下来的痕迹,有时会被泥沙掩埋起来。在随后的岁月中,这些昆虫遗体内的软体组织被分解殆尽,而外壳等坚硬的部分与包围在周围的沉积物一起变成了石头,但是它们原来的形态、结构依然保留着;同样,它们当时生活留下的一些痕迹也可以这样保留下来。我们把这些石化了的昆虫遗体、遗迹统称为“昆虫化石”。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昆虫化石里面蕴藏的秘密。
谁为世界“第一朵花”传粉?
1998年,一个由中国和美国植物专家合作的研究团队宣布,从中国辽宁省1.45亿年前的侏罗纪晚期地层里找到了世界上的“第一朵花”——辽宁古果。虽然花本身并没有被发现,这只是科学家们根据从一块化石里发现的豆荚形状果实作出的推论,但这已经足以让学术界震惊。因为果实只能由花形成——找到了最古老的果实就意味着最古老的花的存在。这个消息吸引了美国、英国和日本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但是,人们在惊叹这一曾经令达尔文困惑并被他称为“一个讨厌的谜”的谜底终于被揭开的同时,却对“第一朵花的花粉是如何传播的?”这一问题未有提及,显然,这个问题被研究者们忽视了。
作为一个昆虫研究者,我对这个问题却很感兴趣。众所周知,花的传粉分为“自花传粉”和“异花传粉”两大类,而“异花传粉”则又有“风媒”和“虫媒”两大类。那么,“世界第一朵花”的花粉是如何传播的呢?会是通过昆虫传播的吗?带着这个疑问,我与国内许多化石收藏者联系,希望通过他们找到为世界第一朵花传粉的昆虫。但是由于昆虫化石非常稀少,加上太过微小,收藏者往往对它们不太感兴趣,即使有保存,也多是一些大型昆虫化石,或者来源不明,不具备科学研究价值。因此,我这个愿望迟迟没能实现。
功夫不负有心人,机会来了。2012年2月,一位辽宁省朝阳市(即第一朵花发现地)的化石收藏家老刘向我提供了一批他收藏的化石照片。在这批照片里我见到了两件辽宁古果的化石,其中一件的植株还非常清楚完整。他告诉我,这些化石是他在当地发现的。当我问他在挖掘古果化石过程中是否发现有昆虫化石时,他给了我肯定的回答,并兴奋地发了好些昆虫化石照片给我。他还告诉我说:“这些昆虫化石都是在挖掘古果时同时发现的。”为了严谨起见,我请他拍摄了一批化石埋藏地的照片来证实。从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古果和这些昆虫化石是同一地层发现的,都来自火山灰形成的沉积岩。这些化石应该是源自一次意外的火山爆发,火山灰将这些昆虫和古果同时埋藏,它们便一起形成了化石。我惊喜地看到,火山灰细小的颗粒使这些化石的细节都保存得非常清晰,科研价值极高。我便立即向他征集了这批昆虫化石。经过研究发现:这批昆虫化石主要包括蜡蝉、蝽和金龟子等一些以植物为食的昆虫。显然,火山爆发前这里曾经是一片热闹的昆虫世界……
一只和蜜蜂很相似的昆虫吸引了我的注意,它体长7毫米,体积大约只有现代蜜蜂的五分之一,但却具备现代蜜蜂的基本特征,尤其是那对翅膀和触角,与现代蜜蜂几乎如出一辙。在与现代蜜蜂反复比较后,我确认,这就是一只蜜蜂的始祖,除了比现代蜜蜂更多的腹部分节和较细的腿体现了远古昆虫的特征外,其他特征都和现代蜜蜂相似。
大量科研资料已经证明,在漫长的进化道路上,蜂与花一直就是协同进化的。蜜蜂为被子植物进行异花传粉,帮助它们实现基因转移,使植物不断地发生遗传变异,在不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形成新的物种,从而导致了地球上被子植物的遗传多样性。世界各地发现的化石证明,被子植物在进化的过程中,花朵由小变大,外形逐渐多样化。蜜蜂为适应花朵的变化,在形态结构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身上的绒毛由稀变密,由短变长,使更多的花粉能粘在身上。为了更多地收集花粉,蜜蜂后足逐渐进化出花粉框,便于携带更多的花粉;口器也进化为嚼吸式,有利于吸取花蜜。这只与古果同时发现的蜜蜂体型比现代蜜蜂小得多,正好适合可能也同样微小的古果花朵;它的身体上没有明显的绒毛,也与蜜蜂进化研究的结论相吻合。它作为一个实物证据,验证了许多科学推论的正确性。
那么,它是不是最早的蜜蜂呢?关于蜜蜂的起源,学术界众说纷纭。欧美大多数科学家根据基因研究推测认为:蜜蜂最早出现于1.2亿年前的非洲,但是以前发现的蜜蜂化石最早记录只是在6500~7000万年前。2006年,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专家在缅甸北部的一个矿井中发现了一只嵌在琥珀中的蜜蜂,这个发现把蜜蜂的历史又向前推进了3500万年,它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古老的蜜蜂。
而我眼前的这只蜜蜂化石与辽宁古果一样,它来自1.45亿年前!
早在几乎是辽宁古果面世的同时,北京自然博物馆的专家就提出:根据世界范围内已知的蜜蜂化石的地史分布、古地理变迁,发展阶段以及其共生的动、植物化石等资料,推测蜜蜂起源于1.3亿年前的华北古陆。2009年,又有学者在《中国蜂业》杂志上一篇纪念达尔文诞辰200周年的文章中提出,按照食物链中蜂与花始协同进化的规律,推测蜜蜂可能在辽宁古果后开始出现。
但是,对于以上这些推测,由于一直缺失相关的蜜蜂化石证据,使得这些推测缺乏有力的支撑,因此未能得到国外学术界的广泛承认。然而,现在这个蜜蜂化石的发现显然为这些推测提供了有力证据。
那么,除了蜜蜂,还会有其他昆虫为世界最早的花传粉吗?在这批化石中,另外一只同样体长7毫米,比蜜蜂化石保存得更加清晰完整的虻化石也成为“候选者”。这块虻化石和现代喜欢访花的虻类外观也相当相似。与这只蜜蜂一样,它也应该是世界上最早的传粉者。我眼前仿佛浮现出了这样一片景象:1.45亿年前的我国北方大地上,郁郁葱葱的古果类植物丛中,体型娇小的远古蜜蜂和喜花虻类一起,在庞大的恐龙脚边来回穿梭,为世界最早的花传粉而忙碌着……
nlc202309081800
作者简介
赵力,著名昆虫学家,生物和野生动物保护高级工程师,中央电视台科学顾问,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全球鳞翅目(蝴蝶与蛾类)调查计划中国区首席专家,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国际生物多样性保护联盟(CI)等国际著名自然保护组织特邀国际专家组成员。在国内外出版多部研究和科普专著,被媒体和学术界誉为“中国蝴蝶王子”和“中国的法布尔”。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
昆虫化石
化石(Fossil)一词来自拉丁文“fossillis”,意思是“挖出来”。化石是远古生物的遗体或遗迹变成的石头。从化石上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生物的样子,从而可以推断出它们当时生活的情况,了解生物从古到今的变化。
昆虫是高等的陆生节肢动物,最早的昆虫出现在距今4.4亿年前,它们的家族一直都非常兴旺。今天,昆虫已经是地球上最繁盛的动物类群。由于在形成化石的过程中,昆虫的钙化能力很弱,所以昆虫化石的形成很艰难,存世量很少。
达尔文的“讨厌之谜”
100多年前,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曾因被子植物突然在白垩纪大量出现,并因找不到它们的祖先类群和早期演化的线索而感到困惑不解,称之为“讨厌之谜”。100多年后,“辽宁古果”的出现为解开这个谜提供了重要依据。国外有科学家预言:由于“辽宁古果”的发现,有望最终解开达尔文所称的“讨厌之谜”。
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属于古果科(该科包括辽宁古果和中华古果两种化石植物)。
辽宁古果的生存年代为距今 1.45亿年的中生代,比以往发现的被子植物早1500万年,被国际古生物学界认为是迄今最早的被子植物,就此为全世界的有花植物起源于辽宁西部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辽宁古果化石表面上看,化石保存完好,形态特征清晰可见。
1996年,中国古生物学家孙革在辽宁北票市黄半吉沟村早白垩纪的火山沉积岩中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的被子植物化石——“辽宁古果”。
辽宁古果化石标本是辽西热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部分。
1998年11月27日,《科学》杂志以封面文章发表了孙革等撰写的《追索最早的花——中国东北侏罗纪被子植物:古果》的论文,从而使“辽宁古果”终于得以在世界的注视下显露了它的“庐山真面目”。一时间,美国、英国、日本、新加坡等20多个国家的近百家新闻媒体蜂拥而至,并纷纷以“世界最古老的花在中国”为主题报道了这一重大发现。
蜻蜓与狼鳍鱼的亿年相守
夏天,在农家的池塘边,在山间的溪流旁,我们都可以见到蜻蜓忙忙碌碌地飞来飞去,轻捷掠过空中的身影宛如飞行的宝石。无论是刘禹锡“蜻蜓飞上玉梢头”的情调,还是杜甫“点水蜻蜓款款飞”的意境,都表明蜻蜓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是一种惹人喜爱的小昆虫,它们款款的倩影,曾给了我们无限的暇思。但在西方的文学作品里,它们却不怎么受欢迎。欧洲人常常把它们与巫术联想到一起,称它们为“魔鬼之马”“飞龙”等等,连蜻蜓的英文名称(dragonfly)也是“会飞的龙”,由“龙”(dragon)和“飞”(fly)组成,而在西方,龙是一种令人恐怖的动物。也许我们会觉得将蜻蜓与龙联系起来过于勉强,但是蜻蜓与恐龙却的确同时生活过,远古蜻蜓的化石就是证据。
2014年11月,我从辽宁北票市收集到一块非常有趣的化石。在这块化石上有一只非常完整的蜻蜓,这只蜻蜓翅膀展开宽达9.8厘米,外观纤毫毕现,甚至翅膀上的脉络和腿上的细毛也非常清晰,栩栩如生,仿佛还在展翅飞翔。虽然蜻蜓化石在包括中国、美国、蒙古、法国、英国和俄罗斯等地都曾被发现,但是大多数只有一片残破的翅膀,如此完整的蜻蜓化石实在是凤毛麟角。这是因为,蜻蜓身体只有薄薄的一层外骨骼,极易遭损坏,往往来不及形成化石,就被细菌分解得无影无踪。例如不久前媒体报道的一块1.1亿前的蜻蜓化石,就只有一片翅膀被保存下来。
眼前这块化石更有趣的是,在蜻蜓旁边,还有一条远古鱼类——狼鳍鱼。狼鳍鱼是原始的真骨鱼类,种类很多,为中生代后期东亚地区的特有鱼类,早在1.25亿年前就已经全部绝灭。而这条狼鳍鱼则是1.4亿年前的物种。它们多数种类的牙齿较小,可能以浮游生物为食;个别种类的牙齿略大,可以捕食小昆虫。我国的狼鳍鱼主要发现在北方,辽西的北票市发现数量最多。狼鳍鱼化石一般保存完好,属静水环境下的原地埋藏。
关于这块化石的成因,经过研究,我认为是远古火山爆发的产物。因为埋藏它们的岩石是火山灰形成的,可以想象化石形成时发生的一幕:大约在1.4亿年前的一天,突然发生了强烈的火山爆发,大量的火山灰铺天盖地而来,这只正在湖泊上空飞舞的蜻蜓遇到高温火山灰后立即死亡。但火山灰并没有烧坏它的身体和翅膀,它落在了下方的水面上,漂浮着。与此同时,突如其来的火山喷发也惊动了水中的狼鳍鱼,它们纷纷逃跑,但是为时已晚,火山喷出的热焰覆盖了周围的一切。伴随着火山喷发飞射出来的火山灰降落在湖面上,很快把湖泊填满,狼鳍鱼无处可逃,最后和水面漂浮的蜻蜓一起被灼热火山灰覆盖起来。由于火山灰的细密,加上高温作用,蜻蜓和鱼都被火山灰紧紧地包裹起来,并且迅速炭化,在灰烬里留下了自己的印痕。后来,随着地质变化,上面又覆盖上了时代较晚的地层,光阴消逝,被火山灰紧裹的两个生命就形成了眼前这个几近完美的化石。
nlc202309081800
比起单独的蜻蜓化石,这块化石能够更直观地反映蜻蜓的进化历程和远古生活状态,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珍品。在这块化石的产地,科学家们在同一地层里,甚至在和狼鳍鱼紧挨着的地方还找到过恐龙化石。其中,既有大型的蜥脚类恐龙,也有小巧玲珑的鹦鹉嘴龙化石。它们的尸体在同一时代、同一地方掩埋,有足够的理由说明,它们曾经是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只不过各自的生活空间不同罢了:狼鳍鱼生活在水中,恐龙生活在陆地上,而蜻蜓则自由自在地飞翔在空中……它们共同栖息在侏罗纪晚期那一片片湖泊和沼泽密布的潮湿温暖天地里。
恐龙是否热血沸腾?
恐龙到底是冷血动物还是温血动物?传统观点一直认为,恐龙是冷血动物。直到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一位教授才大胆提出恐龙温血说。于是,在科学界展开了一场恐龙是否是温血动物的大辩论。科学家们对这个问题各执己见,争论不休。
2009年1月,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科学家小组在对恐龙化石和计算机模型的运算结果进行分析后宣称,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不过,这项研究成果还未获得来自独立研究人员的评估。此外,尚不清楚可借助何种方法来验证这一结论。
2011年9月,《科学时报》刊发的一篇题为《大型恐龙是温血动物有望解决古生物学史最久争论》的文章称,科学家利用一项曾为气候学家所独享的技术,证明了大型的四足恐龙与哺乳动物具有类似的体温。有证据表明,它们要么是温血动物,要么比现代爬行动物更善于保持体温。
多年来,几乎所有科学家都把研究重点放在了对恐龙本身的研究上,试图从恐龙自身的化石上找出证据。但是,由于可以作为直接证据的恐龙软体组织几乎无法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因此这个争论一直缺乏证据。
能否换一个角度呢?2012年3月,我通过对收集到的一批恐龙时代的昆虫化石进行了研究后推断,恐龙很可能是“温血动物”。
在研究一批恐龙时代的昆虫化石时,一只保存完整的蚊子化石引起了我的兴趣。身长仅1厘米的它来自辽宁省,深埋在地下大约1.4亿年前的岩石层中。这个模糊的年代比较微妙地处于侏罗纪与白垩纪交替期,但无论如何都是大恐龙时代,因此这只蚊子绝对曾“与恐龙同行”。
从化石构造看,这只蚊子是吸血的种类。现代科学研究早已经证实,雌蚊是通过红外线探测来寻找吸血对象的。当它的触角接收到辐射热时,它就可以通过两条触角感应到的热量差异来确认温血动物的方位,在温血动物发出的红外线的指引下朝目标飞去。根据离热源越近所接收到的辐射热越多的原理,蚊子就能准确地测知辐射热源的方位,找到吸血对象。由于只能靠热源定位,所以蚊子只吸温血动物的血液。
恐龙时代如果有蚊子,那么必然有它的食物——温血动物。这个时期,具备温血的其他动物都还没有出现,那么,雌蚊子最可能的食物来源是什么呢?恐龙血!而且这只蚊子只有一厘米长,只能刺穿较薄的皮肤,如果它以恐龙血为食物,可见恐龙表皮毛细血管很丰富,这也是温血动物的特征之一。与现代蚊子相比,恐龙时代蚊子还是算比较大型的,也许随着大型猎物的消失,蚊子的体型也变得苗条起来。
当然,这个推断也许还存在一些瑕疵。有人也曾在南美洲的雨林拍下过蚊子对青蛙下毒手,虽然这在全球范围并不常见。另外,从全球范围已经发现的恐龙皮肤化石中,可以推断出它们的表皮往往覆盖着厚厚的鳞片,蚊子口器恐怕难以钻进这样的皮肤。但也不排除一些小型恐龙的皮肤并没有那么厚。无论如何,这只蚊子就是曾经“与恐龙同行”,这已经是个奇迹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作为我国唯一的昆虫类国家级博物馆,征集到的昆虫化石达17个目,几乎涵盖了我国已经发现的所有昆虫化石类群,这些化石中不少保存得相当精美,蜻蜓的薄翼、蝎蛉的细嘴、甲虫鞘翅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甚至蚂蚁的刚毛在显微镜下也历历在目……令人叹为观止。在这些栩栩如生的昆虫化石中,有的外形和现代昆虫差异很大,例如比现代蜉蝣大数倍的三尾蜉蝣;也有的和它们的后裔几乎一模一样,例如连花纹和翅脉也几乎没有变化的沫蝉和瓢虫……在这些石头里的昆虫背后,隐藏着一个个远古的充满神秘的《昆虫记》的故事……
成都华希昆虫博物馆收藏的这些形成于1.3亿~1.65亿年前的昆虫化石非常珍贵,将在未来新馆建成的时候向观众公开展出,让大家有机会见到这些穿越亿万年来自恐龙时代的小精灵。
【昆虫记观后感】推荐阅读:
昆虫记读后感09-06
《昆虫记》2022读后感07-13
看《昆虫记》读后感11-18
《昆虫记》读后感字12-07
一年级昆虫记读后感07-01
《昆虫记》读后感250字10-15
昆虫记的读后感10-27
2020名著《昆虫记》读后感11-09
精选《昆虫记》读后感100字12-04
小学生《昆虫记》读后感600字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