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2024-08-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共15篇)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1

创建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展示美丽xx的良好形象,增强文明出游意识,提升文明旅游素质,是旅游从业者和全体市民共同的责任。xx是全国文明城市,文明城市需要有文明旅游。在“十一”黄金周到来之际,我们向旅游从业者和全体市民发出如下倡议:

一、旅游消费者要知礼守礼,文明游览。文明守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位旅游消费者要从自身做起,遵守法规,恪守公德,讲究礼仪,爱护环境,文明游览。要尊重旅游地的文化习俗,注意言谈举止,摒弃不良习惯;遵守公共秩序,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互相礼让,不随意插队;要爱护公共设施,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和文物古迹,不得乱涂滥画,不攀爬文物古迹,不乱扔垃圾;要自觉遵守《中国公民国内旅游文明行为公约》,以文明的言行举止展示自身良好的文明素养,为“爱上xx”旅游品牌增光添彩,积极争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

二、旅游从业者要履职尽责,诚信规范。旅游企业及旅游从业人员要认真贯彻遵守《旅游法》,坚持依法诚信经营,自觉规范经营行为,勇于担当社会责任;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遵循行业规范,恪守职业道德,尊重消费者权利;要加强行业自律,推广文明礼仪知识;坚决杜绝虚假宣传,不得强迫或变相强迫游客消费;要广泛开展微笑服务,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切实保护旅游消费者合法权益,积极争做文明旅游的传播者。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2

由巴士公交志愿者和邻近街道社区志愿者10多人组成的一支文明乘车引导员队伍3月25日出现在漕溪路公交枢纽站各处入口,对进出枢纽站的市民乘客进行宣传引导,传承文明新风,倡导文明美德,积极配合公交枢纽站加强现场安全管理,确保乘客安全平安出行。

据悉,为保证车辆安全运营和乘客安全乘车,漕溪路公交枢纽站实施全封闭式管理,只准进车不准进人,乘客只能通过地道入口到达线路上车处。但是时有乘客贪图方便不走地道违规进入站内,为走近道骑车穿行,严重影响正常营运秩序,成为最大安全事故隐患。

为加强公交枢纽站点文明乘车秩序,确保市民乘客平安出行,巴士集团在漕溪路公交枢纽站出入口定期增派巴士公交志愿者和社区平安志愿者上岗配合公交管理人员加强现场管理,同时,切实加强公交枢纽站点的安全防范工作力量和场站内管理,杜绝安全隐患。此外,进一步做好地下乘车通道日常保洁,加强对地下乘车通道的管理,确保地下乘车通道安全畅通,为市民出行提供安全良好乘车环境。

珍爱生命,文明出行(例文) 篇3

这天下午,金色的阳光散落遍地金黄,令人心旷神怡。我们一家乘上摩托车,想回老家看看,呼吸大自然那一份清新的空气。没过几分钟,我们便来到了红灯面前。爸爸自觉地放慢车速,耐心地等待着红灯的释放令。时间在等待中慢慢地向前挪动着。突然,身旁的一辆电动车发出了不耐烦的轰鸣。我扭头一看,一位皮肤黝黑的叔叔早已耐不住时间的考验,嘴里不停地嘀咕着,双手搓得通红,眉头拧在了一起,好似一团杂乱无章的毛线。终于,他再也忍不住了,见四周没人,启动马达,一溜烟冲了出去。

“喂,小伙子,快停下,危险……”爸爸向那年轻的叔叔呼喊着。可那小伙子不但没把爸爸的话当回事,还轻蔑地瞟了爸爸一眼,仿佛在责怪爸爸多管闲事。就这样,他加大了马力向前驶去。潘多拉的盒子毫不留情地开启了,灾难悄无声息地降临在人间——正当那位叔叔向前冲的那一刻,一辆小汽车从侧面冲了出来。只听“轰”的一声……妈妈以最快的速度遮住了我的双眼。

当我颤抖地张开双眼时,眼前的一幕让我触目惊心:那辆崭新的电动车早已支离破碎,洁白的头盔已经肢体分离,那年轻的叔叔被撞飞到几米之外,鲜血汩汩流出……这惨不忍睹的情形,吓得我脸色煞白。“哎,如果他能听人一声劝,怎么会……”“是呀,如果他能按奈住那颗急躁之心,怎么会有这悲惨的结局?”“真是可怜,他还这么年轻,就这样离开了人世,这叫他的父母该怎么活下去?”旁边的人们纷纷议论着。我不明白这是对那叔叔的责备,还是惋惜。

其实,行走时的一次走神,过马路时的一次侥幸,开车时的一次违章,都会使一个生命转瞬即逝。因为飞旋的车轮就是这样无情地吞噬着行人的生命。曾经看过这样一则报道:“我国每六分钟就会有一人死于车轮下”,这绝对不是危言耸听。看,短短的几秒钟,死神就掠去了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更何况几分钟呢!

我想,如果我们能停下在道路上玩耍的脚步,如果我们能自觉抵御翻越栅栏的冲动,如果我们能抵挡宽阔大道的诱惑,自觉走人行道,如果我们能按捺住自己那颗急躁的心,如果……那么,又会有多少人能逃离死亡的手掌心呢?

同学们,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惨痛的事实一次又一次给我们敲响了警钟。让我们文明出行,与悲剧挥手告别,为营造良好的交通运行环境的构筑添砖加瓦,为和谐社会交通安全的建设撑起一片蓝天吧!

(指导教师 傅桔红)

生命如此宝贵!小作者选择了身边发生的真实事件,向人们呈现了一幅交通警示图。小作者对交通事故场景的描述,用词准确,描述细致,仿佛使人身临其境。文中有叙述,有议论,末两段点明中心,其中排比句的运用,感情诚恳真挚,表达了对生命的惋惜之情和对注意人身安全、文明出行的提醒与警示,耐人寻味。文中对细节的刻画可圈可点,是文章成功的基础。

“文明旅游,绿色出行”倡议书 篇4

文明旅游公约

重安全,讲礼仪;

不喧哗,杜陋习;

守良俗,明事理;

爱环境,护古迹;

文明行,最得体。

2019年旅游旺季来临之际,为创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多伦县文旅局向您发出如下倡议:

维护环境卫生、遵守公共秩序

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不在禁烟场所吸烟;

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保护生态环境、文物古迹

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捉、投打、乱喂动物;

不在文物古迹上涂刻,不攀爬触摸文物,拍照摄像遵守规定。

爱惜公共设施、尊重他人权利

1.不污损客房用品,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2.不强行和外宾合影,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尊重各民族宗教习俗。

讲究以礼待人、提倡健康娱乐

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抵制封建迷信活动,拒绝黄、赌、毒。

下一步多伦县文旅局将按照相关文件要求旅行社、景点、景区等涉旅企业对外来旅游团队、自驾游客进行宣传,“保护草原 珍爱草原”做文明旅游者、保护者。维护环境卫生,保护生态环境,文物古迹、公共设施。营造文明和谐的旅游环境。

旅行给生活带来美好

每一个目的地都是惊喜

在感受快乐的同时

让我们一起文明出游

对目的地负责——

除了记忆什么都别带走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5

保护水环境,节约水资源。

出游讲礼仪,入乡要随俗。

一花一木皆是景,一言一行要文明。

美景供人欣赏,美德让人敬仰。

文明与山水同在,和谐与风景共存。

选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文明游天下,快乐你我他。

带着文明旅行,拎着欢乐回家。

环境与人类共存,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

带回国外美好印象,留下国人文明形象。

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请把您的垃圾带走,请将您的美德留下。

出国旅游,文明相伴。

我出行,我文明,我旅游,我快乐。

酸雨是地球万物的共同敌人。

多看美景,不刻美名。

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

勿忘礼仪之邦,牢记中国形象。

建设美丽的边疆,爱护我们的家园。

购买尾气排放达标的汽车。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6

22、生命只有一次,平安伴君一生。

23、文明在您心中,安全在您手中。

24、开文明车,走文明路,做文明人。

25、交通安全进万家,出入平安你我他。

26、十字路口易闯祸,一慢二看三通过。

27、人好路好出行好,你行我行大家行。

28、知荣明耻崇尚文明,守法礼让平安出行。

29、路好,车好,文明;快行,慢行,安全才行。

30、交通文明两相连,大众安全一线牵

31、文明入心,德行致远。

32、文明在你手中,安全在你脚下。

33、文明在您心中,安全在您手中。

34、文明在心中,平安在手中。

35、文明足下每一步,畅通亚运每一路。

36、我礼让,我遵章,我平安。

37、细节彰显大爱,文明源于点滴。

38、相逢是缘份,会车皆有礼。

39、心头常亮红绿灯,文明交通伴我行。

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旅游发展探讨 篇7

(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

生态, 指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相互关系所存在的自然状态。文明作为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综合表现形式, 集中体现了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的成果, 涵盖了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相互关系, 体现着社会进步状态。生态文明取义于生态概念所描绘的生物之间及其与非生物之间所依存的关系状态, 强调人类社会的文明应该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相互作用过程中遵循和谐发展、共生共荣这一客观规律, 最终才能实现全面发展、持续繁荣的一种思想意识形态与精神成果。

生态文明是个动态概念, 也是个时代概念。人类社会文明从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发展到现代的生态文明, 对自然的态度经历了完全依赖———敬畏———改造———敬重, 发展到今天, 伴随科技发展而来的自然灾害频发、污染日益严重、能源危机等社会问题引发人们对人与环境之间发展关系的多方位、多层次反思, 提出人类社会必须承认自然的权利, 尊重爱护自然并与之形成利益共同体。生态文明是一种新的文明形式, 集中体现了当代人在不同层面和角度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处理与自然关系所付出的全部努力和取得的全部成果, 既从思想意识、国家制度和政策及法律法规等方面体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生态安全的维护, 也从科学技术发展和社会实际行动等方面展示人类社会对生态平衡的维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探索。

(二) 生态旅游的内涵

“生态旅游”一词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克特于1965年提出, 1983年, 墨西哥人豪·谢贝洛斯·拉斯喀瑞在文章中首次使用。在旅游相关研究文献中, 关于生态旅游的不同定义有140余种, 研究呈现多视角,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学科背景对其概念、含义进行不同解读, 目前没有公认的统一的概念, 精确含义缺乏一致见解, 但共识认为生态旅游是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生态旅游的概念包含三个层面:一是科学的旅游发展观, 旅游资源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合理开发, 尊重生态环境, 合理利用, 关注旅游发展对资源和环境及生物多样性可能带来的冲击, 开展负责任的旅游活动, 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二是生态旅游是一种强调社区参与并对地方发展带来福音的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产品;尊重社区经济发展, 既提供给旅游者当地社区保存完好的特有社会人文、风俗人情保真实体验, 又尽可能避免外来文化对其造成的冲击, 同时强调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要求旅游发展能对社区做出贡献,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并重;三是生态旅游时刻体现对“人”的关怀, 关注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旅游企业经济持续发展, 强调社区参与促进当地居民生活质量的改善, 引领旅游者获得满意旅游体验。

二、生态文明与生态旅游的关系

(一) 基于生态旅游产生原因视角

伴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人类却面临着生活环境质量下降的威胁, 许多旅游区也不同程度地遭受到污染和破坏。因此, 迫切需要寻求新的解决办法使旅游业的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基于寻求解决传统大众旅游形式存在的弊病条件下, 在市场需求拉动的外部原因以及行业内部寻求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促使下, 人们不断的寻找一种更有生命力、更负责任的旅游发展替代模式, 来保证旅游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与完善取决于社会文明发展状况。人类在面临生态危机的社会背景下反思传统发展观念提出了生态文明, 是人类社会理性的选择, 其本质特征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利益共同体, 实现可持续发展。践行生态文明并不是单纯的保护生态环境迟缓经济发展, 而是要通过有效途径合理高效利用自然资源为经济建设服务, 在保持生态平衡基础上优化和改善环境,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实现经济与生态、经济建设和生态建设的统一。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的旅游发展模式, 既可以通过控制开发强度、限制旅游容量、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等多种渠道和方式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又可以借助于旅游景观资源和文化的完整性的保护平衡经济利益, 实现代际之间的文化传承和利益同享。

(二) 生态旅游的功能角度分析

根据目前相关研究发现:生态旅游主要具有观光游览, 环境保护,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和环境教育四大功能。生态旅游虽然强调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但作为一种旅游产品, 必须具备观光游览的市场特征, 同时突出生态特性设计, 使旅游者既能获得一定旅游体验又不对旅游资源与环境造成破坏或产生不可逆影响。同时, 保护一直是生态旅游发展和研究的关键要素, 只有充分发挥其对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功能, 生态旅游才能真正符合生态文明之要求, 成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社区参与一方面使社区居民通过参与旅游发展获得经济收益, 改变资源利用方式, 避免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的因生存压力而对当地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 社区良好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对旅游者具有较强吸引力, 既丰富了旅游产品内涵又有利于传统文化和民族习俗的保护和传承, 促进社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其关注环境, 倡导在旅游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提高旅游者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责任感, 促进生态旅游快速发展, 谋求旅游产品在资源和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取得平衡。

从生态文明的结构层次上看, 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等构成生态文明的深层结构, 体现生态文明的本质生命力, 是一种文明形态区别于另一种文明形态的质的规定性。生态意识作为生态文明的精神依托是基于生态价值的角度根据社会与自然的具体可能性提出的解决二者关系中所有问题的观点、理论和情感总和, 是人类对其与自然关系变化反思和理性升华;道德作为一种对社会现象进行评价, 平衡人与人、人与社会各种关系及对自我进行教导和行动引导作用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引用至自然生态领域之后即为生态道德, 也就是人类社会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过程中应该形成一种信念, 维护自然的权益, 用道德规范约束和调整人类对自然所采取的行为。文化是人的发展和本质的具体体现, 植入生态价值观意味着新的文化产生, 也是人类从统治自然到和谐共存的新的存在方式的过渡。生态旅游的发展依赖于资源本身和人, 生态意识、生态道德、生态文化是生态旅游业发展过程处理人与环境问题的理性选择, 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深层动力和智力资源在旅游业的具体实践。

三、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生态旅游关注环境和保护资源被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选择, 但其在发展过程中尤其是具体实践上依然带一些环境问题, 根据目前我国相关理论研究发现, 生态旅游研究理论日趋成熟, 研究在不同领域均取得一定成果, 理论意义的生态旅游发展是旅游业顺应生态文明建设最佳发展方式, 但生态旅游具体实施中因各方利益关系及理论实践性问题依然存在一些环境问题:首先是污染问题, 旅游景区的大气、水体和垃圾污染依然普遍;其次是旅游景区环境容量在旅游旺季超载, 同时游客基本集中在部分知名景点也容易带来环境压力;以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因追逐经济效益和保护意识及相关监管、惩罚措施欠缺或力度不够, 部分景区生物多样性欠缺保护甚至遭到破坏;同时存在景观破坏和视觉污染、自然遗迹破坏、非生态景点的污染与破坏等问题。

四、生态文明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一) 生态文明教育促进生态旅游发展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思想观念体系指引现实社会中人的行为方式, 贯穿于整个社会行为过程, 生态文明作为人类物质和精神文化成果的体现, 其践行主体是人。目前, 我国旅游消费者, 社区居民, 旅游企业开发、经营及管理者生态意识和环境消费控制力较弱, 生态环保意愿较高但实际行动能力不强, 因此, 必须全社会动员和多部门行动, 通过公众化和常态化教育营造社会生态文化氛围、提高全民生态意识和树立生态道德观, 借助相关培训提高生态旅游具体参与与实践者的素质, 培育生态旅游者和培养生态旅游从业人员;发挥政府管理部门组织宣传和教育功能, 树立科学的生态发展观和“生态优先”的生态旅游发展价值取向。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环境意识和普及生态知识, 有利于协助解决区域问题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保证生态旅游活动的正常开展。

(二) 科学规划, 注重平衡旅游地开发与保护

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态文明的自然属性, 现代经济社会运行与发展必须切实转移到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的轨道上来, 使人、社会与自然重新成为有机统一体, 实现生态环境与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生态旅游发展依托于资源。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 以生态文明的和谐与持续发展观作为指导思想, 充分认识旅游资源和环境的未来状况, 寻求有利于旅游景区开发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平衡点, 生态旅游规划必须要走“保护———开发———发展———保护———发展”的生态与经济双向良性循环的路子, 同时对旅游景区各子系统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积极正确的分析, 放眼未来, 景区规划不仅要服务于满足当下生态旅游市场的需求, 还要兼顾旅游地环境的长远保护与永续利用, 对于任何形式的有损生态环境的开发行动给予坚决制止。

(三) 加强制度建设, 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保障体系与政策

生态文明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要求和新的思路。生态物质文明、生态行为文明、生态制度文明等构成生态文明的表层结构, 是生态文明主体直接感受、认知、评价的表层性因素, 具有量的规定性。生态制度文明强调以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为中心, 是调整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制度规范的总称。生态文明是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环境资源保护得以实施的制度保证, 是真正实现保护———开发利用———保护的积极成果。现阶段, 我国生态旅游资源开发以及经营过程比较混乱, 因此, 急需围绕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所涉及的任何利益主体建立健全相关法律保障体系与政策。如建立和完善生态旅游资源的产权制度、生态旅游资源开发监管制度、环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生态旅游开发中利益分配制度等, 以及政府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另外, 需要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旅游者行为做出规制。

五、结语

生态文明与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生态文明是旅游业实现和谐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建设生态文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生态旅游发展完善必须处理好旅游资源开发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 严格按照生态规律办事, 不仅实现“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还要通过旅游开发进一步优化生态环境、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获取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形成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理论对生态旅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和社会引导作用。以生态文明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理念作为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改变单纯经济利益的追逐, 以保护资源环境良性循环为基础, 着眼长期发展, 谋求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益最大化, 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建设生态文明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生态旅游应时代发展之需, 践行生态文明背景下旅游业发展方向。在辨析生态文明和生态旅游内涵基础上探讨二者的关系, 结合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分析生态文明对生态旅游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旅游

参考文献

[1]俞可平.科学发展观与生态文明[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005 (04) .

[2]张首先.生态文明:内涵、结构及基本特性[J].环境教育, 2010 (01) .

[3]段文霞, 肖猛, 李光跃, 陈放.生态旅游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及防治对策研究[J].四川环境, 2004 (01) .

[4]孙道玮, 俞穆清, 陈田, 田卫, 王宏.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以净月潭国家森林公园为例[J].东北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 2002 (01) .

[5]刘思华.刘思华选集[M].广西人民出版社, 2000.

文明旅游,从你我开始 篇8

请牢记,清奇俊秀的美景不是你的“垃圾天地”。不少不文明的游客喜欢在旅游胜地乱丢垃圾,破坏了美好的自然风光。出游初衷是想放松、散心,却遇上了满是垃圾的风景,你会怎么想?是不是在埋怨这乱丢垃圾的人儿?是不是在为这原本秀丽的景色而感到可惜?或许你随手丢掉的一个易拉罐、一个塑料袋,都会成为破坏这山清水秀的导火线。不要侥幸存着“我就乱丢一个”这种想法,如果人人都乱丢一个垃圾,那我们的大好河山岂不是成了洋溢着酸臭味的“垃圾城堡”?

请牢记,巍峨壮丽的风景不是你的“书法小台”。我们走进某些该要保持恭敬的圣地,应该怀着严肃的心情去参观、去欣赏。有些调皮的游客总喜欢在柱子上留下自己“完美”的笔记:“XXX到此一游”、“X年X月X日,我来到了这里”等,这些行为可见你的内涵与素质。我想,作为一个文明游客,我们应该保持中华民族的文雅与礼貌,而不是给其他国家留下浮躁无礼的印象。明亮的大堂,本该是静肃、庄严的,不要被你看似无意的“书法”形象尽毁!

文明,小至个人行为,大至国家形象。文明旅游体现了个人的素养、国家形象以及国际社会的认同感。众所周知,我们伟大的祖国是辉煌的文明古国!所以,我在这里提倡大家:文明旅游,文明出行,做一个文明人该做的事,做一个文明的中国人!

指导老师:韩 璐

文明交通、安全出行 篇9

1、机动车驾驶人交通安全行为规范 驾驶机动车,须在划分的机动车道内行驶,不得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专用车道行驶。(1)驾驶机动车,须在划分的机动车道内行驶,不得占用非机动车道、人行道和专用车道行驶。驾驶机动车,应当按照交通警察指挥通行。(2)驾驶机动车,应当按照交通警察指挥通行。驾驶机动车,应当按照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通行。(3)驾驶机动车,应当按照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通行。驾驶机动车在没有交通信号和交通警察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4)驾驶机动车在没有交通信号和交通警察的道路上,应当在确保安全,畅通的原则下通行。驾驶机动车在叉路口,应当减速慢行,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先行。(5)驾驶机动车在叉路口,应当减速慢行,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先行。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慢行,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6)驾驶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慢行,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 应当避让。(7)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驾驶机动车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应当停车等候,依次行驶。不得进入非机动车道、人行道行驶,不得穿插等候车辆,(8)驾驶机动车遇前方车辆停车排队等候或缓慢行驶时,应当停车等候,依次行驶。不得进入非机动车道、人

行道行驶,不得穿插等候车辆,不得呜喇叭催促车辆、行人。不得呜喇叭催促车辆、行人。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严禁强超硬会,闯禁行路线,不得随意在道路上转弯、掉头、变更道。(9)驾驶机动车在道路上严禁强超硬会,闯禁行路线,不得随意在道路上转弯、掉头、变更道。10)驾驶机动车不得在非机动车道、人行便道和没有设置停车泊位的道路上等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地方停放车辆。(10)驾驶机动车不得在非机动车道、人行便道和没有设置停车泊位的道路上等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的地方停放车辆。11)驾驶摩托车应当按照规定戴安全头盔。(11)驾驶摩托车应当按照规定戴安全头盔。

2、骑自行车交通安全行为规范 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须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非机动车道的 要在道路右侧行驶。车道的,(1)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须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没有非机动车道的,要在道路右侧行驶。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须按照道路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警察指挥道行。(2)骑自行车上道路行驶须按照道路交通信号,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警察指挥道行。骑自行车通过路口遇红灯信号时,须下车在停车线外等候绿灯放行,依次行驶。(3)骑自行车通过路口遇红灯信号时,须下车在停车线外等候绿灯放行,依次行驶。骑自行车不得在人行道、人行横道上骑行,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时,要下车推行。不准在非机车道内骑自行车逆向行驶。(4)骑自行车不得在人行道、人行横道上骑行,在路段上横过机动车道时,要下车推行。不准在非机车道内骑自行车逆向行驶。骑自行车在通过有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时,须推车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通过。(5)骑自行车在通过有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时,须推车从人行横道或者行人过街设施通过。骑自行车转弯时,要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不准攀扶车辆、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6)骑自行车转弯时,要减速慢行,伸手示意,不得突然猛拐。不准攀扶车辆、扶身并行,互相追逐或者曲折竞驶。骑自行车在道路上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 不得违反规定载人、载物。道路上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7)骑自行车在道路上不得双手离把或者手中持物,不得违反规定载人、载物。骑自行车不得违反规定进入机动车道或者专用车道内行驶,不得在道路上与机动车、行人争道抢行。(8)骑自行车不得违反规定进入机动车道或者专用车道内行驶,不得在道路上与机动车、行人争道抢行。(9)自行车须在规定地点停放,

在未设停车场的地点停放非机动车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自行车须在规定地点停放,在未设停车场的地点停放非机动车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正常通行。行人交通安全行为规范。

3、行人交通安全行为规范。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1)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

(2)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行走。行人应当按照交通信号、交通标志线和交通警察的指挥行走。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时,应当快速行走,并走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3)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时,应当快速行走,并走人行横道和过街设施。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段横过道路时 应当确认安全后通过。(4)行人在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段横过道路时,应当确认安全后通过。行人不得在车行道内行走、斜穿、猛跑、停留、坐卧、嬉闹。(5)行人不得在车行道内行走、斜穿、猛跑、停留、坐卧、嬉闹。行人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6)行人不得在机动车道上拦乘机动车。行人不得在机动车行道内兜售,发送物品,索要财物。(7)行人不得在机动车行道内兜售,发送物品,索要财物。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8)行人不得跨越、倚坐道路隔离设施。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9)行人不得在道路上使用滑板、旱冰鞋等滑行工具。10)行人不得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抛物击车等妨碍其他车辆、行人正常通行。(10)行人不得在道路上扒车、追车、强行拦车、抛物击车等妨碍其他车辆、行人正常通行。

文明出行标语 篇10

1.文明出行,快乐随行。

2.你让我让,道路通畅;你挤我挤,损人害己。3.文明在心中,平安在手中。4.亲情公交车,文明大家庭。5.红绿灯下见文明,黄白线间现公德。6.斑马线旁礼让人,文明新风拂汶城。7.开车抢道不文明,礼让三先好通行。8.让出的是座位,得到的是尊重。9.与文明同行,为安全点赞。

10.市区开车不鸣喇叭,文明驾驶确保安全。11.文明出行,有序行车。

12.安全驾驶,文明礼让,珍爱生命,人人有责。13.多一份谦让,少一份拥堵。14.不乱停,不乱放,人人心情都舒畅。15.我排队、我礼让、我文明、我快乐。16.文明真善美,和谐人车路,平安新汶上。17.你让我让,心畅路畅。18.小小斑马线,谦让理当先。

19.车让人,让出文明;人让车,让出安全。20.红灯停,绿灯行,斑马线上人先行。21.文明每一步,安全每一天。22.斑马线前停一停,安全文明伴我行。23.文明驾车,文明乘车,文明出行。24.做交通守纪之人,兴文明礼让之风。25.心头常亮红绿灯,文明交通伴我行。26.斑马线前车让人,文明点亮汶上城。27.敞开文明的窗口,展现流动的风景。28.文明礼让每一步,安全出行每一天。29.文明礼让,畅行天下。

文明旅游,始于心践于行 篇11

导致旅游过程中的不文明行为是有复杂原因和长期的行为习惯等,总体而言,其一是文明旅游出行的宣传教育还不到位,游客对目的地的情况不甚了解;再者是游客的旅游素养还需要提高,客观存在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三是文化生活上的差异无意之中伤害当地的居民感受等。文明旅游的主体是游客,真正提高文明旅游素质也在游客,做一个合格的旅游者是文明旅游的关键。

多一点尊重,做文明旅游的守护者。由于文化差异导致不尊重当地风俗的事情时有发生,游客到异域他乡时应当尊重当地的历史、文化和宗教,应当尊重当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应当尊重当地的人民、种族和体制,即所谓“入国问禁,入乡随俗”。

多一点学习,做文明旅游的文化者。旅游本身就是学习和知识积累的过程,通过旅游亲身体验风土人情、感受异域文化,可以增加生活的磨练,可以增长阅历和见识,2500多年前孔子周游列国治学精神是我们的榜样,通过旅游成为一名文化行者传播友谊。

多一点约束,做文明旅游的遵纪者。在现阶段要让文明旅游成为习惯还有惩罚机制。2015年国家旅游局出台《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并在当年5月公布首批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名单,表明国家旅游局在不文明旅游现象上直面问题大胆探索,积极有为引导文明行为,用制度约束旅游行为,做一个旅游遵纪者。

多一点自律,做文明旅游的引导者。文明旅游跟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关系,那么就必须依赖于全民文明意识的养成,就是人人都有知耻之心,人人都有敬畏之心,人人都有尊重之心。只有全民的文化素养、文明素质整体提高,文明旅游的环境自然就形成了。

多一点行动,做文明旅游的践行者。文明旅游重在践行,必须认识到不文明行为的改变,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从每个人做起。只有每个人都从我做起,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要爱护每一株树木,珍惜每一片净土,捡起每一袋垃圾,遵守每一次出行的纪律,尊重每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旅游的提升才能成为可能。

近年来,国家旅游局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倡导游客和导游共同来推进文明旅游的发展,营造正面的社会舆论氛围和道德自律环境。旅游主管部门的主动作为、勇挑重担在一定程度上扭转前些年旅游不文明恶性事件频发的局面,推动了我国文明旅游总体趋势的向好发展。文明旅游最终要依靠游客的自觉,只有使每个游客都将文明旅游始于心践于行,文明旅游的美好明天才越来越近。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12

1“旅游美学”课堂教学融入生态文明观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生活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也面临着由于对自然环境的盲目开发导致的一系列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这跟人类缺乏生态文明意识有着重要的关系。教育是培养生态文明观的重要途径,目前,国内很多高校没有单独开设类似的课程,因此利用课程教学向学生渗透生态文明意识有很直接、很现实的效应。

“旅游美学”是一门应用美学,实用性很强。旅游审美从旅游产品的设计开发到旅游者的旅游体验贯穿旅游活动的始终。将生态文明意识融入旅游美学的课程教学中不仅能影响大学生的行为规范,形成良好的生态观,而且大学生还会将这种生态文明意识带到旅游产品的规划设计中,从而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

利用“旅游美学”课程教育这个渠道,适时、适量、适度地渗透生态文明教育,有利于提升和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同时还能丰富旅游美学课堂内容。

1.1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教育和影响学生的角度来说,把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旅游美学”课程教学中有利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生态文明教育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类的利益追求要符合自然界的发展规律,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旅游美学”课程引导大学生在行为上要自觉承担起对自然环境的责任,有利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健全。其次,生态文明教育要求大学生从整体性视野来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把人对自然的利用纳入到可持续发展的范围内,倡导生态责任和生态行为准则,这对于加强大学生行为规范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由此,“旅游美学”课程教学中渗透生态文明观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消费观、生态观,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1.2 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旅游美学”实践性很强,主要目的是培养旅游从业人员。生态文明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并通过自身的行为,促进实现这些关系的协调和谐。将生态文明观融入到“旅游美学”课程中能够引导学生培养健康的审美观,良好的生态观,进而培养学生作为旅游者本身发现美、欣赏美;作为旅游中介者(导游、旅游业服务人员)传递美;作为旅游开发者开发美的能力。因此,“旅游美学”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观无疑有利于大学生全面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1.3 丰富旅游美学课程内容

在“旅游美学”课程中融入生态文明观,丰富了“旅游美学”课程内容,活跃了课堂气氛,提高了学生学习课程的积极性。课堂教学中本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把生态文明的理念融入到旅游景区的设计、管理中,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真正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旅游美学”课堂教学中融入生态文明观的途径

2.1 注重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利用已有的案例作为个案让学生分析和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案例教学大量地被引入“旅游美学”课堂。在本课程中可引入一些有关生态环境经典的或新闻热点案例进行讲授、讨论,使学生更能深刻体会不文明的消费行为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培养学生对人类自身生存环境的高度关切,使学生了解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培养学生对保护环境的高度危机感和责任感,从而形成正确的生态文明观,并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进而影响他人的行为模式。

2.2 重视实践教学

“旅游美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理论知识都需要在实践中得以理解和消化。因此,要在旅游美学实践课程中使大学生加深对生态环境现状的了解,对生态文明理论知识的理解,并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理念,让学生认识到不良的消费模式及行为模式对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态环境的严重影响,培养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生态文明观,促进大学生养成符合生态文明的消费模式及行为模式。

2.3 积极运用多媒体技术

“旅游美学”课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理论很抽象,传统的课堂讲授很难让学生理解,而且,将生态文明观渗透到本课程中,仅靠传统的讲授只能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的理解停留在想象的层面。而现代多媒体技术能够直观、具体、形象地表达这些内容,加深学生理解抽象的内容并增强对生态文明观的感性认识,同时提高了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兴趣,也加强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

3 结论

将生态文明观有机地融入专业教育中,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每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义务。而“旅游美学”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结合较强的课程,在“旅游美学”课程中渗透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优势,而如何在此课程中更好地渗透生态文明观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参考文献

[1]乔修业.旅游美学[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3.

[2]庄志民.旅游美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0.

[3]王家洪.对旅游美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建议[J].职教论坛,2004(10):8.

[4]国家环境保护局世纪议程[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3:297.

文明出行总结 篇13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明交通意识,提高文明交通素质。我校开展了“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交通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广泛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横幅、晨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校园舆论阵地,在全校师生中广泛进行了文明交通行动宣传教育活动。

(二)开展了“文明交通志愿者示范岗”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在我校周边策划选择文明交通志愿者示范岗,并以示范岗为载体,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出行劝导、安全出行提示、交通秩序维护等活动。

(三)组织开展了“文明排队日”活动。组织志愿者担任“文明引导员”,在学校周边的重要路口开展“文明排队日活动”,引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四)利用学校板报、宣传栏刊登交通安全常识,公布不文明和违法交通行为。

(五)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沟通衔接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将交通安全教育拓展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二、活动特点

(一)认识到位,组织领导得力。学校领导高度重视,把这项活动作为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发展的生动实践,作为提升师生文明素质的重要举措来抓。各班级按照学校统 为了增强学生的文明交通意识,提高文明交通素质。我校开展了“关爱生命、文明出行”交通系列活动,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总结如下。

一、活动开展情况

(一)广泛开展了文明交通行动宣传教育活动。充分利用横幅、晨会、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校园舆论阵地,在全校师生中广泛进行了文明交通行动宣传教育活动。

(二)开展了“文明交通志愿者示范岗”活动。以学生为主体,组织志愿者服务队,在我校周边策划选择文明交通志愿者示范岗,并以示范岗为载体,开展了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出行劝导、安全出行提示、交通秩序维护等活动。

(三)组织开展了“文明排队日”活动。组织志愿者担任“文明引导员”,在学校周边的重要路口开展“文明排队日活动”,引导过往行人和车辆。

(四)利用学校板报、宣传栏刊登交通安全常识,公布不文明和违法交通行为。

(五)积极探索学校与家庭、社会相互沟通衔接的交通安全教育机制,将交通安全教育拓展到家庭、辐射到社会。

二、活动特点

文明出行,幸福相随 篇14

我叫吕胜,今天能参加这次演讲比赛,能和在座的叔叔、阿姨、小朋友们一起关注交通安全问题,一起为文明交通尽一份心,出一份力,我感到非常自豪。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文明出行,幸福相随》。我给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邻居张阿姨家有个女孩叫王一楠,她聪明乖巧,漂亮可人,三岁起妈妈就送她学舞蹈,大家都叫她“小天鹅”。去年六月的一个星期天,年仅6岁的一楠和母亲从人行道上走过。为了扔一根雪糕棒,她蹦蹦跳跳地跑向马路对面的垃圾箱。谁知,她刚跑到马路中央,不幸就降临了。伴着刺耳的刹车声,所有的人都本能地闭上了双眼......再睁开时,却只见一楠轻盈而瘦小的身躯,像一道凄美的弧线从空中划过,跌落在鲜红的血泊里,身边还有一根没来得及扔出去的雪糕棒......母亲大叫一声“孩子„„”便发狂地冲上前来,抱起女儿带着体温的尸体,当场昏了过去。从那以后,邻居张阿姨疯了,她每天都会在这条街道上捡垃圾,以至于人们都不忍心把一丁点杂物扔在地上;捡不到垃圾时,她就蹲在路旁,呆呆地望着马路中央......交通事故让一幕幕惨剧不断地在我们身边上演着。那位因车祸失去双腿的篮球女孩儿;那位因扑救学生而血染车轮的可爱老师;那群在马路上跑操,却再也不能回到校园读书的同龄人„„有多少鲜活的生命流星般的消逝,有多少纯真的梦想残酷的破灭,又有多少美好的未来变成凄凉的泡影!

叔叔阿姨,小朋友们,你们是否也认识到了安全的重要性?现在,我们的党中央、国务院,都很重视交通安全,尤其交警队的叔叔阿姨们,一年四季,风雨无阻。城市、乡村、幼儿园、学校,到处是他们忙碌的身影。为了使我们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叔叔阿姨们不辞辛苦,贴标语、发资料、办展览、做报告,极大地减少了交通安全隐患。借此机会,我也想代表所有的少先队员向你们——交警叔叔、阿姨们说一声:“你们辛苦了,谢谢你们!”向你们敬一个崇高的队礼!(敬礼)

文明旅游文明出行 篇15

关键词:生态文明,可持续旅游,生态旅游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们越来越注意到与生态坏境和谐并存、和谐发展的重要性, 这标志着当代工业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过渡。长久以来, 人类不断的创新一方面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另一方面导致了世界范围内资源日益匮乏, 因此, 生态系统的和谐转向失衡。同时, 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受到了严重制约。直到20世纪80年代, 一股以“保护环境、崇尚自然”为宗旨的绿色浪潮快速从全球范围内掀起。

一、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

人类关于社会发展及其对环境的影响问题的探讨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1972年, 罗马俱乐部出版《增长的极限》一书。1987年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 首次指出了以可持续发展原则来迎接人类面临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的挑战。它首次赋予可持续发展完整的含义:“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的发展”。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可持续发展依靠着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保证续代的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不同于与传统的农业和工业文明, 它追求了一种全新的文明: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精神动力。

二、生态文明视角下的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指满足当代人旅游需求的同时, 不损害人类后代为满足其旅游需求而进行的旅游开发。传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既依赖于环境, 同时也在破坏着环境;而现代的可持续发展旅游既保证了满足旅游者旅游需求, 同时还保护景点的旅游资源, 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是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强调保护是基于‘可持续发展’这一目标, ‘保护’, 是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措施, 保护的对象是指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即生态旅游资源、生态旅游环境和当地社区的利益不受损害”。这就满足了以上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所提出的要求, 同时也符合生态文明的内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生态旅游”。

三、生态旅游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国际自然保护联盟 (IUCN) 特别顾问、墨西哥旅游学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 (H.Ceballos Lascurain) 1983年首次定义了“生态旅游”的概念, 把生态文明的概念应用到旅游业中。从他的定义中给出了生态旅游的两个基本特点:旅游对象是自然生态环境, 同时旅游方式不对自然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我国在生态旅游概念被正式推广之后不久, 就很快的引入这一全新的旅游形式, 并在全国依托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和后来出现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来开发。截止2007年底, 我国共有各类自然保护区2531个, 总面积15188万公顷。其中,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03个, 世界文化自然遗产35处, 国家级风景名胜区187个, 国家森林公园660个, 国家地质公园138个, 为在我国进一步更好的开展生态旅游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按照指标体系建构的原则, 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 (GB/T 18972—2003) 》提出针对目标评价地区的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 包括环境、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指标。

通过专家咨询, 问卷设计统计结果分析对建立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 在该指标体系的基础上,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对结果进行汇总, 然后计算相对权重值。采用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法建立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评估模型:

其中, A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分值;Bi为第i个单项指标的权重;Cj为第j个指标层内指标的权重;Dh为第h个准则层内指标的权重;n为要素层内的指标个数, m为指标层内的指标个数, p为准则层内的指标个数。

五、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程度评价标准

根据上述评估模型, 可以计算出被评估区域的评估得分, 科学的使用评估得分为在景点所在地区开发生态旅游项目决策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若每个单项指标的满分分值都以百分计算, 下表中则给出了所得分值结果与当前关注的景点所处在的可持续发展阶段之间的对应关系。

我国有大量的生态旅游资源, 尤其是在西部欠发达地区。而目前生态旅游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 其在增强景点所在地经济实力、提高旅游者生态意识的方面的作用都得到了国际上的公认。因此, 应推广在科学分析、合理布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旅游建设, 以生态旅游为契机, 大力在旅游者甚至是全国公民中开展环保、生态教育, 提高国民素质。

生态旅游是截止目前为止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富成效的一种发展模式, 生态旅游的开展才能有力的、良性的刺激当地经济的发展, 反过来进一步更好的建设和保护景点自身。国家旅游局已确定2009年为“生态旅游年”, 在我国已建立的生态旅游景点将面临一次大规模的检阅。而在今后的生态旅游景点规划中, 希望我们所提出的评价体系指标能对相关部门的决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郭来喜:中国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基石[J].地理科学进展, 1997年16期p1~10

[2]王家骏:关于“生态旅游”概念的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2第1期p105~106

上一篇:纪检监察报告下一篇:亲子手工相框活动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