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质量强国

2024-08-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建设质量强国(推荐8篇)

建设质量强国 篇1

2013年05月21日08:36来源:中国质量报

本报讯(记者杨蕾)5月20日是第14个世界计量日。在国家质检总局举办的“5.20世界计量日”暨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主题活动上,6支由计量专家、计量工作者、新闻记者、学生志愿者、企业与消费者代表组成的计量出征团队正式出发,这标志着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的各项工作全面展开。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为活动致辞,副局长孙大伟宣布出征团队出发,党组成员陈钢出席活动。蒲长城在致辞中表示,经过建国几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我国计量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成为经济、社会、科技、民生各方面发展的重要支撑。计量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今年,国务院发布了《计量发展规划》,对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关键阶段的计量工作制定了目标,提出了要求。《计量发展规划》不仅是对计量工作的激励,也是建设质量强国的重要内容。今年我国“世界计量日”的主题为“计量与生活”,这显现了计量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计量如同空气,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每时每刻都离不开计量。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还要看到计量对科技、产业发展的基础作用,看到计量在解决能源、环境、健康、安全等问题中的保障作用。他要求,认真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作出计量应有的贡献。

活动现场举行了为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出征团队的授旗仪式,出征团队代表宣读了《共话贯彻计量发展规划·展望质量强国愿景——全国质检系统计量行动宣言》。由计量专家、计量工作者、新闻记者、学生志愿者、企业与消费者代表等组成的6支出征团队,将走进社区、街道、校园、实验室,走入百姓,深入民间,启动“计量生活行”、“能源计量行”、“计量校园行”、“计量科技行”、“计量维权行”和“计量宣传行”。他们将大力宣传《计量发展规划》,介绍我国计量发展现状,加强对计量违法行为的社会监督,提高计量的社会认知度和影响力。出席活动的领导还为新成立的6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授牌。这6个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覆盖了高科技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科技等重点领域,是《计量发展规划》要求的“构建国家产业计量测试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产业计量测试中心代表在发言中表示,将尽快完成产业计量测试中心的建设,早日为我国产业发展服务。

国际计量委员会委员、中国计量院副院长段宇宁宣读了国际计量局局长发来的贺信。活动现场还举行了《计量发展规划》赠书仪式,企业代表就如何贯彻落实《计量发展规划》发言。

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总局有关司局和直属挂靠单位负责人等参加了活动。****************************************************************************** 浅谈计量与质量

质量是中心,标准是依据,计量是基础。计量这个基础是为质量中心服务的,可以说没有先进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就没有先进的产品质量。

计量的含义可以理解为“是以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为目的 的测量,它涉及整个测量领域”。计量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计量管理是质量管理的一项重要基础。可以说一个产品质量稳定而不断提高的单位必然有一个完善、科学的计量检测体系作为可靠的基础保障。正确认识产品质量与计量的关系,努力夯实基础,做到计量工作有效、保障有利,达到控制提高产品质量的目的。

计量是产品质量控制保证产品质量的手段和方法。

作为产品质量首先是设计出来的,继而也是生产制造出来的,管理出来的,实验出来的,对于产品质量是通过检验用数据说话给予认定的。质量体系是由多个相互作用的要素所组成,但在质量的建设与运行中最重要的莫过于产品研制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它是从研制每个阶段到制成品的整个过程形成产品符合性质量的关键。产品质量检验过程的重要环节是测定,其中进行准确可靠的测定,就必须以计量技术为手段,通过严格的量值传递系统,保证各种测量器具在测量结果上的量值统一。在这个过程中,检验与计量交织在一起,是一个有机的动态过程,计量器具精度的高低,加工人员和检验人员计量水平的高低都会实际影响产品质量。实践证明,计量不仅可以评定产品质量,而且还可以对工序状态进行连续监控,为质量管理提供可靠数据。就其工作形式而言,计量不仅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而且是质量体系要素之一,也就是质量体系的一个子系统。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要求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机械化,自动化,首先就依据准确一致计量,产品降低成本,减小消耗,要提高产品质量,就要保证生产和经营中的计量测试手段齐全、准确,从而才能有效的进行经济核算,才能控制工序质量和产品质量。

计量工作是关于保证量值统一和准确的一项重要技术基础工。在质量管理中,从设计质量的验证到使用质量的考核,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计量工作,产品的每一个质量特性都存在着量值统一和测试方法的问题。没有计量这个技术基础,定量分析就没有依据。质量优劣值统一的条件下,利用测试技术、标准技术文件以及各种组织管理措施等,通过提供具有一定准确度的各种数据信息,为企业各项工作提供计量保证,她可以使企,事业的各项工作建立在可靠的客观数据基础上。

由于计量工作的特殊作用,从而确定了它是质量体系建设与运行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质量保证活动中一种控制产品研制过程和服务质量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计量体系是质量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质量的目的,计量是手段。没有统一准确的计量,就没有高质量的产品。通过计量检测为科研生产及时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用以控制、指导科研生产,使其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设计决定了产品的固有质量,所以对于科研生产使用全过程来说,首先要抓住研制过程的质量。在研制的个个阶段,都是用各阶段测得的数据来衡量方案是否可行,设计是否合理,各个部件是否合格,总体性能是否达到要求等,使之达到预定的质量要求。数据是靠仪器检测的,先进的测量仪器可以提高测量精度,从而进一步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可以说,没有先进

科学的计量检测手段,就没有先进的产品质量。

为了保证计量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达到确保军工型号产品质量的目的,我厂建立17套计量标准,量值传递系统,周期检定,计量检定人员及检定环境的考

文档冲亿季,好礼乐相随mini ipad移动硬盘拍立得百度书包

核等,这些都是计量保证工作,其目的是为了保证计量器具的量值统一、准确,检测出的数据准确可靠。最终目的是给质量工作提供准确可靠的检测数据,用以控制、指导科研生产。正确认识计量与质量的关系,支持本单位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运行,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来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不断提高产品质量。

加强计量管理,建立完善的计量检测体系来保证质量管理的有效运行。

****************************************************************************** 质检总局:《计量发展规划》为建设质量强

国固本强基

国家质检总局举办第三期“质检大讲堂” 2013年05月17日 17:52来源:中国经济网苏兰 王岩 孙莉

[字号 大 中 小]

中国经济网北京5月17日(记者苏兰 王岩 通讯员 孙莉)“国务院在3月2日发布《计量发展规划》,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次颁布的计量方面纲领性文件,具有里程碑意义。为进一步加快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支撑和保障,计量事业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自然与社会、法制与科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基础学科,是质量发展的基础,它关系着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5月16日,国家质检总局在京举行的第三期“质检大讲堂”暨第五次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活动上,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以上述话语做了开场白。

据介绍,这次以“《计量发展规划》引领中国计量科技基础研究”为主题的学习活动,是国家质检总局“5?20世界计量日”活动的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蒲长城主持会议并讲话,质检总局副局长梅克保、纪检组组长王炜、总检验师项玉章出席,国家认监委、国家标准委和总局机关全体干部,直属挂靠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参加了学习活动。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我国著名计量专家、计量院首席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天初,深入浅出、举出一个又一个计量在科学、经济以及保护人们身体健康应用中的计量案例,充分让人们了解到,计量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

李天初院士说,时间,我们生活中司空见惯的概念,它和计量的关系仅仅是几点几时几分的刻度吗?严格说,时间是一种间隔,起点和终点的间隔,中国时间经过中国专家的研创已经精准到1500万年不差一秒。国际计量局非常肯定我国计量发展的先进性。我们的北斗卫星定位系统是中国自主研发的。我国战略的高瞻远瞩令世界为之惊诧。为什么要自主研发,大家可以明白一个道理,最强的战胜者不是你让他感觉你比他强,而是让你的竞争对手连被打倒的欲望都没有„„„李天初,作为计量方面的专家,讲起课来,既严谨又深入浅出。

蒲长城最后总结说:“有人说:距离诺贝尔物理学奖最近的实验室是计量实验室。而在服务国计民生中,计量工作也无处不在.我们要充分利用全社会计量资源,夯实计量技术基础,逐步建立完善的计量技术

保障体系。要通过不断提高计量服务能力水平,为建设质量强国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推动国防建设、推动国家科技创新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天初院士的讲座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与会者的感受。一位年轻的干部说:“确实很解渴。我们搞质量工作的人,应该对计量基础性工作有更科学的认识,才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质监事业。”

一位中年女干部说:“我们是总局下属单位,今天来听讲座,虽然还有听不懂的内容,但还是很有收获,感觉像科普了一把„„„”.“2003年非典,热像仪应用于大面积快速筛选发热;2008年三鹿牌婴幼儿奶粉事件,液相色谱法快速检测乳制品;2008年北京奥运会,研制34种国家有证标准物质,确保食品无兴奋剂残留„„”李天初的讲座异彩纷呈,让我们了解了计量是基础的基础。一位听众说出了他的最大收获。

建设质量强国 篇2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部署和“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 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的发展要求, 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目标和道路, 为海洋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明确了工作方向和重心。

兴海强国, 质量先行

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做出的重要战略决策,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的道路。从我国的现实国情出发, 实现这一目标就是在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方面拥有强大综合实力, 把我国建成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上执法力量强大的国家。2012年国务院发布的《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明确指出:“质量发展是兴国之道、强国之策。质量反映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 是企业和产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既是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劳动者素质等因素的集成, 又是法治环境、文化教育和诚信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反映”。质量问题是关系海洋可持续发展、沿海地区人民切身利益和国家形象的战略问题, 海洋事业发展需要坚实的质量基础, 坚持以质取胜、以质兴海、以质强国是调整海洋经济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 是实现科学发展、增强综合国力的必然选择, 也是我国建设海洋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迫切需要。

夯实基础, 成效初显

海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是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主要包括海洋标准化、计量和质量监督管理。我国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起步较晚但发展较快, 尤其是近十年来, 在发展战略规划和制度建设、标准计量和质量三大业务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为海洋强国建设打下了较好的质量基础。

加强战略规划和法规制度建设, 改善质量发展环境。根据海洋事业发展的实际需要, 在国家层面上加强战略规划和顶层设计。“十一五”期间, 海洋标准、计量和质量工作多次被纳入《国家海洋事业发展规划》《国家标准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全国科技兴海发展规划》等国家重大规划, 编制了《全国海洋标准化“十二五”规划》, 于2012年4月由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海洋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 标志着海洋标准化规划已上升到战略层面;印发了《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海洋计量工作管理规定》《关于加强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的若干意见》《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质量监督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和指导性文件, 推动了海洋工作向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上述政策规划和规章制度的实施, 有效地提高了海洋工作者的标准化意识、计量意识和质量管理意识, 改善了质量发展环境。

海洋标准化业务体系不断完善, 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标准是质量技术监督管理的技术依据和准绳, 海洋标准化是贯彻落实海洋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的重要抓手, 为海洋综合管理、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资源开发等各项工作提供技术规则和技术支撑, 对海洋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具有规范、统一、支撑和保障作用。自2005年以来, 海洋标准化工作发展迅速, 海洋标准化业务体系日趋完善, 主要表现在:一是技术组织体系和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成立了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其6个分技术委员会, 委员超过了150人;二是标准化管理工作机制日益完善, 发布了《海洋标准化管理办法》《海洋标准计划项目立项审查程序规定》等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文件, 规范海洋标准立项、制修订和复审工作流程;三是标准制修订步伐加快, 工作领域不断拓展, 标准立项、制修订和技术审查力度明显加大, 发布实施了海洋国家标准63项和行业标准184项, 正在组织制修订海洋标准近300项;四是启动标准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了4个海洋行业分标准体系;此外, 还建立了标准审查专家库和标准信息查询系统, 统筹了地方海洋标准化工作, 加大了标准宣贯和培训力度等。海洋标准化工作的快速推进, 增强海洋工作者贯彻执行标准的能力和意识, 为海洋质量管理和监督工作打下基础、提供依据。

计量管理业务体系跨越发展, 保障海洋数据资料质量。计量是质量监督管理的手段和保证, 海洋计量管理工作以保证海洋仪器设备稳定可靠、海洋环境观 (监) 测数据资料量值准确为宗旨, 为海洋科学研究、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海洋防灾减灾以及海洋权益维护等工作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和协作纽带。近几年来, 我国在计量管理业务体系建设方面实现了跨越发展。在计量管理机构建设方面, 2008年, 国家海洋仪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由国家质检总局和国家认监委联合授权成立, 率先实现我国海洋领域国家质检中心“零”的突破;2012年5月, 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亚太区域海洋仪器检测评价中心在天津挂牌成立, 并被授权领导全球海洋仪器国际比对活动, 负责在未来五年内牵头、组织和协调全球海洋仪器的比对活动, 有力地提升了我国在全球海洋计量领域的影响力和地位, 为我国在未来全球统一的海洋质量控制体系制定中拥有重要话语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期, 全国海洋专用计量器具计量技术委员会已获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成立, 该技术委员会的成立有助于健全完善海洋特殊量值的计量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体系, 为海洋学量值传递体系的统一、海洋观 (监) 测检测数据的准确可靠提供组织和技术保障。在海洋计量检测能力方面, 我国已建立34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并在CTD、波浪浮标、验潮仪校准及盐度标准物质制备等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年均检定校准海洋仪器5000余台次, 并为全国海洋站提供免费检定服务, 确保海洋观 (监) 测仪器设备的准确可靠。在计量监督管理方面, 海洋领域已有63家实验室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 组织开展了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和计量比对活动, 有效地促进了实验室检测数据质量的提高;组织培训了全国万余人次海洋监/检测人员和800余人次实验室内审员, 并对考核合格的人员颁发了上岗资格证书, 持证上岗从源头保障了全国海洋监/检测数据质量。

2012年11月9日, WMO-IOC亚太区域中心管委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成立

海洋质量监督管理体系趋于成熟, 逐步推广质量管理成功经验。质量技术监督是以法律法规为准绳、以标准为依据、以计量检测和验证为手段开展的质量管理活动。国家海洋仪器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成立后, 通过了国家计量认证、实验室认可、法定计量检定机构考核, 建立了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承担着国家统一部署的产品质量抽检任务, 在海洋仪器设备和水处理设备质量监管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在海洋重大专项质量监督管理方面, 我国以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 (以下简称908专项) 为突破口, 在海洋调查项目中创新引入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 创建了以组织、制度、人员、信息四维质量保障体系为依托, 以海洋标准化和计量检测能力建设为支撑, 包括质量策划、质量保证、质量监督检查和质量评估四个关键过程的海洋重大项目质量管理新模式, 对908专项开展了全过程质量控制, 有效地促进了专项质量监督管理工作的制度化和规范化, 保证了专项任务的高质量完成和专项总目标的实现。通过908专项, 培训质量监督员78名、质量保障员122名、外业调查人员5000余名, 颁发了岗位资格证书, 基本建立了从国家到地方的海洋质量监督人才队伍, 为专项质量管理提供了人员和技术保障。908专项还首次采用了海洋调查资格准入机制, 没有取得国家计量认证的单位就没有专项调查任务承担资格, 该制度的建立促进了海洋计量认证工作发展, 从源头上保证了专项实施质量。通过长达八年的908专项质量管理工作, 普遍提高了专项任务承担单位对质量管理的重视程度, 提升了专项外业调查人员的质量意识。908专项的成功经验和质量监督管理模式目前已在“中国海洋环境监测系统”“海洋站和志愿船观测系统”“南北极环境综合考察与评估”等多个项目中得以借鉴和传承, 并向海洋环境监测、海洋预报减灾等业务化领域推广应用, 实现质量监督管理业务化运行指日可待。

2012年3月30日, 全国海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海洋工程勘察与测绘分技术委员会在青岛成立

以质强国, 任重道远

新时期新形势下, 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要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 以建设海洋强国为目标, 认真贯彻《质量发展纲要 (2011-2020) 》,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海洋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强化标准的支撑作用、提高计量管理的监督效能、增强质量技术监督的保障能力, 进一步完善和提升海洋标准化、计量和质量三大业务体系, 坚持以质取胜, 全面提高我国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和构建和谐海洋的能力, 充分发挥质量技术监督工作在建设海洋强国中的基础保障作用, 促进我国在国际海洋事务中地位和综合实力的提升, 最终实现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

开展综合标准化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 创新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强化标准化的基础支撑作用。综合标准化是为达到确定的目标, 运用系统分析方法, 建立标准综合体并贯彻实施标准化的活动。综合标准化是一种现代标准化方法, 主要针对跨行业、跨部门、跨专业急需解决的复杂问题, 需要整体解决的系统性问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中重大的综合性问题, 围绕特定目标制定、实施成套标准的活动。长期以来, 我们一直沿袭着以数量增长为目标的“制标主导型”标准化工作机制和模式, 在经济全球化、科技日新月异、国际海洋形势复杂多变、海洋资源权益争夺日益激烈、国内海洋开发需求日益高涨的大背景下, 这种单一、分散地制定标准的工作模式已捉襟见肘。海洋本身就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 海洋强国建设更是兼顾海洋经济发达、海洋科技创新强劲、海洋生态环境优美、海上执法力量强大等多重目标、巨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今后的海洋标准化工作, 需要运用战略思维和系统思想, 探索综合标准化在海洋领域的应用研究, 创新海洋标准化工作机制, 根据应用需求通盘规划所需制定的成套标准, 保证标准之间相互衔接、协调一致, 确保总目标实现和整体效益最佳。与此同时, 还需建立标准研制质量控制体系、标准实施效果评估体系等, 加强标准编制和实施的质量监督, 提高标准研制的技术水平、编制质量和实施效益, 更有效地发挥海洋标准化对海洋经济发展和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拓展海洋计量管理工作领域, 提高海洋仪器设备检定覆盖面和检定率, 提高计量管理监督效能。认知海洋、利用海洋、保护海洋、管控海洋、建设和谐海洋都必须建立在翔实地把握海洋环境数据的基础上。根据海洋强国建设需求, 须及时拓宽海洋计量管理工作领域, 加强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和海洋计量服务业务体系建设, 全面发挥计量、认证认可、监督的技术保障作用, 充分发挥计量监督管理效能。一是推进海洋计量监督管理体系建设。稳步推进海洋计量认证评审工作, 加强对海洋环境监/检测机构人员、测量设备、实验室设施环境和质量体系的质量监督;完善海洋行业实验室能力验证工作机制, 提高实验室检测能力和水平;建立有效的海洋计量监督管理工作机制, 开展海洋计量监督检查, 建立监督检查情况发布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海洋专用计量器具的使用管理, 建立海洋专用计量器具信息数据库和信息服务系统, 对海洋计量器具进行动态跟踪管理;参照强制性检定计量器具管理方法, 对现用海洋环境调查、监测仪器设备实施注册管理制度, 建立海洋仪器设备台账和海洋仪器计量检测信息系统, 对现用海洋仪器设备进行动态质量监督;推动海洋计量器具科技成果的检测检定、型式评价、产品质量监督和进口产品的检测检验工作, 推进海洋计量器具准入制度, 促进海洋仪器设备产业化进程。二是推进海洋计量服务业务体系建设。加强海洋仪器计量检定、校准、检测和评价工作;根据海洋调查和监测技术发展需求, 尽快研建海洋声学、光学、生物、地质等学科海洋特殊量值的计量标准, 完善我国海洋仪器计量检定系统和溯源体系, 建立起覆盖我国海洋仪器设备的计量传递标准和检定规程;加大海洋检测实验室设施建设、海洋计量检测器具研发力度, 提高海洋监测和观测仪器设备可检定覆盖率;实施室内海洋环境模拟试验设备建设和海上试验场建设, 研究海洋环境试验方法和技术标准, 推进海洋仪器软件测评研究与应用, 确保海洋计量器具检定和检测结果的准确可靠、科学有效。

完善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体系, 明确质量主体责任, 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和检查, 提高海洋质量技术监督保障能力。一是建立覆盖全国、层次分明、各负其职的海洋质督检查。实施海洋仪器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海洋环境监测实验室能力验证、重大海洋专项实施前的监督检查和任务完成后的质量检查评估, 开展任务承担单位的质量自查、海区和沿海地方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的质量检查、国家层面质量抽查量技术监督组织管理体系。建立由国家海洋局、国家海洋局各分局、国家海洋标准计量中心、海区标准计量中心、沿海各级地方政府海洋行政主管部门、海洋公益服务机构以及海洋专项任务承担单位组织的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组织体系, 明确单位主要负责人对质量技术监督工作负首要责任, 各级组织机构建立健全质量管理体系, 严格按照质量体系进行质量管理。二是推进海洋质量技术监督工作的体系化、规范化、业务化。制定实施《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办法》, 根据业务化运行、海洋项目管理、公益性服务等需求, 制定相应的质量监督管理实施细则, 使海洋质量技术监督管理工作有据可依。三是加强质量监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质量监督检查。

履行WMO-IOC亚太区域中心职责,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 提升我国海洋事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一是根据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赋予WMO-IOC亚太区域中心的职责, 亚太区域中心将通过制定观测标准, 开展海洋仪器校准、国际比对以及相关技术培训, 建立全球海洋观测质量保障体系等, 提高海洋观测资料质量。二是根据亚太区域中心职责和能力要求, 积极推进亚太区域中心基础设施建设, 主要包括海洋仪器计量性能检测、海洋仪器环境试验、海洋检测技术等7个大平台的建设, 确保亚太区域中心履行职责, 为亚太区域成员国提供海洋仪器检测评价服务。探索建立对外联络机制, 组织海洋仪器校准技术培训, 促进亚太区域校准技术统一;牵头组织全球海洋仪器的比对活动, 制定全球比对方案, 积极推进亚太区域计量比对以及区域之间的计量比对工作;开展海洋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跟踪研究, 提高海洋标准采标率, 并积极推进将我国先进的海洋仪器设备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或区域标准。依托亚太区域中心, 积极参与IOC、WMO等国际组织制定的工作计划,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拓展亚太区域中心业务, 提升我国海洋事务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刘逢君:科技兴国 质量强国 篇3

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也是本世纪第二个10年的开始。这一时期正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刘逢君说,近年来国家的科技水平增长速度很快,在世界上遥遥领先,然而,在增长数字的同时,要提高经济质量。“十一五”期间,我国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显著提高。我们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国民经济迈上新的台阶。尤其在飞机、航天、汽车等研发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果。这些辉煌成就,极大增强了全国各族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刘逢君说,“十二五”规划,我们国家加大了科技投入与研发,相信离强国越来越近。在现代国际经济发展史上,质量在大国崛起中扮演着重大推进作用,中国一定要走科技兴国、质量强国之路。美国、英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曾经都走的是质量强国之路。比如德国政府实施了“以质量推动品牌建设,以品牌助推产品出口”的政策,使德国制造业在战后迅速崛起,在全球确立了“德国品牌,质量一流”的国家形象,打造出奔驰、宝马、西门子等一大批世界级“德国制造”知名品牌。中国的制造厂商将“中国制造”销往世界各地,在全球声名远扬,为何却与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无缘?作为制造大国,“中国制造”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还滞后于经济规模的增长,企业提升质量的内在动力不足,自主创新和品牌创建能力不强。“中国制造”要逐渐上升为“中国创造”,在投入科技研发方面,亟待提升品牌质量。

刘逢君说,质量强国还要抓教育、民生等方面。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指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科技、教育和人才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必须始终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坚持优先发展教育,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要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 篇4

李 萌

《 人民日报 》(2016年08月10日 07 版)

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一重大决策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高度契合,符合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

世界科技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题中应有之义

科技强国是现代化强国的主要标志。科技创新既是“硬实力”,又是“软实力”;既是支撑当前市场竞争的“近实力”,又是增强国家长远发展能力的“远实力”。邓小平同志指出,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习近平同志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这些重要论述深刻表明,一个国家是否强大很大程度上要看科技是否强大,国家之间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科技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充分演绎了从科技强到经济强、国家强的基本路径。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改写了世界经济版图和政治格局,一些欧美国家抓住机遇,一跃成为世界强国。世界经济中心几度转移,其中一条清晰脉络就是科技一直是支撑经济中心地位的强大力量。领先科技出现在哪里,尖端人才流向哪里,发展的制高点和经济的竞争力就转向哪里。

习近平同志提出了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到2030年时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使我国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这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契合,使科技创新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紧紧相连。

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

坚持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今天,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思考和谋划创新,使科技创新成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成为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的主要考量因素,成为区域、行业、企业发展评价的关键衡量标准,成为参与全球范围竞争合作的关键内容。

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随着我国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跟踪仿制的路越走越窄,利用后发优势的空间日益缩小,必须依靠自主创新打造先发优势。我国的经济体量到了现在这个块头,科技创新不可能完全依赖国外。只有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竞争和发展的主动权,从根本上保障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和国家安全。

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科技创新是各类创新活动的核心,制度创新是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的关键。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要求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相互协调、持续发力。既要发动科技创新的强大引擎,形成持续创新的系统能力;又要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统筹推进科技、经济和政府治理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最大限度释放创新活力。

强化科技创新重大部署的落实

优化重大科技布局,加快培育重要战略能力。培育战略能力,关键要有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的重大科技项目,要有一批功能强大的创新基地,抢占科技创新的战略制高点。一方面,加快实施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面向长远的“科技创新—2030重大项目”,使两者形成相互衔接、梯次接续的格局。另一方面,优化国家科技创新基地布局,在重大创新领域建设国家实验室,形成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成为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力量。

增强原始创新能力,力争在更多领域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方向。基础前沿研究是科技进步的先导。我们要瞄准世界科技发展趋势,超前部署基础前沿研究,力争在更多重要领域加快赶超世界先进水平,并开辟新的发展方向。要在我国具备优势的领域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科学难题提出中国方案、贡献中国力量。

建立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全面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拥有先进适用、自主可控的现代产业技术体系,是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表现。要把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技术基点,推进各领域新兴技术跨界创新。强化信息网络、智能绿色制造、现代农业、现代能源等重点领域研发部署,以技术的群体性突破推动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统筹推进科技领域和其他领域改革,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体系。例如,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打造世界一流水平的科研院所,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创新型企业,构建协同高效的创新网络;健全高效的资源统筹配置机制,形成财政资金、企业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多元投入的创新格局;等等。

坚持人才优先发展,加快培育集聚创新人才队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建设科技强国的关键是要有强大的人才队伍。要培育一批立足世界科技前沿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发挥企业家在创新创业中的重要作用,改革完善人才评价与激励机制。

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厚植创新创业沃土。在全社会广泛弘扬科学精神和创新理念,加强科技创新成绩和科技工作者先进事迹的宣传,营造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的氛围,培育尊重知识、崇尚创造、追求卓越的创新文化,形成有利于创新的良好社会环境。

建设中国特色海洋强国 篇5

提要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这是我们党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世界潮流,深刻总结世界主要海洋国家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历程,统筹谋划党和国家工作全局而作出的战略抉择,充分体现了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是党中央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定性阶段作出的重大决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条以海富国、以海强国、人海和谐、合作发展道路,需要海洋工作者以及全社会付出长期不懈的艰苦努力。

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与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与国家兴衰紧密相连。纵观世界历史,许多国家都曾走过因海而兴、依海而强的道路,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日本、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崛起就是如此。进入21世纪,海洋在国际政治、经济、军事、外交舞台上的地位更加凸显。世界各国均以崭新的姿态走向世界,拥抱海洋。从我国的现实情况出发,中国特色海洋强国的内涵应该包括认知海洋、利用海洋、生态海洋、管控海洋、和谐海洋等五个方面。

认知和利用海洋

探索认知海洋是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先决条件。人类对海洋的探索永无止境,只有全面、准确、深刻地了解海洋,掌握海洋的运动规律,才能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坚实的科学依据。

要强化海洋科学研究。瞄准海洋领域的重大自然科学问题,加快基础研究,力争在知识创新上有所突破,对人类文明进步有所贡献。以技术创新为先导,提升海洋基础性、前瞻性、关键性技术研究与转化能力。加强深海生物基因研究,提高海洋探测技术研究水平。加强海洋防灾减灾技术攻关,提高海洋预报的精度和水平。建设常态化的海洋综合调查保障机制,不断丰富和更新海洋基础数据和资料。要强化海洋专门人才的培养。面向建设海洋强国对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重点抓好海洋科技创新人才、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海洋基础研究人才的培养。

加快海洋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壮大海洋人才队伍,优化海洋人才结构。加强高层次创新型领军人才培养,完善海洋人才工作体制机制。要强化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加大海洋文化和海洋宣传工作力度,扩大海洋科技、经济、法律等知识的普及面,凝练和弘扬包括深潜精神、海监精神、极地精神、大洋精神在内的海洋精神。发展公益性海洋文化事业,繁荣海洋文化产业,打造海洋宣传、文化的精品力作,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关注海洋、热爱海洋、保护海洋的浓厚氛围,不断为建设海洋强国注入精神动力。

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海洋,发展壮大海洋经济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海洋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要强化规划和区划的引领作用。坚持陆海统筹,完善全国和省级海洋功能区划体系,做好海洋事业发展规划、海洋经济规划、海岛保护规划同其他规划、区划的衔接与配合。加强海洋规划、区划的组织实施与监督检查,提高海洋开发利用行为的宏观管理水平,优化海洋开发的空间布局,使规划、区划在沿海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调节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提高海洋开发利用水平。围绕传统海洋产业改造升级、新兴海洋产业培育中遇到的技术瓶颈,加大产、学、研联合攻关力度,促进海洋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围绕资源高效集约利用,着力突破海洋油气勘探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围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着力突破远洋渔业捕捞技术、海水增养殖技术、耐盐作物培育技术,使科技在海洋开发利用中的贡献率得到持续提升。要提升海洋调查评价能力。着眼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拓展国家发展战略空间,做好大洋资源勘查工作。积极推进南北极科学考察。进一步推动载人深潜技术发展,使其保持国际领先水平。努力提高深海大洋探采设备国产化水平,大力推进深水油气生产作业装备、深海通用材料研发,增强深海开发重大装备的设计与制造能力。

综合管控,建设生态海洋

海洋生态文明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要自觉把海洋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五个用海”的总体要求,推进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建设。坚持规划用海,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全面提升海洋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前瞻性;坚持集约用海,鼓励实行集中适度规模开发,提高单位岸线和用海面积的投资强度,严格执行围填海计划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海域资源市场化配置机制;坚持生态用海,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方式开发使用海域,维护保持我国海洋生态系统基本功能,保护重要海洋生态区域;坚持科技用海,提供海洋

资源环境变化规律的认识,推动海洋关键技术转化应用和产业化,培育和建设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坚持依法用海,进一步完善海域使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依法审批用海,坚决查处违法用海,违规批海。有效控制入海污染物排放,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强化海洋环境监测评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受损严重的海岸线、海岛、海域环境的整治与修复。通过行政、法律、经济等多种手段,逐步形成有力促进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

综合管控海洋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保障。除了要有与本国国情相适应的海上防卫力量外,还应形成综合运用行政、法律、经济等手段,中央与地方相结合,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协调的管控格局。完善海洋法律法规。在现有海洋法律法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海洋法律法规体系。如尽快出台《海洋基本法》;继续推动《海洋环境保护法》及其配套法规的修订;促进《南极活动管理条例》、《渤海区域管理法》、《大洋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法》、《领海基点保护条例》的立法进程。强化海洋综合管理。建立有权威、效率高、职能相对集中、权责一致的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和海上执法体制,统筹对内行政执法和对外维权执法,为建设海洋强国提供组织机构保障。提高海域和海岛使用、海洋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效率和服务水平。严格查处违法行为,规范海洋开发利用秩序。提高海洋维权执法能力。强化对我国管辖海域的定期维权巡航执法,完善海监、军方、外交三位一体的海上维权执法协调配合机制。稳步推进西沙、中沙、南沙等重点岛礁的建设。保障海上通道航行安全,为维护和拓展我国的海外利益提供安全保障。深入开展海洋维权法理和对策研究。不断提升维权执法基地和执法装备的现代化水平,继续推进极地破冰船、大洋科考船和海监船的建造。

大力推进和谐海洋建设

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虽然我国维护海洋权益的任务十分艰巨,但仍致力于使海洋成为沿海国家的合作之海、友谊之海。

秉持合作共赢的海洋外交方针。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和平友好、合作共赢”为方针,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海洋外交发展之路。

深化拓展双边与地区海洋领域合作。在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前提下,统筹维权与维稳两个大局。做好南海区域的海洋预报减灾工作。推动我国与南海及印度洋、太平洋周边国家在海洋环保、科技、海啸、风暴潮领域的合作,培养海洋领域外国专家,密切我与发展中国家的合作关系。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篇6

1.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建设为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社会主义社会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适应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2、如何以实际行动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1)请你参与:网上文化建设,国家应如何做?(健全法律法规、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规范网络文化市场等)

(2)青少年如何参与网上文化建设?(积极向有关的部门提建议、发现网络违法行为检举揭发、文明上网、为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做贡献。等)

3、如何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大发展?

(1)国家做法: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坚持党的领导、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等。

(2)青少年做法:要牢固树立“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在家里,勤俭节约,孝敬父母;在学校,尊敬老师,团结同学;在社会,遵纪守法,诚信待人,服务社会,积极履行公民义务,努力做一个道德高尚,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人。树立崇高理想,把个人理想融入共同理想之中,艰苦奋斗,不断创新。发扬奉献精神,树立责任意识,自觉承担责任。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创新,大胆实践。热爱祖国,关心集体,热心公益,服务社会。始终以道德楷模为榜样,自觉抵制社会上的不良风气,从自身做起,遵纪守法,努力把自己塑造成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4.为什么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根本任务。

5.我省应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努力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 篇7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参加会见。

人民大会堂北大厅, 气氛热烈隆重。上午10时许, 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来到航天员和参研参试人员代表中间, 全场响起长时间热烈掌声。习近平同大家热情握手、不时交流, 同航天员景海鹏、陈冬亲切交谈, 询问他们的工作和身体情况, 肯定他们在任务中的表现, 希望他们继续作出新的贡献, 并同大家合影留念。

在热烈的掌声中, 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他首先代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军委, 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任务圆满成功表示热烈的祝贺, 向参加任务的航天员和广大参研参试人员、航天战线全体同志表示诚挚的慰问。

习近平强调, 今年是我国航天事业创建60周年。60年来, 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 在全国大力支持下, 一代代航天人不忘初心、接续奋斗, 谱写了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壮美篇章, 实现了我们先人们的飞天梦。这次任务圆满成功, 标志着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取得了重大阶段性胜利。这是我们在实现航天梦的长征路上竖立的又一座里程碑, 全体中华儿女都为此感到骄傲。广大航天人建立的卓越功勋, 党和人民永远不会忘记。

习近平指出, 空间实验室飞行任务启动以来, 我们坚持自力更生、自主创新, 突破了一大批核心和关键技术, 首次实现我国航天员中期在轨驻留, 为建设航天强国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尊重和积极调动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精神, 锻炼和培养了一支能够站在世界航天科技前沿、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特别是青年才俊。我们注重传承优良传统, 发扬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彰显了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添了强大精神力量。

习近平强调, 人类在浩瀚的宇宙面前是渺小的, 但人类的探索精神是伟大的。希望广大航天人在航天事业发展的征程上勇攀高峰、不断前行, 为建设航天强国和世界科技强国建功立业,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马凯、刘延东、许其亮、范长龙、赵乐际、栗战书、杨晶、常万全, 中央军委委员房峰辉、张阳、赵克石、张又侠等参加会见。

建设世界强国需要人才 篇8

我国的GDP总量去年已经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位。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一是我国人均GDP依然很少。1990年我国人均排在世界第105位,2008年是106位,2010年是127位。二是构成不尽合理。房地产占的比重很大,出口产品中,纺织品、玩具占的比例很大。很多现代化产品,虽然在中国生产,但是核心技术仍是外国的。可以说,我们的GDP虽然很大,但是不强。

清朝时期,1840年时,我国GDP占世界总量的33%,是英国的6倍,而且清朝当时有军队100万。但是,英国仅派4000人进攻广东虎门,就把我们打败了,被迫簽订了《南京条约》。1894年时,我国GDP是日本的9倍,但甲午战争一打,我们又失败了。当然,战败的原因很多,但科技落后、人才匮乏是其中之一。清朝的GDP主要来自于农产品,出口的是茶叶、蚕丝、瓷器等,反观西方列强,则是钢铁、机械甚至坚船利炮。因此我们不能盲目乐观,GDP仅大还不行,还要强。

如何才能做到强,很重要一点是人才。领先世界科技需要人才,没有某一领域的人才就不会做强某一领域的产业。我国现在人才总量可谓不小,已达1.14亿,但是高层次人才奇缺,特别是创新型人才不足。我们的科技贡献率不算高,在40%左右,而发达国家都在60%以上;我国人才贡献率更低,仅达18.9%。换句话说,我们这些年的经济发展,主要不是依靠人才和科技,而是依靠投资和资源投入,这是不可持续的。可持续的发展,只能是依靠人才资源。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对人才越来越重视。上个世纪80年代我们提出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视了科技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90年代我们又提出了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和科技紧紧联系到一起,促进了教育发展;进入新世纪我们提出人才强国战略,更加注重了人才的作用,当然不仅是科技人才,也包括其他领域的人才。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到科教兴国再到人才强国,说明了人才在现代化竞争中的重要性。过去我们常说:综合国力的竞争说到底是科技的竞争,现在我们要说,科技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

解决我国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无非采取两个办法,一是培养,二是引进。胡锦涛同志讲:“要善于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做到自主培养开发人才和引进海外人才并重。”引进人才是国际社会的通常做法,美国就是个典型。华人获诺贝尔科技奖的先后有8人,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7个在美国,1个在英国,是外国引进了我们的人才。其实,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不必事事都要自己研发,自己创新,完全可以采取“拿来主义”的办法,邀请一些有成就的外国人才来帮助、指导我们的工作。这样不仅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而且可以节约时间和经费,加快发展的步伐。

再谈培养人才。这是民族振兴的根本。因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总是跟在他人的后面,倘若要走在他人的前面,就必须有自己的人才队伍。人才培养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在国内,二是在国外。当年,新中国成立之初,许多留学国外的科学家纷纷回国,如钱学森等,为我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除去科技人员之外,就党政干部队伍来说,选派一些年轻干部到国外短期培训,对于开阔视野、转变思维,学习借鉴国外好的经验和做法,都是大有裨益的。当然,我们不可能派出大量人员出国学习,人才的培养应该以国内培养为主,辅之以国外培养。

引进人才和选派人员出国培训,都涉及对外开放。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都要对外交流。一个单位,如若死水一潭,不交流、不开放,则进步缓慢。国家

华人获诺贝尔科技奖的先后有8人,他们是杨振宁、李政道、李远哲、丁肇中、朱棣文、崔琦、钱永健、高锟,7个在美国,1个在英国,是外国引进了我们的人才。

上一篇:市委市政府八一建军节慰问信下一篇:高一军训领导总结讲话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