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2024-11-3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通用11篇)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篇1

众鸟高飞尽,,只有敬亭山。

2.解释相关词语

孤云独去闲闲: ..

相看两不厌厌: ..

3.填空

(1)李白,字,号,是我国朝大诗人,他一生写了很多诗,现存九百九十多首,他被人们称为

(2)“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既写了眼前的景色,又抒发了诗人的感情。

(3)“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运用

答案:

1.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2.闲:悠闲自在(形容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3.(1)太白,青莲居士,唐,诗仙

(2)孤独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篇2

教学重点:理解品味诗句, 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 营造氛围

出示礼物——对联:“千古诗才, 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 青莲居士谪仙人。”师生共读, 竞猜引出唐代大诗人李白, 引导背诵李白的诗, 随机完成副板书:乡愁满怀、重情重义、寄情山水。

二、导入新课, 揭题解题

1.揭题, 板题, 指导书写“亭”字。结合学生回答补充介绍敬亭山, 随机出示地图、敬亭山图片。

2.品读课题, 质疑。

三、朗读理解, 体验情感

1.初读古诗, 感知大意。

复习巩固理解古诗词句的方法:借助注释;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联系实际;结合插图理解;边读边想象。

学生边读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不理解的词。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写了什么?强调“厌”的古今不同意思, 引导学生结合诗句意思, 变通理解词语意思, 大致说出词意及理解方法后, 再读古诗, 读准确、读流利。

2.再读古诗, 体验情感。

作者是怎样突出“独坐”的?找出与“孤”意义相同的词, 体会诗人的孤独。还从哪些词体会到诗人的孤独?如果让大家为这首诗配画的话, 你们准备画些什么?随机引导学生以读代画, 读出“众鸟高飞尽, 孤云独去闲”的动态, 体会李白的孤独。 (板:众鸟尽孤云去) 看到此情此景, 诗人可能想些什么?是啊, 正如他在《送蔡山人》一诗中所写的那样——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弃”是什么意思? (抛弃, 厌弃)

3.深入探究, 揭秘孤独。

简介作者生平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这期间, 他写了大量借游山、饮酒、寄情山水方式排遣苦闷、倾诉内心情感的诗。真是——十年漂泊志难忘, 世炎凉, 独品尝。人海茫茫, 无处话惆怅。

此时此刻, 诗人的眼前, 只有——静止不动的——敬亭山, 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 (板:只有山)

什么叫相看两不厌?李白看敬亭山不厌是因为什么? (随机出示图片) 这里山峰俊秀, 古木参天, 云泉相伴, 碧波荡漾, 这样的好地方怎能不令人喜爱呢?诗人看着看着, 他觉得敬亭山也仿佛深情地、一动不动地望着自己, 所以他从心底发出这样的感慨 (感情引读) ——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就像辛弃疾诗中写的那样:“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亦如是。” (出示诗, 读诗, 生试解诗) 面对这座曾倾听过无数诗人吟诗作赋的诗山, 诗人可能会倾诉些什么呢?饱经沧桑的敬亭山又可能怎么回应?

四、人山对吟, 升华情感

1.出示李白名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天生我材必有用, 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我本不弃世, 世人自弃我。 (李白·《送蔡山人》) 大道如青天, 我独不得出。 (李白·《行路难》)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销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李白·《宣州谢·楼饯别校书叔云》)

师: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请同学们先读读李白十年漂泊时写的抒发情感的名句, 边读边思考诗句的意思, 然后可以选用上面的诗句, 也可以用自己的话, 或者借用课外积累的名句, 模拟人山对吟的情景, 劝慰李白。 (伴音乐, 过程略)

这哪里是人与山啊, 分明是一对知己!一生得一知己足矣。 (引读) 任尔——众鸟高飞尽, 任尔——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 只有——敬亭山。

2.带着新的感受诵诗, 伴着音乐学唱诗。

五、总结全文, 拓展阅读

1.从《独坐敬亭山》我们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

李白的独是报国无门的独, 从他的独中我们感受到的是他的爱国心和凌云志。唐朝的历史上失去了一位安邦定国之才, 诗坛上却升起了一颗璀璨的明星。

2.尝试修改副板书, 用小诗概括所了解的李白。 (见副板书)

3.李白用一首《独坐敬亭山》传“独坐”之神, 另一位诗人的“独钓图”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出示《江雪》, 齐读。请同学们课后运用今天的方法自学《江雪》, 体会诗人的情感。板书:独坐敬亭山副板书:乡愁满怀望星汉,

众鸟 尽 朋友情浓赛深潭。

孤云 去 孤独 寂寞 山川常寄凌云志,

只有 山 寂寥独坐敬亭山。

教学反思:《独坐敬亭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于天宝十二年 (公元753年) 秋游安徽宣州时所作, 当年李白被迫离开长安已达十年, 世态炎凉, 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的辛酸苦辣, 孤寂之感倍生。由此寄情山水, 抒发自己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怎么帮助学生尽快走近李白, 为下面的教学服务?在开课之初, 我没有过多的语言渲染, 繁琐的导入设计, 以对联入手, 引导学生忆背李白诗句, 多角度认识李白:乡愁满怀、重情重义、寄情山水, 继而带领学生进一步走进李白的内心深处。这样既巩固了所学, 又丰富了对李白的认识, 也为学习李白的新诗《独坐敬亭山》定下了良好的情感基调。学习这首古诗, 我带领学生紧紧抓住“独”字, 一步一步深入体会作者的孤独寂寞之情。首先引导学生读准确、读流利, 并运用已经掌握的学习方法独立学习古诗, 在交流中顺势点拨对“厌”字的理解。接着以画、以读代讲, 体会诗句的意境。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人的心境, 我插入了诗人的生平简介, 并以“十年漂泊志难忘, 世炎凉, 独品尝。人海茫茫, 无处话惆怅”概括诗人当时的处境, 为学生学习古诗文创设了良好的氛围。《独坐敬亭山》这首诗通俗易懂, 如何使学生既能深化对本诗的理解, 又能拓展阅读, 有更大的收获?我设计了“人山对吟”环节, 摘取诗人十年漂泊期间的诗作名句, 创设氛围, 引导学生理解运用, 进一步体会诗人遭贬流放后的孤寂、愁楚。在教学结束时, 我引导学生以诗的形式概括对李白的认识, 随后出示《江雪》, 课后迁移学法, 给课堂教学画上圆满的句号。

《独坐敬亭山》教案 篇3

独坐敬亭山

学习

目标

1、感情朗读古诗,理解古诗的意思。

2、反复诵读古诗,于品词析句、想象意境中熟读成诵。

3、感受本诗借景抒情的表达方法,体会诗人孤独却不悲观的情怀。

知识链接

李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渡过,曾被招至长安,供奉翰林。在京仅一年,就弃官而去,继续漂荡四方的流浪生活。《独坐敬亭山》作于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当时距李白被罢官离开京城长安已整整十年。由于抱负得不到施展,长期过着飘泊不定的生活,李白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深感孤独与寂寞。

合作

探究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背诵其诗歌,并说说诗人在作品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我们学过的有:《赠汪沦》、《望庐山瀑布》、《送孟浩然之广陵》、《静夜思》……

2. 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3.学习生字:亭与停 厌与庆

4.试着背诵古诗《独坐敬亭山》

课堂精讲

一、初读诗句,理解大意

1、师质疑:诗题中哪个字最让你有感触?(生可能谈“独”和“坐”)

2、请学生以自己的体会诵读诗题。

3、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在小组内说说诗句的基本意思。

4、全班交流诗的大意:天上几只鸟儿向远处飞去,直到看不见影子;天上的那片云也悠闲地飘向远方。此时此刻,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怎么看也不觉得满足。

二、品读诗句,入境悟情

1、赏析写景的一、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要求学生标出描写景物的词汇:———与———。(2)指名根据想象画出景物。

(3)质疑:你们从“众鸟飞”、“孤云去”的自然景象中体会到什么?

(4)李白为什么会由此生出孤独之感?角色体验朗读(自己就是李白)。

2、品析后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敬亭山和李白为何“相看两不厌”?(4)假如“知己”敬亭山会说话,李白可能会和它说些什么?(引导学生由李白抱负不得施展,有志难酬的无奈境况展开想象。)

(2)当世界上的一切都远离李白的时候,他不是颓废痛苦地生活,而是乐观、坚定地和敬亭山悠闲地“相看”。

三、赏读全诗,背诵全诗

堂堂清

1、选读李白的古诗。

《独坐敬亭山》课堂实录 篇4

一、温故知新,初识李白

T:你认识我么?(S回答略)

T:苏东坡认识么?杜甫知道么?李白知道么?知道的把手举高点!

你知道李白有几个名字?(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板书:李白 李太白)S:青莲居士。(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李青莲)T:那我们就可以说是“李青莲”。T:回顾李白的诗。谁来背几首?谁来!(S都比较紧张)《静夜思》(指名生背)

T:从本诗你觉得他是一位怎样的诗人? S:思念家乡。

T:是啊,那是一个满怀乡愁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还有么? S:《望庐山瀑布》(指名生背)T: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S:潇洒的李白。S:很爱游玩。

T:是啊,这是一个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T:从《赠汪伦》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S:恋恋不舍(板书:有情有意)

T: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丰满的李白,今天我们再来 学一首李白的诗。

二、朗读切入,感受孤独 1、读题,解题。

(1)T:谁知道敬亭山?(讲解:很多大诗人都去过敬亭山,留下 了很多诗篇,所以后来又叫做“诗山”。——让学生理解江南诗山的来 由。)

(2)再读题。

T:敬亭山前面有独坐,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它带着点什么? S读(读得很慢)

T:你为什么这么读? T:再请个小朋友读。(再读课题)引:为什么这么轻? S:李白很孤独。2、读诗歌。

S:李白独坐敬亭山,坐出了怎样的情怀呢?(1)自由练读。(2)指名读。

T:读的多好啊!字正腔圆。T:谁再来读给其他同学听听。

T:谁来做个小小讲解员啊,来评价评价啊。S1:他读得孤独一些

S2:他读的比较漫长,说明他看到了敬亭山很久很久。

(3)T:读诗光读通不行,更应该读出韵味来,只有理解了本诗,才能读出韵味。再读本诗。

(4)T:你想了诗的意思吗? 再指名生读。(5)质疑:

T:小朋友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啊?

S:为什么相看两不厌?T:这是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S:“尽”是什么意思?

S:“孤云独去闲”什么意思?

S:诗人看什么很满足?

T:李白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呢?让我 们走进《独坐敬亭山》 T:请同学们读课题。(S读)(6)解“独”悟“独” 独:说词语。

S:孤独、独自、独一无二„„(7)再读题。

三、通读诗句,感知诗意。1、找

T:下面的古诗里面分别也写了作者一个人,那些词语告诉你只有 李白一个人呢?一句一句地读,一个一个地划。S找

2、交流:

S:众鸟高飞尽的“飞尽”

T:这句话写了什么? S(回答略)

T:一只鸟也没有了,那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还有么? S:孤云独去闲的“独去”。就是说„„(略)

T: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 „„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啊!S:死气沉沉 S:清闲

3、指读。齐读。

T:最后的云也不见了,李白的心里悠闲么? S再读。

T:“你的眼里只有我,我的眼里只有你。相看两不不厌,只有敬 亭山!

T:还有么?

S:“只有敬亭山。” T:在李白的眼里有云么? S:没有!T:有鸟么? S:没有!T:还有么?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两个人看来看去,怎么也看不厌。„„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 看李白,谁也看不厌。谁来读。S读

T:人山相望,人山的融合。S再读。

四、深入探究,理解孤独 1、体会孤独

T: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 多名山为什么这么深情地看着敬亭山呢?(孤独)T:你又是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S:“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T:我们一起读前两句。S读。

T:那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在李白的眼里,那是高傲的云在弃 他而去。S:再读。

补充。白居易《夜雨》出示。T:你感受到了什么? S(略)过渡:

T: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 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 S(略)2、介绍背景

T:老师来介绍一下背景。(李白罢官的时候,„„孤独寂寞)T: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3、读。

S读。个人读,齐读。

4、配乐,范读。

T: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朗诵)S齐读

5、拓展,深化理解

1、李白《望木瓜山》

T:李白眼中的木瓜山是怎样的山? S答

T:敬亭山给李白带来了什么? S自由读,感受李白。

五、读写结合,体验孤独

T: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 李白啊。你有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 么话对李白说呢。(T的朗诵是深情的,深沉的。)(1)出示:

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道:--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道:--(2)S写,T巡视。(3)交流。

S: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S: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S: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S: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4)引读。

T: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T: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 S:“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T:相看两不厌,只有李青莲!

六、安慰孤寂。

1、T: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呢?读出来了么? S:这是一孤独的李白。S:发愁的李白。S:孤独,哀愁。

T: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想安慰安慰他吗? S:你应该乐观起来,要坚强。S:你要开朗些„„

S:大家会想你的,你要乐观些。

2、T:还记得《静夜思》么?(S背)T:还记得《赠汪伦》吗?(S背)

T: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S背)T:李白啊李白啊,你不孤独!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5

今天第一次正式给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由于以前我没有教过四年级。再加上我是新来的老师,所以我对这些孩子比较陌生。所以这一节课我只上了第一课《古诗词三 首》中的一首。课前我利用了一节课的时间给学生做了《课堂作业》。我没有上过课就把《课堂作业》发下去给学生做,我有两点用意。一,我想了解这些学生能不 能自己预习课文,并做一些简单的题目。第二点是这些学生在遇到难题的时候会不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尽管不一定对)让我很高兴的是,这些学生做题的时候都很 认真。尽管遇到难题仍然能保持安静并想办法解决。整个班的纪律很好,这跟以往老师的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了一节课的预习了之后,我就开始上课了,我以提问的方式开始导入新课“李白在写《独坐敬亭山》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呢?”有的`学生说是寂寞,有些说是高 兴。我先不急着回答,让学生自己朗读诗歌,并找出答案。读过一次课文了之后,学生都能体会到李白的心情是悲伤的了,

现在想来我犯了一个错误,因为我让学生 找出可以表现出作者孤独的心情的词语。课后我一直在反思,这个问题我是不是提错了呢?或者是多余了。因为从题目中的“独”就很容易看出来了。提问题真是一 门很大的艺术。

在翻译诗歌的意思的时候,我采取了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的方法。在解释完重点词语了之后,我让学生组成四个小组或三人小组进行翻译。小组讨论的方法在以前我 教二年级的时候非常有效。学生都很喜欢讨论学习效果较好。但当我让这个班的学生讨论的时候,他们中有大部分的人却拿出了笔和纸,自己一个人埋头想。想好了 就把自己的写下来。我马上鼓励他们“这个方法非常好,等一会儿,哪个同学写好了,读出来给大家听听,我们评价看看,对不对,好不好”我检查了一部分学生写 的,觉得他们写的大致相同。但意思与原文的解释还是有些出入。课上我也犹豫过到底应不应该把标准的答案写下来,让大家抄下来?但我此时一个词语——“原 创”在我脑海中闪过。我知道如果我把标准答案写出来,学生肯定会把自己的刚刚写的檫掉,把我的标准答案写下来。这对他们的自信心会有一些打击这样好吗?我 一直在反思。我鼓励自己和学生。“属于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学生掌握的情况如何呢?我想我会通过《课堂作业》和进行检查。并且进行知识点的查漏补缺。

《独坐敬亭山》教学反思 篇6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有“视觉语言”之称,其造字法规有象形、形声、会意、指事四种,故汉字的产生及演化有其内部的规律可寻,独特的汉字造字法则和字形决定了在上识字课时应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在执教《独坐敬亭山》一课时,对于本课出现的“马、牛、羊、鸟、鱼、虫”这六个字,都是象形文字,因为,我紧紧围绕一幅主题情境图及六幅小图进行教学,通过看图,猜字、讲故事,学字等几个步骤,激发了孩子学习汉字的兴趣,并感受到祖国文字诗情画意的独特魅力。在教学中,我利用汉字形与义的潜在规律,据形释义。并辨析的把握字的本义,了解掌握字的引申义。对于规范的简化字,借助繁体字形进行教学,如“马”字,它的繁体字型更像马的外形。看到这个字更容易联想记忆。如“鱼”,它本身就像鱼的外形,那么就可以引导学生对字形进行合理想象。

因为有图的帮助,象形字的教学显得生动、有趣。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7

凉州区金羊镇海上小学

史迎春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

2.背李白诗歌,导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

1.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

3.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小结: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布置作业:朗读背诵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李白

鸟飞

孤独

云去

相看

李白

相知

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篇8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2016-2 教学目标:

1、借助注释,正确理解古诗的大概意思。

2、咀嚼重点词语,感受诗人的感情变化。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和默写这两首诗。教学重点难点:

1、弄懂每个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2、指导朗读。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唐代时我国诗歌创作最繁荣、最辉煌的时代,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杰出诗人,你知道唐代有哪些著名诗人?(生交流)

2、唐代诗人灿若星空,其中有一位诗人才华横溢,纵情山水,把酒吟诗,诗酒名闻天下,被人们称为“诗仙”,你知道他是谁吗?(生答李白)

3、你对李白还有什么了解,还记得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吗?(背李白诗歌)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诗仙李白。

二、板书课题,揭题。、今天我们学习李白的一首千古名作(板书:独坐敬亭山)

2、生读题

3、理解题意:“独”是什么意思?有哪位同学到过敬亭山游玩,知道敬亭山在哪吗?现在我们就一起去敬亭山看看。

4、敬亭山自古就是文人雅士聚聚之地,李白为什么会独坐敬亭山呢?

三、读诗,读出诗歌的节奏与韵律(出示诗歌)。

1、默读古诗,有没有不认识的字? 生自由读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生自由读诗)

2、听说我们班的同学古诗读得特别好,指名读,(评价 很有诗人风范)齐读

3、诗歌朗读形式多样,想不想尝试合作读。(要求 读出诗歌的节奏)

4、分组合作读,每小组一句

男女生叠读(叠读前三 后二)

师生叠读

5、读诗的最高境界是读出诗的韵味。

古代的读书人读诗摇头晃脑,抑扬顿挫

四、范读诗歌,想象画面

1、闭上眼睛,用心倾听朗诵想象画面。

2、同学们,告诉老师,你仿佛看见了什么?(鸟飞 云飘 伫立的大山 孤独的诗人)你的脑海中是不是浮现这样的画面?

3、置身于这样的境界,你有何感受?(景美 寂静 孤独)

五、学习诗歌一二句,感受诗人的孤独。

1、读一二句。

2、理解“尽”,说“众鸟高飞尽”诗意。

3、理解“孤”“闲”,说“孤云独去闲”诗意。

4、读诗,感受诗人的孤独。(板书 鸟飞 云去 孤独)

5、教师介绍创作背景 鸟飞云去本是常见的自然现象,在诗人的眼中,为何会如此的孤独寂寞呢?(生交流,师小结: 被贬离京城,十年漂泊,远离故土与亲人,世态炎凉,好友遗忘,看见鸟飞,云去,有感而发,触物伤怀,难怪这样的孤单寂寞!)

六、学习诗歌三四句,感受诗人的不独。

1、读三四句。

2、体会人山相看:相看是什么意思?(相互看;你看我我看你)谁和谁相看?(李白与敬亭山)会怎样看?(含情脉脉 四目相对 默默对视)

(板书:相看)

3、理解“厌”,说一二句诗意。

4、有“不厌”(看不够 看不足)引出;同学们,诗人是第一次登上敬亭山吗?{不是}你们知道诗人这是第几次登上敬亭山吗?第七次啊!诗人这么多次登上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为了欣赏敬亭山的美丽风景吗?(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难道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仅仅是一座山吗?你说!(不是)在诗人眼中,在诗人心里,敬亭山哪里是一座山啊,他分明就是诗人的一位朋友,一位永远不会离开他,永远不会抛弃他,永远与他相依相伴的朋友啊!一位孤单时可以做伴,寂寞时可以倾诉的朋友啊!

5、人山对话,写中悟情。

孤独的诗人会向敬亭山诉说什么?敬亭山又会怎样抚慰孤独的诗人?拿出纸和笔,写出人山对话。

6、分角色说人山对话,体会人山相知。

同学们,听完人与山的对话,诗人与敬亭山就是一对相知的朋友啊!(板书:相知)

有了这样的朋友,诗人还好孤独吗?(不会)还会寂寞吗?(不会)难怪诗人会写下这样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7、感受人山相悦。

李白一生不畏权贵,命运坎坷,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心中自有说不出的孤独 寂寞与忧伤,只有流连山水、登高望远之时,才是他最快乐的时候。同学们,当李白登上敬亭山时,他的心情怎样?(喜悦 高兴 激动)是啊,李白是与敬亭山心有灵犀、两两相悦啊!(板书:相悦)

8、教师小结:

(结合板书)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是,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从大山中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从大山中汲取人生的力量,排解内心的忧伤,写下了千古传颂的《独坐敬亭山》(生有感情的读诗)

七、拓展阅读《月下独酌》

1、有山相伴的日子,李白不会孤独,不会寂寞,同学们,当夜深人静,一轮明月当空照的时候,孤独的诗人有是这样排解内心的忧伤,找谁倾诉呢?

2、出示《月下独酌》。

3、读诗,交流讨论。

4、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举杯消愁,与明月对饮,同歌同舞,这就是诗仙李白,好一个孤独而又不孤独的伟大诗人!

八、创设情景,吟唱古诗。

1、穿越了千年时光,如果你来到了安徽宣州,你一定会去爬一座山—

—(敬亭山)你一定会想起一个人——(李白)你一定会轻轻地,轻轻地吟诵起一首小诗(生读诗歌)

2、诗歌诗歌,一首诗就是一首歌,欣赏歌曲《独坐敬亭山》生唱。

3、结束语:李白的一生伟后人留下了近千首优秀诗篇,如果你走近李白的诗歌世界,你一定会与李白相看——两不厌,你一定会懂得李白的人生追求,与李白长——相知,你一定会从李白身上汲取到催人奋进的力量,与李白长——相悦。

九、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鸟飞

云去

孤独

相看

相知

独坐敬亭山原文及翻译 篇9

【内容】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译文】:

群鸟高飞无影无踪,孤云独去自在悠闲。

你看我,我看你,彼此之间两不相厌,只有我和眼前的敬亭山了。

【赏析】:

敬亭山在宣州(治所在今安徽宣城),宣州是六朝以来江南名郡,大诗人如谢灵运、谢朓等曾在这里做过太守。李白一生凡七游宣城,这首五绝作于天宝十二载(753)秋游宣州时,距他被迫于天宝三载离开长安已有整整十年时间了。长期飘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加深了对现实的不满,增添了孤寂之感。此诗写独坐敬亭山时的情趣,正是诗人带着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与寂寞的感情,到大自然怀抱中寻求安慰的生活写照。

前二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这种生动形象的写法,能给读者以联想,并且暗示了诗人在敬亭山游览观望之久,勾画出他“独坐”出神的形象,为下联“相看两不厌”作了铺垫。

诗的下半运用拟人手法写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诗人和敬亭山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这使诗人很动情-世界上大概只有它还愿和我作伴吧?“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

《独坐敬亭山》教案教学设计 篇10

1、今天,老师想向同学们请教一个问题:有谁知道李白是怎样的一个人吗?谁来告诉大家?你又是怎样了解的?

2、揭题:是啊,李白一生写了很多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他的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3、解题:“独坐”是什么意思?题目是什么意思?

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引入意境。

1、学习生字。播放

课件

:(字理识字)“亭字”的读音注意什么?亭是什么样的(顶尖,角飞翘下面有柱子。)怎样记“亭”字?(简笔画画亭的样子)“亭”字的一点象亭尖,口字象亭尖下面的部分,飞起的角象秃宝盖,所以写宽些,丁字象亭檐及柱子。请同学们在生字表下照着写一遍。

1、听音朗读,初识古诗。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1)把诗读通读顺。

(2)个人读,小组读,齐读,同桌读。

(三)再读,感悟诗意。

1、同学们再读诗,看有哪些词不理解的,可以通过看注释或者查字典解决,也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理解。

2、集体交流词的意思。(“众鸟”许多鸟;“高飞尽”都高高的飞走了;“孤云”孤单的云;“独”独自;“闲”悠闲;“相看”互相看;“不厌”不满足;)

3、小组讨论交流诗句的理解。

4、全班交流对诗句的理解。

5、这首诗描写了那些景物?(鸟飞尽,云飘走了,孤山。)给人什么样的感觉?(凄凉)诗人的心情怎样?(孤单寂寞)

天上几只鸟儿高飞远去,直至无影无踪;寥廓的长空还有一片白云,却也不愿停留,慢慢地越飘越远,似乎世间万物都在厌弃诗人。“尽”“闲”两个字,把读者引入一个“静”的境界:仿佛是在一群山鸟的喧闹声消除之后格外感到清静;在翻滚的厚云消失之后感到特别的清幽平静。因此,这两句是写“动”见“静”,以 “动”衬“静”。这种“静”,正烘托出诗人心灵的孤独和寂寞。

《独坐敬亭山》同步练习 篇11

尊敬的各位评委: 你们好

我是3号选手,我的说课内容是《独坐敬亭山》,我将从以下六大方面进行说课。

一、解读文本说教材

本组课文以自然景观为主题,用生动优美的语言,带我们走进祖国的万水千山。本诗是作者李白离开长安,在外漂泊了十年后,于安徽宣州游玩时所作。诗人通过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孤独寂寞的情感,也正是诗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以山为伴,寻找安慰的心理写照。

依据学情说目标

根据课文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结合四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如下四点:

1、认识2个生字,会写5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敬亭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默写课文

3、学习通过注释、边读边想像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4、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熏陶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品味诗句,指导背诵,积累语言,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山水的特点,激发爱美的情趣。

注重实效,说教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因此,在整个教学中,我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努力营造和谐、民主、平等、合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启发式引导法、质疑探究法、以读促思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读读、圈圈、想想、议议,在读中理解,以读促思,批文入情,从而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注重能力,说学法

好的教法要有好的学法与之相匹配。在教学中我将引导学生主要通过自读自悟法、合作探究法、圈点批注法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然后在小组间讨论心中“疑”,在班上展示心中“得”,让每个学生都有自我展示的机会,让课堂充满民主、和谐,洋溢激情和快乐,以培养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

五、板块推进,说流程

基于以上分析,我将本课时的教学流程设计为以下四大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板块。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为调动学生的探究心理,唤起学生的求知欲,顺利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我设计了——

第一板块:出示诗题,知作者

我会这样导入:在《静夜思》中,我们看到了乡愁满怀的李白;从《赠汪伦》里,我们认识了重情谊的李白。今天让我们继续学习李白的另一首千古名作,了解不一样的李白…

顺势板书课题--《独坐敬亭山》 同时,指导学生与我一起书写课题,读课题并质疑课题。

这样的设计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为整个教学烘托了气氛,订好了基调,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蓄势和铺垫。《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为让学生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自己的体验,读中悟美,读中悟情,我设计了——

第二板块:初读诗文,解诗意

出示导学提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2遍,要求学生在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的基础上,借助注释和插图思考:你从诗歌中看到了哪些事物?

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多种方式读生字,我重点指导敬亭山的“亭”字的写法。接着,我会引导学生个别读后分男女生读,并轻轻打节奏。同时提醒学生:读诗要宁慢勿快,要声断意连。最后,在交流诗意的基础上得出:从诗歌中,可以看见远去的飞鸟、飘忽的孤云、伫立的大山及孤独的诗人。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读有目的,读有层次,读有实效,整体把握古诗,体现了“读为主线,以读为本”的古诗教学理念。读准字音、节奏之后就可以进入——

第三板块:研读古诗,悟诗情

我先出示导学提示:请同学们用心研读古诗,抓住诗句所描绘的事物,体会诗人的情感和表达方法,并在旁边做好批注。

大约5分钟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讨论,然后在班上展示学习成果。这一环节如何来推进我的教学呢?我将引导学生扎实做好以下三步:

第一步 感受孤独

诗人独自登上了秋日的敬亭山,此刻,他会有怎样的心情呢?在学生自由回答的基础上,我适时出示课文一二句,引导学生抓住“鸟飞”“云去”,并结合“孤”和“独”,体会作者敬亭山上的孤独之情。待学生有了一定体验后,我会适时链接写作背景,“诗人远离故土乡亲,漂泊十年,被好友遗忘,尝尽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增”,并结合“鸟”和“云”的意象,让给学生体会作者“一切景语结情语”的写法,进一步感受作者内心的孤独之情。

第二步 体会不孤

敬亭山上四下无人,只有敬亭山兀立于身前,你能读出诗中作者怎样的情感变化吗?我会引导学生扣住“相看两不厌”,想像作者与敬亭山会有怎样相看,预设学生会有“喜悦地看、目不转睛的看,痴痴的看,”等不同回答。顺势链接资料:这已经是诗人第七次登上敬亭山。难道诗人仅仅是为了看风景?在诗人眼中,敬亭山仅仅是一座山吗?不!在诗人心中,敬亭山分明就是一位永远不会抛弃他,相知、相悦的朋友啊。(相看、相知、相悦)

3.升华认识

假如你是诗中的作者,面对相伴如知己的敬亭山,你会说些什么呢?发挥想象,将你想说的话写下来。随后,我会创设情境引读:漂泊他乡,无人相伴时,李白与敬亭山相看、相知、相悦,有了这样的知己,鸟飞云去又何妨?难怪他会感慨——生齐答“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第四板块:扩展延伸 引向课外

让学生诵读其他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如《望岳》、《山行》等,要求学生对比写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想像是直抵诗作灵魂的重要途径。该板块从诗中的字、词、句生发开来,调动学生多钟感官,张开想像的翅膀,在头脑中一一浮现诗中描写的形象和景象,在线逼真的情景,从而进入诗的意境

六 布置作业:1.快乐背诵,背诵并默写全诗。

上一篇:三年级有什么实验下一篇:植物传播种子的资料